惯性概念

2024-06-15

惯性概念(精选8篇)

惯性概念 篇1

惯性概念的认识及其影响

惯性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也是学习物理学最早遇到的概念之一。这一极为普通和平凡的概念曾经引导许多物理学家深入思考和剖析,促进物理学重大进展,其中蕴涵着深刻的物理思想和丰富的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益,是培养学生科学地思考问题的能力非常有效的素材。

一、惯性概念的肇始和牛顿的综合

惯性一般是指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其原有运动状态的属性。人们对于惯性这一认识有赖于……

在人类思想史上,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无疑地起过广泛的影响,然而他关于物理学的论述,许多都是错误的。他把物体的运动分为自然运动和强制运动。他认为圆周是完善的几何图形,圆周运动对于所有星体都是天然的,因而是自然运动;另外,地球上的物体都具有其天然位置,重物趋于向下,轻物趋于向上,如果没有其他物体阻碍,物体力图回到天然位置的运动也是自然运动;其他所有形式的运动则都是强制运动。他还进而指出,关于物体的强制运动,只有在外力的不断作用下才能发生;当外力的作用停止时,运动也立即停止。从这里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肯定了两点:一,自然运动不涉及曳力的问题,只有强制运动才存在力的问题;二、力是物体强制运动的原因。从今天来看,这显然是错误的,然而它束缚了人们近两千年。

从这种把物体的运动归结为外力作用的观念,可以提取出静止物体具有惯性的概念。开普勒在他1609年发表的著作《新天文学》和1619年发表的著作《宇宙谐和论》中写道;“天体有留在天空中任何地方的性质,除非它被拖曳着。”“如果天体不赋有类似于重量的惯性,要使它运动就不需要力,最小的动力就足以使它有无限的速度,但由于天体公转需要用一定的时间,有的长些,有的短些,因此非常明显,物质必须具有能说明这些差别的惯性。”“惯性,或对运动的阻力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在给定的体积中,物质的量愈多,惯性愈强。”这大概是关于物体惯性的最早陈述。可以看出开普勒所说的惯性是指静止物体的惯性,甚至他已经认识到物体的惯性与它的质量有关,然而他显然受到亚里士多德思想的束缚,不可能思考运动物体是否具有惯性的问题。

伽利略开创了实验和理性思维相结合的近代物理研究方法,并用于研究物体的运动。他对于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运动的粗糙的日常观察、抽象的猜测玄想和想当然的思辨推理十分不满,他通过科学实验和科学推理得到许多正确的结果,总结在他的著作《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1632年)和《关于力学和运动两门新科学的对话。(1638年)中,其中一个重要的结果如下。假设沿斜面AB落下的物体,以B点得到的速度沿另一斜面BC向上运动,则物体不受BC倾斜的影响仍将达到与A点相同的高度,只是需要的时间不同;当第二个斜面变成既不上升,亦不下降的水平面时,物体将一直以已获得的速度永远向前运动。伽利略的思想无疑地比他的前辈前进了一大步,他认识到不受其他物体的作用,物体可以永恒地运动,这已经很接近惯性定律,但是伽利略还没有摆脱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他所说的水平面是和地球同心的球面,也就是说,那种不受其他物体作用的物体的永恒运动是圆周运动,因此我们还不能说伽略发现了惯性定律。

最早清楚表述惯性定律并把它作为原理加以确定的是笛卡儿。笛卡儿是唯理论哲学家,他试图建立起整个宇宙在内的各种自然现象都能从基本原理中推演出来的体系,惯性定律就是他的体系中的一条基本原理。他在他的《哲学原理》(1644年)一书中把这条基本原理表述为两条定律:一、每一单独的物质微粒将继续保持同一状态,直到与其他微粒相碰被迫改变这一状态为止;二、所有的运动,其本身都是沿直线的。然而笛卡儿没有建立起他试图建立的那种能演绎出各种自然现象的体系,其中许多是错误的,不过他的思想对牛顿的综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牛顿1661年进入剑桥大学学习亚里士多德的运动论,1664年他从事力学的研究,摆脱了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他继承了伽利略重视实验和逻辑推理的研究方法,他也继承了笛卡儿的研究成果。他深入地研究了碰撞问题、圆周运动以及行星运动等问题,澄清了动量概念和力的概念。1687年出版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以“定义”和“公理,即运动定律”为基础建立起把天上的力学和地上的力学统一起来的力学体系。惯性定律就是牛顿第一定律,表述为“所有物体始终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由于作用于它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惯性定律真正成为力学理论的出发点。

根据惯性定律,物体具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属性,这种属性称为惯性。不仅静止的物体具有惯性,运动的物体也具有惯性;物体惯性的大小用其质量大小来衡量。至此,人们对于物体惯性的认识达到第一阶段比较完善的程度。从此,人们对于运动中的种种惯性现象都能很好地理解;在实际中设计出种种利用惯性造福和防止惯性伤害的措施。

二、惯性与能量

对于惯性认识的一个重要进展是惯性与能量的关系。

能量是物理学里普遍关注的问题。运动的物体有动能;相互作用的物体有势能,如重力势能、引力势能、电势能等等;其他还有热能等等。在研究弹性变形体和流体的运动时,人们认识到经受应力的物体的势能分归属于物体的每一部分,而流体的输运则伴随有能量的传送。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建立和被赫兹电磁波实验证实之后,人们认识到电磁作用是通过场实现的,电磁场的实在性在认识上开始形成,场中不仅贮存有能量,能量的传送也是通过场来传输的,即存在能流:能流与场的动量联系在一起。人们研究电子的运动,运动电子周围存在变化的电场,变化的电场又产生磁场,两者的共存又导致存在能流和动量,它们同电子的速度平行。因此这一附加的动量意味着电子存在附加的惯性质量。有一时期,甚至有人猜测可能电子的全部质量来源于电磁场。这里第一次遇到电磁能量的惯性,提示了惯性与能量的联系。

19爱因斯坦发表狭义相对论,这是一个崭新的物理理论,它统一了力学理论和电磁学理论,带来了时空观的根本变革。爱因斯坦随后证明质能关系,E=mc2,一定的质量对应于一定的能量,反之一定的能量对应一定的质量。在这里,能量包括了能量的各种形式,突破了上面把某一种形式的能量与惯性联系起来的认识。这样,惯性是能量的属性,能量具有惯性(质量),任何惯性质量都应归因于能量。作为物理学基本概念和物质的量的质量概念退居次要的地位,如今在近代物理中能量、动量等概念要比质量、力等概念要重要得多。

能量具有惯性拓宽了对于惯性的认识,也拓宽了对于能量的认识。它带来的重大实用价值就是核能的释放。在裂变反应中,裂变产物

的静质量小于裂变前物质的静质量,质量亏损释放出大量裂变能;在聚变反应中,聚变产物的静质量小于聚变前物质的静质量,质量亏损释放出大量的聚变能。它也使得人们很好地认识许多物理现象,包括涉及物质的全部质量与能量转化的正反粒子对的产生和湮没过程。

三、牛顿的绝对空间和马赫原理

让我们再回到惯性定律。惯性定律是近代力学的基础。作为基础性的定律是值得深思的。显而易见,考查物体的运动离不开参考系。惯性定律并非在任意的参考系中都成立。惯性定律成立的参考系称为惯性系,凡是相对于惯性系作匀速直线运动的参考系也都是惯性系,惯性定律在其中都成立;而相对于惯性系作变速运动的参考系,惯性定律都不成立,它们就称为非惯性系。在非惯性系中考查物体运动,牛顿第二定律也不成立。为了在非惯性系中仍然保持牛顿第二定律的形式,除了物体之间实在的相互作用之外,还必须考虑一种与物体质量有关且与非惯性系相对于惯性系的加速度有关的力。这个力因为与物体的惯性有关,故称为惯性力。通常认为它不是物体之间实在的相互作用力,因而是“虚拟的”。

立刻产生一个问题,惯性系在哪里,或者什么样的参考系是惯性系?深入地研究发现,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存在根本的困难。首先,要问什么是惯性系,回答是惯性系就是惯性定律成立的参考系,那就是说,在这个参考系中一个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总是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不受外力作用又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在惯性系中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是不受外力作用的。这样就又回到什么是惯性系的问题。这是一具逻辑循环,无助于解决什么样的参考系是惯性系的问题。其次,在实践中地球是一个相当好的近似的惯性系,我们在观察实验室中的许多力学现象,都可以把地球看作惯性生活费,但是地球肖自转,并且绕着太阳在旋转,有一些力学现象显示出地球的这种转动效应,例如惯性离心力,科利奥莱力等,因此地球并不是严格的惯性系。太阳及其邻近的恒星组成的参考系是比地球更好的惯性系。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太阳是银河系中的一颗普通恒星,它同其他银河系听恒星一起绕银心旋转,作变速运动,因而太阳参考系也不是严格的惯性系。根据这种经验,我们可以取更大的天体系统的平均静止参考系以趋近严格的惯性系。看来我们可以不断地趋近惯性系,但却不能找到严格的惯性系。

这样,我们有了支配物体运动的力学规律(牛顿定律)但是却无法确定牛顿定律成立的惯性系。牛顿的力学理论如同建立在沙滩上的建筑物。牛顿深知他的力学理论中的这一脆弱的根基。他提出的解决办法是引入绝对空间。他想信存在绝对空间,“绝对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这样就可以在绝对空间里区别物体是处于静止、匀速运动还是变速运动,从而也就能够确定惯性系和非惯性系。为了说明绝对空间和绝对运动的存在,他提出一个著名的“水桶实验”,其大意如下。一个盛有一半水的桶挂在拧得很紧的绳子上,松开手后,桶和水的运动经历以下三种情形:(1)开始,桶在绳恢复原有状态的作用下快速旋转,由于水和桶的粘滞力很小,水尚未旋转起来,水面是平的;(2)在粘滞力长时间的作用下,水和桶一起旋转,水受到惯性离心力的作用向桶壁挤压,水面呈下凹形;(3)让桶突然静止,水仍在旋转,水面仍然是下凹。牛顿分析以上实验结果认为,在(1)(3)两种情形,水对于桶都有相对运动,但前者水面是平的,而后者是下凹的,在(2)(3)两种情形,无论水对于桶是否有相对运动,水面都是下凹的,因此,水对于桶的相对运动不是水面下凹的原因,水面下凹的真正原因在于水在空间里作绝对转动,受到惯性离心力造成的。这说明存在着可以观察出物体作绝对运动的绝对空间,加速度是绝对的。

牛顿的绝对空间和绝对运动继承了人们自古以来认为空间和时间物质及其运动相对独立而无论的直觉,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它还受到哲学家康德的支持,康德说过;“我们永远不能表象出没有空间,可是我们却很能设想空间中没有对象。”但是牛顿的绝对空间和绝对运动受到他同时代人的批评,其中著名的有莱布尼兹和贝克莱,莱布尼兹认为那种与物质客体相分离的任何空间概念都是哲学上没有必要的,贝克莱则指出,认为空间是“一种永久的、自存的、无限的、不可分的、不可变的东西”“是有害的、荒谬的”,然而他们都未能提出任何观念,发展一种新的动力学理论来替代牛顿理论,不过他们的看起来十分挑剔的批评对后有着潜在的影响。

对牛顿绝对空间的第一个建设性批评来自两百年后奥地利的物理学家和哲学家马赫。马赫在他1883年出版的《力学史评》一书中对牛顿的绝对空间和绝对运动作了深刻的批评。关于牛顿的“水桶实验”,书中写道:“牛顿的旋转水桶实验只是告诉我们,水对于桶壁的相对旋转不引起显著的离心力,而这离心力是由水对地球及其他天体质量的相对转动所产生的。如果桶壁愈来愈厚,愈来愈重,直到厚达几英里时,那就没有人能说这实验会得出什么样的结果。”“如果把水桶固定,让众恒星旋转,能够再次证明离心力会不会存在吗?”在马赫看来,牛顿水桶实验中凹行为并不能区分究竟是水相对绝对空间的转动,还是水相对于众星体的转动,因此,并不能由此得出存在绝对空间的结论,相反地,把水面下凹行为看成是由于水相对于从星体转动,水桶内壁以外的所质量的吸引和带动所造成的,要更自然些。

马赫是出于他关于我们的世界的一种非常儿到的哲学见解,对牛顿的绝对空间作出深刻批判的。他在书中写到;“我们不要忘记,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要注意,马赫强调的`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那种只有一方依赖于一方而不被另一方所依赖,一方可影响另一方而不被另一方所影响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是虚构的,也是“同科学中的思维方式相矛盾的”(爱因斯坦语)。在牛顿力学中绝对空间就是这样的虚构,它会影响到物体的动力学性质,譬如,只有相对经来说,惯性定律才成立,但是物质的运动反过来却不能对绝对空间产生丝毫影响。既然是一种不能被人们的经验所证实的虚构,它就应该从科学中剔除出去。概括起来,马赫的观点是,物体的运动不是绝对空间中的绝对运动,而是相对于宇宙中其他物质的相对运动,因而不仅速度是相对的,加速度也是相对的;在非惯性系中物体所受的惯性力不是“虚拟的”,而是一种引力的表现,是宇宙中其他物质对该物体的总作用;物体的惯性不是物体自身的属性,而是宇宙中其他物质作用的结果。马赫的精辟见解被爱因斯坦取名为马赫原理。

马赫的批判带来了人们对于运动和惯性认识的重大变革。牛顿认为存在着绝对空间和绝对运动;物体的惯性是它自身的属性,如果撤掉了一个物体周围的所有其他物质,那么这个物体将由于它自身的惯性作惯性运动。而马赫则认为,根本不存在绝对空间和绝对运动,物体的运动是相对于宇宙中天体的运动;物体的惯性是宇宙中所有天体作用的结果,撤掉一个物体周围的所

有其他物质,则无法去判断它作什么运动,因而它也就不再具有惯性。

马赫独树一帜的思想深刻地提示了牛顿力学理论根基上的纰漏,同时也指出了改造牛顿力学理论的契机,这就是放弃绝对空间和绝对运动,把物体的惯性与宇宙中所有其他物质对它的作用联系起来。

爱因斯坦建立狭义相对论后就认识到“狭义相对论不过是必然发展过程的第一步”,他时而思考狭义相对论的不足。一方面,狭义相对论指出,所有的惯性系都是等价的,速度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静止的惯性系,因此狭义相对论否定了一个优越的参考系(绝对静止的惯性系);但是它却肯定了一类特别优越的参考系,那就是惯性生活费,它比非惯性系更要优越,其中的物理规律特别简捷。然而对于为什么惯性系在物理上比其他参考系更优越,狭义相对论不能作出回答。另一方面,狭认相对论指出,物理作用传播的极限速度是光速c,这样狭义相对论就在整个物理学中排除了超距作用。引力是力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然而牛顿引力定律的表述是超距作用的,牛顿引力定律与狭义相对论不相容。因此需要发展一种把引力问题纳入,且能回答是否存在特别优越参考系的更为广泛的相对论。马赫的思想对于爱因斯坦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启发。爱因斯坦曾说过:“……可以十分正确地认为马赫是广义相对论的先驱。”

四、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

发展一种新的理论,仅有哲学上的启迪和对于旧理论的批判是不够的,还需寻找建立新理论的突破口。爱因斯坦建立广义相对论的突破口来自三百年前伽利略的另一项重要贡献。

伽利略在他的《关于力学和运动两门新科学的对话》中写道:“我曾经做过试验,可以向你保证,从200肘尺高处放下的一颗一两百磅甚至更重的炮弹,不会比一同放下的仅重半磅的枪弹到达地面要领先一秒钟。”这段叙述表明所有物体的重力加速度相同。亚里士多德曾根据他的运动风,重物下落是物体回归天然位置的自然运动,物体越重,趋向天然位置的倾向就越大,自然得出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伽利略反对亚里士多德的运动知识化,他以实验事实作了不力的反驳。然而他并同有认识到这条定律的深刻含义。

所有物体的重力加速度均相同,反映的是任何物体的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相等。根据牛顿定律,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获得的加速度,这里的质量是物体的惯性质量;另一方面,物体下落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是地球对它的吸引力,它与物体的引力质量成正比。既然物体在重力作用下加速度不依赖于物体,则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成正比;选取相同的单位,两者相等。

我们知道,惯性质量是物体惯性的量度,反映物体对加速度的阻抗,而引力质量是物体引力属性的量度,反映物体产生和承受引力的能力。它们显然是物质的两种完全不同的属性,描述物质两种不同性质的量是否严格相等是一个问题,并第一次想到用实验来明确检验两者的等同性。他在他的《原理》一书中记叙了他所做的实验。他做了两只等大的圆木盒,用11英尺长的细绳悬挂起来构成摆,一只装满了木料,另一只装入得量的金或银、铅、玻璃、沙、食盐、水以及小麦等等,比较它们的摆动周期。根据牛顿定律容易得出周期T。可以看出仅当惯性质量m惯与引力质量m引之比与材料无关,两摆的周期才会相等。牛顿实验中没有观察到两摆周期的差异,由此他推算出m引/m惯=1+0(10-3),即两者相符合的精度在10-3以内。以后又有不少物理学家做实验,把精度提高了许多,如1830年贝塞耳得0(10-5),1889年厄缶得0(10-8),1964年迪克得0(10-11),1971年布拉金斯基得0(10-12)。

看来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相等是一条严格的定律。那么,这是一种巧合吗,还是有更深刻的原因?它意味着什么?这是又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人们研究发现,在牛顿力学中无法加以说明,于是长时期里它就成为游离于物理学之外而不加重视的一个结论。

爱因斯坦对于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严格相等的印象很深,他在给英国格拉斯哥大不所作的报告《广义相对论的来源》中说:“在引力场中,一切物体都具有同一加速度。这条定律也可表述为惯性质量同引力质量相等的定律,它当时就使我认识到它的全部得要性。我为它的存在感到极为惊奇,并猜想其中必定有一把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惯性和引力的钥匙。”他一直深信:“一个有希望受到应有的信任的理论,必须建立在有普遍意义的事实上。”而这一惯性质量同引力质量相等的定律的确是一个奇特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事实。他不断地思考这一问题,终于有一天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他于1922年在日本京都大学所作的报告《我是如何发现相对论》中说道:“这个难题的突破点突然在某一天找到了。那天,我坐在伯尔尼专利局办公室里,脑子里突然闪现一个念头:如果一个人正在自由下落,他决不会感到他有重量。我吃了一惊。这个简单的想象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它把我引向新的引力理论。我继续想下去:下落的人正在作加速运动,可是在这个加速参考系中,他有什么感觉?他如何判断面前所发生的事情?”爱因斯坦在这里所说的突然闪现的念头就是那著名的爱因斯坦升降机的理想实验。设想观察者在一个密封的升降机里做力学实验,一种情形是升降机静止在地面上(地球看成是惯性系),它是一个惯性生活费,其中存在地球的引力场,由于m惯=m引,任何物体的重力加速度均相等为g;另一种情形是升降机远离一切物体,即处于没有引力场的地方,它相对于某个惯性系以加速度g上升,它是一个非惯性系。在这两种情况下,观察者测得物体下落的加速度是g,他观察到的力学现象都相同,他无法断定他所在的参考系究竟是有引力场的惯性系还是并无引力的非惯性系。这表明物体在非惯性系中的运动等效于引力场作用下的运动,或者说非惯性生活费与引力场等效,爱因斯坦把它称为“等效原理。”根据等效原理,引力场可以用非惯性来消除,例如在引力场中自由降落的参考系中就消除了引力,在这个自由落体系中,惯性定律很好地成立,一个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将保持其原有运动状态,这一参考系实在是很好的惯性系,其中物理规律具有狭义相对论的形式。另外,非惯性系与引力场等效,非惯性系与惯性系就没有原则性的区别,它们都可以同样好地用来描述物体的运动,没有哪一个比另一个更优越。由此爱因斯坦把狭义相对性原理推广为一切参考系都是等价的,没有哪一个比另一个更优越,爱因斯坦把它称为广义相对性原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就是在等效原理和广义相对性原理这两条原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广义相对论中,惯性系不再是理论上和实践上不可捉摸的,它就是自由落体系;前述狭义相对论的两点不足通过等效原理和广义相对性原理联系在一起一揽子加以解决,广义相对论清楚地回

答了不存在特别优越的惯性系,所有的参考系对于描述物体的运动都是等价的,而引力问题通过广义的时空坐标变换纳入相对论理论中。

由此可见,原来牛顿力学中无法加说明的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相等不再是游离于物理学之外的一个普遍事实,而是成为意义得大的广义相对论的基石。爱因斯坦找到了这块基石,并由此发展了广义相对,这实在是爱因斯坦独具慧眼、超群绝伦的伟大贡献。

五、马赫原理的检验和评价

马赫的思想启发爱因斯坦,引导他改造牛顿力学,建立了广义相对论,马赫的功绩不可磨。然而马赫认为物体的惯性来源于宇宙中其他物质作用的想法(马赫原理)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根据马赫原理,物体的惯性不是物体自身的属性,而是宇宙中其他物质对物体作用的结果,那么物体近旁如果有一个大质量物体,它就会对物体的惯性产生影响。例如,处在银河系中的一个物体的质量应来自两部分,一部分来自宇宙整体的影响,它是各向同性的;另一部分来自银河系的影响,它应是各向异性的,物体朝着或离开银心加速时惯性质量会稍有不同。是否存在这一各向异性的影响是物理学家关心的问题。

有一些关于马赫原理的实验检验,其中一个实验的要点如下,如果惯性质量是各向同性的,原子Li7的基态能级在磁场中劈裂为四个等间距的能级,能级之间跃迁的吸收光谱是一条谱线;但如果惯性质量是各向异性的,能级的劈裂不是等距的,则能级之间跃迁的吸收光谱不是一条而是靠得很近的三条谱线。实验在12小时间隔内进行,在此时间内地球的自转相对于银心处于不同位置。结果没有观察到谱线分裂,根据观察到的线宽,估计出质量的各向异性部分与各向同性部分之比△M/M<10-21。结果并不支持马赫原理。

进一步分析,按照马赫原理,在一块大质量物体的近旁,试验物体的惯性必定会有所不同,它将改变惯性系使试验物体向着大质量物质加速;而按照广义相对论,惯性系是由局部引力场来决定的。它虽然表现了宇宙间全部物质的影响,但在局部惯性中,运动规律仍然是狭义相对论的形式,显示不出邻近大质量物体的影响。可见,马赫原理同广义相对论是对立的。

尽管马赫原理对爱因斯坦建立广义相对论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马赫原理不是广义相对论的一个前提,也不是它的一个推论。究竟物体的惯性完全归因为外部的作用,还是归因于物体的内部性质,还有待于未来的研究。

惯性概念 篇2

为了帮助那些迷信爱因斯坦的拥护者正确理解狭义相对论的物理内容, 本文从惯性参考系等基本物理概念入手, 讨论了狭义相对性原理、以及牛顿力学成立的前提条件与适用范围。进而指出, 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不仅存在概念错误, 而且存在逻辑谬误。说它存在概念错误是因为:客观上, 根本不存在牛顿力学设想的惯性参考系。因而, 狭义相对论就不是“两个不同惯性参考系的观测者, 对同一个运动事件观测结果的相对性问题”;说它存在逻辑谬误是因为:构成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原理———狭义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二者是相互矛盾和相互对立的。在指出了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逻辑谬误和概念错误的基础上, 简要地介绍了《广义时空相对论》这一新的物理理论。可以说, 这是一个全新的时空理论。按着这个时空理论, “相对论”应理解为:跟随事件一起运动的观测者与停留在事件运动起点上的静止观测者之间, 针对同一个运动事件观测结果的相对性问题, 而根本不像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那样:把相对论理解为“两个独立惯性参考系上的观测者之间, 对同一个运动事件观测结果的相对性”。总而言之, 广义时空相对论与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之间, 不仅存在概念上的分歧, 而且存在着理论基础上的重大分歧。

一、参考系

几乎所有的物理定律都是表述一定的物体在空间位置上是怎样地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化的。一个物体的位置, 或一个事件发生的地点, 只有参照另一个适当选择的物体, 才能表达出来。牛顿虽然相信有绝对空间存在, 但是, 他明确地认识到, 人们无法描绘出物体在绝对空间中的运动路径 (诸如运动起点和终点等) , 只能使用相对、而非绝对的空间位置和运动。用于作为一个运动物体空间位置和运动过程的参照物, 我们就把这个“参照物”叫做“参考系”。

二、惯性参考系

诚如所知, 若在一个参考系中, 一个自由运动的物体, 即一个无外力作用的运动物体, 保持其原来相对于参考系为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则这样的参考系称为“惯性参考系”。惯性参考系就是牛顿运动定律在其中成立的一切参考系。如果两个参考系彼此相对作匀速直线运动, 而其中的一个是惯性参考系, 另一个显然也是惯性参考系, 一个自由运动的物体相对于它也将作匀速直线运动。由此, 我们可以有无数个相对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惯性参考系。这就是著名的“狭义相对性原理”。伽利略变换就是在这样一些惯性参考系之间的坐标变换, 即在狭义相对性原理基础上的坐标变换———在现实生活中, 牛顿的绝对空间和绝对参考系在客观上是根本不存在的。

三、观测者

相对论文献中的观测者是指, 他们的作用是能够对事件发生的地点和时间作出判断。在物理学中, 人们几乎总是把观测者描述为, 相对于某个惯性参考系是静止的。设想, 每个惯性参考系都有一位观测者, 人们便能用示意图来表示一个实际的运动过程, 以及将同一个事件的两个不同的时空位置, 分别用不同的时空坐标来加以描述。

四、空间坐标、时间坐标、与时空坐标

通常, 在物理学中, 关于“一个 (K) 参考系的观测者, 看到事件发生的地点t和时刻x”的陈述, 应正确地理解为:K参考系中的测量所确立的这个事件的空间距离和时间过程, 即“空-时坐标”, 而不应理解为K参考系的观测者看到事件发生的“瞬间位置”与“瞬间时刻”是x和t。即是说, 它们分别地代表着从时空起点出发所形成的具有一定长度的空间和时间“线段” (即物理量) 。深入地思考下去, 这里必定牵涉到一个额外的特征, 即信息由一点到另一点的传输特征。因为, 单一的观测者不能同时处于不同的地点;在某一时刻, 他只知道发生在他所处位置的事件。由此而论, 即使在同一个参考系 (K) 之内, 除了跟随事件一起运动的观测者之外, 处于任何其他位置上的观测者、包括位于坐标原点的观测者在内, 他们都不可能绝对同步地知道事件在任意空间位置上的时空坐标。

五、根本不存在牛顿力学所设想的惯性参考系

基于上述分析, 在光的传递速度有限性的前提下, 牛顿力学所设想的惯性参考系是根本不存在的。因为, 牛顿的惯性参考系成立的前提是:在一个参考系之内, 不论观测者是否跟随物体 (或事件) 一起运动, 他都能随时随地、绝对准确地知道这个物体 (或事件) 在“离他而去的运动中”所走过的空间距离 (r) , 以及走过这一距离所历经的时间过程 (t) 。不难想象, 这种情况只有在信息传递速度为无穷大的条件下才能成立。因此说, 只有在信息传递速度为无穷大的情况下, 惯性参考系的定义才能成立。

而现实中, 就目前所知, 传递信息最快的速度是真空中的光速, 而光速又是个有限的常数, 所以说, 客观上根本不存在牛顿力学所设想的惯性参考系。关于这一点, 在下述有关“广义时空相对论”概念的讨论中, 我们还将作出进一步的阐述。

六、广义时空相对论的物理概念

如图1所示, 有一辆从车站发出的火车, 观测者“甲”坐在火车内跟随着火车一起运动, 而观测者“乙”留在火车站不动, 甲和乙各自持有性能完全相同的“精准时钟”, 在这辆火车上还安装了一个精密的计程仪、以及能用光速随时发送火车抵达信息的发射装置, 位于火车站的观测者 (乙) 又可以随时地通过信息接收装置及时地接收火车抵达所在位置的运动信息。显而易见, 火车上的观测者 (甲) , 可以随时随地、并准确地记录火车抵达所在位置时, 所走过的空间距离 (r') 和所经历的时间过程 (t') , 因而可以准确地计算出火车相对于火车站的运动速度:

广义时空相对论把速度 (v) 定义为:火车相对于静止观测者 (火车站) 的绝对速度。

可是, 位于火车站的静止观测者 (乙) , 只能通过自己的时钟来记录火车抵达指定位置时的“反馈信息”来确定火车的所在位置。这个反馈信息中, 包括火车走过的空间距离 (r) , 及经历的时间过程 (t) 。显然, 基于光速传递的有限性, 火车站的乙观测者所记录的时间过程 (t) 不可能与甲观测者所记录的时间过程 (t') 完全相同, 一定会出现接收信息时刻的“滞后”。假设火车站的观测者乙记录的时间过程为t, 则有t=t'+Δt, 其中的Δt=r'/c是观测者乙接收到火车抵达指定位置的信息时滞后的时间间隔。———这个时间间隔是不可以忽略不计的, 尤其在天文尺度上, 更是如此!相反地, 如果忽略了这个滞后的时间间隔, 甲和乙之间的同时性就是绝对的, 问题又回到牛顿力学中。

因此说, 在普遍的情况下, 这个滞后的时间间隔必须计算在时间坐标 (t) 之内。由此可见, 由火车站的观测者 (乙) 、火车站、以及火车站的时钟等, 所构成的参考系统 (K) 并不是惯性参考系。或者说, 在普遍的情况下, 牛顿力学所设想的惯性参考系并不存在。

事实上, 火车由车站始发, 并在某个时刻抵达指定位置这件事对于观测者甲和观测者乙来说———是同一件事, 因此, 必有r=r'。这样一来, 观测者乙得出火车相对于他的运动速度应为:

广义时空相对论把这个速度 (V) 定义为:火车对静止观测者的相对速度。上述两种情况所得观测结果的相互比较, 就构成“广义时空相对论”这一新的物理概念。

七、普遍情况下的狭义相对性原理并不成立

众所周知, 狭义相对性原理认为:力学定律在所有惯性参考系中都是一样的。换句话说, 描述力学定律的方程是惯性系之间伽利略变换下的不变式。基于上述讨论可以看出, 考虑到光速传递的有限性之后, 即使在同一个参考系内, 描述力学定律的方程也不是完全相同的, 也不是绝对不变的。

还以火车运动这个事件为例, 位于原点 (火车站) 的观测者 (乙) 同位于火车上的观测者 (甲) , 他们针对火车运动“这事件”, 将得出截然不同的关于运动速度的物理方程:一是用绝对速度 (v) 描述的物理方程式 (1) ;二是用相对速度 (V) 描写的物理方程式 (2) , 显然, 两个方程式是截然不同的。因此说, 在光速传递有限性的前提下, 狭义相对性原理并不能严格地成立。

相反的情况, 只有在信号传递速度为无穷大时, 即c→∞, Δt→0时, 才有V→v, t→t'。这时, 也只有在这时, 狭义相对性原理和伽利略变换才能严格地成立, 牛顿力学也随之成立。然而, 光速不变原理是一个通过精密物理实验证实了的“客观真理”, 而惯性参考系却是建立在“相互作用传递速度为无穷大”的主观假设之上, 即牛顿的绝对时空观之上, 但在客观上, 根本不存在“相互作用传递速度为无穷大”的实际情况, 所以说:在普遍的情况下, 狭义相对性原理不能够严格地成立。由此而来, 构成牛顿力学的伽利略变换也不能严格地成立。因此, 我们只能说:牛顿力学是一个有条件的客观真理, 或者说是一个相对真理。

八、狭义相对论的概念错误与逻辑谬误

为了便于理解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 我们图2示意图来予以介绍。

在图2中, 爱因斯坦假设, 光信号从X轴上某点A向两个相反的方向发出。这个信号在两个方向上都等于真空中的光速 (c) , 那么, 在K'系中就应该同时到达与A等距离的两点B和C (作者按:其实也不是同时的!) 。但是, 对于K系中的观测者来说, 这件事绝对不是同时的 (作者按:这句话是对的!) 。爱因斯坦认为, 按着狭义相对性原理, 信号相对于K系的速度也等于c, 但是, 因为B点对于K系而言, 是面向它发出的信号, 而C点则是背离它发出的信号, 所以在K系中, 信号到达B点要比到达C点早。也就是说, 同一个事件, 对于不同的观测者来说, 并不是同时发生的, 用狭义相对论的话来说:同时性是相对的。

基于上述分析, 爱因斯坦的意思是:无论是K惯性参考系还是K'惯性参考系的观测者, 都能绝对同步地给出自己参考系内任何位置上的空时坐标 (x, y, z, t) 以及 (x', y', z', t') , 只是因为K系和K'系之间存在着相对运动速度 (V) , 以及光速绝对不变, 因而出现了不同惯性参考系上的两个观测者之间, 对于同一个运动事件, 在时间观测结果上存在着不同时性, 即“同时性是相对的”。

(一) 狭义相对论的概念错误。

不难看出, 爱因斯坦构建的“狭义相对论”, 在客观上等于同时承认以下三个基本要素:第一, 系和系都是惯性参考系;第二, 系和系上的观测者各自都能绝对同步地给出自己坐标系内任何运动事件的时空坐标;第三, 在两个相对作匀速运动的惯性参考系之间, 因为同时性是相对的, 所以才需要研究二者之间的坐标变换关系。正因为这样, 爱因斯坦创建了“狭义相对论”这一物理理论。建立在这种意义上的坐标变换, 是著名的“洛伦兹变换”。因此说,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 不过是洛伦兹变换的具体应用罢了。

(二) 狭义相对论的逻辑谬误。

诚如所述, 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建立在两个最基本的物理原理之上:一是狭义相对性原理, 二是光速不变原理, 这两个物理原理的有机结合, 又称为“爱因斯坦相对性原理”。可是, 上述讨论已经表明, 光速不变原理和狭义相对性原理是相互排斥和相互对立的, 只要考虑到光速传递的有限性 (光速不变原理) , 惯性参考系的概念就不可能成立, 因而, 狭义相对性原理也就随之失效, 那么“爱因斯坦相对性原理”也就不成立。———这里的关键是:在现实中, 除了用光速传递信息之外, 我们再也没有比光更快的工具来传递信息了。

综上所述,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不仅存在着概念错误, 而且存在着自身的逻辑谬误。———即构成狭义相对论的两个物理原理———狭义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之间存在着相互矛盾和对立。于是, 同时建立在这两个物理原理之上的狭义相对论, 必然存在着严重的逻辑谬误。即是说, 构成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前提假设自相矛盾。

九、结语

总之, 我们不能因为迷信权威, 就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概念错误和逻辑谬误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更不能因为迷信权威, 就对某些反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学术观点, 一概地采取拒绝和抵制的态度。广义时空相对论是一个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之上的时空理论, 它不仅能够解决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已经解决的各种物理问题, 而且可以解决爱因斯坦相对论根本无法解决的一些物理问题。这个新理论的创立与发展, 必将使物理学的时空观重新回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轨道上来。

参考文献

[1] .夏烆光著.广义时空相对论[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3

[2] .徐龙道等编著.物理学词典[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惯性概念 篇3

1物理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问题表象

学生学习物理概念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进行定性分析判断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二是处理物理问题的思路方法不到位;三是物理情景混乱;四是表达不规范.这些问题的产生显然与概念教学中存在的脱离实际、教学方法单一的状况密切相关.这些困难古今中外都普遍存在,好像总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解决,其原因应从教师与学生两方面去分析.

1.2成因分析

在教师方面,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引入一个新的物理概念时,往往直接给出概念的定义,很少涉及建立这一概念的前因后果;只关注学生做练习,而忽略了让学生形成正确、稳定的物理概念.

在学生方面,学生往往只重视背定义、记公式、做习题,却忽视了对物理概念正确的理解,概念不清不牢.这样必然导致的结果是,丰富的物理含义隐含在许多数学符号中,以致越学越困难.

1.3解决办法

在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教师不断变换提供给学生的感性素材,创设合适的变化情境,能够成功地消除相关前概念的影响,进而实现科学而严谨的物理概念的构建,这一概念教学的操作方式就是变式教学.这一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多角度地认识物理概念的本质.以下是笔者结合教学实例来谈谈自己的有关教学设计.

2案例

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中“惯性”的概念教学结合变式教学的设计.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牛顿第一定律的部分内容,对“惯性”这一概念,他们无论是在课本上,还是在生活中都有过一些接触,但是仅限于知道这个词.至于“惯性”到底是什么,很多学生说不出个所以然,有的会认为这是“习惯”的一个近义词,亦或会在某些物理问题的分析中借用“惯性”这个概念做出错误的解释,例如为什么汽车超速很危险?一种典型的错误解释是,速度越大,惯性越大,车子更难停下.

教学目标

让学生理解“惯性”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惯性可定义为: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一种性质.它反映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教学策略[HT]结合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笔者认为可以用变式教学法通过以下流程来实施.

2.1为学生提供感性素材,让学生通过变式来进行概念构建和消化

在帮助学生对“惯性”这一概念进行构建时,教师可遵循从定性到定量的顺序有梯度地将相关变式材料提供给学生:

师: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当你所乘坐的公交车突然刹车时,正处于站立姿态的你会有怎样的感觉,这说明什么?

生:人的上身会往前方倾斜,甚至摔倒.这是惯性的表现.

师:再请同学们来回忆一下,体育课上,你在进行铅球训练时,以一定速度助跑后,拿有铅球的那只手往前用力一推之后,那只铅球还在你手上吗?

生:铅球以某一速度飞出,这也是惯性的表现.

师追问:脱手而出的铅球速度上有何特点?

[HJ2.4mm]生答:铅球会保持脱手那一瞬间的速度.

师:请再设想这样一个场景:让身形较为苗条的你和日本职业相扑手,来一次迎面相撞,谁更容易摔倒,为什么?

生:当然是质量较小的我们更加吃亏,那些相扑手像一座座肉山一样.质量更大的物体运动状态更容易保持,所以惯性大.

师:战斗机在进行空中格斗前要扔掉副油箱,这是为什么?

生:质量减轻后,运动状态更容易改变,也可以说它的惯性变小了.

师:一只气球以1 m/s的速度向你迎面飞来,你敢用头顶吗?

生:敢!

师:换个铅球试试呢?

生:……

一系列变式素材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对答如流,貌似他们对惯性的概念已经彻底掌握,其实他们的认识还很肤浅,我们所提供的素材只是帮助他们建立“惯性”的概念,而且这些素材很可能被学生已有的前概念所同化,换言之,我们的教学还没有激起他们的认知冲突,彻底实现概念的更新,因此有必要进行第二步教学设计.

2.2提供深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在变式训练中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在这一阶段,教师围绕与概念相关的变式设计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来进一步熟悉和理解“惯性”的概念.

例题1通过惯性的学习,我们已经可以解释相同速度行驶的火车和汽车同时刹车,汽车更容易停下的原因在于汽车的质量较小,惯性相应较小;但是如果有两辆相同的小车同时刹车,速度小的那个小车更容易停下,是否说明速度越小,惯性也越小呢?

学生思考并讨论后,能得出结论,小车停下的时间不是直接对应其运动改变的难易程度,因此不能从耗时长短来说明惯性大小,即惯性与速度无关.

例题2如图1所示,一只平放的玻璃瓶中的水和气泡都处于静止状态,此时突然给瓶子一个推力,使其向右加速运动,请问气泡的移动方向会朝哪儿?

学生会不假思索地答道:气泡的惯性作用,导致向左运动啊,这不和汽车加速时人要往后倒差不多吗?这充分暴露出前概念对学生思维的干扰,教师要因势利导,就把水瓶类比为汽车,但是类比为乘客的是什么呢?是瓶子中的气泡吗?气泡是什么,是瓶中水没有填满区域的空气.那么汽车中也有空气,那才是汽车中的“气泡”,能够和乘客形成类比的是瓶子中水.正确的解释应该是,与空气相比,水的质量更大,它的惯性也更大,在瓶子加速时,水因为惯性会往后挤占空间,则气泡向前.

例题3有一小车上放置一个注满水的容器,通过细线的作用,有一实心铁球P和木球Q悬于水的中部,初始状态静止如图2中的甲图所示,现在,小车以一定的加速度向右加速,问连接球与容器壁的细线会呈现怎样的姿态,在乙图中做出选择?

有了例题2做铺垫,学生应该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表面看来是铁球和木球两个惯性大小的对比,其实还有一个“水球”的概念藏在背后,通过对比,铁球质量更大,惯性比水大,它会相对向后挤占水的空间,木球会因为惯性较小而向前,它的位置被质量更大的水球所占据.

惯性概念 篇4

教学重点:惯性系和非惯性系、惯性力

教学难点:惯性力

示例:

一、惯性系和非惯性系

1、发现问题:

举例1:如图1所示,小车静止,小球静止于小车内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当小车相对于地面以加速度 做直线运动时,从地面上观察,小球如何运动?从小车上观察,小球如何运动?

分析:从地面上观察,小球相对于地面保持静止.从小车上观察,小球将逆着小车的运动方向运动,最后从桌子上掉下来.因为小球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外力作用,所以小球相对于小车的运动不符合牛顿第一定律.

举例2:如图2所示,用弹簧将小球固定于小车内的光滑水平桌面上,当小车恒定加速度 做直线运动时,从地面上观察,小球如何运动?从小车上观察,小球如何运动?弹簧处于什么状态?

分析:从地面上观察,小球将做与小车同向的加速运动.小车上观察,小球将相对于小车静止.弹簧处于伸长状态.因为小球在水平方向上受弹力作用,所以小球相对于小车的静止不符合牛顿第二定律.

2、分析问题:

提出想法:当实验和理论发生矛盾时,可能是实验现象观察有误;可能是理论错误或理论存在一定的适用条件.

分析问题:实验现象观察正确.理论在很多的实际应用中被证明是正确的.因而可能是理论存在一定的适用条件.

矛盾的症结出在:相对于谁来观察现象,即参考系是谁.

阅读书P65伽利略在《关于两种世界体系的对话》中的一段话.

3、引入惯性系和非惯性系

(1)惯性系:牛顿运动定律成立的参考系.

研究地面上物体运动,地面通常可认为是惯性系,相对于地面作匀速直线运动的参考系也是惯性系.

研究行星公转时,太阳可认为是惯性系.

(2)非惯性系:牛顿运动定律不成立的.参考系.

例如:前面例子中提到的小车,它相对于地面存在加速度,是非惯性系.

二、非惯性系和惯性力

解决问题:在直线加速的非惯性系中引入一个力,使物体的受力满足牛顿运动定律,这个力就是惯性力.例如在上述例1中,若设想由一个力 作用在小球上,其方向与小车相对于地面的加速度 的方向相反,其大小等于 ( 是小车质量),则小球相对于小车的运动与其受力情况相符.同理可以分析例题2,这里不再赘述.

1、惯性力:在做直线加速运动的非惯性系中,质点受到的与非惯性系的加速度 方向相反,且大小等于质点质量 与非惯性系加速度大小 的乘积的力,称为惯性力.

2、注意:惯性力不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存在施力物,也不存在反作用力.而且只有在非惯性系中才有惯性力.

惯性导航原理习题 篇5

2012年 5月30日,授课老师:吴了泥

1. 分类介绍当代导航系统?

2.平台式惯导的硬件组成,各个器件的作用?

3. 自由转子陀螺的干扰力矩由哪些引起,高精度陀螺如何改进支撑方式,减小干扰力矩。4. 描述转子陀螺的定轴性、进动性、表观运动和章动。

5. 用动量距定理说明转子陀螺进动方向和大小,说明转子陀螺的表观运动。6. 描述双自由度陀螺的技术方程。从技术方程出发,描述常值外力矩下陀螺的运动。7. 描述单自由度陀螺的技术方程,并解算单自由度陀螺的种类。

8. 说明双自由度陀螺、单自由度陀螺如何测量角运动。

9. 说明二自由度陀螺的单轴稳定平台如何实现稳定和跟踪。

10.11.

12.13.

14.15.

16.17.

18.19.

20.21.

22.23.

24.25.

有趣的惯性实验 篇6

上课了,同学们跑进教室,只见讲台上放着一大瓶装了水的瓶子和一张纸条。同学们互相看了看,就回到了座位上,这时罗老师走进教室,对大家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做两个惯性小实验。”我的心里冒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惯性呀?

实验开始了,罗老师首先把瓶子倒立起来,然后把纸条压在瓶子底下,她问道:“同学们,我一拉纸条,瓶子会倒下来吗?”,“会!”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罗老师慢慢地拉动纸条,只听“咚”的一声,瓶子倒了下来,接连两三次瓶子都倒了下来。“没什么新奇的,我们早就想到了。”,“真是故弄玄虚!”同学们开始议论开了,“别着急,耐着性子接着看。”,老师向我们挥手示意。到了第四次,罗老师快速地把纸条抽了出来,瓶子微微地晃了几下又停了下来,直立在桌上,好像一位神气的士兵。同学们一个个瞪大了眼睛,我心里也疑惑不解,又观看了罗老师表演的第二个实验。罗老师把一个一元的硬币从包里拿了出来,又把瓶盖打开,拿起一张纸条放在瓶口,然后拿起硬币放到了纸条的上面,又问:“我把纸条一抽,硬币会落到桌子上吗?”,“会!”有的.同学答道,“不会!”另一些同学反驳说,讨论了一会,大家都目不转睛地看着罗老师的手,罗老师说:“哪位同学愿意上来试试?”同学们纷纷举手,老师请了一位男同学上去抽纸,男同学的手使劲一抽,硬币一动不动地躺在瓶口上,我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同学问:“老师,为什么硬币没有掉到桌子上呢?”,“因为物体有保持原先的运动状态的特征,比如汽车在快速前进时猛踩急刹车,车子就会再前进一段路才会停下来。”同学们听了茅塞顿开。

今天,看了这两个有趣的实验,真是让我开了眼界!这样有趣的现象我怎么就没发现呢?更让人奇怪的是这其中居然包含着如此不平凡的科学秘密,我想:我长大了要当一名科学家,去探索大自然神奇的奥秘。

刹住违章的惯性 篇7

这一处罚措施的执行陷入了什么样的困境?该不该如此严厉地处罚闯黄灯的违章行为?目前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操作层面,一说黄灯闪烁时间短,驾驶人来不及反应并完成减速刹车动作;一说闯黄灯行为界定和处罚标准不明确。那么,在这一处罚规定实施前我们是怎么做的呢?《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规定,黄灯表示警示;黄灯亮时,已越过停止线的车辆可以继续通行。但是在黄灯闪烁的几秒内,是选择减速刹车还是加速冲过则反映出对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的不同认识,这种差异就是安全意识强弱或者说有无所决定的。

我们或许可以找出车速、惯性、刹车距离和时间等数据来为刹不住车作理论依据,或许可以找出由此会造成交通拥堵的后果来证明严重性,或许可以强调造成追尾事故会带来的经济损失,或许可以声言法的不人性,但是在会因闯黄灯造成危及生命的事故面前,我们还有何理由?我们要拿生命为道路拥堵埋单吗?哪一起事故不造成道路拥堵呢?100万可以修复撞坏的兰博基尼,但100万换不回一个人的生命。如果把上述理由都排在生命安全的前面,又怎能体现“以人为本”呢?

新规实施后引起如此强烈的社会反应,如此多的追尾事故发生也从另一方面说明,闯黄灯这一违章行为已经非常严重。驾驶员见到黄灯没有反应,更没有形成下意识的减速刹车动作,拿黄灯当加速的提示,抢、闯已经成为习惯性动作,违章行为在惯性作用下彻底与新规追了尾。我们在强调以上客观因素时,更应该看到的是,闯黄灯这一违章行为已经成为交叉路口事故的主因这一恶果,多少人为此失去了生命这一残酷的现实。

所以,重罚带来了一个好的结果就是,我们找到了闯黄灯行为的客观因素,为我们防范事故、纠正违章行为提供了思路。同时,我们更应该重视造成闯黄灯行为的主观因素,安全意识淡薄的问题。应该更加注重《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大安全教育培训,严格各项法规措施的执行,提升人们的安全意识,在人们心中真正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理念。

习惯性腐败 篇8

郭方成走马上任时,对上司说了这样的话:“业务上应该是没问题的。我感觉最难的是处理人际关系,和那边的人相处好了。才能把工作做好。”

他要去的地方,是内地一个小城市,去担任分公司新亚公交公司的财务总监。

郭方成到位第一天,就被王副总拉去吃饭,几句家常就把郭方成的口味摸得一清二楚.叫的菜都是郭方成喜欢的菜品。吃完饭后去卡拉OK,每人还叫了一个小姐。几天后报销申请单就送到了郭方成的办公桌上.正是那天晚上吃饭唱歌的发票。郭力成从钱包里数出钞票别在报销单上,叫部下送回给王副总,说是自己请客。这件事立马就在公司里传开了,都说新来的郭总监斯斯文文的,却厉害得很,连王副总都不给面子。

公司里早就分成两派,一派是以刘总为首的,王副总带着办公室主任跟随其麾下,另一派是李副总。现在看着王副总灰头土脸的,李副总自然在心里高兴,想着哪天请郭方成一起聚聚,把这新来的财务总监拉来入伙。

谁知李副总马上就高兴不起来了。没几天郭方成把李副总批的一张报销单打回去了.还把经办人训了一通:“你这张发票是做什么的?请吃饭?请谁吃饭?供应商?我们买他们的东西,应该他们请我们吃饭呵,为什么要我们请他们吃饭?他们来送曲轴,为什么来三个人?才两根曲轴,来三个人干什么?旅游啊?这不能报,退回去。”经办人说这是李副总批的,郭方成说:“别说李副总,哪个老总批的也不行。”

公司里的人开始恨郭方成,却又奈他不何。郭方成是资方代表,不在公交公司领工资,你能把他怎么样?

小心你的一举一动

于是有很多人讨厌郭方成,这个财务总监来了以后,过去的财路被堵死了。这样要节省开支,那样要降低成本,弄得就剩下干干净净的工资了,顶多也就是陪吃陪喝赚个肚子饱,不像以前那样把还能用的轮胎当成废品卖给熟人,熟人翻新一下又当成新品再卖回给公司,更不能在材料采购上吃回扣了。于是就有人开始琢磨,怎样弄个陷阱,让郭方成跳下去,然后写信去香港向老板告状,让这小子吃不了兜着走!

有些人从1957年就开始玩这些手腕,在文化大革命中得到升华,如今早已是炉火纯青。公司要买新车,要开招标会,就有厂家代表来找郭方成,说要向郭总监汇报。郭方成不明白有什么好汇报的,有事在招标会上说就行了,干嘛要跑到办公室里神神秘秘地说。

招标会开过后,有两家厂作为待定对象,郭方成要大家讨论看哪家比较合适,性价比最好。这时有人撺掇道:郭总监,你应该到厂家去看看,你对这行业不太熟,去看看能提高你的感性认识,花点小钱省下大钱.值得!郭方成想想也有道理,就打点行装出发。这边郭方成才上飞机,那边的告状信就寄出去了。

郭方成当然不知道这回事,他到了汽车厂,一头扎到车间里,看人家怎样组装汽车,了解流程。厂的人咂着嘴说,好久没看到这么较真的人了,现在的人来买车,谁不是吃喝玩乐拿回扣呵。其实新亚的人早就和厂里的老熟人打了招呼:“你们想卖车就得把郭方成这个堡垒攻下来!”所以天天有宴会,夜夜有节目。谁料郭方成就是不吃这一套,郑重地跟他们说:“你们再这样,我就不买你们的车了。”

当然,车最后还是买了,因为它们的性价比最好,郭方成又擅长讲价,一项一项地磨下来,给公司省了不少钱。以前那些人又吃又拿,花销都打到车价上去了,价格不贵才怪。购车合同签下来后报到香港总部.上司自然高兴,说:“郭先生你真不错,有人挖好陷阱等你跳呢。你恐怕还不知道,汽车厂的一位副总是你们董事长的同学,你的一举一动都有人盯着!”

身正不怕影斜,郭方成做得好.恨他的人也拿他没办法。不过公交公司眼看着一天一天兴旺起来,员工的薪水也渐渐上涨,大家都感到有了奔头。

神仙打架

基层员工只关心加薪,却不知道郭方成烦恼多多。香港总部最近对内地的经营作了重新布局,由集团的一位副总江宁来统管国内的所有业务。江宁原是广州公司的老总,现在把内地公司全管起来,当然要树立自己的威信。以前内地11家公司的财务报表直接报往香港总部,现在却要先报往广州,然后由广州报到香港。无端绕了一个大圈子,扁平化管理又还原为条条块块管理。

郭方成是香港的财务总监招来的.香港财务总监与江宁素来不和,江便总是猜疑郭方成是香港财务总监的人。广州和香港神仙打架,郭方成这个凡人自然跟着遭殃。广州说香港设计的整个财务报表体系不适合同内使用,大刀阔斧进行修改:香港又挑广州的毛病,说这也不好那也不对头。

本来郭方成和香港磨合得差不多了,现在又和广州重新磨合,一天到晚为广州解释这个解释那个。以前香港方面有什么疑问都直接问郭方成,现在要先问广州,再南广州问郭方成。郭方成向广州解释一番,广州再转告香港。江宁为了确保能控制住新亚,还派了一个跟随他多年的老部下来任绩效考核的副总,并作为郭方成的行政上司。郭方成真的是哭笑不得,当了这么多年这么多家公司的财务总监,从来都是只面对一个上司,现在可好,有了五六个上司,谁都可以来指挥一下。

其实也不能说江宁不好,他非常敬业,管着内地11家公司,天天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他每个月都要抽出三五天,亲自到新亚解决大大小小的事情。他曾经对郭方成说:小事你自己解决,大事要向我请示。可是过不了几天,他的电话又打过来,说郭方成自作主张:1.有人反映说材料部偷偷卖废旧轮胎,你为什么不汇报?2.香港方面查问购车合同的事,你为什么不反映?3.场站维修花了5000多元,你也不说一声?等等。郭方成恍然大悟,原来在江总眼里是没有小事的,任何事情都要向他汇报。江宁还说:“郭方成,我怀疑你以前在其他公司是怎样做财务总监的,你这么多事情都不汇报,就这样一手遮天了么?”郭方成说:“我以前只向老板一个人负责,老板一个月只来公司一次,有什么事情我说了算,实在大的事情才打老板的电话。企业经营没有太多的大事呵,把每件小事都做好了,经营正常运转就行了。”

江宁嗤之以鼻。在他的眼里.老板怎么就能这样甩手?

最大的问题来自哪里

那一天香港总部突然打来电话.说新亚公交公司的账上少了500多万,要郭方成说清楚。郭方成第一个反应就是对方发疯了,账上少了500多万居然他这个财务总监会不知道,那不是天大的笑话!他发动财务部几个最得力的部下把账查了一遍,没有少,就回复了香港。

过了两天以为没事了,香港却发来电子邮件,附有一张表,说是三个人算出这张表,还是少了钱。这一部分少了100多万,那一部分少了100多万,加起来少了300多万。那三个人来头都不小,一个是国内的硕士研究生,另两个是从外国读书回来的,三个人的学历加起来足可以吓死大象。他们说少了300万,下面的人只能赶紧去查账。郭方成一肚子火,领着部下没日没夜地干,重感冒加上牙痛也不敢休息.逐项逐项地排查,把那张表一一对应列明。他告诉香港,钱没有少,用在了什么什么地方,每一笔都有规范的记录。对方不提钱少的事了,问:“为什么这个月还没到月底就用了900多万?我每个月只能给你用800万。”郭方成火了:“你到底有没有看我每天发给你的报表?2000多人的公司工资300多万,油料300多万,税金和社保100多万,材料100多万,还银行贷款32万,付购车款90万,加起来就是922万!还有杂项也要100万,哪个月都要花1000多万,怎么你说只能给我用800万?你们几个人只加大项.当然数字不符;大项里面有小项,要把小项剔除出来才是对的!”

对方的面子下不来,便不和郭方成正面交锋,拐个弯打电话到广州去,说新亚公交公司可能在油品采购上有舞弊行为。广州听了这话也慌了,打电话来问:我看了你们的周现金流量表,是和资金日报表对不上呵,上面有一笔148万的油款在6月的报表上找不到出处。郭方成又好气又好笑:“周现金流量表是跨月的,从5月29号到6月4号,你说的那一笔148万在5月的资金日报表上,6月报表当然看不到!”广州又让他把今年内所有采购油品的原始单据复印了寄过去。郭方成对手下叹道:“天呵,我们辛辛苦苦每天做的报表发过去,原来他们都没有仔细看!他们要复印件有什么用呵,如果真要查,就要看原件;如果我们真的作弊,那复印件还不是随我怎么弄!他们是成心想累死我们哩。”

事情平息后,郭方成打电话向一个朋友倾诉,说当初只是担心和内地城市以及老国企的人相处不好,担心先进的经营理念和落后的传统习惯会发生激烈冲突。没想到现在才发现最大的问题不是来自落后地方,而来自先进的地方。朋友说了一句话,很经典:“官僚主义是一切大公司的通病。”

郭方成突然有了惶惑感,一贯聪明的脑袋好像不管用了。的确,人类的天性是共通的,毛病也是共有的,如果不能很好的遏制和引导,随时会习惯性滋生发展。

上一篇:作文过年600字下一篇:《圆圆的世界》小班科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