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误区

2024-09-07

交际误区(通用7篇)

交际误区 篇1

在跨文化交际中, 由于文化障碍导致信息误解,甚至伤害对方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了解文化差异,研究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已成为英语学习者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主要谈谈日常交际中容易出现的几个误区。

一、打招呼

每个民族都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肯景 (eultural backgroud) , 这种 文化背景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人们的一言一行,无不受到它的制约。在中国, 彼此较为熟悉的人见面问候时,一般采用下列用语:“上曝去?”“吃过了吗?”不了解汉文化习俗的西方人并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起变际作用的问飲语。西方人的问候一般用“Cood morning 1 CGoodafemon/Cood evening” (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 “How do you do” (您好) “Nice to meet you” (见到你很高兴) “How ane: you doing” (你最近好吗) 。在关系亲密者之间还可用“Hell”或“Hi”。

二、 称呼

在西方国家, 亲人,熟人之间喜欢直呼其名, 且不分长翠、晚辈, 这样做表明他们亲密无间,关系融治。比如,年轻人称老年人, 可在其姓氏前加MrMrs或Mis。再比如,如果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王老师”。“张护士”称为“Teacher Wang” , “Nurse Zhang”西方人听起来就会觉得不可思议。

三、寒暄

在西方文化中, 年龄, 地址, 工作单位、收入、婚烟、家庭情况。信仰等话题都属于个人隐私范畴, 忌讳别人问及。西方人寒確最频繁的话题是天气的状况和预测。

另外, 在思维方式上, 中国人习惯用汉语的语义结构来套用英语。如,打电话时,中国人习惯说:“Helle, whe are you please? ”面西方人的习惯是接到电话先报自己的号码或单位、公司的名称等。

四、赞扬与祝贺

西方人面对别人给自己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根据西方人的习惯, 当他们赞扬别人时,也希望别人以道谢或爽快接受的方式作答,而不希望以谦虚、客气的方式作答。

五、道别

西方人告别时,使用的语言和方式也与中国人大不相同。中国人道别时,把客从送到门中或楼下大门中,客人对主人说“请留步”,评价最后要说“走好”、“慢走”、“再来啊”等等。而西方人则是把客人送到门口,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或说“Good bye” (再见) .“Seeyou later” (回头见) 、“Take eare” (再见,保重) 等。

六、比喻用语

日常生活中,人们需常会借用动物或颜色的特征来形客人的特性。这类比喻往往会因语言、文化背景的不同具有不同的含义。在西方国家,狗的形象一股不差,常泛指人。如,You are a lucky dog (你可真是个幸运儿) Everydog has his own day (人人都有得意日) 。在中国,用狗比喻人多借贬意。另外, 由于环境、历史和文化的不同,在表;示象征意义时,英语和汉语会使用完全不同的顾色词。例如, bluepietures (黄色电影) , theblue eye boy (红人) .t0be green-eyed (眼红、嫉妒) 等。

七、社会礼节

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某些礼仪方面。如,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西方人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先推辞番,然后再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股也不当面打开。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对别人送的礼物,一股都要当面打开,并称赞一番,最后还要欣然道谢。

另外, 中国人使用“谢谢你”远不及西方人顯繁。中国人只有在别人给自己提供了大量的帮助时才说谢谢, 而且是真正,表示谢意。西方人无论是家庭成员之间, 还是上下级之间, 为了一件小事,甚至是份内之事都圖说"Thank you", 这里“谢谢你“只是习惯性的回答, 并不表示多大的谢意。

通过以上中西文化差异的对比, 我们可以看出:语言与文化关系十分密切,离开特定背景的语言是不存在的要想真正掌握一门语言,就必须了解使用该语言的特定的文化背景。

交际误区 篇2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交际障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该语言民族丰富的文化信息,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含着该民族人民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泰勒 (Edward Tylor)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比较经典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交际的过程是人们运用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传递信息的过程,所以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分不开的。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畅通而有效地进行。相反,缺乏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必然导致交际障碍、冲突和误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 ”

一、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

不同的国家、民族在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宗教、生活方式、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着许多的差异,而这些文化因素的差异往往都会体现在语言之中,在跨文化交际时应注意这些文化差异,以免陷入交际误区。

(一) 、地理环境的差异 中西方各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存在很大的差异,造成各国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等方面的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在语言中随处可见。例如,中国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所以中国的河流一般由西北流向东南,所以有“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的说法,而在英国及欧洲多数国家,多数河流是由东南向西北流人大海,自然不会有我们这样的说法;美国人常用from sea to sea来表示“全国上下”的意思,这是因为美国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from sea to sea意味着横跨了整个国家;中国山多地广,陷入困境时是“进退维谷”,而西方岛国人们则常说“be on the rocks”等等。

(二) 、历史背景的差异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人是“炎黄子孙”,有令人骄傲的“四大发明”;中国古代战乱纷纷,在生活中留下了许多军事用语,如“烽火连天”、“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万事具备,只欠东风”等;中国人民长期处于封建统治和剥削之下,有“苛政猛于虎”、“八字衙门两边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等民谚。英国历史上长期受教皇和国王统治和压迫,所以有“The king and pope,the lion and the wolf”和“Kings go mad,and the people suffer from it”的说法;拿破仑在Waterloo惨败被囚荒岛,英语中便有“to meet ones Waterloo”来比喻遭遇失败等。

(三) 、宗教信仰的差异 在西方,宗教是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中极其重要的部分,它渗透到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西方人多信仰基督教,感到惊讶时常说“Jesus!”,遇到困难、危险时会说“God save me”,而中国许多人受佛教影响较深,习惯说“菩萨保佑”等;《圣经》在西方影响深远,英语中有许多出自《圣经》的习语典故,如the forbidden fruit,Judas kiss,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等。儒教、道教、佛教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长期共存,共同对中国文化起作用,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影响也自然反映到语言之中,如“临时抱佛脚”,“苦海无边”,“报应”,“许愿”等是佛经里的用语,而“施舍”则是伊斯兰用语等。

(四) 、价值观念的差异 无论哪个国家的语言在感情上都有爱憎褒贬之分,但表达方式却不尽相同,所以对同一客观事物所反映出的认知和价值观念也会不同。比如“龙 ”在反映中西文化的差异方面是一个典型。“龙”在汉语中象征着吉祥尊贵,威严和力量,被赋予神圣、至尊、吉祥等各种褒义。汉语中也有大量的关于龙的成语都是褒义,诸如“望子成龙”、“生龙活虎”、“龙腾虎跃”、“龙凤呈祥”、“卧虎藏龙”等。然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人们对龙并没有好感,因为在他们的文化里“dragon”是一种能喷吐烟火、凶残可怕的动物,不仅无端吞食人类和动物,而且制造水火灾害,危及人类生存。它常常代表邪恶,令人感到恐怖。英语中说一个人有点儿像“dragon ”,表示此人飞扬跋扈、令人讨厌。由此看来,熟悉不同语言的文化背景,了解不同民族在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的差异是非常重要的。

二、了解文化差异,走出跨文化交际的误区

(一)、打招呼

在中国彼此较为熟悉的人见面的常用问候语是:“上哪去?”、 “吃过了吗?”如果把这些问候语直译成英语则是:Where are you going? Have you eaten yet? 英美人可能会茫然、困惑 ,有时也可能引起误解。不了解汉文化习俗的外国人并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起交际作用的问候语, 如果问对方 :"Have you eaten yet?" 对方可能认为这不是单纯的见面问候的话,而会误认为你可能在发出邀请。又如"Where are you going?" 很可能引起对方的不快, 所以对方的反应极有可能是: 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这不关你的事。英美人的问候一般用"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 "How are you ? (您好!)""Nice to meet you. (见到你很高兴)" "How are you doing? (你最近好吗? )。 在关系亲密者之间可用"Hello"或"Hi"等。

(二)、称呼

在英美国家,人们相互间称呼与我国的习惯相差极大。有些称呼在中国人看 来有悖情理,不礼貌、没教养 。比如: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 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却是得体,亲切的,年轻人称老年人, 可在其姓氏前 加Mr. Mrs或Miss。比如:Mr Smith、Mrs Brown、Miss Green等。在汉语里, 我们可以用“老师、书记、经理、工程师、厂长”等词与姓氏连用作称呼语, 而在英语中却不能, 我们不能说Teacher Zhang(张老师),Engineer Wu(吴工程师)等。正确的说法是应按照英美人的习惯把Mr.、Mrs.、Miss 与姓连用表示尊敬或礼貌。 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往往用“大哥”、“二姐”、“大嫂”、 “李叔叔”之类,这些称呼不可用于英语。而在英语中一般直接称呼名字。

(三)、赞扬与祝贺

当别人向我们表示赞扬或祝贺时,我们即使心里高兴,嘴上难免要谦虚一番。这大概是我们中国人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的缘故,认为不这样就是对别人的不敬。例如:一位外国旅游者对导游小姐说:"Your English is quite fluent. (你英语说得很流利) 。"这位导游小姐谦虚地回答:"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不,我的英语讲得不好)。"对于中国人的谦虚回答,英美人会误解为对方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示怀疑。又如:在一次舞会上一位美国人赞扬一位中国女士说:"You look beautiful today (你今天很漂亮)。"这位中国女士谦虚地说:"Where、Where(哪里,哪里)。" 幸亏这位美国人懂一点汉语习惯,非常巧妙地说了一句:"Everywhere (到处)。"根据英美人的习惯,当他们赞扬别人时,希望别人以道谢或爽快接受的方式作答,而不希望以谦虚、客气的方式作答。对于上面两位的赞扬英美人的回答是:"Thanks! " "Thank you for saying so."

(四)、道别

英汉语言中告别的使用语言或方式也不大相同。中国人道别时,把客人送到 门口或楼下大门口客人对主人说:“请留步”,主人最后要说:“走好”、“慢走”、“再来啊” 等等。这些都不能直译成英语,如果说Stay here,Go slowly,Walk slowly. Come again. 听起来不顺耳,也不符合英美人的表达习惯, 其实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或说Good-bye(再见),See you later (回头见)、Take care(保重)就可以了。

(五)、比喻用语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段。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借用动物或颜色的特征来形容人的特性,但这类比喻往往因语言、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在英语中dog 一词没有贬义,因为在西方文化中,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因此在英语中有这样的比喻:You are a lucky dog (你可真是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每人在一生中皆有得意之日)。在汉语里狗比喻人时则多带贬意,如“走狗”、“狗腿子”、“狗仗人势”、“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另外,由于环境、历史和文化的不同,在表示相似的比喻或象征意义时,英语和汉语会使用完全不同的颜色词,例如:blue pictures(黄色电影)、to be green-eyed(眼红、嫉妒)、green hand( 没有经验的人)、in the black(盈利、有盈余)、 grey mare (母老虎)、a white lie(善意的谎言)等。在跨文化交际时要注意这些差异,避免出现交际障碍和文化冲击。

综上所述,我们在学习英语时应多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随时将其与我们的母语文化进行对比,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增强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免误入跨文化交际的误区。

参考文献:

[1]郭孝田.浅析导致中西交际文化差异的原因[J].新乡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2]王志刚.跨文化交际中词语的理解与翻译[M].中国文化与世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3]陈东成.文化差异与翻译[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0;

了解英汉禁忌语走出交际误区 篇3

关键词:禁忌语,交际,语用

随着国与国交际的不断深入, 我们自然而然地会和外国人产生交流, 由于任何文化之间都存在共性和差异性, 再加上社会传统和文化习俗的不同, 如因好心却说错话, 就会引起对方的反感。所以, 我们意识到这一点, 在跨文化交际中就会知道哪些该说, 哪些不该说, 从而在共性交际中达到共识, 从差异性中了解不同的文化, 避免彼此之间的尴尬。下面, 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日常交际中出现的误区。

一、介绍

我们的名字对于西方人来说很难记住, 所以我们在自我介绍时, 应尽量做到简单明了, 最好说明你愿意别人怎么称呼你。和英美人第一次相会, 眼睛要正视对方, 并简短地握手, 这对男女都是合适的。如果你有什么问题, 一般不要在初次见面提出, 除非特别紧急。英美人强调独立的个性, 他们的私事和隐私是不容别人干涉的。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介绍或询问年龄, 尤其是女性的年龄 (除女童外) 。女人都想让自己看上去年轻些, 所以年龄永远都是女人的秘密。此外, 关于对方的工资收入、宗教信仰、政治倾向、婚姻状况方面的问题最好别提。How old are you?How much do you earn in China?这些语句虽然没什么毛病, 但问题在于内容比较敏感, 涉及到隐私, 易使对方尴尬。在介绍相识中, 我们最好谈一些比较安全的话题如天气、运动、爱好之类的。另外, 我们还可以介绍一下被介绍人的特长或“光荣历史”, 如某次大赛中获得过大奖等, 这些能引起自豪感的事情会使双方谈话愉快。

二、打招呼

见面或相遇时打招呼是人类共有的习惯, 只是用词和表达方式不同而已。在西方国家里, 人们互相问候时所用的语言会因彼此之间的关系和场合不同而异。英美人说“Good morning”等是较正式的问候语, 熟人之间只说“morning”就够了, 而熟悉的人则常用“Hello”“Hi”之类的非正式用语来问候。英语中“How are you”是询问对方的身体状况, 在正式场合中可用fine, well来回答, 但在非正式场合中, 则可以说明实际情况。在问候结束时, 可能还会继续交谈, 我们应该谈论天气、电影等而绝不要问“what are you doing”“Where are you going”“Have you had your meal”之类的问题, 这不符合英语的习惯。

三、赞扬与祝贺

西方人和我们一样, 有了喜庆之事, 亲朋好友都去祝贺, 为了进一步表示心意, 在很多情况下还要赠送礼物, 如盛大节日、婚礼、生日等, 送鲜花和对方感兴趣的东西都行。值得一提的是, 当别人称赞你的能力时你不必否认, 也不要自吹或自贬。比如一位外国人称赞说:“Your English is quite fluent.”我们不能说:“No, My English is poor.”当别人祝贺你成功时要用“thank you”表示应答, 绝不要套用中国谦恭的回答“哪里哪里”“不好意思”等。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收到别人的礼物时, 一般不当场打开, 一怕理解为自己贪心, 二怕让对方尴尬。而西方国家朋友之间互赠礼物后却立即打开, 并用“Wonderful”“Beautiful”之类的话大加赞赏一番。

四、致谢

无论是我们还是说英语的国家, 别人为自己提供了帮助说声谢谢是起码的礼节。“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 即使夫妻、父母子女之间也不例外。但是它并不总是表示感谢, 有时是用来结束一个谈话, 有时是作为一种在窘迫情况下的解脱之词, 有时是表示拒绝的搪塞之词。比如对方本意是为你帮忙, 但未能提供你所需要的帮助, 应同样感谢对方, 在这种场合下, 一般说“Thank you any way”。大多数的社交场合, 仅仅说“thank you”是不够的, 我们还要说一些表示感激和高兴的话, 比如我们在宴会结束时说:“the dinner was delicious, thank you for your invitation.”但对别人的谢意, 我们也切忌表达得过头了, 如果你一而再、再而三地表达谢意, 反而被对方看做不真诚。另外, 也不要照搬中国风格的道歉, 如“I’m sorry to have trouble you”, 这会让人感觉莫名其妙。

五、就餐

同我们一样, 英美人也是一日三餐, 午餐简单一些, 但晚餐就比较正式且丰富, 一般正餐包括主菜、点心、水果等。他们的餐桌礼仪一般是餐巾打开一半放在膝上, 饭桌上的东西够不着时应请人递给你, 不要起身自己去取。喝汤时不要出声, 更不要端起汤碗来喝。吃面包时要一片一片地撕着吃, 不要用叉。口中有食物不要说话, 吃热菜时不要吹出声。和英美人在餐馆就餐时, 注意他们是各付各的账 (go Dutch) , 除非此前已经商量好你请客, 否则, 他会认为你看不起他, 连饭钱也付不起。另外中国人没有给小费的习惯, 而在英美国家里给小费很普遍, 大多数餐馆的小费的标准是10%~15%。小费一般是放在盘中, 而不是直接放招待手中。但在英美人家做客时, 用餐过程应不断地对菜肴加以夸奖, 如果你是主人, 应该对客人的夸奖表示感谢, 绝不能用中文客套地说:“不, 不, 我的手艺太差了!”

总之, 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认识, 了解国内外民族文化和语言禁忌, 才能理解对方, 避免不必要的文化冲突, 在实际的交际中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李悦娥.话语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1]李悦娥.话语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谈谈英语日常交际中出现的误区 篇4

一、打招呼

中国人之间彼此较为熟悉的人见面问候时, 一般采用下列用语:上哪去?吃过了吗?如果把这些问候的话直译成英语, 英美人可能会茫然、困惑, 有时也可能引起误解。不了解汉文化习俗的外国人, 并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起交际作用的问候语。比如:问对方:Ha ve you e a te n ye t?对方可能认为这不是单纯的见面问候的话, 而会误认为你可能发出对他的邀请。又如Where are you going?很可能引起对方的不快, 所以他对这一问话的反应极有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 us ine s s (你管得着吗) 。英美人的问候一般用“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 (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 !”“How do you do? (您好!) ”“Nice to meet you. (见到你很高兴) ”“How are you doing? (你最近好吗?) ”在关系亲密者之间, 可用Hello或Hi。

二、称呼

在英美国家, 人们相互间称呼与我国的习惯相差极大。有些称呼在中国人看来有悖情理, 不礼貌, 没教养。比如: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grandma, 而是直呼其名, 却是得体亲切的, 年轻人称老年人, 可在其姓氏前加Mr、Mrs或Miss。比如:Mr Smith、Mrs Smith、Mis s Alic e等。在汉语里, 我们可以用“老师、书记、经理、工程师、厂长”等词与姓氏连用作称呼语, 而在英语中却不能。我们不能说teacher Zhang (张老师) 、engineer Wu (吴工程师) 等, 正确的说法是应按照英美人的习惯把Mr、Mrs、Miss与姓 (名) 连用表示尊敬或礼貌。

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 往往用“大哥”“大嫂”“李大伯”之类, 这些称呼不可用于英语。用英语称呼时不论男人还是女人, 一般直呼其名就行了。

三、寒暄

中国人见面寒暄通常是:你多大年纪?你能挣多少钱?结婚了吗?在英语文化中, 年龄、地址、工作单位、收入、婚姻、家庭情况、信仰等话题属个人隐私范畴, 忌讳别人问及。英美人寒暄最频繁的话题是天气的状况或预测。如“It's fine, isn't it?”或“It's raining ha rd, is n't it?”“Your d re s s is s o nic e!”等。汉语里的寒暄有时还表示对对方的关心。如:你今天气色不好, 生病了?好久不见, 你又长胖了。你又瘦了, 要注意身体啊。人们不会为此生气。英美人如果听到你说“You are fat”或“You are so thin”, 即使彼此间较熟悉, 也会感到尴尬, 难以回答, 因为这是不礼貌的。

另外, 在思维方式上, 中国学生习惯用汉语的语义结构来套用英语。如:打电话时, 中国学生习惯说“Hello, who are you p le a s e?”而英美人的习惯是接到电话先报自己的号码或单位、公司的名称。如:A:Hello 8403229。B:Hello, this is Tom.Could I s p e a k to J im, p le a s e?打电话的套话, 必须这样用。

四、赞扬与祝贺

当英美国家的人向我们中国人表示赞扬或祝贺时, 我们即使心里高兴, 嘴上难免要谦虚一番。这大概是我们中国人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的缘故, 认为不这样, 就是对别人的不敬。例如, 一位外国旅游者对导游小姐说:“Your English is quite fluent (你英语说得很流利) 。”这位导游小姐谦虚地回答:“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 oor. (不, 不, 我的英语讲得不好) 。”对于中国人的谦虚回答, 英美人会误解为对方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示怀疑。又如:在一次舞会上, 一位美国人赞扬一位中国女士说:“You look beautiful today (你今天很漂亮) 。”这位中国女士谦虚地说:“Where (哪里) , Whe re (哪里) 。”幸亏这位美国人懂一点汉语习惯, 非常巧妙地说了一句:“Every-where (到处) 。”根据英美人的习惯, 当他们赞扬别人时, 总希望别人以道谢或爽快接受的方式作答, 而不希望以谦虚、客气的方式作答。对于上面两位的赞扬、恭维话, 英美人的回答是:“Thank you!”“Thank you for saying so.”

五、道别

英汉语言中告别的使用语言或方式也不大相同。中国人道别时, 把客人送到门口或楼下大门口, 甚至马路上, 客人对主人说:“请留步”, 主人最后要说:“走好”“慢走”“再来啊”等等。这些话都不能直译成英语。其实, 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或说“Good-bye (再见) , See you later (回头见) 、So long.Take care (再见, 保重) ”就可以了。

六、比喻用语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段。日常生活中, 常借用动物或颜色的特征来形容人之特性的词语, 但这类比喻往往因语言、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含义。在英语中dog (狗) 的形象一般不差, 常可泛指人, 如:You are a lucky dog (你可真是个幸运儿) 。Everyone has his d a y (每人在一生中皆有得意之日) 。在汉语里, 用狗比喻人多带贬义, 如“走狗”“癞皮狗”“狗东西”“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另外, 由于环境、历史和文化的不同, 在表示相似的比喻或象征意义时, 英语和汉语会使用完全不同的颜色词, 例如:blue picture s (黄色电影) 、the b lue-e ye b oy (红人) 、to b e g re e n-e ye d (眼红、忌妒) 、green hand (没有经验的人) 、in the black (不欠债) 等。

因此, 我们在学习英语时, 应了解它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 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 随时将它与我们的母语进行对比, 使自己自觉意识到不规范语言产生的根源和避免方法, 进而增强使用规范语言的意识。

参考文献

[1]戴炜栋, 周雪林.现代英语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1]戴炜栋, 周雪林.现代英语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交际误区 篇5

(1)口语交际内容远离学生生活,缺乏真实性。

(2)口语交际教学过于注重趣味性,缺乏实用性。

(3)口语交际只局限于优等生,缺乏参与的全体性。

(4)教师只是言语交际的参与者,缺乏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

那么,该如何走出教学误区,让口语交际课堂再现魅力呢?

一、在丰富的生活中寻求交际的话题

1. 活用教材,挖掘口语交际的潜在源

在教材中,每单元都设置了专门的口语交际课。《森林服装店》、《我们的画》、《救小鸟》等等,富有童趣而且贴近儿童生活,是很好的交际话题。但这些都是在专门的口语交际课上进行的,每单元只须一至两课时,这样必定会使训练面有限。要解决这个矛盾,就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资源,在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中适当渗透口语交际训练,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挖掘口语交际话题。

(1)从课文的对话入手。课文中常有不少的对话段落出现,而教材选编的都是语言优美的文章,学生在模拟对话的过程中,能受到典范语言的潜移默化,久而久之,也能形成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如《夏夜多美》一课中,小动物的对话较多。“我不小心掉进池塘,上不了岸啦!”“快上来吧!”“谢谢您,睡莲姑姑!”等等,都是些很具生活化的语言,学生分角色朗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与人对话的过程。

(2)从拓展课文内容入手。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有很大的开放度,以课文内容为基础拓展,会生发出许多学生感兴趣的交际话题。如《小鱼的梦》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小鱼做了个甜甜的梦,摇摇尾巴砸砸嘴。”小鱼会做什么香甜的梦呢?你做过什么难忘的梦?这些话题接近学生生活,而且学生很感兴趣,教师一抛出,学生就会积极参与表达,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就渗透其中了。

2. 体验生活,丰富口语交际的信息源

(1)走进社会,拓宽口语交际的生活源。口语交际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要有意识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与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接触、交流,丰富学生的交际语言。或适当地布置一些交际作业,让学生在社会、学校、家庭的生活实践中进行交际,切实提高交际能力。如布置主题为“逛商场”的交际作业,让学生在逛商场过程中了解文具的种类、式样、颜色、用途等,并有意识地与售货员进行交流,听一听售货员是怎样与别人交谈、怎样推销商品的。交际课上,让学生有的扮“小顾客”,有的扮“售货员”进行表演。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说话礼貌,态度大方,听别人讲话要认真耐心,从而切实提高交际能力。

(2)捕捉灵光,满足学生的倾诉欲。如果说有组织、有计划的拓宽口语交际话题是进行口语交际的重要策略,那么捕捉生活中的偶发事件,进行即兴的口语交际训练更能满足学生的倾诉欲,增强交际的灵感。比如一次偶然的遭遇,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一项令人惊叹的成果,往往都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话题。此时,学生会产生很强的倾诉欲望和沟通冲动。教师要抓住时机,组织学生进行口语训练。

二、在交互的过程中学会沟通

口语交际与其说是语言与语言的交流,还不如说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是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在交换思想、看法、意见时进行的心与心的对话。对话过程构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交际关系,形成双向或多向互动的交际方式。要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必须创造条件使学生由单向个体转化为不同的双向组合,比如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群体互动、人景互动等,并在双向互动中进行动态的口语交际训练。拓宽学生的交际对象,使学生学会与不同对象的沟通,提高交际效率。

三、在真实的情境中激发交际的欲望,提高交际密度

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口语交际中来,是口语交际教学的难点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安排大量时间,采取多种形式,让全班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交际中,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以及语言表达的规范性、条理性、机敏性,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和交际态度。

(1)创设情境。和谐民主的氛围是学生大胆进行口语交流的前提。口语交际课要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口语交际情境,形成和谐民主的氛围,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进行口语交流。在《怎样过“六一”儿童节》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先以录像的形式展现幼儿园小朋友欢度“六一”的情景,再配以轻快活泼的音乐,学生的兴致立刻高涨起来。然后让他们回忆过去,“上幼儿园时,你是怎么过儿童节的?”对于过儿童节,每个孩子都有切身体会,再加上教师创设的情境,学生的记忆顿时被激活了,“话匣子”也打开了。

(2)任务驱动。追求口语交际的全体参与,除了努力把口语交际的训练置于真实情境中,还要给学生确定交际任务,用任务带动学生的口语交际活动。比如《踏青去》的交际话题———讨论春游地点,这个交际任务是学生感兴趣的,他们的畏惧心理消失得无影无踪,话匣子也都自然打开了。当然,口语交际的任务要自然生成,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阅历,接近他们的视界期待。

交际误区 篇6

1 学生口语交际现状

(1) 大部分学校对普通话的教育不够重视, 在课堂上, 使用普通话的学生不多。有些学生害怕说普通话, 而希望上课时老师不要向他提问, 以为不回答就不用说普通话, 也不会在同学面前闹笑话。造成这种现象其中一方面的原因, 来自于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方言而不是普通话教学, 没能在班上营造一种上课说普通话的氛围。

(2) 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差, 一些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 正是因为这些语言障碍的存在, 相当一部分学生就不愿意同陌生人交谈, 或者在与人交往时使用的语言不得体、不恰当。

(3) 普通话中不规范现象的存在, 多表现在受方言的影响比较明显。由于方言发音影响普通话的发音, 一些地方的方言里, 声母“n”和“l”辨析不清, 前后鼻音“en”和“eng”、“in”和“ing”发不准, 方言上的用语习惯也会影响普通话的发音。比如, 把“不晓得”说成“晓不得”, 此类“移花接木”——方言转嫁于普通话中的现象很多。要学好普通话就必须摆脱方言的束缚, 经过一个十分艰难的校音过程。

2 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存在的误区

(1) 思想上, 缺乏教学主动性

我国传统的教学制度及教师考核制度, 严重束缚着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语文科目的考核仍局限于笔试考试, 学生的实际口语交际能力得不到来自专业老师的真实评价, 笔试成绩成了评价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这种教育制度迷失了教师教育育人的方向, 形成了以考试为核心的教育观, 忽视了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2) 理论上, 等同于说话训练

听说能力是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基础, 但并不是全部。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 不能仅仅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 而必须是交际的技巧、方法、策略、心理相互包含的过程。目前的口语教学的现状是:教师说, 学生听和说;教师对于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缺乏发展性的评价。

(3) 方法上, 缺乏交互性

当前口语交际教学呈现听、说简单相加的特点, 多是一师一班, 一人说, 一个班级的人听。老师只充当了语言信息的传递者, 是单向性的传递状态, 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较少, 像老师问, 学生答, 甲一句, 乙一句这样的口语交际, 没有建立在倾听的基础上, 学生语言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 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言语交际。

3 应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存在的误区的措施

(1) 把握口语交际的内涵

1) 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

口语交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参与交际活动的是人。在交际过程中, 人们不仅要认真倾听, 还应不时地回应对方, 谈谈自己的观点。学生在与教师或其他同学交流的口语交际实践中, 应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相互补充, 在交流互动中达到双方信息的交流与沟通。

2) 口语交际是口语的交际

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 人们使用的语言是口语, 不是文言文或诗歌, 因此要能让双方达成理解, 达到沟通信息、沟通理想、沟通情感的效果。口语交际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方式, 也是人类最基本的交际能力。这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更是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必需。

(2) 掌握口语交际教学策略

1) 科学划分小组

教师在划分口语交际教学小组时, 应综合考虑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家庭情况、经济条件、兴趣爱好等, 挑选情况相似的学生分在同一个组, 这样能使小组成员之间的竞争公平化, 也能建立一个稳固科学的小组。

2) 明确组员责任, 杜绝“旁观”现象

小组划分好后, 每组选出一个组长来负责这个小组, 由他给每个成员分配角色和任务。每个组员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 明确自己的任务和责任, 各尽其责, 协助组长开展活动, 完成老师下达的任务。

3) 明确任务目标

划分小组是为了使大家团结一致, 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在开展活动之前最重要的是明确任务目标, 只有在每个人都明确任务目标后, 才能保证小组学习的实效性。目标又可分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 两者都应该兼顾, 小组目标与个人目标的结合, 就要求小组成员在努力争取个人目标实现的同时, 帮助其他小组成员达到共同的小组目标。

4 结束语

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问题是确实存在的, 人们只有采取相应的措施, 去解决这些问题, 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教学中因时制宜, 根据不同的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 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师生合作, 才能发挥口语交际教学的优势, 促进口语交际教学顺利进行, 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宫必京, 张耀铮, 肖劲健, 薜黎明.中学生追星现象调查研究[J].青年研究, 1995 (3) .

[2]黎嘉瑶.中学生们的追星现象[J].校园文苑, 2004 (7) .

交际误区 篇7

在交际法理论形成过程中, 英国语言学家Halliday的功能语法理论 (Functional Linguistic) 对交际法影响深远。Halliday认为“语言学关心言语行为和篇章的描述, 只有研究使用中的语言才能使语言功能和语言意义的要素表达出来”。根据Halliday的语言功能理论, 语言的主要功能包括:1) 工具功能;2) 调节功能;3) 互动功能;4) 人际功能;5) 启发功能;6) 想象功能;7) 表达功能。Halliday的一系列著作详细描述了语言的功能, 很大程度上补充了Hymes以及其他交际法学者 (如Bumfit&Johns on, 1979;Savigon, 1983) 的交际能力理论。

尽管交际教学法在提高学习者语言实际应用能力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 但在其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阻碍, 如国家政策, 教学大纲, 学生因素, 老师因素等。但是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不少教师对交际教学法存在着理解上的偏差和误区, 导致教师对交际教学法持怀疑态度, 阻碍了交际教学法的实施。因此, 笔者做了笔者做了这篇关于职前教师和在职教师对于交际英语教学的观点和看法的问卷调查, 来揭示职前教师和在职教师对于交际英语教学的看法和理解, 从而找出其对交际教学法理解上的误区和偏差, 以及就如何消除这些误区和偏差提出一些建议来促进交际教学法的实施。

1 调查对象及调查方法

该调查问卷在90名职前高中教师 (师范类英语专业大四学生) 和58名在职高中英语教师中进行。问卷围绕有关交际教学法中教师的地位, 语法的地位, 对待学生错误, 交际能力内涵等方面设计。问卷内容为对下列5种观点持什么态度?

2 调查结果及分析

1) 交际教学法强调口语交际能力, 而不太注重视书面语交际能力。66%的职前教师以及78%的在职老师同意以上表述, 说明了大部分教师对交际教学法“交际目的原则”存在误解, 以为交际能力就是指口语交际能力。实际上, 交际能力应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语言;功能;语境;交际者之间的关系;社会文化知识。因此, 在口语能力训练的同时, 也不能忽视其他各种能力的培养, 尤其是书面语的交际能力。

2) 当学生在班上发言时, 只要学生意思表达清楚, 老师不应去更正学生的错误。68%的在职老师同意该观点, 这说明教师在交际法下对待学生所犯错误上存在误区。交际法认为教师应该宽容的并且以区别的眼光对待这些错误, 对于那些形式错误可以宽容, 但属于影响交际意义的错误则必须及时指出并予以纠正。而且, 在纠正这些错误的同时还要注意纠错的艺术, 尽量避免引发学生的焦虑, 造成学习语言的情感障碍。

3) 交际教学法强调交际技能的培养, 因而语法不重要。57%的职前老师以及50.3%的在职老师认为语法在交际教学法中不重要, 表明了教师关于交际教学法中语法定位理解的误区。事实上, 交际语言教学一向认为语法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掌握英语的基本语法规则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母语和英语在语法规则方面的区别, 从而增加母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 减小负迁移。

4) 教学中的语言材料和语境必须是真实的。大部分教师认识到了交际教学法中的语言材料和语境必须是真实的, 交际法教学中的可理解输入中最为重要的是教学材料的真实性。但是真实性不是“假交际”, 即缺乏“信息沟”, 缺乏交际使用的价值, 缺乏即席性, 缺乏得体性的交际。真实性是把真实、地道的语言材料运用于合情合理、合乎社会交际的情景之中。

5) 交际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 因而忽略了老师的地位和作用。47%的职前教师和59%的在职教师认为交际教学法中学生成为中心, 教师的地位由主导者变为配角。事实上, 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管理者, 又是交际活动过程的顾问, 同时又是独立的参与者。教师应在整个课堂活动中适时实现多重角色的转换, 促进课堂里所有参与者之间的交际。

3 结束语

调查结果显示, 大部分职前和在职教师对交际教学法存在着很大的误区和偏差, 没有理解交际教学法的核心思想和本质精神。他们对交际教学法的误解无疑会导致对交际教学法的的偏见和不满, 也就很难在教学实践中实施交际教学法。

要消除这一障碍, 必须对英语教师进行交际教学法的培训, 使真正领会交际教学法的核心思想和本质精神。让他们认识到交际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思想或想法, 而不是一种具体的教法。交际既是外语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内容和手段, 又是外语教学的目的和归宿。将交际能力作为语言教学的目标, 确定培养语言四项基本技能的教学步骤。交际法教学有一定的灵活性, 并不规定教师应当如何去做, 而是提倡运用尽可能多的教学方式来达到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目的。

任何一种教学法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完善和发展。交际教学法也不例外。要通过培训, 调研, 交流等形式加强教师对于交际教学法的全面认识和理解, 从而真正把交际教学法的思想付诸实践, 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大大提高中国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和外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Hymes D H.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extracts)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5-26.

上一篇:金融企业风险管理研究下一篇:模型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