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情绪疗法

2024-10-06

理性情绪疗法(共11篇)

理性情绪疗法 篇1

摘要:理性情绪行为疗法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所创立的心理咨询理论与方法, 强调通过改变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来解决情绪困扰及行为问题。在其运用过程中, 需要咨询师根据咨询实践不断反思, 总结有利于实现咨询目标的认识来引导咨询实践。

关键词: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应用,反思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EBT)是著名的心理咨询理论与方法之一,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所创立,其发展随着该治疗方法理论的不断完善,咨询技术的不断改进曾三易其名。该方法融合了精神分析与行为治疗理论, 可被视为多模式与折中取向的学派,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他们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由于该方法应用范围广、操作性强、见效快等特点,在心理咨询领域被广泛运用,成为认知—行为治疗取向中最知名的疗法之一。笔者曾严格按照其理论要求实施操作,虽取得过一些成果,却也时常心存疑虑,感觉咨询过程中出现的某些阻力来自于该理论与笔者已有的咨询认识间的冲突。为更好地实现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治疗目标,笔者在咨询实践中经过反复思考,提炼出几点反思意见与同行一起来切磋、探讨。

一、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简介

(一)理论依据

1. 艾利斯的人性观

艾利斯认为人的本性存在趋向于成长和自我实现的积极倾向,但也存在非理性利于生存发展的消极倾向。个体同时具有理性与非理性的两种特征,让人有理性思考的潜能,也有非理性思考的倾向,运用理性思考时会让人产生积极正向的情绪,而运用非理性思考时,则会给人带来消极负向的情绪,而人的情绪好坏则直接影响着行为的好坏。因此,人的困扰源自于本身的非理性思考,并非外在世界的某事件。而人的本性中趋向成长和自我实现积极倾向,让人具有改变意识、情绪及行为的天赋能力。

2. ABC理论

ABC理论是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核心理论,它是艾利斯关于非理性思维导致情绪障碍和神经症的主要理论,其主要观点是强调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本身所引起,而是由于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艾利斯常借用古希腊哲学家埃皮克迪特斯的一句名言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情的提法所困扰。”在ABC理论中,A是指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ABC理论强调,诱发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也就是说人的情绪主要根源于自身的信念和他对生活情境的评价与解释。因此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强调对不合理信念加以驳斥和辩论,使之转变成合理信念,最终达到新的情绪及行为的治疗效果。这样ABC理论就扩展成为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中典型的A-B-C-D-E治疗模型。

(二)治疗核心目标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核心目标就是通过帮助求助者以合理信念取代不合理信念,进而消除与减轻求助者各种不良的情绪体验,使他们在治疗结束后能带着最少的焦虑、抑郁和敌意去生活。可见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特别重视消除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强调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在驳斥不合理信念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的合理信念,进而帮助求助者克服自身的情绪与行为问题,以合理的人生观来创造生活,并以此来维护心理健康,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三)工作程序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把其咨询实践的工作程序划分为四个阶段。

1. 心理诊断阶段。

在这一阶段,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根据ABC理论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诊断,通过与求助者交谈,找出他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对应的诱发性事件,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进行初步分析。

2. 领悟阶段。

在这一阶段,咨询师更为深入地寻找和确认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并通过对理论的进一步解说和证明,使求助者在更深的层次上领悟到他的情绪问题是由于他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让求助者明白自己应对出现的问题负责。咨询师应引导求助者达成三种领悟: (1) 使他们认识到是信念引起了情绪及行为后果,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 (2) 他们因此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负有责任; (3) 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他们目前存在的各种症状(陈仲庚,1990)。

3. 修通阶段。

这一阶段的工作是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中最主要的部分,以修正、改变求助者不合理信念为中心。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运用情绪技术、行为技术等多种技术与方法,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信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从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

4. 再教育阶段。

咨询师在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前几个阶段治疗所取得的效果,帮助求助者进一步摆脱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及思维方式,使新的观念得以强化,从而使求助者在咨询结束之后仍能用学到的东西应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便能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

二、对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应用的反思

(一)树立强有力的价值干预理念

在我国心理咨询理论与实践中,一直存在价值干预与价值中立的争论,许多咨询师倡导价值中立的咨询原则,特别对于初学心理咨询的人来说,更容易先入为主,遵循一些理论教材中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中心疗法”提出的价值中立原则。但理性情绪疗法是以改变求助者不合理信念,帮助求助者建立新的合理信念为核心目标,这也就意味着在运用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过程中,咨询师要确认求助者的不合理观念,并指出其是造成求助者情绪困扰和行为问题的根源。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价值观决定态度,人的态度决定观念,因此,要达成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治疗目标,咨询师必然要干预求助者的价值观。尽管咨询师在咨询中强调只进行功能干预,而不进行内容干预,但理性情绪行为疗法显然做不到这一点。在咨询师充满斗志,主动明快地指出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时,已经明确表明求助者存在的不合理信念是不好的、不对的。而对求助者在治疗过程中因出现新的合理信念,而导致情绪或行为问题减轻与消除时,咨询师及时给予肯定,这其实在认可求助者改变的同时,也间接地向求助者暗示,什么样的信念才是合理的、对的。总之,笔者认为,咨询师在使用理性情绪行为疗法过程中,要树立强有力的价值干预理念,才能在咨询过程中掌握主动,尽快地帮助求助者走出情绪或行为问题的沼泽,而如果固守“价值中立”原则,在这一疗法的实施过程中,就会缩手缩脚,特别在治疗的修通阶段,运用各种技术与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进行对抗时,如果提问过于含蓄与婉转,咨询师的主动性、影响力会大打折扣,进而影响咨询疗效。

(二)构建温暖的、信任的咨询关系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并不重视咨询关系的作用,也不认为那是治疗所必备的条件,艾利斯甚至认为即使来访者对咨询师感到反感,仍然能实现有效治疗。因为在他看来,如果过分关注温暖、信任的咨询关系会向来访者暗示,他们不能承担改变的责任与痛苦,从而削减咨询与治疗的效果。但笔者在运用理性情绪行为疗法进行咨询实践的过程中却发现,良好的咨询关系更有利于咨询的顺利进行,能减少求助者的防御心理,促使求助者更容易接受咨询师的建议。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强调驳斥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并设法帮助求助者建立新的合理信念,因此,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难免要与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针锋相对,不留情面。而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以和为贵”,在任何时候要给予对方“面子”,取中庸之道,与对方实现“和谐共处”。尽管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处世之道,但它却根深蒂固地作为一种信念或者说价值观存在于绝大部分中国人心底,影响他们的言行,如果没有良好的咨询关系为后盾,在理性情绪行为的治疗过程中,咨询师与求助者近乎于争论的辩论,极有可能让求助者接受不了咨询师咄咄逼人的态度而中止咨询。另外,中国人向来倡导“亲其师,则信其道”的教育名言,意思是说学生喜欢、信任一个老师,才会听从他的教诲,强调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与情感的紧密联系,良好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的有效价值。而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其实质就是一种对有情绪困扰或存在行为问题的个体实施再教育的过程,其咨询关系与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在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实施过程中,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建构温暖、信任的咨询关系会有效地促进咨询的进程,提高咨询疗效。

(三)关注不合理信念根源的探究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不提倡关注求助者的过去经历,要求把和求助者过去经验的联系限制在一定范围,不去追究这些经验对他目前的影响,而是要把咨询的重心放在求助者目前的问题上。从解决求助者问题来说,这自然有一定的道理,它可以使咨询师最大限度地把时间与精力集中于求助者目前问题的解决上,提高咨询的疗效。而笔者在运用理性情绪行为疗法过程中,却发现关注求助者过去经验未必不利于咨询进行,相反,如果咨询师引导得当,它能让求助者清醒认识其不合理信念产生的根源,能让求助者关注自己情绪、行为与周围环境刺激的联系,更为深刻地觉察到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个体的认知对情绪和行为的重要影响。而个体对客观环境事件不间断的认知恰恰是信念形成的重要主观因素,因此咨询师可帮助求助者领悟其不合理信念是情绪困扰的元凶,不恰当认知是情绪困扰的根源,只有消除不合理信念,并建立新的合理信念才能摆脱情绪和行为困扰,但这一切必须自己为之负责,而这也正是理性情绪行为疗法领悟阶段所要的结果。因此,在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实施过程中,咨询师不必固守把求助者与过去经验的联系限制在一定范围的戒条,不防大胆引导求助者利用过去的经验分析其不合理信念,标与本相结合,情与知相结合,为实现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治疗目标奠定基础。

(四)强调咨询技术为不合理信念的转变服务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是一种高度强调认知取向的治疗理论与方法,但却也注意认知、情绪和行为三方面的整合,因为在艾利斯看来认知、情绪、行为三者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倾向于采用多样的技术方法,只要符合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框架,均可纳入使用,因而在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中我们经常见到一些情绪与行为的治疗方法和技术。如:“羞恶攻击练习”、“角色扮演”、“系统脱敏”、“放松技术”、“自我管理”,等等,特别是在再教育阶段,为了提高求助者应对各种问题的能力,需要进行大量的行为训练。但往往在这一阶段,咨询师容易忽视行为训练的最终目的———改变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建立新的合理信念,而专注于行为训练本身带来的收获,这容易脱离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治疗框架,阻碍咨询师围绕咨询目标持续有效地开展工作。因此,在运用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实施治疗的任何时候,咨询师都要谨记各种咨询技术,特别是行为技术是围绕求助者建立新的合理信念这一目标所进行,是借助求助者行为改变带来认知改变,进而改变求助者信念,建立求助者合理情绪和行为反应模式。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三级) [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8.

[2]高小艳, 刘翩翩.运用理性情绪治疗理论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6) .

[3]许斌, 唐柏林.心灵的自我保健——艾利斯ABC理论对大学生个体情绪调控系统构建的启示[J].煤炭高等教育, 2009, (2) .

[4]理性情绪疗法基本理论.http://xlschool.net/article/2008/0625/article-1151.html.

理性情绪疗法 篇2

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基础是ABCDE理论,其中A(Activatingevent)代表诱发事件;B(Belief)代表人在遇到诱发事件后产生的信念,即对事件的评价和解释;C(Consequence)代表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这一理论认为,引起情绪障碍的不是诱发事件本身,而是事件经历者对该事件的评价和解释。人对诱发事件所持的信念B是情绪和行为C的直接原因,而诱发事件A只是情绪和行为的间接原因。事件能否发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如能对该事件做出理性的评价,就可以避免消极情绪的产生。D(Disputing)指的是用合理的信念驳斥和对抗不合理信念的过程,借以改变原有信念。驳斥成功,便能产生有效的治疗效果E(Effect),使来访者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上均有所改善。

非理性信念是不合理的信念,它包括三个方面:绝对化的要求;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糟得很的情绪状态。它们往往是许多心理问题发生的认识根源。

二、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步骤

找出来访者的非理性想法,

咨询师在倾听来访者述说时,应特别注意来访者对事件的认识即信念B,分析其对事件所持的信念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然后针对不合理信念提出质疑,进行有的放矢的辩论。

反驳非理性想法。指出想法中一部分是事实,但存在主观推断、想象和夸大的部分。

实证分析。用实例进一步驳斥非理性想法。

理性的情绪想象和自我叙述。指导来访者通过想象来体验自己所不适应的情境,用理性思维指导想象中的行为,调整情绪,从而逐步消除负性情绪,使积极情绪占据主导地位。可指导他用这样一些句子陈述:“即使……也应该……”;“虽然……但我仍然……”。

认知家庭作业。对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提出质疑并使其改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因此应给他们一个反复思考的时间,让他们经常在自己头脑中进行辩论,才会真正有效。布置认知家庭作业,就是为了促进来访者在面谈咨询以后,继续进行思考,并将学会的理性思考技巧应用于日常生活情境中去。

理性情绪疗法 篇3

关键词: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理性情绪疗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前言:理性情绪行为疗法是一种科学的、高效的、广泛的、更符合实际情况的心理疏导方法,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在大学生思想教育领域的应用实践意义非常明显。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应用有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意识,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助于大学思想教育的发展和完善,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

1.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发展状况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是心理教育中常用的一种认知行为疗法。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又称合理情绪行为疗法,是20世纪中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针对心理问题上创立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心理认知行为治疗方法。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是一种以理性治疗非理性的方法,它的主要操作步骤有四步,诊断、领悟、修通、再教育。诊断是帮助寻求治疗者来寻找问题,领悟阶段在于帮助寻求治疗者领悟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深层远离,明确自身行为和心理认知的关系,修通阶段则是治疗者运用心理学上的手段和方法帮助寻求治疗者放弃原有的非理性信念,缓解消除因为自身心理认知和不良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和不良影响,这是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核心。再教育是为了进一步强化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效果。现代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理疗技术主要分为认知性技术、理情心理技术和启发式教育心理技术。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

2.1大学生情感方面的非理性问题

随着大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社会阅历的逐步增加,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大多数在这个时间段成型。但是这个阶段的大学生在情感方面很容易受到社会的影响,一方面他们对于社会有了一定的感知和认识,形成了有自己独立意识的世界观人生观,另一方面他们对社会还缺乏一定的了解,没有真正地融入进入到社会进行社会实践。他们对于社会的认识又比较片面和偏激,这主要现在不能够很好的处理学习生活之中的感情问题,尤其是面临较大挫折的时候不能够客观冷静地看待问题。

大学生情感方面的非理性问题表现在对自我缺乏科学客观的评价,自我认识不足,不能很好地给自己定位,还有一个就是自控能力不足,容易受到社会的诱惑,尤其是在利益方面的问题走向是更是容易散失自己的价值观和原则。

2.2大学生人际交往方面的非理性问题

随着大学环境的宽松,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上显得更为密切和频繁。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非理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不能够很好的处理自身性格和人际交往的关系,或是对自己缺乏正确科学的认识片面地看待身边的人和事造成很多人际关系障碍,或是孤僻内向不能够很好地融入到社会中去,或是在人际交往中没有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逐利性严重,迷失方向步入歧途。

2.3大学生发展方面的非理性问题

大学生的发展方面的非理性问题更多的是在于大学生进入社会以后择业,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态度上的非理性问题。

由于很多大学生在校的时候忽视社会实践和专业实际操作能力,造成了大学生进入社会以后对自己的职业和发展方向没有明确的计划和目标,更没有长期的可行性强的职业规划,大学生无法适应社会环境,對自己各方面的评判和认识不足,或是过于高看自己对自己定位不准眼高手低不切实际,或是过于低看自己不自信从而错失很多机会,不利于职业道路的发展。

3.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科学应用

3.1正确区分大学生的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人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都是相当复杂的,二者即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二者之间虽然各自不同的思想体系,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二者可以相互影响,相互转化,所以要想正确应用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要想处理好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的关系,首先就要弄清楚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清主次,要注意二者的可以互相转化性,思想问题可以转化为心理问题,心理问题也可以转化为思想问题。比如刚出来的大学生当他们的薪资水平还达不到普通工人的薪资标准时,这时候他们会产生焦虑、失望、抑郁的心理,这个时候在思想上他们也会认为读书无用,大学没有实际作用,这个时候要想解决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的关系首先就得解决心理问题,从源头上找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然后再解决思想问题。

3.2 充分发挥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教育性,改善认知,控制情绪,从而改变人的行为。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第二步在于领悟,即改变被治疗者在概念、知觉、判断。心理行为上的认知和评价,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高其思想认知水平。

许多在思想出现问题的大学生其原因在于缺乏对思想和事物本身客观的认识,他们的思维模式较为单一容易钻牛角尖或陷入思维怪圈中走不出来,缺乏放射性思维和辩证的思维方法,一旦出现问题,就会情绪化,喜怒随心,心理上的认知就会出现偏差,其行为也就不受控制。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充分发挥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教育性,改变大学生们思考问题的视角和态度,提高他们的思想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调整他们的不良行为。

结论

高等教育是祖国教育的核心之所在,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也是祖国未来忠实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社会发展得以稳步向前的主要劳动力量,也是为国家进一步培养科研技术人才的重要教育基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刻不容缓。我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来的说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教学创新也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逐步深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创新就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1]俞光华.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南华大学.2014

理性情绪疗法 篇4

案主王婆婆,67 岁,关中某乡村村民,家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均已成家,现和老伴与小儿子长住。王婆婆于2015 年被查出患有乳腺癌,目前正在家人的陪同下接受治疗,治疗后王婆婆恢复良好,现在和老伴一同在家照看小孙子。

自2013 年起王婆婆所住的村庄接二连三有十余位中老年人患上了癌症,大多确诊后不过两三年光景就去世了。村庄中集中患癌的阴影笼罩着这座美丽的村庄,村民也都陷入惶恐。而王婆婆在看到邻里发生的事情也令自己整日恐慌,并做噩梦,梦到患癌症的乡邻们,并预感着自己的宿命,深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折磨。

二、理论依据

理性情绪治疗法采用人本主义价值立场,对人的信念、情绪和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理论假设有:

( 一) 对人性的基本假设

从人本主义的价值立场来看,人都是有价值的,而且这种价值不因任何事物的转移而改变,这种本性天生就是在不断追求成长和自我发展的。这种发展的两种趋向,一种是理性的健康发展; 另一种是非理性的,不好的,例如追求完美、苛刻要求、强制完成等,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发展趋势。

( 二) 非理性信念

非理性信念的关键词句有: 绝对、必须、至少、就是、认为、一定是、应该、完美、每一个、人无法控制外在因素、逃避更容易、过去是等等。这些绝对化的过高要求自己、抽象化的将特定的认识作为一般化的认识,普遍化的将自己对某件事物的看法概括为所有事物的普遍特征,这些都是非理性方式的认识。

三、干预过程与技巧

( 一) 治疗过程

1. 明确辅导要求

通过第一次的接触,社工向王婆婆完整介绍了辅导要求和方法,让王婆婆理解了自己现在的恐慌是由于自己的非理性情绪,如自卑、担心、不了解癌症的常识、不相信医生的诊断等,而非是由于村庄中的集中患癌引发的。

2. 检查非理性信念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强调,社工需要积极的介入个案辅导过程,扮演指导、咨询和教育等重要角色,此阶段要鼓励王婆婆认识到自己的恐慌情绪和常常做恶梦、害怕等行为困扰其背后的其实是自己对癌症认识的非理性信念,社工需要帮助王婆婆认识到非理性信念与困扰之间的关系。

3. 学会理性生活方式

在社工与王婆婆就非理性的信念进行辩论之后,接下来应该让王婆婆认识和学习到更改的信念,社工帮助王婆婆将理性的信念代替非理性的信念。如,学会与孩子们沟通,说出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心理感受,得到孩子们的支持和理解; 保持乐观的心态正常生活; 参加村子里每天晚上组织的舞蹈班,与其他妇女们聊天、跳舞,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等。

( 二) 治疗技巧

对于理性情绪治疗法,治疗技巧相当重要。在此案例中,社工主要用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治疗技巧:

1. 在非理性信念的检查技巧中,主要运用了识别技术

在与王婆婆的辅导中,社工主要的操作手法是识别。经过社工与王婆婆的分析得出村中集中患癌并非是同质性事件,对自己现处于癌症的初期,完全有治愈的可能性,以及子女对其的支持等,让王婆婆首先树立正确的信念,从而帮助王婆婆养成正确的人生信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2. 在与非理性信念辩论中,主要运用了辩论和替代性选择技术

社工根据王婆婆对自己身体状况自卑、恐慌等特征设计让其王婆婆在生活中树立起信心,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帮助照顾孙子,并参加村中的健身活动等,以健康、规律的生活方式替代自卑与恐慌。

( 三) 社工的辅导角色

1. 支持者

在与王婆婆的接触中,社工首先扮演支持者的角色,通过与王婆婆的交流,关心其身体状况,并关注其平日里的日常活动,鼓励支持其多交流,并从专业的角度给予王婆婆有关癌症认知的见解。逐渐与王婆婆建立了信任的辅导关系。

2. 教育者

在王婆婆对非理性信念执迷不悟时,社工通过给王婆婆布置家庭作业,让其学习和了解有关癌症治疗的知识,从而消除因自身无知,而引起的恐慌。同时,向王婆婆的家庭建议订阅相关的报纸,共同学习,帮助王婆婆树立理性的情绪,正确看待癌症,科学治病。

3. 咨询者

与王婆婆建立了信任关系后,社工成为了王婆婆的咨询者。当王婆婆出现情绪困扰时会找社工请求帮助,特别是在身体感到不适时,王婆婆怕给子女造成负担,向社工咨询了这一情况,后来经过与王婆婆的协商,在儿子的陪同下到医院去接触复诊。

四、评估与反思

( 一) 对治疗进行评估

1、在过程评估中,社工对王婆婆是否配合进行了评估,王婆婆在后来的治疗中根据社工的建议完成了家庭作业,并逐步树立了理性的情绪,改变了自卑恐慌的情绪,形成了健康的锻炼习惯;

2、效果评估,王婆婆在对癌症治疗的认知后,逐渐认识到了自身的情况是有治愈的可能性的,因此变得开朗起来,愿意与人交流了,并时不时的到别的儿女处走动,逐渐恢复了原有的开朗的性格,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以积极地心态面对癌症;

3、目标评估,对王婆婆的目标基本达到,从王婆婆参加舞蹈队等活动,得出王婆婆已经愿意打开心扉,不在封闭自己,觉得自己病入膏肓了,愿意与社工及邻里分享自己的身体状况,及家庭事务等。

摘要:社工以理性情绪治疗法为干预手法,对癌症患者的恐慌情绪进行辅导,首先从引发案主非理性信念的村庄集中患癌事件探究,分析因事件造成的案主的恐慌和自卑,以及事件之后案主经常做恶梦等行为,针对这一案例社工采用了理性情绪技巧的干预,从而使案主的恐慌在短期内得以消除,树立了健康的生活习惯,同时也存在治疗的局限性。

关键词:癌症患者恐慌,理性情绪治疗法,干预

参考文献

[1]许莉娅.个案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75-185.

[2]邓恩远.社会工作方法与实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会,2009:174-178.

理性情绪疗法 篇5

本案例运用合理情绪疗法为一例焦虑情绪求助者进行了心理咨询,针对其非理性的信念进行一系列的有效矫治,结果改善了求助者焦虑、紧张、担心等的情绪。证明了合理情绪疗法对焦虑情绪求助者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关键词:焦虑情绪 合理情绪疗法

一、一般资料

小林(化名),男,27岁,汉族,未婚,业务主管,河北沧州青县人 ,大专毕业,收入稳定,住公司集体宿舍。相貌一般,中等身材,平时人际交往较少,与同事关系一般,朋友不多,没有特别的兴趣、爱好。父母在老家,经济状况一般,兄弟二人,排行老大。

二、个人成长史

足月顺产,自幼身体健康。四岁幼儿园,七岁上学,学习用功,成绩良好,小学、初中较顺利。高考因为发挥不好只能读大专,对此深感遗憾。毕业后一直在私人企业当业务员,由于工作认真负责,深得老板的信任,被晋升为主管,负责分公司的业务。求助者自小性格较内向、好胜,不善交际,不喜欢体育活动,无宗教信仰。与同事关系一般,朋友不多,女友在异地。父母为普通农民,经济状况一般,但对子女期望高,希望子女能学有所成。兄弟二人,排行老大,有一弟弟,去年考上大学,现在要其支持学习生活费。

三、主诉和个人自述

主诉:烦躁不安,焦虑,睡眠差,约一个月。

个人自述:自从大学毕业就一直在该公司工作,求助者很喜欢这工作,所以工作特别勤奋、认真,得到老板的信任,被晋升为业务部主管,主要负责分公司的工作,业务蒸蒸日上,觉得自己的事业正如日东升。但,最近公司新换了部门经理,管理严格,对下属较挑剔。求助者非常在乎经理对自己的评价,总是小心翼翼的,严格要求自己,担心万一出什么失误,让他传到老板那里,影响自己在老板心中的形象,而导致丧失进一步晋升的机会,甚至被解雇,这样,自己这几年的努力就白费了,美好的前程就毁于一旦了。

一个月前,因为不小心填错了客人的地址,致使客人不能及时收到邮包,被投诉到经理处,经理大发雷霆,被狠狠批评了一顿。自觉懊悔不已,责怪自己粗心大意,不应该出现这样的错误,之后,上班更是倍加小心,担心再出现失误就可能会前功尽弃,丧失美好前程。越想越觉得心情烦躁,越想越担忧。近来更是心情烦躁,焦虑不安,觉得吃饭没胃口,晚上很难入睡,睡着了也很多梦,有时整夜都睡不着,白天神疲乏力,提不起精神。日常工作尚能够正常应付,但效率有所下降。越想越紧张,越想越担心,不知所措。担心长久下去自己会出什么问题,想尽快解决,因此前来咨询。

四、观察和了解情况

求助者独自求诊,相貌一般,中等身材,衣着整洁,举止得体,愁眉苦脸,神疲乏力,说话声音响亮,谈话心情紧张、担忧,言谈间可见神志清楚,言谈切题,叙述思路清楚。情绪较焦虑、紧张,对工作失误感到懊悔不已。

躯体方面:求助者无重大生理疾病,身体无疼痛也无不适感,无家族精神病史及遗传病史。

人格方面:个性稳定,生活习惯无异常变化。

社会功能正常:能正常工作和学习,与家庭成员、同事及朋友正常交往。

医学检查:曾到一般医院做常规医学检查,均未见异常。

五、评估与诊断

(一)评估:综合临床所收集的资料,该求助者智力正常,自知力完整,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个性稳定,无重大躯体疾病,无家族史及遗传病史,求助者主要问题是不良的情绪反应和行为不适,主要表现在求助者目前尚未从工作失误的事件中解脱出来,导致出现焦虑、担心、紧张的情绪。其症状表现与工作出现失误密切相关。其实质与求助者存在的非理性的信念密切相关,属心理咨询的范畴。

(二)诊断:一般心理问题:属于焦虑情绪。

诊断依据

(1)求助者主要症状是焦虑、担心、紧张、胃口差、睡眠不好等。从严重程度看,反应强度不甚强烈,没有影响逻辑思维,无回避和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病程只有一个多月,处于心理应激状态。可见,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时间也较短,属于一般心理问题,是焦虑情绪,属于心理咨询的对象。

(2)体格检查没有异常报告,说明没有器质性病变基础。他大专毕业不存在智力低下问题。求助者无重大疾病史,其家族无精神病史及遗传病史。

(3)鉴别诊断:

①与精神病鉴别: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求助者主客观统一,知、情、意各种心理活动过程之间是统一、协调一致的,个性稳定。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力图摆脱情绪困扰,主动求医。因此可排除精神病。

②与神经症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鉴别:根据许又新教授心理冲突情况的分析,其心理冲突与现实刺激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的道德色彩,是常形,没有变形。并且有自知力,主动求医,所以不是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和神经症。

③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反应强度强烈,内容已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病程超过2个月。而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并没有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持续时间也较短,约一个月。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六、病因分析

1、生物原因: 27岁男性,无重大疾病史,其家族无精神病史,体格检查无异常。可见,无明显生物学原因。

2、社会原因:(1)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中的生活状况,父母对其期望高。(2)去年弟弟考上大学,要其支持学习生活费,生活压力加大。(4)一个月前因为工作失误,被经理批评。(5)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父母在农村,没有多少沟通,与同事关系一般,朋友较少,女友在异地。

3、心理原因:(1)从小养成较内向、好胜的个性。(2)情绪、情感方面:受担心、紧张、焦虑等情绪困扰。(3)在行为模式上,缺乏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技巧,面对工作失误,不知所措。(4)认知方面:对现实事件存在错误认知,如认为自己不应该出现工作失误。

七、 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

制定以下预期咨询方向:求助者由于无法接受工作失误导致产生不良的情绪反应及行为不适,因此改变求助者对现实生活的非理性信念使其适应现实生活将是咨询的关键所在。

(一)咨询目标分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

根据心理评估和诊断,与求助者在相互尊重、平等的气氛中共同协商,就咨询目标、方法和原理、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咨询时间和次数安排以及收费等达成共识,制定以下预期咨询方向:求助者由于无法接受工作失误导致产生不良的情绪反应和行为不适,因此改变求助者对现实生活的非理性信念,使其适应现实生活将是咨询的关键所在。据目标有效性的七要素:具体、可行、积极、双方可以接受、属于心理学性质、可以评估和多层次统一,共同商定咨询目标。

(1)近期目标:缓解情绪,改善睡眠状况。

根据合理情绪疗法,帮助求助者分析工作失误引起的非理性信念,导致其出现的情绪困扰,尽可能地减少不合理信念所造成的情绪困扰与不良行为的后果,缓解求助者的焦虑、担心等情绪和改善睡眠状况。

(2)远期目标:改变非理性信念和不合理的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合理的信念和行为模式。

在达到上述近期目标的基础上,帮助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信念和行为模式,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和行为模式,促进求助者心理的健康和发展,学会现实、合理的思维方式从而达到人格完善的远期目标。

(四)原理和方法

1、方法:本案例求助者①在工作上认为自己必须是个好员工,工作不应该出现失误;②认为应该受到经理的赞赏,而不是责骂。可见,其焦虑情绪与非理性信念密切相关。因此主要运用合理情绪疗法[ⅱ](简称RET),通过理性的分析和逻辑思辩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信念,帮助他以理性思维代替非理性思维,以减少或消除非理性思维给情绪、行为带来的不良影响,促进求助者心理的健康和人格的发展,使其达到自我完善。

2、原理:选用合理情绪疗法,该理论又称ABC理论,认为:A是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个体遇到诱发事件后产生的信念(Beliefs),c是人的情绪和行为后果(Consequences),引起人们情绪和行为变化的不是诱发事件本身,而是个体对诱发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即产生的信念。求助者常用一些与现实不协调的非理性的认识和信念来分析和看待事物,从而陷于“自我”的焦虑情绪中。通过改变其对事物的非理性认识、态度和看法,就可改变其不良情绪和行为,以此学会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其他问题,从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健康和发展。

八、咨询过程

经过五次的咨询,分别采用了倾听的技术,使用了合理情绪聊法和黄金规则对求助者进行帮助。求助者的睡眠状况和胃口已有好转,人际关系有所改善,基本上达到预期目标。

九、咨询效果的评估

每一阶段作阶段性的评估,完成阶段性的评估后,使用以下指标对咨询效果作整体评估。

(一)求助者自我评估:求助者睡眠状况已有良好的改善,心情也比以前好转,能协调好了工作和学习的关系。

(二)周围人士的评估:一个星期后来电话说:“同事们都说我最近春风满面的,好像发生什么好事似的。同事都说我开朗了很多。”

(三)咨询师的评估:求助者对自己的问题有所领悟,在焦虑情绪、人际关系和认识上都有所改善。与咨询前对比,求助者基本上消除了焦虑状态,情绪已朝积极方向改变。

(四)心理测验的前后评估:开始咨询时曾建议求助者做SAS心理测验,但求助者嫌麻烦,没有做,所以缺少这项信息。

参考文献:

(1)许又新.神经症.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年

(2)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3)[美]Gerald Corey 著 石林等译.心理咨询与治疗经典案例,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9月 第六版

理性情绪疗法 篇6

(一) 理性情绪疗法的主要观点。理性情绪疗法 (RetionalEmotive-Therapy, 简称RET) 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辩的途径来改变来访者的非理性观念, 以帮助解决来访者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 (A﹒Ellis) 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 在欧美社会咨询中盛行, 这是认知治疗中的一种疗法, 因为它也采用行为治疗的一些方法, 所以称之为一种认知—行为疗法。

理性情绪疗法关于心理失调的原因和机制的看法集中表现在它的“ABC理论”中。艾利斯通常引用古代斯多葛派哲学家爱比泰德和莎士比亚的话来表达, 爱比泰德说:“人的烦恼不是起于事, 而是起于他对事的看法。”莎士比亚则说:“世事无好坏, 思想使之然。”RET的确认为, 大多数人的心理烦乱, 情绪失调都具有“庸人自扰”的特点。ABC理论, 用图表示如下:

A (诱发事件) →B (信念、认知、评价) →C (情绪、行为)

在ABC理论中, A是指诱发性事件 (activatingevents) ;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性事件时相应而生的看法、解释及评价, 即信念 (beliefs) ;C是指继这一事件后, 个体的情绪反应及行为结果 (consequences) 。按常识的看法, 会认为是A直接引起了C, 但艾利斯认为, 导致我们情绪产生的不是事件本身, 而是我们对这一事件的认识、解释和评价。考试得了第一名, 我们会很高兴, 不是考第一名这件事本身让我们高兴, 而是因为我们认为考第一名能带给我们精神或物质上的利益, 父母夸, 同学羡, 还能得奖学金……同样, 考试不及格我们会沮丧痛苦, 也不是因为不及格这件事本身, 而是因为我们认为不及格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 会被人耻笑, 会令父母伤心。所以每次成绩出来之后, 有些考得还不错的同学郁郁寡欢, 垂头丧气;而考得不甚理想的同学却一如往常, 高高兴兴, 之所以会有这种差别, 就是因为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的认识不同。

(二) 非理性信念的特征。从人们的不合理信念中, 可以归纳出相应的、非理性思维方式。许多学者对不合理信念进行了归纳总结, 认为“绝对化”观念、“以偏概全”观念和“糟糕至极”是不合理信念的三个主要特征。下面我们对这三个特征进行分析:

“绝对化”观念:认为任何事情都是绝对的。常用的词汇如“一定”、“必须”和“应该”等。如认为好朋友就应该什么都告诉自己, 就应该在自己困难的时候立刻放下手中的任何事情来帮助自己;同学就应该让着自己, 照顾自己, 等等。上面这些其实都是个体的主观愿望, 事实上他人的行为是你无法左右的, 或者说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其规律,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怀有这种观念的同学, 一旦某一天遇到了与自己的“绝对化”观念不符合的事情, 就会产生不良的情绪。

“以偏概全”观念:持这种观念的人会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不是好的, 就是坏的。同学的一次迟到, 就认为对方没有时间观念, 没有责任心。工作上出现一次失误, 就认为对方没有能力。如有的学生一次数学没考好, 就认定自己数学失败, 整个人失败, 以致对自己失去信心。以自己做的某一件事或某几件事的结果来评价自己作为人的价值, 其结果常常会导致自责自罪、自卑自弃的心理及焦虑和抑郁情绪的产生。

“糟糕化”倾向:艾利斯指出“糟糕至极”是一种不合理的信念, 因为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 都有可能发生比之更坏的情形, 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可以定义为是百分之百糟透了的。当一个人沿着这条思路想下去, 认为遇到了百分之百的糟糕的事或比百分之百还糟的事情时, 他就是把自己引向了极端的、负性的不良情绪状态之中。常表现为“一旦……天就要塌下来了”、“再没有比这更可怕的了”, 等等。如身体一得病, 便认为自己患了绝症, 心急如焚;一旦考试失利, 便认为世界塌了, 所有的人都瞧不起他, 自己完了。

绝对化要求、过于概括化、糟糕至极既是非理性认知的三个特征, 又可以理解为三种不合理的认知方式, 情绪困扰常常来源于上述三种不合理的认知方式。

二、大学生常见的非理性信念

通过在课堂授课或者心理咨询中和学生接触, 我们发现大学生常见的非理性信念集中在自我认识、人际交往、学业、爱情、挫折、前途 (就业或考研) 上。

(一) 自我认识方面的非理性信念。1.我个子矮, 别人肯定瞧不起我;2.我长得不漂亮, 肯定没有人喜欢我;3.我什么特长也没有, 真是没有用;4.我家境贫寒, 根本找不到自信;5.我不敢在众人面前讲话, 我是个胆小的人。

(二) 人际交往方面的非理性信念。1.人都是自私的, 不可信任的;2.防人之心不可无;3.我对人没有恶意, 别人也应该这样对我;4.只有顺从他人, 才能保持友谊;5.有些人自私自利、斤斤计较, 他们应该受到指责和惩罚, 我不能和他们来往。6.别人对我好, 是想利用我或占我的便宜;7.朋友之间应该坦诚, 所以不应该有保密的事;8.如果有一个人对我的评价不好, 那说明我不受欢迎;9.我必须和周围每一个人搞好关系。

(三) 学业方面的非理性信念。1.我很笨, 努力和汗水都不可以换来好成绩;2.如果我考试不及格, 那我就永远抬不起头来;3.过级 (英语、计算机、各类考证等) 考试很重要, 我只有通过考试才能证明我的能力。

(四) 爱情方面的非理性信念。1.我必须得到他 (她) 的爱, 不然我的人生没有意义;2.他 (她) 不应该变心, 这样对我不公平。3.爱一个人就意味着要为他 (她) 奉献一切, 舍弃一切。

(五) 挫折方面的非理性信念。1.人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失败是弱者、懦夫;2.任何事情, 只要开始, 就要力求完美;3.一个人犯了错误, 就等于有了污点, 那永远都没法抹去;4.一旦我失败了, 别人肯定说风凉话;5.这事情发生了、失败了, 那我全完了。

(六) 前途 (就业或考研) 方面的非理性信念。1.毕业等于失业;2.没考上研究生我就没前途了。

上述大学生非理性信念都带有“绝对化”观念、“以偏概全”观念和“糟糕至极”这三个特征。大学生这些非理性信念的存在, 就像心灵的黑影一样, 让人笼罩在抑郁、忧伤、痛苦、悲哀之中, 使人逃避、迷信、产生情绪困扰 (如恋爱失败使人产生挫折感, 考试失败产生自卑感等) , 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三、大学生非理性信念的纠正策略

根据理性情绪疗法的“ABC理论”: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 遇到各种各样的A (诱发事件) , 那么如果他们自己对这些诱发事件产生的B (信念、认知、评价) 是不合理的, 随之就会引发不良的C (情绪、行为) 。所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 我们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认知, 纠正、抛弃非理性信念, 这样学生的很多心理困惑就会迎刃而解。下面我们分析大学生非理性信念的纠正策略。

(一) 使学生明确理性情绪 (RET) ABC理论。对于初次接受RET辅导的学生, 咨询者首先要向他 (她) 宣讲ABC的理论。我们在心理辅导的开始, 要使学生确信出现心理困惑是由于自己对事件的认识、解释不当引起的。告诉他们换个想法, 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就如杯子里有半杯水, 有人解释为:“只有半杯水了。”所以叹气。有人解释为:“还有半杯水。”所以欢欣。让学生明确B (信念、认知、评价) 是引起人情绪行为的关键。

(二) 帮助学生与非理性信念辩论。帮助学生向非理性信念和思维质疑问难, 证明它们的不现实、不合理之处, 认识它们的危害, 进而产生放弃这些不合理信念的愿望和行动。如何推翻这个非理性信念呢?我们主张用“辩论”的方法, 即抓住信念中违反逻辑, 不合常理与经验事实相悖之处, 与之辩论, 从而调整自己的观念, 重新树立信心。

质疑法:“我个子矮, 别人肯定瞧不起我。”对这种不合理想法的质疑可以为“你敢肯定没有一个人瞧得起你吗?包括你的父母和朋友?”

辨析法:“朋友之间应该坦诚, 所以不应该有保密的事。”辨析为“再好的朋友也有难以启齿的事情, 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友谊才能长久。朋友间分享快乐承担忧愁这是合理的想法, 强求别人的隐私这就是不合理的想法了”。

语义精确法:“我对人没有恶意, 别人也应该这样对我。”换一个精确的说法是“要是每个人都对我好, 那就太好了”, 不用“必须……”、“应该……”的说法, 而用“要是……就好了”这样的说法。不使用绝对化的词语。

替代性思考:“没考上研究生我就没前途了。”改变这个信念, 用“假如真的没有考上研究生, 你可以干什么呢”的想法来替代。

去灾难法:“如果失败了, 那太可怕了, 我可接受不了。”类似的绝对化信念, 可以让学生思考, 如果真的失败了, 会出现什么情况, 最好的结论是“失败很糟糕, 但是你仍然可以接受”。

通过以上的方式, 学生可以真正认识到, 他的非理性信念是不现实的、不合乎逻辑的, 也是没有根据的。开始分清什么是理性的信念, 什么是非理性的信念, 并用理性的信念取代非理性的信念。

(三) 进行合理情绪想象。来访学生的情绪困扰有时就是他自己向自己头脑传播的烦恼。他经常给自己传播不合理信念, 在头脑中夸张地想象各种失败的情境, 从而产生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合理情绪想象就是帮助来访者停止这种传播的方法。在进行合理情绪想象时, 首先要使来访学生在想象中进入产生过不适当情绪反应的情境之中, 让他体验在这种情景下的强烈情绪反应。然后, 通过帮助来访学生改变对自己情绪体验的不正确认识, 使他能体验到适度的情绪反应。最后, 停止想象, 让来访学生讲述自己的情绪变化过程, 此时治疗者要强化来访学生的新的合理的信念;纠正某些不合理的信念, 并补充其他有关的合理信念。

(四) 认知性的作业。认知性的作业是为了让来访学生在会谈时间以外, 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 更好地掌握会谈之中的内容, 并且学会自己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认知作业有理性情绪疗法自助表。这种自助表是为理性情绪疗法特制的一种自助表格, 其内容是要求来访者先写出事件A和结果C, 再找信念B。来访者从表中列出的几种常见的不合理信念中找出与自己情况相符的或写出其他的不合理信念。接着, 来访者要对自己所有的不合理信念进行分析, 并找出相应的合理信念, 填在相应的栏目中。最后, 来访者要填写所得到的新的情绪和行为。

理性情绪疗法是一种富有特色和成效的心理治疗方法。由于它偏重于认知, 因而更适用于年纪较轻, 智力和接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使用理性情绪疗法容易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汪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M].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1:7.

[2]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3]陈会昌译.人格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

理性情绪疗法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在2008年5月~2010年12月将45名该类患者用随机法分为试验组22例, 对照组23例。选择具备血管外科护理知识及心理学知识的护师统一培训, 了解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进行问卷调查。由临床护师兼心理咨询采用交谈法进行干预。

1.2 心理干预

对照组提供常规护理, 试验组除提供常规护理外进行心理干预。

1.2.1 心理诊断阶段

在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的基础上, 探索患者所关心的问题, 发觉其非理性信念, 并举例说明不适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与信念的密切关系。

1.2.2 领悟阶段

主要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表现, 指出其焦虑情绪很大程度是由本人的非理性信念所致[1]。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 才能减轻或消除目前存在的各种情绪困惑, 并引导患者做自我探讨体验反复体会不合理信念和合理信念对情绪行为的影响。

1.2.3 修通阶段

帮助患者认清自身信念的不合理性, 从认知层次进行改变, 让患者与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 以理性信念代替非理性信念, 帮助患者充分发挥他们的自身能动性[2]。

1.2.4 再教育阶段

帮助患者积极的面对现实生活, 克服困难以合理信念替换非理性观念。反复进行自我辩论, 强化合理思维方式, 鼓励患者建立乐观的心态及积极有效的行为模式。

1.3 测量方法

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问卷评定, 时间安排在术后第5~7d, 术后3~4个月, 以问卷的分值进行对比[3]。

2 结果

干预前两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干预后两组患者SAS评分对照组为88分, 试验组为67分, 干预后3~4个月两组比较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P<0.05) 。

3 讨论

3.1 心理干预对该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心理干预对该类患者治疗依从性具有积极的影响, 干预后在控制血压, 坚持适当运动、纠正不良饮食习惯、戒烟、戒酒、掌握复查时间方面实验组优于对照组[4]。

3.2 此疗法需要专门的具有心理咨询资格及具有临床经验的护理人员进行心理干预, 虽有积极的增进健康效应, 但临床工作中缺乏专用的时间及此类工作人员。

4 结论

对行腹主动脉瘤切开人工血管置换术术后患者实施理性情绪疗法, 对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有积极的作用, 帮助患者面对现实生活, 克服困难, 建立乐观的心态及积极有效的行为模式, 提高其生活质量, 而且方法较简单, 可行性高, 作用显著, 值得专业护理人员运用推广。

参考文献

[1]朱红.实用心理护理技术[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2]胡雄, 奈效祯, 付慧鹏.理性情绪疗法治疗广泛性焦虑63例对照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8, 11 (9) :45-46.

[3]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31-35.

理性情绪疗法 篇8

案主现年78岁,是一位独居老人。而其女儿在2015年一月去世了,最近心情很差。案主在年轻的时候丈夫去世,而后来女婿也去世,孙女婿也去世,如今连唯一的女儿也去世了。 且案主血糖偏高,血压不稳定,双膝盖经常疼痛。案主抱怨命运对自己实在不公平。经济上没有退休金,目前主要是依靠470元每月的居民社保生活,平时生活很拮据,对于今后的生活案主缺乏信心。且案主性格较孤僻,与邻居及居委关系不融洽,彼此很少来往。还好与外孙女关系尚良好,外孙女在经济上虽尽力给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但也很有限。

2理论分析

个案管理模式是从案主的衣、食、住、行等全方位角度来考虑,关注其经济水平、身体健康状况、生活自理能力、 医疗保障、家人关联、社区支援资源等方面,顾及个案的全面性及延续性。

理性情绪疗法,是指个体对一事件不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所引起的信念,导致了在特定情景下的情绪和行为后果。通过将案主的负面思想转化为正面的思想,将错误认知的恶性循环变为正确认知的良性循环。

因此,社工通过从资源整合、情绪处理和认知沟通的角度,开展对案主的个案介入计划 ( 见下表) 。

3个案介入计划

3.1介入目标

( 1) 链接社区资源,为案主提供政策合理范围内的帮助,协助其建立保障生活的合理需求。

( 2) 情绪疏导,把案主的负面思想转化为正面的思想, 打开案主的心结,消除自责心的心理,促使其能够积极面对生活。

3.2介入计划

第一阶段: 定期与案主进行交谈,了解其需求,关注内心变化;

第二阶段: 运用个案管理模式,顾及个案的全面性及延续性。向居委及案主家人了解案主情况,多渠道链接资源帮助;

第三阶段: 采用理性情绪疗法相关技巧模式,给予案主情绪的疏导。

4个案过程分析

4.1建立专业关系

通过与案主及其家人面谈,了解其生活现状及生活环境,案主独居,经济上没有退休金,目前主要是依靠之前自购2400元每年,而政府给回了470元每月的居民社保生活, 平时生活很拮据。

社工运用倾听和同理心等工作技巧主动关注案主的需求及其情感变化,并对案主表现出理解和关心,逐渐得到案主的信任,建立了专业关系。

4.2链接社区资源

( 1) 经济保障方面。链接社区资源,协助申请低保, 并最后顺利通过审批,拿到了540元的低保补助,目前合计居民社保、失独补助,案主共有1170元,能够保证案主平时的基本生活需要。

( 2) 生活自理方面。链接资源为案主提供居家安全设施改造,在走廊及厕所安装安全扶手,消除居家安全隐患。

( 3) 家人关联方面。联系其外孙女,外孙女愿意老人搬过去一起居住,但案主不希望给外孙女增加太多不必要的麻烦,因此暂不愿意搬去跟外孙女一起居住。现外孙女每天均打电话给案主,每周均来探望案主。

( 4) 身体健康方面。为案主提供义诊体检,经检查眼睛有轻微的白内障,但问题不大,暂时无须手术。

( 5) 医疗保障方面。链接资源为案主免费购买了失独意外保险,增加了案主的抗风险能力。

( 6) 社区支援方面。提供政策合理范围内的帮助,帮助案主与居委及邻居建立良性的沟通关系,案主有困难时能主动求助居委及邻居。

4.3开展理性情绪治疗

为案主做必要的心理疏导,安抚其丧女之痛情绪,其中通过肯定案主性格坚强,适应性强的亮点,提醒案主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来处理难关; 通过传递爱心与支持图表梳导, 缓解其生活孤独的情绪,使案主再次重塑对生活的信心; 通过案主偶有表示家门风水不好,因以前是卖鱼杀的职业造成失独的负面思想,做客观的分析及疏导,使到案主目前有了节日放生的习惯,从而将案主的负面思想转化为正面的思想,打开案主的心结,消除自责心的心理,促使其能够积极面对生活。

在社工介入之后,案主感受到社会的关心关爱,孤独的情绪大为缓解,生活内容也丰富了。目前案主情绪稳定,生活态度积极乐观。

5成效评估

社工在与案主个案服务的过程中,始终以案主为中心, 注重案主的需求及情绪变化,多次与案主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多渠道链接资源帮助。主要成效如下:

( 1) 协助案主申请低保,并最后顺利通过审批,保证了案主平时的基本生活需要。

( 2) 协助案主在走廊及厕所安装安全扶手,消除居家安全隐患。

( 3) 协助案主与居委及邻居建立良性的沟通,初步形成互助关系。

( 4) 将案主的负面思想转化为正面的思想,打开案主的心结,消除自责心的心理,促使其能够积极面对生活。

6结论

通过个案管理模式从社区支援资源方面,有效地帮助了案主,能顾及个案的全面性及延续性; 通过理性情绪疗法, 能将案主的负面思想转化为正面的思想,打开案主的心结。 但在案主 “信念转变”上,尚需要加强。

摘要:独居长者因生活环境的特殊性,不仅存在着资源缺乏的潜在困难,同时易出现心理及情绪上的困扰。单一的个案管理模式,虽然能够解决服务对象资源方面的困难,却较少触及他(她)们的心理层面。因此,社工应根据独居长者的特殊情况,糅合个案管理模式和理性情绪疗法,开展相应的个案工作。

理性情绪疗法 篇9

一、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情 绪”

1.小学生的“情绪”

小学生处在一个特殊的年龄段, 自然带有这个年龄段的一些特征, 如活泼好动, 调皮爱玩, 由于很多孩子又是独生子女, 因此也带有一些独生子女的脾气秉性, 在课堂上如果控制不好, 孩子们自然会由着性子来, 起哄捣乱, 说话聊天, 不注意听讲, 不好好上课, 偶尔还会大打出手;有事没事的还会打些小报告, 这个怎样了, 那个怎样了, 今天他干嘛了, 明天他又干嘛了, 鸡毛蒜皮, 乌七八糟什么事都有。

这些对于成年人来讲觉得不可思议, 也觉得小题大做, 但对于孩子们来说, 这是一种本然, 是小孩子的本性使然, 一种本能的情绪, 很多事基本上都是那个年龄段的普遍现象。他们带着孩子们固有的本能将这一切都浮现在我们面前。这种不带修饰、出于孩子们天 真烂漫的本性、活脱脱展现出的一系列问题, 我们称之为“小学生的情绪”。

2.教师的“情绪”

面对着孩子们的调皮捣蛋, 起哄聊天, 乱七八糟的小报告, 很多新手老师基本上是招架不住的, 有的孩子公然大打出手, 举起拳头就互掐起来, 这样一种场面, 许多没有经验的老师简直不知如何是好。对于孩子们的这些情况, 有些教师有时会烦不胜烦, 有时会忍无可忍, 有时气得浑身发颤, 有时训斥的话想脱口而出, 这种面对问题时的一种潜意识下的表现, 我们称之为“教师的情绪”。当然对于有经验的教师来说, 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艺术与智慧, 相对比较得心应手, 但前提是“有经验”。那么他们的经验是从何而来呢?在这种“泰山崩于前而不惊”的状态下, 那是一步步的历练;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虽也同样是新手老师, 但游刃有余背后的素质积累也是一步一步实现的。这里我们所说的情绪就是一种还原于人的潜意识状态下, 除去过多的约束下的状态。

二、小学班级管理中的“理 性”

1.教师的理性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教师,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合格教师,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优秀教师,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特级教师, 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名师, 因为这里存在一个教师理性的问题。一方面我们把教师界定为教师这类人;另一方面我们把教师界定为教师这一职业。无论是作为教师本身的人, 还是作为教师职业来讲, 教师的理性便给其增加了很多约束、很多限制、很多规范、很多要求, 这些条条框框是教师必须去遵守的, 是一种应然与必然的状态, 逾越了这些, 首先就突破了教师的底线。对于上限如何, 在于教师对自身素质的一个更高要求, 在不同的要求之下, 我们看到了很多的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名师。

面对着小学生身上出现的种种问题, 面对着课堂的纷纷扰扰, 面对着班级的杂乱无章, 面对着那群天真烂漫的孩子, 出于教师的情绪, 他们可能会采取很多我们不想看到的违反师德的管理手段, 但教师的理性则使管理重新回到了更为艺术、更为智慧的轨道。

2.小学生的理性

小学生处在一个特殊年龄层, 自然有着这个年龄的烙印, 有着这个年龄的种种特点。小学生虽是孩子, 但他也是学生, 既然是学生, 那自然在孩子这一角色的基础上, 还加上了“小学生”这样一个角色。保持孩子的天性是教育的本质, 但还要有个学生的样子, 这也是教育的本质, 所以, 对于小学生的规范、约束、教育也是必然, 这便是我们所说的“小学生的理性”。打架斗殴, 有了脾气就随便去发, 上课随便聊天, 有事没事打小报告, 不喜欢写作业, 不喜欢课堂等等这些问题, 若只单单由着他们的性子, 恐怕也是使不得的, 那样下去教育也就变成了一个空架子。

三、小学班级管理的情绪与 理性的转化

小学班级管理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既是局限也是潜力, 如何管理好一个班级这需要将情绪与理性做一个合理的转化。管理是一门科学, 是一门艺术, 小学班级管理也同样如此。我们在进行小学班级管理的过程中, 如果失去了科学与艺术的成分, 那么管理就会失去育人的功能。[1]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严与爱, 两者是辩证的关系, 绝对不能偏重一方, 惟有如此才能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以理性化情绪, 以情绪化理性, 在情绪与理性之间寻找到其可以调整的空间, 使小学班级管理能够做到游刃有余, 井然有序, 让学生与教师在这样一个班级里都能体验到教育的充实与意义, 这便是班级管理的本质所在。

1.以理性化情绪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任由情绪信马由缰这肯定是不行的, 只能使教师和学生都走向崩溃的边缘, 但绝对的理性与绝对的情绪都是太过生硬的两个极点。对于小学班级管理, 我们不能“一刀切”“一手包办”, 也不能“任我行”“放任自流”, 而应以学生为主体, 为“主角”, 倡导全体参与, 以教师为主导, 为“导演”, 宏观调控合作关系, 建立一套自律、自主的班级管理模式。[2]对于小学生来说, 纯粹的情绪对于班级管理是不利的, 但是从孩子们的天性来讲这又是他们身上难能可贵的地方, 所以在转化小学生情绪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发挥自身的智慧, 以严格有爱、严厉有法、严肃有度、爱中有教的方式将孩子们的情绪转化为理性下的情绪, 这样既保留了孩子们的天性, 又促进了小学生的成长。

2.以情绪化理性

规范条例、规矩约束, 没有弹性的空间只会让人越来越固限, 越来越没有温度, 冷冷的就像冰块一样, 这不是班级管理的上策。对于小学班级管理来说, 要在理性的骨子里加上一点调和剂, 这便是“智慧的艺术”, 教师若只是有板有眼地去宣布哪些该做, 哪些不该做, 哪些是对的, 哪些是错的, 就像是没有表情的金科玉律, 孩子即使听话得像个小绵羊, 那恐怕也是一种极大的悲哀, 亦或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反叛得更是变本加厉, 这都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在理性之中我们需要加一点智慧, 在智慧的头脑中加一些艺术, 在艺术般的管理中加一些温度, 这便是以情绪化理性之法, 要让学生具有自尊、学会生存、学会发展, 就要对学生授权, 让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 选出班干部, 在班主任的协助下独立进行自我管理, 处理日常事务, 推动班级工作正常运行;同时要让每位同学都参与到日常事务中, 让其承担责任与义务, 尽量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还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班级各种活动中, 使其得到体验、感受、思考和提高。[3]

小学班级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工程, 也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工程, 在情绪与理性之下, 我们增加了温度, 增加了艺术, 在两者的转化之中让课堂更像课堂, 让班级更像班级, 让教育更像教育, 让孩子更像孩子, 让小学生更像小学生, 让教师更像教师, 让一切在本然与应然之间有着最美的绽放。

参考文献

[1]郭强.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严与爱[J].中国校外教育 (上旬刊) , 2013 (4) .

[2]周荣明.浅谈小学班级管理方法[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 , 2010 (12) .

理性情绪疗法 篇10

【关键词】小学教育 班级管理 情绪 理性

【中图分类号】G4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2-0124-01

一、引言

在小学教育中,教育工作是围绕着教师与学生开展与进行的。与初中、高中的班级管理不同,小学生在“情绪”与“理性”方面,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因此需更加谨慎重的进行相关的班级管理工作。在实际教学中,应对学生的“情绪”进行有效的把握,引导学生在理性思维中,不断提高学生能力。然而,由于小学生自身“情绪”不稳定且具体情况各不相同等特点,使得教师在实际的班级管理中面临着各式各样的困难,很难实现对小学生有效的情绪与理性的控制,使其成为小学班级管理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不少教育工作都加强了对小学生“情绪”与“理性”的分析,试图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二、小学班级管理中“情绪”与“理性”的现状

以往,我国对于小学班级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制定较为严厉的校规、班规,并进行强制的执行而实现的。这种一体化的班级管理模式方法单一,在过去的班级管理中也取得了一不错的效果。但是,不可否认,这种管理模式的本质是对学生的“情绪”进行压制,使得压抑了自身活泼的天性得到的,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尤其会使学生在对面需要进行理性分析的问题时,无法进行正确的处理,迸发不良“情绪”,使班级管理陷入困境。尤其是国家进行了新课改后,对于学生的个性展现、理性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使得传统的小学班级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新的教学形势。

小学教师在小学校班级管理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尤其是现代社会对子女过分溺爱,同时对子女的教育问题日益重视的形势下,学校课堂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致使小學生在进入学校之后,无法很好的适应课堂环境,情绪也很难得到很好的转变。这时,教师的情绪和理性就成为了引导学生快速适应班级管理的关键。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多方面的关于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情绪”与“理性”的研究与探讨,希望能找到更有效的方法实现对小学班级的良性管理。

三、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情绪”问题

(一)顾及学生的“情绪”

想要实现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对学生“情绪”的有效管理,首先应做到对学生的情绪的情绪进行充分了解。孩子的天性都是活泼好动的,尤其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还处于思维的启蒙阶段,无法很好的控制自己,在课堂上常常会不自觉的表现出自身的天性,这就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的个体情绪与学校对于班级管理的规定和制度产生了冲突。尤其是现代家庭对子女的溺爱程度更甚于以往,小学生在课堂上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不遵守课堂纪律的情况日渐严重,教师针对这种情况对学生进行严厉的批评往往会引来学生的激烈反抗或委屈大哭,这都会造成课堂管理上的“情绪”失控问题。因此,在面对这一情况时,教师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应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对引发其情绪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出适当的开导学生的方法,利用转移其注意力的方式实现对其情绪的疏导往往比严厉的批评等处罚手段来得更有效。比如有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由于班级管理过于严格,导致了其在班级和家庭中的表现极其不同,在家庭中,其活泼、调皮的天性得到了充分释放,而在课堂上则表现得过于安静,也很少参与到教学互动中,而教师对这个学生的评语是“该学生成绩优秀,但是其好动的性格严重扰乱了课堂的纪律”,这使得该名学生对学校教育非常反感。后来,在调换班级后,教师采取了鼓励其发挥天性、积极引导其进行课内活动和课堂探讨的引导方式,使该学生的情绪得到了更好的控制,在课堂上表现更为活跃,理性思维能力提高非常快,学习成绩也更为优异。从这一案例可以看出,在了解了学生的天性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生“情绪”进行有效引导比采用一味的压抑学生的天性的方法来实现班级管理取得的效果更好。

(二)保证教师的“情绪”

由于天性使然,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很难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然而,一些教师在对面这些问题时,对自身的情绪都无法实现很好的控制,这就使得其对班级的管理失去了作用。在小学课堂中,学生不听话、相互说闲话、不专心听讲的现象时有发生,很多教师由于对自身情绪无法进行有效的控制,往往会在课堂上采取极端的方式如体罚、殴打等对学生进行管理,这样不仅违反了相关教育规定,还会给班级带来不良的效果。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首先对自身的“情绪”进行有效控制,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使学生的情绪变得积极、乐观,这样才能从本质上解决小学班级的“情绪”管理问题。

四、小学生班级管理中的“理性”问题

(一)保持教师的理性思维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理性思维能力。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负面情绪对学生的不良影响,不断的思考如何通过有效的引导实现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让情绪来优化理性、让理性来约束情绪,从而在保证学生天性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要在情绪中理性。首先教师就必须有一个理性的思维,所谓理性并不是仅仅只是局限于校规校纪上,教师应当理性的去思考,理性的引导学生去积极的学习,积极的去生活。在不打压学生活泼情绪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性的思考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让情绪来优化理性,让理性来约束情绪。

(二)促进学生的理性思维

理性情绪疗法 篇11

西方学者认为, 用音乐治疗心理问题的先驱是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1]他首先提出“音乐医学”的概念, 认为音乐的和谐可以影响灵魂, 可以增加或解除人的激情;先哲亚里士多德也认为, 聆听音乐有疏泄情感的价值。[2]他们开始关注音乐对心理的影响, 特别是对情绪的作用。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医务工作者普遍发现, 聆听音乐可以降低伤患的感染率甚至死亡率, 对残疾军人的功能恢复可以起到促进效果。1998年1月美国率先正式成立了音乐治疗协会 (AMTA) , 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与心理学家及临床工作者前去学习。目前全世界已有200多个国家成立了音乐治疗协会, 并每两年召开一次世界音乐治疗大会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在我国, 中央音乐学院每年都在招收音乐治疗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音乐治疗已经逐渐被大众所接受。

二、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五音控制情绪

(一) 理论溯源

我国先民很早就认识到音乐与疾病治疗的联系, 从远古至今, 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非药物疗法, 尤其运用于情志养生。中医四大经典之首《黄帝内经》中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金匮真言论》就明确指出:“肝属木, 在音为角, 在志为怒;心属火, 在音为徵, 在志为喜;脾属土, 在音为宫, 在志为思;肺属金, 在音为商, 在志为忧;肾属水, 在音为羽, 在志为恐。”《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中, 结合五行特征, 五音曲调特点, 辩证选择二十五种类型之人适合听的曲调, 用五音来养生。通过五音、调理五脏, 依据五行生克原理以情胜情影响五志, 进而达到控制因为五志太过而引发的情绪问题。再者, 根据本草原理, 绿色本草入肝、红色本草入心、黄色本草入脾、白色本草入肺、黑色本草入肾, 中国自古讲究茶道, 茶叶也属于本草范畴, 茶道文化中的五色茶饮配合上五音疗法, 对情绪的控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应用原则

1.怒的控制。怒为肝之志, 以悲胜怒, 当以属肺之悲切之商调式音乐, 其风格高亢悲壮、铿锵雄伟, 肃劲嘹亮, 可治疗因怒极而致胸胁胀痛, 阳热狂躁之病症。如古曲《晚霞钟鼓》《秋风清露》, 听音品茶, 宜配以入肝经之绿茶作为导引, 代表茶有碧螺春、毛尖、毛峰、猴魁、龙井。

2.喜的控制。喜为心之志, 以恐胜喜, 当以属肾之恐惧之羽调式音乐, 其风格清新、凄切, 苍凉而柔润, 如天垂晶幕, 行云流水, 可治疗因过喜而致心气涣散, 神不内守之病症。如古曲《伏阳朗照》《冰雪寒天》, 听音品茶, 宜配以入心经之红茶作为导引, 代表茶有川红、滇红、祁门。

3.思的控制。思为脾之志, 以怒胜思, 当以属肝之怒放之角式音乐, 其属风格悠扬, 生机勃勃, 生机盎然的旋律, 曲调亲切爽朗, 舒畅调达, 可治疗思虑过度而茶饭不思低迷之疾病。如古曲《玄天暖风》《碧叶烟云》, 听音品茶, 宜配以入脾经之白黄茶作为导引, 代表茶有霍山雪芽、温州黄汤、君山银针。

4.悲的控制。悲为肺之志, 以喜胜悲, 当以属心之热烈、欢快之徵式音乐, 其风格轻松跳跃, 构成层次分明、情绪欢畅的感染气氛, 可治疗因悲哀过度而致精神萎顿, 哀饮啜泣之疾病。如古曲《荷花映日》《雨后彩虹》, 听音品茶, 宜配以入肺经之白茶作为导引, 代表茶有银针白毫、贡眉、白牡丹。

5.恐的控制。恐为肾之志, 以思胜恐, 当以属脾之敦厚, 庄重之宫调式音乐, 其风格沉静, 给人有如“大地”般宽厚包容的感觉, 可治疗因极度恐骇而致二便不调、心悸、甚至神乱之疾病。如古曲《黄庭骄阳》《玉液还丹》, 听音品茶, 宜配以入肾经之黑茶作为导引, 代表茶有普洱茶、湖南黑茶。

三、临床应用展望

如前所述, 中医五音疗法集中体现在运用于临床心理疾病矫正方面情绪的控制上, 而此种疗法如今具体可以通过哪些实验室数据来验证仍罕见明确报道[3], 这也是五音疗法治疗情志疾病研究的研究方向之一。作为中国传统医学非药物疗法, 它的效果已被广大病患所认可。五音疗法无药物毒副作用, 不良反应少, 操作简便, 一台音响设备即可, 易于推广。相信随着科技和百姓人文素质水平的不断提高, 五音疗法作为一种医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治疗方法, 在心理治疗的优势上会愈发明显。

参考文献

[1]Bunt L.Music Therapy:An Art beyond words[M].Routledge, UK1, l994.

[2]Wigram T, Borde LO.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Music Thera py:Theory, Clinical, ractice, Research and Training[M].London: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2002.

上一篇:中职法学课程考核改革下一篇:中学美术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