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村庄简介(共10篇)
美丽乡村村庄简介 篇1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实践和调查研究,就当下乃至今后加强村庄规划和建设美丽村庄的推进进行了深入分析。针对村庄规划、建设、环境治理等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并阐述了基础性、可操作性的观点及村庄规划的思考。
关键词:村庄;规划;思考
1村庄状况与问题
由于农村生活习惯的原因,导致旧村庄存在破旧房、老损房、空置房屋多,存在无修、翻、改建资金和能力等状况及问题。一是长期居住的旧村庄存在脏、乱、差、破,不规范等问题;二是人畜禽粪便、灰土、垃圾、柴草、秸秆等乱倒乱堆,无人制止;三是旧村庄道路“弯曲道、羊肠道、毛毛道”“暖天恶臭味,风天扬灰土,雨天满道泥”;四是旧村庄内道路无规划,宽窄不一,无花草树绿化;五是村庄存在缺失建设规划,房屋建筑南北宽度不同,院落长短不齐的问题;六是无划定收集、处理、存放、管控生活垃圾的统一点位和柴草秸秆等垛存区域,给人居生活环境带来污染和危险;七是对新建和改造的村庄或部分较好的老村庄,缺乏统一管控的长效机制和措施等状况及问题。
2村庄规划的主要原则
2.1村庄规划与自然结合原则
在村庄规划中,要重视现有风土风貌,乡土民俗。利用好现有条件,有山靠山,有水依水,坡地平地互用,宜山、岗坡阳面,忌山、岗、坡背面和易滑坡、泥石流等风险大的地域。根据土地利用价值、利用率与自然现状结合,依地块区域所有权属确定村庄用地。遵循规划与自然结合,相互协调的原则。
2.2村庄规划整体性原则
村庄整体性规划是村庄建设的关键,也是协调村庄各业发展,建设美丽村庄的基础。因此,要把整个村庄可利用、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和生态条件进行整体整合运用。把建设用地、规划、格局、内容、标准,纳入村庄总体平面规划、建设规划设计中,并对村庄的总体、定位、公共事业、村级私人工商业、基础设施、道路、绿化等功能统筹规划布局,力争整体、完美,宜居住、宜生活、宜发展。
2.3村庄规划复合性原则
在新村庄建设前和旧村庄改造时,要把建设项目用地性质、用地规划、建设内容之间的混合、布局、空间与地面利用、合并建设情况,进行合理布置,有序整合。努力打造规划设计,优化居住生活环境和空间配用的村庄复合性规划。
3村庄规划的重点
经综合归纳,村庄规划重点为:一是重点考虑村庄文化规划。充分利用或挖掘历史文化、人物文化、休闲文化、创意文化、现代文化、远古或近代科技等,作为村庄规划的重点,实施村庄文化建设;二是重点考虑村庄自然现状规划。充分利用山地、坡地、平地、生态资源等因素,宜居则居,宜游则游,宜园则园,宜商则商,宜花木果则花木果等自然现状,重点考虑村庄规划和建设。打造居住与游玩、社会服务、休闲庄园等民宿式的自然圣地,提高乡村居住生活品位;三是重点考虑村庄模式品牌规划。要充分考虑村庄多功能模式,把居住生活式、田园农家乐式、商企运营式、农业耕作式等功能规划项目进行重点融合,搞好模式品牌规划,打造知名品牌经济;四是重点考虑村庄活动节规划。要重点打造民风民俗活动节、农村庆典活动节、民间名人、名物、名景活动节,名优特农产品宣传节等规划;五是重点考虑村庄美化规划。要充分考虑各项有效易实施的综合措施,重点搞好村庄美化规划。通过村庄绿化、道路硬化、村庄亮化、环境净化、建筑群体、园林、景观、广场建设等村庄美化,打造形成长效的村庄美化规划和建设。
4村庄功能结构规划
4.1实地状况
山区半山区域选山川地、岗坡地;平原地区,选择地势较高地带;有河流的选距河流500百米以外地块,有湖泊水库的择距湖、库千米以外地块,尽量用荒地、废地,不占用耕地和基本农田;做到不影响河湖库水的景色,不破坏或污染水资源的前提下,进行功能结构规划和建设特色村庄。
4.2村庄建设情况
整理土地后再建设,先通地下给排水、供电、热、气、配置消防、电视、网络等隐形工程主管道规划设计;进行地上通路、建筑物主体规划设计;减少或杜绝地表明管明线,地上建筑物外主体悬挂管、线,或各种管、线交叉成网的问题;搞好村庄功能结构规划,并顺次建设村庄。
4.3村庄地块的地势、地貌、地形、位置和发展方向
要从实际出发,宜仿古型则仿古,宜现代型则现代,宜大型村则大村,宜多村(屯)合并型则多村(屯)合并,宜园区型则园区,要有前瞻性地进行科学规划和建设村庄。
4.4村庄建设风格
要建设好村庄绿化规划、村庄内路边绿化规划、宅院内外绿化规划、休闲或健身场绿化规划等。在绿化时,应选用适合村庄绿化的树种:环村庄绿化,选用乔木类多品种栽植;村庄内外路边绿化,选用灌木类多品种花木果树、风景树等为主,少量乔木树结合栽植;村庄宅院绿化,选用果树花木、经济林类等品种栽植,搞好绿化。通过实施长效的村庄规划建设,创造村容整洁、环境优雅、宜居住、易發展的现代化特色美丽村庄。
美丽乡村村庄简介 篇2
1 凸显产业、用地布局的协调统一
首先, 在总规的分析部分, 着重依据村庄的自然资源禀赋、交通区位等基础条件, 根据区县的宏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策导向, 分析产业发展方向、布局区位和规模测算, 对产业用地和相应的产业人口规模做出合理估计;其次, 明确建设用地中指标的腾挪转留和地块的调转整合, 使产业发展的用地数量需求和形态要求与土地供给相一致, 将产业建设用地计入村庄建设用地规模 (当然农业种植、观光农业等不计入建设用地) ;最后, 根据分析的区位布局与村落布局影响关系, 对产业用地定位落图, 在总图上反映出来。
2 在村落空间中凝聚乡土文化
2.1 围绕强化邻里关系规划村落空间
营造人居尺度的村落空间增加居民的环境亲近感和乡村的归属感。具体做法是:以人的感受和尺度设计村落空间, 建筑形式符合人的视觉审美, 如对平屋顶增加小坡檐、坡屋顶增加挑檐修饰等;活动空间适应人的步行出行距离;院落布置满足人的生活习惯, 如符合宁南地区新建住宅院落形式采用“高主房+外低厢房”的形式等;开发强度适应人的宜居环境, 如控制民居建筑层高、不鼓励三层以上民居建设等。
在适宜的空间尺度中, 创造乡村邻里的生活和沟通氛围。在有历史特色、民族风貌、民俗特色的村落集聚区, 不搞大拆大建, 而是采用完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 在房屋加固和改造中体现传统元素和民间工艺做法, 对原有环境中适当修补、增加融入地方特色景观小品等手段, 在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 保留核心环境氛围, 真正做到让熟悉的乡间氛围和生活场景可持续保存, 一齐构筑乡土文化的共同记忆, 让村落真正凝固乡愁。
2.2 围绕增加人际交流创造半公共空间
具体的做法:组团绿地的交流空间改造。组团绿地由于自身规模较小, 适宜散布于居住组团之间, 于巷道接口的起承转合处, 在此基础上增加乔木绿化, 设置相应的桌椅、小品等设施, 即可利用宅旁空地、住宅自然错落围和, 创造半封闭、半私密性的公共空间, 以小规模的聊天、弈棋、健身等活动, 诱导居民间交流活动的增加, 保持乡村生活的社交习惯。
3 在自然生态中提炼景观风貌
乡村风貌营造是美丽村庄规划中的重要一环, 在宁夏美丽村庄的规划实践中, 我们遵循的核心内涵是汲取自然元素, 融汇乡村脉络, 达到村落人文景观与山水田园景观有机融合。
在川区 (平原区) 的村落布局中, 强调集聚村落的空间布局灵活性, 在形态上面向田园、拥抱自然, 将农田与果园以景观的形式嵌入村庄布局中, 打造若干观光种植园区、采摘体验区, 保持公共活动空间与田园开敞空间相连通。
对于山地区的村落, 加强对景、借景等手法的运用, 以山水田园的流动韵律引导实体空间的起承转合, 增加视觉景观廊道, 强调山脊线与村落天际线的有机协调, 倡导公共活动空间的布局与视觉留白相结合。
4 在灵活配置中提升设施水平
4.1 公共服务设施方面
针对村 (队) 合并整合的实际, 确保人均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量在与其功能等级相适应的情况下不明显降低, 保证在人口集聚后, 原有居民享受的服务水平有所提高, 新迁居民享受的服务水平明显改善。经验做法有两点:其一, 不再鼓励分散的增加各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规模, 而是在有条件的地区, 设立社区综合体 (含文化、医疗、体育、活动场所等) , 以提升设施等级和服务距离、增强综合服务能力、集约利用土地。其二, 将公共设施分散到组团, 以其为组团中心, 以居民步行距离半径, 构建为中心村组团, 做到公共服务设施的等级功能与服务半径相适应、公共设施的服务半径与居民步行交通的出行半径相适应。
4.2 市政基础设施方面
从区域统筹的角度出发, 注重规划留白。具体做法是, 在现阶段的总体规划中, 将满足村庄中远期规模和发展需求的基础设施, 通过三区四线等空间管制方法的协调, 将预留设施用地、预留管线廊道和接口处用地都在规划图上落地, 进行规划留白, 实现在后续分期、扩建项目中, 保持与近期规划连续性、共享性。
以道路网为基础, 架构市政、防灾设施。在整治扩建中心村的过程中, 以连通村内道路网为要求, 保证干道路幅宽度大于3.5米, 以道路改造为基础, 实现管线综合, 管线改造与道路改造同步进行, 在专项管网论证后, 与道路并图施工, 并在有条件的村落, 设置综合管线槽, 以节约建设成本、实现便捷维护。
5 结语
美丽乡村村庄简介 篇3
关键词:新型城市化;美丽乡村;示范村庄;创新
1.引言
2011年广州市于第十次党代会作出“12338”决策部署,全面实施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以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广州市美丽乡村示范村庄规划首先在全市各区(县级市)选取了26条具有代表性的村庄进行规划编制。本文在分析传统村庄规划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规避问题”的视角出发,总结广州市美丽乡村示范村庄规划中的创新性尝试,以期能够对今后的村庄规划编制在规划方法上提供有益的借鉴。
2.传统村庄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传统村庄规划实施效果总体上不够明显,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过于重视规划编制,忽视落地实施
在以往的村庄规划中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与上位规划(主要是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控制性规划和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脱节,同时缺乏一个统筹资金、政策和管理的专门机构以及政府统筹推进规划落地的工作机制。
(2)过于重视政府主导,忽视村民参与
以往村庄规划通常是政府做指示,规划师按照政府要求和相关规范进行编制,较少考虑实施路径,与村民的切身利益关系不密切,使得规划实施缺少动力,造成“规划超前、实施被动”的局面。
(3)过于重视物质规划,忽视村经济发展
传统村庄规划关注的问题基本集中在完善村庄配套设施以及整治村庄环境等方面的问题,缺乏对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引导。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村庄的环境,但这种“外部植入式”的规划理念过分依赖于政府等主体的资金投入,没有真正解决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问题,也不能对村民的收入增长带来实质性的影响。
3.广州市美丽乡村示范村庄规划编制中的方法创新
3.1 运用“三规合一”,解决落地实施问题
“落地难”一直是困扰着传统村庄规划的一大难题,导致其根本原因是村自身的发展诉求已经超出了上位规划所给与的用地指标。美丽乡村示范村庄规划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实现土地资源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整合的问题,但现状存在村建设用地不断增加与上位土地指标不够的矛盾。在本次广州市美丽乡村示范村庄规划中,着重运用“三规合一”的手段来解决传统村庄规划中落地难的问题:
(1)协调村庄规划与城市规划
确保示范村规划与城市总规及控规相协调。对于部分规划符合土规但与控规有矛盾的乡村,在原则允许的条件下,可通过对控规进行微调来实现村的发展意愿;对于上位规划与村民矛盾特别突出的,建议近期仅做整治规划,控制发展规模,远期通过置换“空心村”等方式,实现村民利益与政府要求的平衡。
(2)协调村庄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原则上要求在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开展村庄规划编制,从长远规划角度,在本村建设用地总量不变并不涉及基本公田保护区的前提下,可以通过移动土地利用规划的建设用地图斑,优化村庄建设用地布局。对移动的建设用地图斑,在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前用虚线表示,作为村庄长远规划的建议。也可以以镇(街)为单元进行统筹,在整个镇建设用地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优化建设用地布局,并在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后方可实施建设。
3.2 建立“四位一体”工作机制,解决村民参与不足的问题
本轮美丽乡村示范村庄规划建立起了包括问卷调查和村民访谈、规划工作坊、规划公示、村民审议等“四位一体”的村民参与机制,力图使村庄规划变成村民看得懂的规划和指导村民生产生活的村规民约。
(1)前期问卷调查和村民访谈。重点听取两委会成员、各村民小组组长、村民代表、党员代表对于本村规划的意见和建议,了解村庄需要通过规划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征询村民对产业发展、公共设施、道路交通等方面的规划意愿。(2)规划工作坊。是指规划师将初步方案以村民能看懂的“规划图解”形式,多次进村与村民沟通协商村庄发展的重大问题。每次工作坊又细分为规划解读、规划讨论、规划答疑三个环节:在规划解读环节,由规划编制单位把规划设计初步成果,整理成通俗易懂的规划图和文字,向全体村民代表进行介绍;在规划讨论环节,村民代表分组进行讨论,每组发放一套规划图纸,有一名规划师组织本组村民进行讨论,并解释规划、记录村民意见;在规划答疑环节,由规划师汇总村民提出的问题,进行集中解答。(3)规划公示。对村民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研究分析,修改规划初步成果,形成村庄规划成果,并在村庄公共场所张贴以及在网上公示30天,通过设置意见箱、电话、网址等方式收集村民意见。(4)村民审议。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投票表决”审议村庄规划成果,使村庄规划成为村民认可的、能够指导其进行村庄建设的“村规民约”。
3.3 设置特色项目,实现村庄内生发展
以往的村庄规划大多属于“输血式”规划,过度依赖政府的大量资金投入。广州市美丽乡村示范村庄规划根据26条村庄的农业发展基础和旅游资源条件,提出了利用村庄自然资源发展特色农业观光旅游产业以及“景区化管理+农户经营”发展旅游休闲产业等模式,实现村庄的“造血式”发展。
(1)利用村庄自然资源发展特色农业观光旅游产业
白云区寮采村规划建设了集农家乐、水上乐园、开心农场、现代农业等项目于一体的世外桃源乡村旅游项目。该项目规划了3个农业种植示范基地和1个农业体验区,通过推广农业体验项目,以20平方米菜地为单位出租给市民,市民可以自己耕种,体验种菜的乐趣,也可以委托当地农户种植。
(2)“景区化管理+农户经营”发展旅游休闲产业
白云区白山村依托帽峰山森林公园南入口的区位条件及良好的环境资源条件,重点发展旅游配套服务及休闲观光农业。村民住所与旅游接待相互结合,把住所变成为生产工具,成为家庭收入重要来源。规划建设乡村酒店和农家乐,打造乡土生态与现代岭南文化相结合的旅游配套服务基地。
4. 政策建议
4.1 实施分类引导的差别化村庄规划
以村庄布点规划为指导,实施分类引导的差别化村庄规划。根据不同区域、不同资源的各类村庄特点,科学构建发展路径,引导村庄分类规划建设。综合考虑城镇增长边界、城市生态控制线、重点功能区发展等因素划分更新型、引导型、培育型三类村庄,改变以往村庄规划建设管理一刀切的面貌,从“城非城、村非村”走向“城即城,村即村”和谐共生的一体格局。
4.2 构建乡村规划配套制度
逐步建立起助村规划师和村规划理事会的创新制度,引导村庄规划的顺利实施。助村规划师制度主要是明确每一个村都有一名固定的规划设计人员作为与镇、设计单位和规划分局沟通的桥梁,保证规划编制的现状调查、设计、征求意见、方案审查和村民代表大会等环节能顺利衔接。此外,通过助村规划师,还可定期向村民宣传规划法律法规,增强基层干部群众的规划意识。同时以村委牵头,建立村规划理事会,形成规划单位与村民之间的沟通桥梁。理事会由村委会主要成员组成,负责与规划编制单位的沟通,并将各阶段的规划成果及时传达给村民,使村民最大程度的了解村庄规划成果。
参考文献:
[1]叶斌,王耀南,郑晓华等. 困惑与创新——新时期新农村规划工作的思考[J]. 城市规划, 2010,34(2):30-35.
美丽乡村村庄简介 篇4
文明莲花焕新颜
——**村“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情况简介
**村位于**县城以东。全村共465户1512人,耕地面积800余亩,村域主导产业是农业的蔬菜、药材种植以及个人经营工商企业。近年来,我村围绕“人居环境抓整治、硬件设施抓投入,旅游产业抓基础”工作思路,通过绿化亮化、旅游开发、人饮安全等一系列工程,村容村貌明显改善,群众素质明显提升,乡风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先后被评为“全国乡镇体育健身示范工程”、“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市敬老爱老模范村”、“平安村”“文明村”“社会治安模范村”,2016年被城固县申报为省级“美丽乡村.文明家园示范村”。
基础设施重投入,美化环境提精神。先后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对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等群众文化活动阵地进行了提档升级,并新建了乡村大舞台。投资40余万元,对村民房屋外墙面进行了统一风格的粉饰,更换安全窗户防护栏。引进优良的“七彩莲花”新品种扩种百亩,新建占地面积30多亩的莲花生态养殖垂钓基地即将竣工,村道路“白改黑”、电路改造、庭院打造、村史馆的修建也将在年底之前全面完工。累计绿化面积5000多平方米,栽植各种苗木3万余株;投资40万元,新建村“网格化管理平台”,实现村内重点区域监控全覆盖;建成了村级生态湿地污水处理站一处。成立**村环卫队,落实保洁责任,随时对村内环境进行保洁,通过一系列措施,村域环境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善,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攀提升。
文化熏陶重氛围,道德实践强素质。一是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墙面、广场、灯杆为阵地,制作一批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的宣传图展,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二是村党员远程教育平台有效运行,农家书屋各类书籍4000余册免费对外开放,群众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三是发挥道德讲堂作用。充分利用道德讲堂,提升群众道德素养,截止目前已开展道德讲堂活动5次。四是深化文明村创建。通过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树立家村新风尚。
日常行为重管理,移风易俗扬正气。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和《卫生公约》,成立了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推举德高望重的村民为成员,充分发挥“一约四会”作用,在全体村民中倡导“除陋习、树新风”,不断规范村民文明等行为,做到事事有人管、有人抓,从而实现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通过“一约四会”的有效管理,群众“崇尚文明、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逐渐形成,婚丧大事大操大办、盲目攀比等歪风邪气得到了彻底扭转。2016年,在红白理事会的管理下,婚丧嫁娶压缩酒席数量、控制烟酒档次、规定礼金标准,全村12户过事群众平均压缩开支40%左右,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得到了实在利益。
美丽乡村村庄简介 篇5
一、基本情况
淌泥河村位于210国道两旁,距离县城11公里,乡政府驻地以南2公里处,下辖4个村民小组,共有156户,555口人,现有耕地1467亩,其中核桃面积1200亩,挂果面积700亩。宜林荒坡地3000亩,是以种植地膜玉米和核桃为主导产业的村,2013年村民人均纯收入7100元。
二、主要措施
淌泥河村是立足旧村改造基础上实施的“美丽乡村”建设,乡村主要做到“三个依靠”:一是依靠群众。不断动员和发动全村群众积极开展植树栽花、院落美化和门前“三堆六乱”治理,提高农民建设家园的热情。二是依靠包抓部门。县委组织部、县财政局、县扶贫办对淌泥河村“美丽乡村”建设给予了充分的关心和支持,县财政局已投入20万元建设资金用于支持村上环境治理,为该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三是依靠项目。目前,在该村实施的有“中彩”项目、县发改局支持的河堤治理项目、县核桃办支持的核桃产业园区项目,这些项目的顺利实施,为该村建设旧村改造产业带动型“美丽乡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主要工作
今年该村建设主要抓了“四项工程”:一是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工程。拆除影响村容村貌的旧房屋5户24间、迁移
乡村社会的公共性与村庄治理 篇6
熊易寒
社会学者张静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指出,当代中国村落政治的一大痼疾在于:利益政治支配人事变更,张三通过上访或选举取代李四,但之后一切照旧,依然是通过个人关系运作公共事务,“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始终无法建立一套现代的公共规则,导致公共服务原则付诸阙如。
张静的这一论断曾经让我深深地为乡村社会的前途担忧:村庄治理如何才能摆脱“低水平循环陷阱”,跃迁到一个更加理想的状态?当前的这种困局,是因为中国农民“善分不善合”,还是因为农民的组织化方式出了问题?如果说公共规则是唯一的解决方案,那么,这种公共规则应该如何建立?是诉诸乡村社会的自主性,还是依靠国家的“送法下乡”?
最近出版的两本关于中国农村政治的博士论文,在一定程度上解答了我的困惑。一本是美国政治学者蔡晓莉(Lily L.Tsai)的《中国乡村的连带团体与公共物品》,另一本书则是国内青年学者刘伟的《难以产出的村落政治》。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两本专著从不同的视角回应或突破了张静关于“公共规则缺失”的论述。
蔡晓莉提出了一个非常“西方中心主义”的问题:在不存在西式民主的条件下,是什么机制促使中国乡村的公共机构提供最基本的公共物品?在当代中国的财政体制下,村内的公路、学校、卫生、排水、灌溉等公共设施主要依靠村委会筹资修建,各个村庄在这些公共物品的供给方面差异甚大。最初蔡晓莉猜想,村庄的经济发展程度和集体财产多寡可能是决定性的因素;但经验观察很快令她推翻了这个假设: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江西,同样贫穷的两个邻村,一个村的道路宽敞洁净,而另一个村的马路则坑坑洼洼;而在富裕的福建沿海,同样是财力相当的两个村庄,一个村的公共设施一应俱全,而另一个村除了有气派的村委会办公楼,连条像样的村道都没有。由此可见,“不差钱”并不一定会带来良好的治理。此外,在这些村庄,公共机构和制度安排也大同小异,都实行村民自治,基层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基本雷同,蔡晓莉的调查显示:村委会选举和村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施对村庄公共物品供给并没有显著影响。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造成了这种差异呢? 在深入细致的质性研究与大样本的定量研究基础上,蔡晓莉发现并论证了一个新的解释变量:连带团体(Solidary Groups)。所谓的连带团体,主要包括宗族组织、社区协会、寺庙和教堂。蔡晓莉指出:即便没有民主或科层式的责任机制,只要当地官员属于某个希望他们提供公共物品的连带团体,他们便很有可能提供足够的公共物品。也就是说,这些连带团体可以构成非正式的责任机制(Informal Accountability),促使官员对民众负责。咋一看,这并不新鲜,完全是帕特南的社会资本研究路径,认为公民之间的信任、规范、合作与结社可以培育公民美德和共同体,提高政治参与度,进而提高政府的治理绩效。但是,蔡晓莉进一步指出:并非所有的社会团体和社会资本对政府绩效和公共品供给都有正面影响。
只有同时具备两种结构特征的连带团体能够在功能上替代正式的责任机制:首先,连带团体必须具有包容性,即对当地任何人都是开放的;其次,连带团体必须是嵌入性的,它的成员要包括当地官员。当满足这两个前提时,村庄的治理边界就会与社会边界重合。村庄就超越了行政区划的意义,不仅仅是行政版图上的一个小圆点,而是由共享某种传统、信念或利益的人组成的社群。当村庄内部存在这类组织时,村干部的行为会受到道德义务的约束,更多地为村民谋福利,因为他们与村民同属于一个共同体,有共同的血脉、信仰或者利益,他们彼此之间存在着一种责任和义务。村干部或许可以利用信息不对称、地方性知识来“忽悠”基层政府,摆脱正式制度的约束;但如果有连带团体的存在,他们就必须给自己的族人或其他团体成员一个交代,否则他们在社群中将丧失道德地位,这就构成了一种非正式激励机制,促使村干部为村民提供公共物品。
通过向连带团体履行集体责任,村干部可以在集团成员中获得社会声望和道德地位。对于村干部而言,这是一笔宝贵的政治资源,能够帮助他们执行难以执行的国家政策,譬如计划生育、税费征收。如果不履行集体责任则意味着道德地位的丧失,他们就会被排除在团体活动之外,甚至遭到连带团体的抵制,日后便难以在村里开展工作。
蔡晓莉用三种类型的连带团体来说明她的理论:其一,村庙。小型村庙为人们提供烧香、宗教仪式、节日演出的场所,有时还组织体育竞赛和旅游。当某寺庙委员会要求村干部修缮学校或公路时,村干部会很快回应。作为回报,寺庙委员会将宣传村委会的好名声。当村委会与村民发生矛盾时,寺庙委员会协助村干部与农民协商解决。寺庙委员会兼具包容性和嵌入性,可以对村委会提供公共物品施加积极影响。其二,乡村教堂。政府允许基督教教堂存在,但严格规定党员干部不得加入。因而,乡村教堂不具有嵌入性,不能促进村委会对公共物品的供给。
其三、宗族或者说血缘集团。这是中国农村最常见的连带团体。当一个宗族把村里每个人包括在内,宗族的功能就与村庙类似。但如果宗族不覆盖全村,村民就被分成几个派系。嵌入某个宗族的村干部也可能组织一些项目,但这些项目可能只对他所属的宗族有利,全村却受益不多,这种情况往往会加剧村内的宗派斗争,不利于村民福祉的改善。
蔡晓莉的这个理论非常富有启发性,打破了我们对于公与私的传统认识。按照张静等学者的理解,宗族、家族、村庙等组织本质上是台湾学者林毓生所说的“私性社会”(Private Society)。林毓生认为中国传统的“民间社会”(如行会、帮会、寺庙等)是以家庭式结构组成的,具有很强的“私”的性格,大多由血缘亲疏来决定的,以家庭为本位,是与“公民社会”相对立的“私性社会”,不利于形成一套普遍性的政治游戏规则,无法突显公民社会的“公共性格”。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使之转化成“公民社会”的现代组织。张静的设想与之相近,主张以公共规则取代公私混合的结构。
然而,蔡晓莉的研究表明:公共性就蕴含在“私性”之中。当行政村的边界与宗族、宗教的社会边界重合,“私性原则”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公共规则”的功能了,基本的公共服务也就有了保障。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乡村社会的公共性。
乡村社会的公共性与城市有着很大的差异,以我个人的亲身经验为例:去年年底,我祖母病危,按照乡俗,不能在城里去世,而必须回到乡下的祖屋里咽气,否则不吉利。但祖屋已经被我叔父租给了外乡的一个老太太。于是家里人找房客商量,是不是可以“借用”祖屋送终和办丧事,虽然这会给房客带来很大的不便,但对方还是爽快地答应了。作为回报,我祖母丧事期间,房客老太太和她的小孙女跟我们一起用餐。到了出殡的前一天,“上人情”(付礼金)的时候,这位老太太还是坚持要上一百元的“人情”,众人怎么劝都不肯罢休,只好收下。事后,我们私底下以红包的方式将礼金返还给她的孙女,她才没有推辞。
这个故事可能是城市社会的逻辑无法理解的:首先,按照房屋租赁关系,这位老太太完全可以拒绝房东的“无理”要求,因为她已经支付了租金,我们不可以“染指”她对房屋的使用权;其次,这位老太太非常贫困,儿子儿媳在广东打工,她独自带着孙女租住在我家的祖屋里——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土坯房,破旧不堪,家徒四壁——在这样的情况下,她完全没有必要给非亲非故的房东“上人情”。
但是,乡村社会不是这么思考问题的:乡村社会的产权关系、群己权界是相对模糊的,人们不习惯跟熟人算得太清楚,如果算得过于清楚,那就表示:我不打算跟你来往了。人们更倾向于通过人情往来的方式“相互持股”,你中有你,我中有你。这样一来,我们对彼此就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这就是为什么,在乡村社会,礼物经济显得更加重要。因为一旦你退出礼物的循环,你就不再是游戏的参与者了,互不相欠,也就隔断了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正因为如此,在农村,丧事是集体的事情,几乎全村的老少都会参与其中,或帮忙,或出工(有低于市场价的报酬),最低限度也会出一份礼钱,吃一两顿饭。而在城市,丧事完全是一件私事,殡仪馆是一个封闭性很强的私密空间,一个社会成员去世了,甚至不会惊动他的邻居。
乡村社会是自然“生长”出来的,城市社会则是人造的、规划出来的。后者是一个大规模的陌生人社会,在那里产权清晰,几乎一切公共物品都依赖正式组织来提供:在小区,有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在小区之外,有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大大小小的单位。乡村社会没有那么多正式组织,也没有那么多的财政支持,不少公共物品都是由非正式组织来提供的,以私性的逻辑运作出公共的产品。
简言之,与城市社会相比,乡村社会具有更强的人情性质,群己权界不那么泾渭分明,公与私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类似于费孝通所说的差序格局,向外看,是私,向内看,则是公。公私的界限是模糊的、权宜的、非正式的。在特定的条件下,“私”完全可能服务于公共性的目标。公共性的建立不必以抑制私性为前提,正相反,对私的尊重、对传统的尊重,也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生成公共性。也就是说,公共性是有层次的,有“大公”(国家),也有“小公”(各类社群或集体),“小公”构成了“大公”与“小私”的中间地带,可以发挥缓冲和纽带的作用,促成公与私的重合。
但是,公与私的重合,毕竟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不是每个村庄,都正好有一个兼具包容性和嵌入性的连带团体;更糟糕的是,正如蔡晓莉意识到的,过度依赖非正式制度可能会给将来建立正式制度造成困难。那么,如何处理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村落自生秩序与国家治理体系之间的关系呢? 这就是刘伟的《难以产出的村落政治》一书力图解决的问题。刘伟的逻辑起点与张静有所不同,在他看来,农民并非缺乏“公心”,也不乏集体行动的能力,事实上,农民常常为一些公共议题而集合起来,形成各色各样的群体性活动,只不过,这些群体性活动往往“只开花,不结果”,他用“没有产出的政治”来描述这样一种结构性困境:围绕各种类型的利益,村民群体性活动往往可以迅速展开,但由于国家(主要是基层政权)对此缺乏回应,加之活动过程中精英/信任的缺乏(实质上是权威的缺乏),导致群体性活动不能产生预期的结果。用政治系统的理论话语来说,就是只有政治输入(通过群体性活动进行利益表达),却没有政治产出(形成具有规范性和约束力的规则或决议)。
基于这一经验事实,刘伟认为:国家仅仅在村落安排一定的现代制度并不能自然带来有效的治理,更为重要的,需要有一种力量和机制将现代制度嵌入村落并成为村民的生活方式和游戏规则。这似乎又回到了张静的问题。刘伟开出的药方主要包括两味药:
一是国家的合理、适度介入。在他看来,涉及公共事务的村民群体性活动客观上需要与国家的有效衔接,村民群体性活动之所以难以达成,除了市场化和家庭经营带来的利益分化、纠纷增多之外,国家的基层代理人对村落的介入方式也是一个深层次的原因:一方面,是国家的行政化干预;另一方面,又常常存在国家“不在场”的情况。国家时而“越位”,时而“缺位”。这样不仅损害了国家在农村社会的权威,也侵蚀了村落社会所剩无几的自主性。因此,国家需要以更加制度化的方式去积极回应村民的群体性活动和政治诉求。一方面让自生秩序在其应当发挥积极作用的空间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国家权力应调整其介入范围和介入方式,帮助村落重建政治共同体,从而在新的基础上与自生秩序相衔接,共同生成村落中的治理结构。
二是乡村精英与社会信任。在刘伟看来,“没有产出的政治”,其根源还在于村落政治共同体的解体。刘伟的研究虽以国家与社会关系为分析框架,但却极力避免这一研究范式的结构主义之弊,没有就农村而研究农村,而是把当代中国农村放置到城市化的大背景中加以考察:当今村落共同体的部分解体,在一定程度上是城市化的结果,因为大量农民进城务工,他们的生活重心已经转移到城市,其中的精英分子或在城市定居,或到县城和乡镇购房置业,这样不仅导致了能人的流失,更重要的是,缩短了村民的博弈链条,降低了彼此之间对于未来长期合作可能性的预期。博弈论早已证明:长期的重复博弈有利于人们选择合作,而短期的博弈则可能诱发欺诈与不合作。人无恒产则无恒心,当越来越多的村民离开或可能离开村庄,村民之间的合作也变得越发不可能。那么,在城市化的大趋势下,如何再造精英和重塑信任呢?刘伟指出,国家应该让渡部分发展空间,或是供给相应的资源,帮助农村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社会组织,并展开相应的群体性活动。结合蔡晓莉的“连带团体”理论,我们在推动社会组织的发展时,应当使其同时具有包容性和嵌入性,一方面要向全体村民开放,但必须是志愿性的,不得使用强制手段;另一方面也不妨将乡村干部吸纳到顾问、理事会或监事会中来,但必须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不能由乡村干部直接领导或控制。如果这些社会组织可以发挥连带团体的功能,那么,乡村社会的治理绩效将有可能大为改观。
由是观之,蔡晓莉之所谓社会边界与政治边界的重合,其实也就是刘伟所说的国家与村落的有效衔接。而刘伟所倡导的农村社会组织建设,若能取代村庙和血缘集团成为连带团体的主流,不仅能够改善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而且也有助于张静所谓公共规则的建立。从这个意义上讲,三位学者的研究视角或有差异,但最终的理论关怀和现实指向却是高度一致的。
参考文献:
(《难以产出的村落政治——对村民群体性活动的中观透视》,刘伟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二○○九年版;Lily L.Tsai, Accountability Without Democracy: Solidary Groups and Public Goods Provision in Rural Chin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现代公共规则与乡村社会》,张静著,上海书店出版社二○○六年版。)
美丽乡村村庄简介 篇7
然而在当前实际村庄规划建设过程中,村民参与规划实施积极性不高、规划可操作性不强、村庄发展的实际诉求被轻视等问题层出不穷[3,4],有必要思索将宏观指导落实到实际村庄规划的途径,探索以村民为主体、以村庄发展需求为行动导向的村庄规划建设新思路。
1.中国乡村建设溯源及当前规划模式反思
1.1中国村民主体历史溯源及乡村建设运动
对中国乡村建设产生重要影响的民本思想源远流长,早在殷商时期,《夏书·五子歌》就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描述;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更是将民本思想衍生为“保民”、“仁民”、“安民”的“仁政”理念[5]。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民主思想传入中国,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与西方民主思想一起,成为了乡村建设运动及村民主体的理论源头。
“乡村建设”一词的正式出现是在1931年,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分别开创了民国乡村建设史上以教育、文化、经济为切入点和重点的定县、邹平、北碚三种模式[5,6]。在当时的社会矛盾背景下,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终因日本侵华战争与内战的蔓延而告终。以梁漱溟先生等为代表的乡村建设运动主张“农民自觉和乡村组织”以及“创造新文化,救活旧农村”,其对村民本身及村民教育的关注是当代乡村建设值得学习发展的关键。
1.2当前自上而下的村庄规划模式
我国农村目前约有58.9万个行政村[7],村庄规划需求多、任务紧迫,反思现时大多数村庄规划过程,常套用或移植城市规划“自上而下”过程模式,规划过程缺乏自下而上的声音。决策者是规划主导者,村庄规划受个人因素及政策考核机制影响较大;规划师为政府和决策者的技术工具,对村庄缺乏深入了解而编制出不符合乡村实际的村庄规划方案,影响规划落实和村庄发展;而乡村空间构成的主要因子——村民,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缺乏主观改变的意识;以旁观者观察的身份远远多于主人翁参与的角色[3]。
1.3乡村规划的公众参与困境
公众参与是城市规划实施的基本原则之一。村民是乡村规划的参与主体及利益主体,是村庄规划可落实的关键。当前村庄规划的困境为:一方面,政府部门及规划师忽视村民的实际诉求,将规划仅视作政府行为而不是实实在在的村庄建设行为;另一方面,村民的自身认知水平有限,缺乏规划知识经验及一定的组织结构,对于村庄规划缺乏参与热情[8]。规划师在运用城市的“公众参与”方法时,经常会发现很难与农村居民沟通,导致这样的“公众参与”只能流于“公示”等表面工作[9]。此外,村庄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常常遇到缺乏政策支持、体制限制以及审批程序上的诸多制约等问题,造成项目无法合法实施[10]。
2.村民主体的村庄规划模式转变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及韩国开始了振兴农村经济社会的“町村改造活动”及“新村运动”。经过三十年左右的发展,已相继完成了乡村地区高质量的发展转变,形成了安全、宽裕的区域乡村社会[11,12]。总结经验,组建村民参与组织、发挥村民主体意识的村民主体型规划,才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的关键。
2.1村庄规划模式转变
在村民占主体的背景下,“自下而上”应该具有更大的现实基础,尤其是对村民需求、村民利益的考虑和尊重[11]。村庄规划需要上下结合,将政府主导的上层利益诉求与村民主导的下层利益诉求结合起来,既要满足城乡统筹发展、政策考核等需求,又要体现村庄经济社会等多元发展诉求、村民规划意志等(图1)。
2.2规划参与者角色转变
村民积极发挥主体作用,作为建设主体,村民个体通过有效组织,以独立、有效的方式方法表达自身利益诉求。通过村民直接选举推选农村微观组织,建立起“大家的事情大家办,大家的事情大家议”的活动机制,深化村民自治的内涵[8]。规划师应充分理解具体村庄的规划背景,全程引导和协助规划实施,协调政府、村民、开发商等多方意见,成为意见参考、指导及引领乡村规划的协调者,以组织村民自建自治委员会为突破口,加强“自下而上”的信息渠道。
2.3以乡村发展为需求的行动规划
规划的实效性一直规划界关注命题之一,20世纪60年代起,“行动规划”的概念出现在欧美规划界并逐渐得到广泛认同,被定义为“以解决问题和实施为导向的规划”[13]。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乡建设的新问题及新挑战使得可实施性可操作性强的“行动规划”引起我国规划界的广泛关注。吴良镛先生指出行动规划是从“理想的终极蓝图”到“可能的实施路径”,是理想目标与现实需要的统一,是把握发展的主要脉络和关键环节,是滚动的和连续的规划,能发挥纲举目张的作用[14]。
在村庄规划中,具体的行动规划方案表述为:针对本村庄在近期进行建设和整治的内容,将其分解为能够较为快速得以实施的具体行动方案,并对这些行动方案予以分类、分项、排序。并通过行动方案执行表的方式,明确在各行动方案中的项目类型[8]。
3.基于“村民主体—行动规划”的天池村规划建设实践探索
天池村位于渝黔交界的重庆市南川区古花乡,距离南川城区72公里,古花乡总体规划中定位为中心村(图2)。天池村地表形态以山地丘陵为主,拥有丰富的林地资源。天池村下设4个村民小组,现状常住人口为778人、195户。现状有一村委会。考虑农村人口迁移及部分村民保留散居形式,规划集中居民点人口规模500人左右。2013年4月,南川区“巴渝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方案发布,确立了5年时间内基本建设300个美丽乡村的目标,天池村是先期启动的5个区级示范点之一。
3.1规划方法探索——村民主体规划
为了提高村民在发掘意愿、创建组织、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有必要在时间轴上将传统的规划过程拓展为从规划到规划管理(plan-do-see)的连续过程[9]。通过前期村庄情况调查(入户问卷与资料收集)和村民宣传大会,引导村民自发组织户主会议,通过规划师驻村协助,形成当地人自发学习、分析、决策及与政府、规划师交流合作的平台。创新机制由村民组织自建委员会监督主导村庄规划,提供给规划师村庄发展需求意见,制定实施及治理的行动计划方案,并监理质检施工,形成村庄实施意见反馈。在新村建设完成后,由自建委员会召开村民大会成立自治委员会,在村民委员会的乡村自治框架下,进行村庄日常活动的抉择,通过组织研究、基本原则确立、局部实践形成经验到最终形成行动序列,完成规划管理的连续全过程(图3)。
通过入户问卷和村民访谈,得知仅有6%的天池村民同意由政府统一建设(图4)。规划创新村民“自建自治”的规划建设模式,并积极引导区乡政府、规划单位、集体与村民个人、承建商“四方合力”建设美丽乡村。成立村民自建委员会以“一事一议”方式决定了参与建设的村民及相关选址、户型与拼接、材料选用等意见,形成了整体建设方案,选择承建商完成统建,并对工程进行监督和验收。
针对村民最关注的保证建设资金的问题,积极引入重庆市城乡统筹的山地城镇政策补贴项目,通过创造土地流转收益及针对美丽乡村有优惠额度的“三权”抵押贷款,降低村民入住门槛。如90平方米的美丽乡村新居为例,建安成本约为1000-1300元/平方米,加上装修15万元左右即可入住,其中地票交易收入每户农民可以获得四五万元,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农村危旧房改造、地灾整治等9类政策补贴,可享受政策的农户户均资金补助2万元左右,加上三权抵押贷款5-8万元,村庄建设资金有保障。
3.2规划实施探索——行动计划方案
目前行动规划的应用主要偏重于城市规划领域,乡村规划鲜有涉及。在乡村规划体系背景下,为解决现实突出的村庄规划实施的问题,本规划探索引入行动计划方案的乡村规划实施模式。通过分解村庄规划建设任务,明确各个行动项目的类型、功能、行动主体、行动时序等具体情况(表1)。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项目行动进行了动态的监控,规划师同村民组织一起监督村庄实施,并及时公示村庄规划实施工作的过程(图5)。
规划对保留建筑的整治及环境整治提出改造行动要求,包括建筑立面风格的风格、道路宽度、硬化及庭院环境、绿化整治等方面,引导自治委员会进行村庄整治行动计划,对村庄进行持续、稳定的维护管理。天池村新村建设实施过程中,没有毁坏一颗大树,没有大填大挖造成较大生态破坏,结合地形错落构筑特色山地村落空间。天池村的规划建设过程得到了村民的积极参与及广泛认可,新村建设现已基本实施完工1。
结语
在村庄规划实施过程中引导村民积极发挥主体作用是村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探索村民主体的规划方法及规划实施两个方面,构建村民自我分析、决策行动的新型建设运行机制。村民组织自建自治委员会,通过制定具体可实施的行动规划的方式,逐步推进村庄规划建设与治理,立足村庄实际,推动村庄规划过程向动态、合理、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图片来源:
图1、3、4: 作者绘制
图2、表格1: 重庆市南川区古花乡天池美丽乡村建设规划2013-2030项目文本
图5作者拍摄
图片说明:
图1: 上下结合的村庄规划模式Fig.1 the village planning model combined with up and down
图2: 天池村区位Fig.2 location of Tianchi
图3: 村民为主体的规划实施过程Fig.3 the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process by villagers' autonomy.
图4-1村民建设意向统计Fig.4-1 build intention statistics of villagers
图4-2村居建设资金来源Fig.4-2 construction capital source of cottage
图5: 公示规划实施工作行动流程Fig.5 the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action process publicity
美丽村庄 篇8
村子里住着几十户人家,和和睦睦的,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家家户户都有了一把锋利的斧头,谁家想盖房子,谁家想造田,九带着锋利的斧头到河对岸去,把一棵棵的树木砍去在搬回家去。就这样,河对岸出现了光秃秃的土地。
过了许多年,许多代,河对岸的树木在不断的减少,光秃秃的土地不断扩大……树木变成一栋栋美丽的房子,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变成了各种各样的工具,大家倒也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
不管怎样,大家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都还好,然而,年复一年,整个村庄光秃秃的一片。
然而,一个洪水的来袭,打破了这一切的平静,洪水来了七天七夜,到第八天的时候才停下来,小村庄已经被凶猛的洪水不知冲到何处去了。一切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做的东西都毁了,包括锋利的斧头。
美丽的村庄作文 篇9
我是一个从和平农村出生、成长的孩子,那里,有清凉的河水、有快乐的我们、有瓦蓝的天空、有自由的小鱼、有宽阔的水泥路,那里还带着我们的愿望。
滴答的雨声,飘扬的雪花,甜美的梦想……当这一切都成为静止的画面时,村庄改变了,现在的村庄就像村里的人们画的一幅画,展现出了人类的本色——美好。
那里改变后,有大树、有河流、有和平、有快乐和一切。
春夏秋冬四季,村庄依然很美,一点也没有变,河水依然很清、天空依然很广阔空气依然很清新、云依然那么淡、草地依然那么绿、花儿依然那么美、鱼儿依然是那么的自由。
美丽村庄的词句 篇10
对于这片田园的未来,我不知道的太多太多。但我希望这里的人们永远保留着那份善良与淳朴,因为这是我向往的田园生活!
远离城市的喧嚣,焦虑,仿徨,不安,农村的生活就应该是这样悠闲惬意的!放空自己!!
他的这种心境实在是人类心灵的花朵,永远在乡村野外幽芳独放,一尘不染,诱引着厌倦城市生活的人们。
在城市流落久了,心里就会向往宁静的田园生活!
道路旁橘红滚圆的柿子,挂在树上;金黄硕大的梨果,结满枝头。
南面的山,山高树茂。名贵的白松红松,一样样,一片片,郁郁葱葱,清秀挺拔,万年长青。
小时候乡村生活单纯而美好,可我向往的却是车水马龙繁华喧嚣的城市生活;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向往的却是青山绿水的田园生活。只是缺少了这种勇气。
出门一周,终于回到家。家里已经春暧花开,虽然乡村的生活非常美好,可在家才是我最向往的生活。
走进村庄,一阵微风轻吻着我的脸,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些青草的香味和各种花的幽香,还夹杂些果实的甜,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我轻轻地吸一口空气,香喷喷的,甜丝丝的。
想去田园生活,有你的小菜园子,也有我的大花园,再有几间大房子。每天勤劳耕作,欢声笑语,再有三两朋友来做客,就像“向往的生活”一样,也是我向往的田园生活。
漫步在这无边无际的乡村田野,深吸一口空气,悠然的芬芳扑鼻而来,仔细闻一闻,是泥土的芬芳嫩草的清新鲜花的甜味儿我仿佛又回到了过去,变成一只美丽的小鸟,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享受着阳光的恩赐。
果园里,柿子黄黄的,像一个个黄灯笼,还没成熟的橘子绿绿的,正在枝头上荡秋千呢!
丰富的田园生活,泥泞的小路,朦朦胧胧的细雨,远离世俗尘嚣,一切都安静了下来,这应该就是我们向往的生活了吧!
窗外已是深秋初冬景象,细雨如丝蒙蒙,霜叶层层起伏,乡村炊烟袅袅,原野显得有些萧瑟却又透出无限的美。这样的景致正好。在最美的季节彰显最美的风骨。
我已经演完了我的角色,现在只求默默无闻地生活。我想回到故乡的村寨,在童年时嬉戏玩耍的山坡上漫步。
一下午待在阳台上晒太阳听听歌,很舒服。太阳缓缓沉入西山,村子里的炊烟袅袅升起,天色渐暗。
炊烟袅袅的乡村,更能感受到季节的更迭和落到山后边的太阳。
村庄的好句子
村里的人们骑着小电动,带着半大的桶,到山脚下接山泉水。隔壁院子里,大黄狗在太阳下打盹,石榴花开出三两朵缀在翠玉色的枝头,新洗的衣衫挂在晾衣杆上五彩斑斓着。安然恬静的乡村生活。
认真的读了你的故事,你过着令人向往的田园生活,被你的坚持不懈所打动,大概是对你路转粉了吧。希望你以后一直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要被世俗的人打败。
云霞的形状也一会儿一个样。有时像团团棉花,有时像江面上的波浪,它们变化得是那样的自然,那样的迅速,那样的瑰奇。
最喜欢雨后乡村泥土的味道,夕阳下炊烟袅袅的祥和,夜晚虫鸣的宁静,时而听得到犬吠,时而听得到家禽在嬉闹。乡村的夜空有那么大,一抬头就是满天的星星。
大雪导致高速封路,绕路国道,第一次近距离看见北方乡村的民房,跟我想象中一样。旁晚时分,炊烟袅袅升起,旁边一片雪茫茫的田野,忽然感觉,四季分明的地方真好。
绿柳堤岸,贺江之水蜿蜒潺潺。群上如黛,姑婆仙境银练溅玉。炊烟袅袅,乡村古道静谧祥和。
一池碧水清澈见底;水中鱼儿,穿俊来往。村舍青烟相映成趣;高树低柳俯仰生姿;绿草如茵,鲜花盛开,彩蝶飞舞;此间的一切都投进了小河的怀抱。
感受乡村,别总是做一个悠闲的观光者,在体味它的宁静与纯净的同时,给它的苦痛多一点目光,给它的辛苦多一点理解与悲悯。
一首乡村曲子,静静躺在母亲怀抱,静静挂在树梢,让整片丛林守护着一片家园。
鸡栖于桀,羊牛下括,夕阳远山,炊烟袅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村已经渐行渐远,似乎已经封存在石碾与石臼了。
在繁华的城市居住久了,自然向往乡村的生活!无数次在报刊或者网上看见乡村的风景照,都会惊叹不已,恨不得立刻置身其中,尽情地享受那份青山绿水,享受牧歌般的田园生活!
惬意的农村生活,生病的我,迷茫的我,烦躁工作的我,学习很累的我。愿有个骄傲的自己。
在炎热的夏天里,来到乡村,依然会看到辛勤的农民伯伯在耘田浇水。植物们也挺直了腰板,去吸取那甘甜的露珠。各种颜色的蝴蝶也飞了过来,跳着那优美的舞蹈。
村庄的好句子
喜欢田园的生活,舒适安逸,远离喧嚣,空气清新。以后和你一起规划我们的向往的田园生活!
一座座房,一户户窗,牵引着归家游子,是谁,舞动了金秋,让大地芬芳,让房檐挂满飘香。
喜欢乡村的生活,看男耕女织鸭子戏水,悠闲安静,也喜欢城市的生活,看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繁华热闹。
村落是和城市相对应的存在,对于农民,它给予他们居住生活的必需,而对于都市,它给予温暖和诗意。
乡村的春天,不要说风过无痕,那片油菜花像田野里的黄金,此刻,我仿佛听到了,风在麦穗间吹拂的声音,村边一河的风流,一丛的树荫,天空被美好擦亮,云向远方行走,是一种注定的命运。
依山傍水,别墅园林,悠游岁月,是城市精英形而上的向往,是新富阶层的田园想象。
农村空气清新,花果磊磊,农村是个好地方。
而我最向往的是田园生活,这里的天空是那么的蔚蓝;这里的农民是那么的憨厚质朴;空气中到处都是泥土夹杂着芳草的气息,是多么的沁人心脾!一年之计在于春。
我是农村人,现如今老婆孩子热炕头,虽然很辛苦,但幸福,想说只要努力,坚持就会得到你想要的。
田园,宁静恬淡而优美。阳光明媚,星月璀璨,落英缤纷,百鸟齐鸣。湖水纯洁透明,山林茂密翠绿。在田园里,作家们种豆生火做饭,阅读倾听孤独。享受一片安静,寻觅生命真谛;洞察自然,感悟人生。
村庄的好句子
在城市生活久了还是想乡村生活,亲切的脸和风土民情;屋前那条河那片田,屋后那座山那片庄稼地想着想着心都暖了!
村前小路,是通往山那边,是载着许多希望的小路,哪一天,我和你都会走在那条乡间小路,那条属于我们心中的路。打开心扉,捧着一束秋风,装饰整个乡村。
乡村有山有水,有花有草,异常美丽。玉茭也不例外,她让春天为自己赶制了一套绿色的春装,显得份外美丽。
漫步于乡间小路,观赏成片的菜花梨花桃花,体验乡村的淳朴自然,一杯清茶和着清凉的心境,这三月的乡下是一幅别致的画卷。
村子东西两边,各有一条小溪,缓缓地流着,要是站在高山顶上望去,就像系在村腰上的两条绿色的绸带。
乡下人家的生活,恬静而悠闲,他们的一个个生活情景,都是那样朴素而又令人向往。
一把锄头一片田,撒满种子希满间。日出而作日落归,再筑良种又一年。
阳光普照,尤其是早上,刚刚透过窗户,透进来洒在身上,感觉很好。鸡鸣阵阵,再也看不到炊烟袅袅。安静,祥和,可能就是乡村里的生活。
城市与乡村,一个繁华,一个朴实。有人向往城市生活,有人向往乡村田园生活。
乡村生活的妙处在院门外。我在旧居小住时,时常穿一双布鞋,换一身便装出门采风。走在青山绿水中,视觉上最为舒服的是山村姑娘那大红大绿的衣装,而听觉方面的享受则是那些耳目一新的鸡鸣虫叫。
我也越来越向往这样的田园生活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和最爱的一直待在一起。
漫步于乡间小路,观赏成片的菜花梨花桃花,体验乡村的淳朴自然,一杯清茶和着清凉的心境,这三月的乡下是一幅别致的画卷。
好美的田园生活,这才叫向往的生活吧!人美做的饭也肯定好吃。
我外婆就住在乡村,每年寒假,爸爸妈妈都带我去外婆家领略乡村生活的有趣泉水里倒映着我愉快的笑脸;泥地上留着我欢快的脚印;长满绿树红花的山间回荡着我和伙伴们欢乐的笑声。乡村真美啊!
在这个乡下里,无论什么时间,无论什么季节,你都会看到那广阔的田野,碧绿的高山,苍翠的花草树木,从天空看下去一切是多么美好,是多么让人感到像在一幅画里!
村庄的好句子
坚守驻地意志坚,脱贫攻坚不得闲!炊烟袅袅乡村梦,晨雁行行早争先!砥砺前行明心志,梧桐树下无须言!莫道光阴似流水,峥嵘岁月永绵长!
春末夏初骤雨初歇莺啼婉转,晚饭毕,驻足于樱珠处,清风徐来暗香浮动,翠色连连似微波彼伏,一地狼藉,花落知多少。生活农村,惬意的很。
乡村有山有水,有花有草,异常美丽。玉茭也不例外,她让春天为自己赶制了一套绿色的春装,显得份外美丽。
村子里,鸡啼声狗犬声马嘶声牛叫声。再加上人们的欢声笑语,汇成了一曲生气勃勃的晨光曲。
硕果累累的桑椹树,郁郁葱葱的竹林,青青的菜园还有洁白的梧桐花,也许这就是田园生活,也是许多人向往的生活!
远离城市的喧嚣,焦虑,仿徨,不安,农村的生活就应该是这样悠闲惬意的!放空自己!!
不知道为什么,这段时间特别向往田园生活。觉得农村老家种的西瓜都比城里的甜!
走进村庄,一阵微风轻吻着我的脸,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些青草的香味和各种花的幽香,还夹杂些果实的甜,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我轻轻地吸一口空气,香喷喷的,甜丝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