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状况调查(精选8篇)
美丽乡村建设状况调查 篇1
定远县美丽乡村建设调查
摘要:安徽省定远县以“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为总抓手,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帮扶、市场引领、社会协同”总思路,紧紧围绕“一环一带”建设任务,全力实施“7521”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稳步进行,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提高。本文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美丽乡村;美丽乡镇;加强建设
2016年以来,安徽省定远县以“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为总抓手,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帮扶、市场引领、社会协同”总思路,紧紧围绕“一环一带”(即环江巷水库示范圈和定远县美丽乡村建设百里示范带)建设任务,全力实施“7521”工程,即高标准建好20157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20165个省级中心村,建设二龙回族乡、仓镇回民村两个民族风情村镇、11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两治理、一加强”和11个市级中心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稳步进行,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提高。
一、定远县美丽乡村建设措施与成效
定远县美丽乡村建设始于2006年,历经“新农村建设”和“美好乡村建设”等阶段。通过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村村通”工程、农村饮用水工程、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农村危(草)房改造工程、“三线三边”环境治理工程、示范点建设工程等,农村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投入不断增加,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县委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实行美丽乡村“一把手”工程和“一号工程”。实行县领导联系和县直单位帮扶共建制度,要求县领导每月到联系点指导美丽乡村建设不少于一次。要求各帮扶单位认真制定帮扶举措,积极帮扶乡镇开展建设。定期召开杆线整治、绿化、污水处理等专题会议,开展周督查、旬通报、月考核,建立协调体系,强化推进。下发《定远县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关于在乡镇组建美丽集镇建设综合整治办公室》等10余份文件,健全制度体系。全县各乡镇成立了美丽乡镇综合整治办公室,乡镇长为办公室主任,经费由县财政按年30万元、20万元、10万元补助,主要职责包括镇容村貌管理、违法建设查处、出店占道经营整治、车辆违规停放清理等8项职能。各乡镇实行班子成员包保责任制,对项目建设、“两治理”等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包保到人,?任到人。
(二)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环境改善。按照“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建设目标,大力推进中心村建设,涌现出一批环境优美、村容整洁、服务功能完备的中心村。同时,积极开展自然村环境整治,扎实推进“三线三边”环境治理,全县已建和在建省级中心村19个,在建市、县级中心村6个,开展环境整治的自然村全覆盖,一大批“脏、乱、差”的旧村庄变成了美丽宜居的新社区,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三)坚持主体作用,激活民智民力。始终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充分尊重民意、凝聚民心、激活民智、集中民力。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采取多种形式,紧贴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广泛宣传动员,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投资投劳建设美好乡村。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在规划选址、资金土地使用等关键环节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并加强村务、党务公开,营造合法公正透明建设环境,得到广大村民理解和支持。
(四)坚持规划引领,强化政府主导。坚持“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建设”方针,充分发挥政府组织优势、专家技术优势和村民本土优势。规划设计人员和示范点紧密对接,深入了解村庄的文化底蕴,突出地方特色,留下乡土文化气息。
高起点编制规划,坚持“全域规划”,实施美好乡村五年建设计划,加快编制各具特色、各有亮点的示范点建设规划。县财政投入900多万元对全县21个乡镇建成区和省级中心村进行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规划。注重村庄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衔接,力求点、村、乡镇有机统一。探索成立乡镇规划建设统筹委员会,配备乡镇规划员、建设员、土地管理员和水利员,构建县、乡两级监管体系,推进执行力下移。
(五)坚持因地制宜,彰显地方特色。根据各地不同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基础、文化底蕴等实际,加强分类指导,注重特色规划,发挥比较优势,着力构建风格各异、功能齐全、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模式。如池河镇岱山新村充分利用原有地貌特征将六大功能区通过广场、亭、桥、路等景观巧妙地融为一体;吴圩镇东大岗新村立足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的保护,将资源优势与农业产业化发展有机结合在一起。注重对历史遗迹、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人文元素的挖掘,丰富美好乡村建设文化内涵。如连江镇岳庄新村突出文化建设,通过一场(文化广场)、两堂(大讲堂、礼堂)、三室(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四墙(政策墙、法治墙、廉政墙、四德墙)、两馆(民俗文化馆、家风美德馆)等,打造出一个乡土气息浓厚的省级农民文化乐园。依托生态特色优势,以“生态、绿色、节能、环保”为引领方向。如桑涧镇把土地流转作为切入点,以市场为导向,以生态休闲、绿色优质为品牌打造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家庭农场。
(六)坚持城乡统筹,整合项目资金。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抓手,加大以城带乡力度,推进资金投入向美好乡村建设倾斜。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大力整合土地整治整村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危房改造和农村清洁工程等相关涉农项目资金。为解决建设资金问题,在全省率先成立农美投资有限公司,专门用于建设美丽乡村。为解决2016年美丽乡村建设资金问题,所有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所需资金,均由县级财政提供,县财政专项配套投入资金2.854亿元,同时以县农美投资有限公司为融资主体,向省农发行贷款8亿元,专门用于“百镇计划”和美丽乡村建设。几年来,全县向美丽乡村建设投入专项资金3亿多元,带动社会资本投入超过10亿元。
(七)坚持大胆探索,创新工作思路。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重点突出、示范带动、分类指导、统筹联动、发动群众、全民共建“等方法,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等方面创造出不少新鲜经验,初步走出了具有定远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新路径。如定城镇周庄村龙佳种植家庭农场流转土地1000多亩,种植经果林200亩,银杏园1000亩;炉桥镇盐化新村打造“公司+农户”的方式发展运输业、劳务公司,将农民介绍到二、三产业工作,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张桥镇北张村胡为民植保专业合作社与浙江绿润花卉苗木有限公司合作流转1000亩土地做花卉苗木基地。
二、定远县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由于美丽乡村建设具有综合性、长期性、复杂性特征,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有待提升。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存在着“政府热,群众冷”、“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少数镇、村干部缺思路、缺办法,存在着畏难情绪和“等、靠、要”的思想,工作主动性不强;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度不高,没有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二)规划有待完善。有的村庄规划设计缺乏应有的个性,与历史、文化、资源、产业结合不紧密,原生态的东西没能传承下来,特色不明显,虽然房屋、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很好,但总体感缺少灵秀之气;自然村整治和建设普遍滞后,有的村庄内道路拥挤、布局零乱,垃圾堆、污水沟随处可见;有的乡村规划编制起点低,没有有效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布局不科学,规模不适中;有的乡村规划执行力度不够,住房散乱,格式多样,土地浪费严重,规划引领作用未能有效发挥。
(三)农民收入有待增加。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光靠财政投入不可能建成美丽乡村。目前,大多数乡村还没有形成支柱产业,现有的产业规模过小,农民增收困难。传统经营模式难以实现农民收入的大幅提高;主导产业难以培育,经济不能持续发展;农村缺乏创业人才,真正具有凝聚力、向心力的致富带头人少;村集体经济薄弱,不能给农民增收带来大的成效。
(四)资金投入有待加大。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系统而又庞大工程,需要持续投入大量资金。目前,全县美丽乡村建设资金大部分靠各级财政筹集投入,尽管财政投入每年都在大幅增加,但与美丽乡村建设需求相比远远不够。存在转移支付资金有限、县财政配套大幅增加难、社会资本引入难、项目资金整合难等难题。
(五)公共服务有待提高。目前,全县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群众的需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公共服务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增强;公共服务资源不足,条件简陋;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公共服务水平不均衡;现阶段农民需求最迫切的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就业服务、公共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急需进一步提升。
(六)监管机制有待健全。相当一部分乡村还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重建设、轻管理、缺服务,没有建立或健全长效管理机制,管理和服务不到位,公共设施损坏现象存在,公共卫生保洁困难。主要原因是监管机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松、散、懒现象严重,乡镇、村、组没有形成有机统一的管理机制;管理维护资金短缺,财政投入的管理服务费较少,人员积极性不高,大多没有安排专门维护费用;部分村民素质不高,自我约束力差,不良生活习惯一时很难改变。
三、进一步加强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和美好乡村建设的升级,要始终坚持长远观和全局观,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统一,放眼长远,着手当前,在获取当前利益的同时,为长远利益打下坚实的基础;要攥紧拳头办大事,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强化规划引领,把握战略转换,注重点与面的有机衔接,全面“培育中心村、整治自然村、提升特色村”,做到一手抓规划建设,一手抓环境整治,不断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水平。
(一)抓规划,规范乡村建设。要强化规划的一致性,以全县城乡发展总体规划为母项,以各乡镇总体规划为子项,实现中心村、自然村建设规划全覆盖,把美丽乡村规划与各专业规划通盘考虑,做到有机结合,实现“多规合一”。要强化规划的针对性,正确理解“村”的含义,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搞城市的“缩小版”,要坚持因地制宜、主题突出、风格各异的原则,结合各村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发展、村民实际需要,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营造乡土味道、民俗风情、文化?鞒泻吞镌胺绻猓?把最原始的风貌、最美好的元素保留下来,实施个性化规划,打造各自的品牌和特色。要强化规划的执行力,积极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向中心村集聚;充分发挥乡村组织的作用,不断加大对乡村规划和土地的管理;进一步推进执法工作重心下移,杜绝违规建设。
(二)抓重点,实现乡镇先行。乡镇政府所在地是乡镇的经济、文化和人口集聚中心,起着示范引领作用。美丽乡村建设首先要实现美丽乡镇建设,加快乡镇政府驻地整治建设,实现质的提升。要把美丽乡镇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咬定目标不放松,以更高的定位、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把乡镇政府驻地环境治理和规划建设工作贯彻落实好。
(三)抓产业,推动兴业富民。要着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把推进环境整治与发展产业、促进创业有机结合,加快发展特色产业。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扩大集约化、标准化基地规模,推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激活农村创新创业活力。要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加强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管理,积极开发集体资源、盘活集体资产、经营集体资金,探索以入股、租赁等形式发展符合当地的产业,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要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实施农业。要扶持农民就业创业增收,积极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农民职业技能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引导支持种养能手自主创业和返乡创业,实现农民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创业。
(四)抓整治,加强环境保护。以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为抓手,全面提升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突出中心村建设、环境整治和兴业富民三大任务,以“路宽、水清、村美、人富”为目标,重点做好垃圾污水治理、道路住房基础设施建设、绿化亮化等方面,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要常态化整治,进一步加大“垃圾、违建、河道”整治力度,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整治。要精细化管理,建立健全环卫保洁、垃圾处置、环卫设施等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宣传引导,积极开展绿色家园示范创建活动,激发农民群众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五)抓协作,形成建设合力。要加强涉农资金整合,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强化资金源头整合,发挥集中优势;完善绩效考评、责任追究和激励机制,确保整合后的资金安全运行和高效使用。要强化项目带动引导,在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旅游资源开发等领域,坚持项目带动、市场化运作,吸引企业、社会资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乡镇和县直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将项目公开化、透明化,提高农民群众的参与度和支持度。要加强部门协同配合,强化县美丽办公室的作用,进一步加强规划、国土、农委、林业、水利、环保、文化旅游等部门的协同,统筹县乡、村工作。
(六)抓管理,完善长效机制。美丽乡村建设,建设、管理、服务“三驾马车”必须步调一致,健全配套的管理机制和公共服务体系。要加大宣传力度,做到宣传到位,入脑入心,家喻户晓。要健全管理机制,探索村组日常管理、乡镇监督检查的管理机制,严格绩效考核,切实改变“重建设、轻管理、缺服务”的现状。要创新管理方式,积极探索农村物业管理,以市场化方式建立村庄公共设施、卫生保洁的长效管理机制。要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探索建立集管理、服务、教育、活动等功能为一体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作者单位:安徽省定远县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文
美丽乡村建设状况调查 篇2
天津北辰区前堡村借力生产价值特色农业, 助力乡村经济。依靠果树种植成了当地有名的“花果山”村。乡村取得了鲜有成果, 现在全村有80%的面积被果林覆盖, 全村80多户村民, 有80%都在从事果树种植, 每年每户收入7.8万元。
天津宝坻区小辛码头村利用生态价值, 锻造田园之美增添乡村魅力发展水稻种植, 利用园区内种植着3000多种来自世界各地的水稻品种。利用稻田里的稻叶迎风舞动, 稻花飘香, 生成生态美。现村里不少的水稻种植户在稻田里发展起了稻蟹立体种养。生态水乡迎清洁的水、新鲜的空气、绿色的田园风光和原风貌的村落民居构成的乡村景观, 在那时总会吸引大批城市人纷至沓来。村民办起了农家院, 小辛码头村以水稻文化园、水生植物园、旅游接待中心的“两园一中心”和城市中小学生农事体验基地、文学文艺采风创作基地、湿地经济示范推广基地为代表的特色休闲游, 接待游客创收。
诸如此类村庄, 在天津市还有许多, 他们利用各自特色, 将美丽乡村经营的有声有色, 起到了榜样作用。
2 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与村两委干部座谈及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 我们发现了一些天津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广大干部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倡导者和执行者, 农民群众是村庄的主人, 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 是村庄建设理所当然的主体。但就走访的情况来看, 少数镇村干部存在着畏难情绪和“等、靠、要”的思想, 工作主动性、大局性不够强, 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度不高, 没有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农民群众参与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还未被充分调动起来, 存在着“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
2.2 政策支持不足
中共十八大上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虽然政府响应中央的号召, 加大了对三农问题的关注, 但只是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但各项有针对性关于天津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不够清晰具体, 基层单位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中, 缺少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以至于许多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2.3 规划有待完善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全局性工程, 但在目前的规划中很少突出各地的生态、文化、产业特色, 更没有突出鲜明特色的村庄文化;一般整治村的规划编制形式较单一, 在挖掘村庄自然、历史人文和产业元素上还有待加强, 存在“千村一面”现象。然而, 近日在调研时发现, 有些村庄的规划却在具体操作中走了样, 与环境美、生活美、乡风美的目标明显存在一定差距。
2.4 资金问题
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资金问题是一块很大的问题, 一般都依赖政府的拨款来建设。比如关于天津市2014年预算执行情况及2015年预算草案的报告中提到“全面落实“20项民心工程”和21项增收措施, 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民生支出总额达到2886亿元, 占财政总支出的75.8%。加快美丽天津建设, 多渠道筹集资金, 支持“四清一绿”行动。完成43座供热锅炉房改燃并网, 淘汰黄标车和老旧汽车14.3万辆。综合治理河道170公里, 建成污水处理厂14座。增加村级保洁经费, 建设清洁村庄2000个、美丽村庄150个。”政府在建设中大量拨款, 但资金支出远远不及建设所需的庞大费用, 这就使建设陷入了僵局。
2.5 贯彻不够彻底
同时在走访过程中也发现少数村没能把上级精神吃透, 新农村建设应该不是让村民集中居住和建造新房子、道路等基础设施, 简单的修个广场、建个祠堂, 做了一个门面这么简单。新农村建设要重在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 要重在农民收入来源的变化, 要重在农民思想道德的提高, 要重在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3 天津市美丽乡村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天津现在积极响应中央号召, 着力于建设美丽乡村, 但建设过程中, 问题也日益凸显, 为什么美丽乡村的建设就不能快速顺利的实行下去呢, 项目组认为原因如下:
3.1 政治上:政策支持不足
针对性关于天津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不够清晰具体, 基层单位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中, 缺少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以至于许多工作无法顺利开展。而政府主要就是以改革创新, 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 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来带动农村的发展, 从而达到美丽乡村的建设, 没有将美丽乡村建设看为独立的一项工程, 对它进行严格周密的规划, 所以美丽乡村建设进程十分缓慢。
3.2 经济上:资金支持不到位
美丽乡村的建设不是一笔钱就可以解决, 需要资金源源不断的支持, 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但其资金的来源过于单一, 主要来源就是当地政府部门进行拨款, 或者村里自行筹款进行建设, 但大多村庄经济并没有发展到可以拿出大量资金的地步, 而外界的企业往往因为美丽乡村的建设时间长, 效益低便不愿对它多做投资, 纷纷对其敬而远之。所以资金的压力往往还是压在政府的肩上, 造成政府资金的紧张, 使政府陷于两难境地, 无法中止建设;面却无法保证资金的充足, 使美丽乡村的建设实行的更加困难。
3.3 发展思路不明确, 相关理论研究不足
就目前天津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情况来看, 缺少一个清晰地发展思路和规划, 没有一个明确的模式来指导基层单位建设美丽乡村。所以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在探索中前进, 而没有一个明确的模式来进行指引。并且天津市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研究不足, 相关的科研课题研究的不多。人们主要关心的还是城市化发展, 对于农村发展的关心还是较少, 这就使美丽乡村的建设缺少人才去实地研究考察, 整理分析, 无法给出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法, 很难给基层单位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以充分的理论指导, 所以美丽乡村的建设道路在艰难曲折中的前进。
3.4 地区经济差异大,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天津市各个区县乡村的实际情况都存在着差异, 有的地方依山傍水, 适合发展生态旅游, 如蓟县, 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旅游业, 农家乐, 带动了蓟县经济的发展, 提高了蓟县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有的地方集体经济发展的比较好, 村子比较富裕, 对村民实行各种优惠政策, 如养老费, 失业费等等, 村民的基本生活可以得到保障。但有的村子较小, 没有良好的地理环境, 村集体经济薄弱, 没有能力筹集大量资金自行对村庄进行建设, 人民生活水平偏低, 急需的到改善, 资金的短缺导致建设村子就只能依靠政府拨款, 如果资金不能及时到位的话, 那美丽乡村的建设就会一直停摆, 无法继续。所以一种固定的方式无法适应于整个天津乡村的特点, 需要发展乡村建设的多样性。
4 结论
通过此次项目组的调查, 对天津美丽乡村的建设的现状做了梳理, 对产生的问题做了总结, 并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相信在今后的道路上, 天津的美丽乡村建设肯定会越走越远, 越走越好, 但这也需要全体共同来努力, 克服建设过程中的一切问题, 让美丽乡村建设顺利成功的实行下去。
参考文献
[1]汪彩琼.新时期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 2012 (8) :1204-1207.
[2]李佳.天津评出10个美丽乡村[N].中国旅游报, 2012-12-26.
丹江口市美丽乡村建设调查 篇3
一、丹江口市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统筹规划,示范引领。该市美丽乡村试点建设围绕“支部强、产业兴、乡村美、民风好、农民富”的目标,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发展环境,重点实施以“百里生态农业走廊”和“百里特色村镇带”为主的“村庄建设、生态建设、兴业富民、管理创新”四大工程。按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基本要求,发挥自下而上民主决策制度优势,顺应农民群众改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的新要求,调动农民群众建设美丽乡村积极性,让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真正惠及广大农民。
一是坚持规划引导,突出地域特色。按照“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的理念,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召开公路沿线村庄规划编制评审会,帮助各村庄规划制定和完善 “美丽乡村建设方案”。在方案设计上坚持 “四个结合”:即与全市“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农村社会发展纲要相结合,与“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相结合,与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相结合,与改善生产条件、发展农村经济相结合。同时,在全域控制规划基础上,对各建设村点的空间、功能、审美和形态合理界定,充分聚合各种资源和发掘村庄元素,坚持“一村一策”,结合资源禀赋、建设基础、产业特点、乡风民俗等,突出地域特色,体现乡村风貌,因地制宜制定完善村庄规划;根据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和乡村传统文化保护需要,合理优化村庄布点。
二是坚持科学实施,注重长期效应。该市美丽乡村建设方案是在“一事一议”项目库基础上,依照调查研究、听取民意、召开各方评审、专业规划设计、公开公示成果等程序确定的。在美丽乡村项目选择方面,注重长远规划与突出地域特色相结合,坚持 “2+3”模式,即“全市2020年项目建设总体规划、乡村建设5年规划”和“百里生态农业走廊、百里特色村镇带、移民安置点公共项目完善”五个方面统筹兼顾。
三是坚持示范引领,统筹协调推进。出台“关于江北生态农业走廊和江南特色村镇带示范建设”资金整合及稳步推进措施,鼓励各重点镇结合实际先行试点,突出重点,统筹协调,在取得示范经验后逐步在各乡镇全面推开。项目实施上,注重四个环节,即重点突出地域特色的公益性和特色产业的引领性,优先安排人口相对集中的村,结合城镇化发展格局,优先集镇边缘村,优先群众参与积极性较高的村。目前,已完成美丽乡村项目建设15个村,安排奖补资金1021 万元,整合其他资金4000余万元,实施建设项目 28个,受益村民 5.6万人。
四是坚持规范运作,注重创新管理。坚持群众议事放在首位,严格一事一议,做到村民民主决策。注重加强公开公示程序,对项目申报、实施、验收、绩效评估等全方位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切实加强六个方面的管理:加大多元化投入,按照“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进行资金整合;加强资金管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以钱养事资金均由预算拨付综改办专户,实行专人专账管理,按进度、程序拨付使用,杜绝资金使用的盲目性;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出台《丹江口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等文件,强化对建设资金的规范管理;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在项目按程序批复实施的基础上,注重事前实地勘验,并统一制作“标示牌”,杜绝项目违建等弄虚作假现象;注重设计效果,对各建设村点的空间、功能、审美和形态合理界定,充分聚合各种资源、发掘村庄元素、体现乡村风貌,因地制宜设计效果图,做好预算编制;完善后期管护,摸索出“村组主导、政府协调、部门帮扶、企业参与”多头共管方式,加强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的后期管护。
(二)加强领导,建全机制。成立了以分管市委副书记为组长、副市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经常到村指导督促实施。从政府各部门抽调精干力量组建美丽乡村建设办公室,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服务。明确相关部门、镇村负责人员的工作职责,建立市镇村三级配套网络。目前,该市已初步建立“政府指导,村组主导,部门配合、全民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机制。
(三)加强宣传,积极引导。在年初召开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传达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安排布置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提高对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建设的认识。发动乡镇财政专管员、村组干部,深入村组进行宣传,让群众了解美丽乡村试点项目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及相关要求,充分发动群众参与议事,提高群众的思想意识。充分利用政府网站和专刊、村公示墙(栏)等载体,宣传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有关政策。在财政局召开的财政专管员培训会上,以讲授课的方式让各财政所专管员认真学习了解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和资金的管理办法,提高业务水平,使其在今后的工作中按要求进一步规范。通过美丽乡村试点建设,引导农民群众对建设美好家园认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四)强化管理,开拓创新。
一是坚持深入群众,充分尊重村民意愿。自2013年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后,该市综改办组织专班,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跑遍全市14个农业乡镇,深入各个乡村进行专题调研,了解群众所思所盼,完善试点村垃圾收集网络体系。在试点村建造垃圾处理箱、垃圾池和垃圾中转站,聘请专门卫生保洁员和垃圾清运员,统一购置150个垃圾桶和30辆垃圾车,加强主要道路沿线和村庄内垃圾清运,加大村庄庭院环境卫生整治力度。
二是坚持群众参与,提高村民自主管理意识。要求试点村向村民发放倡议书,号召村民主动参与庭院整治活动。村民小组以“十星”创建为契机,与农户签订门前“包扫、包集、包整洁”的三包责任制,实行垃圾分类和集中收集,形成垃圾“户集村收村运”的垃圾处理体系,达到村庄整齐整洁效果。
nlc202309041722
三是坚持依靠群众,合力推进建设进程。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为抓手,以发挥村党支部和村民理事会作用为切入点,注重依靠群众,让村民自己作决策,使广大村民“愿意、乐意、满意”,齐心协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五)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一是广泛动员、统一认识。召开动员会,发动党员干部和科技示范户做好示范引领。召开座谈会,邀请老同志、外出能人贤士为美丽乡村建设建言献策。入户宣讲,介绍美丽乡村建设的美好前景。通过做好“三个结合”(注重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注重与和谐社会建设相结合,注重与幸福家庭建设相结合),形成“人人是美丽乡村形象,处处是美丽乡村环境”的良好氛围。
二是政府扶持,社会参与。通过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有效吸引了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充分调动了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创新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资金投入机制。
三是落实预算,加强监管。采取“专项资金+配套资金”的模式,将涉农建设项目资金整合使用,极大地发挥了资金效益。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进行整合,逐步形成了投向科学、结构合理、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资金使用管理机制,形成了“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格局。2014年市财政安排442万元专项资金,采用以奖代补形式用于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同时整合其他涉农资金230余万元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极大地巩固了建设成果。
(六)完善制度,提高效率。
一是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印发《丹江口市美丽乡村试点建设管理办法》,对项目实施范围、标准、资金筹集和管理、项目实施、考核验收和档案管理等作了明确规定。
二是制定《丹江口市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审批流程图及操作指南》,既方便基层申报,又便于统一指导、加强监管,更利于保障奖补政策透明、阳光运行。
三是建立健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考核机制。把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纳入乡镇绩效考核内容,与乡镇转移支付和奖补资金挂钩。对试点建设工作不得力、效果不佳、资金管理不到位、项目实施不按程序的镇村,要求及时督促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启动退出机制,确保建设取得成果。
(七)建立档案,强化公示。
一是建设补充更新市乡两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档案和数据库,将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筹资筹劳会议记录、村民签字、方案、项目申请表、项目预决算报告、施工合同或协议、项目验收报告等相关资料汇总归档。
二是认真做好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信息录入工作。对于已经批复的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该市综改办及时按照政务公开要求将信息录入系统,待项目验收、资金拨付后,一并将信息资料补充到财政编制与政务公开网络系统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二、丹江口市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的成效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丹江口市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试点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村庄环境更加靓丽,集体经济更加壮大,品牌文化更加响亮。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村庄环境得到改善。抓好试点村道路改造、道路硬化、排污处理工程,试点村主要道路硬化率达100%;推进光亮化工程,增设村庄路灯,试点村主要道路光亮化率达100%;进一步推进了农村安全饮水、危房改造工作,改善了村民生活条件;加大“六乱”整治力度,清拆试点村内乱搭乱建的建筑物,彻底解决了村庄脏、乱、差问题;开辟体育健身、休闲娱乐场所等,营造村庄宜人生活环境。
二是产业经济得到发展。引导试点村转变产业发展思路,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优先选择引进节能环保、市场前景好的发展项目,精心呵护生态环境。积极利用观光农业、生态农业政策,盘活农村集体资源。支持村级产业园转型升级,积极招商引资,引进高附加值的产业和经济项目,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
三是公共体系得到塑造。坚持惠民优先,大力推进公共服务资源向创建点延伸,改善农民群众生活,增强幸福感和满意度。强化各试点村及其附属的规范化学校、村卫生服务站、村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绿色网院、计生服务中心的建设,为群众生活提供更加优质、便利的服务。
三、丹江口市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思想认识有待提高。少数镇村干部存在着畏难情绪和“等、靠、要”的思想,工作主动性、大局性不够强,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度不高,没有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农民群众参与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还未被充分调动起来,存在着“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二是建设资金有待加强。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筹集大量的资金投入美丽乡村建设,保证美丽乡村建设顺利开展。三是建设标准有待提高。大部分试点村整治、建设工作主要停留在拆旧拆破、立面出新层面,建设工作的内涵还不深入。基础设施普及的标准不够高,特别是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处理等推进还有难度。
(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一是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依托现有的融资平台,探索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新模式,做好项目建设资金保障。二是进一步突出项目建设。突破缺少上档次项目的障碍,发挥重点项目的支撑作用,把项目建设、环境综合整治、招商选资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项目调动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的积极性,以项目检验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成效。三是进一步打造特色品牌。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积极做好具有丹江口市山水特色的美丽乡村品牌经营文章,强化市场化营销理念,提高策划经营水平,创新合作途径,通过积极宣传造势,全面打响特色品牌。四是进一步扩大建设效果。要结合移民安置点工程抓好统筹惠民生,完善村镇社区服务、促进资产转型利用,把推动公共资源向农村配置与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村集聚有机统一起来,以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为标准衡量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作者单位:湖北省丹江口市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闻
美丽乡村建设状况调查 篇4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农村居民住院补充医疗保险基本政策
合作医疗和补充医疗保险都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 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农村居民住院补充医疗保险是 建立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础上,为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的一种补充医疗保险,是新型农 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补充和延续,必须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才可投保。合作医疗和补充医 疗保险收集的费用(包括各级政府的补贴资金),全额用于农村参与者的住院医疗费补助,不得从中提取任何费用。合作医疗和补充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人员工资、业务经费及宣传费 用等,由政府全额拨付。政府对参加合作医疗和补充医疗保险的农民实行补贴。其中,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个人 每年交费 10 元,政府补贴 15 元;参加合作医疗后,再投保补充医疗保险的,农民每年每人 再交费 5 元,政府再补贴 10 元。
二、乡村医疗卫生保健的具体情况
政府积极号召村民热情响应。
1、乡政府积极号召村民热情响应。在采访了灵田乡人民政府管理医疗卫生保健这方面的主要负责人后,从中得知: 灵田乡 共有 28000 人,在医疗保险方面,从 2006 年开始初步实施,到 2007 年具体实施。2006 年 有 74%村民加入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实施,2007 年增至 94%,价格为 10 元/人,08 年调整到 20 元/人.2 乡政府筹集资金不到 21 万,现在已经返回了 30 多万。为保证农民能从中得到 更大的利益,灵田乡人政府也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做出了不懈努
力:大力宣传合作医疗政策,在农民赶集时宣传,通过贴海报,喇叭号召等方式让村民充分了解这个政策;按规定公平报 帐并公开所有报帐,还召开过现场兑现,让农民朋友放心;走访村民,宣传并解释这参加的 钱不是交给乡政府,而是为自己谋福利的;在这两年实施的基础上,还制定的了下年目标即 鼓励至 97%的村民参加合作医疗制度,对百姓负责,对自己的工作负责…… 农村医疗保险定点医院工作运行状况良好 工作运行状况良好。
2、农村医疗保险定点医院工作运行状况良好。通过灵田乡政府管理的农村医疗保险定点医院所提供的资料,我们了解到了他们现在的 工作运行状况,以及工作运行中的问题和改善方案。定点医院表示:村民参合比例高,筹集 资金比较到位; 补偿笔录逐年提高,基金的运行也基本平稳安全; 医院管理机构健全,服务水平逐步提高。但由于地处农村,经济基础薄弱,监督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需要一套计算机管
理系统,同时检查设备,医疗水平和职工宿舍的条件都还需改善,提高工作热情和质量。医 院还将进一步加强自身管理,加强宣传,让更多村民参加到合作医疗中来。医生资格上岗人人都有自己的专署医生。
3、医生资格上岗人人都有自己的专署医生。从灵田乡汇林村医疗合作社的苏老医生口中总得知,在村新型农村医疗合作社的医生都 必须是有助理医师资格即卫校毕业以上,且规定每 1000 村民就配一个医生,一定程度上解 决了村民担心的医疗水平不足和怕“没人管”的心理困境。部分村民对乡政府的号召积极性不是很 是很高
4、部分村民对乡政府的号召积极性不是很高。在随机走访的乡里几十户农户中,仍有人不了解何谓合作医疗保险政策,其中有听说过 也不清楚其加入的程序。即使有个别参加了合作医疗制度的村民因报帐麻烦或其他原因,积 极性受损,决定明年不再交钱参与。其中有些村民因为一些问题实在非常贫困,10 元钱都 拿不出。
三、乡村医疗卫生保健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了解程度还不够,卫生保健意识在农村有待提高。、部分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了解程度还不够,卫生保健意识在农村有待提高。的了解程度还不够 调查中有个别村的村民只听说农村合作医疗这回事,但对具体怎么参加、参加后能享受 什么待遇认识比较模糊。有的农民缺乏长远认识,认为目前家庭成员身体健康,其投入不能 尽快收回,因而处于观望状态。甚至有人怀疑这简直是从天上掉馅饼,坚决不肯相信并假如 到其中来。
2、医疗费报销审批程麻烦。麻烦。、
、医疗费报销审批程麻烦 农民从农村医疗保障中获取补助时普遍反应不方便,程序复杂。原因主要有:医疗费的 审核、报销手续不够方便。农民在办理住院医疗费用补助要提供合作医疗证、本人或户主身 份证、出院证明及转诊证明和交费单 据、用药清单等。农民对于政策的相关内容了解的不 是很详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制度明文规定,只有符合报销条件所产生的医药 费用,才能获得补助。如打架在我们采访的、斗殴、交通肇事以及性传播疾病等所产生的医疗费用、医保目录之外的药品等都是不能获得补助的。一些村民中,普遍都认为报销审批让他们知 “难”而退,加上他们对这些程序化的审批不是非常的了解,所以感觉不是很方便。
3、定点村卫生院所医疗水平偏低。、定点村卫生院所医疗水平偏低。农民医保家庭帐户上的钱必须到本村定点的村卫生所或镇卫生院就诊花费。村级卫生所 经费缺乏,导致了医疗设备陈旧简陋,卫生员素质偏低,医术水平较差。卫生院虽然比村级 卫生所条件好,但缺乏现代医疗设备,难以满足群众的需要。在我们调查的几个定点村医院 中,只有靠近本校的东田村的卫生所相对较好。
四、进一步完善村医疗卫生保健的建议
1、加大宣传政策力度。、加大宣传政策力度。政策力度 乡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形式,宣传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 度的意义,帮助农民树立防患于未然的意识,营造建立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良好社会氛 围,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切实提高农民的参合意识。可以借鉴灵田乡在赶集时做宣 传的方法,在人群集中处进行广泛地宣传。
2、参合新农合作政策方面,进一步完善制度。新农合作政策方面、参合新农合作政策方面,进一步完善制度。一是加强政策支持力度,特别是加大对贫困农民的覆盖。省、市、县、镇、乡政府要多 拿出一部分资金,对那些经济确实有困难的乡镇或是农户家庭给予提供转移支付或补助。二 是拓展融资 渠道,提高赔付上线标准。目前实施的最高赔付上限为 10000 元,对于解决农 民因患大病出现的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问题,作用有限。农民得了重病、大病,往往因经济 困难,要么放弃治疗,要么倾其所有,甚至负债累累。因此,多方面拓展融资渠道,特别是
大力开展社会捐助,公开社会捐助使用情况,同时提高赔付上线标准,才能真正有效解决农 民因患大病出现的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现象。
建设美丽乡村 扮靓美丽中国 篇5
2014-9-11 14:27| 发布者: cnagrinetadmin| 查看: 58| 评论: 0|来自: 学习时报
摘要: ——中央文明办专职副主任徐令义答学习时报记者问 编者按:近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召开了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研究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任务,提出了“建设美丽乡村”...记者:党中央反复强调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如何更好地体现这一要求?
徐令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专门下发了意见。总书记在不同会议、不同场合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指出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项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强调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必须落细落小落实、使之融入社会生活,让它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当然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建设美丽乡村,要做到教育先行、宣传先行,引导农民群众理解、接受核心价值观,并转化为自觉追求和行动。工作中要突出“四个性”:一是突出典型示范性。要善于发现群众身边的先进典型,精心打造“最美品牌”,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评选表彰,开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最美乡村医生、最美村官、最美少年、最美家庭等活动,通过善行义举榜、道德榜、功德录等方式,进一步激发农民群众的道德热情,培育和传播乡贤文化,凝聚起向上向善的强大正能量。二是突出宣传普及性。要用好县乡媒体和农村大喇叭,评身边好人,讲好人好事,揭坏人坏事,具体生动地宣传核心价值观。要制作刊播一批富有乡土气息、符合农民审美情趣的优秀公益广告作品,运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和文艺活动,营造浓厚的宣传教育场景。要用好新媒体,适应“微时代”的要求,积极运用微博、微信、微视、微电影等方式传播核心价值观。三是突出受众针对性。要针对不同农村地区,针对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针对农村不同群体,针对农村地域广阔的特点等,有针对性地开展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四是突出教育长效性。在农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紧迫的任务,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把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广泛开展经常性的形势政策宣传教育,在兴起宣传教育高潮的基础上,做到年年坚持,常抓常新。
记者: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硬件方面主要抓好哪些工作?
徐令义:建设美丽乡村,基础设施要先行,起到环境改造人的重要作用。当前,要根据县乡村财力状况,分期分批组织实施,切实抓好“四改一建”。一是改路。要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大力推进自然村组的道路建设,支持农户硬化通户便道,为农民群众出行提供便利,为他们发家致富加快步伐,也为促进城乡交流创造条件。二是改水。一方面要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还上历史欠账;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水污染和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力度,通过城乡一体供水、引泉入村、自来水入户等方式,切实保障农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三是改厕。建造卫生厕所,是农村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件牵涉千家万户的难事、好事。要根据各地实际,加大农村改厕工作力度,以“厕所革命”的力度,改变农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四是旧村改造。要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区别各地经济实力、自然条件等不同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旧村改造,使农民受益、受惠,在改建过程中切实保护好农村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五是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从2011年开始,中央文明办、财政部、教育部将投入35亿元资金,共同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2万所,今年要建设3600所,为农村孩子增长见识、培养兴趣、学艺学技搭建平台。地方要借中央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的东风,开展配套建设,配备辅导员队伍,加强业务培训,完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加强建设资金监督管理,把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作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件实事、抓好办实。
记者: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如何抓好乡风民风建设?
徐令义:乡风民风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任务。相对于硬件建设来说,农村民风建设的难度更大、时间跨度更长,见效也慢,更要精心谋划、持续推进,并着力抓好“三个建”:一是建好家风好家训,创五好文明家庭。要把家风家训作为民风建设的基础工程,抓好宣传教育、征集评选、展示推广等各个环节,引导村村寨寨、家家户户写家风、晒家训,让好家风好家训代代相传。要把建好家风好家训与创建“五好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创建结合起来,广泛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弘扬家庭文明新风。二是建农村志愿者组织,扬奉献友善新风。志愿服务是美好德行的具体实践,体现了公民责任和时代新风。就农村而言,志愿服务既有着迫切的现实需求,也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要以农村社区为基本平台,广泛开展“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把关爱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关爱因病、因残、因祸导致的残缺家庭、单亲家庭子女作为重点,亲帮亲、邻帮邻,互帮互爱、守望相助,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风尚。三是建乡规民约,促移风易俗。这是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有效形式。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发动农民讨论制定乡规民约,成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红白理事会,并依靠“一约四会”参与民间事务的调解、监督与服务,在遏制陈规陋习、倡树文明新风等方面发挥作用。
记者:我们在日常调查采访中,也看到听到农民群众的不少反映,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如何加强突出问题的综合治理?
徐令义: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好。问题往往是时代的声音,及时发现问题和有效解决问题是我们基本工作方法。培育良好民风,既要在“立”字上着手,又要在“破”字上用力。要按照刘云山同志提出的增强问题意识、树立问题导向的要求,针对农民群众普遍关心、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带着问题看,对着问题干,敢于负责、敢抓敢管,推动农村风气明显好转。一是把整治脏乱差作为经常性任务。整治脏乱差现象,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经常抓、抓经常,反复抓、抓反复。要会同有关部门,以坚决的态度、有力的手段,开展经常性的环境建设和整治行动,推动农村来一场“环境革命”。要大力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切实解决垃圾乱倒、粪便乱堆、禽畜乱跑、柴草乱放、污水乱泼等现象。二是把治理农村面源污染作为紧迫任务。美丽乡村建设,要全面融入生态文明理念,着力建设绿色乡村。要突出“保”,保护林地、草地、湖泊、湿地、江河,把绿水青山留给子孙后代。要集中“压”,实行严格的环评制度,把中央提出的环境保护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重在“建”,大力推进农村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大力推进节水农业、旱作农业、循环农业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大力开展节水、节油、节电、节粮、节纸宣传教育,大力建设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经济实用、生态环保的新民居,使美丽乡村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乡村。三是把治理黄赌毒作为突出任务。整治要严厉,对黄赌毒始终保持高压态势,硬一些、严一些,抓一批重大案件,公布一批“黑名单”,打出声势、打出威风。重点要突出,及时查处内容恐怖残忍、低俗下流、淫荡奸恶、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出版物和游戏软件,继续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清理违规网吧、娱乐场所、露天文艺演出,为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文化环境。网络要管好,认真落实有关法律法规,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打击制造传播谣言、非法攫取经济利益等网络犯罪,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此外,要依法查处封建迷信、非法宗教等活动,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活动,严防境内外敌对势力和非政府组织在农村搞的所谓“松土运动”,切实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记者: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如何进一步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徐令义:维护、保障和实现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文化是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内质,文化引领农村风气之先。只有农村文化发展了,美丽乡村才有内涵、有品位、有活力。
一要以标准化、均等化为主攻方向,大力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统一服务标准,保障农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要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民生项目,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普惠、实惠、优惠的公共文化服务。要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的帮扶力度。
二要以乡贤文化为重点,大力弘扬优秀民间民族文化。乡贤文化是一个地域的文化标记,是联系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对于完善农村治理、引领道德风尚、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要积极培育弘扬乡贤文化,给美丽乡村增添一抹新的亮色。要对各地农村历代名贤积淀下来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文史典籍进行挖掘整理,延续传统乡村文脉,培育富于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乡贤文化,增强农村的文化吸引力和凝聚力。要鼓励各界成功人士回乡支持农村建设,以自己所学所长反哺桑梓,以自己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教化村民。要充分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项目、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培育一批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彰显农村文化的特色和魅力。
三要以就近就便、群众喜闻乐见为原则,大力活跃农村群众文化。要广泛开展具有乡土特色的文化活动,鼓励自办文化,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的培育和引导,为群众文化发展提供必要的服务和保障。要利用民族传统节日和现代重要节庆日、纪念日,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广泛开展群众性节日民俗、文化娱乐、经典诵读和体育健身活动,做到热在乡村、热在群众。要加大“送”的力度,发挥“三下乡”、送欢乐下基层等品牌活动的示范带动作用,到农村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等活动,把优秀文化产品送到田间地头、送到集市广场。
记者:美丽乡村建设任务艰巨、千头万绪,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中央文明办有什么要求?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 篇6
【实施背景】
近年来,安吉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建设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安吉的特色实践,在综合评估现有实力与发展潜力、借鉴吸纳上级指导与基层心声的基础上,经过认真慎重研究、反复调研论证,从2008年开始在全县全面开展“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
【基本做法】
1、明确框架,完善实施体系
按照“立足县域抓提升、着眼全省建试点、面向全国做示范”的基本定位,探索形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架构体系。
——明确四项目标。即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建成“环境优美、生活富美、社会和美”的现代化新农村样板,探索形成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安吉模式”,确保全国第一,力争全国唯一。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完成,前两年抓点成线打出品牌,中间三年延伸扩面产生影响,后五年完善提升全国领先。力争将打造成为全国生态环境最优美、村容村貌最整洁、产业特色最鲜明、公共服务最健全、乡土文化最繁荣、农民生活最幸福的地区之一,探索构建可 憩可游、宜商宜居、且安且吉的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安吉模式”。
——坚持四美原则。①尊重自然美。充分彰显依山傍水、因势因地而建的生态环境特色,抓自然布局,融自然特色,不搞大拆大建,避免不伦不类。②侧重现代美。坚持把生产发展放在首位,把生活富裕作为美丽乡村的前提和基础,融现代文明于自然生态之中。③注重个性美。因地制宜,因村而异,根据产业、村容村貌、生态特色、人本文化等不同类别,进行适当分类,彰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④构建整体美。强化全局战略思维,把全县当作一个大乡村来规划,把一个村当作一个景来设计,把一户人家当作一个小品来改造,致力于推进环境、空间、产业和文明相互支撑、一二三产整体联动、城乡一体有机链接,力求全县美丽、全县发展。
——实施四大工程。一是环境提升工程。抓外在有形环境的提升,巩固扩大成果,综合改善质量,全面提高品位。二是产业提升工程。抓内在经济实力的提升,扶持优势产业,形成品牌效应,增强支撑功能,壮大集体经济。三是素质提升工程。抓潜在文明素养的提升,培养有技术专长、有创业激情、有文化素养、有宽广胸襟、有文明气息的现代品质农民。四是服务提升工程。抓广度公共服务的提升,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繁荣农村社会事业,重点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
2、健全组织,落实推进机制。成立了建设“中国美 丽乡村”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领导小组下设环境提升、产业提升、服务提升和素质提升四大工程组,分别由县分管领导牵头,主要责任部门负责,乡(镇)、村分别成立对应的领导班子和工作机构。实施县级领导、县级部门与“中国美丽乡村”创建村结对创业共建制度。聘请省市有关专家担任建设“中国美丽乡村”顾问,成立建设“中国美丽乡村”专家指导组。加强工作督查和考核,出台乡镇、部门工作考核办法,使各项建设工作的目标具体化和责任化。
3、规划在先,明晰目标任务。2008年,全县共投入规划资金711万元,分别对县、乡镇、村创建中国美丽乡村进行三级专项规划。在制订《安吉县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下发《关于2008年建设“中国美丽乡村”的实施意见》基础上,委托浙江大学编制完成了《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各创建乡镇(开发区)、村对照、行动纲要、实施意见和总体规划要求,从自身实际出发,坚持以规划为引领,将其他各类专项规划有机纳入美丽乡村建设整体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和创建任务。
4、落实政策,激励内在动力。大力整合支农项目,使各类建设项目和资金优先安排于实施“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乡村。采取了“5+X”的办法清理整合建设项目,对支农项目申报、立项、实施、考核验收、资金拨付全面审核把关。实行财政以奖代补,在建立200万元专项考核奖励基金基础上,对经考核验收达到标准的乡镇、村根据人口规模大小实 行以奖代补,2008年县乡镇两级财政以奖代补资金7000万元,带动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2亿元,其中带动各类金融资本投入3607万元,带动村集体投入9582万元,带动农户个人投入3762万元,带动社会工商资本投入1.1亿元。
5、合作共建,形成浓厚氛围。对内发动到底,对外宣传到位。全县召开推进建设“中国美丽乡村”万人动员大会,15个重点经济部门与乡镇、61个机关部门与创建村开展结对创业活动,179家企业结对169个行政村,累计各项支援捐助3186万元。各创建乡镇、村和重点职能部门以创建工作为抓手,结合各自工作职责,精心设计工作载体,合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积极筹办“中国美丽乡村”论坛、实施“美丽乡村文化繁荣”工程,引起《人民日报》、《浙江日报》、《经济日报》、新华社内参和焦点访谈等新闻媒体的关注。
【成效评估】
按照总体部署,“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有序推进,现已完成各类建设项目投资2.74亿元,“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也逐步凸显。
1、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初步显现。围绕“四大提升工程”的实施,一批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乡村道路联网工程、“十万农民饮用水改造”工程、“两双”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基本完成。农村特色主导产业、农民专业合作和现代家庭工业、农村休闲旅游等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和提升。多数创建村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2、中国美丽乡村品牌初步打响。着眼对内增实力、对外打品牌,通过举办2008安吉〃中国美丽乡村节、“中国美丽乡村”论坛、开展“中国美丽乡村安吉行”外宣活动、实施“美丽乡村文化繁荣”工程,创建工作影响日益扩大,引起《人民日报》、《浙江日报》、《经济日报》、新华社内参和焦点访谈等新闻媒体关注,扩大了“中国美丽乡村”品牌的对外美誉度。
3、示范带动的效应初步凸现。基本建成“开发区—皈山—孝丰—报福—章村”示范带,景观大道、垃圾收运处理系统、河道整治建设和沿线违章建筑拆除、房屋立面改造等重点工作全面完成,线美、点亮的精品示范带已初步显现,一批经典村庄脱颖而出。
【创新亮点】
1、最鲜明的特征是将美丽乡村建设与生态文明相融合。安吉是国家环保部和林业总局在全国唯一的新农村合作共建示范县,也是国家环保部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试点地区之一,将生态文明的理念引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在全国尚属首创,具有很强的借鉴、指导、示范意义。
2、最突出的标志是将美丽乡村建设与“两创”战略相结合。“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牢牢把握了创新的灵魂和创业的根本,找准了“两创”战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结合点,成为“两创”战略在新农村实践的全新载体,具有很强示范 价值。
黄冈市乡村从业人员状况调查 篇7
在考察农村人力资源状况时, 依据农业统计指标界定, 农村劳动力是指处于劳动力年龄阶段内的全部乡村人口数。该指标表明农村拥有适龄劳动力的数量, 不论该人员是否参加经济活动都包括在内, 但不包括不处于劳动年龄阶段内但实际参加经济活动的人口。乡村从业人口是指乡村人口中参加经济活动的全部人口数。该指标反映农村中实际从业人员状况, 包括不处于劳动年龄阶段内的劳动者, 不包括处于劳动年龄阶段内但没有参加经济活动的人口, 因此可能大于农村劳动力数, 也可能小于农村劳动力数。农业从业人员是指参加农、林、牧、渔业经济活动的劳动者数量。该指标表明在农业生产一线实际人员的数量。不包括农业服务业领域的劳动者, 可能大于农村劳动力数, 也可能小于农村劳动力数。据以上指标内涵, 我们分析农村人力资源现状, 着重考察乡村从业人员状况能较好地反映乡村实际从业状况。
本次调查对象为湖北省黄冈市。黄冈市位于湖北省东部, 现辖11个县市区、1.74万平方公里、740万人口, 其中农业人口为560万, 是一个农业大市。本课题组通过分层随机抽样, 抽取了黄冈市11个县 (市、区) 的57个村作为调研样本,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个别半结构访谈法相结合的调查方法。调研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乡村从业人员就业分布状况;二是乡村实际从业人员素质状况;三是调研农村青年农业从业意愿。本次调研发放问卷660份, 收回有效问卷545份, 涉及个体成员2 017人。为了便于研究乡村人口从业情况, 在这里, 我们将545户2 017人中, 剔除507名各级各类在校生和159名未从业者, 余下1 351人则为农户家庭中的从业人员。
一、乡村从业人员现状调查及分析
(一) 乡村从业人员实际从业状况
乡村从业人员有的常年在乡村从业, 从事农村第一产业, 也有的从事农村第二、三产业。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有的利用农闲时节在外打工, 还有人员常年在外务工。从大的方面来分, 可将乡村从员人员分为两大类, 一类人员是完全在本村或所属乡镇管理区域内从业, 即常年在本地从业人员。另一类是在外务工人员, 即在本村及所属乡镇行政管理区域以外区域从业。为了便于统计分析, 根据在外打工时间不同可分为:常年在外务工 (一年中在外务工达6个月以上) 、季节性在外务工 (一年中1—6个月在外打工人员) 。这样分析可以清楚了解乡村从业人员的实际从业状况。具体情况 (见表1) 。
单位:人
从表1可看出, 在乡村从业人员中, 44.3%的人员是常年在乡村从业, 这部分人员是当前直接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是在乡村直接事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的人员;常年在外务工人员占乡村从业人员的50.8%, 季节性务工者占4.9%。由此可见, 在乡村人口中有55.7%的人员在外打工, 其中常年打工人员占到了1/2, 打工成为乡村人员的主要从业方式。
(二) 乡村从业人员素质状况
针对1 351名乡村从业人员, 我们统计了他们的年龄、性别和学历教育情况, 具体数据 (见下页表2) 。
1. 乡村从业人员年龄结构。
从年龄结构分布上看, 常年在本地从业人员即以农业为主业的人员, 年龄多为29~60岁, 这年龄段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的90.7%。599人中有45人超过60岁, 非适龄人员在本地从业人员中也占很高比例, 占到7.4%, 而转移劳动力在外务工人员中, 除季节性务工有两人超过60岁外, 常年在外务工中没有一人超过60岁。可见在农村, 超龄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农业领域。转移劳动力年龄分布也呈现一定规律, 常年务工人员中以青年为主, 16~28岁的青年占到46.4%;季节性务工人员中年人员比例较高, 占到50%。由此可见, 转移劳动力以青壮年为主, 劳动力年龄越小, 一年中外出务工时间越长。将在农村本地从业人员与在外务工人员相比较, 在外务工人员中99.3%的为适龄劳动力, 在外务工青年占青年劳动力总数的96.8%, 而只有3.2%青年常年在本地从业, 绝大多数青年不在农村本地从业。
单位:人、%
2. 乡村从业人员性别结构。
在农村本地从业人员中, 女性偏多, 占到58%。外出务工人员中, 以男性偏多, 常年在外务工人员男性为58.9%, 其比例与常年在本地务工人员性别结构刚好相反。季节性务工人员中男性比例更高。从性别结构上看, 农业实际从业者女性偏多, 而在外务工人员中男性偏多。
3. 乡村从业人员受教育年限和学历层次。
在农村本地从业人员, 学历为小学及文盲的比例占到24.2%, 而常年在外务工人员中, 小学及文盲人员比例只占14.4%。从横向比较来看, 乡村从业人员中, 63.3%的小学及文盲是在农村本地从业, 而在外务工者中, 小学及文盲人员比例较低, 只有占数量的30.5%的人员常年在外务工。从受教育年限统计来看, 农村本地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9年, 季节性务工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1年, 常年在外务工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5年。可见在外务工人员受教育年限明显多于在本地从业人员。乡村从业人员中, 具有大专学历以上者较少, 599人中, 只有25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在调查中, 在乡村工作的599人, 只有65人受过相关技能培训, 也就是说90%的农村劳动力没有接受过相关技能培训。由此可见, 滞留在乡村从业人员受教育年限普遍较少、学历较低, 接受培训少。
二、结论及政策建议
由以上调查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当前农村人力资源中, 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素质普遍偏低, 其年龄结构不合理, 中老年比例偏高;性别结构中女性偏多;受教育年限也偏低, 学历以小学及以下为主。与在外务工的劳动力相比, 而转移人员适龄劳动力较多, 性别结构中男性较多, 学历层次以初中为主。可见转移出去的是农村中的优势资源, 而滞留在乡村工作的人员素质偏低。高素质从业人员的缺乏, 难以满足现代农村建设的需要, 制约了农村的发展。
建设新农村,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农村建设离不开高素质的建设者, 因此必须要增强农村对人才的吸引力, 让更多的优质人才留在农村从事农村的建设。
1.增加农民收入, 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从宏观层面上进一步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在免除农业税的基础上, 增加对农产品的补贴和转移支付力度, 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提高农业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只有城乡收入差距缩小, 城乡间劳动所得势差减小, 优质劳动力资源才会自由流动, 而不会出现当前一边倒倾向。
2.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 改善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环境, 完善农村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改善农村居住生活环境, 实施覆盖农村的医疗和养老保险, 增强农村对农民的吸引力。
3.制定培育和留住农村人才的政策措施, 留住高素质人才。对滞留在农村的劳动者实施培训, 提高他们的技能和文化素质。国家出台政策, 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就业, 使他们成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新生力量。有些地区在实施大学生当村官工程, 有些地区在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这些工作正是这一举措的具体实践。
摘要:通过对黄冈市乡村从业人员的从业状况、从业人员素质及收入状况的实证调查, 得出乡村从业人员素质难以满足农村建设发展需要的结论, 提出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增强农村对人才吸引力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从业人员,素质
参考文献
[1]黄敏英.韩国农业后备劳动力的培养和政策[J].世界农业, 2000, (1) .
建设美丽乡村 构建幸福家园 篇8
一、坚持以文化人,着力推动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发挥主流媒体宣传、主题公园带动和公益广告辐射的作用,特别是在万泉河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等重点生态文明景区和美丽乡村,用石刻、图说、灯笼等将核心价值元素打造成为人们争相拍照留念的一个个艺术品,“把核心价值观带回家”,耳濡目染、入脑入心。开展文明礼仪、文明环境、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经营等五大文明行动,开展“好民风之村”“先进典型户”等典型评选活动,形成好人受尊敬的价值导向。嘉积镇大园古村依托“秀才村”“博士村”等人文资源,开展古村修复建设和文化传承工程。
二、坚持生态为重,着力打造体现地域特征的美丽乡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以“不砍树、不占田、不拆房,就地城镇化”为原则,最大限度地保护乡村的自然、历史和文化风貌。充分保护农村的地形村貌、田园风光、农业业态和生态本色,因地制宜,以人为本,顺势而为,对农村基础设施和配套进行改造、完善和提升。2013年,博鳌镇被评为全国第一批8个美丽宜居示范小镇之一。建立起“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规范化处置模式,实现全市镇(农场)村的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85%,农村生活污水推行湿地生态化处理模式。
【美丽乡村建设状况调查】推荐阅读:
建设美丽乡村口号10-24
美丽乡村建设汇报06-18
山东美丽乡村建设06-28
美丽乡村建设发言07-26
美丽乡村建设建议08-13
美丽乡村建设常态化06-05
县美丽乡村建设总结07-06
乡村美丽中国建设环保09-13
美丽乡村建设设计方案09-15
美丽乡村建设情况介绍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