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与学前教育

2024-10-19

美术教学与学前教育(精选12篇)

美术教学与学前教育 篇1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阶段教育的平稳连接与过渡。幼儿园与小学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 其教育目标不同, 教学方法不同。幼儿园为小学做准备, 小学是学校教育的开始, 小学教育是幼教的继续、发展与提高。因此, 幼教和小学教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关系处理的如何, 关系到能否实现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但长期以来农村幼小衔接工作仍然存在许多误区:

一、农村学前教育与小学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1. 衔接流于表面, 缺乏沟通。

在农村不少地区, 一些幼儿园也只是在大班末期按小学方式上课, 或偶尔做一些小学参观活动。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缺乏充分的沟通, 虽然幼小衔接在思想上得到了重视, 但在工作中却是你搞你的准备, 我搞我的衔接, 幼小之间缺少交流, 缺少沟通。幼儿园在教学要求、内容、方法以及作息时间方面都主动向小学靠拢, 忽视幼儿自身的特点, 不少农村幼师, 不懂幼儿身心成长的规律和特点, 不懂幼儿教育的基本目标和发展趋势, 幼儿教育只是简单机械的“放羊式”和“看鸭式”, 毫无科学性和创新意识, 更谈不上关注儿童的整体发展。一些幼师把幼儿教育和学前教育等同起来, 将一年级知识硬性灌输, 计算、默字、背诗, 过分强调智力的开发, 根本不注意服从自然的法则, 弄得儿童厌恶甚至害怕上幼儿园。同时小学也没充分主动地与幼儿园接触, 小学教师也没真正注意到初入学儿童的身心特点, 过于注重学科教学, 缺乏创设一整套适合初入学儿童的教具教学, 使初入学儿童在规范、繁重的学习环境压力下逐渐丧失学习兴趣。事实证明, 只有通过幼小双方不断交流, 不断沟通才是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有效途径。

2. 忽视校园环境衔接

一些幼儿园在儿童将要入小学的前半年才着手做幼小衔接工作, 带幼儿去参观小学, 请小学生回园介绍等。这些做法是必要的, 但远远不够。在儿童3、4岁刚入园时就应当培养的他们的自理能力、交往能力、规则意识、完成简单任务的能力和正确的姿势、良好的习惯等, 但这些准备工作幼儿园都是在快结束幼儿教育阶段才着手进行强化训练, 忽视了日积月累, 急于求成, 致使儿童在生理、心理各方面压力骤然加大, 难以适应, 不但教育效果不佳, 而且还使儿童对小学和未来的学习产生畏惧和为难情绪。

3. 教材设置方面缺乏有效衔接

教材编制方面望往往忽略“幼”“小”两者的衔接设置, 幼儿教学用书多是一些游戏、儿歌课程, 而一进入小学则是规范的知识教育, 缺乏趣味, 使得幼小衔接在教育教学的内容、要求、形式和方法等方面的设置缺少过渡, 出现明显的“脱节”现象, 同时教材设置也脱离农村社会的实际情况, 在农村教学方面缺乏运用价值。

4. 重知识、轻能力, 教育观念有待改善

幼小衔接工作中只重知识准备, 轻能力培养, 只关注儿童认识了多少字, 会做多少道算术题, 不关心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 不关注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和承受能力的培养;只关注儿童的生理发育, 却忽视了儿童的心理健康。这样的衔接非但不能提高儿童入学的适应能力, 反而还造成了种种弊端。同时, 由于幼儿教师没有经过小学教育的专门训练, 对小学教学要求不甚了解, 所教知识和技能有时不够规范, 使儿童养成不正确的习惯, 如书写汉字的笔顺错误, 读拼音不能“直呼”等, 致使儿童刚入学就面临需花大力气纠正错误的问题, 阻碍了儿童应有的发展。

二、做好农村学前教育与小学教学衔接对策

当一个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时候, 由于小学与幼儿园的特点不同, 要求不一, 决定着孩子进入小学后要有一个适应期。如小学以课堂教育为主, 与幼儿园相比有更多的、明确的规范要求, 小学要求孩子自制、自理的能力越来越高等等。对幼儿进行入学准备方面的教育工作既要重视孩子出现的问题, 又要谨慎对待和处理, 不妨从下面几点入手:

1. 加强学前教育与小学的沟通、合作

幼儿园与小学学校和教师要积极配合, 相互沟通、借鉴, 促进幼小衔接顺利、有序的开展, 使幼儿高高兴兴地进入小学, 内心产生想上小学当个小学生的愿望。如组织儿童参观小学的一天活动, 如让儿童参观小学校园后, 及时组织小学生与幼儿座谈、给予幼儿独立思考质疑的空间, 积极回答小朋友的诸多疑问。同时学校应尽量配合幼儿长期在幼儿园生活而形成的习惯;在学习上, 暂时降低难度, 以减低新生的压力, 以缩短幼儿到新学校时产生焦虑、紧张的时间, 从而让他们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和方式;而且学校还要注意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融洽的师生关系, 宽松, 愉快的学习气氛, 让幼儿感到在一个文明、安全、和谐、愉快地充满爱与尊重的良好精神环境中生活。同时, 要培养幼儿团队归属感, 小学必须抓准时机, 恰到好处地引导幼儿。

2. 改变过去陈旧的课程, 关注儿童的兴趣

重新制订适合幼小衔接的新的课程。幼儿园与小学课程衔接必须充分关注两个学习阶段的差异, 体现“五化”课程衔接理念, 即课程目标小步子化、课程内容生活化、课程组织统整化、课程实施活动化、课程评价多元化。改变过去小学内容“难、繁、偏、重”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儿童身心发展和生活经验的联系, 倡导儿童的主动参与, 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课程, 培养儿童社会责任感, 关注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继续结合幼儿园的游戏教学方式, 保护和启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针对农村社会实际开设一些与现代农业及农村生活环境相关的综合课程。

3. 变革学生观, 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

改变传统的把学生看成是教学活动过程中被动的、依赖的客体地位, 弘扬学生的主体性, 努力培养初入学儿童的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获取新知的能力, 以及交流和合作的等能力。幼儿初进小学阶段困难会时常出现, 教育孩子在挫折面前不害怕、不退缩, 有意识地经常鼓励孩子运用自己的力量去想办法解决遇到的各种困难。教师及家长要提高初入学儿童接受挫折的能力、任务意识能力、规则意识能力、交往能力以及学习方面的准备能力。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教会孩子勤于思考和善于思考, 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一系列过程要注重家长与老师的共同努力, 互相配合。

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幼儿园应充分发掘小学、家庭和社区教育资源的作用, 视小学、家庭为“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 “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 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 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同时建立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联系, 共同搞好衔接工作。幼小衔接不只是两个教育阶段教学内容的过渡, 我们更应该持一种开放的课程理念来审视幼小衔接, 立足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使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既体现其合理的层次性, 又体现其良好的过渡性、连贯性。

摘要: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重视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农村也开展了学前教育。但是, 农村学前教育条件不成熟, 存在严重的幼小衔接的问题。本文就农村幼小衔接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并对做好农村学前教育与小学教学衔接工作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学前教育,小学教学,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张倩倩.浅议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之衔接[J].小学时代教师, 2009 (8)

[2]罗英智.幼小衔接工作中的误区和走出误区的思考[J]辽宁教育, 1999

[3]刘冰.浅谈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J].当代学前教育, 2009 (1) .

[4]张明红崔吉晓.对语言教育幼小衔接的思考[J].幼儿教育 (教育科学) , 2011 (7、8) .

美术教学与学前教育 篇2

时光飞逝,时间在慢慢推演,相信大家对即将到来的工作生活满心期待吧!现在的你想必不是在做教学计划,就是在准备做教学计划吧。相信大家又在为写教学计划犯愁了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学前教育声乐教学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声乐课是学前教育的专业教育课之一,是一门需要掌握技术的专业技能课。学前教育声乐课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最基本的声乐知识及基本的声乐技巧,学生要掌握基础的唱歌知识,了解最基本的歌唱技巧。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完成幼儿教育的要求。

一、课程设置

学前教育课程所要培养的人才是综合素养较高的人才,它要求学生的综合能力强,技能多,应用熟练。学生不只要掌握学前教育所教授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唱歌,跳舞,绘画,钢琴等实践操作能力,在这些之中,唱歌所占比重较大,而声乐课则是唱歌的基础,所以学好学前声乐这一门课程十分重要。

(一)课程定位

学前声乐课是学前音乐课的一门附属课程,其主要作用是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音乐素质,为学生将来从事幼儿教育提供最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和歌唱技巧。如何使幼儿从音乐中收到启发,引导幼儿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情感和利用音乐表达情感的能力。此课程“幼教”特色鲜明,为了学好这一门课程需要学生学好理论,多多联系,熟练处理各种场景下的幼儿教育。

(二)课程目标

学前声乐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生掌握基本音乐知识,掌握构建音乐,创造音乐的能力,将声乐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所教授学生内容要符合幼儿教育发展所需要。让学生能开口唱,会演唱,会边弹边唱。还要让学生知道如何科学的发生,如何正确理解歌曲的思想内容,感觉歌曲的艺术形象,逐步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表现能力,有感情的演唱,感染小孩。

(三)课程设计

学前声乐课是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它是其他课程的基础,也需要其他课程的知识进行支撑,在掌握识谱,视听,视唱能力后,就可以你进行声乐课程教学的开展。声乐课的教学设计顺序是声乐基础,儿歌代词练习,儿歌表演,儿歌自弹自唱,逐步展开教学计划。课程的重点是歌唱发声的基础知识,歌唱知识及器官运用,还有唱歌的姿势,科学发声。课程的难点是学会基本的歌唱技能,正确理解歌曲所含思想,有感情的演唱。

二、教学内容

(一)声乐基础

由于我们的学生都是没有声乐基础没有接受过正规训练的,所以我将声乐基础放在第一个位置上安排20%的课时,重点教会学生最基本的发声技巧,识谱等,在此模块内选曲要选择简单通俗,适合专业的歌曲,并且还要根据专业特点,尽量选曲中外少儿歌曲。在内容上,要教学生认识发声器生理构造及作用,学会发声技巧及如何保护嗓音的知识,懂得歌唱的缓吸缓呼,急吸缓呼两种呼吸方法,学会连音,颤音的发声方式。进行唱时姿势正确,精神饱满的声音练习,正确唱出单韵母和歌名,掌握歌唱的呼吸,有意识的控制和运用呼吸开更好的发声,做到中声区发生自然。

(二)儿歌代词练习

儿歌代词练习主要是为了训练学生对于歌曲的节奏,音准,音乐风格的把握,还有在发音时保证吐字灵活,清晰。同时结合专业是幼儿教育的.特点进行联系,一举多得。在儿歌代词练习这一模块,我们安排20%的课时,这一模块的要求就是学生将词唱对,吐字清晰,掌握个别复杂的节奏的演唱,灵活运用气息,使声音统一,自然,以字行腔,字正腔圆,以情带声,正确处理和表现不同风格的歌曲。

(三)儿歌表演

幼儿教育的特点就是要幼儿唱跳结合,在儿歌表演唱的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具有表演力,能够引导幼儿跟其进行表演,要求学生能够唱跳结合,与舞蹈课的韵律结合,唱演同时进行,可以较好的表演歌曲同时引领学生。

(四)儿歌自弹自唱

儿歌自弹自唱,将弹唱二合一,针对性较强,难度较高,所以此模块安排30%的课时。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所有的技能都需要会一点,而我们作为学前教育声乐课专业的学生,有关音乐的都要涉及一些。会弹会唱,还得能将二者结合。这一教学模块要求学生有很好的处理能力,知道儿歌的音谱,并且边弹边唱,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手脑口同时进行运转,所以操作较难,这一模块需要学生多加练习,对于音谱,乐器都要十分熟悉。

以上就是学前教育声乐课的课程设置,这个安排是结合了学生的认知能力,紧密联系了将来就业的需要,同其他课业配合,按照学生的接受能力循序渐进的进行学习安排。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模式

教育模式主要是创造情景,重点探究,多多合作,获取知识,分享运用。老师为学生提供进行联系的场景,学生在此场景下进行练习,重点让学生进行探究,如何更好完成任务,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互相指出缺点不足之处,从彼此身上获取知识,同学之间分享各自心得,并将其总结运用。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将教与学统一,运用于实践。老师传授的知识还是较为书面的,学生们之间进行探讨可以得出许多课堂没有教授的经验。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十分有利的。

(二)方法手段

学前教育声乐课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是:体验性音乐教学方法,实践性音乐教学方法,语言性音乐教学方法和探究性音乐教学方法。譬如,声乐专业不同于其他,但是理论教学还不够,需要实践需要练习。儿歌表演唱的教学法,是练习法,律动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创作教学法的结合。在练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高,积极性强。在练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掌握了教学内容,还可以学以致用。通过创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应变能力,身临其境,更好的体会幼儿教育。在学生表演结束后,一般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法,以探究,发现为主,学生通过自我思考去研究如何更好的发声,如何表演较为顺畅,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探讨,学习。并总结得出结论。

四、总结

美术教学与学前教育 篇3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美术课教学    实践

一、引言

美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高校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探究。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是该专业的重点课程,画画、美术鉴赏、手工以及图案,这四类都是属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范畴之内,这四大类是相辅相成的。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目标,要使学生们掌握好绘画、手工、美术鉴赏以及图案四个模块,就必须要让学生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来获得这些技巧和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才能够适应学前教育的改革和变化,成为合格的学前教育者。

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教学中存在的不利因素

(一)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专业性能太强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在专业中占有一定的主导地位,是专业课程的核心部分,因此美术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显得特别重要。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美术课程的教学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而美术课程课时又相对较少,师资力量不够,这些都是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中普遍的存在问题,进而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对美术课程学习倦怠、学习质量降低、学习效果不明显甚至偏差等现象。

(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死板

国内现行的教育制度重视应试教育,一味地对学生进行压迫式或半强迫式的教学,导致美术教育发挥不了它的有作用,丧失了它的本性——创造性。当前,很多教师在教学方式上还比较墨守成规,还在遵循以前的教学定律,以为只要将理论知识传授给了学生就能够让学生掌握好学科的知识,所以通常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听,导致了重理论、轻实际的现象。美术教学的特点就是要重操作、轻理论,只有在不断地绘画过程中,才能够锻炼自身的画技,提高自身的美术鉴赏能力,有效地培养创新能力。很多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很少让学生动手绘画,花大精力教学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还降低了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积极性和兴趣。

(三)学前教育专业美术专业课教材实践性能低

当前很多高校学前专业美术课程的教材还比较陈旧,教材中有关实践操作的内容相对较少,而理论性的知识偏多。由此可见,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材的形式太过于单一。教材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桥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离不开教材,因此教材的内容对于教学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教材理论性东西太多,就会导致学生只会纸上谈兵,而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就会减退,这样不仅不利于教师的授教,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甚至让学生根本无法独自完成美术作业,动手能力和技巧更是不可能达到精益求精。

三、解决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教学问题的针对性措施

(一)要有完善的美术课的教学体系

新课程改革后,很多美术课程的教学模式都迈向了新的领域,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对于美术课的教学,可适当地对其进行调整。学前教育专业并不是美术专业,专业性能太强,不仅会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还会导致很多学生讨厌美术课程。因此,在美术课程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尽量联系实际生活,多让学生进行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加以指导。如此一来,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越来越强,而且还能够有效地掌握理论知识,融会贯通。

(二)教学方式灵活多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场景来教学,这样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尽量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理解和接受,对于个别不能理解和接受的学生,教师要对其进行因材施教。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问,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去探索、去创新,让学生之间能够互动、交流。教师还可以利用单向性的教学方式来引入更多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在上美术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将一些精美的图画和资料展现给学生,让学生鉴赏,并发表自身的观点。在谈论交流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来制作,该过程可以是模仿也可以是创新。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增加美术课程教材的实践性

学校在安排美术课程之前,一定要制订完善的课程教学计划。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每个星期再多加几节美术课程,让学生有更宽裕的时间来完成美术作业,有了充足的时间,教师就可以给予学生充分地指导。例如:教师可在课堂上布置美术手工作业,如装饰画、折纸、泥塑等都可以在课堂上操作,加上教师的指导,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不仅有足够的时间,遇到问题时还能够及时询问老师。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能够突出美术课程的实践性,进而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学前教育者,一定要专业,更要了解幼儿的心理。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去进修,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知识,特别是学前教育的理论知识和观念。除此之外,高校在进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教学方式和手法,除了要教授学生理论知识之外,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动手能力,要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只有将课堂教学充分地利用起来,才能够有效地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学前教育者。

【参考文献】

[1]杨旭.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11(02):105-106.

[2]金日勋.浅析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的基本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1(03):125-126.

美术教学与学前教育 篇4

一、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现状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进行改革和优化的前提是要了解它的现状, 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探讨美术教学的现状。一是教材建设不完整。实践教学对于幼儿教师专业的教学非常重要, 其教材的完整性对于此专业同样重要。然而, 在当前儿童画部分的编写与理论部分融合在一起, 并未单独分开编写。即使是有的院校自己编写了参考书, 但没有统一的编写标准作为参考, 使得编写的内容单一, 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这就势必会造成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不能进行有效的实际技能训练, 使得学生毕业后在这方面的知识比较落后。二是教学的方法落后, 重视理论忽略实践。教学方法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 它可以使美术教学目标得到实现。而当前有一种陈旧的观念, 认为只要学会画画就能教好美术, 所以本专业的老师不去探究、创新好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教学方法, 仍用死记硬背来教育学生, 既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又得不到很好的效果, 最终还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目前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 现代任何一本教材都配有光盘, 但学生和教师们并没有充分利用, 光盘就成为一种摆设, 即使在课堂上播放这些光盘的内容, 也是走马观花, 老师们也不强调其中的知识点。结果就是学生看完后像看了一部电影一样, 没有任何感觉。可见当代教育界推出的多媒体教学还得深化, 需要我们去重新审视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归根结底是要让教师们从思想上重视教学方法的运用。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们仍然是只重视理论性, 忽视了实践技能对学生们重要性。比如在美术手工课后, 手上的功夫并没有长进, 仍然只会一些理论的东西。这种知识和技能脱节的现象是当代教育界普遍存在的问题, 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思考。三是课程的评价体系比较单一。对于这种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仍用考试成绩评价一个学生好坏的评价体系是不合适的, 没有在最终的考核中加入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核, 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 使学生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改革

美术教学课堂改革的目标是通过对课程教学计划进行修订、对课程的评价方案进行科学性修正、对美术课教师加强知识培训等等, 使该专业的每位学生毕业后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而且还具备美术基础和儿童画以及手工制作等方面的实践技能。通过改革, 使学生走出校门的同时也具备了一名幼儿教师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工作能力和教书育人的知识, 能够成为学前教育这个行业的教学、管理、研究方面的高素质人才。美术课堂教育的改革, 使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能力得到了提高, 让学生通过美术基础和手工制作等充分了解美术所包含的全面的综合技能,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创作能力等等。以学生能熟练把这些技能运用于学前教育中为最终目的。

长期以来, 学前教育专业在美术教学方面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专业的发展和学生素质的提高。专业的教学理论和贫乏的美术实践技能形成鲜明的对比, 我们培养一个学生不是只看他的专业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 更重要的是他的能力能否适应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 这也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基本特征。下面从三方面探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堂的改革。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美术技能教学大纲, 进而修订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计划, 在原有的计划基础上, 依据教学规律, 学生的课堂作业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拥有充足的时间来完成。目前这种有限的美术课堂教学时间不能适应学生完成作业的需求, 为解决课时少这一问题, 需要学校从根本上认识问题的严重性, 在教与学之间建立规范和完善的教学制度,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完成美术学习的内容和课后作业, 从而使学前教育的学生具有最基本的动手能力和绘画的技能。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抓住其中的关键点, 这一关键点就是要把美术课程 (美术基础、儿童画、手工制作) 进行细分, 使学生首先系统地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 然后知道学习的目的,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对课程进行细分后, 既增强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 又增加了学生的实践和动手的环节, 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下是每个课程所包含的内容:

二是适当地合并一些重复性的专业课程, 调整一些不太重要课程的课时,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前教育专业在统一规定课程不减少的情况下, 争取出来一些时间为学生安排一些美术方面的实践技能课程。比如像幼儿卫生学、儿童健康教育学、儿童营养学等这些有内在联系的课程可以进行适当的删减或者是合并。这样的调整可以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同时具备理论和技能双重的本领, 可以很快地融入工作中。

三是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老师专业化的改革, 首先要对兼职的美术教师进行学前幼儿心理、幼儿教育等方面知识的培训, 加强他们对学前美术教育特点的认识, 提高他们的专业化程度。其次是要向学院申请开设专门的学前美术课, 加强美术技能课的师资建设, 培养专业化的教师, 并且通过听课和评价的方式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控。要求技能课教师及时了解学前教育的发展动向, 根据幼儿园教育发展的实际要求和社会的就业形势来调整技能教学内容, 使学生学习的内容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

三、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优化

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 虽然已经有很多的教学方法,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这些方法可能已经过时或需要进行完善。以下从三方面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

一是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一些情景,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来自于自身的感觉, 认识过程为先有感性认识, 再进一步上升为理性认识, 学生认识和学习抽象理论的入口正是教育。而用创造场景来引导学生慢慢观察事物的教学方式正是幼儿园教育的出发点。对于美术教学, 老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些场景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进而诱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使他们有目的地去研究和观察, 最终自我思考而产生自己的想法。当学生进入老师设置的情景中时, 他们的耳朵、眼睛等多种感官都会参与其中, 充分地调动起每个人的学习激情, 真正做到耳、眼、心并用, 形成良好的教学和学习的氛围。

二是把模仿和创新进行有效的结合。能提高学生绘画基本功的有效途径是临摹, 然后把临摹与创新有效地结合可以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会成为一线教师, 所以在他们当学生时, 就应要求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就不断地模仿和创新, 让他们尽早得到全面的发展。总而言之, 通过临摹, 可以锻炼学生的绘画基本功和对事物的模仿能力;通过创新可以激发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 符合当代大学生对于个性的追求。

三是要进行写生和创作教学。写生可以使学生和生活或者大自然进行对话, 可以是学生不断地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提高自身的悟性, 可以增加对美术的灵感。所以写生在美术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在进行写生时, 学生要对动物和静物分别进行绘画, 并按照每一个环节和步骤由简单到复杂进行一步一步的分析, 最终独立完成自己的写生作品。有了临摹和写生做基础, 接下来就要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这是每一名致力于学前教育的老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功。首先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能通过欣赏一幅画, 并根据其中的内容能够编出一个动听故事的能力;其次是要培养学生根据画面内容合理着色的能力, 通过对画的内容进行对比和讨论, 加深学生对图画着色的认知感, 进而增强学生对色彩的分辨率和运用色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立军.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中实施项目课程教学的探究[J].考试周刊, 2012, (45) :174-175.

[2]吕袁媛.再论学前教育的教学改革[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6 (17406) :124-126.

[3]赵晶.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 (21) :50.

[4]段浩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特色培养初探[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7402) :110-111.

[5]纪瑞祥.浅析幼儿园教改背景下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设置[J].科技信息, 2012, (39705) :247+228.

品德教育与美术教育的研究 篇5

概要:思想品德教育与美术教育的整合是走向素质教育的一条好路子, 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美育为近代教育之骨干。美育之实施,直以艺术为教育,培养美的创造及鉴赏知识,而普及于社会。” “提起全国人民对于艺术的兴趣,以养成高尚、纯洁、舍己为群之思想。” 美术教育对人的性格的塑造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培养他们持之以恒的精神,能动能静的禀性等都是大有益处的。美术教育不仅仅是教孩子一些知识,训练一下他们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为了育人,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现代新人。开辟更多的思想品德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相互渗透,彼此联系。这样,教育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素质教育才能真正步入正轨。

关键词:蔡元培 陶行知 品德教育 美术教育

素质教育必须着眼于“两全”,即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素养、劳动技能和身心素质,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在此系统工程之中思想品德教育与美术教育的整合是走向素质教育的一条好路子。

蔡元培早在1912年2月写的《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一文中,否定前清“忠君”、“尊孔”教育宗旨,主张用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来代替,从而打破了两千年来中国封建教育两条不可动摇的信条。他特别重视美感教育,是我国第一个把美学理论应用于教育并将“美育”写入国家教育宗旨的人。1916年12月,他在上海江苏省教育会的演说中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美育为近代教育之骨干。美育之实施,直以艺术为教育,培养美的创造及鉴赏知识,而普及于社会。” “提起全国人民对于艺术的兴趣,以养成高尚、纯洁、舍己为群之思想。”鲁迅先生是蔡元培美育思想的积极支持者和实施者。

美术教育对人的性格的塑造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少年儿童当中开展美术教育意义非常重要。美术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拔苗助长的现象,过早地给孩子输灌美术的技法、技巧,没有着眼于儿童本身对生活的探索和体验,把人给淡化了,这样课堂就成为培养同一模式产品的厂矿了。

陈独秀在《新教育是什么?》一文中,谈到了儿童美术教育的本质,反映出世纪初有识之士的真知灼见,“我曾看到许多学校陈列出好些很精致的手工和图画成绩品来装潢学校的门面;内中有些教员代学生做成骗人的,固然不值得批评,就真是学生自己做的,在外行看起来,必以为成绩很好,但在懂得教育的人看起来,便不敢恭维了。因为教育品和美术品有很大的分别。我们不应当把教育品看作美术品。若是教育品当成美术品,便算是手工图画的教育大失败,还说什么成绩呢?因为教育儿童直接的目的,不是马要教他成一个艺术家,所以不用教他学习美术品的手工图画;教育儿童直接的目的,是要寻找种种机会,用各种方法,训练儿童各种感官,使他各种器官及观察力创造力想像力道德情感等本能渐渐地自由生长发育。手工图画正是用作生长发育这些本能的工具。所以小学的手工图画不是教成艺术家的,而是用它发育童观察力创造力想像力的,使儿童观察创造想像的天才得以自由发展。若由先生的意思教他造成美术品,那只能算是先生自己的成绩,是与儿童教育无关的,这种教育可以叫做“填谱的”教育;一切“填”教育会限制受教育者的智识自由活动而使其固定,且造成机械地盲从的习惯,戕贼人类可贵的创造才能。”

教育的宗旨应放在培养有能力、有优良品质、有高素养的现代人。儿童美术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定时的训练过程,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培养他们持之以恒的精神,能动能静的禀性等都是大有益处的。

培养孩子的艺术感觉和艺术气质。

美术教育把孩子们带到一个美的世界中去,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鉴赏,如讲解大师的作品,带领他们参观好的画展,到郊外观察大自然,讲述优美的童话故事,听音乐等,提高他们的对美的感受能力,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真挚美好的感情、陶冶他们的情操。

培养儿童的自信心。

兴趣是儿童学画画的基础。教师的职责就在于保护和激发他们潜在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还应多采用鼓励的方法,发现和充分肯定他们的优点,看到他们的进步,使他们对自己的才能产生自信心。绝不能轻易地伤害他们的自尊。

培养儿童的开放意识。

孩子们生活在一个开放的、高科技的信息时代。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应丰富多采,让他们接触人物、动物、花鸟、山水、建筑、民风民俗、影视等大千世界所有的美好东西,扩展他们的视野。

培养儿童的创造性。

黑格尔说:“说到本领,我认为最重要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美术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激发引导孩子们的想象力,孩子们最大的乐趣也在于幻想,每一个孩子的心都是一个充满幻想和想象的神奇世界。教师的教学应着眼于童心的释放,鼓励儿童好奇心的张扬,如自由自在的野外写生,随心所欲的泼墨赋彩、绘声绘色的形象思维启动等,都能激发孩子们用自己的画将神奇的童心世界表现出来,使想象力得到发展。培养儿童自由、平等的民主意识。

好的教师应尊重孩子、平等地对待他们,给予他们积极的指导性的建议,尊重和倾听他们的见解和判断力,为他们创造一种自由、愉快和谐的民主气氛,在一种自由的游戏状态中学习和创作。让他们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

近年来教育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和唯理智教育的影响波及到儿童和儿童美术教育,在迅速转型的现代社会中,成人屈于生存和名利的压力,把儿童变成为过度和模糊的投资对象,忽略儿童情感的体验,各种蜂拥而至的考级或是以赢利为目的的比赛以及以技能和技巧为基点的层面的培训,致使儿童在绘画当中普遍出现迎合和彼此模仿,造成孩子的创造力过早枯竭和童真的消失。儿童学习的本身不是为了艺术而学习,而是被迫披上了种种功利的目的,尤其是许多的家长,认为只要能拿奖就是本事学到家,为了拿奖而逼小孩急功近利,过多的加工和商业成分使孩子的创造性受到影响,而美术是最原创性的,不少真正属于孩子的东西被剥夺了,就孩子而言,艺术的本身就被曲解和误导了。

另一个方面在于很多老师在教育上的误导,缺乏敬业的精神和责任感,教育应该是人性化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标准,而老师的个人因素对孩子的影响却是非常大的。部分教师由于观念和心态上的保守,导致教育走不出传统的禁锢,还有一些老师由于名利的驱使,在教学上采取急功近利走捷径,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发展程度,违背了教育的本意。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愈来愈受到重视,就其本身而言,教育观念是否新,教育思想是否先进,教学方法是否正确,亦是非常重要的,更值得认真探讨。那么,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呢?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就决定了他怎样教学。我们认为:一流的老师教人,二流的老师教知识,三流的老师误人。美术教育不仅仅是教孩子一些知识,训练一下他们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为了育人,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现代新人。

陶行知我们都崇敬的伟大教育家,他在教育政策的确定、师范教育的改造、生活教育的提倡等方面都有精辟的论述,在他创办的育才学校里,艺术课程占有重要地位。他还发表《创造宣言》,强调要从小培养儿童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他提倡的创造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几个“小专家”,不是丢掉普及教育目的,是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意识及文化水准。

“生活教育”与高中美术教育 篇6

关键词:生活教育;高中美术;美术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行,高中美术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逐渐由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向创新思维教育转变。加强高中生美术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将生活教育引入到高中教学中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生活化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更加贴近生活,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高中美术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缺乏对美术教学的重视程度

高中美术教育是我国高中教学中的标准课程之一,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然而,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为了应对高考机制,学校和教师对高中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十分不足,大多数教师和家长都将美术教育看做是一门副科,这极大地制约了美术教育的发展和顺利进行。

(二)美术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艺术源于生活,美术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学科。当今的高中美术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注重对课本内容的讲授,忽视了美术教学的实践,这使得美术教学模式单一,内容枯燥,导致学生失去对美术的学习兴趣[2]。美术教学不但包括绘画基础以及对美术作品的鉴赏知识,更包含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创作,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创作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掌握美术的基础功底,同时享受创作的乐趣。

(三)缺乏生活元素

美术教学不仅仅是绘画的教学,还包括雕塑、建筑等美学作品的鉴赏,高中美术的教学中,不但要培养学生的美术功底,更要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然而,这些美术知识基本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差距较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容易学习和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美术教学中缺乏生活元素的融入,使得美术知识枯燥乏味,学生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从而导致高中美术课堂教学效率的降低,学生无法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培养美学素养,提高审美水平。

二、将生活教育融入高中美术教学的策略

(一)将生活教育融入到教学内容中

艺术源于生活,高中美术教学的教学内容中处处都是生活的痕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生活教育的融入。例如,在一些抽象派的绘画作品的鉴赏中,学生无法在短时间深刻理解抽象派的绘画风格和绘画思路,更无法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这使得学生失去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此外,一些较为抽象的雕塑涉及到中西方文化中的一些神话内容,学生无法了解这些神话背景,更加无法理解雕塑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将生活教育融入其中[3]。

例如,在《古希腊雕塑》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不理解古希腊神话的内容,因此无法理解古希腊人的审美理念。教师可以通过生活教育的方式,将2004年出现在雅典奥运会开幕式上的一些片段展示给学生,通过表演者们身着石膏像的衣服的静止表演使学生理解古希腊雕塑的地位和意义,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的同时,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了古希腊雕塑的博大精深。

(二)整合教学资源

每个地方都有地域性的文化特色,生活因此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地域性文化特色的教学资源,立足于生活,为学生创设更多的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场景,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深刻的理解美术知识。例如,在《中国民居》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身边的一些具有文化特色的民居和建筑,使学生将熟悉的文化特色与熟悉的建筑类型联系起来,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文化对中国民居的影响,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艺术情操。

生活中的许多物件也可以作为教学资源,例如在素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一些常见的容器和水果带入课堂,让学生绘画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深入浅出的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在光照下,不同角度不容物体所表现出的不同阴影,从而帮助学生更加快速的学会阴影部分的处理。同时,这种绘画常见物件的实践,能够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学会用美学角度去观察生活、美化生活,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内容要不断的与时俱进

由于美术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更新教案和教学内容,从而体现出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中美术教育的建筑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通过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和风格的介绍使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发展,还要注意一些中国现代建筑的介绍,让学生通过现代建筑的风格和特点理解美学的发展进程。

例如,在故宫建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2008北京奥运会的主会场鸟巢以及2010年世博会上各个国家展馆的设计思路穿插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学习美术,感受不同年代、不同国家对美学的不同的灵感和领悟。

(四)学会创作生活之美

美术教育的最终价值体现在运用美术来创造生活之美。学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细心观察,才能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发现事物的美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得学生在美术作品的创作中,增强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例如,郑板桥的竹子,展现给大家的是一种静态美,一种宁折不弯的精神,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则体现出一种神秘的美,它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将不同的美展现出来。

三、总结

本文通过对高中美术教学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将生活教育引入到美术教学中的有效措施。将生活教育引入到高中美术教学中,能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场景提高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和创造能力,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学生通过对美术的学习培养更加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参考文献】

[1]张荣安.生活化教学在高中美术教育中的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5(12):128-129

[2]王帅.高中美术教学如何同生活审美教育相融合[J].美术教育研究,2015(16):130

[3]赵新春.高中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学周刊,2014(02):224

美术教学与学前教育 篇7

一、《幼儿游戏理论与实践》课程基于“工学结合”理念的探索

1. 结合职业需要, 明确课程目标。

《幼儿游戏理论与实践》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 具有职业技能性质的专业必修课程。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 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3]幼儿教师职业需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具备组织、设计、分析、指导幼儿游戏及教育教学游戏化的意识与能力。在本门课程教学中, 笔者有意识地结合幼儿教师的职业需要, 突出技能型幼儿教师的专业培养目标, 将幼儿教师职业与游戏相关的基本职业技能具体化为游戏技能、游戏指导技能和游戏教学技能。《游戏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如果没有明确的课程目标指引, 就容易出现游戏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或是枯燥的理论知识堆积, 或是纯粹的玩耍嬉戏, 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为此, 笔者精心设计游戏理论与实践课程方案, 明确课程目标, 用课程目标指引教学活动, 使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不但学会玩多种游戏, 会组织、指导幼儿游戏, 还会设计、创编幼儿游戏教育活动, 力求把游戏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2. 教学做合一, 实施项目教学。

从杜威“做中学”,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出发, 笔者设计了“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即以不同的游戏项目为单位组织教学内容, 以角色游戏 (娃娃家、医院、理发店) 、结构游戏 (拼图、拼棒、七巧板游戏) 、表演游戏 (小兔乖乖、猴吃西瓜、小熊请客、三只小猪、小红帽) 、规则游戏 (体育游戏、智力游戏、跳房子、老鹰捉小鸡、丢手绢) 等各类游戏的设计与指导为主题开展项目教学。首先, 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确定游戏项目计划、明确学习任务, 从游戏环境的创设, 游戏材料的准备, 到游戏过程中的观察、指导和评价向学生进行介绍;其次, 学生在进行游戏基本理论学习的基础上, 参与表演游戏、结构游戏的实践操作, 设计体育游戏活动方案, 进行体育游戏创编和体育游戏的实训练习, 在实际教学情境中探索、实践、解决问题。这体现了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 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模式, 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创设了学生积极参与、相互团结协作和努力探索创新的主动学习模式。

3. 理论联系实践, 师生共同成长。

在本门课程教学中, 笔者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在游戏教育实践中主动探索。笔者通过完成表演游戏、结构游戏与体育游戏等项目任务, 组织和指导游戏教育活动, 设计和创编游戏方案, 不仅让学生学会了玩多种游戏, 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生的游戏理论水平和游戏实际操作技能, 把幼儿游戏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生的实际操作练习中, 笔者针对学生实训练习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幼儿教育工作的职业要求和学前儿童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基础, 及时地给与学生指导和反馈, 解答学生的疑问, 与学生共同总结、评析游戏学习情况, 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可以这样说, 本门课程实施的过程既是将幼儿游戏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过程, 又是师生共同取得进步和发展、教学相长的过程。

二、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思考

“工学结合”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以职业为导向, 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 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 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 强调课程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通过对《幼儿游戏理论与实践》等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探索, 笔者认为,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必须克服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论思想, 树立瞄准幼儿教育工作的职业需要, 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 以培养幼儿教育职业技能为基础, 将幼儿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紧密结合, 体现“教学做合一”的课程与教学论思想。

1. 以幼儿教师的职业要求为导向, 确定课程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要求是制定学前教育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学前教育机构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专业培养目标必须满足幼儿教育工作的需求, 课程教学必须突出对学生未来职业的有效性, 即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要满足幼儿教育工作的需要。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专业, 要适应幼儿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需要, 幼儿教师必须具有多方面的才能, 不仅要掌握广泛的科学知识, 具备较高的幼儿教育职业技能和幼儿教育理论素养, 还要具备弹、说、舞、唱、画等艺术表演能力。因此,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要依据当代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 加强对学生通识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提高艺术感悟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使学生整体素质趋于合理, 具有较强的职业适应性。在课程设置上既要有从整体上适应行业和社会对人才规格多样化的需求, 满足职业需要的内容, 又要有体现学生自身发展特色, 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内容。针对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和优势领域的因材施教、定向指导, 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获得健康成长与发展, 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满足幼儿教育的职业要求, 为将来的专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 着重培养学生的幼儿教育技能, 理论联系实践。

幼教专业理论知识对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而幼教专业技能则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安身立命的根本。因此,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 不应以单纯的传授知识为主, 而应以培养学生的幼儿教育技能、创新精神和自我学习能力为目的, 使学生在学习幼儿教育基本理论的基础上, 提高幼儿教育技能, 获得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在课程教学上, 不但要克服重理论、轻实践, 重课堂传授、轻实践学习的倾向, 还要克服过分注重实际操作, 忽视理论学习的倾向, 避免出现“一刀切”现象, 顾此失彼, 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不但要加强幼儿教育实践练习, 积累幼儿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 缩短职业适应期, 为学生未来的幼儿教育职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还要加强幼儿教育理论的学习, 用教育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 在教育实践中总结和深化教育理论, 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联系、有机统一。这是由于相对于其他职业来说, 学前教育工作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处于教育的启蒙阶段, 其对象是学龄前儿童, 这一时期的儿童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期。

3. 强化实践教学体系, 教学做合一。

幼儿教师职业不仅需要学生具备丰富的文化基础知识, 学前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需要学生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还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幼儿教育技能, 以及丰富的幼儿教育经验。因此, 教师要强化实践教学体系, 重视学生的基本职业技能训练, 创设实习实训环境, 充分发挥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功能, 将实训内容与课程教学、幼儿教师职业技能紧密结合, 就要在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实训, 在实训过程中深化理论, 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可通过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模拟、小组讨论、观摩见习、方案设计等方式使学生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接受基本技能训练,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解决幼教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使幼儿教育基本职业技能训练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 从而增强学生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性。

一言以蔽之,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切实实现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内容的组织要围绕幼儿教师职业岗位任务展开, 结合幼儿教师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 梳理出教学内容组织的主线, 以学生为主体,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展实习实训和模拟练习, 实现“教学做合一”, 目的是使学生顺利地进入职业生涯, 并有利于今后有更好的发展。“工学结合”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是全面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根本性转变的承载体, 是进行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需要不断深入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N].2006.11.

[2]Documents of“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oper-ative Education”[N].Northeastern University, U.S.A.Apr, 2001.

生活教育与高中美术教育 篇8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育,生活教育,审美意识

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现实生活是高中美术创作的源泉, 也是高中美术教育的真正课堂, 因而将生活教育融入高中美术教育中, 既能满足美术教育的需要, 也能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然而在传统的高中美术教育中, 教师只是一味地重视对课本教材的讲解, 并没有对实际生活多加关注。所以现代化的美术教育中要引入生活教育, 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 通过实践加深对美术的理解, 全面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一关于生活教育

1. 生活是众多教育的源泉

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生活与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教育也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因而生活是众多教育的源泉。

2. 生活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教育

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生活, 受什么样的教育, 就会过什么样的生活, 教育的目的也是让我们学会怎么去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因而生活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教育。

3. 生活本身是一项教育内容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 因而会总结出不同的生活经验, 家长将自己种种的生活经验作为案例对孩子进行相应的教育, 这样既能帮助孩子更好地观察和体验生活, 又能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

二高中美术教育在众多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1.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能力

鲁迅曾说:“美术可以辅冀道德。”这句话道出了美术与道德之间的相互关系, 美术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 而美术教育也是一种重要的审美方式, 在美术教育中学生的道德修养也随着审美方式的变化而不断地提高。美术教育是以美和情去感化学生, 给予学生美的享受, 让学生在美的感受中受到道德和审美的教育, 从而全面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同时, 美术教育也能丰富学生的情感, 一个好的美术作品在给人们带来视觉享受的同时, 也对人们的道德品质进行了熏陶。因而在美术教育中, 经过美术老师的教导, 学生在美术作品中同样获得身心的感染, 从而促使自己的修养不断提高。

2.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

经过高中美术的教育, 学生学到的不仅是作画上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更多的是对美术作品相关文化上的学习。在高中美术教学中, 优秀的美术作品给学生们带来了风格不一的美感, 与此同时也呈现出了不同的优秀文化。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术作品中都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 既能欣赏到它的美感, 也能感受到它具备的优秀文化。学生在经过美术老师的引导之后, 会更加积极地去欣赏并且创造出美的作品, 然后在长期的美术实践中将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及自我的人格和气质展现到美术作品中, 从而形成一种自身具备的文化素养, 最终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三将生活教育融入高中美术教育当中

1. 选择与实际生活贴近的美术教材内容

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是最强的, 因而在高中美术教育中, 学校对于美术教材内容的选取上要格外慎重, 最基本的要求是美术教材内容要贴近实际生活。教材的内容既要清晰明朗, 也要具备趣味性, 还要具备美感, 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丰富自身的知识, 同时还能对美术有深入的了解。美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正确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从而培养学生去欣赏并创造出美的作品的能力。

2. 在完成课堂教学的基础上, 加强生活实践性的提高

艺术源于生活, 我们累积的任何知识, 无不来源于生活这个大环境, 没有生活, 教育独自难行。教育的重点不能停留在课堂上, 生活中的教育是永无止境的。就如陶行知老先生所言:“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要让高中美术课堂的教育来源于生活, 然后再反作用于生活。因而高中美术教育在保证课堂教学的基础上, 要加强生活的实践性, 这样才能将美术课堂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从而将美术的趣味以及价值完美地展现出来。

3. 通过美术教育创造出生活之美

高中美术与其他学科一样, 存在于实际生活中的任一角落中, 美术无处不在, 而高中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和根本意义在于发现美。美术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资源, 将美术知识的相关理论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当中去, 而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要能够对身边的人和物多加观察, 学会从各个角度剖析出事物所蕴含的艺术气息, 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情感刻画出这些美的东西, 创造出带有自己人格与气质的优秀作品, 从而绘制出生活中的各种美。

四结束语

高中美术教育过程中, 老师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 要将生活教育融入美术教育当中去, 让美术教学更加贴近生活, 利用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不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然后在课堂学习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倪智林.“生活教育”与高中美术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 2012 (25)

美术教学与学前教育 篇9

场景一:某幼儿园的美术兴趣小组里, 一位老师给幼儿进行简笔画的涂色练习, 老师再三叮嘱涂色不可以涂到外面去, 可一位年仅5岁的幼儿还是涂到外面去, 而且是又黑又脏, 直接招到老师的严厉批评。

场景一是当下少儿美术教育及其真实的一面, 我们部分地区的少儿美术教学依旧沿用一种流行已久的儿童美术教育方法—简笔画, 用抽象概括的线条方式将事物和人的轮廓形态描绘出来, 供我们的孩子摹仿学习。这种简单明了, 形象生动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孩子很有效率地掌握绘画的基本方法。实际上, 这里面有不少误区。

我们的幼儿园的教师把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等同于技艺教育, 认为教会孩子画出一张美丽的图画就完成了任务。简笔画简单易学又容易出“成绩”, 自然会受到欢迎。

场景二:儿童美术教学的伤痛—低俗的模仿

某个培训班里, 一位美术老师在上课, 只见她在黑板上非常认真地一笔一画给学生作风景示范画, 下面一群10余岁的儿童无不统一步骤小心翼翼模仿老师的画, 学的象的学生洋洋得意, 学的不像的儿童哭丧着脸, 全班学生的风景作品都是蓝蓝的天, 绿绿的草地, 红红的花, 并以老师的画作为学习和评价的标准……

美术课堂教学的实质, 儿童画学习的目标, 是对不同年段儿童形象思维认知图式进行改造, 而不是低俗的模仿, 要引导孩子们逐渐从其死板、拘谨的线形表现的记录模式中走出来, 逐渐转化为奔放、自由、生动的形态感知和表现;让儿童明白自己在自然状态之下能够产生随意的、富有情感的形态表现, 而非照着成人表现模式低俗摹仿。模仿给了孩子一个标准, 严重限制孩子关于事物的想象, 扼杀孩子们的创造性, 阻碍艺术感受和才能的发展。艺术是独特, 有创造性的, 只有摆脱模仿, 建立儿童的意象性目光, 才能形成创造性的思维。

笔者认为生命应当是教育的原点。叶澜教授曾说:“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 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 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越位, 成人在儿童立场上的越位, 最终使儿童的立场异化为成人的立场, 最后只剩下成人的立场”。没有了儿童的立场, 儿童的生活就只剩下外在的目的, 而没有了提升自身生命质量的内在目的。因此了解生命每一个发展时期的特点和每一个发展时期的需要, 是我们教育的基础。作为学前阶段的儿童美术教育更要关注这个阶段儿童独特的生命特征。尊重儿童独特的生命特征才是我们教育的起点。儿童美术教学应该让我们的孩子从最稚嫩的表达开始, 鼓励他们探索、体验和创造, 经验垒实为潜在的艺术表现能力和艺术修养, 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留下心智成长的足迹!

一、关注不同时期儿童生命特征

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说过:“我劝告低年级老师说, 给孩子们教比例、透视、相称规律这都很好, 但同时也要为孩子的幻想提供广阔天地, 切不可破坏孩子观察世界的那种童话语言。”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有他们特殊的年龄心理特征和规律, 在艺术表现和创造中有其特有的表现方式。幼儿美术教学应该重生命成长的认知过程, 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儿童的成长可分为0~3岁婴儿期、3~6岁幼儿期、6~12岁儿童期、12~18岁少年期四个阶段。阶段与阶段之间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 因而进行年龄阶段不同的美术教育。0~3岁儿童, 善于涂鸦, 感受运动与痕迹的快乐。3-6岁儿童善于心理投射从而进行主观的情绪表达。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够大胆的独立地按照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创造出有象征性的图画。如“蝌蚪人”, 把圆圈当做头部, 两只大眼睛占据了头的主要部分, 用单线条表现手和脚, 创造出富有儿童本性的“蝌蚪人”。也特别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区分, 特别在意属于自己的东西, 这个时候画我的爸爸、我家的小狗等题材启发儿童对物品所属感的追求从而激发创作的热情。儿童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观察、思维和表达方式。儿童总是以自己独特的眼睛看世界的, 因而他们观察世界的角度与方式与成人不同, 对问题的理解与思考也自然与成人不同, 根据不同时期生理成长的兴趣点激发儿童创作的激情, 重视创作活动中儿童的生理成长, 所谓童言稚语说的就是他们不同的表达方式。

二、激发儿童对多种物质媒介的探索

绘画是由材料体现物质媒介的创作过程。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 艺术家创作的手段使将材料转化为有形的视觉语言作品, 通过媒介得以实践情感的升华和思想观念的表现, 多种物质媒介的运用是众多当代艺术所共有特征, 艺术家们用各种物质媒介来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思考, 重视形式并在形式上不断创新。而我们的孩子面对这个璀璨的物质外界, 亲抚身边的物质外界, 眼与手逐渐架设出孩子与生活世界的一条条“血管”。身边的一切, 成为孩子心智成长的渠道。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深入了解与消化, 渐渐地他们拥有了自己的行为方式 (抓、撕、摔、贴、扯, 扎、包……) 。其心智的真正开启就是源起于孩子对这个物质世界的属性认知。在美术教学的范畴里, 材料是完成表达或者表现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载体。那么美术材料就一定指望着美术材料店里的那些陈列材料?这始终是有限的范围, 而且承载育人的信息元素也是有限的。作为心智开启目的的儿童美术教育, 其答案肯定不是。我们的生活与自然, 其实早已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生动而缤纷的材料世界, 我们只要把材料稍加处理、巧加利用, 进行加工与改造, 便会促动孩子对物质世界的一次深刻的认知与阅读, 当这类信息逐渐在心灵沉淀, 越来越厚实时, 孩子渐渐明晰物质的意义与价值, 也明白了物质的审美价值。那么他们所感悟的经验也就一次次升华。成长也就是必然。因此, 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性与功能性不仅仅在于美术本身, 而更应该有更宽广的领域。包括包装、雕塑、陶艺、雕刻、剪纸、染织、建筑、装置、设计、装潢、木工、铁艺、服装等等。这样的美术教育才可以展开一个丰富的世界。

三、唤起课堂创作对物的生命意识

(1) 游戏性教育家罗素曾经说过:“热爱游戏是幼小动物———不论是人类还是其他动物最显著的易于识别的特征。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教育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游戏似的。”儿童与游戏从来就是不可分的。我觉得美术课堂中可以将枯燥的知识设计成游戏的样式,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 让他们感到无比快乐, 从而使我们的教学目的得以实现。

(2) 故事性故事是儿童文学的一种, 是语言的艺术, 它以优美形象的语言塑造艺术形象感染、教育儿童, 使儿童从中获得美的感受。而绘画是幼儿的一种特殊语言, 是幼儿表现内心世界的一种载体。二者虽具有不同审美形式, 但都是以塑造形象、表现情感为特征。通过有趣的故事情节, 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选择合适的故事内容。活动初期, 选择一些简单的故事。这些故事有重复的情节, 角色的数量一般在2个一3个, 选择幼儿比较熟悉的、易于表现的形象。如童话故事《龟兔赛跑》, 《不爱洗澡的小猪》、《丑小鸭的故事》让幼儿发挥想象, 并利用适当的机会让幼儿参与表演,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用绘画形式反映故事情节。

(3) 情感性通过链式美术, 挖掘儿童身边熟悉的素材, 比如我的爸爸、菜市场等, 以游戏的方式让儿童对绘画对象进行情感上的联想和关联, 画地域性的隆山塔, 对不同儿童情绪的采访和了解, 通过情感的宣泄与所表达的对象产生关联, 引导儿童画出《开心的隆山塔》、《愤怒的隆山塔》、《悲伤的隆山塔》等, 激发学生对物的生命意识, 感同身受的表现物象, 焕发课堂的生命力。

四、提升儿童生命质量、保证儿童的幸福生活

罗恩菲尔德在其《心智的成长》一书中, 提到的教学的方式:扩大经验的范围。这句话的意思是:围绕具体的教学目标, 引领孩子的思维、情感的触角, 伸展到事物的特征、特性, 经验的认知迁移, 情感赋予上去, 使孩子对事物的认知达到饱满。在表达与表现的过程中, 自然而然地完成统整, 这才是儿童美术教育的终极目标。实际上这就是教学的张力。当孩子的思维触角得到拓展, 其心智也就得以开启。

儿童美术教育走向了以儿童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 而且在儿童美术教育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积极整合。儿童美术教育必须关注儿童, 关注儿童独特的生命特征, 儿童美术教育必须为儿童未来的幸福生活做必要的准备, 同时, 儿童接受少儿美术教育的过程也必须是幸福的、快乐的。美术一直以来是人类的梦想, 儿童也是这编织梦想的高手,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儿童的想象和幻想, 使他能够保持着与众不同的眼光, 有了眼光, 就会有追想梦想的动力, 人类才会有看不见的竞争力, 作为美术教师, 我们要唤起孩子们的梦想, 关注不同时期孩子们的生命特征, 利用媒介材料、游戏、故事想象、童话、儿歌、产生情感的迁移和探究教学, 寻找适合儿童心灵、适合儿童生命特征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关照童年、童心、童真和童趣, 让纯净、天真、质朴、自然等本质在孩子们身上重新回归美术课堂, 杜绝儿童画创作中的抄袭现象。让我们的儿童美术教学真正回到儿童生命本身。才能起到提升儿童生命质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成尚荣。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J]。人民教育, 2007, (23)

美术教学与学前教育 篇10

一、现实与目标:寻找钢琴学习基础与教学目标之间的最大可能性与最佳结合点。

由于边疆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招生中不需进行专业测试, 因此,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几乎没有器乐基础。绝大多数学生从未接触过钢琴, 也没有学习钢琴的兴趣与动力, 而且, 经过一段时间的钢琴学习后, 由于钢琴学习比较难, 很多学生就不想继续学习钢琴了, 难以激发其学习钢琴的愿望。总体而言,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钢琴没有基础、缺乏兴趣、效果较差, 这是边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现实。此外, 当前我国业余学琴人数不断增加, 业余钢琴教育出现由单一的职业性教育转向与通识教育并存的态势。从每年的“考级”活动可以看出, 我国业余钢琴学生的整体水平在逐年提高。[1]较好的业余钢琴教育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 这些考生往往报考发达地区的高校, 其教育成果也主要由发达地区高校受益。因此, 发达地区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具有较好的钢琴教学基础, 这与边疆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现状有很大区别。再者, 虽然边疆与发达地区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基础差距大, 但培养目标相近, 总览全国学前教育专业, 其理想意义上的培养目标与教学要求却相差无几, 虽然在实践中, 边疆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难以实现理想意义上的培养目标。

边疆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应面对现实, 制定科学合理的钢琴教学目标和培养策略, 努力培养边疆地区的适用人才。边疆高校应该以务实的态度重审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培养目标, 但也不能简单理解为降低钢琴教学要求, 而是要结合生源与地方幼儿教育的实际, 调整 (不都是降低) 钢琴教学目标, 寻找钢琴学习基础与教学目标之间的最大可能性与最佳结合点:一要挖掘学生最大潜能, 二要实现教学目标。地方高校是为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 只要边疆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较好地为地方幼儿教育服务, 那么, 这样的培养目标就是现实的、合理的、科学的、有生命力的。按照这样的思路, 边疆高校在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目标调整中, 应考虑如下几个因素:第一, 生源状况, 主要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基础。要以生源状况为依据, 综合考虑钢琴教学目标及其实现的可能性。边疆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钢琴几乎没有基础, 应适当降低钢琴教学要求。第二, 地方幼儿教育现状。边疆地区幼儿教育发展状况总体滞后, 而且不平衡, 只有县城及其以上区域的较规范的幼儿园才有条件使用钢琴教学, 绝大部分私立幼儿园不具备钢琴教学的条件。根据边疆幼儿教育现状, 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规格应满足于地方幼儿教育的需要, 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但这种前瞻性也不宜超越现实需要过多。第三, 边疆文化, 主要是边疆高校的民族音乐文化元素。在边疆地区的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 应渗透民族音乐文化元素, 并将其作为钢琴教学的内容之一, 从而更好地体现钢琴教学的地方性与民族性。比如, 脍炙人口的、适合幼儿教育的民族音乐作品应成为钢琴教学的特色内容。可见, 边疆的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目标应具备三个要素:一是全体学生钢琴学习能基本入门, 为今后钢琴教学与自身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二是部分学生能达到较高的层级目标, 能较好地满足幼儿钢琴教学需要;三是钢琴教学具有一定的地方性与民族性。边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目标应体现上述内容与要求。

在此, 尤其要强调的是在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加强师范技能的培养。师范院校的钢琴教学一直延袭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理念与要求, 很多学生毕业后不能胜任教学工作。要想改变这种局面, 就要尽快改革师范院校的钢琴教学, 系统地研究其特点、规律, 让钢琴课程真正体现“师范”特色。音乐教学要抓住以下两点, 即“使学生掌握学习音乐的重要的学习工具;使学生掌握音乐教学必备的教学工具”。[2]然而, 在实际钢琴教学工作过程中, 虽然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程度的钢琴弹奏能力, 而且对于钢琴教学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与理解, 但在步入教师岗位后仍力不从心。这些情况表明, 边疆高校要在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加强师范技能的培养, 尤其是要加强钢琴伴奏与弹唱技能培养, 对于钢琴伴奏与弹唱技能要强化训练, 努力提高训练效果, 从而从根本上提高钢琴课程的教学实效。

二、讨论与建议:个性化教学是提高钢琴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

清楚了边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教学基础, 明确了应有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就要探讨从“基础”到“目标”的实现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 钢琴教学的理念、领域、模式、方法等也在不断开拓创新, 钢琴课程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不同的精神面貌和个性化要求。教师和学生具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兴趣专长。在教学互动中, 动态生成的知识、技能、方法、经验、感受等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学生不只是钢琴教学的对象, 还是教学的丰富资源;钢琴教师也不只是知识信息的传递者, 还是课堂上不同信息的接受者、倾听者、处理者;钢琴课程的教学设计不仅是预设计划的执行, 更是师生、生生相互促进的过程。根据教师、学生的差异, 以及教学互动过程中的具体情况, 高校应倡导对学生的个性化服务与个性化教学。所谓个性化教学, 是指教学活动针对一个既定的教学目的, 即教学在于最充分地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与个别性;学生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自主性, 教学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意愿与需要;在培养目标一致的情况下, 可以有变通的教学形式、方法等, 可以运用个别的、小组的和集体的形式。个性化教学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中心, 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基础, 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3]

1. 教学目标的个性化。

教学目标个性化即教学目标的具体化, 指把统一的课程教学目标分解为阶段目标 (一般分解为学期目标) , 以此为参照, 结合学生个体的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钢琴基础、学习兴趣、生理条件等具体情况, 通过师生共同分析、协商, 确定学生个人的阶段钢琴学习目标。第一, 个性化教学目标的核心是“个性化”, 既要摸准个体实际 (即“个性”) , 又要结合统一的课程教学目标, “化”为个体学习目标 (即“个性化”) , “化”是关键和根本。第二, 师生共同分析、协商是必要途径。如果个体的钢琴学习目标只由教师确定, 往往脱离学生实际;如果个体的钢琴学习目标只由学生自己确定, 往往偏离课程教学目标。师生只有共同分析、协商, 才能避免偏离课程教学目标或不切合实际的倾向。其中, 教师在个体学习目标制定中应发挥引导作用, 把握好方向。师生共同分析、协商的过程, 也是学生充分分析、认识自我, 明确学习要求, 增强学习动力的过程, 在钢琴学习中将起到目标导向与动力保障的重要作用。

2. 教学内容的个性化。

教学内容的个性化指根据学生个体学习目标和学习表现的差异, 分别确定不同学生的学习内容与教学重点、难点问题。有的学生没有养成正确的读谱习惯, 不能将乐谱所记载的信息准确地传达, 导致不能成功弹奏乐曲,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初始阶段, 就让学生看清谱号、调号、音符、节奏、指法和各种表现符号等, 往往需花较多精力加以纠正。有的学生触键问题难以解决, 要以延续不断的传统钢琴触键方式来规范, 教给学生可以遵循的基本原则。有的学生指法混乱, 指法是前人科学制定的, 好的指法符合自然生理条件, 能顺利地弹奏音乐乐句, 教师就应该教给初学者指法运用规律, 使学生逐渐养成严格按谱上指法练习的习惯。有的学生钢琴弹奏的音乐表现力差, 这就要多欣赏音乐作品, 开阔音乐视野, 多听音乐会、听音带、观摩, 提高个人综合素养, 从而提高作品演奏技巧, 更好地表达音乐作品。可以看出, 教学内容及其重点、难点因人而异。

3. 教学方式的个性化。

教学方式的个性化指根据学生个体的学习特点和问题, 选择适合学生个体的教学方式、方法、手段。在钢琴教学中, 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并不局限于师生“一对一”的教学模式, “一对一”的教学体现了个性化教学, 但个性化教学还可以小组课、大班课等方式来表现。将具有同类情况与问题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小组教学, 并组织学生之间相互观摩交流、切磋争论、各抒己见, 使他们在探索中拿出各自的最佳方案, 这种教学就是个性化的。在大班课上转变以教师为核心的模式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模式, 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和疑也包括个性化的教学语言表达方式, 对有的学生要多鼓励, 语言表达要亲切;对有的学生要严格要求, 语言表达要严厉。

4. 练琴时间的个性化。

何时练琴, 看上去是个学习细节问题, 不用在此讨论, 其实不然。技能是练出来的, 不是“理论”出来的, 钢琴学习的工夫在课外, 而练琴时间的安排又是课外学琴的关键所在, 每位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 科学安排练琴时间, 提高练琴效果。练琴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 并非练琴时间越长越好, 曲子弹奏的遍数越多越好, 因为只有集中精力练习才能获益, 而集中精力练习只能维持一定的时间。此外, 应利用零散时间练琴, 虽然每次只练习一会儿, 但抓住难点, 各个击破, 积少成多, 效果颇佳。再有, 进行有谱无琴的“心练”。一个坚持业余学琴多年学生和教师交流时说:“课间我在课桌上可以练琴, 放学路上我哼着学习曲子, 练琴的时候我是在寻找平时想要的声音效果。”[4]

5. 课程考核的个性化。

考核是学生复习已学的教学内容, 检验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是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检查教学效果、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但钢琴教学考核多以技能水平作为唯一的评定标准, 且以统一的标准来衡量, 导致学生只注重提高技术水平, 或某一方面的能力培养, 甚至有的学生花很长时间去死练一首钢琴曲, 虽然考试分数很高, 但是真正的钢琴弹奏能力较差。在此, 笔者建议按照个性化教学目标来评价钢琴学习效果。在具体操作上, 可按照不同的教学目标考核、评分, 根据学生自己达到钢琴学期教学目标的情况进行评分 (如得分A) ;同时, 根据不同教学目标的难易程度, 确定难度系数 (如C) , 而A与C的积就是学生的阶段钢琴学习成绩。这样组织钢琴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 既考虑了学生各自学习钢琴的进步程度与可能 (纵向比较) , 又兼顾了学生个体之间的比较与公平 (横向比较) , 使学生既能看到自己的进步, 又能看到自身的不足。而传统的钢琴考核与成绩评定, 以统一标准来衡量, 严重损害了钢琴学习较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于边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而言, 由于大部分学生几乎没有钢琴学习基础, 若仍以较高的标准来要求, 将导致大部分学生的厌学情绪, 严重阻碍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

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程的普遍教学要求是个性化教学的前提;边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是实施钢琴个性化教学的基础;学生钢琴学习的个体差异是实施钢琴个性化教学的关键;使学生学有所得, 能培养边疆幼儿教育适用人才是衡量边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个性化教学成功的标准。

参考文献

[1]姜丹.综合性大学和音乐学院相关学生钢琴学习的调查与分析[J].黄钟 (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 2007, (2) :107.

[2]代白生.钢琴教学法[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2.

[3]邓志伟.个性化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53.

美术教学与学前教育 篇11

[关键词]化学 学前兒童 科学教育 融合

科学教育是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之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针对幼儿开展的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作为师范院校的教学工作者,我们如何通过教学让幼师生在掌握科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又能获得科学教学活动的指导和设计能力呢?我们尝试进行了化学教学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教学的融合,即在化学教学中对幼师进行幼儿科学教学方法的职前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做法如下。

一、科学童话编写训练

科学童话是指用童话的艺术形式向学前儿童传授科学知识,达到艺术性和科学性有机结合的一种方式方法。教师可常常通过幻想创造出生动的人物形象,描绘事物的主要特征,让学前儿童感到有趣,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和受到教育。生活中有许多与化学有关的现象和常识用专业的知识是无法向学前儿童解释清楚的,例如,“养金鱼的水为什么要事先放到太阳下晒一晒呢?”如果用到“氯气”、“次氯酸”、“光照分解”等这样的名称和术语来说明问题的话,估计小朋友们是很难听明白的。我们的做法是,在完成氯气性质的教学任务之后,让学生编写了一篇童话,把“氯气”或“次氯酸”换成小朋友喜欢的漫画人物,将“氯气”的性质变成漫画人物的神奇本领,通过生动的语言使学前儿童既获得有关的科学知识,又受到童话故事情景的熏陶。可以让编写优秀的学生在课堂上用面对儿童说话的语气讲出来,让学生提前体验了幼儿教师的角色,同时,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得到训练和提高。

二、观察方法训练

在学前儿童的科学教育中,观察是教师指导儿童感知客观事物与现象的基本方式方法,也是推动儿童学习科学、探索科学过程中最重要、运用最多的一种手段。幼儿教师不但要掌握观察的步骤和要领,还要养成随时随地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化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课堂上教师经常会用到一些实验仪器,做一些演示实验。这时,我们常常会让学生做“现场解说”,边观察边叙述。例如,在演示“钠与水的反应实验”时,一名学生站在讲台旁为其他同学现场解说到:“老师在用小刀切金属钠,好像不太费劲,我看到了钠的真实面目——银白色,老师把一小块放到盛水的烧杯里,马上发生了剧烈反应,变成小球了,哦!特别亮,它在水面上来回跑,呀!消失了,啊!水变成红色了!”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我们可以发现学生观察中的问题,以上学生的描述就忽略了“听”到的现象——反应时发出的声音没有描述出来。观察不止是看,还有听、摸、闻,甚至尝,总之要充分调动人的感觉器官,才能够对所观察事物有一个全面的准确的认识。我们在课堂上经常会根据实验仪器的安装、实验的过程以及不同材料的演示用品,让学生或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或从里到外,或看、或闻、或摸、或尝,总之是细心观察,多角度观察,对观察事物做到系统的和全面的认识,从而获得了观察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科学探索过程和科学活动设计训练

学前儿童的科学探索过程即科学小实验或科学活动。科学小实验或科学活动能帮助学前儿童理解一些简单的科学现象和知识,培养学前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科学小实验或科学活动所需材料需要幼儿教师提前准备,实验步骤要提前设计,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对即将开始的科学探究的内容要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了模拟儿童开展科学探究的训练。例如,结束了对糖类物质的学习之后,我们拿出了一瓶蔗糖,由于知道学生们自己都有水杯、饭勺等随身物品,所以没有准备更多的实验用品,只是特意准备了一个酒精灯和一只试管。学生对蔗糖的探究活动开始后五分钟,有同学提出:我妈说做红烧肉时先把蔗糖炒变色了再放肉,我想试试蔗糖加热后是否会变色。那好,就把酒精灯和试管借给他用。全班探究结束后开始汇报,蔗糖的颜色、状态、形态、味道、手触摸的感觉、手接触后的感觉、放到冷水里的情形、放到热水里的情形、水放多了的情况、水放少了的情况、品尝浓糖水的感觉、手接触浓糖水的感觉、蔗糖加热后的颜色变化、状态变化等等,先后通过三个学生的汇报才比较全面地完成了对蔗糖的基本认识和描述。通过讨论,学生们还集体列出了学前儿童开展这项探究所需要的材料、活动步骤及注意事项,并统一认识到加热蔗糖的实验应该由教师来演示,因为涉及到幼儿的安全问题。学生们通过这样的训练,对学前儿童科学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也有了大致了解,即实验步骤简单、活动材料易得、人人都要参与,更为重要的前提是活动内容的科学性和趣味性以及活动过程的安全性。

总之,作为培养培养科学启蒙工作者——幼儿教师的师范院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则是要加强对幼师生未来执教能力的训练,为此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和尝试。

参考文献

语言教学与审美教育 篇12

随着当今文化之间交流的加强, 传统的学科界限已经变得模糊。这就必定带动传统教育体系的变革。尤其当今语言和审美教育的结合, 将深刻地影响今后的语言教育。语言和审美价值的共同学习教育今后语言教育的趋势。

1、美育教育的由来

语言教育课程因其教育内容的固定性和学习难度的高强度性, 往往造成语言教学课程的枯燥。不受当今学生的接受和欢迎。所以, 如何提高语言教学的效率的传达性。提高学生对于语言学习的兴趣将是当今的语言教育者们值得研究和分析的问题。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只要是学校中的课程, 都与美学教育存在密切的关系”[1]。其深刻地揭示了传统教学科目与审美教育之间的关系。在学校的课程教育中, 文科教育课程尤其是语言教育课程与审美教育的联系最为直接和紧密。因为语言教学主要还是通过中外名著的学习来实现对于语言的教学目的, 而一般来说, 语言名著的写作都是作者对于生活已经的审美体验。都是作者运用自身对于语言的审美情趣的理解来达到对于文章的创作。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情绪抒发往往是通过对于心理、场景、叙事的语言文字描写来实现的。语言教育和审美教育是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整体。两者的有机结合和运用既让学生增加了对于语言教学的兴趣和增加了语言教育中对于审美情趣的理解和把握, 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审美学习的文学基础。

2、美学价值和语言教育的结合分析

2.1 文字教学与美育的关系

语言是人们记录生活事件的载体, 语言是文字形成的基础。人们在对于语言的创造、学习、整理、记录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进行了审美情趣的融合。从我国的文字来看, 象形文字的运用就是人们对于现实事物通过审美加工的结果。从古认为遗址中挖掘出来的很多甲骨象形文字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后来演变的多种文字字体都是人们对于生活审美的理解和领悟。例如:金文的丰满粗矿、篆书的婉约圆转、隶书的蚕头燕尾、楷书的威严庄重, 所有的文字都是人们对于审美情趣的表达[2]。

2.2 词汇教学与美育的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 我国的文字已经摆脱的传统的只限于事物记载的需求逐渐成为人们一种对艺术的追求, 审美的需要。在世界文化中, 我国的词汇与教学都是绝无仅有的。在汉语词汇的表达与应用中, 古代单音节词语所占的比例十分重大, 而后又逐渐转向双音节的反映。在单纯词中, 重言辞与连词的审美价值都是最高的。这是由于重言词能模拟失误的形状和声音, 有很好的审美意义。如《文心雕龙》中就有对于《诗经》的语言文字论述, 重言词的效果主要来自于其对色彩、形状、声音等的独特的审美表达[3]。

2.3 语法教学与美育的关系

在目前存在的各种语言中, 汉语是一种语法形式使用最为广泛与普及的语言之一。汉语的语法存在多种变式, 而其中语法的使用往往是汉语词语的使用想结合。所以其组合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多姿多彩。一般为了起到语意强调的作用常常会把宾语前置, 实际需要可根据语意而定。例如《春秋》中的“十有六年, 春, 王正月, 戊申, 朔, 陨石于宋五。是月, 六臆退飞, 过宋都。”《公羊传》的理解是:“先言陨而后言石?陨石, 记闻, 闻其然, 视之则六, 察之则五。何为先言六而后言益?记见也, 视之则石, 察之则五。徐而察之, 则退之。”按照一般语法规则, “陨石于宋五”正常的写法应该是“五石陨于宋”或是“石五陨于宋”。在古籍中的谓语前置是为了实际叙事的需要[4]。这样描述往往更能展现实际情况, 能让读者更深刻的体会当时的见闻。在语法规则上视允许的, 但是改变几个字的先后顺序即达到了叙事贴切, 情感表露的目的, 这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以大成就。

3、结论

语言教学的进一度深入是我国文化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 在日益追求语言规范化的今天往往忽视了文字语言教育与审美情趣的结合。任何一个国家的语言都是其国家文化的展示, 这就要求人们在实际的语言学习中注重对语言审美情趣的把握与整体理解, 对于人们来说这是一中帮助深入理解的有效方式。

摘要:语言教育是当今文化教育的基础性课程。传统的语言教育主要注重的是语言自身的教育, 即只关于语言教育中字、词、语句的理解和表达、运用的学习和理解。虽然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理解语言的基础知识, 但在当今新的教育要求和教育目的的要求下传统的单语言教育以不能满足人们对于现在语言的学习。语言的教学必须结合相应的审美教育, 让学生理解语言学习的意境, 理解语言的审美价值,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对一种语言的充分把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审美学习是现代语言学习的基础。

关键词:语言研究,审美教学,分析与研究

参考文献

[1]蒋念祖.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王一民, 干建亚.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 (4)

[3]王晓辉.语文课堂中的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 (5)

[4].彭立勋, 曾军.审美教育与语文教育.[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 (7)

上一篇: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下一篇:公地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