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的误区与匡正论文

2024-06-10

美术教育的误区与匡正论文(精选5篇)

美术教育的误区与匡正论文 篇1

关于大学生权利意识的偏失与匡正论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权利 匡正

论文摘要:权利的认知程度反映着人们权利意识的强弱。我国社会急剧转型、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导致现代青年学生权利意识明显增强,日益重视个人利益,但对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认识不清。强调依法治校的今天,怎样在我国的教育中,明确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权利意识,是对整个社会尤其是教育界提出的重要课题。

一、权利与权利意识的意涵

权利是人的自然、社会、精神三大属性的要求与表现。从外在表现上讲,权利是社会个体利益的法律存在形式;从内在本质上说,权利是指特定社会成员依照正义原则和法律规定享有的利益和自由任何社会都必须给社会成员以一定的利益和自由,因为利益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但是如果允许成员个人无限制地享有利益和自由,在资源有限的社会组织里,就会妨碍其他社会成员享有利益和自由,从而导致一定的矛盾和冲突,引起社会秩序的混乱。因此,任何社会都必须在确认社会成员利益和自由的同时,对享有利益的范围和程度加以限定,使人们相互间的利益有明确的界定,这就形成了社会中人们的权利义务关系。权利义务关系界定的法制化,就是法律的实质性内容。在任何法律关系中,权利人享受权利依赖于义务人承担义务,权利与义务表现的是同一行为,对一方当事人是权利,对另一方当事人则是义务。即使有时权利人与义务人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但权利与义务也都是有一定界限的。现实中相当数量的青年学生,并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应该享有的权利和义务。

一般说来,权利的认知程度反映着人们权利意识的强弱程度。所谓权利意识,是指特定社会的成员对自我利益和自由的认知、主张和要求,以及对他人认知、主张和要求利益和自由的社会评价。它包括三个要素:权利认知、权利主张和权利要求。权利认知是指作为权利主体的个人对自己应该或实际享有的利益和自由的了解和认知;权利主张是指权利主体对自己应该或实际享有的权利予以主动确认和维护的意识;权利要求是指社会成员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主动向社会或政府提出新的权利请求的意识。利意识是一种社会意识。产生于特定的社会关系,并受历史传统、文化教育、经济发展、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人其实天生就有一种获取和维护自我利益和追求意志自由的内动力,正如马克思所说:“内在的必然性就是自由”。但是,为了有序、有效地利用资源和改造自然,必须对这种内力加以一定的限制,让人们在社会实践和相互交往中能够意识到什么是“当取”与“当予”的界限,这也就是权利义务意识首先.人要认识自己作为人的价值,是有独立价值的存在,是不隶属于任何人的独立存在;其次,人们互相将他人也作为这种主体人来认识并尊重其主体性,这是构成近代法意识的因素。权利意识的增强导致对法律的认识与对其价值的认同。

二、现代大学生权利意识的偏失

20世纪以来,中国人关于权利的概念、体系和保护机制等一直处于矛盾与反复之中,并且难以落实。“社会正义以主张群体权利为核心,以至压制并替代个人权利”,④这造就我国的社会意识主流就是重群体利益,轻个人利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造就多元化的、独立的、积极求利的经济主体,个人作为利益主体所具有的重要性、独立性也空前提高。正是出于对自己利益的关注和追求,个体才会更主动地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④在这一过程中,青年学生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难免会产生要么过度地强调自身的权利,要么就是当权利受损时不知道怎么去维护的偏差。比如,在近年来屡屡发生的学生状告母校的案例,引起纠纷的原因是在校学生违反校规,或因有同居、怀孕、作弊等违纪行为而受到学校不发学位证、不发毕业证和勒令退学的处罚。同时,我们不难发现,现实生活中.当代青年学生权利意识的缺失和偏差现象同时存在。

(一)权利意识的缺失

由于开放社会中形形色色的思潮的冲击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利己动机的驱动,青年学生权利意识明显增强,日益重视个人利益,有强烈的平等权利愿望。但对自己应该和实际究竟享有哪些权利和自由却认识模糊,他们渴望权利,却不知道自己的权利有多少?他们要捍卫自己的权利,却不知道自己的权利是否被侵犯?0一项由上海理工大学、中科大等高校学生联合进行的暑期社会调查显示,当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时,至少有八成大学生维权意识淡薄。在被调查的252名学生中,有39.1%的学生表示曾有被侵权的经历,但在遭到侵权后.至少有80%的学生自认倒霉;只有16.7%的学生采取了向有关部门投诉:还有少数学生忍气吞声,继续工作。这份调查还显示,在面临“是否与雇主签定合同”时,有59.2%的大学生选择口头协议,24.5%的人表示没有想过这一问题,只有16.3%的人倾向于签定书面合同。面对权益受到侵害,只有4.2%的学生能正确写出投诉机构名称。

(二)权利意识的偏差

权利和义务是相对应、相统一,是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人与人之间,每一个人的权利都应该受到尊重。当今青年学生权利意识出现偏差,首先表现为权利意识与义务意识的不协调,只强调权利、价值,却忽视义务、责任。他们强烈要求获得个人的政治权利、社会权利.却消极回避个人对社会应尽的义务、责任。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竞争意识、功利意识的冲击下,唤醒了人们心中压抑已久的物质利益要求,使人们敢于正视和追求正当的个人利益,个人利益从此获得合法地位。与此同时,一部分青年学生在西方极端个人主义观念影响下,迷失方向,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变得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等。权利意识是相对的、有限的,任何人在行使权利的过程中,不履行相应的义务,故意超越权利的界限,造成他人权利的损害,造成国家、社会、集体利益的损害,都应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只要求享有自己的权利而拒绝履行自己的义务,只知索取,不愿奉献,最终没有谁能实现自己的权利。

青年权利意识的偏差也表现在各类权利主张的不平衡中。青年学生普遍都对权利持有积极心理状态,反映出对权利的认知、感觉、情绪和愿望。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青年学生的权利意识都明显地表现出功利化、现实化的趋向,普遍重视个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社会权利而对政治权利反应冷淡。如青年对一些涉及个人隐私、恋爱自由、公平求职、校外租房、公开发表自由见解、学杂费与住宿费的知情、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消费者权益等权利有较强烈的要求;而对政治权利实现状况的不满,主要局限于对学校、班级基层的不民主现象的反感。 青年权利意识的偏差还表现在只重视个人利益,不重视群体的利益方面。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下,形成的义务导向、文化取向、价值标准和思维习惯,造成人们权利意识弱化.一直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后。在实行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奉行价值多元的时代,权利本位的法律意识才开始形成。令人担忧的是,它却走向了另一极端: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理解、宽容的精神;只顾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无私奉献精神的价值被贬低;信奉“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人生哲学,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被视为“傻冒”;过分重视私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渐渐受到冷落。另外,当代青年学生受传统意识影响,崇拜权力,淡漠权利.对权力与权利的价值取向不协调。一方面对权力滥用深表痛恨;另一方面当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却又希望于某些权力的作用。

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权利意识的途径

任何权利的有效性都要依赖于人们为保护该项权利所作的努力。个人权利的主张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维护好这项权利,不仅是对法律的敬畏,也是公民权利在政治文明社会的集中体现和反映。一个对自己各种权利漠不关心的.人,并由这种人组成的社会将是愚昧的。这样的社会不能称其为文明社会。⑥而一个美好、合理的现代社会,不仅应是经济繁荣的社会,而且应是个人权利得到良好保护的社会,还是最大限度引导、启发和满足权利意识的社会。

学生权利意识的日益显现是目前客观存在的一件民族幸事。中国文化传统历来淡漠权利意识,比如,从“孔融让梨”这个故事中很难看出对孩子权利意识的培养,孔融成了一个道德原型,而非是权利原型。虽然,道德教育是必须的,却不能以道德教育代替权利教育。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必须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大力提倡理性权利意识,只强调义务而不强调权利,往往会导致“集体无意识”。但是青年学生的权利意识如果不加引导,也会产生负面作用。尤其是青年学生独立意识比较强,但因为心智发展还未完全成熟,社会阅历又太浅,常常容易走极端。所以,对学生的权利意识,必须从理论教育和实践锻炼两方面予以适当的引导,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白,自己有哪些合法的权利和必尽的义务;另一方面,让学生懂得怎样去正当表达和合法维护权利。

(一)培育权利意识、纠正错误观念

青年学生一旦缺乏对法律和法律所确定的权利、义务的科学和系统的认知,就会片面强调权利而忽视或贬低义务,给他人带来伤害。所以进行法律知识的系统教育,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观,是权利意识教育的核心内容。它能使学生全面了解我国法律和法律赋予公民的各项权利和义务,认识法律的本体就是权利,法律的目的在于保护公民的权利,树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意识。青年学生权利意识教育是素质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权利意识的增强与完善,对于改善整个社会的法治氛围,提高整个国家的政治思想水平都是至关重要的。⑦同时,也要教育学生任何权利都不是绝对的,不受限制的。权利的实现.依赖于对应的义务的履行。

(二)改革管理模式、依法买施管教

我们的教育体制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误区:即教育者身份的无限膨胀。一些法律已经赋予了学生很多权益.为什么仍有不少学生要通过法律渠道来主张他们的权利呢?这实际上反映了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问题。教师和学校认为自己是管理者,自己的地位高于学生,双方不是平等权利的主体,以至于出现体罚学生和各种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事情。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规则不仅是制度和章程,更是权利、义务和责任。人们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约束自己的行为。对学生的权利意识我们应该积极支持,而不是担心、恐惧。我们教育的目的是重引导轻处罚,学校要适应法律化社会的要求,对于不影响教学秩序的合法行为.校方不应禁止;对学生中的不良行为,应通过疏导、教育的方式解决,限制要有度,处罚要得当:只有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情节严重者才能给予勒令退学或者开除的处分。值得赞赏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尝试与学生签订《学生教育管理与学生自律承诺书》,以法律形式作为新型的学生管理方式确定了学校与在校学生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三)学生参与管理、建构维权体系

充分发扬民主.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是引导学生采取适当方法正确维权的重要途径,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从而形成正确的权利观。学校在做出违纪处理等决定,应听取相对人的意见,使其有行使为自己辩护的权利,如可以举行听政程序、申诉程序等来保护学生的权利。如华东政法学院权益部同学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形成的“六维一体”维权特色,为高校维权这样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开辟了一条新路。另外,学校设立教育法律事务机构作为学校、学生与法院之间的中介,在司法介入之前可以调节学校与学生就处分产生的纠纷.从维护学生合法权利的角度,帮助学生正确行使权利。

(四)完善教育法律、规范校规校纪

学校管理和学生权利保护都需要有法可依。目前,我国实施的法律有《义务教育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等,规定了国家、学校、家庭和学生个人在教育中的权利和义务,但有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关于学校对学生管理的授权部,内容不够明确,边界不够清晰,需要学校在执行中细化: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也没有相应具体细则。为此,进一步完善教育法律体系,如尽快出台《考试法》、《招生法》,及时修改和废除过时的教育法律法规,增强法律的人性化程度与可操作性已经成为一种教育管理法治化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学校也应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制定相应的,科学、合理的校纪校规,遵从民意、注意程序,取得大多数人的支持,以保证所制定的内容具有客观公正性。

美术教育的误区与匡正论文 篇2

误区一, 我的孩子好, 问题根本没有老师说得那么严重, 老师的批评过于严厉, 我要向校长投诉。

开学一个月, 班里总是发生学生钢笔找不见的事, 多次接到学生的反映, 我却束手无策。又是周一周会课, 一位同学举手发言, 说他的钢笔是被小石头拿去了, 我刚要继续询问是怎么回事, 结果全班一片哗然, 大家纷纷指责小石头, 说自己的钢笔、橡皮等是被小石头拿走的。 那情形用“群情激奋”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渊博说:“他把我的钢笔拿走, 在上面做上标记, 就说是他的。 ”小华递给我两支钢笔, 说:“我在暖气片下面发现两支钢笔, 是小石头藏的。 ”小超说:“早上, 我去饭馆吃早餐, 看见小石头已经吃完了小饭, 又在碗里挖了一大块油泼辣子, 搅开后走了。 ”小龙说:“有一天体育课, 小石头在操场边偷偷撒尿。 ”这太让我吃惊了, 我无法制止“告状”的同学说下去, 站在讲台上的我简直有点失控的感觉。 正在我深感无奈时, 下课铃响了, 我向小石头招招手, 将他领到了办公室, 我没有说话, 只是用眼神询问小石头这是怎么回事, 他怯怯地说:“我没拿。 ”我一听就很恼火:“你没拿? 难道那么多人都在说假话吗?你好好想想, 最好尽快给大家赔上!长期下去, 你会成为一个‘贼’。 ”

中午回家, 刚想给小石头家长打电话说说这事, 小石头的家长已经打来电话, 哭诉我说她孩子是“贼”, 严重地伤害了她的孩子, 她的孩子回家就在哭, 她准备找校长评理。

显然, 小石头的家长不仅没有认识到孩子问题的严重性, 反而以找老师的不是来为孩子护短。 如果此时老师与之理论, 必然会两败俱伤。 或者老师就此在心底放弃这个孩子, 听之任之, 这个孩子可能会渐渐成为班里的 “祸首”。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匡正家长教育思想的误区。

首先, 班主任一定要克制愤怒的情绪, 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教育者的身份, 切不可被家长要找校长评理的话激怒。 有人说, 班主任其实管理着两个班, 学生班和家长班, 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家长班更难管理, 家长固有的思想, 家长的工作、生活经历, 使得家长班处于参差不齐、思想各异的状况。 这种状况对班主任来说, 是巨大的挑战。 班主任一定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第二, 选择合适的方式、时机、地点与家长阐明孩子问题的严重性, 表明老师与家长教育同盟军的关系。 我觉得发短信是一种比较合适的方式, 因为没有对面家长“狰狞”表情的干扰, 可以选择比较客观、中性的词语。 晚饭以后电话交流比较好, 此时大多数家长已结束了一天的事务, 心情比较放松。

第三, 通过各种渠道帮助家长认识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性, 提醒家长注意自己的日常言行, 成功地担任起“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的教育责任。 通过家长QQ群给家长发送一些相关的文章, 在家长会上对家长进行培训, 请思想认识比较到位的家长交流发言等都是好办法。

误区二, 我的孩子弱, 同学和老师都应该保护。

新转来的小欣属于胆小的孩子。有一天课间, 我看见小欣的妈妈在楼道里与一帮孩子说话, 我以为发生什么事了, 急忙去问, 她妈妈说, 没什么事, 她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 我眉宇间掠过一丝不快, 我觉得以这种方式了解孩子的情况只会伤害到孩子, 因为孩子的同学可能会有失公允, 七嘴八舌说孩子许多不是, 让孩子颜面大失。 这种情况我以前就碰到过, 等我发现制止家长错误做法的时候, 孩子已经“刀枪不入”了。 我请她到办公室, 她说, 她此次来, 其实是想告诉小欣的组长安安, 小欣是小姑娘, 安安是大哥哥, 要好好爱护小欣。 孩子刚转来, 家长顾虑孩子适应与否, 这种想法也无可厚非。 可是, 后来发生的事情就让我不得不怀疑家长的教育思想了。

一天中午, 我正忙着做饭, 突然接到彤彤爸爸的电话, 要求我看看家长群, 我急忙打开, 发现小欣妈妈要求彤彤下午赔笤帚, 还要彤彤赔礼道歉, 彤彤妈妈在QQ群里发言, 说自家孩子没有损坏笤帚。 一来二去, 两位家长在群里吵起了架。 我要求两位家长暂停, 下午调查后再说。

原来, 早上做值日时, 彤彤为挡住安安挥过来的“宝剑” (其实是笤帚) 而损坏了小欣的笤帚。 小欣回家后泣不成声, 后来好不容易问出是彤彤损坏了笤帚, 她妈妈很生气, 因而在家长QQ群里发言。

本来一件很简单的事, 为什么整出这么大的动静。 下午下班后, 我给小欣妈妈拨通了电话, 询问小欣为什么早上不给老师说, 小欣妈妈一下打开了话匣子, 说:“小欣胆子小, 被同学欺负以后不敢告老师。 上次我去学校其实是安安在放学的路上欺负了小欣, 小欣回家哭得伤心, 想给你说的, 看见你似乎不太高兴, 我就没有说。 ”安安是一个比较自律的孩子, 怎么会欺负小欣呢? 于是, 我问:“你能说说安安是怎样欺负小欣的吗?” 她说:“其实安安也没有欺负小欣, 就是安安含着一大口冰棍水, 恰好被后面同学推了一把, 全喷在了小欣脸上。 ”两件事情一联系, 我一下明白了, 小欣在她妈妈的过度保护下已经变得越来越“弱”了, 遇事不知自己处理, 只会回家哭;家长在孩子的眼泪里完全丧失了理智。

针对小欣妈妈教育思想的误区, 我做了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开诚布公的告诉她这种思想的危害——会使孩子越来越弱。 二是在班会课上告诉大家, 眼泪不能解决问题。

误区三, 我的孩子小, 错误可以原谅。

批阅习作, 发现一位同学的家长存在严重的教育思想误区。 文章记叙了这样一件事:妈妈给了小超五元钱, 让他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买面条。 可是小超却在路上将这五元钱买了零食。 回家后, 妈妈要责打小超, 爸爸却拦住了, 还说:“小孩子么, 嘴馋! 我们谁不是从小孩子过来的? ”由此, 小超明白, 做人要大方。 面对这篇习作, 我不知道应该写下怎样的评语。 最后, 我决定在全班讲评这篇习作, 通过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思想错误来匡正家长教育思想的误区。 后来, 还引导全班同学阅读《同步阅读与习作》上一篇相关文章——《我这一辈子》, 帮助同学们进一步认识父母教育思想的错误, 增强自觉改正不良行为的意识。

总之, 家长的教育思想误区是顺利开展班级管理的障碍, 只有匡正了这些误区, 才能更好地开展班级管理。

摘要: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 家长由于立场和身份的不同, 会出现与教师意见相左的情况, 有时候甚至会产生冲突。因此, 教师要匡正家长教育思想的误区, 与家长达成一致。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开展班级管理。

关键词:家长,教育思想误区,匡正

参考文献

[1]姚欣丽.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四点经验.考试周刊, 2009.

美术教育的误区与匡正论文 篇3

关键词:家长 教育思想误区 匡正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3.113

班主任与学生家长本是教育孩子的同盟军,但是有些时候,由于家长的教育思想存在误区,往往会出现与班主任意见相左,甚至冲突的时候。遇到这种情况,班主任就要匡正家长教育思想的误区。只有匡正了家长教育思想的误区,才能彻底解决问题。那么,家长的教育思想存在哪些误区,又该怎样匡正呢?

误区一,我的孩子好,问题根本没有老师说得那么严重,老师的批评过于严厉,我要向校长投诉。

开学一个月,班里总是发生学生钢笔找不见的事,多次接到学生的反映,我却束手无策。又是周一周会课,一位同学举手发言,说他的钢笔是被小石头拿去了,我刚要继续询问是怎么回事,结果全班一片哗然,大家纷纷指责小石头,说自己的钢笔、橡皮等是被小石头拿走的。那情形用“群情激奋”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渊博说:“他把我的钢笔拿走,在上面做上标记,就说是他的。”小华递给我两支钢笔,说:“我在暖气片下面发现两支钢笔,是小石头藏的。”小超说:“早上,我去饭馆吃早餐,看见小石头已经吃完了小饭,又在碗里挖了一大块油泼辣子,搅开后走了。”小龙说:“有一天体育课,小石头在操场边偷偷撒尿。”这太让我吃惊了,我无法制止“告状”的同学说下去,站在讲台上的我简直有点失控的感觉。正在我深感无奈时,下课铃响了,我向小石头招招手,将他领到了办公室,我没有说话,只是用眼神询问小石头这是怎么回事,他怯怯地说:“我没拿。”我一听就很恼火:“你没拿?难道那么多人都在说假话吗?你好好想想,最好尽快给大家赔上!长期下去,你会成为一个‘贼。”

中午回家,刚想给小石头家长打电话说说这事,小石头的家长已经打来电话,哭诉我说她孩子是“贼”,严重地伤害了她的孩子,她的孩子回家就在哭,她准备找校长评理。

显然,小石头的家长不仅没有认识到孩子问题的严重性,反而以找老师的不是来为孩子护短。如果此时老师与之理论,必然会两败俱伤。或者老师就此在心底放弃这个孩子,听之任之,这个孩子可能会渐渐成为班里的“祸首”。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匡正家长教育思想的误区。

首先,班主任一定要克制愤怒的情绪,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教育者的身份,切不可被家长要找校长评理的话激怒。有人说,班主任其实管理着两个班,学生班和家长班,这话是很有道理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家长班更难管理,家长固有的思想,家长的工作、生活经历,使得家长班处于参差不齐、思想各异的状况。这种状况对班主任来说,是巨大的挑战。班主任一定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第二,选择合适的方式、时机、地点与家长阐明孩子问题的严重性,表明老师与家长教育同盟军的关系。我觉得发短信是一种比较合适的方式,因为没有对面家长“狰狞”表情的干扰,可以选择比较客观、中性的词语。晚饭以后电话交流比较好,此时大多数家长已结束了一天的事务,心情比较放松。

第三,通过各种渠道帮助家长认识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性,提醒家长注意自己的日常言行,成功地担任起“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的教育责任。通过家长QQ群给家长发送一些相关的文章,在家长会上对家长进行培训,请思想认识比较到位的家长交流发言等都是好办法。

误区二,我的孩子弱,同学和老师都应该保护。

新转来的小欣属于胆小的孩子。有一天课间,我看见小欣的妈妈在楼道里与一帮孩子说话,我以为发生什么事了,急忙去问,她妈妈说,没什么事,她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我眉宇间掠过一丝不快,我觉得以这种方式了解孩子的情况只会伤害到孩子,因为孩子的同学可能会有失公允,七嘴八舌说孩子许多不是,让孩子颜面大失。这种情况我以前就碰到过,等我发现制止家长错误做法的时候,孩子已经“刀枪不入”了。我请她到办公室,她说,她此次来,其实是想告诉小欣的组长安安,小欣是小姑娘,安安是大哥哥,要好好爱护小欣。孩子刚转来,家长顾虑孩子适应与否,这种想法也无可厚非。可是,后来发生的事情就让我不得不怀疑家长的教育思想了。

一天中午,我正忙着做饭,突然接到彤彤爸爸的电话,要求我看看家长群,我急忙打开,发现小欣妈妈要求彤彤下午赔笤帚,还要彤彤赔礼道歉,彤彤妈妈在QQ群里发言,说自家孩子没有损坏笤帚。一来二去,两位家长在群里吵起了架。我要求两位家长暂停,下午调查后再说。

原来,早上做值日时,彤彤为挡住安安挥过来的“宝剑”(其实是笤帚)而损坏了小欣的笤帚。小欣回家后泣不成声,后来好不容易问出是彤彤损坏了笤帚,她妈妈很生气,因而在家长QQ群里发言。

本来一件很简单的事,为什么整出这么大的动静。下午下班后,我给小欣妈妈拨通了电话,询问小欣为什么早上不给老师说,小欣妈妈一下打开了话匣子,说:“小欣胆子小,被同学欺负以后不敢告老师。上次我去学校其实是安安在放学的路上欺负了小欣,小欣回家哭得伤心,想给你说的,看见你似乎不太高兴,我就没有说。”安安是一个比较自律的孩子,怎么会欺负小欣呢?于是,我问:“你能说说安安是怎样欺负小欣的吗?”她说:“其实安安也没有欺负小欣,就是安安含着一大口冰棍水,恰好被后面同学推了一把,全喷在了小欣脸上。”两件事情一联系,我一下明白了,小欣在她妈妈的过度保护下已经变得越来越“弱”了,遇事不知自己处理,只会回家哭;家长在孩子的眼泪里完全丧失了理智。

针对小欣妈妈教育思想的误区,我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开诚布公的告诉她这种思想的危害——会使孩子越来越弱。二是在班会课上告诉大家,眼泪不能解决问题。

误区三,我的孩子小,错误可以原谅。

批阅习作,发现一位同学的家长存在严重的教育思想误区。文章记叙了这样一件事:妈妈给了小超五元钱,让他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买面条。可是小超却在路上将这五元钱买了零食。回家后,妈妈要责打小超,爸爸却拦住了,还说:“小孩子么,嘴馋!我们谁不是从小孩子过来的?”由此,小超明白,做人要大方。面对这篇习作,我不知道应该写下怎样的评语。最后,我决定在全班讲评这篇习作,通过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思想错误来匡正家长教育思想的误区。后来,还引导全班同学阅读《同步阅读与习作》上一篇相关文章——《我这一辈子》,帮助同学们进一步认识父母教育思想的错误,增强自觉改正不良行为的意识。

总之,家长的教育思想误区是顺利开展班级管理的障碍,只有匡正了这些误区,才能更好地开展班级管理。

参考文献:

[1]姚欣丽.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四点经验.考试周刊,2009.

[2]刘蔚,耿长胜.做好班主任工作的一点思考.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

美术教育的误区与匡正论文 篇4

幼儿的规则意识一般都是老师要求的,要求幼儿照着做,这样一来,幼儿就会觉得规则和他们没有关系,孩子们就会缺乏规则意识。教师一般为了班级常规,对幼儿采用高控手段,处处防着孩子,生怕孩子出现意外。可是这种高控也促成了孩子们缺少自我控制能力,始终处于他律的阶段。

2.规则教育缺少持之以恒。

应该说规则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平时活动和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向幼儿渗透。可能由于教师的工作压力或是心情影响,很多老师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不利于规则教育的持续性。

二、对策

1.让幼儿了解规则的作用和意义。

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首先要让孩子知道,规则存在于我们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需要我们了解和遵守。由于孩子年龄较小,理解能力差,因此需要我们耐心地实施,要通过不断地强化,不断地积累,结合严格的要求,才能收到成效。

2.建立适宜有效的活动规则。

有效适宜的活动规则是活动的前提保障。首先在活动前要制定有效的规则,幼儿在活动中必须遵守,教师在活动前提出来。其次,在活动中师幼可以共同讨论,制定规则,这比较适合于中大班的孩子。

3.持之以恒地进行规则教育。

首先要做到时时提醒,避免孩子遗忘。其次要运用榜样作用进行正面教育。最后要将规则教育贯穿一日活动始终。

美术教育的误区与匡正论文 篇5

----写给即将加入小记者行列的同学们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记者是干什么的吗?

先用几句很形象的话告诉大家:工人叔叔通过劳动制造产品,农民伯伯通过种田收获粮食,解放军战士通过训练保卫祖国,医生护士通过医疗技术治病救人,文艺工作者通过自己的才艺给观众带来美的愉悦……而记者,就是通过采访和写作在各类新闻媒体发表作品。

我们通常将媒体中从事信息采集和新闻报道工作的人称为记者。记者的使命就是传递信息,用事实说话。在我们看来,为班级的板报、学校的校刊、校报,校园广播站、青少年活动中心服务的同学,都可以称作“小记者”。“小”,一方面是指大家的年龄小,中小学生居多,都是未成年人;另一方面是指大家还处在联系采访和写作的初级阶段,没有资格担负正规媒体的正式采访任务。虽然我们小记者不是新闻单位的专职从业人员,但我们也在用笔记录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经历,我们也需要真实的传递信息、反映生活。

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有文学家、音乐家、美术家、书法家......,同学们也许会问,记者是什么“家”?有人说,新闻记者是杂家,什么都得懂一点。的确,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小记者,必须做到“五勤”:一是勤学习。通过勤读书,读好书,积累知识,增长智慧,丰富词汇,提升文化底蕴;二是勤思考。通过多观察身边的事物变化,养成爱思考的习惯,保持好奇心,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三是勤实践。通过采访新人新事,掌握与人交往和沟通的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勤写作。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悟、所感都记下来,通过勤练笔,勤写作,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文字水平;五是勤演讲。通过主题班会、队会,或者参与演讲与辩论,阐发自己的观点,表述自己的想法,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小记者活动旨在引导小记者关心身边人,关注身边事,提高小记者的社会责任感,使小记者在创作或主题采访活动中,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小记者用自己独特的视角,纯真的思维,富有个性的笔触,描绘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鞭挞身边的“假恶丑”。

小记者活动,是一个闪亮的舞台,让少年儿童多了一条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新渠道,多了一份认识自我、展示才华的机会。少年儿童通过参与各项有益的活动,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新闻知识及其他社会知识。

上一篇:增设平面交叉道口报告下一篇:竞争性选拔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