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特色

2024-06-05

资源特色(共12篇)

资源特色 篇1

内蒙古资源型产业比重过大、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利用产业链短、附加值低、集约化发展不充分等因素制约着内蒙古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内蒙古既不能走传统资源型经济发展的老路, 也不可能像发达地区那样大规模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经济转型发展, 如何从传统资源型经济转变为更加注重资源特色效益、注重产业特色优势的综合资源经济是内蒙古产业结构调整,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切入点。本文试图从转变传统资源观念, 创新资源意识, 发展特色经济的视角考察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优势, 探索其资源开发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着力点。

一、内蒙古转变资源观念, 发展特色经济的必要性

本文认为, 转变资源观念要从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发展看待资源, 从生产生活领域不同价值视角确定资源形式, 把资源观念视为一种综合性观念。树立综合资源观念就要以新的资源视角审视内蒙古的资源优势, 以新的资源价值、资源经营理念看待资源, 全面评估内蒙古传统资源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寻找依托资源发展经济的新聚集点、着力点和结合点, 即更加关注发展特色经济, 以新的资源开发利用发展方式凸显内蒙古资源优势, 实现新型资源经济发展模式, 切实把内蒙古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

首先, 内蒙古丰富而富有特色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软环境资源等, 为其转变资源观念, 发展特色经济奠定了客观基础。

其次, 强调转变资源观念, 发展特色经济是为克服内蒙古传统资源型经济发展存在的局限性。

再次, 内蒙古传统资源型经济的资源意识存在局限性, 集中表现在狭隘的传统资源意识和资源经营观念。其二, 资源统筹、产业结构和布局问题。内蒙古经济发展主要依托矿产资源开采及资源产品粗加工, 经济发展总体表现为产业结构不合理, 集约化程度较低, 经济增长整体科技含量及贡献率不高, 市场持续核心竞争力不足。其三, 市场风险抵御能力较差。内蒙古在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缺乏优势, 资源利用科技含量或附加值较低, 经济运行产业链条形不成良性循环, 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其四, 资源循环利用及资源效益问题。内蒙古经济总体产业规模不够大、技术含量不够高, 产业链比较短, 资源消耗大, 单位资源效益不佳, 长期来看制约着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其五, 资源优化配置与生态保护问题。内蒙古因地质、地理气候等因素, 大部分地区生态植被状况比较差, 生态环境脆弱。然而, 内蒙古资源型经济不可避免造成相当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可见, 转变传统资源型经济发展方式是内蒙古走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困境, 实现资源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最后, 转变资源观念, 发展特色经济是由内蒙古产业经济发展基础决定的。

1.资源型产业经济内在蕴含着不可持续的因素。内蒙古经济基本上依靠资源型产业驱动, 而资源型产业对经济增长一方面表现出积极影响, 但同时也会对外来资金、人力资本、技术创新等产业要素产生一定程度的挤出效应, 从而削弱提升产业持续竞争力的动力。

2.资源型经济仍是内蒙古经济发展之路。现代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是资金、技术及人力资源, 这三个因素决定经济的总体有机构成, 决定产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而内蒙古产业经济这三方面都比较弱。因此, 突出地域资源优势, 发展特色经济, 以特色创品牌、以特色求发展则不失为可行之策。

内蒙古经济是整个中国市场经济乃至世界市场经济的一部分。要关注培育内蒙古经济竞争力, 就要客观面对内蒙古资源型经济现代化素质较低的现实。随着资源型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内蒙古经济呈现区域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经济功能格局僵化和区域整体经济效益下滑趋势。事实说明, 促进内蒙古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走出传统资源型经济面临的困境, 内蒙古经济发展就要另辟蹊径, 即以特色求发展是内蒙古资源型经济优化发展的可行之路。

二、内蒙古资源基本状况及内蒙古特色产业优势

(一) 内蒙古矿产资源与矿产特色产业优势

内蒙古自治区丰富的矿产资源, 成为其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基础, 尤其是煤炭化工类、有色金属类、建筑材料类资源和稀土资源等构成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核心基础。从内蒙古近年来经济拉动及贡献比例看, 矿产资源产业在内蒙古产业经济结构及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区域布局政策的调整, 内蒙古将迎来新一轮的经济发展机遇, 但也面临着资源开发与环境压力的现实问题。因此, 转变内蒙古传统矿产产业经济发展路径, 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资源开发与发展特色产业经济相结合, 走节约、集约化资源产业经营的路子, 是内蒙古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从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总体情况看, 能源类矿产及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类、稀土及稀有金属类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 内蒙古应该依托能源、冶金资源、材料资源和化工资源优势, 重点发展冶金产业、材料产业、化工产业、稀土产业、能源产业等, 积极培育内蒙古特色资源型产业优势。

(二) 内蒙古新能源与特色能源产业优势

随着能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和开发新能源工艺技术水平日益成熟, 变革传统能源生产结构已经成为能源发展大趋势。事实上, 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成为能源产业发展方向, 太阳能、风能逐步由补充能源向替代能源转化, 相关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内蒙古虽然有丰富的煤炭、天然气、石油等传统能源资源, 国家也把内蒙古确定为西部能源基地, 但传统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造成环境污染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 着眼于内蒙古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 充分开发利用内蒙古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 是调整内蒙古能源经济结构和转变能源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之一。

(三) 内蒙古农业资源与农业特色产业优势

内蒙古虽然耕地面积大, 但总体来看, 由于自然条件限制, 平均土地单产比较低, 农业生产布局不平衡。但内蒙古土地广袤, 各地土壤条件、光照、雨水等农作物生长条件存在很大差异性, 形成了内蒙古鲜明的农业资源地域特色, 并由此形成不同特色的农业产业经济, 造就了地方经济富有竞争力的潜在区域经济支柱。客观上讲, 内蒙古特色农业经济发展并不充分, 核心环节上农业资源的产业化利用极其有限, 农业产业化产业升级、农业产业经济功能布局及资源整合优化配置还需作出更大努力, 即从区域性农业经济到区域性农业产业经济还需要一个过程。总之, 内蒙古发展特色农业经济潜力巨大, 未来要以特色生态农业为重点统筹农业产业化发展, 着力做好农业特色产业功能区规划, 以特色农业产业品牌带动区域特色农业经济发展。

(四) 内蒙古渔业资源与渔业特色产业优势

地理气候条件、水域、水质及渔业物种是决定渔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内蒙古由于地域广袤, 各地地理气候条件差异较大, 且多数地方属干旱半干旱地区, 自然水域面积与其整个土地面积相比比较小, 渔业可利用面积不足其水域面积的3/4, 而且水域分散、总体水质较差。这就决定了内蒙古渔业发展按照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在规模和产量上都不可能有很大作为。但另一方面, 由于内蒙古地域广阔, 各地地形地貌植被环境及地理气候条件存在巨大差异, 由此也形成各地的水生动植物生长环境不同, 渔业条件差异性较大, 各地渔业的地方区域特色比较明显, 而且内蒙古各类适合渔业水域污染情况较少。因此, 总体来看, 内蒙古具有发展绿色、特色渔业优势。充分利用内蒙古地理气候的差异性, 着力培育特色、绿色渔业品牌, 发展特色生态渔业产业是内蒙古渔业转变发展方式和渔业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

(五) 内蒙古畜牧业资源与畜牧业特色产业优势

从内蒙古草原植被和地域面积条件看, 生态和地理气候环境的多样性、差异性形成内蒙古畜牧业不同地域种群和品质的多样性。从事实来看, 虽然内蒙古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居全国五大牧区之首, 但区域多样性、差异性是其畜牧业资源优势的核心。所以, 长远来看, 发展区域生态特色畜牧业及相关产业才是内蒙古畜牧业优势的根本所在。从目前来看, 内蒙古牧业经济发展并不充分, 主要表现在畜牧产业特色资源功能区域不明显, 畜牧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全区总体畜牧资源开发利用效益比较低。因此, 内蒙古畜牧业如何通过特色功能区域建设、特色产业化经营推进区域特色生态畜牧业发展, 以实现整体畜牧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发挥整体优势, 是内蒙古畜牧业产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六) 内蒙古森林资源与森林资源产业优势

内蒙古自治区是国家重要的森林基地之一, 森林面积居全国之冠, 而且森林树木种类繁多。但内蒙古发展森林产业必须面对森林资源减少、森林生态环境退化的现状, 总结过去森林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教训, 转变森林资源观念, 尊重和顺应森林生态发展规律, 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森林经济相结合方针, 关注和研究森林经济的特点, 变革森林经济发展路径。核心要以生态经济理念为指导经营森林, 培育品牌森林产业产品, 增加森林资源利用附加值, 提升森林生态资源效益, 发展森林生态产业经济。

(七) 内蒙古生态物种资源与发展特色种养加产业优势

内蒙古广袤的地域及各地迥异的气候地理环境, 造就其植被物种及动物物种的多样性, 形成丰富的生态物种资源。内蒙古的生态物种资源在我国的生物资源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 也为内蒙古发展地方区域特色产业经济奠定了基础条件。目前, 内蒙古利用特色物种资源发展起来的特色产业经济范例不在少数。因此, 内蒙古培育特色种养殖业及发展相关产业经济潜力巨大, 充分开发利用内蒙古丰富的物种资源势必成为打造地方特色产业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八) 内蒙古旅游文化资源与特色旅游文化产业优势

“特色是旅游业的灵魂”。内蒙古地域几乎横跨中国北部东西, 从西到东丰富的自然景观、民族历史文化及名胜古迹资源为发展旅游业奠定了基础。同时, 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众多, 各个民族长期的共同生活劳作和交流融合使民族文化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彩。不同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是发展文化产业经济的比较优势所在, 特别是创意文化产业经济的精神宝库, 它成为内蒙古打造特色文化产业的丰厚基础和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经济的潜在增长点。

(九) 内蒙古区域环境资源与发展特色经济优势

其一, 内蒙古具有对内贸易与对外贸易结合的区位优势和产品物流资源优势。首先, 内蒙古横跨祖国东西, 外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 内跨三北依托京津, 交通运输条件便利, 其内联条件和区位口岸条件优越。其次, 内蒙古不仅是国家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而且近年来又依托铁路、公路建立起来各种专业物流园区。这就形成其打造国家级边贸区域的独特区位优势和物流优势, 成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其二, 区域软环境资源与发展特色经济优势。内蒙古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域, 具有民族自治的政策、法规等政治优势;同时, 内蒙古是国家经济发展重要功能性战略基地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具有享受国家经济和生态双重政策优势。

三、优化资源开发利用, 着力推进内蒙古特色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优化资源开发利用, 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特色经济, 是加快内蒙古构建现代多元产业体系、建设国家战略资源支撑基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发展战略。

如何落实这一战略, 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转变传统资源观念, 明确特色经济发展战略

《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内蒙古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着力点, 坚持用发展的办法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要转变发展观念, 在经济发展战略上进行调整, 即明确特色经济发展战略, 统筹兼顾, 合理布局:以有利于转变传统资源型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调整, 有利于促进资源转化、资源综合效益增加和发展力提升为指导思想, 以培育区域经济功能区为基础、特色经济产业园区为平台、特色产业集群为纽带、特色企业为龙头, 规划落实内蒙古经济发展总体战略布局。

(二) 努力实现特色经济发展战略整体部署, 切实培育发展区域经济功能区、特色经济产业园区、特色产业集群、特色龙头企业

首先, 突出地区经济功能特色, 以区域经济功能区为基础, 优化内蒙古区域经济格局。区域经济功能区是区域经济协作, 实现地区乃至自治区经济资源优化的组织形式。目前, 内蒙古资源型经济仍呈现区域互补协作发展不足的状况, 整体经济优势得不到发挥。因此, 立足优化资源配置, 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整合效益, 从区域经济基础条件谋划区域发展, 着力以突出区域经济特色和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打造区域经济功能,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同时, 区域经济应坚持非均衡发展战略, 推动资源富集区和经济基础条件比较好的地区率先发展, 形成区域经济功能区间分工合理, 区域协作有力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打造经济功能区域不是各自为战, 而是要整合内蒙古经济资源, 核心是建立区域之间及区域内部协调机制, 形成区域经济资源合理流动格局。区域协作需要政府及政府之间积极协调, 但绝不能搞“大一统”, 区域协作要更加注重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树立互惠互利联合发展的双赢思想, 加快割除区域协作体制障碍。

其次, 发展特色经济园区, 以特色经济园区为平台, 发挥产业规模效应。区域资源特色需要产业化经济园区作为转化平台。特色经济园区是实现产业规模化、产业集约化组织形式, 是区域功能区的重要支撑和打造特色区域经济功能的基础。内蒙古经济基本表现为传统资源型产业经济特征。但资源型产业具有较强的延伸性, 可以延伸为相当长的产业链, 形成产业规模, 成为培育带动经济园区发展的基础。打造产业经济园区要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差异进行。发展特色产业园区要重点处理好几个关系:进一步整合区域资源, 在重大项目上鼓励跨地区合作共建园区, 避免地区产业重构和过度竞争现象;加强自主创新, 形成依靠创新能力支撑的区域品牌;加强园区产业集群内部分工协作, 形成集群集聚竞争力, 发挥产业集群内部规模经济效益;强化关联产业横向联结, 培育产业联合社会化服务体系, 有效推动产业集群成长壮大;通过引进国内外资本和技术有效推动产业集群产业升级等等。

再次, 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 打造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可以突破单产业的边界, 形成产业资源优化配置和规模竞争力效应。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必须从资源利用持续性、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产业经济要素整合效益及对环境影响等进行多方面考察, 坚持收缩集中、资源优化配置、产业链条完整、产业循环合理, 有利于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指导思想进行经济园区产业集群规划设计, 解决企业产业链循环发展及单位资源效益提升问题。内蒙古应抓住上升为国家经济战略区域的机遇, 进一步巩固其在全国产业分工中的重要地位, 以产业结构战略调整为契机发展现代特色农牧业, 巩固提升能源、钢铁建材传统产业的支柱地位, 大力推进新型煤化工、有色金属冶炼和装备制造业发展, 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 围绕促进特色产业经济发展构筑大型特色产业集群基地。

最后, 培育特色品牌龙头企业, 发展支柱产业, 示范带动特色经济发展。企业是产业园区的基本要素, 特定产业由同类企业构成, 园区发展能力与产业构成密切相关, 而龙头企业是产业园区发展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领头羊”。内蒙古工业发展要围绕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有色金属冶金基地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战略目标, 合理统筹调整产业结构及产业布局, 加快产业升级, 优化生产要素空间结构配置。但调整产业结构和统筹产业布局都要以提升经济发展力和竞争力为出发点。因此, 实施品牌战略, 通过培育发展品牌龙头企业, 形成支柱产业, 示范带动产业园区发展是内蒙古经济发展战略应有之义。

(三) 立足特色文明发展, 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并举

内蒙古大草原连接东北、华北、西北, 跨越了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三个气候带, 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 占据着大陆北方季风主通道和东北、华北上游水源地。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 加之草原所具有的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等生态调节功能, 其生态状况关系整个三北地区生态安全。实现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统一, 就要改变传统资源型经济发展路径, 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并举双赢。第一, 立足特色集约发展。内蒙古资源型经济总体上集约化程度比较低, 资源效益不高。而面对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内蒙古经济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按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加快实施产业经济主体功能区战略, 促进产业空间集约高效, 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空间格局, 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第二, 立足特色循环发展。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 而节约资源的根本在于延长产业链条, 提升资源的循环利用率, 相对减少资源消耗, 就要在产业园区规划设计及产业集群打造方面做好节约优先循环发展这篇文章。第三, 立足特色绿色发展。内蒙古虽然污染吸纳空间比较大, 但生态环境脆弱。更加注重自然生态系统修复和环境保护力度是内蒙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本之策。第一, 培养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 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社会风尚;第二, 着力实施重大生态修复, 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积极改善生态环境;第三, 着力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 充分利用内蒙古气候地理资源, 发展特色生态农牧渔业产业经济;第四, 立足特色低碳发展。环境保护的根本出路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 这就要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 更加注重生产全过程污染物管理和处理, 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以循环经济理念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

资源特色 篇2

课程论文

特色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策略研究

学号:

姓名:

专业:

中 国  重 庆

2014 年 6 月

特色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策略研究

——以西藏为例

摘要: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的崛起,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特色旅游资源越来越能吸引人们的目光。本文以极具旅游特色的西藏为例,在查阅大量的书籍和网站的基础上,对西藏旅游资源进行了归纳、分析,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通过这一例子阐述对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如何做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关键词: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开发保护

西藏位于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平均海拔在 4000m 以上 , 境内海拔 7000m 以上高峰有 50 多座 , 其中在 8000m 以上的有 11 座 ,有 “世界屋脊” 之称。西藏高原她地域辽阔,地貌壮观、资源丰富,以其雄伟壮观、神奇瑰丽的自然风光闻名。自古以来,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

一、极具特色的西藏旅游资源

(一)自然资源

西藏美丽的独特的自然景观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不管是以自驾游还是跟团游,我们的身边总是不缺去西藏的人。西藏给平常人最大的印象莫过于灿烂的格桑花、蓝蓝的天空、开阔的草原,一望无垠。真正去过西藏的人才能领略它独特的自然景观。

1.地文景观

(1)山脉

西藏高大山脉之间,还有许多分支山脉,山峦重叠,名称繁多,使整个高原成为一个“大山的海洋”。这些高大的山脉成为了西藏的骨架,与蓝天相称,撑起了风情空旷的西藏。这些高原上的山脉,绝对高度很大,但相对高差不过千余米,形成“远看似山、近看似川(平地)”的特点。[5]

(2)峡谷

西藏是世界上峡谷最多的地区之一,最著名的是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峡谷和藏东三江峡谷。对于“地球上最深的峡谷”这一称号,幽深险峻、景观奇伟的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峡谷名副其实。峡谷呈马蹄形,在喜马拉雅山东段地区,以南伽巴瓦峰为南侧,加拉贝垒峰为北岸。两江悬崖壁立,束紧大江,如两扇雄伟的大门,守卫着大峡谷。大峡谷谷底最窄处仅 74m,最宽处约200m,全长为370 km。悬崖直落江面,湍急的江水在迂回曲折的峡谷中奔流。[2]

2.水域风光

(1)河流

在西藏自治区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万km2的河流有20多条,流域面积大于2000 km2 的河流有100条以上。这里有独特的“三江并流”,澜沧江、金沙江和怒江平行自北向南流走,在瓶颈处波涛汹涌,景象壮观。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雅鲁藏布江流域面积24万多km2,流域平均海拔4500m左右。

(2)瀑布

位于雅鲁藏布大峡谷西兴拉山下的藏布巴东瀑布群被评为中国最美六大瀑布之首。藏布巴东瀑布群实际是两个瀑布。在相距600m的河床上,这里出现两处瀑布,分别高35m(瀑布群二)和33m(瀑布群一),前者宽仅35m,为雅鲁藏布大峡谷中最大的河床瀑布。在这么短的范围内,在大江干流上形成多级大瀑布,这在中国是首次发现,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3.天象与气候景观

由于西藏高原奇特多样的地形地貌和高空空气环境以及天气系统的影响,形成了复杂多样的独特气候。除呈现西北严寒干燥、东南温暖湿润的总趋向外,还有多种多样的区域气候以及明显的垂直气候带。平原地区从南到北相隔数千公里才能呈现出热、温、寒三带的自然景象,而这里从低到高则出现在水平距离仅数十公里的范围内,真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二)人文自然资源

生活在藏族等少数民族为生活在西藏高原上的藏民族以及其他民族,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创造了灿烂的藏民族文化。

1.建筑与设施

居住在世界屋脊的藏族人民,创造出众多的辉煌建筑群。无论是在城镇、宗山、宫殿还是寺院均具特色。著名的布达拉宫,适应了当时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奴隶制度,同时烘托了神权、政权至高无上的形象和气氛。在民居方面,由于放牧方式和季节的不同,当地民居分为了冬帐房和夏帐方之分,冬帐房以木棍为框架,上附有防寒牛毛做的毡子。夏帐房是用自用布、帆布等制作的,结构简单,拆装、携带都很方便。[7]

2.旅游商品

西藏的特产最著名的是冬虫夏草,产于那曲、昌都等地,为补养药。西藏地毯是世界三大名毯之一,织法独特,色泽鲜艳、和谐,毯面柔软、细腻。加之浓厚的民族色彩的图

案花纹,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3]

3.3.人文活动

西藏民族文化蕴涵了西藏人民和本地区长期积淀形成的思想观念。自松赞干布建立了吐鲁番王朝开始,佛教开始大面积传入西藏,对佛教的尊崇一直持续到现在。佛教教徒也会在每年七月、冬季农闲的时候举行朝圣。每年自西藏传统的体育活动赛牦牛、斗牛就是藏族独有的。“古朵”也是藏、门、珞民族特有的运动项目。[6]

二、开发和保护建议

(一)开发现状

西藏的旅游业刚刚起步,短短二十几年,实现了从无到有,发展迅速,旅游规模不断扩大。

游形式大致有三类:一是观光旅游,包括自然景观、人文古迹、宗教文化、民族风情观光等;二是体育旅游,包括登山探险、漂流滑雪、骑马划船等;三是专业性旅游,包括组织科学考察和举行各种学术会议等。[3]

西藏旅游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的放射性格局。形成了以西藏腹地的拉萨、日喀则、山南、林芝为中心城市的旅游区。主要集中在中南部地区,串联着拉萨、昌都、日客则等地区,外通成都、大理等地。同时由于位置较偏僻,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全面,住宿条件差,人生安全得不到保障。

(二)现状分析及开发建议

虽然西藏的许多旅游资源单从旅游资源本身而言,确实具有极高的价值和垄断性,但由于受区位条件、旅游环境以及开发条件的影响,西藏的旅游资源开发存在一定的困难。

首先是由于西藏的地势很高,因此,初到高原的人,经常会出现高原反应。而且由于大气中的含尘量少导致紫外线照射十分强烈。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消除对高原反应的恐惧,并做好必要的预防,保证在西藏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4]

其次区位条件差,西藏位于偏远的西南地区,远离我国人口密集的中、东部地区,使旅游的路途时间过长,更不要说国外游客进入西藏所耗费的时间了。

交通不便,可进入性差。一方面,对于外部交通来说,西藏自然环境恶劣,地势险峻,地质脆弱,冻土等因素对于交通产生了极大的阻力。虽然目前青藏铁路已经正式运行了,但是由于其路线的局限性,为出行的游客带来了不能直达等不便。另一方面,除旅游者进入西藏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经费外,在西藏内部,从一个旅游景点到另一个旅游景点,也具有较大的旅游阻力。对此,一方面应该完善西藏内部的交通系统,修建铁路、公路,使个地区产生联系,形成整体。同时也要和发达的东部地区产生直接联系,以便人们的出行。

对了旅游的投入不足。一方面西藏是典型的西部地区,部分地区仍处于极端贫困的状况和与世隔绝的状态,以小农经济为主,自给自足、自我封闭的经济观念很深。另一方面,对国家经济政策的依赖性强,对经济的分配属于传统型,严重得影响了对旅游业的投入。应积极得宣传倡导新的思想,让人们摒弃旧的思想观念,肯投资,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资源的地域组合不良。西藏地域辽阔,虽然旅游资源的数量丰富,品味很高,但旅游资源的丰度仍然较小,即使在游游资源最为丰富的拉萨,著名的历史文化景观有布达拉宫、哲蚌寺、甘丹寺、大昭寺、罗布林卡等,大多为宗教场所,旅游景观较为单一。建设丰富的旅游单体,增强旅游资源的丰度。

景区的布局分散,致使在开发利用上难以形成规模和产生“聚集”效应,降低了旅游资源在开发利用上的优势,对此,除加大力度,开发西藏腹地的拉萨、日喀则、山南、林芝为中心城市的旅游区外,还要大力开发民族风情、节日文化、民族风俗等具有较强吸引力的体验性的旅游项目,改善西藏旅游资源地域组合的不良状况。

(二)保护策略

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不仅包括了对旅游资源本身的保护,使之不受损伤、破坏,特色不被削弱,而且还涉及了周边坏境的保护问题。[1]

1.减缓旅游资源的自然性破坏

主要是防止由于寒暑变化、流水侵蚀、风吹雨淋对旅游资源产生破坏。

对于西藏来说,布达拉宫、大昭寺、萨迦寺等众多佛寺是保护重点。中国对西藏文物的保护投资超过了二亿,如对著名的古格遗址、托林寺的壁画进行全面的维修和保护。

2.恰当处理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关系

良好的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和生存的基础。因此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应把保护工作提到重要的位置上来。对于西藏来说,在草原日益退化的今天,应着重注意在开发旅游业的同时,合理得利用草原资源,保护和改善草原环境。以达到可持续发展。

3.加强旅游资源保护宣传教育,增强公众保护意识

在旅游资源的人为破坏中,在相当多的情况下是由于人们的保护意识不足,对旅游资源价值的无知造成的。对此应大力的宣传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增强公众的保护意识。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也应贯穿这一思想。

4.建立健全旅游资源保护法制体系,强化旅游资源保护管理

首先国家应该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硬性得保护旅游资源,为杜绝破坏行为作出铺垫。在宏观上执行法律法规的同时,应因地制宜的制定当地特有的保护管理措施。如针对旅游旺季一些景点人满为患的实际情况,应采取有效措施对游客进行疏导、分流或限制。

5.大力开展旅游资源保护的研究和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郑星耀.旅游资源学.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2] 朱桂凤.中国人文旅游资源概论.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3]《走遍中国》编辑部.走遍中国—西藏.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

[4]何星亮.关于进一步发展西藏旅游业的若干问题.西藏大学学报.2005

[5]多吉旦增.西藏自然旅游资源特色分析..2003

[6]佚名.论民俗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2013

挖掘地方资源构建特色课程 篇3

一、研究的指导思想

在研究中,我们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通过探索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使基地学校课程体系从过去的单一化、固定化朝弹性化、特色化的方向发展,力求克服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课程的实施从课堂、校内扩展到广泛的家庭和社区社会,广泛地发挥校内外的教育资源。

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原则

在开发和利用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中,我们坚持以下原则:一是了解学生的需要、兴趣与特长。课程设置应植根于学生的生活课题,了解该年龄段的学生需要。应根据不同年龄、不同爱好的学生量身定制不同的课程体系。二是体现基地的特色。我们基地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应立足于基地的特色,并使其成为特色基地建设的重要环节。三是反映基地所在社区的特色。综合实践活动要善于挖掘周边地方的区域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把自己成长环境作为学习场所,在与社区持续交互作用中,在不断了解社区中,健康发展,培养家乡情结和社会责任感。

三、目标确定

在制定研究方案时,我们确定了以下研究目标:一是构建符合我们基地实际、有特色的综合实践课程资源体系,开发具有特色的师生活动辅助用书、活动教材,建立更加丰富的实践活动特色场地。二是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培养一批善于开发本土课程、精于活动组织的中青年教师,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三是推进营训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改变学生单一性的知识接受性的学习方式或生活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探究和创新精神以及本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并为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情感和态度奠定基础。

四、挖掘地方特色,构建特色课程资源

1、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课程实施,教师先行。要想开发优质课程资源,必须要有老师们的理念与付出作为保障。我们的做法,一是拓宽视野,组织教师参加市级培训、省内培训,观摩省市优秀基地的课程建设;二是组织教师学习《活动课程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综合实践活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理论书籍和文件资料,帮助教师转变观念,同时鼓励支持教师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规律,提高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三是注意发掘地方特色课程资源的相关技术人员。

2、开发利用地方资源。基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改变依靠几门课程度日的僵化做法。充分开发利用校内资源、社区资源和学生家庭中的教育资源,落实课程计划的要求。

3、课程资源的开发。首先开发利用好具有连云港地方特色的物资源,开发了解家乡特色文化课程。还有灌河、烈士陵园、海西公园、二郎神庙等地方旅游资源,开发了解地方文化遗产、伟人、名人、古迹等课程资源,了解这些资源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信息资源、师生经验和人文资源。以上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效引导学生关心家乡文化,因地置业地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爱家乡、勇于创新的意识。

在开发和利用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中,我们立足于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的理念,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小学生侧重于开发动手操作类的课程,比如“贝壳拼图”、“贝壳彩绘”、“贝壳组装”,形成了以“创意贝壳”为主题的特色课程。

五、师生、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探索中一道成长

1、开发利用具有地方特色课程资源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的变化。在开发利用具有地方特色课程资源中,调查了解当地农民生产生活情况,使学生在实践中开阔了眼界,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学生对家乡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取得的成绩更认识深刻,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的感情。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方式呈现出多样化: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社会考察、调查、访问、参观的社会体验性学习,设计制作的应用性学习,社会参与的实践学习等,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得到培养。

2、参与课题研究后,教师队伍素质得到提高。通过课题研究,教师们更新了观念,对课程的理解更深刻,积极转变教学方式,教学的合作意识和对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增强,培养了有研究意识的中青年教师,促进了他们的专业发展。有80多人次获连云港市综合实践活动论文、教学案例等级奖。

3、课题研究促进了基地的改革与发展。在开发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中,建立了幸福林海、花园水产养殖基地、灌南农业示范园区、花果山、连岛等实践基地;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改变学生单一性的知识接受性的学习方式或生活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探究和创新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并为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情感和态度奠定基础。同时,在课程实施的形态上,从基地内部扩展到广泛的家庭和社区社会,使基地的综合实践课程组织形态由封闭性走向开放性,广泛地发挥了校内外的教育资源作用,特别是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注意了基地、社会、自然三结合,基地课程特色也逐渐彰显,我们基地也被越来越多的师生所称赞,也成为越来越多的师生所向往的校外活动的理想佳境。

壳牌人力资源管理的特色 篇4

司, 它是国际上主要的石油、天然气和石油化工的生产商, 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汽车燃油和润滑油零售商。在管理和经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做法, 很值得我们借鉴。

一、把人力资源管理纳入经营战略

在企业经营战略实现过程中, 人力资源管理负有重要责任。壳牌公司通过人力资源规划和人力资源战略管理, 把人力资源纳入到企业的整个经营发展规划中, 而不是把自己简单地理解为一个独立的人事部门, 一个执行部门。人力资源部门要经常考虑:企业目前面临的外部环境是什么, 它会发展成什么, 今后长期发展的挑战是什么。同时要不断去创新, 开拓出新的项目, 推动壳牌公司的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具体有: (1) 人力资源负责人直接报告总经理, 真正参与企业经营和重大决策。同时人力资源部门将工作重点放到人力规划、招聘、薪资福利、培训等专业化工作上来, 而不是陷于那些日常的行政、发工资、管后勤等。 (2) 建立团队合作精神, 开创一种创造性的工作气氛, 真正激发员工的兴趣、想法及创造性。 (3) 人力资源部负责把公司目标传递给各个层次及所有员工。部门主管不仅要告诉员工企业经营目标, 而且还要告诉他公司的具体策略是什么, 如何通过产业调整或收购或技术革新等手段实现这一目标, 具体怎么操作, 使他们真正体会到公司的战略可操作性及自身所处的位置和任务。

二、主张多元化和包容性

壳牌认为, 来自不同地方、有不同文化背景、接受不同教育的人一同工作, 才可能保证看待和处理问题时会有不同的角度。壳牌就是要保证在每一个问题上都会有不同的声音出现。比如, 壳牌比较成熟的部门中, 中层管理者基本都由本土人才担任, 在壳牌 (中国) 的管理委员会中, 40%的成员为中国人。

不过, 国籍和地域的多样性仅仅是保障多元化的一个方面, “多元化和包容性”是整个壳牌集团的准则。事实上, 在壳牌, 多元化和包容性是统一的两个概念, 为了保证多元化, 人们就必须学会包容与自己不同的主张和观念。比如说, 中国员工普遍性格不外露, 这个特点在员工大会上讨论敏感问题时得到特别考虑。公司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将黄色的即时贴发给每个人一张, 让众人将各自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写在纸条上, 不用署名, 最后集中收回, 主持人再张贴在白板上, 念出大家关心的问题来, 从而避免让少数敢发言的人代表全体员工的意愿。在用人上, 壳牌从来不说需要员工有什么样的学位或者专业, 因为壳牌相信一个人的内在的本质性的能力。所以, 壳牌不介意员工是从任何背景来的, 在壳牌看来, 不同背景下碰撞出来的火花会更大一点, 更亮一点。壳牌聘人看的是一个人本质性的能力, 而不是他曾经做过什么职业, 或者学过什么东西。

壳牌的多元化和包容性体现在绩效评估上, 会考虑到个人的独特贡献。而且员工独特的个人发展计划每年由员工与直接上级, 甚至更高的上级共同讨论确定。至于个人计划所包含的元素, 首先是根据自身的职位确定个体要做出什么样的贡献, 才能达到团队目标;第二部分, 员工会列出个人希望获得哪方面的进步;第三部分是行动要点, 列出实现个体发展的具体步骤。

三、发现未来的管理者

在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道关口, 壳牌把应聘者的发展潜质放在第一位。在公司内部壳牌把发展潜质定义为“CAR”, 即分析力、成就力和关系力。这三个方面是壳牌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核心内容, 招聘考核也是围绕CAR来做的。

首先, 分析能力如何, 要看是不是能够举一反三, 高瞻远瞩;能不能从各种纷繁信息中抓住最重要的, 并获取有用信息, 得出结论, 等等。很多人有误解, 认为脑子聪明, IQ高, 分析能力就强。许多技术专才IQ非常高, 但不一定有出色的综合分析能力。壳牌喜欢从应对问题的机动性来看应聘者。希望员工像直升机:既能升空, 从高处、宏观的角度考察全局;也能落地, 在具体、微观的层面分析和处理问题。

成就力是指员工的意志状态。壳牌需要这样的人, 即他要去做有意义的事情, 喜欢挑战, 甚至听到“挑战”这两个字会满怀激情。壳牌认为, 成就力是一个人事业追求的前提, 首先要有愿望成就一番事业, 然后取决于个体的成就能力。换句话说, 一个人的成就力表现在是否清楚自己的目标, 是否能一步步有的放矢地去实现目标;而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又能否在大家争论不休的时候站出来说这个意见是最好的, 并能够说服大家接受自己的论点。最后是关系力。壳牌坚持这样的理念:我们的工作是由团队完成的, 团队伙伴的成功成就你的成功。而关系力不单纯指与人如何相处, 更在于能不能与人产生1+1>2的效果。壳牌的关系力是指你是不是尊重他人, 理解他人;在与人沟通时是不是能有效地倾听对方, 并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意见不一致时是不是能取得共识;能不能延伸自己的职责, 不是越权, 而是提供善意和建设性的合作与帮助。

四、对员工进行分类管理

在具体管理工作中, 壳牌认为, 一个企业需要四类人力资源: (1) 企业家型的人才。企业家的定义是敢于超越自己的资源去开拓事业。 (2) 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最大程度使其发挥作用。可能他是一个博士毕业生, 他知道这个技术怎么去研制, 怎么去开发。他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出成绩。这是他和企业家最大的区别。 (3) 专业技术人员。他是一个能够出色完成专业工作的人, 包括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执行人员。 (4) 最基层的、最具体的操作人员, 包括辅助人员、工人等。

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首先要确定关键岗位和关键人员。必须清楚, 哪些是短期、长期的关键岗位, 哪些人是关键人。这二者有时是一致的, 有时又不一致, 就是关键人员并没有承担关键的岗位, 但这种人很有潜质, 也许这样的人是经理人才的后备人选, 或者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那么从现在起就要重视他, 对他制订特别的培养计划。

五、注意领导力培养

如果说多元化保证了每一个员工的潜能

都能得到发挥的话, 那么领导力的培养则是将这些员工打造成更加出类拔萃的力量。的确, 对壳牌这样一个跨国能源巨头来说, 必须有强大的领导力推动整个集团前进。因此, 领导力的培养同样是人力资源最重要的一环。在壳牌, 每一个员工都有一个积分卡, 卡上有很多项目, 每年两次, 员工本人及其直接上司都需要在自己的各个项目中填上评分。而在主管和经理们的积分卡上, 有一个特别项目就是专为考核该经理对下属能力的培养。下属是否有发展, 发展速度有多快, 这些都是考核指标。也就是说, 对于主管和经理们来说, 如果自己的下属没有发展, 这个过错无疑将会在自己头上记上一笔。

挖掘特色资源推动红色产业 篇5

——海南省老区建设促进会网站策划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海南革命老区同全国一样,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地理因素和自然条件的限制,有些老区至今仍处于贫困状态。

自1990年7月3日海南省老区建设促进会成立以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在老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新型农民培育和社会主义新风尚的树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帮助老区人民尽快脱贫致富,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任务。海南省老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琼崖根据地。有着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可以将老区的历史、文化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发展老区红色旅游产业,积极招商引资完善老区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商贸服务、交通电信、城乡建设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推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海南红色旅游网主要涵盖老促会介绍、老区经济建设和红色旅游三个版块,把老区的历史文化、红色景点、特色产业、生态建设和环境优势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向全国乃至世界人民宣传出去。以发展红色产业为主进行宣传推广,同时广泛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大力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为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活力。

利用家乡资源创设特色区域活动 篇6

关键词:家乡资源;特色;区域活动;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9-019-1

在实践中探索让家乡特色融入区域活动的策略,从环境的创设到区域的设置、材料的投放,我们将符合幼儿认知和情感需要的家乡文化在不同区域中巧妙地融入,让它们发挥不同的教育功效,让区域活动常玩常新。

一、多种途径收集乡土材料,满足幼儿区域活动的需要

1.通过幼儿收集。

幼儿是环境的主人,是活动的主体,应该支持和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到环境的创设中去。秋高气爽的时节,我们带着孩子去苇塘欣赏芦苇,在芦苇丛边嬉戏,一起摘回芦叶、芦花,并在区域活动中引导幼儿进行整理制作,创作了一幅幅生动活泼的芦苇作品。

2.通过家长收集。

我们首先向家长宣传各种材料对孩子进行区域活动的价值,让他们了解各种物品的再造性功能与作用。稻草、麦秆、豆子、蟹壳……他们在生活中细心地收集、提供,是特色活动得以开展的保证。此外,我们通过开展“爱家乡”亲子手工制作比赛,充分调动家长们的积极性。我们还会不定期地邀请有相关特长的家长和幼儿一起进行包粽子、编草鞋等制作活动,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

3.通过社会收集。

我们充分利用芦苇荡风景区独特的历史人文和自然生态资源,通过参观、讲述对幼儿进行粗浅的爱国主义教育。从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收集的丰富的游戏素材充实了区域活动的内容,让家乡特色进一步展现。

二、以幼儿为主体,创设家乡特色的环境氛围

我们巧妙利用活动室内、外、墙面、走廊等空间位置,为幼儿提供大量纯朴自然或经过艺术改造的作品,有目的、有层次地悬挂、陈设。如走廊中,精心布置悬挂的蓝印花布制品、芦苇编织让人心神荡漾;墙上张贴着幼儿的印染作品、芦苇画、蟹壳画,秀美与稚拙,自然融合;芦苇荡实践活动掠影和有代表性的本土风光也吸引着幼儿的注意。走进教室,还可以看到利用树叶、稻草、蟹壳等材料进行装扮的主题环境。富有特色和情趣的区域环境给予幼儿身临其境的体验和感知,从而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巧妙融入,开放有家乡特色的活动区域

沙家浜丰富的物产资源、旅游景观和古朴的民俗文化为我们的区域活动注入新的活力。我们由此创设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动区域,包括特色区及学习性游戏区域(美工区、建构区、科学区等),下面笔者将对乡土资源在区域中的使用情况进行简要阐述。

1.家乡资源在建构区的运用。

在原来的建构区中,我们只投放了少量的单元积木和插塑积木,幼儿玩过不久便兴味索然。后来我们增添了丰富的具有乡土气息的辅助材料,如芦苇杆、芦花、木片、竹棒、鹅卵石、贝壳、渔网、柴草等自然材料或废旧物。在大班主题建构“绿色老街”的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利用单元积木及辅助材料,搭建出一幢幢特色建筑。在孩子们手中,鹅卵石铺成了蜿蜒小道,芦苇杆架起成了独木桥,芦花点缀了房屋,小木片成了茶馆中的桌椅……合适的辅助材料不仅弥补了资源的不足,而且激发了幼儿利用建构物进行象征性游戏的兴趣,丰富了想象和建构的主题。

2.家乡资源在美工区的运用。

我们创设了丰富多样的美工区活动,有印染、芦苇制作、彩绘等。如印染区中,我们引导幼儿学习用蜡染法设计、渲染蓝印花布,感受水乡的文化特色;芦苇制作区中,孩子们或用芦苇进行简单的编织活动,或用芦苇叶包粽子,或用芦苇花扎制小扫帚,或制作芦苇拼贴画;彩绘区中,孩子们利用蟹壳、贝壳、石头甚至酒瓮等进行彩绘活动,让朴实无华的材料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3.家乡资源在科学区的运用。

绽于枝头的花朵、塘中嬉戏的鱼虾蟹……自然界中每一件事物的背后都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如在探索“沉浮”的活动中,我们事先收集了芦苇叶、石子、小木片、稻草等材料,进行游戏时让幼儿想办法使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使浮起来的东西沉下去。幼儿在操作过程中个个跃跃欲试,有的把小石子放在芦苇叶上,使小石子浮起来;有的在木片上放些石子,使木头沉下去……有趣的自然物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正是幼儿科学探究中的首要目标。

乡土资源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价值还不仅停留在自然知识阶段,传统的农具和生活用具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比如我们将传统的小石磨搬进探索区,向孩子演示豆浆的制作过程,并请幼儿自己尝试操作小石磨,初步感知石墨的工作原理,感受古老而精妙的智慧。

4.彰显特色的民俗文化区。

我们将本地的民俗风情带入区域活动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发动家长一起收集了传统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品陈列在区域中,如石墨、草鞋、筛子、芦席、茶具等,创设了“民俗文化认知区”。幼儿在欣赏操作的过程中了解了这些用具的名称、作用以及使用方法,感受到了农家生活的乐趣。

我们还开辟了“我是家乡小导游”活动,教师和孩子们共同布置了魅力芦苇荡的照片,由孩子们自己担任图片讲解员,做旅游图片介绍,介绍芦苇荡风景区的美景甚至芦苇丛中军民抗战的故事。活动中,孩子们能把自己所知大胆用语言表达出来,在丰富家乡文化的同时,锻炼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资源特色 篇7

一、察哈尔右翼后旗立足地方资源发展特色经济的主要体现

(一) 转变资源观念, 明确发展特色经济思路

1. 依托地方资源优势, 培育“七大经济园区”, 壮大“五大产业”

首先, 培育“七大经济园区”。察右后旗依托以石灰石等为主的矿产资源, 以牛羊肉、马铃薯等为主的农牧资源, 以辉腾锡勒风能为主的风能资源, 以铁路、公路交通和地理区位优势, 打造成了乌兰察布市有影响力的新材料工业基地、新能源基地、煤炭及农畜产品物流基地、自治区重要的建材化工基地、农畜产品加工贸易基地。培育出杭宁达莱工业园、蒙维新材料产业园、锡勒风电园、红格尔图建材园、土牧尔台畜产品加工园、贲红煤炭物流综合服务园、白音察干汽车运输综合服务园七个产业园区。

其次, 壮大“五大产业”。察右后旗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 以“两线四镇” (旗内公路和铁路沿线以及白音察干镇、土牧尔台镇、红格尔图镇和贲红镇) 为载体, 培育壮大化工、建材、电力、农畜产品加工和商贸物流五个产业。

2. 加快产业发展转型步伐, 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察右后旗抓住京津冀产业梯度转移和国家支持内蒙古发展的有利契机, 依托地区资源和交通、地理区位优势, 着力拉长产业链条, 调整产业结构, 培育优势产业。按照“工业园区化发展、产业集群化壮大、企业集中式扩张”的发展思路, 横向抓园区企业集群发展、壮大工业规模, 纵向抓产业链条延伸、推进产业升级转型, 着力提升资源集聚集约经营发展能力, 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二) 以地方矿产资源、地理区域优势为依托, 发展园区特色经济

察右后旗因地制宜, 充分挖掘利用地方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 以地方矿产资源优势、地理区域优势为依托, 以规划建设产业园区促进资源集聚开发利用, 以优势企业龙头带动产业集群, 强力推进新型产业化经济发展, 并根据产业基础、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 对各个功能区进行科学的产业定位, 逐步形成工业园区化发展、产业集群化壮大、企业集中式扩张的发展新格局, 使察右后旗经济在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三) 立足地理气候资源, 实现特色农牧业产业化、集约化发展

察右后旗坚持因地制宜, 立足地方地理气候条件, 结合突出地方农牧业特色优势, 推进现代农牧业发展, 不断巩固和加强农牧业基础地位, 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转化增值能力、增强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加快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 逐步实现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 走现代化、规模化、生态化、标准化和集约化的发展之路, 推进地方农牧区经济产业化发展, 努力把察右后旗建设成华北地区具有影响力的优质、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1. 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推进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实现农牧区经济现代化、产业化发展, 就要通过推行集中集约发展提升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水平, 把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作为发展现代农牧业的主攻方向。土地是农牧业之本, 能否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是发展农牧业的一个根本问题。察右后旗旗委根据当前农村牧区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土地闲置情况突出的情况, 大力推进农村牧区土地流转。结合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和集约化现代农牧业产业经济发展需求, 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重点通过培育农业产业大户对土地进行集约化经营, 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体系, 辐射带动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发展。

2. 突出产品品质优势, 着力打造“绿色”、“特色”产业品牌

培育出诸如:“红格尔”牌、“富奇”牌脱毒马铃薯和“草原西冷”牌牛羊肉等一些产业化品牌农畜产品。

3. 农牧经济突出园区化发展和规模化、标准化经营

坚持产业化兴农、兴牧, 为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 加强设施农牧业建设, 着力农牧业园区化发展和规模化、标准化经营, 走现代化、机械化、规模化的科学种养之路。

4. 充分利用现代农牧业科技资源, 着力科技兴农、兴牧战略

察右后旗旗委政府以产业化、工业化思路谋划农业、畜牧业, 充分利用现代农牧业科技资源, 着力科技兴农、兴牧, 采取园区实验示范、以点带面的方式, 发展现代农牧业。

(四) 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提升城镇文化品位, 打造经济软环境

察右后旗坚持经济产业化与城镇化功能协调发展原则, 把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作为旗域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 树立“抓城镇建设就是抓发展”的理念, 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推进“三化”进程, 完善城镇功能, 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提升城镇文化品位, 着力打造经济发展软环境。突出发展中心城镇 (白音察干镇) , 并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 把草原文化融入城镇建设。察右后旗以地域特色文化为底蕴, 以建筑景观、街区雕塑、城镇亮化美化绿化为载体, 按照建设宜居、宜业、生态型城镇总体要求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决策部署, 把经营城镇生活休闲环境资源现代城镇发展理念融入到城镇化建设工作中, 注重特色文化城镇创新发展。

二、关于察哈尔右翼后旗立足地方资源发展特色经济的几点建议

本调研报告在调研过程中, 重点考察察右后旗在树立大资源意识, 充分挖潜地方资源优势, 发展特色经济等方面的经验和成就, 形成一些不成熟的思考。由此, 根据调研实地考察和理论思考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一) 进一步转变资源观念, 推进资源循环利用

察右后旗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 逐步形成工业园区化发展、产业集群化壮大、企业集中式扩张的发展新格局。但随着产业园规模和产能扩大, 园区污染治理和废料利用处理功能完善被提上日程, 产业园区废料循环利用战略将是察右后旗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的着力点。

(二) 进一步推进地方特色农牧资源的产业化发展

察右后旗气候属中温带半干旱高原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察右后旗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和土壤特点, 形成其发展农牧业特色产业的自然条件。农牧业产业化是发展农牧经济的根本出路, 市场经济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品牌经济。提升农牧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必须打好绿色牌、特色牌, 这样, 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才能有持续有力发展的基础。因此, 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气候地理资源和土壤条件, 进一步推进地方特色农牧业资源的产业化发展, 是察右后旗转变农牧经济发展方式和寻找新的经济发展增长点的战略选择之一。

(三) 完善产业园区城镇基础设施, 培育发展软环境资源

现代经济发展力具有社会化的性质, 产业化经济的发展要求与之相匹配的社会服务环境基础, 地方经济的产业化发展与地方的城镇化发展具有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作用的机理。察右后旗拥有杭宁达莱工业园等7个产业园, 但园区所在地的城镇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存在不平衡, 有些园区城镇基础设施与其产业规划发展比较, 存在严重滞后现象。突出表现在与白音察干镇相距较远的红格尔图建材园、土牧尔台畜产品加工园所在地的红格尔图镇和土牧尔台镇。

(四) 加强文化资源及旅游资源的培育开发利用

首先, 察右后旗应该依托当地民族文化资源, 依托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加大文化资源的培育开发利用力度, 将察哈尔文化融入于企业文化、城镇文明、旅游开发经营、城镇建设和民间工艺等行业。充分发挥察哈尔文化资源特色优势, 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地方经济发展文化品牌优势。其次, 旅游资源的培育开发利用。察右后旗潜在旅游资源丰富, 培育发展旅游产业潜力巨大。察右后旗应该借鉴一些旅游文化培育发展比较好的地区的做法, 依托其交通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自然、文化旅游资源, 加大对自然景观、人文历史、民族风情等潜在旅游资源的培育开发利用, 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和景点, 重点突出察右后旗区域民族文化和火山草原自然风光特色。

(五) 立足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 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资源特色 篇8

由于农村受师资水平、办学条件、实验活动经费、学生基础等因素的影响, 使农村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无法与城市学校相比, 加之专家学者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中的许多精华部分因种种原因不能在农村学校有效地实施, 人为地造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料体系不系统、不完整, 这就对指导纲要所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任务的全面落实打了折扣, 致使许多农村教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城市学校的专利, 与农村学校无关。针对这些种种不利因素, 我们认为农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必须走校本实施途径, 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充分体现农村学校实施新课程的独特性。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及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 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是基于学生的经验, 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 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 要符合其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点。一切以书本知识传递为主的教学活动都不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范畴, 都不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任何把综合实践活动当作一门具有知识体系的学科来“教”的做法, 都有损于其课程价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表现在: (1) 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 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发展终身学习的愿望、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3) 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 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1]。这门课程的特点和价值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课程方案的设计, 因此, 要使综合实践活动课得以积极、稳步的推进, 如何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分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改的亮点, 它认为学生学习的资源是丰富的、多元的、广泛的、开放的, 从根本上转变了原有的课程价值观念, 打破了传统教育对课程资源的理解。“课程资源是课程与教学信息材料的源泉, 包括课程与教学的素材和条件, 即指一切具有教育价值并被纳入课程体系、有利于实现课程与教学目的的校内外各种物力、人力、环境和精神等因素”[2]。新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自身生活、经验及社会生活, 认为这些生活经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主张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维度来进行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把校内外各种环境资源整合起来, 以发挥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一) 从范围划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包括学校课程资源、家庭课程资源、社会课程资源、网络课程资源等

学校课程资源包括学校的各种物资设施、场所、人文资源以及各种文娱活动, 如图书馆、实验室、教室、体育馆等场所和设施;学校的教师、班级组织、学生团体、校纪校规、校容校貌等人文资源及学校、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等。

家庭资源包括学生家里提供的报刊、电视、图书、学习用具等以及学生家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需要学生家长的密切支持配合, 要求学生家长和教师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时间安排达成一致, 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家庭资源与学校共享。

社会课程资源极其广泛, 有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工厂、村落、党群机构等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网络课程资源包括以网络技术为载体开发的校内外各种信息资源, 如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广泛的网上课程以及其他网络信息等。

(二) 从形态划分, 包括物力课程资源、人力课程资源和精神资源

物力课程资源是指以物质形态存在的课程资源, 包括学校的各种场所设施 (如图书馆、实验室、教室、现代化教学设备) 、家庭环境设施、地理环境等;人力课程资源是指以人为载体而存在的资源, 包括学校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学生家长、亲属以及社区相关机构中的人员等;精神资源包括书本知识、个人经验、历史文化传统、校风班风、学习风气、教职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社区价值规范、人际关系等。

(三) 从作用、价值和功能划分, 包括素材性资源、环境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素材性资源是指能够作用于课程并能够成为课程内容的材料, 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条件性资源是指不直接构成课程内容的材料但作用于课程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资源, 如与课程运行有关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场地、设备、环境等因素。

还有很多其他划分方式, 比如从价值角度可以分为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社会生活资源。

三、挖掘地方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来源是多方面的, 不少学校已有许多成功的案例, 但我们认为适合本校、适合学生的课程资源才是最好的。

(一) 挖掘历史文化资源,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文化是一种历史的积淀, 具有长久的、多方面的影响力。文化资源是指凝结了人类无差别的劳动成果的精华和丰富的思维活动的物质和精神的产品或者活动。它包括历史人物、文物古迹、民俗、建筑、工艺、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戏曲等。充分利用、挖掘这些资源, 开发有地方特色的乡土课程, 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学生的特长将产生积极影响。

荆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源远流长, 文化底蕴深厚, 人文资源丰富。在历史的不同时期, 孕育了楚文化、三国文化、荆江文化等丰富灿烂的文化。这些文化是荆楚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是人们的政治态度、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存状态和人文积淀。特别是楚文化以其丰富性及独特性在整个中华文化中居于重要地位, 并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自己卓越的贡献。“闻听三国事, 每欲到荆州”。荆州由于其重要、独特的战略地位, 自古以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在三国时代, 荆州更是魏、蜀、吴三家争夺的焦点。荆州之争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三方力量的消长和三国历史的进程。一部三国历史, 从某种意义上讲, 也可以看作是荆州之争的历史。有关三分形势形成与发展、变化的一些重大事件, 基本上以荆州为中心舞台展开;三国时代一些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群英荟萃的众多文臣武将, 都在荆州这个大舞台竞相亮相, 角逐较量, 也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璀璨的历史文化、动人的民间故事, 这些都可以成为综合学习活动开发的课程资源。

(二) 挖掘自然地域资源,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自然界本身就是一本神秘又生动的“活”教材, 只有让孩子走出课堂, 更多地到广袤的大自然去开展活动, 去学习科学知识, 培养勇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理想素质, 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 获得更丰富的知识。我国幅员辽阔, 各地在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经济环境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 地域文化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宝库, 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使得课程资源呈现出多样性、具体性和差异性的特点, 从而大大提高了课程资源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适应水平。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地方特色资源, 让学生在对自然环境的了解、探索和实践中获得亲身的感受, 培养朴素的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发展自己的个性, 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目标。

(三) 挖掘社会生活资源,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社会是个大舞台, 更是一本取之不尽, 用之不完的活教材, 它为我们综合学习活动提供了比教科书更详尽、更感性、更生动的课程资源。因此, 教师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自主开发社会实践课程, 让学生真正在社会中学习“社会”, 才能提高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 使课本的知识变得“活”起来, 在社会中得到拓宽、发展、延伸。

在条件性课程资源上, 农村学校可能相对来说比城市学校贫乏 (没有图书馆、科技馆、少年宫等, 更没有网络资源) ;但在素材性课程资源上, 农村学校却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农村地区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山川河流、农场田园、民俗风情等, 这些都是城市学校比不上的, 农村学校可以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乡土资源, 作为主题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另外, 农村地区的农作物种植基地、家兽禽饲养基地、乡镇企业发展、乡村群众文娱活动、民俗活动等, 也可以经过加工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中,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主题。

(四) 挖掘农村人力资源,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相对而言, 城市学校的师资力量水平比农村学校要好, 学生家长的文化水平也比农村地区要高, 但是农村的人力资源也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在农村地区, 教师既要从事教育教学, 又要从事生产实践, 这使他们了解当地的生产活动、风俗民情及环境资源, 也更加有利于他们开发和利用本地区的资源, 来促进综合实践活动的更好展开。另外, 许多学生的家长是生产劳动能手, 他们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也能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丰富的资源及活动主题。此外, 农村有的民间艺人会剪纸、泥塑、制作家具等, 他们也是综合实践活动重要的人力资源。利用全校学生家长会的机会, 请家长或通过家长推荐各行业的专业人员到学校作指导, 通过这种“请进来”的方式, 弥补了校内课程资源的不足, 拓展了学生活动的时空, 使一些隐性的教育力量充分发挥作用。因此, 农村学校应该充分利用自己所拥有的这些天然优势, 开发适合自己学校和地区的课程活动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是一门全新的课程, 对它的课程价值的认识需要老师们不断提高, 农村地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要不唯书, 要整合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 不断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教师要有资源意识, 充分关注地域特色, 立足于农村地区的环境和农村地区学生的生活来开发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课程设计与实践[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5一17.

资源特色 篇9

农村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园作为一所农村幼儿园,校园内外到处充满着绿意,鸟语花香,好不惬意,小朋友有很多机会和大自然相处。伟大的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大自然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师,她可以让孩子们每时每刻都亲近、拥抱大自然,她的资源可以让农村幼儿园广泛运用, 那么如何才能合理开发利用农村自然资源,优化区域活动呢?

一、挖掘本土自然资源

孩子们从小生活在农村,对农村无穷无尽的自然资源早已熟悉适应,我们完全可以将它们运用到区域中来充实教学活动,以满足幼儿对区域活动的要求。

1.科学活动区中自然资源的运用

学校里一般都会设置种植园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带领幼儿去浇浇水、施施肥、松松土、除除草等,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 在无形的操作和探索中了解植物的生长。除了校园种植区域外,我们还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置不同的班级种植区域。小班幼儿以认识为主,我们可以投放不同的植物,让幼儿认识植物的名称、特点;中班可以让幼儿简易地观察,如,可以将一盆植物长时间朝着向阳方向,让幼儿观察其生长方向,再将它转换方向背阴生长,让幼儿再次观察生长方向的变化;大班幼儿可以深入了解相同的植物在不同的生长环境中的过程,如:水里、土里等。

在饲养角里,小朋友都会带来一些农村中常见的小动物,如: 小蝌蚪、螺蛳、螃蟹、河蚌、黄皮鱼等等。通过观察和饲养,渐渐的幼儿和它们就建立了友好的感情,一些问题也随着产生:小蝌蚪是怎么变成小青蛙的?螃蟹为什么都会掉壳?为什么黄皮鱼永远长不大?通过不断的观察和思考,小朋友不但激发了兴趣,也懂得了应该如何照顾它们,并学到了知识。

2.美工活动区中自然资源的运用

在农村,瓜果蔬菜、蔬果种子随处可见、随地可取,其实它们都是美工区的丰富资源,比如:春天,我可以把找到的各种漂亮蝴蝶做成标本;夏天,我们可以把形态各异的瓜果蔬菜让幼儿通过多种材料装饰成瓜果娃娃;秋天,我们可以用各类种子做一做种子贴画或串珠等;冬天,我们可以用捡来的树枝编扎成各种相框,放上幼儿的美术作品来装饰班级环境。

3.建构活动区中自然资源的运用

活动材料是否合理,是否丰富,与幼儿的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曾指出:“小孩子玩,很少空着手玩,必须有许多玩的东西来帮助才能玩得起来,才能满足玩的欲望……玩固然重要,玩具更为重要。”在建构区里,我们可以投放一些农村常见的自然物作为辅助材料,如,树枝、沙土、石子。在“小小建筑师”的精心创造中,一个个惊喜不断出现,如,树枝做成了院子的栅栏,泥巴做成了一辆漂亮的汽车,石子铺成了一条乡间小路等。在一个个拼搭活动中幼儿迸发了智慧的火花,创造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二、挖掘本土游戏资源

民间游戏各种各样、丰富多彩,这正是我们最需要开发的游戏资源,比如我们可以用农村最常见也最不起眼的泥巴来捏出各种形状,如,让幼儿“搓圆子”“包饺子”“建房子”“做杯子”等,通过捏一捏、玩一玩,幼儿的动手能力也随之提高。

三、挖掘废旧物品资源

农村幼儿园由于经费问题,各区域的材料可能会有所短缺,其实在农村有很多废旧物品是可以利用的。角色区中家长和教师可以利用碎布头、毛绒为娃娃家做布娃娃,为蔬果店做各种水果蔬菜,为点心店制作香肠、面条、饺子等食物;手工区可以用废纸来做花盆、飞碟等,用旧毛线编织;生活区中可以带来一些废旧衣物让小班孩子学习如何扣纽扣、拉拉链;表演区中,可以用一些废旧纸盒制作出话筒、架子鼓、钢琴等表演用具。一件件废旧物品经过加工后都能变成有趣的活动材料,这些材料既省钱又能循环使用为环保做贡献,真是一举两得。

四、挖掘家长资源

家长资源是幼儿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家园合作不但能加强与教师的交流,更好地了解学校活动,也能弥补农村教育资源的不足。我们可以利用家长开放日,讨论开展怎样的本土区域能够更好地促进孩子对本土文化和本土材料的有效利用, 并请家长帮助收集有关区域活动的本土材料。比如,在“扇子加工厂”区域中,家长帮助收集了扇子半成品,让大班幼儿进行扇骨的安装、扇面的粘贴,让中班幼儿进行扇面的装饰。

广西特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初探 篇10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支柱性产业。作为旅游的一个分支,体育旅游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发展前景广阔。广西体育旅游资源丰富,如何开发广西体育旅游资源,促进广西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是一个重大而现实的问题。本文结合广西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广西体育旅游资源现状及发展进行了整体分析和研究。

一、广西发展体育旅游的优势

(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广西背靠大西南,与海南省隔海相望,是我国唯一既沿海又沿边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核心腹地和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东北门户,地理区位优越。同时,广西又位于中国西南经济圈、华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处于横贯中国东部、南部、西部的泛珠江三角区域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两大市场的结合部和中心位置,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唯一有陆地和大海相连的省区,是中国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在交通方面,广西拥有公路、铁路、水路、港口及150多条国内外航线,已成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和交通枢纽。如此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为广西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优越的政策环境

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要求旅游发展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生态旅游、森林旅游、体育旅游等,大力培育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休闲、登山、滑雪、潜水、露营、探险、高尔夫等体育旅游产品。同年,国务院又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2号)。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每年秋季在广西首府南宁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加上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国家海洋战略及兴边富民行动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出台,广西成为国家战略的交汇地,为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对广西体育旅游的发展无疑是个难得的发展契机。

(三)丰富的客源优势

根据官方统计资料,2012年,广西全区接待游客2.11亿万人次,同比增长20.3%;旅游总收入1659.7亿元,同比增长29.9%。国内外客源分布比较集中,境外游客主要来自越南、马来西亚、韩国、美国、法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日本、英国和德国。充足客源的存在为广西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只要积极发展和开发体育旅游项目,充分发挥客源优势,即可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大的效益。

二、广西体育旅游资源分析

(一)自然体育旅游资源

广西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的南部,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丰富,森林覆盖率达到58%,位居全国第四位。“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广西地貌形态的形象概括,山地和丘陵的面积约占广西总面积76%,自然风光优美,山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具有舒适宜人的气候环境,一年四季适宜旅游。旅游资源种类多、分布广、特色突出,等级和品位高,是旅游资源大省。拥有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闻名于世的桂林山水为代表、遍及广西各地的自然山水体育旅游资源;南临北部湾,海岸线长1595公里,天然良港众多,有以“天下第一滩”美誉的北海银滩为代表的环北部湾沿岸滨海风光和休闲度假胜地体育旅游资源;有乐业大石围天坑群、上思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德天跨国瀑布景区、中越边境高山漂流群等探险性体育旅游资源。

(二)人文体育旅游资源

约70万年前,现今广西区域就有原始人类繁衍生息。秦始皇统一岭南后,今广西地域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版图,分属桂林郡和象郡。广西是我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区之一,开发历史较早,其中不少地方在汉、唐时期就已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如桂林靖江王城、靖江王陵、甑皮岩,柳州白莲洞、都乐岩,崇左石林、宁明花山崖壁画、桂平西山、兴安灵渠、昭平黄姚古镇、凭祥友谊关、桂平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地址、梧州骑楼城、容县真武阁、陆川谢鲁山庄、北海海上古丝绸之路、胡志明足迹之旅、邓小平足迹之旅等,都是广西人文体育旅游资源的精萃。

(三)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旅游资源

广西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京、水、回、彝、仡佬等11个世居少数民族,以大杂居、小聚居的形式广泛分布于全区。在生产与生活过程中,广西各少数民族创造和积累了大量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这些传统体育项目有很强的参与性和观赏性,为群众所喜闻乐见,也是广大体育旅游者感兴趣的内容。据有关资料统计,广西11个世居少数民族共有传统体育项目478项,其中以壮族最多,达194项;其次是瑶族,有87项。如壮族打扁担、打榔、唱春牛、舞狮、舞龙、群龙争珠、打铜鼓、射弩、赛龙舟、蚂拐节、枪击滚石、爬芭蕉树、背篓球等;瑶族打猴鼓、打泥脚、打箕圈、瑶拳、盘瑶拳、跳围塘、拉排带等;苗族打泥脚、打草球、跳芦笙、赛马、苗拳等;侗族踩石轮、骑木马;仫佬族群龙抢珠;京族拉吊、抓活鸭等。这些传统体育项目蕴含着丰厚的民俗文化和独特魅力,依托这些项目开展体育旅游,让旅游者参与其中,既能达到健身的目的,又能领悟当地的民族民俗风情。

三、广西体育旅游的开发构想

(一)休闲观光体育旅游的开发

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闻名于世的桂林山水,是广西山水文化的典型代表。结合广西独特的自然山水风光,深度挖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可以极大地提高休闲观光体育旅游产品的参与性、体验性和观赏性。如利用漓江、柳江、西江、兴安灵渠、红水河、阳朔遇龙河的精华段开展沿岸徒步、竹筏漂流、划船、垂钓等休闲体育旅游项目;利用“百里漓江、十里画廊”、“百里柳江”开展自行车、高尔夫、定向越野、农家乐烧烤等项目;利用龙胜龙脊梯田、资源资江-八角寨、程阳风雨桥等开展民族民俗风情考察、体验体育旅游;重点建设和完善桂林山水、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大新德天跨国大瀑布、靖西通灵-古龙山生态峡谷群、南宁环大明山、贺州姑婆山、昭平桂江、柳州大龙潭-都乐岩、百里柳江、鹿寨香桥岩国家地质公园、武宣百崖大峡谷、玉林大容山国家森林公园、六万大山森林公园、容县天堂山、龙滩大峡谷国家森林公园、大化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金秀莲花山和圣堂山、上思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钦州八寨沟、龙州弄岗等旅游景区的休闲观光体育旅游开发。

(二)康体养生体育旅游的开发

在体育旅游过程中,将体育与旅游紧密结合,既可以享受大自然的秀景美色,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观;又可以置身于大自然中,缓解和消除身心疲劳,强身健体,使身心得以和谐发展。依托广西良好的山水环境,大力发展康体养生体育旅游,建设一批滨海型、山水型、森林型等养生休闲、疗养康复基地。以巴马为重点,以长寿养生为主题打造盘阳河流域长寿养生带;以大明山、姑婆山、十万大山、大容山、六万大山、天堂山、大瑶山等山体为依托发展生态康体养生旅游产品;以北部湾经济区为重点发展滨海长寿养生、康体运动旅游产品;依托传统的中医文化、壮医和瑶药文化,发展医疗保健、康体养生体育旅游产品;以桂东南休闲养生温泉带、贺州温泉群、龙胜温泉、象州温泉、嘉和城温泉谷、九曲湾温泉为基地,发展温泉疗养、康体养生体育旅游产品。

(三)滨海度假体育旅游的开发

广西沿海地区南濒北部湾,海岸线长1595公里,其中大陆岸线长1020公里,岛屿近100座,岛屿岸线461公里,形成了丰富的滨海体育旅游资源。既有优美的亚热带、热带滨海风光,又有浓郁的海洋文化和民族风情,同时,拥有许多优质的水体和沙滩,其中最具有开发价值或潜在价值的沙滩有北海银滩、东兴金滩、天堂滩-蝴蝶岛沙滩、大平坡沙滩,三娘湾沙滩、涠洲岛南湾沙滩。利用这些体育旅游资源特点可以开发高质量的海水浴场和各种水上休闲度假旅游,如潜水、垂钓、帆船、帆板、冲浪、伞降、划板、游艇、摩托艇、沙滩球类项目。北部湾海域内岛屿众多,主要岛屿生态环境良好,自然资源优越,部分岛屿特色鲜明,如涠洲岛旅游区、防城港江山半岛旅游度假区,还可以开展海岛生存、海底探秘、水上素质拓展训练等体育旅游项目。最终形成以北海涠洲岛-斜阳岛旅游区、钦州三娘湾海滨生态度假区为重点,进一步带动北部湾海洋自然保护区、红树林生态保护中心、海洋湿地公园等区域滨海度假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

(四)户外探险体育旅游的开发

桂北和桂西都拥有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和发育良好的岩溶峰林地貌,再加上大量的原始森林、峰峦幽谷、溪泉瀑布以及多样的溶洞和天坑,给探险体育旅游的开展提供了绝佳的活动场所。如阳朔因其大面积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奇峰耸立,怪石嶙峋,成为“户外运动的天堂”和“攀岩胜地”,聚集了大量国内外专业攀岩运动员和爱好者。目前阳朔攀岩线路已超过600条,成为我国最好的户外攀岩场所之一。

广西洞穴众多且景观优美,素有“无山不洞,无洞不奇”之称。据不完全统计,广西溶洞约有10万个。择其优者开展洞穴探秘和岩洞科考,在瑰丽多姿的溶洞里,石乳、石笋、石幔、石柱、石花、石莲、石林等琳琅满目,让人美不胜收。比较著名的有桂林芦笛岩、柳州都乐岩,武鸣伊岭岩、北流勾漏洞、玉林龙泉洞、荔浦丰鱼岩、灌阳龙宫、钟山碧水岩、马山金伦洞等。百色乐业县拥有以大石围天坑群为代表的28个天坑,被誉为“世界天坑博物馆”,可以开展天坑探秘、洞穴探险以及地质科考等项目。广西河流众多、雨量充沛,已经开发的探险体育旅游有资江探险、龙谷峡探险、百色原始森林探险等,具有潜在开发价值的溪谷峡流较多。

依托南宁大明山、防城港十万大山、桂林猫儿山、贺州姑婆山、玉林大容山、六万大山、容县天堂山、金秀大瑶山、河池九万大山、岑溪天龙顶、融水元宝山、百色岑王老山、贵港天平山浦北五皇山等森林公园,发展登山、探险、漂流等森林探险体育旅游产品。保护好生态环境,控制合理的旅游环境容量,适度建设背包露营地。整合以德天跨国大瀑布、靖西大峡谷群、龙州弄岗自然保护区、崇左石林、那坡玄武岩地质公园等为代表的喀斯特山水资源,推出中越边关探秘游。

(五)节庆赛事体育旅游的开发

广西体育旅游资源丰富,体育旅游节庆和赛事丰富多彩,如“桂林阳朔攀岩节”、“河池罗城攀岩节”、“五排河国际大众漂流节”、“柳州国际水上狂欢节”、“中国·百色乐业国际山地户外挑战赛”、“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等,均在国内外具备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可以立足北海国际沙滩旅游文化节、防城港国际龙舟节、崇左国际边关旅游节、三月三歌节、盘王节、斗马节、河灯节、红衣节、抢花炮、斗鸟节、仫佬族依饭节、毛南族分龙节、芦笙节以及京族哈节等地方特色的民族节庆活动,整合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树立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节庆品牌。

另一方面,加强体育与旅游的融合,积极开展野外拓展、水上竞技、汽车拉力、滑翔跳伞、溪河漂流、山地越野、高尔夫等体育旅游活动。借助和依托体育赛事活动,开发中国—东盟汽车拉力赛、柳州水上极速运动、南宁国际半程马拉松比赛、中越国际龙舟赛、中越跨境自行车友谊赛、桂林国际帐篷节等特色品牌体育旅游产品。

四、结语

周易——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理论 篇11

用比较文化的视野看东西方文化,不难发现,在西方智慧中有什么样的学科,在东方智慧中同样有什么学科。例如,西方人力资源,在中国的易文化中也有,这是因为东西方智慧都是对“道”的体认,认识对象都是同一个,只是认识的路径不同,话语表达方式不同,例如:卡特尔十六种人格要素与中国本土心理学__“四柱”理论作比较,就会发现中国本土心理学优越于西方人格心理学,更适用于企业选择合适的人材。

卡特尔美国心理学家,主张人格基本结构的元素是特质。他把众多的人格特质的名称用因素分析法合并成35个特质群,从这35个特质群中卡特尔又进一步分析得出了16个根源特质(如图所示)。

“四柱”是最丰富的个性心理分析语言

在中国本土心理学范畴里,“四柱”以个性特征的分析最为丰富、深刻,它是参考人出生的年、月、日、时的天干与地支来分析一个的人性格特征。

举例说明:1956年5月15日寅时(阳历)

时 日 月年

壬 壬 癸 丙

寅 午 巳 申

分析1_什么人能与之合作做大事

古人称之为“天乙贵人”:

甲戊并牛羊,乙己鼠猴乡

丙丁猪鸡位,壬癸兔蛇藏

庚辛逢虎马,此是贵人方

查法:分别以年干、日干查四柱地支

结论:天乙贵人是猪鸡、兔蛇。猪鸡成就一生大事业,兔蛇成就自身喜好的事业,年柱贵人遇之提干升职、进财宝,日柱贵人利家庭、个人爱好等。

分析2_学习能力分析

古人称之为文昌星,查法以年干、日干为主,见四柱地支为是。

依据:甲乙巳午极君知,丙戊申宫丁己鸡

庚猪辛鼠壬逢虎,癸人见卯入云梯

结论:此人文昌星逢双、申、寅,聪明过人好学新知,上进心强,一生结交名流人士,不交粗俗之辈,学习能力级强。可以跨学科从事自己不熟悉的行业并能取得成功,有见识,能够很快掌握做事的规律。

分析3_把握环境,控制他人的能力

现代语言又称之为管理能力

古人称之为将星,查法以年、日支查其余各支。

依据:寅午戌见午,巳酉丑见酉

申子辰见子,亥卯未见卯

结论:此人无将星,掌控他人与环境的能力差,不易当官,如果当官则无威。

将星可以掌握权柄,以将星坐正官为佳,如果坐偏官,羊刃,则主管生死大权(一个城市的公安局长可以参照此格局挑选)。如果坐正财,则主掌财政大权。如果从事其它事业,多成就卓越。

将星标志一个人有组织领导指挥才干,有慑众之威。

分析4_论人的权谋能力

古人称之劫煞,查法以年、日支为主,四柱地支中所见即是。

依据:申子辰见巳,寅午戌见亥

巳酉丑见寅,亥卯未见申

结论:劫煞与天乙贵人同柱(巳),本人聪慧,敏伶,才智过人,事不留行,胸罗万象。做事机关算尽,善于权谋。

分析5_人际交往能力

古人称之桃花,以年、日支为主,见四柱各支有即是。

依据:申子辰在酉,巳酉丑在午

寅午戌在卯,亥卯未在子

结论:本人无桃花,人际交往能力属差,或交往能力强,人际维护能力差。

桃花指主人聪明、智慧、好学、灵性、漂亮,为人慷慨大方,桃花者肾水强,性欲强,情感是非多,情感收获大。

评点:卡特尔16种人格要素与“四柱”心理学比较:

(1)它们有共同的研究对象——“人”和“人的心理”,虽然所用的语言体系不同,但剥去神秘外衣,还原现实本色,两个体系殊途同归,都是说“一件事”,只是语词不同罢了。举例,卡特尔16种人格要素中的A“乐群性、外向性”在“四柱”心理学中用“桃花”来表示一个人的交际能力强。

举例2,卡特尔16种人格要素中B“聪慧性”在“四柱”心理学中用“文昌星”、“太极贵人”、“学堂”、“词馆”、“德秀贵人”等表述。

举例3,卡特尔16种人格要素中的L“怀疑性”在“四柱”心理学中用“劫煞”与“吉星”同柱来表示。

(2)卡特尔16种人格要素在西方个性心理学体系里是一种较完善、较复杂的人格理论,蛤相比中国本土心理学“四柱”理论就立见苍白。“四柱”心理学对个性心理的描述项多达170多项,是卡特尔16种人格要素的十倍之多。“四柱”心理学是世界上最完整的心理学体系,它包含了个人遗传要素,个人发展要素,个人寿天要素,个人健康要素,个人婚配要素,个人财、官要素等等诸多内容,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哪个民族的心理学能与之媲美!

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城郊农业 篇12

1. 种植业结构调整情况。

本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区域布局、发展特色”的原则, 按照“调优、调特、调强”的思路, 湟中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全县的种植业结构进行了合理调整和优化。2011年, 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6 960hm2, 粮食作物36 793hm2, 油料作物15 733hm2, 优质特色的蚕豆、马铃薯、蔬菜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0 733hm2、10 127hm2、3 080hm2, 比上年分别增长5.2%、16.6%和25.9%。效益较低的小麦、豌豆分别减少9.1%、16.7%。豆类、薯类、油料、蔬菜等优势特色农作物种植比例达72.7%。

2. 主导产业培育情况。

在作物布局上, 建立了以高海拔地区为主的早熟油菜种植带, 以浅垴山地区为主的杂交油菜种植带, 以浅山及半浅半垴地区为主的马铃薯种植带, 以川水地区为主的优质蚕豆种植带, 以川水和交通沿线为主的蔬菜种植带。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蚕豆、脱毒马铃薯、杂交油菜、露地反季节蔬菜、温棚精细蔬菜、高原食用菌六大优势主导产业。

3. 特色种植业发展情况。

“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发展是实现种植业增效的重要途径之一, 依托农业项目, 建成了李家山等5个乡镇的11个蚕豆“一村一品”专业村。海子沟等4个乡镇的11个马铃薯“一村一品”专业村。李家山等4个乡镇的13个油菜“一村一品”专业村。拦隆口等4个乡镇的9个小麦繁种“一村一品”专业村。拦隆口等7个乡镇的13个蔬菜、食用菌“一村一品”专业村。全县“一村一品”专业村总数达57个, 总面积达到3 040hm2。“一乡一业”也蓬勃发展, 初步建成了海子沟、土门关、西堡、李家山、共和5个乡镇的马铃薯种植基地。鲁沙尔、上新庄、上五庄、大才、田家寨5个乡镇的油菜种植基地。李家山、汉东、拦隆口、多巴、田家寨5个乡镇的蚕豆种植基地。多巴、拦隆口、田家寨、上新庄、李家山5个乡镇的温棚蔬菜种植基地。共和、上新庄、上五庄、西堡4个乡镇的露地蔬菜种植基地。通过“一乡一业”和“一村一品”特色农业专业乡村的建设, 促进了蚕豆、马铃薯、油菜籽、蔬菜四大优势特色农产品的规模化种植、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规模。

4. 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

按照“做强油菜产业、提升蚕豆产业、壮大马铃薯产业、发展蔬菜产业”的要求, 建成了13 333hm2油菜、9 333 hm2蚕豆、6 666hm2马铃薯和1 333 hm2蔬菜生产基地。签订种植业订单30 666 hm2。龙头企业发展迅速, 已初步形成了以弘大公司、通发公司为龙头的油菜籽加工基地, 以新绿康公司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 以九道河公司、文元养殖公司为龙头的牛羊猪育肥和规模养殖基地, 以海湖藏地毯加工为主的畜产品加工基地, 以班仲营村、高原爽公司为主的蔬菜、高原特色果品种植基地, 以谷丰粮油公司、湟中县外贸公司为主的大宗农副产品营销企业和营销协会。今年新培育省级龙头企业两家, 市级龙头企业4家, 截至目前, 共培育国家、省、市、县龙头企业35家, 新培育农民合作经济组织6家,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达到21个。

二、特色城郊农业发展的条件

1. 良好的政策条件。国家“两减免、三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 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保障, 汇入了新的活力。

2. 日益增多的投入。

随着国家、省、市、县财政投入农业的力度不断加大, 一系列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的实施,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3. 市场对农产品多样化的需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

断提高, 要求生产种类多样、品质优良、安全优质的农产品, 为特色及城郊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4. 科技作用日益显示。

随着科技兴农战略的进一步实施, 广大农民对农业新技术的认识度和接受度显著提高, 农民科技意识进一步增强, 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5. 优越的地理位置。湟中县三面环围省会西宁市, 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穿境而过, 交通发达, 保证了农产品流通。

6. 优良的环境条件。

湟中县地处湟水河中上游, 大气、水质无污染, 生产小麦、青稞、蚕豆、豌豆、马铃薯、油菜籽、胡麻、高原反季节蔬菜、食用菌等众多农产品, 有些产品在全国独一无二。

三、多种措施并举, 大力发展特色城郊农业

1. 优化种植业结构。

在总结近年来种植业结构调整经验的基础上, 尊重自然规律, 顺天而行, 顺市而为, 花大力气继续优化种植业结构, 在努力扩大马铃薯, 适度扩大蚕豆、大力增加蔬菜、稳定油菜种植面积的基础上, 将主要精力放在特色农作物的区域布局上, 使优势作物向优势产区集中, 逐步实现蚕豆、马铃薯、油菜、蔬菜等优势特色农产品的规模化种植、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将扩大温棚及露地蔬菜生产作为优化种植业结构, 增加农民种植业收入的战略选择, 依托农业建设项目, 大力发展日光节能温室及温棚, 努力扩大蔬菜种植面积, 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2. 加快特色农业发展。

将深入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作为特色农业发展重点, 着力建设好海子沟、土门关、西堡、李家山、共和5个乡镇浅山及半浅半垴地区马铃薯种植基地。鲁沙尔、上新庄、上五庄、大才、田家寨5个乡镇浅垴山地区油菜种植基地。李家山、田家寨、拦隆口、多巴、汉东5个乡镇水浇地优质蚕豆种植基础。多巴、拦隆口、田家寨、上新庄、李家山5个乡镇温棚蔬菜种植基地。共和、上新庄、上五庄、西堡4个乡镇露地蔬菜种植基地。突出抓好优质蚕豆、马铃薯、油菜、蔬菜及各类作物制种田建设, 抓好“一村一品”专业村的建设, 每年建设一批“一村一品”专业村。通过“一乡一业”示范乡镇和“一村一品”专业村的建设, 促进纯垴山早熟油菜、浅垴山杂交油菜、半浅半垴及浅山马铃薯、川水优质蚕豆、川水和交通沿线蔬菜五大种植带形成规模。

3. 强化科技推广示范。

一是将“千元田”建设作为农民从种植业中增收的重要手段, 利用三至五年的时间, 将全县30%的油菜、40%的马铃薯、50%的蚕豆建设成为千元田。二是抓好农业实用技术推广, 加大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力度, 在抓好传统旱作农业、植物生长调节剂、病虫害防治、农业机械化等技术的基础上, 突出科技入户和测土配施肥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三是抓好农作物良种工程。把农作物良种工程作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 实现农业增效的重要手段, 积极引进各类作物优新品种, 建立一定规模的繁制种田, 大力推广高产优质品种, 显著提高全县良种化程度, 良种化程度由当前的93%左右提高到95%以上。四是抓好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的预报及防治, 对重大突发性病虫害实行统防统治, 发生多少, 防治多少, 把病虫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五是抓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每年培训农民10万人次以上。努力做到科技指导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

4.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按照“抓龙头、建基地、扩市场、创特色”的原则, 一是从现有的县级龙头企业中择优申报国家及省、市级龙头企业, 对辐射带动能力强, 特色优势明显的非龙头企业培育成为龙头企业。并加强对龙头企业的监督, 实行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二是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使其上规模, 上档次。不断壮大经纪人队伍, 提高种植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三是建设好油菜、蚕豆、马铃薯、蔬菜生产基地, 促进特色优势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四是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定向收购等方式, 提高主要农产品的商品率, 实现特色农产品的优质优价, 对蚕豆、马铃薯、油菜、蔬菜全部实现订单购销或定向收购。

5. 实施品牌化战略。

把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作为种植业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来抓, 在蔬菜生产经营上, 积极申报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 在蚕豆、油菜、马铃薯生产经营上, 以“湟水源头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为平台, 在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上取得突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和推介湟中农产品, 积极培育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品牌农产品, 着力打造和叫响“湟中牌”马铃薯、植物油、蚕豆、蔬菜等绿色农产品。

6. 努力增加投入。

上一篇:131碘下一篇:业务网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