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特色

2024-05-08

村庄特色(精选4篇)

村庄特色 篇1

摘要:本文基于高速公路沿线新村的特定环境特点及新村的自然、人文因素, 以四川省渠县渠北乡黄山村新村规划为例, 从空间布局、产业配套、住宅设计、景观控制等方面进行系统阐述分析, 对高速公路沿线新村建设应如何与高速公路相协调, 提出方法与建议。

在高速公路景观设计中, 乡村景观是以村庄为景观主体, 将绿化与村庄结合所形成的乡村风景。乡村景观包括成片的乡村聚落景观、散落的民居建筑及与其周围菜园构成的景观和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群落景观。

在新村建设相关的研究中, 提倡在充分调研和了解村庄自然构成要素的基础上, 深入的挖掘村庄人文特色要素, 并且根据各要素的特点来决定如何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使之成为新村的亮点。但高速公路沿线的新村建设规划应具有其本身的特点, 目前对高速公路沿线景观的相关研究多注重高速公路规划设计时整体适应沿线景观, 而对于沿线不同类型的自然和人文地物与地貌如何具体与高速公路相协调却研究较少, 高速公路沿线的新村建设与高速公路相协调的研究更是不够成熟。本文将以四川省渠县渠北乡黄山村的新村建设规划为例, 对处于高速公路沿线的新村规划提出一些方法和建议。

二、南大梁高速公路渠县段沿线新村情况概述

南充—大竹—梁平高速公路 (以下简称南大梁高速公路) 渠县段正在建设, 境内西起鹤林, 东至华蓥山出县境, 设鹤林、渠北、龙潭三个进出口, 全长43公里, 全线采用一级公路技术标准, 设计车速80公里/小时, 双向四车道, 计划2014年建成通车。

渠县与达县、大竹、广安、蓬安、营山、平昌等6县市接壤, 随着南大梁高速公路的开工, 以及后续高速公路的建设, 将促使渠县成为达州、广安、南充、巴中四市之间的交通枢纽, 并通过进一步整合铁路、公路、水路三合一的交通优势, 为渠县接受成渝两地及周边城市的经济辐射奠定基础。

南大梁高速公路在渠县境内依次经过静边镇、青丝乡、板桥乡、李馥乡、渠北乡、临巴镇、渠江镇、龙潭乡八个乡镇。此次南大梁高速公路沿线新村选址严格禁止在公路两侧夹道布局。新村具体选址均距高速公路两侧封闭区外水平距离200米以上, 距国道、省道两侧水沟外边缘分别为50米以上, 距乡道、村道两侧水沟为20米以上。

2010年7月19日, 四川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在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中突出抓好新村建设的意见》 (川委办[2010]22号) , 提出在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中把新村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以片带面加快全省新农村建设。渠县作为全省50个省级新农村示范片之一, 肩负着全省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带动使命。这次南大梁高速公路沿线新村建设将以规划为龙头, 带动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切实促进农业规模化发展,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

三、实例:四川省渠县黄山村新村建设规划

黄山村位于渠北乡西北部, 菜园地新村位于渠北乡西北部黄山村八组。渠北乡位于渠县中部偏南, 距县城10余公里, 北与李馥乡相连, 东与临巴镇、锡溪乡毗邻, 南与天星镇相接, 西南与渠江镇相连, 西侧、北侧分别与青龙乡、板桥乡接壤。渠北乡黄山村菜园地新村交通区位条件良好, 位于南大梁高速公路西南约300米处 (见图1) 。

(一) 村庄布局结构

规划新村为中型村, 人口规模380人, 规划面积29993.59m2。布局结构为“一轴一心两片区”。南北向一条步行景观道和公共建筑形成一条景观主轴。位于北面的休闲广场是新村的行政、商业、休闲娱乐中心。规划区内分南北两个片区。南面规划因地制宜, 顺应山势打造三个台地, 从高速公路视角逐层升高, 具有良好地视觉效果。台地上的农宅建筑采用行列式布置, 形成整齐、简洁的新村风貌, 带给高速公路有层次有变化的景观效果;北侧地形平坦部分, 建筑以院落式围合, 农宅建筑用不同围合形式形成两个片区, 形成宜人的居住尺度, 打造和谐的人居环境 (见图2) 。

(二) 产业配套

规划渠北乡为水稻、蔬菜、黄花重点产业区, 油菜核心产业区, 生猪养殖产业区, 建设期内适时发展建设各种产业基地, 为新村点的建设提供产业支撑。在规划设计中, 坚持从区域范围着手, 分析黄山村产业发展的前景, 协调好黄山村自身经济发展与渠北乡、渠县经济的关系, 提供新的经济功能和就业机会、确保农民增收和受益、发展新村和促进农民就业。

1. 在南大梁高速公路沿线村庄形成连续的“产业景观”。八个镇的新村建设统一规划, 在新村周围形成产业基地, 大面积地种植黄花、油菜花等特色经济作物及水稻、蔬菜等粮食作物, 地块连续且形成一定的变换, 使得高速公路的景观丰富, 同时也可能给新村带来新的机遇和经济效益。

2. 在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中, 强化产业发展配套设施的规划, 如管理服务、交易交流、运输车辆停放等用地和设施。

3. 在住宅设计中, 认真考虑农村家庭产业的特点及发展空间需求, 适当增加住宅的面积, 设置相对独立的具有庭院生产功能的产业用房, 以适应家庭产业发展需要。

(三) 住宅设计

本着以满足居民对居住环境在舒适、健康、安全美观等方面的需求为设计出发点, 在充分了解和尊重黄山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习俗以及住房状况的基础上, 户型选择满足村民生产生活功能的需要, 力求布局紧凑, 以实现保护耕地的目的。同时, 根据住户人数的不同, 提供了不同的户型, 以适应多方面的需求 (见图3、图4) 。

1. 两种农房户型均有起居室、餐厅、卫生间、厨房和卧室, 宜有前后庭院、工具间、晒台。按照生产与生活分区、动静分区、洁污分区、内外分区的原则, 进行明确、合理的功能分区。采光充足, 通风良好。

生活污水、人畜粪便进入沼气化粪池, 既改变了村庄脏乱的环境, 又可发展沼气再生资源的利用, 提供能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2. 新村住宅遵照了沿线新村整体设计, 与其他村庄风格、色调统一, 以两层带院式住宅为主, 传承以院落建筑为其主要居住方式的川东民居的特色, 带给高速公路渠县路段的景观以浓郁的川东风情。

屋顶:统一坡屋顶形式, 加白色屋脊, 瓦质为孔雀蓝瓦, 屋檐统一刷为白色。

墙体:墙面统一刷白色乳胶漆, 用酱红色线条包窗框。山墙仿穿斗结构, 间隔填充青灰色乳胶漆丰富立面。定期清洗墙面以维持墙面长期清洁。

窗户:统一为无色透明玻璃, 外加酱红色仿木窗套, 并加古典元素雕花。

阳台:统一为酱红色仿木栅栏, 表面进行特殊工艺处理以形成永久保护膜。中置青灰色木板, 使阳台与外景隔而不断。

雨棚:统一为蓝瓦坡面, 檐口刷白。

门:清理门前杂物, 样式统一采用仿古木门, 并加特色民俗雕花。

院子以青瓦白墙为主, 采用瓦坡屋顶, 既突出了中国传统式的民居风格, 又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就地取材, 又丰富了建筑造型。增加阳台, 形成小坡顶, 将传统民居的代表性元素与现代建筑设计手法相结合, 突出了建筑简洁美观大方, 又避免了立面呆板重复的通病。从而使得高速公路视角景观既统一协调、简洁明快, 又展示了川东的地方特色与文化。

(四) 景观控制

南北向一条步行景观道和公共建筑形成一条景观主轴。规划区范围内南面充分尊重地形, 形成三个台地 (见图5) , 按低山丘陵地区的要求, 因山就势, 建筑群体轮廓线宜顺山地起伏, 形成自然的波浪式轮廓线, 使建筑与山体浑然一体。保留已有乔木, 使其对新村自然掩映, 既具有良好的景观, 同时与高速公路之间的视觉关系也不会过于显露, 形成若隐若现的村庄景观, 同时, 由于新村距离公路比较近, 植物的屏障也能降低高速公路带来的噪音和废气的污染, 使得居民有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见图6) 。

1. 村庄边界弱化。

在新村地块规划中, 周边以乔木、灌木等形成自然过渡, 与周边耕地、林地相区别, 又相互连接, 形成了具有村庄特征的空间层次和景观效果, 也给高速公路带来自然的村庄景观。

2. 村庄入口景观。

在村庄入口处形成了主要的景观节点, 在此处设置柱形雕塑, 以板楯蛮为原型设计, 板楯蛮这个名称, 来源于賨人善用一种本质楯为武器, 賨的名称则由于板楯蛮“岁出賨钱”的缘故。以及系列人物群雕, 反应渠县特有的賨人文化、“巴渝舞”、“巴乡清”、巴人风情、巴人神话, 体现渠县的文化特色, 在此形成明显的标志性景观, 营造特色村庄入口形象。

3. 院落围合。

规划区分南北两部分。北侧地形平坦部分结合村庄居民生产需求, 灵活布置居住和生产辅房, 形成围合的院落形式, 并与村庄道路、宅院前后空间结合, 注重公共、半私密、私密空间灵活转化。规划区南侧顺应地形以及山地起伏, 分三级三个台地, 统一朝向, 独栋或错落有致的拼接, 呈波浪形排开。形成了顺应地势, 又灵活多变的建筑群体空间, 即凸显出村庄的特色, 又使得村庄的景观给南大梁高速公路带来丰富的变换效果。

四、结语

高速公路途经的村镇, 应考虑这些村落的整体形象, 公路构造物及沿线设施的风格、色彩、造型应考虑整体景观效果, 对乡村地区而言, 在满足使用功能的条件下, 高速公路景观设计宜简洁、明快。南大梁高速公路渠县路段沿途20多个村庄, 黄山村菜园地新村作为其中之一, 也遵照了整体设计, 与其他村庄风格、色调统一。同一片区的村庄应力求表现当地的建筑特色, 不仅体现当地民居的地方风格, 还代表着当地的形象与精神面貌。

高速公路沿线的村庄, 应与其他村庄整体协调, 把特色产业突出表现在村庄周围的耕地上, 成片布局, 形成特色的“产业景观”, 以带来与南大梁高速公路其他路段不一样的特色景观, 创造新的机遇与经济效益。

另外, 高速公路景观设计时, 通过自然的地形地貌、植物及土壤等元素来弱化公路的存在。村庄与高速公路之间的视觉关系不要过于显露, 一般认为村落需要进行适当的遮挡, 在离高速公路近的村庄前通过点缀少量的乔木, 而离高速公路远的村庄则结合片林设置, 使村庄与片林相互交替、穿插, 错落有致的掩映于高速公路的一侧或两侧。以便使村庄在树林中产生若隐若现的艺术效果, 营造出良好的外部环境, 勾画出人与自然和谐之美。

参考文献

[1]董海燕, 徐斌.新航景高速公路沿线景观林改造规划探讨[J].湖北农业科学, 2009, 48 (7) :1687-1711.

[2]汤振兴.高速公路与沿线景观协调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8.

[3]周波.关于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中村庄特色的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9 (4) :22-25.

村庄特色 篇2

2015年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号召下,云南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推动实行“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预计三年内完成40个示范村、400个整治村建设任务,其中玉溪市红塔区有6个示范村和45个整治村在内。笔者及项目团队承担了红塔区北城街道的7个村庄的规划编制任务,即王棋村、徐井村、后所村、魏井村、夏井村、上坝村和皂角村。在调研及规划过程中,笔者发现7个村庄的规划建设有一些共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滇中地区近郊型村庄的特点。如这些村庄依然保留着“屯田制”时期的村名,以“所”“旗”“井”命名村庄[1],体现了滇中文化的延续性,并且也都位于城乡结合部问题最多的区域。因此本文主要针对近郊型村庄在城乡建设中突出的城乡二元矛盾进行了研究。

2. 玉溪近郊型现状概述

2.1 玉溪近郊型村庄建设概况

在城镇化背景下,近郊型村庄因最靠近城市,其功能和作用发生了很大变化,兼具城市和乡村两种地域特征[2],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产业结构方面:农村由单一农村经济结构转变为多样的经济结构,以二、三产业为主。一方面农业生产实现机械化、产业化,农作物产品不仅满足村民自身需求,同时也大量对外销售。

(2)在人口结构方面:由于城市有更好的工作机会,村庄人口倾向于向城市转移,常年外出人口数占常住人口的40%-50%,外出打工人口一般选择在省内务工,如玉溪市区和昆明市,村庄呈现“空心村”趋势。

(3)在土地使用权转让上,主要有两种形式,即出租集体用地和宅基地流转。随着村庄人口向城市转移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近郊型村庄的土地价值大大提升,一些靠近国道、高速等区域道路或者乡镇的土地价值更高,很多第二产业或者第三产业从城市溢出,逐渐开始占据和使用这些近郊型村庄的土地[3],从而给村庄发展带来了非常好的机会。

2.2 滇中地区近郊型村庄的重要作用

近郊型村庄与城市互动密切,与远郊型村庄相比具有对外交通便捷、基础设施完善和经济水平比较发达等特点,但近郊型村庄在未来空间定位与产业发展上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4]。目前我国对发达地区的近郊型村庄的文献研究比较丰富,对西南欠发达地区的研究比较少。考虑到云南属于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的西南欠发达省份,村庄规划编制滞后,村庄建设问题凸显,地域特点突出[5],不能简单以发达城市近郊型村庄标准建设。

3. 村庄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3.1 民居建筑特色不足

风貌单一。玉溪传统村庄民房均为滇中“一颗印”民居,具有滇中地区特点的汉式合院民居,其基本格局为“三间四耳”或“三间四耳倒八尺”[6]。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在对“旧屋”缺少维护和对“新房”日益期待的双重作用下,在村庄建设过程中拆除了滇中“一颗印”民居,并按规划部门要求,修建新的民居建筑,要求村庄宅基地限制在10m×12m的用地范围内,限高3.5m,建筑形式采用滇中式建筑风格,建筑布局采用“排排座”形式。但由于村庄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整体进程比较缓慢,村庄内新建房屋与破旧危房共存,导致村庄风貌完全失去特色,如皂角村。

3.2 公共活动中心(公房)缺乏活力

文章研究的7个村庄的公房多为院落空间形式,建筑基本是两层样板房或早期现代建筑风格的砖房,外院落空间全铺设水泥地,同时缺少宣传展板等展示设施,既没有反映出公共活动空间的性质,更没有体现出滇中地区文化的特点。

公房建设缺少规范。通过研究7个村庄的村组数、公房数量、人均公房面积,发现公房的数量均小于村组数量,不能满足一个村组一个公房的需求。

3.3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基础设施建设是村庄规划的重要部分,关乎村民生活质量的高低。由于投入时间长及资金供给需求大等原因,基础设施建设一直处于缓慢建设的状态中,7个村庄无一例外均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道路硬化工程完成率低,7个村庄有些现状只完成了村庄主干路的硬化,支路及入户道路还是泥沙地。如皂角村的道路硬化率仅有45.1%,村内除主路外几乎都是土路,极大地影响村民的日常出行。

4. 村庄特色建设的基本原则

4.1 科学性原则

村庄规划应当科学、合理确定村庄人口规模、功能定位、产业建设和发展方向;全面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防灾减灾、环境保护等项目建设;合理划分近、中、远期规划发展目标和范围。

4.2 多样性原则

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实力、社会条件、交通区位状况以及村庄规模等因素,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中心,以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为重点,发挥地方自主性和创造性,防止生搬硬套;尊重农村建设的客观规律,以旧村改造修复和村庄整治为主,改善乡村人居环境。

4.3 生态性原则

村庄建设应保护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原有场地上的自然生态条件,尽量在村庄现有形态上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注重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就地取材,尊重村落传统格局,建筑风格、建筑形式、外观形象、体量、色彩宜体现地域特点和乡村风貌,避免造成文物破坏、水土流失或其他灾害。

4.4 特色性原则

要结合不同地区、不同地形地貌和不同历史文化,着力体现农村特点和地方特色,防止盲目照抄照般城镇建设模式;注重乡村文化和历史遗存的保护与传承,统筹协调项目建设与传统文化和传统村落保护的关系。

4.5 公众参与性原则

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引导村民参与村庄建设;通过健全村民自治机制等方式,保障村民参与建设和日常监督管理,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

5. 村庄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5.1 民居建筑方面

民居建筑是村民的立足之本,也是体现村庄滇中文化的主要方式,近郊型村庄的民居建设应加强设计和管理两个方面:

一方面对民居建筑的规划设计要科学严谨,既要充分考虑村民的实际需求,如对室内公共空间和储藏空间的需求,也要充分继承和发展传统民居的优点。

另一方面加强村庄民居建筑建设的监督管理工作。村民建设民居时,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同时需要政府提供资金补助保障,保证民居的建筑按照规划标准和设计图纸建设,保持地区民居建筑风格的统一和继承。

5.2 公共活动中心方面

针对目前在村庄建设中出现的追求数量和形式的问题,我们在编制规划时非常重视公共空间的规范性建设,一方面根据《美丽家园行动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编制技术导则》人均面积不宜超过1.5㎡的规范要求,在公房规划建设时,协调公房数量和人均面积,一个村组配备一个面积适宜的公房;另一方面村庄公房采取分级设置,可分为村集体公房和村组公房两类,村集体公房在规模和配套服务设施上要优于村组公房,但在建筑风貌上采用统一的形式和符号。

5.3 景观风貌方面

村庄景观风貌在村庄规划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方面。针对目前村庄建设出现的景观风貌单一、规划建设工程粗制滥造的现象,以及村庄的景观风貌向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在村庄景观风貌建设时整合村庄有效景观资源,将山体、水体、植物、农作物等几个不同类型的景观元素融入其中,以上坝村为例,村庄位于山坡上,且213国道和昆磨高速穿村而过,村庄规划整体融入山体背景中,并与国道和高速相协调,靠近国道的界面配植层次丰富的植物群落,营造优美的景观风貌。

5.4 基础服务设施方面

加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结构。在道路硬化方面,实现道路建设先于民房建设,道路路面宽度合理,避免建设资金浪费;在污水处理方面,实现每个村庄配备一个污水处理池的建设要求,保证村庄生活污水和生产污水经生态降解处理后排入城市污水管道。以魏井村为例,在新版规划中根据村庄人口及用水规划等,科学预计污水量为57m3/d,规划污水管道沿道路铺设集中收集至村庄南侧的污水处理池,污水经降解处理后排放至城市污水管。此外,积极实施对供水、燃气、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缩小城乡差距。

6. 总结

近郊型村庄因地理因素呈现出城市和村庄两种地域的特征,在建设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如民居建筑和公共活动中心的滇中地区特色体现不足,景观风貌重视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长远地看,滇中地区近郊型村庄最终成为城市的一部分,趋向城市发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现实。因此对近郊型村庄的规划建设,必须结合城镇化、工业化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的有效辐射,进行深入研究,针对近郊型村庄建设现状问题,根据美丽乡村指导政策,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与对策,促进近郊型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尽可能全方位地融入城镇,避免在城镇化进程中沦为“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

参考文献

[1].丁雄,谢筱敏.玉溪红塔区地名尾字“井”的历史文化溯源[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4,07:33-35.

[2].陈小卉.当前我国乡村空间的特征及重构要点[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中册)[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6:5.

[3].刘诚,李玉萍,蒋树芬.盘活老旧宅基地与推进美丽家园建设——以玉溪市红塔区王棋社区为例[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5,03:47-49.

[4].李忠桥.浅谈城市近郊和远郊农村在统筹城乡过程中的功能定位[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4,06:36-38.

[5].杨君杰,代大胜.村庄规划的反思与对策——以云南省村庄规划为例[J].华中建筑,2012,06:113-115.

村庄特色 篇3

截止2012年全疆共有行政村8700多个, 而未编制规划和需要修编的行政村约8600个, 缺乏村庄规划的建设指导严重阻碍了新疆村庄建设, 导致村庄环境风貌差、土地浪费、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滞后的现状。为改善村庄环境, 加强对村庄建设的指导,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五年内全面完成城乡规划编制工作, 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两年内完成所有村镇规划编制任务”, 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全区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的目标任务。围绕这一目标, 为切实做好自治区村庄规划编制的指导工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及时组织专家和相关部门开展调研, 通过走访和调研, 并征询基层管理部门、规划编制单位的意见, 分别编制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镇 (乡) 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规程》和《村庄规划编制技术规程》 (XJJ047—2012) 。

由于新疆特殊的人文和自然环境特征, 在组织新疆《村庄规划编制技术规程》的制定过程中需要考虑并解决一些重要的问题, 下文分别予以论述。

1 新疆村庄的分布及现状建设特点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面积广阔, 占全国的六分之一, 是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孜别克等多民族聚居区。区域内社会、经济、文化、气候、生态环境、农业牧区等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 各民族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不同,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南北疆在气候、自然环境、经济基础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南疆地区人地矛盾突出, 人均耕地和建设用地较少, 生态环境脆弱, 多为沙漠和山脉, 沙尘天气对农业生产和生活影响较大。另外, 南疆地区民族构成多为维吾尔族, 农业人口占比大, 农业经济及农民收入水平很低, 农田水利设施基础薄弱, 农业发展条件差。北疆地区则除沙漠外有山地和平原两种地貌类型, 大部分能够从事农牧业生产, 土地承载力水平较南疆高。北疆地区气候温和适中, 水资源相对富集, 自然和生态环境好, 农牧业生产条件较好, 特色农畜产品丰富。

(2) 按村庄所处地貌环境划分, 新疆境内村庄主要有平原型和山区型两种类型。平原村庄主要以农业为主, 交通便利, 环境条件较好。机械化程度较高, 适合农业产业化经营。而山区村庄, 多是牧业或半农半牧业经济。由于村庄地处偏远山区, 交通不便、农业生产条件差, 导致山区经济发展缓慢, 农牧民收入水平低下。从村庄空间分布情况来看, 无论是山区村庄还是平原村庄都存在村庄规模小、分布分散、地形复杂等问题, 无法配置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阻碍了新疆农村经济的发展。

另外, 由于缺乏有效地指导, 多数村庄存在建设用地紧张和宅基地面积过大, 土地紧张和土地浪费并存的现象。

(3) 新疆区域生态环境脆弱、灾害频发。由于干旱少雨, 水资源严重匮乏;森林稀少, 植被覆盖率低;沙漠戈壁面积大, 土地沙漠化、土壤盐碱化明显, 从而导致生态环境及其脆弱, 致使自然灾害频发。每年3~5月的大风、沙尘暴和低温雨雪灾害, 6~8月的干旱、暴雨、冰雹和山洪、泥石流灾害, 9~10月的低温冷冻、11~12月的雪灾为主, 局部地区突发的地震、蝗虫等自然灾害, 已基本形成季节性和规律性。

2 村庄规划技术规程应考虑的基本因素和指导思想

针对新疆特殊的区情, 经多次研讨后编制组认为, 新疆地域广阔、农村情况复杂, 千差万别, 村庄技术规程要兼顾村庄规划编制的覆盖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先进性等几个方面。

首先, 村庄规划应侧重于土地集约利用, 规划好生产和生活用地, 根据切实留村农业人口的需要来控制好村庄建设用地, 提高土地使用效率。要结合国家、执政权相关政策制定合理的村庄建设用地标准, 考虑弹性控制的要求。

其次, 要重视对村庄环境的整治, 首先要改变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有效管理导致的人畜混居, 环境卫生脏乱差的现状。

第三, 要加强对历史文化和传统村落风貌的保护。新疆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族特色突出, 有很多历史悠久、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景色优美的历史村落, 规划应注重对自然生态环境和传统风貌保护, 传承发扬村镇地域、历史文化和民俗特色, 打造各具特色的村镇风貌。

第四, 要注重发挥产业特色。应结合新疆特点, 针对不同地域自然条件和农村产业特色, 与农牧业现代化发展紧密结合, 加强产业规划。

3 村庄规划编制的基础性内容

村庄规划技术规程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后续的村庄规划, 为加强规划工作的有效性, 应首先规定村庄规划所必备的基础性内容, 这些基础性内容也是针对新疆村庄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特点的。编制组认为新疆的村庄规划基础性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规划范围划定和村庄建设用地选择

规划范围的划定是规划工作的前提。由于历史、地域等原因造成的很多村庄行政村、自然村范围不明确, 有些集中在一起, 有些行政村居民点过于分散。确定行政村规划建设范围时, 原则上是以行政村村委会所在地的村庄进行规划, 但是对其他紧邻的居民点或基础设施需要统筹纳入的居民点, 理论上都应纳入规划范围。另外, 对农业耕作点与居住地距离较远的村庄, 农民在农忙时集中居住在农业耕作点 (保留几户至十几户的规模即可) , 规划范围把耕作点纳入, 并考虑为生产服务和基本生活服务需要。

就新疆的区情来看, 山区半农半牧型村庄首先面临的是建设用地稀缺的问题, 村庄建设用地选址应首先考虑安全因素, 应避开各类保护区, 噪声源、蓄滞洪区、山口、高压走廊、水库下游和易发山洪、内涝区, 同时应避开风灾、雪灾、发震断裂等灾害影响地段。并符合卫生要求, 工业污染后的用地禁止作为村庄建设用地。少占或不占耕地、草场、林地和其他农用地。

另外, 新疆的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并且空间分散, 有很多文物处于农业耕作区域内。新疆作为资源型经济区, 近年来逐步加大了矿产资源开发和工业园区建设, 因此, 对于新建、扩建的村庄, 建设用地选择要避开这类文物点和资源开发区。

3.2 村庄布局规划要合理配置生产生活用地, 集约节约用地

村庄布局规划是村庄规划的核心内容, 村庄用地布局规划的基本任务是合理配置生活和生产设施用地。在这一过程中应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度, 妥善解决当前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较大的问题。疆内多数村庄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处于150m2/人到600m2/人之间, 有些偏远地区或牧业村人均用地面积更大。为此, 规划应根据确切的留村人口规模确定合理的建设用地规模, 逐步降低人均建设用地标准。并且要坚决贯彻一户农民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的原则。宅基地规模应尊重历史形成的现状, 新建村庄宅基地应结合县域人均耕地和当地农业和庭院经济的发展, 合理确定宅基地面积指标。

3.3 公共设施和公用工程设施规划

新疆多数村庄在公共设施和工程设施的建设投入上欠账较多, 为此, 应根据镇域设施统筹规划落实公用设施布点;依据村庄规模, 确定道路等级和宽度;安排变电站、公厕、垃圾收集点等设施;单户分散或多户集中建设沼气池, 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污水集中有组织处理排放。

3.4 住宅和院落布局

新疆多数农村的特点是院落面积较大, 庭院经济是农村家庭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前文所述的用地浪费多由宅基划定缺乏有效管理和约束造成, 导致庭院经济不能有效发挥其作用。为此, 规划要求保留合理的庭院经济区域规模, 规划体现一定的延续性, 不能硬性规定庭院经济的使用。例如在一些村庄规划中考虑了集中养殖的圈棚, 由专人管理, 把农民独户饲养的家畜集中饲养, 但是在庭院中仍然需要保留少量的家禽养殖和照看病畜的设施。

3.5 防灾减灾规划

新疆是灾害多发区域, 南疆是地震多发区, 因此要着重考虑建筑抗震要求, 加强避灾场所的规划建设。在山区需要考虑的是雪灾对牧业的影响, 以及地质灾害对居住点的影响。平原地区多是风灾, 给农作物带来灾害。另外, 新疆虽然是降雨少的干旱地区, 但是在春季的融雪性洪水和短时间的中大型的降雨都会带来严重的洪灾, 其破坏力不可小觑。防灾规划贯彻预防为主, “防、抗、避、救”相结合的方针, 坚持灾害综合防御、群防群治的原则, 保障村庄可持续发展和村民生命安全。

4 新疆村庄规划编制技术规程内容和特色

以上文所述的在村庄规划中应具备的主体内容为基础, 制定了村庄规划技术规程, 由总则、术语、基本规定、村庄布局、公共设施、住宅与院落、生产设施和仓储用地、工程设施、绿地与景观环境规划、风貌保护规划、防灾减灾规划、规划成果要求等12个组成部分。在内容和特色上体现在下述五个方面。

4.1 村庄规划因地制宜, 改善村容村貌和村庄环境

根据建设类型分为改 (扩) 建型、新建型、村庄撤并型三种类型, 每种类型提出不同的规划建设要求, 而在村庄布局的模式中, 除了基本的集中式和开敞式两种模式外, 按照自然地理条件, 又分为平原地区模式、山区模式。村庄布局模式可分为集中、开敞式和自由式三种基本方式, 并延展出多种组合布局方式 (见图1) 。住宅建筑布局充分尊重当地传统风俗习惯和农民意愿, 因地制宜, 灵活布局, 设计多样, 对具有传统建筑风貌、文化价值的建筑给予保护, 建筑外观突出地方特色并与环境协调等。

绿地布局应做到公共绿地结合村庄出入口与公共设施中心及沿主要道路规划, 常住人口大于1500人的中心村可设置独立的小型公园。

4.2 加强空间管制, 做好产业布局规划

依据镇域村庄布点规划, 除必须撤、迁、并的村庄, 应立足于以村庄整治为主, 充分利用现状建设用地, 并妥善处理新旧村的建设关系, 积极推进旧村的改造和整治。自然村合并的村庄, 应采用集中紧凑发展的模式, 选择一个区位条件相对优越、现状公用设施和建设条件较好的自然村作为建设重点, 其他自然村应控制发展。

村域规划往往是在村庄规划中被忽略的一项内容。村域规划应结合产业规划, 统筹村域土地利用, 除去农业种植区域外, 村域规划还应考虑乡村工业和农业生产设施布局、仓储设施布局等。

4.3 公共设施布局落实镇 (乡) 域公共设施统筹配置的要求, 并与村庄人口规模相适应

在制定村庄规划公共设施内容时, 提出应统一公共设施配置和建设标准, 在镇 (乡) 域规划的指导下安排村庄工程设施。公共设施配置按中心村、基层村选配, 牧业型基层村还增加了兽医站。公共设施宜集中布局, 工程设施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并提出了分为公益型公共设施 (保障政府公共政策) 和商业服务型公共设施, 强调生产、教育、医疗等公益型公共设施必须配建的要求。各项设施配建采用建设规模和人均用地指标两种方式确定, 并按中心村、基层村分别明确。

4.4 加强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和传统村落的保护, 规划设计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针对新疆深厚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特点, 在村庄规划中要求继承和发扬当地建筑文化传统、民族特色, 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地方民族特色的建筑风貌, 做到建筑风格与周边环境和谐统一。在乡镇总体规划、村庄布点规划的指导下, 充分考虑农村风貌与地方特色的保护和体现, 使地方历史文脉能够得到传承和延续。结合各村庄区位环境、产业基础、资源特色、发展意愿, 确定产业发展方向, 并注重保护和体现地方特色与农村风貌, 确保开发建设与景观生态保护相协调, 杜绝“千村一面”的现象, 并实现人居环境的“天人合一” (见图2—5) 。

对于符合历史文化名村要求的村庄, 应及时申报并按照要求保护及规划。新疆很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保护价值的名镇、名村还隐没在山区、戈壁。近年来, 随着国家和民众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和申报意识的加强, 很多乡镇、村庄也愿意做这方面的工作。在规程中设立了风貌保护章节, 明确提出了“符合《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规定条件的村庄, 应提出申报历史文化名村的要求。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及规划应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内容执行”的要求, 对村庄历史、自然、文化、风貌的保护起到促进作用。在规程中以图文形式给管理者和编制人员作出不同地区村庄风貌保护的引导。

4.5 强调村民参与, 规划应反映村民意愿

由于新疆是少数民族聚居地, 多数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村民存在着语言上的沟通障碍, 加之对村庄规划建设了解不足, 因此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很难做到参与规划, 这种特殊的环境下给村庄规划编制带来了很大的困扰。要求在规划调研、编制、审批等各个环节, 通过简明易懂的方式向村民征询意见、公示规划成果, 动员村民积极参与村庄规划编制全过程。

为此, 在收集基础资料阶段, 必须做到入村入户调查, 对村民的生产方式、主要经济来源、收入、村庄建设情况、公用工程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村民宅基地、住宅状况、村民对村庄规划建设的意愿等资料收集, 并发放调查表至每户, 对少数民族地区要求调查表由少数民族设计师翻译成少数民族文字, 并亲自前往编制村庄发放问卷, 成果必须附调查表 (村、入户、汇总表) , 每个村庄发放调查问卷不得少于该村户数的80%, 有效问卷数不得少于70%, 规划成果广泛宣传, 使得村民人人参与规划, 了解规划, 使规划具有较强的实施性。

5 结语

村庄规划编制两年完成, 是自治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 结束了新疆村庄无规划建设的历史状态, 自治区村庄规划规程制定做了多方面的探索和研究, 主要围绕指导高质量地完成村庄规划工作, 并且能科学地指导农村建设;如何落实在农村规划中尊重民意、保障民生的政策要求, 如何能更广泛地使村民参与到规划自己的家园当中, 将村庄历史文化记忆很好地延续;如何编制符合实际, 达到村民满意、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施性的村庄规划。农村的规划建设是个大课题, 受限于学术水准和实践能力, 在制定该技术规程时, 很多问题无法面面俱到, 很多地方考虑还不够成熟, 以此文抛砖引玉, 希望广大从事农村规划建设管理的同行们进一步探讨。

摘要:制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村庄规划编制技术规程》主要依据“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的原则, 以土地集约利用、保护历史文化与传统村落、完善公共设施与各类工程设施、加强环境卫生整治等方面内容为重点, 针对新疆地域广大、村庄类型丰富、生态敏感性突出的特点, 强化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体现特色、注重风貌保护, 对指导全疆村庄规划编制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村庄规划,技术规程,新疆村庄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我国农村村庄整治的意义、误区与对策[J].城市发展研究, 2006 (1) .

[2]汪光焘.认真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J].城市规划学刊, 2005 (4) .

[3]叶齐茂.用村庄规划正确引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小城镇建设, 2005 (8) .

村庄特色 篇4

2011年9月, 江苏省启动“美好城乡建设行动”计划。苏南地区为了优化城乡环境质量, 积极推进美好城乡建设, 以提升村庄环境面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 以“八整治、八提升”为主要内容, 全面实施村庄环境整治, 陆续开展“康居乡村”的村庄整治规划。

二、“康居乡村”村庄整治特色规划的重要意义

通过创建“康居乡村”, 开展村庄整治特色规划, 对村庄环境进行综合整治, 即整治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家居环境、乱搭乱建、乱堆乱放、工业污染源、农业废弃物和河道沟塘等, 以提升公共设施配套、农民健康素养水平, 村庄居住安全水平、绿化美化、饮用水安全保障、道路通达、建筑风貌特色化和村庄环境管理水平等, 使村容村貌更加整洁、生态环境更加优良、乡村特色更加鲜明、公共服务更加配套、村民生活更加幸福。

三、苏南“康居乡村”村庄整治特色规划

1. 属地负责、群众参与

村庄规划启动之前, 当地政府坚持以块为主、属地负责, 建立市、镇、村三级联动机制, 与规划部门形成村庄整治的工作合力。规划开展初期, 通过开座谈会及去村里现场踏勘调研的途径, 整理并明确了当地群众反映最强烈、收益最直接以及影响村庄环境最突出的问题。并在规划开展过程中与各镇、各相关部门一起加强宣传发动、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整治行动, 为规划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2. 因地制宜、注重特色

规划在整治出新过程中, 充分尊重现状, 避免大拆大建, 结合村庄实际的情况进行设计。同时, 规划在重视、保护、挖掘和延续各村自然、历史、文化、景观等特色资源的前提下, 针对每个点位分析提炼。通过对村口、重要路口、节点或活动场地与公共空间营造, 来体现村庄特色和标志性。

3. 分类整治、有序推进

规划在现场充分调研踏勘的基础上, 结合各村实际情况, 按照“一村一策”整治原则, 确定各村不同的整治重点和目标方式, 使其能正确对待并处理好急缓轻重的整治内容。并正确对待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的关系, 科学有序的实施环境整治。

4. 保障有力、资金投入

规划归纳每个村庄的整治内容, 分门别类, 分别以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环境与卫生、农房建设等四大类整治项目用列表的形式将其内容进行细致的罗列。并通过与主要实施部门沟通, 明确估算标准, 最终汇总成详实细致的资金估算一览表, 为村庄整治工作的实际运行提供可靠的资金参考标准。以便操作部门科学安排资金, 确保及时到位, 保障整治行动顺利实施, 整治出成效。同时, 规划建议制订整治工作考核标准及办法, 落实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确保长效管理机制。

四、张家港市杨舍镇善港村案例剖析

1. 现状概况、存在问题

善港村位于张扬公路北, 东临五新村, 西界金港镇, 北与晨阳隔河相望。本次村庄整治总面积为27.4公顷, 现有农户200户, 居住人口401人。

现状存在的问题有缺乏村口标识;建筑总体风貌差;村庄内部环境较为脏乱, 有乱堆乱放, 私搭乱建现象;村民宅前经济作物种植较为随意;道路需要梳理, 缺少停车场地;村内河道缺少必要的护岸治理, 沿河景观较差;缺少市政设施 (主要为污水、环卫) 。

2. 整治内容、项目

整治内容包括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环境及卫生、农房建设等四部分。具体整治项目见表1, 整治规划效果见图1。

3. 资金估算

摘要:村庄整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苏南地区的村庄整治工作走在全国先列。本文通过对苏南“康居乡村”村庄整治特色规划的探讨, 意在推进村庄整治规划科学化、规划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康居乡村,村庄整治,特色规划

参考文献

[1]李继承, 朱校奇, 李赛群等.休闲农业与休闲农庄[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上一篇:煤矿生产行业下一篇:平均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