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网架构

2024-06-05

业务网架构(精选10篇)

业务网架构 篇1

摘要:随着“三网融合”的不断深入, 以差异化综合业务和客户体验为特征的融合创新业务将成为业务竞争的焦点, 大力发展以广播电视为本、融合视频、语音、数据通信服务和多媒体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全功能综合业务网络是提升广播电视网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本文描述并分析了广播电视业务平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业务平台的演进方向, 阐述了在下一代广播电视业务网目标架构下未来业务平台的整合思路。

关键词:三网融合,NGB,业务网,目标架构,云计算

1 引言

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互联网的相互渗透、互相兼容、并最终融合成为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目前,我国已基本具备进一步开展三网融合的技术条件、网络基础和市场空间,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已进入关键时期。作为三网融合业务的承载基础,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是以有线电视数字化和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的成果为基础,以自主创新的“高性能宽带信息网”核心技术为支撑,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三网融合”的、有线无线相结合的、全程全网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

随着三网融合的不断推进,NGB网络承载的业务将日益丰富,未来NGB网络业务的发展应立足数字电视核心业务,发展融合型新业务,将电视提升为用户交互平台,形成差异化和更高层面的业务竞争,同时有选择地介入数据宽带通信业务,突破专网市场。NGB网络业务一方面需要从节目丰富度、视频清晰度、用户体验度等各方面提升传统业务的质量;另一方面需要积极创新广电业态,为用户提供全新的视听享受和方便快捷的综合服务。为满足未来NGB业务的发展需要,构建具备兼容性、交互性、开放性、互通性、多样性、安全性等业务特征的业务网体系成为NGB网络建设关注的焦点。

2 业务平台现状

广电现有业务平台目前主要开展了视频点播、时移电视、卡拉OK等以视频为主的多项基础互动电视业务,现有互动业务平台的基本结构框架如图1。

互动业务平台主要分为业务适配、业务支撑环境、内容分发和网络适配四层。

(1)业务适配层:主要完成来自内容提供者和业务提供者向本平台用户服务中的内容加工重组、协议转化等功能。

(2)业务支撑环境层:为业务的开展和运行提供软/硬件和管理上的条件。

(3)内容分发层:为终端用户提供多媒体内容的分发功能。

(4)网络适配层:对承载网络的数据和信令的分发提供网络协议适配和封装功能。

互动业务平台的建设是业务应用、业务平台、承载网络和终端链式/烟囱结构,互动业务平台的体系架构如图2。

互动业务平台体系结构的特点如下:

(1)业务基本上是一种定制的状态,即按运营商需求来决定业务形态和服务方式。

(2)任何一个中间环节的变动都会影响整个业务,灵活性较弱。

(3)业务之间相互隔离,处在某个链上的用户,无法主动的去选择业务。

(4)新业务的上线服务,往往需要整条链的调整,对于运营商意味着重复的投资,对于终端用户意味着软硬件的更替。

(5)用户终端在逻辑上是独立的,在物理上具有一定的交织。

(6)运营商对于不同业务,需采用不同的管理机制和方法,运维复杂度高。

(7)新业务上线周期较长,需要较长时间的配置。

现今基于广播电视网的不同种类的业务,分由不同的端到端的业务系统支撑,整个服务体系是定制式端到端的方式,业务与终端模块组件是一一对应的,互动业务系统支撑体系如图3。

运营商已开展业务1、业务2和业务3,在新业务4上线之前,除了服务端的硬件和环境建设、承载网进行相关配置等准备工作外,还需对用户终端进行模组升级,甚至是终端设备的替换。业务形态的变更带来终端设备(机顶盒)的升级和换代的模式,给运营和运维带来很大的成本压力;这种定制的端到端系统方案,扩展性和灵活性是比较差的。

3 业务平台演进方向

业务平台是提供多业务融合服务的基础性平台,为运营商提供面向三网融合业务的多业务管理、运行、监管功能,实现对业务的可管可控,保障业务的可信服务。同时,业务平台应屏蔽网络特性,提供全网业务交换功能和标准的业务接口,加速新业务的上线过程,支持有线电视网络从现有的数字电视方式向综合业务服务方向过渡,提供增值业务融合互通服务。业务平台的演进应以面向融合业务的特性为主要方向。

(1)融合与开放性

业务平台将结合传统广播业务与新型交互式业务,提供开放的业务接入能力、统一的业务接入点、灵活的业务重定向机制、可靠的业务授权与结算机制、友好的用户业务体验、多种网络环境自动适配的分发功能。

(2)跨终端、跨域服务的延续性

业务平台将整合无线网络与有线网络的业务接入能力,针对用户终端的差异,选择性的提供适宜的业务;同时,具有服务断点保持功能,根据网络节点的反馈,令用户访问的业务在有线终端与无线终端之间无缝切换,为用户提供超越网络形态的业务体验。

(3)面向业务和终端的可管可控性

业务平台将实现对用户接口和用户业务的管理与控制,可以确保网内业务与数据的实时跟踪与探测,并及时响应。通过对业务数据的数据包进行探测,业务平台可以在业务提供方的数据进入网络到达用户前发现潜在的受限内容,及时给予关断;同时,借助串接在提供方-业务平台-用户之间的数据链路上的网络监测设备,业务平台也可以发现可能存在的受限数据内容,并执行相应的管理手段。

(4)终端的开放性

终端是对业务平台所提供业务的接收、解析和展示,是集信息处理、交互、业务汇聚和安全控制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智慧家庭网络中心,可用丰富的有线和无线标准接口实现信息设备、智能终端、智慧家电等的互联互通,构建基于家庭的信息与物联网络,支持新兴或新型家庭服务的提供。

4 业务网目标架构

面对业务平台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为实现业务平台演进目标,需将业务网进行横向整合,逐步形成以横向业务网络架构为主,辅以部分纵向业务平台的目标。

横向业务网络由管理平台、能力平台、应用平台三部分构成,其中管理平台主要集中业务平台的公共管理功能,包括认证、鉴权、订购、计费等主要功能;能力平台主要提供各种基本业务能力和适配功能,逐步构建语音及消息类、视频及互联网类和资源类标准能力集;应用平台主要包括各种具体应用逻辑、业务执行环境和呈现门户,并实现应用相关的个性化管理功能。应用平台应由能力平台提供标准能力,由管理平台提供认证、鉴权、订购、计费等功能。纵向业务平台集中了能力与管理功能,对于部分相对封闭独立、不涉及向第三方能力开放的业务平台,可保持纵向业务平台架构。横向水平式业务网架构能提供高灵活性、开放性、可扩展性和可管理的综合业务平台解决方案。该架构具有以下关键特征和优势:

(1)承载网络与业务平台分离

面向下一代网络构建的业务平台应该是与承载无关的,用户可以通过多种接入手段接入

到业务平台,综合业务平台为用户提供统一的内容和服务。

(2)管理控制与业务流程分开

具有统一的业务接入和管理能力,有一套综合的业务运营管理平台,而网络中的业务引擎通常只处理与具体业务流程相关的操作。

(3)实现对业务链的整体控制

以客户为中心,保证多种业务的统一管理和融合业务的灵活实现,实现了用户、SP、业务等公共信息的统一管理,实现对业务价值链的良好管控。

(4)网络能力可以容易地开放给第三方

具有横向水平架构的业务平台体系能对网络中的业务能力进行良好的封装,为第三方提供开放、简单、易用的接口,并具备高效的业务生成和验证环境,以便快速灵活地提供丰富的业务。

(5)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功能模块的可重用性

打破了垂直系统的体系结构,形成了水平的框架,可以方便引入新的设备厂家和新的应用业务;同时使得许多使能部件和公共能力(包括计费、帐务、客户管理)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共用,避免了传统业务网络许多功能的重复投资与建设。

NGB目标业务网络架构中,业务网络主要组成部分有:业务门户系统、业务运营系统、业务分发与交换系统、运营支撑系统,NGB业务系统目标架构如图4。

(1) 业务门户系统

业务门户负责业务的导航,表现形式有多种,可以是推动到本地的导航界面、也可以是局端的服务界面。

(2) 业务运营系统

业务运营系统实现对不同类别业务的支持。根据提供业务的属性不同,又可以细分为流媒体服务系统、增值业务服务系统和融合互动服务系统,分别为用户提供流媒体直播、点播、时移服务,提供行业、政务、公众信息服务、财经、金融、安全监控等应用服务、家庭娱乐和游戏服务等,在融合互动服务系统中依托贯穿有线和IP网络的业务系统,提供在直播状态下基于URL页面的节目导视、关联推荐、视频赠送和Pushmail等。

(3) 业务分发系统

业务分发系统用于实现跨域的业务互通,为NGB赋予了跨域服务的新特性。通过基于业务特征的归一化处理和差异化识别,为本地用户和漫游用户提供业务运营系统的定位和选择,根据具体的业务属性,分配合适的业务运营系统为其提供服务。

(4) 运营支撑系统

运营支撑系统实现对用户管理、认证计费、订购管理、终端管理等的业务运营支持。

5 业务平台整合思路

在业务网目标架构下,业务平台的建设应在聚焦客户,推动业务发展的前提下进行,区别对待传统业务平台和新业务平台。对于传统业务平台充分挖潜,保护投资,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平台整合和合并,对于新建业务平台或未来融合业务具有密切关系的平台,按照业务网目标架构进行整合,向目标架构进行靠拢。在业务网规划建设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统一:以客户需求为目标,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对业务网网元进行整合,实现业务管理和鉴权的统一、客户群门户、客户端展现的统一,以及用户充值、支付及认证的统一。

(2)开放:加快业务能力的开放,向第三方CP/SP/AP/SI以及个人用户开放CT能力、IT能力、整合互联网能力,以支持业务的快速提供。

(3)水平:通过同类的引擎整合和升级,形成跨网络的、跨终端的、通用的业务能力引擎,并且尽量将业务能力细化,可以基于这些业务能力构建丰富应用。

(4)融合:通过多业务融合,有效的体现三网融合业务运营的特点,体现NGB差异化服务优势。

(5)资源共享:积极引入云计算资源虚拟化技术,实现计算、存储以及网络等业务平台硬件资源共享,按业务需求分配IT基础设施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降低建设运维成本,缩短业务上线时间,增强系统安全容灾能力。

6 结束语

下一代广播电视业务网是建立在NGB基础网络之上,由各种业务平台有机构成的网络,以提供传统广播电视业务为前提,以互动服务为新型体验方式,以宽带双向全媒体全业务为主要发展目标,将增强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大大拓展网络业务的创新空间,带动媒体内容产业、信息内容产业的快速发展,为面向家庭的全媒体服务创新、家用电器领域的革命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提供重要的机遇。

下一代广播电视业务网应提供用户统一的业务展现和良好的业务体验;构建统一、集约的平台基础架构,实现业务的有效快速部署;积极引入云计算技术,推进业务平台资源集中与共享,加强业务网络的软/硬件资源整合;持续打造高效、开放、安全的业务网络目标架构,逐步形成以综合业务管理和业务统一认证为管理主线条的横向水平架构,通过能力综合接入对内强化能力共享互通,对外提供易连、易通、易用的能力开放环境,有力的支撑三网融合业务及运营管理,不断提高网络业务承载能力和对综合业务的支撑能力。

参考文献

[1]《NGB网络规划与设计》.江苏省邮电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6月.

[2]《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 (NGB) 自主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报告》.NGB总体专家委员会.2010年6月.

[3]《江苏有线网络发展五年技术规划》.江苏省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12月.

[4]《下一代广播电视网 (NGB) 示范区实施总体方案》.国家广电总局与科技部.2010年5月.

业务网架构 篇2

摘 要:首先分析了基于云架构的业务支撑网技术方案及存在的安全问题,结合目前云安全的常用技术,提出了云架构4A认证系统和移动业务支撑网相结合的云安全技术方案以及实现流程,总结了这种方案的优点。

关键词:云计算;4A系统;业务支撑网云计算现状

云计算[1]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这种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服务),这些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与服务供应商进行很少的交互。好比是从古老的单台发电机模式转向了电厂集中供电的模式。它意味着计算能力也可以作为一种商品进行流通,就像煤气、水电一样,取用方便,费用低廉。云计算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其安全性也不容忽视:2011年4月22日,Amazon的云计算服务器再次出现大面积的岩机;2009年2月24日,Google Mail邮箱爆发全球性故障,服务中断长达4小时;同年3月17日,Microsoft的云计算平台Azure停止运行约22小时;众多的案例引发了人们对云计算安全的思考,安全问题解决不好,将严重制约云计算的可持续发展,有效解决云计算的安全问题势在必行。基于云架构的业务支撑网技术方案

目前移动业务支撑系统包括BOSS系统、经营分析系统、运营管理系统等子系统,云架构的移动业务支撑系统平台,通过采用iaas私有云技术,把BOSS系统的众多服务器,网络设备,数据库等设备组成“云端”基础设施服务提供给维护人员[2]。并将CPU计算能力、内存、I/O设备和存储整合成一个虚拟的资源池为BOSS业务提供所需要的存储资源和虚拟化服务器等服务。经营分析系统和运营管理系统则通过采用SaaS技术将应用软件统一部署在业务支撑网云平台上,营业厅、客服、渠道、市场部门的营业人员、客服人员、业务管理人员及集团客户经理等用户根据需求通过互联网使用软件服务[3]。

这种模式在为业务人员和维护人员提供快捷便利的同时,业务支撑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不容忽视。采用传统4A系统和业务支撑系统相结合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但仍然存在以下三个问题:(1)账号管理变更频繁,每天营业员、集团客户的权限都有大量的变更需求,不能建立岗位权限互斥的安全模型。(2)随着业务支撑网内应用系统的不断增多,各自独立的缺乏关联分析(以自然人为核心进行关联的统一集中的系统登录、登出、正常维护、异常操作)的审计系统已不能满足需要。(3)在日志量达到T级别后,系统的检索性能急剧下降,无法进行有效的数据检索和日志分析,导致无法实时分析和告警正在发生的危险行为。云架构的4A系统应用在移动业务支撑网

云架构的4A系统[4]在系统架构上划分为三层:统一入口层;云采集层;云审计层。

统一入口层:为普通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了Web方式登录界面以及堡垒主机群。

采集层:主要功能是实现用户资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互,资源从账号的收集和同步管理,日志采集以及告警数据发送。为了避免出现日志采集遗漏等情况,并提高采集系统的运行稳定性以及日志解析处理能力,通过使用云架构,使采集系统能够支持分布式采集功能,同时引入搜索引擎,以达到优化底层查询逻辑,减少垃圾数据量,提升用户使用好感度。

审计层:统一身份管理,资源及认证管理,账号授权管理,访问控制管理,安全审计管理,安全合规管理,安全事件管理。云架构的审计选择Hadoop作为审计数据分布式处理的技术框架,通过存储方式的变化、存储结构的变化以及分析、检索框架调整,提供高效、多任务并发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力以及高效的审计数据全文检索能力。该云架构的4A系统应用在移动业务支撑网中的优点

云架构的4A系统应用在移动业务支撑网系统架构图,如图1。

4A认证云平台为业务支撑网各应用系统提供统一、多样化的帐号、认证、授权和审计方面的安全服务机制,主帐号与从帐号实现集中化、基于角色的管理,针对应用资源实现角色级授权;针对系统资源的权限控制实现实体级别授权。自然人通过与主帐号的关联,对身份信息和岗位角色进行统一规划与管理,不同应用系统中的帐号的创建、分配、同步进行集成到4A管理平台进行统一管理,建立起从帐号的单一视图(业务支撑实体资源-应用资源及后台系统资源),以及主帐号的单一视图管理(业务支撑系统中使用者)从而有效的解决了授权变更频繁以及岗位权限互斥的安全模型的建立。

采用基于统一访问入口的主帐号的集中指纹强身份认证方式,并根据用户使用业务支撑网各应用系统中的应用资源和系统资源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权限分配与稽核,实现不同岗位、角色的用户针对对不同部分实体资源的访问权限控制。建立完善的自然人对实体资源的的授权管理。从而解决问题2(自然人登录缺乏相应从账号的关联问题)。

采用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的可靠数据存储服务对原始数据进行存储,可以轻松应对PB级的海量数据而且硬件成本低;利用MapReduce技术的高性能并行数据处理服务可以大大提高运算的效率,从而解决了问题3(数据量超大后缺乏有效分析)。

参考文献

[1]MellP,GranceT.The NIST definition of cloud coputing.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NIST),Washington,USA:Technical Report Special Publication 800-145,2011.[2]田峰,等.中国移动业务支撑网4A系统安全技术规范v3.0[S].中国移动集团技术规范,2013,4:88-92.[3]田峰,等.中国移动业务支撑网数据安全管理办法[S].中国移动集团技术规范,2008,4:1-3.[4]鲍伟民.基于云计算的安全审计系统研究与设计[J].软件产业与工程,2012(6):41-45.作者简介:王雪娟(1977,8-),女,民族:汉,籍贯:河北省新乐市,单位:山东圣翰财贸职业学院,职称: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网络安全。2007-2014年曾就职于山东移动业务支撑部负责网络安全建设。

业务网架构 篇3

据了解,新组织架构取代了公司现有的地理大区概念,成立两个新业务集团,一个专注于成熟市场客户,其市场覆盖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以色列、日本、美国、西欧等地以及全球大客户,该集团负责人将由现任高级副总裁兼EMEA区总裁MilkoVanDuijl出任。

另一个业务集团则专注于新兴市场客户,其市场覆盖中国(含香港、澳门、台湾)、韩国、东盟、印度、土耳其、东欧、中东、巴基斯坦、埃及、非洲(包括南非)、俄罗斯及中亚等国家和地区。该集团负责人将由现任高级副总裁兼亚太和俄罗斯区总裁陈绍鹏出任,工作地点在北京。而包括墨西哥在内的拉丁美洲区,则直接向联想集团总裁兼首席运营官RoryRead汇报。

为了强化商用客户及消费客户,联想还调整了现有的产品结构,成立THINK产品集团和IDEA产品集团。THINK产品集团专注于关系型业务及高端的交易型中小企业市场,由现任负责产品集团的高级副总裁FranO'Sullivan出任;IDEA产品集团专注于新兴市场和成熟市场的主流消费者,以及交易型中小企业商用客户,由现任高级副总裁兼消费集团总裁刘军来领导。两大产品集团也将负责其产品端到端的业务模式。

基于业务应用集成体系架构探讨 篇4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Web的出现使得一种围绕Web服务的计算模式成为当前计算机应用的主流模式, 并推动了软件开发、软件应用、应用集成方式的重大变革。为了更好满足现代企业业务敏捷性需求, 就要创建一个业务敏捷的IT架构, 它不仅可以处理当前的业务应用, 还可以满足未来的业务需求。业务敏捷性是指企业对变更快速和有效地进行响应, 并且利用变更来得到竞争优势的能力。该IT架构能够满足这种业务敏捷性, 同时实践必须遵循“业务驱动服务, 服务驱动技术”的原则。

1 计算模式

随着Web的出现, 原有的集中式计算和客户机/服务器模式表现出很多不足, 已经不能适应Web的发展。人们需要利用互联网, 将应用分布到整个Web中, 而不是局限于企业局域网内部, 这就催生了一种更加灵活的多级分布式计算模式, 即浏览器/服务器 (B/S) 模式。它是一种基于Web的协同计算, 是一种三层架构的计算模式:第一层为客户端表示层, 只保留一个Web浏览器, 其运行代码可以从第二层的Web服务器下载到本地的浏览器中执行;第二层为应用服务器层, 由一台或多台Web服务器组成, 处理应用中的所有业务逻辑、对数据库的访问等工作;第三层为数据中心层, 安装数据库服务器, 负责整个应用中的数据管理。B/S模式比较其他计算模式, 体现了用户可以在任何地点使用系统的良好开放性和相同浏览器界面跨平台访问系统的通用性, 有效降低了整个系统的运行和维护成本。

2 Web服务及其体系架构

Web服务 (Web Service) 是一种新型的软件开发模式, 它可以将软件功能模块封转为Web服务, 实现业务级别的重用和集成。Web服务使用标准化的XML消息传递机制作为基本的数据通信方式, 消除使用不同组件模型、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的系统之间存在的差异, 使异类系统能够作为计算网络的一部分协同运行。

Web服务的体系结构由3个参与者和3个基本操作构成。3个参与者分别是服务提供者、服务请求者和服务代理, 3个基本操作分别为发布、查找和绑定, 其关系如图1所示。

3 软件体系架构演变

从计算机诞生到现在, 计算机硬件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发展的同时, 计算机软件也在悄然地发生巨变。这种变化不仅表现在计算机软件的内涵、应用方式上, 同时也表现在软件的设计模式和开发方法上。软件开发思想的演化, 使得在Web流行的今天, 推动了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的产生和发展, 使其成为下一代软件体系架构的主流。

3.1 基于组件的体系架构

1991年, 对象管理组织 (OMG) 发布了公共对象请求代理体系架构 (CORBA) , 它是一种标准的面向对象分布式应用程序的标准结构。它的目的是为了简化开发分布式应用程序的复杂性, 用于创建一个基于对象的跨平台的分布式结构。为了实现上述目标, OMG组织制定了OMA (Object Management Architecture, 对象管理体系结构) 参考模型。该模型描述了OMG的规范所遵循的概念化的结构基础, 其核心部分是ORB (Object Request Broker, 对象请求代理) 。基于ORB机制就可以充分利用分布的、可以互操作的对象构造和可以互操作的应用。这种优势是明显的, 用户可以在不了解实现交互细节的情况下, 建立共享资源的应用。

CORBA可以看作一种软件总线, 它希望一个用户的软件系统是由运行在其上的一个个独立的软件组件对象构成。为了解决代码共享和分布应用问题, 微软分别提出了组件对象模型 (COM) 和分布式组件对象模型 (DCOM) , 在微软的系统上, COM/DCOM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由于协议开发没有跟进, CORBA的思想实现得并不理想。同时由于互联网是一个存在着巨大异构的环境, 伴随着Web服务的出现, 2000年后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 (SOA) 随之兴起, CORBA架构逐渐淡出。

3.2 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 (SOA)

SOA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是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 是一类分布式系统的体系结构。这类系统是将异构平台上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部件 (称为服务) 通过这些服务之间定义良好的接口和规范, 按松耦合方式整合在一起, 即将多个现有的应用软件通过网络将其整合成一个新系统。

SOA的体系结构仍旧是三层或N层结构 (如图2) , 但对异构平台各层之间的联系, 不是用CORBA或J2EE的方式, 而且用Web的服务协议来实现, 概念简单统一, 目前都是采用嵌入ESB服务总线的平台来实现, ESB是一个中间件群, 确保系统实现服务功能、各种中间件功能及松耦合连接等。另外, 普遍采用BPEL (业务过程执行语言) 来描述用户需求, 由BPM (业务过程管理平台) 来解释执行。

SOA架构的5个层次分别如下 (按照从下到上的顺序) :①可操作系统:表示现有IT资产, 说明IT投资非常宝贵, 应该在SOA加以利用;②服务组件:实现服务, 可能通过使用可操作系统层中的一个或多个应用程序来进行。如模型中所示, 使用者和业务流程并不能直接访问组件, 而仅能访问服务。现有组件可以在内部重用, 或在合适的情况下在SOA中使用;③服务:表示已部署到环境中的服务。这些服务由可发现实体进行治理;④业务流程:表示将业务流程作为服务编排实现的操作构件;⑤使用者:表示用于访问业务流程、服务和应用程序的通道。

SOA的主要优点:①利用现有的资产。方法是将这些现有的资产包装成提供企业功能的服务。组织可以继续从现有的资源中获取价值, 而不必重新从头开始构建;②更易于集成和管理复杂性。将基础设施和实现发生的改变所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因为复杂性是隔离的。当更多的企业一起协作提供价值链时, 这会变得更加重要;③更快地整合和现实。通过利用现有的构件和服务, 可以减少完成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所需的时间。这使得可以快速地开发新的业务服务, 并允许组织迅速地对改变做出响应和缩短开发时间;④减少成本和增加重用。通过以松散耦合的方式公开业务服务, 企业可以根据业务要求更轻松地使用和组合服务;⑤SOA业务流程是由一系列业务服务组成的, 可以更轻松地创建、修改和管理它来满足不同时期的需要。

Web Service平台是一套标准, 它定义了应用程序如何在Web上实现互操作性。你可以用任何你喜欢的语言, 在任何你喜欢的平台上写Web Service, 只要我们可以通过Web Service标准对这些服务进行查询和访问。Web Service的目标是即时装配、松散耦合以及自动集成。

Web Service是技术规范, SOA是设计原则。从本质上讲, SOA是一种架构模式, 而Web Service是利用一组标准实现的服务。Web Service是实现SOA的方式之一, 用Web Service实现SOA的好处是:可以实现一个中立平台, 来获取服务, 获取更好的通用性。

3.3 云计算模式的体系架构

3.3.1 云计算技术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 (NIST) 定义: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 这种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 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 (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服务) , 这些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 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 或与服务供应商进行很少的交互。“云计算”概念被大量运用到生产环境中, 国内的“阿里云”与云谷公司的XenSystem, 以及在国外已经非常成熟的Intel和IBM, 各种“云计算”的应用服务范围正日渐扩大, 影响力也无可估量。云计算可以认为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服务:基础设施即服务 (IaaS) , 平台即服务 (PaaS) 和软件即服务 (SaaS) 。IaaS、PaaS、SaaS分别在资源层、平台层、应用层实现。

3.3.2 云计算模式的体系架构

云计算的体系结构由5部分组成 (如图3) , 分别为应用层、平台层、资源层、用户访问层和管理层, 云计算的本质是通过网络提供服务, 所以其体系结构以服务为核心。

云计算体系架构的5个层次分别如下:

(1) 资源层是指基础架构层面的云计算服务, 这些服务可以提供虚拟化的资源, 从而隐藏物理资源的复杂性。物理资源指的是物理设备, 如主机、服务器、网络设备、存储设备等。服务器服务指的是操作系统的环境, 如linux集群等。网络服务指的是提供的网络处理能力, 如防火墙、VLAN、负载均衡等。存储服务为用户提供数据存储能力。

(2) 平台层为用户提供对资源层服务的封装, 使用户可以构建自己的应用。数据库服务提供可扩展的数据库处理的能力。中间件服务为用户提供可扩展的消息中间件或事务处理中间件等服务。

(3) 应用层提供软件服务。企业应用是指面向企业的用户, 如财务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商业智能等。个人应用指面向个人用户的服务, 如电子邮件、文本处理、个人信息存储等。

(4) 用户访问层是方便用户使用云计算服务所需的各种支撑服务, 针对每个层次的云计算服务都需要提供相应的访问接口。服务目录是一个服务列表, 用户可以从中选择需要使用的云计算服务。订阅管理是提供给用户的管理功能, 用户可以查阅自己订阅的服务, 或者终止订阅的服务。服务访问是针对每种层次的云计算服务提供的访问接口, 如相对应用层的访问, 提供的接口可能是Web。

(5) 管理层是提供对所有层次云计算服务的管理功能:安全管理、服务组合及管理等。

3.3.3 云计算平台具有的主要特征

(1) 资源配置动态化。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动态划分或释放不同的物理和虚拟资源, 当增加一个需求时, 可通过增加可用的资源进行匹配, 实现资源的快速弹性提供;如果用户不再使用这部分资源时, 可释放这些资源。云计算为客户提供的这种能力是无限的, 实现了IT资源利用的可扩展性。

(2) 需求服务自助化。云计算为客户提供自助化的资源服务, 用户无需同提供商交互就可自动得到自助的计算资源能力。同时云系统为客户提供一定的应用服务目录, 客户可采用自助方式选择满足自身需求的服务项目和内容。

(3) 以网络为中心———云计算的组件和整体构架由网络连接在一起并存在于网络中, 同时通过网络向用户提供服务。而客户可借助不同的终端设备, 通过标准的应用实现对网络的访问, 从而使得云计算的服务无处不在。

(4) 服务可计量化。在提供云服务过程中, 针对客户不同的服务类型, 通过计量的方法来自动控制和优化资源配置。即资源的使用可被监测和控制, 是一种即付即用的服务模式。

(5) 资源的池化和透明化———对云服务的提供者而言, 各种底层资源 (计算、储存、网络、资源逻辑等) 的异构性 (如果存在某种异构性) 被屏蔽, 边界被打破, 所有的资源可以被统一管理和调度, 成为所谓的“资源池”, 从而为用户提供按需服务;对用户而言, 这些资源是透明的、无限大的, 用户无需了解内部结构, 只关心自己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即可。

4 结语

不同种类的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系统软件和应用基础结构 (application infrastructure) 相互交织, 这便是IT企业的现状。一些现存的应用程序被用来处理当前的业务流程 (business processes) , 因此从头建立一个新的基础环境是不可能的。企业应该能对业务的变化作出快速反应, 利用对现有的应用程序和应用基础结构 (application infrastructure) 的投资来解决新的业务需求, 为客户、商业伙伴以及供应商提供新的互动渠道, 并呈现一个可以支持有机业务 (organic business) 的构架。SOA凭借其松耦合的特性, 以及云计算强大的资源可灵活配置能力, 使得企业可以按照模块化的方式来添加新服务或更新升级现有服务, 以解决新的业务需要, 并通过不同的渠道提供服务, 从而保护了现有的IT基础建设投资。所以, SOA与云计算相结合的体系架构是业务应用集成的最佳实践平台。

参考文献

[1]郝兴伟.Web技术导论[M].第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2]卢致杰.SOA体系设计方法研究[J].工业工程, 2004, 7 (6) .

[3]魏东.基于SOA体系结构的软件开发方法研究[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2005, 22 (6) .

业务网架构 篇5

【关键词】面对服务架构消息中间件,业务流程系统的集成方法

【中图分类号】G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480-01

一、前言

依据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阶段模式理论来说,企业在信息化的发展共有四个阶段。其中,引入阶段中,企业会运用一定的信息技术使得在企业内部的一些职能的部门能够将业务的流程实现自动化,当今很多的企业都已完成了这一阶段。集成阶段中,企业会在内部的职能部门间进行系统集成框架的建立和数据管理系统的统一,同时,也需要将计算机的软件系统实现在内部中的集成及综合的利用。这个阶段中,中间件的技术也产生了。在这种技术中最为重要的中间件是消息中间件,它具备跨平台,扩展性好及负载平衡的优点。消息中间件和面向服务架构之间的融合成为中间件技术的一种发展趋势。这样企业就可以及时并方便的对业务进行调整,对流程进行重组。流程的变革阶段中,企业与供应商和分销商这些工作伙伴通过信息和网络的技术使得资源和数据得到共享和整合。现在对于信息技术的运用较为成熟的企业有的完成了流程变革的阶段有的正处于这一阶段,在此之后将会进入战略变革的阶段。

二、 面向服务构架消息中间件

1996年,面向服务架构的概念被提出。它是一种在对象构件的计算模型的基础之上,把不同功能的单元用之前定义好的接口、契约联系起来,从而实现程序和服务上的重复利用的新型体系架构。面向服务架构包括三方面。其中,服务提供者是在根据网络导址这一实体来接受并且执行服务的使用者的要求。服务提供者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应用程序或者是软件快,它通过接口和契约来运行。服务注册中心是在服务中发现并支持,它来使得服务提供者找到服务使用者的接口。当下最为普遍的面向服务架构的技术叫做Web Service,这种技术的服务注册中心是通过描述并发现、集成来保存服务的注册的信息,利用简单对象的访问协议消息来达到服务的绑定及调用。中间件系统可以在不同的平台之间实现通信,从而达到在分布式的系统间可靠并且高效率的跨平台的数据传输工作。并且具有屏蔽在各种平台及协议间的性质,从而达到各种应用程序间的协同。现在,最为普遍的消息中间件是由消息服务器和数据的储存库及命名和目录的文档等等组合而成的,同时,采用了客户端和消息服务器这两层架构。其中,消息的服务器可以接收消息和发送消息,它根据查询命名和目录文档来获取每个消息服务器和消息对列等等的信息,这时数据的存储库将会用来保存通信中重要的数据。消息中间件的用户会使用应用程序接口技术来通过消息服务器进行发送消息和接收消息,达到企业的数据集成。近些年来,消息中间件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它的研究的热点及关键的技术包括了系统的架构、负载平衡的技术及计算机的集群技术。在标准及规范上并没有得到统一,因此这种应用是不可以移植的。不同的消息中间件技术也是不能进行相互的操作。当下,消息中间件技术在中间件技术中依然是研究的热点。消息中间件最传统的采用的为客户及消息服务器上网架构,但是通过一系列的设计得到了一种客户、客户端和消息服务器的具有三层架构的消息中间件。其中,消息客户端是一种应用程序用来接受和发送消息。并且在发送端的用户和接收端的用户在使用同一个消息客户端时,它会从用户接受到的消息来直接的转发给那些接收消息的用户。这样的集成构架和转发消息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消息服务器进行不必要的作业,同时大大提高了服务器对消息的发送效率。同时,消息服务器也可以使得在不同的计算机的消息客户端间进行消息的转发。面向服务架构的消息中间件是将web服务作为消息中间件的主要功能。并依照面向服务构架的标准在网络上发布,使得用户更方便使用。

三、 业务流程系统的集成方法

消息中间件于面向服务系统架构相结合,这样就产生了一种业务的集成方法。这种业务的集成方法的效率即重用性较高,还具有跨平台的优点。并且它采用了三层的系统架构,依次为服务层,逻辑的实现层及资源管理器。其中服务层是为用户直接的提供发送、接受或者转发的服务。发送和接受这两种服务是对于用户来说是开放的,但转发这种服务不对用户进行开放。消息中间件的功能想要充分的发挥靠的是逻辑实现层和资源管理器的运行。集成服务层的功能的逻辑上的实现靠的是逻辑实现层,它是由消息的客户端、服务器群和命名及数据的储存文件组合而成的。在多台计算机上部署消息客户端及消息服务器,这样就达到了消息中间件的集群的配置,并且在服务器端用负载平衡的算法以达到消息服务器及客户端两者的负载平衡。资源管理器有着发送接收消息、打开关闭消息的客户端或者服务器的功能。

四、 结束语

消息中间件技术作为一种有可靠的信息系统的集成技术,已在企业的信息系统的建设当中被普遍的使用。它在内部的跨平台的数据传输中具有很高的效率。当然,到了企业的信息化步入流程的变革阶段的时候,信息中间件技术会从传统技术转变为面向服务架构的技术。使之更能够适应高效快速的企业的业务流程,更加接近当代企业的需求。同样这种方法,为企业在信息系统的实施过程中及业务流程的集成中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案。

参考文献

[1] 汪淼军,张维迎,周黎安.信息技术、组织变革与生产绩效——关于企业信息化阶段性互补机制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6年01期

[2] 陈宏,曹健,旻梁.分布异构环境下的数据集成方法及应用[J].计算机工程,2005年05期

业务网架构 篇6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个体差异带来的观视体验的不同。使得人们对电视的观看由直播向点播转变, 由被动接收改为主动查找方式的变化。这给广电运营带来了新的挑战、新的机遇, 新的业务增长点。目前重庆有线的机顶盒类型多, 版本多, 且后期还有新的终端设备接入现网, 如家庭网关、智能终端、手机、平板、电脑等。而目前的认证平台已无法支撑后续灵活业务部署。在这样的背景下, 就需要一个具有支持多个不同类型, 多种类型的终端接入认证平台, 点播业务认证, 授权平台来支持后续的业务发展。

由此需要替换目前的机顶盒认证系统, 更换具有更强认证功能的系统来支持不同的终端接入。加入互动认证的模块, 支持互动业务的开展。

1系统介绍

新业务认证系统, 应保证目前现网所有的终端的开机流程不做改变的情况下能够正常认证, 除此之外还要支持新的终端。如:家庭网关、智能终端、手机、平板等。且接入的接口应尽可能的统一或限定在有限的个数。具备互动业务的认证、鉴权、询价、点播确认等功能支持点播业务的开展。同时支持为促使用户点播、满足市场的推广策略系统应具备一些优惠策略。如时段优惠、片源优惠、订购优惠。

1.1系统范围

SSO (单点登录认证) 认证服务是互动业务认证系统的子系统, 位于用户 (STB/PC) 和双向互动服务簇之间。担负终端用户身份认证、请求接入、业务路由等功能。也为后台管理系统提供管理员登入的身份认证。为信息认证系统提供终端认证凭证的管理和校验, 代理服务凭证的发放和校验。如图1所示。

本系统不参与处理信息系统的具体业务, 也不负责数据的维护。本系统不侵入其他系统的代码中, 只是负责过滤和检测。

1.2总体介绍

互动业务认证系统主要完成互动业务的验证、授权和记账。其主要功能用于管理何种用户可以访问何种对应服务设备的权限, 具有访问权的用户可以获得对应服务为那些。如何对正在使用的系统资源的用户所使用的资源数量进行记录。具体为:

1.验证:完成对用户身份的确认, 确认用户是否可以获得对应服务的访问权限。

2.授权:定义用户可以使用哪些指定资源的存取权。

3.记账:记录用户对各种网络服务的用量, 并提供给计费系统。

首先, 认证部分提供了对用户的身份的确认。整个认证环节是采用在终端输入用户名与密码的方式来进行用户身份的权限审核。认证的原理是每个用户都有一个唯一的权限标识。由业务认证服务器将用户的唯一标识同后台数据库中所有用户的标识进行逐一比对。如果符合, 则返回认证通过。如果不符合, 则拒绝对用户提供后续业务连接。

接下来, 用户需要通过获取响应授权来获得对应服务的权限。比如, 登陆系统后, 用户可能会执行查询来进行自身相关信息的查询, 授权会在这一过程中检测当前用户是否拥有执行这些命令的权限。授权过程是一系列控制策略的组合, 主要用于确定服务的种类或质量分别为那些, 用户所被允许使用的服务有哪些。一旦用户通过了认证, 他们也就被授予了相应的权限。

最后一步是记账, 这一过程将会计算用户在使用服务过程中消耗的资源数量。

验证授权和账户同样由业务认证服务器来提供。业务认证服务器是一个能够提供这三项服务的程序。

2系统架构方案

2.1系统运行环境

依赖本认证系统的应用是各种应用的增值系统, 所以本系统也发布为Tomcat下的http/https服务与后台服务的web service服务两种方式, 方便与其他系统的灵活集成与接入。

2.2系统部署架构

如图2所示。

2.2.1系统服务网络

负载均衡器:负载均衡器能够支持各种各样的负载均衡策略。大大提高各节点网络的性能和可靠性。

防火墙:防火墙对系统的后台服务器进行保护, 其防范对象是来自公共网上的对后台系统安全的威胁;

局域网交换机:实现对认证系统的服务器、BOSS系统、VOD平台等的互连, 可以在此划分VLAN。

2.2.2应用系统主机和存储系统

统一认证服务器:存储用户认证信息, 并提供目录服务;完成所有地区的用户使用互动业务、增值业务及未来其他业务的统一认证和授权处理, 配置4台服务器, 通过负载均衡服务器实现负载。

SSO管理服务器:负责同终端接口进行对接, 保证现网终端版本无需升级;配置2台服务器, 考虑负载均衡。

开发测试服务器:用于软件版本上线前的现场的开发、测试。

3系统总体设计

3.1业务功能

如图3所示, 业务认证系统会对接很多的外围系统, 包括企业内部的运营支持系统、BOSS、客服、网管、支付。对外的增值系统, 信息平台, 游戏平台, IMS系统等。

业务认证系统包括如下几个模块:系统管理, 统一会员管理、业务认证、用户管理、合作伙伴管理、业务管理、产品管理、订购管理、统计分析, 外围接口。

该方案可将不同系统的不同账号通过统一会员管理将账号统一, 避免由于系统过多导至用户需要记住大量的账号与密码的问题。进行模块化划分与开发, 各个模块的边界与功能进行清楚的界定, 有助于各小组专注于本模块的功能、性能开发。

针对业务我们根据功能与职能不同分别设计了三个模块。SDP (业务分发平台) 、SSO (单点登录认证) 、AAA (认证平台)

SDP:提供外围系统的接入能力, 并进行用户管理, 订购管理等, 采用java开发, B/S模式。

SSO:提供终端的开机认证能力, 包括登录, 开始登录。采用C++开发, 只提供后台服务。

AAA:提供包括点播在内互动业务内证的认证、授权、计账。包括优惠策略的计算。采用C++开发。提供后台的认证服务。

3.2总体架构

系统内部架构如图4所示。

统一业务认证的建设目标是为互动业务平台、相关增值业务系统提供可扩展的、稳定的、高效的认证、授权和记账服务。

通讯协议处理部分功能:该模块用于接收第三方系统认证通信请求, 并将经过认证系统处理后的认证结果返回给第三方系统, 需支持WebS ervice、TCP/IP、UDP等不同种类通讯协议。

格式解析处理部分功能:用于第三方系统发送过来的认证请求数据包根据接口协议进行内容解析, 其中包括对第三方数据来源校验、属性解析等部分;对认证完成后的数据按照同第三方系统约定的格式进行封装。

认证授权记帐处理池:对已经通过解析处理模块后的认证请求进行具体的业务或服务的认证、授权、记帐处理。该部分涉及到大量的策略计算、数据查询修改等操作, 是认证业务最核心部分, 在该阶段采用多线程并行处理机制。

公用功能:分为系统日志、配置功能界面、注册重载几个功能。

数据存储MyS QL:用于存储认证运行中的临时数据, 包括用户token, 用户基本信息、用户订购信息、产品信息、资费信息、服务信息、服务供应商等信息。

3.3业务流程设计

开机业务流程如图5所示。

说明如下:

1.终端通过携带智能卡号询问登录;

2.SSO生成随机token返回给终端;

3.终端将密码与和token进行组合加密发回至SSO进行密码验证;

4.SSO验证通过, 返回给终端访问首页。

首页分发业务流程如图6所示。

4技术要点

4.1设计思想

在设计时参考已有的成熟的开源软件, 吸收其成熟的架构。同时, 充分利用原有系统的工作成果, 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 融入先进的解决方案。基于以上的改进和扩展, 划分出终端认证管理、门户负载调度、启动以及SOAP认证服务/客户端等模块, 与SSO核心模块共同构成SSO认证服务。

系统前期开发, 负载均衡采用较简单的平均分配原则。认为所有portal服务器的配置相同, 负载能力相同。在请求到来时, 转发分配给用户一个指定好的某IP段的portal服务器。

点播业务的量与频率会非常高, 需充分考虑到程序的处理能力可使用C++语言进行程序编写进行细粒度的控制, 提高程序执行效率。

4.2关键技术介绍

4.2.1 Web Service技术

Web Service是一种新的web应用程序分支, 通过Web通讯协议及资料格式的开放式标准 (例如HTTP、XML及SOAP等) 来为其他的应用程序提供服务。部署Web Service以后, 其他Web Service应用程序可以自动发现并调用其提供的对应服务。Web Service的主要体现的便利性为跨操作系统和业务平台的互操作性。因此, Web Service完全基于XML (可扩展标记语言) 、XSD (XMLSchema) 等并独立于操作系统平台和独立于软件规范标准的新平台。

Web Service通过wsdl格式文件来定义同不同服务之间通讯所使用到的接口名称、动作、传输的数据类型。服务端和客户端可以依据定义好格式的wsdl文件来用工具依据协议规范独立的生成代码框架。

4.2.2 Memcached技术

Memcached是一个高性能的分布式内存对象缓存系统, 主要用于动态网页应用, 以减轻核心后台数据库负载。它通过在内存中缓存数据和对象来减少读取核心后台数据库的次数, 从而提高用户访问网站的响应速度。其客户端可以用任何语言来编写, 并通过memcached协议与守护进程通信。

系统中用到的基础数据配置、用户登录token都存储在memcached中, 这样大大提高了开机认证的过程的响应时间, 提升用户体验。

4.2.3 Hibernate技术

Hibernate是一个开放源代码的对象关系映射框架, 它对JDBC (Java Database Connectivity Java数据库连接) 进行了非常轻量级的对象封装, 使得Java程序员可以随心所欲的使用对象编程思维来操纵数据库。Hibernate不仅负责从Java类到数据库表的映射 (还包括从Java数据类型到SQL数据类型的映射) , 还提供了面向对象的数据查询检索机制, 从而极大地缩短的手动处理SQL和JDBC上的开发时间。同时Hibernate可以在应用EJB的J2EE架构中取代CMP, 完成数据持久化的重任。

使用Hibernate来管理对象和关系数据库的映射, 使得开发人员在开发中不用去考虑数据的检索和修改SQL, 而由Hibernate来做中间的转换。

4.3技术架构特点

4.3.1灵活接入多业务

随着广电行业的发展, 在业务上也呈现出业务的多样性。直播业务, 互动业务, 游戏业务、开机能力业务等等。而这些业务的认证、鉴权没有一个统一的平台进行管理、某些甚至是空白。从目前与今后的发展来看, 业务会不断增多、接入终端也有很多种。

系统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而设计开发的。业务认证平台支持不同业务的接入, 如:机顶盒开机业务, 点播业务, 游戏业务等。系统的认证、鉴权都是基于标准的WebS ervice协议的。只要终端可以过通接口调用服务就可以进行业务的认证、鉴权。而不关心具体的终端。终端可以是手机, 电脑, 智能机顶盒, PAD等等。

4.3.2不同业务认证模式灵活

认证模式灵活是指对于开机的机顶盒是否是广电设备进行认证的不同模式。一种是严格检查模式确认已有终端的存在关系, 只有现网的, 并存在于系统中的终端才能允许接入。而非广电系统中的终端不允许接入。另一种是免认让模式, 只要是来询问的设备都认为是合法设备可以接入广电网络。

4.3.3支持OTT类业务

OTT是“Over The Top”的缩写, 是指通过互联网向用户提供各种应用服务。这种应用和目前运营商所提供的通信业务不同, 它仅利用运营商的网络, 而服务由运营商之外的第三方提供。OTT同时也是国际互联网运营商对互联网电视机顶盒业务的“昵称”, 其本质是利用统一的内容管理与分发平台, 通过开放的互联网, 向智能机顶盒提供高清的视频、游戏和应用, 是全球性的“云电视”技术系统架构, 例如将通过互联网传输的视频节目传输到TV上, 终端可以是电视机、电脑、机顶盒、PAD、智能手机等等。

4.3.4认证系统进程的单点故障防范

在业务认证系统中, A1主机和A2主机上各起一个实时计费进程, 两个实时认证进程均能独立实在业务认证系统中, A1主机和A2主机上各起一个实时计费进程, 两个实时认证进程均能独立实现实时认证的功能。

认证进程配置两个实时认证进程对应的地址和端口, 在发送请求时采用随机均衡发送。

当有某个进程连接异常时, 将该连接标志为异常, 所有请求均从另一个连接发送。同时间歇探测异常连接是否可重新使用。

5业务认证平台发展方向

5.1广电业务互联网化

目前认证提供的客户群体主要是广电在网终端用户, 受众群体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互联网化是将更多的客户引入到系统中来, 而非局限在广电网络内的客户。通过会员注册的方式, 将大量游离客户纳入到系统管理, 通过广电特有的一些服务将客户吸引进来。后续可推出大量的增值业务, 系统加入多样的第三方支付, 来方便客户的支付。业务认证平台可对接各式各样的外围系统, 可收集各系统对业务认证平台的修改意见与想法, 持续的改进系统, 向着互联网化越走越远。

移动化、娱乐化的互联网业务作为广电业务的发展方向, 在各大运营商都积极介入和发展自身的大众互联网服务, 也同其他互联网业务公司合作, 为广电的客户、互联网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 业务认证系统为多类型的互联网用户接入提供接口, 各类互联网用户通过该平台接入系统, 享受广电的视频、娱乐、游戏等业务。

5.2多维度认证

增值业务平台为互联网用户提供各类认证模式, 不管是匿名用户还是通过账号登录, 以及广电自有用户可以通过客户信息直接进行业务登录, 认证系统为用户提供多维度, 多类型的接入方式, 满足不同渠道的用户登录需求。

5.3互联网支付

互联网用户在享受广电提供的各类增值服务中, 会涉及到费用支付, 特别是对于互联网匿名用户支付业务, 具有偶发性、匿名性、快速性等特点, 这类用户要求支付体验必须便捷、快速、安全等需求, 因此对互联网用户可以采用目前比较流行的第三方支付来保障支付的安全可靠。

同时为了便于支付的统一管理, 在增值业务管理平台对所有的支付进行分类汇总, 如果支付宝支付的账单模式, 可以提供给用户等相关的查询和对账, 账务统一也便于与财务收入的对接和分类汇总, 也为收入和市场提供很好的数据支持。

5.4增值业务接入

除了运营商自身的增值业务, 与运营商合作的第三方增值业务提供方就像增值业务超市一样, 可以为用户提供各类丰富的体验, 在与第三方合作过程中, 双方会在用户数据、业务数据上进行共享和交互, 增值业务平台需要将用户信息, 订购行为通过接口同步到第三方平台用户, 广电用户就可以享受第三方提供的各类增值服务, 通过收入结算方式将合作费用结算给第三方。

5.5与运营商传统核心业务计费系统对接

5.5.1订购同步

广电用户在第三方业务平台注册并订购业务后, 由第三方平台将用户的订购行为同步到增值业务平台, 增值业务平台记录后同步到计费系统, 计费系统按照订购时间、产品等要素进行计费。

广电用户在订购了第三方业务之后, 同步到增值业务平台, 平台记录该订购信息后将其同步给第三方平台进行业务开通激活, 为用户提供实时的服务。

当以上业务在任何一个平台发起退订或者注销后, 都同步到增值业务平台, 由增值业务平台记录后同步给对应的系统, 保障业务和计费数据的一致性。

5.5.2计费话单

第三方系统的计费话单生成之后, 可以直接同步给核心计费系统供各渠道查询, 业务可以经过增值业务平台进行二次的加工处理, 增加必要的要素有同步给计费系统, 对于部分增值业务平台够识别的完整计费要求, 可以直接进行话单的生成和处理。

6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化的发展和移动业务的日益月新, 如何为客户提供多样性的增值服务, 提高客户的粘稠度, 就必然需要给客户提供新颖性、趣味性、便捷性的增值服务或第三方服务, 如果进行这些增值业务的统一管理和运营, 就是业务认证系统下一步需要进行的系统性规划建设。

参考文献

[1]李昌金, 陈锦宇.电信企业信息系统统一身份认证平台[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 (05) .

业务网架构 篇7

截至2014-03, 根据GSA的统计, 有6个LTE FDD网络完成了Vo LTE语音方案的商用部署, 其中3个为韩国运营商;而在1 563款智能手机中, 已经有57款支持Vo LTE, 比上季度的42款增加了35%.

2014年, 各国运营商积极推动Vo LTE商用部署进程。在韩国市场中, 有3家运营商均已商用Vo LTE, 成为了先锋阵营;在美国, T-Mobile近日宣布, Vo LTE在西雅图商用, 并将尽快推广;AT&T宣布, 5月底开始在个别地区商用Vo LTE, 进而将其推广到全国。除了韩国和美国外, 日本NTT Docomo也于近日宣布, 将在2014-06推出Vo LTE商用服务。ABI Research预测, 2014年Vo LTE用户数将达到5 960万, 到2019年, Vo LTE用户数将超过12亿, 超过LTE用户数的50%.

Vo LTE是今天语音和视频通话的增强版, 它充分利用了LTE的优势, 改善了用户的体验, 是LTE话音的最终解决方案, 这也在业界达成了共识。

1 Vo LTE网络架构

Vo LTE网络架构是由E-UTRAN、Evolved Packet System (EPS) 和IMS控制域组成的。E-UTRAN主要包括基站 (e Node B) , 核心网 (EPS) 主要包括MME、S-GW和P-GW等。其中, MME是EPS控制面的实体, S-GW是本地的移动性锚点, P-GW是连接外部分组数据网络的锚点, 并能分配IP地址。IMS包含的主要网元是CSCF。其中, P/I/S-CSCF (call session control function) 为呼叫会话控制功能实体, 主要完成呼叫会话过程中的信令转发、路由和具体控制功能。Vo LTE语音业务网络架构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 P-CSCF用于IMS网络的第一个入口点, 用来接收用户的所有SIP信令, 位于归属或拜访网络;I-CSCF作为进入归属IMS网络的入口点, 选择和指派S-CSCF, 位于归属网络;S-CSCF负责SIP注册、会话管理和鉴权、路由选择, 与HSS交互获取用户信息, 位于归属网络。

Vo LTE业务的实现方案是以LTE作为接入和承载的网络, 以IMS作为语音和多媒体等业务的控制网络, 通过PCC (Policy and Charging Control) 架构与EPS协同提供Qo S保障机制, 从而满足端到端的语音业务需求。

2 单小区容量测试实例

2.1 测试目的

该测试主要用于验证在满足相应Vo LTE指标情况下单小区能够容纳的最大用户数。

2.2 测试原理

在LTE中, 将物理资源块 (Physical Resource Block, PRB) 作为空中接口物力资源分配的单位。1个PRB在频域上包含12个连续的子载波, 在时域上包含7个连续的OFDM符号。LTE通过设置不同的子载波数目, 可以映射为不同的资源块 (PRB) 数目。其中, 20 MHz系统带宽的子载波数为1 201, PRB数目为100个。

每个PRB同一时刻一次只能供一个用户调度使用。系统分配给UE的资源在频域上是以RB为单位的, 在时域上是1个或多个完整的上行子帧, e NB可以决定哪个UE在哪个上行子帧发数据, 也可以决定哪个UE在频域上占用了几个RB。这样, e NB可以在时域和频域上对UE资源进行二维的划分。

LTE受PHICH容量的限制, PHICH组=Ng×NRB/100, Ng∈{1/6, 1/2, 1, 2}, 这是由上层决定的。在20M带宽下, PHCIH最大有25组, 而PHCIH组中最大可以承载8个用户的ACK/NACK消息, 因此, 可以计算出200个用户。

2.3 测试参数配置

网络按照支持基于Vo LTE的IMS之Qo S要求配置Qo S参数, 并建立默认承载、信令承载和专用承载, 从而保证Vo LTE话音可以打通, 具体配置如表1所示。

2.4 测试步骤

在测试时, 具体的步骤是:1业务配置为高清23.85 kbps语音速率、静默因子为0.5, 使用上下行3DL:1UL时隙配比;2开启头压缩功能、CDRX功能, 并按照预置条件设置;3终端仿真仪表模拟200个UE在小区正常入网, 200个用户发起高清语音业务, 观察5 min后, 通过终端仿真仪表的log查看每个用户的平均端到端RTP时延是否小于100 ms、端到端RTP时延抖动是否小于40 ms、平均端到端残留丢包率是否不大于1%、高清语音MOS分是否大于3.5;4如果步骤3的200个用户中有部分用户的指标不满足要求, 则以10为步进减少终端数量, 直到所有入网打电话用户的UE都满足指标要求, 观察5 min后, 如果200个用户的指标都满足要求, 则转步骤5;5如果步骤3的200个用户指标满足要求, 则以10为步进增加终端数量, 直到有用户的指标不满足指标要求, 这时就要观察5 min。

2.5 测试结果分析

在实际语音质量评价中, MOS (Mean Opinion Score) 法最常见, 最后的测试结果参考表2作评判。

在终端模拟仪表上经过反复研究和测试, 最终得出带宽为20 MHz时, 宽带语音业务 (语音速率23.85 kbps) 接入成功200UE, 观察5 min后, 得到了大量的测试数据, 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出, 真正打通电话的用户数为200个, 其平均MOS值为4.463.通过对终端模拟仪表的记录日志的总结得出, 在200UE中, 语音电话失败数为0, 丢包率均小于1%, RTP时延抖动均小于40 ms, 并且RTP平均时延全部小于100 ms。

3 结束语

Vo LTE是各大运营商基于LTE网络的语音业务演进的必然结果, 它不仅拥有传统Qo S保障机制和其语音特征, 还拥有新的语音特性, 高清语音、RCS/RCSe业务特性等。只有Vo LTE拥有非常好的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 才能迎接OTT通信类软件的挑战。当然, 要想实现Vo LTE还需要考虑很多问题, 比如产业链投入成本或网络演进策略等。但是, 考虑到Vo LTE技术能够充分利用先进网络技术的优势, 并围绕相关内容提高用户的感知体验;再加上运营商自身的特点, 相信Vo LTE在未来一定能够被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志林.3GPP LTE物理层和空中接口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2]郑侃, 赵惠, 王文博.3G长期演进技术与系统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

[3]沈嘉, 索士强, 全海洋.3GPP长期演进 (LTE) 技术原理与系统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8.

业务网架构 篇8

分拆后的惠普企业级业务公司HPE中国区副总裁、技术咨询部总经理李立在“中国开源云计算大会2015”上分享了惠普在开源技术、开放架构上的一些经验和理念、解决方案。他把今天这种IT时代的业务发展趋势称之为业务新形态, 他总结主要有四个方面: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办公和社交媒体。

今天, 这些技术改变了企业的IT架构, 也促进了企业的业务成效, 使企业更多的精力放在创新之上。”李立说, 相对应上述四种技术变化趋势, IT企业也要从几个方面来提供对应的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首先是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包括服务器存储网络等等, 在所有的IT公司当中, 惠普是唯一一家提供端到端的IT基础设施的公司, 从服务器到存储到网络。其次, 是大家正在关注的融合解决方案, 把服务器、存储网络、软件架构融合在同一个平台上, 提供一个优化的平台, 就是所谓的融合解决方案。其中软件部分包括云计算软件、大数据软件、运维的软件、安全软件等等。再次, 提供相关的服务, 惠普提供从云的规划, 云的设计到云的运维服务, 包括云的实施、云培训等一系列端到端的解决方案, 来支撑业务新形态的发展。

业务网架构 篇9

当前,网络数据量、用户终端量的激增以及视频互动分享、设备协同、物联网等应用的蓬勃发展,使得市场和产业中需要全新的计算和服务模式。据权威数据统计:预计到2013年,全球互联网流量将达到每月56Exabytes (1018B),相当于每月在网络上交互128亿张DVD盘片中的内容。到那时,用户互联网数据中将有约91%的内容是基于视频的,每个人平均使用的终端数量将达到7个,意味着2013年全球用户设备将达到约500亿台。

对此,思科认为云计算将会成为计算和互联网演进的下一阶段。在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下,思科一直致力于成为云计算和云服务方面的引领者与核心驱动者之一,并与业界众多伙伴开展良好、密切的合作,共同打造由云构建商、云应用与业务开发商、云提供商等各方面组成的全新云生态系统。

思科认为,云计算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可以基于计算能力的虚拟化和资源调配的自动化,来为用户提供虚拟的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要想实现这一点,网络基础设施必须要变得足够“智能”,才能支持IT工作负载的快速变化和物理基础设施的调配。此外,在云计算时代,将会出现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云”汇聚一堂的局面。这些云并非彼此孤立,而是通过网络相互依存、相互连通。因此,思科认为对现有网络架构进行革新,打造高性能、高吞吐量、高可扩展性的“云化”网络平台,是大规模部署云计算的重要前提。

思科的云战略建立于具有领先性能、智能和灵活性的网络核心基础设施之上,并针对云业务和服务的部署,提供包含数据中心、虚拟化等技术与产品的完备解决方案,同时也开发和推广协作、视频等丰富多样的应用,帮助运营商、企业及政府机构建立前所未有的云服务平台,以实现更大的商业增值、更高效的公共服务水平以及全新的用户体验。

业务模式——公有云、私有云与云交互

在中国举办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思科通过对2020年城市生活的场景构想,描绘了一幅以“智能互联生活”为理念的未来城市发展画卷,让人们亲身感受到了因科技发展带来的便捷与智能的城市生活方式,而能够实现这一未来场景的基础,则来自于思科携手业界合作伙伴提出的整合城市资源的“云”构想。这一构想简单说就是通过统一的平台,营造IT资源及服务的环境,从而有效为人们的所需所用提供服务。

思科通过云计算架构,能够为市民、产业、公众提供综合服务架构模型。通过这一模型,对政府而言,将能够实现城市资源整合并解决信息孤岛难题,最终实现不同行业间的协作和互利;对企业而言,将获得一站式的产业服务,从而实现资源的充分共享并促进效率的提升;对市民而言,将会体验到政府一站式服务及云计算时代“智能家庭”生活的真正魅力,而这些正是云战略的服务和业务实现模式。

在这一理念下,由政府牵头搭建的公有云平台可以是核心,再依据行业和应用领域的不同需求来产生出行政管理云、城市建设云、智能家居云、体育休闲云、智慧能源云、协作医疗云、智能交通云、教育培训云、媒体娱乐云、产业孵化云等私有云平台。公有云与任何领域的私有云、或是不同领域的私有云之间并非彼此孤立,而是有紧密的联系和交互。

渠道战略——精心打造“云伙伴”渠道计划

在2011年思科全球合作伙伴峰会上,思科公布了一个全新的“云”合作伙伴计划(CPP),以此来帮助其合作伙伴利用“云”获得收益并且扩大专业服务业务。该计划旨在帮助合作伙伴准确找到在云计算中的位置,从而促进业务模式发展,使其充分利用并且受益于巨大的“云”市场机遇。

思科“云”合作伙伴计划提供了云构建商、云提供商和云服务经销商三个方向,让合作伙伴能够灵活选择其在市场中所扮演的角色。云构建商是针对那些设计和实现云就绪基础设施,或完全供应私有或公共云的合作伙伴,该认证将确保其具备建立云基础设施、应用程序管理和专业云服务的能力;云提供商是为在市场上提供公有云服务的合作伙伴所设计,云提供商授权并支持合作伙伴销售采用思科技术的自有品牌云服务;云服务经销商对云提供商所具备的“基于思科技术的服务”进行“贴牌”或转售。其中,云构建商和云提供商的合作方向包括品牌宣传、架构参考支持、融资、市场研发资金以及通过与渠道合作伙伴紧密接触进入市场,这些都是合作伙伴能够从思科获得的额外收益。

思科三大架构驱动云业务快速发展

思科打造了无边界网络、虚拟化/数据中心和协作三大架构,在技术、业务、渠道等诸多方面都开始以架构为驱动,使网络成为云计算转型的强有力的推动因素。其中,无边界网络架构是实现云计算的核心网络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构建能帮助实现业务优势的数据中心架构(DCBA)及虚拟化解决方案,同时基于这两大架构开发和推广协作、视频等丰富多样的云业务应用。

无边界网络架构:思科的无边界网络架构旨在帮助企业实现随时随地、通过任何设备,向任何人无缝、可靠、安全地提供服务和应用。无边界网络架构能够使用户在移动性、节能、安全、网络路由交换以及支持丰富媒体内容等方面具备十分卓越的能力。

数据中心/虚拟化架构:思科的数据中心/虚拟化架构引领了资源分享到资源专享的网络变革,使虚拟化成为当今科技的主宰。基于思科能帮助实现业务优势的数据中心架构,进一步将计算、网络、存储、服务等诸多元素与虚拟化技术完美结合,在为企业构造灵活、有效、智能的数据中心的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战略性的竞争优势。

业务网架构 篇10

在软件业的不断创新和融合下, 信息化走出了概念的喧嚣, 朴素的观念正得以前所未有的澄清。信息系统正在成为管理运营乃至变革发展的关键支撑基础, 它必须适应用户独特的业务模式和发展战略, 并与业务、管理和变革进行战略协同。在此背景之下, 信息化的战略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 单纯的“拿来主义”和“买来主义”已经迅速被用户所抛弃, 用户要求主导和主控信息系统, 并成为管理软件实施和维护的主体。

自2002年以来, 业务架构平台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业务架构平台类似一个优秀的建筑架构设计师, 一切都围绕用户的应用需求, “业务导向, 技术无关”, 并从整体、全局和发展的角度去设计、搭建适合用户的信息系统平台, “统一架构, 整体集成”。这些, 软件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同时也将带来信息化模式的巨大变革。《2003中国软件平台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指出, “和软件基础架构平台不同, 业务架构平台是一种技术创新, 它使软件平台又多了一个层次, 并将应用软件的业务逻辑和开发技术分离, 使得应用软件的开发者可以仅关注应用的业务任务, 而不必关注其技术的实现。这使管理与业务人员参与应用软件的开发成为可能。”

业务架构平台层级的凸现, 意味着一个新的机遇正在来临。在硬件、操作系统领域被国外大鳄垄断时, 行业机遇使Bea在业务基础架构层级初现时, 发展成为新生的国际软件冲浪高手;那么对于中国软件企业来说, 在更接近应用软件层面的业务架构平台完全有可能成就几个巨人。跨平台应用是国际软件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 是中国软件产业跟上国际先进水平, 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又一大好机会, 这也是国内软件企业自身发展取得突破的重要机会。

“中国软件行业迎来跳跃式发展的机会!”。伴随业务架构平台的出现, 软件产业链中也出现了一类新的角色--平台提供商。从局部来看, 国内的少数平台提供商已经初具规模, 思维加速公司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截止到2003年底, 有超过300家ISV/SI合作伙伴、超过600个中大型应用运行在Business平台上, Business平台成功地应用到了电力、烟草、石油、石化、教育、公安、医卫、电子政务、铁路、金融、制造、房地产、商业、物流、电信等20多个行业, 有多个项目被列入863和省部级重点项目并获得巨大成功。

从全球的市场和发展来看, 业务架构平台所占的市场份额还很小, 但已经在国内的多个行业和领域构筑起一定的竞争门槛。目前, 在全球范围内还没有一个厂家在这个领域形成标准, 也就是说中国的软件企业和国外企业又有机会站在相同的起跑线上。由于业务架构平台的市场潜力巨大, 一些试图完成“业务架构平台”层级任务的产品已频频在国内市场上“露脸”, 显现了这个市场自发的巨大引力。迄今为止, 国内软件相继加入进来的有用友、中关村科技软件、东软金算盘等厂商, 与此同时, 国外一些同类产品的雏形也逐步显现。面对业务架构平台领域的难得机遇, 思维加速等国内厂商应该进一步提速, 打造核心竞争力, 加大市场份额, 使自己强大起来,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应付国际厂商的挑战, 才能提高我们软件从业人员的待遇, 一定要抓住这个发展的机遇。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业务架构平台就是一种真正面向业务的应用系统开发平台, 它屏蔽了软件开发的技术复杂性, 使得开发人员可以专注于解决业务需求问题。并且使用户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能更有效地参与到应用软件的开发过程中。“业务架构平台”的出现, 使软件的设计又进入另一个领域。在新的机会面前, 国内业内人士, 应该抓住机会, 发展国产软件。

关键词:业务结构平台,中间件,软件

参考文献

[1]《Justep Business业务架构平台》, 《中国计算机报》, 2003年

[2]老树:《发展业务架构平台正当时》, 计算机世界网。

[3]《软件工程的十月革命——业务架构平台产品解析》, 《软件世界》, 2003年第10期。

上一篇:资源特色下一篇:概念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