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与民族艺术(共8篇)
小学美术与民族艺术 篇1
民族地区的美术教育,是一个处在交叉地带的教育形式,说易则易,说难则难。这里存在一个民族差异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应该要从学生们对民族民间艺术的发现去着手,首先是对课本理论知识中的审美意识的正确认识。其次是民族民间艺术如何在课堂里展现的问题。那么,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呢?就此,对民族地区的美术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探索。
一、民族地区的美术教育的现状
美术教育无时无刻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简单到个人的穿衣打扮,居家环境布置等等。众所周知,美术教育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在民族地区的美术教育具有对学生进行陶冶情操的审美教育,使学生感受到更为广泛的美术理论知识与技法能力在实践中的体现,对环境和社会的审美能力认识。然而在边远的民族地区,长期的教育环境和应试教育的影响,美术教育有些概念化,使学生美术教育的鉴赏能力有些淡化,出现了偏科现象,加上一些网络以及电视的影响,课程就不能形成良好的一种氛围,形成了没有审美意识的“秀才”。这些各因素让学生在接受美术教育的时候处在被动地位。致使美术教育的形同课程形虚设,教师在上课时,只是把一堂课程草草应付了事,难以开拓和发展美术教学环节的功能,这就是当前在民族地区的美术现状,当然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艰巨的任务。
在民族地区的美术教育课程里,每周仅有的一堂课里去解决实际问题,是不太可能的,是要通过学生和老师交流,通过对书本上的技能知识和民族地区所特有的民间艺术结合起来,老师在根据教材内容划分课题。再加上民族地区的民间美术融合在一起,从两者的共性和个性的状态和差异去分析,这样就可以让民族地区的学生能接受美术教育的真正内涵。教师也能在课堂中有兴趣的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民族地区的美术教育与民族民间艺术的拓展
在民族地区的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是从农村而来,要达到“增加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培养美化生活和保护自然意识”这个目的,相对来说更能吸引学生对艺术欣赏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解决教学的实际教学问题的时候,我们不仅是在解决课堂上的秩序问题,也不仅仅解决课堂上的知识量的问题,这些只是表面现象,而是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挖掘民族民间美术的元素,寻找到与身具有的民族的东西,用在教学的环节上,通过融合,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兴趣,才能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环节中。
高中美术课程理念要求教师重视学习和传承祖国民族与民间优秀美术传统,要求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通过与民族民间艺术的元素进行的融合,突出美术课程的生活气息和民族民间艺术的气息,把民族民间艺术引入课堂,以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弘扬民族文化的精神。
1. 结合课程知识融合民族民间艺术
作为民族地区的教师,应依据教材的内容和结合民族地区的民族民间艺术的元素提出参考性的课题名称,可以根据同学们的兴趣爱好来侧重,从课本相关知识里拓展或延伸,教师则起统筹、策划、指导作用。比如在上“中国民间美术”这一讲时,学生可以从教师给出的相关课题中选出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小研究项目,根据自己所属的民族特性和身边条件的可性性来进行实际分析,然后找出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切合点,确立好自己的学习目标。这样无论是做美术作业练习,还是做美术理论探索,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兴趣的热点,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至于显得枯燥乏味,而是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样就达到了美术教育的目的,也能让民族地区的学生在美术这个课程上有新的拓展,形成良好的美术教育方式。
2. 研究和展示民族民间艺术的审美性
“中国民间美术”是一个理论性课程,需要学生们能基本掌握一般的基础知识,但各民族都有不同的文化现象,要把每一个民族的民间艺术弄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按照课本上的问题,一昧灌输教学的话,会使学生产生反感情绪,美术课程从而变成强迫输入性的负担课程。所以我们要相对确立一个课题,一个适合形式的课程,引导学生做他们非常熟悉和了解的事。根据这个设想,继续对下一步确立课题进行研究,让整个研究程序做到有目标可循,围绕目标确立内容、开展研究,可以先把书本上的基本内容作简单讲述,按照一定的规律把课本里的“门神”、“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风筝”、“贵州蜡染”等的基本功能特点和构造方式进行讲述,使学生有个基本概念,然后在着重讲述民族地区的民间艺术。如:蜡染、刺绣、竹制工艺等。教师可以划定一个范围来引导,如:民族民间刺绣艺术的显著特点有那些形式?刺绣艺术的制作工序以及原料有哪些?蜡染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侗族的鼓楼和风雨桥里的民族民间绘画和雕刻将是什么样的艺术形式等等。提问后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一个看起来简单而乏味的美术课程,将会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中得到新的拓展,还能调动学生的民族民间艺术的审美情趣,能发挥民族民间艺术在教学上的作用。.从而改变了以前知识面相对狭窄的方式,使民族地区的学生们一贯“听天书”的局面得到改变,让他们运用自己熟悉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学生会觉得有一种亲切感和自豪感,就会主动地去参与学习和讨论课本内外的内容。在不断对比中也提高了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水平,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点。通过把民族民间艺术引进课堂,促进了教学,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学生关注家乡变化和参与家乡生态建设的意识,主体精神、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教学的主要目标定位是在激发学生关注家乡变化、参与家乡生态建设的热情和对民族民间艺术和民族文化遗产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达到把原生态文化艺术真正地保护起来。
所以,在民族地区从事美术教育工作,要结合好民族民间艺术的元素,合理使用这个元素,在教学中不断演变和发展,让学生能有兴趣地去了解和研究属于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艺术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美术教育的作用,借鉴民族民间艺术在课堂上的融合和展示,是很体现出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积极因素和实际效果的,所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不无道理。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钟启泉、崔允淳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美术课程标准》柳菊兴、张佳木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美术教学实施指南》辜敏、杨春生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小学美术与民族艺术 篇2
关键词:小学美术;民间艺术;结合方案
民间美术是大众创造的,以独特的造型寄托吉祥的寓意,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民间美术以其独特的美术造型和艺术审美特征,成为美术教学的典范。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开发和利用优秀的民间艺术,可以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气息,传承、学习和应用民间美术。
一、走进家庭,寻找民间艺术
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其实在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民间艺术的影子,例如,贴在窗户上的窗花、沙发上的雕饰、家里的杯盘碗盏以及各色工艺品等,这些都是民间艺术的体现。许多看似平凡的旧器具,其造型和技艺却渗透着民间艺术家的匠心独运。让学生走进家庭寻找民间艺术,可以让他们懂得民间艺术就在我们身边,民间艺术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同时,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开发美术教学的资源,可以有效地激发他们学习和研究的兴趣,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一次,我模仿央视的“寻宝”节目,让学生把家里的“宝物”带到课堂,并要他们了解“宝物”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然后在展示宝物的时候讲解给全班听,让大家来评一评这件“宝物”是否恰如其分。学生都觉得很有意思,有的把家里的古玩拿来了,有的把旧铜钱拿来了,还有的把花瓶也拿来了,一时间,课堂成了一个微型的“民俗博物馆”。通过“展宝”环节的介绍,学生了解了不少民间艺术的知识,并对民间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走访校外,追溯民间艺术
2011年教育部在出台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广泛利用校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美术馆、图书馆、公共博物馆及私人博物馆、当地文物资源、艺术家工作室和艺术作坊等。”这条规定鼓励小学美术教师去积极开发校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源于民间,走访校外,走进民间,追溯民间艺术的来龙去脉,可以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参观美术馆、博物馆及当地文物资源等,能让学生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和艺术气息,从而对我国的民间艺术产生敬佩之情,激发学习兴趣;参观图书馆,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可以加深学生对各种民间艺术的了解,包括其发展历史、艺术价值、工艺流程及有关的逸闻趣事。这些优秀的民间艺术资源,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艺术表现力,能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例如,有一次我组织学生下乡,带领他们走进农家,随时收集隐匿于民间的艺术。在农村,学生看到了古式的建筑、古老的家具,还有草编、纸扎等,也许在学生看来,这些质朴的农民就是民间艺术,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上,学生接触过一些以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绘画。当这些景象和人物真正映入他们的眼帘的时候,他们才会真正震撼于画家高超的写实技巧和表现力。
三、走进节日,感受民间艺术
我国的传统节日不仅是民族文化的聚集地,也是民间美术的大舞台。例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等,人们在这些节日里挂年画、贴春联、剪窗花、赏花灯、猜灯谜、赛龙舟、做祭祀等,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堪称民间艺术的“百科全书”。教师如果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走进节日,让他们亲身参与民俗活动,体验民间美术在节日中的特色表现,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民间艺术的魅力,提高动手能力。有一次,我在年关将至、寒假之前组织了剪纸比赛,要求每个学生根据“春节”这个主题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图案,剪成窗花,然后全班投票表决,评选出“最佳创意奖”和“最佳工艺奖”等奖项。为了保证比赛公平,我要求学生在窗花背后写上自己的名字,并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自己的作品,主要是创意和寓意。由于比赛形式比较新颖,加上寒假将要来临的氛围,学生热情高涨,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剪出了一幅幅非常具有创意的窗花,例如,有的学生剪出了奥特曼,有的学生剪出了牡丹花,有的学生剪出了福娃,介绍语也很有意思,有的是“花开富贵”,有的是“年年有余”,看到这些美丽的窗花和美好的祝福语,学生似乎感到春节已经来临了。由于学生表现都很出色,除了最佳奖之外,我给每个学生都准备了一份新年礼物,并要求学生在春节那天把自己的作品贴在自家窗户上。通过这项活动,学生一定会更加喜爱剪纸艺术。
四、走近艺人,体验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的魅力不只在于欣赏,还在于制作的过程。教师如果能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带领学生走近民间艺人,有条件的话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一定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民间艺术。每个地方都会有当地独特的民间艺术,例如,北方城市的捏面人、织纬编,苗族的绣苗绣、剪苗花、做苗衣等,只要有民间艺术存在的地方,就会有民间艺人。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艺人的工作坊,也可以请艺人进课堂,从而让学生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艺。有一次,我邀请了一位擅长编织的民间艺人到课堂上讲课,学生一个个睁大了眼睛,认真地看着艺人编织,不放过他手上的任何一个编织细节。最后在艺人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开动脑筋,按照自己的构思,编出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作品。整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浓厚,积极性很高。有了这些成功的体验,我把一些相关的美术知识传授给学生,也较轻松地实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优秀的民间艺术来自于民间,它的艺术形式、表现特点贴近生活,容易被人理解。小学美术结合优秀的民间艺术资源,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艺术表现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丁良和.基于儿童立场的美术教学校本化的本土视角:如何在乡村小学美术课堂应用连云港民间艺术[J].教学与管理,2012(11).
[2]李晓勇.民间艺术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传承与发展[J].教学与管理,2012(2).
[3]张春梅.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喜欢民间美术[J].大舞台,2010(8).
[4]刘燕妮.试论民间美术与小学美术课程改革[J].美术教育研究,2013(5).
小学美术与民族艺术 篇3
艺术类高校作为设计师培养的摇篮, 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 增强学生的民族艺术鉴赏能力这种有针对性的设计教育势在必行。 从教育出发, 将民族文化融入到设计教育当中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吉首大学美术学院立足武陵山片区, 面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培养文化素养宽厚、专业基础扎实、设计技能熟练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教学, 提高全院设计类专业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 强化民族意识。
一是通过课程教学, 使学生系统地了解湘西的民间建筑、音乐、舞蹈、服饰、戏剧戏曲等门类艺术;掌握各门类艺术的基本属性、目的性、基本形式特征、发展规律、艺术风格等, 从中总结出基本规律, 探求其历史渊源, 并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民族文化与艺术进行了解并研究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民族艺术作品从形式美、内容美、材料美等方面, 结合时代背景进行辩证分析, 从中找出规律, 总结特点, 从而更好地应用于现代设计, 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与专业水平。
课程主要授课内容包括湘西戏剧文化艺术 (大庸阳戏、辰州傩戏) 、湘西歌曲艺术 (桑植民歌艺术、土家族哭嫁歌、土家山歌、土语民歌、儿歌、酉水澧水船工号子) 、湘西建筑文化与艺术 (土家吊脚楼文化与艺术、苗寨建筑艺术) 、湘西服饰艺术 (土家服饰、苗家服饰) 、湘西舞蹈 (摆手舞、茅古斯) 、湘西民间乐器 (土家族打镏子、苗族咚咚喹) 、湘西年画艺术、湘西刺绣艺术等。 授课重点是湘西歌曲艺术 (桑植民歌艺术、土家族哭嫁歌、土家山歌、土语民歌、儿歌、酉水澧水船工号子) 、湘西建筑文化与艺术 (土家吊脚楼文化与艺术、苗寨建筑艺术) , 难点是湘西戏剧文化艺术 (大庸阳戏、辰州傩戏) 等。
二是通过自编教材解决地域文化艺术的学习和研究。 目前没有专门制定教材, 需要老师自编, 该领域的参考书有张士闪的 《中国民俗学》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8年出版) ; 齐涛的《民俗学导论 》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2年出版) ; 宁锐的 《 中国民俗趣谈》 (三秦出版社, 2003年出版) ;郭立诚的《中国民俗史话》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年出版) , 仅能作为参考, 需要任课老师将民族文化与艺术“本土化”, 但武陵山片区民族艺术的丰富, 民族文化博大精深, 如若要由单个任课教师完成自编教材任务量太大, 又因民族文化涉及的门类艺术丰富, 需要从各个门类对武陵山片区的艺术与民族文化有全面的、精准的理解, 教学大纲仅仅为我们指明方向, 需要进一步深化、模块化, 将教材的模块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三种能力结合起来。
三是扩大课程专业覆盖面。 《民族文化与艺术》课程目前仅面向环境艺术专业开设, 仅有24个课时。 《环境艺术教学大纲》比较清楚地指出课程的内容大致外延, 包括湘西的民间建筑、音乐、舞蹈、服饰、年画、刺绣等门类, 也较明确地指出三点教学目标:了解大湘西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与艺术、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介于课程特色与美术学院追求专业特色的关联, 该课程可以基础课程或者专业方向课的形式循序渐进地进入视觉传达专业、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美术学专业的教学体系之中。
四是建立成熟的课程体系。 课程的设置需要与人才培养的文化素养、专业基础、设计能力相结合, 整个课程与单节授课都应将课程的内容的设置围绕文化的人、专业的人、设计的人展开。
课程的第一层需要重视武陵山片区的民族与艺术的厚度与广度, 利用吉首大学的地域优势, 培养学生的田野调研能力, 善于从田野与现实生活中发掘设计资源与素材, 并在调研中切身体会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 培养其发现美的眼睛。
第二层面应关注环境艺术、视觉传达、数字媒体艺术、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 在专业设置层面将课程前后进行合理配置, 让课程优化值达到最大化。
第三层面是从具体的设计实践与课程中将设计艺术元素与设计艺术理念完美融合问题。 将民族特色的文化与艺术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各个设计领域, 善于将现代创意理念与民族元素相结合, 完成富有创意、特色、时尚的设计方案, 形成本地域的文化印记, 从而形成自身的文化创意设计的品牌。 人才培养的三种能力与课程内容三大模块间的课程体系论证与实践是问题的重点。
小学美术与民族艺术 篇4
一、我国的民族文化的含义
我国民族文化包括有音乐、舞蹈、戏曲、雕刻、园林、书法等方面的不同文化内容, 这些文化通过数千年的积累、沉淀, 谱写出中国历史的辉煌灿烂, 也透露出中国的文明国家历史底蕴。中国的民族文化艺术具有较浓郁的乡土气息, 艺术形式、内容比较贴近人们的生活, 这也使得中国的民族文化为世界人民广泛接受和喜爱。正是由于这些特色, 中国的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中, 往往在不经意之间就会将其运用到作品当中, 使作品更贴近人们地生活, 易于被大众所接受。中国的民族艺术文化丰富多样, 题材众多, 具备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独有特征, 也是其他国家文化不可代替的。因此, 在美术设计教育的过程中, 应当教育学生在艺术创作中与民族文化相结合, 注重文化的传承。
二、当下美术教育中民族文化艺术缺失的原因
1. 课程安排不合理
当下的美术教育因学校的大量扩招导致学生人数众多, 课程安排不合理, 无法满足学生对于美术艺术的渴求。在学校的主修课堂上, 学生不单单要学习美术设计课程, 同时还要兼顾到其他的公共课程, 使学生无法将时间、精力集中在艺术创作中;同时, 学校中多数教师在授课时, 讲授大量国外艺术风格及绘画创作技巧, 对中国艺术作品、流派、作品风格一带而过, 这就造成了我国民族文化元素在学生创作运用中的缺失。
2. 缺少硬件设施
部分在综合院校中开设的美术设计专业, 因为学校的性质或特长专业的原因, 对于美术课程的经费支持较少, 导致美术设备、教学用具无法满足课堂的要求, 教师将本该动手实践的艺术流程控制在书本上, 特别对于国画、雕塑的专业学生来说, 硬件设施的不齐全往往造成了学生不愿意去深度钻研专业, 更不要提对民族文化艺术的研究。
3. 学生的意志力和态度不端正
研究我国民族文化历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必须要一点一滴, 深入探究。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 更多的是缺少对知识, 特别是中国民族文化历史知识钻研探究的精神, 大多数认为外国美术设计比中国民族文化艺术设计要简单的多, 从而放弃对民族文化艺术的研究。
三、如何将民族文化艺术与美术设计教育相结合
1. 重视民族文化艺术, 培养学生对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将民族文化艺术纳入学习任务之中, 专人讲授民族文化艺术, 用不同的作品、时代、人物、事件等方式向学生了解民族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 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 慢慢形成自我探究的意识。艺术创作的灵感无非来自两种渠道:第一是听别人讲述, 或者听到教师的讲授受到了深深地震撼, 从而产生艺术与现实的碰撞, 成圣艺术灵感;第二种就是通过自身体验, 比如经历过某个事件或参观过某个景点, 在艺术创作中突然呈现出来, 往往就成为了作品的创作源泉。无论是他人讲述还是亲身体验的灵感, 都需要将作品进行文化丰满, 使作品蕴含更深层次的意义。教师在对民族文化艺术的讲授时, 可以结合书本, 还可以适当结合现实, 带学生亲身体验我国民族文化艺术的历史, 如敦煌莫高窟, 博物馆对于历史的陈述等等, 慢慢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灵感, 完成从书本上的干瘪知识转化成为生动形象的艺术作品, 让学生将民族文化艺术融入到作品当中去, 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
2. 平衡中外民族艺术, 继承并发扬中国民族文化艺术
外国的文化艺术往往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认为只要是外来的都是好的。在这一点上, 教师在进行美术教育时, 应当将中外民族艺术进行简单对比, 明确两者的优势和差异性, 杜绝崇尚国外文化而完全摒弃我国的本土民族文化现象。国家提倡高校教育学生发扬我国传统民族文化艺术, 弘扬民族文化并将其继承发扬, 学校作为培育人才的基地, 更应该将民族文化艺术融入到美术设计教学的课堂中来, 使学生在常规课堂上将我国民族文化继承并发扬。
结束语
将民族文化艺术与我国美术设计教育相结合, 必将得到有效的回报, 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中国民族文化汇聚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底蕴, 流传着数不胜数的艺术瑰宝。各大高校在培养学生美术设计的教育中, 多注重民族文化艺术与教育相辅相成, 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 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观, 令学生继承并将民族文化艺术发扬光大, 从而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冰, 崔党辉.浅谈美术设计教育中的民族文化艺术[J].华章, 2013 (20) .
[2]肖振萍, 彭辉华.美术教育中民族文化缺失因素与传承对策研究——以大理中学为例[J].学术论坛, 2011 (15) .
[3]王飚.论高校美术教育中的美术教学[J].南昌高专学报, 2010 (10) .
小学美术与民族艺术 篇5
贵州地处我国大西南, 以丰富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原生态多民族风情、喀斯特地貌风光为特色, 被誉为“多彩贵州”。贵州得天独厚的资源是美术创作的神奇沃土, 也是全国美术家向往的写生创作天堂。
一、贵州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的现状与成果
近年来, 中国美术家协会曾多次组织全国美协名家团体以及美术家个人自发到贵州黔东南进行采风、写生、创作, 他们以贵州少数民族题材为主题创作了许多反映贵州风土人情的优秀美术作品, 不少作品在各级各类的大展中屡获大奖和入展。
(一) 2015 年9 月22—30 日“庆祝新中国成立66 周年·‘多彩贵州’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在贵阳展出。此次展览也是中国美术家协会首次在贵州举办全国性的中国画作品展览。展览作品中陈贲的《黔山人家》、钟爱明的《春到苗乡》、徐家礼的《苗乡深处祥云起》等都是借中国画向贵州风貌、民俗致敬的典范。
(二) 2014 年4 月25 日—5 月4 日,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等七家单位联合主办的“七彩云南——中国美术作品展”与“多彩贵州——中国美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展览作品中, 中国画作品有叶浅予的《苗岭踏歌》, 油画作品有谢东明的《欢乐家园》, 版画作品有董克俊的《春返苗山》, 水彩画有庞薰琹的《贵阳苗族芦笙舞》, 等等, 这些名家大作充分彰显了贵州少数民族题材在美术创作中独放光芒的艺术魅力。
(三) 在全国以及国际大展中, 如在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 赵竹的油画作品《元音》获得优秀奖。2015·第六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 李国柱的中国画作品《春溢岜沙》从数以万计的作品中脱颖而出。
综上所述, 以贵州少数民族题材进行创作的美术作品, 从多个方位角度全面地反映贵州地区的人文景观和各族人民生活, 并在各级各类的大展中取得可喜的成果, 这表明贵州少数民族题材美术作品深入千家万户, 贵州的生态文化是被外界所吸引和向往。
二、贵州少数民族题材在美术创作中的动因及呈现
(一) 神奇的自然生态环境
开门见山是贵州的一大风景, 伴水而行也是贵州的一大特色。山是水之家, 水是山之魂。山与水相依相伴, 为贵州缔造出一个生机勃勃的绿色家园。山的坚韧挺拔, 水的婀娜委婉、刚柔直曲, 在成就了贵州自然美学之大写意的同时, 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山地上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 迫使人类构筑起与自然环境相互适应的和谐关系, 最终形成贵州人文精神底蕴。如贵州黔东南地区苗乡侗寨的民居依山而建, 临溪而居, 山中有林, 林中有寨, 构成了与天地对话、与自然和谐的景观。在贵州, 青山、绿水、飞瀑、吊脚楼、鼓楼、风雨桥、古榕、梯田、水车等元素为美术创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天然要素, 这些生命元素的组合, 从而给美术家们创作了贵州苗乡侗寨风土人情的优秀美术作品。比如在2015 年“庆祝新中国成立66 周年·‘多彩贵州’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 李雨恒的作品《黔山人家》、王锋的作品《云起家山》、伍英榕的作品《侗乡晨韵》等都是以贵州苗乡侗寨自然风光和民居建筑等为题材进行创作的中国画作品。
(二) 多彩的人文民族风情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 大体说来, 汉族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 少数民族占三分之一。由于特殊的地理和历史原因, 民族与民族、村寨与村寨之间, 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方面有许多不同并且各具特色, 特别是贵州的黔东南地区被誉为“歌舞之州、森林之州、神奇之州、百节之乡”。赵竹的油画作品《元音》就是以贵州黔东南地区从江县岜沙村苗民一年一度的“芦笙节”场景为创作题材, 准确、生动地表达了贵州从江县岜沙苗族文化精髓, 并在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获得优秀奖;陈贲的作品《黔山人家》、邓永平的作品《三妯娌》、阮勇的作品《芦笙梦》等以贵州少数民族人物形象为题材进行创作且在2015年“庆祝新中国成立66周年·‘多彩贵州’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获得最高奖优秀奖。
三、贵州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的人文价值及艺术魅力
纵观新中国美术发展史, 贵州在内的少数民族美术题材作品已经蔚然大观、卓然成林。这些少数民族美术题材作品展览的举办以及部分美术家的不懈努力, 充分发挥了中国美术界的力量, 对于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促进各民族的文化凝聚力, 促进各民族的和谐发展, 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大团结, 产生了积极深远的文化影响, 受到了美术界的充分肯定和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 同时也展示了其独特的最为宝贵的人文价值和最为迷人的艺术魅力。
(一) 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随着新时代艺术市场的扩展与普及, 美术作品已成为社会获取信息的间接与直观的媒介, 美术创作的表现形式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逾越的。贵州少数民族题材的美术作品, 是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载体和表现形式, 是丰富少数民族文化要素的动态传承, 是记录保护民族文化原生态的重要载体之一。
(二) 是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和区域性特色的主要方式
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含有一定的区域性特色的地域美学价值。各少数民族不同的风情、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审美情趣, 构成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画卷。一幅好的美术作品, 必然成为外界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的主要方式, 更是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重要文化窗口。
(三) 是记录和保存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
随着现代化生活的冲击, 许多民族文化、民族美术形态已经逐步被现代化生活方式所取代而不再复生。美术作品具有再现、多维等特点, 通过少数民族美术创作的艺术表现, 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的真实形态真实地记录下来, 从而形成见证民族生存状态和生活文化的第一手图像文献。
贵州少数民族题材的美术创作正如逶迤延绵的大山, 让贵州这片土地千峰竞秀、万壑争流的同时, 更像开掘出千百座自然古朴的酒窖, 让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珍藏、发酵, 坚持不懈、执着追求的美术家们就是饮着不同醇香的土酒在创作中尽显个性飞扬。同时, 贵州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的成就, 也推动了中国当代美术创作的繁荣发展, 极大地促进了我们在少数民族美术创作领域的深入研究。
摘要:贵州精美绝伦的少数民族文化给美术家们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同时也展示了其独特的最为宝贵的人文价值和最为迷人的艺术魅力。此文特以“贵州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的现状与成果——贵州少数民族题材在美术创作中的动因及呈现——贵州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的人文价值及艺术魅力”为主线论述了贵州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的人文价值和艺术魅力, 旨在如何做好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贵州,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人文价值,民族风情
参考文献
[1][德]爱克曼.歌德谈话录[M].朱光潜, 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
[2]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贵州省志·民族志 (上下) [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2002.
[3]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方志办公室.黔东南风物志[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 2010.
[4]王伯敏.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 1995.
[5]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6]蒋宝德, 李鑫生.中国地域文化[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 1997.
[7]黄宗贤.新中国西部民族题材美术创作扫描[J].美术, 2010 (1) .
小学美术与民族艺术 篇6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对于各个领域的要求都有不断的提高,当然首当其冲的就应该是我们老师。就目前而言,中小学教育存着着一些问题,其中表现突出的是中小学的美术教育。
首先,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地位有待提高。目前为止,很多中小学还是把美术作为一门副课,觉得没有参加升级考核指标,不受重视。可我们知道,素质教育全面的推广,中小学的改革也逐步完善,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也不再是口号。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是密切相关的,所以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决不能忽视。
其次,有些教师教育理念跟不上,停留在原地,一些中小学教师仍抱着千百年的传统“传道、授业、解惑”观念不放,推崇“师道尊严”,将学生看成被动接受教育的“容器”,学生唯师命是从,唯唯诺诺,学生被驯化成无条件服从、被动接受的学舌鹦鹉。美术的课堂上,往往照本宣科,使得本来应该艺术氛围浓厚,生动有趣的乐园,变得枯燥乏味。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要求教师熟练掌握并善于运用信息手段于课堂。要求教师要努力学习,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于教学,充分发挥信息、网络资源优势,以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开展形象化教学,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思维能力,使学习者从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中解脱出来,培养独立主动获取、加工利用信息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实践、应用能力和意识。
同时,传统美术与电脑艺术需要紧密结合,才能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样就更加严格的要求中小学教师在课余时间学习电脑知识,制作生动课件,精美图片,丰富课堂内容,唤起孩子的天真浪漫,及其独特的表现力与创造力,使学生热爱美,创造美。
电脑艺术的兴起是20世纪艺术领域内最令人惊叹的变革。自从电脑问世以来,在短短的几年内迅速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工具。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出现,都要依赖于当时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电脑艺术设计这一艺术形式便是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而诞生的。当电脑叩响艺术之门的时候,人们还根本未意识到它将成为20世纪末风头正劲的艺术宠儿。电脑艺术设计是指以电脑科技为基础的,设计艺术与电脑技术相结合的,一种崭新的艺术创作手段。
FLASH动画正是电脑艺术的表现之一。Flash文件质量小, 显示效果清晰, 深受大家的欢迎。现主要应用于媒体宣传, 节日贺卡等, 并覆盖广告, 视听等多个领域。其相对于三维动画制作来说,难度较低,成本也不高,目前有非常好的市场。
针对于这些情况,加上社会大力提高动漫行业,我个人觉得把FLASH动画教学加入到中小学美术教育中来是符合目前需要的。国家正在高校培养大量动漫人才,开设动漫专业,据我在高校的两年动画教学经验来看,进入本专业的学生对于动画的了解仅仅知道几部优秀的动画片,几位优秀的动画大师,让我深感无奈,觉得中国的动漫教育实在是太落后了。在日本,小学的课堂上,都有专门的剧本老师交学生学写小剧本,小故事。而我们的老师还在交学生们怎么去把圆画好。也就是说一个行业的振兴绝对不是只靠热情,而需要大量的人才,政府的财政支持,社会的热切关注。中国的动漫行业的人才培养也决不是从大学才开始,应该从小培养。央视少儿频道正是为此所开设的,大力鼓励原创动画。其中有很多就是FLASH动画,如FLASH制作的相声小品,MTV,小游戏。
FLASH动画本身就具有便于传播,交流的优势,学习起来也并不是特别的复杂。当然对于中小学来说,电脑动画往往只是基础中的基础,目的不是在于学会这门软件,而是丰富学习课堂,由传统的纸上作画变为目前流行的电脑作画,提高孩子的积极性,把孩子接受新事物的注意力集中在学习电脑上,而不是光用电脑来玩游戏,影响学习。对于教师可以丰富电脑知识,知识结构的创新,丰富地运用到课堂,把静态的画面变成动态的演示,更大地提高孩子学习兴趣。
摘要:在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中, 美术教育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改革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社会的发展, 电脑的普及, 电脑艺术的诞生, 美术教育与电脑艺术应密切相结合。个人认为FLASH动画为两者搭建了一座桥梁, 可以较好的推动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改革。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教育,电脑艺术,FLASH动画
参考文献
[1]刘德忠.李爱玲.点燃学生创新之火.教育艺术, 2004年第8期.
小学美术与民族艺术 篇7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 学生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 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反映近现代和当代社会生活的优秀中国音乐作品, 也应纳入音乐课的教学内容。”1由此可见, 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传承与保护问题是摆在每位音乐工作者尤其是音乐教师面前的一道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一、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一) 培养民族审美观
“五十六个民族, 五十六朵花”, 我国是博大精深的多民族国家, 各民族、各地域之间不同的生活习性孕育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例如: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音乐清新动人、朴实细腻;新疆民歌活泼欢快, 让人一听到就想翩翩起舞;蒙古族歌曲则高亢、悠扬。
民族民间音乐艺术走进中小学音乐教学的课堂,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观。一首好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作品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在用耳朵聆听完一首完整的乐曲之后, 通过优美的旋律初步领悟音乐, 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感受, 体会到歌曲谱面上所看不到的意境美。然后, 通过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地域、风土人情以及创作背景等更深入的学习, 其民族审美就会得到跨越性的提高, 让学生领会到中华民族音乐艺术的伟大魅力, 精神上得到美的享受, 从而形成正确的音乐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 传承并发展民族文化
民族民间音乐艺术走进中小学音乐教学能够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音乐是一种文化现象, 音乐教育是传递文化的重要途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 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是五千年以来劳动人民思想、智慧、灵魂的结晶。对学生进行民族民间音乐教育无疑是传统民族文化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它能使学生深切地感悟中华文化的神韵, 从而继承并发扬民族音乐文化。
时至今日, 我国各族人们不论耕种、打猎、结婚、亲朋聚会等, 都还保留有尽情地高歌, 纵情地舞蹈的传统。例如:老人去世时, 亲友为了表达哀思, 会演唱“丧歌”;不少民族的女孩子出嫁时会演唱“出嫁歌”或“哭嫁歌”。从国风到汉、魏乐府, 从唐代的“曲子词”到宋代的《月子弯弯》, 从元曲到明、清以来的“小令”“时调”, 直至近代的“学堂乐歌”都是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上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宝贵教材。它们对激发学生热爱民族民间音乐文化, 从而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有着积微成著、意蕴深远的作用。
(三) 激发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民族民间音乐在学生民族文化素养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中突出民族民间音乐的地位, 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情感和民族自信心, 自豪感,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归属感和爱国主义精神。通过讲述民族民间音乐的历史渊源和演变过程并演唱 (演奏) 民族民间音乐作品, 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民族民间音乐的艺术魅力, 从而意识到继承发扬民族民间艺术刻不容缓;通过对民歌民乐的赏析, 可以让学生走向世外桃源般的民族民间音乐的艺术百花园。
(四) 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
优秀的民歌能对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具有强大的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培养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与人为善、热爱劳动的社会美德;传承良好的生活习惯、宽以待人的传统美德;学习自然知识、了解自然规律、传播生产、生活知识;传播历史知识, 了解历史事件与人物, 弘扬惩恶扬善、精忠报国的精神;讴歌勤劳向上的积极乐观主义精神以及乐观主义情操等等。
二、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发展现状
(一) 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面对着文化的全球化浪潮与信息化的冲击、科技的迅猛发展, 电视娱乐、互联网等媒体为学生接触到多元化音乐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平台, 流行音乐元素充斥着中小学生的耳朵, 使得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与民族民间音乐教育传承存在着脱节、“断流”现象。具体体现为:
1. 对民族民间音乐缺乏保护与继承意识
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市场经济的深入人心, 西方发达国家的音乐形式以及港台、日本、韩国等地区的音乐作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涌入中国, 以致于中国几千年来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在中小学校的传承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据有关人员在对中小学生进行现代流行音乐、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喜爱程度的问卷调查显示, 中小学生喜欢民族民间音乐的仅占11.7%。由此可见, 民族民间音乐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 前路坎坷, 我们的中小学生乃至个别教师对民族民间音乐缺乏保护与继承意识。
2. 音乐教师的民族文化素养有待提高
郭声健教授在《艺术教育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中谈及:“艺术教师既是教育家, 同时也是艺术家。他们具备一般教师难以具有的艺术家的各种素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 “中小学音乐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民族理论基础知识, 能较好地演唱一定数量的民族音乐并演奏几种民族乐器”, 然而, 走进我们的中小学音乐课堂, 不难发现, 有相当一部分音乐教师并没有很好地掌握民族民间音乐的相关知识, 也很难准确地演唱、表现民间音乐。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 面对新的课程改革, 我们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 必须加强对民族音乐的学习, 将我们的教育理念深深地植根于本土民族民间音乐艺术之中。
3. 音乐教材的资源有待丰富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在音乐教材的内容上明确规定:“我国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 各地区、各民族和城乡之间存在差别, 各学校和教师应结合本地、本民族和本校的具体情况, 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 营造良好的校内外音乐环境, 丰富具有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的教学内容”;同时, 在当地民族民间音乐课时的数量上也加以保证:“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占总量的80%-85%, 其余的15%-20%留给地方教材及学校教材”。虽然现行的音乐教材在极力的改变民族民间音乐教材匮乏的现状, 然而, 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历史悠久、种类丰富、数量庞大。以至于在以往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中, 教材始终缺乏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因而, 现行的中小学音乐教材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化。
(二) 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可喜成就
自《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01年推行实验稿以来, 中小学音乐教学硕果累累。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对民族音乐高度重视, 初步建立起针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管理、咨询、教研的机构;制订了一系列指导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相关法规和文件, 改变以往音乐教育无法可依的局面;中小学音乐课程开课率稳步上升;引进国外先进的音乐教学法等等。这一系列可喜的改革使得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更加普遍, 更加深入, 更加全面的走进中小学的音乐课堂, 民族民间音乐在中小学课堂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
(一) 明确音乐教学理念, 营造校园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氛围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一课程标准, 站在高度的民族性和广泛的世界性上, 对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加以肯定, 给民族民间音乐知识在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普及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教学理念, 是指导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理论依据。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传承应当以学校音乐教育为基础, 而学校音乐教育应以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有效传承为基础。
那么, 中小学校作为组织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应当义不容辞的担当起支持并实施音乐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责任, 鼓励老师教授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相关的音乐知识;鼓励学生更加深入, 全面的认识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创设条件让学生接触淳朴、乡土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等。例如:充分利用校园宣传栏与广播站这两个宣传平台设置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知识的专题专栏, 宣传、普及民族民间音乐知识;定期邀请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家、表演家去学校做专题讲座或演出;开展“民族民间音乐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等, 全方位营造校园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文化氛围。
(二) 建设一支能胜任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的合格的师资队伍, 培养优秀音乐教师
一支高质量的音乐师资队伍是中小学音乐教学得以有效实施的前提保障。在当下, 音乐教育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 在实际教学中, 还有许多的音乐老师都不能与时俱进, 不能及时适应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 多数音乐教师本身就不具备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知识与曲目, 这样, 要求他们教授并传承民间音乐显然是勉为其难。那么, 我们怎么改变这种尴尬的现状呢?笔者认为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 中小学音乐教师要端正观念, 树立正确的民族民间音乐认同感与责任感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会给学生带来影响。试想一下, 一个音乐教师都不喜欢自己民族的音乐文化, 那他怎么去让学生喜欢上民族民间音乐呢?所以, 面对民族民间音乐在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瓶颈问题, 教师应该从自身开始反省。一个音乐教师必须对民族对人民有着不可置否的认同感, 树立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 热爱我们民族的音乐及其文化。同时, 音乐教师还要富有事业责任感, 对所教的学生有强烈的责任心, 支持民族音乐教育事业, 欣赏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只有这样, 音乐教师才能甘为人梯, 孜孜不倦地传承民族民间音乐。
2. 一名优秀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掌握扎实的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 必须要有扎实的民族音乐基本功底, 能够透彻地掌握音乐基本理论知识、视唱、练耳、合唱指挥、民族民间音乐知识等等。同时, 还必须掌握基本的音乐表现技能, 如演奏演唱能力。中小学音乐教师要吹、拉、弹、唱、演、讲样样在行。一个能随机应变、富有表现力的老师, 才是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合格传承者;音乐教师要能识别和发掘民族民间音乐作品本身 (如旋法、调式等) 所具有的艺术价值, 对民族音乐有较强的理解与欣赏力, 并能够将自己所理解到的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
3. 抓好音乐教师的职前、职后培训
高校毕业的学生在上岗前普遍存在对就职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文化的不了解或欠了解, 这种状况会直接影响到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实践问题。因此, 在音乐教师走上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的岗位之前以及在他们参与民族民间音乐教学之后, 都应该由教育部门统一组织, 聘请相关的民族民间音乐专家对其进行讲座培训, 做到边教边学, 万无一失。
(三) 优化民族民间音乐教材, 着力于本土民族音乐开发
中小学音乐教材是实施音乐教学、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大纲的基本依据, 更是传承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音乐教材的选用方面,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提出:“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 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 (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项目) 运用到音乐课程中来, 使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熏陶, 树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为各地区音乐教材的编写提供了指导方针。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 所以, 每个地区、学校都可以编写出富有自己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教材。音乐教师应该承担起编撰音乐教材的重任, 并邀请所在市、县、乡镇各级文化部门的相关人员和民间艺人参与其中, 提供当地本土音乐相关材料或录制由民间艺人表演的音频视频资料。
(四) 开展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第二课堂
开展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的第二课堂, 能够丰富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 有利于中小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实践更是有着深远意义。第二课堂的建立, 可以在校内和校外展开:
1. 校内:建立校内民族民间音乐社团
民乐团。中小学生可以根据学校条件, 组建形式不一的民族乐队。如, 鼓号队、腰鼓队、民族管弦乐队等, 并定期组织开展排练、演出等活动。教师可以对他们进行艺术指导, 帮助中小学生更好的掌握民族民间音乐知识。
合唱队。小学生可以组织童声合唱团, 并搜集简单的民族民间儿童音乐进行排练;中学生可以根据条件, 在学校、年级甚至班级组成多种形式的男声合唱队、女声合唱队、男女混声合唱队等等。
民舞团。小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 可以组成民族舞队, 学跳简单的民族舞蹈。哪怕只是学习几个简单的动作, 对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传承也有积微成著的意义;中学生可以选出一个队长, 队长在经由专业老师指导后, 定期组织排练, 负责教会其他同学一些民族民间舞蹈等。
2. 校外:积极参与当地民族民间艺术活动
在我国各个民族, 各个地区都有属于自己的民间活动或民间节日。如傣族的泼水节、苗族的龙舟节、瑶族的盘王节、壮族的三月三、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等。尤其是有不少民族不仅有歌唱的习惯, 而且还有自己传统的歌唱节日, 如彝族的歌节、壮族的歌圩、瑶族的耍堂歌等。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 应该让中小学生走出校园, 参与民俗活动, 切身体会地方传统习俗, 感受地方风土人情, 了解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形成历史、发展现状、表现特征、表现形式与内容等。
四、结语
我国历史悠久, 文化灿烂, 地域辽阔, 几千年以来, 造就了宝贵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文化。它是我们的珍贵财富, 更是我国民族音乐教学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民族民间音乐艺术走进中小学音乐教学,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观, 民族归属感以及爱国主义精神, 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也有不可小觑的积极作用。在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实践中要把民族民间音乐及其文化内容的教学落到实处, 除了让中小学生身体力行、学校及政府部门在物质上给予支持之外, 最重要的还是加强音乐教育者即教师的民族责任感和教育事业心。希望所有的音乐教师都能行动起来, 为了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在中小学音乐实践教学贯彻实施而奉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摘要:教育部2011年正式颁布实施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传承与保护问题是摆在每位音乐工作者尤其是音乐教师面前的一道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由此, 文章从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与发展现状及其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具体实践等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与论述。
关键词:民族民间音乐,中小学音乐教学,作用与实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
[3]管建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
小学美术与民族艺术 篇8
1 少数民族地震灾区美术课程改革更加重视挖掘“穷艺术”的特色路
我们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文化极其丰富, 有些文化艺术甚至是独一无二的, 那么就可以利用当地的民族文化资源, 挖掘“穷艺术”, 多办几道“特色菜”。如美术可以开设:羌族剪纸、羌族羌绣、蜡染、羌族的民间工艺;音乐可以开设:羌族锅庄、羌歌以及羌族特有的一些绝技。这样不但解决了师资和设备不济的问题, 也传承、发展、壮大了当地的民间文化。
2 少数民族地震灾区美术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地震灾区地方美术课程资源一直是新课改关注的主要对象之一, 相比较而言, 灾区美术课程的现代化、工业化资源不足。国内多数少数民族高中美术教学在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着实存在许多问题。
2.1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的程度和传统文化的保护程度
呈反比, 这是让人感觉比较惋惜的, 因为我们希望这些地区既能经济发展, 又能文化发展至少保存得比较原汁原味。但是在某种意义上说, 这是比较难的。传统文化有些是落后的生产方式的表现形式。比如真正的少数民族衣服, 从织布、绣花到成衣, 可能用的时间是难以想象的, 而外出打工一两天就能买一件衣服, 谁愿意自己制作?因而导致民间艺人得不断减少。
2.2 挖掘“穷艺术”的盲目性。
很多学校为了挖掘民间艺术提高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老师专门抽正常教学时间给学生到处搜集各种民间艺术。部分学校在领导检查前一个月内还要组织全校的“民间艺术展”, 这些功利的行为都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违背了挖掘民间艺术的初衷。
2.3 教学手段较为单一, 由于组织、管理乏力, 很多优秀的文艺
人才没有很好地组织起来, 任由他们散落于乡间, 没有将他们的文艺优势很好地发挥出来, 美术课堂教学主要以老师讲为主, 课后以学生练习为主, 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我们为什么不能走出去请进来?让优秀的文艺人给我们传授原汁原味民间艺术。
3 应对少数民族地震灾区高中美术课程改革的教学措施
3.1 要充分依靠农民
很多优秀的文艺人才没有很好地组织起来, 任由他们散落于乡间, 没有将他们的文艺优势很好地发挥出来。
3.2 设计地震灾区有学校特色的美术课程, 充分挖掘地方美术课程资源
3.2.1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 确立一个课程导向有利于课程开发的系统性:
a.目标导向模式。先确定教学目标, 再探索些课程资源可以实现这个目标。b.条件导向模式。基本思路是:我们这里有什么?我们做什么?我们的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很多是条件导向模式, 就地取材, 因地制宜。c.学生本位导向模式。基本思路是学生“喜欢什么”、“希望得到什么”?
a.寻找当地的器物与艺术品。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羌绣艺术作品。b.分析其与当地人生存方式的关系和价值观。北川羌族自治县:北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 羌绣, 作为一种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无论在图案、色彩、构成还是针法上都有着千年古羌文化的积淀和羌民族生活情趣与理想的表达。发扬羌绣文化, 让无处不在的人类大爱给予羌绣温暖的慰籍。
3.2.4 分析其美学品质
美学品质:a.鲜活亮丽的色彩;b.饱满充实的构图;c.生动活泼的造型;d.内容丰富的题材;e.寓意深刻的内涵;f.雅俗共赏的艺术趣味;g.多种艺术形态的载体
3.2.5 分析其教育功能和价值
1教育功能:a.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b.了解羌绣, 作为一种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意涵和审美品质;c.培养对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感情。d.让学生通过羌秀充分的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使学生心灵的伤痛得到释放。
2教育价值:羌绣作为羌族文化艺术的奇葩, 无论在图案、色彩、构成还是针法上都凝聚着千年古羌文化的底蕴和羌民族的生活理想。让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命力, 为保护和传承羌族文化应尽的一份义务和责任。
4 结论
任何一项大规模的课程改革都是一个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美术课程改革历程也证明了这一点。如何让少数民族地震灾区学生学习美术的同时坚定生活信心、如何实现以学生为本, 有效开展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教学工作, 构建有特色的高中美术课程体系, 我们必须就地取材、因地制宜, 充分挖掘“穷艺术”。
参考文献
[1]周福青, 王协辉.关于高中美术教育新课程的几点思考[J].中国体卫教育, 2010 (6) .
【小学美术与民族艺术】推荐阅读:
小学生美术音乐艺术评分标准09-15
少数民族美术造型艺术论文06-20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谈创造教育与美术教学07-03
小学美术教学计划与总结09-08
小学美术课教学设计与反思08-03
艺术与美术论文09-06
艺术与美术分析论文10-05
奉贤区课程与教调研报告中小学美术学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