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设计方案

2024-09-15

美丽乡村建设设计方案(精选8篇)

美丽乡村建设设计方案 篇1

美丽乡村建设

姓名:边学婷 班级:13级本环3班 学号:541390020332 指导老师:杨超

十八大提出了“美丽中国”理念,给城市和乡村的建设带来新的方向,而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完善,城乡一体化成为乡村和城市共同繁荣协同发展的关键。建设美丽乡村,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幸福大埔的重大举措,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然而,乡村的发展受限于交通、经济、技术和艺术的落后,发展起来显得尤其困难,是广大学者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美丽乡村”的建设理念,应该跳出传统的新农村建设模式,从单独以经济增长模式壮行带动乡村发展,转变为通过对乡村景观环境的打造,提高乡村的文化品质和环境魅力,来实现乡村的持续性发展。

一、美丽乡村的内涵

“美丽乡村”的概念最早是由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提出,安吉县通过多年的搜索,将大力发展经济和全力塑造生态环境结合起来,率先建成了国家生态县,成为“中国魅力乡村”的第一张名片。“美丽乡村”的“美丽”,不仅仅是个简单的形容词,而是对乡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导向的用语这里的“美丽”包含了乡村景观层面和乡村社会层面两个层面,因此,对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美丽乡村”建设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县委“建设幸福村居,打造美丽乡村”的工作部署,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促进生态文明和提升群众幸福感。

三、“美丽乡村”建设总体目标

1、农村生态经济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果园变公园,精致高效农业更加突出。

2、农村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农村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容村貌、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处处是公园,居住环境明显优化。

3、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农村人口集聚、子女就读、医疗卫生、交通条件、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农民增收渠道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4、农村生态文化日益繁荣。农村特色生态文化得到有效发掘、保护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

四、美丽乡村建设的设计原则

1、尊重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坚持生态优先。将人类社会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生态健康,协调共生的理想的人类乡村生活环境。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展示农村农业生态特色,围绕农村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发展生态特色农业,打造大埔大公园。

2尊重地域文化特色,充分发挥和利用地方特色,保护创通文化,丰富当地的文化生活,重振当地老百姓的精神面貌。

3、坚持可持续性发展,善待自然环境,规范人类开发行为,实现乡村自然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4、坚持科学规划。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把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农业和旅游业发展规划、文化特色产业相衔接,有序推进,要做到开发与保护结合,凸现可持续发展。

5、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整合社会力量,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生态家园。

6、坚持整合力量。建设美丽乡村与幸福村居工程、发展乡村旅游、农民住房改造、生态村庄建设等有机结合,通过项目带动、整合资源、合力推进。

五、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措施

1、规划先行,建设功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美丽乡村,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从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做好规划工作,明确乡村建设思路、目标和工作措施。

2、广泛宣传,通过进村入户、群众大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动员,加大宣传力度,真正使美丽乡村建设这一工程深入民心,让群众看到美丽乡村建设的具体成效,从而激发农民的积极性,是农民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

3、加大投入,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全力搞好美丽乡村建设。全力配合个项目实施单位,切实引导群众主动的参与性农村建设,使之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受益主体和重要投资成分。

4、细化分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落实政府引导、农户为主体、社会来参与的工作体制,村委会要充分发挥作用,共抓共管,尽心尽责。

5、强化监管,推选村民代表成立项目监管小组,建立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制度,明确职责,与党务村务公开一样,实行全程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以确保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如期完成。

六、美丽乡村建设内容

(一)推进“生态人居”工程。

1、改造旧村。对村庄的危旧房要连片拆除,尽量撤并自然村,安排集中居住,做到统一规划,建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新农村。

2、改造危旧房。加强农户建房规划引导,做到安全、实用、美观,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和墙体立面整治,改善视觉效果。

3、改造林相。采取新造、补植、封育等措施,优化美化森林景观,特别是公路沿线沿河两侧的绿化景观带改造,提高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

4、改造设施。完善通村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路灯安装。村镇主要出入口,开展既鲜明又朴素自然、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的整体风貌设计塑造。

(二)推进“生态环境”工程。

1、整治乡村生活垃圾。合理设置垃圾中转站、收集点,做到户有垃圾桶,自然村有垃圾收集池,行政村负责垃圾收集,镇有垃圾填埋场,确保乡村清洁。

2、整治乡村生活污水。清除、整治和规范生活污水排放,全面推行无害化卫生厕所,通过开展农村污水处理,提高水体自我净化能力。

3、整治农村畜禽污染。拆除污染猪舍、牛栏等,村庄内畜禽养殖户实行人居与畜禽饲养分开、生产区与生活区分离,达到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

4、整治广告、路牌。对公路、河道及村庄公共视野范围内的广告牌、路牌进行清理,规范各种交通警示标志、旅游标识标志、宣传牌等。

5、整治违章搭建。坚决拆除违章、乱搭乱建的建筑物,对废弃场所进行整治、复绿,建设生态公园,促进村庄规范、整洁、美观。

(三)推进“生态经济”工程。

1、发展乡村生态农业。深入推进现代农业,推广种养结合等新型农作制度,大力发展精致高效农业,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森林食品生产。增强特色产业、主导产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2、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利用农村森林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乡村文化,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业。拥有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要发展红色旅游,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特色;将传统的农耕逐步引向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特色农庄、农情民舍等乡村旅游发展。

3、发展乡村低耗、低排放工业。严格保护水源保护区、江河源头地区及水库库区。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集中治理污染,调整乡村工业产业结构,不断壮大村域经济实力。

(四)推进“生态文化”工程。

1、培育特色文化村。在充分发掘和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和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存的基础上,优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培育成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特色文化村。

2、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群众文明素养。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工具和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生态文明、生育文化知识宣传,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

3、转变生活方式。引导农民追求科学、健康、文明、低碳的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恢复公路和村庄周围自然生态景观。

结语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内涵很广的工程,它不仅仅只是对乡村进行美化,它的本质是通过对乡村环境、景观、生态的全面塑造,提升乡村的文化品质和精神面貌,来提高村民的生活品味。而在真正的进行乡村规划的同时,应当充分发挥各自不同的地域特色,因地制宜的发扬乡村各自的优势,将个景观元素全面、综合地运用起来,创造出优质的乡村景观。

美丽乡村建设设计方案 篇2

乡村道路景观作为人们感知乡村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他的塑造不仅仅需要追求图案化的形式与功能的简单满足,更需要通过文化元素的发掘与提炼来增加设计内涵,成为展示和宣扬地域文化的良好载体,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近年来,杭州市围绕浙江省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在全市农村开展新农村建设活动,临安市立足于当地的实际情况,作出了依托生态优势、依靠科技创新,打造“绿色家园、富丽山村”的战略部署,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精品村、特色村,成为“美丽乡村”建设先行区。为了推进“绿色家园、富丽山村”串点成线,临安市着手打造美丽乡村精品线工程,提升乡村道路景观,挖掘乡村文化,以促进临安市乡村旅游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生活环境水平。

二、乡村景观与乡村道路景观

(一)乡村景观

乡村景观是乡村地区人类与自然环境连续不断相互作用的产物,包含了与之有关的生活、生产和生态三个层面,是乡村聚落景观、生产性景观和自然生态景观的综合体,并且与乡村的社会、经济、文化、习俗、精神、审美密不可分。其中,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性景观是乡村景观的主体。

1. 乡村景观分类

乡村景观有两种分类方法:(1)依据生产相关景观、生活相关景观以及自然景观进行的乡村景观分类(见表1)。(2)依据点、线、面进行的乡村景观分类(见表2)。

2. 乡村景观构成要素

乡村景观的构成要素分为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物质要素又分为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自然要素由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水文、动植物等组成;人工要素主要包括建筑物、道路、农业生产用地和公共设施等。乡村景观非物质要素是指乡村居民生活的行为和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表现为与他们精神世界息息相关的民俗、宗教、语言等。

3. 乡村景观形态构成

乡村景观的形态构成包含了物质景观形态和精神景观形态两大部分。其中,物质形态又由聚落景观形态、生产景观形态和自然景观形态三大部分组成,他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精神景观形态。反之,精神景观形态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物质景观形态。乡村景观正是在他们的共同作用下孕育、生产、演变和发展的。

(二)乡村道路景观

乡村道路景观是道路与其周围环境的一个综合景观体系,是由道路两侧的垂直景观(绿化、建筑、农田、山体等)和水平景观(路面、边坡等)所构成。乡村道路景观空间主要由景观廊道和景观节点组成。

景观廊道是道路景观空间的主体,他由三个部分组成:道路空间,主要包括行车道、路肩、隔离带、防护栏、路基边坡和行驶的车辆等;道路两侧的带状绿化空间,包括乔木、灌木等树木及花草等地被植物;道路两侧的视域空间,包括田野、村庄、山体、水体和劳作的人们及各种动植物。这三部分相互融合,共同营造景观廊道,构筑新的大地景观。

景观节点是道路景观空间的重点,在道路的划分中具有类似标点符号的效果,具备形成道路景观的重要作用,其景观形态为斑块。他们不仅是眼睛可以看得见的形态,而且也是作为道路空间节点被记忆的场所,可以很好地体现地域自然风光和人文资源。

三、文化在乡村道路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一)乡村是文化之根

“文化”一词的主要涵义之一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梁漱溟早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就指出,“中国的文化之根在农村”。只有农村的文化建设好了,中国文化的根基才能牢固。对新农村建设来讲,只要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绝大多数的文化资源都可以很好呈现出来。但由于乡村受到原有风格的影响,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全面再现这一地区的各种风土人情、历史人物和其他文化资源。过度的堆积反而会破坏其原有风貌,而乡村道路两侧的广大地区无疑可避免这一问题。

(二)点线结合或整体性方面的要求

如果将乡村设为空间上的一个点,则与之相连的乡村道路就可设为一条线。一方面,线与点构成一了一个功能完整的整体;另一方面,线又与周围环境交融在一起。也就是说,乡村道路有双重职能。既要为乡村提供方便的交通服务,又要反映沿线地区的文化特色,并以此补充反映新农村建设未能反映的各种民间文化资源,丰富乡村景观的内涵。

(三)吸引游客,增加交流

虽然乡村道路的主要功能为交通,但在道路的适当位置展示当地的文化风采,必为当地居民和游客所欣赏。道路不同于铁路,他方便灵活。而只要方便,任何一位游客也不会放弃涉猎他乡文化的机会,尤其是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向往乡村生活的都市人也越来越多,乡村道路文化景观会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增加游客的游览兴趣,增加相互之间的交流,也会因此而增加游客的购买行为和劳务支出。可见,乡村道路景观的文化表达对新农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且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塑造具有文化特色的乡村道路景观的有效途径

乡村道路景观文化塑造涉及到三个重要问题,一是文化的价值导向的定位;二是适合景观表达又与其他载体不发生高度重复的文化元素选择;三是文化如何成为村民创新的源泉和产业提升的发动机。文化的价值导向目标应是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群体意识,实现三种关系的生态共衍,终极目标是符合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种导向需要通过一定时间的潜移默化,逐步成为当地居民的群体意识,并且成为当地居民与外来游客的交流工具,否则只会流于一种形式或表面的符号。文化属于精神领域,虽然通常以物质作为载体,但用景观表达文化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关键要让当地居民和游客能读懂物质表达的文化符号内涵,否则文化景观就会成为一种空壳。

(一)临安市地域文化概述

临安市位于浙江省西北部,东临杭州,西接黄山,南连千岛湖,北靠安吉,是太湖和钱塘江两大水系的源头,也是首批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市,拥有“国家级生态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竹子之乡”、“中国山核桃之乡”等称号。临安山清水秀、风光迷人,森林覆盖率达76.5%,境内有天目山和清凉峰两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有青山湖国家级森林公园、大明山省级风景名胜区等数十处名胜景点。其地理位置造就了临安悠久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文化特征。

1. 临安市的文化主要可分吴越文化、天目文化、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四大类。传统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部分保留在乡村的生活、生产载体中,某些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作为乡村旅游的吸引点和节庆活动。

2. 文化的核心价值或功能是以文化人,再以人化文。从这个角度看,经过多次的人口变迁和社会动荡,临安的文化核心功能已经严重弱化。

3. 吴越文化有三种含义,吴文化、越文化和钱王文化(吴越国)。东部临安受越文化浸润,西部昌化昌北受吴文化之徽州文化影响较深,中部於潜则是越文化与吴文化的交汇之地。

4. 吴越文化本质上是基于农耕社会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关系形成的心理沉淀和群体意识,核心理念是三种关系的生态共衍,终极目标是符合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5. 天目文化的基本内涵包括劝人为善的宗教文化、崇尚自然的生态文化、名人文化、爱国爱乡的军事文化、儒家书院文化和亲近自然的休闲文化。

6. 农耕文化来源于种养殖的动植物、土地、气候水文、农事节气等关系形成的文化,包括对生命(人以外)的敬畏和尊重等。

7. 民俗文化主要来自对自然的敬畏崇拜、对历史有功人物或道德标杆人物的祭祀、人际关系的处理等,也包括部分爱情、亲情和神话演绎出来的仪式、口述等。

(二)乡村道路景观中文化的表达方式

文化内涵在乡村道路景观中的设计表达,不是原始符号的简单复古、堆砌和再现,而是将文化元素符号有效地融入到道路景观的各种构成元素中,如道路的名称主题、植物配置、景观小品等。

1. 名称主题

道路的名称主题是体现地域文化最直接的途径之一,因为他既具有实用功能同时也能暗喻出地方文化。临安市在美丽乡村道路景观设计中,根据“地理形象特征”+“人文物产形象特征”的规则来命名道路,如太湖源吴越幽韵精品线(205省道)、天目山盘古神韵精品线(藻天线)、天目溪耕织逸韵精品线(208省道)等,不仅可以展现临安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也能吸引游客,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见图1—3)。

2. 植物配置

在构成乡村道路景观的所有元素中,植物是唯一有生命的物体,有着其他物体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植物不仅具有自然生长下的姿、型、叶、色、果、味的美,而且还具有一日之内、四季之中各种景色的变化。除此之外,植物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如牡丹、桂花、玉兰等表示“富贵满堂”;重阳木寓意淳朴的孝道民风;香樟树代表长寿、辟邪、吉祥如意。因此各种植物的民俗寓意体现了植物选择、组景的文化内涵和意境美。如临安市天目山镇的道路绿化在设计上就采用银杏作为基调树种,不仅象征着古老文明,也与天目山上“五世同堂”银杏相呼应,体现天目山植物生态文化(见图4)。

道路景观中植物运用,一般都是以乡土树种为主,不仅能满足植物的适地适树的原则,又能体现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植物文化。如临安市指南村内保留着三百四十多株枫香、天目铁木和银杏等珍稀古树,深秋季节村里的景色格外缤纷,成为摄影师常爱光顾的世外桃源,因此道路景观在绿化上多采用色叶树种,以突显地域特色;临安市於潜镇百园村盛产油桃、黑李,乡村道路绿化就以碧桃、红叶李为主干树种,不仅生态美观,体现地方特色,还可以推动乡村产业的发展。

植物文化内涵往往通过隐喻的方法让人们得以理解,有时也可以在景观节点处通过植物造型直接地表达文化内涵。

3. 景观小品

景观小品是景观中的点睛之笔,一般体量较小、色彩单纯,对空间起点缀作用。道路景观中的小品主要包括雕塑艺术小品、照明设施、休息设施、各类标识以及其他市政服务设施,如坐椅、垃圾桶、路灯、防护栏、道路标志、花钵、景石、景墙、廊架等,景观小品设计对于活跃空间气氛、加强空间联系、视觉引导、心理疏导有着重要的作用。

乡村道路景观小品的设计要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为指导,加入地域文化的特色。文化的融入不但不会削弱它的作用,反而会因其独有的特色让人眼前为之一亮,印象深刻。临安市乡村道路景观设计中景观小品的主题、造型及风格都以临安的地域文化内涵为依据。如标识设计融入当地的田园特征、民俗灯笼(见图5、图6);树木、建筑通过提炼特色元素应用到景墙、候车亭设计中(见图7、图8);农耕农事以景观雕塑小品的形式来表达等等(见图9),既发扬与传播了文化,也增强居民与游人的认同感和亲切感。

在乡村道路景观设计中,景观小品一方面能满足其实用功能,为人们提供观赏、标识、休息等功能,同时本身的材料、造型也具有艺术和文化价值。另一方面增加了人们的生活情趣,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地域文化也得到了传承与体现。

五、结语

道路是展示和宣扬地域文化的良好载体,文化的渲染对丰富和提高道路景观的文化内涵也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乡村道路连接着不同的乡村,同时也连着不同的地域文化,为这些文化提供了一个融合交流的通道。为迎合这种文化属性的变化,乡村道路景观也从早期的单纯绿化发展到集安全、景观、文化为一体的综合体。乡村道路已不再只是一条枯燥乏味的运输通道,而是一条传承文明、传播文化的景观大道。在乡村道路景观设计中,我们需要更多地在景观设计中对文化进行思考,加强对个性的深度挖掘,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文化和自然景观的关系上,使不同地域间景观因特定地域“和而不同”,将中国的乡村道路景观建设推向更高的层面。

摘要:乡村道路景观作为一种公共的艺术形态, 他所呈现给人们的文化底蕴是最直观的, 文化景观设计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介绍了乡村道路景观的内容和特点, 分析了文化在乡村道路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并以浙江省临安市为例, 对文化资源进行提炼分析, 从名称主题、植物配置、景观小品等角度探讨了如何塑造乡村道路文化景观, 以期为同类乡村道路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乡村道路景观,文化,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陈威.景观新农村:乡村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7:28.

[2][日]土木学会, 编.道路景观设计[M].章俊华, 陆伟, 雷芸,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93.

[3]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9:678.

美丽乡村建设设计方案 篇3

根据“十八大”中提出的“美丽乡村”发展规划,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新体系,促使农村环境中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要求。根据这一发展规划的要求,美丽乡村建设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其一为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改变传统农村环境中“脏、乱、差”的现状,积极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基础设施,重点完善交通、医疗、教育等相关设施。其二为精神文明建设,改变农村文化落后、愚昧迷信等现象,促使文明、法制精神的落实;换句话说,农村整体环境在认知程度上要满足与城镇的一致性,而标识系统作为现代文明的标志,已经成为城市系统中的标配,是缩小城乡功能规划的重要设施。

标识系统设计概述

标识系统(SIGN System)是现代城市中的标配,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它的建设主体为政府部门,通过标识系统可以明确的传递城市中的功能体内容、位置、方向等内容,在表现形式上包括文字、图像和符号等视觉元素;其功能类似于城市地图,在城市交通道路体系中有大量的体现。但标识系统存在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具有鲜明的系统性,而这种系统性又形成了较强的独立特点,例如在交通系统中的标识系统设计,与写字楼内部的标识系统设计,就存在显著的区别。

事实上,标志作为一种信息传递象征具有悠久的历史,现代意义上所强调的“标识”与“标志”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不同的是,前者更强调指示的作用,而后者则强调指示物本身,前者具有一定的趋势性,后者则仅仅表明立场;相比较而言,标识不需要刻意的记忆,依靠丰富的形象化内容,可以快速的让人理解并应用。所以,标识系统设计的目的,要满足系统构成物的信息传递功能。

标识系统的发展过程与文字学、信息学、材料学等有密切的关系,早期人们并没有标识系统化的概念,但基于对环境了解的需求,会采取一定的主动认知方式。如标志性建筑、自然环境等,在一些文学作品中经常描写以树木、庙宇、山体等作为识别环境的参照物,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早期的标识系统,但是无法进行大范围的传播,也无法形成有效的共识。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城市作为一种功能集合体出现,建筑、道路、公共设施等所形成的新型空间,在满足人们生活生产需求的同时,也提出了便捷性的需求。换句话说,城市功能越多,人们对环境的了解就越困难,需要一种可以将人与环境联系起来的信息传递系统;而这正是标识系统设计出现的前提。

发展至今,标识系统设计已经广泛地在人类生活环境中发挥作用,例如在公共场所中的禁烟标志,其设计形式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广泛的识别性,其他诸如交通标识、警告标识、指示标识等,其应用范围也更加宽泛,如公共环境(机场、车站、广场)、机构内部(企业、单位、政府),通过有效的标志系统引导,可以避免人们浪费时间和资源,提高生产生活的效率。

我国乡村环境中构建标识系统的必要性

虽然国家整体经济在不断发展,但农村市场的经济形势却不容乐观,由于缺乏资金的投入和政策扶持,导致教育发展缓慢,就目前来说,我国农村基本消除了贫困人口,农村人均收入水平大幅度提升,已经为改造农村环境奠定了物质基础。

本质上说,农村与城市属于不同的社会生产力体系,农村从事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而城市则为第二、三产业为主,土地资源是主要的区分依据。城市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功能的完善,而我国农村在长期的封闭状态下,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生产经济体”,在小农思维的影响下,往往只关注自身家庭环境的完善,而不关心生存环境的改善。分析之下不难发现,这与农村缺乏组织性有很大的关系。

在城镇化建设的前提下,农村与城市的交流日渐频繁,硬件设施的缺失是最明显的差距。相对应的,硬件是实现环境功能的基础,农村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做好生态自然环境的改良、卫生防疫能力增强以及建筑整体规划设计水平的提升,还要加强公益性投入,引入标识系统,以加强乡村优势的对外传播,因此在农村环境中构建标识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美丽乡村”的另一层含义是对社会公众的开放,如各地的生态旅游、生态采摘等新型农业发展,已经构成实际的旅游产业格局。如果缺乏标识系统,人们进入乡村环境会很容易迷失方向或不能及时找到功能设施(如厕所、车站、餐馆等),减弱了对美丽乡村的认可度。

我国乡村环境中标识系统设计现状分析

构建“美丽乡村”是一项庞大的社会性计划,也是城镇化建设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对乡村环境进行改造,并引入社会共识度较高的元素,提高文明性。结合我国当前城镇化建设中乡村环境现状,在标识系统设计方面并不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缺乏统一的标识设计,这也是乡村环境中最主要的问题。例如墙体粉刷后简单的书写标语,绘制图案,相同功能的标识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方式,给人一种凌乱、临时和碍眼的感觉。

其次,标识设施年久失修,破坏严重。在一些乡村环境中的标识设施大多是随意建设的,材质多种多样,如木料、塑料、石材以及其他废弃料,长时间缺乏维护清理,字迹模糊甚至腐蚀、破坏。

再次,标识设计不够很好的体现项目的内容,与实际的内容脱节,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好多人觉得标志就是一个图形而已,只要好看就可以了,但是有时候却不能很好的体现核心的内容。

农村环境是一个广阔的天地,而乡村作为农村环境的有机构成部分,主要通过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关系实现功能连接,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和局限性。简单地说,乡村与乡村之间的陌生感,与信息传递的中断有直接关系。

在农村环境中构建标识系统,不同乡村之间可以根据文化特点、习俗信仰展开统一的规划设计,使其在区域中独树一帜,增加乡村自身的魅力。这不仅符合“美丽乡村”的建设要求,同时也是一种主动开放的姿态,标识的出现对人们的引导作用很大,尤其在城乡交流的过程中,城镇人口进入农村环境才不会有陌生感,优秀的标识系统设计也是直观的视觉吸引元素,促使游览者有更好的体验和记忆。例如近年来不断开放的生态农村项目,优美的乡村环境游览在标识的指引下更有特色和效率。

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村环境标识系统设计方案构建

1.突出系统化

系统化是标识设计的核心特征,严格地说,并没有一个单独的“标志”可以构成标识的作用,系统是侧重于研究对象的整体性的,无论以固定空间为对象,还是以某一动态体系为对象,整体性都是设计的最主要依据。例如,在乡村环境中往往存在较为复杂的道路,如果按照城市交通标识系统的设计形式展开,显然无法满足实际需求。但可以将整个村落看作一个整体,在道路分歧点通过服务内容、方向指示等形式,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系统化就是将标志设计科学地引入到乡村环境建设中,通过色彩、形态、字体等统一形式,提醒人们空间位置。

2.体现个性化

当下是一个重视个性发展的时代,如果仅从标识系统的功能性去考虑,很难实现被大众认可的效果。而农村环境本身就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不同的村落中散落着文化传奇和自然美景,在“美丽乡村”规划建设过程中,应该避免千篇一律的标识系统设计现象,要根据区域特色、丰富习惯、物产特点等综合思考。

首先,从色彩角度去选择。色彩是最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元素,在对感官产生刺激的同时,会形成不同的心理情感。通过正确的“色彩语言”描述,可以更加突出乡村的特点。举例说明,在古建筑较为丰富的“美丽乡村”建设中,标志设计可以采取古朴质感的色彩,并配合个性化的古建筑形状指示牌、休息厅等内容,增强人们都感受,强化认同感,仿佛置身与一个与世隔绝的古代村落;此外,还可以根据乡村文化特点、农产品、风景特色等进行个性标识设计,如主要的草莓种植区,可以将标识设计为草莓形状,选择卡通字体等。

总体而言,标识系统设计既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必要设施,也是乡村环境改良的“催化剂”,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 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2019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方案 篇4

合力攻坚,倾情打造文化广场。走到**村村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广场外围长130米,宽3.5米的文化墙和村部围墙上丰富多彩的宣传画面,栩栩如生的宣传面让人眼前一亮,看客无不拍手称赞。**村文化广场利用二面河堤建成,规模约1800平方米,于2017年年底初步建成。今年以来,在包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请专人对围墙进行了“美容”,村部围墙上集十九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廉政思想、基层党建等内容为一体,既营造了浓厚的宣传氛围,又起到了美化的作用。广场外围的墙壁以“山乡飞歌”为主题,深入反映了在以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为时代背景下,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发生的沧海桑田的变化,脉络清晰,引人深思。县文广局捐赠了篮球、乒乓球等体育器材,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现在,每当夜幕降临,村民们在广场上载歌载舞,感受着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生活质量的提升。

变废为宝,建鱼塘养殖冷水鱼。“以前这里是一片淤泥,杂草丛生,垃圾堆积。”指着村部门前的河流,原村主任蓸德奎表示。新任村支部书记曹培头脑灵活,敢想敢干,他说“不能让这里继续荒芜下去”,在经过多方探讨,看着兄弟村地坪村养鱼业蒸蒸日上,最后决定在河里养鱼。说干就干,骄阳似火的七月,曹培联系人拦河道建鱼塘,经过一个月的埋头苦干,这片荒芜之地摇身变成了鱼塘,在发展产业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村整体“颜值”。

知人善任,充分发挥“三员”作用。根据“人岗合一”要求,选优配

第 1 页&共 2 页 强护林员、保洁员、农村公路管理员。任职人员实行考勤制度,明确工作责任。护林员7人,划分责任片区,每月巡山不少于20日,工作日志不少于每月20篇,有效地防止了森林火灾的发生,最大程度地保护了森林。今年以来,**村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意识,全面落实河长制工作责任和全域无垃圾创建,全面消除“视觉贫困”,集中开展“三堆”清理,17名保洁员每周集中打扫卫生一次,每次不少于1个小时,着力清除死角死面和白色垃圾以及河面漂浮物,大大改善了人居环境。每次雨后,总能看到农村公路管理员忙碌的身影,他们沿路排查有无塌方和泥石流发生,及时清理路面障碍物和杂物,保证了道路畅通、整洁。

驰而不息,倾情打造美丽乡村。持续开展“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创建活动,以“三美庭院”创建和旧宅基地腾退为依托,共拆除危旧房屋179户,在公路沿线200余户修建马头墙和花池、改圈改厕、庭院涂白,打造环境示范点,美丽乡村初见雏形。以“评讲兑做”主题活动为抓手,以爱心超市为依托,每月评选环境卫生示范户,入选者凭积分到爱心超市兑换物品,促使村民自觉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 篇5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以创建省级美丽乡村先进县为目标,在深入开展农村水环境整治的基础上,坚持点、线、面相结合,全力打造美丽乡村风景线、示范村、“六美”乡村,彰显常山新农村建设亮点,提升全县美丽乡村建设整体水平。

二、目标任务

按照“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整体推进”的要求,大力开展“六化六美”乡村建设,全力打造村点出彩、沿线美丽、产业精美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活家园、市民休闲旅游乐园。到20xx年底,建设10个左右可看可学可借鉴的示范村,完成3条美丽乡村风景线建设,谋划建设胡柚景观大道,力争创建省级美丽乡村先进县。面上,以实行申报审批制为原则,在20xx年的治水示范村和重点村中,大部分村完成“六美”单项创建,同时打造一批美丽乡村;在20xx和2016年度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施村中,力争有美丽乡村创建成功,同时部分村完成“六美”单项创建。

三、基本原则

(一)规划指导原则。结合县域总体规划、村庄布局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学编制美丽乡村示范村和风景线建设规划,细化美丽乡村行动点、线、面的区域布局和功能定位。

(二)因地制宜原则。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顺应发展变化趋势,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挖掘各村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彰显常山整体以及区域的风格和特色。

(三)分类推进原则。坚持梯度培育,分类制定推进计划,明确年度建设目标,有序推进美丽乡村示范村和“六美”乡村创建,确保取得实效。

四、建设标准

按照净化、洁化、绿化、亮化、美化、序化“六化”和环境秀美、布局优美、产业精美、生活富美、服务完美、社会和美“六美”要求,深入开展农村水环境整治,突出抓好重要节点建设,进一步优化村庄建设布局,通过扮靓“景”做亮“点”,凸显村庄特色。

(一)夯实农村环境基础,建设环境秀美乡村。把环境秀美乡村创建作为“六美”乡村建设的工作重点,深化村庄环境整治,大力实施水环境治理、养殖污染治理、户厕改造、村道硬化等项目。积极创建市级生态村,深入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庭院、道路、河道、村庄综合保洁工作。大力开展村道沿线、水体沿岸、活动场所、农户庭院、房前屋后的绿化、美化、净化、洁化工作,鼓励种植香樟、桂花、胡柚等乡土树种,抓好安置点和新建房的“赤膊墙”粉刷和生活污水设施建设。

(二)推进村庄建设规划,建设布局优美乡村。加强村庄规划建设管理,结合“三改一拆”工作,有序推进危旧房改造,拆除村内破旧房和违法建设,着力打造“无违建”村。加快空心村整治,推动农民建房整齐有序、布局合理,积极引导农民到安置点、安置区建房,促进人口向中心镇(村)聚集。

(三)彰显乡村特点特色,建设产业精美乡村。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以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平台,促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经营。鼓励和引导农民从事来料加工、农家乐等二、三产业,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家庭农场、乡村休闲旅游等特色产业。

(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建设生活富美乡村。扎实推进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异地搬迁和农民素质提升等工程,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盘活和经营好房屋、山场、林地等集体资产,探索建立宅基地收储和管理等制度,发展物业经济,实现村级集体经济较快增长。

(五)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建设服务完美乡村。统筹推进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建成集管理、教育、服务、活动等功能为一体的农村服务中心,加速构建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社会事业均衡化发展,大力实施农村公路联网、农村饮用水安全等工程项目,切实完善农村文化教育卫生设施。推进社保救助广覆盖,积极组织实施新农村合作医疗、居家养老服务和银龄互助、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等制度,做到低保对象应保尽保、被征地农民即征即保。

(六)加强基层民主管理,建设社会和美乡村。深入实施“三民工程”标准化建设,坚持“三个一”村级工作运行机制。扎实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不断提升村级组织和干部的社会管理能力。切实抓好平安维稳工作,不断完善基层网络建设和社会矛盾纠纷协调处置机制,深入推进“平安村”、“法治村”建设,逐步实现平安维稳长效化。

五、建设任务

(一)建设美丽乡村风景线。按照“整线(片)统一规划、点线面有机结合、区域一体化建设”的要求,紧密结合沿线产业、生态等资源禀赋,大力推进沿线河道清理、道路绿化、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景观设置、墙面美化等环境综合整治。一是中国观赏石艺术长廊:依托青石镇丰富的花石、青石资源,加快推进中国观赏石博览园建设、砚瓦山观赏石市场改造和道路沿线市场整治,建设青石镇砚瓦山村至青石镇大塘后村的中国观赏石艺术长廊,带动周边村庄和农户发展集生产、加工、销售、休闲旅游一体的石产业经济。二是乡村休闲旅游长廊:依托黄冈农家乐、长风渔庄以及“月亮湾”(原溪东村)的生态资源,建设G205金川街道徐村村至何家乡长风村的乡村休闲旅游长廊,打造省级农家乐特色区块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渔家乐一条街。三是生态农业示范长廊: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彤弓山历史文化村等资源,建设“上红线”球川镇后弄村至同弓乡彤弓山村的生态农业示范长廊,带动周边村庄及农户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家乐体验游、水果采摘游。同时,谋划建设胡柚景观大道。

(二)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高标准建设美丽乡村,以水环境治理为基础,大力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主导产业转型提升,特色文化培育发展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夯实农村基础设施,美化村庄面貌、改善人居环境、带动村庄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提高农民生活品质。美丽乡村示范村实行“推荐申报、竞争建设、动态管理”,县里推荐10个村优先申报(“中国观赏石艺术长廊”沿线的砚瓦山村、溪口村、大塘后村;G205“乡村休闲旅游长廊”沿线的长风村、黄冈村、徐村村;上红线“生态农业示范长廊”沿线的后弄村、芙蓉村、彤弓山村以及路里坑村),开展竞争性建设,全面实行动态管理,优中选优,打造一批美丽乡村示范村。鼓励其他村申报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村。

(三)创建“六美”乡村。根据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和建设重点,围绕“六化六美”要求,对照美丽乡村创建内容及评价标准创建一批“六美”乡村。对“单村创建”考核评定分在90分以上的,给予单项命名表彰;对全面完成“六美”乡村创建,符合“六化”的要求,各个单项考核评定都在90分以上的,予以美丽乡村的命名表彰。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县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及各工程组要切实负起责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协作,形成合力,积极做好计划安排、督查指导、协调服务、考核验收等工作。各乡镇(街道)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到美丽乡村建设上来,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采取务实措施,积极开展工作,带领村级组织和农民群众建设好美丽乡村,把美丽乡村建设纳入各级党政干部政绩考核和新农村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密切配合协作。相关部门要按照“建设共担、成果共享”的理念和“计划对接、规划衔接、项目配套”的要求,加强配合协作,捆绑落实建设计划,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房改造、中心村培育、村庄整治、异地搬迁、农民饮用水工程、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一事一议等各种涉农项目有机结合,并将相关建设项目优先安排到美丽乡村创建村,发挥项目叠加效应。深入开展结对帮扶共建活动,县机关部门重点挂联帮扶美丽乡村示范村和“六美”创建村,组织和引导社会工商资本、民营企业和农村先富起来的群体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三)加大扶持力度。以“乡村为主、财政奖补、部门支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为原则,县财政安排美丽乡村专项资金用于美丽乡村建设的以奖代补。对照“六化六美”标准,制定方案经审批后组织实施,验收合格按照农村户籍人口数进行以奖代补,其中户籍人口在1600人以下的行政村,补助100万元;户籍人口在1600-2300人的行政村,补助150万元;户籍人口2300人以上的行政村,补助200万元。“六美”乡村单项村给予定额奖励,其中“环境秀美乡村”奖励40万元,其余的单项村分别奖励5万元。同时,对各条美丽乡村风景线的创建也给予一定的奖励。

(四)加强督查考核。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考核单列,作为乡镇(街道)、部门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和新农村建设考核重要内容,使各项建设工作目标具体化和责任化。建立健全工作督查制度,开展定期与不定期的督查,采取“一季度一通报”的形式,严格落实长效管理的人员、制度、职责和经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常态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乡镇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 篇6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以建设美丽大成为目标,在深入开展农村环境整治的基础上,坚持点、线、面相结合,建立“政府引导、村级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全力打造一批美丽集镇、美丽村庄、美丽屋场、美丽庭院和美丽单位(机关、村部、企业)、美丽门店、美丽河流、美丽公路,全面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乡环境品质。

二、目标任务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与党建工作相结合,采取一名党政负责人、一个部门单位、一个办公室联系一个村(社区),一名村干部和一名镇干部联系一个片区(组)、一个美丽屋场的工作机制,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卫生问题,深入村组召开相关会议,引导群众建立自发筹资、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长效机制,完成联系点的美丽乡村创建任务。各村(社区)、事业单位干职工(本镇)、全体党员组长必须带头创建美丽庭院,积极发动群众,按照“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整体推进”的要求,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全力打造村点出彩、沿线美丽、建设精美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活家园。到20xx年底,建设3个以上可看可学可借鉴的美丽村庄,完成S209线、大成桥集镇、沩江沿线、永盛湘都美丽乡村风景建设,每个村完成3个以上的美丽屋场建设,全镇完成100户美丽庭院建设,全镇所有机关、站所、村部、学校、企业完成美丽创建。通过3年时间,全镇各村完成美丽村庄建设,美丽屋场50个,美丽庭院400个。从根本上改变全镇环境卫生面貌,加强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确保环境卫生质量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提升、人民群众综合素质、环保理念、生态意识提升,创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先进乡镇。

三、建设步骤

(一)宣传启动阶段(20xx年)

各村(社区)、部门结合群众工作、党员春训工作,5月底以前以村为单位,组织相关部门,采取深入走访调研、全面征求意见和建议,对各村(社区)整体布局、布点进行合理规划,结合本区域实际制定合理方案,召开镇、村、组各级动员会议;6月底以前全镇所有村(社区)、部门、企业达到干净、整洁要求;对集镇进行全面整治,绿化整枝和补植;更新道路标示标牌;在新老宁横线拆除违法建筑,11月底前所有村(社区)干部家庭、部门单位达到美丽乡村建设要求,重点推进新老宁横公路、沩江沿线整治,指导一批有基础的部门、村庄、屋场、庭院深入开展绿化美化建设,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样本。完成推进时间表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全面推进阶段(20xx年)

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推进美丽集镇、美丽屋场建设,全镇各村(社区)按照“一村一品”的工作思路,因地制宜,全面开展环境净化、序化,绿化、美化、亮化建设,70%以上屋场和庭院达到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各条村级公路、主要河流、水库全面展开整治提升;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形成永盛、玉新、大成、玉河、鹊山特色农业产业带;完成成功塘集镇改造升级,打造镇内新型集镇;永盛、梅鸣、青泉、二泉、大成争取沉陷治理项目,逐步对煤矿区的水土流失、植被进行恢复,结合“C/D级危房重建”工作,有序推进危旧房改造,启动大成河沿线风光带建设。完善集镇、新老宁横公路沿线风貌形象、绿化美化建设,引导村民逐步建立美丽乡村建设、管理长效机制。

(三)提升创新阶段(20xx年)

巩固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提炼经验,总结不足。本年度所有部门单位、村(社区)、企业达到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全面完成9个美丽村庄、50个美丽屋场,400个美丽庭院的创建目标。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广到组、到户,确保村不漏组,组不漏户,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品质。

四、建设内容

(一)建设美丽乡村风景线。按照“整线(片)统一规划、点线面有机结合、区域一体化建设”的要求,紧密结合沿线产业、生态等资源禀赋,大力推进沿线河道清理、道路绿化、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景观设置、墙面美化等环境综合整治。各村(社区)必须对境内所有村道、组道进行整治,通过三年的时间,把所有村道、组道建设成为乡村的美丽风景线。一是新老宁横公路沿线完成新老宁横公路违章建筑的拆除,对沿线门店、住户环境卫生进行全面整治;争取上级支持,完成路面“白改黑”;及时更新各交通标示标牌;做到沿线绿化全覆盖、亮化全路程、洁化全日制;打造县内要道的绿色示范道路。二是永盛湘都休闲农业观光长廊。依托湘都休闲农业建设,加快推进湘都休闲农业周边环境整治,特别是新宁横公路沿线煤坪的整治,争取上级支持抓好湘都入口处的绿化、亮化、洁化建设,建设以湘都为核心的永盛休闲农业光长廊,延伸至永盛村桂花组、留先组,带动周边村庄和农户发展集生产、加工、销售、休闲旅游一体的新型农业经济。三是沩江、大成河沿线风光带建设。以生态、自然、人文相融合的理念对沩江、大成河开展河道治理,打击非法采砂,杜绝投肥养鱼行为,无工业废水、畜禽粪便、生活污水进入水域,不定期开展水面生活垃圾及河道内各类垃圾、障碍物的清理清运工作。在河道陆域控制线内,在满足防洪、排涝及引水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河流生态功能、水质净化、生态景观等功能的需要,科学进行植被恢复,统一绿化。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河流沿线居民文明卫生意识,自觉爱护水利设施,不向河道倾倒垃圾。通过三年的时间,把沩江、大成河沿线达到水清岸绿,生态美化,打造成线型景观带。

(二)全方位打造美丽村庄。高标准建设美丽乡村,以环境治理为基础,大力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杜绝耕地抛荒,严禁乱搭乱建,清理废弃物堆,整理闲置空地,以“广种树,多栽花、不漏黄”为主要内容,开展全民绿化行动,做到户户有景、常年有绿。全面实施垃圾分类减量严格控制污染源和水土流失,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全方位打造村(社区)容貌整洁美观,风味独特的美丽村庄。

(三)因地制宜建设美丽屋场。根据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和建设重点,围绕“七化五美”要求,对照美丽乡村创建内容及评价标准创建美丽小组。各村(社区)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在有一定建设基础,一定经济基础的组中,先确定2个以上的组作为美丽乡村的试点建设示范屋场,整村(社区)逐步推动,全面创建片区环境干净整洁,基础设施完善的美丽屋场。

(四)突出特色创建美丽庭院。加强对农户的引导和宣传教育,增强农户文明卫生意识,充分调动村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自觉搞好和维护自家庭院内外环境卫生,做到卫生清洁,堆码整洁,鼓励部门单位、村部、农户结合自身山水、人文、景观等特点,创新思维,创建布局精美、风格迥异、独具特色的精美庭院。

(五)全力构建核心价值体系。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平安大成建设,继续深入推进“倡树文明新风、展示大成形象”系列主题活动,充分调动青年志愿者、老年志愿者、美丽乡村建设协会等群团组织,充分利用公开信、公示栏、村村响、镇级网站等宣传媒介,加大“十星百名”先进典型、美丽乡村建设“七进”宣传、美丽乡村结对共建宣传,全力构建大成桥“正义、诚信、文明、知恩”的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不断提升群众爱卫意识,引导全面素质提升。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大成桥镇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党委书记喻宏建同志、镇长张平飞任政委,人大主席黄红卫任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文献任常务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文献兼任办公室主任,黄光辉任副主任。成员:各办主任、各村(社区)总支书记、各部门单位负责人、各企业法人。另设6个职能工作组。具体:

1、整治保洁组 (组长:黄光辉 李志光)

成员单位:城建办、工业园区办 安监环保办

城建办负责加强全镇环境卫生整治、集镇秩序整治,镇域主干道全面净化、加强日常保洁,组织各阶段的环境卫生督查考核;工业招商(园区)办负责加强对接,对镇内所有道路硬化、黑化进行合理规划,重点支持各创建项目,并对现有道路进行整修,更新主干道交通标示标牌;安监环保办要督促帮扶镇域范围内各企业的美丽创建工作。

2、设施建设完善组 (组长:莫华军 成员单位:财贸办)

负责加强资金调度,统筹安排合理资金对美丽乡村建设所需资金,配合各组完善设施及时添置,加大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力度,落实美丽乡村建设专项奖励资金。

3、环境维护组 (组长:贺达勋 成员单位:综治办 派出所)

负责全程参与集镇整治,积极做好群众工作,加强各创建项目的周边协调,组织做好交通秩序和车辆停放的管理,严厉打击各类破坏美丽乡村建设秩序的行为。

4、督查考核组 (组长:罗新华 成员单位:党政办、监察室) 负责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督查,把美丽乡村建设纳入各村干部政绩考核和新农村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并按期搞好督查通报。

5、验收评比组(组长:商利军 成员单位:党政办、农办、城建办、党建办 )

负责组织各阶段验收评比,对各村(社区)、部门、企业等进行全方位督查验收,并予以排名。

6、宣传推介组(组长:邓毅 任晖 成员单位:党建办 社会事务办 计生办)

负责加大美丽乡村宣传力度,扩大活动影响力,积极引导培育我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评选活动,及时开展优秀表彰和陋习曝光,树立镇风文明新观念,共同建设美丽乡村。

各组要切实负起责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协作,形成合力,积极做好计划安排、督查指导、协调服务等工作;各村(社区)、各部门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到美丽乡村建设上来,各村总支书记亲自抓,负责同志具体抓,采取务实措施,积极开展工作,带领村级组织和农民群众建设好美丽乡村;各办必须按照联系安排,明确一名副主任专门负责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对接,及时上报下传创建信息,各办人员确保完成所联系点创建任务;各部门、各企业必须带头在20xx年完成美丽单位和美丽庭院建设。

(二)密切配合协作。各线办、各村(社区)要按照“自发建设、成果共享”的理念和“计划对接、规划衔接、项目配套”的要求,加强配合协作,捆绑落实建设计划,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房改造、中心村培育、村庄整治、水利建设、C/D级危房改建、农民饮用水工程、烟水工程、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一事一议等各种涉农项目有机结合,并将相关建设项目优先安排到美丽乡村创建村,发挥项目叠加效应。深入开展结对帮扶共建活动,各办、各部门明确挂联帮扶美丽村庄和美丽屋场,在各点公示联系单位和联系人,组织和引导社会工商资本、民营企业和农村先富起来的群体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动员各苗木合作社派出技师对各创建单位给予义务现场指导。

(三)浓厚舆论氛围。要切实加大舆论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形成声势。镇属各部门要创新宣传载体,积极宣传造势,凝聚镇内各方力量支持创建、参与创建,尤其是要引导广大农民主动参与宅间硬化、庭院绿化等以农民投入为主的项目建设。要积极做好美丽乡村建设品牌经营文章,提炼总结美丽乡村建设成效和典型经验,采用专题报道、领导访谈、专家调研、相关会议介绍等方式,加大对外的品牌宣传和推介力度,提高美丽乡村建设的知名度。

(四)加大扶持力度。各村(社区)要以“村组为主、部门支持、社会参与”为原则,动员镇域范围内企业捐赠、乡贤赞助、村(社区)筹工酬劳、农村“一事一议”等方式广泛筹措资金,镇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美丽乡村专项资金,用于美丽乡村建设的以奖代补。镇级专项资金重点奖励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的组长、党员、农户和公益人士。

(五)加强督查评比。镇党委、政府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和中心工作,开展定期调度、层层评比、严格奖励,确保迅速有效推进。镇一月一调度,村一旬一调度,组一周一调度,每月组织一次美丽乡村创建工作验收讲评,制作精美铭牌,验收一户,颁发一户,并在全镇通报表扬,在镇级网站、村村响公示表彰。每2个月组织创建单位负责人到本镇美丽乡村建设现场进行学习观摩;镇对各村(社区)、对各片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进行一月一评比,并全镇通报,评比结果与绩效考核、评先评优结果挂钩。

美丽乡村建设设计方案 篇7

2013年, 陕西在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基础上, 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 在宝鸡眉县、铜川耀州、咸阳乾县、安康汉阴、渭南白水等5个县区先期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试点, 同时选择蓝田、户县、渭滨、太白、岐山、秦都、彬县、永寿、临渭、大荔、西乡, 杨陵及韩城等13个市 (县、区) 作为市上试点县, 进行自主试点。全年共实施美丽乡村建设项目606个, 受益农民达68万人。

规划先行:美丽乡村土厚根深

什么样的村庄才是美丽乡村?陕西给出了初步答案:在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关注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 更加关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更加关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更加关注农业功能多样性发展, 更加关注农村可持续发展, 更加关注保护和传承农业文明。

从2009年开展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以来, 三秦大地村容村貌大大改善, 解决了很多村内道路、小型水利、亮化照明等农民最迫切、最现实、最急需的公益事业, 赢得了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衷心拥护。然而, 对美丽乡村这个系统工程来说, 这仅仅还是个开始。按照2013年出台的《陕西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方案》, 陕西将通过2-3年的努力, 在全省率先建设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实现农村“村新、景美、业盛、人和”的目标。

美丽乡村建设是陕西农村一次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 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入手, 一个个关于农村发展的中长远规划在试点县纷纷出炉。

在乾县, “环境提升”、“创业增收”、“文明培育”、“服务提升”四项工程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 其中突出强调四项工程同时规划, 同时推进。尤其要确保“创业增收”的中期效果和“文明培育”的长期效果。

眉县把全县农村分为5个片区, 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 其中, 段家庄片区突出创意田园及村庄园林化建设;豆家堡村片区突出美丽庭院建设;闫家堡村片区突出了生态旅游农家乐的发展;河底、田家寨村片区突出猕猴桃产业示范园发展及乡村旅游;槐西村片区突出草莓产业和生态旅游观光等。规划把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 用产业做支撑, 为发展提供了动力。

耀州区充分挖掘照金镇作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所在地的历史文化价值, 美丽乡村建设突出红色主体, 集中打造红色美丽乡村。

在白水, 村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被有机结合, 培育建设重点村, 示范村, 中心村, 推进交通、旅游、文化、环保等建设项目向重点村、中心村倾斜, 分类打造美丽乡村。

量化标准:“五化”扮靓乡村

农村美不美, 农民最有发言权。为了让美丽乡村建设有据可依, 让老百姓有样可循, 陕西在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基础上, 提出“道路硬化、巷道亮化、村庄绿化、院落美化、居住净化”的“五化”要求, 从巷道、小型水利、垃圾处理等农民最紧迫、最现实、最急需的公益事业入手, 把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列为首要工作。

针对农村废弃物、杂物乱堆、乱放的现象, 眉县、白水县、汉阴县以村口、路口、农户门口、村组街巷等农村公共场所为重点, 发动当地群众清理粪堆、土堆、柴堆、草堆、杂物堆, 整治村里的乱贴乱画、乱搭乱建、乱倒乱扔、乱堆乱放现象, 加快改水、改厕、改灶、改圈等农村基础设施的改造, 使试点村逐渐呈现村组道路净、农户庭院净、村容村貌净的整洁面貌。

如今, 大多数试点地区实施了农村保洁员制度, 建立了“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乾县、耀州区还在村容整洁的基础上, 大力开展村庄绿化、美化活动, 加强村旁、屋旁、路旁、坡耕地、抛荒地的植树植草种绿, 建设村庄公共绿地, 做到抬头见绿、四季有绿, 力争达到村庄美、庭院美、乡风美, 优化提升村庄环境。

美丽乡村不仅让村里人住着舒坦, 更吸引了城里人的目光。眉县以法汤路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区和关中旅游环线、西宝南线、姜眉路沿线为中心, 集中打造生态农业产业示范园、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区、星级农家乐等, 形成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年接待生态农业观光游客过百万人, 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综合收入上亿元。

耀州区、白水县挖掘原有的农村历史文化积淀, 打造全新的旅游品牌。如今, 照金周边的民居改造正在稳步推进, “红色旅游重镇、绿色天然氧吧”的招牌效应已经显现出来。白水传统村落、古民居、古街道的保护也已提上日程, 村庄道路等基础配套设施的完善不断提升着古村落人居品味。目前已初步探索出聚集发展、旧村改造、古村保护、旅游带动等美丽乡村建设的不同模式。

整合资金:小杠杆撬动大建设

美丽乡村的示范效应不断激发农民群众的建设热情。然而, 修路、绿化、美化等村级公益事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人们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与现有条件限制之间还有很大差距。

为了解决资金难题, 陕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用规划整合资金, 用项目整合资金, 打破条块界限和部门分割, 统筹安排捆绑使用, 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 强力推进项目到村, 把有限的资金集中向农村公益事业倾斜, 用小杠杆撬动大建设。

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白水县整合“农村危房改造”、“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三化一片林”、“农民体育健身”、“整村推进”、“生态村、镇创建”、“千户帮扶”、“以工代赈”、“扶贫搬迁”、“农村改厕”等十多个项目资源, 用于美丽乡村建设。2013年, 白水县美丽乡村建设已投入资金4 000余万元, 已初步建成林皋镇林皋村, 雷牙镇南纪庄村, 冯雷镇冯雷村, 云台镇郭畔村等7个花园式村庄。硬化村巷道路20多公里, 铺设路旁地面花砖6 000余平方米、草坪砖3 700余平方米, 修建村中花园2万余平方米, 特色民居改造70多户, 建设文化墙7 000余平方米, 绘制墙体字画300余幅, 安装健身器材60余套, 建设休闲绿道4 000余米, 安装路灯、景观灯300多盏。

据统计, 2013年陕西各级财政累计投入美丽乡村建设资金3.5亿元, 省财政在对省级5个试点县, 每县1 000万元补助的基础上, 对市级确定的13个试点县又按照每县300-700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 共下达中省美丽乡村建设补助资金1.4亿元, 市县财政投入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奖补资金7 500万元, 整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污水治理等各项财政支农专项资金1.35亿元, 全省共实施了美丽乡村建设项目606个, 受益农民达68万人。

美丽乡村:农民说了算

2013年, 受益于一事一议, 乾县薛录镇的百姓再也不用为出门犯愁了。由于多年前工程设计层次不高, 加之车流量增加, 道路养护不到位, 市场管理不善, 薛录镇的镇区道路损毁严重, 坑洼难行, 许多车辆不得不绕道其他村子。屡修屡坏道路让老百姓怨声载道。如今, 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 薛录镇镇区新修建的水泥路平坦宽阔, 行人车辆穿梭有序, 原来占道经营的农贸市场告别了脏乱差的环境, 生意更加兴隆。

2012年, 乾县把薛录镇的镇区道路建设纳入一事一议项目。在设计方案内不仅包含道路拓宽和地下排水管道工程, 安装路灯, 人行道地砖铺设, 还计划开辟3 000平方农贸市场以取代占道经营等。然而这一设计在方案说明议事会上没有取得群众代表的支持, 开辟农贸市场一项被否决, 代表们认为可以将农贸市场迁到别的地方, 多修建垃圾池、安放垃圾筒更能解决镇上环境差的问题。最终镇政府宣布按照群众意见修改设计方案, 决定将农贸市场迁往镇东街, 增加了修建垃圾池43个的环卫项目。此后的筹资投劳、建筑构筑物拆除等, 整个施工过程通行无阻, 涉及三百户群众利益的镇区建设工程成了民心工程、顺心工程、和谐工程。

经过5年的时间, 一事一议已经在陕西农村形成以民主议事为前提, 使农民群众成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主人, 实行“村内事村民议村民定村民建村民管”, 打破政府主导项目建设和自上而下决策的传统模式。这种村级公益事业项目建不建、先建什么、后建什么以及何时建、怎么建等一系列问题, 在村民的协商中打成一致, 减少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阻力, 赢得百姓的真心欢迎。

建设美丽乡村 构建幸福家园 篇8

一、坚持以文化人,着力推动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发挥主流媒体宣传、主题公园带动和公益广告辐射的作用,特别是在万泉河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等重点生态文明景区和美丽乡村,用石刻、图说、灯笼等将核心价值元素打造成为人们争相拍照留念的一个个艺术品,“把核心价值观带回家”,耳濡目染、入脑入心。开展文明礼仪、文明环境、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经营等五大文明行动,开展“好民风之村”“先进典型户”等典型评选活动,形成好人受尊敬的价值导向。嘉积镇大园古村依托“秀才村”“博士村”等人文资源,开展古村修复建设和文化传承工程。

二、坚持生态为重,着力打造体现地域特征的美丽乡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以“不砍树、不占田、不拆房,就地城镇化”为原则,最大限度地保护乡村的自然、历史和文化风貌。充分保护农村的地形村貌、田园风光、农业业态和生态本色,因地制宜,以人为本,顺势而为,对农村基础设施和配套进行改造、完善和提升。2013年,博鳌镇被评为全国第一批8个美丽宜居示范小镇之一。建立起“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规范化处置模式,实现全市镇(农场)村的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85%,农村生活污水推行湿地生态化处理模式。

上一篇:2022大学新生班主任工作计划报告下一篇:小学生美术课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