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史与美术馆

2024-07-27

美术史与美术馆(共12篇)

美术史与美术馆 篇1

金秋季节, 《美术界》迎来了她40岁的生日, 在此, 我们真诚的向她表示祝贺!

《美术界》创刊于1972年, 前身是《广西工农兵美术》, 1979年改名为《广西美术》, 1987年改名为《美术界》。《美术界》作为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一本综合性美术期刊, 走过了风风雨雨40载, 在这40个春秋里, 《美术界》在广西美术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为广西美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文革”开始不久, 美术界出现了轰轰烈烈的工农兵美术运动, 其中以陕西户县农民画与上海阳泉、旅大的工人画最为著名。工农兵美术包括美术作品的工农兵形象与以工农兵为主体的美术创作。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 《广西工农兵美术》创刊了, 1972年10月, 《广西工农兵美术》出版总第1期试刊号, 该杂志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馆与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联合编辑出版, 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新华书店发行, 定价0.10元。第1期试刊号共12页, 末页发表《试刊的话》, 文中说:“《广西工农兵美术》是一个面向工农兵的普及性美术刊物, 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 坚定不移地贯彻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路线, 坚持文艺为工农兵服务, 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通过连环画、组画、油画、国画、版画、年画、速写、雕塑、剪纸、摄影等作品, 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反映工农兵在三大革命运动中的光辉形象和英雄业绩, 发挥革命美术‘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战斗作用, 丰富工农兵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推动我区业余和专业美术创作的发展与繁荣。”由此发刊词可以看出, 《广西工农兵美术》的定位是以发表连环画为主的美术通俗期刊, 读者对象是工农兵美术爱好者。首期试刊号发表了由区美术摄影展览办公室主办的“广西美术摄影艺术展览”的部分作品, 杂志封面选用了集体创作的作品《毛主席来广西》, 封底为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创作组集体创作的《胜利归来》。1973年分别出版试刊号总第2、3期。总第2期试刊号封面为曾令威、黄旭、陈伟勋合作的作品《琴弦传友谊》, 封底为黄桂涛的作品《1972年全国体操比赛》宣传画。总第3期试刊号封面为阳太阳的作品《漓江放排》, 封底为黄独峰的《漓江渔火》与肖朗的《踏遍青山》。《广西工农兵美术》1974年至1975年不定期共出版4期, 1976年后定为季刊, 每年4期, 至1978年底共出版19期。

“文革”结束后, 工农兵美术作为那个时代特殊的产物退出了历史舞台, 因此, 《广西工农兵美术》也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于1979年2月改名为《广西美术》, 定为双月刊, 由《广西美术》编辑部编, 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通过邮局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广西美术》致力于建设广西美术事业, 发展广西美术事业, 展示广西美术家创作的成果, 提高广西美术家的创作能力与水平。1979年第一期《广西美术》在继承原有杂志优秀传统的基础上, 为了扩大容量, 增加了页码, 依然是横向翻阅的版式。杂志依然是以连环画、油画、国画等作品为主, 但增加了少量理论文章, 提高了杂志的学术高度, 第一期发表了雷时康的《透视原理及其应用》。《广西美术》从1979年第一期至1987年第3期共出版了70期。

1987年7月《广西美术》出版3期后, 第4、5期合刊并改名为《美术界》, 以发表各类美术作品和评论文章, 培养和提高本区美术人才, 促进社会主义美术创作的繁荣和发展为宗旨, 陆续开设出了不少栏目如画家介绍、新人新作、少数民族风情画廊、外国美术介绍、美术考生之友、谈画录等等。1997年,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读者的需要, 《美术界》顺应形势全新改版, 开本改为国际标准的大16开, 全彩色印刷, 对栏目设置也进行了调整, 以发表发映西部各族人民精神面貌及民族风情的美术作品为主, 以期办出自己的特色。2000下半年起刊物由双月刊改为月刊。1992年以来, 《美术界》连续多次荣获广西区党委宣传部、广西新闻出版局授予的广西优秀期刊称号。

《美术界》对广西美术的影响甚大, 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记录了广西美术发展的历史

《美术界》是一部鲜活的广西现代美术史, 她真实而生动的记录了每一个时期广西美术发展的状态与走向。研究广西现代美术史绝对不能抛开《美术界》这份重要的学术资料, 她为广西美术研究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史料。

二、给广西美术家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

彼时, 全国美术类杂志较少, 《广西工农兵美术》、《广西美术》是广西不少画家展示自己作品的舞台, 如今, 虽然美术类的杂志不少, 但是《美术界》仍然是广西画家展示自我、发表作品的重要渠道。可以说, 广西几乎大多数重要的艺术家的作品都在《美术界》发表过。

三、培养和扶持了一批青年艺术人才

《美术界》还主动担负了扶持新生美术创作人才的重任, 不少年轻的、未成名的画家、广西艺术学院的研究生等不少都在《美术界》发表过作品及理论文章, 为这些青年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

四、促进了广西美术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美术界》是一本弘扬主旋律, 表达主流价值取向的刊物, 是广西美术发展的一面镜子, 为广西美术的发展与繁荣, 为培育漓江画派推波助澜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她发表广西画家的作品、文章, 举办美术创作活动, 扶持青年美术人才, 是广西画家与外界交流的重要渠道等等, 其在广西美术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是广西、乃至全国美术家与美术爱好者喜爱的刊物。

从昔日的《广西工农兵美术》到如今的《美术界》, 在广西文联的领导下, 经过几代编辑的努力以及广大美术家的支持, 《美术界》已经成为立足广西、面向全国的重要美术期刊。如今的《美术界》以国际标准的大16开铜版纸彩色印刷, 不管是学术性还是内容的丰富性, 抑或是栏目设置的合理性, 都是比之当年有了极大的进步与改观。而且百岁画家、画坛名宿阳太阳、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等都为其题写刊名, 也显示出她的重要性。

今年, 是《美术界》创刊40周年, 在这风风雨雨的40个春秋里, 她以独有的姿态, 展示了广西美术创作的新成果、新动态、新发展, 提携扶持了不少新生的美术创作人才, 记录和谱写了广西美术发展的历程, 为广西美术的发展与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此, 我们祝愿她一路走好, 越办越红火!

美术史与美术馆 篇2

什么是美术鉴赏?

是被动接受和主动参与的综合的审美活动。所谓美术鉴赏,就是运用我们的视觉感知、视觉经验和相关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归类、分析、判断、体验、联系和评价,从而获得审美享受。

美术鉴赏的对象是美术作品;美术鉴赏的过程是从感受、归类、分析和判断到体验、想象和评价;美术鉴赏的目的是获得审美的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

在美术鉴赏中,“鉴”是手段、是基础,“赏”是目的,“鉴”是为“赏”服务的。

“鉴”,就是甄别、归类、分析、判断,具体说,就是要弄明白一件美术作品的作者、创作年代、材料、手段或方法、语言形式和内容等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以及美术作品所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等相关知识。

“赏”,就是欣赏,接受者把鉴别美术作品所获得的感受、体验、联想等与自己的审美经验相结合,进行综合的审美判断和审美评价。美术作品的直观和相关知识是美术鉴赏基础,而鉴赏者的个人的创造性参与则是对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1美术欣赏与美术鉴赏的区别?

“欣赏”强调一个“赏”,表示看,可以是走马观花似的;“鉴赏”则强调一个“鉴”字,有鉴别之意,要对美术作品和美术形式进行评价。美术鉴赏的过程是能提高个人审美能力,在鉴赏中陶冶情操,提升素质,为了更好鉴赏必须掌握美术史、美术理论的基本知识,它的方法一般为对不同作品进行比较研究。对于一般人来说,能否欣赏一幅绘画作品常常是能否“看懂”,他们的欣赏步骤是:画的是什么?画得像不像?画家画这种形象的寓意是什么?如果都回答出来了,便认为是看懂了,如果回答不出来,便认为是看不懂。这种方法就是一种传统的讲“故事”的方法,他们对于绘画作品的欣赏往往过多借助“文学性”的描述。那么,用这种方法来欣赏中国画,一般来说,工笔的、写实的作品就容易欣赏,因为它是具体、真实,看得懂。如果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欣赏绘画作品也许更能理解一些。有人提出,艺术的欣赏需要经过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和审美创造三个阶段,那么从这样三个方面去欣赏绘画作品是很有道理的。

论儿童美术与美术的“大同小异” 篇3

关键词:儿童美术和美术;共同点和差别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54-01

过去,儿童美术是美术教育的边缘学科,就其性质而言,它仍然属于美术教育学范畴,但得不到美术教育工作者们的足够重视,总觉得它是属于“小儿科”,成不了大气。一些对儿童美术感兴趣的教育工作者还因此走入了误区,只教“美术”而不是“儿童美术”。儿童美术和美术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一、儿童美术和美术的共同点

1、作者个性得到体现

成人美术作品和儿童美术作品都是作者个性的表现,代表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活动过程。即使是儿童在画同样的题材时,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选择的重点不同,描绘出来的画面也不尽相同。例如:我在指导儿童画《节日》这幅创作画时,就根据每个儿童的个性特征和成熟水平,让他们表现出差异,并对这些差异进行肯定。有些儿童能画出很生动的人物形象,就让他们重点表现节日里兴高采烈的人物;有的儿童能精确地描画细节,就让他们画出节日热闹的场景气氛。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创作特长,虽然有些要求看起来太难或范围太广,但他们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以自己的语言和个人的方式完成作业,每一幅作品都生动自然,体现了儿童自己独特的个性。

另外,儿童学美术降低了挫折感对儿童的伤害。有些儿童在刚学美术的时候,经常对我说:“老师,我画错了。”我马上就接过来说:“没关系,画画是不会画错的,只要你把自己想画的画在纸上,而且把纸画满,颜色涂得鲜艳、丰富就行了。”我的话,马上提高了一些儿童的绘画兴趣。回家后,他们给爸爸妈妈说:“我最喜欢听美术老师讲课。在学校里里,我把17+18=?做错了,老师还要罚我多写几遍,上美术课我不怕画错,因为老师说没关系。”这些儿童天真地话语,说明了美术是“无错误的学科”。它对错误的谅解和对创新的尝试有着更宽松的尺度,美术这一特征,大大的发挥了小学生的创造个性。

2、相互交流的一种手段

历史地看,美术能向人们展示一种审美价值、信仰、神话和文化传统。在远古,文字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古人就是用图形来传递信息和交流感情的,图形比文字更直观,更能表达作者的意图和想法。儿童画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与体现原始观念的原始绘画、民间绘画有很多共同之处,儿童在没有识字时,如果你给他看一幅表现得很丰富的画,他就能很快地说出画的内容及他自己想表达的感情。

在一次绘画欣赏课上,我拿出了很多印象派大师们的作品,有些作品成人都不一定能够理解。我很担心,怕这些涉世不深的小学生对这堂课不感兴趣。当我一挂出这些画时,本来很安静的课堂上立刻响起了各种议论声“画得真漂亮”、“画中的向日葵和真的一模一样”、“颜色涂得真鲜艳”等,小朋友们都迫不及待地评论起了这些大师们的画。从孩子们关注的神态中,我知道他们非常喜欢这些画,于是我叫他们说出画面上的内容及他们对画的理解,居然都说了个八九不离十。我明白了,绘画者的心灵是相通的。儿童和成人相比,只有技法的高低,而绘画语言却是相同的。

3、个人情绪的表现

儿童根据对事物的直接感受而画出事物的相应大小。他们很难用构图技巧表达画面的意境。作画时,常受情绪和想象力的支配,并经常受到即兴而起的兴趣热点的支配,想到哪里就画到哪里,往往无章可循。当情绪高涨、思路活跃时,儿童常能创造出一幅情绪强烈的主题画。孩子们最喜欢老师带他们出去上写生课,在大自然中,他们可以发现很多新奇的东西,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有一次我把孩子们带到了河边,看到江边耸立的楼房、穿梭的人群,他们高兴极了,很快拿出画板及颜色画了起来。不一会儿,一幅幅画就在他们的小手下诞生。这时,我观察到一个孩子,他已经把河边的楼房、缆车都画好了,画面极其生动,但是画的下方却留下了空白。我问他为什么下面不画,他回答:“老师,这河水打着圈流得这么快,我还没有看清楚,它已经流走了,我怎么画呀!”我说:“那你就把河水很急的样子画下来。”他听了我的话,坐在河边,双手托住头,很久没有动笔,看到其它的孩子都陆续画好了,他着急起来,赶忙调了一些颜色画在纸上,一条大红色的河就出来了,一幅带着强烈个人情绪的儿童画展现在了眼前。所以,儿童美术作品的特征是满足儿童交流和宣泄感情的需要,正因为美术活动能满足这些需要,所以儿童普遍喜欢美术。由此也说明了儿童美术与美术之间的关系是相依相存的。

二、儿童美术和美术的不同点

儿童画不是纯粹的艺术创作,儿童画是儿童心灵的感受和认识的自然流露。同时是儿童自娱自乐的产物。自娱自乐是儿童喜欢绘画的主要动力。由于儿童的心理和生理都处于幼稚时期,他们观察生活的方式、视角、兴趣热点、思维方式都和成人大不相同,从而导致了儿童画独有的一些艺术特点,如:构图随意,注重平面效果,注重题材的故事性和情节性,图形往往是象征性形象、夸张的色彩等等,而这些特点是在成人美术中不容易看到的。

成人美术作品非常强调形式和技术,大多数美术家都努力使自己的技术日臻完美,并且非常关心外界的评价标准。而儿童的表达则更加随心所欲。他们对技术的掌握毫无兴趣,更多的是投入创作过程中,似乎只关心内心的感受,不对外界强加的标准作出反应,这是儿童美术的又一特点。

总之,儿童美术属于美术教育学范畴,它同美术一样有着个性的发挥、情感的表达、以画传情等特征。但儿童美术又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二者有着区别和联系。所以,我们在美术教学中要掌握好儿童美术和美术的异同,这样才能避免走入教学误区,让儿童美术这朵奇葩开得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1] 吴 瑶.儿童与成人美术审美的差异 考试周刊2015-41.

美术思想与美术实践的关系论 篇4

关键词:艺术,美术思想,美术实践

“什么是艺术”在当今竟然成了世界性的当代美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那么, 随之而来的当然便是“什么是美术”、“什么是好的美术”、“什么是衡量作品高下标准”等等一系列问题。美术思想要回答它的研究对象———美术创作实践所面临的迫在眉睫而又回避不了的种种难题, 同时又要回答它们自身所提出的美术理论究竟应当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美术思想与美术实践一直是美术理论者与美术实践者都想弄懂的问题, 但美术思想与美术实践很难共处于同一个躯体之中, 因此, 美术实践与美术思想之间的矛盾始终存在。

1 美术思想简述

“美术”是“艺术”的种类之一, 亦称“造型艺术”。是指用某种物质材料来表现空间静止形象, 作为传达作者意图的艺术。也被称为“视觉艺术”或“空间艺术”。

在近代的日本, “美的艺术”被翻译成“美术”, 作为建筑、雕刻、绘画的总称。后来义根据工艺美术的造型性以及它在设计、材料、工艺等方面都具有审美属性的特点, 又把正艺美术纳入美术这一总称的范畴。

按照当代的艺术理论, 美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是一种特定的人类精神产品的生产和创造活动, 是人类审美活动的特殊门类。

因此, 美术思想就是通过在建筑、雕刻、绘画、设计、工艺制作及书法篆刻等艺术形式的人类审美总结思考的结果。

2 美术思想的来源

2.1 艺术家对现实生活实践的观察和思考

通过对美术的基本性质分析我们不难发现, 美术作为艺术的种类之一也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存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美术思想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载体, 是实际存在的社会生活的反映。

比如, 俄国菲多托夫《贵族的早餐》。画中那个家境日衰的年青贵族被客人来访的声音弄得张徨失措, 生怕别人知道他的底细而大减身价, 连忙用书大盖那不成体统的早餐———一块黑面包。没落贵族的虚伪嘴脸和灵魂被艺术这面“镜子”形象生动地反映出来。

再如, 瑞士克利的油画《带黄鸟的风景》。表现的似乎是排除了理性逻辑的梦幻, 其实在所谓下意识的组合、幻化中, 也仍然折射出许多现实生活景物的影象。

2.2 对人类文明发展史的了解与把握

从最初的原始美术到现代美术, 美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现代人可以从中取得很多艺术灵感, 而悠久漫长的中国文化史也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

2.3 对人类艺术发展史的把握

艺术是一个极为广义的范畴, 它包括文学与狭义的艺术即音乐、美术、舞蹈、建筑、书法、电影、摄影等。但凡能登入艺术殿堂的人都是有一定文化素养的人。另外, 对于各类艺术的涉及, 也是成就伟大艺术家的重要方面, 一位伟大的美术大师也一定会对其它诸如舞蹈、音乐、书法、电影等有着独到的见解的人。

作为美术思想的具体表现, 美术实践是将美术思想所概括和总结通过各种具象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来的艺术创作的过程。美术实践的最终结果通过美术作品来表现。

3 美术实践的类型

在整个美术领域中, 按照所有美术实践相对的类型特征, 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门类、品种、体裁和样式。不同种类的美术都有各自的特殊规律、而某一件美术作品也基本上属于某一美术实践种类。近现代社会中, 在原始美术基础上经过长期演变分化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美术门类主要有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和工艺美术。

3.1 绘画

绘画是美术 (造型艺术) 的基本种类之一。绘画是运用线条、形体、透视、明暗和色彩等作为表现手段, 在二度空间的范围内, 创造视觉艺术形象, 以反映现实生活和表达人的审美感受的美术实践种类。

3.2 雕塑

雕塑也是美术实践的主要种类之一。它以物质实体性的空间形式塑造艺术形象, 来反映现实生活和表现作者的审美理想。雕塑形象在空间中占有三维量度, 它的实体感远胜于绘画, 并能使人从不同角度相处离观赏、获得不同的感受和综合的印象。

3.3 工艺美术

工艺美术是非常古老的美术实践种类。在远古时代, 当人们制造和使用物质产品和实用物的过程中, 逐渐发现了它们的审美因素。随着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 对物质产品的美化要求也发展了。有意识地加到器物上去的装饰, 表明了其审美因素比重的增长。

3.4 建筑艺术

建筑成为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 建立在一定物质材料和施工技术基础上的建筑艺术, 其审美特点不是直接再现自然和生活。而是侧重概括反映一定时代、社会精神和理想的形式美。因此建筑艺术带有更强的抽象性。

4 美术思想与美术实践的关系

在美术发展史上, 美术思想与美术实践很少能达到和谐统一, 因此, 美术思想和美术实践孰重孰轻的纷争从未停息。一部分人认为美术思想应该先于美术实践、重于美术实践;另外一部分人则认为, 美术实践是美术思想的来源和基础, 应先于美术思想、重于美术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 一切真理都来源于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而反对者则认为, 没有艺术思想作指导就不可能有艺术实践, 一幅没有思想的作品就不可能称之为“艺术作品”。思想是指导实践的最高准则。著名学者余秋雨认为“学艺术的人, 最好是眼高手低, 思想高于实践”。同样, 中国古代王维、石涛、吴昌硕、齐白石等都曾强调“意在笔先”。

两种观点可以说是“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关于美术思想和美术实践的关系在美术学研究领域至今仍未有定论。

但是, 一幅没有任何思想的作品很难称其为“艺术作品”, 一位没有任何艺术思想的人也很难创作出伟大的艺术作品。美术思想和美术实践的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前者着重强调说明美术的实质内涵, 是经过美术实践检验得出的经验理论, 是美术实践的指导基础。而后者主要属于方法论方面的问题, 是美术思想的最终呈现。

因此, 思想性是艺术家立世存活的根本, 没有思想就意味着所创作的作品不具备大众审美的要素, 注定是会被人民与历史抛弃。同时, 没经过实践检验的思想是纸上谈兵的空洞的理论, 也不会对美术的创造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宇琪.浅谈美术教学中美术理论学习的重要性[J].甘肃高师学报, 2007 (6) .

[2]孙玉明.美术理论研究与创作问题的成因[J].商情, 2009 (41) .

[3]郑永江.艺术教育的新方向——浅析“综合艺术课程”[J].文教资料, 2007 (9) .

[4]蒋高军.美术中介对美术创作的影响[J].大众文艺, 2010 (8) .

美术史与美术馆 篇5

浅谈计算机美术设计与传统美术设计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 美术 传统 设计

论文摘要: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在美术设计中的应用是计算机技术和美术设计发展的切实需要,计算机在美术设计中的应用使计算机美术与传统美术区分开来,但计算机美术设计依旧与传统美术设计表现出紧密的联系,通过对计算机美术设计优势的探索,深入分析计算机美术与传统美术的关系。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络的逐渐普及,相应的设计行业也得到了一定形式上的创新和发展。现代设计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切实需要的计算机设计。与传统的美术设计相比,计算机设计促进了视觉设计的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计算机美术设计通过运用创新的工具为创作手段实现美术设计,在传统美术设计基础之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一、传统美术设计的基础地位

美术设计包括美术理论、美术技能和审美等。美术理论、技能教育的任务主要侧重于美术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对美术史以及美术创作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传统的美术设计能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以及良好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设计创作的主体将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审美认识,经过一定的设计和物化使其形成视觉艺术的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优秀的设计师应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水平、坚实的.美术功底、良好的艺术资质以及创造性的设计思维,由此,艺术修养的培养以及美术基础技能的掌握对美术设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计算机美术设计的特点和优势

(一)强大的设计功能

在美术设计领域,计算机是先进的设计工具,具有声图并茂、信息存储量大、展示便捷、图像生动逼真、动感效果,传统的美术设计难以企及。同时计算机美术设计具有方便的修改功能。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改革和创新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的各方面,从而为它不仅能够是传统设计所达不到的,同时修改起来尤其方便。作为一个先进的生产工具,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在人类生产生活环节的各个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计算机美术设计给设计师留下了更多的思考和设计时间,并且有效拓展了想象空间,由平面设计扩展到三维立体设计以及网络动画设计以及影视制作等。

(二)丰富多样的美术设计软件

计算机美术设计的多样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美术设计软件的丰富多样上,例如广告平面设计软件如Photoshop、CorelDraw、Google Picasa ,能实现对照片、logo 标志、广告、图片的设计等,同时还能增加图片的效果处理。建筑施工图设计如AutoCAD、3DMAX 等,室内外装饰设计效果等。发展成熟的美术设计软件为美术设计提供了完善的调整和设计方案,通过色彩、亮度、对比度等画面的调整,实现对美术作品的快速修改而不需要重新绘制着色。计算机的编辑操作模式实现了对传统美术设计的超越和发展。传统美术设计中,容易由于一点失误造成整体工作的报废,计算机的美术设计则有效避免了废稿,节约了设计者的时间和精力。

(三)海量存储的设计素材

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建立了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计算机网络信息化以及海量存储的特点,致使美术设计者能轻松获取素材。同时也可通过计算机美术设计实现传统美术设计不可能实现的效果,将以前的创作设计应用到新的创作中去。计算机对于美术设计作品可以进行海量存储和网络信息化使作品出版、传播具有显著优势。同时计算机美术设计也推动了整个美术设计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立了美术设计者的相互交流和沟通的平台。

三、计算机美术设计和传统美术设计的关系

虽然计算机美术设计的发展给美术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然而计算机美术设计的核心依旧是美术设计,美术设计的发展主要在于设计作品的功能性、艺术性以及文化品位等特点。从而要求美术设计师具有较好的艺术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从而能不断为美术作品的设计和发展注入文化底蕴。优秀的美术设计师除了应熟练掌握美术设计软件的操作技能外,还应具有良好的美术设计基础。仅具有计算机操作却不具备传统美术设计基础, 难以创作出具有艺术审美的美术作品。要创作出高质量的美术作品,还应有效结合计算机美术设计和传统的美术设计,实际上形成了以传统的美术设计作品为底蕴、以计算机美术设计为手段的设计模式,设计者的审美能力越强,艺术修养越高,则美术设计师设计出来的作品具有越能越高的品位,从而得到大众的认可和欢迎。

参考文献:

[1]程楠。计算机美术设计与传统美术设计[J].青年文学家,,(06)。

美术史与美术馆 篇6

关键词:中学美术鉴赏;艺术批评;美术教育

一、美术鉴赏与美术批评

美术鉴赏中的“鉴赏”在《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当中,被定义为:通过特定的媒介与艺术形式,逐步运用感知以及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以获得审美的享受,并理解美术现象与作品的创造活动。而所谓的美术“批评”就是批判,在《西方艺术批评史》中指出,艺术批评应该是美学观点与艺术直觉的统一,而现代艺术批评的奠基人波德莱尔则提出,批评是有偏爱的、充满激情的。

在传统的观念当中,人们总是惯性地把批评等同于美术作品“好与坏”、“美与丑”来判断和解答。而实质上,美术批评的实际含义却要更加广泛、更深入的多,它是对美术形式、美术现象等所做出的论述、评价以及阐释。它不仅仅是一种积淀和升华,也是在不断地吸收营养又不断更新的过程。通过欣赏与批评,能够进一步从创造性和历史文化的背景上去揭示艺术品以及艺术史的意义。还能够帮助人们在欣赏艺术品、艺术生活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评价标准,促成反思习惯的养成和认知结构的不断丰富,从而成为人们接受美、懂得美、爱美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二、美术批评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有运用的必要性

而美术批评要以实现美术的鉴赏为价值。如果不能批评的去思考艺术,就会引发无数的问题和争议,也就不大可能在涉及艺术与文化的问题上取得属于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就不会区分什么是高雅的艺术,什么是品质低劣的艺术。由此可以看出,美术活动是认知理解与社会文化实践活动。

中学美术课改后提出的“美术欣赏”不同于“美术欣赏”,美术鉴赏包含“鉴别”和“欣赏”两层含义,虽然只有一字只差,“鉴”更强调学生欣赏,鉴别、评述的过程,也就是一个批评实践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学生参与的美术批评的美术鉴赏课,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术鉴赏课,只有当美术鉴赏被看成为一个个人经验的获得的实践过程时,我们的鉴赏教育才能让学生冲破以往观念里的对美的单一性,实现对美的多元化以及自己独特想法的理解。因为美术鉴赏就是要培养学生从各个方面去欣赏美、体会美的能力。

三、美术鉴赏批评对学美术教育的影响

在中学阶段,美术教育可以说是学生受教育阶段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美术鉴赏如何更好的融入到美术教育当中去,让学生有一个更为深刻的印象,从而提高学生自己的美术创作与审美意识,这些都是非常具有价值的思考与探讨。在中学美术教育中,鉴赏板块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占到了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自然就成为了美术课程当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其中鉴赏内容分为美术创作的内容、美术作品的分析、美术鉴赏以及美术批评。由于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心理认知和年龄因素、思维和感情的的不成熟方面,在对一幅作品进行鉴赏和批评的时候,很难达到教师在讲授时候要求的标准。

在美术板块里的“欣赏与评述”领域里,内容包括的大都是一些国内外的名作、名画,普通的美术欣赏与评述,只能大概的了解了一些作品的作者、构图和一些背景的知识,但学生对作品未必有很深刻的印象。美术教育真正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以及对美的敏感性。激发他们对美术、对艺术品的热爱,能够真正认识作品背后的潜在的无限的内涵,以做出客观的评价和对自己的评价,在中学阶段以及大学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美术鉴赏能很好的让学生自己辨别艺术的真伪与好坏,通过广阔的接触美术鉴赏与批评,不仅是对美术作品进行评价,也能衡量他们创作出美术作品的进一步认识。

例如:中国宋元时期的山水画、花鸟画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相对比和学习,截然不同的国家和艺术风格的美术作品就需要学生用不同的观察和评价的手法、角度去认识和学习。然而,学生大部分都会因人而异的会把自己的主观情感与态度带入到 批评的过程当中去,以及自身的喜好去评判,这也就要求美术教师要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一般的美术欣赏,只能由表象和直观的感受去理解和认识美术作品,然而加入了美术批评的欣赏,就不只是对作品最肤浅的认识,而是对作品更深一步的阐述,不仅要讨论艺术家的生平、经历、创作的意图和时代背景、作品的形式、意义的解释、价值等等。

美术批评,本身是一个探索的过程,通过这些方式,激起学生对美术批评的深刻认识,理解欣赏更加广泛的美术作品和更深层次的作品,最最主要的是需要把学生带入到一个审美意境之中,使学生在认识作品的同时,获得轻松愉悦的审美趣味,提高审美品味和能力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绘画技法创作。

美术鉴赏中,美术批评在中学美术教育里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促使学生在审美经验中提高审美意识,形成自己的评判标准或者尺度,以认识到美术真正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以及素质。

中学美术课本上所涉及到的美术鉴赏内容中,关于美术批评内容非常有限,而目前,中学美术鉴赏课程中审美能力、创新能力、批判能力不容乐观,但这一定也是今后美术赏析课的非常重要之所在,也是全世界学校美术教育发展的趋势,而作为一名中学美术教师,怎样立足国内,又能放眼国外,让学生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是每一位美术鉴赏课老师要思考和努力的方向.其目的在于艺术作品中美的理解和自我实现。通过美术批评在中学美术鉴赏教学中的运用,能够不断发掘和发展学生的内在潜力和认知的过程,以此实现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所以,在中学美术鉴赏教学与批评在教学当中的运用十分的必要。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钟启泉《美术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常锐论《美术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4]尹少淳《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5]张道一《美术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美术馆与公共教育(一) 篇7

美术馆是一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和促进我国美术事业的发展,提升国民审美素养、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相对于博物馆,美术馆与当代美术和人们生活的关系更为紧密。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当代美术馆的功能越来越丰富多样,逐渐成为一个综合性的文化场所。但是,无论是展示、交流等对外功能,还是收藏、保护、研究等自身建设,美术馆的核心功能和文化价值都集中体现在“教育性”上。然而,目前我们的美术馆在艺术资源共享、普及教育和享受文化权益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够令人满意的地方,而这又不仅仅是公共教育本身的问题,更关涉到当代美术的更好发展以及美术生态建构的整体性规划。因此,美术馆的公共教育不等同于“开放性”,也不是简单地打开大门办馆就可以解决的,还需要我们从展示方式、展示空间、展示内容等各方面进行整体性思考。

[前沿报道]

文化强国与美术馆建设 篇8

就文化百花园而言,其中最鲜艳夺目的花朵就是美术作品,美术作品中最弥足珍贵的就是绘画。这也就是为什么蒙娜丽莎的魅力在世人心目中竟然如此地无以伦比了。因而在世人的心目中,世界上最有魅力的国家是法国,法国最有魅力的城市是巴黎,巴黎最有魅力的地方是卢浮宫,卢浮宫最有魅力的是其中的美术作品,美术作品中最有魅力的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试想有哪一件文化产品能够像《蒙娜丽莎》那样足以牵动全世界的眼球呢?而像《蒙娜丽莎》这样的美丽花朵不仅开放在法国的卢浮宫,并且还开放在意大利的梵蒂冈、美国的大都会、英国的大不列颠、俄罗斯的埃尔米塔什、西班牙的普拉多等等国外大大小小的美术博物馆里。这些璀璨夺目的艺术珍品给其所在的城市、国家与民族带来了无以伦比的荣耀与自豪,令世界其他地方的人们魂牵梦绕、心向往之、趋之若鹜。不但把崇拜、羡慕带到了这里,还把大把、大把的金钱留给了这些国度、这些城市和这里的人们。这就是美术馆之所以在世界旅游名城中比比皆是的真正原因。

早在罗马共和末期,一些贵族私邸就设置了展示美术作品的厅室,18世纪,梵蒂冈、英国和法国开始创建公共美术博物馆,如今大大小小名目繁多的美术博物馆早已遍布全球,且许多已成为所在城市的名片与象征,吸引着全世界人们的目光。像这样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双丰收的国际成功经验,我们为什么至今都没有学习呢?是我国没有可以展示的美术作品吗?显然不是。仅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藏品就高达180万件,其中多数是美术作品。而至今还沉睡在全国大大小小博物馆库房里的美术珍品又何止数百万。是我们的美术作品不值得展示吗?也不是。因为在很多西方国家的博物馆里就珍藏和展示着大量的中国美术作品。那么是我们的民众对这样的展品不感兴趣吗?更不是。去年我到法国卢浮宫参观,令我感到吃惊的是馆内涌动的人流中,我感觉具有东方面孔和中国乡音的观众大约占了三分之一。还有2001年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在上海博物馆联合举办“千年遗珍国宝展”,共展出72件国宝级的晋唐宋元书画珍品,热情高涨的观众甚至不惜排长达8小时的队一饱眼福。再有,近年台湾开放大陆游客赴台观光,陈列有从北京故宫博物院迁出古代美术珍品的台北故宫博物院又是必选的景点。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一个怪现象,那就是中国人要想看到中国古代的艺术珍品,在国内远不如到欧洲、到美国、到我们美丽的宝岛台湾去更容易实现。因为要想在中国大陆看到这样的作品,那就只能碰运气,看你是否能够凑巧撞上什么晾画的“天赐”良机了。有一点中国与外国是没有区别的,这就是中国的皇家、贵族与他们的外国同类一样,都喜欢收藏艺术作品,所不同的是对方早在二百多年前就已把此类藏品公之于众了,而我们至今还把这些本属于全民的艺术珍品,依旧藏在深宫中、锁在仓库里,使包括专业人士在内的绝大多数民众难得一睹其真容。绝大多数国民至今还只能借助印刷品糊弄一下自己的眼睛,这样的状况还要我们等待到什么时候才能改变呢?

是我们没钱吗?不是,因为我们可以斥巨资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还可以在酒桌上一掷数千亿;是我们没有科技实力建造展示这些作品的场馆吗?不是,因为仅仅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在五十年前可以发展出两弹一星,三年前我们还可以借助国际的力量建成水立方、鸟巢和国家大剧院。就是综合实力远不如我们的台湾地区,早在1965年就建成了用于展示从北京故宫博物院迁出文物的台北故宫博物院。如果我们想做,以我们现有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应该不难做到。如果不做,就如孟子所言:“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如果想做,套用一句领袖的名言:“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关键在于我们想做还是不想做,该做还是不该做。我以为作为美术学科的理论家们,如果能够运用自己的地位、学识和影响力说动国家做出这样一番事业,岂不是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功德,一篇振兴中华、造福世界的大文章!

假如有这样一天,我们可以建一座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分馆,专门用于永久陈列故宫博物院珍藏的美术作品,就像法国的卢浮宫,将其打造成一个以晋唐宋元为主的中国古代美术博物馆。将南京博物院建成一座系统陈列明清美术作品的美术馆,把分散在江浙一带博物馆里的明清时期画家的代表作品集中起来加以系统展示,与北京的故宫博物院美术馆构成一个完整的中国古代美术史图系,其功能就如同巴黎的卢浮宫和奥赛。再以现在的中国美术馆馆藏作品为主,建立一个类似法国蓬比杜那样用于展示中国现当代美术作品的美术馆。这样一来,当观众看完这3个馆以后,就基本上对中国美术有了一个完整而系统的认知。这既是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窗口,也是对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何乐而不为呢?另外,全国不同地方还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建立一些专馆,譬如杭州可以建立一座“黄宾虹美术馆”,北京可以建立一座“齐白石美术馆”,上海可以建立一座“吴昌硕美术馆”、一座“任伯年美术馆”,苏州可以建立一座“吴门画派美术馆”,广州可以建立一座“岭南画派美术馆”,西安可以建立一座“长安画派美术馆”,南京可以建立一座“金陵画派美术馆”等等。但是,我这里说的美术馆绝不是当下那些表面上打着美术馆的旗号,实际上只是靠出租场地赚钱的展厅,而是真正意义上的长期固定陈列相关代表画家、代表作品的美术博物馆。那种挂羊头卖狗肉式的搞假博物馆的做法非常令人反感,这种行为背后折射出来的是对历史的蔑视与狂妄无知的浅薄心态,让人感到既可悲又可怜。这与我们一贯标榜的尊重传统的口号,形成了多么强烈的反差!可惜时下偌大的一个中国,也只有一个上海博物馆才勉强算得上是一座美术博物馆。以中国之大,历史之长,古代美术珍品之多,当前经济实力之强,至少可以建造出上百座货真价实的美术馆来。那时候,包括国人在内的世界各地游客在中国不仅可以看到古都的城墙、皇家的殿堂、帝王的陵墓、水乡的砖瓦这些建筑遗址,还可以玩味填充在其间的王羲之的神来之笔、顾恺之的行云流水、李思训的金碧辉煌、倪云林的超凡脱俗、唐伯虎的风流倜傥以及八大山人的愤世嫉俗、扬州八怪的痛快淋漓、白石老人的恬淡清新等中华文化丰富多彩的精神内涵。试想一下,假如敦煌莫高窟里没有了彩绘、巴黎卢浮宫中撤走了画作,这两个景点在世人心目中还会具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吗?

如果有这样一天,也一定会有这样一天,围绕那些挂满墙壁的精品力作,将会需要多少美术史学家,将会产生出多少新理论与名学者,还要带动多少相关产业,带来多少经济利益,真是难以估量。而且我们的悠久历史,我们的古老文明,我们的哲学思想,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的审美习惯,我们的精神品格,我们的民族尊严,也都会间接地伴随着这些精美的艺术作品悄无声息地扩散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植根于人类的灵魂深处,就像蒙娜丽莎的微笑一样,给世界带去开心与美好,给国人带来自豪与光荣。由于不是我们强行送去,而是他们慕名而来,所以还不必担心人家怀疑我们搞什么文化侵略。因为人类的心灵是相通的,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坚信面对这些艺术珍品,世人都会感受得到,我们展现的是中华民族的传家宝,是赏心悦目的真善美,还有浓浓的友情与爱意。

美术史与美术馆 篇9

保护传承民间美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形态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针对地区民间美术瑰宝的收集研究是继承发扬民间美术遗产的重要手段, 高校美术教学成为传承发展民间美术的最佳载体。国家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在“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的致辞中说:“希望各地高校积极参与到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事业中, 发挥大学在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信息职能、人才培养和培训以及重要的文化发展创新作用……”

地处武陵山区的湘西州 (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民间美术形式丰富多彩、种类繁多。民族服装、染织、刺绣、石刻、木雕、剪纸、编织等等, 创作手法大胆夸张富于想象, 表现出强烈的地区民族特色。经济大潮带来了湘西的民间美术市场的发展, 民间美术品作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商品进入市场已成趋势, 是地区经济发展主要手段之一。大量外来游客的购买使得湘西大批古老珍贵、精美绝伦的民间艺术品外流。商品经济化生产的利润驱使下, 古老的民间美术制作流程出现偷工减料、迎合游客心理, 使得许多民间艺术品失去淳朴本真。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中这些问题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 关键是政府要有计划有组织的建立地区民族美术教学系统, 以便高校培养地区专门人才, 不致使优秀民间艺术传承断流, 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

将民间美术作为地区现代美术教学的组成部分, 有利于地区民间美术传承, 有利于学生视野拓宽和审美修养提高。在传承的过程中要重视民间美术本质的精神传承;重视民间美术作为“活化石”的艺术特征的传承;重视保护传承中应有的普遍性基础;重视传承体系需要适应现代化教学发展趋势。如今在湘西地区不少高校已开始注意到把民间美术作为美术教学的突破口, 民间美术课程是美术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其开设目的在于:

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通过民间美术教学, 能够让学生们感受到民族民间艺术的巨大魅力, 激发起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培养学生民族的审美趣味和能力。

通过对民间美术其外在形式和内涵精神的学习和理解, 逐步的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培养学生具备自己独特的审美品味。

三、培养学生的美术创新能力。

扎根本土民间美术, 通过借鉴民间美术的一些创作方法, 获得新的灵感和创作的新思路进行提炼创新, 才能提升个人能力创作出更新更好的作品。

从蔡元培先生提倡美育以来, 中国现代大学美术教学走到如今历经重重磨难。如今的大学美术教学已经具备了推广和普及的良好物质基础和生存环境, 我们意识到在现代大学中进行大学美术教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 许多地区高等院校已经不再是以单一的专业办学方向, 高调式和徵调式具有大调式那种较为明亮的色彩, 表现出的音乐也是较为明亮刚劲的;而角调式、商调式和羽调式都具有小调的色彩特征, 其中角调式和羽调式可以表现出音乐中较为柔美的情感特色, 而商调式是比较中性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从理论知识上对五声调式的不同色彩有清晰的认识和识别, 让学生先从听觉上分析调式色彩。我认为, 聆听应该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校毕业生质量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2002年, 中国教育部组织编写了《中国民间美术》作为我国中、小学美术教师继续教育教材。同时, 还组织专家进行《乡土美术教育模式研究》项目。随着民间美术与乡土美术研究的更一步深入, 不少专家学者已关注到了民间美术的重要性, 部分高等美术院校和综合性院校也相继开设了民间美术研究、民艺学、民俗学、民间工艺、民间美术鉴定等课程。2003年10月, 国家教育部和中国美协联合举办“成就未来——少儿美术教育工程”, 推动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传承与发展的“蒲公英行动”正式启动, 乡土美术教育与实践研究开始在小学进行试点教学, 湘西地区不少学校成为推广试点单位。然而在湘西地区高等学校, 受传统美术教学思想的束缚和影响, 往往重视知识的传授, 忽视多种技能综合的培养, 影响了毕业学生的质量, 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一、地区高校实践教学改革。

改革现有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实践教学应从学生的利益出发,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适应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

教学方式而言, 打破原有的课堂教学, 大胆引入新的手段, 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技能, 增加各门学科的渗透。通过社会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手段而言, 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 依据课程的实际情况, 采取讲授、自学、讨论、考察、采风等不同的教学手段,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寻找解决学习问题之道, 提高个人能力主动性。

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这是个资讯发达的时代, 以电脑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符合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 推动了教师专业化向前发展, 促进了地方师范院校教学的改革, 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

三、融入地区民间美术教学。

研究本土民间美术教育, 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高等师范学校美术教学, 是顺应高校课程改革与发展大趋势的。其研究意义主要表现为:

1. 可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 增强学生对地区民

间艺术瑰宝的保护意识, 引导学生参与地区传统文化传承, 促进民间美术的繁荣与发展, 为地区培养储备人才。

2. 改革地区高校美术教学, 适应现代化美术教育, 增强实践

操作, 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创作能力全面提高, 完成学校文化艺术素质教育使命, 构建具有地区特色美术教育文化体系。

3. 增加民艺课程与教材建设。

地区高校艺术教学围绕着课程设置、课程类型、课程内容、教学定位、教学模式等进行了一些改革, 增设民艺等选修课,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兴趣和基础选取不同的组合学习实践。

地区民间美术与高校美术教学实践的结合已受到众多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的关注和肯定, 国家教育部也将其纳入了议事日程。但由于本土民间美术教育还刚刚起步, 学科建设急需完善, 湘西地区的本土民间美术因其地理环境、人文素养、民族心理等不同, 其表象特征与内蕴也表现出丰富多彩、复杂多样的特性。因此, 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发、挖掘丰富的本土民间美术人文资源, 并将其合理地运用到地区普通高等学校的美术专业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改革之中, 将是从教者需要继续努力思考的。

大量作品的欣赏从而形成内心准确的调感, 这样的训练比起看乐谱的分析要准确有效的多。

因此, 视唱练耳教师在结合民族音内容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学生特殊调感的形成, 加强从理论与音乐风格的综合因素来进行分析和视唱作品的能力, 通过视唱练耳与民族音乐的交叉教学中感受到民族音乐的内涵。

摘要:通过阐述, 分析湘西地区民间美术发展走向, 提出地区民间美术与高校美术教育实践结合的可操作性看法。

美术史与美术馆 篇10

地方美术文化资源包括当地的自然资源、社会生活资源、传统美术文化资源。而地方传统美术文化作为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适应本土民间风俗习惯, 在现代美术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地方美术资源的开发缩短了课程与本地区学生的距离, 为校本课程建设和实现学校的特色办学提供了一定的基础。这既是对文化教育多元文化的保护, 同时也是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原本化开发和利用。

一、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 美术教师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和能力不足。

多年来教材一直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 一些教师把教材看作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全部, 没有走出“教科书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这一狭窄天地, 缺乏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在课程标准和课程结构的规定上有了较大的弹性, 学校和教师可自主决定课程的广度和深度, 通过选择并设置有关课程来改变过于注重教科书、机械训练的倾向, 使得更多的地方美术资源进入教学系统成为可能。但由于缺少必要的引导、推动和管理, 在开发实施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课程资源的思想滞后, 开发力度不够, 忽视了校外传统美术资源的地位和作用;筛选及评价机制尚未完善, 开发的课程资源有效性及教育价值不够高;综合性不足, 与其他学科联系不大。

2. 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忽视地方特点。

我国地域辽阔, 经济发展不平衡, 地方文化也存在差异。即使在同一地区, 因办学条件与行政重视程度不够, 也存在城乡差别、校际之间的差别。美术作为地方性文化的主要继承载方式, 是地方文化最重要的内容和形式之一。国家教材虽然也编入了一些地方美术内容, 却是作为通用教材中的必修内容出现的, 容量非常有限。由于教材缺乏多种版本供不同地区学生的多种选择, 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往往因为不同地区间师生经验的差异、获得实物资料的难度不同和接触实际操作的条件不同, 教学效果差异较大, 不能适应不同地区的发展需求。编写乡土美术教材可以对现行通用教材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 在“统筹于美术新课标的首要原则”后, 也必须“突出地方性原则”。然而, 有些乡土教材一味追随通用教材编写的内容体例, 这样发行乡土美术教材就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了, 无法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适应性, 从中失去的将是地方传统美术资源本身。

3. 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忽视美术学科的特点。

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 也是美术课程应该具有的特征, 局限于美术学科内部的教育, 难以全面实现教育的价值。为此, 从大文化的角度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的共性, 重视美术学科与外部资源的整合, 培养学生“将美术理解为文化”的能力是当务之急。由于教科书不再是课堂唯一的教学内容后,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自然受到美术教师的格外关注。然而有些教师为了整合课程资源, 贪大求全, 把握不住教学的重点或难点, 甚至把美术学习的重点引向了探究其他学科的方向, 将美术课上成了历史、地理、政治、文学或其他课程, 没有回到审美教育的主渠道上来。由于忽视了艺术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功能, 造成渲宾夺主, “人文”被挖掘得淋漓尽致, “双基”却被削减弱化, 片面地强调“综合”而失去了美术学科教学的特征。这种多学科渗透下的美术课程就不是以美术为本的综合, 隐含着美术教育理性的丧失, 使美术学科的课程目标难以实现。

二、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美术传统文化传承的基本策略

1. 教师要有多元的课程理念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

学科专家对课程的开发只能做出普遍性的假设, 最终对知识进行加工、改造、内化以及建构价值都是由师生共同来完成的。在美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 教师是关键, 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 还是利用课程资源的研究者、开发者与建设者。教师要面对学生的全部生活, 从实际需求出发, 选取贴近学生的情感、生活与认知的地方美术资源作为发掘对象, 结合当地及本校特点, 将独特的地域优势转化为课程资源。基于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连接需求, 应贯彻“情境化”的原则, 让学生参与一些环节的工作, 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学生参与地方乡土美术教育资源的本体研究, 增强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与互动, 这是促进其理解并融入地域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 也是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一种体现。

《美术课程标准》将美术学习分为四个学习领域, 其中“综合探索”体现了教育的综合趋势, 把美术学习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为提高学生的“软”艺术素质, 实现多学科渗透这一重要的课程理念, 应越过固有的美术框架, 与其他艺术、科学、哲学等进行交流和对话, 特别是各门艺术学科内在联系的研究。地方传统美术具有本土人文学科特征, 是美术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的纽带, 结合学校所在地域文化创设广泛的文化情境, 将地方传统资源引入课堂, 跨越美术原有的边界重新谋求组合, 是对现行通用教材之下的弹性空间的一种充实, 将给整个美术教育带来更多的自主权。当前, 导入地方乡土文化, 引导学生对民间传统艺术的学习和传承, 是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方向, 这些资源既有中华主流文化的共性, 又保留着浓郁的地域文化个性, 对这些资源的开发恰恰是一种多元文化的彰显。

2. 开发并利用好教材, 诠释美术新课程教学内涵。

美术教材仅仅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 是可以超越、选择、变更和补充的, 教材是课程的重要载体, 不是课程的全部。首先应确立正确的课程意识, 创造性地利用国家教材, 是使用教材, 通过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 综合提高美术素养。国家教材的编排是针对全国大多数学生的使用而编排的, 照顾的是全面。而联系学生的经验和社会实际, 关注学生自身特点, 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地方特点“因地施教”, 才能为各地区学生更好地学习提供一个优质的桥梁。

在教材编写与选择上, 主张一标多本。地方教材选材要取舍得当, 开发的课程要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适合教师专业水平的发挥。后现代课程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 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究竟哪些地域性资源具有开发价值, 必须经过教育哲学、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三层筛选, 把经筛选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进行加工、提炼, 通过交叉整合, 将课程资源转化成美术课程。教师必须具备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开发与选择课程资源的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相关的课程资源, 使国家课程与地域性美术文化紧密联系, 增加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艺的学习内容, 将探究学习引入课堂, 这是对国家课程内容的拓展、延续与补充。

3. 开发地方传统美术资源, 推进区域性美术教学整体发展。

地方乡土美术有着典型的原发性特征, 反映了本土独特而深沉的审美体验与感受, 具有手工制作的亲切感和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回归感。当代社会的高科技越多, 就越希望创造高情感容量的环境, 乡土美术恰好与电脑社会相平衡, 调节并补偿了人们现代生活引发的精神需求失衡。

开发利用地方传统美术资源, 离不开现代教育为它提供的平台, 学校与社会必然互相依存。社会上虽然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人文艺术课程资源, 而文化资源不一定等同于课程资源。地方传统艺术经过历史的沉淀, 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可以成为范例或教育资源, 对地方传统艺术的合理开发, 是一个在继承和借鉴中动态生成的过程。构建地域性美术课程体系, 有一个开发、整理与实施磨合的过程, 存在着转化的问题, 包含以下几个环节。

(1) 实地考察与调研。访问民间艺人, 寻找当地的艺术品, 考察古建筑与民俗风情, 收集、归纳和整理原生态的传统美术资源。

(2) 资源状况的初步分析。分析乡土艺术与当地人生存方式的关系和价值观;分析其美学品质、材料、工具及制作技术;分析其它共生关系中非民间美术的联系。

(3) 教育资源转化论证。以学生的生活为中心, 对照本地区的文化生态环境, 以现代性的视角来审视与分析本土资源的教育功能和价值, 对相关资源加以甄别与筛选, 确定重点, 筛选出符合学生认知实践能力的课程资源。

(4) 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设计。设计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 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

综上所述, 构建一种开放的、能拓宽又能容纳的美术课程是很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传承本土艺术, 开发地方传统美术资源, 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感与综合美术素养。地方传统美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是完成美术教育现代化行之有效的手段, 顺应了世界教育发展大趋势, 对构建具有特色的美术文化体系和促进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美术史与美术馆 篇11

关键词:美术资源;区域美术;美术教育

我国目前中学的美术教育课程内容单一化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所以如何使中学美术课程内容丰富和多样化,是亟待应对的问题。福建福州的区域美术资源是十分丰富多彩的、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这些区域美术资源大体可以分为绘画、雕刻、民间手工艺等,对于中学的美术教育是一块巨大的瑰宝。

1 丰富多彩的福州区域美术资源

1.1 “三坊七巷”文化

它来源于福州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市中心城区鼓楼区。“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三坊七巷街区的基本格局形成与唐代后叶,到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中叶发展到了鼎盛。街区内的房屋建筑坊坊相连、巷巷相通、黛瓦灰墙、构造精致,非常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的古典美和雅致美。房屋的墙峰以飞龙飞凤、花鸟鱼虫和人物风景作为装饰,这些都是很好的绘画素材。

1.2 寿山石文化

寿山石文化是以寿山石雕刻为主体。寿山石出产于福州晋安区寿山乡,这里的寿山石色彩斑斓、温润如玉、晶莹剔透。所以,被冠以“石之君子”、“国之瑰宝”的美誉,是上等的雕刻彩石,我国传统的四大印章之一。正因为如此,福州的寿山石雕刻十分闻名,例如印章、摆设装饰、饰品等十分常见。

1.3 福州脱胎漆艺

福州脱胎漆器是非常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的汉族传统艺术珍品,与北京的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的瓷器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三宝”,享誉国内外。福州脱胎漆器是对中国古代优秀的漆文化的最好继承和发扬,工艺品大到可以是屏风、大花瓶,小到可以是茶具、碟盘等。它们造型独特别致,装饰丰富,色彩鲜艳,十分具有观赏的艺术价值。

1.4 根雕艺术

福州被誉为根艺的故乡,那是因为福州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如地势和气候的原因,福建山林密布,根材来源丰富和广泛;并且这里根雕人才众多,实力雄厚。根雕艺术是福州闽侯县上街镇最具地方特色文化的艺术产业,题材十分丰富、刀法传神、工艺精湛。

2 福州区域美术资源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案例

笔者本科时期教育实习的学校是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高中部,是一所市属的重点中学。因此,笔者对学校的美术教育课程设置十分的关注。

在校实习期间,笔者发现美术课程除了使用基本的正规教材之外,美术课堂也是会延伸到课外。例如,有手绘社、宣传部等,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最让笔者惊喜的是,笔者看到了福州本土美术资源在课堂和课外的应用。师大附中在每周五下午第三节的校本课程中,开设了篆刻教学内容,这正是前文所提到的寿山石文化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

当时,作为实习教师的笔者也很有幸亲临课堂,感受到这种具有区域地方特色的课程带给笔者的震撼。令人值得惊喜的是,学生对于篆刻也是报以十分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室里至少坐满了一半以上的位置。授课教师对于课程也是十分的认真和敬业,课程内容安排丰富、讲练结合,学习成效显著。

学校的美术教室外,还专门设有一块宣传橱窗来展示学生的篆刻作业成果,以及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照片。在师大附中,我们能很好地感受到学校对于福州本地具有特色的美术资源的重视,并积极投身到将区域美术资源与美术教育相结合的行列里来。

当然,我们希望能看到越来越多这样的例子在各个地方的中学展开,将各区域的美术资源,以课堂的形式发扬和传承下去。

3 区域美术资源在美术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和深远意义

在中小学的美术教育中加入区域美术资源内容,无论是從本区域、教育发展、学校、学生个人来讲,都具有非常深远和现实的意义。

3.1 继承和发展了区域优秀的美术文化资源和传统

我们知道,目前有很多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美术资源,正在面临后继无人和消失的局面。例如我们福州地区的脱胎漆器曾经就消沉了很久,也是近几年又活跃起来。这是很幸运的案例,但不幸的是不知多少区域美术资源在无声无息中消失不见。所以,将区域美术资源应用到美术教育中,就显得十分必要了。中学生相对来讲,无论从理解能力还是动手操作能力都是较好的。所以,利用我们的美术课堂,将优秀的区域美术资源介绍给学生,并借由学生继承和发扬了它们。

3.2 区域美术资源能丰富和促进教育的发展

现在一直在进行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等,将区域美术资源加入到中学的美术教育中去,无疑能增加改革的动力。因为区域美术资源可以拓展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能改善一直以来中学美术教育以课本知识为中心的单一局面。所以,利用区域美术资源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可以促进教育的发展。

3.3 为学校营造良好的学习和文化氛围

一所学校的学习氛围离不开艺术的独特教育,因此区域美术资源能起到丰富校园文化,活跃学习气氛的作用。丰富和多样化的区域美术资源,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外生活也丰富、生动起来。这样,校园也就会有浓郁和多样化的艺术文化气息。

3.4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人修养等综合素质

学生在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无可厚非,但要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光有文化知识是不够的。要想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接受艺术的熏陶是必不可少的。更重要的是,要接受关于美术的教育。此时,区域美术资源如能应用在美术教育中,就可以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区域美术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定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等综合素质。

4 区域美术资源在美术教育中应用的建议

4.1 要选择切实可行的区域美术资源

并不是所有的区域美术资源都适用于中学的美术教育,我们要有目的性地进行筛选。由于工具和地点,以及学生接受能力等条件的限制,区域美术资源在美术教育中就存在可行性和不可行性。有些区域美术资源是可以进行实际操作的,例如篆刻、观看名胜古迹三坊七巷等。

4.2 要加强区域美术资源在美术教育中的实践环节

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所以我们不能将区域美术资源仅仅停留在观赏图片和了解历史背景的层次。要因地制宜地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美术学习中,开展动手实践操作,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创造性。例如就可以开设篆刻印章的课程,这种实际操作的环节更能给学生带来成就感,强化了教育的成效。

4.3 强化学生对区域美术资源继承和发扬的责任感

我们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因为,中学生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有责任和义务承担起继承和发扬区域美术资源的重任。所以,在美术教育的过程当中,要不断强化学生的这种责任感。也正是因为一代一代的人不断继承和发扬,我们的福州区域美术资源才会不断发扬光大、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王禛.福州地区“三坊七巷文化”资源在初中美术课程中的实践方案[D].华中师范大学,2012.

美术史与美术馆 篇12

在新现代工业革命的推动下, 20世纪以来新现代西方美术的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并且以崭新的形式、强大的生命力展现在世人面前。在这一变革过程中, 西方美术逐步将美术的画面形式总结成抽象主义的几何构成, 同时美术创作的表现形式也充满了社会、作者的情感色彩, 使现代美术的内涵及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 如现代西方美术创作作品中将人类无意识、潜意识展现的淋漓尽致, 已经完全超越了人们大众对美术理论理解、掌握的范畴, 这种美术界的前卫意识对我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美术创作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如今, 现代西方美术思潮已经根植与我国现代美术教育、与美术创作中, 为我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但是, 在西方美术思潮与我国高等美术教育不断融合、不断发展过程中, 对于我国美术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矛盾也日益凸显, 其成为我国近几十年来社会各界普遍研究、谈论的重要话题之一。下面, 我们就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下:

1. 对现代西方美术思潮发展的研究

在欧洲工业革命的推动下, 现代西方美术思潮逐步形成, 在此背景下, 先进的哲学理论为现代美术思潮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 从传统的美术发展史中我们可以发现, 传统美术是为上层贵族所服务的, 其所涵盖的范围也就局限于上层社会, 而在十九世纪工业革命后, 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民主社会的建立, 推动了美术艺术服务对象的转变, 即逐步由服务贵族向服务大众方向转变。其中, 经过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推动, 美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商品走进了卖场, 成为大众消费的重要艺术种类。且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迫使现代艺术家在作品创作中深度的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世界, 使美术艺术的发展更赋有人性化, 使情感宣泄成为艺术作品创作的主体。其次, 高等美术教育在这种美术思潮中也在与时俱进, 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其中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后半叶, 西方现代艺术主义成为世界的艺术主流, 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逐步发展成为这时期艺术思潮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成为近现代美术的重要体系。这些美术思潮使现代西方艺术教育由科学主义转向人本主义, 而在西方美术发展中将技术作为重点发展对象时, 势必会导致美术创作从写实向虚无、人本方向转变。正因为在美术思潮如此强大的推动力与感染力的背景下, 大量的艺术家以及美术教育家成为了当代美术创作的先进群体, 他们新的理念使现代艺术思潮具有了一定的学术性, 高等艺术教育也随着社会的进步发生着新的变化。总之, 在十九世纪、二十世纪这个人类发展的关键时期, 各国传统美术艺术与西方现代美术思潮的错综复杂融合, 成为该时期美术艺术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同时也成为推动高等美术教育向前发展的最主要动力之一。

2. 现代西方美术思潮对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发展的影响

2.1 在西方新现代美术思潮的推动下, 美术的功能逐步回归到为人类服务的宗旨, 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大量的美术艺术家做了大量艰辛、曲折的工作, 推动了传统美术向现代美术的转变, 大量的艺术家首先对传统的写实绘画进行了挑战, 并且把美术创作的主体写实创作转变为内部的主观创作, 其中主要代表是俄罗斯画家瓦西里·康定斯基在论艺术的精神中阐述了美术创作对世界、社会的看法。在这一理论基础之上, 后现代主义诞生并得到快速发展, 所谓的后现代主义所指的就是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领域来重新界定艺术表现的观念与形式, 并且采用多元化的方式来不断拓展艺术的表现空间。而在这种美术创作多元化发展背景下, 有效的刺激了艺术家、学者乃至学生的创造欲望, 这些直接影响了高等美术教育的过程, 对于美术教育来讲是一场空前、深刻的革命, 推动了高等美术教育多元化的快速发展。

2.2. 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得到了不断完善, 其中高等美术教育教学水平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在这发展过程中, 传统美术教育与后现代主义下高等美术教育实现了相互交融, 为我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发展注入了鲜活的动力, 同时也更好的适应了我国高校美术专业学生就业、择业选择的需求, 总的来讲, 现代西方美术思潮为我国现代高等美术教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即完善了我国传统美术教育体系, 快速推进了传统美术教育向现代美术教育转变, 但是, 美术教育观念、教育内容、课程设置、学生培养、教育方法等上也暴漏出了诸多的问题, 这主要是因为我国高等美术教育本质纠结在建设农业文化基础上的观念。中国现当代艺术生产力和创造力使中国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不断地积累经验和能力, 使中国当代艺术呈现出丰富的和强有力的原动力, 艺术的多元化使中国现代艺术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 当代艺术和实验性艺术, 是当代社会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唐荣德.论民族传统文化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4) 1.

[2]张利群.中国古代意象论的文论与美学意义[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4) 1.

上一篇:分布式时间同步下一篇:报告写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