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迁移(精选5篇)
概念迁移 篇1
生物的概念教学是生物学科建立和发展的基础, 它能深刻地体现生物教学过程最本质的特征,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指导学生正确理解生物概念, 是学好生物学知识的基础, 搞好生物学概念教学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陈旧的死记硬背式概念教学, 已经严重地制约了课堂效率的提高。高中生物教师在不断的摸索、研究中, 总结了一系列适宜于概念教学的方法, 将知识迁移理论引入到生物概念教学就是一大突破, 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将生物概念与头脑中原有的概念体系相联系, 通过知识迁移的方法, 巩固、加深, 使之更加完善。
一、知识迁移对生物概念教学的影响
1.知识迁移理论
知识迁移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理论, 它揭示了心理学的一条重要规律, 通常是指一种学习结果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一种学习结果对另一种学习起积极影响作用称为正迁移, 一种学习结果如果对另一种学习起到抑制作用就称为负迁移。通常教学上所利用的是正迁移的作用。
2.概念教学
任何学科的科研成果都是通过概念来概括和总结的, 概念在学科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生物概念是生物学科建立和发展的基础, 它能深刻地反映生物教学过程中的最本质特征, 生物学概念大都比较抽象, 很难把握, 如果在生物学习中忽视了概念教学, 那后果将是很严重的, 概念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首先, 知识体系是以概念为基本单位, 基本概念的掌握是学好生物学知识的前提;其次, 学生学习素养中就包含了概念教学, 它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必要条件, 是启迪思维、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基础, 概念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个忽视了概念教学的生物教师, 课堂教学效率肯定不高。
3.知识迁移对生物概念教学的意义
高中学生在学习生物过程中, 从教材中接受的概念, 往往是抽象的、朦胧的。有些生物概念, 虽然教材已经给出了明确的定义, 但是实际上学生对定义的理解则又是另外一回事, 即使把概念死记硬背下来, 甚至倒背如流, 也不能说明学生已经理解了概念。概念的理解需要学生自己在头脑中加工、整理而形成, 而不是将书本的概念、定义硬性灌输给学生, 否则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不是概念, 而是文字的堆砌。要使学生真正掌握概念, 必须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一个最优秀的教师应当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 这种教学方法是最高的教学技巧, 要想真正地做好概念教学, 就一定要运用知识迁移理论, 衡量是否达到这一目标的可靠指标, 就是知识迁移的达成率。
因此, 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过程中, 知识迁移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高中生物概念教学要想有所突破, 高中生物教师就一定要运用好知识迁移的方法。
二、知识迁移促进生物概念教学的策略
知识迁移理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十分广泛, 可以说随处可见。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 掌握了一种技巧之后, 学习另一种相关的技巧就会水到渠成。比如, 篮球运动员在学习其他运动项目时, 比其它人学习的速度快;一个人学会了骑自行车, 学开摩托车的学习速度就会很快;平时喜欢动手修理东西的人, 在学习生物实验技巧时就快;数学知识学得好的学生, 他的理化知识也不会太差。一个学习任务与另一个学习任务之间往往相辅相成, 相互影响, 密切联系的。知识迁移能力可以将先前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中去, 并且可以更高效率地解决新的问题。
那么, 知识迁移如何促进生物概念教学呢?
1.创设概念教学迁移的情境
生物概念的迁移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但是学生概念知识的迁移却不是自动发生的, 需要教师创设有利的迁移条件, 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所学知识的迁移, 从而提高记忆与学习效率, 发展学生对生物学习的综合能力。在高中生物教学中, 对原有概念理解程度直接影响到新的概念的运用与迁移, 教师应在学习新概念之前创设回顾旧概念的条件, 加深理解原有的概念, 例如, 在学习“分化”这个概念时, 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迁移条件, 我们每个人在生命的初始阶段, 都只是一个受精卵, 也就是说只有一个细胞, 而现在我们每个人至少有130种细胞, 它们有什么作用, 从何而来?根据以前所学的概念知识, 学生积极发言, 说红细胞有运输氧气的作用, 皮肤细胞有保护的作用, 小肠上皮细胞具有吸收的作用, 最后, 教师总结, 由一种类型的细胞形成多种类型细胞的过程就是分化。抽象的概念通过知识的迁移变得具体形象。
2.加强概念识记, 促进迁移
概念的迁移运用, 是以对先前概念的识记为前提的, 加强生物概念教学, 能使学生对生物学所研究的生命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不致停留在感性阶段。提高生物学概念教学的效果, 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相应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正确的概念是学习生物学科学概念的良好基础和铺垫, 可以使学生尽快地掌握新的知识, 例如, 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一猫生九崽, 连母十个样, 这样一个理论的掌握, 可促进对“遗传与变异”概念的理解。这些概念之间相互联系, 通过概念教学, 让学生的头脑中记下已知的正确概念, 这样有助于迁移到新概念的学习和建构, 有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在生物教学中片面甚至是错误的概念, 会阻碍生物新知识的学习, 成为生物学习的障碍。而且, 错误的生物概念如果得不到及时矫正, 将会引起连锁反应, 影响新的生物概念学习, 使学生形成错误的思维, 阻碍生物学科概念的建构。例如, 我们学习植物个体发育概念时, 很多学生头脑中就有农作物的发育先从种子开始的片面概念, 那么, 学生就会认为植物的个体发育先从种子开始, 这样, 在学习植物个体发育从受精卵开始这个概念时, 就会受到片面概念的影响。
3.搭建新旧概念迁移的桥梁
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心理活动, 任何学科学习都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动作技能的基础上进行的, 这种原有的知识结构对新的学习的影响就形成了知识的迁移, 高中生物学科与其它学科一样, 是构成学生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 也汇入了学生的知识迁移系统中。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 教师传授新知识时, 要利用现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结构, 搭建新知和旧知的桥梁, 帮助学生完成新旧知识的过渡。例如, 教师在讲到“群落”这个概念时, 可以先搭建从种群概念过渡的桥梁, 然后进一步引入, 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并非仅有一个种群, 而是由许多种群组成的, 它们之间是相互作用地生活在一起, 这样就形成了群落。通过搭建新旧概念迁移的桥梁, 顺利完成“群落”概念教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概念较多的生物科目, 很多概念抽象难懂, 让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 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搭建新旧概念迁移的桥梁, 形成知识的广泛迁移能力, 可以避免对知识的死记硬背, 实现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融会贯通, 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4.通过研究学法, 把已有概念迁移到新概念中
教师要想真正地提高教学质量, 除了研究教材、教法, 还要研究学情。从平时的观察中, 不难发现, 成绩优秀的学生, 有很多人学得轻松。通过仔细观察了解, 发现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他们习题做得不多, 但是却善于解题, 而且效率很高。有的学生做了大量习题, 还是不得要领, 成绩得不到提高。我们发现关键在于学生能否运用迁移的理论, 把旧知识迁移到新学的概念中, 并能够灵活地加以运用。例如, 高中生物教学中一个难以掌握的概念就是遗传规律, 但是, 教师如果运用好迁移的理论来讲授, 学生的掌握就会轻得多, 基因的概念很抽象, 学生也无法观察到, 只是在脑中留下一个印象, 基因的传递就可以和染色体迁移运用, 因为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教师就把基因和染色体紧密地联系起来介绍, 学生必须要在教师的指导下, 透彻地理解染色体在细胞减数分裂中的行为变化, 只有这样才能理解基因的变化, 通过几个概念之间的联系, 最后从遗传现象、事实和逻辑推理中概括出遗传学的原理, 这样, 学生对三大遗传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就会水到渠成。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 教师抓住了染色体这个关键, 使其渗透到遗传学的教学中去, 知识迁移就得到了体现, 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容易。
5.培养联想意识, 促使概念迁移
概念迁移实际上就是由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 学生如果善于联想, 就会发现, 生物学上任何概念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概念与概念相互影响, 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一个概念往往既是前一个概念的继承, 同时又是后一个概念的基础。例如, 生物教学中的同化作用可以迁移到异化作用, 光合作用可以迁移到呼吸作用等。通过对学生联想意识的培养, 让学生开动脑筋, 促成迁移, 就会对生物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把概念联想到实际生活, 理论联系实际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生物概念教学中, 要联系实际, 用实际生活的例子迁移到概念教学中, 使学生轻松理解概念的本质。比如, 发酵这一概念, 我们可以根据生活的经验, 让学生先自己总结, 概括出发酵的特点, 创设迁移的条件, 然后教师总结出厌氧菌或兼性厌氧菌在厌氧条件下进行的产能反应, 即微生物的无氧呼吸称为发酵, 这样的教学, 学生容易接受且理解深刻。
6.利用多媒体迁移总结概念
时代在进步, 科技在发展,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 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多媒体教学打破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 把视觉和听觉相融合, 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变得更加形象, 更加直观, 尤其是对于高中生物的概念教学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对于抽象难以理解的概念, 就可以用多媒体迁移总结出概念。例如, 教师在讲生存斗争、种间斗争、种内斗争和竞争四个概念的关系时, 用多媒体先放映草原生态系统的影片, 甚至是“动物世界”都可以, 观看具体实例, 然后, 由多媒体的具体例子和生活常识, 迁移出概念的内涵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学生容易接受, 并且对于为争夺共同的生活资源而斗争的竞争, 同一营养级生物之间, 也可以是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种间斗争等, 很容易就弄清楚了。
摘要:概念教学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环节, 也是学生学好生物知识的前提。有很多生物概念比较抽象, 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本文从知识迁移的角度讨论了如何促进高中生物概念教学这一问题。
关键词:知识迁移,高中生物,概念教学
参考文献
[1]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胡向国.高中生物概念教学探究.湖南师范大学.2008.
[3]袁金华.课堂教学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概念迁移 篇2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提出“为迁移而教”,其实质就是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正确使用概念图教学策略,将有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从而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一、使用概念图,增加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
根据桑代克的有关理论,两种学习之间要产生迁移,关键在于发现它们之间的一致性或相似性。而在实际的学习中,知识之间的共同因素往往潜在于内部,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要培养这种能力,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多地提供练习认识事物之间同一性或相似性的机会,并使学生逐渐形成寻找事物相似性的机会。概念图的使用为寻找事物的相似性提供了一种工具。
例如,学生学习血糖平衡后,总结出血糖平衡的概念图(图1)。
在学习水分的平衡、产热与散热的平衡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其共同点:①保持相对平衡;②都有来路和去路。让学生模仿血糖平衡的概念图,画出新的概念图(图2和图3)。
这种寻找共同因素来绘制概念图,从而实现知识正迁移的方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还有很多应用,如:蛋白质分子和核酸分子构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模型以及碳循环模式图等。
二、使用概念图,增强学生对材料的理解程度
概念图可以使师生头脑中对概念关系隐性的认知方式显性化。学生在知识的整理过程中,以图解的方式直观地呈现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让理解、记忆过程变得更轻松、有效。
例如:在学习《遗传的基本规律》时,学生普遍觉得概念多,很难理解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但如果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将几组概念之间的关系整理为如图4的形式,学生就能够有效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而且不同领域的概念交叉链接促成了知识的迁移和思维的跨越,大大地提高了思维品质。
变式是通过变更对象非本质特性的表现形式,变更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和方式,以突出对象的本质特征,突出那些隐蔽的本质要素。而改变概念图的排列组合方式,也有利于学生在变式中思维,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如图4的概念图可经过修改后让学生完成变式练习(图5)。
(答案:1相对性状2等位基因 3显性性状4显性基因5表现型6基因型7杂合子)
三、使用概念图,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生物学知识比较多而零散,每部分包含有很多重要的概念、原理、原则。而概念图的层次结构可使教学材料得到有效的组织。生物课堂复习运用概念图,就能把这节课或这个单元的主要概念及相互关系讲得更清楚,防止在教学工作中出现遗漏或曲解概念,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复习。如在复习“组成细胞的分子”时,可制作概念图如下(图6)。
教师通过概念图把知识整合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能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使学生看到概念间的关系。学生掌握的是整体的知识框架,更容易了解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
四、使用概念图,引起学生的迁移心向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往往对学习对象有一种心理准备状态,这种心理准备状态就是“心向”。“心向”对于学生知识的迁移既有积极方面的影响,也有消极方面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定势,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如在进行“遗传和变异”复习的时候,可以把课本中小字体排印的“中心法则”加以强调,先将DNA、RNA、蛋白质三者横向联系(图7),并让学生进行解释。(①复制、②转录、③翻译、④复制、⑤逆转录)
然后要求学生将三者的组成元素、基本单位、连接方式、结构特点和基本功能列表比较(下表)。
再由“基因决定性状”一语继续指导学生分析:由于基因能够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蛋白质(多肽)的合成,见图7中的②、③两线,可以让学生继续就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总结概念图如下(图8)
这里教师通过强调“中心法则”,同时指出DNA、RNA、蛋白质三者之间的共同因素,引导学生利用这些共同因素进行学习,实际就是教师通过培养学生解决类似问题的心向,充分利用思维定势的作用,提高迁移的效果。
概念迁移 篇3
一、运用生活中“参照物”的概念迁移到物理学中“参照物”的概念
在“动与静”的判断中, 参照物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对动与静的理解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能轻松而深刻理解参照物的概念呢?我是这样做的:类比生活中的比高低。
“大家说, 我是高还是矮?”“矮。”“不对吧, 跟三岁小孩子比, 我矮吗?”“高。”“那大家说, 我是高还是矮呢?”“高。”“不对吧, 我跟姚明比……?”“矮。”“那, 到底我是高还是矮呢?”“那要看你跟谁比了!”“对!这个‘跟谁比’的‘谁’就是参照物。”轻松引入参照物的概念。
接下来是对参照物的理解。由上面我的身高跟三岁小孩比, 跟姚明比, 很容易得到, 选择不同参照物, 结论可能不同。结论到底如何, 由参照物决定。
至此, 关于参照物的概念已经全部理解。然后迁移到物理学中“动与静”的判断中, 学生感觉很轻松很简单也很好玩, 当然, 理解得也就更深刻了!
二、运用生活中的“价格”概念迁移到“速度”概念
引入速度概念时, 和去超市买东西相类比。我们把1斤多少钱叫做价格或者单价, 类似地, 我们把物体1秒运动的路程叫做速度。买东西时, 买水果时价格是指1斤或者1公斤多少钱, 买黄金时呢?价格是指1克多少钱, 买钢材呢?价格是指1吨多少钱, 像1斤1千克1克1吨这样我们叫做单位重量 (质量) , 类似地, 物体1秒运动的路程叫做速度, 物体1分钟、1小时运动的路程也叫做速度, 这样, 1秒1分钟1小时都是一个时间单位, 我们给它们起个名字叫做单位时间。这样, 速度的定义就是?物体单位时间内所运动的路程。至此, 速度的概念有了一个初步的轮廓。
匀速运动时速度不变, 就好比是超市里面物品的单价不变。买的斤数多则花钱多;花的钱多, 则买的斤数多。但, 无论斤数多少, 钱数多少, 单价是不变的。即同一商品, 花钱多少跟斤数成正比, 但单价总是不变的, 跟斤数无关, 跟花钱多少也无关。类比, 匀速直线运动中, 运动时间长则走的路程远, 走的路程远则运动时间长, 但无论运动时间长短、运动的路程远近, 速度不变。即,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 速度跟路程远近无关, 跟时间多少无关。我们只能说, 路程跟时间成正比, 速度不变。不能说, 速度跟时间成反比, 或者, 速度跟路程成正比。
至此, 速度的概念就得以完整地体现出来了。
我们还可以推而广之, 将这一思路用到其他的比值类的概念如密度压强等的教学上, 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概念, 使物理学习变得更为轻松。
三、类比理解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
在学习“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时, 我举了这样一个例子:A乘坐公交车去丹尼斯 (本地一有名的大商场) , 来加车费共2元, 买了1元钱的烧饼;B乘坐公交车去丹尼斯, 来回车费共2元, 买了1个1万元的钻戒。对上述两个例子, 你有什么感受?学生普遍感觉A不值。为什么呢?目标是1元, 一共花了3元, 有2/3都浪费了, 有用的只有1/3;而B呢, 目标是1万元, 一共花了10001元, 有用的几乎百分之百。顺势提出“效率”问题, 就是有用的部分占总共部分的百分比。类比, 在滑轮组中, 动滑轮好比是车, 提升的钩码好比是目标商品, 同样的车费, 目标商品越贵, 则效率越?高!同样的动滑轮重, 提升的钩码越重, 则效率越?高!同样的目标商品, 车费越多 (如:改乘出租车) , 则效率越?低!提升同样重的钩码, 动滑轮越重, 则效率越?低!最后总结:车费越低越好, 目标商品越贵越好;动滑轮重力越小越好, 钩码重力越大越好;这样效率就越高。
概念迁移 篇4
关键词:概念教学,知识迁移,前概念正迁移
一、概念及概念教学概述
概念是由词语构成的,借助语词对客观事物及现象进行抽象与概括,旨在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是人大脑中逻辑思维的基本单元和形式,也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知。
概念由内涵和外延组成,有“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之分。其中,“日常概念”即为“前概念”,主要是在日常交流中随着个体的发展所积累经验中所掌握的、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所 得的概念。这 些前概念,有些是科 学的、正确的,这将成为新概念的生长点,但有些是与科学理论相违背的,这将成为错误学习的诱因,对有效学习造成负面影响。
概念教学以纠正、补充、完善学生的前概念,建构正确的认知为己任,意在给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及以后的人生产生有意义的影响。概念教学注重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并以此为依据设计教学方案,对相关概念进行有机的呈现,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概念,提高学生识别、归纳、总结和概括概念的能力,实现知识结构的系统化。
二、知识迁移原理
知识的迁移即已有的认知水平对日后学习活动 的影响,或后者对前者的影响,也称为学习迁移。学 习之间的相互影响有促进和抑制干扰两种类型,起到“促进”作用的称为正迁移,反之称为负迁移。
运用知识迁移原理于实际的概念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的前概念,合理利用教材资料,结合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进行潜移默化的提升,这对于提高概念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三、实施前概念正迁移的前提
1.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为促进前概念的正迁移奠定基础
前概念形成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且随着个人的成长不断增加、变化。高中学生前概念的来源是非常广泛的,如日常生活经 验;知识的负 迁移;由语词带 来的曲解;进行不正当的 类比;教师自身 错误概念 的误导;等等。教师应充分挖掘和了解学生的前概念,纠正学生错误的前概念,以促进学生原有知识的正迁移。
2.巧妙创设学习情境,暴 露 学 生 的 前 概 念,引 发 认知冲突,实现前概念的正迁移
不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很难知道学生头脑中存在着哪些前概念,因为前概念具有隐蔽性,有时候连学生自己也不知道存在着什么样的前概念。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可以突出不同概念间的相似或相同的因素,引发学生大脑中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暴露出前概念,并通过正确的引导,实现前概念的正迁移,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
3.变式教学,拓展学生的 发 散 性 思 维,巩 固 正 确 的科学知识
变式即对所描述的对象进行不同 维度的变 化。运用“变式思维”于教学中,以不同形式呈现某一概念或知识点,但其本质始 终不变,也就是俗 语中的“换 汤不换药”,这是揭示知识点的内部联系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应多加强变式教学,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巩固正确的科学知识。
四、实现前概念正迁移的方法
“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阶梯式递进的过程。教师要做教材与教学的先行者,改革教学方法,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知识的正迁移。以下简要列举几种值得借鉴的教学方法。
1.编制口诀、顺口溜或自创歌曲,帮助学生记忆概念
顺口溜、口诀等是前人对于知识的 概括与总 结,其特点是语言简练幽默、方便记忆。将顺口溜、口诀 运用于教学中,能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记忆和掌握概念,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用顺口溜“甲携一两本亮色书来”记忆八种必需氨基酸,可有效帮助学生记住八种氨基酸。
2.充分利用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生物科 学 发 展 史 知识,促进学生对生物概念的理解
以“遗传因子的发现”一节为例,以科学发展史为主线,对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进行介绍和分析,引导学生关注孟德尔进行豌豆杂交实验时所处的历史背景、科学发展水平、实验成功的关键因素以及实验的内在逻辑关系,能帮助学生掌握“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所要传递的科学思维方法,理解“遗传因子”的本质。
3.巧妙运用比较法进行 教 学,区 分 相 近 的、易 混 淆的概念
比较法是生物教学的一种有效策略。比较,是指按照事物对立统一规律和人的认知规律将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和本质,进行分析比较。在生物学中有很多相似的概念,学生往往存在模糊不清的印象,教学时教师应着重讲解混淆不清的概念,通过列表等方式对其进行区分和比较,帮助学生理解相似概念间的内涵和 外延 ,加强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遗传信息 的携带者———核 酸”一节,通过实验观察、列表等 方式对DNA和RNA的异同点 进行比较,找出两者的共同点:遗传信息的携带者,皆为核酸;列出两者在分布、结构、化学组成、生物功能的 不同点。通过比较,学生能更 加准确地 理解、掌握和 区分DNA、RNA这两个概念。
4.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和理解生物学概念
例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课,通过对照实验,突出酶的三个特点,让学生在实践中自我总结出“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 温和”这一结论,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生物概念,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在教学中,通过设计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 实践中探索事实的真相,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实践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上的知识,促进学生前概念的正迁移。
5.利用模型和概念,强化前概念的正迁移
“模型”不仅是事物的原型的体现与表征,还是对事物原型的概括和 抽象,它不一定 要具有原 型的全部 特征,但却能体现和展示原型的本质特征。模型有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概念模型三种。概念模型是一种 要求学生利用联想、比较的记忆方法,利用不同的学习资源进行独立、主动学习的一种现代教学方法。
概念图是概念模型的一种。概念图是用符号、连接词将概念等知识点组织起来的工具,是对知识的系统化表征,也是思维的可视化。在教学时,合理运用概念图,能帮助学生系统化地理解生物概念,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绘制概念图,必先搜集和整理教材 资料、复习和 巩固相关知识点,再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整合,最后以文字和图像的形式表示出来。此过程促进了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实现知识的系统化。让学生绘制概念图,将建模理念渗透到日常教学中,能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强化学生前概念的正迁移。
概念迁移 篇5
语言迁移一直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中心问题, 也是争论较多的一个问题, 相关研究经历了“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前期的兴盛到60年代后期, 70年代的衰落, 再到80年代中后期的再次崛起这样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纵观五十余年来的语言迁移研究, 一方面可以说语言迁移现象研究在多个领域内多层次、多角度地展开, 成绩斐然, 这个起落过程反映了人们对它的认识尚不成熟, 本文从语音、词汇、语法、时态等几个方面探讨概念负迁移对中国学生学英语的影响, 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二、第二语习得中的母语概念迁移
1、语音迁移
在二语语音学习中, 母语的干扰十分明显。美国人或英国人一般从别人的英语发音中就能分辨出谁是“老外” (Ioup, 1984) 。中国人说英语时, 语音语调平淡, 起伏变化不大, 重音较多, 连读很少出现, 这是受汉语表达的影响。汉语尽管有四声, 但在日常生活中音调较平。目标语中有的而母语中没有的音常给二语学习者带来困难。比如, 英语中/ð/和/θ/, 中国学生很容易发成/z/和/s/, thin和sin对于许多中国学生发音是一样的。这是因为汉语音系中没有这两个音, /ð/和/θ/和/z/和/s/听起来很相近, 大部分的学生极易混淆。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 植入大脑中的母语思维可能会干扰二语习得的顺利进行。因此, 通常情况下, 与正迁移相比, 母语会对外语的习得产生更多的负迁移作用。
2、词汇迁移
汉语和英语中的大多数词的音、形、义是不对应的, 如red-红的, 红茶-black tea。以英汉语词汇方面的差异为例, 这种差异往往导致汉语负迁移。这主要出现在学习早期, 表现在某种程度上掌握了母语的英语初学者身上。学习者深受汉语的影响, 在使用英语时把一些汉语搭配迁移至英语中, 或忽略英语的复数标记, 或混淆不定冠词a和an的用法, 或对英语动词, 尤其是非限定性动词的模糊认识或混用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这类与本族语不同甚至相反的表达会对学习者产生负迁移, 阻碍单词的学习与记忆。诸多例子表明汉语对英语词汇学习有很大干扰, 只要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处处留心, 勤于积累, 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3、语法迁移
作为一种思维工具, 语言是随着人的思维能力的建立而习得的。一种语言的特点会不可避免的反应在它的思维体系中。学习一种语言就要建立一套新的思维方式, 所以要保持自己的思维不变是不可能的。不论是哪类语言, 用来表达语法的概念往往都是抽象的, 可以说, 一个概念越是抽象越难被外语习得者习得。例如, 英语中的曲折词缀, 在我们中国人的思维中是一片空白。我们必须思维中建立起概念和曲折词缀之间的联系, 以满足英语的思维方式。例如, 不同的语言用不同的语法意义来表达数的概念。英语的复数形式通常要在词尾上加一个“s”或“es”而在我们的汉语中通常用语气助词“们”或者是在名词前面加上数词来表现复数概念。可见这两种语言的复数概念表达系统是大不相同的。
英语的动词有语态、语气、时态等变化, 就拿时态来说, 它有十余种, 其构成形式各不相同, 而汉语动词无形式的变化。在表现动作发生的不同时间时, 汉语是借助“曾”、“曾经”、“已经”“正在”、“将要”等表示时间的副词来表达的, 或是利用“着”、“了”、“过”等后缀来表达的。
三、面对母语概念迁移的负面影响所采取的对应策略
1、课堂语言环境要注重语域教学
语域 (register) 是指因语言使用的场合情景不同而引起的变异, 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 (M.A.K.Halliday) 将语域定义为, 语言变体可以按照使用的情况划分为语域。语言必须适应情景, 这是语言使用的基本规律。中国学生在习得二语时, 一般从学习入手, 通过课堂学习, 掌握二语知识, 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运用, 逐步达到习得二语。然而, 课堂内语言交际的情景大多是虚拟的, 缺乏实际的交际目的和情景。从书本上学外语, 所接触的多是正式的书面语体, 书卷气往往过重, 一个人在某一特定场合所说的话可能合乎语法, 但不一定恰当、得体, 而语言的不适当、不得体, 也会妨碍交际功能的实现。所以, 课堂语言环境中, 教师不仅要训练学生使用正确的外语, 而且要教会学生使用符合交际情景需要的外语。要做到这一点, 就要求教师要注重语域教学, 尽可能创造接近自然的语言环境, 让学生能够自觉地根据语言环境选择恰当的语言。
2、注重第二语言交际文化的导入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外语不单纯要掌握这门外语的语言能力, 而且要了解目标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英语教师应合理导入交际文化于语言教学之中, 向学生讲解英、汉之间在历史背景、思维方式、语言表达、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向学生进行文化渗透, 融语言、文化于一体, 让学生在语言知识学习中感受文化。
教师在外语教学中不可只强调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差异, 而是应该充分利用两种语言的共性进行学习, 充分利用正迁移, 逐渐修正学习和交际中因负迁移而出现的错误;优化课堂教学环境, 创设真实的第二语言情境;在语言教学中注重目标与文化的导入, 以提高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3、学生应该运用背诵法和加强大量课外阅读来提供二语的输入
背诵也是学好英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是一种有效的语言输入形式, 尤其受中国优秀英语学习者的青睐。背诵不仅强化了语言输入和语言吸收积累, 还加强了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消化理解, 对词汇量的扩大, 句型和固定搭配的掌握, 语感的培养, 自信心的提高和语言的流利程度的提高等都具有积极意义。
阅读是学习者主要语言输入方式, 也是重点发展的语言技能和理解技能手段。阅读不仅只是简单读一遍, 而是要多次感受语言, 理解篇章含义, 注重阅读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更正跟自己记忆库里面有偏差的地方, 不断的向目标语靠近, 减少负迁移的发生。
四、结语
在第二语言习得中, 母语起着不可忽视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母语的负迁移, 更是众多二语习得者的阻碍。我们不应该让负迁移不断的扩张, 相反我们应该努力发现母语与二语的差异, 要充分认识到两种语言表征上的差异, 如:语音、词汇、语法、时态等方面的差异, 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本文还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 旨在为后来的二语学习者提供更好的建议与方法, 尽量减少母语在二语学习中为学习者带来的困难和干扰。
参考文献
[1]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回顾, 反思和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1]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回顾, 反思和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2]王文宇.语言迁移现象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外语教学, 1999 (1) :6-12.[2]王文宇.语言迁移现象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外语教学, 1999 (1) :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