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改革与美术教育(精选12篇)
美术改革与美术教育 篇1
高中美术教学是高中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就美术教学改革与思考问题,笔者试论如下:
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教育方针规定必须遵守的教育方向,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美术《新课标》指出:美术课对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法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美术教育被公认为培养创造力和最具成效的科学之一,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如何在教学中充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1.教师转变观念,角色互换、拉近师生距离,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创新教育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改变旧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唯一主角的现象。师生角色互换,把课堂还给学生,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作品是一项任务”的错觉。教师可以走到学生中去,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参与讨论,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觉,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活跃和创造才能的发挥。
2.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兴趣是美术学习的主要动力,浓厚的兴趣能引发创造愿望,而在进行创造活动的过程中,知难而进、百折不回、兴趣不减是重要原因。教师要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触动学生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内容。培根曾说:“好奇是知识的萌芽。”因此,教学过程应力求构思新颖,趣味性强,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利于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教师应运用科学合理及有趣味的学习方法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
3.教师精选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教师要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的内容。教育家罗思菲德说:“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目标,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到。”这就要求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只看到传统意义上的美术学习,而要看到是否有利于学生良好综合素质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利益的完善,是否有利于知识的迁移。教师应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传统思维操作,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作业的布置要具有灵活性,给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不能仅限于单一的模仿或照抄自然的训练,一味模仿,很容易导致学生思维限于僵死的状态,使作业乏味、缺少生机,甚至阻碍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
4.因势利导,及时启发,促进创新。中学生阶段是思维和认识活动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善于接受和吸收新生事物。他们的创新意识往往处于潜在状态,萌芽状态,需要不断挖掘,促进发展。学生的美术作品一般表现为偶发的联想和大胆的想象,有时兴趣所致,突发奇想,但瞬时即变,其作品的创作完成往往还需要教师不断启发和引导。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作品的不同特点,这其中有些特点很有可能就是显露学生创造意识和艺术才智的“闪光点”,教师要及时发现这些特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和想象力,促使形成宝贵的艺术个性和创造素养。
5.改变评价导向,鼓励、扶持、促进创新。美术《课标》中提出:“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评价主要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正确的学习评价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他们向创新型人格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学生不管是完成作品还是回答问题,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进行鼓励,然后对具体的作品进行具体的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又能帮助学生提高创造能力。评价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采用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点评等方式。在评价的过程中应采取学生先说,教师后评的方式。美术《课标》也建议:“在重视教师与他人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在评价的同时,教师要注意倾听,努力发现学生创新意识的闪光点对其进行鼓励、引导。评价的原则要注意鼓励探索与创新,杜绝平淡与重复,重视个性的培养,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总之,要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积极开展创新教育活动,因为只有开展创新教学活动,才能给美术教学带来活的生机与春天。当然,在强调创新教学中,一定要抓住问题的关键,才能真正开展好创新教育。一是要开展民主教学,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创新活动自觉开展活动。二是要充分调动美术教师的积极性。因为教师是导师,唯有师导,方能有生学。只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才能提高创新质量。三是要充分调动学校领导的积极性,只有领导带头,创新教育才能有大的进步。美术教学中应根据中学生有基础、活泼、上进心强等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让中学生在美术教学中想学、乐学。这里必须强调美术的实践性问题。中学美术虽然不是专门培养画家的场所,但是可培养中学生对美术的爱好与兴趣。除了在课堂指导学生学习美术外,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到实践中去学习美术,到社会、到大自然中去学习美术,陶冶学生爱好美术的素质。
美术改革与美术教育 篇2
吴名胜
美术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造型手段,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的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形象的艺术。美术教育是在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使学生掌握审美基础知识,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形成正确的审美能力并形成基本的美术综合能力的教育。现代教育技术与美术教学改革创新的密切关系,主要体现为多媒体的先进特性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能够得以充分地发挥,对探讨新的教改思路,培养新的教与学的思维方式,启发活学活用的创新精神,寻找教学改革的创新点,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造情境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提倡美术应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而兴趣是创造力的源泉。积极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多媒体电脑技术以其鲜明的图象、生动的形象和灵活多变的特点能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采用多媒体计算机手段,能使呈现的教学内容声、画同步,视、听结合,运用多媒体技术中图、文、声、像等丰富的媒体表现功能,创设教学情境,使教学形象化,把学生带进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气氛中,使学生具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甚至能把对知识的学习融入新颖别致的娱乐形式中,发挥寓教于乐的学习优势。使我们传统的用“一张嘴巴”干巴巴的说教变成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的变得具体、形象;使看不见的变成看得见;使“静”的变成“动”的;这就使我们在美术教学中有可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情景,让学生认识的最后结果变得生动、有趣,喜闻乐见,充满魅力,更能为学生所接受,也必将大大提高课堂信息传输的效率。
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特点,我们改变传统的绘画方式,让学生在电脑上学习绘画。电脑绘画可不在作业本上完成,在电脑的莹屏上来实现,能做到“所见即所得”,这种近乎游戏的手法特别适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会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甚至会激发起学习的热情,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这对于美术课来说可谓得天独厚。在教学法中我们可运用一些绘图软件(PHOTOSHOP、画图、CORELDRAW、金出画王等)进行绘画,它们能在莹屏上提供一个较好的环境,学生在电脑上首先选择一张白纸,或选择一张有色纸,然后选择工具,这些软件中有很多工具,如:毛笔、刷子、喷枪、铅笔、蜡笔等等。进行绘画时,画错了可反复修改,画出来的画很快就可以上颜色,且颜色丰富,整幅画的效果也很快就能见到,不满意立即更换,直到满意为止。利用相应的软件我们可把一些图像进行各种修改。比如给自己画一幅漫画像,我们就可以用PHOTOSHOP这个软件把自己的像进行各种变形、夸张,色彩进行各种处理,并且很快就能完成多幅,结果非常好笑,也很有意味和艺术性,学生在心理上也容易满足。在平常的作业本上要画很长时间才能完成,且修改次数也不能过多。而电脑绘画很快就能做到,且不受修改次数的限制。平时画得不好的同学在这种方式下往往会和画得好的同学拉平,心理压力也没有了,他们的兴趣也就越来越浓了。
二、发挥多媒体智能交互的特性,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交互性是多媒体技术独一无二的最具特色和优势的根本特性。交互性也是多媒体技术其它特性的核心,它使多媒体技术其它特性的优势更突出,功能更强大。智能化教材是前所未有、面向未来的新型教材,也是多媒体发展的方向。目前,相当比例的多媒体教材,对交互性开发应用的不够,或者说,只是宽泛意义和简单意义上的交互性。交互性不仅表现在信息的控制、组织、传递,更重要的是能对信息内容和形式进行分解、加工、改造、转换、新建,创造出一种新的信息内容和形式,并从这些变化中获得新的知识或验证知识。这是其它媒体难以做到的。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根据计算机的提示,一步步求解问题,并发现和掌握规律。发现式教学法的目的,重在过程,而不是结果。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钻研求知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这样更符合现代教育的新思想、新观念,可为素质型和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一种理想的教学环境。
例如美术教材中服装设计这一课,目标是要学生经过学习能为自己设计一套服装。这节课的真正目的并不在于培养服装设计师,而是要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服装搭配的审美能力。因此如果不借助计算机的帮助而是让学生自己来绘制服装就达不到良好的效果,因为学生的美术功底毕竟有限,有时不能完全把自己的想法用画笔表现出来。而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互动性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计算机的模拟人体上穿上不同式样的衣服然后由计算机来进行评分。同时不断地进行改进,这样学生的造创欲望会被一再地激发。
三、把多媒体与网络结合,进行开放教学和协作学习 多媒体教学要发挥出更大的功能效益,开发网络教学是21世纪的主题。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多媒体的教学应用,网络教学比智能化教材的发展要快的多,发挥的作用也更大。一方面是智能化教材的制作难度大,普及慢,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只有在网上才能最广泛地,最自由地被充分利用,应用范围广,见效快。网络教学由于覆盖面广,可以实现更大范围的信息资源共享。学习不再是接受某一学校的,某一种单一的教学方式,或者说是“近亲繁殖”,而是可以接受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即学习的多元性。网络教学它更重要的意义是支持协作学习。协作学习是符合现代教育观念的先进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学生通过相互之间协作交流,对学习的内容会理解的更深刻,学习思路更开阔,学习方法更多样,智能培养更高效,学习效率也更高。
比如美术《中国古代建筑欣赏》中关于故宫的欣赏。传统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展示一些故宫的图片或者幻灯片,像导游一样介绍有关故宫的历史、文化、建筑特色等知识,回答学生的一些问题,或者干脆组织学生观看《紫禁城》的录像资料,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且接收的信息量很有限。因此在教 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有关故宫博物院的网址,让学生每四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搜集资料制作一份介绍故宫的幻灯片,并进行交流。教学中,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上网搜集资料,下载图片,制作幻灯片。在有意识地选择、组织材料的过程中,他们不仅了解了故宫的历史、建筑特色,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立体的故宫艺术知识体系,而且为我国古代建筑大师的杰作惊叹不已,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进而产生了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巨大热情。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最后通过网络教室展示幻灯片,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也都相当投入。
浅谈美术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篇3
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
美术教育课程是此次新课程改革的科目之一,但是美术课程有它自身的特点与特有的教育规律,这决定美术教育课程改革有其自身的重点内容,教育改革实施者必须按照美术教育的艺术特性与情感教育规律推动改革。
(一)美术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美术素质
与传统的美术教育将知识传授作为教育目的不同,新的美术教育更加注重的是美术素养的形成,培养其发现美与创造美的能力。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最重要的不是让学生知道哪些美术知识,而是需要让学生在不断的知识汲取与欣赏、动手探索等活动中具备鉴赏与创造的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努力探索美术作品中的艺术之美,启迪他们发挥想象力进行思考与创造。
(二)区别对待美术教育课与其它课程
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培养学生艺术能力的课程,更多的事与想象力等人的非智力因素相关,所以与数学、语文等更加注重科学严谨的课程不同。所以,美术教师与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教与学的活动。尤其是教师需要把握美术欣赏的情感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充满感情地进行讲授,用自己的感情与艺术魅力去感染学生审美,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引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达到美术教育的素质教育目的。具体来说,美术教育课不在于对于教学语言的挑剔,而必须在审美的渠道上,如果课堂上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美术作品的背景故事等内容,那这一堂课也不会是有价值的美术课,所以说美术教育课程的主旋律在于美术欣赏,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必须把握这一点,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美术素质的目的。
(三)美术教育方式多样灵活
在课堂讲授、情景设置等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之上,美术教师需要保证给学生一个轻松与活跃的课堂气氛,这样才能让他们能够灵活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其美术潜能。所以这就要求美术教师采取多样灵活的教育方式,如“交互式”的教学方法。所谓“交互式”就是在教师需要在艺术鉴赏时注重与学生的相互交流,改变以往教师的灌输式讲解,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对于美术的兴趣。
(四)教师需要把握课堂深度
美术素养的提高需要领会作品的内在品质才能实现。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美术欣赏的时候要保证欣赏具有一定的深度,这样才能一步一步让学生真正理解作品的内涵,从而为其创作提供可能性。真正的艺术欣赏需要做到形神共通,更加注重作品意义、社会意义、精神内涵等,也就是领会作品的“神”。
二、促进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措施
改革就是不断地在原来的不足之处进行完善,为推动美术教育课程的改革,发挥其素质教育的本质精神,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措施:
(一)加强对美术教师的培训
新的美术教育课程对美术教师的美术专业水平与教学水平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的培训水平也跟上这个要求,培养出适应当前美术教育需求的专业教师。因此,为帮助教师能够在较快的时间内适应这种新的教学环境,就需要加强对美术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的培养,促进其专业水平的提高,此外还需要组织教师不断进行教学能力与评价能力的训练,从而在培养与实践中不断促进教师的转型,成为新时代的新型教师。
(二)教师需要深入研究教材,加强教学设计
由于教材内容的改革,加上当前新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要求,这都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与教学实施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之前,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如与其它教师进行交流等,这样才能理解教材,必须深入研究教材,这样才能保证美术课程的欣赏深度。
(三)明确基本的教学内容
虽然新课程要求丰富教学内容,使得课堂更加灵活生动,但是这必须保证是在基本教材的基础之上的优化整合,而非毫无头绪的随意教学,所以教学内容必须把握教材重点,不可断章取义,偏离教材的基本内容,这些内容主要是奠定学生关于美术的基本常识,例如美术语言、美术基本知识、美术创作方法和美术发展规律等基础性的内容。
(四)倡导教育资源共享
针对配套的教参辅助材料缺乏的问题,建议实现共同区域教育资源共享,因地制宜地利用各种当地课程资源,开发出具有本校特色或者本人特色的美术课程。
(五)提高美术教育课堂的开放性
当前时期,政府对于公益文化事业投入也越来越多,比如一些博物馆、艺术馆等的修建。这些地方具有丰富的艺术资源,可以成为美术教育的外部课堂。教师应该不断开放自己的课堂,而不能把课堂仅仅局限在教室里,书本上。不仅要走出去,而且还要引进来,例如,当前有许多家庭的孩子都会自己进行艺术培训,且这些学生的艺术技术水平也都颇高,教师可以让她们也成为小老师,讲授自己的所见所闻与所思所想。
(六)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对于美术教学的评价也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反馈了教学效果,对于学生的下一步发展具有一定的总结与启发作用。所以做好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针对当前新课程提出的开放、启发等要求,学校需要建立一定的评价准则,教师根据个人教学风格形成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评价机制,并且形成体系,运用到实际教学评价中。
新课程要求美术教育发挥培养学生美术素养的作用,强调从美术欣赏的角度去传授知识,引导学生,训练学生,从而具备审美情趣和各种艺术能力,提高生活品质。但是在推动改革的过程中,仍然存在无法把握课堂深度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加强教师培训,建立相关体制等来进行不断的改善,从而推动美术教育的前进,进而促进艺术的发展,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丘春晓.新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忧喜前景分析[J].中国美术教育,1992(2)
论园林美术课程的调整与改革 篇4
鉴于园林美术课的现状及不足, 通过以往实验性教学措施在教学方法上的经验总结, 笔者特作出关于园林美术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建议如下。
1 课时的分配与教学内容的安排
我校园林专业的基础美术课程, 课时相对较少且分散, 一般安排3个学期的课程。因为园林专业的学生入校时, 绝大多数没有美术基础或爱好, 学生的绘画基础普遍较差, 过少的学时数对学好这门技术是远远不够的, 学生往往是还没有进入状态就下课了, 下次上课已经相隔1周, 很难在配合上节课的光线及效果。但美术课重在实践, 只有在反复训练的基础上才能使技术更加熟练。因此, 建议最少安排4个学期的课时, 每学期54学时, 课时可集中在一周2次课。
由于园林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覆盖面过广, 教师在安排课程时应采取绘画基础与工艺美术交叉授课。例如园林美术课在入学第一年应开设《素描》与《平面构成》相结合的设计素描课程, 因为平面构成是对具体化及形态的组合等形式因素进行抽象的、创造性的思考和理性的设计, 按照视觉语言规律对各种视觉因素进行组织、结构, 从而达到启发思维、提高审美能力和培养创造力的目的。它是对设计素描课程的有益补充, 使学生除了初步掌握美术基本知识和具备一定的绘画技能外, 还具有丰富的构成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这学期还应该同时穿插钢笔速写的训练, 为下一步的手绘教学做好准备。
入学二年, 可以开设《水彩》与《色彩构成》相结合的课程分配模式, 使学生通过《色彩构成》课程的学习更好的掌握色彩的属性及色彩搭配原理, 了解色彩在绘画中的基本概念与运用方法, 及其写生中色彩自然变化规律与艺术规律。最终达到以色彩学与色彩构成理论的内容, 来结合或运用在水彩画的写生技巧中。
入学后第三年应开设手绘表现课, 以配合所学的园林设计类专业课程, 因为表现技法课的直接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表现技能, 它本身并不是单纯的绘画, 旨在积极引导学生认识表现图与设计的密切关系, 从更高的角度对待表现图, 使学生达到艺术表现与设计思维的互动, 从而培养学生两方面能力的统一。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注重技法学习的同时, 加强了对设计思维的重视, 从而更出色的完成设计作业。
2 教学形式的多元化
针对园林专业学生的特点, 园林美术的教学形式应是多元化的, 不应是传统的固定的模式, 在教学中我们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因材施教的形式。传统的园林美术课程教学形式相对单一化, 教学方式多是从画石膏开始到静物再到风景, 以老师讲解为主, 辅以范画, 最后在画室完成一些写生作业。这种教学方式虽能让学生打下一定的美术基础, 但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我们应抓住课程特色, 明确教学目的, 体现课程是介于“园林”和“美术”之间的本质, 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形式。如素描课程可以打破一般以室内静物写生为主的教学形式, 经常带领学生到户外对建筑、植物, 山水进行描绘, 才能把他们的潜力激发出来。钢笔速写教学方面以同样风景写生为主, 题材偏向树木、山石、水景、园林小场景等, 由浅到深, 由简到繁, 循序渐进的训练, 重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视觉语言表达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色彩教学方面通过对自然界色彩的零距离接触, 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悟、组织以及对色调的控制能力。
在课堂上我们应营造出轻松活跃的氛围, 改变传统以追求写实效果的沉默气氛, 在同学们作画前, 组织学生对每组静物的构图进行分析, 对光线进行归纳等讨论活动;在作画过程中分小组对画作进行点评, 让学生相互讨论;在课间可以组织学生对优秀的手绘作品进行鉴赏, 让学生对美术产生兴趣, 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培养出他们对未来事业的兴趣。针对园林专业学生美术基础差的特点, 我们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从最简单的美术常识和基本功入手, 导人理论知识, 慢慢加深难度, 在理论的指导下练习处理画面的技巧。除此之外, 还要在理论课上让同学们了解学习园林美术课的目的、要求和意义, 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 园林美术与工艺美术相结合
园林美术是实用美术, 它是工艺美术与绘画艺术相结合的产物。通过工艺美术的三大构成课程的学习培养园林学生对于形式美的感知力。通常园林美术中的工艺美术主要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部分。它们分别从理性的二维、三维和色彩的不同角度去研究造型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特征, 研究平面的、空间的、色彩的组合和构成方式, 既强化了理论内容学习, 又提高了实践技能水平。将三大构成的知识内容贯穿于园林美术教学过程中, 经过教学改革实践验证, 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园林美术的平面构成是对绘画基础知识部分内容的必要补充, 通过对构图法则的深入理解, 再应用于素描写生中, 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并且对以后的植物造景的设计将起到重要作用。色彩构成从理性的角度和色彩美学、色彩心理学的高度为园林设计专业提供色彩设计的理论依据和理论指导。立体构成是研究立体形态和空间形态的创造规律。是园林设计中园林建筑、园林雕塑、园林小品设计的基础。同时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理论对指导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植物造型与配植以及插花艺术等课程都是非常有益的。
总之园林美术课程应从课程内容、教学形式及方法到课堂效果等各方面不断地改革, 真正体现园林美术课作为专业基础课的价值。只有加强对园林艺术特点和园林艺术造型规律的了解, 针对园林设计在美术技能方面的具体需要进行研究, 才能传授学生更加适合园林专业特色的技能。此外, 园林美术课在教学环节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只有通过园林美术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深入研究, 达到各课程体系的相互渗透, 才能真正促进教学质量的共同提高。
摘要:为了配合园林设计专业的特色, 其园林美术课程理应拥有一套新型的教学模式。因此, 深入研究园林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对其进行调整和改革是意义重大的。
关键词:园林美术,教学模式,改革与调整
参考文献
[1]何娟, 孙大江.关于园林美术课程教学的思考[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7
[2]赵伟韬.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美术教学潜在效能的再认识[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7
美术改革与美术教育 篇5
首先是扩大招生与精英教育之间的关系。相比其他地区,内蒙古美术高等专业艺术院校的问题则更显突出。专业基础较好的地方考生更愿意报考艺术氛围和学习条件较好的知名院校,主要集中在全国知名的八大美院及名牌综合大学的美术专业,而内蒙古地区美术高等专业艺术院校则不得不被动地录取“剩余”的一些专业基础较弱的考生来完成当年的招生计划。再加上目前许多地方专业艺术院校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顺应时代的需求,新兴了许多专业如电脑美术、多媒体艺术、动画等专业,吸引了大量考生,将原有的(国、油、版、水彩)绘画专业推到了尴尬的地位,从而使得精英教育体制下的培养模式向培养宽口径、大框架的素质型美术人才转变。面对美术高考招生体制下衍生出的专业基础薄、文化素质普遍低的学生,怎样完成要求的美术基础教学任务,如何施教才能适应新时期美术现状的要求,是我们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首要问题。
其次是传统基础教学与现代艺术形式的关系。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上世纪80年代的“85美术运动”、新古典、新写实、新表现等种种风格和潮流的演变,还是上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政治波普、玩世现实主义,中国的油画家们在近间几乎都是片断式地经受了来自西方传统和现当代艺术样式的冲击与洗礼。在目前的西方,由于艺术观、价值观、文化观的多元发展,传统的严密教学系统已被迫瓦解。而作为架上绘画的主流品种之一的油画首先面临现代艺术带来的挑战,在绘画的观念、形式、手段、材料等诸多方面与当下的艺术发生碰撞。在当今市场经济改革的大背景和当代文化建设语境中,我国的艺术教学同样身处错综复杂的诸多问题之中。我国传统的基础教学注重造型能力的培养和表达的教学套路越来越多地受到冲击和质疑,传统基础教学体系仍然滞留在前苏联的现实主义教学体系下,传统的绘画模式与观念越来越得不到学生的普遍欢迎。现在的大学生大多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具有敏锐的思维和尖锐的感受力,接受和掌握新生事物快,而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缺乏经验,缺失适合抉择的基准点,/文秘站-中国最强免费!/但是同时他们所吸纳的信息量十数倍甚至几十倍于从前的学生,形成全新的多层面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当代人的精神和心理需要越来越多地具有表达自我的愿望,要求按照精神和心理的原则去营造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当前,艺术观念和审美形态已经不再局限于前苏联的具象写实画风,西方现当代油画的各种流派和观念不断地冲击着教学的课堂――古典的写实油画技法,印象主义的写生技法,抽象绘画的表现性油画技法等等,这些都为高校的油画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空间。面对林林总总的绘画风格,学生在油画写生和创作的基础训练当中,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参考和借鉴一些自己喜欢的大师及当代名家的作品,从构图、设色到形象处理,甚至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个人趣味,用前人已经运用得成熟的样式去套用自己的感受。更有些学生希望通过借鉴大师的图式来创立自己的语言形式。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审美的惰性和思维的定势。本来学生在学习阶段选择一些优秀的`国内外画家,对其艺术规律的掌握和文化内涵的领悟是有一定的作用的,但是想要借助他人的绘画风格来打造个性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这样会辖制人的思维和创造力。图像化时代的今天,各类现代艺术形式的影响已经使扎实的写实造型能力、敏锐细腻的色彩把握技艺不被认为是通向艺术目标的唯一途径。几乎所有想参与现代艺术潮流的学院毕业生们都会突然觉得,在走向社会之后,需要对在学院造就的思维模式进行重新的审视,接踵而来的是不断发现自己知识的贫乏、营养的不足、能力的单一。多少年来对着物象写生养成的惰性,以及一贯“靠感觉”作画导致的理性思维迟钝,使他们很难找到自己在当代艺术世界中的合适位置。甚至不少人只能选择放弃,坚持着的人也必须“靠自己读书与朋友交流的方式”,从自学和业余的补课艰难地开始。
再次是传统教育模式和高科技教学体系之间的关系。信息化的时代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其中的影响就体现在多媒体教学。科技的迅速发展使得图像网络形象方便快捷地传入我们的生活。现在许多院校已经要求青年教师必须把自己的讲稿、讲义改成电子版,这样也便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美术是视觉及造型艺术,具有可视的形象特点,高科技教学体系使美术教学手段向多元化发展,如实物展示,投影运用,多媒体音像的引进,大大地增加了信息量和科技量。而地处远离文化中心的内蒙古美术高等艺术院校正在面临着资源和资讯贫乏的尴尬局面。传统的教学体系用一种模式训练学生,已经成为学生创造力的桎梏,采用老一套的课堂作业形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反而可能造成学生的思维单一、创造力低下等弊端。只有利用大量的网络资讯尽可能地向学生提供全面的艺术历史和现代艺术的现状,才能使他们清楚自己的当下处境,明确什么是前人已经做过的和现在的人正在做的,然后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独特表达方式。针对学生在大学时代正处于艺术人格发育急需自我认同的关键时期,如何挖掘学生的艺术思维的闪光点和潜质,诱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帮助学生选择自己的艺术道路是教学当中的首要问题。通过高科技教学体系逐步实现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实现现代多媒体技术的组合,达到直观、形象、生动,多角度、立体式地展示美术教学的内在规律,有机地与其他学科联系和交互影响,使美术课堂教学耳目一新,具有新的突破,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样化的外部刺激,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认知和学习的途径,从而在有限的时间里,加大教学密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是目前西部专业艺术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最后是传统技法教学与艺术理论教育之间的关系。美国学者H?G?布洛克在其着作《现代艺术哲学》批判了艺术的“自治――他治理论”。他认为“艺术既非完全他治(因它还有自己的形式结构方面的价值),又非完全自治(因为任何艺术都与外部世界有联系)。“既承认艺术再现现实和人类情感,又承认它有自己独立的自主性”。这预示了艺术教育发展潜力的无限可能性;同时也决定了艺术教育不仅仅是传统所认定的艺术技法教育,它是人类开发智慧的一种复杂系统工程。换言之,美术教学不仅是一门技法传授课,更是一门开启学生智慧之光的人文学科教育。传统的美术教学活动中长期受“重技术,轻理论”教学思想的影响,忽略理论思维的培养。突出表现是美术史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技法教学不能有机结合,史论教学往往只给了学生一些常识和名词,没有从理性上指导绘画实践;只强调理论知识的罗列,忽略艺术分析和艺术批评的培养;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纵向性,而缺乏横向的对比。因此,加强人文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把理论学习有机地融合在专业实践中,教会学生进行艺术思考,使学生在融合中外艺术理论的基础之上,逐渐养成艺术鉴赏和艺术批评的能力,我们只有使学生理解了艺术创作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掌握了创作的原理和形式语言的要素,才能培养出具有独立艺术创作能力的专业人才,而不是只会照抄对象的画匠。
美术改革与美术教育 篇6
【关键词】高等师范美术教育 素质教育 改革与发展
200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未来5年内我国教育的发展要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普及、发展、提高”为主要任务,以协调发展为主线,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以体制和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奋斗目标做出新的贡献。而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在整个国家教育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地位。①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是本着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大量的专业教师为目标的。正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教育又以教师为重。没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教育又如何建设?
美术教育早在20世纪初就被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提出来,近百年来一直是我国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中,素质教育被摆在了教育发展的首要位置上,足可以体现它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虽然我国高等师范的美术教育已经发展了近百年,可是依然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弊端。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应该看清问题,找出不足,采取有效的教育改革,才能使高等师范的美术教育得到持续的发展。
一、目前我国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发展现状
我国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一直以来主要以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幼儿美术教师、高中及职业院校的美术教师为主。自从我国的教育方针开始强调德智体美劳的全面素质教育以来,美术教育,特别是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发展开始受到重视。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在美术教育中轻视师范教育的偏见,以及师范院校美术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导致了师范美术教育存在着一些弊端。
1、在培养目标上不够明确,摇摆不定
长期以来,从我国美术教育界内部发展来看,专业教育的条件远远优于师范教育,其他学科的条件地位也往往优于美术,再加上长久以来美术科目在中小学校一直处于副科的倾向,于是就造成了师范美术教育地位低下,人心浮动,师资不稳,在专业、学科设置上竭力效法专业美术教育的做法,形成了一种艺术家心态,于是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不甘心当中小学的美术教师,千方百计的想成为专业艺术家或高校教师,而师范美术教育的教师也和专业美术院校的教师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长久下去,造成了师范美术教育偏离了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培养宗旨。
2、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依然遵循着专业路线
由于师范美术教育有向专业美术教育看齐的现象,所以,在我国大部分的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上,也和专业美术院校一样,将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纯艺术专业放在首位,而工艺美术则放在次要位置。虽然说,随着社会信息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专业院校开始设置新型的设计课程,但是在师范类的院校中,这类课程的设置还占少数,而且师资力量也是相当薄弱的。因此,师范美术教育的学生学习倾向偏重在各种纯艺术的技法学习上,而轻视对美术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得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处在了一种文化水平普遍落后于其他专业的学生,专业水平又赶不上专业美术院校的学生的尴尬境地。
3、教学评价机制不科学,与专业美术教育一致
在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中,许多专业科目的评价机制都与专业美术教育的评价标准一致,多以造型基础评价代替美术教育专业评价。评价一个美术教育专业的毕业生的水平标准往往侧重于他的造型能力、毕业创作的成绩,忽视了对美术教育教学能力成绩的评价,从而导致了师范美术教育的学生轻视美术理论、美术教法,不会教学的现象。
4、教师结构分配不合理,教师的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专业美术教师都集中在各大专业美术院校中,而且受到我国美术专业高考制度的影响,美术专业的学生普遍文化素质都不高,分布在各种高等院校的美术教师的知识结构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美术教师的整体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作为师范美术教育的美术教师,在知识结构上应该相对于专业院校的教师而言更加全面,更加宽泛。然而,我国存在着师范美术教育与专业美术教育之间的强烈竞争现象,也使得,师范美术教师在这种竞争的背景下面,知识结构逐步走向专业化,背离了教师教育的特征。
对于新型的美术教育专业例如设计专业的教师,知识结构更加不合理,有些教师甚至是半路出家,缺乏扎实的专业基础,硬件也不济,与发展迅速的社会现实极不相符。
5、教育资源的利用不够完善
专业化的教学体制,使得师范美术教育在教学资源的利用上也极力效仿着专业美术院校的做法,但是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面,师范美术教育的教学设施又达不到专业美术院校的同等水平,这无疑又给师范美术教育的师生们心里造成了一种无形的落差,同时,也使得,原本师范院校中有形的、可利用的教育资源闲置着,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6、教育教学管理上随意性比较突出
美术就本身特性而言,带有很强烈的个性。师范美术教育的师生们由于心理上有一种所谓的“艺术家心理”,在教育管理上相比其他专业而言,随意性突出。而真正对于师范院校培养中小学教师的美术教育来说,这种教育教学随意性的管理体系是不适当的,不利于培养未来的教育工作者。
面对以上这些我国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突显出来的弊端,我们将如何来审视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的发展呢?
二、明确新时代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定位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承载着培育我国基础美术教育师资的重大使命,是我国在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环节当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国家教委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② 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就是要促进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地、主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的各方面才能和兴趣、特长的和谐统一的发展。同时包括人的道德水平、审美情操的发展。2
美术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地运用美术手段,感染培养受教育者的一种社会工作和社会文化现象。它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艺术文化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而“学校美术教育是教育者遵照上述教育总体要求,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美术欣赏和美术知识技能的教学和其他辅助性美术教育活动,感染和培养受教育者,提高其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陶冶其情操,完善其人格,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的一项工作。”③
由此可见,在学校各学科的教育中,强化美术教育,有利于对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文化艺术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丰富想象力,提高表现力和创造力;有利于提高视觉形象的阅读能力;更有利于全面素质教育的落实。
随着中国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过去那种严格按照社会短期需求进行“订制”式的人才培养机制已经愈发不能满足社会快速变化的需求,由专才培养向通才培养的转变,是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从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和2005年《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及试行情况可以看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定位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为了美术教育的学生能够适应新课程的改革,高等师范美术教育改革了以往偏重技术教育,轻视文化教育的做法,重新思考学科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最终,新形势下的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被总结归纳为:培养具有独立教学能力的、具有开拓性的、适应新时代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全面发展的美术教师。
三、 关于新形势下高等师范美术教育改革措施的几点建议
随着国家教委提出要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精神指示,透过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和高中美术课程改革的内容,本人就这一新形势下的时代特征,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改革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进一步明确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科定位,完善课程设置
随着现代科学信息的发展和进步,美术概念的拓宽,师范美术教育所承载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美术教育也担负着对国民审美素质的提高和创新意识的培育。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就曾经说过,艺术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美国教育家艾斯纳也曾经在他的著作《艺术与创造的心智》中总结出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在于以独特的方式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我国的课程改革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列入《美术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说明我国已经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纳入了美术教育中,并成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因此,师范美术教育应该进一步明确学科定位,以发展学生创造力为本,形成发展广义的美术理念,用美术教育去开拓人类创造的思维,让每个学生认识到他们即将从事的事业是光荣的、实际的。
完善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美术教育的专业性质,在现有的美术专业课程的基础之上,要设立包括美术技法研究、美术教育心理学、美术教育学、美术教学论、美术教学法等内容,甚至可能的话,教师还可以建议学生充分利用师范院校的综合资源,去其他专业学习美学、哲学、人类学等等科目,加强和完善美术教育专业的知识结构。
加强实践活动,使师范美术教育的学生逐步从学生的角色转向教师的角色,在实践情境中感受、领悟美术教师的特征。
2、改革教学思路及方法,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教与学是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教与学生学存在着严重的脱节,可以说,在课堂上老师是主体,学生是被动的客体,学生得不到教学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之下,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课程的教与学出现了很大的改观,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关系也呈现出多样化,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这种教学方式的改变,也可以直接引申到我们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课堂教学上来,使教学方式多元化。
罗恩菲尔德曾用提问式的方法进行教学,使被动的知识变为启发学生创造力的手段,通过一系列启发学生的智力和视、知觉联系的问题,让学生独立创造属于自己的东西,以保护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现在,在我国很多的中小学的美术教学当中,都采用着他的这种教学方式。此外,现代教学的方式还有情景创设法、对话法、故事法、音乐联系法等等多种教学方法。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当在教育实践当中尝试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3、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针对师范美术教育的评价标准基本与专业美术教育一致的情况,笔者认为,应该突显美术教育专业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建立适合美术教育专业的评价系统。
考核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是对教师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的有效检验,但是最重要的还是通过考核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能力,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形成不是仅仅靠理论考试就能够衡量的,因此,必须建立综合化的评价系统,综合考量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学生的教学能力是要通过三个方面来体现的,一是讲授,二是教案的写作,三是教学内容中专业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对这三个项目的评价,最终来培养学生的教学综合能力。
4、加强美术教师队伍的建设,全面提高美术教师的综合素质
要强化美术教育专业必须强化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实施课程改革的核心力量,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首先就要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教师应该多多利用课余时间加强自身专业修养、充实知识面、研究教育规律及教育政策,多参与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或者作品。有条件的要积极参加国内外的进修和各种学术研讨会。
教育的发展没有止境,新的知识不断出现,作为教师应该时刻关注社会信息的变化,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正所谓“活到老就要学到老”,就是教师的充分写照。
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专业比赛、专题讲座的形式来检验教师的工作能力和教学水平,促进教师多去总结教学经验、创作经验和科研经验。
美术教育的专业教师课余还应该主动地到各地中小学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中小学学术课的教学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中小学需要什么样的教师,什么样的知识结构才能胜任美术教师这一行业,有的放矢地进行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活动。
5、美术教育要突显人文内涵
美术是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在不同历史、不同民族的美术作品中,生动地表达了人们的信仰、理想、情感、伦理、道德、生活、智慧、个性等人文特征。在这个电子信息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人类已经进入视觉文化的时代,日益丰富的美术形式、视觉形象和影象,在全球性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过程中成为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它超越了语言的界限,将全世界人民的文化联系在了一起。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今天我们学习美术课程的目的已经不再是涂涂画画了,而是培养一种“美术素养”,这种“美术素养”的宗旨是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和意识。因此,美术活动对于个体自身而言,可以交流思想情感、理解人生的意义、表达人文的关怀、美化生存环境,从而提高生活的品质;而对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而言,则可以了解文明发展、理解人类理想、宏扬民族精神、认识多元文化、参与全球性的文化交流,成为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人。
在我国的《美术课程标准》中,就已经强调了“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因此,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中间应该加强人文性质的欣赏、文学、美学等知识。
比如在中国画教学中,要结合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古代文人的禅宗精神,以及中国画与古代诗词、书法之间的联系来学习;在油画教学中要融入西方的哲学,美学及历史的发展;在设计教学中要体现高科技、现代化社会中“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等设计理念,并融入传统人文精神和艺术元素,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在工艺教学中要立足于全球化多元文化背景下,发掘各地传统文化中的各种风土习俗,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等等。不但要做出能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作品,更要写出对作品背后人文性质的理解和追求,从而使高师学习不再停留于“技术”的层面,真正上升为具有人文性质的、具有“艺术”品位的学习活动。
6、美术教学与社区文化相结合,积极发展校外美术教育
随着美术与生活的贴近,国外有许多艺术教育家开始强调艺术教育的社区资源,以此来研究多元文化的艺术教育,强调艺术与文化生活之间的关系。现在我国有许多发达地区的高等院校也逐步开始发展校外美术教育的建设,积极与当地的美术馆、博物馆、民俗村联谊,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与美术相关的观念、文化和议题。这种教育方式是对学校课堂教育的一种有利的补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加强了学生的人文涵养,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创造实践能力,在我国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发展建设中应该积极采纳。
总而言之,在我国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在“十一五”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国家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积极推进高校师范美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总结好美术教育专业发展中的不足之处,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能创新、实践强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素质教育研究》,戚建庄法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
[2] 《艺术与创造的心智》,艾斯纳著,2002年版,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
[3]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
[4] 《多元文化观与艺术教育》 郭祯祥 师大学报 第39期 第545-582页 1994
作者简介:
邹静,广西师范学院艺术学院,美术教育,讲师,邮编530001.
①《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②《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家教育部
美术改革与美术教育 篇7
关键词:高职美术,教育改革,方向,原则,途径
一、高职院校美术教育改革的方向
作为高职学生而言,其多数存在自控制力较弱,兴趣保持不持久,以及价值观易受外部因素影响等问题。因此,高职教育工作者应当结合高职学生的前述特定,对其进行科学的引导,以便使其身心健康成长。作为素质教育的美育,可以培养他们对美的感受力、欣赏力,在这些基础上培养学生鉴赏美和甄别美的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理念和审美情趣,引导其追求美好生活。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国家教育事业的方针,也是高职美术教育的根本方向。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教育目标不仅在于向学生传授美术技法,更应当使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得以提升,审美旨趣得到培养,通过培养学生的美育思想,使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水平得到切实增进。此外,高职院校美术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当注重密切同现代艺术发展趋势相匹配,以便使学生能够掌握美术领域的前沿知识和思想,从而为其日后的个人发展奠定基础。
二、高职美术教育改革创新的原则
高职院校美术教育必须立足于社会的发展程度进行积极的创新,以便实现美术教育对学生的传道授业作用。具体而言,美术教育创新应秉承下述方面原则:
1. 导向原则
此种原则乃是强调对美术教育的创新,应当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通过对美术教育课程编排创新、教学方式创新、实习实训活动创新以及教师授课理念创新等方面着手,尽可能地使学生成为契合市场实际人才诉求的专业美术人才。
2. 主体原则
此种原则乃是强调高职学生在美术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依托对学生学情的精准分析,尽肯能地满足学生对美术知识的个性化学习诉求,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去掌握美术独特的语言符号系统,去感知和认识世界,不断地继承、汲取文明成果并勇于创新,并使情感、素质、人格得到全面发展。
3. 开放原则
此种原则乃是强调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不得闭门造车,而是应当对市场的实际人才诉求相结合。同时,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利用校外资源,吸收和借鉴国内外院校美术教育的成功范例,为学生创设现代化美术教育课程体系。
4. 多样原则
此种原则乃是强调高职院校美术教育应当注重学生的实际学情以及个体差异,从而做到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和兴趣着眼点,科学设置课程以及安排教学内容,从学生最为擅长或者最具兴趣的方面着手实施教学活动,进而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艺术品位、审美旨趣和美术技法得以提升。
三、高职美术教育改革创新的途径
1. 科学设定教学目标
高职美术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一个分支,其必须同高职教育的整体人才培养理念相一致,也就是说,高职美术教育是以美术实践技能培养为主、理论知识培养为辅的人才教育模式。因此,高职院校应当根据市场对美术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科学设定教学目标,结合其他院校美术教育与学生就业的实际对接情况,制定契合本校实情的美术人才培养方案,从而使学生在日后的求职就业道路上更具市场竞争力。
2. 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结合
从最近一个时期国内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实践情况来看,较为突出的问题便是理论知识教学同实践技能习得之间未能做到有效衔接。基于此种情况,高职院校应当为学生创设各种形式的实践技能习得契机,如组织美术社团、定期举办学生画展、设置实训基地等,同时,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应当积极寻求同企业合作,以便为学生提供企业实习契机,通过前述方式,将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从而为其日后的求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 转变教学方式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占据了课堂主导地位,在此种教学状态下,多以教师的直接知识讲解、学生听讲接受为主。美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课程,因而以教师为主导的授课方式难以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因此,高职美术教师应当在实践中注重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首先,在教学目的的实现上,要以注重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在美术课堂上以提问或是小组探讨的方式,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且及时肯定学生的创新想法,支持学生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其次,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诉求,以学生所擅长的方面为切入点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被赋予创作自由的情况下,产生较高的创作热情,从而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4. 注重德育渗透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目的并非简单地向受教育对象传授知识和技能,更应当使受教育对象学会如何做人。因此,作为高职美术教育同样应当注重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原因在于学生在高职院校阶段的学习是处于人生的养成阶段,作为实践性较强的高职院校美术教育对学生品质的形成、人格的完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在进行高职院校美术教育课堂教学、实践训练时必须有目的、有意识、有层次地渗透德育。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依据高职院校美术教育课的特点,少说教,多体验,做到有机、有时、有序,使学生在接受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心智得以健全、道德情操得以提升。此外,考虑到学生日后进入职场必然学会如何进行团队协作,因此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亦应当注重对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具体而言,美术教师可以在一些大型美术作品的创作中,结合学生的美术专长进行分工,使每个学生各司其职,共同完成作品的创作,通过这样的分工合作过程,将使学生形成协作意识,并且团队合作意识得到有效地培养。
参考文献
[1]刘维.提升高职院校书法教学的对策[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2).
[2]门芸.对当前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2(16).
[3]梁立军.高职院校美术教学中多媒体的创新运用[J].神州,2012(35).
[4]李雯.浅析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几种途径[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06).
[5]马艳平.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发展与改革[J].数字化用户,2013(10).
[6]彭艳云.对高职院校美术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思考[J].中国西部科技,2009(02).
[7]赵明.高职院校校园特色雕塑探讨——基于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案例[J].美术大观,2011(12).
浅论职高美术教学改革与思考 篇8
一、职业高中美术教学改革的成因分析
(一) 师资匮乏, 资源短缺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 扮演着育人的角色, 教师队伍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的高低。这是因为, 在教育活动的实践过程中, 教师是教育行为的实施者和组织者, 贯穿于教育发展的全程。然而, 现阶段的职业高中在美术教育方面缺乏雄厚的师资力量, 美术教育师资匮乏, 使得教育缺乏一定的人力资源, 美术教学职能由其他专业教师替代, 导致职业高中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进度和水平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 教学质量日益低下。
(二) 设备不全, 质量低下
职业高中重视学生职业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培养, 教师普遍着重主课和专业知识课程的授课, 在美术、音乐等业余艺术课程上的关注力度相对较低, 这就使得学校在美术课程上所投入的资金建设大大下降。部分职业高中学校不仅没有设立专门的画室, 甚至连美术所需的资料和工具都没有配备完整。美术设备不全给美术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一落千丈, 职业高中美术教学状况令人堪忧。
(三) 氛围苦闷, 兴趣下降
不少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其实思维是十分活跃的, 但由于教师的问题, 无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不愿意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不同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都不一样, 教师所营造的学习氛围不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长期下去, 学生学习积极性受到扼杀, 美术学习能力急剧下降。
二、提高职业高中美术教学成效的改革策略
(一) 增强职高美术教学的师资力量
提高课程教学成效的必要前提条件就是有足够的师资力量, 只有增强职高的美术教学师资力量, 加速美术课程的研究发展, 才能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一方面, 教师要时刻关注国家在教育教学上推进的改革与发展, 做到与时俱进, 才能有效改进课程教学模式, 提升美术教育质量。另一方面, 教师应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再培训工作, 不断地更新知识, 强化自身素质, 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技巧, 进而优化美术教育质量, 切实做到:传“道”有方, 授“业”有理, 解“惑”有招。
(二) 完善学科教学改革体系
1.转变观念, 营造气氛。教师是决定教育教学素质最重要最根本的因素, 而课堂是教育教学行为实施的主要场所, 课堂的转型, 首先是教师要先转型, 当前的职高教育, 特别是职高美术教育, 学校忽视、家长不重视, 美术学科教学未能获得预期的发展。而现在的学生, 不再是“乖乖孩子”, 他们标榜的是个性, 标榜自我。教师要认识到, 现在的学生不希望“被要求”“被接受”, 他们想要被理解、被发现, 因此, 作为一门艺术学科教师, 美术教师要转变思想, 把严肃变成亲切, 把严肃的课堂变成快乐的课堂, 把成功教育转变成幸福教育, 理解学生的想法, 发现学生的价值, 引导学生的发展, 从而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体验乐趣, 感受成功的喜悦。
2.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如果一个人对所学内容感兴趣, 就会孜孜不倦、乐在其中, 并逐渐喜欢所教科目的教师和科目内容。所以教师在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时, 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当然,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有多样, 但我却认为, 在现代化信息技术深入发展的今天, 借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创设与课程内容相近的教学情境, 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中所特有的形象, 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让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强化自身的绘画能力, 以及提升审美素养,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升美术教学成效的重要途径之一。
例如, 在进行美术欣赏课教学活动时,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 创设情境, 让学生欣赏法国雕塑家罗丹创作于1866年的美术作品《沉思》, 通过画面与美术结合, 学生们能在教室里感受到美术馆一般的艺术氛围, 就仿佛看到在端庄的正方形基座上烘托着一个秀美而淳朴的女性。就这样, 学生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景中, 不知不觉地把自己融入美术之中, 并学会了欣赏美术, 感悟美术、体验美术, 也从中学会了解读美术作品的方法, 学生的审美体验也被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结语
美术课程是职业高中实施美育、培养素质型学生的重要途径, 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立足当前职高美术教学现状, 明显存在多处不足, 只有进行教学的全面革新, 才能提升美术学科的教学质量, 才能帮助职高学生提升自身美术素养。故此, 从事职高美术教学工作的相关人员应通过不断发现、反思, 改善美术学科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提出提高教学成效的创新策略。
参考文献
美术改革与美术教育 篇9
在新课程改革后,我国教育部为了鼓励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我国美术从教人员进行了一系列的素质教育培训。对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表面上实行素质教育,而现实是应试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评估。“因为我国以前教育都是注重语文、数学,对美术教育都没有得到关注。所以美术课成了学校的‘装饰’和素质教育成为了‘空谈’”,使一些喜欢美术的学生得不到应有的美术教育,不能够得到全面的、有利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利用技能技巧,大大提高学生素质。
一、扬州农村中学美育存在问题的成因
当前扬州农村中学之所以全面推广素质教育,是因为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使我国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呈现上升的趋势。农村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美术教师缺乏,绝大多数农村没有美术教师,所以都说美术课没用。随着高等教育的扩展,大量的美术专业毕业生都留在了城市,却没有回到农村。造成的这方面的教育不够,教师的教育更是雪上加霜,这不仅是毕业生个人的问题,也是因为农村教师待遇低,工作难的问题。致使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地域的时候,压根儿不会想着去农村,长此以往,农村学校的美育便不能很好地成长。近年来的素质教育,尤其是美育,做到了雪中送炭。而现在的人才选拔是应试教育,并非深层次的发展。除了学校的教学质量是衡量升学率,让校长不能彻底摆脱压力,继续让学生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二、转变观念,反思扬弃,让美术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
长久以来,由于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对扬州中学美术教育的影响,导致美术教育管理意识落后,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也跟不上素质教育的发展脚步,使得中学学美术教育一直处于相对衰微的程度。但是素质教育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便是美术教育,它作为启蒙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农村学校的领导应该从思想上把美术教育重视起来,不断反思,让封闭的美术教育理念渐渐走向开放。
三、加强师资,改善条件,释放美术教师的活力
扬州中学美术教师在农村的地位不是很高,存在个别教师兼职现象,所以农村中学应该不断地对美术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加强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并且多组织美术教师出去写生,去高校交流学习,以饱满的热情来努力探索关于中学美术教育的各个环节,让他们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多结合当地的文化,地域特色等来进行,展现地方教学的特色与面貌。另外,让专业的美术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培训、学校文化宣传等,更有助于学校美术整体水平的提升。例如,学校时常组织各种形式的艺术比赛和展览,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艺术的积极性,还能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考评制度需要改革
要解决扬州中学校领导与教师不重视美术教育的现状,第一要改的是评价制度。改变过去的“学数学,什么都不怕”的错误观点。纠正基于教师的教学效果的优劣与学生考试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标准,并会以此与工资、奖金挂钩的现状。对于上美术课的学生来说,美术是一门快乐、有意义的课程。但对于教师却没有因为提升了美术教学的实际工作水平而得到应有的评价。故而为了改掉这些状况,一定要改变教学评价的方法,从多个课程和多层次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并且不仅可以根据学科的考试结果进行评价,而且还应该有更多的评价标准。
五、改变教学方式,让课堂充满活力
过去,扬州农村中学教学模式因为教师水平的制约,教学方式十分落后。多种程度上是以讲课为主,没有课堂的活跃气氛,教学死板,不够灵活。而现在农村中学都有了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均可以运用设备去开设美术课程,培养学生的情操,锻炼他们的审美观。利用这些设备可以让老师关注到很多问题,让学生们自由去想象。要做到课堂有活力,就要把课堂交给学生,不要以老师在课堂讲课为主要目的,这样还能够让学生感觉到我们身边的美好,培养出学生美好的道德情操。
六、因地制宜,做好扬州农村中学美育工作
在农村地区,使每个学生都为自己配齐整套的画材是不现实的,但是可以让一些学生先“有钱”。一些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投资意识是非常强的,抓住父母的心理来做工作,鼓励这些学生家长给孩子买全套的美术学习用品,通过这些家长的行为带动其他家长转变观念,从而有效的解决学生缺少美术学习用品的问题。促进美育工作不断发展,当然,教学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因地制宜作些调整,发挥农村自身的资源优势才是关键。在农村地区可开设以绘画或手工创作的主题课程,不仅会形成特色,而且还从思想教育方面告诉学生要热爱自己的家乡。
结语
长期以来,美术教育是国民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但是却得不到平等的对待。这就使美术教育有了不足之处,学生的素质就不能够得到有效提高。在新课改下,要让学生有更好的美术素养,就要提高对扬州中学生的艺术教育水平,这就要求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一起工作。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崛起,为农村中学美术教育创造更美好的前景。扬州农村中学美术教育应当受到来自各行各业更多的关注。扬州农村中学教育应转变思想观念,从根本上把美术教育重视起来,要真正做到重视美术教育,应该把教育部门的重视度作为出发点,学校领导也应该积极配合教育部门的指示,加大对扬州农村中学美术教育培养力度,不断完善美术课程教学,努力改变扬州农村中学美术教育的落后面貌,促进美术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参考文献
[1]朱叶群.谈农村小学纸版画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9(10):1-2.
[2]吴琼.浅谈美术教育的美育问题[J].江苏教育研究,2007(8):5-6.
[3]乔丽珍.农村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1):12-15.
美术改革与美术教育 篇10
一、了解学生心理, 培养兴趣。
我们应该多了解学生, 尊重学生的思维表现特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 美术教育是学生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 美术是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种表现。需要对事物的认识表达时就有画画描述的冲动, 看到有感染力的作品就会受到鼓舞。教师要在课堂上引导好学生, 激发其热情。比如在高一美术鉴赏课上, 当有老师要求同学们分析一幅作品时, 总会有个别学生提出非常奇特的想法。如果说这时教师大怒, 以不按老师要求和无理扰乱课堂批评的话, 就使学生的绘画热情受到挫伤。因而应该给学生想象自由, 让他们从兴趣开始, 畅所欲言, 兴趣往往会产生“阶段性”的成果, 我们要把握好学生所取得的成绩, 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心理, 正确引导, 才能培养其兴趣, 提高创新能力。
二、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愉快教学。
1. 导入方法新鲜多变。
可以让学生在浓厚的猜谜氛围之中, 自然导入新课, 这样既开发学生智力, 又加深学生对所画物体的印象, 收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 还可以对范画或临摹对象进行欣赏、评价, 使学生充分感知作品的构图、造型, 产生美的向往, 激发强烈的作画欲望, 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 而兴趣被激发要达到的效果是“似难而易”的, 可谓出乎意料, 却又合乎情理。
2. 示范指导力求浅显易懂。
美术课的示范是指导学生学习, 帮助学生理解描绘对象, 掌握作业要领的重要手段。示范引路要事半功倍, 方法很多, 如播放些动画片, 适应某些技法难以掌握的中国画等, 教师可以边讲解, 边做些技法动作的示范, 边让学生在自备画纸上学着画。这样学生自练就不难了。
三、鼓励教学方法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1. 发展审美个性, 培养审美意识。
在教学中, 不能事先就给某一审美材料规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 而是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 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看艺术作品, 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 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发展。如:在欣赏凡·高的《向日葵》时, 我仅仅介绍了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情况, 边让学生看画, 边自己感受作品的气氛, 并要求学生看画的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画的是什么?怎么画?色彩、用笔有什么特色?哪个地方给你感触最深?然后, 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看到的是单纯而明快的色彩;有的感受到的是强烈的色彩和扭曲的笔触形成的视觉冲击力;有的领略到的是一种震撼人心的激情;有的则从作品中体会到生命被压抑而发出的呐喊;有的则感到每朵花就像一团火焰。可见, 发展学生的审美个性, 可以启发同学们对审美意境理解的多元化、复杂化和深远性, 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2. 鼓励艺术表现, 激发艺术创造。
教学中, 我十分注意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艺术才华的空间, 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我从不随意扼杀学生作品里所体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 因为美术不同于某道数学题只能有一个答案, 美术作品的美具有多样性, 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和评判, 否则条条框框太多会限制学生的创作思路, 使学生的作品显得千篇一律, 缺乏个性与活力。所以, 不管学生的作品显得夸张还是平淡, 细腻还是粗狂, 都有其内在的含义, 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结晶, 是学生心灵的反映。作业评价时我注意多讲优点, 多肯定学生创造性的一面, 激发学生创造、表现美的欲望, 这样做, 学生们自然会更大胆、更充分、更主动地用自己的绘画语言与外界交流, 这样才会给学生的艺术表现提供一个有利的条件。
四、因地、因时制宜, 走出课堂, 描绘自然, 体验生活, 开阔视野。
农村环境优美、空气新鲜、地大物博, 学生外出比较安全, 在学习风景写生时, 可结合时间、气候、环境, 有组织、有纪律地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进入大自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画画。对周围的形、色进行辨识, 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激发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情感。
美术改革与美术教育 篇11
当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简称贵工程)正处于一个由传统研究型、师范型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过渡的关键时期,首先要做的就是重新梳理和规划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单纯师范型向市场需求上转变,把学生的就业出口进行拓宽。随着全省中、小学美术师资的逐年下降,势必带来毕业生就业率的萎缩,所以,应该在稳定师范型教育的基础上广开思路,进行实地的市场调研,用全面的市场拓展找到适合美术学专业就业、创业的渠道。从而开展小范围局部的尝试,从偶然性中挖掘、升华出其中的必然性,这是眼下进行美术学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基础。
笔者通过走访所在美术系的学生有以下收获,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对所学专业不太热衷,绝大多数人是为了专业课不挂科能顺利完成毕业即可。究其原因可归纳为三种情况:第一种对美术根本不感兴趣,仅仅是为了能够考上大学而选择美术,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学生持这一看法;第二种就业压力太大,专业学好了也未必就能顺利找到工作,况且招聘单位大多数只考些专业理论方面的知识,对于实际操作能力不太关注,不如把学专业的时间用在看理论书籍上合算,这部分学生占的比重是最大的,也是现在导致学生专业课创作能力减退的主要症结所在;第三种是对美术发自内心地喜爱,学习热情很高,想进一步提升自己专业能力,这类学生专业能力很强,但是在就业大军中往往并不能脱颖而出,大多数会选择打工、家教、培训班等维持自己生计。通过笔者的调研可以看出,仅仅向中、小学输送美术教师是远远无法满足大量毕业生就业需求的,如果能够拓宽学生就业门路,带动更多的学生就业、创业也是一种势在必行的做法。
为此,笔者做了进一步的市场调研,结论如下:其一,40.3%的群众愿意或者喜欢用美术作品装饰自己的家庭,只是担心承担不起昂贵的费用;其二,25%的公司、企业、宾馆、饭店等机构有选择美术作品来提升艺术品味的需求,只是对美术作品不太了解;其三,人们对婚纱摄影的热衷有所减弱,如果能用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剪纸等艺术形式补充婚纱摄影,年轻人可能会更感兴趣,美术学专业的学生也会有更大的空间发展。
笔者强调一点,作为我们地方应用型高校美术学专业培养的应该是有一技之长满足广大群众艺术需求的专业人才。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能够与市场紧密接轨,实现课堂习作商品化的目的。从而进一步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这一点上应该与重点专业美术院校区别开来,不能混为一谈。专业院校是培养艺术家的精英教育,而我们是培养服务艺术市场一线、面向大众审美的高级艺术人才,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我校美术学专业建设应该在传统师范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为服务大众艺术审美需求的艺术工作者,学校可以利用专门的网站、画展、传单等分类宣传,如家庭装饰类、机关、公司、企业、餐饮服务类场所美术品展销,以及影楼大众肖像绘制等方式进行宣传,还可以进行订单式教学。总之,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法让美术学专业真正活起来、热起来。我相信当学生的作品能够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时候,当学生的投入得到市场认可的时候,当大众开始接纳学生作品的时候,当美术学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时候……美术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创业将会迈出坚实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
以上是对贵工程美术学专业建设的一些构想,有了专业建设的构想,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课程体系的改革,具体做法就是围绕专业建设的定位进行案例式、订单式、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具体操作如下:
一年级进行基础的教学,以素描、色彩为主要课程。内容为:古典油画静物临摹(素描转化)、素描写生、素描创作;色彩(水彩、水粉、油画、色粉等)静物临摹、静物写生、静物创作。学期末,将期末考试转化为美术作品展销,通过网络、画展、传单等利用学院平台统一装裱,面向市场及不同的机构进行销售,所获利润归学生本人所有,学校只负责搭建平台。
二年级根据学生的喜好选择不同的工作室学习,如油画、国画、版画、漆画、民间美术等进行系统学习,同样从临摹到写生,最后到创作,各工作室以案例设置课程教学。以洪山宾馆装饰为例临摹创作美术作品,要求考虑场地、服务对象、作品大小等因素。课程结束后到洪山宾馆进行现场展销,检验作品的整体效果与宾馆的融合度,以大众的反映作为评价的标准,销售所得全部归学生所有。通过一系列的案例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作热情、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
三四年级为学生的创作期,要求学生利用夏季小学期和艺术采风等实践对全国有影响的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进行调研,重点考察这些城市的机关、企业、宾馆、饭店的装饰特点与艺术品的关系,然后结合我省的具体情况撰写创作构思,要求以图片和作品为主,最终全部创作将在所规划的场所展出,学校根据展出效果给予一定的分数,制定统一的宣传册,资助一定的费用,帮助学生进行创业前的准备工作。通过创业跟踪,规范学生的市场意识、团队意识,从而使学生能够独立地进行市场营销。
总之,美术学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目的是让学生具备市场意识,锻炼艺术与市场结合的理念,改革以往的以试卷为准的考试形式,用具体的案例作为对学生的评价标准,让学生获得利益的同时得到社会的认可,使他们发自内心地喜欢美术学专业,自觉投入到专业课程的学习当中,我相信当学生能自觉地爱上美术学专业的时候,贵工程的学风必然改观,就业也势必有所突破,应用型人才培养战略也会被大家所瞩目。
美术学专业与课程体系改革是一个重大的课题,是对传统美术学专业的一个挑战,更是对以往课程体系的一个颠覆,需要有一种敢为天下先的闯进和胆识,需要全体美术师生共同努力才能迈出艰难的第一步,到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峰。到那时,贵工程美术学专业将像一面旗帜在贵州乃至全国飘扬。
以上是本人的一些粗浅设想,最终目的是让美术学专业通过改革走上应用型的轨道,担负起服务大众的重任,给广大的美术学生开拓一片就业的天地,让更多的“美术无用论”在改革的浪潮中沉默,点亮美术学专业在高校转型发展中的曙光,指导全体美术师生运用自己手中的画笔去装点自己理想的家园。
作者单位:
美术改革与美术教育 篇12
一、农村小学美术教学的现状。
笔者长期在农村小学任教, 所以对于农村中小学教育状况非常了解, 尤其是看到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严重状况, 更是深深地担忧, 因为农村多数中小学其实根本就谈不上美术教学, 学生连最起码的美术知识都不懂得, 就更别提什么美术素质了。
例如:教学学时严重不足。据笔者走访许多农村小学, 亲身经历、亲眼所见, 在课程表上美术课程是有所体现的, 但是在教师实际教学过程中, 根本就不上美术课程, 从这个意义上说, 美术课程其实就是一种“摆设”, 是迎接上级检查的“挡箭牌”。在个别学校, 即使上美术课, 也是在教学语文、数学课程比较烦的时候, 作为娱乐一下学生情绪的调节剂, 上一节形式简单的所谓“美术课”, 教师什么都不管, 学生随便画。由此可见, 在农村小学, 美术课课时根本就得不到保障。
教学形式单一。农村小学美术课教学形式比较简单, 很多教师上美术课时, 就是在黑板上画几幅简单的图画, 然后让学生自己照着画, 学生画完后, 拿给教师看, 教师只是简单地进行评判好或不好。整个上课过程, 极其简单, 没有任何技术含量, 甚至教师上课之前, 根本就不备课, 上课时, 就是“信手拈来”。这种简单的上课形式, 距离新课标美术课要求有很大差距, 所以根本就起不到上美术课的作用。
教学没有创新。创新意识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培养目标, 也是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它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是学生步入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保障。但是农村小学美术教育无论是教育形式上, 还是教学内容上, 都没有任何创新, 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品质。多数教师只是应付式地进行教学, 多少年如一日, 始终没有任何变化, 教师不继续学习专业知识, 不研究教学新动向, 不学习新教学方法, 不改变旧的教学思想, 这严重阻碍了新课程改革的进程。
教学重视程度不够。纵观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状况,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第一是教学成绩考评制度的影响。小学阶段, 因为多数考评的结果基本都依据语文和数学两科的成绩, 所以考试的指挥棒, 决定了小学美术教学的命运。而且多数校领导和教师也因此不再重视美术教学, 使美术课变得可有可无, 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错误。
教师师资力量严重短缺。农村小学因为受许多条件的限制, 美术教师严重不足, 甚至在很多学校根本就没有美术教师, 也有一个教师身兼数职, 既是语文教师, 又是数学教师, 还是美术和音乐教师的现象。专业教师的短缺, 造成了农村学校美术教育的严重不足。
二、农村小学美术教学的改革
鉴于农村美术教育的状况, 确实应该引起广大教育者的警惕和重视, 农村美术教育必须进行改革, 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 为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工作, 培养更多具有审美能力、正确审美观的有用人才。
1. 考评制度需要改革。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学校领导和教师不重视美术教育的状况, 笔者认为首先要改变的是考评制度。因为考评制度就像是一个无形的指挥棒, 在指挥着教师的教学侧重方向, 教师肯定会按照上级领导的考评, 来确定自己教学的重点, 究其原因就是一个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 其衡量的尺度就是主要科目的考试成绩, 并且还会和工资奖金等挂钩。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才是美术教育失宠的根本原因。美术课对于学生来说, 是令人喜悦、有意义的课程, 但是对于教师来说, 却是没有什么实际价值的科目, 只是偶尔用来放松一下紧张情绪的调节剂。因此, 要想改变这种状况, 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成绩考评的方法, 教师教学效果要从多课程、多层次去考评, 也不能仅根据学科考试成绩来评定, 还应该有更多方面的评价。比如, 学生和家长对教师的评价, 以及学生各种能力的测试, 教师专业知识和授课能力的测试, 接受新教学知识, 利用新教学方法的能力, 都应该加入教师考评的范畴, 也才能从根本上使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保证。
2. 培育美术教学人才。
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严重缺失, 和缺少专业的美术教师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在农村许多学校都是一名教师教学一个班级, 往往身兼数职, 就像是一名“全能”的“超人”, 同时还要承担学校的很多事情, 比如各种劳动和上级的检查等。这种情况下, 要想让一名教师担当起所有课程的教学任务, 而且还要教学成绩得到领导和家长的满意, 那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终极任务, 更何况多数的教师根本就不具备美术教学的能力, 因此教师也只能是把美术课“束之高阁”, 而把教学重点放到语文和数学上,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此, 要想改变农村美术教育的状况, 就必须多培养一些美术教师, 补充到农村小学当中去, 这样农村小学的美术教育才不是“无米之炊”, 才会得到有效的保障, 彻底改变美术教学的尴尬境况。
3. 从主管部门到学校领导要引起重视。
造成农村美术教育落后的另一个原因, 就是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的不重视。据笔者的调查, 有很多校长本身就认为只要把主要课程教好就可以了, 何必费那么多的力气搞美术教育呢?领导的不重视, 就更加剧了教师对美术教学的轻视, 教师干脆就不上美术课, 这样都省事、省力、省心。但是无论是领导还是教师, 都忘了学生那渴望知识的心, 更忘了作为教育者所承担的学生素质教育的重担。因此, 要想农村美术教育的状况得到改变, 就必须引起广大教育领导者的重视, 改变他们的错误思想意识, 认真贯彻关于素质教育的新课程精神和要求, 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而不是空喊口号。
4. 保证教学时间。
教学时间是美术教学得到保障的重要前提, 如果连最基本的教学课时数都不能保障, 又怎么能保障美术教学的效果呢?所以各个学校从领导到教师都必须以高度重视的态度, 在实际教学中真正做到美术教学的时间“不缺斤少两”, 不再让美术课只停留在课程表上, 成为应付上级检查的“道具”, 把美术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保证美术教学的实际效果, 使学生受到国家义务教育应有的学科教育。
【美术改革与美术教育】推荐阅读:
美术课程的改革05-29
高职美术教育改革08-21
中学美术教学改革10-06
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10-13
农村美术教育改革之径08-13
高校美术教学改革刍议06-25
美术鉴赏课程教学改革09-06
教学改革美术教学09-20
美术新课程改革论文10-09
学生美术学习教育改革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