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美术教学

2024-09-20

教学改革美术教学(精选12篇)

教学改革美术教学 篇1

模拟电子线路是电子专业课程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该课程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课程难度大、教学时间有限、内容繁多,所以该门课程也被称之为“魔鬼电路”。因此,应采取何种课程教学改革策略,才能够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是模拟电子线路课程教师应研究的首要任务。

一、合理规划课程内容设置

模拟电子线路课程内容设置,除了要重视基本的物理概念外,还要掌握基本的电路原理以及学生分析的方法。教师在讲解分析方法时,可以通过利用分立元件组成的基本电路来进行,而针对集成电路,其分析计算的目标应放在电路的外部特性和应用上,尽量淡化电路内部以及集成电路的特点。在讲解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内部原理时只需简要说明即可,重点讲解外部特性与参数。分析电路的关键之处便在于将非线性器件与线性模型靠拢,即在特定环境下,使非线性器件与线性模式等效。例如,在二极管电路分析过程中,便可采用理想模型,这样二极管在导通或截止时便与短路等效,也就是上述所说的非线性电路与线性电路等效,方便学生分析并计算电路。分析由集成运算放大器所组成的理想电路时,便可采用“虚短”“虚断”等方式进行分析,与之前也属同一原理。除此之外,还能在这部分内容上做进一步的优化,如合理地调整该部分的讲解顺序。通常情况下,该课程首先是为学生讲解分立元件及电路等内容,然后才是集成电路,而采用上述方式便可先向学生介绍关于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相关内容,并由此引出线性模型的概念,学生通过模型来对集成运放电路进行分析,加强学生对模拟电路的熟悉程度,并加强与之前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加强例题和习题环节,突出重点,让学生听懂能做

开展模拟电子线路课程教学,讲解例题与习题是整个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但目前在我国绝大部分高校中,模拟电子线路课程的课时被压缩得十分严重,紧张的课时使教学只能将重点放到理论讲解上,而很少有时间再在课堂上进行习题联系。这样就导致学生在课后不知该如何做题或做何种题型。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即便课时紧张,在课堂教学时也应设置习题练习环节,分明教学内容主次,重点选取学生能听懂并能理解的教学内容。在进行习题和例题讲解时,面对紧张的课时,教师不宜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而应遵循传统,采用板书的形式进行,这样反而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课后为学生布置难度适中的习题以巩固学生课堂所学,并加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进而提升学生的考试通过率。由于各专业学生所面临的专业要求不同,因此,教师应将作业习题细化,不要求学生掌握全部知识,只是挑选符合学生当前专业要求的习题供学生练习,以此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进而突出学生的学习重点。

三、综合案例教学,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模拟电子线路课程中的教学内容虽具有极强的理论性,但终究是一门注重实践与应用结合的技术基础课程。传统教学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的教学重点往往放在了理论部分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学生的学习目的大多是为了应付考试。除此之外,学生往往在通过考试后便将课堂所学抛诸脑后,学以致用也成了一纸空谈。只有结合实际案例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向学生讲授相关的基础知识外,还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对多单元电路搭建的完整电路的分析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完相关教材内容后应继续安排综合案例课时,通过讲解与分析综合案例整体电路图,使学生对电路的读图与分析能力再上一个台阶。常用综合案例包括超外差式收音机、多功能电子锁、函数信号发生器等。函数信号发生器是一种能产生如三角波、方一波等多种波形的信号发生器。其电路以振荡器和波形变换器为主。由集成运放构成的积分器与迟滞比较器所组成的振荡器经由RC无源积分电路产生三角波型号。而波形变化器能将二极管、三极管等非线性电路转换为正弦波,进而简化了电路方案。实践证明,教学在分析与讲解整体电路后,能帮助学生有效提升自身读图和分析电路的能力。

综上所述,改革模拟电子线路的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电路以及元器件的基本工作原理,进而掌握分析的方法,最终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摘要:模拟电子线路是电子专业课程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近年来,该课程教学改革一直在进行,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以便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通过具体论述模拟电子线路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结合教学实践,从而推动教学改革更好地进行。

关键词:模拟,电子线路,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曾鹤琼,胡骏,熊琼.模拟电子线路课程改革探索[J].科教导刊旬刊,2013(11):187-188.

[2]何碧贵.浅谈模拟电子线路教学改革的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6).

教学改革美术教学 篇2

深化教学改革

优化教学效益

我校从实际出发,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决心把“轻负担,高质量”当作促进学校发展的重大课题来抓,切实做了一些探索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核心理念

“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和乐趣”是我们推进“轻负担高质量”的核心理念。而这一理念实施的关键是教师,核心是课堂教学,因此减负要从课堂教学研究抓起,强化教师“为学生发展而教”的理念,做好五个方面的研究,即备课是决策性研究,上课是临床性研究,听课是比较性研究,评课是诊断性研究,反思是经验性研究,学习是着眼于能力发展的研究。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减负增效,取得了显著效果。

二、基本做法

我校对教学常规工作进行精细管理,要求教师做到:备课要“深”,上课要“实”,作业要“精”,教学要“活”,考核要“严”,辅导要“细”,负担要“轻”,质量要“高”。

(一)加强备课研究,实现备课三优化

要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首先要杜绝课堂教学内容的随意性,避免重复劳动,为此我们切实加强备课研究,提高备课的实效性。教研组活动以集体备课、人人参与周研究课为主进行课堂教学研究,注重研究的实效性。每位教师按计划举行一节周研究课,以备课组为单位利用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时间加强对备课、上课的研究,实现备课三优化,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和教研能力,从而优化课堂教学的环节,提高教学效益。

1.分析教材、吃透教材——整合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学的一种材料和工具,是教学的一种载体,是编者及学生之间对话的文本,是教材编者为实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一个范例。教师在教学中不是将教材内容原封不动地硬“塞”给学生,而是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调动自己知

识的积累,带着自己的文化积淀,结合学生的发展水平,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把握教材,用好教材,优化教学内容。挖掘教材中的内涵,使教材中蕴含的丰富情感、深刻哲理和美学等都得以充分表现,以此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智慧。

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按照自己的理解,根据学校教学条件与学情等,选择与教师必须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让教材中的例题、文字说明和结论等书面的东西,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信息。

2.了解学生、选择教法——设置优化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运用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通过启发诱导,促进学生头脑中的同化、顺应过程,也是把教材的知识结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我们在备课中,注重研究学生实际,分析学生具体现状,知识目标、态度、方法以及兴趣、爱好、情感、意志等。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在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信息交流、反馈,实现教学双方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帮助教师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3.设置环节、编写教案——实施优化教学过程

教案是上课的主要依据,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去编写,加强课堂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环节的优化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和关键。为此,我们认真备课。根据教学内容、教育对象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与方法,每个环节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教学环节的设计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的学习层面上,即在“学”字上下功夫,把学生的“自学”和“共学”作为课堂教学重点。教师的“导学”应努力体现在学生的“自学”和“共学”之中,真正起到启发、点拨、调控的作用。教学环节设置注意尽可能保持教学过程的贯通性和科学性,编排呈现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即创设问题情境→引导自主探究→反馈学习情况→巩固应用与拓展。

(二)深化课堂改革,优化教学策略

从一切为了学生出发,营造宽松活跃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构建构建了自主互助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具有学校特色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环节“四优化”策略:

1.优化教学环节。以“精讲多练,快反馈”为切入点,做到去粗取精,剔除不必要的废话、多余的环节,在精讲的基础上,进行当堂检测,快速反馈,及时批阅、讲评、订正,使精讲落到实处,发挥效益。

2.优化检测,有效发挥检测功能。

检测的目的是检测课堂教学和阶段学习效果,利于及时调整教学、课后辅导、巩固复习,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因此根据我校学情和学科特点,本着轻负担,高质量的原则,我校重点科学合理的抓好单元达标检测,使知识及时消化,问题及时解决,教学目标及时落实。并把单元达标检测纳入教学常规管理。我们在以下三个环节上大做文章。一是保证定时。按计划,一个章节或单元结束,一定进行一次单元过关,作为对一个单元的小结和交待,发现教与学的薄弱环节,以便能及时有效检测反馈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二是搞好讲评。教师对检测目的、试题结构、目标达成度、检测原因、错题原因、答题规范程度等一系列问题分别予以讲评,同时传授给学生一定的考试策略和答题技巧。三是及时补救。单元达标完整的操作过程是以落实补救为结束的标志,如果补救措施落实不好,达标只有停留在形式上,因此我们要求学生人人建立纠错本和好题集锦本,对成绩较差的进行二次过关等补救。

3.优化提优、补差。认真实施“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月月清”,课堂练习做到“人人过关,条条过关”不留盲点,实施“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教学质量提高模式。坚持“教什么,提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让学生从提优补差中获得满足感、成功感,提高学习自信心。加强课堂上的培优补差,确保优秀率,提高合格率。

4.优化作业。严格控制作业量,提高作业质量。

在推进四优化的过程中特别强调备课组的作用,坚持集体备课,严格统一进度,统一授课内容,统一当堂检测内容,统一作业内容,统一提优内容。

作业设计要求体现学科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对巩固课堂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发展学生能力,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作用。以“趣”为基础,以“精”为根本,以“活”为原则,以“创”为追求是我校作业设计总的原则。学校把作业做为备课组集体研讨的一项内容,力求作业形式的趣味性、实践性、时效性,这样每一学科每一次的作业既有老师们的共性,又有个性。学校教导处采用定时和不定时抽查的办法,对作业的质与量进行督导反馈。目前我校各学科主要的作业形式有:基础类巩固性作业、探究性作业、拓展性作业、实践类作业、创新类作业、制作类作业等。当然,每次作业老师们会布置几项不同的作业,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去自主选择,分层设计和自主选择相结合,组合成自己的作业超市,各科教师之间常保持密切联系或通过班主任协调,避免总作业量过重。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到“我能做,我会做,我想做”,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自信,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三)精心设计作业----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在学生主动参与的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下,教师没有必要去布置大量的机械的巩固性练习,而应是针对学生的不同掌握情况,分层布置作业,切实发挥作业的效用。

1.设计不同层次的习题。

一般我们设计三个层次的习题。第一层次基本的,单向的,带有模仿性和稍有变化的习题。目的是过好“课本关”,要求人人都要做。第二层次的练习题,指变式题或带有综合性和灵活性的习题。这一层次的练习题,学困生必做,优等生可以选择做。第三层次的练习题,着重反映在思考性,开放性,创造性方面的要求,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以及开放性习题,让优等生进行思考、练习。有层次性练习题,让学生选择练习,学生能做,而且乐于完成,从而达到练则有效,学则有得的效果,也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2.同一练习分层要求。

有些习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要求,对学困生可以是要求一题一解,就题论题,落实课标要求。而对优等生则要求能一题多解时尽量要做到一题多解,沟通知识的横向联系,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以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四)完善教研机制,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素质的高低制约着轻负担高质量的落实,为此,我校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1.在合作中促教师成长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确保教师在合作中成长提高是我校的传统优势,学校创建了《合作备课制度》《周研究课制度》《教师跟进式指导办法》等多个制度,为教师合作研究共同提高提供了保障。合作备课制度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备课组教师人人参与,按照一定流程 进行研究,达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为了有效的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为教师提供经常性合作的机制,我校创建了《周研究课制度》。《周研究课制度》是以备课组为单位每周研究一节课,在备课组内进行公开教学,本备课组所有成员参与研究、参与听课、评课,做到四个一:讲一节、听一节、议一节、反思一节。集中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共性问题。《教师跟进式指导办法》让指导者和被指导者同步获得提高,指导形式灵活多样。靠这种有序行动研究引领,使教师避免了走弯路,减少了无效教学。

2.在分享中促教师提升

定期开展课堂教学改进行动反思笔记、典型课例、课程故事展评和教师论坛交流活动。展评和论坛内容交流反映老师们开展改进行动的收获和困惑,各类展评与体会交流活动首先在备课组、学科教研组内进行,推选出典型成果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并对优秀者予以表彰奖励,以激发教师在实践中反思提升的积极性。经验分享机制搭建起教师交流互动的平台,教师在互相汲取、融会贯通中悄然改变。

(五)加强教学管理,落实减负增效

要落实减负增效,必须加强制度建设,用刚性的制度约束来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负担。坚持狠抓教学过程,向过程要质量。发挥“教导处——教研组——备课组——教师”的四级督查网络的作用,层层有责任,层层抓落实,把减负增效落脚在教学常规各环节,抓细抓实教学环节。

1.实施常规“日督导”制度

实行领导干部带班执勤制度,每天安排一位中层领导和值勤老师督查,检查教师的教学常规和学生的学习常规。教师的教学常规主要检查教师按课程表按时上下课情况。学生的学习常规主要督察学生的课前准备、课堂表现等情况。每周确定检查的侧重点,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级部和老师,在第一时间进行整改。每周督察重点出现在周工作安排上。督查形式多样:室外观察,看学生是否听铃声进教室;室内察看,看学生是否按时做好课前准备;推门听课5分钟,看学生课堂听讲、发言情况及读书姿势等等。督查情况一周一汇总公布在校园信息主页

上,一月一次进行量化。

2.建立听课调研制度

为督促教师落实教学常规的各项要求,有效调控教情、学情,增强研究解决教学问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实行听课调研制度。首先,成立由校级干部、学科主任、骨干教师组成的听课调研小组,不定时听老师的推门课。了解教师教学常规的落实情况,对学生课堂听讲、合作交流、书写等习惯的养成情况进行记录,量化评价。通过调研一方面督促教师落实好教学常规,使向每一堂课要质量落到了实处,另一方面也发现了不少好的典型,推广提升了教师创新的好做法,并通过学科教研活动传递给所有教师,促进了教学常规的落实。其次,通过骨干教师引领课,青年教师展示课、专题研究课、师徒结对课等形式,组成学科指导小组进入课堂调研课堂教学情况,并对课堂实施情况进行集体听课指导、评议研讨、量化评价等,使教学常规的实施更加规范更有实效,促使广大教师更加重视研究课堂教学技艺,实施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使课堂教学素质化、教学过程优质化已成为我校教师共同的追求目标。

(三)显著成效

教学改革美术教学 篇3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化学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

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

二、传统教学中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分析

1.教学目标单纯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由于教学目标的偏差,“熟能生巧”的理念逐渐演变成“熟能生厌”的现实,其结果就是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辛苦。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教学效率低下。教师的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和家长不得不靠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来弥补课堂教学没有完成的任务,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2.不能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学的基本着眼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核心观念。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学生不是自主发展,往往是教师“强制”下的一种发展,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发展状态。这种发展压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进而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3.师生互动性不强,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学生的活动。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实现知识信息和各种情感的交流,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从当前的课堂教学来看,师生互动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单向互动向多向互动的转换是课堂教学改革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4.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教学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形成。我们并不认为传统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就是低效或者是无效的,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有效的,但我们认为,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热情,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个重要条件。

三、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的合理性建构

1.师生交流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交流互动是主体间的相互联系与能动的反映,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与学生彼此间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间分享思维、经验和知识,彼此交流情感、体验,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求得了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以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标。

2.学生是发展的、具有独特和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自身发展是有规律的。为强化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熟悉并掌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发展的特点,并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安排教学活动,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另外,学生的发展有巨大的潜能,教师应相信每个学生的确都潜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坚信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成长,有培养前途,可以获得成功。同时,还要承认,处在发展中的学生,有个性差异性,肯定有许多不足之处,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均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解决。

学生是独特的人。首先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不是单纯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人。有效教学活动中,还学生一个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力量的舞台。其次是每个学生都有独特性,学生由于受不同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家庭条件的影响,从而形成独特的心理世界,正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3.“以学论教”,全面改进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创设有效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接纳,民主、平等、协调的师生关系。教学与课程的关系中,课程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课程理念决定教学理念,教师与学生均处在课程中,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建者,他们共同参与积极开发,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过程教学、强化学生体验。

4.组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系统,构建课程整合网上协作教学模式。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以促进教学的有效性,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提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为目的,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学技术应用观。同时要本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挖掘和发挥各种传统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把现代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努力把握所有教学技术手段的实用价值,积极促进各种技术手段的协同互补,从而促进教学技术体系整体协调发展。

四、新课理念下中学化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1.兴趣化教学策略。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教材的编写风格及新课标的理念,都需要运用兴趣化教学策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2.生活化教学策略。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而化学教学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实施生活化教学。

3.信息化教学策略。当今社会下在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则必须实施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策略最终目的是学生不再是信息简单机械的接受者,而要让学生成为信息的运用者,在互动的信息中将知识进行重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探究性教学策略。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有效教学是教学相长的教学 篇4

一、全面认识“有效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学生在课堂中是否获得了具体进步是断定有效教学的标准,但教师的发展也是教学有效的保证因素之一。有学者认为有效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相互影响、互为作用、共同进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有效教学的双主体,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促进, 教学相长, 这才是有效的教学,才是受广大师生欢迎的教学。

二、有效教学是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学

有效教学应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情景能让学生体验到生物与生活同在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各方面、各层次的能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强。

1.有效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引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有效手段。如在讲授遗传规律时,可以利用大文豪萧伯纳的故事帮助有效创设问题情境。上课开始,我们可以给大家讲述这么一个故事:一位演员喜欢上了萧伯纳,信中向他表白说,如果我俩在一起后,我们的儿子一定会拥有你的头脑,我的美貌。故事说到这里,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疑问:“不一定吧,也有可能是萧伯纳的容貌和演员的头脑啊? ”疑问和兴趣就是学习探讨的动力。学生看似“无意”的提问就是教师逐步引导学生进入对遗传规律的学习的契机。最后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其实萧伯纳最后就是借助了刚才同学们的推测委婉地拒绝了那位演员的求婚呢。故事的结局引起了同学们的哄然大笑,但是同学们的笑是一种对知识了然的笑,在问题中反思,在反思中收获,那就是有效教学中同学们得到发展的体现。

2.随机进入教学策略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 。

“随机进入教学策略”是让学生随意通过不同途径 、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 从而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得到认识与理解。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探究实验中,我发现本来学生应该是按计划观察洋葱外表皮细胞的,但是有部分学生居然好奇地把头发和剪下的指甲放到显微镜上,企图观察到细胞。此时,教师可以抓住时机,引导他们随意进入另一个情境中学习,让学生在“意外”中得到即时性生成,获得新知。因此,我调整了教学顺序,根据学习主题重新创设了新情境,鼓励他们思考:为什么刚才我们在显微镜中能看到洋葱内表皮细胞,但为什么看不到头发的细胞呢? 同学们饶有兴趣地进行了问题探讨。终于,通过同学们的合作交流,他们得到了显微镜下观察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结论。相同的知识,却在不同的情景中获得,这也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常用策略。

3.创设生活化情境 ,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根据教材内容, 善于创设与社会热点相关联的教学情境能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情境中的问题的能力。又如近段时间本市水厂拟提高市区水价,街上、报纸上、网络上市民们都在议论纷纷。水厂解释道水价上涨的原因主要与污水处理的问题有关。我发现这就是一种与人们日常生活的水资源利用问题息息相关的生活情境,接着我就着手组织学生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模拟水价听证会。同学们在会上分别扮演政府人员、水厂负责人、市民代表等角色,他们通过大量调查,就水价上涨问题陈述自己的观点:如城市污水处理方案,水价上涨原因,目前梧州面临的水资源威胁,等等,在这场与社会问题紧密相关的辩论中,使污水处理原理及珍惜水资源,爱护环境等社会、生物学热点知识得到了落实,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在真实情境中、积极思考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有效教学是教学相长的教学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倾注满腔热情,努力发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情景、实物,使之与初中生物知识有机结合,力求吸引学生主动地学,高高兴兴地学,与此同时,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如能得到质的飞跃,与学生共同获得发展,教学相长,才是实施有效教学获得的最大效益。

1.有效教学能促进教师完备教育科学知识 。

追求教学的有效,决不能片面地只关注学生发展,只有教师也关注到了自身需要,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有效。教师只有不断积累相关理论知识,提升自身理论水平,在生活中,教材中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教学中不断形成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与学生共同得到发展,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

2.有效教学能提高教师服务意识 。

在课堂中实施有效教学,教师必须具备服务意识,体现在平时尊重学生,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师所设计的一切教学活动以学生的成长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学生的知识、技能、思维品质才会在同感和共鸣中得到落实和发展,课堂才会有效、高效。

3.有效教学促使教师不断发现 。

善于发现的教师课堂内容开阔, 丰富的学习资源富含生活化气息,容易引发学生共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真正担当起学习引导者的角色。例如,在上到“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一课时,教师利用我市的特产梧州龟苓膏和豆浆晶的包装袋作为教具容易激发学生兴趣。课堂上学生有的注意到了包装袋上的营养成分, 有的注意到了上面的出厂日期和保质期,有的关注到了上面的生产厂家。有了兴趣,就有了钻研、探索的动力。学生从来自生活中的事物中感受到了“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应该注意什么”等相关生物知识的存在。有效的教学过程能促使学生培养独立钻研、独立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分析、内化能力,同时,教师加强了自身对学生的了解、分析能力,对生活资源优化的能力。教学相长,是教与学所能达到的最优效果。

4.有效教学能开拓教师的集体智慧 。

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课堂设计,一个贴近生活的情境设计,一句令学生捧腹大笑而又让他有所得的话语, 更多的来自于我们这个共同提倡、实施有效教学的教师集体。一直备受好评的认识“反射弧”五个基本环节的学生活动,单单利用一个纸团在同学间就能进行的接力传递游戏, 就让学生深入认识了反射弧的组成,认识到反射弧是一个统一整体。游戏简单,但学习效果明显,除去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旧模式,学生能亲自参与,学习的效率也就自然提高了。为使教学有效,集中教师共同的智慧,激活学生的注意、记忆和思维,便能达到思维活动的最佳状态。有效教学,师生各有所得。有效的生物课堂能激发学生无限的学习动力,转变学习态度,教师也从中促进对个人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学相长,有效教学促进课堂不断和谐。

在实施有效教学的这段时间,我们有太多感受与思考。虽然还存在不足,但作为教师,我们希望通过努力尽可能促进学生不断进步,我们希望让更多师生共同体验、进步、在共同发展中领略 初中生物 有效教学 的精髓 , 感受有效 教学的真谛———教学相长。

摘要: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获得进步、教师能否共同成长是提高教学有效性过程中应该关注的元素。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力求让学生在活动、情景中体验到生物与生活同在的乐趣,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体验,才会得到更好的进步与发展。有效教学是教学相长的教学。

教学改革美术教学 篇5

(一)专业规范的制定

完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按区域经济、行业发展需求不断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与行业深度融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完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体系及课程体系管理监控制度。

1、职业素质教育实施于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诚信作风,实践能力、专业技能以及敬业精神。始终坚持以德立人,把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突出社会公德、伦理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对人文领域相关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使之在获取人文知识同时,培育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

2、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在对城市各级医疗机构临床一线护士岗位进行调研的基础上,聘请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专家和行业专家对护理专业工作任务、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再由学校教师与课程开发专家共同确定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构建以人的生命周期为主线,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创建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引领的课程标准。

3、以创建精品课程为出发点,大力推进课程建设。在三年内,力争国家精品课程达到1~2门,市级精品课程达到2~3门,校级精品课程达到3~4门。努力开发创建以优质核心课程为基础的高职护理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继续建设5门优质核心课程,确保专业主干课程达到优质核心课程标准。在护理校本双语系列教材试用和修订的基础上,与知名出版社合作出版护理双语系列教材。

(二)进一步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护理职业和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护士职业资格标准,深化学校里建“病房”,病房里设“课堂”,形成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体系。强化职业技能,进一步完善早期接触临床的“一贯式”(实训-见习-实习)人才培养模式。

1、“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体系。护理专业学生从入学开始接触临床,逐渐增加接触临床的时间,通过在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实训、见习、实习,不断增强学生的职业感悟、职业意识、职业认同感、职业习惯和职业能力,提高学生融入职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实施严格的考证制度,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护理专业学生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和“护理技能考证合格证书”,部分学生参加国际“护士执业证书考试”,提升就业竞争力。

3、实行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市场反馈信息,培养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

(三)教学条件建设

从教材开发、实践教学、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教学条件的建设。建立严格的教材选用制度,完成各级各类教材6部,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实践教学建设特色鲜明的校内实训基地、全方位软件管理系统以及开放式管理模式。在现有附属或教学医院的基础上,力争新增5家社区实训基地。加强对实训基地的管理,建立院-校师生反馈联络网。

1、开发教材。建立严格的教材选用制度,完成各级各类教材6部,其中包括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2部。鼓励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自编教材,与医院临床共同开发紧密结合护理实践的实训教材,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必须由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教材审核通过可以使用)。

2、实践教学。加强“院校融合”必须充分体现在校内实训环境和设施改造的投入,使之更贴近医疗机构的真实环境。建设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特色鲜明的校内实训基地。在现有基础上扩大护理实训基地面积,争取2010年新建护理实训大楼,建筑面积将达到8000㎡。完善重症监护多媒体控制系统、急救HPS智能化教学系统、心里咨询、老年护理(居家护理、临终关怀)等模拟实训室。

(2)建立全方位软件管理系统。将进一步开发并运行包括教学软件(技能操作流程、技能影视录像)、管理软件(实训室全程运作记录、监测)在内的实训室一体化软件系统。

(3)加强实训中心的管理制度。在建立健全实训管理制度、指导教师值班制度的基础上,构建师生共同参与的开放式管理模式。实践基地对学生实施全程开放,使学生在课余时间也可以根据各自的学习进度及相关技能掌握情况,自主选择实训项目,及时进行实践技能的强化训练。

3、实习基地建设。在现有附属或教学医院的基础上,新增5家社区实训基地。发挥三甲医院实习基地的优势,为专业教学实现课堂与临床实践“零距离”提供保障。进一步完善教学和实习管理制度,编写实习标准,专人负责,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根据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实习大纲和《生产实习手册》,加强实习过程全程监控。建立院-校师生反馈联络网,形成系统、完整、规范化的校外实习基地整体管理模式。

(四)教学方法、手段的优化改革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进行基于护理过程的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和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方法。根据临床护理情境设计情境式教学。

1、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方法,转变传统的灌注式教学。采用PBL教学改革,情景式、剧本式等多种国际上比较先进的教学手段,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对重点、难点、图示、操作等内容运用多媒体(电子教案、CAI课件)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达到80%。

2、根据临床护理情境设计情境教学,按照“展示病例→病例分析→找出健康问题→选择护理措施→制订护理方案→实施方案→观察、记录→分析评价”的护理工作流程组织实施。在校内护理实践基地,模拟各种临床护理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认识工作任务和培养职业能力。

(五)教学管理

完善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教学管理监测、评价和保障体系,在校、系二级管理的模式下,充分发挥二级系部的管理职能,加强对教学环节的质量控制,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标准。

1、在教学过程中,将进一步建立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制度,教学听课制度,师生交流会制度,学生评教制度、专业教师之间相互评教制度等多项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2、加强教学档案的整理工作,按照教学运行过程,分别将教学资料分类管理,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实践教学、校外实习、学生成绩、专业特色等类。

(六)拓展社会服务功能

以护理实训中心为平台,扩大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承担各级护理职业技能的培训任务,为相关校外人员提供专业护理知识培训,为周边社区人群培训基本急救知识以及提供专题讲座。

1、承担各级护理职业技能的培训任务,为多所学校培训师生。

2、以护理岗位资格和认证考核为突破口,充分发挥示范专业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引领作用、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

3、为周边社区人群培训基本急救知识以及提供生活服务、居家护理、终极关怀的专题讲座。

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篇6

摘要:从教育教学教学现状分析入手,阐述了现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剖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从而提出教学改革的一些相关建议和对策。可以作为相关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参考。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质量

1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管理者队伍不稳定、结构不合理、业务素质不够高、创新意识不强。

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根本的转变,思想观念的转变不是自然的自发的过程,也不可能通过一两次学习就能完成,必须通过科学的管理来实现。如在教学过程,许多教师忽略学生的直接体验,代替学生的认知过程,把知识强加给学生。管理者的责任就是要引导教师转变观念。教师一旦掌握了现代教育思想,就会焕发出极大的改革热情,结合他们的实际工作,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新途径。

由于对教学管理的职能和作用认识不足,人事部门安排教学管理人员往往忽视了人员素质要求,似乎任何人都能从事教学管理工作,因此,部分教学管理人员是随调进校的教师家属及其子女,还有一些是从其它部门进来的等等。他们不了解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规律和高校工作的特点,这样的人员结构很难保证教学管理者队伍的素质;加之对教学管理人员使用多,培养少,使不少人整天陷入事务管理和处理日常繁琐事务中,不用说脱产进修,就是在职学习也难有机会。因此,相当一部分教学管理人员缺乏管理专业知识、技能的训练,许多同志仍停留在就事论事地解决问题的经验管理水平,而且由于高校特殊环境和长期以来计划体制模式下形成的传统习惯和管理制度,高校缺乏办学自主权,缺乏教学改革动力和活力,教学管理人员只能被动地执行国家政策,无须进行教学调查研究,只需服从上级指示就是称职的管理人员,从而养成了教学管理人员随波逐流、按步就班的惰性,磨钝了创新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面对知识经济和教学改革浪潮的来临,许多人感到茫然,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化教学管理的需要。

(2)教学手段与方法陈旧、单一,缺乏针对性。

教育教学一直存在重知识、轻素质,重知识、轻思维,重陈旧知识的传授、忽视教学内容的更新,重知识的灌输,轻获得知识的方法、能力培养的现象;重学生适应课程、轻课程适应学生,重以教为主的课堂面授,轻以学为主、学生自主学习等不适应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实际的问题。课堂上,教师成为中心。我讲你听,我说你记,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受到压抑,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这种单一的传统讲授法往往导致教师只关注“我”怎样把教材“讲完”,至于学生学得如何,学生用什么方法来学则容易被忽视,这种状况使教学缺乏针对性。违背了教育的因材施教原则。

(3)厌教现象较为普遍。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部分教师就是这样的匆忙。他们急急忙忙地来校上完课,又急急忙忙地离开学校。这样能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吗?部分教师在接受工作时拈轻怕重,讨价还价,甚至有个别教师不写教案,批改作业不认真不及时,有相当部分教师把敬业精神用在第二职业上。

(4)课堂教学问题纷呈。

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必须求实创新。教师应树立新的课程理念,转变教学观念,转变教师角色,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行创造性教学。实际现状是,部分教师没有领会课程的精神,没有把握课程标准的尺度,仍然是照本宣科地灌输知识,限制压抑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无方法无艺术性,更谈不上创新性,因此,教学效果不佳。

(5)办学思想存在偏差。

重规模,轻管理。一些学校只强调规模的扩大、学生数量的增加,无视自身办学条件和师资设备状况,盲目扩大招生,学校内部管理跟不上,有意无意中放松了对质量的把关,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重经济利益,轻社会效益,一些学校不顾国家利益和社会效益,只站在本单位立场上,受经济利益驱使,不关心培养规格和教学质量,一些学校过分强调成人教育的“成人”、“业余”的学习特点,不仅在教学和考试上对学生要求不严,而且在教与学的时间、课程数量和教学内容上都存在较大的“折扣”,培养规格明显偏低。

重过关,轻学习。这主要表现在学生身上。由于劳动人事制度的局限,部分学生指导思想不正确,急功近利,各种考试作弊现象愈演愈烈,甚至极少数学生干脆抱着“两瓶酒,两条烟,不用学习也过关”的态度来对待专业学习,加之部分学校管理措施不力,管理不严,使学生有可乘之机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质量和信誉。

2教育教学的对策

(1)更新思想观念,提高对教学管理者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能否建立一支适应现代教学的科学管理的教学管理者队伍,根本问题还在于思想上高度重视,承认高等学校管理是一门科学,教学管理者队伍是专业人员,做一名称职的教学管理人员并不比教师、科研人员更容易,并且在教学管理人员的配备、使用、培养、晋升、待遇方面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通过建立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职称系列,使他们在住房、工资、职称评定等方面享受到教学、科研人员同等的待遇,才能使他们专业方向明确,安心管理工作,更加自觉地专心钻研管理,逐步成为高等教育管理专家。同时,也可以吸引那些既有教学实践经验和管理才能,又有志于教学管理的教学、科研人员投身教学管理者队伍的行列,增强教学管理工作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保证教学管理队伍后继有人,从而建立起一支稳定的教学管理者队伍,确保教学管理者队伍的结构是一个多系列、多层次、多要素的动态综合体,具体来说就是要有优化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和个性结构。年龄结构上老、中、青结合,形成梯队;专业结构以专为主,专兼结合;个性结构要协调互补、刚柔并济。加强选拔、培养工作,全面提高高校教学管理者队伍的整体素质。

(2)深化教学改革。

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从事职业岗位的素质,就是要培养地方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高等教育鲜明的针对性、定向性和职业性。目前,高等教育普教化的现象仍很普遍,因此,必须深化教学改革,调整课程设置,本着“基础为专业服务,专业为技能服务”的精神,“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度”的原则建立课程体系,从人才所需岗位的知识和能力人手设置课程,围绕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组织教学。首先确定专业课程和实践性环节,然后据此选择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讲授在职业岗位中需求较大、应用较多的专业知识,特别讲透这些知识的应用实例,切实帮助学生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在提高学生文化技术素质的同时,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他们的敬业爱岗和奉献精神。为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就必须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即由课堂教学为主向现场教学、课堂教学并重的转变;由理论教学为主向技能训练为主的转变;由以教师讲授为主向以学生自学教师辅导为主转

变。

(3)提高教师素质。

建立一支熟悉高等教育特点,掌握高等教育规律,热爱高等教育事业,业务素质好,工作责任心强,教书育人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用现代教育思想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要改变那种“我传授,你接收”,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教师只管把书本知识往学生头脑里灌,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的注入式教育状况。要摆正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位置,教师的职业道德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具有重大的影响力,它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因此。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4)创新制度、强化管理、从严治教,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

要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规范高等教育的办学行为,管理行为。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估、监督和反馈体系,制定符合实际的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把提高教学质量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值得强调的是建设和严肃高等教育的考风、考纪,从严治理考试中的违纪、作弊行为已成为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至关重要、刻不容缓的环节,应予高度重视。具体有:第一,要进一步落实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第二,要继续深入实施“两个转变”的讨论,进一步增强广大教职工的本科办学意识。第三,要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第四,要加强教学督导,从严处理教学事故。第五,要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评估制度,第六,要强化教学管理人员岗位职责。

(5)深化教学常规管理,常规工作与教学研究相结合。

①强调抓好教学过程的管理。教师要研究驾驭教材,认真备课,明确教学目标,恰当处理教材,总的要求是:做到“五有”:脑中有课标,胸中有“本”,目中有“人”(学生),心中有数(差异),手中有“法”(方法)。

②常规工作必须与教学研究相结合。常规为本,教改取胜,认真落实教学常规工作是开展教研教改的有力保证,教师在执行常规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这也就是提倡教师在常规工作中进行“行动研究”,即不脱离教学实际而是为明确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的研究。常规工作中“行动研究”意识的树立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对重视在常规工作中进行行动研究的教师。学校应树立典型,大胆激励,给予奖励。

(6)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手段运用灵活。

改进教学理念,创新美术教学 篇7

一、用科学的范画引导学生进行创作

在美术课堂上, 教师现场示范作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现场示范, 教师可以系统地、分步骤地向学生一一介绍有关作画的技巧、方式, 为学生扎实作画的基本功打下基础。然而, 如果我们的美术教学仅仅停留在示范模仿的状态, 那就会出现很多的负面影响, 包括打击学生的作画兴趣, 制约学生的创新能力等。因此, 作为教师, 我们在美术课堂上, 一定要在科学示范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创作, 允许学生在尊重基本原则的基础之上进行适当的创新。另外, 教师还可以适当把实物引入课堂, 毕竟与教师的范画相比, 实物在呈现上更加的直观且具有立体感, 而学生照着实物进行临摹, 由于角度和风格等方面的不同, 最后画出来的效果也会更加的多样化。

二、丰富教学形式, 寓教于乐

一提到美术课堂,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枯燥乏味。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 教师示范, 学生模仿, 这样的课堂的确很难不让人产生乏味的感觉。但是, 在如今新课改的影响之下, 我们的很多教师也意识到了这种单一枯燥的课堂教学的危害性。因此, 纷纷努力尝试着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 不断丰富教学形式。例如, 我在给学生讲到《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时, 就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小游戏:首先, 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质地、造型、风格各不相同的桌椅, 然后再给学生展示几套装修风格各不相同的房子, 最后把班级中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让他们分别扮演采购员的角色, 为自己的房子选择恰当的桌椅, 使得这些桌椅能够与房子的装修风格一致。就这样, 在选购结束以后, 让各个小组成员派出代表来阐述自己小组选择的依据, 并分析这些不同造型的桌椅给人带来的审美感受。通过这种娱乐的方式来开展美术教学, 不但可以为学生创设活泼的课堂,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同时还可以在这种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三、把美术课同实践活动相结合

任何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美术学科当然也不例外。在美术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也是我们开展美术课的重要目标。在美术课上, 我们可以适当把课本知识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这样不但可以丰富教学内容, 同时还能够培养出学生一定的实践能力。例如, 在学习了《变体美术字》以后, 我就要求学生在课后自己开动脑筋, 发挥想象, 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出变体美术字, 然后把它应用到一些生日卡片、邀请卡、新年贺卡等上面, 在上课的时候, 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 让学生在互相讨论和学习中获得新知, 提高审美能力。

四、打破教材的限制, 开放教学内容

美术教材是我们开展美术教学工作最为重要的依据, 但是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时候不能一味地拘泥于教材, 而是要敢于突破教材, 开放教学内容, 从外界吸取更多的有利于学生美术素养提升的内容。例如,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给学生搜集更多的美术作品供学生欣赏, 也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组织学生去野外或者一些公园进行写生, 这样不但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 同时, 学生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过程中更容易在情感上与之产生共鸣, 进而在情感的推动之下创作出更优秀、更具个性化的作品。

五、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 我们的教师对学生的美术作业进行评价时往往都是按照相似度来给分, 也就是说, 学生所画的作品与范画越接近越容易获得高分。事实上, 这种评价机制本身就是一种扼杀学生创造力的行为。因此, 我们要想提高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就一定要改进当前单一的评价机制, 不要把“像不像”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这样, 便可以充分鼓励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教学评价 篇8

一、主要教学方法的种类及作用

从古至今, 国际国内很多教育工作者们潜心研究, 大胆实践, 归纳总结出了很多的教育教学方法, 为人才培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比较常见的教学方法有四段教学法、五段教学法、订正教学法、自学辅导法、启发速进教学法、问题讨论法、问题教学法、设计教学法、连环教学法、昆西教学法、单元教学法与实习教学法等。

四段教学是按照人们所理解知识的心理与规律把教学阶段分为明了、联想、系统与应用这四个阶段, 这种教学方法是20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形式阶段”理论的总结。他认为教学必须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明了 (清楚) 。传授新教材时, 把教材分解为若干部分, 提示给学生, 使学生清楚新教材, 形成新观念。第二阶段———联想 (联合) 。引导学生把前阶段获得的新的观念与原有的观念联系起来, 在新旧观念结合的基础上深入学习新教材。第三阶段———系统。使学生心灵中的所有观念系统化, 形成一定的观念体系, 得出结论、定义和规律。第四阶段———方法 (应用) 。使学生把学到的系统知识运用于实际, 以检查获得知识的正确性和巩固性。后来德国的齐勒尔和赖因把四段教学法扩充为五段教学法, 把教学分为预备、提示、联想、总括与应用五个阶段。这种教学方法主要应用基础教育与大学基础课程 (如高等数学与大学物理等) 的教学中。

问题讨论法也称“课题讨论法”。指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 进行探索或讨论, 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其特点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认知的可能性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培养创造性学习态度, 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美国学者林格伦提出的“讨论法”, 即属“问题讨论法”。他认为, 教师讲课主要是跟学生进行交流, 传统的教学法以讲授为主, 不利于学生智力发展。

问题教学法又称发现法、探索法、研究法与现代启发式等。指教师在学生学习概念与原理时, 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 让学生积极思考, 独立探究, 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 独立实现认识过程, 即在教师的启发下, 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探索科学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步骤, 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 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的内部联系, 从中找出规律, 形成自己的概念。卢梭、第斯多惠、斯宾塞与杜威等学者都提出过这样的观点。

设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W.H·基尔帕特里克根据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创立的一种教学法。1918年, W.H·基尔帕特里克在《设计法》一书中提出设计教学理论。他主张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 摒弃教科书, 废除班级授课制, 打破学科界限, 让学生在每一单元活动中通过自行设计、自己执行, 学习实际的知识和技能。

启发速进教学法也称为“新教学论”、“启发学”或“暗示法”。代表人物是保加利亚医学博士格奥尔基·洛柴诺夫。所以又称“洛柴诺夫教学法”或“暗示教学法”。暗示教学法是对教学环境进行精心的设计, 用暗示、联想、练习和音乐等各种综合方式建立起无意识的心理倾向, 创造高度的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实习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 组织学生在校内外从事一定实际操作的一种教学方法。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有关的实际知识和技能, 巩固已学知识, 培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完成规定工作的能力。它在自然科学的各门学科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实习法的特点是:强调实践性、综合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充分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体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

二、教学手段的分类与作用

教学手段是构成教学系统的重要元素之一。教学手段是为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 教师与学生用来进行教学活动, 作用于教学对象的信息的、精神的、物质的和形态的总和。教学手段是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在教育领域的体现, 它分为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指“黑板+粉笔”的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手段主要包括电化教学 (投影、幻灯、音像、语音室等) 、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 (CAI) 与基于网络的教学 (如课程教学网站、学习港) 等教学手段。教学手段的作用体现在提高教学效率与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一项心理学的测定与估计, 人们通过视觉与声音从外界获取并进入人类大脑的信息量的分布及人们的接收能力是不同的, 其中视觉包含的信息量65%左右, 人脑三天后记忆的牢固度为40%, 听觉包含的信息量小于20%, 人脑三天后记忆的牢固度为15%, 视觉与听觉同时作用人脑三天后记忆的牢固度为75%。因此, 现代教育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又如, 基于网络教学手段有利于学生个别化学习, 有利于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三者之间的交互与协作学习, 学生能跨越时空, 模拟真实情境学习, 可以随时开展学习效果检查, 可以通过网络对课程教师、教材情况与教学情况开展网络评价;网络教学也有利于现代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灵活应用与整合, 有利于学科知识与教材知识的扩充与教材内容深度的扩展。现代教学手段是社会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在教学手段方面的反映。

三、教学评价

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总称。但它不是教师孤立的单一活动方式, 不仅包括教师教学活动方式, 而且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的方式, 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统一。评价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应包括四项主要内容。

一是看是不是量体裁衣, 优选活用。大家知道,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教学是一种复杂多变的系统工程, 不可能有一种固定不变的万能方法。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是相对而言的, 它总是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的。也就是说,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量体裁衣, 灵活运用。

二是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方法最忌单调死板, 再好的方法天天照搬, 也会令人生厌。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所以评价教师教学既看教师能否面向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 又要看教师能否在教学方法多样性上下一番功夫, 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 常教常新, 富有艺术性。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将获取的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真正懂得将本学科的知识与其它相关的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 并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相关的学科中去, 解决相关问题, 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掌握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是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评价教师教学既要评常规教学, 又要看改革与创新。尤其是评析一些素质好的骨干教师的课, 要看课堂上的思维训练的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主体活动的发挥、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以及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等。

四是看能否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知识空间, 它为各科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好用好知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工具、学生学习的工具。可以说信息技术是人们用来获取知识、传授知识与运用知识的媒介。

教学就是教师在课堂上遵照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的要求, 灵活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图像组织与调控等手段, 充分发挥教学情感的功能, 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施行的一套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活动。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 要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不是简单加法) 与教学手段来达到教学目的, 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 有创造性、新颖性与灵活性, 能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 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使自己具有吸引学生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尹俊华, 庄榕霞, 戴正南.教育技术学导论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8.

[2]彭兵, 朱云东, 王小东.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教程[M].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3.1.

[3]艾明晶, 王丽, 焦福菊.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 2005.2.

[4]王达光.网络环境下高校教学资源库的构建策略[J].现代教育技术, 2005, (3) :42-43.

教学改革美术教学 篇9

关键词:纺纱,应用,多媒体,计算机仿真

纺织学更多强调实践技能和应用性, 强调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从而缩短学校理论教育和职业实践之间的距离, 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怎样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素质, 是教学工作的重点, 也是值得深入考虑的问题。因此, 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十分必要, 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 同时还要将理论与实践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提升综合素质。

一、创设情境, 实现启发式教学

《纺纱原理》这门课程的实践性很强, 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各项能力都有十分严格的要求, 这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在进行教学的时候, 应该重点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素质, 合理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教学效果。对于纺纱教学来说, 一块演示版、一盘录像带等实物都是启发学生的很好方式, 能大大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如转杯纺纱 (气流纺纱) 的喂人分梳机构、凝聚加捻和卷装机构。可以把每一机构的构件拍图片做成课件, 然后把每一构件装配成机构的课件, 最后在把各机构装配成机器。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使其对所学内容有宏观上的把握, 从而不断提高学习效果。如在进行对不同纺纱技术成纱质量分析的时候, 应该实现有机地课堂互动, 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 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启发式教学,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不断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 这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符合学科特点, 有利于教学实践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实现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

实现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在纺纱教学中的实践,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从而不断提升教学效果。多媒体的优势在于其具有较强的直观性, 可以很清晰地将图片等信息呈现出来, 同时配合视频讲解, 加深学生的印象和认识, 从根本上提升其专业能力。如精梳机的主要机构的喂人部分等内容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来呈现, 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总之, 必须要实现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式的结合, 实现教学方式的改革, 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三、因材施教, 实现层次化教学

在纺纱课程教学的时候, 通过因材施教, 实现层次化教学非常有必要。由于每一位学生的基础水平和综合能力都各不相同, 因此在教学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教学布局, 从而提升教学的针对性。比如对于纺纱系统的学习来说, 可以实现层次化教学, 将教学内容按照难易程度分成三类, 按照学生的水平不同将其分成上中下三个小组, 同时给他们分配不同的学习任务, 这能够保证各个层次的学生学到真正的东西, 从而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深入浅出, 突出教学重难点

对于纺纱学课程教学来说, 其教学难度较大, 加上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 导致很多学生无法做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阻碍了其综合能力的提升。在这个时候, 就应该深入浅出地来进行教学, 突出教学的重难点, 以不断提升教学效果。如看波谱图计算条干不匀率的问题就是教学的难点, 很多学生对此问题并没有充分地了解和认识, 无法独立解决这一问题。那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 就应该突出教学的重点, 舍弃这一教学过程中的其他问题, 单单抽离出如何比较不匀率百分率的大小这一问题, 从而删繁就简, 让学生的疑问得到解决, 这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

五、实现计算机仿真技术的教学实践

实现计算机仿真技术在教学中的实践, 对于提高纺纱学教学效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编制纺纱工艺计算机仿真系统软件, 学生们可以通过进入到计算机仿真系统中更清晰地学习和认识纺纱工艺, 加深对专业的学习和认识, 准确地学习精梳机、梳棉机、并条机、粗纱机、细纱机等工艺的计算。计算机仿真技术在教学中的实践, 在很大程度上为教学提供了模拟环境, 从而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提升创造了条件, 对其个人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六、结语

纺纱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因此必须要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才能为其今后的职业发展创造条件。具体来说, 应该通过情境教学、实现多媒体教学、因材施教、深入浅出、计算机仿真技术实践等几种教学方式来进行学生培养, 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 为其今后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旭明.《纺纱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轻纺工业与技术, 2013 (6) :88-89.

[2]储长流, 毕松梅, 孙姸姸.纺织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J].广西轻工业, 2010 (5) :112-113.

教学改革美术教学 篇10

一、创设游戏情境,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生物教学中的“游戏”是指在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过程中, 创设一些既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 又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学生主体活动, 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 激起学生学习生物兴趣, 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 采用游戏的学习形式组织学生学习, 可以使学生在自然和谐的环境中学得愉快, 学得扎实, 身心得到协调发展;同时, 寓学于乐, 可以激发学习的内在动机, 使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 突出其主体地位。例如, 在学习人体的激素与有关的一些疾病时, 教师可让学生轮流扮演医生和病人, 病人描述自己的症状, 医生判断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需要注射或口服何种激素, 然后可以联系激素分泌的器官、激素的作用等等。这样枯燥的书本知识就会变得有趣多了, 学生也更能记住相关的知识。又如, 生男生女的奥秘是一个十分敏感而又重要的生物学问题, 教学中可采用制作卡片随机抽取的游戏活动形式, 既充满乐趣又道出了道理, 比纯理论说教的效果要好得多。再如在讲述膝跳反射时, 如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下, 会更好地达到用实践来检验理论知识的目的。又如在学习正常足的足弓能缓减运动时身体的震荡的功能时, 可让学生起立, 跳跃两次。一次足尖着地 (足弓起作用, 身体震荡小) , 另一次用足跟着地 (没有应用足弓, 震荡强烈) 。经过此活动后, 学生的亲身体验, 是其他方法难以达到的效果, 学生马上就能明白足弓的结构与其生理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这种形象做法起到了其他方法难以达到的效果。

二、创设直观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讲解生物的形态、结构和一些生理变化的过程, 如果只用干巴巴的语言来描述, 学生难以接受, 即使你讲得再好,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也不会太高。因为学习生物学知识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这个过程主要包括学习内容的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等环节。在这个复杂的认识过程中, 起点是感知学习的内容, 也是了解学习的内容, 并获得与之相关的较丰富的、全面的、正确的感性知识。只有这样, 才能为进一步理解教材奠定基础。所以, 使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 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如用形象、生动、有趣的比喻会给学生创设一个比较直观的情境, 便于学生对抽象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可以采用打比方的方法 (车间———叶绿体, 能源———太阳光, 原料———二氧化碳和水, 产品———有机物和氧气) , 贴近学生生活, 使学生容易理解。在日常的生物教学过程中, 恰当地、适时地运用好“双手”这一肢体语言, 可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有效地突破难点。例如在学习关节的结构时, 可用左手握拳表示关节头, 右手迎掌相握表示关节窝, 外罩一塑料袋表示关节囊, 中间充满了的空气表示滑液。又如计算机具有影视动画多种特技手法, 能将生物学中一些比较复杂的结构、关系, 特别是在正常条件下无法见到的生命活动过程, 以彩色的仿真式图像生动地表现出来, 对激发学生的兴趣, 促进难点知识的认知, 大有好处。在学习血液循环时, 笔者用一张反映心脏结构与功能的光盘辅助教学, 将正常搏动的心脏“打开”, 并显示出心脏四个腔按顺序交替收缩舒张、血液运行、瓣膜开闭的真实情形, 起到了其他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效果。

三、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很强, 他们的思维正处于发展阶段, 对课本内容处于不满足状态。对于生物学学习来说, 富含矛盾的问题情境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问题情境要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 利用学生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实际例子进行设计。例如, 在讲授“根对水分的吸收”时, 先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 在家糖拌西红柿或腌制咸菜等, 给萎蔫的蔬菜洒些水使其恢复原状, 让学生观察一段时间后, 再询问学生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该方面的知识, 无法解释其中的道理, 于是就产生问题情境和解决问题的内在需要。这样, 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主动地获取知识。又如, 在讲“呼吸作用”时, 教师可首先提问:“人为什么需要氧气?”学生只知道人没有氧气就不能活, 可问为什么时却答不出来。学生总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 这正是求知欲、好奇心的流露, 它将推动学生带着疑问不断去思考, 如同萌发了创造性思维, 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一下子被激发起来。

四、创设“美感”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美感情境, 也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恰当应用诗词, 激发学生兴趣、启迪思维, 陶冶学生情操。例如, 在讲“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时, 可用“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穿花蛱蝶深深见, 点水蜻蜓款款飞”“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等一些诗句烘托环境保护重要性, 同时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再如, 在讲授“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时, 首先用多媒体出示一幅老农辛勤劳作图片, 请学生展开联想, 可能想到什么诗词。学生会马上联想到李绅的《悯农》中的“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并及时提问:“老农为什么会顶着烈日锄禾?”学生会积极思考、分析, 这样就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 畅快自然, 寓教于乐,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又如, 在学习完“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所有内容后, 让学生辨析“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中诗人是否有失当之处, 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知识分析生物现象, 从而获得成功的快感和学习的乐趣。 (2) 在生物教学中巧妙地辅以一些与生物知识有关的妙语 (妙语是指成语、谜语、谚语、谐音语、顺口溜以及歇后语等, 这些将某些现象、事实或规律用精练上口的词句加以描述的语言) , 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美的享受中使学生思维得到启迪。如用“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来突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用“满园春色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来引出“植物的向光性”。“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它把生物的捕食形象地表达了出来。还有“飞蛾扑火”——昆虫的趋光性, “叶落归根”——生态系统的物资循环, “望梅止渴”“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草绳”——条件反射, “一山难容二虎”——种内斗争, “大树底下好乘凉”——蒸腾作用, “龙生龙, 凤生凤, 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生物的遗传等等。实践证明, 用这些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描述科学的知识内容, 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知识。

五、创设实验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许多学生正是因为爱实验才爱生物学的。通过实验与观察, 不仅可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 引导学生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 以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 通过测量取得数据, 设计表格记录和整理数据的技能, 而且还非常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比如, 在讲到测量胸围差时, 首先叫两位同学上讲台边教他们测量胸围, 然后叫这两位同学演示给全班同学看, 直到学生掌握。最后让他们分组测量, 并设置表格整理数据, 结果大多数男生的胸围差为8厘米左右, 女生的胸围差为6厘米左右。经过总结交流, 使他们知道不同的性别、不同年龄以及是否经常锻炼, 胸围是有区别的。再如讲到肺与外界气体交换, 肺内气压小于外界空气的压力时就吸气, 肺内气压大于外界空气的压力时就呼气, 其中有一个问题是学生比较难解的, 那就是为什么气体量不变、容积大、压力小?但是如果通过做实验学生就会很快弄清楚。于是我就给每一个实验小组发一个针筒, 并将针头拔掉。叫同学们用左手按住针筒前面的出气口, 右手将针筒的内套往后拉, 直到拉不动为止, 这时针筒内的容积最大。接着, 右手又将针筒的内套往前推, 越推越感到吃力。因为里面容积越来越小, 气体总量又没有改变, 所以气体压力就会变大。通过做实验, 不但加深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 还可以经常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 体验生命的真实面目, 领略生命的绚丽多姿, 激发学生的体验情感或学习欲望。如在进行研究性活动中, 组织学生参观植物栽培室, 参观栽培实验基地, 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的情感;带领学生参观标本室, 激发学生将对生物学的兴趣转化为一种热爱科学的素质和志向, 从而刺激学生更深入地探求。根据现代生物教学理论提出的两个结合 (课内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 的观点, 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结合实际开展课外科技活动, 有其必要性和重大意义。学校可以开展生物课外小组活动, 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在课外活动小组中, 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阅读材料, 内容可以包括生物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食用菌的栽培等, 用来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总之, 教师应结合教学实践, 创设多样化的情境, 寓教于情, 寓教于乐, 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增强教学效果, 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目的。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能让学生对你所教的课程产生兴趣, 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本文从创设游戏情境、创设直观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创设“美感”情境、创设实验情境五个层面, 阐明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做法。

教学改革美术教学 篇11

都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作为教师,研究这门艺术,如何做到尽善尽美应是我们终身孜孜以求的目标。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在学习研究教学这门艺术时,如果不思考,不反思自己的教学,就会无所适从。当我们用批判的、审视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教学思想、观念和行为,并做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时,我们就是在反思,就是对自己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巩固、完善和变革。

反思教学是以探究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为出发点,以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为目标,以教师自身发展贯穿全过程,是“教学相长”的完美统一。在反思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可以借助撰写日记的方法,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详细地记录下来并进行认真反思,探讨并研究解决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可行性、合理性,同时也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促进教师自我发展和自身素质的提升。

2.开展日记研究

开展教学日记有两个好处:(1)为日后进行思考而保留教学过程中的显著事件并记录当时的思考。(2)写教学日记本身就可引发对教学的思考,写日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在《语言教师行动研究》一书中,Wallace把教学日记与现场笔记、教学过程记录、教学日志及个人教学报告等一起列为“获取教学活动信息的手段”(2000∶17),它为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情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并“促进了反思性教学”。由此可见,日记研究受到了相当广泛的重视。那么究竟什么是日记研究呢?

Bailey所下的定义是目前公认的较权威的论述。她认为“日记研究是指对语言学习或教学经历所做的第一手记述,在个人日记中做定期、坦诚的详细记录,然后分析行为再发生的模式或突发事件。”据此定义,日记研究包括两个层次的工作:首先,“定期、坦诚”地记日记;其次,在记日记的同时,反复阅读日记,找到带有普遍性的突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即记日记是基础,分析日记是发现突出问题的关键,是理论上的升华,也是进一步改进教学的依据。在此,笔者认为进行教学日记研究还应包括第三个层次的工作,即根据分析的结果设计新的教学方案,再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实施和完善,如此循环往复,以便增强教师的理论和科研意识,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日记研究包括哪些内容

所谓教学日记,一般要写与教学相关的事,或者是日记本身就是一个教学片段,它不仅仅只是简单的记述,更重要的是对教学事件进行深刻的反思,关注教学问题,总结教学经验。那么,从类型上看,可以是听课日记、教学日记、学习日记等。下面我们简单逐一介绍一下。

听课日记 古人云:“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听了同行的课之后,要记听课日记,并时常翻阅,无论哪位老师,不管是优点还是缺点,只要听了他们的课,都能使我们反观自己,都是我们作为合格的大学教师的一面镜子。

教学日记 在写自己的教学日记时,要避免记流水账的问题。一堂课下来,效果如何,自己是有感觉的,如果很成功,那么,成功在哪里?如果感觉不好,那么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就要反思是不是教学设计不符合学员的实际情况?如需要给学员讲解的关键到位了吗?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是否准确?自己对学员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了解的是否充分?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对学员是否适度?……

学习日记 要作为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还要系统地学习如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理论、第二语言习得、教师教育、反思性教学、行动研究理论等。教师需要终身学习,所以要记学习日记。

4.如何写好教学日记

要写好教学日记,首先要做有心人,善于观察教学事件的细节。细节具有特殊性,也具有案例性,但它反映出教学主体的理念与习惯,通过细节的分析挖掘出深层次的问题。

要写好日记,最重要的是善于思考,没有思考的观察,只是一面镜子,能反映现象但抓不住本质,没有思考,你就不可能优化使用已积累的本身是优秀的信息。思考让观察深刻,思考让阅读变得有价值。

5.结束语

教师要做研究性教师,就要求教师不但终身学习,还应掌握科学的方法,而教学日记研究无疑是众多方法中较为可行的一种。虽然教学任务、心理和经济压力、个人进修等使许多教师目前无法进行教学日记的记录与研究,而且作为质的研究方法之一,教学日记研究自身也存在诸如费时、枯燥和缺乏客观性等缺点,教学日记研究并未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但另一方面,日记研究对大学英语教学产生的效果是无法估量的。因此,只要我们多读书、多思考、多观察、多讨论,坚持长期写教学日记并要求学员写学习日记,与其他教师互相听课并写日记,形成自己-其他教师-学员的“三角论证”态势,发现问题,通过阅读语言教学理论来指导,这样反复研读、实践、再找问题,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找到自身专业发展的突破口,提高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促进教学的发展,最终实现专业发展和教学效果的双赢。

我很赞同这样一句话:“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能成为优秀教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日记进行反思研究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

巧用教学情境 引领美术教学 篇12

一、让文化情境奠定审美基础

美术作品是客观现实在艺术家头脑中的反映, 深受社会现实及艺术家主观思想的影响。在美术史的发展历程中, 不同时期产生了不同美术流派, 不同美术流派的形成又依赖于当时当地的不同经济、政治、文化背景。所有的这些都是美术作品的文化情境。只有将美术作品与其产生的文化情境紧密联系, 鉴赏者才能真正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文化情境, 并从文化情境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对美术作品的鉴赏,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学生对多元文化的了解, 达成认识和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目的。

在美术课堂上, 教师要对与美术作品相关的历史、文化事件进行介绍, 往往与一件美术作品相关的事件有很多, 教师不可能将其全部在课堂上进行介绍, 这样既浪费时间, 又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混淆教学重点, 无法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创设文化情境时要有选择性, 教师课前要精心挑选那些既能引起学生兴趣, 又能准确解释美术作品的历史、文化事件及艺术家的创作故事,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有效提升学习兴趣。例如在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这幅作品时, 由于达芬奇的生平故事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都已经耳熟能详了, 所以我便直接略去了这部分的介绍。按照现在的审美标准, 很多学生并不能欣赏到蒙娜丽莎神秘一笑的美, 要感受到这幅传世之作的精髓必然要明确当时的审美观念, 所以我将文化情境的重点放在了当时审美标准的讲解上, 启发学生用心去找寻蒙娜丽莎的魅力。

二、让趣味性情境推进课堂教学

高中生对未知的问题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他们热衷于探索和发现, 教师只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一节高效的美术课就水到渠成了。

高中生热爱音乐, 同时也容易被精彩的故事吸引, 一段学生喜爱的音乐或者简短的小故事都可以成为趣味课堂的引子。例如在学习《陶器》一课时, 我首先给学生播放了风靡一时的歌曲《青花瓷》, 并且展示了音乐的MV, 这首歌不仅歌词意境优美, MV拍得也是极为唯美, 更重要的是, 它很好的引导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熟悉的音乐声中, 学生即刻感受到了陶器的美, 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不仅如此,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动手去发现美术蕴含的乐趣。如果在美术课堂上学生只能坐着听教师的讲解, 那么再先进的教学手段也无法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 教师不妨给学生一个动手动脑的机会, 让他们通过自己动手去寻求乐趣。在教学过程中, 我经常会提醒学生携带一些小工具, 在课堂上我时不时地教学生一些简单地剪纸或是泥塑, 这一点小秘诀居然有效拴住了很多学生的心, 他们时常都能够在课堂上获得惊喜, 也总是对上课兴致勃勃。

三、让多媒体情境调动多元感官

多媒体教学给高中美术课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它不仅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 还具有图文并茂的优势, 教师甚至可以加入音乐辅助教学,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给他们带来听觉和视觉的全方刺激, 有效消除课堂的枯燥乏味, 帮助学生加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 实现寓教于乐。

采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有很多, 其中最为有效的方式便是影视动画欣赏和图片展示。相对于教材上静止的图片而言, 富有动感的影视动画对学生的吸引力要大得多, 学生对现今的影视动画再熟悉不过, 只是他们欣赏动画多半只是为了娱乐, 很少将其与美术艺术联系。而且很多学生对美术作品兴趣不大主要是因为在他们眼里, 诸多美术作品都寓意深刻并且晦涩难懂。笔者认为, 影视动画作品是将学生与高深的艺术相联系的有效通俗渠道。美术教师要选择那些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影视动画作品, 以一种更通俗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艺术之美, 引导学生发现美术作品的魅力所在。

互联网的发展让我们可以享受世界各地的图片, 其感染力与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文本信息所能提供的刺激, 教师要利用好互联网上的资源, 使用那些清晰、并且有助于解读美术作品内涵的图片, 增加学生的视觉冲击, 并且引导学生学会使用美术语言, 感受点、线条、形状等, 体会色彩的明暗、不同色调带来的感受。例如为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清明上河图》的意境, 我挑选了高质量的图片, 并且剪辑了一段契合意境的声音, 在课堂上, 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图片, 在图片慢慢像卷轴一样展开的同时, 早市上热热闹闹的声音响起来, 学生仿佛一下子就置身于作品所营造的意境中, 自己也成为了画里的一员, 好似亲身感受到了画中所描绘的热闹与繁华, 很容易就理解了作品的真正内涵所在, 无需教师再费心讲解。

总之, 情景教学是高中美术有效教学得以实现的有效途径。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带给学生新鲜感, 让学生能够置身于艺术美的氛围之中, 唤起他们全方位的感官体验, 引起学生的共鸣, 引导他们真正投入到美术学习中去, 达到审美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马建平, 谈现代多媒体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美术界, 2008

[2]张靖国, 更新教学观念开拓新思路, 美术大观, 2007

上一篇:创作要素下一篇:学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