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与方法论文

2024-05-26

创新思维与方法论文(精选8篇)

创新思维与方法论文 篇1

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研究考试思考题:

1、思维定势的含义(包括从众定势、经验定势、阿希测试等)

在长期的思维实践中,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所惯用的、格式化的思考模型。当面临外界事物或现实问题的时候,我们能够不假思索地把它们纳入特定的思维框架,并沿着特定的思维路径对它们进行思考和处理。这就是思维定势。

1、从众定势

思维定势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从众定势“。“从众“就是服从众人,顺从大伙儿,随大流。在“从众定势“的指导下,别人怎样做,我也怎样做;别人怎样想,我也怎样想;用孔夫子的话说,就是“乡愿“之类的人物。人类是一种群居性的动物,为了维持群体的稳定性,就必然要求群体内的个体保持某种程度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首先表现在实践行为方面,其次表现在感情和态度方面,最终表现在思想和价值观方面。然而实际情况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不可能完全一致,也不可能长久一致;一旦群体发生了不一致,那怎么办呢?在维持群体不破裂的前提下,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整个群体服从某一权威,与权威保持一致;二是群体中的少数人服从多数人,与多数人保持一致。本来,“个人服从群体,少数服从多数“的准则只是一个行为上的准则,是为了维持群体的稳定性的。然而,这个准则不久便产生了“泛化“,超出个人行动的领域而成为普遍的社会实践原则和个人的思维原则。于是,思维领域中的“从众定势“便逐渐形成了。不论生活在哪种社会、哪个时代,最早提出新观念、发现新事物的,总是极少数人,而对于这极少数人的新观念和新发现,当时的绝大多数人都是不赞同甚至激烈反对的。因为每个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生活在相对固定化的模式里,他们很难摆脱早已习惯了的思维框架,对于新事物新观念总有一种天生的抗拒心理。

2、权威定势

思维中的权威定势是从哪里来的呢?它来自于后天的社会环境,是外界权威对思维的一种制约。根据我们的研究,权威定势的形成,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一是儿童在走向成年的过程中所接受的“教育权威“。二是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和知识技能方面的差异所导致的“专业权威“。“人是教育的产物“。来自教育的权威定势使人们逐渐习惯以权威的是非为是非,对权威的言论不加思考地盲信盲从,其结果正如我们传统的“听话教育“那样:在家听父母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在单位听领导的话──而唯独缺少“自我思索、冲破权威、勇于创新“的意识。权威定势形成的第二条途径,是由深厚的专门知识所形成的权威,即“专业权威“。一般来说,由于时间、精力和客观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通常只能在一个或少数几个专业领域内拥有精深的知识,而对于其他大多数领域则知之甚少甚至全然无知;这就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道理。某一领域内的权威确立之后,除了会出现不断强化的情况之外,还会产生“权威泛化“的现象。所谓“权威泛化“,是指把个别专业领域内的权威,不恰当地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之内,这种泛化加剧了人们思维过程的权威定势。

3、经验定势

从思维的角度来说,经验具有很大的狭隘性,束缚了思维的广度。这种狭隘性主要有三方面的表现。首先,经验具有时空狭隘性。任何经验总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中产生的,而有往往也只适应于一定的时空范围;一旦超出这个范围,某种经验能否有效,就要打上一个问号。第二方面,经验具有主体狭隘性。每一个思维主体,不管经验多么丰富,从数量上说总是有限的,他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总是无穷多的。这样,当他面临自己所从没遇到过的事物或者问题的时候,他常常会手足无措,如果单凭已有的经验推断,其结果大多是错误的。最后一个方面,个人的经验在内容上仅仅抓住了常见的东西,而忽略了少见的、偶然的东西。但是在每一个具体的现实环境中,总会有大量的平常很少见到的、偶然性的东西出现,如果我们仍然用以往的经验来处理,则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偏差和失误。

4、阿希测试

1956年心理学家阿希进行了从众现象的经典性研究— 三垂线实验。

实验内容:

他以大学生为被试,每组7人,坐成一排,其中6人为事先安排好的实验合作者,只有一人为真被试。实验者每次向大家出示两张卡片,其中一张画有标准线X,另一张 画有三条直线A、B、C。X的长度明 显地与A、B、C三条直线中的一条等长。实验者要求被试判断X线与A、B、C三条线中哪一条线等长。

实验者指明的顺序总是把真被试安排在最后。第一二次测试大家没有区别,第三至第十二次前六名被试按事先要求故意说错。这就形成一种与事实不符的群体压力,可借此观察被试的反应是否发生从众行为。阿希多次实验,所得结果非常相似。

实验表明:

(1)大约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试保持了独立性,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2)所有被试平均从众行为百分比为35%。

(3)大约有15%的被试,从众行为的次数占实验判断次数的75%。

实验结论:

实验后,阿希对从众的被试作了访谈,归纳从众的情况有三种:(l)被试确实把他人的反应作为参考框架,观察上就错了,发生了知觉歪曲。(2)被试意识到自己看到的与他人不同,但认为多数人总比自己正确些,发生了判断歪曲。

(3)被试明知其他人都错了,却跟着作出了错误反应,发生了行为歪曲。

在阿希之后,研究者参照阿希的实验程序,做了大量的实验,进行重复验证。虽然在实验中并非有那么多的从众现象,但是实验确实表明在下列情况下从众现象会增加:(1)个体感到力不从心或有不确定感;(2)团体中至少要有3个人;(3)团体的意见是一致的(只要有一个人持不同意见,就会大大增加其他人做出不从众行为的勇气);(4)个体崇尚团体的地位和吸引力;(5)个体对任何回答都没有作出预先的承诺;(6)个体的举动可以被团体中的其他人看到;(7)个体所处的文化非常鼓励人们对社会标准的尊崇。

2、光明心态的意义(包括良性暗示、皮格马利翁效应等)

光明心态就是要我们用轻松、平静、宽容、乐观的精神看待世界和人生。现代社会的活动大都是以团队的方式进行的,人的活动往往下意识的会受到别人的影响。如何才能避免受到别人的干扰及影响,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方法。

首先我们要给自己某些暗示,暗示又可分为积极的暗示即“良性暗示”、消极的暗示即“负面暗示”。学者们认为,暗示通过显意识进入潜意识,到达意识的深层部分。从这个方面讲,潜意识乃是暗示的积累与沉淀。它深刻地,从根本上影响着、折射着、塑造着人的生命。暗示在深层潜意识中深沉地潜伏着,广大地弥漫着、持久地延续着、多方地沟通着。与显意识相比,潜意识平时处于压抑状态,暗示积淀的各种各样的图景处在被压抑、被封锁、被束缚、少自由、被控制状态。遇到偶然的机会,也会冒出来,在意识中出现,其表现形式即为灵感、直觉、想象等。积极暗示能够开发头脑中的思维潜能,应该尽可能多地从周围环境和别人那里得到积极暗示,或者直截了当地对自己进行良性暗示,同时要拒绝和抛弃那些压抑思维潜能的消极暗示。自我暗示的五条原则:(1)简洁:默念的句子要简单有力。例如:“我越来越进步“等等。(2)正面:这一点极为重要,消极的语言会印在潜意识里。(3)信念:句子要有“可行性“,以避免与心理产生矛盾与抗拒。(4)观想:默诵或朗诵自己定下的语句时,要在脑海里清晰地形成意象。(5)感情:要把感情贯注进去,否则光嘴里念是不会有结果的,潜意识是依靠思想和感受的协调去运作的。

人为什么会不自觉地接受别人的影响呢?其实,人的判断和决策过程,是由人格中的“自我”部分,在综合了个人需要和环境限制之后做出的。这种决定和判断就是“主见”。一个“自我”比较发达、健康的人,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有主见”、“有自我”的人。但是,人不是神,没有万能的“自我”、更没有完美的“自我”,这样一来,“自我”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是对的,也并不总是“有主见”的。“自我”的不完美、以及“自我”的部分缺陷,就给外来影响留出了空间、给别人的暗示提供了机会。我们发现,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这使人们能够接受智者的指导,作为不完善的“自我”的补充。这是暗示作用的积极面,这种积极作用的前提,就是一个人必须有充足的“自我”和一定的“主见”,暗示作用应该只是作为“自我”和“主见”的补充和辅助。表面上看,有些积极暗示似乎起着决定性作用,其实,积极暗示对于被暗示者的作用,就像是“画龙点睛”。换句话说,如果你不是那块材料,再多的暗示也无济于事。心理暗示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自我”的不完善和缺陷,那么如果一个人的“自我”非常虚弱、幼稚的话,这个人的“自我”很容易被别人的“暗示

”占领和统治。暗示也有消极的方面,那就是容易受人操纵、控制。心理暗示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自我”的不完善和缺陷,那么如果一个人的“自我”非常虚弱、幼稚的话,这个人的“自我”很容易被别人的“暗示”占领和统治。这种人的人格本身,就存在着严重的依赖倾向。所以,皮格马利翁效应虽然会对你的生活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但是千万不要盲目地相信它,完全被它所左右。因为外界的鼓励或是批评是每个人都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如果总是因为别人的态度而改变自己的话,那就永远也不会成熟。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由来

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善雕刻。他不喜欢塞浦路斯的凡间女子,决定永不结婚。他用神奇的技艺雕刻了一座美丽的象牙少女像,在夜以继日的工作中,皮格马利翁把全部的精力、全部的热情、全部的爱恋都赋予了这座雕像。他像对待自己的妻子那样抚爱她,装扮她,为她起名加拉泰亚,并向神乞求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爱神阿芙洛狄忒被他打动,赐予雕像生命,并让他们结为夫妻。

“皮格玛利翁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在现代企业里,皮格马利翁效应不仅传达了管理者对员工的信任度和期望值,还更加适用于团队精神的培养。即使是在强者生存的竞争性工作团队里,许多员工虽然已习惯于单兵突进,我们仍能够发现皮格马利翁效应是其中最有效的灵丹妙药。

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赞美。每个人只要能被热情期待和肯定,就能得到希望的效果。管理者应该而且必须赏识你的下属,要把赏识当成下属工作中的一种需要。赞美下属会使他们心情愉快,工作更加积极,用更好的工作成果来回报你,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别吝啬你的口才,对你周围的人说出赞美之词吧。

3、团队创新的方法(包括头脑风暴、六顶思考帽等)

创新是21世纪最热门的话题,各行各业都在高倡“创新”:不论你的年龄性别和工作岗位,你都必须在创新中生存,在创新中发展,不创新就意味着失败与死亡!因此,掌握思维创新的理论与方法,不断提升自己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每位领导者和有识之士无法回避的当务之急。我们正处在一个高速变化的新时代,这个时代出现了许多传统中国社会闻所未闻的新情况新问题,因而必须改变以往的旧理念并建立相应的新理念才能加以应对。“

团队创新的方法有很多,在此我们举例头脑风暴及六顶思考帽等方法。

头脑风暴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性思维的方法。在群体决策中,由于群体成员心理相互作用影响,易屈于权威或大多数人意见,形成所谓的“群体思维”。群体思维削弱了群体的批判精神和创造力,损害了决策的质量。为了保证群体决策的创造性,提高决策质量,管理上发展了一系列改善群体决策的方法,头脑风暴法是较为典型的一个。

采用头脑风暴法组织群体决策时,要集中有关专家召开专题会议,主持者以明确的方式向所有参与者阐明问题,说明会议的规则,尽力创造在融洽轻松的会议气氛。一般不发表意见,以免影响会议的自由气氛。由专家们“自由”提出尽可能多的方案。头脑风暴何以能激发创新思维?根据A·F·奥斯本本人及其他研究者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联想反应。联想是产生新观念的基本过程。在集体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每提出一个新的观念,都能引发他人的联想。相继产生一连串的新观念,产生连锁反应,形成新观念堆,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第二,热情感染。在不受任何限制的情况下,集体讨论问题能激发人的热情。人人自由发言、相互影响、相互感染,能形成热潮,突破固有观念的束缚,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性地思维能力。

第三,竞争意识。在有竞争意识情况下,人人争先恐后,竞相发言,不断地开动思维机器,力求有独到见解,新奇观念。心理学的原理告诉我们,人类有争强好胜心理,在有竞争意识的情况下,人的心理活动效率可增加50%或更多。

第四,个人欲望。在集体讨论解决问题过程中,个人的欲望自由,不受任何干扰和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头脑风暴法有一条原则,不得批评仓促的发言,甚至不许有任何怀疑的表情、动作、神色。这就能使每个人畅所欲言,提出大量的新观念

六顶思考帽是英国学者爱德华·德·博诺(Edward de Bono)博士开发的一种思维训练模式,或者说是一个全面思考问题的模型。它提供了“平行思维”的工具,避免将时间浪费在互相争执上。强调的是“能够成为什么”,而非 “本身是什么”,是寻求一条向前发展的路,而不是争论谁对谁错。运用博诺的六顶思考帽,将会使混乱的思考变得更清晰,使团体中无意义的争论变成集思广益的创造,使每个人变得富有创造性。

所谓六顶思考帽,是指使用六种不同颜色的帽子代表六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任何人都有能力进使用以下六种基本思维模式:

白色思考帽   白色是中立而客观的。戴上白色思考帽,人们只是关注事实和数据。

黄色思考帽   黄色代表价值与肯定。戴上黄色思考帽,人们从正面考虑问题,表达乐观的、满怀希望的、建设性的观点。

黑色思考帽   戴上黑色思考帽,人们可以运用否定、怀疑、质疑的看法,合乎逻辑的进行批判,尽情发表负面的意见,找出逻辑上的错误。

红色思考帽  红色是情感的色彩。戴上红色思考帽,人们可以表现自己的情绪,人们还可以表达直觉、感受、预感等方面的看法。

绿色思考帽  绿色代表茵茵芳草,象征勃勃生机。绿色思考帽寓意创造力和想象力。它具有创造性思考、头脑风暴、求异思维等功能。

蓝色思考帽  蓝色思考帽负责控制和调节思维过程。它负责控制各种思考帽的使用顺序,它规划和管理整个思考过程,并负责做出结论。

4、多视角思维的价值(包括逆向思维、换位思维等)

视角就是思考问题的角度、层面、线索或立场,观察思考任何事物都会存在某一特定的视角。但是由于受到传统“唯一标准答案”的影响,我们往往只习惯从一个视角观察事物并且只满足于得到一个答案。

现实世界是个多维度多层面的无限复杂的系统,只从一个视角得出一个答案往往是不够的。我们要想提升创新能力,应该尽量多地增加思维的视角,学会从多种角度观察同一个问题,从而容易发现被大家忽略的事物新内容或者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增加思维视角的方法有很多:如逆向思维、换位思维等。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逆向思维法,不是一种培训或自我培训的技法,而仅仅是一种思维方法或发明方法,然而要挖掘人才能力,有必要了解这一方法。因为在实践中使用这一方法,可能取得惊人的效果。

当大家都朝着一个固定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时,而你却独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这样的思维方式就叫逆向思维。人们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其实,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实践证明,逆向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考能力。个人的逆向思维能力,对于全面人才的创造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换位思维,即换位思考。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的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思考方式。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理解,信任,并且要学会换位思考,这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互相宽容、理解,多去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换位思考是融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佳润滑剂。人们也都有这样一个重要特点:即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假如我们能换一个角度,总是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会得出怎样的结果呢?最终的结果就是多了一些理解和宽容,改善和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一切都是从换位思考做起的,宽容这一美德的得来,也开始于换位思考。在一个团队之中,只有换位思考,才可能增强凝聚力。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换位思考的能力是能否成功进行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人们观察思考外界的事物总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用自我目的、自我需要、自我态度、自我价值观念、情感偏好、审美情趣等等,作为标准尺度去衡量外来的事物和观念。

但是人与人是有差别的,现代社会价值多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当我们站在另外一个人、另外一群人、直至另外一个国家民族的人,再对同一个事物进行一番重新思索,才可能摆脱自我的狭小天地,走出“围城”来到“城外”,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发现其中只站在自我视角永远都看不到的新内容和创意的苗头。

多视角思维能使人们更加顺畅的相互理解、相互宽容,提高沟通能力,不断发现新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5、怎样理解“真理往往在少数人手里”

真理往往在少数人手里,这是对从众心理的一种突破。

从众,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是在社会团体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其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在实际存在的或头脑中想象到的社会舆论与群体压力下,认知和行动上不由自主地趋向于跟“多数人”(相对)一致。我们平时讲的“随大流”就是一种从众心理的表现。

从众的主要因素:1、群体因素:一般地说,群体规模大、凝聚力强、群体意见的一致性等,都易于使个人产生从众行为。2、情境因素:这主要有信息的模糊性与权威人士的影响力两个方面。即一个人处在这两种情况下,易于产生从众心理。3、个人因素:这主要反映在人格特征、性别差异与文化差异等三个方面。一般地说,智力低下、自信心不足、性格软弱者,较易从众;又妇女比男子容易从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其从众表现有一定差别。就个人从众的发生看,从众可能是盲目的,也可能是自觉的;可能是表面的顺从,也可能是内心的接受。而就其意义说,从众可能是消极的,也可能是积极的。

人们的从众行为,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研究人们的从众现象,对于优化群体结构,利用从众行为的积极影响,防止其消极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众行为的过分普遍,反映了部分大多数人自我意识弱化,独立性较差,缺乏个体倾向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从众行为中消极现象抬头的主要原因,即使从众行为出现积极效应,但一旦失却这种从众氛围,又很容易不知所措,找不到自己努力的方向,走向社会后的迷悯、失落,实际上这是从众现象最直接的后遗症。

从众心理人皆有之,但以被动为前提的从众,势必使你的独特失去价值。一味从众便意味着自己失去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抛却了一片属于自己的领地。盲目从众意味着部分大学生丢失了以个体色彩的思维和行动编织的草帽,在喧哗与骚动中麻木自己,“创新意识“在头脑中只成了四个机械的汉字,所接受的高等教育也锈蚀成了斑驳的条条框框,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只成了人生进程中的标志,却难以成为升华人生的动力。

有的人对“从众”持否定态度。但是根据马克思唯物主义辨证分析法分析可知其实它具有两重性:消极的一面是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无主见和墨守成规;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即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慧经验,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盲目自信,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烦恼如误会等。

我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扬“从众”的积极面,避“从众”的消极面,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遇事和看待问题,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从而使判断能够正确,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凡事都“从众”或都“反从众”都是要不得的。

6、知识与智慧的联系与差异

知识就是及经验的固化,概念之间的连结。它是概念的内容的一个方面。概念的内容的另一个方面,就是与直观之间的连结。我们构造概念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把握直观。因此,概念与概念之间必需彼此连结形成知识。有了知识才有力量,才能去把握直观。智慧就是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

对人来说拥有知识与智慧都非常重要,但这两者还是有很大的分别。“知识”强调了人所知道的所拥有的学问。人类有史以来一直在求知识、探学问,人们从社会到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中不断地分析、研究、讨论、归纳产生了各个不同范畴的理论知识,人类社会也在知识的增长与社会的发展中建立了教育制度。可以说一个人从婴儿开始,都在增长知识的过程中能哭、能听、渐渐地能知道别人的意思,也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再大了,就进幼儿园、到学校、从小学到大学、再到研究生饱学之士将各样知识传授给人们,知识愈研究愈深,似乎没有穷尽,所以俗语说,“学海无涯苦作舟”,人穷尽一生,也有学不完的知识,“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分学不好”。知识使人知道了许多事,使人更聪明。人们能获得丰富的知识固然很好,但智慧更为重要,智慧表现在人如何正确地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所以人仅仅有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人有了知识,还应该明白如何正确地将所掌握的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积存得再多,若没有智慧的加以应用,这些知识就失掉了价值。所以智慧包含了知识和聪明,它是头脑的智能,是洞察人生和实践道德的才能,是丰盛生命美好人生所需要的,成功的人生是在于不断地把拥有的知识,有智慧地应用实际生活中。

知识是有限的,再博学的知识在无限面前也会黯然失色。智慧是富于创造性的,其不被有限所困,面对无限反而显得生机勃勃。知识学习是智育的首要目标,但不是惟一的目标。知识学校的目的不在为知识而知识,知识应该为人的发展奠定基础。知识必须转化为智慧,才显示出它的价值。也只有在智慧的引导下,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心智活动。知识若不转化为智慧,知识越多越是身心发展的沉重负担。杜威曾经指出:教育要区分两种人,一种是拥有许多知识的人,另一种是睿智的人。前者拥有一大堆“间接知识”、“外在的公共经验”,这些知识非但无助于其经验、智慧的增长,反而有可能阻滞生命的灵性和智慧的闪现。后者是机智的、消息灵通的并善于处理他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教育活动的目的应该是培养

“睿智的人”。新的知识观的提出,把智慧技能,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纳入知识的范畴,初步改变了知识与智慧的分离。但必须指出的是,我们对智慧的理解必须超越逻辑思维和传统理性主义的狭隘智慧观,认识到非逻辑的直觉、想象、灵感的重要性,树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智慧观。

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一个人可能学富五车,但他不一定是智慧之人。因为他完全可能千万次地重复人家的思想,却自己不善思考,不去探究,更不会发明创造。相反,像苏格拉底那样,逢人便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倒可能最富智慧。因为他自认无知,所以总想与人理论,探究真理在何方。知识关注的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公式,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这就是知识与智慧的区别。知识只是为了达到真正认识的出发点,而智慧,是在知识的基础之上,通过经验、阅历、见识的累积,而形成的对事物的深刻认识、远见体现为一种卓越的判断力。因此,有知识不一定有智慧,但有智慧一定有知识,知识必须转化为智慧,才能显示其真正的价值。“知识”是死的,“智慧”是活的,能够灵活运用知识的人便拥有了智慧,拥有智慧却不懂得坚持学习新知识的人便成了只有小聪明的人。

知识是人类对有限认识的理解与掌握,智慧是一种悟,是对无限和永恒的理解和推论。因此,博学家与智者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人,智者掌握的知识不一定胜过博学家,但智者对世界的理解一定深刻得多。两者比较就如一个知识女性和一个聪慧女性的比较,后者令人心仪的不是其掌握知识的多少而是在其灵性。

知识是有限的,再博学的知识在无限面前也会黯然失色。智慧是富于创造性的,其不被有限所困,面对无限反而显得生机勃勃。

第一,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一个人可能学富五车,但他不一定是智慧之人,因为他完全可能千万次地重复人家的思想,却自己不善思考,不去探究,更不会发明创造。相反,像苏格拉底那样,逢人便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倒可能最富智慧,因为他自认无知,所以总想与人理论,探究真理在何方。知识关注的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公式,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这就是知识与智慧的区别。

第二,掌握很多实用技能也不等于智慧。一个人学会驾车,学会电脑,但他却不一定富有智慧,因为他很可能是被迫去做,内心却对这些行当毫无兴趣,更谈不上从中悟出智慧。我想,真正的智慧之人,都会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深感兴趣,他不是被迫去做,而是自愿去做,只要感兴趣,即使没有什么实际好处,也仍然乐此不疲,因为他从做的过程中体验到生活的愉快,人生的乐趣。还有什么比品尝生活的愉快和乐趣更接近智慧呢?此外,他也可能武艺十八般,谋生之道样样精通,但却思想贫乏,内心空虚,没有信仰,没有对真善美的渴望,你能说这是有智慧的人吗?

知识只是为了达到真正认识的出发点;而智慧,我认为是,在知识的基础之上,通过经验、阅历、见识的累积,而形成的对事物的深刻认识、远见,体现为一种卓越的判断力。

关于知识与智慧的关系,我简单的理解是:有知识不一定有智慧,但有智慧一定有知识,知识必须转化为智慧,才能显示其真正的价值!“知识”是死的,“智慧”是活的;能够灵活运用知识的人便拥有了智慧,拥有智慧却不懂得坚持学习新知识的人便成了只有小聪明的人。

。“知识”强调了人所知道的,所拥有的学问。人类有史以来,一直在求知识、探学问,人们从社会到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中,不断地分析、研究、讨论、归纳,产生了各个不同范畴的理论知识,人类社会也在知识的增长与社会的发展中建立了教育制度。智慧表现在人如何正确地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所以人仅仅有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人有了知识,还应该明白如何正确地将所掌握的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积存得再多,若没有智慧的加以应用,这些知识就失掉了价值。所以智慧包含了知识和聪明,它是头脑的智能,是洞察人生和实践道德的才能,是丰盛生命美好人生所需要的,成功的人生是在于不断地把拥有的知识,有智慧地应用实际生活中。包括你所获得的圣经知识,属灵知识,如果懂得一大堆知识,还算不得什么,关键你如何应用,属灵智慧使你晓得怎样实践主道,你才能成为一个满有智慧的人。犹太人的智慧来自圣经,他们很注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在犹太人观念中,人类的智慧是心思的发展,知识的扩展,也是对生命的意义和生活方式的理解,有着强有力的道德内涵。在犹太人看来,一个人有智慧,不仅仅是知识,是个知识分子,而在于这人明事理,有忍耐,勤劳,可靠,自律,谦逊,有德性,才是一个智慧的人。所以,比起知识来,犹太人更重视智慧,这种观念,源自圣经,圣经的启示一再叫我们明白,人类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怎样更好地生活,实践生命的真实意义。所罗门王是一位智慧的君王,一个最聪明的王,他是今天我们所读的《箴言》书的作者,而箴言书可称为智慧格言的汇编,在教会中流传一种说法,不会祷告读诗篇,缺少智慧读箴言。《箴言》书涉及内容甚广,包括对年轻人的劝诫,道德伦理,夫妻生活之道,言谈举止,认识真神等等,为我们善用知识,管理人生提供了语重心长的建议,因此,这卷圣经也被称作智慧书,领受这卷书,我们也当从中受教,成为智慧之人。一个人有知识,不一定有智慧,在这样一个知识丰富的时代,我们需要不断地追求、学习,在知识上多而又多,更要竭力追求得着智慧,圣经教导我们要“侧耳听智慧,专心求聪明。”

创新思维与方法论文 篇2

一、打破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是指人们对某项活动的一种预先准备的心理状态。它不仅影响到对事物的评判, 对物体的知觉, 还影响到人们对问题的正确决策。从思维过程的大脑皮层活动情况看, 定势的影响是一种习惯性的神经联系, 当两次思维活动属于异类性质时, 前次思维活动会对后次思维活动起错误的引导作用。通常构成思维定势的因素有:一是在有目的注意时形成的。二是由于重复某种习惯性的态度、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时产的。思维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积极的一面, 也有消极的一面, 它容易使我们产生思想上的惰性, 养成一种呆板、机械、千篇一律的思维习惯。当新旧问题形似质异时, 思维的定势往往会使解题者步入误区。大量事例表明, 思维定势确实对问题解决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当一个问题的条件发生质的变化时, 思维定势会使解题者墨守成规, 难以涌出新思维, 做出新决策, 造成知识和经验的负迁移。根据唯物辩证法观点, 不同的事物之间既有相似性, 又有差异性。思维定势所强调的是事物间的相似性和不变性。在问题解决中, 它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思维策略。所以, 当新问题相对于旧问题, 是其相似性的主导作用时, 由旧问题的求解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往往有助于新问题的解决。而当新问题相对于旧问题, 是其差异性起主导作用时, 由旧问题的求解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则往往有碍于新问题的解决。

要进行产品自主创新和市场创新, 必须打破思维定势。比如, 按照人们的思维定势, 泡泡糖本是儿童食品, 而日本“江崎糖业”通过开发功能性泡泡糖, 由儿童市场转为成人市场, 从而推出了司机用、交际用、体育用、轻松性等四大产品, 使市场占有率大幅上升。又如, 在皮革售价节节提高之际, 美国杜邦公司将其发明的人造革用于制造定型皮鞋, 原以为必胜无疑。但由于产品定位上的错误, 经七年的努力和损失1.5亿美元之后, 最后不得不将专利卖给波兰。但波兰人一旦将人造革重新定位为生产廉价工作鞋后, 市场却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产品非常畅销, 甚至返销美国。可见, 打破思维定势, 能使新产品创新和市场开发穿越“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局, 进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就是对于老产品来说, 也往往能梅开二度, 转衰为盛。

二、运用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 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 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 它往往表现为发明新技术、形成新观念, 提出新方案和决策, 创建新理论, 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是实现了知识的增殖, 它或者是以新的知识 (如观点、理论、发现) 来增加知识的积累, 从而增加了知识的数量即信息量;或者是在方法上的突破, 对已有知识进行新的分解与组合, 实现了知识的新的功能, 由此便实现了知识的结构量的增加。所以从信息活动的角度看,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实现了知识量增殖的思维活动。

常见的形式有: (1) 多向思维。是指对某一问题或事物的思考过程中, 不拘泥于一点或一条线索, 而是从仅有的信息中尽可能向多方向扩展, 而不受已经确定的方式、方法、规则和范围等的约束, 并且从这种扩散的思考中求得常规的和非常规的多种设想的思维。 (2) 逆向思维。即把思维方向逆转, 是用与原来的想法对立的、或从表面上看似乎不可能并存的两条思路去寻找解决问题办法的思维形式, 在产品设计过程中突破原有思维模式及思维习惯, 为产生新设计而常用这种思维方式。 (3) 联想思维。是一种把已掌握的知识与某种思维对象联系起来, 从其相关性中得到启发, 从而获得创造性设想的思维形式。在产品创新中应能抓住其技术的实质因素, 去展开联想。 (4) 定向思维。是以某一思考对象为中心, 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将思路指向该对象, 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的思维形式。利用创新思维进行产品创新的事例不胜枚枚举:日本布拉泽公司, 通过调查, 认识到过去人们只重视缝纫机的缝纫功能, 利用多向思维发现:现在人们的消费观念起了变化, 缝纫机的单一功能已经难如人意。于是趁社会上家电热方兴未艾, 研制出一种带电脑的多功能通用机, 操纵简便, 能缝会算, 而且可以设计图案, 参与家庭管理。

三、集思广益方法创新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在产品创新中, 尤其需要集思广益, 发挥创新团队的作用, 凝聚集体的智慧。然而, 在群体决策中, 由于群体成员心理相互作用影响, 易屈于权威或大多数人意见, 形成所谓的“群体思维”。群体思维削弱了群体的批判精神和创造力, 损害了决策的质量。为了保证群体决策的创造性, 提高决策质量, 管理上发展了一系列改善群体决策的方法, 头脑风暴法是较为典型的一个。

头脑风暴何以能激发创新思维?一是引起联想反应。联想是产生新观念的基本过程。在集体讨论问题的过程中, 每提出一个新的观念, 都能引发他人的联想。相继产生一连串的新观念, 产生连锁反应, 形成新观念堆, 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二是与会成员的热情感染。在不受任何限制的情况下, 集体讨论问题能激发人的热情。人人自由发言、相互影响、相互感染, 能形成热潮, 突破固有观念的束缚, 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性地思维能力。三是激发竞争意识和个人欲望。在有竞争意识情况下, 人人争先恐后, 竞相发言, 不断地开动思维机器, 力求有独到见解, 新奇观念。在集体讨论解决问题过程中, 给个人以充分的自由, 不受任何干扰和控制, 这就能使每个人畅所欲言, 提出大量的新观念。

思维方法的本质与自主创新研究 篇3

【关键词】思维方法 本质 自主创新 源头工具

一、“思维方法”范畴的提出和科学内涵

1.“思维方法”范畴的提出

实践的发展史体现为认识的发展史和科学的发展史,本质上是思维的发展史。在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社会实践中,正是思维揭示出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引领科学技术和实践的发展,进而对人类思维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又促进思维的发展。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人类思维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辩证发展历程呢?其根本原因是思维方法。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分析批评了形而上学方法的局限性,阐明了辩证思维方法在理论思维中的重要性,并首次提出“思维方法”范畴。他指出:“所有这些过程和思维方法都是形而上学思维的框子所容纳不下的……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发生的。”并强调指出:“辩证法是唯一的、最高度地适合于自然观这一发展阶段的思维方法。”以上论述说明:第一,恩格斯提出了“思维方法”范畴;第二,进一步指明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科学的思维方法。

2.思维方法的科学内涵

人们通常把主体把握客体的工具统称方法。但是,这种称谓没有区分认识世界的方法与改造世界的方法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实质上,方法在逻辑上理应区分为“知”的“思维方法”和“行”的“实践方法”。“思维方法”是“实践方法”的源头和先导,“实践方法”是“思维方法”的体现和应用,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总之,思维方法指导实践方法并通过实践方法作用(指导)于实践,达到创造性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目的。“思维方法”与“实践方法”之间的关系,以简图表示如下:

所谓思维方法,是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的思想工具。以品质为依据,思维方法分为逻辑思维方法、形象思维方法和灵感(直觉、顿悟)思维方法。

人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认识和掌握科思维方法密切相关。毛泽东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因此,认识和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思维方法的本质

所谓思维方法的本质是认识和自主创新的源头工具。这一命题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把握:

1.思维方法的本质是源头工具

所谓源头工具是指思维方法处于认识和创新过程的源头。它包括三层含义,第一,思维方法是思维的本源工具。孟子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这说明:只有掌握了思维的“源头工具”,才能“思则得之”,否则“思则不得也”。第二,思维方法是认识的源头工具。认识过程的思维机制是:掌握思维方法,开发思维创新能力,取得认识成果。第三,思维方法是创新的源头工具。巴甫诺夫说:“科学的跃进往往取决于研究方法上的成就。研究方法每前进一步,我们仿佛随之升高一层,从那高处我们就可以望见更加广阔的远景,望见先前许多望不见的事物,因此,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制定研究方法。”

2.思维方法的本质是认识的源头工具

什么是认识呢?所谓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包括主体、客体和反映成果三大要素。

为什么认识呢?这是指为一定目的去解决问题、矛盾和课题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追求过程。目的性、解决问题、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是为什么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为了追求认识过程的价值。

怎样认识呢?从认识过程的认识机制看:首先,主体掌握搜集材料的思维方法,搜集认识对象的信息材料;其次,主体掌握整理材料的思维方法,加工整理材料,形成认识成果;再次,主体掌握验证思维方法,验证认识成果,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可见,认识过程是掌握思维方法,开发思维创新能力,形成认识成果,验证认识成果,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不断深化,促进认识的辩证发展。恩格斯在总结18世纪至19世纪认识自然科学的思维方法时指出:“事实上,直到上一个世纪末,自然科学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关于既成事物的科学,但是在本世纪,自然科学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关于过程、关于这些事物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关于把这些自然过程结合为一个伟大整体的联系的科学。”又说:“辩证法是唯一的、最高度地适合与自然观的这一发展阶段的思维方法。”从实质上说,唯物辩证思维方法成为从搜集材料科学向整理材料科学发展的源头工具,并引领着科学的全面飞跃。

3.思维方法的本质是创新的源头工具

思维方法的本质是创新的源头工具,这要从回答“什么是创新”、“为什么创新”和“怎样创新”的问题中把握。

什么是创新呢?所谓创新是创新主体突破旧事物体系而创立有社会意义新成果的首创性活动,包括创新主体、创新中介、创新客体、有社会意义创新成果(新概念、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

为什么创新呢?这需要回答创新的目的和价值两大问题。首先,创新目的就是通过创新取得科学发现或者技术发明成果,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福祉。同时,创新价值是通过创新获得“有社会意义的创新成果”,满足社会和人们的发展需要,实现创新的价值。

怎样创新呢?创新主体是怎样掌握创新工具变革创新客体而形成有社会意义创新成果的呢?第一,创新主体从源头上创新思维方法或者创新技术方法;第二,提供创新客体及其信息材料或者技术材料等;第三,创新主体自觉能动地发挥创新思维方法功能加工或者变革创新客体,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做出科学发现;第四,创新知识成果通过实践转化,以知识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做出新技术成果或者新产品成果。

爱因斯坦的伟大科学发现证明,思维方法的本质是创新的源头工具。20世纪之交,爱因斯坦突破“科学幼年时代以归纳为主”的方法,从源头上创新“探索性的演绎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伟大科学探索,创造出相对论奇迹。爱因斯坦指出:“理论科学家在他探索理论时,就不得不越来越听从纯粹数学的、形式的考虑,因为实验家的物理经验不能把它提高到最抽象的领域中去。适合于科学幼年时代的以归纳为主的方法,正在让位给探索性的演绎法。”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技术发明证明,思维方法的本质是创新的源头工具。1999年11月2日,袁隆平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表彰大会的发言中指出:“我认真总结了国内外近100多年来农作物育种的历史,总结了三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和应用的丰富经验,特别是当时水稻育种研究上的最新发现和最新成果,形成了杂交水稻研究的新设想,提出了杂交水稻研究的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以三系法为主的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到以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再到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在这三个发展阶段中,水稻育种方法由繁到简,杂种优势程度由低到高,水稻单产将更上几层楼;但研究难度则越来越大。”他又说:“几十年来,我所走过的杂交水稻研究道路,是一条成功之路,更是一条艰辛之路。”

综上所述,思维方法的本质不仅是认识的源头工具,而且是创新的源头工具。因此,思维方法的本质是认识和创新的源头工具。

三、思维方法本质理论的意义

思维方法本质理论,对切实从源头上创新思维方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创新型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从理论上说,思维方法本质理论奠定了思维方法理论的一块基石。恩格斯指出:思维科学“是人的思维的历史发展的科学。”钱学森说:“思维科学只研究思维的规律和方法。”这说明,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是思维科学中的两大基础理论。因此,思维方法本质理论丰富了思维方法理论的内容,奠定了思维方法理论的重要基石。

从实践上说,其有利于指导人们自觉地从源头上创新思维方法,自觉掌握思维方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学技术创新,促进创新型国家发展。“‘自主创新,方法先行。’创新方法是自主创新的根本之源。”“我们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将创新方法作为一项长期性、战略性工作来抓,确实从源头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参考文献:

[1]马恩选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62.

[2]毛泽东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139.

[3]艾·阿·阿斯拉强.巴甫诺夫的生平和科学创作[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4]马恩选集(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1.

[5]爱因斯坦文集(1)[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262.

[6]姚昆仑撰.走进袁隆平[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24-225.

[7]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18.

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心得 篇4

题目: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课程总结 学院:管理学院 专业:档案学 班级:档案BG141 姓名:李瑞冬 学号:6111114105 时间:2015年12月1日 指导教师:杨志强 创新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拓展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的认知与行为的过程和结果的活动。具体的讲,创新是指人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创新是人类生命体内自我更新、自我进化的自然天性。创新是人类心理特有的天性。创新是人类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客观要求。创新是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标志。创新是人类与自然交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人类是一种有头脑会思维的动物,思维是人类最主要的秘密,其最大特点就是能够创新,即构想一种目前现实中还不存在的东西,人化自然中的新事物总是直接来自于人的头脑。

对于个人来说,创新性的思维需要运用一些科学的方法,但是旧方法的改变和新方法的建立往往需要长期主动自觉的训练过程。科学的训练让头脑养成良好的创新习惯,于是我们的创新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我们正处在一个高速变化的新时代,这个时代出现了许多传统中国社会闻所未闻的新情况新问题,因而必须改变以往的旧理念并建立相应的新理念才能加以应对。

“头脑就是资源”。在经济领域,市场经济正在蓬勃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且竞争的规则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包括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智力的竞争,是头脑的竞争。为了了赢得竞争必须关注自己的思维方法,破除计划经济与传统社会的思维束缚,才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头脑这座宝贵资源。“不断淘汰自己”。在社会领域,信息社会初露端倪,各种新事物铺天盖地涌过来,知识折旧逐渐加速,使得我们每天都要面临一个不断变化着的崭新世界。于是仅仅依靠以往的老经验已经无能为力了,只有主动淘汰那些已经过时的知识和理论,不停地学习再学习,才能跟得上信息社会的步伐。

做世界公民”。在全世界的范围里,全球化正在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把每个民族从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紧紧地联结在一起,我们华夏文化也正在融入人类文明的主流文化,地球正在变成一个小村庄甚至只是一套小房间。这就要求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必须站在世界公民的高度,才能真正看穿事物的本质,抓住其来龙去脉。

通过这学期对创新思维课程的学习,在这样一个新的时代,每位有志之士都应该建立一种新的个人发展理念:有智慧者事竟成!

我了解到创新思维不仅仅教会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我知道了如何去思考、发现问题这样一个过程。只有当你了解了这个过程,并不断的反复去训练,你才有可能真正领悟到创新思维的神奇,真正获取灵感。因此不得不说,创新思维这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我们生活中有着何等重要地位。二十一世纪拥有知识和信息的越来越多,这就意味着知识和信息量的价值正在呈下降趋势,而相反拥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人,价值正在上升,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有一个公式:创造力=人×(信息+知识),所以我们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同时,我们更应加强在生活中对创新思维的应用。学习也需要结合创新。黑格尔说过:“世界上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可能成功”,所有个人行为的动力,都要通过他的头脑,转变为他的愿望,才能使之付诸行动。如果一个学生仅仅记住了数学的各种定理与公式,而不能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发现新问题,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只学习老师讲的知识,只记忆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应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善于创新。生活也是如此,世界在变,如果我们一如既往的按照以前的思维去生活,我觉得生活其实就没多大意义,因为我们并没有从生活中找到自己的灵感。

奇迹往往就在一瞬间,我们把握机会,敢于创新,就能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可口可乐就是这位年轻人闯祸闯出来的,很多时候闯祸是在好奇心驱使下发生的,比如小孩子想知道在饭菜中放糖是什么味道,想知道太阳为什么起于东方甚至于花儿为什么那样红,童年时代往往是人好奇心最强烈的年代,因为所谓赤子之心,就是拥有着最纯真的勇敢,小孩子的思想和行为总是不受任何规范和约束,他们敢于质疑一切自己知道的事物,不管那是不是真理,然后他们会竭尽全力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尽管这种验证的后果往往令人啼笑皆非。但或许就在不经意间,人类就在探索的历程中跨出了一大步,世界上不知有多少发明是在意外中诞生的。这就是生活中的创新,我们要敢于提问,敢于寻找答案,就能创造出新的东西,就能为人类社会做出贡献。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果生活没有了创新,那么我们的生活就可能还和原始人类一样,那么的乏味,枯燥,低俗。有人说,如果回到五百年以前,那时的人们可能会想到地上跑的汽车,海里游的船,天上飞的飞机,但他们绝对不会想到电脑,他们绝对不会想到通过以个小小的互联网,就可以看到大千世界。真正的做到“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我们能够拥有这些,还不是因为我们不断的创新,不断的超越前辈,才能够有这么精彩的生活。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家,中华民族从来不缺少创新精神和创造型思维的能力。我们应该有坚定的信念,特别是我们的年轻人,应该有这种信心、有这种信念,要坚持弘扬创新精神,要大力培育创新意识,在新的世纪里,我们一定能够重现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创新思维与方法论文 篇5

一、名词解释

1、知识:是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的精神文化财富和认识成果。

2、思维主体知识结构:是指思维主体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和组合方式。

3、最佳优化知识结构:适合创新思维活动的需要,极大促进创新思维功能发挥,各种门类知识配置合理的知识结构。

4、科学语言:在自然语言中加入了精确定义的术语、符号、公式和图表,描述科学活动的过程,表达和存储科学成果的语言。

5、实践能力:是一种日常生活的智慧,这种智慧很少得到主流承认,但又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实实在在的智慧。

6、缄默认知:它是以行为为导向的认知,这种行动导向认知和人的目标实现相关,获得这种认知一般不需要别人的帮助。

7、自然语言:自然语言是一种象征符号系统,一个语词就是一个象征符号。

二、选择题

1、个体创新的生理基础:人从整体上就是生物创新的产物、人脑的认知功能具有创新潜能。

2、创新是人类进化的特殊能力:人手的创新进化、人足的创新进化、人脑的创新进化。

3、创新思维的核心技能是增长知识和见识的能力、适应、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能力、直觉、想象和灵感思维能力。

4、用构造式的方式来定义知识,也就是知识的构造式定义是:知识=信息+关联

5、知识的顶峰是智能。

6、知识的分类:知识的职能分类、知识的常规分类、知识的跨科学分类、横断性知识、技术性知识。

7、自然语言是一种象征符号系统,一个语词就是一个象征符号。

8、术语是表达科学概念的语言符号。

9、爱因斯坦把对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探索称为“思想实验”,哲学家和科学家称之为“猜想”。

10、人对“过去、现在和将来”所作的猜想,可以简单地称呼为思想能力。

三、简答题

1、如何理解人人都有潜在创新能力?

(1)人具有潜在创新能力的社会依据:创新本质上是社会需要的产物、创新是个人回应社会挑战的需要、人人都有无限的创新空间

(2)个体创新的胜利基础:人从整体上就是生物创新的产物、人脑的认知功能具有创新潜能

(3)创新是人类进化的特殊能力:人手的创新进化、人足的创新进化、人脑的创新进化

2、创新人才的品德特征有哪些?

(1)强烈的好奇心和惊奇感(2)标新立异的胆魄(3)坚强的意志力(4)勤奋而专注地工作(5)独立和自信

3、创新思维的核心技能是什么?

(1)增长知识和见识的能力(2)适应、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能力(3)直觉、想象和灵感思维能力

4、创新品德与创新核心特征的关系?

(1)具有创新品格是掌握创新核心技能的基础

(2)在掌握创新核心技能的过程中,会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创新品格

5、怎样理解知识的图表描述和构造定义?

(1)第一层噪音(2)第二层数据(3)第三层信息(4)第四层知识

6、知识的分类有哪些?

(1)知识的职能分类:语言文字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

(2)知识的常规分类: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人文科学知识

(3)知识的跨科学分类:

(4)横断性知识:分子生物学,数理逻辑

(5)技术性知识:光纤通讯理论、超导理论

第二章 创新思维的基础

一、名词解释

1、知识:是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的精神文化财富和认识成果。

2、思维主体知识结构:是指思维主体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和组合方式。

3、最佳优化知识结构:适合创新思维活动的需要,极大促进创新思维功能发挥,各种门类知识配置合理的知识结构。

4、科学语言:在自然语言中加入了精确定义的术语、符号、公式和图表,描述科学活动的过程,表达和存储科学成果的语言。

5、实践能力:是一种日常生活的智慧,这种智慧很少得到主流承认,但又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实实在在的智慧。

6、缄默认知:它是以行为为导向的认知,这种行动导向认知和人的目标实现相关,获得这种认知一般不需要别人的帮助。

7、自然语言:自然语言是一种象征符号系统,一个语词就是一个象征符号。

二、选择题

1、个体创新的生理基础:人从整体上就是生物创新的产物、人脑的认知功能具有创新潜能。

2、创新是人类进化的特殊能力:人手的创新进化、人足的创新进化、人脑的创新进化。

3、创新思维的核心技能是增长知识和见识的能力、适应、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能力、直觉、想象和灵感思维能力。

4、用构造式的方式来定义知识,也就是知识的构造式定义是:知识=信息+关联

5、知识的顶峰是智能。

6、知识的分类:知识的职能分类、知识的常规分类、知识的跨科学分类、横断性知识、技术性知识。

7、自然语言是一种象征符号系统,一个语词就是一个象征符号。

8、术语是表达科学概念的语言符号。

9、爱因斯坦把对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探索称为“思想实验”,哲学家和科学家称之为“猜想”。

10、人对“过去、现在和将来”所作的猜想,可以简单地称呼为思想能力。

三、简答题

1、如何理解人人都有潜在创新能力?

(1)人具有潜在创新能力的社会依据:创新本质上是社会需要的产物、创新是个人回应社会挑战的需要、人人都有无限的创新空间

(2)个体创新的胜利基础:人从整体上就是生物创新的产物、人脑的认知功能具有创新潜能

(3)创新是人类进化的特殊能力:人手的创新进化、人足的创新进化、人脑的创新进化

2、创新人才的品德特征有哪些?

(1)强烈的好奇心和惊奇感(2)标新立异的胆魄(3)坚强的意志力(4)勤奋而专注地工作(5)独立和自信

3、创新思维的核心技能是什么?

(1)增长知识和见识的能力(2)适应、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能力(3)直觉、想象和灵感思维能力

4、创新品德与创新核心特征的关系?

(1)具有创新品格是掌握创新核心技能的基础

(2)在掌握创新核心技能的过程中,会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创新品格

5、怎样理解知识的图表描述和构造定义?

(1)第一层噪音(2)第二层数据(3)第三层信息(4)第四层知识

6、知识的分类有哪些?

(1)知识的职能分类:语言文字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

(2)知识的常规分类: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人文科学知识

(3)知识的跨科学分类:

(4)横断性知识:分子生物学,数理逻辑

(5)技术性知识:光纤通讯理论、超导理论

第二章 创新思维的基础

一、名词解释

1、知识:是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的精神文化财富和认识成果。

2、思维主体知识结构:是指思维主体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和组合方式。

3、最佳优化知识结构:适合创新思维活动的需要,极大促进创新思维功能发挥,各种门类知识配置合理的知识结构。

4、科学语言:在自然语言中加入了精确定义的术语、符号、公式和图表,描述科学活动的过程,表达和存储科学成果的语言。

5、实践能力:是一种日常生活的智慧,这种智慧很少得到主流承认,但又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实实在在的智慧。

6、缄默认知:它是以行为为导向的认知,这种行动导向认知和人的目标实现相关,获得这种认知一般不需要别人的帮助。

7、自然语言:自然语言是一种象征符号系统,一个语词就是一个象征符号。

二、选择题

1、个体创新的生理基础:人从整体上就是生物创新的产物、人脑的认知功能具有创新潜能。

2、创新是人类进化的特殊能力:人手的创新进化、人足的创新进化、人脑的创新进化。

3、创新思维的核心技能是增长知识和见识的能力、适应、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能力、直觉、想象和灵感思维能力。

4、用构造式的方式来定义知识,也就是知识的构造式定义是:知识=信息+关联

5、知识的顶峰是智能。

6、知识的分类:知识的职能分类、知识的常规分类、知识的跨科学分类、横断性知识、技术性知识。

7、自然语言是一种象征符号系统,一个语词就是一个象征符号。

8、术语是表达科学概念的语言符号。

9、爱因斯坦把对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探索称为“思想实验”,哲学家和科学家称之为“猜想”。

10、人对“过去、现在和将来”所作的猜想,可以简单地称呼为思想能力。

三、简答题

1、如何理解人人都有潜在创新能力?

(1)人具有潜在创新能力的社会依据:创新本质上是社会需要的产物、创新是个人回应社会挑战的需要、人人都有无限的创新空间

(2)个体创新的胜利基础:人从整体上就是生物创新的产物、人脑的认知功能具有创新潜能

(3)创新是人类进化的特殊能力:人手的创新进化、人足的创新进化、人脑的创新进化

2、创新人才的品德特征有哪些?

(1)强烈的好奇心和惊奇感(2)标新立异的胆魄(3)坚强的意志力(4)勤奋而专注地工作(5)独立和自信

3、创新思维的核心技能是什么?

(1)增长知识和见识的能力(2)适应、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能力(3)直觉、想象和灵感思维能力

4、创新品德与创新核心特征的关系?

(1)具有创新品格是掌握创新核心技能的基础

(2)在掌握创新核心技能的过程中,会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创新品格

5、怎样理解知识的图表描述和构造定义?

(1)第一层噪音(2)第二层数据(3)第三层信息(4)第四层知识

6、知识的分类有哪些?

(1)知识的职能分类:语言文字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

(2)知识的常规分类: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人文科学知识

(3)知识的跨科学分类:

(4)横断性知识:分子生物学,数理逻辑

(5)技术性知识:光纤通讯理论、超导理论

7、最佳优化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在知识结构中必须具有优化配置的基础知识

(2)在知识结构中必须具有优化配置的专业知识

(3)思维主体的知识结构必须处于一种开放和动态的状态

8、自然语言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民族性和地域性(2)丰富多彩(3)模糊性(4)社会性

9、自然语言有哪些基本功能?

(1)情景表达功能(2)信息交际功能(3)行动指示功能

10、创新思维与自然语言的关系?

(1)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是语言中蕴涵的内容

(2)对自然语言的敏感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先决条件

(3)自然语言的转换生成是实现创新的重要前提

11、科学语言有哪些特征?

(1)精确性(2)简洁性(3)客观性

12、科学语言与创新思维的关系?

(1)创新思维促进了科学语言的产生(2)科学术语,科学公式和科学图表的形成是创新思维的结果

13、新术语中产生的途径有哪些?

(1)直接借用自然语言中现成的语词

(2)借用相关学科的术语,或者新造术语,都可能导致新理论的产生

14、实践能力的特征是什么?

(1)经验特征(2)智慧特征(3)创新特征(4)非语言沟通特征(5)技能接受特征

15、如何理解缄默认知的含义?

它是以行为为导向的认知,这种行动导向认知和人的目标实现相关,获得这种认知一般不需要别人的帮助。

善于运用缄默认知的人,有一种把缄默认知扩散化的技能,这表明,实践能力中的缄默认知技能具有超越功能,也就是创新功能。

16、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存在什么关系?

(1)实践能力和思想能力(2)思想能力和实践能力中都具有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讲座心得 篇6

2013年2月17日,中心党委工作部组织副科级以上干部开展了管理人员培训,请高教授讲了《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学习后深有体会,把所学的心得做以下汇报:

一、《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

人类是一种有头脑会思维的动物,思维是人类最主要的秘密,其最大特点就是能够创新,即构想一种目前现实中还不存在的东西,人化自然中的新事物总是直接来自于人的头脑。

对于个人来说,创新性的思维需要运用一些科学的方法,但是旧方法的改变和新方法的建立往往需要长期主动自觉的训练过程。科学的训练让头脑养成良好的创新习惯,于是我们的创新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我们正处在一个高速变化的新时代,这个时代出现了许多传统中国社会闻所未闻的新情况新问题,因而必须改变以往的旧理念并建立相应的新理念才能加以应对。

“头脑就是资源”。在经济领域,市场经济正在蓬勃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且竞争的规则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包括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智力的竞争,是头脑的竞争。为了了赢得竞争必须关注自己的思维方法,破除计划经济与传统社会的思维束缚,才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头脑这座宝贵资源。

“不断淘汰自己”。在社会领域,信息社会初露端倪,各种新事物铺天盖地涌过来,知识折旧逐渐加速,使得我们每天都要面临一个不断变化着的崭新世界。于是仅仅依靠以往的老经验已经无能为力了,只有主动淘汰那些已经过时的知识和理论,不停地学习再学习,才能跟得上信息社会的步伐。

“做世界公民”。在全世界的范围里,全球化正在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把每个民族从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紧紧地联结在一起,我们华夏文化也正在融入人类文明的主流文化,地球正在变成一个小村庄甚至只是一套小房间。这就要求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必须站在世界公民的高度,才能真正看穿事物的本质,抓住其来龙去脉。

在这样一个新的时代,每位有志之士都应该建立一种新的个人发展理念:有智慧者事竟成!

现代社会的创新活动大都是以团队的方式进行的,只要能防止出现一些思维定势,就能做到人多智慧多。

二、《国学思想的智慧借鉴》

讲座里谈到了儒家、法家、道家,理解如下:

儒家修行为善、人际和谐,贡献社会是仁者君子,孔子主推己及人以行“仁”。关心人类幸福,尤其表现在对慈善活动和社会改革感兴趣;原则的实践或表现——亦称“博爱主义”、“慈善行为”,人和禽兽的区别就在于人有内在的精神,就在于人能从利他的行为中感受到快乐和幸福,就在于人懂得同情和怜悯,爱护人的生命、关怀人的幸福、维护人的尊严、保障人的自由等为原则的人事。

法家以力服人,力服至心服的管理逻辑,手段是严刑峻法,重赏严罚,赏罚分明,最高智慧就是制法、学法且以法管理。

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道不引行,好的手段来实行。

三、《中国式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是企业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方法和制度确保企业及其子系统(部门、流程、工作团队和员工个人)的绩效成果能够与企业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并促进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过程;绩效管理是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在目标与如何实现目标上所达成共识的过程,以及增强员工成功地达到目标的能力的管理方法以及促进员工取得优异绩效的管理过程。

绩效管理其实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制定目标、检查目标、寻找对策的过程,它是每个管理者都可以随时使用的一种管理工具。

在考核指标的设计上,西方绩效管理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平衡记分卡(BSC)、关键绩效指标(KPI)等工具,我们常用方法可能是用工作任务法来确定考核指标,也就是对所布臵的具体工作任务进行考核,这不仅可以对员工进行评价,也可以大大提高中国企业的计划制定和执行能力。当然这里指的是关键任务,而不是事事都进行评价,否则会导致员工时时刻刻都小心翼翼、战战兢兢。而对于发展较为成熟的大企业,可以尽量去采用这些指标体系,追求企业的长效平衡发展。企业考核结果仅与薪酬挂钩有弊端,对绩效工资的发放和管理上就会遇到一些现实问题。因此要学会对考核结果的多样化运用,最好能与培训、晋升及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等相结合,但如果还不具备这样的管理基础,那就只能靠管理层在日常的柔性管理中学会对员工的当面赞扬和批评来体现考核结果。赞扬别人是中国人所不习惯的,批评下属也是分寸极难把握的,因此这一点应该是中国企业在推行绩效管理体系中需要重点补课的一个环节。

通过绩效管理培训课程的了解,改变了我以前对绩效管理的认识,绩效不是为了考核而做,也不是为了考核员工而做;而是企业为了发展,面对市场竞争和人力管理方面所必须做出的一项工作,才能保证我行在当今社会激烈竞争中得到发展。

创新思维是创新方法生成的前提 篇7

技术创新方法是在创新思维的规律指导下, 创新思维的认识驱动下, 通过对创新活动的实践经验进行概括、总结、归纳、演绎、提炼而得到创新的一些工具、技巧和方法。应该说, 没有活跃的技术创新思维的形成, 就没有成熟的技术创新方法。在今天大力提倡创新方法研究的同时, 更应该积极在企业和社会各界培育科学的创新思维, 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良好环境下, 大幅度提升社会的整体创新思维水平和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 按照一般意义上的说法, 就是指人们打破常规束缚, 充分发挥超常规想象力, 进行全新的, 具有独特创造性的探索未知世界和未知事物的思维。创新思维是一种科学的思维, 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创新思维是一种有价值的思维, 它能推动社会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创新思维的最根本最重要特征, 就是它的独创性。这种独创性不是少数发明家特有和天生的思维能力, 而是通过学习和培养能够形成的人的思维品质。如果思维失去独创性, 只能是一般常规性思维, 也就不会发生具有社会价值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另外一个重要特征, 就是它的挑战性。就是打破陈规陋习, 勇于向旧的传统和习惯挑战, 敢于对人们认为约定俗成的现存模式和事物提出质疑, 能够想别人不能想的事, 善于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事物现象和内涵。创新思维还有一个重要特征, 就是它的综合性。

从某种意义讲, 任何创新思维的产生, 都不是只凭一个人的好脑子, 就可以触发灵机, 所谓“灵机一动, 计上心来”, 只是长期思维的积累和综合的结果。无论是单向思维, 还是多向思维, 都需要综合。从纵向看, 自发现问题开始, 经收集信息、分析整理到运用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获取知识价值, 都是一个综合的过程。从横向上看, 创新思维是对思维主体的知识、记忆、经验、智力以及思维环境等各种因素的集成综合, 也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综合运用的结果。

一个创新思维活跃的社会, 必然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一个创新思维氛围良好的区域, 必然是一个创新成果硕硕的地区。为了提高国家和区域内的创新能力, 提升社会和企业技术创新方法的水平和质量, 必须从培育社会的创新思维做起, 构建全社会倡导和弘扬创新思维的新风尚、新环境、新意识。

一是大力弘扬科学精神, 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形成公民创新思维的前提。它既反映了国家或区域内的软实力, 也是推动社会科技创新和创新方法应用普及的软环境。因此, 要采取软引导硬投入等各项行之有效措施, 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增强公众对创新思维内容的了解, 并有重点地提高相关科研系统对创新思维特点的认识和把握, 只有这样, 才能让创新思维成为社会公众的自觉的思维, 自觉的行动。

二是加大对创新思维活动的辅导和培训。组织相关领域专家, 编写有针对性的创新活动和内容的相关教材, 造就一批熟悉和掌握创新思维活动特点和规律的骨干队伍。同时, 在培育创新型人才和创新型团队时, 把创新思维的认识及掌握做为重要内容, 纳入培训课程。

三是加强对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的支持力度。在科技计划项目立项上, 要注重对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的研究内容设置。要强力支持对科技发展有引领作用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研究项目。同时, 在科学成果评价上, 进一步加大创新思维内容在整个成果评价上的权重指数。

四是构建和倡导符合国情适应创新规律的创新文化生态, 促进具有独创性的创新思维的生成和发展。这就必须在创新思维的环境建设中, 在以下“五观”上下工夫: (1) 树立尊重创新成果, 以创新为魂的人生价值观; (2) 倡导以创业为荣、守旧为耻的社会荣辱观; (3) 提倡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风险观; (4) 发扬不拘一格、不求完人的创新人才观; (5) 弘扬敢于挑战, 理性批判的社会权威观。

创新思维的培养方法 篇8

关键词:创新思维;情境;质疑;探索;发散思维

素质教育的核心为创新教育。对于教学来讲,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逻辑思维方法,而且要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本文对此谈几点认识。

一、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良好的思维情境

1营造一种民主的氛围,促进创新。课堂教学中要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要使学生在课堂中感到宽松、和谐、平等,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自由争论。传统教学中的“一言堂”、“满堂灌”还有“教师权威”都需要改变,师生之间实现“多向交往,多维互动”。作为教师首先在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上真正地转变过来,才能有真正的民主氛围。

2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创新。首先。教育教学应该成为一个开放体系,达到时间和空间的灵活调配。在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动眼中激发其兴趣。应该立足学生自主发展,还给学生时间,只有这样才能有学生的思考时间,才能有所创新。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活动形式,积极引导,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开展学习小组比赛看哪一个小组能找到更多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如兴趣小组、社会实践活动等。

二、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重要,要鼓励学生遇到一些问题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即使有时候学生的问题是错误的,教师也一定要给予关注,肯定其大胆的行为。找出其中的闪光点。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他们进行了思考。提问题本身就孕育着创造的火花。

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探究知识发生过程和寻求解题策略中,尊重学生有主见、有创新的见解。不要在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进行引导工作,这样。会造成学生自我思维的断裂,影响质疑能力的提高。

三、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

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要求教师用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武装头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努力探索一种适合学生自主发展的教学模式,从而为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打下基础。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注意增加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改变传统题型。如一题多变,可以通过条件变化、因果变化等发现更多的问题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一题多练”的效果,使学生的思维随问题的变化、解决而得到不断的提高,有效地促进他们思维的敏感性和应变性。一题多解,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探索结论题或条件题,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得出的结论不是唯一的,诸如此类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开放性的训练,探求策略题对知识的再现、脉络的发展过程都有所训练。使学生站在较高的层次上对待问题。

四、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心里学家吉尔福特指出,“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它应用于培养能力,有助于克服思维定式,避免思维僵化和单一,从而有助于认识全面、深刻,方法灵活、多样,在求知中产生创新和突破。

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通过多角度、多形式、多层次的命题变换,构造点、线、面、体的立体思维网络,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其能力,提高其素质,并且通过不同的发散模式去进行训练。如题型发散——保持原命题的发散点,变换题型和命题方式;解法发散——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解答问题,有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多题多解:逆向发散——命题条件和结论的反向转换,由目标至条件的反向思考:迁移发散——对原命题条件的变化,设问角度的变化:阶梯发散——从不同层次或角度提出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强调递进性:比较发散——对问题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进行不同层次的延伸转化,关键是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综合发散——将分析、归纳、综合等多种思维方法进行综合应用,解决较复杂的问题,使知识系统化,强调灵活应用。

上一篇:系红领巾的小讲解员下一篇:砂锅第一次使用的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