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误区论文

2024-07-28

施工误区论文(精选6篇)

施工误区论文 篇1

在建筑机电安装工程中,接地工作常被认为其技术含量不高、工艺简单、范围狭小,而容易被施工人员忽视,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规范作业或纰漏。事实上接地系统是影响用电系统稳定、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环节,是使用人员人身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整个建筑的使用功能、安全和使用寿命。

接地,顾名思义就是与大地连接,按其作用可分为3类:保护接地、工作接地和防雷接地。以下将日常容易出现疏漏的地方分3个类别逐一阐述。

1 保护接地

指正常情况下电气设备外壳及不带电金属部分的接地。可防止在绝缘损坏或意外情况下金属外壳带电时强电通过人体,以保证人身安全。如发电机、变压器等电气设备外壳的接地。

1.1 接地主干线焊接

在保护接地中,通常做的最多的工作是接地主干线的敷设。接地主干线一般是由镀锌扁钢焊接组成。《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要求扁钢与扁钢搭接为扁钢宽度的2.5倍,不少于三面施焊。在两扁钢直线搭接时,一般都能遵守规范要求施工。但在镀锌扁钢“T”接或拐弯时,为了省事,有些施工人员就会出现一些不规范做法。

如图1所示,做法1是为了省事,达不到三面施焊,两扁钢直接“T”接在一起,搭接长度只有扁钢宽度的1倍。明显是不符合规范要求的;做法2,就是两扁钢“T”后,再45°斜着焊接一段扁钢,以补充接触面积的不足,其搭接长度虽能达到规范要求,但外观不佳,容易被要求返工;这里推荐做法3:将扁钢弯成90°的弯头,在弯头两边各保留2.5d的长度,利用弯头来焊接两段扁钢,就能很好地解决接触面积不足的问题,并能达到外观的要求。

1.2 铜编织带连接

在电房内,人有可能触及的金属带电部分都必须通过铜编织带进行可靠接地,如金属门、百叶窗等。在这类接地中,“可靠”是关键。以电房门接地为例:电房门需接地部分一般有防鼠板支架、门框、大门。推荐使用金属门、金属门框及防鼠板支架都分别与接地干线独立连接,即使碰掉其中一根铜编织带,其余的部分仍能得到保护,保险系数大大增加。

2 工作接地

指电力、通讯等系统中利用大地做导线或为保证其正常运行所进行的接地,是设备安全运行的保障。

2.1 对电磁干扰忽视

在以往的工程中,人们对接地技术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和不足。往往简单地认为接地的作用不过是防雷和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给电路提供回路等,而忽视了电磁干扰的存在。事实上电磁干扰往往和接地技术有关。随着工矿企业和综合性大楼里使用的电器、电子设备的增多且日趋复杂,电子计算机、数字技术系统等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它们间的电磁干扰给设备运行带来了麻烦。这类房间接地系统除了负担起保护接地外,还要应付电子设备的工作接地。电子设备非常灵敏,容易受干扰,所以这类接地系统还要具有抗电磁、防静电干扰的能力。

2.2 共同接地点连接法

接地系统所消除的是辐射性电磁干扰。辐射性电磁的干扰能量来自空气中的电磁场传播。优良的设备外壳、布线以及接地系统都可以有效地消除这类干扰。在这里就介绍一下共同接地点连接法的抗干扰原理。

为了工作方便而将需要接地的设备直接连接共用接地网上,各设备由于连接的线路不同,各连线间就会产生电压差。各设备的地点不能处于同一电位,就出现了干扰源,经过设备的放大电路放大后,就可能干扰到设备通讯和控制的正常进行。所以在设备中建立一个同电位的接地是关键。

共同接地点是在临近的设备都直接连接到同一接地点上,而不是接入靠近的接地网内。这时,各设备的电位基本与接地点一致,各设备的电位一致,各个电路也就不会互相影响了。

3 防雷接地

指过电压保护装置或设备金属结构的接地。如避雷器的接地、避雷针构架的接地等,也称过电压保护接地。

3.1 可靠的连接

在防雷接地部分通常要按设计、防雷所需的要求,配合土建做一些预埋工作。选定为引下线和接地体的钢筋必须具有可靠的电气连接。按规范进行焊接,而不能用铁丝绑扎代替。因为紧靠铁丝绑扎,钢筋容易在水泥浇筑时松脱,造成连接不良,最后使测得的接地电阻增大,影响验收。另外,即使电阻能通过验收,但时间长久后,就容易出现各接地体接地电阻不均。当遭到雷击时,就会影响电流的平衡分布。接触不良的地方,甚至会出现电弧,成为人身与设备的不安全因素。所以,可靠的电气连接是十分重要的。

在发现焊接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时候,需做一定的补救措施土建的钢筋连接一般有两种方式。一为铁丝绑扎。这种情况下只需按规范补焊就可以。另一种做法是对接烧焊。虽然同样是焊接,但接触面积达不到要求。补救措施是在两钢筋间再搭接一圆钢,注意圆钢要保留一定余量。

3.2对接地电阻的误区

通常人们会认为接地电阻越小,防雷效果就越好。其实这也是一个施工误区。当接地电阻值达到规范要求后,即使电阻再减小,接地网引流效果的增加也已不明显。相比之下,却要埋设更多的人工接地体,从而增加了工程成本。人工接地体是在基础接地体不足或者建筑物所在地地质电阻过大的情况下才按需补充的。当在土壤电阻大的地区(如沙漠等),接地体的埋设方式比数量更重要。接地体埋设方式最好为:接地体的顶面距地面0.8 m~1.5 m为宜,围绕建筑四周埋设,垂直接地体经水平接地体焊接在一起,连接为一闭合环形。通过这个闭合环形接地网,保护了范围内的电场分布比较均匀,减少了跨步电压对人的危害,也可减少建筑物在被雷击时,由于地面电位梯度大产生对设备高电压反击的危险。

4结语

当然,施工中发现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施工人员应当善于总结,加强对接地系统新技术的学习掌握,对接地系统设计的不合理或欠缺之处要提出自己的建议,熟悉接地施工的安装与验收规范。同时,应加强现场管理和沟通、协调工作,组织专业会议交代施工技术要求和注意事项,检查施工成果,注重过程控制,避免常见问题的发生。接地技术是保证人身安全及电气设备正常工作的重要部分,与人身、设备安全息息相关,作为施工人员必须要认真对待,不能忽视。

参考文献

[1]GB 50303-2002,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

[2]GB 50057-94,建筑防雷设计规范(2000年版)[S].

[3]林王丽.谈变电所电气主接线的确定[J].山西建筑,2006,32(10):92-94.

[4]周志敏.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接地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5]张小青.建筑防雷与接地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6.

施工误区论文 篇2

我们在高考复习中,同学们虽然确实学习了不少的知识内容,甚至将高考复习习题都不断的解析练习,但却没有意识到,在做题过程中,只专注于习题的详解,却没有思考其中的关系规律,挖掘习题中的各种解法,只专注于一种习题解析之中,熟不知习题的公式解法相同,但如果将公式顺序调换,就使专注于一种解法的考试蒙圈,所以,我们不仅需要解析了解各种不同习题,更需要了解里面的相关联系,规律,多总结,多思考,才能不断的提升成绩。

二、上课听讲

高三的上课内容其实都是以复习为主,但是也不代表老师的讲课内容就没用了,而老师在复习过程中的讲课,必然是以我们需要重点学习关键知识点,各种习题解法,公式运算等,都会在在复习课程中,不断的传授于我们,如果在这时候沉迷于自己的世界之中,那么就很容易错过一些相关的重要知识点,与我们的需要在高考过程中需要关注的知识点内容,跟随老师的授课进度,不仅能学习各种知识,更能将我们的基础再次加以巩固,为我们的学习查漏补缺,更进一步。

三、心态

浅析强夯工程施工的几个误区 篇3

关键词:强夯工程,误区,施工质量

当前在各项工程施工中强夯法的应用非常普遍, 其具有良好的施工效果, 而且可以节约工程投资和原材料, 提高施工的效率。然而要确保强夯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 就必须避免施工中的一些误区。本文对常见的强夯工程施工误区进行了总结, 希望为施工人员和技术人员提供一些借鉴。

1.强夯工艺的盲目采用

由于强夯施工工艺具有良好的施工效果, 而且施工效率高、施工费用低, 在大规模的地基处理时, 很多设计院和建设单位都会选择强夯法施工。为了节约工程施工费用, 施工单位也往往乐意采用强夯法。这就很容易造成强化工艺的盲目使用。

在实际施工中并非所有应用强夯工艺的工程都能够得到良好的施工效果, 有时甚至适得其反, 发生设备陷落、倾覆的事故, 造成经济损失和安全事故。因此在使用强悍工艺之前, 必须了解适合前行的土质和状态, 还要以具体的投资情况为依据采取处理措施, 对强夯的效果进行保障。如果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不适合用强夯法, 则应该坚决拒绝, 避免为了节约施工费用、加快施工进度而盲目使用强夯法。

2.强夯设备的盲目进场

我国的很多大型企业均面临着改扩建、新建, 施工的工期较短, 需要进行强夯处理的场地面积较大。很多施工企业往往在简单的计算每台设备的施工能力之后, 就直接确定了进场设备的数量。这样很容易导致施工管理混乱、施工设备停滞等现象, 使辅助工作量增加。

需要进行强夯施工的企业在确定强夯设备的进场数量时, 要对施工工作量、夯遍间歇最长时间、夯击遍数、合理工期、单机单遍工作效率等因素进行全面的考虑, 从而达到减少辅助工作量、便于施工管理、提高设备的利用率的目的[1]。

3.强夯施工现场不合理的安排

在强夯施工的现场一般都具有较大的设备工作面和场地, 理想的施工效果是使每台设备都能够互不影响、独立施工。然而在实际施工中经常出现场地分布混乱的情况, 导致强夯施工时各设备联系不紧密, 增大了局部施工的难度, 造成场地到处冒水、较差的应力消散效果等情况, 对强夯施工的施工效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在安排强夯设备时, 要遵循由硬至软、由中间至两边的规律。也就是场地中比较硬的一方向比较软的一方进行施工, 由场地中间向场地两边进行施工[2]。如果施工场地存在地下水, 需要进行降水, 则更要严格依照原则来对强夯设备进行安排, 以免对地下水对通路造成阻断。如果对强夯设备的安排有误, 即使使用了数量较多的水泵, 也达不到降水的效果, 往往造成施工场地冒水。施工场地如果存在冒水现象, 就会对施工的质量和进度造成严重的影响。

4.强夯施工当中盲目的降水

降水是强夯施工中的一个重要的施工环节, 特别是在滨海地区, 在进行强夯施工时往往需要进行降水。一般情况下降水的方法主要有轻型井点降水和重力排水两种, 降水的过程贯穿整个强夯施工的过程。对于地下水位较浅的砂土强夯场地, 对场地进行降水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然而并非所有场地都需要采用以上的方法进行降水, 很多强夯施工当中存在盲目降水的情况, 反而影响了施工的效率。

要综合考虑强夯场地的地质情况、地下水位的深度、加固土层的透水性以及相邻场地的各项情况, 决定是否需要进行降水。对于具有较大含水量、地下水位埋深在两米以下的加固土层, 所以应该实行降水, 以巩固强夯施工的效果。如果施工场地的透水性较好, 可以将强夯施工和降水同时进行。如果施工场地的透水性较差, 则需要先进行一段时间的降水才能进行强夯施工, 并且降水过程不必贯穿整个强夯施工的过程。与此同时还要对施工场地的相邻场地进行考虑, 如果与施工场地条件相同的相邻场地已经进行过强夯施工, 特别是施工场地的四周均进行了强夯施工, 则应该对该场地进行降水。

对于具有较小的土层含水量、地下水位埋深在两米以上的加固土层, 则无需进行降水处理。为了达到理想的前后效果, 如果强夯场地的土层含水量很低, 而且属于透水性较好的沙土, 则可以对其进行注水。特别是已经对强夯场地的相邻场地的地基进行过处理的情况下, 应该在场地内挖出消散坑。要根据场地内地下水的埋深来确定消散坑的坑底深度, 在当地地下水位埋深的基础上减去0.5米, 作为消散坑的深度。每两个消散坑之间必须相隔50至60米。在该场地的点夯结束后, 将消散坑推平, 并对其进行强夯处理。

如果强夯场地的地下水位约为两米, 可以不进行降水处理, 但是要严格遵循强夯施工的原则, 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施工顺序和施工布置。与此同时可以在施工场地挖出一些沟, 沟的方向与施工的方向保持垂直。这样做是为了避免夯坑中冒出地下水, 对强夯施工的质量和进度造成影响。当完成该部分施工时, 就可以以施工进展为依据将沟推平。

在强夯施工的过程中必须以建设部发行的相关行业标准为依据, 对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对于4000k N·m以下的单击夯击能, 要将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控制在500毫米以下, 对于4000至6000k N·m的单击夯击能, 要将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控制在100毫米以下, 对于6000k N·m以上的单击夯击能, 要将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控制在200毫米以下[3]。然而该方法在实际施工中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甚至可能由于夯击次数的增多而对加固土层进行破坏。因此如果最后平均夯沉量不能达到相关标准, 然而出现了夯坑内大量涌水、提锤困难、夯沉量突然增大等情况时也应该立即停夯。

5.结语

本文主要对强夯工程施工中常见的一些施工误区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在进行强夯施工的过程中要把握强夯施工的施工要领, 充分发挥强夯法的优势, 使其能够更好地为工程施工服务, 切实保障强夯工程施工的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

参考文献

[1]李新怀, 李新革.某净化站湿陷性黄土场地强夯试验性施工检测[J].西部探矿工程.2010 (01)

[2]王越虹, 洪勇.强夯联合高真空排水处理沿海软质地基[J].工程建设.2011 (01)

施工误区论文 篇4

《客户关系管理》

信息0902 16 马韦龙

客户关系管理

题目:

论 文

CRM的认识误区及解除误区的对策

名: 马韦龙 学

号: 2009030331116 班 级: 信息0902 学 院: 商务学院 专 业: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指 导 教 师: 张靖唯

2012年11月3日

/ 6 指导老师:张靖唯

《客户关系管理》

信息0902 16 马韦龙

目录

1.国内企业实施CRM现状......................................................................3 2.CRM的误区及改进措施.......................................................................3 2.1误区一:实施CRM就是满足百分之百的客户..........................3 2.2误区二:CRM的实质只是一门技术...........................................3 2.3误区三:CRM只有助于销售......................................................4 2.4误区四:CRM应该以企业为中心..............................................4 2.5误区五:CRM很容易与企业原有系统进行融合.......................4 2.6误区六: 忽视员工技术培训...................................................5 2.7误区七:CRM只买最贵不买最好..............................................5 2.8误区八:要把眼光放在当下.....................................................6 3.结论.....................................................................................................6 参考文献.................................................................................................6

/ 6 指导老师:张靖唯

《客户关系管理》

信息0902 16 马韦龙

1.国内企业实施CRM现状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环境要求企业必须能够掌握客户的更多信息并且要能更准确地把握客户需求,能快速响应个性化需要,能提供更便捷的购买渠道和良好的售后服务与经常性的客户关怀,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转向以客户为中心进行生产销售和管理。

但是在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过程中,企业对CRM还有着许多认识上的误区。本文将就几大常见的认识误区,对CRM进行初步阐述,通过对误区的分析,从而得出走出相关误区的对策,帮助企业正确使用CRM,提高企业效益。

2.CRM的误区及改进措施

CRM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都或多或少的涉及了有关内容。但CRM在国内的实施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究竟其中原因何在,不外乎便是企业在认识CRM和实施CRM的过程中,拥有不同程度上的误区。

本文将就“实施CRM就是满足百分之百的客户”“CRM的实质只是一门技术”、、“CRM只有助于销售”、“CRM应该以企业为中心”、“CRM很容易与企业原有系统进行融合”、“忽视员工技术培训”、“CRM只买最贵不买最好”、“要把眼光放在当下”等八个误区进行分析,并就这些问题提供改进措施。2.1误区一:实施CRM就是满足百分之百的客户

CRM不是以客户满意为最终目的,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无法使所有客户都一样地满意,因为这涉及到企业的成本。重要的客户对企业的利润贡献大,企业理所当然要对他们照顾得好些,这是一个起码的道理。

因此,企业应使用“客户金字塔”,利用它把客户群分为VIP客户、主要客户、普通客户与小客户四个种类。对于VIP客户来说,他们是金字塔中最上层的客户,是在过去特定的时间内,购买金额最多的前1%客户,因此,应当把更多的资源分配给他们,对他们投入更多的关注与精力。其次是主要客户,在金字塔中,他们是除了VIP客户外消费金额排名第二的一类客户,是在此特定期间内,消费金额最多的前5%客户,因此,也应对他们投入部分精力与关注。第三则是普通客户,他们是除了VIP与主要客户,购买金额最多的20%客户,应在必要时投入关注与精力。最后,便是人数最多的小客户,他们是除了上述三种客户外,剩下的80%客户,对于这类客户,我们无需投入过多精力与关注,只需在他们有望成长为上述三类客户的时候,再重新评估其价值。

公司在客户选择的时候,都需要遵循帕列托法则,也就是按照20/80的比例去选择投入精力的客户,而不是满足所有客户的需求。因此,那种让所有客户都百分之百地满意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是一个美好的理想。2.2误区二:CRM的实质只是一门技术

很多企业存在这样一个误区,认为CRM就是一种技术,企业可以利用它对客户进行管理。但事实上,客户关系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CRM是一种促进企业业务发展的新方式,它是一种思维,是一种企业对待客户的态度,甚至可以表现出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与内涵。因此,它更像是一种商

/ 6 指导老师:张靖唯

《客户关系管理》

信息0902 16 马韦龙

业策略、商业流程或商业文化。所以,CRM并不只是一种技术,他还要求企业乃至企业中的每一名员工,上至客户服务代表,下至开票员和仓库管理员,每个人都要从客户的角度考虑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CRM,提高企业效益。2.3误区三:CRM只有助于销售

“CRM的目的是帮助公司进一步了解与认识我们的客户需要什么,从而把更多的商品兜售给他们,增加我们的销售量,为公司赚取更多的利益。”相信这是大多数公司在实行CRM时所想的,也是大多公司在实行CRM后所能利用CRM做到的。但实际上,CRM的功能和效益还不止于此。

CRM实际上是拥有很多功能,例如客户信息记录、户外服务及分派、按需订做、销售人员的主动性、营销宣传管理、电话呼叫中心管理等功能。利用这些功能,企业不光能够提高销售量,还能够做到以下几点:

1、准确地识别新业务的潜在资源

固守原有的业务与资源可以让公司壮大,但是要想持续发展,则需要不断的发现新的业务,并且开发这些业务中的潜在资源,而CRM便是帮助企业认识到潜在资源的重要手段与途径。

2、提供定制的信息

根据长时间积累的数据,能够为客户及潜在的客户提供定制的信息。把客户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应征了顾客是上帝这一真理,只有不断满足客户,才能从客户手中赚取更多的利益。

3、快速对订购与咨询做出反应

企业产品的销售是决定企业生存的根本,但谈其发展,不得不提到售前与售后的客服。只有对客户的咨询与反馈及时作出分析与应对,才能使企业的产品更加符合客户需要。

4、与供应商共享信息

通过CRM的分析,可以将客户的爱好、消费水平等等一系列的个人信息分析汇总成数据指标,有利于与供应商进行信息共享,从而开发出更顺应市场的产品。2.4误区四:CRM应该以企业为中心

很多企业都认为,既然是企业购买CRM,并将其应用到企业中去,则应该以企业为中心,从而进行客户关系管理。其实不是,CRM是面向消费用户、供应商或合作伙伴等客户的业务战略,因此,CRM解决方案的部署应当首先从客户角度出发,而非单纯着眼于解决企业的内部问题。虽然企业内部问题的解决也是CRM应用的一个方面,并且可能会带来立竿见影的短期成效,但这却非CRM系统部署的宗旨所在。例如,作为CRM解决方案组成部分之一的销售自动化系统,其部署的目标就应当是着眼于提高销售人员的效率,但许多企业在部署这类系统时却多以采集产品销售信息为重,导致销售人员根本无法将其作为提高营销效率的有力工具。

企业应在实施CRM系统的过程中,广泛听取企业员工及客户意见,确保CRM系统的部署能够有助于客户关系的改善与员工业务处理效率的提高。2.5误区五:CRM很容易与企业原有系统进行融合

如果单单认为从知名公司购入一个CRM软件包,并把他和自己企业的原有系统相结合,就万事大吉,坐等CRM为企业带来收益,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一个痴梦。

/ 6 指导老师:张靖唯

《客户关系管理》

信息0902 16 马韦龙

CRM软件并不仅仅是一个软件,他还需要公司按照自己的原有系统进行调试与更改。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把买来的CRM系统加在企业原有的系统上,那么企业所面对的就不是1+1=3了,而是1+1=0。

1、未提供应用程序编程接口

企业中的很多系统,在使用之初的时候并没有为CRM系统提供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所以在安装了CRM软件后,应当对原有系统进行修改于调试,提供一个适合CRM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

2、功能与操作的冗杂

原有系统与CRM有很多冗余与重复的功能和操作,需要企业在不断的使用与实际操作中进行调试与更改,最终得到一个适用于自己企业的CRM。

3、未能进行信息资源共享

企业如想进行更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则应在CRM下创立数据中心,这样便能保证企业快速、高效且准确地存取其它部门的数据,达到企业客户信息共享的目的。

4、后需花费大

CRM不是说买就买,它对于一个公司来说,是意见发展中的大事,因为它无论在资金方面还是人力物力方面,都是消耗非常大的。所以如果事先对集成没有充分的准备及精确的预算,那安装CRM后运行时所需要的调试费等花销,也许比购买CRM软件要多得多。2.6误区六: 忽视员工技术培训

CRM虽是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但作为一个操作平台,仍然需要公司员工进行操作,即使企业部署的CRM系统能够尽善尽美,但若使用者对系统性能及使用方法了解不多,甚至一无所知,再完美的系统也将形同虚设。不少企业在实施CRM战略的过程中,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忽视了对员工相关技术的培训,认为只要CRM系统性能足够完善,员工的技术培训无关紧要。而实际上,CRM系统只是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工具,如果员工不能充分掌握,并加以应用,这一工具的优势仍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企业营销队伍、呼叫中心及其他面向客户的人员只有充分掌握并熟练运用这一工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CRM战略优势,达成企业发展的目标。反之,如若员工对这一工具缺乏必要的了解,只能使企业的CRM投入付诸东流。

所以,只有加大对员工CRM技术与应用的培训力度,才能确保企业员工能够充分利用这类系统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实现与客户的更好交流。2.7误区七:CRM只买最贵不买最好

“很多大企业都在使用CRM,那么我们也买一个吧。”显然,产生这种误区的原因是把CRM当成一般的软件,就像常用的办公室字处理软件一样。首先,一个好的CRM产品不是你想试就试的,中小企业没有如大企业一样的财力;其次,CRM涉及企业深层运作机制的改变,中小企业也承担不起安装大企业专用CRM软件所化费的时间与风险。

因此,有心考虑CRM项目的企业,必须将它看成是企业的一个深层次变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可以利用现成的产品进行改造,创造出适用于自己企业的CRM;其次,不必盲目去模仿大企业去购进大型的的CRM,应冷静下来,寻找一个在开发企业应用程序方面很有经验的厂商,打造属于自己的 5 / 6 指导老师:张靖唯

《客户关系管理》

信息0902 16 马韦龙

CRM。

2.8误区八:要把眼光放在当下

如同房屋、桥梁的建设离不开蓝图的设计一样,企业部署CRM系统也需要依据企业长期发展战略有计划、分阶段地实施。但实际上,多数企业在CRM系统的部署过程中,往往缺乏长远发展计划的指导,不同解决方案的应用无章可循,严重影响了CRM系统的应用效率。

企业应制定长期CRM发展规划,这个发展规划要面向整个企业,为期三年或更长时间,包含有CRM系统部署策略、步骤、相关技术及专业人员队伍等方面,明晰企业CRM战略发展目标与方向,有计划地进行CRM投资。

3.结论

在当前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形势下,客户关系管理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决定作用。没有客户就没有市场,没有客户就没有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余地。同时,企业必须走出误区,正确理解和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起到真正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施工误区论文 篇5

面对当前形势, 大大小小的建筑企业都在寻求变革。在这个过程当中有几个误区需要注意。

第一个误区, 是有些企业过分悲观和茫然, 对当前的形势缺乏清晰的认识。建筑企业的发展的确不像以前那么顺利了, 但绝非无路可走。

首先, 就宏观经济来说,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并不意味着经济不发展了, 而是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 从长期的观点看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 将保持长期稳定的中高速增长, 中国经济的前景十分光明。

其次, 就行业来讲。住房也好、基础设施建设也好, 都是刚性需求, 只不过从原来的绝对的短缺变成了目前的结构性的短缺。倘若中国经济在“十三五”期间仍然保持6.5%的增长速度, 那我们的行业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国家大力推行的“PPP模式”、“地下综合管廊”, “海绵城市”, “一带一路”, 意味着我们还有更多的建设任务, 有更大的市场等待我们去开拓。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是我们建筑业的一个巨大的市场, 必须引起关注。

随着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结束, 建筑业的高速增长已经过去, 进入一个理性发展的时代, 由一个不成熟的产业, 逐步向成熟产业过度。这是一个好的发展方向。认清形势, 顺势而为, 很多企业是有很好的发展机会的。我们对中国的发展要有信心, 对行业的发展要有信心, 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 建筑行业会提升一个新的台阶。

第二个误区, 是盲目追求转型、升级, 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 即战略规划。

为什么要重视战略规划?建筑施工企业过去10多年, 依靠外部投资拉动高速发展, 很少停下来思考未来的发展, 探讨战略规划问题。而这样发展起来的企业, 缺乏核心竞争力, 随着发展环境的变化, 项目越来越难拿到, 生存越来越艰难。有一些发展不错的企业, 它们都提出了更高的战略目标, 在战略规划中高度融入国家战略, 融入国家新的产业布局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向着高端化、国际化、综合化方向发展。

以前, 建筑企业发展是粗放型的, 讲究规模大, 发展快。未来“十三五”期间, 中国经济的发展基调将不再是快速扩张, 而是健康和可持续的。作为建筑企业, 面对新的外部环境, 要着力差异化发展, 构建核心竞争力, 这是发展战略的关键。

第三个误区, 是企业管理粗放, 不重视自身经营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到了寒冬, 日子越来越难过, 这是事实, 这一方面跟大环境有关, 另一方面也跟企业自身有关。过去10年, 建筑行业的发展靠外部投资拉动, 在这种情况下, 很多企业选择的是开放性发展, 就是联名挂靠的方式, 以开设分公司的方式来发展。对内是承包为主流。在这种单一的模式下, 对于下属单位的管理力度是比较低的。未来, 建筑施工企业应加强战略与管理的协同, 通过管理模式的创新, 强化战略规划的落地;通过项目管理机制的建设, 来提升管理水平;通过强化项目经营与成本管理, 来提升盈利能力。很多企业越来越重视通过运营管理体系的构建, 来促进整体战斗力的提升。构建了从战略到运营的完整的体系, 完善企业顶层架构及项目的管理机制, 通过几个方面的努力更好地推动企业的全面发展。

建筑施工企业经营模式的变革主要表现为横向多元化和上下游一体化的发展。以前我们建筑施工企业是单一行业竞争, 或单一环节竞争, 有些比较有前瞻性的企业, 开始延伸产业链。从横向来分析, 企业可以从单一的房建, 向市政、公路等新型业务延伸。这种探索对于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是一个极大的提升, 也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方向。从纵向分析, 企业可以从施工行业, 向综合性的工程承包模式转型。比如从2014年开始, 国家大力推广PPP模式。建筑施工企业全面参与PPP模式, 就是产业链纵向一体化延伸的极致。

其模型图如左图所示:

施工误区论文 篇6

混凝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在竞技神殿、竞技场、水道桥梁等大规模的建筑结构中, 都采用了混凝土, 不过当时采用的是“波佐利的灰尘”, 波佐利是意大利那不勒斯西部的地名, 这一带降落集聚起来的火山灰和石灰混合以后被称之为古代的混凝土。在中国同样也有类似的遗迹, 在甘肃省大地湾发掘出了大约5 000年前的混凝土, 房址面积达270 m2的宫殿式建筑主室, 以惊人的原始状态遗留了下来, 其表面好像大理石般的平滑致密。这些发现, 为研究古代建筑材料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为人们研究混凝土技术和永久性混凝土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从1824年水泥的发明至今100多年的过程中, 水泥混凝土材料和技术, 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我国目前的建设工程中, 房建、公路、铁路和水利等行业中大大小小的施工企业和混凝土生产企业数量急剧增加, 但混凝土生产和施工的水平却参差不齐, 导致我们的混凝土工程质量难以提高, 甚至豆腐渣工程都屡有出现, 相比较我们祖先建造的可以历经数千年而依然如新的伟绩,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 我们反而难以建造出具有良好耐久性能的建筑, 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和反省。

1 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中容易忽视的问题

1.1 以强度为第一需求, 使用高标号水泥和高水泥用量

在目前很多的施工技术规范中, 都对混凝土的最大水胶比或者最小胶凝材料用量有相应的要求, 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混凝土的强度以及耐久性, 因为通常说来, 混凝土水胶比越小, 胶凝材料用量越大, 强度越高, 混凝土也越致密, 耐久性也就更好。这样的观点在过往的很长一段时间内, 都是被绝大多数的施工技术人员奉为混凝土质量控制的金科玉律。而以强度为第一需求作为生产导向的结果就是盲目追求高强度, 使用高标号水泥, 使用高水泥用量, 甚至为了保证强度, 在原有配合比基础上不经试验验证直接增加水泥用量, 后果不言而喻, 混凝土虽然有较高的抗压强度, 但抗拉强度与抗压强度的比值却有所下降, 这样的混凝土脆性大, 断裂韧性小, 抵抗突发荷载 (地震、爆炸、冲击) 和疲劳的能力很差。高强度混凝土带来的另一大弊病是会产生较大的水化热, 混凝土在前期强度增长的同时, 温度增长也很快, 如不采取控温措施, 再加上高强度混凝土自身的高收缩性, 极容易在混凝土内部产生较大的温度应力, 进而导致混凝土开裂。

因此我们提倡应克服以强度为导向的思维模式, 而应综合考虑, 选择合适的水胶比、水泥标号和水泥用量, 优化砂石骨料级配, 使混凝土的强度, 耐久性和体积稳定性均能得到满足。

1.2 原材料的选择和控制

随着我国基础建设量的飞速增长, 现有的建设用砂、石资源, 尤其是优质资源越来越少, 很多大型建设工程, 就地、就近取材往往很难满足其生产需要了。砂、石原材料的紧缺, 给工程建设者又提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了, 如何在成本控制范围内, 选择和使用现有的原材料, 生产出满足施工要求的混凝土。笔者近几年在四川省范围内的一些工地进行了解, 很多工地实际上使用的是不合格的原材料, 尤其是关键指标, 如砂、石的颗粒级配和含泥量不达标等, 通常这样的砂石都是由一些小的加工厂生产出来的, 而同一个工地往往使用多个产地的材料。对于一些小型拌合站而言, 砂石料仓往往只有两三个, 不同产地的砂或者石都堆放在一起。这样问题就产生了, 一方面材料的质量和稳定性无法保证;另一方面, 由于生产条件所限和就地取材难, 在这种情况下, 要生产出合格的、质量稳定的混凝土近乎是不可能的。施工方在这种情况下, 为了使混凝土的强度满足要求, 就只能采取增加水泥用量和使用低水胶比的手段了。

原材料的质量对于混凝土工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何控制也有很多经验之谈, 此处不做赘述, 笔者认为, 更应该重视的是施工技术人员和现场管理人员的责任心问题, 只有引起了足够的重视, 才能够实事求是地去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 细致到每一个施工环节, 才能生产出合格的混凝土, 建造出合格的建筑。

1.3 对于钢筋布置较为密集的构件, 骨料粒径过大

骨料在混凝土质量中约占60%~70%, 因此骨料在混凝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骨料在混凝土中基本不发生化学反应, 但骨料的粒径、级配、粒型和强度等对混凝土有很大的影响, 对混凝土强度有影响的诸多因素中, 骨料的最大粒径起着主要作用, 也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技术规范和设计要求中往往会对骨料的最大粒径提出要求, 不超过钢筋净间距、构件断面最小边长、泵送混凝土的泵送管直径的某一比例, 目的是为了确保混凝土拌合物能充分填充密实, 与钢筋充分结合成为一个整体, 如果骨料粒径过大, 大的颗粒容易卡在钢筋密集的地方, 造成局部不密实甚至空洞, 严重影响混凝土构件的耐久性和承受荷载的能力。

因此在配合比设计和施工过程中, 应严格控制骨料的最大粒径, 尤其是在配筋较密的钢筋混凝土中, 不得使用含有超径颗粒的骨料, 并确保混凝土的和易性良好, 能充分浇筑密实。

1.4 忽视浇筑质量, 混凝土硬化后的养护和保护

笔者认为在四川省内的房建行业里, 对于混凝土浇筑质量控制存在着普遍的问题。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 (多为高层建筑基础) , 浇筑时间过长, 从24~72 h不等, 往往下部混凝土已经硬化了, 上部混凝土才开始浇筑, 内外混凝土收缩变形和温度存在差异, 极易产生裂缝;混凝土浇筑不密实, 框架结构的梁柱通常截面尺寸较小, 而配筋较密, 一旦混凝土浇筑时控制不严极易产生内部缺陷;房建的工期较紧, 往往基础混凝土硬化后1~2 d, 就开始进行上部施工, 随意堆放材料, 对混凝土造成了破坏, 更谈不上前期的养护, 严重影响结构的完整性。

质量与进度如何协调, 这仍然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对于施工技术人员和监管人员而言, 应严格按照施工技术规范对施工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 对于违规操作应坚决制止, 施工各环节严密把关, 确保施工质量。

1.5 混凝土原材料的温度控制

不少施工现场的砂石原材料都是露天堆放的, 天气变化难免经受日晒雨淋, 在进行混凝土拌合的时候, 材料自身的温度变化差异较大。如果砂石温度过高, 将导致混凝土的入模温度较高, 进而加速水泥水化放热, 进一步使混凝土内部温度升高, 水分蒸发, 在混凝土浇筑初期, 引起混凝土的急剧收缩, 最终导致内部缺陷的产生。水泥的温度控制也需要高度重视, 为了赶工期, 有的施工单位在水泥刚进场尚未完全冷却即投入使用, 这样水化加速, 混凝土坍落度损失快, 极大的影响混凝土的工作性能, 同样的也会引起水分损失和混凝土收缩。

原材料的质量决定着混凝土结构的质量, 原材料的温度对混凝土的体积稳定性和密实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应该严格控制原材料的入仓温度。在施工现场应该对砂石料仓进行遮盖, 设置专门的水泥库房, 对水泥按批次进行堆放, 新进水泥必须完全冷却后方能使用, 做好防潮措施。

2 对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思考

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有专家提出“高强度未必耐久性好, 低强度未必不耐久”的观点, 而高强度的混凝土往往伴随着一系列不利于耐久性的因素:比如高水化热、高收缩、易开裂、脆性大等, 而我国现有标准对于混凝土耐久性的技术要求尚不完善, 使我们广大的技术管理人员对于混凝土的结构耐久性认识不足, 这就导致我们的建筑物耐久性能不佳, 往往没有达到使用年限就出现一些结构上的破坏。因此中国建筑科学研究总院提出了“寿命优先, 强度适宜”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思路, 为今后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指引了发展方向, 即以配置具有良好工作性, 高耐久性和适宜强度的混凝土作为目标。

1) 根据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选择适宜强度等级的水泥, 在满足强度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水化热的产生, 使用粉煤灰或者矿渣等活性材料部分替代水泥, 提高混凝土的工作性能, 也可改善混凝土的内部结构, 降低水化热, 并使混凝土后期强度能够持续增长。

2) 严格控制砂石原材料的质量, 骨料在混凝土中起着骨架的作用, 并且占有最大的比例, 因此骨料的颗粒级配、粒型、强度、有害物质含量 (含泥量、泥块含量、有机质、针片状颗粒等) 均对混凝土质量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合格的砂石原材料是优化混凝土配合比, 确保混凝土强度、工作性能和耐久性的基石。

3) 室内拌合试验时, 关注和评价混凝土的和易性, 确保拌制出黏聚性、保水性和流动性俱佳的混凝土拌合物。同一个配合比应至少拌制3个水胶比, 通过强度回归后找出满足配置强度要求的水胶比。

3 结束语

我国每年要生产和消耗掉几乎占全世界一半的水泥和混凝土, 巨大的生产链消耗了大量的原材料和能源, 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然而我们建筑行业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建筑质量往往难以保证。我国虽然地大物博, 但资源却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现有的资源, 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是我们正面临的一大考验。作为建设者, 应该高度重视建设施工质量, 以有限的资源建设出经久耐用的建筑物, 为国家基础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也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资源。

摘要:目前我国每年要生产和消耗掉占全世界近一半的水泥和混凝土, 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 而建筑质量的水平参差不齐, 也导致了大量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如何提高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是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 笔者就目前四川省的建筑现状, 结合自身经验, 总结了目前混凝土施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就如何优化混凝土配合比和提高混凝土生产施工质量提出了一些看法, 希望为行业内的施工技术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混凝土,配合比,质量,工作性

参考文献

[1]刘娟红, 宋少民.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技术与工程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1.

上一篇:设计现象下一篇:房产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