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教育与美术教育

2024-12-01

师范教育与美术教育(精选12篇)

师范教育与美术教育 篇1

摘要:高中美术教育在学校的整个教育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因而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 对于高中美术的教育都要予以高度的重视。我们要将生活教育融入高中的美术教育中, 在美术实践中体验生活的美, 从生活中提高美术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育,生活教育,审美意识

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现实生活是高中美术创作的源泉, 也是高中美术教育的真正课堂, 因而将生活教育融入高中美术教育中, 既能满足美术教育的需要, 也能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然而在传统的高中美术教育中, 教师只是一味地重视对课本教材的讲解, 并没有对实际生活多加关注。所以现代化的美术教育中要引入生活教育, 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 通过实践加深对美术的理解, 全面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一关于生活教育

1. 生活是众多教育的源泉

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生活与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教育也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因而生活是众多教育的源泉。

2. 生活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教育

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生活, 受什么样的教育, 就会过什么样的生活, 教育的目的也是让我们学会怎么去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因而生活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教育。

3. 生活本身是一项教育内容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 因而会总结出不同的生活经验, 家长将自己种种的生活经验作为案例对孩子进行相应的教育, 这样既能帮助孩子更好地观察和体验生活, 又能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

二高中美术教育在众多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1.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能力

鲁迅曾说:“美术可以辅冀道德。”这句话道出了美术与道德之间的相互关系, 美术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 而美术教育也是一种重要的审美方式, 在美术教育中学生的道德修养也随着审美方式的变化而不断地提高。美术教育是以美和情去感化学生, 给予学生美的享受, 让学生在美的感受中受到道德和审美的教育, 从而全面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同时, 美术教育也能丰富学生的情感, 一个好的美术作品在给人们带来视觉享受的同时, 也对人们的道德品质进行了熏陶。因而在美术教育中, 经过美术老师的教导, 学生在美术作品中同样获得身心的感染, 从而促使自己的修养不断提高。

2.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

经过高中美术的教育, 学生学到的不仅是作画上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更多的是对美术作品相关文化上的学习。在高中美术教学中, 优秀的美术作品给学生们带来了风格不一的美感, 与此同时也呈现出了不同的优秀文化。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术作品中都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 既能欣赏到它的美感, 也能感受到它具备的优秀文化。学生在经过美术老师的引导之后, 会更加积极地去欣赏并且创造出美的作品, 然后在长期的美术实践中将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及自我的人格和气质展现到美术作品中, 从而形成一种自身具备的文化素养, 最终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三将生活教育融入高中美术教育当中

1. 选择与实际生活贴近的美术教材内容

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是最强的, 因而在高中美术教育中, 学校对于美术教材内容的选取上要格外慎重, 最基本的要求是美术教材内容要贴近实际生活。教材的内容既要清晰明朗, 也要具备趣味性, 还要具备美感, 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丰富自身的知识, 同时还能对美术有深入的了解。美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正确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从而培养学生去欣赏并创造出美的作品的能力。

2. 在完成课堂教学的基础上, 加强生活实践性的提高

艺术源于生活, 我们累积的任何知识, 无不来源于生活这个大环境, 没有生活, 教育独自难行。教育的重点不能停留在课堂上, 生活中的教育是永无止境的。就如陶行知老先生所言:“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要让高中美术课堂的教育来源于生活, 然后再反作用于生活。因而高中美术教育在保证课堂教学的基础上, 要加强生活的实践性, 这样才能将美术课堂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从而将美术的趣味以及价值完美地展现出来。

3. 通过美术教育创造出生活之美

高中美术与其他学科一样, 存在于实际生活中的任一角落中, 美术无处不在, 而高中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和根本意义在于发现美。美术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资源, 将美术知识的相关理论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当中去, 而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要能够对身边的人和物多加观察, 学会从各个角度剖析出事物所蕴含的艺术气息, 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情感刻画出这些美的东西, 创造出带有自己人格与气质的优秀作品, 从而绘制出生活中的各种美。

四结束语

高中美术教育过程中, 老师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 要将生活教育融入美术教育当中去, 让美术教学更加贴近生活, 利用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不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然后在课堂学习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倪智林.“生活教育”与高中美术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 2012 (25)

[2]赵霞、杜芳.美术教学应培养学生的独立审美能力[J].山西教育 (教学版) , 2004 (24)

师范教育与美术教育 篇2

从时代的要求来看,精英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发展的内在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由于知识的信息化,网络社会的形成,各个学科之间迅速交叉融合渗透,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哪一个学科种类,而必须从多个学科入手,才能取得预期的研究效果。不仅如此,由于各个学科的互相结合渗融,新兴学科也不断出现,研究的难度和深度也在不断加大。仅以计算机技术为例,最早的计算机是为军事战争服务的,如今,它所服务的对象早已不仅仅局限于军事领域,在气象、地质、水利、建筑、运输、农业、印刷、编辑等领域都不难见到它的身影。这些技术领域的互相结合,催生出了新的研究课题,研究的难度和广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北大教授王选发明的计算机激光照排汉字处理系统举世闻名,它将计算机技术成功地应用于印刷领域。但这是一个涉及面非常之广、难度非常之大的复杂系统工程。它涉及数学、物理、中文、计算机、电子技术、新闻、印刷等多个学科,并经过研究人员花费了数年时间才得以成功。要发展高新技术,必须要培养能从事高新技术的高精深的专门人才。相比其他人才的培养,鉴于高新技术的特点,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所以,在有限资源条件下,开展一定数量的精英教育是必须的,也是正确的选择。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精英教育培养的精英人才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经济、科技、教育、军事、外交和文化等社会各个领域,还是政府、行业等不同的管理部门,精英人才都起着引领社会发展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中流砥柱作用。所以,我们有必要采取适度的精英教育,以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来看,作为孕育科技,集知识创新、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为一体的高等教育,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等学校与社会经济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传播文化和国际交流的任务也越来越繁重,高等学校水平高低正在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

一般来说,决定高等学校水平高低的主要是学校的教师,也就是这个学校所拥有的精英人才。建国际一流大学,关键和重点是一流的师资,也就是一流的精英人才。事实上,当前国际竞争空前激烈的主要焦点就是人才,也就是精英人才资源的争夺和竞争。可以说,有了某一方面的精英人才,就拥有了该方面的核心技术基础、技术创新能力和战略竞争力。只是我国的高水平师资相当匮乏,它不仅制约了精英教学,也制约了大众化教学。

“生活教育”与高中美术教育 篇3

关键词:生活教育;高中美术教育;课程教学;艺术素养

G633.955

现代素质教育的模式下,对于人才培养提出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美术教育正是这项任务的主要承担者。但从当前我国高中阶段的美术教育开展情况来看,存在着美术教育严重脱离生活的问题,学生所学习的美术知识和审美能力缺少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也较少能够运用到生活当中,要改变这一现状,加强对“生活教育”与高中美术教育融合的研究也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生活教育”与高中美术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1.是强化艺术与生活联系的必要途径

在人们普遍的认识当中,艺术都是高于生活的,但生活是艺术的产生根源,艺术与生活的联系是不可割裂的。然而在高中阶段的美术教育当中,由于美术并非作为高中的主要教学科目,往往学校对于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并不如其他学科高,同时,很多学生虽然对美术有着较高的兴趣,但由于课堂教学的刻板枯燥,也很难在意识上将美术学科与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将“生活教育”与高中美术教育的结合能够将生活中的事物以及所蕴含的审美元素引入到美术课堂教育当中,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使学生发现平凡生活中美的元素,帮助学生建立起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学生不仅在课堂内能够接触到与生活相关的美术知识,在课外也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探索,发现更多潜藏于生活中的美,这对于学生未来的美术创作,以及审美能力的提升都能够发挥出十分积极的额作用。

2.是提高高中美术教育水平的必然选择

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惯性思维影响,高中美术教育所受到的重视始终不足,美术教育的开展水平也相对不高,主要体现在素材单一、教学模式僵化等方面。通过将“生活教育”与美术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能够充分利用生活中丰富的资源来补充美术教育的素材,将生活元素融入到美术教育当中,无疑能够为学生开辟更广阔的美术发现与鉴赏天地,这也能够使教学活动的开展摆脱教材有限内容的束缚,无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更有效的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而丰富的生活素材也能够为美术教师的教学方法、模式创新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使教学活动不再枯燥、刻板,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也将得到增强,更容易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美术教育活动中来,美术教育的水平也将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利用“生活教育”提升高中美术教育水平的策略

1.以“生活教育”的理念,优化高中美术教材编制

高中阶段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及审美需求等方面都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传统的教材内容已经不能够有效满足高中生的实际审美需求,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也存在很大的不足,必须要及时对高中美术教材内容进行优化调整。对此,可以“生活教育”的理念为指导,在高中美术教材的编制环节中,精选适当的生活化元素融入到美术教材当中,当学生面对熟悉的生活元素时,往往能够第一时间产生好奇,想要了解其与美术学科的联系,此时教师再开始美术教学,更容易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在生活化元素的选择上,必须要注意常见性、趣味性和时代性几点要求,所选取的生活元素应当能够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并要符合时代发展的特征,陈旧而老套的生活元素是难以使学生产生共鸣的。利用这样的教材开展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审美逻辑思维,实现美术课教育的真正目标。

2.借助生活实践活动,扩展高中美术教育空间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对待学校教育方面深入强调的一点。所谓学以致用,就是说要积极在日常的社會生活中运用课堂教学成果,让其对我们的生活作有益的指导和改变。比如,高中学生通过对美术教材中《各异的风土人情》一章节的学习,就可以将自己所学到民间美术知识与元素应用到生活当中,如在节庆活动中自己尝试一下剪纸,或是到市场中搜集一些民族服饰的元素,作为自己新衣的点缀,使自己穿着与众不同,亦或是自己动手仿照传统民间风筝的图案,加上自己喜欢的元素画自己的风筝,再或是学着做一个属于自己的布老虎,可以在生活中尝试的实践多种多样,在这些实践当中,不仅学生对民间风土人情中蕴含的美有了更深入的体会,使他们的美术知识和技巧在生活中得到了运用,美术教育的空间也将得到极大的扩展。

3.紧密结合生活元素,强化学生美术创作能力

培养学生美术创作能力是高中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同时美术创作也是学生对所学的美术知识与技巧进行应用的主要途径,高中美术教师在实际教学当中,应当注重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开拓自由创作的思路,将美术创作与生活元素结合起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一些生活素材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以此为元素自由发挥进行美术创作,或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选择生活中的一些事物,通过自己的创作来体现其所蕴含的美,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培养学生观察美、发现美的能力的同时,锻炼学生通过自己的手展现和创造生活之美的能力,而学生所创作的作品不仅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还能够对生活中的美做出新的诠释,美术的魅力与价值也将得到更好体现。

总结:本文首先对“生活教育”与高中美术教育结合的必要性进行了阐释,随后从几个不同的方面探讨了利用“生活教育”提升高中美术教育水平的策略,美术教育对于素质型人才培养具有着重要意义,在此仅希望通过本文能够为当前高中阶段美术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些许的参考与帮助。

参考文献:

[1]程静,易铁林,胡宝银.以生活教育模式为中心,高中美术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J].重庆陶研文史,2016(2):83-87.

[2]沙江华.让“生活教育”融入高中美术课堂[J].当代教育论坛,2011(18):119-120.

教育理想与理想教育 篇4

教育理想

理想的高度能够决定人生的高度,这已为无数的事实所证明。而理想教育的高度则取决于整个社会人们教育理想的高度。要想实现理想教育的奋斗目标,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拥有崇高的教育理想。有了崇高的教育理想,我们才能认真阅读,积极反思,不断创新;有了崇高的教育理想,我们才能在新课程改革中站得更高,走得更远;有了崇高的教育理想,我们期待中的理想教育才能拥有思想基础和精神保障。而一个人有着什么样的教育理想,则与他的人生追求、知识水准和生活环境息息相关。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人们心目中崇高的教育理想应该超越个人功利的狭隘,为所有的教育对象着想,为整个社会的发展服务,为人类的进步注入永恒的动力。

理想教育

确立了崇高的教育理想还不够,我们还要把这种教育理想转变为先进的教育观念,并落实在富有人性化的教育实践中,做到人人都能够为自己教育理想的实现而勤奋工作。

人的成长是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自然也离不开外部因素的影响。处在社会大环境中,我们的理想教育也同样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的影响。而社会对升学率的恶性追求必然会导致教育的畸形乃至异化,生源的悬殊差别也难以避免地会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成绩,并最终制约一部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尤其是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偏低,也会波及教师的心理,影响一部分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使得理想教育的实现遭遇阻碍。这些问题,虽然并不能完全阻挡我们朝着理想教育前进的脚步,但也会让理想教育面临重重困难,甚至让理想教育举步维艰。

然而,不管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理想教育也不能止步。我们没有停下来的理由。与其说理想教育是社会和未来对我们的呼唤,倒不如说是新课程教育改革背景下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最终归宿。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希望通过对理想教育的探讨,能够揭开罩在理想教育上的层层面纱,使理想教育渐趋明朗,让更多的人认识理想教育,理解理想教育,认可理想教育,以摆脱理想教育的象牙塔状态,让理想教育真正步入现实,走进人心。同样,也希望通过我们的实践与研究,进一步明确理想教育的内涵,丰富理想教育的底蕴,达成教育理想和理想教育的完美对接,在帮助现实教育实现质的升华和历史性蜕变的同时,收获理想教育的博大与深邃。

理想教育的立足点,毫无疑问应该高于社会的一般性要求。但是,我们所追寻的理想教育,却又必须也只能立足在现实的土壤中。只有立足于现实之中,才能脚踏实地,直达理想教育高而远的境界。任何脱离现实、追求空中楼阁式的教育都不可能步入理想教育的彼岸。因此,要想实现我们的理想教育目标,必须首先获得社会的支持。要加强理想教育的宣传,展开理想教育的大讨论,让更多的人关心理想教育,思考理想教育,以此提高人们对理想教育的认识,增进人们对理想教育的感情,并在得到广泛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让人们自觉地投身到理想教育活动中来,以便给理想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智慧活水,形成激荡现实世界的滚滚洪流。只有让更多的人理解了理想教育,才能跳出“全民应试”的窠臼,实现“理想教育大家做”的目标。

社会对学校、学校对师生的评价不能过于精细,不该只以量化积分、感性判断的形式呈现,应该有着不拘一格的形式,展示理性的优雅,展现思辨的深度,彰显人性的魅力。要从更深的层面上来思考教育,从更高的目标上来考量教育,将教育从功利境界提高到自由境界,从世俗境界升华到理想境界,从单纯的知识境界提升到丰厚的人文境界。要给学校以更多的教育自主权和管理自主权,鼓励学校进行教育变革和教学创新,以创办既能适应社会要求又能显示社区特点的特色教育,而不是拿固有的模式考查学校,更不能用僵化的标准类比学校。学校之间也要开展竞争,但这种竞争应该显示良性的特质,没有对分数和升学率的刚性要求,对优质生源的争夺也不该狂热到病态的程度。

没有哪一个教师不想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体现人生价值,获得社会认同。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将传统教育对学生成绩的关注,变为理想教育对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共同关注,并以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教育向更高层次迈进,可能在短期内无法取得明显的效果。而理想教育的高于现实、超越现实,又决定了实现这一目标必然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那么,已经习惯于追求显性教学效果的人们,能不能容许我们在理想教育的道路上“默默无闻”地前进,这是一个不能回避也不该回避的问题。而当人们对理想教育不能完全理解甚至是产生误解的时候,作为先行者的我们,还能不能坚守我们的阵地,沿着理想教育的方向“孤独”前行,这同样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实现理想教育

在向理想教育迈进的征程中,作为教师,首先要有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对教育工作要富有激情,并且充满理性,能凭借自己的智慧育人,却也不乏在关键时刻像雄鹰一样展翅护雏的勇气和果敢,以至能够用生命的绝响奏起教育的最强音。

理想教育的实现,还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育人观。理想教育必须立足在现实的土壤里,尽管它高于现实。不管现实的土壤是肥沃,还是相对贫瘠,都要正确对待。置身在生活的洪流中,各种因素都可能困扰着我们,冲击着我们的教育理想,甚至影响到理想教育持续深入的开展。只有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才能跨越教育的功利境地,强化教育的育人功能,做到既关注学生的当下学习状态,又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心理上的帮助和情感上的支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才能把学生视作独立的生命个体来对待,主动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精神,自觉培育他们合作探究的意识,积极鼓励他们自由健康地发展,努力排除阻碍他们进步的各种障碍,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崇高的教育信念在朴实的教育行为中熠熠闪光。

要想实现理想教育的目标,教师还要养成高尚情操,铸就教育家情怀。教育家不应该作为理想教育的派生物出现,而应该是理想教育诸多目标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想成为拥有不俗情怀的教育家,我们就要自觉地将对个人生活的关注变为对教育生态的关注,主动地将教育从知识领域提高到道德境界来认识,努力将教育从“功利”状态提升到“无为”状态。

师范教育与美术教育 篇5

8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和通讯技术(简称ICT)的急剧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渗透到了社会生活和工作的各个领域,也影响到教育领域。它不仅为普通教育,也为各级各类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和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包括对远程教育的影响。

从对一般教育的影响来说,ICT的大容量和高速度能够储存和快速处理大量的信息,为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得教师和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十分方便地获取所需信息。交互式多媒体计算机能够综合提供文本、图形、音频、图象、动画以至于电影和虚拟现实等多种形式的信息,使学生得以获得全面而真实的信息,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它不仅使学生能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量的最接近原意的信息内涵,而且由于多种感觉通道的信息加工,大大减轻了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信息转换方面的认知负担;它的交互性使学生与计算机之间能进行积极而频繁的信息交换,计算机在提供给学生大量信息的同时,还能不断获取学生的反应,监视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其反应作出反馈;计算机还能对教学过程作实时监控与个别化教学,学生除了作出反应外,还能不断了解自己反应的结果,并能获得帮助和鼓励。此外,交互式多媒体网络环境中信息的组织形式呈非线性结构,知识呈现不再像书本那样是线性的、静态的、不可改变的,学生只能按照课程的原作者与教学设计者所设定的序列获取信息。在交互式多媒体网络环境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任务要求以及认知方式,选取各种形式的信息组织学习材料,组成各自不同的“课本”,并从中生成知识。这种教学情境,极为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发现、探索和生成知识,有利于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远程教学大大克服了教学在时间与空间方面的局限(这也是本文下面要重点研究的问题)。通过互联网络,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获取某一地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同类课程的数据库,远隔千里的师生或同学可以进行协作学习,学生甚至可以与知名学者和科学家进行交流。无怪人们把信息技术所引起的革命称为教育领域的第三次大革命。在教育史上,教育的责任从家族转移到学校和教师手中是教育领域的第一次革命;而印刷术的使用使教科书成为向学生传播知识的主要工具,这是教育领域的第二次革命;以计算机炽心的信息与通信技术(ICT)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传递信息的载体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可以说是教育领域在新时代的又一次革命,或称为第三次革命。

ICT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中,在各级各类教育系统的广泛应用及其潜力的发挥,使传统教育愈来愈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信息社会对整个教育体系无论从目标到内容、教学方法到教学组织形式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它将促使传统教育体系和教育观念发生彻底的变革,同时,对远程教育的教与学的理论和实际也提出了众多值得研究的问题。下面结合远程教育的情况略作分析:

一、从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不同媒体条件和不同的教学水平考虑不同的远程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的是教学目标的问题。未来社会对教学目标的要求与过去最大的不同在于未来的信息社会对公民在能力上的高要求。它要求公民获得以下一些能力:信息处理(组织、获取、操作和评价)的技能、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协作的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不仅是基础教育的目标,而且应该是匕首一教育的目标、远程教育的教学目标。学是在教学设计中要牢牢把握住的。然而,这些目标的`制定和实施并非在远程教育发展初期就被自觉地认识到,而 需要有一个过程。

众所周知,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ICT的发展,远距离教育经历了几个不同的时期(参见李康,.3《中国电大教育》)

1.从80年代初,由于十年**所造成的人才断层,急需尽快培养大量人才。为此,环节展了以广播电视教学为主的大规模的传递和大规模的接受并加以辅导的传统教学模式。此时,教学研究的重点在于制作了由优秀的专家讲授的录像带。这种大规模的教师加媒体的教学传递模式确为解决当时客观上的人才短缺起了极大的作用,但是在教学观(目标)上还是因袭传统的教学思想。

2.随着客观上对教学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远教工作者开始注意在大规模的教的同时,还要注意学习者的个别差异问题,学习者在非课堂教学条件下的学习特点及其规律,包括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学习监控能力的培养,学习过程中的社会交流等问题;注意研究适应教和学这两方面的的特点来设计教学。教学研究的重点由只研究教的方面转为同时兼顾教与学两个方面。

3.90年代以来,由于以计算机为中心的通信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远教的传递手段日益多样化,远教工作者对于开放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认识日益提高,教学研究的重点移向学生。

这几个阶段虽然有一个发展过程,但是在远程教育中,目前可以说仍是这几种情况并存的局面。因为,事物发展总是不平衡,特别是所具备的技术条件的不平衡,使得以上三种情况目前事实上带同时存。例如,有些急需的大规模培训项目,目前仍然需要采用大规模的专家授课的方式进行教学;有些地区则可以通过电话线路,进行有声的交互式教学;而一些条件特别优越的和行业则可以通过先进的技术设备,如电话线或互联网络,实施面对面的实时交互式远程教学,并以电子通信为辅。让边远地区全都使用互联网络进行教学,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我们应该承认当前远程教育发展的实际差别和不同水平,不能以一种条件下的远程教学规律取代各种不同条件下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条件设计教学。技术条件差,并不意味着必然要采用传统观念和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技术条件好,如果观念不改变,也可能走老路。关键在于教学思想和教学设计。

要根据远程教育的教学目标、远教学生的特点以及结合所具备的媒体条件来设计和选择教学方法。即使是在大规模的以教师加媒体的传递条件下,在只有单向传递没有交互作用的条件下,教师也不应该再象以前那样直接以知识权威的身份出现,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在精心设计的学习环境中进行探索,在此过程中获得并建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要做到讲解本身生动有趣,有启发性;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整个教学过程的各环节的配合,如辅导课、自学和讨论等环节,以培养学生自己理解和建构所学知识,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来设计教学。这些环节在远程教学中,比起基础教育的教学来讲占着更重要的地位。辅导课是电视课的延伸,它以辅导教师与学生的面对面的讲授弥补电视课交互作用的不足,这是当前远程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它又必须从属于电视课,作为其重要的补充(参见蒋建新,.10《中国电大教育》);此外,如何指导自学和如何组织讨论等环节,这些都应该在教学设计时通盘考虑(参见尹炎,1996.2《中国电大教育》)。又如,在具备双向交互作用的条件下,无论是通过电话线还是通过互联网络,教师又应该如何利用这种先进的技术条件发挥其多重角色的作用?比起单垧的传递模式而言,双向交互作用的技术更有其优越性。但是,它也存着与其他教学环节的配合问题。笔者曾经为江苏电大的教育技术学的学位班讲授教育心理学课程。当时教学虽然具备了通过电话线的双向交互作用的技术条件,应该说比起单向的电视教学的传递条件要好得多,但是,学员们普遍反映,只有通过最后的面授辅导,才真正对该学科有深入的理解。这些看法,一方面反映了各个教学环节配合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使我检讨自己最初缺乏对这种技术条件下设计教学的特殊性的认识。其实,最重要的还不是技术条件,而是对远教中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的特点以及师生关系的认识,是教育观念的问题。

二、远程教学中如何考虑学生特点

传统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而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新的学生观则认为,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成人教育,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总是在他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建构其对新知识的意的理解并发展其认知结构的。在以自学为主的在职远程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的特点更显突出。在远程教育的教学设计中,与基础教育一样,都必须考虑学生特点,如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学习基础)和不生的个别差异等。问题在于如何分析和认识远教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和学习特点。

1.远教学生的学习动机。为了适应越来越高的社会要求,目前我国远程教育从层次上讲,已经从80年代初的大学专科教育,扩大到专升本和研究生水平的学位班;人涉及的专业范围来讲,也越来越扩大。这是因为,一方面,社会上各企事业单位对工作人员撑历要求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强,致使对继续教育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而远程教育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远教学生的学习动机看,他们既有为了得到学位或学历证书以满足社会上对资格要求的外部动机;也有为了充实和提高自己以适应工作需要的强烈的内部动机。笔者从江苏电大学位班教学中深深体会到这一点。学员们每周末用三天时间,放弃休息以及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不辞辛苦地从全省各地区集中到省城进行学习,这种精神是极其可贵的。针对这种动机特点,教学设计中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充实性和实用性,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满足,体验到学习的收获从而使其内部动机得到更大的增强;另一方面,也应该有必要的作业和严格的评估测试要求,并给予及时的反馈,正确运用外部动机以促进其学习。

2.远教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学习基础)。一般说来,远教学生都是在职学习,他们有一定的文化学习基础,但是已有知识往往比较过时或不能适应当前实际工作的需要;他们在其工作领域中积累了一定的实际经验,甚至有非常丰富的经验,这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极其有利的基础。在他们的实际工作中,也积累了一定的自学经验,尤其是在职教师,其自学能力和学习上的自我监控能力往往胜过全日制学生。但是,他们存在着比普通学生更大的差异,例如年龄差异、学习基础的差异、环境因素的差异(工作和家庭生活负担情况)、学习时间的多寡,等等(参见赵建新,.12《中国电大教育》;高文浩,1996.7《中国电大教育》)。如何针对这种极大的差异,在有奶的时间内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取得最佳学习效果?为此,对他们的辅导要求和教师的支架作用应该更高、更有效。这些因素都晨教学设计时应予重视的问题。

3.远教学生的自学。在远教学生的学习过程吕自学占据自重要的比例,如何根据他们的学习辨认式上的个别差异,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自我计划和自我调控作用,对于其学习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友爱见尹炎,1996.2《中国电大教育》)。这是一个尚待探索的领域。在心理学的研究中,皮亚杰划分儿童认知发展阶段。他认为,有人即使发展到了成人,还是达不到形式运算的水平,有些认知心理学家在研究元认知时(人们对其认知的认识,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计划和自我监控都是属于凶认知研究的范围)认为,不是人人都能具备元认知的能力的。但是,成人学习中,如果能针对学习方式的个别差异,着力于培养学习学习中自我调调控能力,将会大在地提高其学习效率。

如上所述,远教中的学生特点是非常显著的。如果教学中能针对这些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在远程教学中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扬长避短,就能实现有效教学,发挥远程教学的优势。

三、远程教学中教师如何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和支架作用

教育理想与理想教育 篇6

教育理想

理想的高度能够决定人生的高度,这已为无数的事实所证明。而理想教育的高度则取决于整个社会人们教育理想的高度。要想实现理想教育的奋斗目标,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拥有崇高的教育理想。有了崇高的教育理想,我们才能认真阅读,积极反思,不断创新;有了崇高的教育理想,我们才能在新课程改革中站得更高,走得更远;有了崇高的教育理想,我们期待中的理想教育才能拥有思想基础和精神保障。而一个人有着什么样的教育理想,则与他的人生追求、知识水准和生活环境息息相关。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人们心目中崇高的教育理想应该超越个人功利的狭隘,为所有的教育对象着想,为整个社会的发展服务,为人类的进步注入永恒的动力。

理想教育

确立了崇高的教育理想还不够,我们还要把这种教育理想转变为先进的教育观念,并落实在富有人性化的教育实践中,做到人人都能够为自己教育理想的实现而勤奋工作。

人的成长是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自然也离不开外部因素的影响。处在社会大环境中,我们的理想教育也同样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的影响。而社会对升学率的恶性追求必然会导致教育的畸形乃至异化,生源的悬殊差别也难以避免地会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成绩,并最终制约一部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尤其是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偏低,也会波及教师的心理,影响一部分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使得理想教育的实现遭遇阻碍。这些问题,虽然并不能完全阻挡我们朝着理想教育前进的脚步,但也会让理想教育面临重重困难,甚至让理想教育举步维艰。

然而,不管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理想教育也不能止步。我们没有停下来的理由。与其说理想教育是社会和未来对我们的呼唤,倒不如说是新课程教育改革背景下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最终归宿。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希望通过对理想教育的探讨,能够揭开罩在理想教育上的层层面纱,使理想教育渐趋明朗,让更多的人认识理想教育,理解理想教育,认可理想教育,以摆脱理想教育的象牙塔状态,让理想教育真正步入现实,走进人心。同样,也希望通过我们的实践与研究,进一步明确理想教育的内涵,丰富理想教育的底蕴,达成教育理想和理想教育的完美对接,在帮助现实教育实现质的升华和历史性蜕变的同时,收获理想教育的博大与深邃。

理想教育的立足点,毫无疑问应该高于社会的一般性要求。但是,我们所追寻的理想教育,却又必须也只能立足在现实的土壤中。只有立足于现实之中,才能脚踏实地,直达理想教育高而远的境界。任何脱离现实、追求空中楼阁式的教育都不可能步入理想教育的彼岸。因此,要想实现我们的理想教育目标,必须首先获得社会的支持。要加强理想教育的宣传,展开理想教育的大讨论,让更多的人关心理想教育,思考理想教育,以此提高人们对理想教育的认识,增进人们对理想教育的感情,并在得到广泛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让人们自觉地投身到理想教育活动中来,以便给理想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智慧活水,形成激荡现实世界的滚滚洪流。只有让更多的人理解了理想教育,才能跳出“全民应试”的窠臼,实现“理想教育大家做”的目标。

社会对学校、学校对师生的评价不能过于精细,不该只以量化积分、感性判断的形式呈现,应该有着不拘一格的形式,展示理性的优雅,展现思辨的深度,彰显人性的魅力。要从更深的层面上来思考教育,从更高的目标上来考量教育,将教育从功利境界提高到自由境界,从世俗境界升华到理想境界,从单纯的知识境界提升到丰厚的人文境界。要给学校以更多的教育自主权和管理自主权,鼓励学校进行教育变革和教学创新,以创办既能适应社会要求又能显示社区特点的特色教育,而不是拿固有的模式考查学校,更不能用僵化的标准类比学校。学校之间也要开展竞争,但这种竞争应该显示良性的特质,没有对分数和升学率的刚性要求,对优质生源的争夺也不该狂热到病态的程度。

没有哪一个教师不想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体现人生价值,获得社会认同。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將传统教育对学生成绩的关注,变为理想教育对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共同关注,并以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教育向更高层次迈进,可能在短期内无法取得明显的效果。而理想教育的高于现实、超越现实,又决定了实现这一目标必然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那么,已经习惯于追求显性教学效果的人们,能不能容许我们在理想教育的道路上“默默无闻”地前进,这是一个不能回避也不该回避的问题。而当人们对理想教育不能完全理解甚至是产生误解的时候,作为先行者的我们,还能不能坚守我们的阵地,沿着理想教育的方向“孤独”前行,这同样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实现理想教育

在向理想教育迈进的征程中,作为教师,首先要有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对教育工作要富有激情,并且充满理性,能凭借自己的智慧育人,却也不乏在关键时刻像雄鹰一样展翅护雏的勇气和果敢,以至能够用生命的绝响奏起教育的最强音。

理想教育的实现,还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育人观。理想教育必须立足在现实的土壤里,尽管它高于现实。不管现实的土壤是肥沃,还是相对贫瘠,都要正确对待。置身在生活的洪流中,各种因素都可能困扰着我们,冲击着我们的教育理想,甚至影响到理想教育持续深入的开展。只有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才能跨越教育的功利境地,强化教育的育人功能,做到既关注学生的当下学习状态,又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心理上的帮助和情感上的支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才能把学生视作独立的生命个体来对待,主动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精神,自觉培育他们合作探究的意识,积极鼓励他们自由健康地发展,努力排除阻碍他们进步的各种障碍,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崇高的教育信念在朴实的教育行为中熠熠闪光。

要想实现理想教育的目标,教师还要养成高尚情操,铸就教育家情怀。教育家不应该作为理想教育的派生物出现,而应该是理想教育诸多目标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想成为拥有不俗情怀的教育家,我们就要自觉地将对个人生活的关注变为对教育生态的关注,主动地将教育从知识领域提高到道德境界来认识,努力将教育从“功利”状态提升到“无为”状态。

实现理想教育,我们还要为自己的专业成长寻求最佳途径,踏实工作,大胆创新。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不一而足,但归纳起来不外三种:教书、读书、研究与写作。这其实正和我们通过新课程教育实践,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方向完全一致。不过,从教师的个性特征和个体差异来看,每个人的理想目标并不可能完全一致,也就没有必要用同一个路径来要求所有的教师。但是,从另外一个层面上来说,如果想以自身成长来促进理想教育的实现,教师就应该毫不迟疑地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相互鼓励加入专业共同体,以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提升自我发展空间。要积极探索,在探索中寻求突破,大胆创新,在创新中寻求变革,以促使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同步发展,实现理想教育和现实教育的完美整合。

教育公平与和谐教育 篇7

促进教育公平,需要对教育公平有一个认识。教育公平有三层内容:一是入学机会公平,二是教育过程公平,三是教育结果公平。实现教育公平,不仅提供入学机会的公平,在办学条件上也要均衡配置教育资源,还应该特别支持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这也可以说是对他们的一种补偿。因为长期以来他们缺乏受教育的机会,因此,只有对他们特别予以照顾,教育资源向他们倾斜,才能补偿过去的不足,使他们跟上一般的水平。我国高等学校对少数民族子女降分录取,就是对弱势群体的一种政策倾斜。当前要特别关注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许多地方很重视这个问题,这次我在成都参观了金牛区一所农民工子女学校,叫行知小学,办得很好,与城市小学没有两样。当地教育部门比较有远见,教育局长说,这些农民工子女将来大多数都会留在城市,变成我们的市民,我们现在不去教育他们,将来就会成为城市里的社会问题,因此还是应该及早让他们受教育。但是许多地方长官不这么想,他们总计算着经费问题,认为城市教育投入只包括有户籍的市民子女,不包括农民工子女,只算经济账不算社会账。其实农民工为你的城市增加财富,增加税收,为什么不能享受城市的教育?有些同志提出发教育券,由农村孩子带着教育券到城里上学。这样就减少了农村教育的经费,使农村教育更困难。同时,“农民工”的提法也不确切,他本来已经离开土地,成为城市里的工人,也就是实质上的市民,只不过没有户籍而已。既然是城市市民,他们的子女理应受到与城市市民子女同样的教育。当然,现实中也有一些困难,如农民工往往有多个子女,他们都到城市上学,城市负担有困难。但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总要设法让他们受到教育,因此要允许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当地政府给予支持。

这是从宏观教育来讲的,国家要负起均衡发展的责任,增加教育投入,改造薄弱学校,扩大优质教育,不仅实现入学机会的公平,而且实现教育过程的公平,使每个学生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这对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有两重意义:一是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二是提高了全体国民的素质,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就微观教育来讲,一个学校、一个班级也有教育公平的问题。教育公平不只是宏观条件的公平,而且要使每个孩子在一切教育活动中都受到公平的对待,这就需要学校有和谐的环境,班级有和谐的环境,要求老师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在当今学校中教育歧视是普遍存在的,不少教师对学生有偏爱,例如爱聪明的孩子,爱听话的孩子,不爱淘气的孩子,甚至有时还会用语言伤害这些孩子,这是不公平的。因此实现教育公平,必须有和谐的教育。和谐教育需要学校协调多方面的工作:学校领导与教师的和谐、教师之间的和谐、师生之间的和谐、学生之间的和谐。具体到学生身上,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要以德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实现教育公平、和谐发展,并不是不讲差异。我们要承认差异,重视差异,培养差异。实现教育公平,并不是平均主义,并不是人人都一样,用一个模型来塑造人才,而是为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但是内容不同。用一种规格、一种标准来要求每一个学生,对有些学生来讲可能是拔苗助长,对另一些学生来讲可能压抑了他潜能的发展,这也是教育的不公平。

我国教育的最大弊端是统一规格、统一要求、统一模式,因而培养不出优秀人才。我们的教育讲求公平,相信人人都能成才,但是才有不同。有的学生将来可能成为科学家,有的可能成为艺术家,有的可能成为企业家,等等。当今,我国最需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在温家宝总理看望他时,就提到这个问题。因此,我们不能不思考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就要提倡公平而差异的原则。还要说明一点,拔尖创新人才不只是指科学技术人才,也应包括人文社会科学人才。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在很多方面下功夫。

首先,要有灵活的办学机制,提倡学校办出特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其次,学校要有灵活多样的课程,便于学生根据不同的兴趣和特长选修。课程不仅包括列入课表中的显性课程,还应包括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活动。学校应该从小培养学生对科学文化的兴趣,还是那句话,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到十二三岁时还没有自己的爱好,老师就要为他担忧,担忧什么呢,担忧他将来成为一个对什么也不感兴趣的平平庸庸的人。我们的老师思考这个问题没有?我国的教育管理工作者思考这个问题没有?恐怕大多数人都没有思考。我们的中学生在毕业填报高考志愿时,大多数不知道填报什么专业,填报的志愿往往是爸爸妈妈的志愿,甚至是爷爷奶奶的志愿。

我最近看了一位美国华裔学生写的书稿,讲述他们在高中的时候怎样根据自己的志愿选课程,怎样准备申报大学的。他说,他有五个好朋友,性格不同,追求与梦想也不一样:大卫在高中期间就梦想成为一名导演,并且执着地追求这个梦想,他选择了新闻报告课,高中最后一年成了学校新闻制作主任兼摄影师。麦克想成为一名记者,他读了许多文学著作,特别是莎士比亚的作品,还利用假期到伦敦去参观了莎士比亚大剧院和莎士比亚墓,高中四年,他每学期都为学校办报纸,最后成了校报的主编。约翰痴迷数学难题,想当一名数学家,在语法课上也偷偷地看数学书,同学讥笑,他也不动摇。安德鲁想当一个工程师,他准备在大学学习机械工程,他对课内学习并不太用功,但在课外花很多时间制作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做小船、做火箭。泰勒想学商业,他很看重人际关系的锻炼技能,泰勒是一个天生会和人交往的人,他能够让你笑、让你哭、让你高兴、让你难过,知道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他是班上最早出去打工的。你看,他们个个都有志愿和爱好。我们的中学却缺乏这种教育,学生缺乏这种个性。

第三,需要改革评价制度。没有绝对的好学生和坏学生,只有某些方面甲学生优于乙学生,某些方面乙学生则优于甲学生。前几年在美国盐湖城举行冬季奥运会期间,我国体育代表团参观一所学校,团长把从国内带去的两只熊猫娃娃送给学校,说明一只是送给学校里最优秀的男生,一只送给最优秀的女生。学校校长感到很为难,他说,我们学校的学生都是优秀的,没有最优秀的男生或女生。最后只好把两个熊猫娃娃放在学校柜窗里,一只写着“送给最优秀的男生们”,另一只写着“送给最优秀的女生们”。和谐教育就应该从多种视角、多种标准来评价学生,看到每个学生的优点,最终能达到扬长避短,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而不是把某个学生评下去。

第四,要建设一个和谐、舒适、愉快、活泼的学校文化。最近以来,学校文化建设受到广泛重视,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要成为和谐的共同体,要有一个共同的愿景、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价值观,要有民主和谐的氛围。这里学校校长有重大责任,他要以人为本,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建立共同愿景,共同学习,追求学校的和谐发展。

数学教育与创新教育 篇8

关键词:数学教育,创新素质,功能

创新教育就是要培育学生的创新素质, 所谓创新素质, 是指人们在创新过程中所具有的创新意识、创新心理品质、创新能力、创新知识结构这四个方面的素质。在数学教育中, 人们对数学在创新素质培养方面的功能认识不足, 导致了有意识开发和利用数学育人功能方面力度不够, 这对我们实施创新教育的今天无疑是巨大的缺憾。本文试就数学教育在创新教育方面的功能进行论述。

数学教育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育功能

创新意识是人脑在不断运动变化中的客观事物的刺激下, 自觉产生的具有强烈改变客观事物现状的创新欲望, 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的观念。

就数学教育而言, 不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素材, 首先, 数学的发展史就是发明创造史, 其间充满了无数数学家为数学发展而经历的撼人心智的智力奋斗历程。每一点数学思想的形成, 都标志着一个继承历史并突破历史的跃进, 都标明着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的升华, 这里所蕴含的不迷信权威、不囿于传统、开拓创新的奋斗精神, 无疑能激发数学学习者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其次,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 数学问题的解法千变万化, 奇妙无穷。无论是多方思考探求而得一题多解, 还是寻求问题共性得到的多题一解, 或是突破思维定势独辟蹊径的巧解、妙解, 都可极大地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数学教育对学生创新心理品质的培育功能

创新心理品质是指创新者所具有的独立性、敢为性、坚韧性等心理品质。创新心理品质在创新活动中有重要作用, 对创新素质的形成有明显影响。

1.数学可以培养人的独立性心理品质。在数学的学习中, 我们会发现数学的本质要求人们始终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去看待问题, 不允许有任何弄虚作假的行为存在。数学语言的精确性使得数学中的结论不会有模棱两可的情形;数学推理的逻辑性使得数学中的任何结论的得到都要有根有据, 要符合逻辑的论证;数学研究的严谨性使得数学问题探索过程中需要质疑、批判意识。总之, 数学能使学习者坚持原则, 忠于真理, 不盲从权威, 不屈服于权贵, 具有独立的人格。

2.数学可以培养人的敢为性心理品质。敢为是所有伟大发明、发现、创造及所有事业成功者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心理素质。数学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再创造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摆在学习者面前的每一个问题都如同一个“堡垒”, 学习者需要有强烈的攻克“堡垒”的敢为意识, 当他们经过艰苦的分析、思考、论证, 最终完满、正确地解答了一个问题, 就攻克了一个坚固的“堡垒”, 在获得成功喜悦的同时, 也增强了攻克下一个“堡垒”的敢为欲望。

3.数学可以培养人的坚韧性心理品质。数学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 经常要遇到各种困难和疑惑, 这就需要他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 只有付出艰辛的努力, 才能获得成功。因此数学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坚韧性心理品质。

数学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功能

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的核心, 是衡量一个人创新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它由创造性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要素组成。

1.数学可以培养人的创造性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人们对事物的特征通过视觉获得信息, 并运用思维辨认其形状、结构、关系从而发现规律和性质的能力。数学中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观察, 数学中的观察常能从表面触及本质, 捕捉到问题中隐含的关系和信息, 从而产生创造性思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对“数”研究就要观察其形式、结构及关系;对“形”研究就要观察其大小、变化、位置及关系, 不同角度的观察往往产生不同的思维, 不同的解法。因此数学学习可锻炼人的创造性观察能力。

2.数学可以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数学的发展史, 是创造发明史, 是思维发展史。数学作为一门科学, 它在内容和方法上呈现出:“概念的纯粹性、结构的协调性、语义的准确性、分类的完全性、计算的规范性、推理的严谨性、规划的可靠性、构造的可行性、统计模拟的广泛适用性、技巧决策的灵活多元性”。因而强调思维过程的数学教育, 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而且也培养了学生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推理的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教育对学生创新知识结构的培育功能

知识结构是个体掌握知识的质量, 或是绕个体掌握知识构成的体系。在人们的创新实践中, 零散的知识只能解决个别的、局部的、表面的问题, 而系统的知识才能解决普遍的、整体的问题。也就是说, 只有建起科学的知识结构才有力于培养人们的创造性, 开发创造潜能。有学者认为当代科学技术创新者知识结构应是一种鼎形结构, 鼎形知识结构有四根支柱——哲学、语言学、数学、计算机学。

数学在鼎形知识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首先, 数学是反映客观世界数量关系空间形式的科学, 处处充满体现着事物普遍联系、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所以数学为哲学提供了生动的素材;其次, 数学语言准确、简洁、严谨、明晰、通用, 数学学习可以使人获得更多的语言素养;第三,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有密切的联系, 数学是计算机科学发展的基础, 一定的数学知识也是计算机学学习的基础。

综上所述, 数学教育对人才创新素质培养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深刻的, 也是其他学科所不能取代的。因此,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数学教育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并以此为出发点, 改革我们的数学教育, 使其充分发挥培育创新人才的巨大功能。

参考文献

[1]李佺宁.关于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几个问题[J]安康师专学报, 1999 (4) 59

[2]何伯镛.“大哉, 数学之为德”[J].数学教育学报, 1996, 2

职业教育与审美教育 篇9

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源自理论与实际的双重要求。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存在很大不同, 专门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是其最重要的特点。然而相当长一段时期以来, 严重的工具主义导向使学生成为单向度的异化的人, 带来心理、行为上的诸多问题。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所指出的高等教育的问题同样存在于职业教育:过弱的文化陶冶, 使学生人文素质不高;过窄的专业教育, 使学生视野与学术基础不宽;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 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与扎实的基础训练不够;过强的共性制约, 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足[1]。如何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把他们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 是当前教育的重中之重。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情感教育, 恰与之契合的则是美育, “美育者, 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 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2]因此, 本文从职业教育的自身特点出发, 探讨审美教育之于职业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讨论在职业教育中推行美育的途径与措施, 发掘美育对于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审美教育之于职业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社会的发展变化必然引导人们对美越来越高的追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商品的供过于求, 人们已不满足于物品仅仅经久耐用, 还追求产品外形的美观时尚。为了迎合大众的审美化的需求, 建筑装潢越加看重设计的外观美, 服装百货等日用品也在包装上下功夫, 广告推销需要在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 城市规划与自然资源的利用要服从美的规律, 服务行业人员的言行举止也要处处给人以美的享受。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和以此引发的竞争力都要求生产制造者研发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产品。处于生产第一线及设计制作的技术人员多半来自职业技术院校, 这就对职业教育的美育提出了迫在眉睫的新课题。德国早在20世纪初就推出“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口号, 把二者相统一的理念渗透到整个职业技术教育过程中, 艺术与技术互相影响, 艺术丰富了职业实践活动与产品的审美内容, 职业技术实践又反过来推动了审美的应用。可以说, 审美修养直接关系到学生将来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

另外, 职业教育具有与普通教育相区别的特殊性。“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一类教育和培训服务。它的本质是帮助人们获得技术型技能型职业的能力和资格, 本质属性是技术技能职业性。它的目标是针对不断变化的劳动环境, 通过规范的教育过程, 传授从事职业活动必需的职业技能、知识和能力, 使人获得必要的职业经验成为可能。”[3]从这一概念可以看出, 职业技术院校力图培养具有很强专业性和操作能力强的学生, 所教授的课程直接与学生所从事的工作对口, 功利性较强。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实践看, 过于重视职业教育的工具性价值, 忽视了作为主体的个人价值即其本体性价值, 表现出“见物不见人”的倾向。长期的功利主义思想主宰下的学生逐渐丧失对其主体价值的体认, 异化为生产线上的劳动工具。正如德国美学家席勒指出的:“人永远被束缚在整体的一个孤零零的小碎片, 人自己也只好把自己造就成一个碎片。他耳朵里听到的永远是他推动的那个齿轮发出的单调乏味的嘈杂声, 他永远不能发展他本质的和谐。他不是把人性印在他的天性上, 而是仅仅变成他的职业和他的专门知识的标志上。”[4]如今部分学生理想迷失、喜好低俗、生活空虚, 走向社会后不能遵守职业道德, 严重的甚至造成心理问题或犯罪。这些问题与职业教育价值理性程度密切相关。

职业分工的愈加细密使人性分裂的状况愈加严重。如何复归人性的完善?席勒认为只有通过美才能走向自由。爱因斯坦也认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 通过专业教育, 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武器, 但是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强烈的感情, 那是最基本的, 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判别力。否则, 他——连同专业知识——就像一只受着很好训练的狗, 而不像和谐发展的人。”[4]通过“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判别力”, 继而使学生成为和谐发展的人, 与审美教育的目的相通。因此, 在职业教育中推行审美教育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措施。

二、在职业教育中推行美育的途径与措施

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 即通过对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的鉴赏与判断, 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审美教育可以使一个人从自然、受动的人成长为一个理性、主动的人。“对美的追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是一个民族实现伟大理想的情感动力;一个民族只要还在追求美, 那么, 这个民族就有希望。因此, 美育成为提高民族文明、增强全民族素质的极其重要的课题。”[5]现如今审美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 如何具体在学校当中实行美育, 使之成为与专业教育并行的教学环节, 真正触到美育之灵魂精神, 还值得进一步探讨。而如何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美育课程体系或教育理念, 更需要深入探究。

职业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是其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扩展和延伸。其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让学生学习一定的美学知识, 掌握相关技能;二是了解当前与本专业相关的美学在理论与实践上的状况;三是培养学生拥有科学的审美观, 较强的审美鉴赏判断能力与创造力, 并用在实际工作学习中, 塑造他们积极向上的世界观, 使学生心智健康成长, 以昂扬的斗志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潮中去。具体实施措施大致如下:

首先, 可从校园文化建设做起, 从环境上营造美与和谐的氛围。校园文化环境主要包括校园的物质文化环境, 制度与非制度文化环境、精神文化环境三个方面。物质文化环境主要是指学校的硬件设施, 如建筑物、雕塑、壁画文字、文化长廊等。它们不仅具有实用价值, 而且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体现育人功能。学生在艺术文化气息浓郁的校园环境中陶冶身心, 愉快健康地成长。制度与非制度文化环境包括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与行为规范。可全面考虑到学生的年龄与专业特点, 制定合理的规范要求, 形成良好的集体心理状态与精神面貌。从美学的角度讲, 制度并不是生硬的强制, 若制度合情合理使学生心服口服, 就能创造秩序井然的和谐境界。精神文化环境表现为学校的整体精神面貌。学校要加强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建设, 形成奋发向上的良好风气。

其次, 要提高教师的审美素质。正如乌申斯基说的那样:“在教育中, 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 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 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深刻影响着学生的思想与行为。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而且要有意识地提高自身审美鉴赏能力与审美判断能力, 提高自身修养并外化在日常的一举一动中。唯有如此, 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并促成其人格的完善。一方面, 学校可组织教师进行相关培训与活动, 另一方面, 教师也要修身养性, 注意自身审美能力的提高。教师审美素质的提高不仅具有表层意义, 而且也会改进因偏见造成的对待学生的不良态度, 改进师生关系, 形成和谐、充满人情味的新型师生关系。

再次, 通过一些课程与活动设置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 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这同样适用于职业技术学校的语文教学。教师应该挖掘教材的美, 以生动的讲述以及与学生的互动创设情境,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学即人学”, 文学作品是艺术美的显现, 阅读文学作品有助于培养丰富的感情世界和创新精神。另外, 对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的欣赏也是一种很好的美育方式。不论是设置选修课, 还是以搞讲座、建社团的形式, 都要将学生自身的审美塑造以及专业技术工作中的审美问题作为重点, 教育引导学生把审美内化为生活方式, 融汇到日常生活与实际工作中去。

另外, 要与时俱进, 合理运用网络、媒体等现代高科技手段让学生更直接地接受美的熏陶。考虑到当代青年已经步入数字化生活, 广泛接触的是影像资料, 通过这些手段更容易取得良好的美育效果。总而言之, 美育的目的并不是要把人人都培养成艺术家, 而是培养“生活的艺术家”, 即不是以艺术作为自己的职业, 但却以艺术的、审美的态度对待生活、社会和人生[6]。因此也不仅是简单地从外在环境和课程安排上来推行美育, 而应该根据职业教育对象的年龄心理特点及其专业特性从人的心性深处感化人、教育人, 使之成为具有职业审美素质的人才, 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三、审美教育对于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现代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而科学技术的普及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普及状况和发展程度, 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审美教育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延伸有助于职业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其一, 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中和了职业技术教育单方面注重专业的缺陷。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说:“职业教育的目的:谋个性之发展, 为个人谋生之准备, 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 为国家及世界增进先进生产力之准备。”其中“个性之发展”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一部分。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不能做机器的附庸与俘虏, 而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特长, 充实人生, 点缀生活。苏联伯格丹·苏肖朵斯基也说:“我们日益认识到, 教育不应该局限于进行职业培训, 而是应该发挥更广泛的作用, 特别是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上发挥作用。”职业教育通过审美教育对其渗透, 重视人的核心价值, 培养出具有正确世界观、全面发展的复合型技术骨干与各行业的人才。

其二, 审美教育与终身职业教育相互促进, 推动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职业教育理念从终结性到向终身性教育的转变对人们的审美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不仅仅是人们为了生存而拼命的饭碗, 而应该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如同对美的观照贯穿人的一生。终身职业教育思潮的核心内容强调学习与工作的交替进行。“教育和职业需求之间的联系是终身教育中十分突出、人们普遍认识到的一个方面。独立的个人以及整个社会, 为了开发经济和社会正义的目的, 都把目标转向教育, 把它作为提高职业水平的一种手段。”[7]终身职业教育打破了时间空间的界限, 使所有的人都能在终身受到需要的教育。审美教育也是一种终身性的教育, 与职业教育相伴而行, 共同促成人们的和谐发展。

其三, 审美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 是现代化生产与时代精神的需要。北方工业大学仇春霖教授说:“一个从事现代化生产和科技工作的人, 如果不懂得美, 缺乏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也谈不上搞好物质文明建设。”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由于商品生产与市场运作的审美要求日益提高, 审美价值甚至成为市场的主导价值, 技术美学显出格外重要的作用, 而审美教育在培养人们审美能力与创新能力上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优势。

总而言之, 必须把“以人为中心”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指导思想和根本立足点, 努力探索在职业教育中实行审美教育的有效措施与途径。把审美教育渗透到职业教育中去, 使之产生强大的生产力, 把职业教育融入到审美教育中去, 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

摘要:当前职业教育正处在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 从终结性教育到终身性教育, 即走向人本位和素质本位教育的过程。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凸显了审美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必须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 认清审美教育之于职业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从校园文化建设、教师审美素质的提高和相关课程活动的设置等途径推行美育, 发掘美育之于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叔子.永远要求真.今应更求美[A].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1997

[2]蔡元培.蔡元培全集 (3) [M].北京:中华书局, 1984

[3]欧阳河等.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4]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5]曾繁仁.走向二十一世纪的审美教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6]曾繁仁.审美教育——使人成为“人”的教育[J].贵州社会科学, 2008 (12)

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 篇10

一、阐述目前我国舞蹈教育的现状

舞蹈尽管发展起步较早,但是真正融入到教育行业却显得较为缓慢。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对于舞蹈的训练和教育仅仅局限于专业舞蹈院校以及部分艺术类院校,而在学生传统的基础教育中却没有对舞蹈教育予以充分重视,舞蹈教育在基础教育中所占的比例十分有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舞蹈教学从素质教育中被孤立了出来,大部分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几乎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舞蹈训练,甚至都没有开设过舞蹈这一课程。由于繁重的学习压力和升学压力,很多学生都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了专业课的学习上。同时,由于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的限制和约束,很多学生难以从学习中解放出来,学的相当疲劳和费劲,缺乏灵活的学习技巧和休息空间,导致学生对于学习丝毫提不起兴趣,甚至会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和逆反心理。并且在过于繁重的学习压力下,很多学生经常学习到很晚,并不注意对自身身体的锻炼和重视,再加上不良的饮食习惯,导致很多学生身体大多处于亚健康状态,发育不良,体能素质较低。很多学生觉得十分疲劳和苦闷,内心的压抑和矛盾难以得到良好的释放。面对这种情况,学校可以适当的开设舞蹈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一个缓解和释放压力的空间和场所,以便学生能够做到劳逸结合,在锻炼身体和释放情绪的同时,提升对自己的认知和自信,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 实行德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所谓德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人格和情感的双重教育,舞蹈教育不仅能够对人类生理和心里特征进行真实的反映和再现,而且还可以对人们道德修养以及人格魅力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进行德育方面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进行舞蹈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对舞者的态度、意志、情感以及理解等多重特点进行塑造和培养,从而形成舞者自身独特的个人风格,诚实或者正直等多种人格魅力。而且舞蹈极富有节律,所表现出的体态十分优美,对于舞者体形的塑造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舞蹈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的精神世界起到净化作用,协调统一舞者的形态、神态以及意识。对舞蹈教育课程进行开设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舞蹈教师以生动形象且富有趣味的向学生讲解舞蹈相关知识和原理,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对舞蹈的兴趣和热忱,积极的去理解舞蹈,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并且逐渐提高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鼓励学生积极的进行合作和交流,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良好的班级纪律和学习氛围。另外,在学校开设舞蹈教学,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按照自己的原则和方式来对舞蹈进行表现,符合了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和原则,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水平。

2. 通过舞蹈,开拓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人们在思考的过程中,不仅具有抽象思维,而且还需要形象思维的参与和配合。对舞蹈艺术进行审美过程是通过人们的形象思维以及情感体验共同参与和配合完成的。通过不同的肢体性舞蹈表现,可以看出舞者对于生活的见解以及对真善美的热爱和向往。曾经有人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舞者在完成某个动作的过程时,要经过一个模仿、感知、理解、吸收、创造和发挥的过程,此过程本身就需要舞者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智力因素。舞者只有在发挥自觉能动性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把握舞蹈的内涵。”,将舞蹈的真正内涵充分表现和概括了出来。由此可见,无论是对生活的理解,还是更高层次的加工和升华均可以通过舞蹈进行诠释,舞蹈是人类的重要发现和伟大成果。而且据相关智力调查表明,很多舞蹈学生的智商要比人均智商高,这也从另一层面反映出舞蹈教育确实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3. 强身健体,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舞蹈是人们通过体态来对感情和观念进行表达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人们也可以在舞蹈的过程中释放身体的各种压力,使身体得到彻底的解放并达到愉快身心的目的。然而,舞蹈却与平常的体育锻炼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尽管都可以锻炼身体,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但是舞蹈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更为多样,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更具有广泛性,不仅仅局限于身体锻炼方面。通过系统而专业的舞蹈教育,除了能够强身健体之外,还能进一步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内在的独特气质和魅力。人的体质大体上可以分为体格和体能这两部分。所谓体格主要就是指人的形态结构,生长发育、体形体态均属于这个范畴。所谓体能便主要是指人体的各种生理作用以及行为水平。在进行舞蹈教育的过程中,进行一定的形体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并确保体态的优美,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使学生的体形和形态更为良好和优美。同时,舞蹈教育还需要对学生的柔韧性、控制力、协调性、稳定性以及耐力进行专门的素质训练,以便能够全方位的对学生的整个身体系统进行锻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舞蹈特有的锻炼方式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内在身体潜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以后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身体基础。

4. 陶冶情操,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和提升

舞蹈除了可以强身健体之外,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心灵进行美化,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和体验。同时舞蹈对于学生身心素质的提高以及全面和谐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曾经有人对舞蹈的艺术价值魅力予以这样的评价:“人体是最美的,而舞蹈又是一种高级化的人体运动,是一种经过美化的人体运动。大学生通过接受舞蹈教育,其气质、情感、形貌、言谈举止等方面都会更加高雅,内心充实的情感世界都在舞蹈中得到充分体验,这才是舞蹈教育推动素质教育的更深层的意义。”由此可见,学生通过舞蹈教育,可以在气质、情感以及言谈举止等方面都变得更加优雅和得体,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也可以得到尽情的体验和释放,具有极为深远的教育意义。舞蹈具有极高的审美能力,可以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同时舞蹈和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比如音乐、绘画以及文学等都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和亲密联系,但是其也存在着很多不同之处。学生在经过舞蹈教师的有效指导后,可以将这些共同的审美元素进行消化和融合,构建和完善学生自身的审美结构体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给学生以心灵和人格上的成长。舞蹈教育对于素质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与思想和情感的不断交融下,学生能够获得较多的审美体验,从而对自己和人生产生新的理解和看法,启迪学生思考,净化心灵,使学生获得较快成长和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教育信息与教育信息系统 篇11

关键词:教育信息;教育信息系统;一般原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327-01

一、教育信息

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经过加工处理后得以传播的教育信息,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现代特点。如果将教育信息按照表现形式来分,具体可分为图形,文字,活动形象,声音及其他感官得到的信息等等。如果按照存储方式,具体可分为书面,影像,计算机网络以及人脑记忆。如果将教育信息按照其内容划分,具体可分为事实,规律,公式,表格,数据以及模型等等。最终重要的一种划分方式是,如果按照应用目的和实质,可将教育信息划分为教学信息,教学管理信息以及多样化的教学资料信息。

1、教学信息

教育得以不断发展和演变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持续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育信息是不断运动并不断发展的。具体过程是,教育者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当内容,并依据制定的一些教学目标和计划,呈现给受教育者并使受教育者接收,在接受的基础上能与原有知识相融合,并发展为个体独有的知识体系。受教育者知识得以发展之后会产生一定的教学反应,因此要求老师客观公正的进行反映评价,并依据评价制定正确的教学策略和教学目标,最终达到反馈教学,发展和充实教学内容的目的。特别注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制定的教学内容,教学反馈,学生反应等等,都是教学信息。

2、教学管理信息

因为教学本身就是一项庞大复杂的工程,教学活动是其重要组成,要想教学活动具有计划性,组织性和评价性,就需要管理实际活动中的教学信息。

示例:(1)进行目标管理,这是要对每节课,每门课程及与学科有关的目标进行收集和管理;(2)管理教学资源,就是管理各种教学设备,教学资料,媒体手段及人力资源等等;(3)管理教材,对各种符合教学目标要求的教学材料,进行管理和选择;(4)题目生成,这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设置具有不同等级和难度的问题;(5)题库管理,收集整理各种符合教学目标的题目,然后组成试卷题库,此外依据实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及改善调整;(6)检测评阅,这是对学生所做试卷,进行评阅与检测;(7)汇成报告,这是对测验和学生学习进展情况进行汇总分析;(8)评价,分析和效果估计测验,以及学习进展情况;(9)有效咨询,可以为受教育者提供有关学习方面的建议;(10)调度,这主要是依据目标,资源,学习进展,以及所得的学习情况,建立或调整有关教学设施和时间的调度安排。

二、教育信息系统

教育信息系统是进入现代社会之后的一个新词汇,它体现了教育领域的信息化进行的频度。对其的定义可以这样理解,如果将教育信息看作是教育系统中重要的基础组成要素,在对教育信息系统进行探讨,就会发现人,教育信息,以及信息环境这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与活动的自适应,自组织,并兼有物质与意识特性的系统就是教育信息系统。

1、教育信息系统的演进动力

现代教育信息系统的不断演进,体现出不同时期的教育信息系统主要矛盾的不同表现。在当前关于教育信息系统的众多理论研究中,对其定义各有不同,但是人和教育信息环境可确定是其重要的组成结构。因此,其演进动力可具体总结为:教育信息系统在不同时期,其主要矛盾支配并表现出不同的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成为教育信息系统在不同社会环境下的演进动力。其矛盾包括有:由于教学信息所具有的特殊性,造成一种主要矛盾;二是教育信息共享和信息资源的有偿使用,造成新的矛盾;三是不同社会教育信息的生产,需求与服务之间,形成新的问题;四是教育信息总量爆炸与教育信息价值消隐之间,存在问题;五是受教育驾驭教育信息的能力,与教育信息的飞速发展,存在不协调的关系。

2、教育信息系统的特征

现代社会的教育信息系统,经过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具备有高度开放的自组织性和自适应性,而且教育信息系统在不断演进和发展的过程中,与外部环境一直进行持续的物质交换,信息交换和能量交换,这是教育信息系统与外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并自相适应的保证,这也是客观构成教育信息系统走向生态平衡的首要条件和基本前提。因此,文章将教育信息系统的不断发展,看作为信息科学,传播科学以及生态科学,在教育领域内的映射发展,其发展过程是以教育信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这一主线,而不断发展呈现的。因此,对教育信息系统的研究,不能仅仅将其定义在狭义并具有局限性的教育信息产品和技术这一空间领域,应该对教育信息系统做出广度和深度的认识,并将教育信息系统所具有的时代特征精准把握,这有助于深刻了解信息化社会中教育的信息化进行特点,以及当今教育信息以及教育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

教育信息和教育信息系统,都是教育系统中两个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而教育信息与教育信息系统的不断演进和发展,从根本上来说,不断凸显了人的主体地位,使得人与信息环境之间的关系,得到逐渐加强。

参考文献:

[1].朱永海.张新明.论教育信息系统的演进—兼论教育信息生态的形成[J].中国远程教育,2008:07.

德育教育与数学教育 篇12

一、注重数学教学与美结合, 激发学生的对数学的兴趣

在课堂上给学生举一些富有美感的例子, 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记忆力, 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到黄金数0.618时, 在明确它是现实世界中美的表现后, 可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许多著名的建筑, 如巴特农神庙、古埃及的金字塔、巴黎圣母院、埃菲尔铁塔等的设计中都隐藏着黄金比例0.618。人们还发现, 一些名画的主题大都在画面的0.618位置, 弦乐器的琴马放在琴弦的0.618处, 乐曲中较长的一段等于总长度的0.618。人体自身也和0.618密切相关, 对人体解剖很有研究的意大利画家达·芬奇发现, 人的肚脐位于身长的0.618处;咽喉位于肚脐与头顶长度的0.618处;肘关节位于肩关节与指头长度的0.618处;人体存在着肚脐、咽喉、膝盖、肘关节四个黄金分割点。又例如:在讲到无穷多的概念时可以用下面的诗句来举例, 如唐诗《题百鸟归巢图》:“一只一只复一只, 五六七八九十只, 凤凰何少鸟何多?食尽人间千万石。”郑板桥见人赏雪吟诗, 戏作:“一片二片三四片, 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 飞入梅花总不见。”读来妙题横生, 学生不但会仿佛看到美丽的凤凰和壮丽的雪景, 而且能体会到无穷的概念。老师举例之后, 便可以引导学生去自己举例,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以及对已有事物的探索精神。这些都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美可以带动兴趣, 在教学中, 我们应注重教学与美的结合, 出示生动形象的例子, 让学生“想一想, 就能有收获”, 展开想象的翅膀, 发挥他们不同的特长, 在学习中充分展示自我, 找到美与数学的结合点, 感受数学之美, 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快乐, 这样能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能让学生更扎实地学到知识, 进而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 引起认知冲突, 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 使学生能够因兴趣而学, 而思维, 而质疑, 而探索, 而创新。

二、注重数学教学与爱国教育的结合,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 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因此, 学校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老师要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其实数学教科书中很多内容都可以很好地与爱国主义教育相联系, 将两者完美结合, 这是上好一堂成功课程的关键。如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进入圆周率的学习:先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和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 这一成果要比外国人数学家求得的结果早一千多年。祖冲之在科学发明上是个多面手, 他造过一种指南车, 随便车子怎样转弯, 车上的铜人总是指着南方;他还造过“千里船”, 在新亭江上试航过, 一天可以航行一百多里;他还利用水力转动石磨, 舂米碾谷子, 叫做“水碓磨”。也可以通过对赵爽的介绍来引入勾股定理的学习。赵爽, 三国时期东吴的数学家, 曾注《周髀算经》。他所作的《周髀算经注》中有一篇《勾股圆方图注》, 全文五百余字, 我们要学习的勾股定理便来源于此。这篇注文简练地总结了东汉时期勾股算术的重要成果, 最早给出了有关勾股弦三边及其和等的证明。

介绍一些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 并讲述他们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 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并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 可谓是一举多得。又如在学习计算面积时, 可以有选择地介绍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数据, 如世界第二大瀑布黄果树瀑布, 瀑布高度为77.8米, 其中主瀑高67米;瀑布宽101米, 其中主瀑顶宽83.3米, 还分布着雄、奇、险、秀风格各异的大小18个瀑布, 形成一个庞大的瀑布“家族”, 被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评为世界上最大的瀑布群, 列入世界基尼斯记录。然后去让学生计算黄果树瀑布主瀑布的面积, 这样学生不仅能学会计算面积, 而且能增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自豪感。也可以根据应用题中所反映的日常生活、工业、农业、卫生、交通、教育、科技等方面有说服力的数据, 经过比较、分析, 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高年级教学“百分数”时, 可以介绍中国人民用占世界耕地面积5%的土地, 养活了世界上20%的人口, 而且国家安定, 人民生活幸福, 从而进行国情教育。这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励学生为祖国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的远大志向是十分有效的。我们要在数学教学中适时、巧妙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就要求教师善于搜集当代社会与数学紧密联系的新颖信息, 要求教师有着非常丰富的知识, 能积累许多容易让学生接受的例子。其实, 这样的例子并不难找, 只需我们平时广泛阅读书报, 时时留心有关数据、某些材料, 加上艺术的语言, 通过互动式的教育方法, 以及生动的图片展示, 就可成为鲜活的例子。教师平时结合国情, 在人口、土地、粮食、矿产、环境等国情资料中寻找接合点, 编拟富有现实意义的应用问题, 这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将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三、注重数学教学与环境保护的结合,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与环境的矛盾也变得日益突出, 环保成了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 环境保护牵涉每一个地球人, 环保是每一个人的责任, 教师更是担负起了环境保护教育的重任。

新闻、媒体、网络上有着大量的环保方面的数据, 在数学教学中应该积极、充分地利用这些数据去进行环保教育。

如在学习百分数一节时, 可以先展示马尔代夫、水城威尼斯、我国的上海等美丽富饶的地方的图片, 转而引出由于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和毁灭森林, 使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 (CO2) 含量在百年内增加了25%而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如果按目前CO2浓度的增加速度, 到2100年, 大气中CO2含量将增加一倍。据联合国发布的评估报告, 那时全球平均气温会比现在上升1.0—3.5℃, 这将引起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15—95厘米, 从而淹没大片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气温升高也影响畜牧业的发展。非洲40%的土地归牧民所有, 但气温升高造成的干旱使牲畜患病率、死亡率增加。旅游业受到危害, 海平面上升50米, 大连、秦皇岛、青岛、北海、三亚滨海旅游区海岸线将后退31—366米, 沙滩损失24%, 北戴河沙滩损失60%。进而引导学生去思考, 如果不想让这些美丽的地方消失, 就要学会保护环境, 减少生活中二氧化碳的排放。

这样通过现在与将来的对比, 可以深深地激发学生对环保的重视, 列出一组组数据来显示气候变暖给地球带来的变化, 也可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和学习百分数。

又如在环境保护的教育方面, 可以这样开头:“一次性筷子又称卫生筷, 是人类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和社会服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曾被视为一种文明标志。然而, 它的生产, 是一种野蛮的掠夺行为, 一株生长了20年的大树, 仅能制成6000—8000双筷子。我国每年生产一次性筷子1000万箱, 其中600万箱出口到日、韩等国。日本人发明了一次性筷子, 却不用自己国土上的森林生产, 而且用后回收用于造纸等。我国森林覆盖率不足日本的1/4, 每年为生产一次性筷子减少森林蓄积200万立方米。”“1支烟产生的烟雾需一个房间的空气来混合, 人才不会受伤害。”等等。这样的例子可以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思考, 同时又可调节数学课堂的气氛, 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学会保护环境。

环境问题, 关系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 是每个人的责任, 教师以育人为本, 更要在教学中自觉地、有目的地进行有效的环境教育。教学时我们可以用实际去使学生展开讨论, 引发学生思考, 意识到保护环境无小事, 环保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不随地吐痰、吐口香糖、扔烟头, 垃圾、空饮料瓶、食品包装袋放入垃圾箱, 不乱扔废旧电池、塑料袋、一次性饭盒等一次性用品, 带宠物外出注意捡拾粪便, 爱护花草树木, 不破坏植被, 等等。一些节约行为也是为保护环境, 如节约用电就可以减少因发电而产生的污染;节约纸张, 少用一次性纸杯、木筷, 就可以减少树木砍伐, 等等。引导学生渐渐知道这些小事对我们来说只是举手之劳, 关键是平时做个有心人, 做个热心人, 时时用心、处处留意, 实实在在地为保护环境作出努力。

上一篇:职工教育经费下一篇: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