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术教学改革(共12篇)
中学美术教学改革 篇1
在中学的各门课程中, 美术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通过美术课程的学习,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是中学美术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但在目前的美术教学中, 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有些教师固守着应试教育的理念, 不顾学生的实际, 禁锢学生的思维, 只注重机械训练, 教学方法枯燥、单一, 使原本生动活泼、兴趣盎然的课程变得死气沉沉、枯燥无味, 这与素质教育的培养要求是相违背的。
中学美术教学的改革应通过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 重视人文素养教育, 实现课程内容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丰富和拓宽美术类课程体系, 优化课程结构, 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促进学生多样化学习方式的形成, 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人的全面发展。
一、结合学生特点, 调整教学内容
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数不清的艺术珍品, 但在中学有限的课时内无法使学生全面了解这些作品, 只有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对作品进行筛选, 突出重点, 以点带面, 才能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为此, 我在教学中进行对比教学, 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根据新大纲内容安排一些静物、工艺作品和有审美价值的优秀绘画作品作为教具, 让他们从真实的作品里获得结构、体积、色彩、质感、比例等艺术语汇的感知, 在此基础上, 使他们进入理性的分析, 进而通过心理心灵的感悟, 以获取对象的精神意味。
二、改革教学方法,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学方法包括教法和学法两个方面, 是影响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因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知识是由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互动实现的学习, 即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外部信息进行有意义的选择、内化, 从而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这种知识的建构因认知主体的知识经验和所处情境的差异而不同。也就是说, 学习不是教师单边的教学活动, 而是在教师的促进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新知识的过程, 学习的能力也是在这一自我建构知识的复杂过程中逐渐形成与发展的。因此, 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实行改革, 就是要求教师必须按照学生的经验和认知结构来组织教学活动。
三、教师综合素质水平的全面提高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体力量, 教师综合素质水平的高低是决定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因素。那么, 如何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呢?
首先, 必须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从传统教学论的角度看, 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引领学生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过程。它强调以教科书和教师为中心, 强调培养过程知识技能的取向性, 以及单一、被动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和服从型的思维方式。可以说, 传统教学观是一种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 以重理论、轻实践, 重理性、轻感性, 重结论、轻过程为特征的教学思想, 其结果是, 重逻辑推理、轻发散求异, 重概念内涵、轻形象直观, 重知识积累、轻思辨创新, 培养的学生大多数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素质教育就是为实现受教育者素质的不断优化组合, 构建科学健全的素质结构, 为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均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教育。
因此, 强调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乃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目标。从现代教育理念看, 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在教学中重结论而更重过程、关注学科而更关注人的教学过程, 是培养和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多样性的学习方式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 是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师生互动学习共同体, 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过程。所以, 教师必须把自己从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支配者转变成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和组织者,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确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尤其是美术这样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教师应该实现从仅仅注重知识传授向关注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协调、全面发展的方向转变。
其次, 要培养高素质的中学美术教师, 还必须从两个方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1) 拓宽教师的专业视野, 全面优化教师本学科的专业素质结构体系。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结构综合化的要求, 作为中学美术教师, 必须重视拓宽专业的知识面, 学习与本学科相关专业的文学、哲学、历史、音乐、应用物理、摄影、影视等方面的知识。
(2) 培养教师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精良的教育专业素质。人文素养尚能体现教师的文明、仁爱与高尚的人格魅力;而精深教育理论的掌握、熟悉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自身知识结构体系的优化, 从而灵活地运用广博的专业知识, 引导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看, 教师的人文素养与教育专业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教师的教育、教学的成就, 决定着学校教学的水平和培养学生的质量, 从这一意义上说, 人文素养与教育专业素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
在教学中美术教师要改变当前学生以接受性为主的学习方式, 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不同的教学要求,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比如, 运用以语言传递为主的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以电影、电视、范画等直接感知为主的演示法、参观法、比较法;以实践训练为主的辅导练习法等等。
中学美术教学改革 篇2
课教学质量
中学美术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造就学生完善人格具有独特的作用,在学校中美术教育要针对学生特点,精心设计,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多作努力探索,要使培养学生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具有全面发展的能力,使美术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在美术教学中要创新,要让学生能在美术学习中体验成功喜悦,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精神风貌,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材,在多年中学美术教学中,本人认为中学美术教学需把握以下几方面,对提高中学美术教学质量尤为重要。
1.中学美术教学要把握学生的特点
面向全体学生,目前中学学生进校相对文化素质审美素养都不太高,有的学生上课做其它学科作业,因此美术教学在美术教学中,要体现美术的人文性,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结晶,针对中学生特点,要在教学中努力帮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要改变错误的观念,认为美术课可有可无或只是单纯的技巧训练学习,要把美术作为一门文化课来学习,在美术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审美素养。要让学生广泛地接触中外优秀美术作品,拓宽美术视野,尊重世界多元文化,探索人文内涵,提高鉴别和判断能力,抵
制不良影响,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理解,要重视上好美术欣赏课书法课,要让学生都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都能够提高感受、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接受美的教育,画一手好画,练一手好学,其目的不是培养美术家、书法家,而是让中学生在艺术教育中形成好的个性,提高未来生活质量,具有一双欣赏美的眼睛,在自然美社会生活艺术美的天地中增强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为学生将来发展奠定基础让每一个学生都在自己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体验成功,全面引导学生理解美术文化现象形成人文素养。
2.中学美术教学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教学中要不断创新,激发学生的兴趣,社会是不断的发展,美术教学要跟上时代发展,要让改革的春风吹进课堂,在美术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现实要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在美术课上始终保持新鲜感和兴奋感,让学生的个性在快乐中得到充分张扬,譬如抽象绘画课的开设,就是源于在写实绘画训练教学中,发现多数学生都产生比较浓重的挫败感,于是我便尝试以抽象绘画课代之,经过抽象绘画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能以轻松快乐心态对待绘画,色彩感觉和造型能力都有进步,并且都能表现出强烈表达自我意识愿望,从而恢复了绘画信心;抽象绘画的学习也就成为绘画模块的主要内容。美术字的教学,学生对美术学兴趣不太大,如能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事先让学生看一段录像或图片让学生感觉到美术字使用的广泛性,从学校的环境布置,出黑板报,班级小报等到报刊杂志,书籍展览会,商品包装,广告宣传等美化工作中都能发挥积极作用,接着运用计算机中多种字样字体和颜色的配置,将学生引导到丰富多彩的美术世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自信,提高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终身爱好美术,充分展示我校素质教育的成果。
3.美术教学在体现浓郁艺术氛围
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教学内容要为学生提供不同技能,为学生规划人生和未来,让学生顺利走上美术高考之路,本身有意向报考美术院校,并有一定的绘画基础的学生,是适合学美术,报考美术高考最佳人选。
有的学生以前没有学过美术,或较少接触美术,文化课成绩又相对一般,参加普通高考,恐难取得好成绩或考上理想的大学。如果在高考最后一年里,接受正规学习,专业的美术考前强化训练,很有机会在美术高考中获得成功改变自已的命运,去年我校郑苏已高二下学期,表示想参加美术兴趣小组,郑同学以往有较强绘画基础,在我的悉心指导下以及他本人努力下在去年全省美术统考中取的249分的好成绩,参加校考被天津美术学院录取,还有几个原本绘画基础
较为一般的,参加美术兴趣小组学习后都取的较好成绩。
还有学生已经通过一次甚至两次高考失败,如果继续在普通高考这座独本桥中奋斗的话,不妨让自己换一个方问,改为参加美术高考也许会“柳暗花明又一村”,目前录取率比较高的就是美术高考,通过努力就能发挥学生有美术方面的潜能,近年来我校毕业生参加美术高考曾经为北京服装学院,华东师大,天津美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中国美院,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大,湖南工业大学,西安工程大学,华美大学输送优秀新生,其中有的学生毕业后成为国际时装设计师,在第十七届国际青年服装设计师“汉帛奖”比赛获的银奖和最佳面料创新奖为学校争光。
4.美术教学可以开发学生的潜能
提高学生生命的质量,拓展校园学习空间,在高中积极开展校本课程教学,开设了设计,艺术创想等课程,针对高中生的特点,创设灵活多样的教学情境,重在启动发散引导,把美术教学延伸到各类话动中去,在活动中体现实效。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专长,加以培养,培养中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加入到美术兴趣小组中来,由兴趣转到志趣,有的理科班学生通过讲课转到美术班来学习,如06届高三学生余振江通过正规美术训练,终于考入湖南工业大学工业设计专业,这就是美术教学所起的作用,再如,每个学年都组织参加“班之有美展”,范围在全校,让学生自己布置,把自己的作品往墙上挂,学生人人都出作品,出好作品,让班上老师同学都来观看,美术班的影响力能够没到发展,学校美术课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平时教学中就提醒学生平时作业要认真完成,认真画,认真写,最后要展示成果,学生就能够重视美术课,学起来就特别起劲,让学生观察能力,思考能力都得到发展,让学生从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只要我们善于教学,都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日常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美术教学的创作素材,只要善于挖掘,都能成为设计创意的题材,都能成为美术选修课的内容。比如结合校园环保进行美术教学让学生体验到生活处处需要美,身边处处蕴含着美,把教学与环境保护主题结合起来,引发学生对人类生存环境与发展的积极思考,在上这课时,开展“创建绿色学校,争当环保卫士”这一主题,把这一课延伸到本社区,发动学生进行校园社区环保情况调查,进行结合校内外实践活动课,学生通过对校园,对社区的环境的调查进行一次实实在在的环保自我教育,大大提高了环保意识,懂得了人人追求环境美的同时,更需要追求思想的美和行为美,通过课程转变和延伸改变美术课中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提高了教育新的理念和新的教学方式,以体验教学为切入点,来激发学生兴趣,学会用基本的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思想美化环境生活,并在学习过程中到校园社区进
行探索和实践,取的成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美术课的兴趣,使学生认为美术课不单调乏味。
除了教学外,还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省、市各类美术比赛,在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美术书法摄影大赛中获“集体一等奖”“优秀辅导奖”在第三届福建省美术书法摄影大赛中经专家评审为“美术特色一等奖”连续多年参加福州市素描,风景,手工制作比赛,五次被评为福州市优秀指导教师,多次获绘画书法比赛优秀组织奖。
总得来说高中美术教学质量的提高,要依赖于学校领导的支持,和广大家长教师们共同努力,依赖于领导的重视,不断完善教育教学配备设施,但是还要需要自己的努力分不开,做为一个美术教师应具备很强的事业和过硬的教学本领,要有与时俱进的美术教育观和从事美术教育研究能力,把握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自己,才能更好地提高中学美术教育质量。
中学美术教学改革 篇3
关键词:民间美术;中学美术;教学
一、民间美术走进中学美术课堂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在美术课堂上渗透民族文化
民间美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将民间美术引入到中学美术课堂中,能够让学生迅速了解民间美术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涉及的历史、哲学、民间文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如,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可通过贴春联、剪窗花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所以说,在美术课堂上引入民间美术内容,能够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出发吸收优秀的民族文化,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2.有利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民间美术具有丰富的情感性,该艺术形式以其多样化的造型风格诠释着当时的文化背景,属于活态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剪纸、皮影、刺绣等民间美术作品赋予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能够体现当时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所以,将民间美术引入到美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习和鉴赏民间美术的精华部分,有利于培养学生艺术情感,并在了解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增强民族自豪感,为传承与创新民间美术奠定坚实基础。
3.有利于促进学生多重能力全面发展
民间美术形式既包括平面造型类,又包括立体造型类,具备形式多样化、造型多变化的特点。在中学美术课堂上引入民间美术内容,能够引导学生从民间美术的造型特点上锻炼发散思维、创造思维,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手工制作民间艺术品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使学生亲身感受民间美术的魅力。
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民间美术的艺术审美特性较为鲜明,在图案、色彩、造型、符号、地域文化等方面,均体现极高的欣赏价值。将民间美术引入到美术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而且还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民间艺术美就在身边,给予学生真实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二、民间美术走进中学美术课堂的教学策略
1.优选民间美术教学资源
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民间美术特色,合理选择民间美术资源,将其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可指导学生搜集贴近自己生活的民间美术材料带到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分享,培养学生的乡土意识,增进对当地文化艺术的了解。如,搜集淄博的琉璃、年画,河南的木板年画,曲阜的木雕,湘西的印染,陕北的剪纸等。此外,教师还要将美术教学紧密联系于学生的现实生活,选取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民间美术形式,让学生主动接触民间美术,喜爱民间美术。如,教师可在春节期间在教室内创设春节情境,让学生写对联、剪窗花;在元宵节前期,指导学生制作花灯等。通过选择合理的民间美术教学资源,从而拉近学生与民间美术的距离。
2.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相结合
在诸多现代设计作品中均蕴含着民间美术的艺术形式,体现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能够彰显现代设计作品的个性、新意。为此,教师可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引入民间美术中的各类元素,包括造型、图案、色彩等,让学生全面了解民间美术知识,并运用到实践中。如,在民间美术鉴赏中,教师可将刺绣、木雕、扎染作为鉴赏主题,对比分析这三种艺术的制作过程、造型特征、装饰颜色等。而后,引导学生在生活用品设计中体现这三种民间艺术的形式,如在服装、文具、教室内进行装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促使学生将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又如,在陶艺制作课上,教师先向学生提供现代陶艺作品的相关素材,再讲解一些民间美术的造型特点,让学生在陶艺作品中融入民间美术元素,使作品富有寓意性,通过动手实践增强学生对民间美术艺术的认知。
3.巧用材料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民间美术的艺术表现形式多样、风格迥异,值得学生学习与借鉴。所以,在美术课堂上,教师要将民间美术的造型特点融入到教学内容中,让学生掌握更多的造型技巧,能够设计出有创意的作品,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程学习的兴趣。材料是民间美术的呈现载体,但这并不意味着民间美术材料是固定不变的。为了培养对学生民间美术的创造能力,教师也运用变通教学方式,巧用材料组织教学实践活动,适当变换和拓展民间美术作品所用的材料。如,在陶艺课上,若学校未能购置陶泥,教师也选用黄泥代替;在民间玩具制作课上,若没有竹篾、苇辊,也可用一次性的方便筷子代替;在民间美术作品着色上,鼓励学生使用现代的颜色,如荧光色、水粉等。在民间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条件去实践民间美术的艺术形式,通过变通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美术作品创作技巧,体会到民间艺术就在身边。
4.创设教学情境
在民间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丰富学生对民间美术的感性认知和形象认知。教师可将民间美术作品实物带到课堂上,让学生观察真实的作品,体会作品的精妙之处。如,教师可将年画《门神》、风筝、彩印包袱布等带入课堂,让学生对比实物与课本图片,而后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出发赏析实物。同时,教师还可以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视野。如,在教学有关中国民间美术的评述课时,教师可在课堂导入环节向学生展示动画短片,将繁杂的民间美术作品资料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民间美术教学效果。
三 结语
总而言之,民间美术是中学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教学资源,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艺术创造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合理选择民间美术教学内容,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并引导学生将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民间美术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从而实现中学美术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晓燕.中学民间美术教学实践——以江西高安二中八年級为例[D].江西师范大学.2015.
[2]孙飞.扎染艺术走进中学美术课堂的价值初探[J].教育艺术,2014(1):110-112.
[3]邓小英.康巴地区民间美术走进课堂的重要意义[J].艺海,2012(12):82-84.
[4]邓亮生.潮州传统民间美术进高校美术课堂的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4):124-125.
浅析中学美术快乐教学 篇4
一、音乐引题, 生动导入
美术是视觉的艺术,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但它们又有相通的地方, 音乐中有音“色”, 借用了美术中的术语。美术也有色“调”, 借用了音乐术语。而且美术讲究节奏, 音乐也讲究明快。音乐有很强的感染力, 它能调动人们的情绪反应。美术课通过音乐的方式导入新课, 生动活泼, 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艺术情感。例如, 在《美术才能展示》一课中, 有一个内容是根据生活中的事情画一幅漫画。教师可采用听歌的方式导入新课, 歌中唱到:“小呀嘛小儿郎, 背着书包上学堂, 不怕太阳晒, 不怕风雨狂, 只怕先生骂我懒, 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想象印象中的童年, 想象自己刚上学时的情景。这首歌, 所有的人都很熟悉, 歌中欢乐的旋律和情境使学生很容易领悟到“我的童年是在快乐中成长的”“怀念儿时, 怀念儿时的小伙伴, 怀念……”的主题, 更加激发了他们创作思维。
二、诗文激趣, 调动想象力
我国很多名家的诗、文、书、画作品都体现了高度的艺术成就, 美术课上可以尝试通过背诵诗、画诗、写诗的教学方式、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 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 提高理解能力, 让学生创作出自己的诗书画作品。例如, 教师吟诵:“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然后扼要地说明一下诗意, 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由发挥。教师应启发学生, 这首诗可以是几个画面, 如挥手的瞬间、彩虹似的梦、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然后让他们根据已掌握的绘画技巧、绘画材料、绘画形势结合诗意表现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 这样, 学生的积极性和绘画的兴趣会特别高涨。这种情绪会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从而很快地进入创作状态。教师在辅导过程当中, 要及时发现学生作品的闪光点, 因势利导,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 引导学生完成画面, 然后调整画面营造气氛, 使画面更加符合诗意。最后, 教师和学生一起吟诵全诗, 朗朗上口的诗句不但陶冶了学生的性情, 还能充分调动他们艺术想象力。
三、动脑动手, 装点生活
美术课不应单单是绘画还要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 同时应把绘画与日常生活、美化环境结合起来。如中学美术教学中皮影的制作、会动的图画、制作面具、居室装饰等, 这些都是非常有趣非常有生活情调的事物, 若能教会学生制作, 就可以装点、美化、丰富我们的生活, 学生学起这些内容来也一定会非常感兴趣, 比如家居装饰, 学生可以通过画、剪、贴、刻、塑等方法进行小制作来装饰自己的房间。又如, 可以让每个人折、剪一个相同的图案、造型一样的立体单独纹样, 拼贴起来就是室内天花板或墙的装饰图案。皮影是集绘画、雕刻、戏曲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势。上课时, 让学生看一些有关皮影的资料, 讲解皮影的制作过程, 然后, 让学生分组编导、设计和表演自己的皮影戏。每组可以选出负责人、编剧、影人制作者、皮影戏表演者等。合理的分工有利于学生之间良好合作, 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促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制作完成后可以策划班级或年级皮影戏大赛, 这样既可以丰富学校的文化生活, 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 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这样的手工制作, 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创造能力, 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团结、分工合作的思想教育, 有趣的、贴近生活的课, 使学生常学常新, 兴趣无穷。
四、在玩中学, 其乐无穷
新课程强调教室不再是唯一的课堂, “课堂”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 而是开放型的“课堂”, 可以是校园、野外, 也可以是家庭、网络。
例如, 《我们的故事》一课, 是关于连环画的相关知识和绘画技巧。上课时, 教师就可以打破常规, 让学生到操场上做他们喜欢的各种游戏, 可以回忆儿时, 也可以展示现在。这时会看到操场上玩什么的都有, 跳皮筋的、跳绳的、弹球的等等。在游戏过程中, 教师应要求学生观察、感受最生动的场景、动作、表情等, 然后回教室, 用画笔记录下快乐的瞬间的场景。这样学生就会极其兴奋, 纷纷表演,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与探究的积极性, 收到了良好效果。
中学美术教学论文 篇5
从综合材料艺术的发展历程上,我们不难看出,综合材料艺术与传统的美术学科中对材料应用和运用是有着很大区别的,这些重要的区别在于:综合材料艺术是以绘画作品中材料的综合、和谐运用为主要的研究目的,而传统的综合材料艺术则仅仅是将材料视为绘画手段其中的一种,并未将绘画材料其自身所具有的质感、美感以及不同材料的混和所带来的对比效果进行细致的研究。如果从这个层面和角度上来看,综合材料艺术的产生与发展是对传统美术绘画表现力方面的一次有力的挖掘与推动。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文化、艺术事业也有了极大的发展。特别是最近几年,因为有关部门对于文教事业的高度重视,我国艺术发展的多元化格局早已形成,在这样的背景下综合材料艺术作为一门外来的新兴美术学科就开始逐渐受到了美术领域的广泛关注。而得到这种广泛认知和推崇的原因还有就是因为中国传统绘画———国画在材料使用方面是可以和综合材料艺术有一些融会贯通的地方。中国的传统绘画材料看,战国时期有帛画,在秦汉时期有墓室壁画,汉代有漆器工艺,都能折射出一些综合材料绘画艺术的影子。但是,中国传统的绘画与综合材料艺术的研究方式相比,在很多方面是存在一些欠缺的。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绘画在材料的研发与运用方面一直是缺乏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的,我们所认识的国画在材料的选择和运用方面还基本上是沿用传统绘画的一些基本材料和工具,这样往往制约了这一领域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当代中国传统绘画及其他本土艺术在艺术表现力的探索方面缺乏一定的变化。
二、综合材料艺术与美术教学
我国在“85美术新潮”阶段,综合材料艺术被推行利用,进而引领了风靡一时的材料艺术革命。在这期间就有许多人意识到了,综合材料艺术实际上是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与中国传统绘画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想要将综合材料艺术与美术教学结合起来,就需要充分的挖掘、整理中国传统绘画在材料运用方面的一些经验;同时还要借助综合材料艺术在材料使用方面所独有的自由、广泛性,以此来培养学生形成一种比较广泛的、开阔的艺术视野以及大胆的艺术理念,在这些能力形成的基础上学生还会进一步的形成比较敏锐的艺术感受力或者是对多种绘画材料的驾驭能力。而这些方面对于培养学生创造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实际上,在近些年来全国各地的一些艺术院校都增设了与综合材料专业相关的课程,而这些课程的设置也在很大程度上为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感受力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就目前而言,关于综合材料艺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的系统理论研究与实践都是相对滞后的。换言之,就是在当下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出发,综合材料艺术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开展、实施的问题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层面实际上都未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对综合材料艺术的概念以及自己所做的作品是否符合综合材料艺术的要求等有所困惑。实际上学生拥有这样的困惑是十分正常的,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综合材料艺术独有的材料使用的自由性对学生简单的绘画理念已经产生明显的冲击。
三、综合材料艺术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应用
(一)走出传统的美术理念束缚
综合材料教学,开始就是要要求将学生在传统美术教学中写生造型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转化为对形、色、质在内的绘画基本形式要素的构成与表现的研究。对于一些基本绘画中普遍、常见的规律的认识属于教学的基本内容,而不是在这样的教学内容中涉及。通过让学生对绘画规律的分析和研究,让学生能够对传统和当代艺术的一些现象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学生就会以一个比较广泛的视野来对自我的艺术创作加以认识,这样就会在很大程度上为他们个人创造潜能的发挥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
(二)进行多种知识的融合性学习和教学
在中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已经到达了一定的水平,作为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主的综合材料教学,实际上是完全可以尝试进行各种知识结构的融合的。就综合材料教学实践来说,其本身要求学生以一种开放的学习心态对待各类艺术形式,并且还要具备良好的欣赏、研究能力,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分利用各种绘画表现手段和形式进行独立创作的自由。当然在这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让学生认识到综合材料的“综合”不是简单地对传统各大画种的肤浅混合,也不完全是对现有的画种为专业来进行教学实践的学科的简单替代。它应该属于一种调整专业知识结构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能够对传统美术教育模式进行更好的深化和补充。学生在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环境中,能够形成一种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多层次、多方面的综合发展趋势。
(三)注重综合材料本质的发掘
中学美术教学改革 篇6
一、融入民间美术元素,创新教学形式
美术教学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材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资源,但是师生不能局限于传统教材中美术知识的学习,应该融入更多的、新的元素,并创新教学形式。而我国的民间美术正是这样的极具特色的元素,它可以将美术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学生通过学习民间美术,了解到与以往的教材内容不一样的知识。民间美术是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形式,经过长时间的传承和发展流传至今。民间美术具有比较强的地域性和民族特色,学生在学习民间美术的同时也会了解相关地区的风土民俗,能够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这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使其更愿意了解美术文化背后的故事。
比如学习“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欣赏”一课,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博大精深,其中包括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雕塑、年画和织绣等许许多多制作工艺方面的内容。在我们江南,苏绣、湘绣等都很著名。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苏绣和湘绣作品,绣布上秀丽的风景或逼真的人物无不栩栩如生。当学生看到一幅幅这样精美的作品时,都会被这种精湛的民间工艺所震撼。将民间美术元素融入美术教学中,会让学生感受到美术学习的乐趣,同时也会对民间艺术更加感兴趣,有利于中国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融合民族情感教育,丰富教学内容
民间美术是在不断的发展进程中逐步丰富的,民间美术作品表达了人们在社会生活和劳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思想感情,极具欣赏和收藏价值。教师要帮助学生体会民间美术中的民族情感,并将这种情感体验融合到美术教学中来,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更多地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其中深刻的内涵。
比如,每逢过年的时候,很多人家都会张贴一些年画来增添喜气,它表达的是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期盼和迎接新春到来的喜悦。年画艳丽的色彩和稚拙淳朴的人物形象展现着鲜明的民族特色。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年画作品,帮助学生感受并领悟这种民间美术样式的魅力。
三、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其实,在美术教学中民间美术素材有很多,融入课堂的形式也可以分为很多种,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采用图片、影视作品等形式来展示,为美术学习增添色彩。教师还可以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博物馆、博览会等场所参观,对真实的民间美术进行观察学习,通过自身的亲身体验,获取更加深刻的体会。在适当的时候,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制作一些民间艺术品,在增强动手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术思维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篇7
我们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美术思维, 不是指望学生用学到的素描、色彩来解决数理化的习题, 而是让学生在美术的学习过程中, 形成人文意识、敏锐的洞察能力、抽象概括的能力、创新的意识与习惯, 这样的能力是所有学科所有领域所共同需要的, 这才是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
一、人文意识
《美术课程标准》最值得肯定也最有意义的, 就是确定了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是它的人文性, 它使我们改变了根深蒂固的观念——美术教育只是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强调美术教学的人文性, 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美术汲取不同时代美术作品中所蕴涵的丰富人文精神, 帮助学生通过美术的方法和作品表达自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 有效地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人文意识。
新课标强调的让学生“理解美术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 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美术与自然、社会及其他学科联系起来思考, 即是要求学生不仅要从美术本体来理解美术, 重要的是通过美术的方式理解美术作品中蕴涵的人文精神, 理解美术以外的更为广阔的世界, 在人文精神的浸染下, 逐渐提高人文素养, 形成博大的人文情怀。如在讲民间美术鉴赏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明确民间美术属于文化的范畴, 借“文化”的概念, 说明学问与做人的道理, 使思想道德的教育寓于美术教学的实施之中。接着, 教师指出美术在认识表现客观世界时, 是把一切放在文化的范畴上思考的, 体现着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教学中, 学生对这种充满美术学科人文精神魅力的跨学科讲授表现出来的专注程度, 往往要高于对单纯的美术知识的讲授。
二、敏锐的洞察能力
从事艺术创作要求具有敏锐感受力及观察力, 这种敏锐的能力源于自觉的整体思维。美术教师都深有体会, 多年的素描、色彩等专业训练, 时刻都在强调整体感, 这既是造型的重要原则与方法, 也是重要的能力。它对于任何一个学科乃至生活都非常有用。在美术学习中, 不断让学生领悟整体思维的重要性, 并尽快形成整体思维, 实质是培养学生在处理任何问题时, 都能够快速准确地把握并处理好问题的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其他学科也重视整体观念, 但在美术学习中, 自始至终都贯注着对整体感的强调, 更利于整体思维的形成。
整体思维在于对比与联系的自觉的不断运用。对比与联系, 求同存异, 有利于准确地把握事物的关系。明白并运用对比与联系的方式, 学生在写生和书法的临摹等活动上, 更能准确地表现对象。重要的是, 在美术教学中, 通过直观图形和各种美术现象, 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与联系, 并形成习惯, 比教他们画一幅好画、写一手好字更有价值。
三、抽象概括的能力
说到美术思维, 不少人首先会想到形象思维。对于形象, 我们的学生, 包括不少教师, 首先想到的是具体的形象, 对艺术作品的思考往往依赖对具体形象、情节的想象。这些都不是美术最根本的语言, 美术的根本语言是图形思维。美术学科思维里的图形, 泛指点、线、面、色彩、质感等基本元素, 以及按照一定的结构生成的各种美感形式, 这才是美术用以传情达意的最本质的语言。美术学习中, 不从美术语言的本质去理解作品, 就不能举一反三, 只能是一件件地去解释作品, 去揣测作者的想法, 这样的学习是低效的。
懂得从内部图形语言本身而不是借助外部资讯对美术作品进行解读, 其实是要求我们从本质上去理解事物, 要求我们有着良好的抽象概括能力———把所有的具体的形象都抽象为图形。抽象概括的能力, 是做学问应该掌握的基本能力,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致力去引导。在教学中, 可以通过对画面形象表达情感的形式的抽象及图形语言的视知觉的理解等方面去培养。
四、创新意识与习惯
在美术学习中形成的创新意识与习惯, 必然会让学生在任何时候都能自由开启更宽广的思路。美术的创新思维, 不是要教学生发明创造, 而是通过鼓励、培养学生在视觉上、形式上的求新, 在思维上的发散, 来养成创新的意识与习惯。
试论中学美术欣赏教学 篇8
一、美术作品欣赏分类
一幅优秀的美术作品, 不仅有令人称道的技巧, 也具备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进行鉴赏的。下面就从作品分类和欣赏角度两方面来论述。
(一) 美术作品分类
中学美术教材中, 可以欣赏的作品有很多, 这些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 名作欣赏。
古今中外的美术发展史上, 出现了很多旷世佳作。中学美术教材中精选了很多经典作品, 让学生来鉴赏, 如《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 、《千里江山图》 (王希孟) 、《八骏图》 (徐悲鸿) 、《最后的晚餐》 (达·芬奇) 、《星空》 (梵高) , 等等。这些作品虽然艺术风格各有不同, 但是其技巧性、艺术性都是首屈一指的, 也是美术欣赏教学的重中之重。
2. 范图欣赏。
所谓的范图, 就是指在每课开始之前出现的范画插图, 它直观地体现出绘画中的概念、技巧, 让学生一目了然, 一看就明白, 使学生能很快地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
3. 同龄人作品欣赏。
教材中还选取了一些中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这些作品或天真浪漫, 富有想象力;或技法娴熟, 很有借鉴性;或是反映青少年的心理活动。这些作品贴近学生的心理, 学生易于接受。
4. 其他门类欣赏。
除了绘画作品外, 还有雕塑、剪纸、拼贴等其他门类的欣赏教学。这些作品具备很高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学生非常喜欢。
(二) 欣赏角度分类
美术作品的欣赏角度很多, 具体而言, 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1. 直接欣赏画面。
也就是对画面描述内容的直观欣赏。如《开国大典》, 其内容表现的是新中国宣布成立那一刻天安门城楼上的激动场面, 其对每一个人的衣着、神态都描绘得栩栩如生。
2. 欣赏艺术特色。
也就是对绘画技巧的欣赏, 画家怎样构图、怎样铺陈色彩、如何表现等。如在《最后的晚餐》中, 画中人物全部面对观众, 众人的表情一览无余。
3. 讲授作品背景。
也就是对艺术家生平、作品创作背景等进行讲授, 让学生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如欣赏《虾》时, 讲解齐白石是怎么观察写生的, 怎样磨练绘画技巧的例子。
4. 挖掘思想内涵。
优秀的艺术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这需要我们进行挖掘探索。如《八骏图》, 徐悲鸿画的是八匹骏马, 以此来表现勇往直前、永不妥协的精神。
二、美术欣赏教学的主要类型
合适的教学形式能够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中学美术欣赏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学生学情等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归纳起来, 可以分为这样几种:
(一) 解说型
这是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教学形式。它并不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虽然也是讲解的方式进行授课, 但是更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更注重解说技巧, 对欣赏话题认真研究, 深入探索作品的内涵, 让学生轻松愉悦地接受知识并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二) 问答型
即通过对欣赏作品的提问, 启发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探索作品, 在一问一答间完成学习任务, 感受作品中高超的技巧表现, 领略作品的内涵, 达到欣赏的目的。
(三) 讨论型
即将学生按照相应的原则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 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讨论, 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心得体会。通过讨论交流, 学生之间合作学习, 实现共同进步。讨论型与问答型教学形式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但讨论型更加注重学生的感受,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真正成为欣赏课堂的主人, 教学效果更为理想。
(四) 自由型
这是学生最为喜欢的一种教学形式, 即让学生自己选择作品和鉴赏方式, 自由地欣赏。这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欣赏积极性, 让学生主动参与欣赏教学, 很快地掌握了鉴赏能力, 学习效果很好。但是, 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 缺乏教师的有效引导, 他们可能迷失了方向, 感觉无处下手, 进而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手忙脚乱之下根本就不能提升欣赏能力。
三、中学美术欣赏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 教师要充分备课
教师对于美术教材要充分钻研, 吃透重难点问题, 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备课工作。一方面教师要写好教案, 选择合适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因为每一件美术作品的美点不同, 所要表达的信息也不一样,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另一方面, 教师要“备”学生。学生的学习情况各有不同, 学习兴趣、学习心理等参差不齐,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来选择合适的美术欣赏作品,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 欣赏要有重点
每一件美术作品表达的侧重点都是不同的, 有的单纯地表达技巧, 有的表达思想内涵, 我们在欣赏时要有重点、有目的地欣赏, 不能一把抓, 面面俱到。如《南昌起义》, 学生更多地要体会作品的思想主题, 而不是将重点放在欣赏绘画技巧、艺术特色上。
(三) 欣赏内容要与学生学情相符
中学生的欣赏水平、欣赏能力是有限的, 教师在进行欣赏教学时, 涉及内容不宜超出学生的能力。一般而言, 欣赏内容要与学生实际相符, 引导学生更多地进行直观欣赏, 如欣赏作品的构图、色彩的明暗变化等, 对于较深的知识, 教师不要过多设置, 免得学生因为听不明白而丧失了学习兴趣, 那就得不偿失了。
(四) 欣赏时间要适度
教师要掌握好欣赏教学的时间, 避免过长的时间导致学生审美疲劳, 心理产生厌烦感。同时, 要安排好欣赏教学的频率, 最好将欣赏教学和日常教学结合起来, 在欣赏优秀作品中传授技能, 在技能传授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欣赏。
(五) 欣赏手段要丰富
教师在欣赏教学时, 可以运用丰富的欣赏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如, 美术教师可以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大屏幕上给学生展示美术作品, 让学生全方位地欣赏。这样就避免了教师干巴巴的讲解带来了心理抵触感, 在多样化、生动化的教学手段面前, 学生肯定越来越爱学。
(六) 欣赏后要巩固
欣赏教学完成后, 教师要组织学生用提问、考试等方式来检验学习效果, 及时检查学生的作业,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归纳总结, 复习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达到巩固、深化的目的。
中学美术课教学漫谈 篇9
一、更新观念, 确立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
初级中学的教学既要考虑到全体学生升学比率的共性基础, 又要考虑各学科学习获取知识的延伸;既要考虑人才的培养, 社会的需求, 又要考虑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的培养。所以, 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 新课程改革下, 我们既要正确地对待学生的美术学习, 又要抓住素质教育不放, 以人为本, 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学习中乃至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永远具有品牌效应。根据我们初级中学现行的美术教学状况, 课程结构应做必要的调整, 我认为初级中学的美术教学应抓住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1. 基础训练环节
2. 审美教育环节
3. 社会实践环节
二、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美术教师专业的发展
1. 课程资源的开发
美术课程正处在战略性变革时期, 课程资源开发成为新的切入点, 凡是对学生艺术修养和对大自然的欣赏能力有提高作用的有效资源都应该进行开发。
2. 课程资源开发可促进美术教师专业技能发展
美术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必定会促进专业技能的发展。因为, 介入课程资源开发以后, 教师会面临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素材和策略的挑战, 让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 从理论上讲, 能增进教师对学校课程及整个学校的归属感, 可以提高教师的士气, 提高教师的工作满足感和责任感, 使教师对教学工作有更多的准备, 并且教得更好, 也更为自信。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变革的过程, 是帮助美术教师在课堂上构建现代艺术观及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 课程资源开发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要与学生协作, 从而达到“打造精品, 文化与美术双赢”的目标。
三、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学画先学做人, 画品亦是人品;以人为本, 以人的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我们在美术教学中, 在教学生学做人的同时, 要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要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内在兴趣。
谈中学美术教学原则 篇10
中学美术教学主要有哪些原则,遵循这些原则有些什么要求,结合当代美术教育的特点,我认为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素质教育与审美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科学的、道德的、审美的、生活的、身体方面的文化成果,内化为每一个人的文化素养,积淀于个体的身心组织中。素质教育是完善人格的全方位教育,不能偏于任何一方,只讲科学文化教育而忽视教育是传统教学中的偏见。中学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对中学生来讲,素质教育中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要把审美教育贯穿于美术教育的全过程,并体现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
二、注重视觉思维训练与培养创造性相结合的原则
美国著名美术教育学家阿恩海姆谈道:“艺术乃是一种视觉形式,而视觉形式又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媒介。”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学内容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人的创造力培养既离不开形象思维,又离不开抽象思维。在美术教学中通过眼、脑、手的协调训练,从培养对知识材料的掌握和运用到获得系统的形式美的法则;从对作品中精神力量的感受到从自然中创造出精神作品,都能潜移默化地提高视觉思维的质量,达到创造力的发挥。
三、运用直观教学与启发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这对于学生应当是一条黄金般的原则:对于一切事物,应当尽可能用各种感觉来感受他们,这就是说,看得见的就用视觉感受,听得见的就用听觉感受,闻得出的就用嗅觉感受,有滋味的就用味觉感受,接触的就用触觉感受。假使某些事物同时能用数种感觉来感受,就让他们同时诉于数种感觉。”直观教学与启发性教学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语言表述形象直观;2.直观教具形象化;3.当场示范的启发性。
四、采用精讲多练与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
中学美术教学多属技能性的内容,而且技能的本身就在于多练、苦练,但每课时又只有45分钟,要腾出尽量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不精讲就完不成教学任务。“精讲”,就是要求教师以大纲为原则,面向全体学生,把教学的重点难点讲透,把方法及要求讲准确。多练就是要求学生在精讲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高质量地完成训练任务,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贯彻精讲善练原则,要求做到:1.精讲多练,讲是关键。讲的内容是为了解决学生的认识问题,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去认真地多练、苦练,使练的方法步骤正确,达到“多练”的目的。2.要保证学生练习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要认真做好辅导工作,即在学生练习时,要求教师认真巡视,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所学知识,并能否运用于指导实践;是否理解了训练的目的、要求和作画的方法步骤;学生观察、理解事物的方法是否合理;对工具材料的掌握和运用是否恰当等,并能及时地予以辅导、肯定或改正。
五、强化以点带面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朱熹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才。”我国现行的班级教学组织形式,基本上是以年龄为基准组建的,由于学生的来源及其生活条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不同,对美术的兴趣爱好乃至天赋差别,造成水平的参差不齐是必然存在的,而教学活动是集体的,要求也是以统编教材为依据划分的,这便产生了统一要求与水平程度参差不齐的矛盾。然而我们的社会制度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唯一的办法,只有以点带面,抓两头带中间,如此才能在不同的基点上去要求、提高。
贯彻这一原则,教师应该做到:
1. 集中与统一要求。
作为素质教育,有义务面向全班同学施教,决不能带有任何偏见。采取因材施教和以点带面都是为了达到全班进度一致,使每个同学都有较大提高。
2. 善于选择典型。
上一节课,学生多,课时短,每人都能得到教师的辅导是不可能的,只能依靠选择典型来启发大家。选优者,用作模范,激发大家学习。有不足之处,可以通过辅导使其更完整,也可以给其加大学习份量,提出更高要求;选差者,指明缺陷,通过辅导纠正,一是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使其跟上,二是启发大家改正自己的不足,以作借鉴。
3. 注意加强辅导的针对性。
教师经过巡视检查,已基本上把握了全局,对反映练习的目的、方法、步骤和要求方面的情况业已掌握,这时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辅导对象,或是对训练目的的不明确者,或是对方法、步骤掌握不正确者,或是不按要求去做者,进行重点辅导,可以达到启迪多数、面向全体之目的。
六、坚持双基教学与发展能力相结合的原则
双基教育与审美能力、智力、创造力培养的关系是一个完整和谐的关系,不可偏废一方。这些能力的培养主要依赖双基的训练和培养。
七、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需要共同携手,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创造生动活泼的理想教学机制。
浅谈中学美术欣赏教学 篇11
关键词 美术教学;欣赏;艺术
一幅优美的美术作品,我们该如何去欣赏?这是每一个人都会在心里问的一个问题。在美术界,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而且是一个从来末能形成共识的学术问题。从大量的听课与调查中发现不少欣赏课中,教师讲授时间很多,大部分超过30分钟,有的甚至整节课讲授,学生自主品味的机会很少,这样的课,不单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更累,更没有兴趣,我们应创设合理化的课堂,使美术欣赏课更加精彩,实现课堂的优质高效。 一、美术欣赏教学的常见类型
一般说来,常见的美术欣赏教学有以下四种类型:解说型、问答型、讨论型、自由型。
解说型的美术欣赏教学的类型最常见。象上面所讲的那样,一味由教师讲解,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容易陷入知识灌输型的模式之中。但是,如果能在欣赏话题方面下功夫,对作品作出好的选择,并具有高超的解说技巧,那么,这可以克服上述缺点。问答型和讨论型的方法有相互关联之处,但相比之下,讨论型的欣赏教学方法更理想。自由型的欣赏方法的优点在于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喜欢的作品,按自己的方式来欣赏。这种方法是最理想的,但是很可能导致这样的结果,那就是只有一部分的学生掌握了欣赏的能力,而另一部分的学生由于缺乏引导,欣赏能力没有得到提高。“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对于教师而言,我们应根据不同的课业欣赏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对教材有深刻的认识
为了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教师不光要备好课,写好教案,对于搜集到的美术欣赏作品一定要先选好题材内容。因为每件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所处部位不同,所以备课、授课的侧重点也应不同,有的作品最突出美点分析须侧重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有的应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应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应侧重于造型那材质的表现力;有的应侧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应侧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关照;有的应侧重于某种造型形式因素的运用。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自主学习的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根据这些,课前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收集与欣赏内容有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从而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兴趣。上课时,教师出示欣赏作品后,教师不要立即讲解,可以让学生读画几分钟,也可以以讨论的形式,再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如画面是以什么颜色为主?画了些什么?颜色是暖色调,还是冷色调?整幅画感觉是欢快的,还是伤感的?这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觉,胜于教师的讲解。这样也改变了那种以教师唱独角戏为师生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四、欣赏与绘画、工艺结合,从中领悟作品内涵
美术欣赏课不应是一味地欣赏,有的时候让学生进行临摹作品,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这样就打破了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美国教育家艾斯纳的DBAE教育理论把美术教学分为美术创作、美术史、美学、美术评论四个领域,主张各个领域的融汇贯通,成为有机的整体。并特别看重美术评论的作用,认为在小学生没有建立起历史概念的情况下,美术评论对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就很重要。同时DBAE理论又认为美术教学的四个领域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交融与渗透,形成多向互动的关系。因此,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并不是孤立的,恰恰相反,欣赏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他们的关系是互为作用的,学生有了绘画的实践,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而在欣赏艺术作品之后,他们就可以将作品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制作中。俗话说:“眼高才能手高。”只有让学生了解作品中的优点和美的因素,才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的美术学习活动,从中获得美的体验。
五、情景创设,从中品味艺术魅力
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总体形式结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念,或某种意味等等精神内涵,即意蕴美。我们都知道音乐和美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音乐是一切艺术门类中最为抽象的艺术,可音乐同样也是人类表达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由于音乐的抽象性,因而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可以展开联想,随着音乐节奏的起伏,眼前情与景在不断地变幻,人的情感也不断地变化。在欣赏时,播放一曲音乐,创设一种艺术氛围,就能使学生自觉地由日常生活的自然态度转向审美态度,摆脱实用的功利观念的和外界的干扰,在浓烈的欣赏氛围中步入神与物游,洞幽发微的胜境。
中学美术新课改教学探讨 篇12
一、深刻理解美术课改的人文性质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
《美术课程标准》对于美术课程作出这样的定性,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 以人文性来界定现行我国美术教育, 我认为这样的界定已不再是对以前美术教育中不合理的局部调整和改变, 而是触及美术课程的本质, 美术课程教学目的的变更, 因而将这次美术课改理解成为一次美术课程革命更妥贴些, 更能体现出这次课改的力度和深度。
课改前的美术教育, 以知识和技能为本位, 一切从知识技能出发, 重点让学生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 新课改的人文性决定一切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本位。在培养目标上主张主要以个人的需要为存在基础, 美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使个人形成完美的人性和获得美好的精神生活, 其次才是使个人获得谋生的手段和求得物质生存的满足, 它是重个人、轻社会, 重精神、轻物质的理论主义价值取向。
众所周知, 由于近现代科技的发展, 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物质生活条件, 但同时极快的生活节奏和压力, 使具有情感的人越来越理性化、机械化, 人们情感、意志、理想、尊严、个性、爱、美、自由、愿望等受到极大限度的压制, 人的感性被削弱, 精神分裂病症率不断升高, 严重影响了人的身心健康, 学生也是如此, 因而将人文性确定为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 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一方面可以减轻承受力较小的学生压力, 另一方面可使我们教师改变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美术教育只是技能技巧的学习训练, 从而帮助学生涉取不同时代美术作品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 同时帮助学生通过美术方法表达自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 使学生在感性基础上得以理性化, 从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 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 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 改变过于强调学科为中心, 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的方法, 因而把这次课改理解成一次我国美术教育上的革命并不为过。
深入理解美术课的人文性这个核心, 美术课就可用多种方式达到《美术课程标准》, 就更能让美术课业充分发挥它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二、利用美术课的实用性来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
兴趣是干好一件事的基础, 要让学生上好美术课, 必须让学生对美术课产生兴趣, 美术课的兴趣可充分利用美术课的实用性这一其他艺术所不具备的功用来培养,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我在上完课时留出10分钟时间与学生交流, 解决学生存在的生活中的美术问题, 我常用美术知识让学生将板报办得更美, 利用美术规律指导一部分学生的着装打扮;在上完泥塑课后让学生将自己制作的作品摆在家中美化居室;在上完绘画课后让学生将自己制作的作品用来美化教室, 在上完《手绘线条表现图像》一课后, 我让学生用手绘线条互相告知不知道自己家庭住址的学生;在上完《帽子和文化衫》一课后, 让学生自己制作出个性独特, 物美价廉的帽子、文化衫等, 学生通过美术课获得实惠后, 就自己主动了解与美术相关的知识, 对美术课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以至变成志趣。
三、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综合实践活动中获得美术知识和审美体验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 空洞的说理不能传授给学生知识和经验, 美术课要充分发挥它的审美性和实践性。在上写生课时, 我尽量选气质好、形象佳、特征明显的学生, 让他们提前打扮好后做模特儿, 在上完服装课时, 我让学生设法精心按照美的规律打扮自己, 然后教室空出一片舞台, 放开轻音乐, 让每一个学生表演自己的服装、展示自己的形象。在上《策划一次旅游活动》时, 我带学生旅游附近的玉皇庙、宁县烈士陵园、北石窟寺, 让学生亲身体会大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美。在上《手绘线条表现物体的空间》时, 我将学生带到我校优美的花园中, 在我的指导下画教学楼和街道空间来学习透视。实践证明, 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易接受知识, 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更深。
四、灵活处理教材, 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尽量用校本教材达标
新课程要求, 在《课程标准》指导下, 可选取不同教材, 这一要求可使我们在处理教材时对于距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的课业, 我尽量用能体现《课程标准》的校本教材去替代它, 如初一级开设的《纸雕塑》《纸浮雕) ) 两课, 我将他们综合成为一大类《纸艺》去上, 先让学生学习接近生活的平面形式剪纸和撕纸, 再接触学习生活中常见的折叠纸, 以便由平面转向立体空间的学习, 学生有了兴趣后再由易到难讲纸雕塑效果更佳。讲《布贴画》和《民间艺术品的色彩》一课时, 我让学生收集香包、制作香包等。只要我们处处留心, 多动脑, 对教材中出现的距学生生活远的课业, 我们都能利用接近学生生活的校本教材去替代它。
五、新课程改革下的考试形式探索
考试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激励、检查、导向作用, 新课改考试要求重过程考查。根据这一理念, 我将美术考试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答卷式, 改变以前重实践轻理论的做法, 重点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美术鉴赏能力, 占总分30%。第二部分实践部分, 改变以前重绘画轻其他类别做法, 让学生完成四类作业:绘画类、小雕塑类、工艺美术类、建筑模型类, 占总分的40%。第三部分为平时过程成绩, 将学生的每一次作业分数加起来平均, 占总分的30%。这样, 学生的每一次作业就关系到考试成绩, 做作业就认真。
总之, 中学美术新课改工作任重道远, 还需要从事美术教育实践研究的各个同仁不断交流和探索, 以便获得更好的美术教育途径和方法, 充分发挥美术课业在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摘要:深入理解美术人文性质是美术课程改革的核心, 利用美术的实用性来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获得美术知识和审美体验, 灵活处理教材, 尽量用校本教材达标, 探索出全面考核, 重过程、重实践的美术考试形式。
关键词:美术新课改,美术人文性质,美术兴趣,审美体验,校本教材,考试形式
参考文献
[1]赖德胜.美术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中学美术教学改革】推荐阅读:
中学美术教学浅见10-18
中学美术课程电脑教学08-10
中学美术教学艺术09-24
浅谈中学美术教学10-19
中学美术教师教学计划05-08
中学美术教学案例论文08-17
农村中学美术教学反思08-23
中学美术教学之微探10-19
中学美术课的素描教学09-26
农村中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