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术教材教法讲义

2024-07-15

中学美术教材教法讲义(通用6篇)

中学美术教材教法讲义 篇1

中学美术教材教法讲义

绪论

一.中学美术教材教法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体系 中学美术教材教法

1、研究对象

⑴中学美术教学系统,包括:美术教学的基本目的、基本原则、教学大纲、教材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评价、教师素质。2.内容体系

一研究为什么教学。主要包括中学美术学科的基本性质,中学美术教学的基本目的、基本原则等方面的内容。

二研究教学什么。主要包括是指中学美术教学大纲、中学美术教材等方面的问题。

三研究怎样教学。主要包括美术欣赏教学、绘画教学、艺术设计教学等“双基”教学方面的问题,又包括基本过程、基本方法、基本形式、基本评价等问题。

四研究什么人教。指中学美术教师的基本素质及其相关能力等方面的问题

二、中学美术教材教法学科的基本性质和教学目的 1.基本性质

理论性:这是一门理论学科,要求通过各部分之间和每一部人之间内在的各种现象探索其内在的有机联系,从而揭示出中学美术教学的一般规律。实践性:应用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综合性:交叉学科,具有综合性,从教材内容看,具有美术学的成分,从教学方法看,又有教育学、心里学的成分;此外,还要吸收哲学、美学、美育等多种学科。2.教学目的

一是教给学生中学美术教材教法的基础理论,二是训练学生中学美术教学的基本能力,三是要帮助学生树立从事中学美术教学的决心和信心。三.中学美术教材教法的理论基础和科学方法

(一)理论基础

1.中学美术教材教法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如面对美术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教与学、讲与练、知与能、内容如形式、课内与课外等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可以运用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求得正确的解决;二是面对教材中涉及的中外美术作品的评价,可以借助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来解决。

2素质教育理论是素质教育思想、美育学、心理学等。

3.美术教材教法的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是美术学科,如绘画、雕塑、建筑、艺术设计、构图等。

(二)学科方法:观察实验、调查研究、总结移植 四.教学方法

1.讲授2.观摩3.讨论4练习

第一章

中学美术教学目的

一、中学美术教学目的的双层次结构,即美术教学的一般目的与美术教学的具体目的。

美术教学的一般目的包括

1智育目的;美术教学属于美育的范畴,如何增长学生的知识、如何发展学生的智力,如美术基本理论知识、美术史的有关知识、美术鉴赏知识及一些审美方面的知识、写生、创作、美术欣赏等多包涵可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开发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教育开发。

2德育目的;德育贯穿于美术教学的全过程。

3美育目的。何谓“美育:”美育即审美教育的简称,又称为美感或美学教育、审美教育,可以体现在4个方面:

⑴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主要通过对艺术品中所反映出来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内容与形式的感受、鉴赏、以及艺术创作的过程中的审美情趣流露于审美追求等来培养与实现。⑵培养审美感受力

主要表现为对审美对象(自然、社会、艺术)形式整体的直接把握与领悟,从而产生一种审美愉悦。⑶培养审美鉴赏力

表现为对审美对象的鉴别与评价的能力,包括审美对象的美丑的识别、性质的深刻理解、类型、形态的领悟与鉴别的程度,并能给予审美评价,通过审美知识、美术史论、美术欣赏与创作知识来进行。⑷培养审美创造力

主要体现在美术鉴赏的审美想象力和美术创作中的审美想象力。

这4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表现为以审美观为核心,以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审美创造力为手段的培养关系。

三、美术教学的具体目的是指通过美术教学使学生的三方面水平得到提高与发展:

1.美术“双基”水平(美术双基即美术基础和基本技能的简称,美术基础知识,包括一定的美术基本理论与美术史的知识;美术基本技能,包括使用有关的物质材料、制作工具及创作的技能技巧等。)

2.美术心理素质:是指对,造型艺术的感知、体验与创造的素养。包括艺术的观察、想象、形象思维以及情趣、意志等个性方面的水平与能力。通过美术文化素质的内化与“双基”的学习。

3.美术鉴赏力

四、重要性:美术教学的成败、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审美素质与美术文化素质的提高。

五、美术教学的任务就是中学美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主要表现为:

1.是通过美术实践教学;绘画构图学、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基础图案等

2.是通过美术鉴赏教学;美术史、美术理论

3.是通过美术课的教学。美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第二章

美术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中学美术教学原则:

1.遵行素质教育精神,重在提高审美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美术教学的内容如“双基"中加强审美经验的、审美情趣的培养,教学方法上加强形式感受力的培育、形象表现力的培育、美术鉴赏力的培育等。2.感性入手、理性渗透的启发式、循序渐进教学;

根据美术教学的特点与青少年学习美术的认识规律提出来的,在美术教学中学生无论进行绘画、艺术设计,还是进行美术欣赏活动,起其教学内容均需要通过一定的感性与理性、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学习活动才能展开完成。

3.传授美术“双基”和开发创造相结合;

一是在美术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开发学生对事物或物象的感觉、感知的细致完整、记忆准确、思维敏捷等的一般能力或智力;二是要在一般能力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开发学生对形、色、材、质等造型要素的精细的鉴别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及特有的创造能力等的特殊能力或称造型艺术能力。

4.面向全体精讲善练和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相结合;

“精讲”就是要有充分准备的高质量的少讲。要讲透重点,解决关键,突破难点,做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枯燥为有趣的通俗易懂。“善练”就是在理论的指导下,目的明确,方法正确的实践练习。一是要求 要有针对性,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情况,又能客观的分析产生的情况的原因,使解决的办法针对性强、涉及面广;二是要善于选择典型,通过分析掌握了全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那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要能及时的选择或优或差的典型“对针下药”。5.主导与主体的师生关系和课内外教学相配合。

建立主导与主体的师生关系是以充分发挥教与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为前提,让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中、生动活泼的得到全面的一种新型美术教学关系。课内外教学相配合是”高效”的重要条件,如在生活中常接触各种各样的标志,如果不了解其设计的有关知识与技能,通过课堂教学就可以了解相关的有关知识。并将其运用到生活中。课内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目的明确、端正态度、培养应有的学习兴趣,掌握有效地方法。课外进行绘画、艺术设计、美术欣赏活动。观看影视片,阅读美术报刊及参加各种美术活动等。

第三章

美术教学大纲的内容

一、美术教学大纲的意义和作用:

1意义:美术教学大纲是纲领性文件,是法规性文件,它直接制约着中学美术教学,具有极大的权威性 2作用:(1)编写教科书的依据;

(2)组织教学的依据;

(3)考核命题的依据;

(4)教学评估的依据。

二、课程标准: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的教学大纲为课程标准。是指规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纲领性文件。

三、美术教学大纲的若干基本要求: 1方向性和科学性; 2理论性和实践性; 3统筹性和适应性; 4继承性和发展性

四、贯彻执行大纲的要点是(掌握):

一要认真学习,二要切实遵循,三要灵活运用。

第四章 中学美术教材

一、美术教材定义:

1、广义:一切用于美术教学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教案、教学参考书及教学辅助材料(如挂图、范画、幻灯片、录像带、磁盘)都是美术教材。

2、狭义:指美术教科书或美术课本。

二、中学美术教科书的作用

1它直接体现中学美术教学大纲;

中学美术教科书是根据中学美术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积极改善教学条件、进行教学评价等要求编写的。

2它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无论是计划美术课时的进度,或是进行美术课的备上课、上课、布置作业等,教师都必须凭借教科书向学生传授美术“双基”,进行审美教育,开发智力资源。

3它是学生用于学习的主要指导工具;

指导学生课前课后的预习与复习等。4它是评估美术教学质量的重要参考依据。

美术教科书通过教学被学生掌握了解的情况不能不成为一个重要的参照指标,尤其是大纲规定的并通过教科书所体现出来的一些基本内容与要求,更是考核命题的取材对象。

三、中学美术教科书的特点:

1.审美性:美术教科书是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为宗旨的教学活动。在思想内容与编排设计上以人类艺术长河中美的思想观念、美的艺术想象及美的法则;二是在编排设计上注重图文并茂、印刷精美。

2教育性: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蓝本。思想性强、民族味浓又富有启发意义的只能基础教学。

3基础性: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美术教课书的内容是最基本的技能知识。

4实用性:既符合教师教,又符合学生学,是学生从学习中提高美化生活的能力。

5灵活性:美术教科书要适合不同地区、不同对象和不同情况的灵活性。

6地域性:美术教科书是在“一纲多本”的情况下编写的,各个地区可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教育发展状况、文化艺术特色等进行编写。新大纲明确规定,各地教材在基本内容与大纲要求一致的前提下,可按10%-20%的比列补充乡土教材。

7.发展性:一定时期的教学书是受该时期思想意识形态、经济发展程度以及教育培养目标、本学科发展状况、学生心理特点等诸多因素制约,因此,教科书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

四、美术教科书的结构

:一般包括显性的教学内容结构和隐性的心

理学结构两个方面。

五、中学美术教材的内容结构有:

1.欣赏部分2.绘画部分3.艺术设计部分其中,每一板块内容又分成若干小单元,不通小单元穿插组合,平行渐进,形成了目前中学美术教课书的基本面貌。

六、中学美术其他教材

1.美术教学指导书2.美术教学参考书:用以帮助美术教师钻研教科书、设计教学的美术教材配套用书3.教学范作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大型挂图,包括绘画、雕塑、艺术设计、建筑艺术等。4.美术电教教材 :是指利用现代电化技术记录、储存、传播美术教学信息的一类教材,包括幻灯片、录像带、影视片以及微机软件、光盘等。它使美术教学更具直观性,更便于学生真实感受艺术作品和深入理解技法操作的步骤方法等。5.学生练习册

第五章 中学美术欣赏教学 美术课程标准:

1.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达到什么目标?

一、激发参与“欣赏.评述”活动的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

二、逐步形成提高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三、逐步形成崇高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标准在不同学习阶段是如何递进的? 1-2年级,对学生要求偏重于从接触身边的美术作品和走到自然之中,积极参与美术欣赏活动,培养他们对欣赏活动的兴趣,对形与色的感受能力的培养是低年级学生欣赏活动的重点,鼓励学生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感受是欣赏活动的重要内容。

3-4年级的学生要求他们能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形式分析。在表达上、要求:

一、不只是用口头语言表达,还需用书面语言表达。

二、不只是表达自己的感受,还能“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

5-6年级的学生,增加了对美术作品材料的认识。此外,要求学生也要对美术作品的内容等特征有所认识。学生除应当了解国画、油画、雕塑等大型美术作品外,也应当知道在美术的大家庭中,还有版画、设计、建筑、民间美术、电脑美术等。

7-9年级的学生来讲,从“多角度”进行美术欣赏,是一个更高的要求。有以下几个方法:

(1)从作品美术语言的角度--侧重于观察和分析作品的色彩、线条、构图、明暗、肌理等。

(2)从传记的角度——力求使学生对作者的生平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对作品进行分析。

(3)从历史研究的角度——不是把分析的重点放在艺术语言上而是借助作品来介绍某一历史背景或某一历史事件。

(4)从美术史的角度——从某一画派、某一艺术运动出发,看他们的演变、兴衰。

(5)从文化的角度——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美术作品中同一类的题材,放在一起欣赏,用文化比较的方法,会使学生看清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艺术作品具有不同的面貌。如中国山水画与西方的风景画等。

内容提要:美术欣赏教学是中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他们的美术文化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从中学美术课“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看,美术欣赏教学对于美术课的其他教学内容具有纲领性的意义与灵魂的性质。本章着重就美术欣赏能力的构成及培养目标、美术欣赏教学的过程和特点、美术欣赏教学的形式和方法3个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节 美术欣赏能力的构成及其培养目标 概念:

※美术欣赏的概念:是指欣赏着运用记忆、知识、经验,对美术作品经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美术欣赏能力 是指观赏者在这一过程中表达出来的把握美术作品的能力 一.美术欣赏能力的构成包含四个层次: 1.对美术作品的审美感知力:

审美感知是进行审美活动的前提,在美术欣赏中,作品会首先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因此,敏锐的审美感知力是顺利进行审美活动的首要条件。在美术欣赏中,审美感知力主要是只观赏者对作品中点、线、面、体、光、色、质等形式因素的最直接的感受,对均衡、和谐、对称、对比、节奏、韵律等美的形式的最直接的感受,对作品所表现的艺术形象的最直接的感受以及这些方面的能力。

审美感知力不同于一般的感知能力,是因为审美感知不同于一般的感知。一般的感知是建立在认知目的上的,而审美感知不是知识的判断,不是科学的归类,而是透过物象的象形或形式,达到对它情意化的审美把我。当人们看到一座火山或一颗松树时,立即知其是火层岩或某种松柏的知觉判断,这不是审美感知,倘若立即感到它的威严崇高或挺拔苍劲时,才是审美感知。由此可知,审美感知力不是一种理性的科学认知能力,而是一种感性的情感把握能力。

审美感知力虽然主要作用于欣赏活动的初始阶段,但却不是一种简单低级的感知力。它不是对的美术作品中各形式因素孤立、零碎的感受,而是对这些因素所构成的整体知觉完形的感受,并已触及到了与作品对应的欣赏者内心的情感层面,这种融合了观赏者的兴趣、情感、审美经验以及审美趣味等因素的感受,也即我们所说的审美感知力。

审美感知力的强弱虽与先天因素无关,但更受后天教育的影响。如果后天忽视对审美感知力的培样,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方式的固定,其审美感知力的发展会受到抑制,甚至对事物的感受缺乏审美感知力。

2.透过美术作品的审美想象能力:

审美想象力是指在审美过程中,观赏者运用记忆、想象等将自己过去已有经验与眼前的作品联系起来,利用重组、联想、再造等方式创造新形象的能力。

审美想象力对于美术欣赏极其重要。在欣赏活动中,可以说没有想象力,也就没有美术欣赏活动。当然,在观者的眼中也就没有有生命力的形象,他也不会对其产生感情的倾注。自然更谈不上有什么美感。比如欣赏齐白石的《荷塘鱼乐》,如果不能想象纸的空白处是清澈见底的溪水,不能想象画中的鱼在自由自在、躯体伸展的游动,也就无法欣赏这幅画。再如欣赏张瑀的《文姬归汉图》,倘若能通过艺术形象的神情动态和细节,想象护送文姬归汉的一对人马顶风冒雪行走在荒漠中的情景,想象各个人物以及蔡文姬的心情,才能获得极大地审美享受。因此我们说,通过想象的再创造,不仅可以丰富画家没有画出的内容,还可以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从而提升观赏者的审美感受。(传宋李唐《文姬归汉图》:该画册共计十八幅,形式属于“上文、下图”的连环故事画。内容叙述东汉才女蔡文姬在董卓作乱时,被胡人俘虏,并且嫁给南匈奴的左贤王。直到十二年后,才由曹操派遣使臣,将她赎回汉地。每段画面,对于故事情节和人物、车马、配景,都有非常细腻的描绘。作者原先被订为李唐(约公元1049~1130年后),但成作时间应稍晚。画中并有多处破损,曾经过明代画家的补缀。传宋李唐文姬归汉图-创作背景

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一作明姬,昭姬),东汉陈留国(今河南粑县)人。东汉文学家蔡邕(伯喈)之女。博学而有辩才。熟谙音律。16岁嫁给河东卫仲道,婚后不久,夫亡无子,回娘家居住。东汉末年,中原战乱,被董卓的部将所虏,在南匈奴居住了12年。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当了匈奴左贤王的妻子,生了2个儿子。曹操与蔡邕友善且情意相投,惜文姬的才华,故造使以金壁赎回,接到中原。文姬于公元208年4月4日(汉建安十三年三月初一日)重返家园,后再嫁屯田都尉董祀。奉命补蔡邕的散佚典籍,忆写400多篇,文无遗漏。有五言及骚体《悲愤诗》各一首传世,倾吐乱离之苦及归汉时母子别情,哀怨激愤,是东汉末年战乱生活的真实写照。)

审美想象力的形成主要依赖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观赏者由过去经历形成的“内在图式”,二是发散思维。内在图式越丰富,思维越能多渠道、多层次的发散开,审美想象力的形成也就越顺畅,展开的想像就会越丰富。

3.深入美术作品的审美理解能力:

美术欣赏中的审美理解力,是指把握美术作品意象内涵、内容意义以及形式意味等的能力。这是需要对自然、社会有广泛深入的了解,有广博学识和对艺术有大量接触才能形成的能力。审美理解力在美术欣赏中也是极为重要的,它能增加观赏者对艺术作品把握的广度与深度,使其在欣赏过程中获得较高层次的审美愉悦、丰富的情感,并且获得更多的美术文化知识。

意象内涵、内容意义、形式意味,具体来说应该是指作品中审美形象隐含的意思,作品所表达的时代主题以及形式语言传达的审美意味。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理解。我们就不能说真正把握了作品。比如在中国画中竹子不仅仅是竹子,它更是气节之士的象征;梅花不仅仅只是梅花,更象征苦寒;还有鸳鸯象征爱情,老鹰象征正义,松柏象征坚韧,等等,如果没有对这些形象暗含意味理解,就无法把握作者所传达的深层感情,此外,任何作品都不可能脱离一定的时代背景而孤立存在的,时代总赋予每件作品以深刻的内容和意义。因而欣赏作品时,只有透过这层意义,我们才能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欣赏戈雅的《1808年5月3日夜抢杀起义者》(图3)这幅作品时,如果不知道这一历史事件的时代背景,就不能完整或很好的理解作者创作此话的意义,也就更不能把握作者是要通过此画表达侵略者的控诉和对起义者的讴歌之情。形式语言的理解对把握作品也很重要,国画的笔墨韵味、油画的色彩笔触、版画的黑白节奏、雕塑的性体质材等。如果对这些形式语言较熟悉就更能加深观赏者的审美享受。

4.依据个人见解的审美评价力

完整的美术欣赏离不开审美评价,因此完整的美术欣赏能力构成也就包括了审美评价力。审美评价力是指观赏者对美术作品整体感受、全面分析、深入理解之后的一种价值判断。由于这种判断不可能向科学判断那样有唯一标准,而必然会受到个人主观情感与生活经验的影响,所以它只能是个人见解式的。

审美评价是美术欣赏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我们欣赏任何一件艺术品最终都少不了对其进行这样或那样的评价,包括喜欢不喜欢,好还是不好这样简单的判断都属于一种评价。而较高水平的评价包括思想内涵、风格语言、形式特征的等的揭示与判断,这种评价不仅对丰富作品的审美价值有利,同时对艺术家进一步的创作也有利。而中学美术欣赏教学来说,它最大的益处是能锻炼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使其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获得理论的润泽与修养,提高美术鉴赏力。二.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目标

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目标是以美术欣赏能力的构成为依据,结合学生美术文化知识、心里发展特点和当前我国美术教学的实际状况而提出的,它着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能区别不同种类的的美术作品,能把握不同美术样式的艺术特点。

中学生欣赏美术作品,首先要能区别属于哪一类美术门类及该门类的审美特征,能区别作品由于工具材料和表现手法的不同而形成各自不同造型样式和艺术特点,并能依据其作品的审美特征、造型样式和艺术特征去欣赏。如中国画的笔墨韵律之美(图1),油画的色彩凝重之美(图3、8、9、),水彩画的轻盈润泽之美(图),版画的刀法之美(图),艺术设计的造型与功能之美。(图6)。2.能欣赏美术作品中形象塑造的美

通过欣赏教学,因该让学生知道艺术形象不是以一个固定模式塑造的,不同的艺术形象有不同的美,就以人物形象来说,面容较好的形象只是表现了一种美,而不同年龄、职业、身份、性格的形象都有各不同的美。

学生还因该知道美术作品的形象,即是自然美、社会美的反映,同时又是艺术美的创造。艺术家不是镜子似的反映现实生活,面对同一景物,不同艺术家会因个人感受不同而创造出不同的艺术形象。因此,在欣赏中,学生要学会超越艺术形象逼真感的浅层次审美感受,去领悟其深层次的审美意味。

3.能出不按照形式美的规律去鉴赏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艺术设计,都是依据一定的形式美规律创造的,通过欣赏学习,应使学生能够初步欣赏点、线、面、体、光、色、质等形式要素的审美特点以及由这些形式要素所组成的对比、均衡、和谐、节奏、韵律等形式美或形象美,并以此为基础来审美视作品,进行初步的审美判断。4.能初步把握美术作品的风格

一件美术作品的风格特征,是指艺术家独特的构思、表现手法和形式风格。例如欣赏齐白石的画(图1),就要抓住其画风明快强烈,笔法洗炼,作画强调“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大写意的审美特征;李可染的山水画(图7),其风格则是构思饱满,墨色层层积染,形成凝重的审美特征。这是两种不同的风格特种。风格是艺术作品的一个 重要属性,没有风格,艺术作品在某种意义上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通过学习,要使学生学会先去了解风格流派、艺术家的审美个性,然后再来判断作品风格特征的赏析方法。

5.能初步按作品的时代背景、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去欣赏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是时代的产物、渗透着艺术家强烈的个人感情,因此必然会深深打下人类思想的烙印。通过学习,要使学生学会能初步把握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去欣赏美术作品,挖掘作品中较为深层次的思想感情。比如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图8),既要能欣赏其形象的美丽,神情的细腻微妙,构图的均匀和谐,以及画法的严谨精细,还要能够从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背景去理解其反神权统治,歌颂人的自由、价值 等思想意义。

第二节

美术欣赏教学过程和特点

一、美术欣赏教学的过程

美术欣赏教学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美术作品展开赏析的活动过程,认识它,对于把握美术欣赏教学的特点,促进其教学的合理化、科学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关于美术欣赏教学的过程或其程序的研究,目前国外有学者提出了叙述、形式分析、解释、评价等4个步骤。我国也有学者为此提出了这样的欣赏过程,即,“作品给了你什么感觉——作者如何使你产生这样的感觉——作者想表达什么——你喜欢这件作品吗”?等。

我们认为,美术欣赏教学的一般过程即感知、分心、理解、评价4个阶段。

1.感知阶段:在欣赏教学中,感知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感知包括两个 方面:一是作品内容给人的情绪体验;二是,作品形式给人的情绪体验。要使学生在此阶段获得较好的感性认识,教师必须注意几个问题:(1)要适当提供作品的背景材料。(2)运用有效手段为学生创设审美情景。一种合适的审美情景可以使学生顺利摆脱日常的意识状态而转入审美状态,可以使学生摆脱功利目的而调动内心情感进行体验。课堂环境的布置、优美抒情的描述、音乐文学的辅助等式是创设情境的好方法.(3)尽量运用清晰可感的教学用具。美术教科书中的图片往往因印刷偏差或者画幅偏小不利于学生去有效感知,因此教师用一些清晰可见的挂图、多媒体(幻灯、投影仪、录像等)来教学。

2.分析阶段:学生在感知阶段获得的情绪体验还只是直觉层面上的体验,这种感觉不稳定,因此必须经过分析解释。分析阶段具体是指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作品之所以能让人产生某种美感的原因,其途径是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来探索。(1)内容方面。指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调动自己关于自然、社会、人生各方面的具体认识和直接体验,与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结合起来,以此解释作品之所以让人产生某种美感的原因。(2)形式方面。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艺术家如何运用点、线、面、体、空间、光色、材质等造型要素以及规格、比例、均衡、对称、反复等组织方法,理解作品中的审美法则。

3.理解阶段:理解阶段是教师引导学生对作品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

内涵进行深入挖掘的过程。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理解创作者的初衷,二是理解作品的社会价值。理解阶段处理好审美与教育的关系;审美与认知的阶段。4.评价阶段:评价阶段是对面前各阶段的总结。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前面各阶段所获得的感受、体验、认识对作品进行再度审视,从而得出有创见的个人见解的过程。

二、美术欣赏教学的特点

有直观性、再创造性、精神愉悦性和美育性等几个特点。

1.直观性:美术欣赏教学是通过具体、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进行的,形象存在于作品之中。如果对学生不进行直观感受,学生就难以进入应有的感知阶段。

2.再创造性:欣赏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艺术作品被艺术家创造出来,这是第一次创造,而欣赏者再欣赏他的时候,必定会根据个人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美感经验、艺术兴趣等对其再一次创造,这就是再创造。3.精神愉悦性。欣赏教学是一个审美的过程,伴随着每一个阶段教学活动的进行,学生审美心理活动逐步展开,不同程度的审美愉悦也得到体验。感知阶段的初级感官愉快吗,分析、理解分的审美愉悦展开,再到评价阶段的理性愉悦,这些无一不是精神上的满足。正是在这种满足中,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心灵得到净化。因次,精神愉悦性是美术欣赏教学的又一个特点。

4.美育性。美育性是指美术作品通过美体现了真和善的综合的客观效果。美术作品在帮助人们加深对现实认识的同时,往往也起到教育人,改变人的思想意识,影响人的情感趣味的作用。美术欣赏教学由于主要是艺术美为欣赏内容展开深入的,因而突出体现了美育性的特点。

五、美术欣赏教学的形式和方法 1.专题欣赏:介紹美術史上某一歷史時期的美術成就或某一國家的發展情況。(2)评述某一艺术家的生平及某一是时期的艺术成就;(3)欣赏某一美术门类的作品,如欣赏中国山水画;(4)选择一个特定的美术主题,如欣赏“风俗画”等;(5)选择某一名作赏析等。专题欣赏教学中应注意的要点:

(1)在设计教学时要明确教学目的与清晰的教学思路,做到精选作品做到教学内容形成一个完整、明晰的系统,避免作品量大、时间、空间跨度大。

(2)在选择作品是要把握宜精勿滥的原则,力图采用某一时期、一风格流派中最具代表性的、普遍公认的优秀作品。在具体教学中要轻重得当、有主有次,对主要的作品应引导学生进行较为深入完整的赏析,次要作品进行提示即可以。

(3)专题欣赏涉及的内容交广,教师在引导的时候应注意把学生所学过的文学、历史以及其他学科的知识与专题内容联系起来,以便于学生更好地欣赏作品。

2.随堂欣赏:随堂欣赏是指在绘画与艺术设计的课业中穿插进行欣赏的教学形式.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充实教学内容,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启发性和艺术性很有帮助。注意要点:

(1)它是辅助教学,因此不易占过多的课内时间。

(2)他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解决某一方面的基础知识,或是帮助理解某一方面的技能技巧,因而其欣赏内容应有侧重点,无需像专题欣赏那样全面深入。

(3)欣赏内容的选材,不宜太多,而宜少、精、要能起到启发的作用。

3.现场欣赏:是指组织学生到现场或实地进行欣赏的教学内容。注意要点:教师选择重点作品引导学生欣赏,观展后,可开展小讨论或让学生作笔头小结。写出自己的观展体会。

二、美术欣赏教学的方法

具体的方法很多,可概括为讲、看、谈、写4种方法。

1.讲:就是教师通过语言表达,较系统的讲授美术常识,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欣赏,帮助学生分析、认识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方法。这种“讲”包括讲述、讲解和讲演,既有叙述和描绘,又有说明、解释分析和论证。讲的优点在于教师有较多的主动性,易于控制所传递的美术知识内容,并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较系统的知识。其缺点在于,如果使用不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可能受到压抑。因此,运用“讲”应注意以下几点:讲的内容要有科学性和思想性;要有系统性、针对性,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语言要简练、准确、清晰、生动形象,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多变讲的具体方式。2.看:看是指在教师的知道下,学生对作品的观赏活动。它是美术欣赏教学中最基本的方法,欣赏时选择的作品要有典型性、代表性和教学性,不宜求多,更不宜求全。

3.谈:谈是指在欣赏活动中师生围绕一定的议题,有感而发的进行交流、讨论。4.写:“写”是指教师通过让学生用笔头作文的方式把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认识、理解、评价等表达出来。

具体的美术欣赏教学的方法还很多,在实际的教学中,各种方法都应灵活互补。参考教案

课题:晚钟——深沉、质朴的现实主义力作

教科书:高中美术欣赏教材 教学年级:高二年级下期 教学时间:1课时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美术欣赏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一些欣赏的基本方法,审美主体意识正在加强,但仍缺乏主动与作品进行多方位交流的渴望及能力。

知识目标:介绍米勒作品整体的艺术价值及其风格特征,并引入相应背景资料。

能力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基本欣赏方法的能力,并在欣赏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审美能力及主动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习米勒的艺术风格及艺术价值在《晚钟》中的具体体现。教学难点:设置适应双边教学深入展开的情景及方式,激发学生更深入参与到欣赏活动中来。

教学用具:教材(可借助多媒体教学系统,使用电脑课件)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5分钟)

1855年,库尔贝发表了著名的“现实主义”艺术宣言。申称:“要像所见的那样,如实的表现出我那个时代的风格、思想和她的面貌:一句话,创造活的艺术,这就是我的目的”。这标志着现实主义美术思潮在法国的兴起和流行。在这时期,一批追求客观、真实、准确的再现现实生活和自然对象的外形特征及内在精神的画家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现实主义的绘画艺术。

特定的时代产生特定的艺术形式及艺术风格,那么,我们先来看看19世纪法国社会的图景。了解一下现实主义思潮产生的背景材料。

二、背景资料:

1.19世纪法国社会相关重大事件: 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 1836年,推翻波旁王朝 1848年,法国大革命爆发 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 2.社会生活:

法国处于社会制度交替的时期,社会剧烈动荡,上层社会腐朽、奢华。政治生活残酷、血腥。人民在苦难、贫困中挣扎。

一部分知识分子彷徨、痛苦、逃避社会矛盾,钟情于自然风光,如众多枫丹白露派风景画家。而另一家部分则不回避社会矛盾,更不故意粉饰、美化现实。他们关注现实的状态,努力表现生活的真实和内涵,创造出体现时代特征,社会矛盾的力作,如米勒等一批现实主义画家。3.米勒(1814——1875)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

形式风格:善于选择极具表现力的造型外轮廓,将朴拙的用笔与丰富的光相结合。作品意境浑厚、质朴、宁静。

情感内涵:讴歌劳动者的善良、朴实与勤劳这些人类美好的情操,表达对劳动之美真切的感受,歌颂泥土上的英雄——农民,深切同情者的悲惨境遇。怀有虔诚的宗教意识和伤感情绪。

三、作品赏析:《晚钟》.米勒 1.人物造型(15分钟)相关思考提示:

(1)男子为什么在教堂晚钟响起时,却背向教堂的方向,而且埋头整理沾满尘土的帽子。

(2)农夫为什么要侧身背向教堂,去低头祈祷。(3)为什么要在农夫身上添加鲜红的袖套。学生自由讨论:

就人物造型中任意一点的处理、安排,阐述自己的看法。(学生准备2分钟)教师针对学生回答进行引导、评价。教师评价要点:

(1)是否能够把自己置身于作品中,把自己当成作品特定时代下特定人物去体验人物造型的意义。(2)是否能

第六章

中学绘画教,歌颂泥土上的英雄——

(一)绘画教学的意义

1通过绘画教学,可使学生了解绘画艺术的特点,掌握绘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丰富和扩大知识领域,为将来打下基础;

2绘画教学可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促进他们健康全面的发展;

3绘画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丰富其审美素养。

(二)绘画教学的内容

一、基本常规常识:

1作画姿势;

2绘画工具材料的熟悉与掌握;

3绘画造型艺术语汇

4绘画透视学

5艺用人体结构运动学;

6色彩学

7绘画构图学

二、素描;

三、速写;

四、水彩;

五、水粉画;

六、版画(纸版画、木刻版画);

七、中国画

(三)绘画教学的要求:

1绘画教学要有目的性;

2绘画教学要有序列性;

3绘画教学要有多样性;

4绘画教学要有双基性。

(四)写生教学基本要点

1在教学中,教师就根据具体的课题与教学内容,对所准备的欣赏作品、范画等进行简析,使学生得到艺术美感的熏陶和写生表现的启迪,又能激发他们写生实践的兴趣和信心;

2在辅导学生和作画示范时,教师的绘画方法要多样而具体; 3在教学中应切合实际地注重一般画法、画理的介绍和指导; 4在写生教学中应适当增补记忆画、默画的练习使写生教学效果深入圆满;

5在教学中,教师对写生对象和教室环境要进行必要的选择、设计安排。

(五)临摹教学的基本方法 1临写法 2摹写法

临摹教学的基本要求

1明确教学目的;

2精选临摹范本;

3深入分析范本;

4把握临摹的灵活性;

5注重学生临摹方法的指导。

(六)创作教学基本形式 1记忆画; 2想象画:是指把过去认识和积累的材料根据需要重新联系、组合而产生新的形象并被表现出来的绘画,即创作画

教学方法分两种:

一是着重反映对象的客观物象特征,偏重写实的“再现”教学方法;

二是着重反映作者的主观情趣,偏重理想地表现对象的“表现”教学方法 3插图; 4其它教学形式

第七章 中学艺术设计教学 艺术设计教学的内容:

1、传统工艺美术;

2、现代艺术设计;

3、民间工艺美术;

(一)艺术设计教学的意义:我们认为艺术设计的意义就是通过对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美化,作用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与审美情趣,且具有其他美术形式不可比拟的经常性、广泛性与深入性。

1通过艺术设计教学使学生了解艺术设计作为美术的一种,它是和社会生产有着重要直接联系的物质文化之一,具有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双重特性;

2通过艺术设计教学使学生懂得艺术设计不仅是审美与生活的结合,也是艺术与科技的结晶,它为生活服务并反映时代特征;

3通过艺术设计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形式美原理和法则,培养他们一定的设计制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和美化生活的能力。(首先,形式美的原理与法则是艺术设计的一个重要问题;其次,能培养学生一定的设计与制作能力;

4艺术设计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与美化生活的能力。

(二)艺术设计学的要求:

1针对教学内容而言要力求做到“精要”; 2从教学方法力求做到“好懂”; 3从教学效果看要力求做到“有用”

一平面构成 是指在平面上将点、线=面按照交叉、重叠等不同组合方式,根据一定的骨骼形式进行排列,构成重复、近似、渐变、发射、密集、对比、特异、空间错视等图案形象,产生新的视觉效果的现代造型设计艺术。

二民间工艺美术的内容可分为两大类:

1平面造型类,如民间剪纸、民间镂印、地方戏剧脸谱以及民间年画等; 2立体造型类,如民间竹刻、民间泥塑、民间编织与编扎等

三民间剪纸教学需注意: 1了解生活中的民间剪纸; 2造型方法灵活多样(剪纸造型的思维方法主要是求大、求活、求全、求美四点);

3剪纸的步骤(a设计好画好图案在剪的纸的背后,文字要反写。b剪刻过程中要细心,线条要流畅。c最后把剪好的图案用糨糊裱在白纸或彩色纸上。);

4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a教学中要向学生讲清图样做到“线线相通。物物相连”分清主次关系。b讲清剪刻过程要细心。C教会学生正确使用剪刀,不要限制学生对纸张材料的选择。使学生得到锻炼与发展)第 八 章 中学美术教学过程

中学美术教材教法讲义 篇2

1、开展专题学习, 更新教学观念

为推动地方高师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更好地与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相适应, 首先是转变教师的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 高师院校教师在头脑中要时刻明确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新课程的实施者, 是高素质的教师, 要改变别人, 必先改变自己, 更新教学观念。实现教师的自我定位应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应从知识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教学形式从封闭式向开放式的转变, 只有进行观念的充分准备, 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 才能在教育环境中掌握好方向。其次是组织学生学习《标准》理念、课程目标、评价方式, 开设《标准》专题学习并积极开展讨论, 分析课程改革对信息技术教师角色、能力、工作方式、教学方式、教学策略的新要求, 充分认识信息技术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关键。

2、结合《标准》要求, 改革教学内容

2.1 结合课改, 吸收和补充新的研究成果

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教育都在不断地发展, 教法与相关学科和新兴学科之间的关系还不很协调, 有些教学内容陈旧, 未能与当前的思想观念、生活实际和学科的发展同步, 没有结合当前的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改革, 理论脱离实际。因此, 在教学中应走出课本, 在保持《教法》内容相对稳定的前提下, 增加信息技术教育领域新的研究成果, 使学生了解该领域前沿的基础研究状况, 形成较为先进的信息技术教育观念。同时特别要联系目前的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实施现状, 介绍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以及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 《教法》要在学习《标准》的前提下, 开设中学信息技术发展的专题课程, 明确符合时代发展的课程目标, 使学生的学习紧跟时代的要求, 实行教学内容和学生主体的开放, 建立开放型知识结构。

2.2 对新《标准》内容进行研究

新的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在内容上有了重大的变化, 突出了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 课程标准的颁布代表着信息技术课程走向成熟。本次课程标准和以前的计算机教学大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等完全不同。信息技术教育 (课程) 的描述比较简单笼统, 没有足够清晰地具体化, 难以对课程实施给出有效指导。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内容必将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但是当前基于冯诺依曼体系的计算机技术 (如前台图形用户界面技术GUI和后台数据库技术) 已趋成熟和稳定, 而语音识别、神经网络、人工智能、生物计算机等前沿技术在短期内尚无法实现质的突破。当前信息技术的基本形态处于一个相对稳定期。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推出, 既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动而产生的, 又是对我国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研究与实践汇总、归纳而形成的必然。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 其设计中确立了这样的指导思想:使学生在持续的信息技术应用实践中, 把握具有普遍迁移意义的技术文化要素, 体验信息文化, 提升信息素养, 从而支持全面的基础文化素养的发展。[1]结合其高师专业课程的相应改革, 正确把握新《标准》内容的定位, 并对其教法及相关问题开展讨论研究。

2.3 调整教学顺序

《教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信息技术专业基础知识基础上开设的, 通常是先学习了解研究对象、任务、特点, 对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和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再讲教学原则、逻辑知识和教学方法, 最后介绍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如果先让学生明确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应做哪些工作, 再介绍做该工作具备的知识、原则、方法, 就能激发其学习兴趣, 使其主动学习, 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3、改进教学方法, 转变学习方式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 教师素质与课改要求的差距明显显露出来。教师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前提下, 要具有将知识转化为智慧, 将理论转化为方法的能力, 适应综合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的要求, 提高将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现代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的能力。其变化的实质就是教法、学法上的改进, 教法与学法相互制约, 相互影响, 许多有效的学法正是直接从教师具有示范性的教法转化而来的。高师生的学习方式直接影响其未来的教学方式, 高师生经历“大学教法—学习方法—中学教法”的过程, 作为《教法》课, 更应该在新的教育教学观指导下从“满堂灌、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中解脱出来, 运用探究、参与、研究的教学方法, 进而促进学生从被动听、做笔记、围绕解题、练习、考试关心分数向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有效的学习方式转变。

3.1 强化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教与学两方面直接参与、共同对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一方面通过教师精心选取典型的优秀教学案例, 引导分析获得蕴涵其中的那些已形成的教育原理、教学原则和方法等;分析常规教学模式, 并探讨新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探究式信息技术教学、信息技术质疑教学模式、活动型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整体教学与范例教学) [2];学习综合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性教学方法;深入学习分析案例中的教学设计如何体现现代教学理念和现代教学方法, 既可体现学科特点, 又可将已有的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知识运用其中, 学生又能处于积极参与状态创造性地获得学科教学的有关知识, 增强对教学问题的分析决策能力, 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 在教学中, 组织学生对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进行充分讨论, 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 教师根据情况进行总结。通过这种观摩—交流—反思等一系列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未来教育教学的反思精神, 发展学生对自身教学实践进行批判的技能, 使他们掌握对教学进行自我分析和反思的方法, 进而形成一定的信息技术教学研究能力。

3.2 重视校内试讲的质量

现代教育思想的实践教育思想强调, 现代教育具有实践性, 教育是必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实践环境, 将实践活动纳入课程体系;必须重视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创造意识。[3]校内试讲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质量对学生将来从事信息技术的教学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促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从事教学的开始, 校内试讲需要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到我们的实习基地见习, 实地感受一节信息技术课;其二是观看现有教学录像, 看一个教师的形象、风度、语言表达、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对待学生的方式、对教学内容的处理、课堂的小结;其三是在班上推荐一名学生讲一节信息技术课, 提供给大家一个讨论的课案, 讨论一节信息技术到底应该怎样上, 怎样才是一节信息技术课, 一节课的基本过程, 把握好一节课的基本环节;其四是分组试讲, 每一个学生要通过3个教案, 严格规范试讲各环节, 设计统一的参考教案模式, 学生不仅要有文字的详细教案, 还要有与此相配套的课件, 突出教学的引入、教学内容的表现;其五是采用微格教学模式, 每个学生都就课堂教学的某几个环节进行教学录像, 教师学生一起分析, 帮助学生存在问题, 尤其是学生个人得到真实的反馈信息, 不断改进行和提高教学能力[4]。

4、加强实践环节中的理论分析和技能培训

《教法》课的教学, 是对学生进行系统师范性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 不仅要求学生很好地掌握其中的理论知识, 还要培养技能。然而, 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 而只能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要体现学生知识的建构过程, 就应该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环境中, 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完成。因此必须建立一种新的教学机制, 创设一种能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开展研究活动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在开展合作交流的研究性活动中把握信息技术教育理论的精神实质, 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然而, 长期以来, 《教法》课重理论轻教学技能训练, 同时大学在追求学术高品位时, 不可避免地脱离基础教育的实际。因此, 教法课程必须由重理论轻技能转向借理论促技能, 并将其作为专业技能课程设置, 其理想的改革方式是实行开放式教学, 发展专业发展学校, 让学生经常到中学去见习, 参与教研和教改活动, 尝试教学设计和实施。这是一种互惠的行动, 它不仅有利于大学教师、学生和中学教师双方的专业提高和发展, 而且对师范生的知识应用和教学技能的训练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5]。但由于教育体制和条件的限制, 这种方式难以实施。因此, 在目前的状况下, 只有加强和改进教学活动, 活动始终以尝试教学设计、模拟课堂教学为中心, 同时兼顾专业和技能的训练, 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个人的教学反思, 促进教师教学知识的发展。具体做法:改变将《教法》课与试教课分离的现状, 在《教法》课学习理论的同时, 就开始分小组对中学的典型课题进行试讲, 小组既作为教学基本功训练小组, 又作为学习理论小组和反思研讨小组。同时加强师范生的微格教学训练。在教师的引导督促下形成一种合作交流、相互切磋、共同发展、和谐统一的学习氛围, 增进知识的应用, 在应用中进一步提高对理论的认识, 继而在以后的全面试讲和教育实习过程中, 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反思阶段针对实践中出现的矛盾与分歧, 例如结合《标准》理念, 分析《标准》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以及不足等, 提出研究探讨课题, 更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确定毕业论文选题, 进行实证研究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能应用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方式和手段, 善于把信息技术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 既能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又能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科研的高质量的信息技术教师。

5、结束语

教学是一个实践的过程, 学生在突出实践性的课程学习环境下, 不仅对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结构有一个良好的认识, 对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有大概的了解, 对信息技术的实践有了更多地体验, 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各环节有了基本的认识, 为将来从事信息技术的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在充分学习他人成功经验及其它学科教材教法已有经验的基础上, 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评价方法等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对传统教学中不合理方式进行更新;在抓好课堂基本理论教学的同时, 突出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 在实践中指导学生模拟教师角色上课;并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较新的教育理论和创新的教学观念, 采取开放式教学, 把教材教法课由教师主讲转变为引导, 把学生“学教学”转变为“教中学”, 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周敦.中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3]彭绍东.信息技术教育学 (修订本) [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2004:195.

[4]黄刚, 吴丽华, 姜云杰.加强中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课程实践性的做法[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7 (3) .

中学英语新教材教法的看法 篇3

[关键词]教法转变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09)08—0027—02

不知不觉走进“课改”好几年了,就反思我写了不少,在探索中逐步有了自己对新教材教法的一点看法。写出来与各位同仁共勉!

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当今英语教学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培养其交际和运用英语的能力。要达到这些任务,一定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若继续沿用传统的重语言知识讲授、重译写和语法教学、轻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不仅调动不起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而且也不能充分达到教学任务。其次,应重视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时期英语教学要提倡“乐”的观念,情绪越好,越乐观,对所学内容便会发生浓厚的兴趣,学习效果也将越好。第三,在新形势下,转变教学思想是搞好新教材教法的前提,更新观念是用好新教材的保证。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自觉转变过去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特点,以突出教材的交际功能为主线来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尽快解决教材新与方法旧的矛盾,变“不适应”为“适应”,掌握教学的主动权。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起始阶段的教学要从视听人手,听说的比重应大些。为实现这个任务,重要的是要调动学生群体的积极性。兴趣是一个人对一定事物所抱的积极态度,是学习的动力,是发展能力的契机。教师应在如何使学生乐于学习、自己如何吃透教材、深刻理解英语课的性质和特点、想方设法创造乐于学习的语言环境上做“文章”。

1采用直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根据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特点,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自觉和不自觉状态中,开启“自动学习”的心扉。在教学中,可尽量利用实物、图片和电脑等直观教具进行教学。嗅觉、视觉、听觉一起参与感知,将实物与英语联系起来,学生获得直观印象后便很快记住了句型和生词。

2采用情景教学,创设良好气氛。在日常教学中,我注意使用情景教学法,以听说训练为主导,以课本教学为依托,充分运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和设备,紧扣教材内容,使教学活动尽可能置于语言情景中去进行,使学生的理解力、记忆力、运用能力处于最佳状态。并在此基础上联想、综合,充分运用任务性教学,进行创造性学习,从而达到掌握和运用语言的目的。

运用交际手段,培养学生的能力。绝大部分学生主要是在课堂上学习英语,而在现实生活中缺少语言交际的环境和场所。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最常用、最有效、最重要的一种交际工具。交际能力是指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语言进行听说读写、交流信息和思想感情的能力。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和提供情景操练的机会,尽可能地将真实生活搬进课堂,注意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语言交际的环境。同时,还注意到交际是双向性的,是说者和听者双向交流思想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双方地位是不断发生变化,互相转换的。所以,尝试着将上课开始教师问、学生答的Free talk模式改为放手让学生互相问答,自由对话。如先由值日生开始提问,然后接龙式的既答又问,一个一个进行下去。发问的学生可以随意挑选对象提任何问题,这样听者、说者位置频频交换,学生始终处于一种主动接受和传递信息的状态之中。这种训练不仅要求学生准备好自己将要表达的内容,更要根据对方的内容进行即席发言,主动吸收和理解对方的思想,尽快组织新的语言并表达出来。通过这种训练,学生听说能力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引进戏剧表演,丰富课堂内容。为满足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同时也突出英语教学的实践性和交际性,在教对话时,我有意识将其排成小短剧,并配以简单的道具,创设出一定的语言环境。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表演,让其他学生担任评委,这样可以增加学生语言实践机会,提高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表演积极认真,评委们全神贯注,凝神观看,不时发出笑声。这种练习不但能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能提高学习兴趣。

初中美术教材教法试题及答案 篇4

一、单选题(共 30 道试题,共 75 分。)

1.有一位老师在教学结尾的时候说:“好的,同学们,我们这节水彩课就讲到这里,请同学们课后完成一幅关于水果的水彩画,下节课对大家的作品进行点评”。这种类型的结尾属于(B)

A.总结性结尾

B.交代性结尾

C.启发性结尾

D.悬念性结尾

满分:2.5分

2.培养学生的“视觉读写能力”也正是“(A)”语境下美术教育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A.视觉文化

B.写意表现

C.具象造型

D.抽象造型

满分:2.5分

3.美术课程标准的(A)是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审美情操 ?

A.要求

B.目标

C.主旨

D.内容

满分:2.5分

4.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是以(B)为基础的,是在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A.劳动

B.知识

C.能力

D.技术

满分:2.5分

5.美术教材的构成要素可以分为文字和(A)两大类

A.图像

B.画笔

C.视频

D.画纸

满分:2.5分

6.(B)是教师教学的对象

A.课本

B.学生

C.家长

D.多媒体

满分:2.5分

7.教案的作用是:(B)促进周密的思考;获得备忘的效果;记录教学的过程;引导反思

与改进;与他人更好地交流。

A.明确教学的目标

B.引导学生的学习

C.督促教师的授课技能

D.清楚教学流程

满分:2.5分

8.美术教育具有(A)的特点

A.“寓教于乐,潜移默化”

B.净化心灵

C.陶冶情操

D.提高修养

满分:2.5分

9.备受推崇的人类智慧要素是:人的创造意识,创造精神,(C)

A.劳动能力

B.生活态度

C.意志品质

D.道德修养

满分:2.5分

10.下列不是美术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C)

A.更新观念

B.转变方式

C.调整结构

D.重建制度

满分:2.5分

11.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三杰是(B)

A.达●芬奇、提香、丢勒

B.提香、乔尔乔内、丁托列托

C.丢勒、米开朗基罗、贝利尼

D.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

满分:2.5分

12.审美教育的价值有:(B),惩恶扬善的社会价值,诉诸思维的生活价值,助于宣教的政治价值。

A.引导创作的艺术价值

B.陶冶性情的精神价值

C.启迪人生的认识价值

D.促进社会的自然价值

满分:2.5分

13.审美教育的价值有:(B),惩恶扬善的社会价值,诉诸思维的生活价值,助于宣教的政治价值。

A.引导创作的艺术价值

B.陶冶性情的精神价值

C.启迪人生的认识价值

D.培养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价值

满分:2.5分

14.(A)把视觉文化的艺术课程形象地比作城市的交通运输平面图。

A.阿瑟●弗兰

B.帕梅拉●泰勒

C.史蒂文●卡尔彭特

D.罗恩菲德

满分:2.5分

15.教师讲课要求使用规范语言。“规范语言”是指(A)

A.普通话

B.方言

C.幽默语言

D.专业语言

满分:2.5分

16.创造过程由构想和(A)两个阶段构成A.实施

B.计划

C.场所

D.说明

满分:2.5分

17.古希腊著名哲学家(A)在西方教育史上最早试图根据学生生理发展状况进行年龄分期,实施基础教育。

A.亚里士多德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帕里斯

满分:2.5分

18.下列选项不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学评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的一项是(D)

A.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B.评价体系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作为评价的基础

C.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

D.教师要学会自我评价、形成自我反思、自我教育

满分:2.5分

19.创造价值体系包括:形成创造意识、提供多维模式、(B)

A.提供发展空间

B.实施创造计划

C.提供创造的技能

D.实施发展计划

满分:2.5分

20.(B)把视觉文化的艺术课程形象地比作城市的交通运输平面图。

A.阿瑟●弗兰

B.帕梅拉●泰勒

C.史蒂文●卡尔彭特

D.罗恩菲德

满分:2.5分

21.作品《父亲》是(D)的代表作品。

A.徐悲鸿

B.罗中立

C.张大千

D.齐白石

满分:2.5分

22.有“近代教育之父”之称的()尖锐地抨击中世纪的学校教育二号召“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提出统一学校制度,主张普及初等教育,采用班级授课制度,扩大学科的门类和内容,强调从事物本身获得知识。D

A.亚里士多德

B.阿尔伯蒂

C.丢勒

D.夸美纽斯

满分:2.5分

23.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把儿童美术发展分为:涂鸦期、前图式期、图式期、写实萌发期、伪自然主义期、青春危机期、(C)七个阶段。

A.成熟期

B.迷茫期

C.青春期

D.懵懂期

满分:2.5分

24.人类思维的两大形式是直觉和(B)

A.情感

B.理性

C.想象

D.思维

满分:2.5分

25.组织管理好课堂教学要求不包括(B)

A.教学计划要严谨

B.整节课都要经新课

C.掌控课堂

D.教学效益最大化

满分:2.5分

26.下列组织形式中不是教材的组织方法是(A)?

A.逻辑式组织

B.心理式组织

C.折衷式组织

D.中心式组织

满分:2.5分

27.备受推崇的人类智慧要素是:人的创造意识,创造精神,(D)

A.劳动能力

B.生活态度

C.意志品质

D.精神追求

满分:2.5分

28.1925年,德国大建筑家格罗皮乌斯在德国魏玛设立了“(A)” 促进了现代主义建筑的快速发展,讲究建筑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以适应现代大工业生产和生活需要。

A.英国伦敦

B.工艺美术联盟

C.万国博览会

D.公立包豪斯学校

满分:2.5分

29.清政府于1904年1月颁布()确立了图画手工课开始进入中小学课堂中A

A.“癸卯学制”

B.洋务运动

C.教会教育

D.“新学”教育

满分:2.5分

30.美术教师可以向民间艺人学习(D)

A.纺织

B.铸造

C.舞蹈

D.蜡染

满分:2.5分

二、多选题(共 5 道试题,共 12.5 分。)

1.导入可分为¬(BD)两类。

A.举例导入

B.直接导入

C.故事导入

D.间接导入

满分:2.5分

2.美术教学评价的内涵提到,在美术教学中倡导教师(CD)

A.强调学习成绩,让“差生”感到羞愧

B.提高学生尊严、保护学生隐私

C.学生相互欣赏、教师时刻提供帮助

D.对学生欣赏和帮助

满分:2.5分

3.在上层社会或文化人中,进行的博雅美术教育,主要的教学或学习方法是(ABC)

A.注重学习者整体素质的提高

B.临摹、观察、记忆和写生相结合C.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师徒式

D.技艺特色十分浓郁

满分:2.5分

4.长期以来美术鉴赏教育要解决的正是如何使学生获得“(C)”与“(D)”作品的能力。

A.创作

B.临摹

C.分析

D.理解

满分:2.5分

5.新美术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改变原来美术课的专业化倾向,提倡新的学习方式,即(ABC)的学习方式

A.自我监控

B.自我指导

C.自我强化

D.自我激励

满分:2.5分

三、判断题(共 5 道试题,共 12.5 分。)

1.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国家标准》的实验稿,力求体现素质教育。(B)

A.错误

B.正确

满分:2.5分

2.扬●阿姆斯●夸美纽斯捷克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主要著作有《母育学校》、《大教学论》、《语言和科学入门》、《世界图解》等。(B)

A.错误

B.正确

满分:2.5分

3.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于,教师要始终坚持不懈的去学习,掌握最前沿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和技巧,厚积而薄发,只有这样才能受到学生的喜爱,高尚的师德才能建立和发展。(B)

A.错误

B.正确

满分:2.5分

4.新中国成立后,高中一直没有美术课,国家教委于1996年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初审稿)》,至此。普通高中才有了美术课。(B)

A.错误

B.正确

满分:2.5分

5.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较,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前者是建议性的,而后者是指导性的。(A)

A.错误

B.正确

中学体育教材教法重点 篇5

1、体育课程是运动认知性课程2体育课程是生活教育课程3体育课程是情意类课程4体育课程是综合性课程二、五个学习领域:1运动参与目标2运动技能目标3身体健康目标4心理健康目标5社会适应目标

体育教学过程的特点:1身体直接参与2体力与智力活动相结合3身体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

四、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1、整体性,2、连续性,3、层次性

五、体育教学内容的特点

1、身体运动性,2、健身性,3、娱乐性,4、非阶梯性

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的优点:

1、自主学习的优点:有利于学生进行适合于个性特点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思维能力。

2、合作学习的优点: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取长补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性和集体性。

3、探究性学习的优点:有利于学生认识学习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水平、单元、课时计划三者的关系:

单元教学计划是水平教学计划的细化;单元教学计划是制订课时计划的依据

八、体育课程资源的特点:多样性、潜在性、多质性

九、中学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十、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主要特点: 1.更加突出健康和教育的价值 2.重视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 3.强调教学内容和方式要体现课程的时代性 4.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5.构建发展性的评价体系

十一、体育教学目标的陈述方式(ABCD):1明确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2)准确使用行为动词;3规定学习条件;4说明预期达到的熟练程度

十二、体育教学过程的特征:1教学是教和学的统一 2教学是师生间的交往过程3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十三、动作技术的初学阶段(泛化阶段)的教学方法:情景置疑法、启发法、发现法、直观法、示范法、多媒体法、模拟法、辅助练习法、暗示法、比较法、分解法、预防与纠正错误动作法等

十四、中学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

1、体育教学的目标

2、体育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3、学生与社会的实际4整个教育目的的一致性

名词解释

1.体育教学设计:体育教学设计是体育教师分析体育教学问题,构建教学方案,并对方案进行预估、评价的教学优化过程。

2.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目标是学生在体育教学的实际情景中预期产生的学习结果或学习活动预期要达到的标准。

3.体育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所有教与学的总称。

4.体育教学内容:是那些以体育教育为目的,以身体练习、运动技能学习和教学比赛等为形式,经过组织加工后的,可以在教学环境下进行的内容的总称。

5.教案(课时计划):教案亦称课时计划,是体育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等实际情况所设计出的教学基本结构和过程的书面表达形式。

6.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7.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为了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在体育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订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步骤,完成学习目标的体育学习方法。

8.探究式学习: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科领域或体育活动过程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创设类似于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等探索活动没,使得他们体育知识、运动技能、情感与态度得到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得到发展的学习方式。

9.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10.体育课程:是以发展学生体能,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的一种特殊的教学课程,它与德

育课程、智育课程、美育课程、劳动教育课程相配合,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是整个学校教育的一个方面的课程。

11.体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是体育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体育课程与教学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综合题

快速跑包括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终点跑、弯道跑。

跨栏跑:重点是跨栏步;难点是跨栏步和栏间跑技术的结合。注意跑的直线性,身体的平衡感和节奏感。

推铅球:重点是最后用力;难点是滑步和最后用力相结合的技术。

队列队形是指全体学生按照统一的口令,一定的队形做协同一致的动作。

列是指左右并列成一排。路是指前后重叠成一行。间隔是指个人或成队彼此之间左右相隔的空隙。两人两肘之间的间隔约为10厘米。距离是指个人或成队彼此之间前后相距的间隙,个人之间的距离约为7.5厘米,队与队之间约为两步.基准学生是指教师指定为行动目标的学生。口令是指一般由预令和动令组成。

队列练习的原地动作:立正、稍息、集合、解散、看齐(向右看齐,向左看齐,向中看齐)、向前看、报数、原地转法

队列练习行进间动作:齐步、正步、跑步、踏步、立定、行进间转法

支撑摆动重点是以肩为轴,直臂顶肩。难点是掌握前、后加速摆腿时机。

横马分腿腾越:重点是提臀分腿。难点是推手顶肩振上体。

排球:正面下手发球的重点是直臂挥摆、掌根击球、击球时机。正手上手发球的重点是平稳抛球,掌根击球。跳发球的重点是旋转抛球,用展收腹带动臂的鞭打。传球(双手上手传球)重点是手型,击球点和用力顺序。扣球的重点是起跳,挥臂和击球手法。难点是起跳时间和起跳点。

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中学武术教学应注意的问题:突出武术的民族特点;突出武术的技击特点;突出武术神形兼备的特点;突出武术的节奏特点;突出“眼神”的配合;突出武术的“八法”特点

中学的游戏教材中,是以基本活动能力为主的分类方法进行的。按其内容分为奔跑游戏、跳跃游戏、投掷游戏,对抗与负重游戏、球类游戏等

选编游戏的原则:要有针对性;要突出教育性;要具有锻炼价值。

1、体育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考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中学美术教材教法讲义 篇6

(二)》(初等数学研究)推荐阅读书籍

教材

[1] 张奠宙,张广祥.中学代数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张奠宙,沈文选.中学几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教学参考书

国内部分

[1] 李长明,周焕山.初等代数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 葛军,涂荣豹.初等数学研究教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1999.

[3] 罗增儒.数学解题学引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国外部分

[1] G·波利亚.怎样解题[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

[2] G·波利亚.数学与猜想

(一)(数学中的归纳和类比)[M].上海:科学出版社,2001.

[3] G·波利亚.数学与猜想

(二)(合情推理模式)[M].上海:科学出版社,2001.

[4] G·波利亚.数学的发现(对解题的理解、研究和讲授)[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

[5] R·柯朗,H·罗宾.什么是数学(对思想和方法的基本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增订版)

[6] F·克莱因.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

(一)(二)

(三)[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 图书馆/数据库总览/超星电子图书库

上一篇:镜泊湖奇观(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下一篇:别把情绪带回家小学生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