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性实验

2024-08-08

惯性实验(精选9篇)

惯性实验 篇1

引言

惯性仪表是国防装备的核心敏感装置, 是我院“控制科学与工程”本科的专业基础课程。其结构复杂、原理深奥, 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惯性仪表原理示范教学和实验是增强学员感性认识、加深对惯性仪表原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目前配合“惯性仪表课程”我们开设了机械式二自由度陀螺仪、加速度计和速率陀螺等三大实验项目, 对该门课程的学习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惯性仪表是高精密仪器, 价格昂贵、寿命有限, 目前实验用惯性仪表大多时间太久已无法使用。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防现代化的发展, 各种新型惯性仪表相继应用于国防装备, 惯性仪表的实验越来越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经费问题尤为突出。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我们尝试进行了惯性仪表实验的改革探索, 结合学院“2110”实验室建设, 通过更新和增添部分惯性仪表, 改变以前实验设备“一组一套”模式, 通用网络实验手段, 构建实验设备“多组共用”, 充分实现实验资源共享、实验过程自主、实验结果可比。通过一期的实践探索, 初步解决了新型惯性仪表实验难问题, 取得了较好效果。

网络实验

1. 实验设计

在实验课程设计上以传统的机械惯性仪表为基本, 开设陀螺仪基本实验, 使学员充分了解惯性仪表的定轴性、进动性等基本特征, 为惯性仪表在国防装备中的使用奠定基础。

同时, 更新学员思维, 使学员了解新惯性仪表的工作原理, 拓宽其学习兴趣和知识面。

2. 网络实验系统

新型惯性仪表网络实验以实验室局域网为依托, 通过网络系统将实验惯性仪表和实验设备联成一体。

系统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实验惯性仪表、实验设备、服务器和实验终端。

实验惯性仪表主要包括一套机械式二自由度陀螺仪、一套石英摆式加速度计、一套半液浮陀螺仪、一套激光陀螺仪、一套光纤陀螺仪、一套微机械陀螺仪等惯性仪表。

实验设备主要有测试工控机、位置转台、速率转台、突停转台、测试平板、交直流电源等。测试工控机内有A/D板, 完成惯性仪表模拟量输出采集;计数板, 完成惯性仪表数字量输出采集。I/O板, 控制各种惯性仪表加断电及工作。

服务器是网络实验管理中心, 受理各实验小组的申请、实验项目的授权、实验时段的分配, 提供各种实验设备信息、实验大纲、实验规范, 记录各种实验信息, 并且具有课程教学内容课件, 供实验时查阅浏览。

3.实验模式

各种实验惯性仪表连接在实验室局域网络上, 不同实验小组在实验终端上通过服务器申请, 按服务器授权的实验项目、实验时段进行实验。首先服务器通过实验设备控制惯性仪表加电工作, 工作正常后转入实验小组进程。实验小组通过网络采集惯性仪表的输出、时间等性能参数, 并进行实验数据处理、性能分析、比对和多次实验。学员还可以浏览服务器中各种惯性仪表原理、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手册、数据处理和性能分析方法。

该网络实验特点是一套惯性仪表、一套实验设备、多组同时实验、资源充分共享。它减少了实验用惯性仪表, 简化了实验设备, 节约了惯性仪表的寿命, 并具有网络学习功能。

收获和体会

1.更新教学实验观念, 大力推进现代化教学

因为观念确定方法, 正确的观念才能产生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在传授知识、能力培养、提高素质的关系上, 要克服忽视学员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的做法, 树立知识、能力、素质辩证统一的思想;在教与学的关系上, 树立在教员指导下学习, 发挥学员独立性与创造性的思想;在统一要求和个性发展的关系上, 树立在一定的教学目标指导下,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思想。应用这些先进思想, 并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 才能营造出良好的、行之有效的教学实验环境, 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及其质量。

2. 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手段, 是实行网络实验的基本保障

随着科学和技术的进步, 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广泛地应用于现代化教学中。网络实验就是运用了现代化计算机网络技术, 即采用基于实验室局域网实施实验。网络技术是集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为一体, 应用于教学中, 使教学信息量增大, 教学信息交流速度加快, 教学员之间的时空差距缩短, 这样才有条件和有效地贯彻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 才能实施开放式、交互式和异步式教学, 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 课程设计和准备充分是网络实验的关键

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教学体系, 具有不同的教学特色。需要研究课程的体系结构, 分析课程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计。网络实验中的相应知识库, 其设计的指导思想与思路较为新颖。从研究学员学法和课程的系统性出发, 按主干和分支层层分解教学内容, 按学员学习的思路去设计实验, 以问题引导学员自主组织实验。对同一概念从不同角度分析设计实验项目, 以帮助学员加深加快理解所学知识。

摘要:本文从网络实验特点、网络实验设计、收获和体会等几个方面介绍了“新型惯性仪表网络实验探索”。

关键词:网络实验,新型惯性仪表,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钱培贤, 汪立新.交互式网络教学法研究.中华教育与教学实践, 汕头大学出版社, 2002年.

惯性实验 篇2

惯性平台结构系统振动特性的实验分析与控制

应用动态测振实验和分析方法,针对某型号平台系统在生产和调试过程中出现的动、静态测试参数不一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平台结构系统进行振动测试实验,找出了平台结构系统的动态谐振点,结合平台回路系统和控制系统提出了简单有效的控制方法并进行了实验验证.

作 者:王卿 张天孝 王佳民 WANG Qing ZHANG Tian-xiao WANG Jia-min 作者单位:航天时代电子公司第十六研究所,西安,710100刊 名:宇航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ASTRONAUTICS年,卷(期):200728(2)分类号:V214.3关键词:惯性平台 结构系统 振动实验 振动控制

惯性实验 篇3

关键词:违章;原因;遵章;培养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2-0276-01

一、引言

不安全行为也就是习惯性违章,是长期养成的一种以人为失误为主要的违反规章制度或操作规程的作业行为。要正确认识习惯性遵章的概念,必须对习惯性违章进行清醒透彻的分析,才能达到以习惯性遵章消灭习惯性违章。

二、习惯性违章的原因

习惯,是指个人不断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固定化的行为方式。习惯性的违章是操作人员的习惯性行为、思维和工作方式在工作中的外在表现。现代安全管理理论认为:人的违章行为和动机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

一是行为者对违章行为追求的程度,即行为者对行为后果的期望程度。体现为行为者对行为后果价值的判断。行为后果对行为者的价值越大,行为的动机就越强烈。行为者违章时,存在以下心理:侥幸心理、取巧心理、逐利心理、偷懒心理和浮躁心理。

二是行为者过于自负,对自己行为能力估计过高。行为者的个人能力越强,技术越好,经验越丰富,则自认为行为成功的把握就越大.行为动机就越强烈。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事故,不少就是班组长或技术骨干所为,十分令人震惊。

三是文化场对个体的影响。任何违章行为都不是孤立的一个人所致,或多或少都与集体有关系,外界因素对行为者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是巨大的。主要有表现心理、从众心理、盲从心理、好奇心理。

三、习惯性遵章的培养

作为煤矿企业,在长期的安全工作实践中,始终探寻安全管理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习惯性遵章,即安全行为的养成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团队作用的发挥,突出了安全管理和执行力的创新。

1.以安全操作口诀规范职工工作行为

在安全操作规程中,有些专业术语和条款,往往生涩、枯燥,篇幅又长,职工虽然下了很大工夫去死记硬背,效果却不尽人意。为了让职工用一种易于接受的形式,并内化于心,我们天元安装公司结合安全操作规程,提炼了一套安全口诀,涵盖了小绞车司机、电瓶车司机、放炮员等22项岗位操作的要领。

2.实施手指口述,促进安全行为养成

天元安装公司总结多年来开展安全教育工作的经验制订了《安全教育六法》,通过灌输法、帮教法、述指法、调适法、保障法、网岗法等六种具有一定操作性、适用性的安全教工工作方法。

3.加强职工心理素质培养,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

在对一些事故的分析后发现,有很大一部分事故的发生和扩大,都是由于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心理紧张造成的。从天元安装职工的工作特点来看,影响职工行为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内部因素,主要指人的生理方面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体质、经历和智力等;另~方面是外部因素,主要指环境和氛围的影响。

4.建立安全责任体系,用制度约束行为

建立安全责任体系,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在制度建设方面,经过多年的摸索,建立起一套长效的管理机制,建立建全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联责联保责任制、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安全隐患排查体系、事故责任追究体系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体系和管理体系。明确了安全工作的方向,做到了安全工作有的放矢,保证责任到位、管理到位、措施到位、监督到位。

5.把安全工作纳入绩效考核

为了提高各项安全制度、措施的落实力度,把安全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建立了三级绩效考核体系。天元安装公司在每年初制定年度安全目标,层层分解到各施工队、各班组、各岗位,每个施工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安全目标和管理方案,对工作完成情况、安全职责履行情况每月考核一次。

天元安装公司通过习惯性遵章的培养,使职工安全意识得到明显增强,由“要我安全”转变成“我要安全”,形成了“人人讲安全、人人保安全、人人抓安全’’的良好氛围。

惯性实验 篇4

首先, 惯性概念本身内涵的抽象。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 与物体是否受力、是否运动及怎样运动无关, 其大小只与质量有关, 且还不能量度, 没有单位。虽然其大小与受力大小无关, 却只能与受相同的力时, 运动状态改变难易程度情况来表征惯性大小, 无法独立体现, 必须以运动状态为依托, 才能体现出来。这些似是而非的知识, 足以使初涉物理的学生“挣扎”了。

其次, 错误的前概念干扰。学生的前科学概念既是学生认知结构的表现, 受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影响, 同时也是学生在非正式教育情景中自我构建的结果。因此, 这些解释一旦成为学生自身较为固定的认识便具有稳固的地位, 不但不易转变, 而且还会对学生思维活动产生影响, 具有顽固、广泛等特点。学生虽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种种“惯性现象”, 但因为尚未学习有关物理知识, 故根本不知道这就是物体具有惯性的表现。非但如此, 反而由于对生活经验的误解及误传而形成种种似是而非的科学惯性的认识。

一、“惯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执教者对教科书编排上的依赖。建国以来的教科书都是把惯性概念教学紧密衔接在牛顿第一定律之后。我们认为, 其意图是立足于利用学生原有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实验现象为场景, 创设教学情景, 让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实现自我领悟, 在反思中重构自己的经验, 体现以经验出发, 使知识顺利实现同化。教师在对其传授过程中, 重点集中在学生理解、接受、最终建立起“物体不受外力时, 总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物理模型, 该物理模型反映的是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 此规律的核心就是运动状态不变。然而在实际教学中, 课本仅提供一个了“伽利略斜面理想实验”, 该实验又不能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成立。在这种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思维概括出惯性定律, 学生在理解上普遍存在困难。因此, 从这一“不牢固”的该知识点为起始知识, 接着学习惯性概念, 犹如楼房建立在沙漠上。

二、基于“自创性实验”教学设计的理由

“自创性实验”这一概念是从实验技术先进性、新颖性、适用性的角度分类的, “自创性实验”界定为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物理教育的一切素材构成的, 为解决具体问题、体现自主创新的个性化物理实验活动。狭义的理解为“已有实验”之外的能够利用的一切资源 (低成本的生活资源;高科技的激光笔、手机;价格高的微波炉、摄像机、多媒体;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具有生命的人体等)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形成的自主创新性的个性化实验活动。其特征是具有:广泛性、潜适用性、个体开放性、生活性、同质性等。基于这样课程资源支撑下, 会实现如下的目标:

1. 从认识论上来看

学生是认识事物的客体, 是从具体的感性认识上升为抽象的理性认识, 又返回实践的过程。概念、规律抽象晦涩是学生认识过程中必须克服的障碍。而“自创性实验”的探究实验体验, 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 可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提高认识客体的效益, 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想象。

2. 从思维发展规律来看

初中学生思维大多数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然后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 按着皮亚杰的认识发展阶段理论衡量, 初中生的物理思维基本上还处于具体运算阶段, 即这个阶段的思维一般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思维还要依靠实物和能观察到的事物来进行, 不能依靠词语、假设等进行。他们的学习往往要用直观的方法, 常常需要直观的材料和方法来支持他们学习知识。

3. 从非智力因素来看

充分利用直观手段, 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 能获得鲜明生动的形象, 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 并引起探索的动机和行为, 从而培养学生行成稳定的学习态势和长久的志趣以及对学生的意志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都是大有益处的。更重要的是能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因而在认知活动中激发智力因素的有效发挥。

三、基于自创性实验的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仅仅通过纯粹的讲授或简单的实验演示对于转变学生原有的惯性概念以及力与运动关系的错误认识效果欠佳。借鉴科学发展的历史特别是伽利略开创性的研究方法实验与科学推理, 以及美国著名的物理教育家莉莲·麦克德莫特提出错误前概念的转变需要经历“引出、挑战、转换”一系列的过程。设置一个能够暴露出学生常犯错误的情境, 在帮助学生最终认识到其中的内在矛盾之后, 再要求他们运用必要的逻辑推理加以解决。我们提出采取科学探究的教学模式, 针对学生原有的错误认识设计问题情景, 通过进行一系列活动与实验, 引出并挑战学生的错误认识, 逐步实现学生原有概念的转变。这不仅使学生对知识获得概念性理解, 实现不同情景的顺利迁移, 同时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学会反思自己的认识, 学会采用科学方法探究事物本质, 养成科学的态度, 正确理解科学。

1. 创设游戏实验, 产生思维冲突, 引出“惯性”课题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学不是从语言开始的, 它是从观察事物开始的。”通过自创性实验, 使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和结论与学生的原有的错误前概念产生冲突, 让学生暴露出错误观念, 从而正确看待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 把对事物表面现象观察所得到的经验与物理知识不一致的地方提出来进行反思, 找出矛盾所在, 经历思想上的冲突和震撼, 实现了对学生原有错误认识的引出和挑战, 此时学生们有一种惊奇与困惑, 思维正处于一种“心求异而不能, 口欲言而非达”的境地, 对新知的探究异常强烈, 这时引入新课效果会事半功倍。

教师提问:如图1所示, 铁块用细线缠绕系牢后, 用手下拉绳端, 细绳是从铁块上面断, 还是从铁块的下面断, 猜想一下, 并说一下你的理由?此刻学生情绪高涨, 多数学生认为从A物体的上面断。这是因为A物体上面细绳受到铁块和拉力的共同作用。这时教师慢慢的下拉绳端, 果然, 从A物体的上面断。学生为自己猜测正确而高兴, 得到成功喜悦的体验。

教师又问:细绳到底从哪里断呀?几乎所有的学生认为从A的上面处断开 (原来认为从A物体下面断的学生也犹豫不决了) , 此时教师用手迅速下拉细端, 由于铁块的惯性的“保护作用”细绳从物体A的下面断。重复操作都从A物体的下面断。说明, 如果学生情绪不够高涨, 激情不足时, 回过来再问到底哪里断, 选择大多数学生相反的结论去操作。最后达到老师说, 哪里断就哪里断的操作时, 就一定会因起强烈的震撼的。

2. 充分利用自创性实验, 丰富感性认识, 形成正确概念。

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经验型, 需要感性经验支持。因此教学中应了解学生的实际, 通过实物演示消除错误概念。造成认知结构的不平衡, 促成原有知识结构的顺应, 用科学的概念代替原有的错误观念, 实现错误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

探究实验1:倒立啤酒瓶中抽出纸条。一张纸条放在桌边上, 将空啤酒瓶倒立在桌面上, 如何将啤酒瓶不倒的情况下, 将迅速纸条抽出啤酒瓶没有倾倒。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物体具有维持静止的性质。

探究实验2:放在遥控小车上的木块, 匀速拉动时小车遇到障碍物会向前滑动而掉落 (比教科书上竖立木块倾倒直观容易分析得出惯性) 。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物体具有维持运动的性质。

探究实验3:如图2所示, 悬在遥控电动小车上的小球, 学生探究时, 发现遥控电动小车突然开动时, 悬挂的小球保持静止不动的状态, 观察时好像向后运动。而遥控电动电动小车突然静止时, 悬挂的小球会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继续向前运动。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物体具有维持运动和静止的性质。

探究实验4:两个瓷碗盛水 (目的是增大惯性和趣味性) , 放置在桌上, 将一根木条放在两瓷碗上, 然后用一个较重的铁丝向木条中间砸去, 木条立即两截, 碗中的水纹丝不动, 有惊无险。也能得出:物体具有维持运动和静止的性质。

基于上述, 我们发现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的属性, 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运动状态的属性, 可谓“动则恒动, 静则恒静”。我们把物体具有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叫做惯性。

3. 固、液、气都有惯性的探究实验

布鲁纳认为, 学生在其中经历某件事情越是多样, 就越有可能把该事情与其他事件联系起来, 多种多样的训练, 有助于增强各事物之间的共同之处, 指出每一事物的独特之处。自创性实验可提供足够多变式实验的课程资源, 包含大量某一物理概念的不同事例, 包括正面的和反面的例子, 实验变式往往具有物理概念的相同本质但具有不同形式, 通过对物理概念的足够数量的不同实验变式的彻底习得, 使学生能形成正确的概括, 有助于转变错误的前概念和科学概念的掌握及知识的迁移。

探究实验5:如图3所示, 悬在遥控电动小车上的小瓶中的水从小孔下滴成流线型滴到烧杯中, 学生探究时, 发现遥控电动小车突然开动时, 瓶中的水从小孔下滴的流线保持静止不动的状态, 观察时好像向后倾斜。而遥控电动电动小车突然静止时, 悬挂的小球会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继续向前运动。观察时流线的水流, 好像前倾斜似的。讨论分析得出结论:说明运动的水也具有惯性, 要保持原来 (沿水平方向) 的运动状态。

探究实验6:在一个透明玻璃杯中盛有清水, 清水中放一浮标, 浮标的作用是为了便于学生观察水的运动情况, 如图4所示, 先让浮标静止 (表明水也是静止的) 。用手转动玻璃杯, 让学生观察浮标的运动情况, 结果浮标静止不动, 瓶中水也不运动。该实验说明静止的液体具有惯性。

探究实验7:吹点燃的蜡烛。如图5所示, 将蜡烛沿直线相隔约50cm依次放置于桌面上。点燃蜡烛, 在其一端3cm处短促而用力吹一口气就停止。这时可以观察到近处的烛焰先被吹动 (甚至被吹灭) , 随后, 远处的烛焰也依次被吹动了。这个探究实验表明:空气被吹动后, 虽然已不在用力吹了, 但它并不立即停止下来, 从而说明了气体也有惯性的。

说明:也可找几个学生出来做游戏, 每个学生手中拿着长的纸条, 依次站立, 用扇子扇或用口吹气。效果也很好的。

探究实验8:在洗涤剂和少量甘油的混合液中插入由竹尖和棉线组成可折的框架, 取出框架时会形成面积约为600cm2的皂膜, 然后, 将带皂膜的框架迅速水平移动, 结果在讲台上方 (原来带膜框架的位置处) 形成一个直径约为20cm的大皂泡。因为大皂泡内封装的是空气, 此实验可说明静止的气体也具有惯性。

通过以上实验的探讨, 可知固体具有惯性、液体具有惯性、气体也具有惯性, 从而在充分的感性基础上建立为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规律。

4. 惯性大小与质量大小有关的实验

探究实验9:如图6所示, 桌面上放置一个乒乓球及与乒乓球等体积的铁球。用玩具高压射水枪 (带有贮气筒的) 用力对远处的乒乓球、铁球射水, 让学生观察到水喷射后乒乓球很轻易地被冲走了, 而铁球几乎不动。表明质量大的铁球保持物体静止惯性大, 即物体的质量越大, 惯性越大。

四、基于“自创性实验”教学的思考

习惯性违章与反习惯性违章 篇5

一、前言

事故一 2001年8月,某公司锅炉停炉6天后,在没有进行气体分析的情况下,锅炉维修工进入锅炉对其进行维修,结果间断工作30分钟后,1名维修工感觉不适,遂向外走,当其好不容易走出锅炉,即冒汗,双手痉挛,送进医院,已经没有了心跳,最后经过大夫的全力抢救,才挽救了该维修工的生命。

事故二 船厂一位员工被一高处坠落物击中头部,因自己正确佩带了安全帽,庆幸的逃过了死神的魔爪,避免了一次死亡事故的发生。

这两场安全事故中的主人公,前者因习惯性违章导致了一场完全可以避免的事故锅炉停炉后,煤粉仓剩余的煤粉发生了自燃,而燃烧不完全产生了一定浓度的CO,维修工进入设备时又没有进行分析,结果发生了CO中毒事故。那么,维修工进入锅炉前为什么不进行分析呢因为,事后调查时他回答:从来没有进行分析,都是在停炉几天后,再进行维修,都没有发生事故。可见这也是一起习惯性违章事故。后者因自觉遵守规章制度而避免了一场飞来横祸。从这两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习惯性违章对企业的安全生产危害极大,而遵章守纪对企业、对个人的安全是多么重要。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或身边发生的,或耳闻目睹的,有太多的事故案例都是因习惯性违章而起。

事故统计表明,70%~80%的人为误操作事故都与习惯性违章有直接联系。习惯性违章是导致人参伤亡的重要隐患,严重威胁着企业的正常生产。所以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教育,杜绝“习惯性违章”成为了企业安全工作中的一项艰巨任务,也是安全生产工作的当务之急,“反习惯性违章”是遏止事故强有力的措施之一,这是一个重要而有意义的课题。

二、概念

习惯性违章是指那些固守旧有的不良作业传统和作业习惯,违反安全规程及相关规程,长期反复发生具有排它性的习惯性作业行为。

习惯性违章是长期逐渐养成的、经常发生的,违反规章制度或操作规程的作业行为,从中涉及到作业者的态度、意识、知识、认知,而这四个因素决定着一个人的安全行为水平,所以,人们通过研究在众多事故中造成事故者的心理活动,探寻其心理结构形成过程的客观规律,寻究出了较为系统的习惯性违章行为者的心理原因。

三、习惯性违章行为的特点

1、麻痹性

相信“温水之蛙”的实验大家听说过,有人曾经做过温水煮蛙的实验,把两只青蛙分别放入已经烧开的锅里和一个刚烧温的锅里,放入沸水锅里的青蛙会立即从沸水锅里拼命蹦出来,而放入温水锅里的青蛙,由于水温的适宜,仍然在锅里无动于衷,结果被煮死。在日常的安全生产中,习惯性违章的危害与这个实验有异曲同工之处,违章的人一时没有发生事故的,就如同温水中青蛙没有被立即煮死一样,“水温”还没有升到使“青蛙”死亡的“沸点”。如果每次习惯性违章都必然导致自我伤害或使他人受到伤害,也许就不会去做“温水之蛙”了。

2、顽固、排它性

习惯性违章具有顽固性、排它性的特点。正如M车间的那位员工,一向认为经验比起规程更有说服力,自己的经验总是对的,听不进他人的劝阻。这说明习惯性违章确实非常顽固,有习惯性违章的员工固守不良的传统做法,总认为自己的习惯性工作方式“管用”、“省力”,而不愿意接受新的工艺和操作方式,即使是被动参加过培训,但还是“旧习不改”。要改变或消除受心理支配的不良习惯并非易事,需要我们安全管理人员持之以恒地对职工进行教育,对这些违章现象进行查处。

3、继承性

有些员工的习惯性违章行为并不是自己发明的,而是从一些老师傅身上“学”、“传”下来的。当他们看到一些老师傅违章作业既省力,又没出事故,也就盲目效仿。这样就把不良的违章作业习惯传给了下一代,从而导致某些违章作业的不良习惯代代相传。

四、习惯性违章的心理状态

人的行为总是受思想活动支配的,习惯性违章行为也必然与错误的思想活动有关。从事故分析可以看出,习惯性违章的人大多存有以下心理状态。

1、麻痹心理

某厂的一名女工在立式压机上操作,上模下模行程很慢,通常都认为不会出事故,因行程较慢,即使手碰到上模也来得及抽脱开,但这位女工的手还是被压伤。分析其心理活动特征:一是因模子行程慢产生不会压住手的麻痹思想;二是注意力不集中,眼睛不注意模子的下行,注意力转移至压机以外的事物上;三是操作过程中把手抽离模腔。分析其心理过程是:麻痹——不注意——忘记——触觉迟钝。其主要是麻痹心理问题。

2、缺乏安全知识,不知不觉违章

对正在进行的工作应该遵守的规章制度根本不了解或一知半解,工作起来凭本能、热情和习惯。对用生命和血的教训换来的安全操作规程知之甚少,因而出事的可能性就大。有这样一个案例:1996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谢某依照惯例进行夜间巡检,按照包机制度要求来到合成车间铜洗岗位变电所进行例行检查。当谢某打开一台铜液泵电路控制柜时,发现控制电路的三相线中有一相的保险丝熔断了。心想,问题不大,找一截保险丝换上就是了……就在这么一个念头的驱动下,竟然连动电最起码的常识都忘了,徒手找来一段保险丝准备把熔断的地方接上。就在谢某拿保险丝触到断点的瞬间,可怕的一幕发生了,随着一束刺眼的电弧光闪过,谢某被重重地击倒在地,大脑一片空白,踉踉跄跄地爬出了变电所,痛苦地呻吟着被送往医院救治。经诊断,其的面部和右手受到电弧不同程度的灼伤,治疗期间正赶上春节,全家人这个年都没有过好。就因为缺乏安全知识,不知不觉违章,就被电老虎狠狠地教训了一回。

3、贪图安逸

在工作中不求上进,缺乏积极性,平时不注意学习,技术水平一般,自我保护意识差。与其他人一起工作还可以,一旦自己独立工作,哪怕是从事简单的工作,都有可能发生事故。某年夏天,某厂的一台换热热器发生故障,需要更换,拆装换热器的主要工作是先拆卸螺栓,当时要拆装M24的螺栓150个和M20的栓900个。面对这么大的工作量,天气又太热,再加上旁边的一些设备和管道,使干活空间很小,大家干得衣服都湿透了,一名检修工就索性扔掉手套,将衣袖高高卷起,兴高采烈地拧着螺栓,因用力过猛,扳手突然打滑,胳膊一下子碰到了旁边的一根伴热管上。由于没有工作服保护,尽管经医院治疗,还是在胳膊上留下了一大块疤痕。这就是因贪图安逸,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违章作业导致事故的典型案例。

4、侥幸心理

侥幸心理是许多违章人员在行动前的一种普遍心态。有这种心态的人,不是不懂安全操作规程,缺乏安全知识,也不是技术水平低,而多数是“明知故犯”。在他们看来,“违章不一定出事,出事不一定伤人,伤人不一定伤我”这实际上是把出事的偶然性绝对化了。在实际作业现场,以侥幸心理对待安全操作的人,时有所见。例如:某项作业应该采取安全防范措施而不采取;需要某种持证作业人员协作的而不去请,指派无证人员上岗作业;该回去拿工具的不去拿,就近随意取物代之等。

5、惰性心理

惰性心理也可称为“节能心理”,它是指在作业中尽量减少能量支出,能省力便省力,能将就凑合就将凑合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是懒惰行为的心理根据。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看到有些违章操作是由于干活图省事、嫌麻烦而造成的。

6、无所谓心理

无所谓心理常表现为违章或心不在焉,满不在乎。这里也有几种情况:一是本人根本没意识到危险的存在,认为什么章程不章程,章程都是领导用来卡人的。这种问题出在对安全、对章程缺乏正确认识上。二是对安全问题谈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比起来不要,在行为中根本不把安全条例等放在眼里。三是认为违章是必要的,不违章就干不成活。无所谓心理对安全的影响极大,因为有些人心里根本就没有安全这根弦,因此在行为上常表现为频繁违章。有这种心理的人常是事故的多发者

7、自以为是

总认为自己有经验、有能力防止事故的发生,相信不良的传统或习惯做法。对未造成事故的习惯性违章经历非但不以为耻,反而引以为荣,在人前吹嘘,甚至争强好胜,不顾后果地蛮干、胡干。有这种心理状态的人在安全规程面前“不信邪”,在领导面前“不在乎”,把群众提醒当成“耳边风”,把安监人员的监管视为“找麻烦”。盲目自信,自以为绝对安全,我行我素。这种违章一旦发生事故,必然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五、反习惯性违章的对策措施

“反习惯性违章“首先要让广大职工对哪些行为是违章行为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从而找出违章现象,继而组织安全教育与学习。即:

通过这样的模式达到“反习惯性违章”的目的。

一、找违章现象和行为

要反习惯性违章,首先要让广大职工明白哪些行为是违章行为。让职工熟练而正确地掌握工艺流程、设备性能、作业标准、操作技能、消防知识以及规章制度等,以此为参照标准,找出习惯性违章现象。

二、对违章行为组织安全学习和教育,形成安全意识及思维规律

通过查找习惯性违章的危害,使职工认识到习惯性违章作业是违反安全生产客观规律的,其结果必将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不但危及自己的安全,而且还会累及他人。同时结合实际及事故案例,强化职工的安全意识,从而减少随意作业的条件和机会,从源头遏制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的安全事故。

六、总结

影响安全的因素概括起来有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两方面。其中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大都以习惯性违章表现出来的。所以,反习惯性行为能有效遏制事故的发生!

非惯性思维设计 篇6

关键词:惯性思维

非思维设计思维形式创新设计

非惯性思维:是介于定向思维与发散式思维之间的结合思维形式。它又不完全于逆向思维,它是在定向思维的基础上,去改变旧的不合时代的习惯意识留下的感知。

非惯性思维设计:改变固有的旧的认识观,而所谓的再思考。就是用现有的物质技术条件或未来可以出现的物质技术去生产或创造违背我们固有意识里以物质形式存在的思维方式,来改变我们的行为或操作方式,及对生活的再认识,以致达到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设计。

一、思维的概念及功能、结构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它既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又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反作用于客观世界。“思维”是人类智力活动的主要表现方式,是精神、化学、物理、生物现象的混合物。

早在20世纪50年代对分裂脑患者所做的突破性的实验以前,很少人对思维的一致性产生疑问。一个人拥有一个大脑,一种思维,是天经地义的正统学说。而罗杰,斯佩里把大脑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并指出左半球擅长于抽象思维分析,数学、语言等活动,右半球擅于幻想、想象等形象思维和辨认。

思维不是一个简单的单元集合体,一个人不应该问是“智慧的”,而且应该问他们如何能够靠每一个单元所控制特殊技能而变得智慧,而加德纳证实了人脑存在七种,而不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知能。

即:语言、逻辑数学、空间感、音乐、身体运动、人际交往及以内省能力。

其中:人际交际是指理解他人和在理解基础上判断他人的行为的能力,空间感是阅读或辨认图案能力。人们认识事物之初先通过眼睛观察它的形状、颜色等,然后再用触觉接触食物、去了解它的热、冷、粗糙光滑等特则。还有听觉、人听的多了就会形成概念定式,这种感觉、感知、听觉储存大脑。这是惯性思维最初的形成。

二、感觉与知觉

感觉是人的感受,如热、冷、美、丑等。而知觉则更为客观一点,如热为什么会热,原来是燃烧的木头。知觉是对周围环境建立一个内在的符号,象征体系。这样,我们在原初的刺激带着它的感觉信息。消失很长时间后,仍然能够表达和阐述这个事物。

如:一朵玫瑰映射到我们视网膜上,知觉帮我们解析,一幅由轮廓线和曲线组成的图画,感觉是主观的,如:我永远不可能知道你对“红色”的直接感受是否与我的感受完全相同,但是,我们却证实我们注视的是朵红玫瑰,所以,知觉更客观些,而有时错觉的存在会使确定事物的“真实性”变得很困难,如一根筷子半浸在杯水里。看见是弯曲的这里折射给我们的错觉,因手触的时候,又是直的。这样,知觉有时也会发生矛盾,所以,所有我们能够把握的知觉就只是我们感觉提供的信息。这样,我就尽可能怀疑我看见一张桌子是否真的存在,我尽可能怀疑汽车没有轮子也照样行驶。知觉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具有“惯意识”如:夏天很热而我们惯意识第一给我们的信息就是太阳,而不会去想可能屋里还用着暖气,也就是这种惯意识,给我们设计带来了局限性。即有时知觉也有欺骗性。

三、思维是有惯性的

人类有强大的可塑能力,人类通过不断的训练,可以具备多种不同的思维,不同的思维可以适合不同的行业,思维模式也决定了每个人的行为方式。这一点在设计教学中尤显重要,日常生活中约定俗成的行為准则束缚了我们在学习中的创新,要打破这种惯性思维给我们学习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教与学的双方都应该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探讨多样化的思维方式,寻求新颖的、更好的、打破传统的解决方法。

中国有个典故叫“鹦鹉学舌”,就是人们给鹦鹉输入人类语言这种意识,使鹦鹉会说出人们给予的语言。再如学话时的孩子,妈妈总让他叫自己为“妈妈”,长大后,他自己已经习惯了,使他很容易见到这个人就叫“妈妈”。还有当你看见别人拿苹果放到嘴边时,你认为他一定想吃苹果。再如桌子上面放张纸的时候,当一个人拿起笔看着纸时,我们会认为他要写字或画画,没人去想他用笔去做别的事。中国有句俗语“吃一堑,长一智”,我们如某件事进行不顺利,我们以后再遇见这件事,我们就会很好的处理。所以,惯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的经历与个人经验长期总结而留下的意识形态。惯性思维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的形成的一种潜意识的概念模式。

四、惯性思维与非惯性思维的理解与形式

1.不同的思维形式对同一条曲线理解不同

惯性实验 篇7

实验室机械平台系统中,惯性飞轮主要用于模拟列车在起动、制动时的惯性,由于本实验室要求可以模拟两种速度以及3种吨位的列车的起动、制动惯性,所以地铁城轨实验室惯性飞轮的设计应该将飞轮的转动惯量设计为可调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该实验室中的惯性飞轮片,将要设计成为多片可拆卸的飞轮轮系组,表1列出了该实验室要求的六种等效模拟飞轮的转动惯量。

1 惯性飞轮箱中飞轮片的设计

1.1 飞轮片的转动惯量确定

最简单的设计就是将表1中的每一个转动惯量都做一个飞轮片,模拟哪种就换上哪种转动惯量的飞轮,既浪费材料,成本又高,显然不可取。

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表中6个转动惯量由小到大排列,可表示为:

以最小的一个转动惯量I1为基础,作一个飞轮片,再将两两相邻的转动惯量相减,得出差值,一共可得5个转动惯量的差值,可表示为:

再以大小为I2-1,I3-2,I4-3,I5-4,I6-5的转动惯量,再各做一个飞轮片,那么,我们只要将其组合就可以得到所需的6种模拟转动惯量了,而且所用的材料是最少的。为了减少飞轮的制造难度和飞轮的尺寸大小,对上面对应的每一种转动惯量(I1,I2-1,I3-2,I4-3,I5-4,I6-5)的6种飞轮片,将它的转动惯量缩小一半来制造,做2套,共12片飞轮,将这12片飞轮,分装在4个飞轮箱中,如图1所示,左右两边各有2个飞轮箱,它们是对称的,每边有6片飞轮。把每边的6片飞轮的转动惯量表示为(I′1,I′2,I′3,I′4,I′5,I′6)=(I1/2,I2-1/2,I3-2/2,I4-3/2,I5-4/2,I6-5/2)=(473,80,120,387,180,270),将它们分成2组,分别安装在2个飞轮箱中,如图2、图3所示。

在飞轮箱(一)中,安装有转动惯量为(I′1,I′2,I′3)=(I1/2,I2-1/2,I3-2/2)=(473,80,120)的3片飞轮,如图2所示。在此箱中,中间一个转动惯量为I′1(=473)的飞轮是不可卸的,用此飞轮模拟44t、80km/h的列车的惯性;如果将右边转动惯量为I′2(=80)的可卸飞轮连上,将模拟52t、80km/h的列车的惯性,如果将左、右两边转动惯量为I′3(=120)、I′2的两个可卸飞轮都连上,将模拟64t、80km/h的列车的惯性。

在飞轮箱(二)中,安装有转动惯量为(I′4,I′5,I′6)=(I4-3/2,I5-4/2,I6-5/2)=(387,180,270)的3片飞轮,如图3所示。在此箱中,3个飞轮都是可卸的。如果将中间转动惯量为I′4(=387)的可卸飞轮连上,用此飞轮加上飞轮箱(一)中3片飞轮将模拟44t、120km/h的列车的惯性;如果再将左边转动惯量为I′5(=180)的可卸飞轮连上,再加上飞轮箱(一)中3片飞轮,将模拟52t、120km/h的列车的惯性;如果将飞轮箱(二)中3片可卸飞轮都连上,再加上飞轮箱㈠中3片飞轮,将模拟64t、120km/h的列车的惯性。

1.2 飞轮片结构设计

在确定了飞轮的转动惯量后,就可确定它的外形尺寸了,即飞轮的直径与厚度。

从上式可以看出,I一定时,半径R越大,则列车重量M越小。

根据实心飞轮离心应力计算公式有:σ=ρω2R2

ρ为材料密度,ω为飞轮转速。

从上式可以看出,ω一定时,半径R越大,则离心应力σ越大。这就是说,飞轮半径越大,越节省材料,但半径太大,离心应力会急剧增大,并且飞轮的厚度会很薄,制造加工也困难,所以应综合考虑飞轮的直径。下面以飞轮箱中转动惯性最大的一片飞轮为例,来讨论它的结构设计问题。

设该飞轮的直径为1.4m,转动惯量为473kg·m2,则根据实心飞轮转动惯量计算公式有:

又由于M=ρπR2H,所以飞轮的厚度H为:

因为飞轮最高转速为1500r/min,这时它的离心应力为:

2 惯性飞轮箱中飞轮轴的设计

2.1 飞轮轴的受力分析

如图1、图2、图3所示的飞轮箱中的飞轮轴,在运动时,由于无外力作用,所以飞轮轴仅仅在加速或减速时承受惯性扭矩以及承受飞轮的重力作用。

飞轮重力根据飞轮的转动惯量以及飞轮半径,由下式求得:M=2I/R2

不同的飞轮转动惯量与半径,由上式可求得相应于该飞轮的重量大小,从而得到飞轮轴所承受的总的飞轮压力。

至于飞轮轴的惯性扭矩T,则应根据起动或制动时的加速度大小而确定,有如下关系:T=I(ω2-ω1)/t

假设飞轮轴由初始速度ω1=0,在30s内加速到终止速度ω2=1500r/min(或50πrad/s),则飞轮轴最大的扭矩段的扭矩将是:T=I(ω2-ω1)/t=Iω2/t=5πI/3

取列车吨位为64t,行驶速度为120km/h,则模拟的等效转动惯量为:I=3020/2=1510

此时有:T=5πI/3=5×3.1416×1510/3=7906N·m

如果加速度更大,则轴受到的扭矩将更大。

2.2 飞轮轴的强度校核计算

在分析了轴的受力后可知,飞轮轴端主要受到惯性扭矩的作用,轴中间受到惯性扭矩及惯性飞轮重量产生的弯矩的作用,根据飞轮轴受力情况,可以对轴进行强度校核计算。

用飞轮轴所受到的惯性扭矩,计算飞轮轴的最小端面轴颈尺寸。

用弯扭合成强度条件,校核计算飞轮轴中间段的强度。

由于飞轮轴中间段所受到的弯矩是对称循环的变应力,所以还应进行疲劳强度的精确校核。

2.3 飞轮轴的刚度校核计算及飞轮轴的震动计算

根据轴的受力情况,计算出轴的挠度y和偏转角θ,应使y≤[y],θ≤[θ]

根据计算出轴的刚度数值,用下式计算出轴的临界转速:

算出ωc后,应确保飞轮转速n<0.85nc(临界转速)

3 惯性飞轮箱中轴承的设计

3.1 轴承类型与型号的确定

飞轮箱中的飞轮轴承受飞轮的重力载荷将近4t左右,转速达1500r/min,综合考虑价格、使用维护、润滑、更换等各方面因素,我们选用滚动轴承,而不采用滑动轴承。根据轴的长度尺寸,飞轮箱的加工难度,在滚动轴承中采用双列球面滚子轴承,球面滚子轴承能自动调心,因此可以承受较大的对准误差或轴的挠曲。

3.2 轴承尺寸的确定及轴承的润滑

根据飞轮轴轴颈尺寸大小、飞轮的最高转速,在轴承手册中初选球面滚子轴承,再根据轴承的受载情况,运用寿命公式、静承载能力最后确定最终型号尺寸。

为了保证飞轮轴承在重载、高速的情况下润滑良好,这里轴承采用集中喷油润滑。

4 惯性飞轮箱箱体的设计

惯性飞轮箱箱体主要采用20~30mm厚的钢板焊接而成,底板采用50mm厚钢板;箱体周边、四角、下部都有加强筋;轴承座采用对开结构,材料为20铸钢,轴承下座与箱体焊接,轴承上座通过螺栓与下座相连接;在惯性飞轮箱箱体底部还焊接有出油管。惯性飞轮箱箱体焊接完毕后,应去应力退火,然后再机加工。在飞轮箱上面,有飞轮箱盖,用4mm厚钢板焊接好后,用螺栓紧固在飞轮箱上。

摘要:分析了地铁城轨交流牵引电气传动实验室中,模拟列车平动惯性的惯性飞轮箱的设计问题。对实验室中的惯性飞轮箱中的飞轮片、飞轮轴、轴承、箱体等零部件的设计方法都做了较深入的分析。

浅谈惯性与惯性定律的教学 篇8

1 惯性定律的形成

伽利略、笛卡儿的结论是形成惯性定律的基础。根据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得出了这样的推论:当一个物体在一个水平面上运动, 没有受到任何阻碍时, 它的运动是匀速的, 并将继续进行下去。之后, 法国的科学家笛卡儿对此问题作了进一步补充:如果没有其他原因, 运动的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 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伽利略、笛卡儿向世人揭示了物体的运动来自于物体自身的实质, 外力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 从而使人们从亚里士多德结论的禁锢中走了出来。后来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 概括出了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 即牛顿第一定律, 也叫惯性定律。从该定律得出的一切推论, 都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 因此, 牛顿第一定律是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2 对惯性与惯性定律的理解

惯性概念的确立是形成惯性定律的关键。如果不仔细研究, 学生很有可能将伽利略的结论与惯性定律在理论上等同起来。而其实两者之间存在着实质性的差异。要使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这些知识, 在教学中须进行如下阐释。

(1)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所谓惯性就是物体具有的“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具有惯性.大到天体, 小到微粒, 不论它们是处于固态、液态、气态还是其他状态, 无论是静止还是运动、与物体是否受力及与物体所处的位置等因素都无关。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一种属性。

(2) 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物体惯性的大小是由物体的质量决定的。只要物体的质量不变, 物体惯性的大小就不变。即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越大, 惯性越大。

(3) 惯性与力无关。惯性与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理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发生力的作用时, 必须要涉及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 单独一个物体不会发生力的作用, 而惯性是每个物体都有的, 不需要两个物体相互作用, 它与外界条件无关。力是由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构成的, 惯性只有大小, 没有方向和作用点。因此, 在解释惯性现象的有关问题时, 千万不要在惯性前面加上“产生”、“受到”、“在惯性力作用下”等词。

(4) 惯性定律与力有关。惯性定律是描述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 由于惯性而表现出的一种运动状态规律, 也就是说, 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 若物体原来是静止的就继续保持静止, 若原来是运动的, 就以没有受外力作用的那一时刻的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而物体的惯性是与力无关的。应当切记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切勿将二者混为一谈。

(5) 惯性与物体运动状态无关。物体运动状态指的是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 惯性指的是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由于有些学生受日常经验干扰, 误以为物体静止时没有惯性, 运动时才有惯性, 物体运动速度越大, 惯性越大等。实际上, 物体惯性的大小只由物体的质量来决定, 同一物体不论是处于哪种运动状态, 也不论它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改变, 它们都具有惯性, 且大小是不变的。

(6) 惯性反映的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惯性越大的物体, 其运动状态越难以改变。我们知道, 物体的质量不同,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不同。如:鸡毛能飞上天, 石头很难飞上天, 骑空车不论起动、变速、转弯都比较容易, 但当带上质量大的人则很难.可见物体惯性大的物体、运动状态难以改变, 惯性小的物体, 运动状态容易改变。

3 物体惯性现象的解释

所谓物体的惯性现象是指物体的惯性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对有关惯性现象的解释, 使有的学生感到非常头疼, 也是我们教学中的一道难题, 为了能够让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去解释物体的惯性现象, 我们必须授予学生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举例分析如下:

例1、烧锅炉的师傅在向炉灶内加煤时, 铲子往往并没有进入灶内, 而是停在灶前, 煤就顺着铲子运动的方向进入灶内, 这是为什么?

分析:对于这类惯性现象的解释可从三步骤入手:

(1) 分析煤原来的运动状态, (2) 分析送煤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由于惯性, 煤离开铲子后要保持原来向前的运动状态.按这样的分析思路, 可以解决这类惯性现象说理题.

答案:铲子装上煤后, 工人用铲子向炉灶内送煤时, 铲子和煤都向炉灶运动, 当它们到达炉灶前, 工人师傅抓住铲子让它停止运动, 而煤由于惯性, 仍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前运动, 于是就离开铲子进入了灶内。

例2、下列关于惯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静止的物体有惯性, 运动的物体没有惯性

B.离膛的子弹在空中飞行是受到了向前的作用力

C.行人的足绊在石头上, 人的上身受到向前的作用力而倒向前方

D.铁有惯性, 把铁熔化成铁水后仍有惯性

分析:惯性是一切物体都有的, 且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离膛的子弹, 只受重力作用;行人绊在石头上, 下身停止运动, 而上身不是受向前的作用力, 只是惯性所起的作用;固态铁与液态铁水都具有惯性, 惯性与物态无关。因此本题答案应选D。

摆拍的“惯性” 篇9

运用技术手段处理新闻图片,显然违背了新闻记者的操守和职业道德,伤害了媒体的公信力。然而,道歉声明刊出后,我听到一位新闻同行不以为然地说,要是藏羚羊也听人使唤,记者一定可以摆拍出一张张“更有感染力”的画面,而这种“更有感染力”的画面,就是真实的、道德的吗?

这个假定不是故意抬杠。朋友在一家报社干摄影记者,私下里有人却喊他是“X导演”,一开始有些不解:他何时兼职做起了导演?细问方知,原来他在拍摄新闻图片时,常常俨然导演一般,一会儿让人站着,一会儿让人蹲着,一会儿让人笑着……令被采访者常常感到手足无措。

这样的“摄影导演”,假如是在拍摄艺术片、故事片,那倒无可厚非,他们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图摆拍(但精彩图片好像也不是摆拍出来的),但如果作为重大历史场面和新闻事件的见证人,就应当真实地用镜头反映原形、原貌、原态。抗日战争时期,侯波、徐肖冰在给邓小平拍电影的时候,要求他这样做、那样做,邓小平就开始发脾气了:“把我们平常的工作活动拍下来不是很自然吗?现在这样,重复的东西太多,表演的东西太多,很不自然,你们这是搞什么?……”(《中国纪录片发展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5月版)

一般地,被拍摄者碍于情面,总会与拍摄者“默契”配合。即使不“默契”,一些 “资深”记者往往也有丰富的应对经验。一次,某电视台记者去农村采访水灾之后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一个灾民因为负伤正躺在病床上静养,一见到摄像机扫过来,几分好奇的他对着镜头便一直咧著嘴笑,记者感到这样的画面与主题“严重冲突”,就赶紧蹲下身去,抓住农民的那条伤腿,暗地里伺机掐了一把,边掐边“关心”地问:还疼吗?这时,摄像机镜头前的农民终于露出一副痛苦不堪的样子……观众们,即使是现场的围观者也不一定明白,是记者从中做了手脚!

记者的“摆拍”,在圈内早已不是新闻,而现在有了更为可怕的美丽包装:娱乐化,它为“摆拍”提供了更大的摇摆空间。在中央电视台一档节目里看过一条新闻专题,有地方电视台记者将许多环卫工人召集在一起,让他们身着统一服装,手持扫帚、铁锹等各式劳动工具,并摆出“千手观音”的种种造型……这纯粹是拿底层劳动人民开涮的闹剧,记者编辑们却硬是图解为:劳动最快乐!

或许是一种思维惯性的作用,记者的“摆拍”现在还开始由“人”及“物”。某地一位李姓居民养了一只神奇的鸽子,能在空中不时地翻出漂亮的筋斗。“鸽子新闻”在报纸上刊出的当天,那个神奇的鸽子就开始遭罪了,先后有四五家电视台记者轮番登门采访、拍摄,他们都希望拍到鸽子翻筋斗的精彩瞬间,可惜那鸽子不懂人话、不通人性,配合一直不太到位,而记者们倒是不厌其烦,指使主人一而再再而三地放飞鸽子,以致那有着一点点技之长的鸽子在第N次翻筋斗时,突然累得从半空中栽了下来。

更加耐人寻味的是,在电视新闻画面上,常常可以看到猪圈、鸡窝、鸭棚、鹅塘内的猪、鸡、鸭、鹅在镜头前涌来涌去,一副争先恐后、步调一致的样子。其实,不过是镜头之外有人拿着竹鞭什么的工具在驱赶而已。记者、编辑们“以小人之心度动物之腹”,他们以为一些人喜欢抢镜头、出风头,而猪、鸡、鸭、鹅也是如此。

上一篇:微生物检测系统下一篇:常见调配差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