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性思维论文学习心得

2024-08-23

创新性思维论文学习心得(通用14篇)

创新性思维论文学习心得 篇1

语文教学中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人教版教学论文)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发生着巨大变化,传统的教学方式也不适应培养新世纪创新性人才.语文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自觉地将语言知识传授和培养创新思维相结合,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

1 .教师应有广博的知识和创新性精神

要培养创新性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教育自身独特的规律和方法.还必须有广泛的知识做基础.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过:“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们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多二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要培养创新性人才,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勇于创新,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发展自己的创新性人格,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用自己人格品质去影响学生,这样在教师的教育熏陶下,学生增强了创新意识,他们积极探索,积极思维,形成了勃勃生机,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培养.

2.创造民主宽松开放的教育氛围

创新性教学需要民主和谐合作的教育氛围的支持.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要热情,不是板着面孔传授知识,而是作为一名导演情感丰富地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去遨游去探索去发现。

建立相互尊重信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在创新性教育活动中进行计划组织,与学生一起讨论,相互影响,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及问题,并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当教师走进课堂,不是带着一本教科书走向学生,而是要营造一个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为具有差异性发展性的学生提供发挥潜能的领域,让他们展现各自的才能智慧,体验成功,增强自信.”

在宽松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里,师生平等,和睦相处,在这种关系中,学生感到教师在尊重自己的人格,尊重自己的兴趣爱好,尊重自己的自由发展,他们才敢于并积极活跃的进行创新立意,释放无限的创造能力。

3.语文教学中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方式

(1)教师设置问题语境,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在教学新知识时,教师要激起学生的自信心和好奇心,善于设计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唤起学生的求和欲的问题,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思考去探求新知如在教《听潮》一课时,教师在平静高昂的音乐氛围中,充满激情的朗读全文,学生们用听觉视觉感觉体会潮起潮落的壮美,他们仿佛置身于大海边,与作者一起感受大海的美.在这样的情境下,教师及时提问:A.朗读时的速度是如何变化的?B.朗读者情绪的变化怎样?C.文中哪些段落体现了用文字塑造声音的形象?D.作者对大海有什么样的感情?E你对大海的感情呢?学生们在语感中感悟到了作品的神韵.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怀.回答这样的问答他们热烈讨论积极发言.然后教师让学生们感情投入的朗读这篇文章,让他们再次同作者一起领略海潮的美.教师提问:“‘欣幸’前后两次出现,作者的感情变化是怎样的?能不能用什么声音把海潮音模拟出来?”学生们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教师适时设置问题,学生积极思考,并能创造性的回答一些问题,教师给予鼓舞.这样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激发了学生无限的创新激情.

(2)学生质疑讨论。

质疑是学生创新思维的桥梁。宋代学者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大疑则大悟,不疑则不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了自己发现的问题,才会进一步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如在教学《卖炭翁》这首诗,学生弄清诗意,然后让他们去寻找问题。其中针对“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黑”两句诗,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A.卖炭翁为什么是满面尘灰呢?B.烟火色是一种什么样的颜色?C.十个指头为什么都是黑的?D.他这副模样是怎样造成的?针对学生提出的种种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去分析解决问题。在回答第四个问题,同学们议论纷纷,他们分析了多种原因,教师都给予了肯定。并表扬了他们。学生们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在思维中提问,在提问中思维,发挥了他们的潜能,展现了各自的才能智慧,创新得到了培养。正如波利亚所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比教师提问学生答更能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3)利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语文教师要拓展教学内容的形式与渠道,使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进行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故事会,朗诵会,课本剧。还要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多种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多种感官参加了活动,他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进行了创造,甚至有许多新的发现,新的创造,这样就会铸造学生的创造素质。

1).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传统的教学手段单调,枯燥,落后,严重窒息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传播信息的媒体已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语文教师要积极将录音,录像,投影,幻灯,电脑等多媒体引进教室,利用声光电构成的立体画面和色彩纷呈的视觉效果,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开拓学生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如在教学《钱塘湖春行》时,可利用录像展现早春花草烂漫燕莺欢唱的场面,让学生感悟“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诗的意境,领会作者热爱大自然,歌颂春天万物的感情。由这些画面引导学生想一想,春天景色就只有这些吗?还有哪些景色可以歌咏春天的。作者为什么只写这些景物。通过录像展现的画面促进了学生的语言思维,开拓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有书本已有的知识形象联想到多姿多彩的春天,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地学到了语言知识,积极的进行了探索,进行了创造。

2).开展丰富多彩的故事会,朗诵会和课本剧。

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可适当让学生开展故事会朗诵会和课本剧。通过这些活动可大大激励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语言表达语言思维能力,鼓励学生离开课本思考创造,要求学生只要讲得清楚合理就行。

故事会可据图讲故事,续讲故事,根据剧本改讲故事,也可拟一主题讲故事,鼓励学生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利用语态,表情和动作使故事生动形象有趣,并具有个性。同一故事不同的学生讲会有不同艺术效果。

朗诵会由一人朗诵,二人小组或全班进行,朗诵内容学生可以自选,诗歌散文古诗词小说都可以朗诵。

通过朗诵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在优美的语境中,学生领会作品的精华,沉浸在作品的美感里时,学生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课本剧可根据课文内容来编剧,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孔乙己》,《最后一课》《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都可以改为课本剧。鼓励学生尝试着用编写的课本剧进行简单的舞台表演。通过学生言行举止的表演,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可充分体现他们对作品的领会程度。

3).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

作为语文工作者,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我们还要育人。在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下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我们要带领学生走出学校,走进工厂,走进科研单位,走进图书馆,阅览室,走向农村,走向大自然。学生通过耳闻目睹,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提高了,并从中获得思考,创造的新知识,获得了写作的丰富素材。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应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多层次多角度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我们在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上去探索,去奉献,去成功吧!

创新性思维论文学习心得 篇2

一、由氛围激发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要给学生一个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赞赏学生, 要以积极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 给予学生充分的信心, 挖掘学生的最大潜能。学生只有不怕错误, 才能敢于求新, 敢于创新, 孩子的创造的火花才能迸发出来。例如:在教“hand head”时, 教师可以走到学生中去, 抬起自己的手善意地摸摸孩子的头, 给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尽可能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要让学生把教师当成好朋友。对于说错的学生, 教师要保护学生敢想敢说的积极性, 要面带微笑着对他说:“Please think it over.”只要学生能勇敢地站起来回答问题的, 教师都要予以表扬, 哪怕错了也应给予适当的表扬。

二、创新源于想象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 一切创造都来源于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才能有效培养思维的独创性。在课堂上, 教师可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和教师的形体语言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例如, 在教“Sun is hot.Ice is cold.”时就尽可能利用形体语言来演示:脱一件衣服表示很热的样子, 穿一件衣服表示很冷的样子。学生通过观察, 猜测老师讲的意思。接着可以要求学生再列举一些例子, 可以问问学生什么东西是热的, 什么东西是冷的。在学习动物名称时, 可以播放一些动物声音, 让学生去猜、去模仿, 这样学生就会很有兴致, 再难的词在学生口中也变得流利起来, 枯燥变为了欢乐。

三、创新脱胎于情境

模仿是儿童的本能。从母语形成规律来看, 我们可以发现儿童具有让人惊叹的模仿能力。中国的孩子在中国长大, 那么在汉语的情境中他只能学会汉语;如果你把孩子放到英语的情境中去, 那么他就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一个人的语言能力, 尤其是儿童的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从模仿开始的。学生在模仿课文语言时, 能获得发现的乐趣, 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这就是孩子心目中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语言实践的情境, 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型, 精心设计练习, 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及时把课文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例如在学习“What would you like?”这个句型时, 教师手里拿着一袋水果, 一边走向学生一边问:“What would you like?”这时学生会很感兴趣, 都会争着举手回答问题。回答完问题后, 教师可以一个水果作为奖励, 鼓励他像教师一样询问其他同学类似的问题, 并且自己要加点东西进去。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多媒体可以使语言形象化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去学习。比如, 在练习句型“How are you?”时, 可以用多媒体出示一幅图, 上面有几个小朋友在对话, 然后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编成各种对话。不要求学生能说多少, 但必须要鼓励他们每一个人说出不同的地方, 强制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不能墨守成规。

善教者往往眼睛盯着“孩子”, 不善教者则往往盯着“教案”;善教者往往是围着“孩子”转, 不善教者则往往是围着“教案”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就得实现一个根本转变:要由重串讲串问、重知识结论的授受型灌输给予的教学模式, 转变为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的助读型主体内化的教学模式。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 想像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

创新思维与学习语文 篇3

显而易见,这种游离于语言文字之外的所谓“培养创新思维”的做法是庸俗肤浅的,也是不可取的。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其途径不在学习语言文字的活动之外,而是在学习语言文字的活动之中。或者也可以这么说,正是在学习语言文字的活动过程之中,即在识字、阅读、作文的过程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才一步步地发展起来,这就正像皮亚杰所说的那样,“智力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发展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产生了一些全新的、与先前不同的东西”。

先说说识字。众所周知,学习汉字有助于开发大脑潜能,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汉字本身有很多优势,她是全世界唯一仍在使用的表意系统的文字。汉字是具象的,是富有灵性的,每一个汉字的字形都会给人带来丰富的想象。当代脑科学的研究表明:汉字是左半球和右半球并用的“复脑文字”。汉字的信息处理既有语音编码,又有形态编码,形态编码需要右半球的参与而平衡了左半球的加工优势。只要教师的教学思想明确,教学得法,不仅能提高识字教学效率,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左脑、右脑,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知识的、情趣的等等因素,都会得到高度的、和谐的发展,使儿童的头脑越来越聪明。

汉字本身的构字规律,有助于儿童举一反三,创造性地进行识字。如学生掌握了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见了“蜻蜓”两个生字,即使不用借助拼音,也能借助语境或插图猜个八九不离十。因为虫字旁表明它是一种昆虫,“青”“廷”两个字表明了这两个字的读音。又如学习《春蚕》一课中的生字“卵”和“瘦”,学生便能开动脑筋,借助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创造出记字的方法:“‘卵’字里有两个小点,蚕卵就是一个个小黑点,我一想起蚕卵,这个字就记住了。”“‘瘦’是病字头,我妈妈生病时就是又黄又瘦的。”这样学汉字记汉字,不是颇有创造性吗?

再看阅读。培养语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所谓培养语感,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语言活动中的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而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正是创新能力的内在源泉,是创造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重要思维品质。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课文,包含着作家个人独特的人生经验和情感体验,呈现出作家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创造力,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对课文的解读也会有所不同。有位老师教《早春》这首诗,问学生:你是怎样理解“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的?不少学生感到困惑:应当是离小草越近看得越清楚,怎么会“草色遥看近却无”呢?有个学生却能联系自己过去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我觉得这跟看报纸上的照片是一样的。从远处看,照片上的图像很清楚,可近看就不同了,只是一片密密麻麻、有疏有密的小黑点儿。‘草色遥看近却无’我想也应当是这么个道理。”你看,学生对这句诗的感悟不是颇有创意吗?

不仅阅读是一种创造,作文更是一种创造。众所周知,作文乃是一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复杂心智活动。这就要求学生从自己的“词汇库”中检索出适用的词语,并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编织、组合成一串串前后连贯的句子,从而将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感外化为文章。由此看来,写作乃是一种极为富有个性的创造性活动。即便是描写同一个题材,抒发同一种感情,也会因为每个人的经历、气质、修养乃至审美趣味的不同而千差万别,各呈异彩。有的老师在作文课中,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自己命题,提倡自己怎么想就怎么写,解放了学生的思想,开阔了写作的思路。还有的老师让学生“摆玩具,编童话,写作文”,鼓励学生边摆,边讨论,边编创,小学生越编越起劲,越编兴致越高,充分地感受到了创造的快乐。

由此看来,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创新思维是无所不在的。只要我们端正教学思想,注重发展儿童语言,塑造儿童健全人格,就能在组织学生进行读写听说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给学生留有广阔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欲望,使学生既学到了语言文字,又发展了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否可以脱离开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孤立地去进行呢?我以为是不可以的。我曾听过一堂专门的所谓创新思维训练课。老师先在黑板上画了几个圆圈,然后喊几个孩子上去各添上几笔,把它改画成太阳、闹钟、足球、镜子……再要求他们以自己改画的东西为引子,编造一个小故事。我以为这样理解创新思维太肤浅了。离开了具体内容让学生凭空去想象,这不但培养不出创造能力,反而会养成胡编乱造的坏习惯。须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归根结底还是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引导他们去追求真善美,去追求人类文明。离开了人文精神,离开了学生的真情实感,创新思维岂不就成了一个没有实在内容的空壳儿?

既然培养创新思维的途径就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之中,那么为什么这些年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不光没有多少长进,反而有些消磨殆尽了呢?

我们知道,创造力是人的一种潜能,没有适宜的外部条件,就很难诱发得出来。正像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所说,“创造力是无法教的”。这些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课堂上统得过死,课外又塞得太满。小学生没有可能去探究,去创造,没有自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没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哪里还谈得上去发展创新思维呢?

怎样才能在学语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我以为主要应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要从根本上改变“以牵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语文课不宜统得过死。理解某个词语,只要联系上下文意会就行,不要从工具书上抄很多定义让孩子来背。一篇课文,该怎么分段,有时角度不同,分法就不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就是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时也是可以见仁见智的。阅读不是一个被动机械地吸收课文里的信息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地从课文里吸收各类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头脑里储存的相似模块各不相同,因而即使是同一篇课文,其认识与感受也不会是相同的。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学生中,对一篇课文出现了不同的理解是正常的,只要言之成理,就应当予以肯定,有创见的还应予以鼓励。

我们说语文课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上课要以“导”为主。然而遗憾的是,时至今日,真正做到以“导”为主的课还不是太多。倒是那种以“牵”为主的串讲、串问课屡见不鲜。怎么个“牵”法?就是用那个课前精心设计的“板书提纲”来“牵”。教师围绕那个“提纲”设计了一串问题,然后一一地问,学生则一一地答,通过学生的嘴巴,把“提纲”中的

字眼一一地说出来。学生说不出,教师便翻来覆去地“启发”。问完了,说完了,“提纲”板书完了,教学任务也就完了。细细想来,这仍然是一种灌输,一种变相的灌输!如此教学,学生哪有什么“自主”可言,哪里还谈得上“创造”!此种教学模式不革除,培养创新思维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善教者往往眼睛盯着“孩子”,不善教者则往往眼睛盯着“教案”。善教者往往是围着“孩子”转,不善教者则往往是围着“教案”转。要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得实现一个根本转变:要由重串讲串问、重知识结论的授受型灌输给予的教学模式,转变为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的助读型主体内化的教学模式。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赏识学生。唯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的创造心灵才能被唤醒,孩子的智慧火花才能进发出来。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使学生处于一种问题情境之中。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当学生处于这种“愤”“悱”的境界,才能激发起探究的心态,才有可能产生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于永正老师就很善于营造这样的问题情境。他教《壁虎》一课,在板书课题之后,就对同学们说:有人认为,这个课题的后面还要再加上“捉虫”两个字。你说是加了好,还是不加好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探究心理一下子被激发起来,无不在全神贯注地读书,并不时翻动书页,认真思考。过了一会儿,便纷纷举起了小手。大家各抒己见,不光讲了观点,还摆出了理由。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

二、减轻课业负担,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

开展语文课外活动,要让学生当主角,要给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从策划、组织到具体安排都要由学生自己研究确定,推选主持人或负责人,教师则从旁协助,如提出整体设想,给予必要的指点,遇到困难帮助解决,等等。为班级出黑板报,出手抄小报,举行佳作朗读会,组织小记者采访,都可以这么做。有的老师习惯于包办代替,这是要注意防止的,因为这样做,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便难以得到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也难以充分地展示出来。

三、要搞好考试改革。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

创新思维学习心得体会总结 篇4

“创新”最早是由J.A.熊彼特在19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作为一个经济学的概念提出来的,意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实行新的结合”。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一词已得到广泛地运用,通常指在前人或他人已经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能够做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开拓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创造新的事物、或者能够对前人、他人已有的成果作出创造性的运用。

创新的前提条件要求必需具备创新的思维。创新思维是指个人创造新事物、新概念、新产品的能力,是人类创造性的操作化、具体化和物质化。它要求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学习的实践和对未来的设想,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勇于标新立异,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问题和新方法。没有创新的人才就不可能有创新的成果,因而培养富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高校而言,依照《高等教育法》要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就成了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

现今,创新思维缺乏的后遗症在社会生活和工作实践中也已明显表现了出来。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大学生的基础比较扎实,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都较差。在国际上,也普遍认为中国的大学生应试能力很强但缺乏创新能力。正如杨振宁所言“在石溪的校史上,有些中国研究生的考试不敢讲是绝后的,至少是空前的。但是,考试以后要搞研究工作的时候,好像有些困难,甚至于有人觉得也许中国人的脑筋不能够做研究工作,就只会参加考试。”另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也认为:“美国学生的成绩不如中国学生,但他们的创新及冒险精神往往能创造出一些惊人的成就”。因此无论横竖的比较都明显看出中国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明显不足的,高校应当对此承担一定的责任。

创新思维心得 篇5

自从学习了我的选修课后,我思考了很多,有了很多的心得,以下就是本人的一些小小的心得。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这是江泽民同志总结20世纪世界各国政党,特别是共产党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得出的科学结论。近代以来人类文明进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主要得益于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和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得益于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生产力,得益于近代启蒙运动所带来的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解放。可以这样说,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现代的进化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不同民族发展的速度有快有慢,发展的阶段有先有后,发展的水平有高有低,究其原因,民族创新能力的大小是一个主要因素。

创新不容易,第一,创新意味着改变,所谓推陈出新、气象万新、焕然一新,无不是诉说着一个“变”字;第二,创新意味着付出,因为惯性作用,没有外力是不可能有改变的,这个外力就是创新者的付出;第三,创新意味着风险,从来都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而创新的付出却可能收获一份失败的回报。创新确实不容易,所以总是在创新前面加上“积极”、“勇于”、“大胆”之类的形容词。因为创新不容易,所以创新成为人才的一大特征,也就有了创新人才的问题。那么,创新人才除了专业知识及技能外,要具备什么个性心理特征呢?首先,要有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其次,要有激情,为实现目标不懈奋斗;再次,要担责任,控制失败风险和勇于承担失败后果。在培养人才创新本领的时候,不能忽略创新心理的培养。自信心不足,点子不能成为行动,行动不能得到坚持;缺乏激情,创新没有动力,思维会僵化,行动会迟缓;没有责任心,创新风险容易失控,即便成功可能也难取得持续进步。

设计思维学习心得 篇6

思,就是想;维,就是序;思维就是有秩序的想一想,思索一下,思考一番,是指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全过程。设计思维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

课堂中钱老师也充分利用了我们90后孩子超前的思维。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针对现代设计进行多方位的探讨和思索,进一步培养我们的思维。

这门课程不用考试,这一点我是非常赞同的。这也大大激发了我学习设计思维这门课程的兴趣。课程的作业主要是视频、ppt的制作,钱老师布置的作业有一定的水平,让我们既不太放松,也不太紧张,我想老师一定是利用了设计思维中的思想。让我们在学习中充分利用设计与思维之间的关系。作业的制作当中我们确实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但是我们克服了,最终完成了作业。在其中我感受颇深,作为一个团体,合作是很重要的。我想,钱老师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也是这个目的吧!

学习设计思维这门课程对我们艺术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其中我学到了很多,学会了换位思考,学会了怎样用设计的眼光去看问题,学会了怎样跟老师、同学去沟通。钱老师一直在指导我们怎样去改变自己的思维。在课堂中老师就某些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讲解问题的本质所在,让我们集思广益。课下,我们去参观博物馆,还有观看各种展览,不仅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更是将课堂中的内容和生活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去学习设计思维这门课程。

思维是无限的、但思维也是有规律的。在这门课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课堂上钱老师让我们一起讨论的关于怎样才能“赚到钱”这个问题。当时我真是难以想象,全班竟然有那么多的答案。思维真的是我们所无法去凭空想象的。而设计更需要想象,一个好的产品的出现是经过无数次的考虑、思索。作为将来的一名设计工作者,思维是设计的重中之重。经过设计思维思维课程的学习,我更加的认识到了现代设计的必要所在。

经过5周课程的学习,我自己也有一点关于对设计思维这门课程的意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一名艺术生,动手实践是非常重要的。理论是基础,当基础达到一定的水平时,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实践才能找出自己的不足。进而使自己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我觉得在课堂中应该加入实践类的内容。这样更有利于我们的思维的提高。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作为一种更加具有 创造力的学科,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一番新的天地。Design thinking 将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浅谈学习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7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

在教学活动中, 我们的对象是有思想、有感情、活动着的个体, 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创新也需要心灵的放松, 在压抑的环境下, 学生只会封闭心灵, 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因此, 教师要充满爱心,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产生凝聚力和向师性, 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此基础上, 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 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眼睛, 为学生创造观察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大脑, 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嘴, 为学生创造表达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双手, 为学生提供探索实践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时间, 为学生创造练习的机会;最大限度解放学生的空间, 为学生创造自我活动表现的机会。只有这样,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才有合适的土壤。

二、保护好奇心, 鼓励提问质疑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 是探索世界的强大动力, 是创新的潜在动力, 是创新意识的萌芽。保护好奇心, 激发好奇心, 往往来自于课堂的质疑问难。小学生好奇心强, 求知欲旺盛, 课堂教学中要把握时机, 以问题为中心, 精心设置问题情境, 巧妙设疑, 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 采用引导、启发的方法, 培养学生不盲从, 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质疑, 发现问题。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要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任何发现创造无一不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敢于标新立异, 打破传统, 敢于猜测, 不束缚自己的思维, 产生新颖独特的见解, 同时教师点评的语言要具有保护性、引导性、激励性。

三、重视培养发散性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 可以培养思维的多向性、灵活性、新颖性, 培养发散思维, 要重视一题多解、多思、多变及开放练习, 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寻求答案, 产生尽可能多、新、独特的简捷的解题方法。如有一次, 我在练习中安排了这样一道题:一只油桶装满油后连桶重146千克, 倒去一半油后连桶重82千克, 问桶和油各多少千克? (用不同方法解答) 结果学生出现了以下几种解法:

方法一: (146-82) ×2=128 (千克) (油) , 146-128=18 (千克) (桶)

方法二:82×2-146=18 (千克) (桶) , 146-18=128 (千克) (油)

方法三: (82-146÷2) ×2=18 (千克) (桶) , 146-18=128 (千克) (油)

教师在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时, 让每种解法的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路。同时教师给予精彩的点评, 感染了所有的学生, 激发了学生求异思维的积极性。

从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看, 创新能力作为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智操作方式, 是多种认知能力、思维方式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它不仅需要聚汇思维, 也需要发散思维;不仅需要分析思维, 也需要直觉思维;不仅需要抽象思维, 也需要形象思维。此外, 它离不开奔放的想象力。教学中应让学生运用多种思维, 激发创造灵感。如在学习“工程问题”时, 我安排了这样一道题:学校要把960套课桌椅油漆一遍, 单独做, 甲小队要12天完成, 乙小队要8天完成。现在离开学只有一周时间, 两队全做能在开学前完成吗?同学们都通过列式解答问题, 可小明激动地喊了出来:“我不需要列式就能解答, 只要估算就行了。甲小队6天可完成, 乙小队4天可完成, 两队全做不需要一周, 6天也不要就可完成了。”小明既没有用整数应用题的分析方法, 也没有用工程问题的分析方法, 而是凭自己的直觉, 凭良好的数感, 跳跃、简捷、直接地深入问题的核心, 解决了问题, 这就是直觉思维。于是我对小明的这种思维方式作了精彩的点评, 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创新的热情。

四、让学生体验成功, 以激励创新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 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一个孩子如果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快乐, 从未体验克服困难的骄傲, 这是他的不幸。因此, 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成功效应, 给学生提供充分表现自己创造才能的机会, 让他们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并通过这种体验, 激发其继续探索创新的愿望, 以获取更大的成功。优等生鼓励其解法的新颖独特, 后进生选做基本题体验成功, 教师予以表扬鼓励。

创新数学思维 掌握学习方法 篇8

[关键词]:中学数学 创新思维 学习方法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注重数学能力的培养。数学能力是衡量一个人的能力的重要目标之一。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还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是源于生活又反用于生活的,所以,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验数学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交流,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例如,在教学《比例尺》一课时,我先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作业:让他们把黑板比较精确的画下来,并说明是画图的步骤。在学生们交流画图方法时,导入新课,使学生认识到:比例尺是时时刻刻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的,在这种学习情境中,同学们比较容易进入学习状态,逐步进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示和交流。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观察、实验、模拟、推断、计算、交流等活动的综合过程,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时,我用一些兰色的国画染料着色的水给同学们演示了体积=底面积×高这一 体积公式。演示完之后,引导同学们交流一下,在演示过程中,什么是变化的,什么是不变的。鼓励他们通过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思索,并在全班交流。同学们的答案很多:他们有的说颜色变化了,有的说高度变化了……;有的说仪器的形状没有变,有的说水的气味没有变,还有的说仪器的底面积没有变……我他们的答案都给以肯定的答案。然后继续引导他们这些量中和体积有关系的量是什么?使他们认识到上面的量中,只有仪器的底面积和高与体积有关。从而总结出:在底面积一定时,体积随者高度的变化而变化,高度变大,体积也随着变大,高度变小,体积也随着变小,而且,它们变化的比值等于底面积,所以,在底面积一定时,高度和体积成正比例关系。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寻求规律的能力。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开拓学习思路和视野。

(三)动手实践,培养创新

学生的发展总是和自主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学习不能没有时间和空间。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观察、操作、思考、讨论,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意识。

例如,我在教学《圆面积的推导》一节课时,先引导学生复习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公式及推导方法,以及曲线转化为近似直线的过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用剪、拼、摆等方法推导出圆面积,接着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向全班同学汇报。学生们把圆平均分成8份或16份,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这样,就可以用已学过的面积公式推导圆的面积。另外,在教师的精心设计,科学安排下,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逆向思维等训练形式,可以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显然,为学生提供自由地看、想、说、做的条件,可促进学生多角度灵活思维,学得更为主动,也就促使学生不断地追求、探索、创新。

(四)动手动脑,应用数学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能使学生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公式之后进行巩固练习时,我给同学们出了一道题:要把6个长20厘米,宽15厘米,高10厘米的长方体礼品盒用比较精致昂贵的包装纸包装在一起,比一比,谁的包装更合理,并说明你的理由。同学们在经过周密的思考,热烈的讨论之后,决定了包装方法。通过这样的探讨,同学们初步感受数学知识间的互相联系,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心理学家皮 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通过学生自己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讲一讲来获取知识。

管理思维与创新心得体会 篇9

发散思维是思维形式呈发散状的一种思维模式。其特点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在思维的过程中寻求多种条件和多种结果。

在“如何仅用一盒大头针将蜡烛固定在门上?”,“一块砖头有多少种用途?”这两个问题上我深刻的感受到自身思维模式的局限性。思考问题时总是将重点过于集中在物体的主要属性上,而常常忽略其他属性。仔细思考看来,生活中许多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多数也是因为不能充分的拓展自己的思维。

由于我现在也是学校学生会的干部,所以对学生会的工作也有所了解。在学生工作中也正是充分利用了发散思维,才使得许多问题得以圆满解决。正如前几天,由学生会举办、权益部主要负责的黄丝带活动,使得一根小小的黄丝带风靡整个校园。5月12日发生在汶川的8级大地震,使汶川人民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同济大学号召所有师生为灾区人民募捐,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而作为爱心的回馈,工作人员会在募捐同学的手腕上或书包上系上小小的黄丝带,于是校园里到处都是黄丝带的身影。其实一根黄丝带的主要用途只是系或捆扎东西,最多也是用作装饰品。可是当我们赋予它新的含义时它又增添了一条新的属性,那就是代表对灾区人民的一份爱心。正如用大头针将装大头针的盒子钉在门上才得以让蜡烛“立在门上”。

在学习方面,倘若我们实事求是地认真思考一下,我们不得不承认,其实我们现在努力学习并奉为真理的科学,还没有人们想的尽善尽美。它还存在局限性、甚至错误。因为科学产生于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而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又基于人类认识上的局限性。同时,我们认识的世界,也仅是我们通过现有所有方法,认识世界的一部分,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例如关于月球来历的研究,人们通过分析从月球采集来的岩石样本成分,发现与地球相同,就得出结论月球与地球来自同一宇宙尘埃团。甚至大胆推测月球是地球分离出的一部分。可是我们用来监测月球成分的仪器是我们根据地球岩石成分而发明的,已经事先设定好了元素的检测范围,只能检测出与地球相同的元素,不能检测出其他东西。面临一个这样发展阶段的科学,我深刻的感受到发散思维的必要性。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妨大胆地提出新的解决方法,也许那正是人类思维盲点。

由于中医至今也无法被西医理论解释清楚,虽然疗效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中医仍然无法得到一些其他国家医学研究者的信服,发展甚是缓慢,甚至被冠以伪科学之名。中医的神奇就在于我们只知道结论,却无从找到原因。并且中医典籍中许多重要器官在西医的解剖中根本找不到,有的即使找到,在位置等基本的描述中也存在许多偏差。正如中医中所谓的“气”。更是将人体解剖由具体实物提升到精神层次。由于文化差异,这也是西方研究人员所不能理解的。只有当我们勇敢地站在银河系上重新审视人类的时候,才能真正领会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的高妙之处。从中医现在的尴尬处境,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科学以及科学研究人员的思维局限性。作为一名医学生,对中医的追求不只是对科学的追求,更是一种对爱国情愫的追求。我真心希望中国的医学研究者能尽快树立起一套完善的中医系统理论,也许这套理论在短时间能并不会被接受,甚至被认为是伪科学。但是我相信如果真的有这样的系统,它也一定是高于人类观察极限所提出的假想系统,会比现在的科学系统更为完善。正如相对论理论与牛顿力学理论的关系。而这一切的实现需要一个医学界的爱因斯坦,不但需要发散的思维,更需要有耐得住寂寞的持续研究精神。

《临床思维》学习心得体会 篇10

姓名:ly 学校:徐州医学院 班级:2015级本科护理1班

学号:15050391 教学点:宿迁卫校

基于学校的课程安排,我有幸学习了李春昌教授的《临床思维》视频课程。这段时间我利用工作之余认真观看了李教授《临床思维》的视频教学,视频中李教授结合诊治过程中的患者实例,讲了用一种或多种临床思维方法进行分析,得出对病患的正确的诊断。李教授对临床思维的分析、讲解,使我了解了什么是临床思维,临床思维有什么作用,如何在实践工作去养成并运用?作为一名工作3年的基层公共卫生项目实施人员,我受益匪浅。

作为一名基层医疗工作者反复看了几次视频之后,有很深的感触,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临床思维在日常工作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深深意识到了作为一名和基层群众直接打交道的基层医务者具备临床思维的重要性。

李教授说,合格的临床医生,必须具备:渊博的医学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高尚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作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执行人员,同样以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一个高水平的基层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科学的临床思维能力。何为临床思维?它是指运用医学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的知识,以服务对象为中心,通过充分的沟通和交流,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得到第一手资料,结合其他可利用的最佳证据和信息,结合服务对象的家庭和人文背景,多方面信息相结合进行批判性的分析、综合、判断和鉴别诊断,形成个性化干预方案,并予以执行和修正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活动。如何培养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它要求我们认真的学习临床医学知识,注意随时积累临床经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使得自己的临床思维能力再进一步提升。

我所从事的是基层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开展工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重要内容,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工作。是我国政府针对当前城乡居民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以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为重点人群,面向全体居民免费提供的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基于我们的工作属性,我们面临的是知识相对匮乏的平头百姓,与一般的临床护理不同,我们的工作是提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深入基层,发展公共卫生事业,普及公共卫生知识,提高基层的公共卫生服务质量是我们的追求。

教程中李教授归纳了几种思维模式进行临床诊断的讲解,对于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比如其中一项慢性病患者的随访与管理,我们应该全面分析和总结所面对的群众(病人、高危人群)的各种情况。并提出问题,并且依据病人的首优问题、中优问题、次优问题给出不同的指导意见。李教授说病史采集是临床诊断思维的起步。高血压病人随访时,我们要详细询问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民族、婚否、工作等等;生活习惯,包括大小便、饮食、是否抽烟喝酒等;现有残存功能,包括感觉、运动、语言及其日常生活能力等;过敏史、家族史等等并根据家庭成员情况等信息建立健康档案。根据病人两次随访的血压值预约随访日期并指导病人自我管理和用药指导。

以思维方法转向指导工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深入基层,面向农村群众,服务群众。比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一项,计划免疫,这样是我们每天在做的事情。我们给孩子们提供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的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其中一类疫苗包括乙肝、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流行性脑炎疫苗等免费疫苗。二类疫苗包括水痘疫苗、流感疫苗、乙肝疫苗、HIB流感疫苗等收费疫苗。每种疫苗都有它的接种时间和禁忌症,这就需要我们熟记每一种疫苗的接种时间、部位、接种方法、以及禁忌症。身在农村,由于地域和知识文化的限制。好多家长不了解接种疫苗作用和意义,不愿意给孩子接种疫苗,导致工作很被动。为了能顺利开展此项服务,我们在加强自身技能强化的同时,利用门诊和各种宣传日,向家长讲解预防接种的时间,接种注意事项,以及相关常见疾病的护理措施和指导。通过我们家长课堂的开设和健康宣传日德宣传,家长们知道了哪些情况孩子是要推迟接种,哪些情况是禁忌接种,以及接种疫苗的作用和接种后的注意事项。家长们更愿意给孩子接种疫苗,也懂得了更多的育儿保健知识。这样,一来提高了公众知晓率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满意度、二来工作更好开展并传播了更多健康知识,使得更多人享受到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我们的工作更有意义!

谈英语学习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篇11

一、精心备课,渗透创新教育理念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 教学要求遵循教学大纲,但教学内容不拘泥于课本,可以联系社会、生活、科学选取素材,学科知识渗透。备课时,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解读、钻研和思考,力求创新,创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激励学生由自发到自学,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欲望与热情,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学完JEFC Book 3中Lesson26这一课了解到爱迪生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之后,可作如下教学设计:问学生们是否也想成为发明家,在学生回答“YES”之后给几分钟让他们分几小组讨论“What kinds of spirit do you need if you want to be an inventor?”学生们在积极讨论过后会得到诸如下列的一些答案:1、We must try our new ideas and always ask questions.2、 Hard work is the most important.3、 Internet is the best teacher. 4、One must be crazy about work and never give up.5、We must have confidence in what we are doing and try until we succeed.此教学内容并非属于教材,但它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学生对此会比较感兴趣,乐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并能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不仅扩大了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运用电教媒体,创造氛围,激发兴趣,培养思维能力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对于语言的学习,更需要教师创造一个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学习特定的语言。教学中我注意用实物演示情境,用图画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语言内容。我借助录音、录像、电视、语言、实物、幻灯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创造良好的氛围,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使学生一个个精神饱满、全神贯注,有利于他们创新思维的开发。如在教学对语时,我都给学生放一段有趣的课文配套动画卡录像,录像中卡通动物有趣的动作、幽默的语言、丰富的语调和录像鲜艳的颜色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并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初步了解。随后,我又出示有关的幻灯片,用简单的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逼真的画面、优美的乐曲,加上教师贴切的解释,学生一下子便对所学课文熟悉了。接着,我放课文录音,学生模仿着说。经过这样学习,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和兴趣,很快便掌握了对话内容。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利用表演体会情景。整节课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高度集中,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了学生积极学习。

三、激发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英国诗人雪莱说过:“想象是创造力”。培养想象力不仅对发展创造力有价值而且为思维的发展也很有意义。 我们在英语活动课中常让学生根据图画或教师提供的情景自编小品,学生在设计小品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也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锻炼;有时我们改编一些熟悉的歌曲的歌词,再进行演唱。例如,“两只老虎”是首学生十分熟悉的儿歌,我常在教学中把所学的语言知识改编成这首歌曲.如:What would you like? What would you like? I’d like a pear. I’d like a pear. Would you like an apple? Would you like an apple? Yes, please. Yes, please.久而久之学生也能改编一些歌曲。如:一个学生把Let Your Kite Fly High改成 Ride, ride, ride your bike ,slowly on the road. Carefully, carefully, carefully, life is happy. 这样的活动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想象使学生进入所学情景之中,又超越了教材本身其思维呈现了多元态势,创造性思维得到了体现。

四、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激情

一般的外语课堂教学,往往重复运用教师读,学生听,教师写学生看,然后再逐句翻译的这种单向式练习模式,由于时间、 空间的规定,限制了参与者的人次, 电教室的对讲系统设备和特殊座次环境,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内让学生进行多向性语言操练, 如人机对话:一段对话借助语言符号与图像出现后,再复现对话一方的提问,介绍等话语内容和相同图像,要求学生根据刚刚感知, 记忆的情节假设为另一方来即时应答; 学习者之间对话:屏幕上画面内容下常进行但没有声音,A、B两人根据屏幕上的动作, 表情做配音式练习; 师生间对话: 老师着重就语言提出要求, 由被问者即时回答。

五、积极评价,鼓励创新思维

课堂上,学生只有处于一种和谐宽松的关系、环境之中,才能激起主动的内部活动。这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学习结果,反映等作出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活动课可以减轻学生学习和运用新的语言知识时常有的紧张情绪。这是因为,一方面在活动课中,学生的身份已转变,他们在活动中是主体,教师是导演,是观众;另一方面他们不再为用错了语言而担心,因为活动中没有错误纠正而伤害自尊心,或因教师插话改变、打消学生继续说话的念头。活动不仅为学生出差错提供了相对安全的“避风港”,而且还创造了一种平等的气氛。有了活动,一切就变得轻松活泼,学生的思维也因此活跃起来了。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分知识的行囊,更主要是为了变得更聪明。”

创新性思维论文学习心得 篇12

一、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 拓展了教学时空, 使学生通过课题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促使学生逐步形成主动探究的精神和批判创新的意识。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大多由学生自己选择, 课题一般是开放、未知的, 选择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自己去捕捉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爱因斯坦曾说:“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问题, 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考虑问题, 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选择过程有利于强化与培植学生的问题意识, 对学生创新思维的生成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同时,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过程也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 凡是问题的解决都是一定的创造过程, 学生在问题探究过程中没有可以照搬的东西甚至是参照的方法, 因此他们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逐步展开探索。这种纯粹的探索过程本身意味着一种创造, 更重要的是由于问题没有最终的所谓标准答案或统一答案, 学生的每一项研究成果都忠实地记录了他们探索的历程, 体现了他们创新意识的发展水平。因此, 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 不失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有效策略。

二、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 营造民主氛围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尤其是以班级形式存在的集体环境氛围的优劣, 直接决定了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的能否形成。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为重要目标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恰恰能为师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平等、开放、自由、民主的教学氛围。

首先, 在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探究的过程中, 由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问题的最终答案甚至问题本身不是预定的, 都是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展开并逐步明朗的, 因此, 教师只能作为一个合作伙伴、一个随时准备提供参考意见的咨询者真诚地关注问题的探索过程, 不可能以自己预知的答案与解决思路来百般架空、抑制学生的思维, 这大大拓展了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空间。

其次, 语文研究性学习尊重学生的差异, 学生的个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现、培植、张扬和发展, 这正好符合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本要求。一个扼杀个性、排斥多样性、压制标新立异、禁止自由想象的环境, 一个只单纯鼓励统一、服从、规范和共性的环境, 是极不利于创新思维存在和生长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衡量学生的标准不是简单的量化分数, 不是铁定的统一的模式, 教学的目标也不强求一律, 而是每个学生个性特长的充分显示与发展。在这样“以人为本”的宽松环境中, 学生身心愉悦, 思维活跃, 从而能够实现创造力的发展。

三、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 在自主探究中完成超越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研究性学习真正体现了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创新的火花只有在不断探索中才能迸发。将知识作为确定不移的“真理”传递给学生, 实际上剥夺了学生批判与质疑的机会, 也阻挡了学生继续探求的道路, 进而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语文研究性学习, 从选题到结题, 都是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选择和主动探究来完成的。这彻底改变了教师越俎代庖的状况, 改变了授予标准答案而无视学生个人体验的状况, 从而使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和行为, 使他们不仅能明确学习的目标, 有积极的学习态度, 能对学习进行自我调控, 而且能运用自己的大脑, 打开心灵, 自主体验, 自主感悟, 自主质疑问难, 自主发表见解,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 独立地感知、学习、理解、提高, 完成主体对外在事物和自我的超越, 实现创新。

四、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

“创新思维”是一种个体的综合性思维能力, 它是多种思维方式平衡发展、复合作用的结果, 并不是无缘无故无规律可循的思维类型。

“发散性思维” (多维性思维) 的基本性质是形象思维, 其思维基础是想象和联想能力。众所周知, 语文学科的教学恰恰强调形象思维的发掘与训练。语文研究性学习在对所选课题的探究过程中, 要求学生能够拓宽思维领域, 开阔眼界, 加强不同事物、事物的不同方面存在的联系, 调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获取众多有利信息, 开放性地提出多种解决方法、设想或答案, 实际上就是在有意识、有计划地开发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语文研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是其重要特性, 它要求培养学生辩证思考的能力, 不仅善于实事求是地判断是非正误, 也能缜密地分析和检查自己或别人的思维与行为, 作出合理评价, 不被他人意见所左右, 善于辨别优劣高下, 善于比较, 善于汲取精华, 剔除糟粕, 善于质疑, 善于提出公正、恰当、得体、独到的见解。

“逆向思维”对于创新思维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在通常情况下正向思维方式, 能有效地解决大部分常规问题, 但需要创新时, 就要善于逆向求索。而语文研究性学习往往鼓励学生朝着人们思维习惯相反的方向思考, 开辟新的领域, 发现新的问题, 以体现自己对已有知识、已有结论的超越, 对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金字塔思维学习心得 篇13

一、如果你想要提升自己的语言概括能力、思维逻辑能力、文字编写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可以看看这本书;如果你上述的四种能力已经很好了,可能在看的时候就会感觉本书的讲述很粗浅。所以,我始终主张:

1、书无好坏,只有适合与否;

2、桂花树下读书会的活动是免费的,你只需要奉献出自己不再需要的3本书即可。当然,在你参加了3次读书会得线下活动后,你也就荣升为“桂友”,也就能享有免费借书的待遇;

3、无论你的行业和专业,抑或是全职在家相夫教子的人,都需要努力提升自己的逻辑和推理能力:在我申请MBA的时候,曾经系统地学习了逻辑,当时,觉得没有太多实际用途,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在后续的工作中,才越来越发觉:处处都有逻辑的影子!受益于逻辑,我的北大硕士论文只用了7天(其间还在经营着自己的公司)就写完并一次性通过;受益于逻辑,我的口语表述能力也日益强悍。

二、我们可以不信佛,但是我们必须相信因果。举个例子,你来看看下面9个句子的陈述,并尝试将其内在的因果关系理顺:

1、你总觉得赚的钱不够花;

2、你对物质的欲望太强;

3、你赚的钱太少;

4、你的能力还有上升的空间;

5、你的攀比心和虚荣心太强;

6、你毕业后几乎每正经看过几本书;

7、你和身边的朋友在一起总是讨论吃喝玩乐等休闲话题;

8、你的心根本静不下来;

9、你很满足现状。

理顺之后的表述是这样的:

你觉得钱不够花,有两个原因:1、你赚的钱太少;2、你对物质的欲望太强。

为什么你赚的钱少呢?主要是因为你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为什么你对物质的欲望太强呢?主要是因为你的攀比心和虚荣心太强。

为什么你的能力不够好呢?主要是因为你很少学习,比方你毕业后几乎每怎么看过书。

为什么你的攀比心和虚荣心太强呢?主要是因为你身边的朋友亦如此。(有句俗话说:要了解一个人,只需看看他身边的朋友是怎样。)

为什么你不看书呢?可能是因为你的心静不下来。

为什么你和朋友在一起总是只聊些休闲话题呢?原因是:你很满足现状。

基于此,若要实现赚的钱足够花,就需要从原因着手:

1、想办法让自己静下心来;

数学思维课学习心得体会 篇14

凤县双石铺中学七年级(7)班 苏欣仪

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是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 问题能力的前提。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最起码来说 是离不开一节节数学课的训练的。经过近乎一年的初中七年级数学 学习,我也有了一些感受和想法。

一、独立思考。接触到具体问题的时候,首先要自己独立自主 的思考判断,这个问题中已经给出的条件是什么,要干什么?需要 用到哪些知识,怎么来解决比较合理等等进行必要的思维判断,然 后进行。当自己独立自主的思维判断后依然有困难,可以请教老师,或跟同学进行研究来解决。在这样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力会得到 训练和提高。

二、学会学习。在学习中,我们要利用好教师为我们学习创设的 有利于质疑、探究的情境,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合作,我们学生要主 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学思结合,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 象化,从中感受认识、理解、掌握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思 维能力。

三、阅读教材,明白教材特点,掌握教材编写结构

义务教育课程数学教材充分体现了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教材提

供了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目的就是加强我们学生勇于探索、勇 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教材突出了我们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自主学习方式。教材贴近生活,注重过程;发展思维,引导探索;加强实践,促进交流。体现思维规律;引导积极探索;通过 “ 观察、实验、比 较、归纳、猜想、推理、反思 ” 等活动,优化思维品质,提高思维 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每章开始均配有反映本章主 要内容的章前图和引言,可供我们学生预习用,正文中设置了“观 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等栏目,栏目中以问题、留白或 填空等形式为我们学生提供思维发展、合作交流的空间;还适当安排 了“阅读与思考”“观察与猜想”“实验与探究”等选学栏目,为加深 对相关内容的认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学习等提供资源。正文的边空设有“小贴示”等有助于理解正文的问题。每章安排了几个有一定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数学活动”,可 以结合相关知识的学习或全章的复习有选择地进行活动等等。教材的 这种编排有助于提高我们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助于明白教材的整 体思路,从而提高我们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四、激发数学课堂学习中的创新思维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会培养我们学生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 括的能力,还会培养我们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或几个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即培养我们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但是对于我们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其实只要尝试是前所未有的,对自己发展是有价值的,就是一种创新,这种思维就是创新思维。我们学生的创新不同于科学家、艺术家的创 造发明,创造出新的“产品”,多数情况下我们学生的创新是解决问 题时想出了其它办法和策略。在课堂上,要注意老师创设的情景,在 老师的引导和激励下,激发自己的潜能和思维,大胆设想,主动探索,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

上一篇:美丽乡村建设状况调查下一篇:长沙师范专科学校的宿舍分等级吗?我是学前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