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误区

2024-06-14

概念误区(通用6篇)

概念误区 篇1

概念是最基础的数学知识。对它的理解和掌握, 关系到学生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系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近年来, 就如何有效开展概念教学, 不少一线教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但在日常教学中, 仍然会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只重视动手操作发现相关对象的性质, 却忽视动脑推理;只习惯用“例——规法”, 却难见“规——例法”;只重视概念本身的理解, 却忽视概念的横向联系;只重视生活联系, 却忽视知识之网的节点。本文就这些误区作一定的梳理, 并就如何改进教学作一些探讨。

误区之一:只重视操作发现, 却忽视利用概念动脑推理

众所周知, 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不应简单地以严格的定义作为直接的出发点展开教学, 而应高度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 由此, 动手操作活动的安排似乎成了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但如果只是片面强调通过学生主动动手操作发现相关对象的性质, 而忽视从概念出发动脑推理, 势必会影响学生对概念本质的深入理解, 造成推理能力的缺失。

【例1】“圆的性质”教学

教师布置任务:①在圆的纸片上画一些半径和直径;②通过折一折、量一量, 想一想圆的半径和直径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后得出:同圆 (等圆) 半径相等;同圆 (等圆) 直径相等;直径和半径都有无数条;同圆 (等圆) 直径是半径的2倍。

【分析与建议】教师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自然地发现圆的有关特性。其优点是通过动手操作, 学生能很快得出圆的半径和直径的一些性质。但这样的操作学生扮演的角色是“操作工”, 无助于思维能力的提升。因此, 在动手操作环节的安排中, 教师应处理好“动手”与“动脑”的关系, 如果通过“动手”可以促进“动脑”, 那么这样的“动手”就应提倡;如果通过“动手”对“动脑”没有多大的帮助, 那么可以放弃“动手”, 重在学生的“动脑”, 切实促进学生由单纯的操作经验向相关知识深刻理解的转变。笔者认为, 要得出圆的半径和直径的特点, 可以进行这样设计:①通过什么是圆的讨论, 得出圆的定义——当一条线段绕着它的一个端点在平面内旋转一周时, 它的另一个端点的轨迹叫作圆 (可以用学生的语言描述) ;②由圆的定义推理出相关性质。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圆的理解, 还能促进学生推理能力的提高。

误区之二:只习惯用“例——规法”, 却难见“规——例法”

提供范例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例——规法, 即先向学生呈现某个概念的正例和反例, 然后要求他们总结归纳出一个定义。另一种是规——例法, 即先给学生呈现一个定义, 接着呈现几个正例和反例。有些概念的教学如果只采用例——规法, 将会导致课堂教学低效。

【例2】“面积”的概念教学

“面积”这一概念的教学, 一般都是采用例——规法, 即先通过比较两本书的封面、老师与学生手掌面以及一些平面图形的大小, 再让学生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身边某两个物体表面的大小, 进而归纳出面积的概念。按照这样的教法, 从表面上看课堂热闹, 学生兴趣浓厚, 但深入调查其教学效果令人震惊。

调查内容:比较下面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 (见图1) 。

是比什么?请用涂色表示。调查结果:全班49人, 只有23人做对, 得分率为46.9%。

【分析与建议】为什么面对保底的题目, 得分率还不到50%呢?究其原因, 主要是学生在众多例子的体验中, 所得到的对面积“大小”的认识与周长的“多少”混淆, 根本没有与面积概念中的“大小”对接。笔者认为, 当学生对例子的体验所得与概念的内涵联系的紧密度较低时, 不宜采用“例——规法”, 而应采用“规——例法”, 或把两种方法结合成为“规——例——规法”, 其教学效果较为理想。同样以“面积”的概念教学为例, 可以这样进行设计:①让学生说说什么是面积 (说不到位时, 可以引导学生看书) ;②说说给定的一些物体或平面图形的面积指的是什么;③通过对恰当题目的练习, 让学生明晰周长与面积的区别。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明确面积是什么不是什么, 还与当前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相一致。

误区之三:只重视概念本身的理解, 却忽视概念的横向联系

通常情况下, 每当概念呈现后有一个理解概念的教学环节。就目前而言, 不少的概念课只关注对概念本身的理解, 很少通过对概念间的横向联系的比较达到加深理解概念的目的。

【例3】“体积概念”教学

师:在“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叫作物体的体积”这一句话中, 关键词是什么?

生:物体、空间、大小。

教师在相应的词下加圈后, 让学生读一读概念。先是生1读, 再是生2读, 然后是齐读。接下来的教学中, 就理解体积概念而言, 除了通过教材上的两道练习:“1.一团橡皮泥, 小明第一次把它捏成长方体, 第二次捏成球, 捏成的两个物体体积哪个大?为什么?2.用枚数相等的硬币分别叠成下面的形状 (见图2) , 哪个体积大?为什么?”之外, 还有一道体积与容积不同点的比较的题目。

【分析与建议】案例中就理解体积概念的途径而言, 教师只局限于体积概念本身的变式、抓关键词和读一读, 就横向联系而言只与容积不同点的比较。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来理解概念还是肤浅的, 势必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结构性认识。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帮助学生很好地认识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有利于学生通过已知概念掌握新概念, 通过新概念的学习加深对已知概念的理解, 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点成线”“线成网”, 真正建立起对知识的“结构性认识”。笔者认为, 体积概念理解的教学, 除了保留上述教学中的两道练习以及与容积不同点的比较外, 还应增加一个这样的学习内容:

有人说“立体图形中体积与表面积的关系, 就像平面图形中面积与周长的关系”, 你觉得这个说法对吗?请用文字或画图说明。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思考让学生体会到, 周长是平面图形边界的长度, 面积是边界所围成的平面图形内部的大小;表面积是物体的边界大小, 体积是物体表面所围成的该物体内部的大小。

又如, 对体积单位1立方厘米的理解, 除了找到理想的生活原型外, 应与长度单位1厘米和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进行异同比较 (见图3, 当然这种比较可以安排在学了长方体的体积后进行) 。

通过这样的学习, 不仅使学生体会到从长度单位到面积单位再到体积单位, 是一维到两维再向三维的转变, 还使学生理解了面积单位为什么有平方, 而体积单位为什么有立方的原因所在。

误区之四:只重视概念的生活应用, 却忽视知识之网的节点

“数学从生活中来, 又到生活中去。”这句话已成为一些教师的口头禅, 更有甚者把是否利用概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衡量一节课好坏的标准之一。笔者并不反对利用数学的概念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反对的是只关注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而忽视知识之网节点的功能之倾向。

【例4】“比的认识”教学

为了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比”的必要性以及“比”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师先是让学生解决5张照片 (其中3张的长与宽的比相同, 2张不相同) 像与不像的问题, 再是让学生根据马拉松选手长跑的有关信息、购物的有关信息填表, 从而引出比的概念。练习环节, 学生根据图片说一说甘蔗汁与水的体积比和树高与影长的比后,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1∶4”的含义。小结时教师问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比?”有的学生说“比”可以解决像与不像的问题, 有的学生说树高与影长中有“比”……

【分析与建议】上述案例告诉我们, 学习“比”的价值如果只局限于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看似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实际上与课标所倡导的“应用意识”的含义相差甚远。“我们应注意防止各种简单化的理解, 特别是认为所说的作用必定是指相关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恰恰相反, 这是数学概念 (乃至一般概念) 的一个主要作用, 即为人们具体地认识世界、分析问题提供了必要的概念框架 (这也正是“知识之网的节点”的主要含义) 。”笔者认为, 通过“比的认识”的教学, 除了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比”的价值不仅在于与生活实际有密切的联系, 还在于解决除法与分数不能解决的问题:除法体现了运算的过程, 分数表达是运算的结果, 而“比”关注的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它不仅包括两个同类量的倍数关系, 也包括不同类量比的关系。事实上, 不同类两个量的关系是难以用除法和分数表示的。后者应该是学习“比”的主要价值所在。作为教师还应清楚地认识到, 学习“比”的作用远不止这些, 如“比”的教学可以看成是在小学数学中渗透“函数观念”的良好“节点”。

理解重要概念的五个误区 篇2

1. 曲解文意:故意对原文语句作貌似合理实则错误的理解。 例如,2014年辽宁卷第1题C项“亚当·新密、约翰·穆勒一派认为幸福是身体无痛苦和灵魂无烦恼,而黑格尔等人乃至马克思的主张则与之相反”。

原文:“这两派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十分强调精神上的满足。”

比对分析:由原文可看出,亚当·新密、约翰·穆勒一派对幸福的理解与黑格尔、马克思等虽不同 ,但也有相同的地方,不是与之相反。

2. 无中生有:文章中本无此意,却在设计的选项中故意凭空臆造。例如,2014年安徽卷第1题C项“从结果看,技术崇拜所形成的华丽风格,弥补了娱乐节目艺术主题的不足,从而让娱乐节目成为技术使用的受惠者”。

原文:“这种虚有其表的形式在当下并不少见,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

比对分析:原文只提到了“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并没有“弥补”的说法。

3. 强加关系:事物之间本没有任何关系,但命题者却强加给他们某种关系,如条件关系、因果关系、假设关系等。例如,2014年天津卷第7题C项“隐性知识主要是长期积累的主观知识,因而‘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原文:“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因此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比对分析:隐性知识“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原因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而不是因为它“长期积累的主观知识”。

4. 张冠李戴:将本属于甲事物的特性、用途等“移植”到乙事物上,让人产生错觉。例如,2014年广东卷第12题的C项“欣赏一部歌剧比看一部美国大片更具价值,因此更能得到终极关怀。”

原文:“对于不同层次、不同状态、不同境遇中的欣赏者来说,这两种艺术各有其存在的理由。但是,就艺术自身的价值而言,后者显然要比前者更有意义。”

比对分析:将“更有意义”偷换为“更具价值”,意思明显发生了变化。

5. 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整体,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答题时要重点关注表数量多少、范围大小、程度轻重、频率高低的词语。例如,2014年福建卷第10题的A项“它与年龄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人和事增多,阅历自然而然地就会丰富”。

原文:“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年龄密切相关。”

比对分析:原文有“一般来说”“往往”等限制语,去掉了这些限制语,就显得绝对化了。

【现场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冰桶挑战”:一个成功的策划

毛建国

如果你还没有听说过“冰桶挑战”,那么说明你有些落伍了,这可是最近火得一塌糊涂的一个词。“冰桶挑战”终于“浇”到了中国。过去两天,包括雷军、罗永浩等国内知名IT大佬纷纷加入其行列。虽然有部分网友质疑有作秀嫌疑,但不少挑战成功者依然向美国的ALS协会或是国内罕见病公益组织“瓷娃娃”进行捐款。

“冰桶挑战”的规则很简单:参与者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将一桶冰水从头浇下,要么向ALS协会捐赠100美元;挑战者成功完成后,可以公开点名3人参与挑战,点名者要么在24小时内完成,要么向ALS协会捐款100美元。而ALS是一种渐进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初期的症状包括肌肉无力或行动僵硬等,中文俗称“渐冻人症”。

“冰桶挑战”可是红得很。在过去的半个多月中,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和苹果CEO库克等名流,不惜湿身出镜,加入这项公益接力游戏之中。而从8月17日起,“冰桶挑战”来到中国,在国内率先参与此挑战的是IT界人士。

简单的一个游戏,取得了巨大的效果。统计数据显示,从7月29日至8月18日,“冰桶挑战”为ALS协会增加了307598名新的捐赠者,连同之前的捐赠者,一共为协会带来1560万美元的捐款,远超去年同时段的180万美元。在这个创意无价的社会,创意再一次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而且还把触角延伸到了公益领域。

显然,“冰桶挑战”是一次成功的公益创新。不管如何,这个创意能够吸引那么多人的关注和参与,能够吸引那么多的捐款,充分证明了它的成功。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在这个被贴上消费主义标签的社会,慈善依然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生命力。只是要将人们的慈善之心激发出来,取得最大的效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冰桶挑战”之所以能够成功,特别是得到IT界人士率先响应,与其流淌着创新的力量和互联网思维的血液密不可分。在“冰桶挑战”身上,可以看到有趣性、互动性、共享性、颠覆性等特征,而这正是互联网思维的特性。公益事业是一种道德事业,公益行为虽然高大上,但也同样可以放下身段,娱乐大众。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公益不是没有空间,关键看能不能走进人心。

冰桶挑战,就这么一个小小的策划,引起了这么多的关注,获得了这么大的成功,充分启示我们从事公益事业,也必须发挥创新的力量,注重互联网思维。

(选自《中国青年报》)

1. 下列关于“冰桶挑战”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冰桶挑战”已经火得一塌糊涂,不知道的人已经很少。

B. “冰桶挑战”成功的人都会向美国的ALS协会或国内罕见病公益组织“瓷娃娃”进行捐款。

C. “冰桶挑战”参与者要么自己浇冰水,要么捐赠100美元。

D. 雷军、罗永浩等国内知名IT大佬纷纷加入“冰桶挑战”,有作秀嫌疑。

2. “冰桶挑战”之所以很火,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比尔·盖茨、扎克伯格和库克等名流,不惜湿身出镜,IT界人士率先响应,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反响。

B. “冰桶挑战”这一活动流淌着创新的力量和互联网思维的血液,具有有趣性、互动性、共享性等特征。

C. “冰桶挑战”是一个成功的策划,放下了身段,娱乐了大众,走进了人心。

D. “冰桶挑战”是公益事业,是一种道德事业,能帮助“渐冻人症”,有很大的社会价值。

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渐冻人症”是一种渐进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初期的症状包括肌肉无力或行动僵硬等,国内罕见。

B. “冰桶挑战”的成功,从某种角度看,在这个被贴上消费主义标签的社会,慈善依然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生命力。

C. “冰桶挑战”这一活动,在短短几十天里,为ALS协会增加了很多捐赠者,带来很多捐款,远超同期。

D. 公益创新力量无限,只要将人们的慈善之心激发出来,就会取得最大的社会效果,带来很大社会价值。

1. C(A项曲解文意。原文“如果你还没有听说过“冰桶挑战”,那么说明你有些落伍了”并没有说“不知道的人已经很少”。B项以偏概全。原文是“不少”。D项曲解文意。原文是“有部分网友质疑有作秀嫌疑”,选项表述绝对)

2. D(无中生有。原文无此意)

3. D(强加关系。原文是“只是要将人们的慈善之心激发出来,取得最大的效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概念养猪——健康养殖的实践误区 篇3

把握种质, 应用科技手段, 完善管理, 是掌控健康养殖的源头。从笔者科技服务与调研结果来看, 一些规模猪场所推崇的“健康”重心, 即疫病, 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健康养殖, 而只是养殖健康。现结合一些具体的养殖实例, 针对性地分析“健康养殖”理念的关键所在。健康养殖其实是一个庞大的系统, 必须完善各关键环节才能真正步入科学的健康养殖轨道。

1 健康养殖实践误区实例

1.1 猪群混杂

猪场1:种猪群组成混杂, 母猪群410头, 其中长白猪259头, 大白猪130头, 杜洛克6头, 杜长大15头, 且有143头母猪耳号重复;公猪21头, 其中杜洛克14头, 长白猪6头, 大白猪1头。猪群品种结构混杂, 母猪胎次比例失衡, 猪场经营混乱, 长年亏损, 疾病不断。其生产理念秉持“自繁自养”, 既做纯繁, 也做二元、三元杂交, 甚至还在“杜长大”商品群选留三元母猪留种。

这样做既违背多点生产和基本遗传规律, 也没有明确的产品观念, 生产主次不明。复杂的猪群来源与结构, 增加了养殖生产、管理难度, 生产安排无法做到明确性、针对性;且猪群管理档案缺失, 完全不能掌握母猪群个体生产性能水平, “空转”比较严重。如此混乱状况, 源于误读“自繁自养”理念。

1.2 导入疾病

猪场2:出售150头50 kg规格“长大”种猪, 当种猪全部出场上载外来运输车辆时, 由于销售价格协商出现异议, 交易终止, 种猪又全部重新下车返场, 一周内暴发传染病, 波及全场60%肥育猪群, 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一般猪场引种检疫不严会引入疾病, 但类似此例引入疾病可能属于特例。猪场在管理本场人员出入消毒上表面很严格, 在遇见更严重的潜在危险时, 往往忽视。不能把握“隔离”理念的内涵, 对“隔离什么”和“怎样隔离”认识模糊, 重点缺失;隔离与形式无关, 核心在于把外来疫病所有可能的传入途径真正阻断。

1.3 接种隐疾

猪场3:2011年6月下旬, 大白后备猪约70 kg, 按蓝耳病、猪瘟、乙型脑炎、细小病毒病的免疫程序进行配种前常规预防免疫, 免疫间隔为7 d, 进行2轮注射。接种后公猪睾丸单侧或双侧肿大, 阴囊发热、发亮, 有痛感, 低烧, 采食正常, 持续用泰乐菌素、头孢等抗生素治疗直至8月底, 肿大症状才基本消除。14头公猪中睾丸高度萎缩淘汰2头, 睾丸一大一小不对称的5头, 其余7头未见明显缩小。抗体检测不能明确原因。另选择健康青年公猪4头注射同品牌乙型脑炎弱毒苗, 30 d内均表现有睾丸红肿症状, 而未注射疫苗的公猪无发病表征。

初步判定发病源为乙型脑炎弱毒苗选择不当, 可能为活疫苗毒力返强所致, 或猪群存在野毒隐性感染。疫苗免疫除了应注意购进、保存和使用环节, 更要从根本上做好严谨选择与检测。当不能确定免疫环境时, 活疫苗免疫前最好在隔离区小范围注射试验, 确定安全后再普免。

1.4 诱发病变

猪场4:约60日龄商品猪, 2011年8月下旬注射蓝耳病弱毒苗, 9月初群体表现出蓝耳病症状, 并陆续出现死亡, 其他不同生长阶段猪也传染发病。至10月初病情才得到基本控制, 造成较大损失。

与猪场3情形类似, 一直以来, 猪场免疫选择都徘徊在“免疫还是不免疫”初级层面, 而没有上升到“免疫什么和怎么免疫”。更大的误解在于“接种疫苗”与“获得免疫保护”的关系, 意识中存在“免疫等于保护”的错误认识。其实, 当不清楚猪群是否需要免疫的时候, 不盲目免疫可能更安全。再者“免疫”也不等于“净化”, 疫病净化还需从种源开始。

1.5 管理粗放

猪场5:华中地区, 2011年9月上旬限位栏母猪2周内流产13窝, 采集流产母猪血样送检, 常规ELISA抗体检测, 除猪瘟、乙型脑炎合格率分别为84.62% (11/13) 、69.27% (9/13) 外, 其他如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的抗体免疫合格率均为100%。现场调查发现, 饲养管理沿袭夏季冲洗制度, 而此时由于气候变化, 昼夜温差达10℃以上, 下午冲栏后地面湿冷, 不能如夏季一样快速干燥, 夜晚孕猪卧于湿地, 小地窗又未封闭, 冷风入侵, 寒气较重;而关闭大窗后, 室内氨浓度上升, 综合导致流产。

管理不够严谨, 粗放的饲养操作, 对猪只的伤害影响有时比疾病的危害更大。在没有厘清、消除根本原因的情况下, 进行盲目的药物防治, 又会增加不必要的浪费, 还可能加重对猪的危害。健康养殖生产过程必须贯彻“动物福利”理念。

1.6 操作疏漏

猪场6:在2011年7月18日至8月31日, 限位栏母猪返情率26.14%, 并且绝大多数为第一情期返情。现场调查发现, 配种员采用未经纯化或高温灭菌消毒的桶装纯净水稀释精子, 35℃高温环境下原精镜检时间过长, 复配精子也未经镜检, 隔夜冷贮后精子基本失去活力。经调整完善操作细节, 缩短精子热应激时间, 稀释水高温高压灭菌, 稀释过程严格操作, 冷贮精子复检, 冷贮精子活力延长至3 d, 高返情率得到有效控制。

操作过程关键点的规范把握, 对健康养殖是最好的保证, 否则贻误生产时机的同时还可能造成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损失, 还可能给猪只增加感染机会。养殖过程“关键点”的掌控也是养殖理念的要点, 细节和关键点都决定着全过程的成败。

2 健康养殖关键

健康养殖必须突破疾病防治的狭隘范畴, 应包涵养殖的全过程, 如品种、营养、净化、环境、管理等一系列软、硬件协调组合, 才能为养殖生产营造健康、稳定、和谐、高效的氛围, 并延伸到动物产品的卫生、安全与健康。

首先是品种。健康、优良的品种是基础, 也是生产效率的保证, 要严格控制引种与选种, 引种场需具备专业育种技术力量。从养殖产品的一致性与确定的目标市场, 以及整齐、稳定的免疫保护效果考虑, 单一的品种结构与单纯的品种来源更符合健康养殖要求, 更可能适应高效生产管理的标准化。另外, 在一味崇尚推广瘦肉猪的同时, 还需注重我国地方猪品种资源多样性的保护与开发。

其次是营养。全价优质的饲料营养是猪群生存生长的保障, 劣质、霉变饲料则会诱导一些条件致病病原如圆环病毒的发作。合理饲喂也是重要的一环, 必须定时、定位、定量。借鉴中医“一顿吃伤, 十顿喝汤”的理念, 不加限制的“自由采食”对猪只也是有害的, 应根据猪群具体的体况、应激与气候变化等适时调整, 尤其保育期与肥育前期, 不必过度追求生长速度, 适当定量饲喂, 对猪群整齐度与健康是有益的。而种猪从小到大的饲养更应该精细化, 保证营养供给, 做好饲料转换过渡, 适当控制饲喂量, 调节生长发育进度, 兼顾繁殖性能。

第三是管理。生产管理没有千篇一律的定式, 既是相对稳定规范的, 也是动态的。生产工艺、模式的选择需因地制宜, 与人力、环境资源相匹配。生产链条中的各环节也要因猪群阶段、季节气候、饲养人员的变动而作相应的调整, 不能因循固守。管理不善是健康养殖的最大制约因素, 从猪群、猪舍、设备、饲养到人员的管理, 任何的疏漏都会形成大的硬伤。如猪群管理混乱, 母猪生产效率就会大幅度下降;猪舍安排不合理, 生产节律就会被打乱;设备运转不正常, 猪只受寒暑侵袭, 采食节奏受影响, 健康就会受到威胁;饲养不规范, 猪群生长就会受制约。良好的管理, 才能既提高猪群的免疫力, 又保障生产效益的实现。

第四是净化。疾病的复杂性源于引进、饲养和管理的无序, 仅靠药物、疫苗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预防不是主要目的, 净化才是主要的。最好的预防在于隔断传入途径, 消除隐患;免疫预防原则应针对本地域和本场已证实发生、存在的疫情进行, 重大疫病必须证明确实已受到严重威胁才进行接种。不必盲目崇信免疫程序, 即使安排免疫全部猪疫苗, 造成免疫失败或猪受到重大应激, 仍将得不偿失。按照Charle Nichol定律所揭示的, 群体内动物免疫达到70%以上时, 传染病就不能流行, 群体的免疫种类与数量是可以选择的, 这样也可降低成本与规避风险。从净化角度出发, 疫苗的选择应用应该是递减, 而不应是越用越多。

第五是环境。猪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消除对场内外环境的污染威胁;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的彻底程度越高, 才能越有效地做好疫病防控。良好的养殖内环境决定猪只生存的舒适性, 承载的是猪群生产性能与健康安全水平;外环境则关乎疾病净化成败与可持续发展。另外, 不能忽视甚至无视动物福利, 只有环境对猪有益才能最终和谐发展, 实现健康养殖。

第六是产品。养殖最终目的是获得卫生、安全、健康的猪产品, 这必须靠健康养殖“养”获得, 而不能靠检验检疫手段“检”获得。这就需要养殖过程可控、可追溯, 规范使用畜禽卫生产品, 尤其是抗生素, 应无违禁、超量、超时的滥用。

概念误区 篇4

关键词:化学教学;活化能;高考题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7–0089–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活化能是化学动力学中的重要概念,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难点内容,也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热门选择。目前的大部分高中化学教材给出的活化能的定义,给读者的信息都是,一个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既不可能是零,更不可能是小于零的负值,活化能是负值在理论上是没有意义的,相应地,高考命题时也默认了活化能只有正值。正如2011年海南省理综高考11题:

某反应的ΔH=+100 kJ·mol-1,下列有关该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正反应的活化能小于100 kJ·mol-1

B.逆反应的活化能一定小于100 kJ·mol-1

C.正反应的活化能不小于100 kJ·mol-1

D.正反应的活化能比逆反应活化能大100 kJ·mol-1

再看C选项,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学生通常认为,如图1所示的反应物A→生成物C时,必须要经过一个吸收一定的能量达到活化状态B的过程,只有比反应物的平均能量EA高出E1(或E1以上)的数值时,才能越过能峰,变成产物的分子,也就是说,活化能一定是正值,因此正反应活化能一定大于100 kJ·mol-1,而不是C选项中的不小于(即大于或等于)100 kJ·mol-1,因此C选项错误。

这种解释在高中阶段似乎没有什么错误,甚至能提出此解释的往往是成绩较好的学生。但是,我们知道,常见的化学反应,其实都不是分子间直接碰撞而完成的,它们都要通过许多单个反应步骤才最后变成产物分子,这每一步骤的化学反应就是基元反应。常见的化学反应实际是许多基元反应组合后的结果,即总包反应。基元反应的活化能有简单而清晰的物理含义,都是正值;而总包反应的活化能是若干基元反应活化能的数学上的混合,失去了清晰的物理含义,仅是一表观量,其值可正、可负,甚至可能为零,取决于该反应的温度效应。

1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一个反应的活化能跟其温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密不可分,一般说来,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大致有五种类型[1],如图2所示:

a.随温度的升高,反应速率有规律地呈指数上升。这种情形最为普遍,属于一般反应类型。

b.在温度较低时,升高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不大,但当温度上升到某一值时,反应速率突然剧增,发生爆炸。这种反应称为爆炸反应。

c.开始反应速率随温度升高而上升,温度升高到一定值后,反应速率反而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某些催化反应和酶反应属于这种类型。

d.反应速率随温度的上升而出现加快→减慢→再加快的曲折变化,如碳的氢化反应就是这种情形,当温度升高时可能有副反应发生而复杂化,使反应速率呈上述变化。

e.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高中阶段接触到的化学反应大多属于a,即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我们称之为正温度效应,只有少数如图e,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称为负温度效应,如在183K至773K的温度范围内,反应2NO+O2=2NO2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而实验发现,在极少数情况下,某一很小的温度范围内,温度升高或降低,反应速率常数不变化,正如在773K以上时,上述NO转化为NO2的反应速率几乎不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2 从阿仑尼乌斯公式再谈活化能

化学反应活化能的概念,是瑞典物理化学家阿仑尼乌斯于1889年提出来的。他在研究反应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时,受范特霍夫等前人实践的启发,得到了阿仑尼乌斯图,即用速率常数k的自然对数(lnk)对温度的倒数(1/T)作图而得到的一条直线,其线性关系用阿仑尼乌斯公式来表示,即k=Ae-Ea/RT,式中的k为反应速率常数,A称为指前因子,而Ea就是其定义的活化能。按照IUPAC(1996)推荐的观点[2],活化能Ea的准确定义是阿仑尼乌斯图上该直(曲)线在温度T时的斜率:

据此,我们能得到总包反应的活化能,以及基元反应的活化能。阿仑尼乌斯公式不仅较好地说明了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定量关系,还说明了活化能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活化能和温度两者与反应速率的关系。而在高中阶段,几乎所有的化学反应,其反应速率都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即图(a)的形式,因此根据上式可以得到,反应温度T升高,速率常数k相应增加,即正温度效应,其活化能Ea必为正值。

但事实上,根据以上速率-温度图也可知,并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是正温度效应,也有些化学反应,速率随着温度升高而减慢,即负温度效应,对应的活化能便是负活化能。而随温度变化而速率常数不变化的,则对应零活化能。如有机氧化机理中的高热反应[3]:CH3OO+HO2-→CH3OOH+O2,此反应的活化能是-2580 cal/mol,即-10.78 kJ/mol;又如大气污染机理中的一氧化氮夺氧反应:RO+NO→R+NO2(R=Br、Cl、OH等),活化能在-2 kJ/mol左右。另外,一些原子复合反应也有负活化能,如:I+I+M→I2+M(M=He、Ar、O2、CO2等)。

然而,阿仑尼乌斯公式有一定的适用范围。由阿仑尼乌斯公式k=Ae-Ea/RT可以看出,符合该式的反应,反应速率只能是随温度升高指数升高或指数下降,但很多反应,如图b~e,显然已经不符合阿仑尼乌斯公式了。对于这些特殊反应或复杂反应,就不能简单地套用阿仑尼乌斯公式来判断活化能的正负大小,而应该根据实验结果或一些动力学数据加以具体分析。

3 高中化学教科书中关于“活化能”概念的比较

从上述对活化能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基元反应的活化能是正值,而总包反应的活化能与其本身的温度效应有关,其值可正、可负也可为零,高中阶段接触的反应并不都是基元反应。那么,高中阶段对于活化能是如何定义的呢?查阅目前三个版本的高中化学教材如表1所示:

可以看出,只有鲁科版提出了“基元反应”的概念,笔者认为,人教版与苏教版对活化能的定义都不尽科学,尤其是人教版提到的“多出的那部分能量”,极有可能会给学生以“活化能都是正值”的暗示。

由此可见,在没有指明特定的化学反应、不明确该反应的温度效应的情况下,不能够判断其活化能的正与负。明确了这一点之后,再来分析2011年海南省这道化学高考题的C选项,此题并没有提供具体的化学反应,活化能可正可负可零,因此正反应的活化能可以大于、小于或者等于100 kJ·mol-1,C选项错误。虽和原先的判断一致,但理由却大相径庭。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教师在讲授活化能概念时,应注意知识的科学性。结合大学的相关知识,介绍基元反应的概念,让学生意识到,很多常见反应都是由多步基元反应结合而形成的,从而明白高中阶段接触到的大多数反应的活化能是正值,但也有少数负活化能和零活化能的反应的存在;同时,在命题时也应注意这点,对于活化能的相关试题,应提供必需的化学反应及背景材料,以避免类似误区的产生。

参考文献:

[1]朱志良.正确理解活化能和温度的关系[J].化学教育,1993,(5):48~51.

[2][3]罗渝然等.再谈什么是活化能——Arrhenius活化能的定义、解释以及容易混淆的物理量[J].大学化学,2010,6(3):35~42.

[4]宋心琦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反应原理(选修)(第3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绪言.

[5]王祖浩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反应原理(选修)(第4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36~38.

概念误区 篇5

但是, 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 应该看到我们在理解、接受、落实“探究”这种先进教学理念的同时, 也往往会在操作的过程中出现一些误区。

一、误区之一——“注重过程”=“不求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看到一些教师错误的把“注重探究过程”简单的等同于“不求探究的结果, 不要科学的结论和概念”。

为什么这样的做法是一个误区呢?

原因在于科学的探究是需要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来支持的。在探究学习中, 过于淡化知识、淡化概念甚至蔑视知识的倾向是极端错误的。在探究的过程中, 任何一个环节离开了知识的支撑都是不可思议的:没有一定的知识, 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吗?能做出有意义的猜想与假设吗?没有一定的知识, 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探究计划、进行正确的观察、实验和制作吗?没有一定的知识, 能顺利地进行信息的搜集与整理、科学地思考结论和准确地表达与交流吗?《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探究能力的形成“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在探究性学习中淡化知识, 甚至把知识与能力、知识与过程、知识与方法习惯、知识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割裂并, 对立起来, 这都是不科学的。

二、误区之二——“放手探究”=“放弃引导”

有的教师错误地认为:“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 就是不需要做任何引导, 教师在探究中的作用仅仅是一个旁观者。

但是, 他们忽略了“探究”是师生互动、不断生成的过程。在探究活动中, 学生会提出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 课堂上也会常常出现许多难以完全预设的情况, 甚至会频频“失控”, 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在这样的教学状态下, 不但科学探究的目的没有达到, 而且既定的教学任务也难以完成。出现“失控”, 并不是教学开放错了。究其缘由, 是与教师自身缺乏探究的体验、没有进行巧妙的引领有关。因此, 恰到好处地把握“放”与“扶”的度, 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中, 不放弃教师引领指导, 在学会大胆开放中, 又能创造性地驾驭课堂是不可忽视的。

综上所述, 我认为, 要走出“探究”的误区, 在探究中, 正确的引导和科学结论的形成、科学概念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教师, 应该注重学生探究中的引导、注重知识的活化, 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结论、建立起科学的概念。

在学生探究活动中, 教师有责任必须进行适时的引导, 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结论, 建立科学的概念是具有其坚实的理论支撑的。具体在于以下三点:

1. 理论支撑之一——“建构主义理论”

从建构主义对学生学习科学过程的解释上来说, 学生总是试图从感觉器官感受到的混乱信号中寻求模式与顺序, 从而建构他自身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在这个建构的过程中, 探究是一种方式, 学生是这个过程的“主角”和“中心”, 教师则是组织者和引领者, 为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而架桥铺路。这就好比是学生在建造一所房子, 教师所应该做的是为他们提供各种建材, 帮助他们设计草图, 随后一方面让学生自己修建完工, 另一方面在过程中不断的进行引导。而这其中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 房子是他们所建立起的科学概念, 而教师在其中的引领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2. 理论支撑之二——“科学新课程标准”

从科学新课程标准上来说, 课程标准明确地把目标分为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这三个部分。并且明确地指出“……这绝对不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各分目标的达成是单独进行的。好的教学活动, 往往能达到多个教学目标。因此, 各分目标必须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加以把握。”同时, 课程标准还指出了教师要“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这也就是意味着教师必须帮助学生达到多个教学目标, 必须帮助学生在探究中形成科学的结论, 建立起科学的概念。

3. 理论支撑之三——“科学素养的养成规律”

从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养成这一角度上来说, 5~12岁儿童科学教育的价值, 是使孩子们在接受正式教育之初就能够发展起对自然以及对自己周围的世界的理解, 建立起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如果他们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没有被科学地加以引导, 那么, 他们形成的那些观念, 就有可能是非科学的, 并且可能妨碍到孩子们以后的学习。我们要让孩子们用系统的调查来解释和检验自己的观念, 从而缩短孩子自己的观念和科学的观念之间的距离。

因此, 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 教师适时的引导, 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结论和建立科学的概念是完全符合教育和科学规律的, 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也是探究活动自身的需要。

那么, 教师如何才能走出误区, 如何才能在探究中进行适时的引导, 如何真正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结论, 建立起科学的概念呢?我认为, 不妨采取以下四种对策。

一、对策之一——引导学生在培养能力中获得新知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 而其中心环节是探究活动。在探究式学习中, 学生通过积极参与科学探究逐渐对科学有所认识, 有所了解。科学探究活动是通过“动手做科学”的方式来进行的, 不是先从教师那里直接获得结论, 而是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再通过自己在各式各样的探究活动中亲自得出结论, 使学生能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 从而建构起对科学的新认识。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们就把科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的技能结合起来, 从而能动地获得对科学的理解, 最终形成善于发现问题、寻找科学规律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探究能力。

因此, 在教师的适时引导下, 学生在探究中、在培养能力的同时获得了科学的新知和认识。

二、对策之二——引导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知识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从空白开始的, 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会影响以后的学习过程。要使学习更有效, 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探究式学习中, 特别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实际出发安排学习过程和探究活动。

例如, 在探究“导体和绝缘体”时, 学生的探究活动必须是运用已有的知识, 能连接简易的电路检测器, 具备连接电路的基本知识和正确运用电路检测器的方法, 然后对诸多的材料和物体进行检测, 从而发现有的物体能够导电, 有的物体不能导电, 逐步建立起“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在教师的引导下,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构建起新的知识, 形成新的概念。

3.对策之三———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活化”知识

在学习科学和进行探究的过程中, 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促进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科学知识的有效途径。科学知识往往依附于具体事实和问题之中, 在探究的过程中, 如果启动这些知识, 并化解到具体的事实与问题中, 去解释新的现象、理解新的概念, 就能充分显示出知识的作用和价值, 知识就会显示出它的活力。因此, 我们可以把旧的知识以及希望学生了解的新知巧妙地化解到探究过程中, 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科学知识, 形成科学概念。

例如, 在学生进行“养蚕”的探究过程中, 教师可以巧妙地把相关的知识化解到整个过程中。按照养蚕的规律, 分阶段地让学生制定探究的目标。这些目标内包含着科学的知识和科学的结论。学生通过饲养、观察、比较等探究和养殖过程, 不知不觉的形成对“蚕”和“养蚕”的认识和了解。这种在教师引导下的“润物细无声”的学习和活动, 既体现了学生探究的主体性, 又帮助了学生建立起科学的知识和概念。

四、对策之四——引导学生在组织研讨中形成概念

研讨, 它作为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讨论、交流和个人发言, 让学生把集体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的认识和结论用语言表达出来, 它能真正地起到启迪思维、训练能力、形成结论、提升概念的作用。兰本达教授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和维果茨基的思维理论就曾经对学生研讨活动展开的必要性作出了很严密的阐述。作为教师, 不妨在引导学生探究中积极组织学生研讨, 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结论和建立科学的概念。

要使学生能在组织研讨中形成概念, 教师就必须在对学生的组织和引导中注意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注意在学生研讨时指导学生准确地描述、指导学生清晰的解说、指导学生激烈地辩论, 使研讨真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针对“助动车到底应该不应该取缔?”这个问题, 学生在进行调查和实验活动以后, 有的根据自己的观察结果, 认为助动车能够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方便, 不应该取缔。有的根据自己查阅资料的结果, 认为助动车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有害成分, 对环境会造成污染, 对人体健康会造成损害, 应该取缔。有的则综合运用以往学习的知识, 提出能不能不取缔助动车, 但是对助动车的构造进行改良, 减小尾气污染的排放等。在研讨中, 学生逐步地增进和加深了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以及对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的理解和认识, 逐步建立起了相应的知识和概念。

概念误区 篇6

随着我国水电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 对施工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 这样就迫使水电企业必须不断加强在建工程成本管理, 对在建工程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精细化管理, 把成本管理的理论和程序运用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 确立明确的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措施, 及时纠正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偏差, 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合理的成本范围之内, 降低支出提高经济效益。

1水电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

1.1 水电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概念

水电工程项目成本是指在水电工程项目上发生的全部费用的总和, 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其中, 直接成本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和其他直接费;间接成本是指实施工程过程中发生的管理费和临时设施费等。水电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对具体的水电工程项目在建设中所发生的成本, 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预测计划、控制、计算、分析和考核等一系列的科学管理工作。其目的在于组织和动员每一个员工, 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 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 达到以最少的生产耗费取得最大的生产成果。

水电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分为三个部份:首先, 应成立以项目经理为中心的成本控制体系;其次, 应根据分解的施工项目和子项目以及工程施工进度要求进行成本目标分解;再次, 应明确各管理人员和作业层的成本责任、权限及相互关系。项目经理部应对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消耗和费用进行责任成本控制, 并承担成本风险。水电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包括成本预测、计划、实施、核算、分析、考核、整理成本资料与编制成本报告共8个环节。企业对项目经理部的成本控制进行服务。企业的盈利目标有赖于项目成本的降低。

1.2 水电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内容

水电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企业项目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这一系统的具体工作内容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等。项目经理部在项目施工过程中, 对所发生的各种成本信息, 通过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和分析等一系列工作, 促使工程项目系统内各种要素, 按照一定的目标运行, 使施工项目的实际成本能够在预定的计划成本范围内。

1.2.1 水电工程项目的成本预测

水电工程项目成本预测是通过收集成本信息和项目的具体情况, 并运用一定的专门方法, 对未来的成本水平及其可能发展趋势做出科学的估计, 其实质就是水电工程项目在施工以前对成本进行核算。通过成本预测, 可以使项目经理部在满足业主和企业要求的前提下, 选择成本低、效益好的最佳成本方案, 并能够在工程项目成本形成过程中, 针对薄弱环节, 加强成本控制, 克服盲目性, 提高预见性。因此, 水电工程项目成本预测是水电工程项目成本决策与计划的依据。

1.2.2 水电工程项目的成本计划

水电工程项目成本计划是项目经理部对水电工程项目成本进行计划管理的工具。它是以货币形式编制工程项目在计划期内的生产费用、成本水平、成本降低率以及为降低成本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和规划的书面方案, 它是建立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责任制、开展成本控制和核算的基础。一个水电工程项目成本计划应该包括从开工到竣工所必需的施工成本, 它是该工程项目降低成本的指导文件, 是设立目标成本的依据。可以说, 成本计划是目标成本的一种形式。

1.2.3 水电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

水电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指项目在施工过程中, 对影响水电工程项目成本的各种因素加强管理, 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将施工中实际发生的各种消耗和支出严格控制在成本计划范围内, 随时揭示并及时反馈, 严格审查各项费用是否符合标准, 计算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之间的差异并进行分析, 消除施工中的损失浪费现象, 发现和总结先进经验。通过成本控制, 使之最终实现甚至超过预期的成本目标。水电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应贯穿在施工项目从招投标阶段开始直至项目竣工验收的全过程, 它是企业全面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因此, 必须明确各级管理组织和各级人员的责任和权限, 这是成本控制的基础之一, 必须给以足够的重视。

1.2.4 水电工程项目的成本核算

水电工程项目成本核算是指水电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费用和形成工程项目成本的核算。它包括两个基本环节:一是按照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对工程施工费用进行归集, 计算出工程项目施工费用的实际发生额;二是根据成本核算对象, 采取对应的方法, 计算出该水电工程项目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1.2.5 水电工程项目的成本分析

水电工程项目成本分析是在成本形成过程中, 对水电工程项目成本进行的对比评价和剖析总结工作, 它贯穿于水电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全过程, 也就是说水电工程项目成本分析主要利用水电工程项目的成本核算资料 (成本信息) , 与目标成本 (计划成本) 、预算成本以及类似的水电工程项目的实际成本等进行比较, 了解成本的变动情况, 同时也要分析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对成本的影响, 系统地研究成本变动的因素, 检查成本计划的合理性, 并通过成本分析, 深入揭示成本变动的规律, 寻找降低水电工程项目成本的途径, 以有效地进行成本控制, 减少施工中的浪费, 促使企业和项目经理部遵守成本开支范围和财务纪律, 更好地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加强水电工程项目的全员成本管理。

1.2.6 水电工程项目的成本考核

所谓成本考核, 就是水电工程项目完成后, 对水电工程项目成本形成中的各责任者, 按水电工程项目成本责任制的有关规定, 将成本的实际指标与计划、定额、预算进行对比和考核, 评定水电工程项目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和各责任者的业绩, 并以此给以相应的奖励和处罚。通过成本考核, 做到有奖有罚, 赏罚分明, 才能有效地调动企业的每一个职工在各自的施工岗位上努力完成目标成本的积极性。总之, 水电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系统中每一个环节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成本预测是成本决策的前提, 成本计划是成本决策所确定目标的具体化。成本控制是则是对成本计划的实施进行监督, 保证决策的成本目标实现, 而成本核算又是成本计划是否实现的最后检验, 它所提供的成本信息又是对下一个水电工程项目成本预测和决策提供基础资料。成本考核是实现成本目标责任制的保证和实现决策目标的重要手段。

2企业在建工程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在建工程忽视成本的管理

推行项目法施工, 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 企业管理层虽然重视成本但鞭长莫及, 且其更偏向于利润中心角色。项目是成本中心, 但其首先必须满足工期等条款约束, 以免超期罚款, 更兼季节性施工问题, 无暇顾及成本盈亏, 效益向生产低头的现象屡见不鲜。

2.2 工程成本管理认识上存在的误区

长期以来, 企业对成本管理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认为企业成本管理是财务部门的责任, 有些水电工程项目经理更简单地将项目成本管理的责任归于项目成本管理主管或财务人员。其结果是技术人员只负责技术和工程质量, 工程组织人员只负责施工生产和工程进度, 材料管理人员只负责材料的采购和点验、发放工作。这样表面上看起来分工明确、职责清晰, 各司其职, 唯独没有了成本管理责任。如果生产组织人员为了赶工期而盲目增加施工人员和设备, 必然会导致窝工现象发生人工费浪费;如果技术人员现场数据不精确, 必然会导致材料二次倒运费的增加;如果技术人员为了保证工程质量, 采用了可行但不经济的技术措施, 必然会使成本增大。由此可见, 不走出这个认识上的误区, 就不可能搞好工程成本管理。

2.3 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制

任何管理活动, 都应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才能取得成效, 成本管理也不例外。企业成本管理只有坚持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 做到奖罚分明, 才能有效控制或降低成本。目前不少企业还存在着:成本管理方面各部门、岗位、各工序之间的责任不清、管理权限不明, 企业无法对各部门、岗位、工序的人、财、物耗费实施量化标准进行考核;在利益分配上无法实时考核到班组, 只能搞平均主义等等。

2.4 成本控制能力较弱

(1) 材料采购环节执行合格的分、供方评价制度不严, 材质不符合工程要求, 或以大代小造成材料积压和浪费。

(2) 材料的“跑、冒、滴、漏”现象严重, 限额领料制度不落实, 不能准确核算材料消耗水平。

(3) 机械设备利用率低, 窝工现象时有发生。

3水电项目工程成本管理的方法与对策

3.1 成本管理的基本方法

(1) 综合分析。

即工程成本分析, 将总的工程实际成本同预算成本、目标成本进行对照检查, 计算出绝对数、相对数, 以反映工程的实际成本降低率和目标成本降低额完成率。

(2) 项目分析。

即按施工成本费用构成项目进行分析比较, 反映各成本项目降低情况, 分析积极、消极因素, 促进消极向积极转化。

(3) 人工费分析。

将项目中的人工费的实际成本同预算成本相比较, 再参照劳资部门的有关劳动工资方面的统计资料, 找出人工费超支因素及其原由。

(4) 材料费分析。

材料费分析常用的方法在经济活动分析上称为连锁替代法, 在统计学原理上叫因素分析法 (具体公式略) 。材料分析另应有对材料定额变动的分析, 废旧料利用的情况分析, 施工工艺的变动对材料费的影响的分析等等。

(5) 机械使用费分析。

首先将施工机械使用费的预算数与实际数相对照, 求差额绝对数字, 然后进行价格、数量分析, 找出施工企业自有及租赁机械使用上的节约或浪费。

(6) 其他直接费分析。

其他直接费在施工预算中是按直接费计取一定的费率获得的相对额和有按定额项目直接列入的绝对额两部分组成, 将此两部分分别进行预算与实际费用对照分析。平时建立详细台帐, 年终将各自分析资料汇总分析。

(7) 间接费分析。

类似于直接费在年终汇总分析或在单位工程结束时进行总结分析。但它可控性大, 可编制可控计划, 与实际相比较, 从差额中总结间接费控制中的经验及问题。

3.2 抓好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 降低成本

3.2.1 按照责任目标搞好成本控制和分析

(1) 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开支, 加强人工费的管理。

(2) 精简处机关机构, 压减科室冗员和机关附属单位的人员, 使在岗人员达到一专多能。对项目管理人员人数, 要根据投资数额大小、技术复杂程度、施工难度和施工能力来确定。采取竞争上岗、定岗、定职、定人、定岗位。

(3) 对施工生产作业人员进行培训, 及时提高他们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 使他们能够完成和超额完成劳动定额, 最大限度地以最少的劳动消耗, 获得最大的劳动效率。

(4) 要加强科技管理学习和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技术设备、工艺, 以提高人机工作效率。

(5) 根据施工作业计划, 通过网络作业流程分析, 充分利用现有的工作面, 尽可能组织平行作业, 扩大工作面, 使后续工序提前投入工作, 提高工时利用效果, 尽可能减少窝工现象。

(6) 选好施工企业工人, 要择优选择那些有专业特长的, 有实践经验的技术过硬的包工队, 公平竞争, 建立能者上庸者下的机制。尽可能少雇包工队, 把自己单位的职工放在施工线上, 发挥职工的最大积极性, 创造效益, 减轻包袱。

3.2.2 材料费用的控制

(1) 合理确定材料数量。

在工程建设中, 材料成本占整个工程成本的比重最大, 一般可达60~70%左右。因此材料费的控制至关重要, 材料费节余将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节余, 而且材料费具有较大的节约潜力。往往在其他成本出现亏损时, 要靠材料成本的节约来弥补。对钢材、水泥实行限额发料, 按理论用量加合理损耗的办法与施工作业队结算。节约时给予奖励, 超出时由施工作业队自行承担, 从施工作业队结算金额中扣除。这样施工作业队将会更合理的使用材料, 减少了浪费损失

(2) 合理确定材料价格。

材料价格同样是降低材料成本的关键。要确定材料价格, 必须组织工程、物资、财务等人员到材料供应地进行充分的调查, 货比三家, 争取找到供货或提供服务的源头, 以最优惠的价格取得供货;但并不是材料价格越低越好, 还要把好材料的质量关。合格优质的材料加上成熟的工艺和熟练的技能才能确保工程质量关;合格优质的材料加上成熟的工艺和熟练的技能, 才能确保工程质量, 要把握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和力学性能, 所有的材料都必须经过质量检验, 现场材料员要把好所进材料的质量关不能盲目地追求低价低成本而不顾工程质量。

3.2.3 现场管理费控制

现场管理费是与工程施工直接相关的成本, 贯穿整个施工过程, 直至保修期满。

(1) 做好雨季、冬季施工的准备工作, 预防因突然的自然环境变化而影响施工。

(2) 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技术标准、质量要求施工。各个专业应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 对于不按照操作规程作业, 造成施工成本增加的, 由执行负责人负责。

(3) 防止质量事故发生。质量事故会增加返工费、停工费、返修费、事故处理费等。这部分费用可以通过先进的施工管理来降低。

(4) 做好工程施工的预防、检测工作。如及时对工程的质量进行检测, 做好隐蔽记录, 建立质量安全检查小组, 随时检查施工安全、进度情况, 做好预防工作。

3.3 加强工程质量控制, 实行全面质量管理

工程质量成本可分为预防成本、检测成本、质量事故成本、过剩投入成本等几个方面。对水电工程项目质量监控不力而造成的质量低劣会带来惨重的代价, 这种代价既有经济方面的, 也有危及生命安全的。为达到质量的要求, 需要开展两个方面的工作:其一是质量的检验和保障工作;其二是质量失败的补救工作。这两项工作都要发生费用, 有时因质量问题造成的成本损失是十分惊人的, 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 加强控制, 实行全面质量管理, 努力降低质量成本, 每道工序严格按照质量规范要求施工, 尽量避免和减少返工、报废等造成的损失。

3.4 加强安全管理, 杜绝安全事故

加强安全管理要着眼于预防事故的发生, 降低工程施工企业的经营生产成本。

3.4.1 减少事故的发生次数, 可增加经济效益

施工项目事故的发生, 都可能会有设备的损坏、工件的损失以及工作场所恢复费用等。事故发生次数减少, 项目就减少了这部分事故处理费用, 最后体现于项目经济效益增加;另一方面, 事故的发生都不可避免地造成施工项目的停工损失, 而施工发生次数的减少以及施工严重程度的降低, 也相应减少了停工损失费用, 表现为项目间接经济效益的增加。

3.4.2 制定应急预案, 降低损失

通过安全设计、操作、维护、检查等措施, 可以预防事故, 降低风险, 但不可能达到绝对安全。因此, 需要安全投入, 制定万一发生事故后应采取的紧急措施和应急方案。建立事故应急救援体系, 在事故发生后迅速控制事故发展, 保护现场人员和场外人员的安全, 将事故对人员、财产和环境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3.5 改进施工工艺, 合理组织施工

在施工过程中, 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 改革落后的传统工艺和作法不仅能够提高工程质量, 同时因减少人工、材料以及设备的投入等, 有效地降低了工程成本。因此, 对每个项目施工之前, 充分调动技术管理人员和经济管理人员, 依靠科学技术创新, 因地制宜, 尽量采用先进技术、新工艺, 新材料, 同时将施工结果与相关施工者的经济利益挂钩, 以提高工作效率, 并设专人管理, 定期检查, 确保技术措施条条落实, 收到实效。

3.6 完善合同文本, 避免法律损失

施工项目的各种经济活动, 都是以合同或协议的形式出现, 如果合同条款不严谨, 就会造成自己蒙受损失时应有的索赔条款不能成立, 产生不必要的损失。所以必须细致周密的订立严谨的合同条款。同时在合同的执行过程中应加强控制:首先, 应有相对固定的经济合同管理人员, 并且精通经济合同法规有关知识, 必要时应持证上岗;其次, 应加强经济合同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再次, 应制定相应的合同执行标准。并且在各种合同条款在形成之前应由工程、技术、合同、财务、成本等业务部门参与定稿, 使各项条款内涵清楚, 严谨不漏。

3.7 加强沟通管理, 做到在建工程成本管理运转有序

沟通管理是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不注意沟通, 各行其是, 互相掣肘, 会浪费时间、精力和资源;沟通得好, 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运转有序, 可以保证成本管理工作顺畅进行, 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浪费。项目沟通有许多种方法, 项目会议是项目管理者进行有效的项目沟通的重要途径。

3.8 使用灵活的用工制度和机制提高工作积极性

企业可以参照国际惯例, 采用灵活的用工制度并对人员实行了动态弹性管理, 做到“勤者留, 懒者走”。同时企业还可以建立相应的聘用机制、考核机制、激励和惩罚机制, 员工在上岗前必须经过资格审查或相应的考试, 以确保雇员的素质;考核机制是指雇员上岗后, 由人事部门及部门负责人定期考核, 考核结果作为对雇员进行奖励或惩罚的基础;赏罚分明的机制能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 确保工作效率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

3.9 建立跟踪监控制度, 完善成本约束机制

建立健全跟踪监控制度, 及时纠正、修正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的问题, 避免铸成大错, 造成损失, 秋后算账, 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建立起监督和约束机制、解决好项目经理的任用与退出制度, 通过对企业全面严格的跟踪与监控, 才能进一步保证了企业的盈利水平, 使亏损企业扭亏为盈或减亏。

4结束语

要实行在建工程项目成本的有效管理, 切实解决企业在建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就必须加强成本意识, 健全企业在建过程管理, 使在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成为工程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的客观、公正的标尺, 以保证企业的利益, 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社会声誉, 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 健全有效的成本管理还需要建立积极有效的成本监督体系, 及时发现和纠正在工程施实过程中人为或制度缺陷引起的成本增加, 监督体系与成本控制体系之间的相互关联与制约作用才是真正保持企业利润与效益良性增长的可靠途径。

摘要:目前水电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企业无不以获取更多的项目储备为目的, 以期扩大规模壮大发展自身实力。鉴于目前市场的开发程度, 低价中标和保本经营已成为施工企业司空见惯的指导思想, 企业面临极大的竞争压力, 生存环境不容乐观, 因此, 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就只有努力改善企业内部环境, 加强成本管理与控制, 在工作中坚持科学的成本管理原则, 遵循正确的成本管理程序, 合理的缩减开支, 通过以最少的投入形成最优的产出。本文首先从水电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具体内容开始, 以实施有效的项目成本管理为目的, 围绕成本管理的关键环节所采取的相应的方法和措施进行阐述, 通过分析企业在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探讨如何加强企业在建工程成本的管理与控制。

关键词:水利水电,在建工程,成本管理,控制

参考文献

[1]秦兰仪.施工项目成本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2]成虎.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概念误区】推荐阅读:

战略误区07-17

观念误区05-14

训练误区05-15

经营误区05-19

误区规避05-24

营销误区06-10

传统误区06-13

解读误区07-07

治疗误区07-08

命题误区07-12

上一篇:平衡点稳定性下一篇:多态性信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