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教学模式美术教育

2024-06-06

大专教学模式美术教育(共11篇)

大专教学模式美术教育 篇1

一、地方大专院校学前教育钢琴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一)学生基础薄弱。近年来,大部分高职高专等地方大专院校的学生大多来自高中毕业生,入校时文化课分数较低,基本上都没有经过音乐的启蒙,很少接触钢琴乐谱,识谱难,基本都是零基础。总之,没有接受过全面、系统的专业训练。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较多,学生在校学习钢琴的时间非常有限,学生练琴的目的也不正确,有的学生是因为喜欢钢琴而练琴,有的是快到考试了临时抱佛脚而练琴。这表明学生素质有待提高。

(二)教学方式有待改进。当前,许多学校由于师资力量有限,钢琴教学以数码钢琴集体授课为主,以班级为单位,每班50人左右,课时每周一次2节,集中授课后,教师再进行个别回课辅导。 这种教学方式有利有弊,优势在于减少了对知识讲解的重复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也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劣势在于学前教育的钢琴教学很少有创新点,都是一些传统的教学方式,许多教师课前不备课、不去思考学生学习新知识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课堂上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课后练习时间少、 不进行必要的复习巩固,达不到练习的效果。所以,教师应不断寻求新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三)忽视基础教学。教学中,不少教师忽视了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如基本乐理知识、弹奏中的手指触键问题、规范的手型、 节奏等。同时,有的学生为了期末考试能得高分,在选曲上大大超过自己的能力范围,即便能够完整地弹奏一首乐曲,但往往质量却不高,这其中包括准确度、音色、对乐曲的理解等方面,均不能达到相应的要求。

(四)缺少实践机会。目前,地方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在教学上只注重钢琴技术的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实践训练。学生只能通过每学期的期末考试,才能得到唯一实践、自我展示的机会。然而地方大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基础差,练琴时间又不够,所以对他们来说,仅仅通过期末测试来实践,是远远不够的。

二、针对学前教育钢琴教学的现状、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一)培养学生的钢琴学习兴趣。通过教材的合理选择来培养学生对钢琴的学习兴趣。陶行知说过:“音乐教育应和群众要求合起拍来,从大众的情感需要选择教材,大众音乐教育必须采用适合大众的教育方式”。因此,教师应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可引用《中外经典儿歌钢琴弹唱曲集》等既有趣味性又有实用性的教材,提高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二)注重基础教学。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是以掌握一定的钢琴基本技能后,能为简单的幼儿歌曲弹唱进行即兴伴奏为目标。学前教育专业钢琴的入门阶段与传统的钢琴教学是一致的,让学生了解作曲家和作品的背景、掌握基本的弹奏方法、正确的识谱等知识。在这一阶段需结合一些练习曲进行练习,让学生逐步加强基础技能训练,夯实基础。

(三)提高钢琴教学质量的策略。针对学生基础差等实际情况,教学应该循序渐进,教材选择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第一阶段:以趣味性的小型乐曲或儿歌为主。选择具有故事情节、音乐形象鲜明的基础乐曲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阶段:选择旋律较强、风格各异的小型乐曲,让学生接触不同类型的伴奏织体,感知音乐的内在魅力,丰富其音乐修养。同时,可加入《哈农》、《车尼尔599》、《布格缪勒OP100》等教材练习基础技能,加强手指的独立性和灵活性。第三阶段:扩大视野,让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不同作曲家、不同类型的钢琴作品及风格。加入《钢琴基础教程》、《小奏鸣曲》等教材。第四阶段:注重伴奏能力的培养。结合所学的乐曲分析其伴奏音型并能进行简易的编配。第五阶段:综合实践能力的训练。总之,教学方式应灵活多变。

(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艺术实践活动是是培养学生艺术素养、增强艺术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多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如以小组为单位去幼儿园或者社区做有关钢琴的义演,进行钢琴演奏或讲解钢琴史等,录制成视频,最后小组成员和老师互评讨论,选出优秀的节目。然而,在学校最有效并且最行得通的实践就是声乐考试,让高年级的学生监考低年级的学生,使学生之间有个相互交流的平台,让他们在实践中不仅训练技巧,还了解到钢琴即兴伴奏是以合作形式来完成音乐作品的,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这对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夯实基础知识,提高艺术技能、培养艺术素养及增强艺术实践能力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

三、结语

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是门学科的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既要让学生学到技能知识也要培养学生的艺术涵养。在教学过程中完善教学思路,合理的搭配教材,营造一个丰富灵活的学习环境,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优秀幼儿园教师。

大专教学模式美术教育 篇2

舞蹈教学的具体构成内容包括对舞蹈理论知识的讲授、舞蹈实践的锻炼、欣赏及舞蹈教学实习等方面。在传统三年制的舞蹈教学中,由于课时有限,不能从整体上兼顾所有的教学内容,老师一般将重点放置于舞蹈实践与教学实习两个方面。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理论知识的讲授主要以精简、浓缩的形式,注重学生短时间内的知识掌握,要求学生在简短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必备的幼师舞蹈技能,迎合其未来舞蹈教育工作的需要。然而,由于大专生整体基础较差,教学时间比较短暂,教学数量比较大,从而导致学生对舞蹈知识的掌握往往局限于表层,广而不精,实际编曲能力不足,欣赏水平有限,影响了舞蹈教育教学的效率。以下主要提出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提高大专幼师舞蹈教学的策略。

一、重视舞蹈教学法的讲授,为学生今后的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作为师范专科类的学生,为了顺应其后期的工作需要,老师必须在课堂教学时注重其舞蹈教学法的体会与学习。舞蹈作为一门专业课程,若没有系统有效的教学方法,便不能推进其走向科学化、合理化的进程。在幼师舞蹈教学中,舞蹈教学法主要是对幼儿师范舞蹈教学种类的总括、教学步骤的演示、教学方法的具体制定规范及相关理论的阐述。虽然舞蹈教学法是当前大专幼师舞蹈教学的一门重要课程,但在教学中并没有得到重视。

通常在舞蹈教育见习中,我们会发现大多数在课程表现上较为优异、舞蹈技能较强的.学生在教导幼儿、小学生进行舞蹈学习时,一般手足无措,无从下手,甚至手忙脚乱,自己已经使出全身解数,学生依然无动于衷,没有掌握正确的舞蹈要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注重舞蹈教学方法的引导,将舞蹈知识与教学相结合,明确向学生指明具体应该教授的关键、教学的方法及其理由,引导学生进行教学思考,将专业课程训练与教学方法有效融合,为学生今后独立开展课程教学提供有效的指导。

二、强化舞蹈欣赏课程的深入教学,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舞蹈欣赏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升其欣赏水平。而作为大专幼师舞蹈专业类的学生,其对舞蹈的欣赏水平并不能仅仅局限于视觉的享受等浅层水平上。而需在掌握必要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其他课程知识,体会不同舞蹈设计中所蕴藏丰富的人文知识内涵,理解不同姿态的舞蹈动作所营造的氛围与意境,并引导学生以此为基础,展开多样化的联想与想象,融浅层的视觉享受与舞蹈内涵的体验为一体,提升其欣赏水平。

在舞蹈欣赏教学中,将学生感性的欣赏方式转变为情感式、内涵型的理性欣赏层面,提升学生对舞蹈认知的高度。另外,教师还需打破教材知识的限制,创新舞蹈欣赏课程的内容,从舞蹈体裁的多元化、舞蹈形式的多元性入手,将古今中外丰富的舞蹈主题融入课程教学中,对差异性较大的舞蹈作品进行分析,在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强化其舞蹈欣赏能力的提升,达到美学层面的教学目的。

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化舞蹈创编课程的教学。

由于传统幼师舞蹈创编教学仅仅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其在整体课时安排中所占比例较少,导致学生无法将舞蹈理论知识与实践创编相结合,制约了学生编曲能力的提升。当前,大部分学生所编曲目仅能将其称作简单、重复舞蹈动作的叠加与组合,采取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对已成型的舞蹈动作进行模仿、小部分改编,大多缺乏新颖性与表现性。

一般而言,一个成功的舞蹈床边不仅需要结合编曲者自身的舞蹈知识积累,同时还需从文学、美学及音乐艺术等层面去综合考究,对整体布景、道具进行灵活编排。舞蹈创编是一个将舞蹈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过程,是突破知识积累感性层面的重要方式。在幼师舞蹈教学中,老师需要引导学生从舞蹈对象的方向去考虑,具体了解幼儿的心理特征与生理状况,编排出幼儿能够接受,且实际操作性较强的舞蹈。通常,学生舞蹈编曲能力的高低是决定其今后教学实践水平的关键。

四、推进教学形式的变革与教学方式的创新。

教学的具体内容是决定教学形式的重要依据。针对大专幼师舞蹈教学而言,老师在授课形式方面,对于理论课程可以采取大课讲授的形式,优化教学资源的配置,对于舞蹈实践课程,则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将其分为不同的教学小组,实施一对一、一对多的小课讲授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做到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提升舞蹈教学的效率。另外,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方面,老师需要转变传统基于“口传身授”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的形式,将新型的互动探究教学、情境模拟教学及多媒体教学等方式运用于幼师舞蹈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舞蹈技能,为日后的教育见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当前大专幼师舞蹈教育环境的变化,为了迎合新的时代背景的需求,老师也需要改革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式,针对不同的课程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重新整合教学思路,以新的社会背景作为调整策略的重要依据,推进舞蹈教学的革新与发展,全面提升舞蹈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新世纪培养更多复合型的师专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幼珍.探索具有新时期幼师特色的舞蹈课程目标及实施办法[J].大舞台,2010,(7)。

[2]程宏.幼师舞蹈教学的创新策略研究[J].大众文艺,2013,(5)。

[3]朱明明.湖北高师舞蹈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改革建议[D].中国现代艺术研究院,2013。

大专教学模式美术教育 篇3

关键词:大专生 心理健康教育 班会 危机干预

大专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存在着多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班会,对大专生进行相应的心理危机干预管理,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也是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一、心理健康教育班会在大专生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1.创建和谐班级环境

大专生心理健康班会能促进学生间及师生间的情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更好地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树立清晰的生活目标,增强班级凝聚力。

2.让学生具有良好品行

心理健康教育班会能促使大专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和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同时,可以促使大专生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与人交往,让大专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3.有利于辅导员进行管理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班会是在辅导员指导下,有的放矢地与学生进行广泛的思想交流,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班级舆论氛围,促使辅导员对班级进行合理的管理和正确的引导。

二、心理健康教育班会开展的现状与分析

1.形式单一

由于大专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班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生对主题班会的针对性感到困惑,对模式陈旧的班会形式没有兴趣,最终导致班会出勤率低。

2.内容空洞

由于大专生的社会阅历较少,对心理健康教育把握不好,缺乏整体的考虑和指导,使得班会的内容过于简单。再加上辅导员组织班会时往往会搬出一堆问题来说,常使班会不经意间开成了说明会。

3.辅导员专业性不强

心理健康班会对于辅导员的专业性有一定的要求,否则极易使班会脱离实际。如果辅导员对心理健康班会准备不充分,久而久之会直接导致班会对学生的吸引力下降。

三、大专生心理健康教育班会的危机干预模式

心理危机干预模式是借用简单心理治疗的方式,帮助当事人处理迫在眉睫的问题,让当事人恢复心理平衡,安全度过危机。对于普通人来说,则是动用各种社会资源为其寻求社会支持,预防各种意外。

1.主要形式

(1)集体心理干预。对学生介绍有关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及防预措施,使他们正确认知自我,树立战胜困难与挫折的信心,并能积极与他人沟通。同时,就学生们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观察和分析有关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的异同,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制订出相应的应对方案。

(2)个别心理干预。辅导员积极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心理困惑。辅导员用耐心聆听、解释指导、鼓励保证、暗示、预防性谈话等方法,全面了解学生及家庭和学生的性格特点,指导学生学会控制情绪的方法。

(3)音乐干预。主要以感受音乐为主,教师挑选合适的音乐,通过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嘱咐学生多欣赏旋律优美节奏舒缓的轻音乐,以缓解紧张情绪。

(4)放松干预。辅导员指导学生学会放松,通过在神经肌肉渐进放松训练中逐步达到全身肌肉的放松,思想情绪放松、呼吸放松、从而使交感神经活动性降低。

2.程序

危机干预介入的主要步骤如下。

(1)评估干预对象。辅导员及相关组织者需要认真倾听学生近段时间来的心理感受,耐心解答并记录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取得学生高度信任,从而建立师生双方的密切关系。

(2)制订干预计划。针对各自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全面评估,从而制订相应的危机干预计划,必要时需利用学校其他资源积极配合班会的实施。

(3)认识干预过程。辅导员应根据大专生的文化程度及理解能力,讲解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发展变化、进行心理干预的意义、过程及指导等。同时,展示好的案例,使学生在精神上得到鼓励,激发学生以乐观、自信的心理积极接受和配合相应班会的开展。

(4)指导情绪干预。由于各种因素引起大专学生出现紧张、痛苦等情绪反应,还可引起学生不同程度的直接或间接的心理应激反应。所以,在班会上要专门开设一个教育模块,用于教会学生处理情绪。使学生敢于面对现实,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心态,防止出现负面情绪,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5)获取社会支持。在班会开展过程中,辅导员应全面了解大专生的关系网络,积极鼓励其他老师、同学、朋友等经常来往,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爱及自己的价值,激发其克服困难的信心。

(6)指导行为干预。辅导员在组织召开心理健康教育班会时,应指导学生学会一些行为改变的方法。如通过苦思冥想,放松心身,改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大专教学模式美术教育 篇4

关键词:大专,计算机,数字化,教学

0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 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专计算机教育是我国21世纪信息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高素质信息化人才的重要方式。通过大专计算机教育使得学生具备良好的计算机知识, 应用计算机获取信息, 熟练使用计算各种功能, 为将来学生就业、生活等创造良好条件。

大专计算机教学旨在培养学生信息化素质, 引导学生探索计算机兴趣, 进而使得掌握计算使用方法, 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工作和生活问题。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不仅仅体现在大专教学课程上, 同时也体现在计算教学方法上。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新时代大专计算机教学也应紧跟时代脚步, 将新方法、新理念引入新时代大专计算机课程教学当中。大专计算机课程数字化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是实现新时代大专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传统大专计算机教学当中存在很多问题, 注重硬件建设忽视教学资源、教师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手段单一等诸多问题。我国大专计算机教学普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点讲解, 考察方式注重笔试, 这些都使得目前大专计算机教学与实际应用脱节。传统教学方式内容单一, 教学资源有限、教学方法呆板很难引起学生兴趣, 使得教学效果很差。

大专计算机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 能够很好的解决传统大专计算机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 提高教学效率, 促进大专计算机教学发展。随着信息化技术在大专计算机教学当中的逐渐应用, 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计算机机房、以及各种数字化教学资料的出现, 都为大专计算机教学提供很大帮助。数字化教学资料相比传统教学资料具有多媒体、超文本等特性, 具有良好的交互性, 可实现资源的远程共享。因此, 数字化教学大大丰富了大专计算机教学资料、提高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因此, 信息化条件下数字化教学及其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是目前我国大专计算机教学研究和探讨的核心和重点。

1 数字化教学资源内涵及其教学优势

1.1 数字化教学资源

数字化教学资料是计算机网络化和多媒体技术的产物, 教学资料数字化处理使其具有计算机存储能力、网络化分享能力、多媒体显示能力, 教学资料更具开放性、共享性等诸多特点。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在现代课堂当中的应用, 各种音频、视频、图片等新型的教学材料广泛应用于大专计算机教学当中, 以满足网上教学和学生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学习的需要。同时这些教学资料经过归类、加工存储在网络化系统当中, 能够实现教学资料快速分享、网络化教学, 大大扩展了教师和学生的学习资料内容。

大专计算机教学不仅仅是教授学生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计算机辅助教学需要教师合理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料, 改变传统单一讲课模式, 引导学生独立自主的完成大专计算机课程学习。在多媒体和数字化教学过程当中应当注重以下几点:首先, 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交互技术等技术应用应面向学生、立足教学。努力将新技术、新思想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起来, 更好的为大专计算机课程教学服务。其次, 在信息化教学过程当中, 数字化教学资源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 然而, 现在大专计算机数字教学过程当中更多注重硬件设施、软件环境、人文气息的建设, 对于数字化教学资料的准备和丰富却重视不够, 因此, 在大专计算机数字化教学当中应注重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最后, 在大专数字化教学过程当中应注重教师队伍建设, 以及完善计算机数字化教学体系建设。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加大数字化教学投入, 合理规划和分配资源使得硬件、软件以及数字化教学资料等诸多方面和谐发展。数字化教学资源能够有效帮助教师和学生完成教学目标, 提高学习效率, 因此, 在注重硬件和软件建设的同时注重数字化资料的挖掘和利用, 是推动大专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关键所在。

1.2 数字化教学优势

数字化教学资料相比于传统学习资料, 内容更丰富、共享更灵活, 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广大师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

数字化教学应用多媒体教学等手段, 能够让学生轻松突破学习当中的难点和重点。数字化教学方式使得学习变得更加灵活,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在线交流和沟通, 还远程连线有关专家和学者极大丰富教学内容, 能够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因材施教,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数字化教学方式改变传统教学手段单一、呆板的教学方式, 给学生带来了新的教学体验, 使得大专计算机课程教学更具灵活性和针对性。

数字化大专计算机教学改变传统教学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角色, 信息化环境下要求教师不仅仅是知识教授者的角色, 同时还应该是学习指导者和帮助者。同时学生也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接受者, 应利用数字化资源, 积极开展自主学习。传统大专计算机教学内容一般来源于教材或者教师自己总结, 相对单一的教学内容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 同时也很难达到大专计算机教学的初衷。数字化与大专计算机教学相结合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 及时、方便、大量的获取各种各样的教学素材, 极大丰富了大专计算机教学内容, 满足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要求, 多媒体教学能够轻松活跃课堂气氛, 使得大专计算机课堂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还有就是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教学资源共享变得简单, 便于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共享变得简单易行, 有利于保持教学内容的实时性、科学性、综合性。

2 结语

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专计算机教育是我国21世纪信息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高素质信息化人才的重要方式。大专计算机课程数字化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是实现新时代大专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数字化教学资源能够有效帮助教师和学生完成教学目标, 提高学习效率, 因此, 在注重硬件和软件建设的同时注重数字化资料的挖掘和利用, 是推动大专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郑琦婧.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 2013 (05) .

[2]周莉, 李金龙.网络环境下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C]//.Proceedings of2010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raining (Volume5) 2010 (11) .

[3]孙慧.基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高职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 2013 (12) .

大专英语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篇5

【关键词】大专英语教育 问题 解决对策

一、当前我国大专英语教育现况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人才交流日益频繁紧密,英语已经成为全球通用的最重要的语言之一。在我国,英语作为一门必须学习的外语学科,不仅贯穿于中国各个阶段的教育中,而且深深植根于语言文化交流之中。大专院校作为我国重要的高等专科教育,其英语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之处。笔者调查发现,我国大专英语教育存在各种各样的漏洞,其中较为普遍的问题是大专院校英语教育针对性不强、辅助英语教学设备落后且不够完善齐全、英语学科分类比较粗犷、大专院校英语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稀疏不紧密等。另外,最为严重且突出的两大问题与矛盾便是大专英语学科教学中教师对英语听力不能相当重视,因而导致学生英语听力能力低下;口语教育力度不够,造成了哑巴式英语。这两个重大挑战更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

二、大专英语教育中存在两大主要问题

(一)教师与学生对听力教学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

出于应试教育的需要,部分省份不将英语听力分数算入学生英语总成绩之中,因此教师与学生都忽略了听力这个模块。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没有安排较多相应时间来进行听力教学,课后听力任务也只是停留在口头布置上,没有严谨贯彻实施,而学生更是认为听力不影响成绩,无关紧要,对教师布置的听力作业马虎应对,敷衍了事,不能做到认真执行。

听力是一项基础能力,对学生英语词汇的发音与理解有极大的影响,学生只有通过反复的听力训练,熟悉模仿外国标准发音,才能矫正中国方言式的英语发音,帮助迅速灵活理解记忆词汇。学习英语学科并不只是为了考取优异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学会理解运用这门语言进行交流沟通。然而大专英语教育对听力教学的不重视,致使学生只能死记硬背,机械死板地学习英语,加重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大大降低了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二)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弱,英语学习兴趣不足

英语不仅是一门教育学科,更重要的是一项交流的语言,因此更多的是强调沟通性与实用性。然而如今出于应试教育的要求与需要,教师、学生与家长都习惯了用成绩分数来作为判断学习、检验学习成果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标准。在英语教育中,教师、学生、家长都过多重视学习考试成绩,而忽视了过程中的学习,对于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这门语言,是否可以灵活地运用于实际并不在意。尤其是在我国大专院校英语教育中,学生们更多的是死板机械地记住英语单词与语法,连基本的英语口语交流能力都存在极大的问题,这很大程度都是由于我国整个从小学至今的英语教学机制,过度强迫学生被动机械地记忆学习英语,逐渐地磨灭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也在过程中一步步地弱化了学生的英语语言口述与交流的能力,造成现在大专院校学生英语口语交流能力低下、英语学习积极性低下的现状。

三、针对大专英语现状的解决对策

(一)改进英语听力教育中的不足

首先,党和国家要从政策、策略上强制高度重视英语听力教学,学校教育机构与学生则应当从心底里、行为上重视英语听力阶段的训练,为以后的英语教育做铺垫。其次,教师致力于改进听力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听力技能技巧的传授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辨音断句能力、思想专著点与时间、短期记忆能力等。再者,要想提高听力能力,学生对单词的发音、相当数量词汇的含义、句型语法必须掌握纯熟。教师要耐心教授,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以确保听力训练能够有效顺利地进行。此外,在听力教学课堂中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开口说英语,尽力去模仿听力中的标准英语发音与断句模式,逐渐去除中国式的英语口音,形成准确的语音与语调。最后,在英语课堂上,尽量采取全英文式的教学方式,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讲课与回答问题等交流尽可能地使用英语,如果部分学校学生英语水平较低,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节英文交流的程度,将英语听力教学贯穿于整个英语教学的方方面面,让学生无形中提高听力能力。

(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重视培养学生英语口语能力

针对我国大专院校学生英语成绩不错,但是口语交流却一塌糊涂的不平衡现象,学校不能再放任自流,置之不管,不然长此以往发展下去,对我国大专院校人员英语能力将会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同时很有可能造成“瘸腿”现象。因此,大专院校应当在英语教育教学中适当调整改变教学内容,安排更多的口语训练或者口语交流练习课程内容,延长学习时间,并且要致力于不断改进传统被动机械的英语教学方法,丰富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利用现代化计算机机械设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英语学习的实用性。例如在大专英语课堂教学中定期播放一些有关英语的音频与视频,让学生在不断的观看中模仿英语发音与口语交流;此外,还可以高频率地举办英语演讲比赛或者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英语ppt的介绍。总之,要不断创造学生们运用英语交流的机会,通过这一系列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更要让学生敢于用英语交流,从而提升英语口语交流能力。

四、小结

总而言之,改善英语教育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各个大专院校要致力于不断发现自身英语教育的不足,寻找恰当的方法与对策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大专教学模式美术教育 篇6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钢琴课程是一门具有实践性质的课程,钢琴教师在面对毫无钢琴基础的学生时,在教学中就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指法的训练。众所周知,越是基础的训练带给学生的枯燥感就越强烈,这使得部分学习耐力不足的学生对钢琴课程的学习产生了抗拒心理,抗拒心理的产生使学生无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高效率的学习,从而影响钢琴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所以,钢琴教师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需要做到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钢琴知识的积极性,学生一旦产生了学习的积极性,他们就会自主、自觉地进行钢琴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础指法的练习,当学生在钢琴课程上发挥出自己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后,他们的学习效率自然而然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随之而来的就是钢琴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从而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在课堂上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钢琴教师必须对每节课堂的导入教学进行精心准备,从而借用短短几分钟的导入教学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程重点内容的学习兴趣,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升钢琴课堂教学效率的目标。

比如,笔者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的指法训练时,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了一小段《哈农》的演奏视频,让学生认真观察视频中演奏者的弹奏指法,仔细体会演奏者弹奏的速度和演奏姿态。在视频播放完后笔者再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学生对视频中演奏者所用的指法进行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对弹奏指法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指法练习,让学生为以后的钢琴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如果在基础的指法教学中没有进行导入教学让学生对其产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就很容易在心中对单一枯燥的指法练习产生抗拒感,这会使教师无法达到自己预期的教学目标,所以钢琴基础课程的教学导入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时有重要的作用,钢琴教师要对课堂的导入教学进行精心的准备,以发挥其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在学前专业的钢琴教学中,钢琴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在学生之间形成一种相互监督、相互学习的学习风气,同时灵活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钢琴演奏水平。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长处,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提高钢琴演奏水平,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在这种小组竞争的环境下,为了不成为小组的负担,会更加努力地学习,从而实现全班学生钢琴演奏水平的整体上升。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钢琴教师要做好对学生的引导工作,营造出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与此同时,在进行小组划分时注意学生的搭配和奖励制度的灵活使用,以确保收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钢琴演奏水平。

例如,笔者在让学生学习《拜厄80首练习曲》时,因为乐曲中出现了倚音的弹奏和双手交叉的弹奏技巧,这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因此,我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划分完小组成员之后,我宣布在这次的小组合作学习成果验收中,将在每个小组随机抽选两个学生上台演奏其中的一个小段。如果两位学生完成得很好,全组组员的期末成绩加两分;如果只有一位学生完成演奏,全组组员就不加分;如果两位学生都没有完成演奏,全组组员期末成绩扣一分;学生听完之后都十分认真地投入到了钢琴曲的学习中。在后续的小组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都积极进行指法的讨论,而组员之间也相互指出对方在演奏时的错误,从而保证每个组员在演奏时不产生错误,争取得到期末的加分奖励。通过在钢琴教学课堂上采用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相互的监督下高效地进行钢琴基础指法的学习和训练,从而帮助教师实现提高钢琴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目标。

三、选用合适的练习曲目

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对钢琴练习曲目的选用,钢琴教师面对毫无钢琴基础的学生时,如果选用难度过高的练习曲目,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且有可能会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在这种情况下根本无法提高学生的钢琴演奏水平。所以,钢琴教师在进行练习曲目的选择时,应当遵循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的选曲原则,这样才能发挥出练习曲目对提升学生钢琴演奏技巧和水平的重要作用。

对于刚刚入学的新生来说,我们在选择练习曲目时应当注重简单的指法练习,从单手旋律开始,选用一些音符简单并且音区转换较少的练习曲目。因为刚入学的新生往往没有钢琴基础,钢琴教师需要通过这些曲目来训练学生的基本指法和弹奏的速度,与此同时,帮助学生增强钢琴弹奏的信心,使他们可以更好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中。在学生进入第二学年的钢琴课程时,钢琴教师可以选用一些稍微复杂的曲目,让学生逐步进入音阶跑动、音区的转换这些练习中来,慢慢提升学生对乐曲的掌控能力和钢琴弹奏的技巧。在学生进入第三学年的钢琴课程的学习时,这时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钢琴基础和演奏技巧,钢琴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加入儿歌弹唱、即兴伴奏等训练,从而帮助学生在课堂上逐步训练在未来工作中所需要的重要技能。而在后续的学习中,钢琴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让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的钢琴演奏水平,为学生将来的工作和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笔者在学生后两年的钢琴课堂上就经常组织即兴钢琴演奏的小型比赛,由笔者给出一小段音乐让学生进行即兴的改编和演奏,然后由学生自己选出心中觉得最为出彩的表演。通过这种小比赛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即兴演奏能力,这对于他们以后所从事的幼儿教育工作将有极大的裨益。

五年制大专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要让学生的钢琴水平实现从入门到精通的改变,钢琴教师就必须从自身的教学实际出发,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钢琴教学。与此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地从钢琴教学实践中汲取养分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从而提高钢琴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提高学生钢琴水平的教学目标,为学生以后从事教育事业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孙利.高职钢琴集体课教学模式初探[J].考试周刊,2016(4).

[2]马骁晖.大专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师的教学现状与策略探讨[J].神州,2013(17).

大专教学模式美术教育 篇7

1 整体教学设计能力

如何进行系统的、整体的教学设计, 如何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及其关系进行统一地、协调地安排, 如何用一种全新的教学设计的思想与方法来促进与改进教学工作, 是目前信息技术教师急待发展的一种新能力。教师只有具备了系统化教学设计的能力, 并用现代化的教学设计思想和方法指导教育教学信息化的环境下的教学, 才能实现教学优化。教育教学信息化的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习需求分析, 确定学习目标、设计学习资源和认知工具、选择认知工具和教学策略、对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评价等等。

首先, 从设计的观念与方向上, 强调运用现代教育观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一切教学的安排应从学生的需求与特点出发, 改变以往只注重“教”, 而忽视“学”, 造成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原创精神的现象。可利用CAI课件, 增设学生学习点、自学点, 举一反三, 精讲多练, 探索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其次, 从设计的策略上, 强调运用系统观和整合的思想, 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研究, 对其间关系进行协调的、整合的把握。同时强调设计中的问题解决策略, 强调设计的创造性与灵活性。当前学校中开展的信息化教学一般是计算机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教学过程, 因此, 教师应该把传统教学策略和网络教学策略结合起来, 突出网络特点, 使之灵活运用到教学中去。

其三, 从设计的方法上, 强调对学生的分析, 强调师生之间关系和角色的重新定位, 强调对教学过程的整体化设计, 强调新的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有机结合, 强调合作学习、问题解决等教学策略与方法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

2 教学实施能力

2.1 综合评价的能力。

课堂设计几个教学任务, 任务按教学难度和顺序进行设计, 教师就应该全面、综合地考虑和检查诸如如何设定任务、在何处设定、如何完成任务、需要什么条件等问题, 因此要求教师具有综合评价能力。教师要以问题为导向, 按照学生学习的思维, 重点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应当注意, 学生完成任务方法多样化、最优化和美化性问题, 教师适时提出建设性意见, 指正和纠正学生操作。任务完成教师应及时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 可直接提问学生制作过程, 从学生的回答和作品综合进行评价, 达到示范、鼓励作用。

2.2 教授内容与教授方法相结合的能力。

把教授内容和教授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的能力就是对信息技术教师的新要求。教会学生这种方法是教师的重要工作, 教师应该教给学生内容和方法两方面的知识。信息技术课程涉及许多软件, 信息技术教师的任务不是让学生学习软件, 而是通过对软件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处理信息的方式方法。设计的教学任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任务掌握处理类似问题的方式方法, 任务的设定要联系实际。

2.3 协作性教学的能力。

基于问题的学习, 往往采用协作学习的形式, 如采用分组形式进行问题研究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通过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 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而教师的协作教学形式在工作中也是常见的, 它能发挥教师各自的优势, 互相补充、取长补短, 是问题解决中的有效方法。一个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具备与其他学科教师或专业人员进行成功协作的能力, 这能力也是教师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重要素质和经验背景。教师之间还可通过网络等通讯手段可以进行超越时空和地域界限的协作, 打破了以往封闭自锁、将自己与他人隔离开来从事研究的局限。利用Internet网络技术可以建立更为便捷、有效的协作关系, 而且实现经验、智慧的共享, 获得更广泛、更有力的教学支持。

2.4 促进学习者学习的能力。

现代教育的核心是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师的作用也同样不能低估。如:设定教学任务后, 在解决问题的初期, 学生立即完成是很困难的, 需要教师先进行必要的演示和提示, 通过教师与学习者的协作, 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由此可见这种能力不是单纯传递知识的能力, 不是从教师的方向如何传递信息的方法, 而是为了使学生自身能够积极探究知识进行有效帮助的能力, 强调帮助学习者建构知识体系的方法。

2.5 实施教学的操控能力。

现代教学实施能力不仅包括讲解能力和答疑能力, 还应包括教师对教学媒体熟练的操控能力, 尤其应重视网络环境下的基于问题学习 (PBL) 和合作学习等现代学习方式下师生之间的调控能力。如软硬件的操控能力, 软硬件故障应急处理能力, 引导、演示、示疑, 把握教学全局, 控制教学流程等综合操控能力。

2.6 教师基本能力。合格的普通话。用普通

话进行规范教学是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 都要在普通话上下功夫。

写一笔好板书。好的板书设计是将书本上的知识, 学生的认识水平,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融为一体, 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条理化, 它可以给学生留下一个完整的印象, 而且重点掌握的内容一目了然。

很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对教师口头表达能力的起码要求是通顺、流利、准确、条理, 较高要求是简洁、生动、优美、幽默。口才是教师履行职责、发挥主导作用所必需的。作为一名人民教师, 为了完成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除了应具有高尚的师德和丰富的知识外, 还必须要有一副好口才。

作一套好课件。运用多媒体改善课堂教学, 可以将知识表现形式多样化, 可以将抽象概念具体化, 可以启迪学生的发散思维, 可以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发挥其最佳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已经是教师职业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 信息技术教师尤其应该加强研究, 不断制作出适合实际教学所需的好课件。

3 教学监控能力

教学是教师促进学生完成正确知识建构的过程, 教师要在充分满足学生个性需要的基础上, 对教学进行全面的监控, 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 学生的学习形式又增加了利用媒体的独立学习和协作学习, 因此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教师的角色变化, 都对教师的监控能力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学生在计算机教室的学习, 经常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进行, 并以任务为驱动的方式来完成学习, 教学监控必须从课堂监控到情境监控, 从对集体监控到对个人监控、小组监控和同伴关系的监控。利用网络支持教学通讯, 用多媒体教学系统监控、切换功能, 辅以大屏幕帮助教师监控, 可以使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 并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再比如: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正确导航, 教师要向学生及时反馈其学习情况, 及时反馈、调整教学进度, 学生可以上传作品到指定教师机目录, 教师也可按需要定向向学生下传文件, 及时反馈就要求教师的监控从宏观纵深到微观。

总之, 信息技术教师需要灵活变通, 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自身的挑战, 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信息技术教师只有具备了以上多种能力, 多进行教学研究和探讨, 就会成为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所以, 师范院校的计算机学生就要在学习过程中, 有目的的培养上述这些能力。

责任编辑:鲁艳

摘要: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 信息技术教师是学习资源的设计者和开发者, 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 是学生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协作者, 是学生的学习伙伴, 是信息化学习环境的管理者, 是学生学习的评价者, 是教学的研究者。为了顺利地适应角色的转变, 成功地扮演好各种新角色, 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具备下面几种能力:整体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教师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 才能上好每一节信息技术课。

大专教学模式美术教育 篇8

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 是以问题为基础的

教学方法。其基本含义是:首先通过提出一个临床问题, 学生根据这个问题, 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自学, 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 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和观点, 从而达到学习理解并掌握知识的目的。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 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 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1]。

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有很大不同, PBL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 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PBL将学习与更大的任务或问题挂钩, 使学习者投入于问题中;它设计真实性任务, 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 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 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PBL教学法与案例分析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是PBL是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 案例分析是教师先讲解教材, 在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前提下, 然后做案例分析。

2.中国大专病理学教育

病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主干学科其内容不仅涉及人体解剖学、组胚学、生理学等基础学科, 还涵盖内科、外科、妇科等临床各科, , 是连接医学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桥梁学科, 具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其概念多且抽象, 各种病变肉眼和镜下描述多且枯燥, 书本内容多且难理解记忆, 而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往往是老师急于赶进度, 学生被动盲目的记忆知识, 教学效果差、师生交流少, 而且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不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将PBL教学引进病理学教学符合当今社会对创造性人才的需求, 对我国当前以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改革很有启迪意义。

中国专科医学教育学制为三年, 在校上课时间多为两年或两年半, 半年或一年医院实习。基础课授课学时非常有限, 病理学常为3~4学时/周;多数开在第三学期, 临床知识匮乏。教学班级多为大班, 一般每班50人以上, 入学成绩低于本科五年制。中国专科病理学教育现状授课人数多、课时少、学生基础较差。

3.中国大专病理学教育应用PBL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3.2.1学生分组

由于在50人以上的大班进行PBL教学, 学生数量太大, 而教师数量相对不足, 因此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每班分为6~8组, 每组7~8人, 每组推选一名学生负责, 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小组讨论, 而在课上每组指定一名学生做主要发言, 小组其他成员进行补充或纠正。分组时应注意按学生学习成绩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均衡分配。

3.2.2课前准备好讨论提纲:由于授课学时较少, 教师应在每一次课结束时或在课前1~2天布置下一次课的问题, 便于学生有一定的时间围绕问题查找资料和思考。由于病理学开设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 学生临床知识知之甚少, 问题的提出一定要认真斟酌, 尽量将问题简单通俗化, 便于学生讨论。

3.2.3选择性应用PBL教学法:PBL教学法对于选定的内容一般都足够广泛和深入, 专科医学生有时难以查找相关资料进行自主学习, 难以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探索, 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所以在病理学教学中, 不能完全摒弃传统教学, 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有选择性地应用PBL教学法。像总论多实施传统教学, 各论多采用PBL教学, 实施传统教学与PBL教学并存的双轨教育。

3.2.4学生应该有主动学习的自觉性。PBL教学的成功开展, 需要学生的主动配合, 从准备资料开始, 就要结合提纲、病例去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 做出初步的判断, 并积极与同组同学交流沟通, 大家同心协力得出最佳结论。这样的学习, 花在前期准备工作上的时间精力大大多于普通的课堂学习, 因此需要学生们有主动学习的自觉性, 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和目标。

实践证明, PBL教学法对于病理学的教学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 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值得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加以推广[2]。学生课前认真准备, 课堂上积极讨论, 广泛参与, 课堂气氛活跃。这样的学习既锻炼了自学能力, 发挥了创新精神, 又培养了归纳总结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但也存在某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1) PBL教学法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较高, 专科学生合作能力不强, 选择独立完成问题的学生较多; (2) 信息获取途径较为单一, 多为教课书、相关书籍上的现有信息, 不能有效的利用网络等媒体; (3) 综合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横向比较少, 分析问题较局限浅薄; (4) 课时安排、科学的评估体系等, 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 21世纪的医学人才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 因此, 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优化教学设计, 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培养适应实践需要的医学人才。

作者:王桂芝, 女, 47岁, 副教授。

摘要:随着人们对教学质量日益关注, 大量先进教育方法得以提出并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problem-based learning, 简称PBL) 便是国际上广泛关注的一种教育方法。中国大专教育作为中国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有着其本身的特点与局限。本文将以病理学为切入点, 通过对PBL教育模式和中国大专教育特点分析, 探讨中国大专教育引进PBL教学法的可行性。

大专教学模式美术教育 篇9

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在我国师范类院校中曾普遍开设, 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体育师资, 为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近年来受高校持续扩招、中小学体育师资需求相对饱和等不利因素的影响, 该专业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

1.1 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就业环境的持续恶化

体育教育专业作为师资培养为主的专业, 就业环境的良莠是决定其生死存亡的关键。然而随着师范院校的不断扩招, 体育教育专业的就业市场变得越发拥挤。而相比于四年制本科体育教育专业, 处于低端的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所面临的就业压力则更为沉重。

首先国内基础教育学校体育师资的供需矛盾突出, 中小学对于专职体育教师的需求相对饱和。 (见表1)

以四川省为例, 通过分析2014年四川省特岗教师需求岗位表发现, 四川省公办基础教育学校对于体育教师的需求不仅远远少于语文、数学、外语等文化类学科, 而且亦不如音乐等其他技能类学科。究其原因, 国内中小学受升学压力及学生运动伤害事故频发等因素的影响, 不敢大力开展体育活动。体育课时不足与被挪占等现象普遍存在, 严重制约了对体育师资的需求。

其次传统就业市场被挤占。在以往, 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就业市场主要面向基础教育学校 (初中、小学) 的体育师资岗位, 然而近年来受高校本科体育专业扩招及中小学对教师学历要求不断升高的影响, 国内基础教育学校给予体育教育专科毕业生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少。目前除部分落后地区外, 国内中小学对于体育教师招聘均要求应聘者具备本科学历, 而直辖市及省会城市甚至出现体育教育专业的硕士、博士毕业生竞聘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现象。

总之, 由于国内中小学对于体育师资的需求力不足与传统就业市场的被挤占等不利因素的影响, 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的就业环境严重恶化, 使得体育教育专科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远远低于本科毕业生, [1]就业门槛高、就业难等矛盾异常突出。

1.2 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办学困难的日益增加

1.2.1 生源质量较差

生源质量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先天因素, 而教学质量的优劣又是高校所办专业能否获得社会认可的关键。自2008年以来我国高考考生总数开始逐年下降, 高校录取比率持续提高, 到2012年我国高校的平均录取比率已达到75%, 从而造成高校生源质量的严重下降。[2]而这一问题在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中显现的尤为突出。 (见表2)

由上表可以看出, 该校在2014年录取的80名体育教育专业大专生中, 入学前训练时间仅为半年以内的学生频数为49人, 比率高达61%, 而高考体育成绩在65-69分, 专项技能成绩在24-27分的生源比率也分别高达53%与56%。说明多数学生在入学前存在着, 训练时间短、身体素质较差、专项技能不突出等问题。这一现状严重束缚了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增加了该专业的办学难度。

1.2.2 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特色、培养方向模糊

教育部于1980年第一次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 并在以后三十多年时间里对该课程方案进行了5次大规模的修订, 从而使四年制本科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有了明确的规定, 而教育部对于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却没有清楚说明。使得各高校在制定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方案时, 缺乏相应的参考依据, 造成专业课程设置过分雷同本科体系、毕业生专业技术不强, 综合能力偏低等一系列问题。[3]同时由于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 使得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向较为模糊, 部分高校往往会将体育教育专业的专科与本科毕业生培养成相同的就业方向, 更加剧了该专业的就业难度。

综上所述, 就业环境的恶化、办学困难的日益增加, 严重制约了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受其影响全国各体育学院及师范类高校纷纷减少甚至停止招收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 使得该专业面临着被“淘汰”的尴尬局面。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提高, 国内许多方面仍然难以找到合适的体育师资, 国家依然需要大批优秀的专科体育人才。因此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远未到被时代淘汰的境地, 为该专业寻找到一个适宜于当代的新型培养模式, 使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重新焕发青春显得尤为急迫。

2 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新型培养模式的探索

2.1 新型培养目标的树立

以往高校对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 主要是参考四年制本科体育教育专业。然而受制于生源质量较差及入学时间较短等现状的影响, 在现实的培养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专业教学效果不理想、毕业生专业技能较差, 教学实践能力不强的问题。[4]因此根据培养任务、学情现状与社会需要, 确立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的新型培养目标显得尤为关键。

首先为学校提供合格的体育师资, 是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主要的培养任务。该专业培养目标应重点强化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以适应现实教学的需要。其次针对学生基础差、入学时间短的学情现实, 不苛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与“一专多能”技术实践能力。而应结合社会的不同需要, 多方向、多层次培养各类体育师资人才, 保证学生在所选方向上学有所用, 学有所长。最后还应考虑学生综合发展的需要, 使其具备适当的教育与综合知识。由此可见对于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的新型培养目标可定位为,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 多层次多方向的, 具有相应专业理论与技术的教学实践型体育人才。

2.2 建立多元化的就业渠道

就业环境日益恶化, 使得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面临严重生存危机。就业渠道的单一与就业需求的相对饱和, 是造成这一恶果的重要原因。因此为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寻找多元化的就业渠道, 是使该专业起死回生的关键。

2.2.1 重视学前体育师资需求

自2010年国家颁布《国务院关于发展学前教育若干意见》以来, 全国兴起了培养学前师资与兴办幼教机构的浪潮。且随着“健康第一”教育理念逐渐深入, 幼儿园对于引进专职体育师资的呼声和需求越来越大。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应当把握住这一巨大的机遇, 适时调整培养目标与课程方案, 为我国提供优秀的学前体育师资人才。

2.2.2 着眼于社会非传统的体育师资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对体育师资的需求已不仅仅局限于学校, 各类公共机构也逐渐出现对不同体育师资的需要, 这无疑为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就业市场的开拓提供了良好条件。

首先是敬老院与老年学校对于体育师资的大量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口老龄化的加剧, 众多老年人选择进入敬老院或者老年学校来度过晚年。然而由于身体的衰老与生活的枯燥, 老年人意外伤害事故与心理问题时常发生。因此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与锻炼项目, 适当提高老年人的业余文化生活显得非常必要。因此敬老院与老年学校等公共机构对于体育师资的需求日益增加。结合这一需求适量培养相应的体育人才, 无疑是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解决就业困难的一条途径。

其次是特殊教育学校对体育师资需求增加。随着《特殊教育提升计划 (2014-2016) 》的发布, 残障儿童的特殊体育教育受到了国家重视。该专业如能顺应国家政策, 结合特体教育特点培养一批适宜从事特殊体育教育的师资, 将有力地支持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

2.2.3 不放弃传统就业市场的拓展

中小学对于体育教育的轻视, 是造成我国基础教育学校对体育师资缺乏需求力的重要原因。然而自全国学校体育座谈会的召开及《中小学体育评估工作办法》颁布实施以来, 中小学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度与课时量均有大幅度的提高[5]所以在今后一段时间内, 国内中小学对于体育师资的需求必然大幅增加。为此高校必须结合中小体育教育的实际需要, 提高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的办学特色, 加大对中小学体育师资这一传统就业市场的拓展, 以争取在这场即将到来的就业大潮中分得一杯羹。

2.3 构建模块化的特色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特色, 毕业生竞争力较弱是造成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面临生存危机的内在因素。高校在拓展该专业的多元化就业渠道的同时, 应根据专业课程建设的实践性、专向性和通融性原则[6], 使用模块化的形式建设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的特色课程体系, 以保障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首先在技术实践模块上 (见表3) , 所设的实践科目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如学前体育师资方向, 结合幼儿园体育活动以游戏和韵律运动为主的特点, 技术实践课可设置幼儿体育游戏、幼儿操等科目。而老年体育师资方向, 则开设门球、太极柔力球等老年人喜闻乐见的运动课程。以此保障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学到实用的技术课程。

其次教育理论模块, 开设专向性的教育与心理课程。如在特殊体育师资方向, 选择的教育理论课程应与残疾人的教育与心理知识相关。

最后针对学生未来从事教学与管理工作的需要, 适当开设相关的非专业拓展课程, 以增强专业课程体系的通融性。如老年体育师资方向, 行业需求模块可增加老年护理与康复理疗技术等科目。而特殊教育体育师资方向, 学生则要学习中国手语和盲文等课程。以确保学生具有从事该方向教学、管理与服务的综合能力。

总之, 通过模块化的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建设, 使学生掌握到与其就业方向密切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技能, 确保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夺得一席之地。

3 结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的不断扩招及就业率的持续下降, 使得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面临越来越沉重的生存危机。单一化的就业渠道、缺乏特色的课程设置, 是造成这一危机的主要原因。因此根据时代的需求, 为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构建符合社会需要的新型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根据专业所面临的客观现实, 树立新型的教学目标。高校应根据培养任务与学情现实, 改变不切实际的办学追求。将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 多层次、多方向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复合体育人才。

其次要建立多元化的就业渠道, 改变就业方向只面向中小学的现实。将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拓展到幼儿园、社会公共机构与中小学等多个方面。

最后以模块化的形式构建与多元化就业渠道相匹配的专业课程体系, 从而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学有所用, 学有所长。

参考文献

[1]卢永雪, 龙正印.体育教育专科就业环境与对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2) :121.

[2]史立锋, 厉成晓.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9 (1) :78.

[3]甘健辉.高等专科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J].柳州师专学报, 2004 (4) :86.

[4]崔哲雄, 张晓菲.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育人才需求脱节的原因及解决对策[J].体育学刊, 2013 (3) :78.

[5]吕超.中小学体育课改困难多体育教师缺口大场地不够用[EB/OL].http://www.ty21.cn/Item.aspx?id=7082.

试论大专英语教育的有效性 篇10

【关键词】职高英语教学 职业趋向

职业中学教育与普通中学教育的一个显著差别,就是培养目标不同,前者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中初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后者以升学教育为主。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的教学必须建立在职业属性基础上。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课程的基本要求,英语教学的目的主要是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要把英语作为学生提高应用技术的工具,为专业学习和研究服务。笔者认为职高英语教学中应渗透职业教育和专业教学,使职高英语教学具有“职业趋向”的特点。

所谓“职业趋向”,是指学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选择某一专业学习,所具有的某种职业倾向性。这种职业趋向性会使得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判断所学知识与今后的职业岗位是否有联系,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基于职业趋向的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专业背景之中,在职业生涯的引领下,激发学生学习文化课的兴趣与主动性,同时将文化课学习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与职业意识和职业理想联系起来,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职高英语教学应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

【案例】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融合专业教学

笔者让学生复习单词,忽然发现有位学生的课桌上有一本书名为《PLC》的专业书,翻开书查看英文翻译,发现PLC是英文Programming Logic Controller(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首字母缩写。其中的program一词正是本节课所教单词。我于是询问了全班学生,令我惊讶的是,竟然没有人知道“PLC”的全称以及中文释义。由于我对专业知识的不了解,只能略微解释了program在此处是“程序”的意思,并鼓励学生学好英语,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

课后我主动找到了教授这门专业课的老师。他也向我反映在平时教学中出现的有些英文单词,他们不会读;有些英文字母缩写,他们不能解释确切的中文意思。因此,学生们迫切希望英语教师能帮助他们解决这样的难题。但英语教师又苦于课时少,职高学生英语基础差,不可能单独抽出时间进行专业英语教学,只能采取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专业英文词汇教学。

二、职高英语教学应培养学生职业意识

【案例】在职高英语教学中渗透职业理想

一次英语课,我和学生谈起了到外资企业应聘填履历表的事,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张表,指着里面SEX(性别)一栏问学生应该填什么,教室里笑声一片,围绕着“woman/ girl/ man/ boy”争论不休。我摇了摇头说:“No, you are all wrong! Its female and male.”紧接着我介绍了填写英文履历表所要注意的事项,并鼓励他们学好外语,将来到外企找工作用得上。学生都很羡慕到外企工作,聚精会神地听着。我于是乘热打铁,说道:“如果你们想在外企工作,从现在起,好好学英语吧。”又转到这堂课的内容上来,阅读课也顺利进行下去。

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职业性,就是指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必须按照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功能——就业准备教育。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职业意识和职业理想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增强他们的职业意识,树立职业理想,让他们真切体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这样就可以真正把教学和学生的发展结合起来,符合职高学生的需求。

三、职高英语教学应培养学生职场语言应用能力

除了专业英语词汇的学习,在英语教学中还可以在多种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职场语言应用能力。如在听力和口语教学中,可以进行求职面试训练;在阅读课中可以加入对英文招聘广告,商务信函,通知,产品说明书的阅读;在写作课上可以加强英文名片制作,英文履历表,简历及求职信的写作;在翻译中,翻译出行业常见的设备操作说明书、技术工艺说明单等与专业相关的英语文字。在教学过程中应开发和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并创设模拟工作情境,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学习有关就业的知识和技能,为就业做准备。

例如,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英语课程应使他们熟练掌握前台接待、房间预订、接受投诉等方面的英语会话技能;针对双语幼儿教师专业、导游专业等对听说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职高英语教学应该加强对这些语言技能目标的分析,以更好地为专业服务、为就业服务。

四、小结

职业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样,都是通过学校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具有健康的身心和健全的人格,为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职高英语教学应基于“职业趋向”这一特点,通过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过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培育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念,使之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行业和岗位的需求及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王松美.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大专教学模式美术教育 篇11

我校幼师函授的专业基本属艺术类, 而美术课程在这些专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美术教育在培养学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可替代的作用。而幼师函授教育更区别于全日制美术教育, 幼师函授中的美术教育要从真正意义上适应幼儿教育的需要, 而不仅是简单的灌输式的知识传授, 更要让学员树立正确审美观和提高艺术修养, 掌握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以符合当前幼儿教育的实际需要。我从事幼师函授美术教学有十多年的历史, 在多年教学实践中, 看到了一些制约幼师函授美术教育健康、良好发展的问题和弊端。从幼师函授美术教学现状出发, 针对一些问题, 我提出了几点设想和对策, 希望有效提高幼师函授美术教育教学质量。

一、幼师函授美术教育现状

1.函授学员基础不一, 制约了美术教育内容的深化。

函授入学门槛相对比较低, 这几年成人高考艺术类大专录取分数线基本在100~150分之间, 有一年的录取分数线甚至低至80多分。如此低的录取分数线激发更多人报考函授大专, 除了本身已有一定美术基础并真正喜欢这个专业外, 还吸引一些只想拿大专文凭而无任何美术基础的人员报考, 导致被录取者年龄差异大, 从18岁至50岁都有, 反映在个体美术水平上, 就显得参差不齐。再加上考试科目是语文、数学和外语, 有些被录取者只是高中或者高中同等学历的初中毕业生, 这些毫无美术专业基础的学员给后面的函授教学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对于美术基础比较薄弱的学员来讲, 再简单的教学内容她们都觉得困难, 完成作业的质量不高。而对于美术基础比较好的学员来说, 许多教学内容是幼师中专已经学过的, 只是往日的重复, 因此觉得过于简单而缺乏学习兴趣和能动性。长此以往, 幼师大专函授美术教学内容日益浅显化, 教育质量日趋下降。

2.工学矛盾突出, 增加了教学管理的难度。

到课率是成人函授教育普遍头痛的问题。在我们学校参加幼师函授的基本上都是农村民办个体幼儿园的教师, 她们的工作时间是周一至周六, 平时只有周末一天休息。由于学员年龄悬殊较大, 成分也较为复杂, 有刚刚职高或高中毕业的, 有结婚生孩子后参加函授的在职任教人员, 这部分老师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位置, 个别甚至处于孕产期和哺乳期。工作压力和家庭生活负担导致她们有时候无法正常参加函授学习, 加上学习态度不端正的个别学员, 导致请假、病假、缺课等现象较为突出。函授是面授和自学相结合的一种学历提升方式, 但函授教育中的面授都是如此, 自学环节就更处于无人监督的放任自流状态了, 全凭学员的自觉程度, 缺少必要的督查约束。如何设置更人本化的教学管理制度, 开设学员感兴趣的美术课程, 进行更好地幼师函授教学就成了当务之急。

3.过于强调专业性, 影响到教学目标的落实。

幼师函授课程设置采用类似全日制艺术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方式, 翻阅其美术相关教材, 几乎等于是版画、雕刻、国画、综合材料等专业的综合, 难度明显偏高, 不适应幼师教学实际。教学大纲非常明确地规定了学员应掌握的各种美术技能和技巧, 以适应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需要。就是对全日制学生而言, 完成整套教材教学都有些吃力, 更何况函授学员?有限的面授时间和学员间参差不齐的专业水准, 再加上课程要求具有相当强的专业性, 基础好的学员基本处于勉强应付状态, 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员而言, 通过短短的几次面授, 就想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完成质量较高的美术作品, 难度是显而易见的。时间一长, 会影响整体教学质量, 破坏良好教学氛围, 最终影响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

4.被动式接受, 课堂教学缺乏活力。

现行幼师函授美术教学中过多地注重学员的专业技能训练, 往往忽视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以“美术家教学”代替“美术教师教学”, 普遍存在重技能传授轻能力培养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教师简单讲解并示范, 学员亦步亦趋地模仿, 被动式接受。有些则过分强调感性因素, 总以“感觉”为标准评价, 语言含糊其辞, 让学员听得云里雾里。这种教学模式不重视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忽视学员主动性、创造力的培养, 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体现为幼儿教师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常常以“会不会画”、“画得像不像”等作为美术评价的唯一标准, 从而扼杀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及对美术的兴趣。

二、提高幼师函授美术教育质量的对策

幼儿美术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内容之一, 通过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作为全日制学历提升的一个有益补充形式———幼师函授,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实社会, 面对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快速发展, 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 如何提升幼师函授美术教育质量及函授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已成为当前幼师函授美术教育的重要课题。针对以上所述, 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幼师函授美术专业有效教学探索与实践。

1.因人而异, 夯实美术基础。

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 美术相关的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其必备的素质。参加幼师大专函授的学员与美术专业学生相比, 总体水平差距比较大, 但两者在课程设置上又比较接近。再加上艺术教育的特殊性, 所以在教学中, 只有因人而异, 始终把握从大处和小处着手的原则, 才能对学员良好美术习惯及健全艺术素质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在幼师函授美术专业实际教学中, 本着每个学员都是独特的个体, 根据每个学员的不同条件与基础进行不同要求的相应教学, 如素描、色彩写生课, 对基础相对比较好的学员, 则要求其能正确表现对象的比例、结构、空间、色彩关系等;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 则要求其掌握正确的方法观察、分析和比较, 能基本表现对象。通过一系列造型训练, 夯实学员的美术基础, 提高学员的观察力、记忆力、表现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审美力, 同时培养学员耐心、细致的良好品德。

2.人本管理, 强化自主意识。

函授学习对象基本都是成人, 在某些学校的函授管理中, 由于个别学员的学习主动性差, 再加上有些函授学员的工学矛盾比较突出, 导致教学环节管理不到位。因此制定合适的管理制度就成了规范函授教育十分必要的一项工作。为此, 我校考虑学员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宁海县教师进修学校业余成人中专学生管理暂行规定》、《宁波教育学院宁海学院本专科函授学员学籍管理暂行规定》、《宁海县教师进修学校师干训 (学历) 组班工作职责》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同时, 加强学员自学环节和实践活动的指导, 强化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也是不容忽视的。由于美术这门学科操作性比较强, 但在整个函授教学中, 面授时间毕竟有限, 应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 使其克服完全依赖面授的思想, 真正树立“自学为主、面授为辅”的函授教育理念。在美术专业授课的同时, 帮助学员解决好思想问题, 端正她们的学习态度, 让她们切实认识到学好每门课程对今后学习、工作的重要意义, 以激发她们的求知欲望, 从而提高她们的学习自觉性。使学员的思想由“画好了”向“会画了”转变, 让每位学员都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 为其自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课后, 引导学员制订自学计划, 加强对其自学的帮助和指导, 从而提高幼师函授美术教学质量。

3.结合实际, 开展教学活动。

现行的幼师函授美术教学中, 有水墨画、水粉画、装饰画、立体构成等十多门课程, 门类比较丰富。但这些课程的设置, 对于幼师函授学员而言, 难度过高。本人在教学中常常听到学员的一些反馈, 对有些纯理论的, 特别是专业性要求过高的课程开设不满意, 而对有些能帮助自己进行幼儿教学的课程开设又觉得课时太少。为解决这一矛盾, 本人适当修改了教学计划, 降低了部分专业课程的难度, 结合本地各个乡镇的特色和乡土教材进行教学。如进行立体构成教学时, 为学员提供许多本地沿海小镇出产的小贝壳。学员拿着熟悉的材料, 在动手实践中感受美、创造美, 并逐渐形成相应的技能, 学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提高学员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完成的作品显得创意十足。

在幼师函授美术教育中, 注重学员实际, 结合地域特点, 采取多种教学手段, 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 更好地调动函授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效。

4.抓住重点, 创新教学模式。

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 幼师函授美术教学中同样体现了这一点。但由于函授美术教学时间集中, 教学内容相对紧凑, 美术教师应该积极探索,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丰富美术教育内涵。

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名探索者, 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方法, 创造出富有个性的新颖的教学方式, 力争使更多学员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具体地说, 就是要求授课教师必须针对函授学员的不同条件与要求, 上好每一节课, 耐心讲授, 示范准确, 启发到位。对于学员的作品尽量准确评价, 提出不足与要求。课后让学员带着问题回到教学工作中领悟、练习, 在实践中达到自己想达到的目的, 如此反复, 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模式, 使每个学员都能在函授学习中有所感悟和收获。

三、对幼师函授美术教育的展望

幼师函授美术教育较之一般的文理科函授, 在教学实践中增加了难度, 但我认为以人为本、因需施教、推进终身教育, 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作为管理者与授课者, 应该进一步探讨总结、积累经验、创出特色, 不断创新幼师函授教育方式, 深化幼师函授美术教育内涵, 丰富函授教育内容, 拓展函授教育空间, 提高教学质量, 为创造幼师函授美术教育事业的美好前景做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薛苏琴, 赵彩霞, 李杨.对网络时代函授教育的理性思考[J].延安大学学报, 2006 (3) .

[2]薛青.成人高等函授教育改革之我见[J].中国成人教育, 2006 (7) .

[3]崔振林.成人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浅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05 (6) .

[4]徐娟.对现代幼儿教师职前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研究, 2011 (2) .

上一篇:陈旧性桡骨小头脱位下一篇:数据广播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