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美丽乡村建设总结(共10篇)
县美丽乡村建设总结 篇1
今年以来,按照省市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要求和县委“一片一线一驻地”的工作思路,我县确定了54个省级美丽乡村重点村。谋划过程中,做到了四个结合:一是和脱贫攻坚相结合,适当提高贫困村在美丽乡村重点村中所占比重,54个重点村中,有33个村是贫困村,占重点村总数的61%。二是和小城镇建设相结合,把乡镇驻地周边村作为重点村进行建设,每个乡镇驻地选取2-3个村进行建设。三是和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把**纪念园、**湖生态公园、万亩森林公园等乡村旅游区周边村作为重点片区,明确了19个村的建设任务。四是和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相结合, 54个村中有52个村是城乡环卫一体化村,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农村的环境卫生问题。
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在全面推进的同时,通过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底蕴,遴选了11个村按照精品村的标准进行建设,打造了红色旅游小镇纪庄、农耕文化小镇邓屯、百年梨韵小镇刘老人、运河文化小镇魏圈、商贸小镇砖门、西瓜小镇后李、山水田园小镇冯塔、彩钢小镇柴刘、麦香小镇许庄、书香小镇马庄等风格各异,特色鲜明的美丽小镇。7月7日,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现场会在我县召开,10月18日我县纪庄、邓屯、刘老人、魏圈四个村接受了省美丽办的第一批精品村验收。
截止目前,54个重点村的“十二个专项行动”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共道路硬化73.8万平米,绿化55.8万平米,改厕7309个,清理垃圾7.7万方,绘制文化墙1.57万平米,修建文化广场3.01万平米。
今年,我县美丽乡村建设无论从精品村数量、建设水平、工程建设速度等方面均位居全市前茅,得到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市简报刊发介绍我县工作经验的简报十一期。
一、近段美丽办开展的几项主要工作
最近一段时间,县美丽办重点开展了六项工作。
1、督导各重点村查漏补缺,努力使美丽乡村建设划上圆满句号。按照年初县委、政府的要求,今年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各项工程要在11月底前全部完成,县美丽办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多次进行督查,同时,通过下发通知、到村内明察暗访、重点村抽查等形式,督导各乡镇严格按照精品村、达标村标准进行建设,对照十二个专项行动要求逐项查漏补缺,确保各项工作快速、有序推进。
2、对各重点村的工程建设情况进行考核验收。县美丽办除了认真准备,努力做好省市对四个精品村的验收工作之外,10月18日到21日,组织审计局、财政局、农林局、水务局、宣传部、住建局等部门利用4天时间对乡镇申报已经完成任务的20个重点村的工程建设情况进行了考核验收,通过查看资料、与乡村干部群众沟通等形式,详细了解工程完成情况,为县委、政府领导决策提供客观、详实的依据。11月15日到23日利用一周多的时间组织相关部门进入到邓屯村,对各项工程完成情况进行了详细盘点,彻底清查。
3、协调各乡镇、各相关部门完善美丽乡村的工程建设手续。前期我们侧重建设工作,工程建设的各项手续,文字资料相对不足,我们组织召开了协调会,明确了手续要求和完成时限,目前,美丽办、财政局、交通局等相关部门正积极与乡镇共同完善各项建设手续,确保各项工程建设符合上级要求。
4、做好省市领导以及兄弟县市来我县指导、观摩美丽乡村的接待工作。随着全市美丽乡村现场会和扶贫攻坚现场会在我县的召开,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成为我县今年工作的一大亮点,我市各县及沧州、邢台、邯郸等兄弟地市纷纷组织人员来我县观摩学习,接待工作成为近段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积极应对,力求在接待过程中体现出我县干净、整洁、热情、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省美丽办主任魏百刚,副主任张宝强、高一雷、市委副书记任民等省市领导先后到纪庄、邓屯、刘老人等村进行调研,此外,经县美丽办接待各县市学习观摩团共计26个,1000余人次。
5、认真做好两改一清一拆和环境卫生清理整治工作。我们制订出台了《两改一清一拆工作方案》,实行月报告和定期督查制度,确保了这项工作扎实开展。其中,古城镇和建桥乡代表我县接受了市抽查,获得了全市第一的好成绩。另外,美丽办负责组织对县城的四个出口进行了多次的环境卫生清理整治,按照县委、县政府安排部署,还负责组织开展了武千公路及运河大道的环境卫生清理整治工作,我们制订了《整治工作方案》,利用十天的时间强化督查,集中清理整治,完成了边沟清理、两侧树木涂白、边沟外杂草清除、过村路段绿化、美化等各项工作任务。
6、对明年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进行认真谋划。按照“点片线相结合”的工作思路,我们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进行了细致谋划,初步确定了50个省级重点村。在重点村确定上我们坚持“三个优先”,第一个优先是重点片区内的村庄优先,我们谋划了**湖重点片区,围绕这个片区确定了26个村为省级重点村。当前正在积极跑办,力争**湖片区被确定为省级重点片区;第二个优先是武千公路两侧的村庄优先,20,我们继续围绕武千公路做文章,优选公路两侧的村庄进行重点打造;第三个优先是贫困村优先,把美丽乡村建设与脱贫攻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申报的五十个村当中有四十个村是贫困村。年重点村名单已经上报省市美丽办,等待上级批复。
二、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工作进展不平衡。重点表现在精品村打造标准较高,投入精力较大,工作进展较快,达标村工作进展较慢;另外,各重点村之间建设水平有差距,精品村之间比较、达标村之间比较,建设水平有一定差异。
2、十二个专项行动个别村、个别项工作还有不到位的地方。通过省市检查验收和县美丽办督查,个别村绿化、亮化、硬化、两改一清一拆等工作不到位,需要加快进度,尽快完成扫尾工作。
三、下步工作计划
到春节前这段时间,我们计划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做好督导检查。重点做好对达标村的督导检查工作,严格按照达标村标准开展督查活动,其中道路硬化、村内绿化、亮化、厕所改造、村庄文化等做为督查重点,使美丽乡村建设完美收官。
2、加快工程进度。目前有效工作时间已经不多,我们将结合各乡镇、各相关部门对没有完成的工程项目进一步清点,做到明确任务,明确完成的时间节点,明确乡镇或部门责任人,确保尽快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3、搞好年终考核。一方面要对接下来省里即将验收的精品村进行认真准备,确保验收一个通过一个。另一方面对已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村庄进行考核验收,验收结束,尽快拨付建设资金。
4、做好先期谋划。今年秋冬季,我们已经要求各乡镇结合明年的美丽乡村建设,提早动手做好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等项工作。同时,我们将和各乡镇一起认真总结今年的工作经验,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努力打造工作亮点,坚决克服工作困难,确保明年美丽乡村建设开好局、起好步,继续走在全市前列。
县美丽乡村建设总结 篇2
在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 国家首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 随后又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与前提, 是新时期“五位一体”大格局下新农村建设的前进方向。在大规模的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 不少地方忽视了地方特色的提取与传统文化的传承, 造成了自然、淳朴的乡村风貌的缺失, 出现了“千村一面、村村同景”的现象。基于此种现象, 本文尝试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 通过五感在景观规划中的应用唤起人们的“乡愁”, 提炼乡村文化、展现乡俗民风, 构建集观、感、娱于一体的“美丽乡村”。
2 五感在景观规划中的应用
2.1“五感”涵义
人的“五感”即视觉、味觉、触觉、听觉、嗅觉, 是人体感觉器官对事物产生认识的功能, 是人类对事物最直接的感受与体验, 可谓是人们与世界接触最直接、最普遍的方式。狭义的“五感”是指生理层面上, 人体感觉器官自发对事物和环境的反应;而广义的“五感”则可指人们有意识地通过这五种感官, 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感知并进一步分析与思考, 由生理层面进一步上升到精神层面, 由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思维[1]。
2.2“五感”与景观规划
人的“五感”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 “五感”相互独立又相互配合, 形成了人们对事物和环境的立体感知。人们在景观空间中的感受同样也是综合的、立体的, 为塑造丰富多样的景观空间、形成全面的观感体验, “五感”在景观规划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引用。
2.2.1 视觉景观
视觉通常是人们对景观的第一感受, 是最基本、最优先的感官体验。视觉景观首先包括了点、线、面、体等景观元素, 各元素在二维、三维层面上的变化、结合, 创造出了丰富的景观空间;视觉景观中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色彩, 不同的景观材质、植物的季节变化, 均可以丰富景观的色彩, 丰富景观的视觉观感;此外, 不同空间的组合、特殊空间的营造, 也是视觉景观重要的表达形式之一[2]。
2.2.2 味觉景观
在人们对景观的感知中, 味觉感受很容易被忽略。味觉在景观规划中, 常以参与性与非参与性两种形式出现。前者主要指通过规划设计, 引导人们参与进对景观环境的体验之中, 与景观进行互动;后者主要指景观环境对于人们感官的暗示与影响, 形成景观与味觉的相互作用[3]。
2.2.3 触觉景观
触觉是人体最原始的感觉, 具有独特和不可替代性, 相较于人体的其他感觉, 触觉更加敏感、细腻和真实。依据其不同来源, 触觉景观有诱发型、主动型、被动型等类型。诱发型主要指人们在环境中活动衍生的触觉体验;主动型则是来自人们肢体主动的触觉体验[4]。
2.2.4 听觉景观
听觉是人类对外界进行感知最重要的感官之一, 在古今中外的造园活动中, 听觉层面的景观设计有着广泛的运用。在园林景观中, 雨打芭蕉、风吹竹叶等自然景观, 常常被用来营造园林的意境。听觉景观设计通常包括零设计、负设计与正设计三种类型, 零设计指保存与保护现状景观听觉环境;负设计指对景观环境中的声音要素进行筛选与调整;正设计主要是增加景观环境中的声音要素[5]。
2.2.5 嗅觉景观
在人类的五种感官中, 嗅觉是主观的、化学性的感官, 与人类的神经系统有着更高层面、更为系统的联系[6]。在景观设计中, 植物的气味影响着人们对景观的感受与体验。如芳香植物的香气意蕴悠长, 令人心旷神怡;蜡梅、桂花、栀子等植物于不同季节绽放的花香, 则给人们四季流转、季相交替的感受与联想[7]。
3 五感景观在潘家湾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应用
3.1 潘家湾相关概况
潘家湾位于湖北随县万福店镇凤凰山村, 地处湖北省西北部, 属集中居住型自然村。潘家湾气候干旱、自然条件较差。2003年村落合并后, 当地开始着力改造村庄自然环境, 改善全村生产和生活条件, 于2014年被随州市授予“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15年被湖北省授予“省级宜居村庄”称号。目前, 潘家湾自然村改造工程已即将完工, 正在进行配套设施建设。
3.2 潘家湾景观总体规划
随县潘家湾总体景观规划, 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大背景下, 结合美学、功能主义、生态优先原则, 规划设计成为功能与形式并存、富有乡野之趣的人类与自然和谐的居住示范村。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道出了逆城市化趋势下城市居民对乡村的期待, 明示了乡村的价值所在。因此, 美丽乡村的景观设计不能照搬都市景观设计模式, 要体现乡野之趣, 体现新时代农村的本土特色。
随县万潘家湾景观规划, 以随县历史文化、民俗艺术、地域特点为背景, 结合场地现有条件特点, 以人本精神和生态性为最根本指导原则, 打造一处集生产、娱乐、体验、游憩、生活为一体的美丽乡村。为村民提供一个融合传统民俗与时代气息的美丽乡村示范点;一个生机盎然、富有乡野气息的的户外休憩空间 (图1) 。
3.3 潘家湾村五感景观规划
根据美丽乡村建设理念、场地特色、民俗特色、使用者活动内容、周边环境及对外交通等情况, 在“五觉归园田, 百感解乡愁”的设计理念下, 对“潘家湾的乡愁”进行了“五觉设计”。设计从五个感官维度体现乡愁景观, 即“可看的乡愁、可尝的乡愁、可听的乡愁、可闻的乡愁、可触的乡愁”, 进一步将潘家湾景观分为五大片区:视觉园、味觉园、触觉园、听觉园、嗅觉园 (图2) 。
3.3.1 视觉园
视觉园位于场地西北部, 以“五觉”中的听觉为主题进行景观设计, 包括了场地内最大的公共活动空间, 主要有绿蔬环翠、金毯广场等节点, 主要为居民提供了运动休闲的功能绿蔬环翠节点主要采用圆形和曲线结合的方式, 以自然生态的方式结合硬质铺装与软质绿化, 为潘家湾居民提供了一个公共交流活动空间;金毯广场节点主要展示了农业用具, 成为场地记忆、场所文脉之所在。
3.3.2 味觉园
味觉园位于场地东北部, 以“五觉”中的味觉为主题进行景观设计, 主要的节点有曲径通幽、樱红流珠、百果飘香等。味觉园景观设计具有较高的参与度与极强的趣味性, 提供了一个及休憩、游玩、观赏于一体的绿色景观空间;曲径通幽节点的选址基于场地和功能景观的考虑, 首先考虑到视线的通透性, 在为增加游览的趣味性, 增加了景观廊架的设计;樱红流珠节点周围包含木质空间, 置于道路旁, 集观景和休闲于一体;百果飘香节点给游客提供了一个游览赏玩的场地, 置身其中的趣味性不言而喻, 节点与周围道路相连接, 既可为休闲场地, 也可起道路作用。
3.3.3 触觉园
触觉园位于场地西侧中部, 以“五觉”中的触觉为主题进行景观设计, 体现乡村风光、农事之乐, 主要包括百草农趣、绿蔬成畦、陶艺琼玖, 景墙漾影等景观节点。百草农趣节点主要以兼具较高经济效益、观赏效益的草本植物为主题, 展现乡村自然环境特有的“野草之美”, 主题植物有细叶芒、萱草、鸢尾等, 皆随季节呈现出优美的自然风光, 同时具有药用等多种用途, 呈现出属于乡村的独特的美丽面貌;绿蔬成畦节点主要种植兼具观赏性与实用性的果蔬, 如甘蓝、豌豆、菠菜、莴苣等, 既体现了“触觉”的景观主题, 又融合乡村的农业风貌, 更是潘家湾可食用景观设计的重要部分;陶艺琼玖节点使用陶罐作为景观小品结合场地道路铺装与植被进行布置, 成为颇具艺术观赏性的景观节点;景墙漾影节点主要为以乡村景观为主题的文化景墙, 与其他景观节点相互呼应, 营造出趣意盎然的景观空间。
3.3.4 听觉园
听觉园位于场地东侧中部, 以“五觉”中的听觉为主题进行景观设计, 包括了静听蕉雨、蔬影竹语、五谷场圃、蛙鸣柳岸、桃李传音、倚杨闻蝉等主要节点。静听蕉语节点通过在建筑周围种植芭蕉, 取“雨打芭蕉”之声, 给人以恬逸乡愁之感, 打造颇具诗情画意的景观。蔬影竹语节点以曲线形植坛种植彩色甘蓝、白菜、萝卜、番茄、青椒等蔬菜, 在考虑实用性的同时兼具了观赏性, 也成为了潘家湾景观设计中可食性景观的代表节点;五谷场圃节点利用现有的打谷场进行景观改造设计, 在保留原有打谷场的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观赏性, 充分展现农事之乐;蛙鸣柳岸节点包括了健身设施等公共活动场所, 兼具了诗意的景观与活动的需求;桃李传音与倚杨闻蝉节点通过种植主题植物, 暗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听觉”的景观意向, 创造出赋予奇思妙想的区位景观空间。
基址内有一片竹林, 设计中予以保留并加以利用, 在林中设有若干处小园, 提供林下观赏与休憩的空间, 居民闲坐其中, 听竹海婆娑之声, 甚为惬意。竹林南侧秋水一色节点为灌溉和居民浣洗的水塘, 设计过程中对场地进行适当修葺, 同时在岸边设置了一定长度的亲水平台, 满足居民的近水需求, 同时在池塘东侧的堤上进行植物组合设计, 通过植物搭配营造出一条植物丰富、雨水交融的河堤风光带, 与对岸的亲水平台相互呼应。
3.3.5 嗅觉园
嗅觉园位于场地南部, 以“五觉”中的嗅觉为主题进行景观设计, 通过种植芳香植物等途径打造“可嗅”的美丽乡村景观。嗅觉园主要包括闻香园、香嗅台、嵌草园等节点。闻香园以芳香植物为主题, 主要种植腊梅、紫茉莉、千里香、含笑等植物, 形成一个四季可闻、全年皆香的, 以“嗅”为主要感知方式的景观, 同时辅以香樟、银杏、红花酢浆草等基础种植, 营造出一个物种多样、空间丰富的植物特色景观;香嗅台位于闻香园内, 场地内提供座椅等设施, 供人们休息与观赏, 为人们提供一处休憩养神的好去处。
4 结语
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 如何保留与再现淳朴自然的乡村风貌, 如何传承乡土的历史文脉, 对于建设富于地方特色、与村民关系紧密结合的乡村新景观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随县潘家湾景观设计中, 以“生态优先、因地制宜、以人为本”为出发点, 结合随县万福店当地的历史文脉、地域特色, 利用场地原有的地形, 应用五感景观规划理念与方法, 结合传统的生产农业特色的同时融入与时俱进的设计思想, 打造了一处集生产、休闲、体验、游憩、生活为一体的生态示范景观, 提供一个独特的生产生活空间和休闲娱乐的场所, 展现场地独特的气质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景象。
参考文献
[1]周梦佳, 蔡平.五感设计在景观中的研究与应用[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1, 2011 (1) :83~86.
[2]闫迪, 马谊恒.论园林景观设计中视觉的应用[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 2010 (7) :40~42.
[3]叶茂乐.五感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D].天津:天津大学, 2009.
[4]卢渊, 朱书强.触觉景观在居住区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 2015 (12) :206~208.
[5]翁玫.听觉景观设计[J].中国园林, 2007, 23 (12) :46~51.
[6]殷敏, 杨仲元, 李光州, 等.试论城市公共空间的嗅觉设计[J].城市规划, 2016, 40 (3) :58~62.
长白县绿色生态农业扮靓美丽乡村 篇3
打造美丽乡村精品路线。大力实施休闲农业发展战略,坚持走依托旅游、发展特色、保护生态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适度扩大九道沟村有机红薯、秘制葡萄,十一道沟村草莓、十三道沟村西瓜等“一村一品”的发展规模,精心打造一条以休闲观光旅游为依托的沿江沿路美丽乡村建设精品路线。
扶持农业龙头企业。长白县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全县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72户,其中省级龙头企业8户,市级龙头企业11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73个,其中今年新发展10个,入社总人数达到4119人,经营领域涵盖了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深加工业以及农机服务等行业。
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全县食用菌种植面积达25.88万平方米,种植规模达到268万棒(段),辐射带动农户140户,涌现出森经局林丰菌业、十二道沟镇林宝菌业、马鹿沟镇江棒红菌业、八道沟镇宏基菌业、新房子百合菌业等10多个合作社,基本形成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街道美丽乡村建设情况总结 篇4
年来,XX街道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统领,改革创新理念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区党委、管委的关心和领导下,全力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现将“美丽乡村”建设情况总结如下:
一、XX街道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着力调动各方积极因素,不断完善保障体系,努力营造良好建设环境。
(一)全面推进农村环境建设
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为落脚点,大力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农村环境卫生大整治、村居植绿履绿大行动“三大工程”,全面推进物质文明,生态文明建设。
(二)加快完善农村制度落实
今年以来,街道进一步加大了农村环境整治及长效管理工作力度,出台了农村河道长效管理考核细则,落实了农村河道长效管理工作巡查和考评制度,完善了“四位一体”即绿化、农路、垃圾和河道管护专业队伍。
(三)重点建设农村基层设施
农村基础建设是历年来的重点工作之一,今年街道重点实施了“三大工程建设,建设幸福美丽乡村”。全面建设硬质路面及内河整治工程,实施农路、农桥及渠道硬质化工程,完善雨污分流工作。在“三大工程” 建设中,我们合理规划、扎实推进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障村民权益,强化组织建设,工作思路明确。
二、XX街道大力改善村容村貌,拓宽和修缮道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居民素质和精神文明。
(一)旧村落合理改造,盘活土地存量,合理规划布局,村道硬底化、村庄亮化和绿化,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和村民生活环境。
新联社区“三优”工程投入资金180万元,对全村主要道路进行水泥硬化;在全村主要道路设置路灯,实现道路亮化;在学校、村道两侧、池塘两侧设计花坛,全面进行植树绿化。XX联社建设了足球场和老人室,增强村民的体质建设和文化建设;XX联社、庵边联社在全村布置监控录像为村民的安全问题得到保障,XXX联社加大治安投入,在维稳方面得到保障,XXX社在道路方面得到发展,新修道路,整治全村寨貌,共同为新农村建设凝聚合力,构建和谐农村。改善村办公环境,投入80多万元建设村办公楼,方便村民办事。投入132万元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全村的环境卫生设施,同时也设置垃圾场,专人及时清运,并实现区域集中处理,进一步提高村民的卫生意识。
XX社区在“三优”工程投入资金,对全村主要道路进行水泥硬化,在全村主要道路设置路灯,实现道路亮化。加大村容寨貌整治力度,XX联社投入300多万元进行村道绿化、LED路灯、公厕以及做好防涝排污工程的建设;XX联社投入150万元进行破埕补新、XX疏通、围墙等的建设,XX联社投入100多万元进行道路村容村貌建设、XXX联社投入35万元进行道路建设,XX联社投入200多万元进行村容村貌建设,为村民群众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投入133万元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全村的环境卫生设施,同时也设置垃圾场,专人及时清运,并实现区域集中处理,进一步提高村民的卫生意识。
(二)植树造林,推广良种,加大推进“脱贫攻坚”,完善工作机制,发展农村经济。
实施绿化造林工程,努力做好新一轮绿化XX大行动,已完成植树10600棵,创建绿化示范村3个,绿化合格村9个。实施“新品种推广”工程,全办推广应用水稻良种覆盖率95%,供种面积0.5万亩,享受良种补贴全覆盖,良种覆盖率90%。通过调查摸底,拿出规划方案,实施了“三大建设”工程,到目前为止已完成任务85%。实施“新型农业机械推广”工程。
强化举措,继续加大“脱贫攻坚”的推进力度。经过近几年来的努力,街道“脱贫攻坚”工作推进有序,下发了脱贫攻坚相关文件,建立了组织,落实了具体帮扶挂钩措施。街道将把“脱贫攻坚”作为一项目重大政治任务,切实承担起第一责任,进一步强化“脱贫攻坚”领导、组织力度,根据上级文件精神,专门拟订“脱贫攻坚”规划、总规划与“一户一策”有机结合,同时我们将建立“脱贫攻坚”工作督察推进机制,每月对各村工作的部署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按月公布综合名次,各“帮扶挂钩”单位和个人与村级排名直接挂钩,每季度根据各社区工作进度,组织召开点评会,剖析问题,研究对策,通过加强督查,强化过程控制,确保脱贫攻坚工作完成目标任务。
(三)大力发展教育,民生福利事业,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社区农村医疗保障和新农保的参保率达到100%。关注弱势群体,积极开展扶贫帮困送温暖活动。街道经常开展普法教育活动,引导村民学法、用法、遵法、守法。积极召集乡贤、港、泰侨胞捐资,想方设法搞好硬软件设施,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
街道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以道德建设为先导,促进村风文明。村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街道在工作中以党风促政风,结合实际,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全面巩固积极发展。抓好村务公开,实现管理民主化,由村民代表参与讨论并监督,以民主决策,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引导广大村民争做“四有”新人,建设新一代农村,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三、XX街道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工作的政策创制和制度创新力度不够,改革的步伐还不够大。
社区创建工作压力逐年增大,比如全面小康创建,已经实施了十年。但另一方面,条件较好的社区一批一批的开展创建,剩下的社区基础条件短期内很难跟上,由此造成创建难度逐年增大。
(二)工作效率和效益还不够高,任务措施落实不到位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社区生活污水处理存在障碍,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社区对污水项目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对项目实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工作推进难度大;二是项目实施时间紧,要在短时间内完成选村、地形勘察、立项、设计、招投标、施工、验收等一系列工作,难度非常大;三是街道农办缺乏懂技术、会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对项目管理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资金瓶颈依然存在。
“三大工程”、村道硬底化、村庄亮化和绿化、“脱贫攻坚”、雨污分流和发展教育文明都是面广量大的系统工程,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很大。尽管领导高度重视,不断加大资金倾斜力度,反复强调相关部门配套资金要紧紧跟上,但受限于农村集体经济的现状,项目建设资金存在瓶颈仍然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四、XX街道在今后的工作中建继续努力推进完善“美丽乡村”的建设落成。
(一)讲究实效,继续加大幸福美丽乡村和新一轮XX绿化大行动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示范村基地的牵引力和辐射面。
(二)注重引导,继续加大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的开拓力度。
(三)强化举措,继续加大“项目农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力度,在全年的基础上,全年我办将进一步利用产业特色优势,优化服务,优化环境,力争招一个成一个,建设一个活一个,发展一个强一个。
(四)优化组合,继续加大“四位一体”长效管理工作力度,推进农路、河道、绿化、垃圾“四位一体”长效管理是我办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五)强化举措,继续加大“脱贫攻坚”的推进力度。
(六)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积极化解村级债务,规范管理。
(七)夯实基础,继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兴建力度。
我们将按既定部署,积极实施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积极上靠国家支农惠农政策,最大限度地争取各种农业基础设施投入项目,力争在近几年内彻底改变我办农村路、渠、沟的排灌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现状。(八)情系“三农”,继续加大各为农服务部门的服务力度,身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参与者和实践者,我们将时刻关注民生,倾听民声,体贴民心,情系“三农”,我们时刻牢记服务“三农”的宗旨,不断加大农业技术指导,良种推广,畜禽防疫等阶段性服务工作,努力打造一支过硬的为农服务队伍。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总结 篇5
二、推进卫生改厕,按照“三大革命”要求进行整改,并对未拆除乱搭乱盖予以拆除。
三、污水处理项目已经完成xx%,现阶段化粪池及人工湿地过滤池及管道铺设已经完工。预计整体项目本月完工。
四、农村“三线”整治前期设计已完成,争取本月中旬对废弃线路予以剪除,其他有用线路予以规整。
五、集中供水设施已经动工,预计本月完工。
六、村民建设广场已完工。
七、积极发动群众。为充分发挥美丽乡村建设中人民群众这一主力军的作用,调动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乡党委政府要求村两委和党员干部在召开组织生活会、群众代表会、美丽乡村中心村户主大会的过程中,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尊重群众的意愿,摸清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愿所盼,有的放矢地做好工作。通过这一做法,让农民群众充分地参与了进来。
美丽乡村建设年终工作总结 篇6
工作开展:
1、设施配套整治:新建公共厕所1所,硬化主干道路1500米,入户道路5210平方米,建设水泥护砌400米,景观路桥8座;
2、垃圾污水整治:新建日消80吨微动力污水处理站一座,新修下水道3160米。
3、景观环境整治:道路绿化6787米, 广场、塘埂绿化600米,栽植桃园5亩,建设2380平方米休闲文化广场;
4、特色整治:建设立面整治,整治农户258户;新增村口标识石牌坊、指示牌等。
5、整治改造措施:
一是杂物清理与堆放,重点清除路边、水旁、村口、房前屋后杂物,规范畜禽散养,逐步实现家禽集中圈养;
二是拆除乱搭乱建,清除残墙、旧宅基、旱厕和乱搭乱建设施,清除残墙、旧宅基3800平方米,拆除旱厕144所,每户改造建设“三格式”化粪池;
三是水系治理:整治河塘沟渠,沿水边设置绿化景观带,完成居住区内废塘整治3.1亩,重点打造XX塘亭台、胡圩围塘广场景观带;
四是农宅改造:保持原有前街后院的传统格局,实行“改水、改厕、改院墙”,达到基础设施配套,内外环境统一整洁。
二、XX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
加强领导,从规划起步。镇成立了XX镇集镇建成区整治工作领导组,并结合实际,邀请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对集镇建成区整治进行了科学规划,科学确定了“一纵一横、一场一库、八个节点”为重点整治内容,辅以背街小巷整治。
突出重点,从治脏入手。镇自筹资金8万元,更换了镇区垃圾桶,购置了15辆垃圾车;自筹15万元,对建成区0.5平方公里日常垃圾清运和街道秩序整治实行市场化发包,彻底解决“杂物街头堆,垃圾满天飞”的问题。利用建成区整治专项资金18万元,疏浚沿街支渠1700米。投入90万元,整治延伸了镇区下水道1680米。
强化措施,从治乱破题。拆除街道违章搭建12处600平方米。投入4万元,在寿六路东侧新建一处街头停车场,有效解决了市民停车难问题。投入15.6万元,在堰北支渠两侧加装了护栏,提升了景观品味。投入100多万元,对沿街商铺墙体立面进行了规范整治。招商引资投入1000多万元,新建农贸市场,规范了街道经营秩序。投入60万元,对背街小巷进行硬化改造提升。
县美丽乡村建设总结 篇7
中国的乡村建设, 21世纪初以来, 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期, 2005年10月,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体要求。2008年, 浙江省安吉县正式提出美丽乡村建设这一策略, 并适时出台了《“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 随着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初见成效, 浙江省于“十二五”期间制定了《浙江省美丽乡村行动计划》, 至此全国各地都纷纷效仿, 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在全国开展起来。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理念, 进一步指出美丽乡村建设应本着“科学规划、目标引导、试点先行、注重实效”的总体原则, 打造“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乡村类型。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 乡村环境的改善、环境内涵的提升, 以及乡村旅游的发展的过程, 无不贯穿了乡村园林景观设计, 因此乡村园林景观设计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 乡村景观概述
伴随着农耕文明出现的乡村景观, 其发展至今, 经历着一系列的演变过程, 但是把乡村景观作为一种研究对象, 还是出现在近代。乡村景观的概念的界定在不同行业间的讨论从未间断过。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看, 乡村景观是指由村落、水体、植物、动物、农田等要素组成的社会复合生态系统;从旅游学角度看, 乡村景观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空间结构体系, 包括乡村聚落空间、经济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 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又相互区别, 表现出不同的旅游价值[1]。从环境资源学的角度来看, 乡村景观具有效用、功能、美学、娱乐和生态五大价值属性的景观综合体[2]。这些都是通过不同学科对乡村景观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 阐述了乡村景观的各种形态, 笔者结合自身专业认知, 从景观规划设计角度总结了乡村景观的概念, 认为乡村景观是利用乡村景观各个组成要素进行整体设计, 达到保护和修缮乡村景观, 营造良好的乡村人居环境的特色, 最大程度地实现乡村的价值。
3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3.1 缺乏统一规划, 园林格局混乱
进入21世纪以来, 国家对农村的环境建设重视程度日益提高, 但是在建设过程中却出现了园林景观的“批量化”生产, 这些统一的规范带来个性、艺术性、乡土性的缺失。据统计, 全国有63.46%的村庄已经编制了村庄总体规划[3]。这些统一的规划形式具体到地方设计却没有做到因地制宜, 合理变通, 而是生搬硬套, 以至于出现了大量雷同的形式。
3.2 城市化景观成为标准, 乡土化意思单薄
目前在中国的乡村建设中, 城市化的倾向越来越严重, 中国的传统乡村形态在建设中正在不断地分解、丧失, 见证中国乡村发展历程的文化积淀也在渐渐出现了一种不断衰落的迹象, 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就是目前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目前, 我国的乡村在建设的过程中, 已经呈现出一种“城市包围农村, 农村走向城市”的总体态势。
3.3 缺乏与农村生产生活的联系性
中国的乡村除了部分发达地区的乡村建设处于领先地位, 打分处于较落后的状况, 同时, 他们也继承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 因此也就决定了乡村的环境景观特点有别于城市的环境景观, 在乡村景观设计营造上要充分考虑乡村景观构成的要素, 进行符合乡村特点的园林景观设计, 而非照搬照抄城市景观营造模式。片面追求城市景观营造模式, 只会使乡村景观脱离乡村环境, 背离乡村生产生活, 与乡村生活脱节。
3.4 园林景观的生态性遭到忽略
目前中国的乡村环境景观建设方兴未艾, 但是在乡村景观的环境营造上, 由于在规划和设计上存在一定的不理性, 使得乡村景观建设上, 乡村环境的结构不平衡, 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同时, 资源的不合理开发, 布局的错乱, 都成为影响乡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方面。笔者在课题研究过程中, 走访了部分乡村, 了解发现大多乡村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 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设计论证, 建设期间对原有的地形地貌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 改造的结果就是破坏了原有的稳定群落结构和生态结构, 一旦破坏, 基本都是无法恢复的。因此在进行村镇景观设计过程中, 要对其生态的稳定性做到科学合理的保护, 在尽量不影响原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同时坚持“反规划”的设计原理。乡村景观设计都应该在这样统一的原则的指导下进行, 使乡村的生态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4]。
4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地域性园林景观营建模式探讨
通过笔者在研究过程中的调查分析, 认为目前乡村的园林景观从设计到建设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和误区, 因此笔者结合对美丽乡村村镇景观设计的研究成果, 构想了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地域性园林景观的设计模式。
4.1 注重乡土情怀, 体现区域特性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西方园林景观设计一直深深影响着国内城市景观设计的不断发展, 而乡村的园林景观设计却像城市“取经”这就导致了乡村园林景观的过度“西化”、“城市化”。总所周知, 美丽乡村的乡村园林景观设计, 不仅要满足改善乡村环境的需要, 更要满足外来游客和村镇居民的审美需求。因此在乡村园林景观营造的过程中, 应当充分注意设计融合乡村环境, 结合乡村周边设施, 合理运用乡土植物, 才能反映美丽乡村建设模式下的地域性环境。也只有利用艺术的手法把地域环境、乡土特色、区域文化合理地融合在一起, 才能够真正体现园林景观的乡土情怀和地域特性, 这也是乡村园林景观存在的真正价值。
4.2 实现就地取材, 简化维护管理
园林景观材料的设计和选择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乡村园林景观材料选择过程中, 使用的材料大多都是城市景观设计材料, 这些材料易施工、建成效果好、购买简单。这些材料在景观建成初期能够呈现出一定效果, 但是缺乏地域特性, 工业化材料的大量使用, 使得景观设计和乡村环境格格不入, 后期维护成本增加。因此, 笔者建议材料使用最好能以就地取材为主, 外来材料为辅, 这样既能体现园林景观的地域特色, 同时简化了后期维护成本。
4.3 重视环境保护, 突出生态理念
随着城市化环境污染问题的逐步加剧, 政府出台了许多措施, 引导高排放, 低产出的企业向城市郊区、乡村迁徙, 这就使得乡村的环境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加上乡村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的农药、化肥残留物, 这就使得乡村的环境也呈现了污染加剧的趋势。笔者结合对美丽乡村建设实践调查, 认为在现阶段的乡村园林景观设计也要注重利用景观设计各要素的环境净化、微生物的分解功能, 优化乡村生态环境。例如运用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植物, 吸收和分解空气中的污染物, 最终改善乡村生态环境。
5 乡村地域性园林景观的发展趋势
目前对乡村地域性园林景观设计虽有一定的研究和实践, 但是却未形成具有可操作的、系统性的设计方法, 这就需要我们在乡村园林景观的建设理论、设计动态、乡村需求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实现地域性乡村园林景观的差异性、特色性, 为乡村地域性园林景观的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冯淑华, 乡村景观旅游开发[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5 (1) .
[2]刘滨谊, 王运才.论中国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与指标体系[J].中国园林, 2002 (5) .
[3]建设部城乡规划司.2001年村镇建设统计公报[J].城乡建设, 2002 (8) .
县美丽乡村建设总结 篇8
为更有效地推动乡镇环境综合整治,我校在2013-2014学年下学期提出了“小手拉大手,建设美丽乡村”的工作思路,广泛发动全校学生与家长等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来,在学生中提倡:“从我做起,带动全家,推动社会”的口号,培养学生、家长和广大群众讲文明、爱卫生的良好习惯。
实施过程中,学校建立起了环境整治的长效机制和学生红领巾监督岗制度,划出了责任区,设立标识,落实到人,由主管领导、班主任、学生会几级负责;由学生会监督岗学生把每日的环卫、学生养成、出勤及学习情况,写上值周牌,张榜公示;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开展“我是家里的宣传员”、“说说我家的环卫变化”等主题班会活动。
各班主任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严格按学校要求操作,及时安排布置工作并制定实施方案。各班制定的方案细致,可操作性强。比如,六年级结合年级实际情况,在学习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不忘抓规范、创文明,认真落实学校的各项决定,没有发现有学生向窗外扔纸、乱泼水等不文明现象。同时,各班级学生制作了一期关于“小手拉大手,建设美丽乡村”为主题的黑板报。现在学生的“文明”意识进一步加强。其他各年级的学生也都进行了细致的分工。每班都在班主任的倡导下,写了倡议书并全体学生签名。同时开展了以“感恩”为主题的活动,各年级学生都主动给老师提水、打扫办公室卫生等等,这不仅加强了师生情感交流,还培养了良好的师生关系。由于各年级工作开展的扎实,使各项工作都落到实处。
人常说舆论的监督效果是巨大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校在大力做好宣传的同时,把出现的好人好事和出现的不文明行为及时地表扬与批评,每周评出好的班级,以黑板报的形式进行表扬,弘扬正气,鞭策后进,使人与人、班与班、年级与年级之间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局面。
在暑假里,我校建立了“红领巾文明行为劝导员”队伍,他们上街头、走进农家、深入门面房,对不讲卫生、不讲文明的不良行为进行纠正。学校还印发了《“小手拉大手”建设美丽乡村倡议书》,由学生带回家,用小手拉起家长、邻里的大手,让孩子们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共同参与下寻找身边的陋习,共同遵守良好的文明礼仪规范。另外,我们还开展了五个一活动,“小手拉大手 建设美丽乡村”征文评选活动。
XX镇建设美丽乡村工作总结 篇9
2012年是XX市建设“美丽乡村”五年行动计划的开局之年,是贯彻落实美丽乡村建设目标,进一步建设深化千万工程,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一年。今年以来,我镇按照“一镇一品牌,一路一特色,一村一景致,一派好风光”的工作要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进展顺利。现将2012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进展情况和措施
1、加强领导,全面推进工作。
以《XX市建设“美丽乡村”五年行动计划(2012-2016年)》精神为指导,XX镇经研究成立了XX镇建设“美丽乡村”五年行动工作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和各村书记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政府党政办,具体负责建设“美丽乡村”的日常工作。
2、完善制度,健全成效机制。
为了推进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的长效有序开展,XX镇制定了《XX镇2012看环境卫生工作计划》、《XX镇2012年春季“除四害”方案》、《XX镇环境卫生管理制度》、《XX镇环境卫生监督制度》以及《XX镇清扫保洁人员工作职责》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了相关人员的职责分工,以各村、各单位的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各村挂钩领导和驻村工作组负责指导、督促各村工作开展落实。
3、宣传引导,营造舆论氛围。
为了在短期内集中力量,全面清理影响村容村貌的卫生死角,整治镇村突出的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我镇大力开展宣传活动,在日常工作中坚持宣传教育先行,积极营造“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社会氛围。一是进行自上而下的发动,充分利用镇村干部工作会议、村党员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居民小组会议和综治成员会议等时机,向广大干部群众强调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性和这项工作给每个群众带来的好处;二是通过张贴板报、发放倡议书和悬挂横幅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号召全镇居民积极行动起来,自觉保护环境设施,共同创造优良环境卫生;三是组织党员、干部、学生等群体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全民参与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行动,同时将有关情况拍摄相片存档。
4、狠抓落实,改善镇村环境。
(1)、健全镇村环卫队伍网络。XX镇目前已在全镇XX村成立XX支环卫队伍,环卫工人XX人。抽调专门人员负责协调管理整个镇生活垃圾收运工作,并建立督查队伍,负责督促“门前三包”工作的落实,查处乱倒垃圾、车辆“滴、洒、漏”等行为,对发现存在的问题,详细记录,及时下发限制整改通知书,督促限期整改,并及时回头看,抓好跟踪落实。各村主干亲自抓、负总责,指定专人1名作为本村环卫工人并负责居民生活垃圾袋的收集和村道、背街小巷以及居民区的清扫保洁工作。环卫工人的具体工作由党政办安排,严格按照标准化保洁,要求每个保洁员做到“一扫一保一巡查”,即每天各扫一遍、各保一次、下班前巡查一次。整个垃圾清理过程实行“户集、组收、村运、镇处理”的管理模式,居民分散地及山区生活垃圾由居民自行集中投放到生活垃圾袋后,由村环卫工人收集后运至垃圾收集点,协助镇环卫工人对各收集点垃圾进行装车并统一运至镇区垃圾填埋场。
(2)、做好环卫转运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我镇前期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如下:建设垃圾围XX处、添臵手推车XX辆、垃圾运输车X辆、果皮箱XXX个,改造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XX座。截至目前,我镇已在XX村建设垃圾中转站一座,XX个垃圾围、XX个果皮箱、XX辆手推车和一辆垃圾收集车处于正常使用状态。
(3)、广泛发动开展除“四害”活动。按照“以块为主、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工作原则,由镇政府统一领导,统筹协调;各村、各单位具体组织实施,以镇、村环卫保洁人员为基础组织除四害专业队;广泛发动干部群众,人人参与,按照“五个统一”(统一领导、统一行动、统一时间、统一药物、统一方法)要求,全面开展灭鼠、灭蚁、灭蝇、灭蟑活动,做到不漏单位,不漏居民户,不留死角。
(4)、做好环卫经费征收和保障工作。镇村两级年初做好预算,积极拓宽筹资渠道,为环境卫生整治提供资金保障。镇政府落实相应的环境卫生配套经费,并根据《XX县开征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费实施方案》的要求,在全镇范围内开征生活垃圾处理费,并统一开具发票,统一管理,专款专用,村级常住人口每年每人XX元,摊点、商贩、店铺按规定征收,镇直单位也要按规定缴纳相应的生活垃圾处理费。村级要采取社会化、多元化和“一事一议”办法,通过社会捐一点、群众出一点等多种途径筹集资金。同时根据现在我镇的实际状况,为确保及时开展生活垃圾的集中清运,镇政府将拨付部分资金支持各村购买环卫车辆和添臵环卫设备。
(4)、真抓实干迅速行动。XX镇于召开专题会议部署“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同时,各村、镇直各单位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主要领导亲自部署。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以各村的主、次干道、沿县道、村道等公路两侧、沿溪河两岸,以及单位、居民房前屋后为重点,彻底清理积存垃圾,整治污水坑塘,疏通沟渠,清理卫生死角,农村圈养禽畜,使全镇环境卫生状况迅速改观。截止11月底,XX新增村内主干道硬化里程XX公里,消除露天粪坑XX口,新增垃圾箱XX个,治理沟渠溪流XXXX米,拆除废旧禽舍XXX多平米,全年投入村庄清洁保洁经费XX万元。XX个自然村基本实现了家禽家畜集中圈养,并全部普及了自来水。
5、督导检查,确保责任落实
镇政府组织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督察组,由镇分管领导带队,分组赴各村、镇直单位进行专项督察,由镇督导检查组对整治情况进行考评,对评比出来的前二名,并给予通报表扬,对位居后二名的村给予通报批评,村主干向党委、政府说明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限期整改。
二、存在问题
1、建设资金仍显不足。美丽乡村创建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由于我镇经济欠发达,广大农村基础设施差、村级集体经济落后、农民收入低,现有的资金远远不能满足美丽乡村建设需求。
2、村庄整治难度加大。随着村庄整治工作的不断推进,目前的待整治村大部分位于相对偏远地区,交通不便、村庄分散、基础条件差、外出人口多,村级集体经济十分薄弱,加上整治建设的原材料成本的上涨,致使整治难度逐年加大。
3、后续管理机制欠缺。近年来,农村各项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但很多村由于管理经费解决不了等问题,出现了建后无人管理现象,缺乏长效管理机制,如公厕、道路、绿化、路灯等管理都不到位。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全力备战工作。我们将把建设美丽乡村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抓。一是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细化工作方案。实施“三个制度”(即:例会制度、通报制度、督查制度),全面推进筹备工作,确保万无一失。二是加快建设进度。严格执行整治规划,做到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施工,加快推进,确保各项整治提升工程按时顺利圆满完成。三是强化宣传力度,加大宣传力度,让全社会都能够认识到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意义。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发扬其主人翁精神,引导农民群众主动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同时,认真总结好做法、好经验,形成长效机制,让更多农民从中受益,促进XX镇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更上一层楼”。
2、强化组织领导。一是完善领导联系制度。二是完善工作机制。探索建立“财政补助一点、村级集体投入一点、受益农户筹措一点” 长效管理经费管理筹措机制,切实做到人员、经费、职责、制度四落实。三是形成工作合力。强化部门协调合作。四是完善考核办法。把推进整治创建美丽乡村工作完成情况与各种评先评优结合起来,将村居和部门工作列入目标责任考核。
美丽乡村生态景观建设研究 篇10
生态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 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综合相互作用的关系。在欧洲, “景观”一词最早出现在希伯来文的《圣经》 (旧约全书) 中, 用来描绘具有所罗门王国教堂、城堡和宫殿的耶路撒冷城美丽的夜景。在15世纪中西欧艺术家们的风景油画中, 景观成为透视中所见地球表面景色的代称。文艺复兴后, 景观逐渐被引申为包含着“土地”的地理空间概念。尤其在18、19世纪, 这个空间概念获得了一个更为广泛的含义, 即景观是总体环境的空间整体或地面可见景象的综合。著名景观生态学家Forman和Godron (1986) 在总结前人关于景观及景观生态学的论述之后, 将景观定义为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先党构成, 并以类似形式重复出现, 具有高度空间一致性的区域。1995年Forman进一步定义为空间上镶嵌出现和紧密联系的生态系统的组合, 在更大尺度的区域内, 景观是互不重复且对比性强的基本结构单元, 主要特征是可辨性、空间重复性和异质性, 兼具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美学功能。
生态景观建设是将生态环境学科融入空间规划等的综合学科, 创造了一个可持续、自然的设计和建设实践的创新方法。每一块土地都是独特唯一的, 并提供不同的微环境。生态景观建设的目标是设计出与土地和谐的方案, 创造一个环境健康、可持续生产与生活的景观。生态景观建设致力于利用现有的设施和区域, 加入生态元素和绿色基础设施, 提高生态景观的服务功能。
2 美丽乡村生态景观建设相关理论
2.1 绿色基础设施
绿色基础设施是一个区域的生命支撑体系, 是自然环境和位于村镇内外, 由绿色、蓝色空间所构成的网络。它提供了多种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绿色基础设施是由公园、河流、行道树、农田、森林、广场和湿地等构成的网络, 能够调节空气、改善水土质量, 为经济发展提供原材料和投资环境, 促使人们身心舒畅。
2.2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益处, 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调节气候和水、净化环境、有害生物的控制等许多方面。乡村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同时也赋予了乡村对城市的多功能性。其包括了景观的价值, 但引入景观概念强调了不同生态系统的相互影响, 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总是会产生一些新的特性, 提高乡村景观的多功能。很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景观层次上的建设, 如拆旧建新、农村土地整治, 其需要研究林渠和农田项目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提高生态景观的服务功能。
在项目实践中, 应从生产性土地尺度提升到乡村景观镶嵌体尺度, 不仅要搞好生态系统的合理布局和优化, 通过合理的物种循环和能量转换提高资源利用率及减少环境污染, 还应重视农业景观层次上的山水林田路形成的景观格局以及水土与生物等生态过程的恢复及重建, 提高农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提升生态景观价值。
2.3 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物多样性是指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在基因、物种、生态系统和景观等不同组件层次上的变异性和多样性, 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4个层次。生物多样性是评价生态系统健康、生态服务功能、景观观赏性的重要指标, 也是评价生态环境、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 它应成为乡村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质量和长远效益的重要指标。乡村建设应重视生活生境的修复, 建立富含生物的工程系统, 也应该从加强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恢复和提升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2.4 乡村生态景观的特征及实践
随着个体和社会健康发展, 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要素是生态景观的特征和质量。景观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是我们祖辈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生活印记。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自然特征流失、遭遇忽视, 近年来乡村景观受到了严重破坏。乡村景观的特征是地域自然内在要素和当地人改造自然形成的外在特征的综合体, 可以从土地类型、土壤和植物质量、土地利用的方式、人居类型以及给人的感知等方面识别。它创造了一种“记得住乡愁”的场所精神, 如果失去这些特征, 则会出现“千村一面”。关注景观的第一步就是理解并识别景观的特征, 并进行分类, 提出维系、保护、延续、恢复及重建和提升景观特征的原则和方法。
在实践中, 基于景观特征评价和保护的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目标和要求就是:①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设计应顺应自然山水格局, 保持山体、水系和自然地形地貌空间格局特征, 保护和恢复原生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 延续地域文化景观特征, 实现绿脉、文脉和景观格局的持续传承和发展。②文化遗产是当地具有地域特色和场所精神的景观, 美丽乡村建设应当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 保留重要文化路线和原有乡土、民俗和休闲用地, 修复或再现文化遗产景观, 形成具有地域特征的标志性文化景观。③深入挖掘乡村景观美学和文化价值, 充分利用乡土植物、乡土材料和传统技术与工艺, 修复地域景观, 保护、延续并提升乡村景观风貌。④ 加强乡村景观的特征提升, 运用丰富的乡土植物组成植物群落, 营造季相变化丰富的植被景观, 提升乡村风貌的景观多样性。
3 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景观途径
3.1 构建多样性、空间异质性景观
研究表明, 增加景观异质性有助于提升乡村景观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永续性。增添树林、自然灌木篱、河岸缓冲带、绿道和公园等景观有助于提升景观异质性, 并改善景观基质的质量, 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水平。因此, 在景观尺度上, 应充分考虑自然、半自然及人工土地利用的分布格局, 分析现有景观要素及相互之间的空间、实践联系或障碍, 然后提出优化方案, 充分利用现有的绿篱、湿地、林地、池塘等景观斑块, 合理规划农田、林地、村落的分布, 在现有景观格局的基础上, 加宽景观元素间的连接廊道, 引入新的景观斑块, 增加景观的多样性和异质性, 为多种生物创造适宜的生存条件, 进而达到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
3.2 保持和提高自然、半自然的生境
在高度集约化农业生产区乡村生态景观建设中, 不仅要求生产效益, 也要因地制宜, 充分利用现有的农田林网、田中林地及农田边界带增加高自然价值的生态斑块的比例, 追求生态效益。例如在田间地头通过种植豆科植物或设置缓冲带等, 为害虫天敌提供良好的栖息地, 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3.3 提高农田生物多样性、防止集约化生产
乡村农田不能单一强调规模作业, 应结合土壤质地、肥力、水利、光照等环境条件和农作物生长特性, 因地制宜合理分配, 开展轮作、间作混种等多种模式, 一方面了解自然资源, 另一方面增加景观的多样性。例如在传统果园中培植苜蓿等豆科植物, 不仅抑制害虫, 改善了果园小气候、增加了产量, 同时也为土壤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
3.4 保护生物廊道、提高景观功能的连接度
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 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讨论空间异质性管理和维护, 辨识景观的结构连续性和功能连接性, 保护防护林带、河流等生物廊道, 提高景观功能的连接度。就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看, 大多数据研究表明, 通过田地尺度上降低化学药品的投放、采用轮作和保护性耕作, 景观尺度上管理和建设农田边界、沟渠路缓冲带、植物绿廊、缓冲带和小片林地, 增加自然和半自然景观要素面积, 可以有效提高景观空间异质性, 提高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
4 乡村水系生态景观建设
乡村的水系主要包括河道、沟渠池塘、水库和湿地等, 具有重要的生态、生产、景观、美学及社会功能。水体生态景观建设要按照生态和人工防护工程相结合的原则, 尽量建设生态景观化缓冲带。同时, 要将生态网络、绿色廊道、休闲廊道建设相结合。
自然的河岸是健康的生态系统, 对滨水区的管理要尽可能保持其自然状态, 同时还应该创造一定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滨水缓冲带建设是乡村景观建设非常重要的部分, 是最富有活力的生态与景观地区, 可以丰富乡村景观和文化价值, 为乡村提供良好的景观开放空间, 成为乡村中最具魅力和特色的地区。河溪滨水区生态景观的基本原则应为以下几个方面。
4.1 保持原有河流形态和生态系统
依形就势, 遵循自然。尊重原有自然河道, 尽量减少人为改造, 保护自然水道。以保持天然河岸蜿蜒柔顺的岸线特点, 保持河道的形状和形态的自由性, 保持水的循环性和自动调节功能。在满足河道、提防安全的前提下, 研究分析河道特性、水温条件、河滩结构和绿化功能的需要, 确定河流宽度、横面设计、缓冲带建设和绿化植物配置方式等。
4.2 生态优先设计
河溪护岸要尽量保持原有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特别是河岸带原有植被廊道的保护, 并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修复和整治。规划设计应贯彻自然生态优先的原则, 保护河溪及两侧生物多样性, 尽量采用滨水区自然植物群落的生长结构, 增加植物的多样性, 建立多层次、多样复杂的植物群落, 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 提高自我维护、更新和发展的能力。
4.3 提高河岸抗洪能力
生态优先设计。在水流比较急、河岸侵蚀较强烈的地区可采用石头、混凝土护岸, 将工程和生物技术相结合, 综合提升河道生态景观服务功能。在植被选择上, 尽量选择乡土植物, 特别具有柔性茎、深根可固定河岸的植物, 还可以加固土壤。
4.4 突显高滨水带文化特征
尊重地域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过程, 结合当地文化传统、风土人情, 构建滨水区的特色地域景观, 提高景观的历史与地方文化的内涵, 使滨水地带成为自然与文化、历史与现代的和谐共生空间。
5 乡村植被生态景观建设
不同类型地带的生态植被建设工程是实现景观尺度上规划与设计的基础。因此, 应该充分利用草被植物、绿篱植物和乔、灌、木等乡土植物开展植被工程建设, 针对不同的地域及地段条件、功能定位, 结合景观整体规划与设计, 应用具体生态植被营建模式满足特定功能。主要的生态植被工程有农田防护林、山地和丘陵水土保持林、田埂地带、村庄及其沿河地带、绿色开放空间等。乡土植物景观从安全性来看, 具有体验性和亲和感;从景观美学来看, 能够呈现独特的田园风光;从生态角度来看, 多种生物与自然和谐共生;从社会文化角度看, 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从精神角度看, 使人们感受到乡土性, 记得住乡愁。
6 乡村道路生态景观建设
道路, 尤其是硬质道路, 对生态环境具有负面影响。道路廊道的增加是造成景观破碎化、生境损失的原因之一, 也是形成干扰与隔离效应的动因和前提。为减小道路对生态的消极影响, 乡村景观生态道路的建设主要考虑道路建设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发展。美丽乡村道路生态景观设计应该符合地域特征、充分利用乡土植物;设计要充分体现出乡村的独特风情, 营造生态环保型的景观道路;道路绿化建设工作应先保护后绿化, 如保护地标树和乡土林;绿化应乔、灌、草结合, 注意植物的合理搭配, 维护物种多样性;有利于车辆安全通行, 构建开阔化的多样特色空间;生态路面的设计重点在于路面结构层的透水和透气性, 根据道路等级、车流量, 合理确定道路硬化方法;避免田间道路没有硬化或是过多的硬化, 走向两极化。
7 结语
美丽乡村生态景观包括农业生态景观、水系生态景观、乡村植被生态景观及乡村道路生态景观。笔者在文中探讨了美丽乡村建设中生态景观建设的理论和方法。从当下城市化迅速的脚步看, 景观生态建设还是需要根据实际需求, 将生态景观融入到乡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的建设中, 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傅伯杰, 陈利顶, 马克明, 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2]宇振荣, 张茜, 肖禾, 等.我国农业/农村生态景观管护对策探讨[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7) .
[3]Chapin F SⅢ, Carpenter S R, Kofinas G P, et al.Ecosystem stewardship:Sustainability strategies for a rapidly changing planet[J].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2010, 25 (4) :241~249.
[4]宇振荣, 郑渝, 张晓彤, 等.乡村生态景观建设:理论和方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1:91~97.
[5]郧文聚, 宇振荣.中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策略[J].农业工程学报, 2011, 27 (4) :1~6.
【县美丽乡村建设总结】推荐阅读:
镇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总结06-16
某年某市建设美丽的乡村工作总结05-17
建设美丽乡村口号10-24
美丽乡村建设汇报06-18
山东美丽乡村建设06-28
美丽乡村建设发言07-26
美丽乡村建设建议08-13
美丽乡村建设常态化06-05
美丽乡村建设状况调查08-23
乡村美丽中国建设环保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