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座村庄(共4篇)
教育是一座村庄 篇1
随着职业中学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学生人数的迅速增加, 特别是学生文化基础、思想品德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 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作为职业中学的教师, 我一直都在思考: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能适合我们职中学生呢?通过不断的探索与积累, 我逐步从赏识教育入手, 用智慧的眼光去赏识学生, 用爱心去发掘学生的优点, 使学生相信自己的力量, 增强勇于进取的信心。
一、赏识教育是满足学生自尊心理的需求
职中学生的年龄多在16岁至20岁之间, 正处青春期, 拥有强烈的自尊心, 如果尊重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引起自卑感和失落感, 赏识教育正好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达到教育目的。
一次课后, 作为一个“赏识”的小尝试, 我专门找到上课时经常趴在课桌上的那位同学, 心平气和地对他说:“经过观察, 看你这段时间上课精神不太好, 我想你一定是遇到了什么麻烦, 或者是身体不舒服, 我能帮你做点什么吗?能跟我谈谈吗?”那位同学没有回答我的问题, 但从此以后, 他上课状况有了明显改变。我又趁热打铁, 去和他沟通, 尽力地为他排解现实中的困扰, 他对我渐渐地产生了信任感, 对我所带科目也用心去学, 成绩提高很快。这让我更加坚信赏识对学生情感的影响力。
二、赏识教育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需求
职业中学招收的学生长期生活在失败和责怪声中, 家庭、社会都有不同程度的歧视和偏见, 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在入读职业中学前就早已降到了冰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浓厚的兴趣会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而赏识教育正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剂良方。
班里有位淘气的男同学, 他在一次数学测验中, 做了一道全班只有他的答案正确的题目, 我就表扬他:“你的数学潜力不小, 很有发展前途, 是我们班未来数学王国的佼佼者。”一句赏识的话, 激发了他的学习兴趣, 产生了学习的巨大动力, 学习成绩突飞猛进。赏识教育使奇迹不断在我身边出现。这就更激励我面对学生一个微小的闪光点时, 都毫不犹豫地竖起大姆指;面对学生有一点点的进步, 都毫不吝啬地用赞美的语言给予鼓励, 传递这样一种信息:“你得到了老师的注意和称赞。”
三、赏识教育是磨炼学生顽强意志的需求
职业中学受现有招生制度的限制, 不少生源是普通高中的“淘汰者”。他们在初中阶段的学习已经饱受挫折, 尝到的是无尽的失败, 随着自信心的逐渐消退, 他们的意志, 特别是对待学习困难的意志几乎消磨殆尽。而赏识教育正是培养学生顽强意志的有效途径。
在一次爬山比赛中, 只有一个学生落在后面, 吃力地迈着步。爬, 还是不爬, 学生的思想在斗争。这时, 我带领全班同学齐声呼喊他的名字, 为他欢呼:“你真棒!你真行!加油啊!”他心头一热, 擦去额头上的汗, 迈开艰难的步伐, 终于到了终点。在爬山的过程中, 学生的意志得到了提升, 而这意志的提升来源于对他的赏识和肯定。在教学过程中, 许多同学遇到难题、畏缩不前时, 我就多说几句:“我相信你行的!我知道你一定能解决的!”
赏识是一座桥梁, 它能架设起教师与学生的友爱及真诚;赏识是一泓清泉, 它滋润了濒临绝望的心灵;赏识是一缕春风, 它重新扬起了学生信心的风帆。只要善用赏识教育, 我们一定会让学生迎来辉煌灿烂的明天。
教育是一座村庄 篇2
一、教材分析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第三单元中的第一课。本单元以“变化”为主题,引导学生感受到家庭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同时,让学生发现这些变化而感到喜悦与充实,这也将作为学生对社会、对历史的认识积淀而贮存。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一首叙事性诗歌,以深圳特区这样一个“小村庄”作为中国大社会的缩影,用“我”的口吻,通过村庄昨天与今天的对比,讴歌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城市建设、人民生活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抒发了诗人对家乡变化的惊喜,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变化的赞叹之情。
本课一共有8个小节,写了三方面的内容。
第1、2小节由概括到具体叙述了“昨天”一座小村庄贫穷与落后的状况以及带给人们的困扰。
第3—7小节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改革开放以来这座村庄的可喜变化,抒发了诗人惊喜、赞叹的情感。
第8小节总结全诗,讴歌改革开放、党的富民政策给村庄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而人民的生活将来会更加美好。
二、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因此,本文的教学我选择了“激情导练”为主要教法,主要依据有两条:依据之一是我认为激情导练法最能体现老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完美统一,可以加强训练的可操作性,减少训练中的无效成份,从而增加训练的密度和效率,真正把语文课上成语文素质教育课。依据之二是我觉得这种以导练为主体的训练程序,最适于突破本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目标
以上述教材编排特点为依据,我确定以下这样的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一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二是学习掌握并会写“灶、庞、焕”等生字;三是引导学生找一找是各种对比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为后面的习作做准备。
过程与方法:一是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二是画出重点词语,体会诗人对村庄变化的惊喜、赞叹的情感。三是理解课文中教案理解的词语,找出文中作用的比喻、泥人、夸张等修辞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反复诵读诗歌,了解诗中描绘的一座村庄、人民生活及其变化,体会作者对这一变化的欣喜、赞叹之情,进而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可喜变化的重大意义。
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我确定本文教学的重难点有两个:一是抓“昨天、超出、只不过、奇迹般”等重点词句,品味语言。这一重点的确立,我还想体现以下两个目的:一是通过品味语言,可以促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做遵守规则的小学生的感情;二是能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他语文能力。我们从语文教学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样做能逐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继而达到入情入境的境界,同时也对课文语言进行了二度创造。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调动学习热情
同学们,谁去过深圳?深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出示图片]看,这就是深圳,一个繁华的城市,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著名的经济特区。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板书课题]
(用深圳的图片导入,为的是能让预习过的学生感到惊叹:原来课文中提到的就是深圳呀。)
(二)自读----发现与探究
1、自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
2、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3、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可以分为几部分?(让学生试着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4、学生提出自读是不明白的问题,全班交流,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写到黑板上。
(三)品读----理解与感悟
1、这座村庄原来是什么样?指名读1、2小节。你能想象出当时的生活吗?说说你的理解。
2、诗人开篇为什么用“昨天”而不说“过去”?(体会.深圳、祖国“变化”的时间之快,变化之大,以及社会日新月异的前进步伐。)
3、你怎么理解“姑娘从溪边挑回一担担摇晃的夕阳……”这句话?省略号起到了什么作用?(让学生练习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4、原来的村庄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昨天贫穷落后]
5、现在的村庄是什么样子?默读3----7小节,体会诗人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写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找出相关词句。(引导学生体会第三小节。)
通过“呵、超出、只不过、奇迹般”等词语,体会诗人对村庄变化的惊喜、赞叹之情。这一节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6、诗人为什么会如此惊叹?到底村庄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组合作学习4---7小节。
7、全班交流。4---7小节从哪些方面写了村庄的变化?你能感受到什么?能不能将你的感受读出来?(让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者的内容和情感。)
8、是呀,农民的生活由物质到精神都“焕然一新”。“这就是昔日……”学生跟读。这一小节中有一个比喻句,你能找出来吗?为什么把今天的农民喻作“春燕”?为什么说他们在“描绘着美好春光”?其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总结----拓展与延伸
深圳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变化的呢?[播放:《春天的故事》]。歌种唱的是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没有改革开放,也许深圳甚至其他城市,还停留在贫穷落后阶段呢。让我们一些来唱这首歌。
(从中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
第二课时
(一)回顾原文
1、有感情齐读课文。
2、诗人是怎样将村庄的变化写出来的?(让学生学习文中作运用的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方法。)
3、原来的村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体会。
(二)巩固生字
1、区分形近字。
2、听写生字。
(三)根据诗歌的写作顺序,背诵课文。
五、板书设计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翻天覆地、焕然一新
一座村庄的秦俑史 篇3
这是杨云龙家,他担任下和村党支部书记达30年之久。2011年将担子交接给新书记后,就在家过起了“看闲书”的退休日子。
杨云龙告诉记者,现在下和村人均不足五分耕地,村民大多吃的是旅游这碗饭,有在秦俑馆搞环境卫生的,有卖旅游工艺品的,有开商店做餐饮的,有做秦俑复制品的……
秦俑的发现,改变了整个下和村的命运。
女红带起首波致富潮
“1983年实行承包制,第二年工艺品就起来了。”杨云龙对记者回忆说。
承包后,下和村人均一亩地,一年中干农活的时间只有两三个月,村里的妇女将大量的剩余时间,都用在做刺绣布艺上。
78岁的董淑芳是下和村第一代做手工艺品的。
“我婆婆活做的细,我也是嫁过来后才跟着婆婆学的。”董淑芳的儿媳庞新迎现在还在做布艺,天气好的时候,也在秦俑馆前摆摊卖。
下和村有一个风俗,家里添人进口,要给娃娃做虎头鞋、五毒小被。秦俑馆开馆后,游人多了,村民试着把这些传统布艺拿出来展示,没想到老外看见后很喜欢,要买,说多少钱就给多少,不砍价,给的还是美元。妇女们做布艺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
那时候卖东西,别说店面,连个摊都没有。常常是村民拿着东西在村口等。看见老外从旅游大巴上下来,就扬手示意。初始做生意,靠的是形体语言,谈价钱都是伸指头,一个指头代表10元钱。
做老外的生意,不能总是伸指头做比划,于是,下和村给这些农家妇女办起了英语培训班。
“是”是也斯(yes)“挠”是不(no)/“没有关系”闹抬头(not atall)/见了老外说“哈喽”(hello)/“万”“吐”“斯锐”跟个元(0 netwo three)/“号吗尺”是多少钱(how much)/分手说声“古得拜”(goodbay)……
在培训老师的指导下,下和村人总结出便于记忆的学英语顺口溜。
“有的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识,但能说简单的英语。”杨云龙笑着说。
村上第一代做布艺的人,现在都已七八十岁,绝大部分人都歇手了。在西杨组一户人家的大门口,记者看见一位76岁的老奶奶,腿上放着一个竹篮,里边是几十个半成品的小老虎。她耐心地给小老虎装上填充物,用针线缝上口,然后摆在摊上售卖。边上围观的人对记者说,奶奶耳朵听不见了,但布艺活还能做。
复制秦俑
“当时看秦俑复制品能卖上钱,也好卖,就开始做这个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下和村支书和力从做秦俑复制品起家,现在已发展成临潼雨园旅游公司。
出临潼城区到秦俑馆的城市快线两边,是一家家秦俑复制品作坊。最多的时候,这样的作坊有200家。
雨园旅游公司门前,临近马路摆着一樽金色的秦始皇塑像。两层楼的上方,竖着一块巨大的牌匾,“雨园文物复制厂”几个字颇为醒目。
“这个铜车马仿品,光成本就要20来万。”和力带记者来到一个展示厅,整个厅就摆着一件产品——与文物铜车马一样大小的仿品。
“发现铜车马五六年后,我们就能做出来了。仿品的零件数量和文物一样多,只是制作工艺有区别。”和力手抚铜车马上的伞盖介绍道,“这个伞盖,秦代制作时用的是浇注工艺,我们用现成的铜板,辅以钣金工艺做成的。”
和力说,用盒子装的那种只卖10元的小兵马俑,他们是不做的。那种纪念品多半是用泥捏的,太阳下晒干,用墨汁染色,很容易掉色,也很容易碎。“我们的产品都是烧制的,模具是从西安美院买的。”
几十年间,秦俑复制品制作工艺不断改进,不过,和力对具体细节避而不谈,只是举了一个包装改善的例子,“最初包装是用碎纸填充包装箱的空隙,现在则采用吹塑法,整个俑体被有弹性的塑料泡沫包裹后装箱,以保证不会在运输中出现破损的情况。”
“生意上的事,现在我都交给儿子了。”和力对记者说。
这几年,生意不如从前,和力的儿子试图通过开网店寻找突破,但和力似乎觉得生意并没有太大的起色。农家乐
1998年,因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到访下和村,这个村一下子名声远播。
“克林顿来的那天,我把做的工艺品摆在门前,克林顿的女儿还买了我一个五毒八角帽。”庞新迎言语中透着得意。庞新迎家在下和村的主街上,是到村委会的必经之路。
“大家光知道克林顿来过,其实,早在1992年,下和村就是西安市定的外事接待村,村上经常有外宾来。”杨云龙当书记时,就先后接待过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
来参观的人多了,开发农家乐的计划就提上了日程。下和村投资近百万元硬化了村道,投资8W多元购置花木和路灯,对村道进行了绿化美化和亮化,还在村内兴建了一个中心广场,投资30万元,引导农民改厕和家庭绿化,提倡使用新能源。
杨云龙说,他们接待外国政府部门,大多数是来调研中国农村改革的。旅游的人,纯粹是看乡俗。
下和村连续4年接待日本九州之翼青年友好访华团,一次来的就有300多人,他们选择到下和村除了看兵马俑,还想体验中国农村大家庭的生活。
“我家里就接待过,都是些中学生。”龐新迎对记者说,她要给来家里的客人准备一顿晚饭和一顿早饭,都是些自家常吃的农家饭。女儿爱说话,和客人聊得很起劲。或许正是这个原因,女儿最后当了导游。
周建琳曾经当过下和村妇女主任, 她告诉记者,她当时的一项工作就是负责接待外国游客。“一般旅游团会提前定项目确认行程,吃农家饭是最常见的项目。我们还让老外学包饺子、擀面、学缝被子、剪纸。石榴成熟时,一人发一把剪刀,到石榴园摘石榴。”
周建琳说,现在还有旅行社给她打电话,她便会推荐秦俑村,因为那里几乎家家都在做农家乐。但旅行社说,老外更愿意到老村来,他们觉得老村更有农家气息。
在秦俑村村口,记者碰上一个开农家乐的老板,他说3月11日就挣了三四十元,没人,尽管已经进入旅游旺季了。“现在农家乐生意不好做了,好的时候一天能有50桌,最少也有20桌,今年差了很多,现在一天只有四五桌。”和力对记者叹着苦经。
尽管如此,下和村人依靠兵马俑过上了好日子,则是不争的事实。老支书杨云龙告诉记者,过去全村以农业为生,现在农业收入占不到总收入的10%,旅游收入的比重上升到50%:过去很多人家吃不饱肚子,现在三四成的家庭都拥有上百万的财产。
布艺会消亡吗?
记者来到周建琳家时,她正在厨房和面准备做午饭。她是下和村把手工布艺从零售做成批发生意的第一人。
和龐新迎一样,周建琳也是嫁到下和村后才跟婆婆学做布艺的。
“我小姑子从上中学的时候起,一直到上大学,一到暑假,就帮婆婆卖布艺,我掌柜的(对丈夫的一种称呼)都会用缝纫机做活。”周建琳寥寥几句话,勾勒出布艺曾在这个农家所占据的主导地位。
“我是个笨人,做布艺被婆婆说哭过好几回。”周建琳说,婆婆嫌她活粗,碰到看不过眼的就拆了重做,她觉得很受打击。
后来,婆婆建议她去摆摊卖工艺品。以前,她在当地一家乡镇纸箱厂干过销售,也曾和丈夫一起往广东贩过苹果。做了一段时间零售后,她对这一行有了了解,就想着做批发生意,北京、广州、深圳、贵州,她都跑过。
“那时候急着挣钱,到旅游点都舍不得进去转一下,只是到卖纪念品的店面发名片,要联系方式。”周建琳笑着对记者说。
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月发几次货,一次最少也要发两大包。生意越做越大,周建琳开始收购村上其他人家的货。有一阵子,家里存着好多不同品种的货,谁要啥马上就能发。为了淘到精品,她专门到一些偏远的山区,甚至到山西收货。
“一些老太太绣的三寸金莲鞋确实好。”周建琳说,对这些工艺品,她都是花大价钱收购。她觉得七八十岁的老人家,戴着老花镜一针一线地做,很不容易。
尽管做的是批发生意,周建琳对包装还是花费了一番心思。她批发来不同规格的塑料袋,然后将一件件布艺独立包装发给买家。买家不仅很高兴,还主动提出多加点钱。
“我嫁过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白天晚上地做,最近这一两年才不熬夜了,眼睛不行了,干这活儿伤眼得很。”庞新迎一边坐在院子里的席子上做活,一边对记者说。
2010年是个转折点。周建琳告诉记者,现在批发的量也大不如从前,一、两个月走的量,都不如以前一次发的量大。村上做布艺的只剩T40%了。外出打工,最低70元一天,高的100元。做一个五毒小被,好多道工序,两天才能做一个,批发价才50元,如果算上功夫钱,做这都是赔钱的买卖。
《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祖国建设”主题单元的第二篇主体课文。全文共8个小节,借助诗歌的形式,运用多种修辞方法,通过今昔对比,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我国经济特区——深圳从小渔村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的巨大变化。以这样一个“小村庄”作为中国大社会的缩影,通过村庄的今昔对比,讴歌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城市面貌和人民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高度赞扬了改革开放的好政策,赞美了社会主义祖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二)学情分析
由于受年龄及环境所限,学生对诗歌中所述的内容感受不深,缺乏生活和情感体验。
(三)教学目标确立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记“翩翩起舞”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积累诗歌优美的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诗歌的内容,了解深圳和祖国改革开放后的巨大变化,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了解深圳和祖国改革开放后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感悟、积累诗歌优美的语言,理解诗句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程序:
课前准备:休息时放《春天的故事》歌曲视频。
一、谈话导入,释疑课题
刚才这首歌里唱到了一位老人,你知道那位老人是谁吗?要注意礼貌,应该叫邓爷爷。你对邓爷爷有什么了解吗?(课件)这位老人就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爷爷。
歌中的那个圈又是指哪里呢?是经济特区—深圳。(课件)在邓爷爷没有画这个圈之前又是怎样的呢?有一首诗对此进行了具体的描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感知大意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标出小节序号。遇到困难可以借助工具书或请教老师,同学。
2、我们在朗读诗歌时候,一定要注意读出韵味来。老师看到这首诗的语言特别优美,也想来读一读,可以吗? 同学们边听边思考思考,诗里主要写了什么?
3、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谁能简要概括一下。
昨天指什么时候?(过去)今天指的就是深圳的?(现在)
4、哪几节写昨天,哪几节写今天?注意,第3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三、细读感悟,理解文本
( 一)学习昨天的深圳
1、现在先浏览一下描写深圳昨天的诗节?
2、这座村庄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用一个词概况 贫穷落后(板书:贫穷落后)
3、课件图片 我们来看看原来的深圳什么样。
4、我们也常听爷爷奶奶说起他们以前的生活,谁来讲讲以前的生活什么样呢? 爷爷奶奶们愿意过这样日子吗?不愿意。
5、是呀,“贫穷落后困扰着人们”, “困扰”这个词告诉了我们昨天的人们是什么感受?能通过朗读来表达人们的心情吗?
6、那么,人们在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7、从省略号中你还联想到了什么呢?(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
(二)学习今天的深圳
(1)看变化
1、今天的深圳什么样呢?请看图片。
2、再扫读一下描写今天的诗节,看看今天的深圳又留给你什么印象吗?繁荣富裕…焕然一新(板书:焕然一新)。
3、哪几节具体描写了今天的焕然一新? (第4、6、7节)
4、我们先来看看今天的城市有什么变化?你能美美的读一读吗?
5、人们呢?我熟悉的乡亲们呢?难道离开了世代居住的地方?——学生接读 “ 不,他们没有离开故土,在特区到处可以看到那些熟悉的面庞。” 这节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好处?咱们再来合作读一读。
6、那么,今天的人们又在干什么呢? 谁能幸福地读读后两句?
7、人们还有什么变化?(思想转变了,能够放眼世界。从哪句里看出来的?(再不是…)、随机教学)
8、结合上下文你怎么理解前两句话?同桌交流一下。
9、引读 所以说 “从仪表到心灵—— 就像那——” 男女生比赛读这一节,先自己练习一下。比赛读
(2)找原因
1、从鲜明的今昔对比中我们看到了深圳惊人的巨变,那究竟是什么让深圳这个小渔村有了如此的变化呢? 改革开放(板书:改革开放)
师介绍改革开放:
2、我们看到,是改革开放让深圳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所以诗中这样写道“这就是昔日——”学生齐读最后一节。
3、这里把谁比作春燕呢?(改革后的深圳人)春燕的飞来预示着什么?(春天来了)
4、看到这些变化,你有什么感受?
四、升华情感,诵读诗歌
1、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我们的家乡有什么变化?
2、充满智慧的你对家乡的建设有什么构想?
3、让我们带着激动之情再来感受这个“春天的故事”。下面,咱们来有感情朗读全诗。
【教育是一座村庄】推荐阅读: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设计教学设计范文06-02
那是一座山想象作文08-08
假如我是一座“桥”11-11
沟通是一座桥梁作文600字06-15
假如我是一座桥作文10-09
一座城10-12
文明一座城10-09
《一座铜像》教学反思05-30
架一座心桥作文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