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误区

2024-10-26

价值误区(共7篇)

价值误区 篇1

网络新闻报道是网络媒体展开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 它主要通过相关新闻报道影响公众舆论, 进而对事件当事人或相关责任人形成舆论压力, 促使事件的解决。此类新闻报道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以新闻网站, 包括传统媒体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的监督报道;另一类是个人网站或主页、论坛、社区特别博客等自媒体的监督报道。在这样的新闻报道中, 新闻价值取向问题也必然存在。本文所研究的网络舆论监督事件是指始发于网络的舆论监督事件, 因此新闻传播主体指数量巨大的普通网民。网民不同于传统媒体组织化、专业化的传播者, 网民自己就是新闻传播的把关者, 其传播活动表现出极大的自主性, 因此, 他们对于新闻价值的取向也会呈现出不同于传统媒体的诸多特征。

过分追求时效性, 忽视信息的准确性

网络舆论监督报道的时效性显而易见, 网络技术在为及时性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闻资源的丰富性。但是, 网络舆论监督报道把这一标准发挥至极限, 则极易走向极端。为了吸引受众、制造轰动效应、追求高点击率, 淡忘了“速度往往是准确的天敌”, 盲目强调争分夺秒的新闻报道, 在缺乏求证和思考的情况下, 把一些刚刚发生、未经核实的新闻发布出去, 甚至把道听途说的谣言当做事实来报道, 使网络成为谣言传播的工具和虚假信息泛滥的主要场所。

2008年12月2日, 荆楚网刊登《网民爆料称河南新乡市设11个副市长, 副职扎堆超铁岭》的报道, 此报道来源于当天荆楚网东湖社区网友“朝北”的爆料:称河南省新乡市副市长编制比铁岭还多了两个, 有11个副市长, 16个副秘书长、6个调研员。 (1) 顿时, 新乡市被网民称为“中国最多副职城市”。第二天, 新乡市政府就此事作出回应, 在市政府网站发布《关于新乡市市长副市长、秘书长副秘书长情况的说明》以辟谣, 称“新乡市政府实际上只有副市长8人 (其中1名副市长兼公安局局长、1名国家机关挂职副市长) 、市长助理4人, 而副秘书长中5人为兼职、1人为挂职, 至于调研员、副调研员为非领导职务。因此, 帖子所发内容不准确, 仅笼统地均说为副市长及政府领导, 给广大网民造成误解”。报道为了追求时效性而造成信息的失实, 给当地政府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类似的报道还发生在汶川地震期间。5月20日, 一标题为《绵竹团委书记范小华挪用救灾帐篷打人导致车被掀翻》的帖文, 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该帖描述到:“一个70岁左右的太婆看见有人在五一广场上搭建救灾专用帐篷, 来人开着车牌号为川BD3732的现代车。觉得很奇怪的太婆上前问了几句, 结果被一个很拽的女人扇了几耳光。周围的人去帮太婆, 又被四个男的打了。最终这帮人在广场上惹发众怒, 上百人上前主持正义。事件持续了好几个小时, 其间现代车多次被砸, 最后被掀翻在地。”尽管很快就有网友查证出川BD3732的现代车主, 是家住江油市中坝镇花园中路的范小华, 并不是身为绵竹团市委书记的范晓华所为, 但这样一个不实报道使舆论纷纷将矛头指向范晓华, 斥责她利用职权挪用救灾帐篷, 更逞威打人, 最后迫使共青团四川省委迅速将此事上报四川省委宣传部, 请求有关部门协助澄清谣言。

冲突性把握失当, 报道出现非理性倾向

与传统媒体客观、平衡的报道法则不同, 网络舆论监督报道似乎偏离了客观、中立的报道模式, 呈现出非理性的倾向。过分强调事件本身的冲突性, 网民甚至自己通过叫骂与争吵来为事件添加冲突性元素。网络新闻报道中充斥着情绪化甚至偏激的言论, 这容易引发网络群体心理机制的“失控”, 进而产生“网络暴力”现象, 并对公民的一些合法权益构成威胁和侵害。目前, 由于网络舆论监督在法律约束方面存在不足, 使得它与网络暴力之间无法清晰地界定, 尤其当网络舆论中那些只为发泄情绪的偏激言论占有主导地位的时候, 一些缺乏主见的群体成员的情绪势必受到影响, 造成“群起而攻之”的混乱局面, 正常的监督行为也会演变为“网络暴力” (主要表现形式有“不文明的粗口”、“人身攻击”或“失去理智”等网络行为) 。

从网络上关于李明佳事件的报道,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网络舆论监督中语言的情绪化倾向造成的“网络暴力”。李明佳是济南大学法学院2007级学生, 因被指在百度“仙后”吧作出侮辱周总理的回复, 遭到网民的攻击, 诸如“李明佳, 原来不是好东西”、“李明佳滚出中国去”等字眼充斥于论坛和网民的博客日志中, 尽管最终证明李明佳是被冤枉的, 但网上责骂与人身攻击给李明佳本人造成了极大的心理伤害。

接近性失度, 报道呈现媚俗化倾向

网络新闻媚俗化是指网络媒体运用醒目、夸张、刺激之词报道一些非主流 (不能真实反映社会全貌) 的事物, 利用大众猎奇心理, 片面夸大新闻事实, 意在追求感官刺激, 造成轰动效应, 从而吸引受众眼球, 借以提高点击率。激烈的竞争使受众成为媒体争夺的对象, 贴近受众、尽量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也成为媒体新闻报道的出发点。但是, 过分追求点击率, 导致网络媒体变满足需求为迎合需求甚至是引诱受众的非理性需求时, 新闻语言的媚俗化倾向便开始出现。我们仅从2008年众多网络舆论监督报道的标题便可以看出, 如《男子为骗50万元保费开车碾死干兄弟》 (2) 、《昆明男子为漂亮女孩让座遭拒张嘴咬破其右手》 (3) 、《摄影店出租裸体女模供拍照300元可拍摄3次》 (4) 、《面包车挡道引发冲突车上人员冲运钞车撒尿》 (5) 等。

关注当事人身份的重要性, 忽视其作为公民的个人隐私

在近年众多网络舆论监督事件中, 对公共权力机关工作人员的监督占据很大的比例。“一夫二妻”区委书记董锋、“天价烟”事件主角周久耕、“猥亵女童”的林嘉祥, 他们有一个公共特征:都是具有一定级别的国家公务人员。网民对这些事件关注的焦点正是在于他们身份的特殊, 官员的身份是网民觉得事件具备了重要的新闻价值。但是, 作为国家公务人员的同时, 他们还有一种身份——普通公民, 他们应当拥有隐私权, 即使是他们的行为构成了犯罪。网民在对此类事件进行报道时, 经常会使用“人肉搜索”。所谓人肉搜索是利用现代信息科技, 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 变枯燥乏味的查询过程为“一人提问、八方回应,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声呼唤惊醒万颗真心”的人性化搜索体验。 (6) 人肉搜索在推动舆论监督报道的开展、获取新闻真相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如果站在公民隐私保护角度, 人肉搜索导致的公民大量个人信息的外泄, 会对公民的隐私权造成侵害。近年众多网络舆论监督事件和人肉搜索的使用密不可分, “天价烟”事件就是一例。

网民关注天价烟事件的核心在于周久耕的职务———南京市江宁区房管局局长, 而忽视了周久耕作为普通公民应有的个人权利。人肉搜索推动着事件的发展, 最终周久耕丢官, 受到法律应用的制裁。但是, 在整个事件当中, 对于周久耕本人隐私权的忽视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参考文献

[1].徐耀魁:《西方新闻理论评析》, 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8年版。

[2].彭兰:《中国网络媒体第一个十年》,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3].杨保军:《新闻价值论》,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4].董天策:《网络媒体在新闻价值取向上的变化》, 《现代传播》, 2004 (6) 。

[5].罗彦:《浅析当前新闻价值取向中的误区》, 《新闻与写作》, 2004 (5) 。

公允价值概念沿革与认识误区 篇2

公允价值在我国经历了先用后弃、禁而又用的过程(谢诗芬2001),在我国与国际惯例之间、我国与经济合作国之间、我国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博弈过程中,我们领略了教训也收获了经验。笔者认为这个用中学、学中用的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经的、持续的,更是有益的。

一、公允价值概念沿革

2000年2月,经过十多年的酝酿和反复讨论,FASB在SFAC No.7中对公允价值所作的定义如下:“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在自愿双方所进行的现行交易中,即不是在被迫或清算的销售中,能够购买(或发生)一项资产(或负债)或售出(或清偿)一项资产的金额”。 2005年10月,FASB又发布了“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工作稿,进一步修改了公允价值的定义,“公允价值是在当前交易中,在特定资产或负债的参照市场上,市场参与者从资产中获得的价格或清偿债务所支付的价格”。此次修订较 SFAC No.7的显著差异是:取消“在自愿双方所进行的现行交易中,即不是在被迫或清算的销售中”的表述,意在强调“特定资产或负债的参照市场上”,事实上,如果资产负债交易价格源于公平有序的市场交易,则无需强调“自愿双方所进行的现行交易中,即不是在被迫或清算的销售中”,这一修订用词更加专业、简明精炼。 FASB的SFAS,No.157《公允价值计量》准则(2006)又将公允价值定义确定为:“在计量日,在报告主体交易的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为某项资产所能接受的价格或为转移债务所支付的价格。”此修订较之前的工作稿定义更加严谨,将“在当前交易中”改为“在计量日”,更加注重时态观,是计量日的时态,而非当前交易时态,二者在内涵上是有差异的。变“在特定资产或负债的参照市场上”为“在报告主体交易的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强调交易以市场参与者定价资产或负债时所使用的假设为基础,而不是参与实际交易的特定买方或卖方的假设为基础,体现市场基础计量,而不是特定个体基础计量。

IASB对公允价值所作的定义也是得到广泛接受的定义之一,它在IAS32“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中对公允价值作出了界定:“公允价值,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自愿当事人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 2004年4月IAS39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为:“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arm’s length transaction)中,熟悉情况并自愿的各方之间,交换一项资产或结算一项负债时,所采用的金额。”两个公允价值定义没有实质性变化。

我国会计准则制度建设也非常重视公允价值计量,1998年首次在部分会计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2001年修改会计准则时,取消了大范围的公允价值;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的新会计准则又重新启用公允价值,《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首次在法规层面上增加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该定义与IASB/IASC在其制定的IAS39(1999)《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定义一致。但这种趋同决非会计规则的简单趋同,而是交易实质相同情况下的规则趋同。在表述上与FASB的SFAS157不同。IAS39与CAS公允价值定义没有涉及时态,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点,是广义的公允价值,FASB强调计量日,属于狭义的公允价值,实务中更多使用的应是狭义的。FASB用了三个关键词:有序交易、计量日和脱手价格,用有序交易表述在计量日之前一段时间这些资产和负债已暴露在市场活动下,并已经历了正常的市场交易,不存在强制、清算和迫售交易;用计量日强调交易的当前时态,即非过去时,也非将来时;用脱手价格强调计量日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而非入账价格;隐含的一个前提是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基于假设基础之上。FASB在定义中没有直接提及公平交易,熟悉情况等关键词,只用有序交易表述,在解释有序交易时实质内容又体现了公平交易,但更加强调计量日交易的假设性,笔者认为这一表述更具可操作性。总的来说IAS39、SFAS157、CAS都包含以下要点:一是强调公平交易、熟悉情况、自愿情况下的脱手价格,而非强制、清算和关联交易而产生的迫售价、清算价和关联交易价。二是公允价值是一种估计价格,是买卖双方意欲成交的现行交易达成的金额(葛家澍 2006)。实际上是资产负债表日有关资产和负债价值的估计,是根据当时交易状况对资产或负债的点估计(陆宇建2006)。三是公允价值是交换价格而非价值,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违背价值规律,公平交易和等价交换的实现不可能存在于任何场合,但也不会出现系统性偏差,是个平均修匀值,但从长期来看,公允价值应与价值一致。

二、公允价值概念研究中的误区

长期以来, 学术界局限于介绍IASB与FASB机构公允价值研究的动态、相关概念理论、应用前景与应用基础等,但对公允价值方法本身、现阶段我国应用公允价值的限制条件及公允价值与其它计量属性之间关系的研究略显不足。理论界与实务界对公允价值计量存在争论与模糊认识。公允价值概念一直是我国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也是相关研究的基础和关键,随着IASB与FASB对公允价值的含义内涵及外延不断的修订与完善,我国学界在解释与介绍中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曲解。

(一)公允价值不是独立的计量属性

非计量属性说(石本仁、赖红宁,2001)认为公允价值不是一种计量属性,只是一种检验尺度,将公允价值与公允列报、真实公允等标准混淆了。1984年12月, SFAC5提出了五种当时流行的可以在财务报表中使用的计量属性。其中,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和可变现净值主要用于初始确认时的计量和以后的新起点计量;历史成本主要用于初始确认和以后各期的摊销;现值主要是一种摊销方法。尽管SFAC5没有涉及公允价值计量问题,但是它彻底动摇了历史成本在财务会计计量中的统治地位。它所界定的除历史成本外的四种计量属性,与公允价值计量的概念基本上一致,从而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实务中的推广提供了理论框架。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理论上存在三种:非计量属性说和复合计量属性说(裘宗舜,谢诗芬,2001)、独立计量属性说(黄平,2003)。复合计量属性说和独立计量属性说的共同点是承认公允价值是一种计量属性,独立计量属性说认为公允价值是一种独立的计量属性,复合计量属性说认为公允价值并非特指一种计量属性,而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公允价值的表现形式有:历史成本(历史收入)、现行市价、短期应收应付项目的可变现净值和以公允价值为计量目的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这种观点与IASB、FASB、CAS一致,应是目前的主流观点。

(二)公允价值就是现行市价或现值

公允价值和现行市价二者在某些属性上一致,均是计量日的市场参与者在有序交易参考市场上的脱手价值,但从交易费用角度来讲,公允价值不包含交易费用,而现行市价则包含交易费用,所以不能将现行市价等同于公允价值,只有符合一定条件的现行市价才是公允价值。现值分为两种类型:即以公允价值为计量目标的现值和以特定个体为计量目标的现值。只有以公允价值为计量目标的现值才符合公允价值的定义。

(三)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相对立

人们一提到公允价值的优点时,就往往以历史成本为对立面,历数历史成本的不足,似乎有过之而无不及。事实上,广义的公允价值是包含历史成本的,可以是历史时点上的公允价值,狭义的公允价值才不含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是指会计要素可计量的某一方面的特性或外在表现形式。IASB、FASB、CAS列举了五种计量属性,并要求“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在列举的五种计量属性中,与公允价值相对的分别是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而并不仅仅是历史成本。

(四)公允价值计量会增加企业业绩的波动性

价值误区 篇3

关键词:信仰,误区,核心价值观

今天, 在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全球化、地球村的网络时代, 信仰却前所未有的遭遇到生存危机。一般说来, 信仰是属于高层次的东西, 它直接决定着人的理想目标、价值追求等。当前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状, 导致当代部分人对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的认识模糊不清、似是而非, 甚至进入误区。而要使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为人们观念的一部分, 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解决人们的信仰问题。只有澄清人们对于信仰的理解误区, 让广大干群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真正理解并坚信不移, 才能使他们全面了解当代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

一、当今国人理解信仰的四大误区

1. 误区之一:

不需要信仰也可以活得很好。常常会遇到有年轻的学员这样说:我没有信仰, 可我一样活得有意义。问他如何解释, 他会说:我在老家有一个非常好的女朋友, 她要我好好工作, 所以, 我觉得我的人生、我的工作很有意义。是的, 如果这么理解意义, 那么, 大多数人的人生都不缺乏意义。但是, 这些都是小意义, 不是大意义。生活中的小意义, 的确可以由一些比较现实的个人目标追求来赋予, 比如金钱, 比如爱情, 比如人的功利之心;但是, 生活中的大意义, 往往是由超越个人功利、为他人、为群体、为天下人民的大信仰赋予的。作为生命的个体, 我们不缺乏小意义, 我们所缺乏的是大意义。生活中的小意义往往是脆弱的、短暂易逝的。而大意义才是相对永恒的。比如, 刚才我们所提到的那位学员, 因为有一个女朋友而觉得人生有意义, 那么, 如果有一天女朋友离开他了呢?同他分手了呢?这下, 他感觉好像天塌下来了, 生活变得毫无意义啦。其实,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 因为感情的问题而失去理智、杀人和自杀的大有人在。可是, 有谁听说过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因为失恋而自杀的?为什么?那是因为他生活中除了小意义外还有大意义。如果一个人有了崇高的理想信仰, 就不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失望乃至绝望了。小意义脆弱易逝, 大意义才相对永恒。一个人是渺小的, 其生命也是短暂的, 只有把渺小的个人投入到集体之中, 才能体会到生命的永恒。就好像一滴水, 很容易就蒸发掉了, 但汇集到大海里, 就能获得持久和永恒。如果自己的目标定得很低, 就是生活中的一些世俗名利, 那么就很容易陷入种种烦恼之中。反过来, 如果建立了自己的大信仰, 把自己的理想信念定得很高, 那就不会因为生活中的一些小挫折而灰心丧气, 失望甚至绝望了。

2. 误区之二:

只有大的理想信仰, 没有小的具体目标。刚才我们谈到, 没有信仰的人生容易随波逐流。反过来, 我们也常常会发现, 当代也有不少大学生只有大的理想信仰, 而没有具体的小目标。这样的结果往往使得他们在遭遇挫折时灰心丧气, 最终放弃自己的信仰。大的信仰要有, 小的具体目标同样要有, 小目标是为大信仰服务的。就像人生目标一样, 小目标是为大目标服务的。如果只有小目标没有大目标, 那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当小目标暂时实现以后, 突然会不知所措, 会发现当得到所想得到的一切之后, 生活突然变得没有意义了。比如, 有的人的目标是考个好大学, 等考上好大学之后, 发现生活突然失去了动力, 一切都变得不再有意义, 于是得过且过, 得天混日, 最终彻底迷失自己。还有的, 比如一些暴发户, 他们当初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 为了赚钱可以不择手段, 等赚够了几百万, 几千万, 甚至上亿之后, 他们突然发现自己穷得只剩下钱, 怎么办, 剩下的就是花掉这些钱。于是就吃喝玩乐, 无所不为, 纯粹为了感官刺激而生活。

3. 误区之三:

把按“需要”分配理解成按“想要”分配。有人不相信共产主义社会, 就是因为把共产主义所提倡的“按需分配”理解成按“想”分配, 认为如果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想拿什么就拿什么, 这样的社会永远不可能实现。的确, 无论什么样的社会, 都是无法满足这样的人群的。通过这种想法体现的正是现代人的一个思想误区———分不清楚自己的“需要”和“想要”。在英语里, “需要”和“想要”对应的分别是“need”和“want”。把“想要”当成了“需要”的人, 将永远在自己的欲望下苦苦挣扎。中国有句古话, 叫做“贪心不足蛇吞象”, 说的就是人对于物质的“想要”的无节制扩张, 如果人的这种欲望被唤起, 那么就会出现“欲壑难填”的现象。当代革命军人, 一定要分清出自己的需要和想要, 否则就会一辈子跟在自己“想要”的背后, 成为自己欲望的奴隶。

4. 误区之四:

有信仰有理想就是一定要当官。“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很多年轻的军人都志存高远。但置身军营我们往往会发现许多实际的工作常常是很平凡很琐碎的, 并不总是像在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那样轰轰烈烈。中国的传统文化告诉我们, 作为一个有抱负有志向的人, 要按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路线展开自己的人生追求。但是, 现在我们中的不少人产生了这样的想法:有理想有抱负就是一定要当官、当大官, 因为只有当官才能“平天下”, 而所谓“平天下”也就是当官。这样的想法如果在封建社会还有一定市场, 那么, 在今天的社会已经远远不合适了。如果我们今天还固执地认为干事业就是当官、当大官, 那么, 这会让我们的人生之路越走越窄, 甚至走入死胡同。其实, 很有可能你的性格特点、自身因素决定了你不适合这行工作而适合另一项工作。当官不是人人都适合当的, 也不是像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美好。例如, 南唐后主李煜, 虽然出身皇族世家, 但从无鹤立群雄当皇帝的心思。然而, 历史总喜欢开这样那样的玩笑——他还是被推到了皇帝的“宝座”上。其实, 李煜诗书琴棋无所不通, 尤其是写得一手好词, 如果他就把自己定位于诗人、词人, 那么, 他一定能在这些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 可是, 他是一个皇帝。这就注定了他的不幸, 因为作为皇帝, 他就得把管理国家、治理朝政作为头等大事, 而这些方面的能力才是衡量他是否称职的标准, 而决不是字写得有多好文章写得有多棒。他的结局是当了三年阶下囚后服毒身亡。又如明朝皇帝朱由校, 木工活做得非常好, 连那些老工匠都赞叹不已。他做的木工活派人拿到市面上去出售, 市人都以重价购买。有人甚至说他是鲁班在世, 可是, 他也偏偏是皇帝。所以, 他不能成为鲁班, 而只能成为一个昏君。在“文革”时期, 有一个学大寨的典范, 叫陈永贵, 指挥大家抓生产, 非常好, 后来调到国务院当副总理, 却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邓小平曾经这么说:“他本来可以成为出色的农村基层领导人, 可硬要把他放在国家副总理的职位上, 这不是让他活受罪吗?”[1]正因为如此, 后人作诗云:“隋炀不幸为天子, 安石可怜作相公;若使二人穷到老, 一为名士一文雄。”[2]

二、重建当代核心价值

1. 先相信还是先理解。

一般而言, 宗教信仰往往强调的是先相信, 再理解, 即首先是要相信其所宣扬的宗教教义。如佛教总爱宣扬“信, 则灵”;而基督教也不例外, 即使是宗教改革的发起者马丁·路德也是反对理性的, 他曾经说:“理性是信仰的死敌, 永远不会对属灵的事有助益。”[3]而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则是建立在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理解的基础之上, 首先强调的是其科学性, 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创新, 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所在。

2. 彼岸性与此岸性。

一般而言, 几乎所有的宗教信仰都是属于彼岸性的, 而共产主义信仰则是此岸性的。任何宗教, 都给人们描绘了一个彼岸世界, 一个无剥削、无压迫、充满阳光、充满欢乐的平等、自由的世界。几乎所有的宗教信仰都是建立在对一种非科学理论的尊崇之上的, 追求的都是一个超离现实世界的虚构物, 要人相信“来世”、“天堂”, 以此来消解人们为实现现世生活目标的努力。譬如, 了解佛教的人都知道, 佛法倡导的人生在世, 苦海无边, 回头才是岸。只有皈依我佛, 来世才能脱胎换骨, 修成正果。而基督教呢, 则明确告诉你, 人一生下来就是赎罪的, 如果你信仰上帝, 死后才能进入天堂, 否则就只能下地狱。而马克思主义明确指出, 只要我们按照这个目标去努力、奋斗, 那么, 这个美好的人类社会一定能够变成现实。一句话, 宗教信仰关注的不是现实的世界, 而是一个死后的世界, 因而具有彼岸性;而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关注的是对现实世界的改造, 目的是为了把现实世界建设成为一个更加美好的理想社会, 因而具有此岸性。

3.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

如果大家了解宗教, 就会发现, 不管什么宗教, 几乎都无一例外地宣称自己的宗教教义是绝对正确、永恒不变的。并且, 几乎所有的宗教都无一例外地排斥其他宗教, 认为只有自己才是绝对正确的。比如, 《出埃及记》明确指出:“我是耶和华你的神……除我外, 不可敬拜别的神明, 不可为自己制造任何偶像, 也不可侍奉它, 因为我耶和华你的神, 是忌邪的神。”[4]基督教如此, 伊斯兰教同样如此。这就与我们所信仰的共产主义明显不一样。因为马克思主义认为, 不存在永恒真理, 也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教条, 事物是运动的, 联系的, 发展的。所以,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也是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最大的生命力就是它是不断发展的, 是从实践中来, 到实践中去的。它承认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就要求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革命军人在继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 而不抱残守缺, 积极主动地用先进的政治思想、先进的军事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 而不是躺在成绩上睡大觉、不思进取。如果这样, 就完全与马克思主义的原则背离了。此外, 还应当有永不知足、不断完善自我的进取心, 主动把学习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 而不被时代所抛弃。这才是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革命军人。

总之, 作为当代革命军人, 既要有“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兵”的气魄, 也应该有优秀士官向南林所说的“我既然成不了指挥千军的将军, 那就成为将军手中的一把利剑”的心态。只有这样, 才能在现代条件下实现我们作为一名共和国军人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顾育豹.邓小平和陈永贵的一次交锋[J].档案天地, 2008, (3) :28-29.

[2]练性乾.南怀谨谈历史与人生[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5.

[3]马丁.路德.路德选集:下[M].香港, 1968:319.

论功利性价值取向下的教育误区 篇4

一、教育功利性价值取向之现象表征

功利性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已渗透在教育的方方面面, 本文选取一些最为典型的教育功利性现象作讨论。

1.“分数崇拜”与“升学率至上”

长期以来, 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取向和评价标准就是分数。正如俗语所言:“考考考, 老师的法宝, 分分分, 学生的命根。”分数在整个教育中的统摄地位可见一斑, 成了衡量学生成长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 而教育旨在培养人、促进学生人格完善的原初价值和意义被遮蔽。另外, 与分数紧密相连的升学率成了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首要标准。教育活动都为升学率做准备, 至于道德教育、美育、体育等都处于弱势和边缘地位, 而且教育资源的投放和分配也以升学率为主要参照标准。因此, 分数、升学率这种外在的、功利的“教育目的”成了教育的主宰。

2.“证书教育”与“学历至上”

教育功利性的另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证书教育”。以大学教育为例, 大学四年, 大量的精力不是放在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上, 而是放在了诸如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及纷繁复杂的各式各类的证书考取上, 专业课考试和毕业论文的撰写只是“临时突击”、“剪刀加糨糊”。当然, 这和社会用人机制的功利性是分不开的。我国的用人机制还是一种“学历至上”的取向, 学历似乎成了衡量一个人能力的唯一标准, 却忽视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这种功利性的用人标准也反作用于教育, 导致教育的功利化。

3.“作为装饰的道德教育”

正是在上述“分数至上”、“证书教育”的影响下, 教育固着于功利性目的, 而对于促进学生人格成长和道德发展的道德教育却一再地漠视和边缘化, 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很多中小学在课表上设有道德教育课, 但是往往被语文、数学等所谓“主课”所占领, 要么被当成班会课。只有当教育主管部门视察素质教育的“成果”时, 才会开设“公开课”“装点”“素质教育”。所以, 很多一线教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流于形式、形同虚设。

二、功利性价值取向下的教育之弊

功利性的价值偏向对教育造成了重大的负面影响, 这不仅体现为教育本然价值的异化, 而且体现为教育中的人, 尤其是受教育者人格成长的扭曲。另外, 鉴于教育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教育的功利性亦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固化了社会的功利之风, 污染了教育的外部大环境, 形成了教育与社会功利之风流转成势的恶性循环。

1. 教育本然价值的异化

教育的原初价值和意义是不断开发和挖潜受教育者潜能, 促进其人格的不断成长和完善。换句话说, 教育的本质诉求旨在“‘成’人”。但是, 当下在功利性价值诉求的影响下, 教育更多地成了很多外在功利目的的手段和工具。教育仅仅成了获得证书、分数、学历的手段, 对于教育中的“人”的精神成长和德性追求的引领被漠视。因此, 有人说教育成了“无人”的教育, 抑或如夸美纽斯所言:“教育成了学生才智的屠宰场。”教育的本然价值被其工具价值所遮蔽和掩盖, 教育的本质发生了异化。教育不再是教育, 教育者也不再是教育者。

2. 学生人格发展的扭曲

学生是谁, 受教育者是谁?对于这个问题的澄明和回答是教育的理论前提和逻辑基点。毋庸置疑, 学生首先是人, 是具有独立人格、尊严、生命价值意义的主体, 有着自由选择的权利。鉴于此, 教育的论证和展开都是立足于如何促进这个主体价值的实现和展开的。但是, 当下在功利性目的误导下, 学生被当做“物化”的存在、“知识的容器”、“家长希望的承载者、寄托者”, 分数、升学、学历仿佛成了学生生活的全部。学生的童年、奔跑、欢笑被这些功利的目的所淹没。在各种各样的考试和辅导班下, 孩子没有了童年, 童年依然消逝。可想而知, 如此成长环境下的孩子, 其人格的发展遭到了挤压、割裂、扭曲。这是孩子之痛, 还是家长之痛、教育之痛, 抑或社会之痛?

3. 社会功利观念的固化

教育功利性的另一个危害就是进一步固化了社会的功利化取向。成长于功利化的学校教育和家庭环境中, 孩子耳濡目染, 在判断问题和行为时不知不觉地形成了功利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 儿童期的人格形成对个体的一生影响巨大。因此, 当这些受教育者完成学业、长大成人、走向社会, 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时, 其从小渗透在性格中的功利性特质必然影响到社会价值观念的树立和道德氛围的营造。因此, 社会的功利观念在越来越多人的践行下越加固化, 甚至成为大部分人行为的价值导向, 从而使得功利性取向和追求形成了社会无法祛除“痼疾”和文化基因, 对于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和向往被功利性所挤压和遮蔽。

三、纠正教育功利性价值取向之对策探寻

纠正教育的功利性价值取向, 不仅要从思想、理念上入手, 还要从实践、制度和外在文化氛围着眼, 为此,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纠正教育功利性偏向的解决对策。

1. 价值重塑

思想是实践的先导。要肃清和纠正当前教育中的功利性价值取向, 首先要在思想、理念上进行价值重塑: (1) 重塑理性的教育观, 即还原和重构教育旨在“‘成’人”的根本价值诉求, 践行教育挖掘个体潜能, 促进其人格的完满和品质的卓越的根本目的。正如杜威所说, 教育无其他的目的, 教育本身就是其目的。 (2) 重塑合理的学生观, 即摒弃功利性目的下仅仅把学生当做工具、手段的褊狭的学生观, 重塑学生作为独立“主体”、作为“人”的尊严和价值, 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3) 重塑科学的质量观, 即改变当前仅仅把分数当做衡量学生发展、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的现状, 根据学生的多元潜能、多样个性, 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和质量考核体系, 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和公正。

2. 实践纠偏

改变教育的功利性取向仅仅依靠价值重塑、理念变革是不够的, 还需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去纠偏, 本文认为应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落实: (1) 增强和凸显教育内容的人文性。在当下功利化的教育诉求下, 教育内容亦被功利化, 其人性的、人文的内容被边缘化和弱化。因此, 变革教育功利性首先必须增强和彰显其人文性, 关切对受教育者的人文关怀和精神引领, 关注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和完善。 (2) 关注教育方法的多元性。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特的, 因此, 教师要全面了解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爱好, 因材施教, 让每一个学生都实现立足自身的进步, 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升学而盲目灌输、“一刀切”, 导致学生的同质化发展。 (3) 彰显师生关系的伦理性。教育是一项在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之间展开的伦理性实践。师生关系不是功利性价值诉求下知识授受、分数提升的关系, 而是主体间平等、对话的伦理关系。

3. 制度变革

制度是理念落实和实践规范化的重要保证。因此, 要纠正教育功利性的价值偏颇离不开教育制度的变革和保障: (1) 建立科学的招生评价制度。高考作为我国的主要评价制度, 在促进我国教育发展发展的同时, 亦因其自身的不足成为教育发展的瓶颈。因此, 探寻多元化、公平性的招生评价制度是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2) 构建民主的教育管理制度。我国教育管理体制多体现为自上而下、单一维度的管理模式, 强调对管理对象的“管控”, 这不仅导致教师成为“无反思的执行者”, 而且抑制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参与性。因此, 构建民主化、多方参与决策的多元化的教育管理制度和模式是当前我国教育制度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3) 形成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以学历和文凭为主要依据的人才选拔制度是导致教育呈现出其功利性取向另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 摆脱教育的功利性偏向, 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亦要变革, 要建立公平、公正、标准多元的人才选拔和招聘制度, 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

4. 文化引领

社会文化是教育理论建构和实践展开的大背景、大氛围, 社会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对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因此, 在对教育本身进行变革的同时, 亦应关注作为环境和背景的社会文化的营造和引领。重塑人文、理性、关爱的社会文化氛围, 积极抵制功利化、世俗化、金钱化的庸俗文化取向对教育的影响, 这对于抵制和摒弃当前教育的功利化价值取向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此外, 还应关注社会文化、舆论媒体对教育的积极监督、文化“过滤”和及时纠偏的作用。舆论媒体和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及时监督和反馈, 使得教育中的问题被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避免教育价值取向、教育发展路径的偏颇和误区。

综上所述, 功利性作为一种较为强势的价值取向已然对我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而且在很多方面导致了教育的不良发展, 伤害了教育中的人。因此, 对其进行反思和纠偏, 不仅是重塑教育本然价值的需要, 而且是我国教育突破现实困境, 实现质的飞跃的重要突破口。

参考文献

[1][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

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应用上的误区 篇5

一、利润表中已实现损益与未实现损益的披露问题

“新准则更加强调企业资产的质量”(王建新2008)、“收益计量由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观转变或回归”(刘兆云,武建2008)。这些观念上的重大变革说明新准则更加注重企业资产在现实条件下的获利能力或者未来带来经济利益的能力,而这必然导致会计计量基础的深刻变化,新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广泛应用就说明了这一点。

新准则中广泛引入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目的是使会计信息更具有相关性。在会计期末,资产负债表上的相关资产的计量采用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而其他资产则依然采用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这样资产负债表就具有了双重计量基础。公允价值在不同时点总是不断变化的,这就使资产负债表——这张传统意义上的静态报表具有了动态的特质,即它总是能够提供新信息。

由于公允价值本身的特点,它既可以使资产的价值更接近于市价,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也可能会由于公允价值确定技术上的缺陷而使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降低。这一点在新准则执行过程中已经得到印证。

“新准则有助于提高财务报告信息的相关性———但相关程度难以衡量”(高国琴,2009)。新会计准则中为了核算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在会计期末的变动,设置了一个新的会计科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属于损益类,主要核算企业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在会计期末,将该资产的价值调整为公允价值时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这个差额,由于其账户的性质决定其必然计入当期损益中,对企业的利润与所得税均产生影响。而这个差额本身并没有实现,未来该项资产处置时真正的损益与该差额也不一定相等,这就导致了报表使用者在使用会计信息时必须能够剔出这些未实现的收益或损失,才能更好的解读会计报表。因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既不代表未来的现金流入量,也不代表未来现金的流出量。

对于利润表中已实现损益与未实现损益的披露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 培育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高其分析、处理报表信息的能力

会计信息使用的是一种独特的报告语言,这对没有专业知识的使用者来说,要想全面、缜密地理解其精髓是相当困难的。所以,在新准则实施和推广的过程中,如何培育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并且快速提高其理解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2. 加强监管力度,规范公众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范围和层次

一方面要提高信息使用者分析、处理报表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有关部门也要规范会计主体提供信息的质量。会计主体提供的信息由表内信息和表外信息构成,而表外信息可能对报表使用者而言更具相关性。严格规范主体披露信息的范围和层次,对使用者来说就不会遗漏重大信息。对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应要求报表提供者披露其形成原因、金额及对利润和所得税的影响金额,便于投资者做出合理判断。

二、非货币资产交换中公允价值计量问题

在非货币资产交换准则中规定了两种交易模式——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公允价值模式必须满足:非货币资产交换符合商业实质并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既然换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这必然是在双方资产公允价值相等的前提下才能交易。可是依据准则的操作步骤,换入换出资产就该项交易而言确认的资产价值却相差甚远。举例如下:

【例】甲公司以其使用中的账面价值为850000元(原价为1000000元,累计折旧为150000元,未计提减值准备)的一台设备换入乙公司生产的一批钢材,钢材的账面价值为800000元。甲公司换入钢材作为原材料用于生产产品,乙公司换入设备作为固定资产管理。设备的公允价值为1000000元,钢材的公允价值为1000000元。甲公司和乙公司均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税率均为l7%,计税价格等于公允价值。假定甲、乙公司不存在关联方关系,交易价格公允,交易过程除增值税以外不考虑其他税费,且乙公司因换入设备而涉及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不得抵扣。

(1)甲公司的会计处理

(2)乙公司的会计处理

分析:甲公司换入的钢材与乙公司换入的设备的公允价值都是100万元,但是,经过非货币资产交换准则的认定,两项资产的价值发生了变化:甲公司换入的钢材价值=83万元;乙公司换入的设备价值=117万元。由于本题不涉及补价问题,所以对交换资产入账价值的影响必然来源于增值税额。甲公司由于获得的钢材要抵扣进项税额,导致钢材的入账价值少了17万元;而乙公司却由于换出库存商品视同销售而获得固定资产,使换入的设备价值为117万元。可见由于税金的存在而导致了换入换出资产计价的差异。

如果本例中增值税由甲公司单独支付,即增值税不计入交易价值,就会使得双方获得的资产按照其应有的公允价值计价。在这种情况下,则双方的会计处理如下:

(1)甲公司的会计处理

(2)乙公司的会计处理

这样处理的结果是:甲公司换入的钢材价值=乙公司换入的设备价值=100万元。同时,甲公司支付了为获得钢材而产生的增值税进项税额,相对而言,乙公司收到其销售钢材而产生的增值税想销项税额。从正常购买角度而言,这样做是合理的。

可见,新准则在执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广大会计工作者共同努力,实现新准则的稳定运行。

摘要:新会计准则执行至今,仍存在利润表中已实现损益与未实现损益的披露问题和非货币资产交换中公允价值计量问题等误区。这对于报表使用者理解会计信息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尤其是对于公众公司,其会计信息使用者众多,误区的存在会导致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这种产品的认识产生偏差,从而导致错误的决策。应培育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高其分析、处理报表信息的能力。同时,加强监管力度,规范公众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范围和层次。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误区,公允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建新.如何正确理解新会计准则下的投资收益[J].财务与会计,2008(6):21-22

[2]刘兆云,武建.公允价值对公司财务信息的影响[N].财会信报,2008-10-15

[3]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中级会计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01:149-150

价值误区 篇6

摩根斯坦利在研究全球3G市场时发现, 当普及率超过20%之后3G将迎来快速发展期, 届时运营商将获得最佳发展时机。虽然现在20%的普及率还未达到, 但是国内运营商已经未雨绸缪开始做准备。以内蒙为例, 内蒙移动提出“用服务弥补TD不足”的服务策略, 先后为3G VIP用户举办了一系列提升客户感知的俱乐部活动;内蒙电信提出为3G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的策略, 着手建立自助、互助的互联网服务;内蒙联通提出了3G服务领先战略, 提出要抓住这23年加快发展, 实现服务领先。

可以看出, 如何构建差异化的3G服务产品, 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最大限度地提升3G服务产品价值, 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特色服务缺失

内蒙联通为3G客户构建了服务产品体系, 在基础服务产品基础上, 提供了延伸服务产品、VIP客户等级服务产品, 比如给用户提供3G业务用户终端设置、iPhone应用推广, 并通过3G大讲堂、QQ群方式, 辅助3G客户进行终端设置及手机应用软件的安装, 不过服务失败补救产品尚未建立。

根据客户价值等因素, 内蒙联通还将VIP客户分为至尊卡、钻石卡、金卡、银卡四类, 提供差异化的分级服务, 各项服务内容根据VIP客户级别有所不同, 按照至尊卡、钻石卡、金卡、银卡的顺序由上向下兼容。

如果对三家运营商进行对比, 可以发现内蒙移动、内蒙联通、内蒙电信对3G中低端客户提供的基础服务产品均是标准化产品, 没有什么差异。对于高端客户, 三家运营商均实行了分级管理, 不同等级用户享爱不同的服务产品, 但提供的服务产品有差异。

内蒙移动为VIP客户提供的额外服务包括营业厅VIP服务、就医直通车、车主俱乐部以及“垃圾信息自主屏蔽”、“电子渠道以指代步”等特色服务。以上服务分析了高端用户的需求, 产品设计与用户需求息息相关, 并且与营销政策捆绑, 不仅宣传了服务内容, 也显著地提升了服务产品的价值。

内蒙电信则为VIP客户提供了就医服务和翼支付等额外服务, 就医服务为VIP会员提供市内甲等医院预约挂号服务, 通过翼支付, VIP客户可享受餐饮、购物折扣优惠。

与内蒙移动和内蒙电信相比, 内蒙联通为用户提供的服务产品较多, 但是与VIP客户工作生活息息相关、能触动用户感知的服务内容相对较少。而且内蒙联通缺少对服务产品的投入, 缺少服务产品宣传, 很多联通VIP用户不了解自己能享受的服务内容, 也无法提升客户感知。2011年, 内蒙移动全年VIP服务产品宣传投入11万元, 内蒙联通VIP服务仅花费5万元, 而且在5万元中, 投入到服务宣传的费用少之又少。此外, 内蒙联通的个别服务内容不能激起用户使用兴趣, 并且服务产品缺乏与营销产品的组合捆绑, 推广效果较为一般。

并非越便宜越好

中国联通的数据显示, 目前联通有70%的3G用户来自于异网, 这些异网用户会将联通服务与其他运营商进行对比。因此, 联通需要提升3G服务产品价值, 从服务产品定位、设计、宣传等各个方面进行优化。

在产品定位方面, 要找到切实符合VIP客户需求的服务产品, 要使VIP客户在联通享受到独一无二的服务内容, 满足其“被尊重、被关注”的心理期望。

要了解客户需求, 进行服务产品调查是必备工作, 可以通过服务产品深度调查, 得到3G用户对联通服务产品的评价信息, 针对性改进服务产品定位。同时, 要找到内蒙联通与移动、电信服务的差异, 找出优化和改进点, 列出服务产品改进要素。再将客户需求率较高的服务产品, 按商务、娱乐、医疗保健等类别进行划分, 分层级地将联通钻、金、银三个等级用户的需求结合在一起, 做到服务产品有等级、分层次。

值得注意的是, VIP服务产品设计目前存在一些误区需要规避。第一, 走出VIP客户期望得到更多价格优惠的误区, 因为VIP客户真正希望得到的不一定是价格折扣的优惠, 而是“被尊重、被重视”的个性化需求, 所以对VIP服务产品的定位, 不能像对待中、低端客户一样, 通过价格优惠提升他们的感知。第二, 走出VIP客户期望得到更多服务的误区。因为对于每一项服务产品联通都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而能让VIP客户印象深刻、感兴趣的服务产品并不多, 所以重点不是数量多少, 而在于服务要有特色, 能引起客户的关注和兴趣。

新老用户区别对待

对于因内蒙联通原因造成客户无法正常使用业务或不能满足3G用户合理需求的情况, 可提供相应的服务失败补救产品。对于其他运营商做得比较好的产品, 内蒙联通也可以借鉴。

产品宣传是加强用户了解的主要途径, 要通过对联通服务产品的宣传, 增强客户对服务的感知。其中, 在宣传主题上, 要以“沃服务”品牌为依托, 宣传时尚、动感的形象, 突出联通3G服务“专业化、精细化、差异化”的主题。

针对3G新老用户可以实行不同的捆绑办法。对于现网3G老用户, 要通过服务产品与营销产品的捆绑, 使服务产品价值最大程度地显性化。要将服务产品嵌入到营销产品中, 组合打包成一个完整的产品包, 提供给客户。例如, 针对3G 186合约用户偏好长途、漫游、上网等的需求特点, 在市场营销时, 同时捆绑专用于高端用户的流量短信提醒服务以及免费机场接机服务, 吸引用户继续在网。对于异网转入或新入网3G用户, 新用户入网初期, 要增加3G服务及业务体验产品包, 突出联通3G优势, 让用户体会到联通3G的魅力并不仅仅通过iPhone才能体现, 其服务也有魅力。

价值误区 篇7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创业实践的价值审视

高校作为青年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肩负青年核心价值观塑造的历史使命,青年价值观的“第一颗扣子”扣什么和怎么扣都直接决定着中国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和道路方向。而在我国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抑或创业实践都处于“初级阶段”, 对创业教育的研究往往局限于创业知识的传授,对创业实践的研究往往定位于创业技能的培养,而对创业实践的价值观问题却鲜有研究。俗话说:“人各有志”,其中“志”意蕴着价值观,其“志”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事业的成败。事实上,价值观问题是大学生形成正确创业观以及创业实践成功的基本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的价值支撑。基于此,在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得尤为必要。

(一)实行价值引领,厚实创业精神

毛泽东同志说:“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大学生创业实践,不仅仅是“为稻粱谋”,更是大学生知识的发挥、智慧的挥洒、社会的奉献、自我价值的实现。然要实现这些创业意涵,必须要具备一种敢创业、能创业、创好业的创业精神。但是,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何以建构呢?不难发现,在一些大学的创业教育中,以“创业能力”教育为本位,忽视了 “创业精神”的基础作用,重“工具理性”轻“价值理性”,最终导致了大学生创业实践的价值偏差, 背离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对此,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实践的全过程,引导大学生将“爱国、敬业、诚信、 友善”嵌入其创业实践,用“爱国”来丰富其社会奉献精神,用“敬业、诚信、友善”来增强其职业精神,帮助其体悟创业的厚重与使命,成为一名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创业型人才。

(二)克服消极创业思想,建构正确创业价值观

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由“模糊” 向“清晰”转化的关键时期,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 有理想、有干劲、有激情,敢于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能力来实现人生的价值。创业实践的开展恰好与大学生的自我发展需要相吻合,然在当前我国经济环境复杂、社会急剧转型的大背景下,创业实践失败的案例俯拾皆是。调查发现,部分大学生在创业遇到困难时,往往将责任归结为社会体制的问题、创业教育的失误等等,以至于产生消极的创业思想, 认为国家大力鼓励创业仅是一个“口号”。为此, 需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端正大学生自身价值观中的“偏差”,让其明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实实在在的“中国梦”,是“让每一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的庄严承诺,蕴含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美好社会制度,从而帮助大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建构正确创业价值观, 实现人生价值。

(三)转变传统就业观念,形成积极创业心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政策经历了“统包统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等几个阶段。当前, 我国已然进入“自主择业”的就业阶段,也处于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然部分大学生仍然持有传统的就业观念,等待企业的呼唤,缺乏创业的精神,更谈不上通过创业带动就业的勇气和担当。就业乃民生之本,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之下,如何实现大学生的充分就业,是社会问题也是政治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到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推动大学生由“被动就业”向“积极创业”转变,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素养、建构大学生的创业理性,涵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消解其盲目从众带来的就业压力, 形成积极健康的创业心态,增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二、大学生创业实践中的思想误区

由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定位的“偏差”,大学生对创业价值观基础性地位了解的“误差”,导致了大学生创业实践行为和效果的“势差”。究其缘由,在于对创业教育中的“能力主导、知识本位”的过分倚重,而对于大学生创业价值观培育的“失位”,导致大学生在创业实践中出现了思想的“误区”。

(一)重个体利益,轻社会奉献

集体主义、社会奉献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然在市场经济利益主体多元化的视角下, 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体由于在独立性、自主性方面逐渐凸显,建构起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的价值选择, 以至于当前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出现“过分关注自我,轻社会责任”的错误价值取向。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的经济活动,积极思考选择创业项目,慢慢摸索提升创业能力,确立人生目标,实现了自我人生价值,这显然是大学生创业实践的重要内涵。但却存在个人利益至上观念,以自我为中心,以获取金钱为目的,注重个人对社会的索取,片面认为市场经济就是从市场获取个人经济利益,就是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认为创业实践的价值在于金钱、 地位、声誉,忽视了对社会的关爱、奉献,缺乏对整个社会的尊重和责任感等等错误价值观,弱化了大学生创业实践应有的“正能量”。

(二)价值取向多元化,消解创业意念

经济全球化的摄入,多元文化的渗透,使原本相对单一、封闭的大学文化环境被冲破,形成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相交织的局面。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在多元文化冲击下,极有可能因为缺乏理性的判断而造成价值观的偏离抑或错位,如部分大学生形成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多元化价值取向,对于其日后的职业发展乃至个人成长成才带来“负能量”。价值取向多元化对于大学生创业实践的直接影响是创业意念的消解, 导致其在创业实践中对于创业的艰辛缺乏充分的准备,存在认识与行动的双重标准、创业决策的不理性、创业目标的“朝令夕改”等等。俗话说:“行百步者半九十”,大学生在创业意念上的不坚定, 极有可能导致创业实践的曲折甚至失败。

(三)重工具理性,轻价值理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是人类理性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工具理性主要解决“如何做”的问题,关注的是事物发展的结果;价值理性则强调“做什么”的问题,追问事件本身的价值意涵。事实上,工具理性作为一种物化活动需要价值理性的关怀。正如M·谢勒认为:“每次理性认识活动之前,都有一个评价的情感活动。因为只有注意到对象的价值,对象才表现为值得研究和有意义的东西。”[4]然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以实用主义为代表的工具理性抬头,价值理性则日渐式微。在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工具理性表现为创业能否带来现实的经济利益、用何种方法能更快地带来创业效益等显性价值。价值理性则表现为团队合作精神、公平竞争、社会责任、博爱奉献等隐性价值。 大学生创业正处于成长成才的关键阶段,此时创业精神之价值理性厚实远比工具理性带来的暂时成就更重要,但却仍然有相当部分大学生过分关注短期经济利益的获取而忽视自我品格、创业品质的磨练与涵养,有时甚至达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三、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引导路径

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存在的思想误区与创业的应有价值和成效存在直接关联。要解决这些思想问题,必须将大学生创业实践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坚持教育引导、环境熏陶、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融入, 帮扶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价值观,坚定创业意念,实现自我价值和奉献社会的有机统一,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认知体系”向“信仰体系” 的转化,让大学生敢创业、善创业、创好业。

(一)以国家价值目标为根本,引导大学生实现自我、奉献社会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中国梦”的应然状态。 富强即国富民强;民主即人民当家作主;文明即文化繁荣、群众文化素养明显提高;和谐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融洽相处。大学生创业实践是一种个人行为,但不能忽略的是,国家层面上给予了包括创业贷款、行政审批、政策鼓励等等巨大的支持, 大学生创业离不开国家营造的良好创业环境。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在其就职演讲中曾说过:“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当前,国家将“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将大学生就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尽最大努力来满足大学生的职业诉求。但仍然有部分大学生存在个人主义,重个人利益、轻社会奉献的价值偏差,没能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价值目标的实现有机联系起来,没能较好地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对此,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到大学生创业实践的教育引导中来,帮扶大学生厘清自我的发展与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关系,让其深悟国家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才是创业实践走向成功的基本保证,进而为其懂得奉献、乐于奉献,厚实价值根基。

(二)以社会价值目标为基础,引导大学生坚守价值、坚定意念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美好社会的必然状态。自由即人的生存、发展、思想的自由;平等即人权、 法权、公权的平等性;公正即社会的公平、正义得到伸张;法治即依法治国理念得到全面贯彻。大学生创业实践是一种社会行为,需要社会大环境的支持,市场经济坚持自由贸易、主体进入市场的平等性、交易的公正性,但更需要法制建设带来制度保证。然在我国社会走向法治化的过程中,仍然存在 “官本位”“裙带关系”“关系户”等破坏公平、公正的现象出现,弱化了市场经济的“正能量”,使一些大学生在看到负面现象的时候,呈现创业价值观偏差、创业意念不坚定等现象。对此,必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当前我国反腐倡廉、四风建设为切入点,引导大学生看清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正方向,正确辨别是非,敢于同破坏公平正义的不良行为作斗争,而不是随“享乐主义、 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之波逐流,并将建设美好社会的愿景作为创业实践的动力,进而坚守创业价值、坚定创业意念。

(三)以个人价值目标为准则,引导大学生磨练品格、涵养品质

【价值误区】推荐阅读:

战略误区07-17

听力误区10-16

观念误区05-14

训练误区05-15

经营误区05-19

误区规避05-24

营销误区06-10

传统误区06-13

概念误区06-14

解读误区07-07

上一篇:新闻热线节目下一篇:新型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