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维与创新创业

2024-06-30

设计思维与创新创业(共12篇)

设计思维与创新创业 篇1

摘要:本文分析了创新的涵义及思维中的思维定势及归零思维, 结合室内设计讨论创新思维在设计过程中的运用。

关键词:创新思维,思维定势,归零思维,室内设计

前言

在室内设计实践中, 常常发现一些设计师设计创新的意图强烈, 但实现的设计方案却严重脱离设计原则, 存在功能或视觉效果不佳的问题。某些设计不分情形和功能类型的差异, 忽视空间使用的差异性, 用一种特例所采用的方式, 硬套用在差异性很大的室内空间类型中, 片面追求奇异空间的体验。在空间尺度或组合中, 片面追求精神要素的创新, 忽视功能、经济等要素和效率的原则, 无效用空间大量存在并在造型上生搬硬套。上述情形说明缺乏对创新思维内在机制与逻辑的了解。

一、创新的涵义

创新概念的起源可追溯到1912年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经济发展概论》。熊彼特在其著作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到20世纪60年代, 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美国经济学家华尔特·罗斯托提出了“起飞”六阶段理论。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也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并组织对技术的变革和技术创新的研究, 将创新定义为“技术创新是将新的或改进的产品、过程或服务引入市场。”明确地将模仿和不需要引入新技术知识的改进作为最终层次上的两类创新而划入技术创新定义范围中。

创新表现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每一个方面。就设计界来讲, 创新同样是设计的灵魂。创新思维运用全新的思维角度和方法来分析、认定和处理各种情况和问题。它可以运用正向、逆向的线性思维进行思考, 也可以运用纵向、横向的平面思维进行创作。但它更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等的综合运用, 从而形成一个全面的、多元的三维立体与多维的空间思维。因此, “创意”并不是空泛的胡思乱想, 它实际上就是创新思维的运用结果。中央美术学院张绮曼教授指出:设计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没有创新就没有设计。

二、创新思维

作为创新主体的个人, 其创新思维能力受到思维定势、价值观、感觉等思维因素的影响, 必须克服这些思维障碍, 才能激发创新思维的活力。下面谈谈思维定势对创新思维的影响, 以及如何克服思维定势的障碍, 激发创新思维的活力。

1、思维定势既是创新思维之母, 也是创新思维的宿敌。

有这样一道测试题:一位公安局长在茶馆里与一位老头下棋。正下到难分难解之时, 跑来了一位小孩, 小孩着急地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头问:“这孩子是你的什么人?”公安局长答道:“是我的儿子。”

请问:这两个吵架的人与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

据说有人曾将这题对100人进行了测验, 结果只有两人答对。你是不是已经从婚姻、抚养和血缘等角度开始推测他们之间的关系, 感觉是不是很复杂?

其实答案很简单:公安局长是女的, 吵架的一个是她的丈夫即小孩的爸爸;另一个是他的爸爸即小孩的外公。为什么我们刚才把他们之间的关系想得很复杂呢?因为“公安长”、“茶馆”、“与老头下棋”这些描述, 使我们从以往的经验判断出发, 为公安局长预先设定一个男性身份, 这样就把简单的问题想的很复杂了。这种预先设定的心理状态和惯性的思维活动就是思维定势。人们根据以往的知识和经验积累, 逐渐形成一种判断事物的思维习惯和固定倾向, 从而形成“思维定势”。

首先思维定势是创新思维的基础, 对解决现实问题有积极的一面。其次, “创新思维”和“思维定势”又是一对生死冤家和宿敌。创新思维需要打破常规, 而思维定势是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和思考习惯, 常常对形成创造思维产生消极的作用。

思维定势可能都是在过去某一阶段的经验总结, 是经过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验证的“正确思维”。但是当事物的内外环境变化时, 仍然固守“正确的”定势思维却行不通了, 甚至要吃大亏。

2、积极的思维定势和消极的思维定势。

按预先设定心理状态的预期结果不同, 思维定势分为积极的思维定势和消极的思维定势。

积极的思维定势:当面对问题发生时, 相信采取某一行动一定会出现预期的结果, 这种预先设定的心理状态是积极的思维定势。在此澄清两个问题:一是思维定势产生的积极作用不同于积极的思维定势;二是积极的思维定势不一定都是正面的效应, 积极的思维定势也存在正负两个方面的结果效应。比如那个古代耕田的宋国人, 偶尔碰上一只瞎眼的兔子撞树而亡, 捡了一条便宜, 便以为每天都会有兔子来撞树等他捡回家, 从此自己天天守株待兔, 结果兔子没得到, 反而落得被人耻笑, 这种积极的思维定势产生的就是负面的结果效应。

消极的思维定势:相信采取某一行动不会出现预期的结果, 这种预先设定的心理状态是消极的思维定势。比如扁鹊发现蔡桓公患病要为他医治, 而蔡桓公固有的定势思维认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结果病入肠胃仍然拒绝扁鹊医治, 最后导致病入骨髓而死。

积极的思维定势往往来源于已往的成功经验, 消极的思维定势往往来源于已往的失败教训, 两种思维定势都会形成创新思维的障碍。过去成功的经验应用于现在, 不一定还能成功;过去失败的事情, 现在不一定还会失败。克服这种障碍必须确立新的思维方式——归零思维。

三、室内设计创新思维

从室内设计的特性来看, 室内设计大体上是一种模仿性的工作。室内设计从思维的层面看, 实质是设计的规则和组合技能的运用。大脑只能做那些它内在已有的和可以组合的东西。涉及实现功能、经济、文化艺术、形式、技术、材料等方面。可见, 在室内设计过程中, 同样需要归零思维。即:忘掉过去的成功和失败, 不受已有成见的束缚, 让思维从头开始。

室内设计创新思维的运用, 我们不妨做以下尝试:利用少见的差异方式, 由直接的尺度夸张、变异等, 来获得以前由于经济或技术原因而没有或很少见的形式;利用其他门类中的事物形态作为模仿对象, 关键是发现现象内在的构成结构的相似性, 并在抽象层次归纳出操作规则;利用组合的规则, 构成因子与不同层面的事物集合相联系, 将一种构成因子的事物集合中的个体相替代, 并加入到组合过程中, 从而生成创新的结果。

创新思维方式举例:

1、将原词汇的语境改变为相关的但属性差异大的语境;

2、科技作为工具。工程技术、材料、人工环境控制、信息技术等对室内设计均有极大推动作用;

3、构成模式空间维度的变异, 可形成新的形态构成;

4、利用抽象的几何学关系或单元体组合的规则, 在繁杂中增强秩序, 将视觉形态控制在人的美感系统所接受的范围;

5、功能分离, 各自有独立性, 依不同功能的不同组合产生新的形式;

6、概念的颠倒与混淆。如空间维度的变异 (通过连续、缩放、扭曲、偏转、断裂等方式的综合使用) 等等;

7、“解构”。进行原等级关系的颠倒和打破界线, 突破原有系统, 打开其封闭的结构, 然后对系统全面置换, 将分解后的系统的各种因子显现出来, 并使原有的因子与外在因子自由组合, 使之相互交叉和重叠, 产生出新的意义组合;

8、把新的小的因素放大, 并加以充分的认识和利用。任何部位的建筑构件均可看作一种特定空间位置中的有意义形态。如柱头, 我们把它看作传统的经典构件, 也可以将其变异为现代的构成形态, 利用几何形特别是某种曲线面几何形作为形态主体是有效的方式。

四、结论

本文讨论了创新的思维方式, 这种方式可使室内设计创作过程抽象化、层次化、条理化, 具有明确的目标和操作思路, 依此方式, 室内设计创新可以高效率地实现。创新思维机制具有内在逻辑且是很有限的, 却能生成许许多多不同的功能组合与新形式。

参考文献

[1].郑曙旸, 《室内设计程序》, 中国建筑出版社, 1999年。

[2].高昱,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思维创新》, 2007年。

[3].杨志麟, 《设计创意》,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2年。

设计思维与创新创业 篇2

日前,在北京求实职业学校,来自中日两国5所职业学校8个代表队的学生轮流上台,用英语介绍他们的商业计划书,介绍开发的产品特色、市场需求、价格成本、推销方式,并进行英文电子文稿演示。这是由中国、日本联合举办的中学生“‘求实杯’亚洲商业计划书大赛”。作为学生创业教育中的重要内容,这次商业开发和实施方案的比赛,对学生创业思维进行了综合考查,为推动创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启示。

创业要能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次比赛中,中国学生的创业计划有利用废纸制作的环保礼品盒,既精致又实用;有应用电子技术创新的教学用黑板,既可擦除,还可恢复,无粉尘污染;还有为旅游点设计的高尔夫俱乐部的经营计划。日本学生的创业计划有贴在商品上的环保宣传标志;有针对日本人来中国学习餐饮、文化、音乐的热情,建立学习中介机构的方案。这些计划,一改人们对一般创业只是做商品流通的认识,不仅能够填补社会服务的空白,而且具有产品增值的经济效益。

原中国职教学会会长王明达指出,创业教育就是要给学生以创新思路,要应用和开发新技术,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把英国发明蒸汽机、德国发明化学合成技术、比尔・盖茨发明微软的方向作为创业的方向。

把社会活动当作真实工作项目。承办比赛的求实职业学校把这次大赛作为真实的.工作项目交给学生组织和操作。全部过程都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组织完成,从会务筹备、经费预算、文件编辑,到中、英、日三种语言的赛事主持,从迎宾接待,到紧急情况下的逃生路线图,学生设计周密,比赛圆满成功。“在工作过程中,学生学到了真本领。”校长林安杰介绍说,该校的参赛作品都是学生日常课业中的真实作品,并且学校把赛事作为学生项目化教学的起初环境。教育的形式不止在课堂,要使职业教育的教学职业化,项目教学的精神可以渗透到各个方面。

论艺术设计与创新性思维 篇3

关键词:艺术设计;创造性思维

一、创造性思维的概念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大脑所特有的属性。有史以来,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就是在创造性思维不断发展中进行的。在一切思维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创造性思维,人类的未来更是一个需要创造的时代,创造决定着人类的一切文明。艺术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活动,艺术设计过程的本质就在于创造,创造能力的发展和升华的源泉就是创造性思维。因此,掌握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和规律,发挥创造性思维的潜能,是每个艺术设计人员在艺术设计过程中本质的、核心的活动。

创造性思维,从结果的角度看,明显具有独特和新颖性的思维。创造性思维只是按“思维结果是否具有新颖性”标准划分的一类结果,它与其他标准对思维进行分类的结果之间不可能有一一对应关系。也就是说,我们不能说灵感思维就是创造性思维,或者说逻辑思维不是创造性思维。那么,究竟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呢?创造性思维从逻辑上讲是思维主体运用已有的思维形式组合新的思维形式的思维活动,它是一种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外在有机联系的具有新颖性的广义模式的一种可以物化的思维心理活动。这是人类智慧最集中表现的思维活动,在一切领域开创新的局面,以不断满足人类精神与物质的需求。

二、艺术设计中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创造性思维的独创性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使艺术设计师从新的角度,采用新的观察方法去分析熟知的事物,从而创造出具有个性和魅力的想法。不能将创造性思维的独创性错误地理解为创造一种新颖题材的能力,因为若按照这一理解,艺术设计师的独创性便仅仅表现为创造一种过去从未存在或根本不能存在的艺术设计,而事实上,在处理那些司空见惯的对象和最为老生常谈的故事时,创造性思维的独创性特点表现更加明显。在这个新概念、新生活的时代,艺术设计师的责任不仅仅是要让消费者体验商品的实用作用,更多的也是一种心中感,也就是一种消费者心中的情感体验,这种感受也在一定程度上升华到一种感动的高度,因为现代生活中,消费者已经对缤纷复杂的各种广告、产品、商家的策略所麻木,在这样的环境下,消费者不知选择何种产品来为自己所需求。也就是产生了所谓的“购物误区”,但是名牌企业的商品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是因为他们的品牌策划更多的注意了情感实用性,也就是发挥了创造性思维的情感实用性特点,不仅满足了客户的需要与需求,而且也符合当今时代人们的审美需求。

我们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艺术设计中的创造性思维的艺术前瞻性是通过现有的事物和信息来认识新的事物和信息,借助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来分析、预测和把握未来事物发展的趋势及走向,从而预见和判断新事物发展的结果,调整思维方式。

三、艺术设计中创新性思维的具体阐述

(一)艺术设计中创新性思维的重要性

艺术设计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一项创造性活动,其基本特点是实用与美观的结合,即赋予设计物功能和审美的双重作用。从设计的内涵意义分析,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设计活动是一项以审美创新为主旋律的创造性活动,设计过程就是围绕解决问题而进行的审美创新的过程。

创新思维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提炼、抽象加工,再加上合理的想象和感悟,产生新思想、新观点的思维方式。创新是艺术设计活动的生命。在知识产权已经普及的今天,艺术设计本身所体现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更加受到社会、企业以及设计者本身的关注和重视。创新已成为艺术设计引领市场的灵魂。

创新思维是艺术设计的中心作为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艺术设计将成为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必要的联结桥梁。艺术设计融汇了科学技术、材料工艺、市场营销、文化审美等学科知识,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发挥着传递信息、促进消费、提高生活质量、引领时尚、提升文化情趣等作用,并积极提高着现代社会中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质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设计成为现代生活中人们更为关注的审美情趣问题。在实用功能的基础上,美感效应不仅能够提升设计物的附加值,同时还决定着设计物的市场价值和使用价值。[1]

(二)创新性思维的限制因素

思维存在于人的头脑中,存在于人们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思维空间之中,因而也必然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人的思维效率、思维的准确率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维时的心理状态。影响思维心理状态的情感、兴趣、环境、文化等因素,这些因素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拥堵思维通道,产生有意或无意识的排他和抵触[2]。思维过程中的突发奇思、偶得妙想人皆有之,但是能将这些奇思和妙想演化为创新活动的过程,并能获得创新结果,并非是人人皆能为之。人们拥有的内涵积淀好比是一堆干柴,奇思妙想就好似灵光星火,没有干柴就不可能引燃起猛烈的创新之火,因此,只有在长期探索思考、有意识积累的准备状态中,突发的奇思妙想之灵感,才能被有积累、有准备的人们所捕捉并利用,迸发出耀眼的光芒[3]。

如同文学一样,中国近代大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对成大事者有这样的描绘,也非常形象地概括出艺术设计者的创意追求过程。“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日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4]。

现代艺术设计对艺术设计者的要求不再是完成一个作品,而是从作品中观察作品背后设计语言的运用,创造思维的发挥。总之,无论如何,创造性思维在艺术设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了。

【参考文献】

[1]钱家渝.视觉心理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2]陶伯华,朱亚燕.灵感学引论[M].沈阳:辽宁出版社,1987.

[3]彭健伯.直觉思维方式理论与开发直觉创造能力研究[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8(1):100-103.

[4]刘琅.精读王国维[M].福州:鹭江出版社出版,2007.

浅谈艺术设计与创新思维 篇4

1 艺术设计中创新思维的特点

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通常是利用独特新颖的办法来实现的。相对于一般的思维活动来讲, 创新思维对艺术设计者的要求更高, 设计者要通过重建或者改组自身的经验以及知识将常规打破, 从而促使新的成果的产生。想象的参与以及灵感状态的产生在创新思维中是十分重要的。艺术设计的内在与外在的联系以及本质属性都在创新思维里有所反应, 因此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新颖性以及独特性等特点。艺术设计者要想掌握艺术知识, 了解人类社会环境与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 必须要通过学习以及必要的实践活动, 并以此为根据, 进一步的探索创新思维在艺术设计中的作用, 克服心理障碍, 突破思维定势, 从而更好地进行艺术设计作品创作[1]。

2 创新思维在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

2.1 促进设计团队效率的提高

如果要实施一个较大的项目时, 常常需要以团队的形式来进行艺术设计活动创作。重视挖掘并整合创新思维, 在设计团队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其设计工作效率。艺术设计者如果有理工科教育背景的在团队中一般逻辑能力较强, 而设计者如果具有艺术教育背景的, 一般其形象思维能力较强[2]。在艺术设计活动中, 二者可以进行有效的互补, 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人可以负责作品的实用性以及可行性, 而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的人可以充分发挥运用创新思维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创作。

2.2 促进概念设计的提升

设计概念在艺术作品设计活动中直接决定着艺术设计的方向, 与此同时, 设计概念还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思维在艺术设计活动中的发挥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艺术设计人员可以利用创新思维从不同的层面与角度考察与审视设计对象。所以创新思维的运用可以使固有认知的思维定势被有效的打破, 设计人员不仅可以激发出灵感, 还可以更全面的考虑问题。因此, 创新思维可以促进概念设计效果的提高, 还可以促进概念设计效率的提升。

2.3 有利于优化设计方案

一件艺术设计作品的完成需要创新思维在很多方面发挥作用, 艺术设计作品的最终效果往往取决于创新思维的使用。所以, 要想进一步优化艺术设计的方案, 必须要对创新思维进行选择。

3 艺术设计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3.1 深化自身知识层次

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 艺术设计的综合性决定了设计人员需要具备相当的丰富的设计知识以及其他学科的知识, 只有在充分扎实的掌握这些知识的前提下, 艺术设计人员才能深刻的了解并充分的认识到艺术设计的基本规律以及原理, 才能够做到对艺术设计活动进行考虑时的多层次以及多方面, 进而更好地在艺术设计活动中发挥创新思维的作用[3]。

3.2 对生产实践活动的重视

艺术设计活动的重要特征就是实践性, 艺术作品作为特殊的劳动成果实在生产实践活动中产生的, 因此在艺术设计活动中, 生产实践的作用与影响在创新思维的运用过程中的作用一定要强调。首先, 通过生产实践活动, 艺术设计者积累的艺术设计经验更多[4]。在花博会展位布置制作安装工程及开幕庆典仪式, 笔者就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受益颇深, 在展会布置以及选用材料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其次, 通过生产实践活动, 艺术工作者可以是自己的艺术设计动手能力更加巩固, 独特新颖的思维方法一旦产生, 就可以在自己的艺术设计工作中加以实施, 使创新思维的物化更加方便。笔者通过多年的工程设计经验以及活动设计经验, 自身的艺术实践能力颇有提升, 正是得益于多年的生产实践活动。

4 结语

以人为中心是开展艺术设计活动的特点, 为了满足人们的什么需求需要在艺术设计活动中更多的运用创新思维, 而不仅仅是为了作品本身开展艺术设计活动。因此, 满足人的需求是创新思维在艺术设计活动中的物化过程的重要目标。我们有理由相信, 只要将创新思维充分运用到艺术设计活动中, 会留下更多的经典作品流传于世。

参考文献

[1]李星.浅谈现代设计表现方法的作用[J].今日科苑, 2010 (10) .

[2]刘慧艳.艺术与科学——谈材料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6 (4) .

[3]谢林.浅谈设计创新教育与中国传统美学的结合[J].科技资讯, 2009.35 (12) .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论文 篇5

在建筑设计创新的同时,可拓思维模式不仅仅是依据,还是符合方法论的一种思维模式。可拓思维模式还是一种合理的思维模式,更是一种比较真实、有效的思维模式。可拓思维模式主要包含了菱形思维模式、逆向思维模式、共轭思维模式以及传导思维模式四种,随着建筑设计理论的创新以及人们的实际需要,在建筑设计创新的.时候,必须将可拓思维模式运用进去,来更有效地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现在可拓性思维也在不断的前进与发展,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步得到了改进与完善,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相关的方法也应该进行创新,减少矛盾的出现,使创新之路更顺利地进行。

3可拓思维模式存在的优势

将可拓思维应用到建筑设计创新中是非常重要的,是追求更好的建筑设计创新模式的前提。找到设计因素之间存在的相关性,做好建筑设计创新,提高创新效率,使其更加的稳定、理性。稳定性、系统性等是进行建筑设计创新时可拓思维模式的优点。从效率来看,将可拓思维模式运用到建筑设计创新中,能有效地提升效率,让创新变得更加理性和有层次。而对稳定性而言,创新本身就具有稳定性,在其进行创新的时候,将形式化使用进去,能够对创新中存在的直觉和与逻辑无关的因素进行清除,提高可行性。

4可拓思维模式运用的措施

4.1逆向思维的运用

逆向思维打破了人们的常规思维模式,是一种变异的思维方式,对于可拓学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将可拓思维模式运用进去,既能够打破甚至是将以往的逻辑性颠覆,还能够带来和以往方式相反的思路和观念。可拓思维模式可以运用到任何事物的创新中去,建筑设计更是如此。

4.2菱形思维的运用

菱形思维在建筑设计创新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和探知的建筑创新思维相符合。将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结合在一起的思维模式就是菱形思维,菱形思维是一种先进性发散再收敛的思维方式。这种模式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评价其它不同的要素,最后得到最优秀的。菱形思维在建筑设计创新过程中运用时,必须根据其可操作性的原则进行。因为只有明确目的,才能更好地解决创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创新性是建筑设计创新的最基本的要求,可操作性体现出建筑价值,如果只是单纯的将菱形思维运用到建筑设计创新中,是达不到预想的结果的,那么这种思维便是无效的,没有任何作用,也没有办法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

4.3传导思维模式的运用

在进行矛盾或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一些中间环节,这就是所说的传导思维模式。中间环节指的是传导变换,就是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的变换,此时另一与之相关的事物也会发生变换,这种情况引起的效应叫做传导效应。将传导思维模式运用到建筑设计创新的时候,能提供更宽阔的思维空间,来更好地进行建筑设计创新,也能给创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法。

4.4共轭思维的运用

在想了解更加全面的、更多事物的时候,需要融入共轭思维模式。这种模式本身就是解决问题的措施,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考虑正负、软硬、虚实并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通过转化帮助我们更详细的了解事物内涵的结构及信息量。从对立的角度出发思考,这样的转化能给建筑设计创新过程中的新问题与矛盾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法。和创新有关系的因素具备共轭属性,在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过程中,共轭思维是一种较为重要的思维方式。

5结语

将可拓思维模式运用到建筑设计创新中去,可以对建筑决策产生重要的影响,甚至为实现工人智能化等提供可拓展的空间及视域,对于建筑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矛盾,也能够通过可拓思维与设计创新的结合运用,从中找到更有效、更适合的办法,从而促使建筑设计创新更好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乔丽.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J].门窗,,03(23):115.

[2]张国斌.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J].经营管理者,2015,02(12):344.

[3]陶莺.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J].科技与企业,2015,11(55):172.

设计思维与创新创业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习题设计;培养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124-01

我国教学改革中,新课程改革力度不断加强,在教学方式逐渐从应试教育转型为素质教育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成为了初中阶段基础教育的重点之一。教学实践时,要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扮演其中知识引导人角色,培养学生在解题时学会如何去观察问题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对所提出问题作出探索的能力,让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进而使得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开发。

一、让学生成为初中数学课堂主体

素质教学中所提倡的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而教师则转换教学观念成为知识引导人。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互动交流加强合作,并促进学生间和师生间智慧碰撞。在课堂教学上开展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对新的数学知识点进行探讨,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点、重点。这样在数学教学中,从以往传统教学理念逐渐转换过来,把以往重视结果教学的教学理念,转换为重视教学过程教学的理念,这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具有开拓性的作用。在数学教学实践当中教师把让学生学会如何解决问题作为教学目标,通过帮助初中阶段学生,学生能够在解题方面拓展思路。教师在习题设计时,通过运用素质教学理念培养学生探索和归纳能力,并将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并有效给予综合应用,这也就把教学核心点定位在培养学生推理和创新思维上了。

二、培养学生解题中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给初中阶段学生设计习题时,不仅重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还应帮助学生在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基础上,探索并发现问题的数学思维方式,并启发学生理解知识是如何发生的,以及是如何发展的过程,同时将学生学习时的心理活动等统一起来,并将其融入训练学生思维方法的教学中,这也是数学课堂教学核心内容,该教学方法既是顺应素质教育要求,也符合了知识形成和发展规律,也是符合知识认知的过程的。例如对于初中《几何》中习题:如何证明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解题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讨,这样学生将课外预习时了解到的方法,用一条或两条对角线将四边形分割后,出现了2个或4个三角形来对此进行证明。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了,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进行分割四边形。这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得出了5种新的分割方法。在课堂上,教师不仅应用了分组形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习惯,还有效促进了学生间的观察和交流,在讨论和解题过程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点,来探索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样不仅加强师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也为后续求证三角形和梯形等面积公式,以及其他类似问题提供了数学思维模式,推动了学生验证和抽象概括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培养学生开放性解题思路

数学教学实践当中,解题是其中最基本的活动形式之一。从提出数学问题到解决过程中,都需要具体数学知识作为支持。在习题教学过程当中,不应死扣教材习题的模式,避免学生不是通过依靠如何模仿去解决问题,而是通过一系列练习让学生掌握应怎样去观察比较,并产生联想、猜想和合情推理,在做出相应判断后创造性地探索尝试,从而找到如何解决的途径。教师在指导学生解题时,将确定的条件放到小组中去让学生探讨。也就是说有明确结论,但如何产生结论以及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就需要教师作为知识引导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和方向,联系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从而将初中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这样从结论往回求证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将求解变为已知条件,这样反过去思考的教学使得学生学习起来也变得轻松了。教师在初中阶段数学教学中,应该掌握如何应用目的性设置来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同时将学生观察和分析数学问题角度转换一下,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探讨比较怎样才是最有效解决数学题的方法。在设计训练题,教师应考虑到一道题应该有多种方式解题。这样教师设计题型时,就采取一题多变或改变题目中的条件,来培养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在教学实践当中教师不断灵活地设计习题,让学生学习数学基本知识同时,通过反复训练、摸索,切实做到把数学思想方法转化为数学能力,学生对于一道题用多种解法,这样的训练突出了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难度和重点,使得学生学习过程从朦胧期,逐渐向思维清晰发展,从而做到应用自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利用了教学中层次和坡度设计,将明确的教学目的,融入到习题设计当中。在促进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同时,也让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得以拓展,进而培养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这将有利于学生后续学习和生活,以及将来参加社会工作,也是社会发展对学生综合素质所提出的要求。

作为教师在数学教学实践当中,通过更新以往教学理念,来顺应社会发展对学生所提出的更高要求,在设计习题时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法融入其中,并在教学各环节中注重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开发,并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方法融入到教与学的目标当中,在提高学生对教材规定的知识点学习同时,培养学生对探索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精心对习题进行设计,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时,潜移默化得到创新思维的培养,从而使得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得到增值。

参考文献

[1] 王海涛.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11,5(6):78-79.

[2] 陈奇峰.试谈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科技资讯,2010,6(3):111-112.

建筑装饰设计创新思维与构思探析 篇7

关键词:建筑装饰设计,创新思维,构思

1建筑装饰设计的现状与困境

我国建筑装饰行业与建设行业的发展相伴相随,在发展历程中经历了萌芽期、初步形成期和快速发展期,特别是自2005年后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正朝着“绿色”“环保” 的方向发展,出现科技与信息多元化设计、生态设计等设计理念。近年来人们开始关注建筑装饰的个性化、注重装饰品位、强调文化内涵,对建筑装饰设计的需求不仅仅限于功能,而更加注重对生活的体验。同时要求设计师在创新思维与构思、文化品位、设计风格和美学情趣上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和层次。

我国现阶段建筑装饰设计仍存在一定的缺陷与不足, 特别是设计师的创新思维也有一定的局限,主要表现:一是现有设计师,虽然有借鉴欧美等先进国家设计理念的意识,但缺少系统性和规范的学习,很难将这些理念与实践有机结合,一般只是单纯模仿或照搬照抄,这种“设计” 无法满足业主需求,不利于设计师创新思维的开发。二是设计师对于创新思维与构思重视不够,一方面是设计师注重理论而忽视实践,错失获取经验的机会和途径;另一方面,社会和学校对设计师培养力度不够。三是近10年来我国建筑装饰设计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从业人员也大幅增长,使行业从业人员文化层次和设计水平出现较大差异, 有些设计是精品,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只停留在表面,创新思维缺乏,创新意识弱,创新思维及方法保守等问题。

2建筑装饰设计创新思维方法

建筑装饰设计的创新思维方法要求在传统的设计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提高,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方法,采用逆向思维、联想思维等方法摆脱传统的思维定式, 从新审视对象,设计出新的作品。

2.1善于运用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打破常规的思维,具有开拓思维的形式 [1],它是在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基础上的思维形式,是将各方面的知识、信息、材料加以整理、分析, 并以不同的思维角度、方法、层次去思考设计,最终产生全新的设计方案,其最大特点是独创性、多向性、综合性、 联动性和新颖性。要善于运用创新思维指导建筑装饰设计活动,设计的本质在于创造,设计的过程就是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一个优秀的建筑装饰设计方案,是对环境的意境、氛围、情调和设计的空间、 色彩、光照等艺术构思的综合应用,是对技术结构、材料等创造性的应用,只有依靠和发挥创造性思维,才能达到方案的创新设计目标。

2.2运用图解思维创新装饰设计

建筑装饰设计和其他设计一样,都是有目的的造物活动,是概念和因素转化为物质结果的必须环节[2]。将逻辑思维转化为图解思维,需要借助徒手草图的形式把思维活动形象的描述出来,要养成运用图解思维的方法和习惯, 不论在设计的什么阶段,设计者都要惯于运用笔将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而在不断的图形绘制中,又会迸发出新的设计灵感。图解思维是设计师必须具备的素养,在建筑装饰设计中要勤思考、勤动手,善于将思考和动手同步进行。

2.3注重对比优选思维方法运用

对比优选思维是在图解思维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各类客观信息后作出的主观决定。表现为:概念设计阶段,通过多个具象图像对比优选确定设计发展的方向;方案设计阶段,通过绘制不同平面布置图对比优选确定功能分区; 施工阶段,通过对不同的材料构造对比优选出合适的比例与结构。对比优选的思维过程依赖于图形绘制信息的反馈, 一个概念或一个方案的诞生,必须依赖多重形象对比。

2.4以绿色思维创新装饰设计

绿色思维是以“创新为魂、平衡为本”的思维模式 [3]。以绿色思维指导建筑装饰设计,倡导绿色装饰理念, 是现代建筑装饰设计的重要内容。绿色装饰作为建筑装饰领域循环经济的具体表现,是以较小的成本最大限度地控制能源消耗,不仅仅指的是推行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 更重的是通过组织室内外空间的各种要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循环使用,并获得一种高效、低耗、少废、少污染的空间环境,这对设计材料等方面都提出新的思路和要求。

2.5以人为本创新装饰设计

建筑装饰创新设计要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在设计过程中做到关心每一位与设计相关的人和事,关心不同使用者的基本要求,关照普通人的空间体验,设计出的作品才能给人舒适、亲切、轻松、愉快和安全的感觉。因此从功能定位、风格类型、材料的选择、技术结构特征等方面整体设想,做到以人为本。

3建筑装饰设计创新思维与构思的切入点

设计构思是为装饰设计最终要达到的设计目标而确定的设计方向所展开的思维活动,是设计师触发设计灵感、 激起创作欲望而开展的设计想象的过程。构思不是随意的一般想法,是对“立意”的展开或物化。建筑与建筑装饰设计都离不开相关环境(地域、人文等),因此,建筑装饰设计创新思维与构思要以设计创造能满足不同使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室内环境为切入点。

3.1基于地域特征的构思与设计

建筑装饰设计应从民族文化、地域特征中寻求设计元素符号与现代造型规律和审美意识的结合点,提炼出地域文化的特色,构思中注重地域特征的传承与创新。在不同地域环境下,建筑装饰设计表现出地方特点的差异性,设计师在设计时应重视地域文化的影响,使不同的地域具有自身独特的地域特点,做到不雷同。地域特征的构思与设计不仅仅表现在建筑装饰的造型上,同时应表现在空间布局、建筑构造、装饰、材料、色彩、技艺、雕塑、绘画等方面,充分表现其地域性文化的精神实质。

3.2基于建筑装饰创新功能的构思与设计

建筑装饰设计的功能是指建筑空间的实用性,其基本观点是以人为本,是以营造满足人和人活动需求为核心的设计,是以安全、卫生、高效、舒适为原则,综合运用室内空间其它要素,创造出与功能相符合的高品质空间环境, 即对空间构成、界面处理、声环境、光环境、色彩和材质等均要与功能相辅相成。

3.3基于建筑装饰风格的构思与设计

风格是风度品格,是体现在创作艺术中的艺术特色和个性,是一种时代特色,也是一个时期的标志[4]。当代建筑装饰设计的风格极为多元化,其观念、形态和设计手法也纷繁复杂,而建筑装饰设计已成为与人们息息相关的大众艺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随着创新思维模式的发展, 新材料的应用,促进了科学、文化、艺术等的繁荣,也促成了新观念的产生和新生活方式的改变,形成诸如传统风格、现代风格、后现代风格、自然风格和综合风格等样式, 在建筑装饰风格构思与创新设计中,设计师应遵循客户的喜好、职业、年龄、要求等加以灵活运用。

3.4基于空间环境氛围营造的构思与设计

对室内空间根据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要求进行创造性构思,应根据空间环境特点,结合功能要求进行整体筹划, 将空间氛围的营造与科学性、经济性、艺术性、理论性等完美结合,设计出有特色、有空间的个性组合。“彰显个性,体现品位”是建筑装饰设计的目标,而将创意通过一定的方法,运用恰当的设计语言表现,营造良好的空间氛围是设计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创造一种氛围,体现一种风格,形成一种感觉。

4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促使了建筑装饰行业的迅猛发展,这使建筑装饰设计具有了更新、更广、更复杂的内容和理念。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更加注重精神生活,希望拥有一个环保、舒适、功能齐全的家。 对建筑装饰设计提出更高要求,也促使设计师改变观念, 创新思维,设计出构思新颖,风格独特的空间环境。

参考文献

[1]蔡笑.建筑装饰设计[M].北京: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2]朱吉顶.建筑装饰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设计思维与创新创业 篇8

一、数学习题配置存在的问题

在习题的配备上有以下一些缺陷: (1) 习题主要用于巩固和复习所学的知识和培养技能、技巧, 而缺少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 发展数学水平, 激发求知兴趣的习题; (2) 习题的形式单调重复, 缺少富有思考性的综合题和讨论题, 联系实际的习题不多。

二、数学习题的设计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数学习题的配备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与教师的教学思想分不开的, 因此许多教育家和数学教学工作者认为, 只有在思想上明确了习题在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数学习题中存在的问题。

在习题的设计上, 南京师大郑君文等编著的《数学教育学》提出了四条原则: (1) 适用性原则; (2) 巩固性原则; (3) 实践性原则; (4) 发展性原则。

另外, 习题的设计不仅要遵循上述原则, 还要注意以下方面: (1) 习题的设计要打破传统的从分析解决问题出发, 应该从问题的提出开始。这样有利于解决我国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解决现成问题的能力强, 分数考得很高, 但是很难发现问题, 很难在生活中表现得聪明而有创造力。这样很不利于创新, 罗伯特·斯滕伯格认为教育要培养具有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性思维能力的人才。 (2) 众多调查研究显示:中国的学生想象力不足, 思考能力不强, 其原因是缺乏自由安排的时间和空间。确实, 学生一天的时间多半在学校, 回家还有做不完的习题, 这样学生为了习题而习题, 为了任务而任务。数学习题应提高巩固知识的作用, 从本质上改变原有的陈旧的习题系统, 使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 有效地提高数学的学习质量。问题的选择应当多贴近生活, 把静态的习题适当动态化, 使学生在做中学, 学用并举, 这样在空间上没有限制学生的思维, 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 勤思考, 勤探索, 创新的思维也不难产生。美国华盛顿教授、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埃德蒙·费希尔在中国同济大学演讲时给中国学生提出的最大忠告是“少学习, 多思考”。他说科学的本质和艺术一样, 需要直觉和想象力, 把太多的信息塞入大脑, 会让学生没有时间放松, 没有时间发展想象力。 (3) 数学习题的类型要拓展, 除了传统的标准性习题、训练性习题、探索性习题外, 应该考虑问题性习题, 奥加涅相认为, 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 主要取决于他们解决探索性习题和问题性习题的能力, 因此他主张在习题的配选与设计时, 除掉以训练性题为基础外, 还应有一定数量的探索性习题和问题性习题, 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和发展。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也指出:“掌握数学意味着什么呢?这就是说善于解题, 不仅善于解一些标准题, 而且善于解一些要求独立思考、思路合理、见解独到和发明创造的题。” (4) 在思维层次上, 注意问题的概略解决。所谓概略解决, 即指对问题的一般性解决与功能性解决 (或者说解决问题的一个计划或一种设想) , 它们是解决问题过程中两个重要的思想层次, 对于特殊性解决起着奠基作用。因此, 突出这两个思维层次, 对于暴露数学思维活动过程和发展学生数学观念系统都有重要意义。在解题过程中必须让学生充分发挥思考的作用, 来发现新情境中的基本关系, 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经验, 领悟新的关系, 探索解题的途径, 使解题过程成为高级思维活动的过程。解题教学就是要教给学生思考方法, 将教师的思维过程自然地交给学生 (包括分析失败的思路) , 使学生能从解题过程中学习思维方法, 这是可以“变化”的方法, 比解题技巧具有更大的威力。

在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有效地选择和设计“好”的习题, 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从而为学生提高到下一个心理水平创造条件, 也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提供肥沃的土壤是重要而有意义的事。

摘要:数学习题是数学基础知识应用的延伸和发展, 它对学生学习有很大的影响。目前的习题设置还存在很大的不足, 重技巧, 联系实际的题不多。习题的配置不仅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还要注意从学生提出问题出发,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思维层次上, 注意问题的概略解决。

关键词:数学习题,设计,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张桂荣.论在问题解决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D].2001, (5) .

[2]斯滕伯格.思维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 (1) .

[3]毛鸿翔.习题的功能问题[J].江苏教育, 1991, (4) .

[4]王万银.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概述 篇9

由于经济的发展, 人们不再满足于普通的建筑物, 而是希望看到设计更加有新意的建筑物, 可拓思维模式就能创新设计师的思维, 满足人们的要求。不具备可拓思维的建筑设计必定平平无奇, 毫无新意, 也吸引不了广大群众的目光。为了实现创新思维的成功嵌入, 设计师应当合理应用可拓学中的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 将创新思维融入在建筑设计方案中。[1]应用可拓学进行建筑创新的过程, 具体说来就是使用合理的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对设计思路进行归纳、集中和整理, 然后通过文字、图形和数据体现出来。所以常规的思维模式没有办法实现突破和创新, 而可拓思维模式则是建筑设计创新的唯一通道。

二、可拓思维模式

可拓思维模式来自于可拓学, 可拓学涉及的范围非常广, 建筑学、思维科学、创新学都包含在内。他的思维模式也分类众多, 下文介绍了其中几种主要的思维模式。

(一) 逆向思维模式

施工安全、建筑质量, 这些常规的思维模式下设计出的方案都能满足。但这种思维模式中规中矩, 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除了能满足这些基本要求外无其他可取之处。但如果一个建筑师具有逆向思维, 他就能看见普通建筑师看不见的东西, 如通过对施工步骤和建筑构造的了解推断出建筑方案或施工过程存在的问题。而发现建筑中的问题也正是需要逆向思维的原因。

建筑师若想改进设计方案, 就必须得知道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所以他首先应该建筑结构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随后才能对建筑结构进行分析研究, 结合施工进度进行分析研究, 找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加以改进。[2]而在常规的思维模式下建筑师是很难分析出其中的问题, 逆向思维模式却能进行反面思考, 帮助建筑师了解分析, 将设计中的缺点结合整个设计进行改变, 转化成优点, 创新设计方案。如将原本占空间的室内楼梯设计成中空形式, 既可以节省空间, 又能利用楼梯的空间储藏物品。

(二) 逻辑思维模式

逻辑思维模式一想就很重要, 不管是在数学还是物理的学习中, 逻辑思维模式可以理清人的思绪, 帮助人们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在建筑设计中也是如此, 建筑师如果想要把握住设计方案的本质和来源, 就需要利用逻辑思维看清事物的本质, 在建筑设计中建筑的本质。

在建筑设计中, 逻辑思维模式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设计师设计建筑的方案是需要想象力和联想能力的, 这能帮助他想象实际施工过程中方案设计可不可行, 有无问题, 但这种深入的想象需要了解事物之间相互渗透、转化的具体过程, 而逻辑思维模式就能帮助建筑设计师了解这一过程。

拥有了逻辑思维能力, 设计师不仅能在建筑设计方面有着更深层次的认识, 还能加深对建筑技术、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认识, 使得建筑师设计出的建筑具有深度和广度。[3]

(三) 传导性思维模式

一个人的行为是受他的大脑所控制的, 而一个人的大脑是用来思考的, 换句话说, 人的行为受思维的控制, 如果在一个人的行为中可以看出他的创意, 那就说明这个人拥有好的思维模式。上文有提到, 常规的思维模式自有它的优点, 但这种思维模式有很大的局限性。传导性思维模式不仅不具有局限性, 还继承了常规思维模式的优点。这种思维模式不仅能帮助设计师深入了解建筑外部形态和例如内部构造, 还能将经验、数据运用在实际施工环节中, 帮助施工更顺利的展开。现代铁路隧道建设中, 在挖掘隧道基地的过程中, 会产生很多石块, 这些石块处理起来也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施工队这时就可以物尽其用, 变废为宝, 自己建立砂石厂, 将这些石块利用起来, 既省了处理的力气, 也免了采购、运输的费用, 节约了成本。这种废物利用的方式, 就体现了传导性思维的好处。

(四) 菱形思维模式

收敛思维和发散思维是菱形思维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用这种思维模式, 设计师可以完全发挥设计图的施工理念, 在构造上将建筑设计创新的理念运用到

图纸中, 将创新思维顺利具象化, 从根本上给予建筑施工以全面的指导。[4]菱形的思维模式具体总结了可拓性思维的特点, 可以让设计师在设计中充分展示出建筑的鲜明特点, 将设计的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建筑工程中不仅需要创新也需要使用, 一味地创新而不顾施工可行度只会让创新成为纸上谈兵, 而菱形思维模式就能同时满足这两个要求, 做到科学有效。这种创新设计也能提升设计师的自信心和艺术素养。在另一方面, 菱形思维模式下的创新设计可以吸引人们的目光, 从而推动其销量, 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结语:

当设计师具备了可拓思维模式, 也就代表他具有了创新的思维, 这种情况下, 他设计出的建筑方案也必然充满了新意, 可以说, 建筑设计师是将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联系起来的纽带。可拓性思维也是对常规思维模式的一次创新, 保留它的优点并对它进行优化拓展, 从而使建筑设计在确保质量、可行度的前提下实现创新, 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可拓思维模式与建筑设计创新之间的联系的分析, 确定了可拓性思维模式对建筑设计创新的重要性, 并随之对可拓思维模式的具体内容与模式进行研究, 以促进建筑设计的创新。[5]

参考文献

[1]邹广天.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6, 07:1120-1123.

[2]胡威.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J].中华民居 (下旬刊) , 2014, 05:60.

[3]姜征兵, 陈要法.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J].建材与装饰, 2015, 45:104-105.

[4]雷光武.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 11:224.

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培养体系研究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思维培养

一、简述“创新”、“创业”内涵

“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创新”和“创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简单地说,前者是思维的转化、方式方法的改进、新事物新内容的增添等;后者是一个人利用商机并进行有效的运转,最终获得利益的商业化过程。创新是人类探索精神的体现,是一个时代变迁的推动力。

相较于创新,创业是经济效益的直接体现。通过人类的聪明才智,努力优化信息资源,创造出特定的社会价及经济效益。创新与创业也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概念,创业本质上也就是一种创新,创业围绕创新精神来进行,而创业也是创新精神的体现。高校在大学生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进行培养,需要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对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具有一个形象的规划,在校期间能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进行详尽的思考,这不仅是教师所应当做的重要工作,同样应当成为高校教学的主要任务。只有具有创新性的人才才是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只有具有创业精神的学生,才是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生存的人员。 总而言之,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非常全面且系统化的过程,高校必须建立有针对性的教学体系去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思维。

二、造成大学生创业思维难以被培养的原因

1.受中国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古代农耕经济下, “听天由命”的消极思想束缚了人们创新思维的发展, 工商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封建科举制度的局限,“八股文”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虽然科举制度对历史的进步产生了推动作用,但其弊端是不言而喻的,其扭曲了真正的教育,扼杀了人们的创新能力;传统思想中对孝道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人们 “创新创业”的欲望,成年的孩子在父母还健在的时候要留在家里孝敬父母,不能外出闯荡,否则便是不孝。 这是时代的局限。传统封建思想的禁锢对于当前时代的大学生具有很深的影响,这种“传统”的盛行让学生故步自封,难以实现对自身的跨越。

2.创新创业思维与专业课程结合力度不够。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力度不够,绝大部分高校虽已认识到到学生创新创业思想培养的重要性,但其课程体系的建立并未跟上思想的脚步。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育中。学生在校能接触到的就只有一些与创业相关的学生活动,如创业竞赛、少量创业类型的讲座等。形式单一,学生不能全面理解创新创业的内涵,无法形成创新创业思维,更没有进行创业活动的能力。并且,高校在进行大学生创新方面的教学经验不足,不懂得如何调动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不知道如何让学生投入到创业实践中,从而让学生的创业思维和专业课程的结合出现不足,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3.具有创业思维培养能力的教师资源短缺。高等院校虽然有许多非常优秀的教师,但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上可能存在很大的不足,就当前高校的师资力量来看,缺乏专业的创新创业教师,学生难以得到相关的专业培训,创新创业能力得不到提升。教师作为学生的领路人,自身不具有创新意识,在创业方面的经验不足,则很难让学生体会到创新的重要性, 很难让学生对于创业方面予以思维的开创,对于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都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4.缺乏大学生可以做的创业项目。在校大学生由于信息的来源不够广泛,难以找到适合其创业的优秀平台,大学生的创业欲望得不到满足,一腔热血没有挥洒的地方,其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分离,不利于其发展。实际上,创业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思维能力,形成积极创业的价值观, 在实践中提升其创业能力。加上当前市场经济的不景气,给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狠狠一击,让学生产生了畏惧心理,对于学生用那迈出创新创业一步来说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三、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能力

1.发挥师资力量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优势。高校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思想道德素养的培养、理想信念的开发、乐观人生态度的保持以及国家政治的学习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开设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专业课程,使学生能够重视起来,摆脱其慵懒情绪,真正学习到有利于自己未来发展的理论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在此过程中,大学生能够树立更高更远的理想,将自身创业目标和国家、民族的命运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保证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当下,全国各地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上逐渐加大力度,但是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许多专业课的教师在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上专业素养明显不足,缺乏实际教学经验, 仅仅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这严重限制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发展。因此,高校需要培养一批优秀的、创业经验丰富的人才,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

2.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环境的作用。学生在学校会受到校园环境的熏陶,一个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无形中引导学生价值观、理想信念的建立。校园内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规章制度的建立共同构成校园文化环境。

在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中,将创业精神融入到校园建筑上,比如用贴标语的方式,让师生重视创新创业的教育。在精神文化的建设上,可以将创新创业的理念融入到学生活动中,用丰富的实践活动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达到培养情操、坚定理想信念的目的。在规章制度的建立上也应体现创新创业的理念,通过不同的文化营造,将创新创业精神植根于校园环境中,融入每个人的头脑中。

3.引导大学生积极关注国家相关优惠政策。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政府鼓励大学生创业活动,并且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大学生应该将其眼光放长远,从创新创业的基本点出发,将现实情况与国家政策相结合起来,认真做好相关政策的解读,利用自身优势与时势优势,充分发挥其创新创业精神,积极创业。国家在出台相关政策之余,也要做好相应的思想舆论导向,注重从媒体、宣传等等方面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创业准备,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让学生从实践中总结经验,让大学生从实践中提升理论水平,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对创新创业的全新认识, 并让学生从创新创业中获得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同时,国家还要在全国政策基础上进行地区性划分,让不同的地区享受到与自身相合适的政策支持,从而促进各个地区的创业发展。

4.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优惠,鼓励其创业。在校内建立相关的管理机制,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服务,提供资源。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对于创新意识很强的团队,提供科研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并请专业人员指导其创业活动,甚至可以鼓励老师带学生进行创业活动,老师为辅,学生为主,强强联合。老师提供经验方面的支持,学生加以运用,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其创业活动。这有利于学生自信心和创业积极性的培养, 老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其丰富的阅历是创业活动中最宝贵的财富,在创业活动中,弥补学生社会阅历、经验不足的弊端。教师还要跟进学生们的创业过程,对其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给予及时有效的帮助,全力培养学生在实践所形成的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让学生们的创新创业获得更大的进步和发展,推动学生创业过程的顺利进行。

四、结语

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要结合外国的先进理论和经验,融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现实状况,进行深入的探索,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学生发展的创新创业道路。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融入到高等教育中,甚至可以引入到各地区的中学教育中,学生从小便可以接受创新创业的教育,使创新创业思维成为学生体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此过程中,不断探求创业的科学道路,最终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的、高效的教育系统。

参考文献

[1]尹翔,郗芙蓉.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中国高校科技,2015,(03):75-77.

[2]刘有余,刁杰胜.应用型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J].宜春学院学报,2015,(05):104-107.

设计思维与创新创业 篇11

[关键词]大众创业时代;创新创业教育思维养成

一、“大众创业时代”的来临呼唤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定义为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新引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昭示着全民迎来了创新创业的黄金时期。

2015年5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部署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高校应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加快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勇于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因此,在国家鼓励全面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养成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虽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开展多年,但我国缺少创新创业教育土壤这一现状依然没有得到较大改观。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缺少新模式、新突破,宣传多、效果差,比赛多、成果少。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激情有余、素质不足的尴尬局面仍较为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项目方向选择脱离实际

对于创业项目的选择,首先应该思考的是项目创意是否符合社会发展实际,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发展方向。目前,选择创业的学生更多的是以自己对社会生活的感性认识为出发点来进行项目创意的构思,纸上谈兵的成分多一些,缺乏对国家产业政策的理解和把握,导致目标客户群定义模糊,发展空间受限。

(二)缺乏创业基础知识的储备

长期以来,我国在创新创业教育环节上有所欠缺,高校创业教育体系不健全,创业教育相关课程覆盖率低,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脱节。大学生创业缺乏必要的管理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知识的储备。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停留在书本层面,缺乏对实务的理解和认识。对开设公司需要掌握的公司法、经济法和税法等相关内容知之甚少,对创立公司感到茫然。

(三)团队合作意识欠缺

大学生思维活跃,自我意识强,团队合作意识相对较差,团队磨合期较长。大学生创业团队成员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还较为普遍,多学科交叉互补的团队结构应该是团队协作的首选。

(四)项目开展缺少必要的资金来源

首先,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资金来源有限。加之对市场理解上的偏差,造成项目的创意和出发点往往仅定位于细分行业的少数消费群体,导致市场空间受限。即使项目从技术开发或是经营思路上能够实现,但并不代表产品或者商业模式会被消费者接受,此类项目很难吸引投资人的关注,项目初期难以融到资金。

(五)欠缺对项目包装的能力

一些具有潜力及投资价值的项目,由于项目团队缺少必要的创业辅导培训,团队成员不善于撰写商业计划书,商业计划书学院派风格浓重,看上去更像是一篇科研项目汇报。计划书偏重科研阐述,缺少必要的行业分析、竞争对手分析、盈利预测、发展规划等内容。項目路演人员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差,抓不住投资人真正关心的问题,导致有潜力的创意难以被投资人接受,造成项目夭折。

(六)对项目盲目自信

主要体现在对自己提出的创意过度自信,不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忽视身边的竞争对手,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过于理想化。结果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盲目前行,最终以失败收场。

(七)过于注重高科技、忽视市场需求

过度关注技术的先进程度,缺乏对市场需求的理解,往往会出现过度研发的现象。也就是说产品研发的程度已经远远超出市场对产品品质或质量的需求程度,难以实现产业化。这往往是缺乏必要的市场调研导致的,势必会造成研发成本高居不下,创业举步维艰。

(八)创业团队延续性问题难于解决

大学生在校期间组成团队创业难以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团队成员的稳定性。当毕业季来临之时,如何避免核心团队成员离职成为非常现实而棘手的问题。部分成员难免会考虑是继续创业还是选择全新的就业机会,这势必会造成团队的不稳定。很多在校期间尝试创业的大学生面对这一问题也只能选择放弃创业的打算。

三、如何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思维养成体系

(一)提高大学生对政治经济的关注度

国家政策导向是创新创业方向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养成的根本是要做好对政府出台的重要文件的研读和理解。应该引导大学生把握国家政策导向,不能以简单的生活认知进行创新创业的出发点。例如:2015年全国两会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创客”等最新关键词,就是创新创业灵感的来源,是未来国家大力扶持的产业方向。

(二)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

目前,很多高校在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及学科穿插互补上,还处在逐步探索阶段。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上,缺乏系统性及实践性。不妨成立虚拟的“创业教育学院”,完善课程体系,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创业教育并不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教育,但高校要给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一个创业教育的平台。

(三)建立创业导师队伍

当前,创业教育在各高校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人员不稳定、专业素质不高等方面因素严重制约着创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传授的知识更多地停留在理论层面。因此,高校应该有目的地尝试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和优秀的企业管理人员担任客座教授,为学生传授相关的创业经验,强化案例教育。

(四)鼓励师生联合创业

以学生为创业主体,鼓励创业指导教师以股权投资方式参股学生创业企业。通过师生联合创业的方式,弥补大学生实践经验、社会经验不足的短板。有助于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提高师生创业的积极性。

(五)建立校级创业引导基金

以高校为主体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委员会,通过立项审批,对有较强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品学兼优、学有余力的创业团队给予创新性实验计划经费。有助于加强师生合作及专利技术的有效转化。

(六)组建校友创业专家辅导团

聘请事业有成的校友组成校友创业专家辅导团,定期为学生开设“校友创业辅导班”,通过剖析国家政策环境,介绍创业政策,分析创业各种利弊因素,分享创业经历等形式,打造项目、资金、人才对接的全新平台。

(七)利用互联网资源做好创业知识普及教育

高校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电脑和手机客户端等便捷的信息平台,补充传统教育方式的不足,使教育更加生活化、多样化。就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而言,可以为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公众号,在公众号上可以随时丰富更新创新创业相关信息,使创新创业微信公众号成为创业知识普及及师生创业互动平台。

参考文献

[1]杜刚,李亚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时代金融(中旬刊),2015(5).

[2]曹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研究——以吉林省为例[D].东北师范大学,2014.

[3]CITE2015亮点解读《2015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it.sohu.com/20150403/n410770226.shtml,(2015/4/3).

作者简介

设计思维与创新创业 篇12

关键词:建筑设计创新,可拓性思维,发展模式

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 经常可以发现人们运用可拓学的方法去发现和改造事物, 最后做出相对应的创新。因此, 我们也可以将建筑设计中所需要的创新工作运用可拓学的知识来加以解决。运用可拓学的知识, 来将一系列的思维方式方法、各个学科理论知识加以创新, 然后创造出新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模式。

1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性思维的内涵及意义

1.1 内涵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性思维的基础是“可拓思维”, 核心环节是“可拓分析”和“可拓变换”, 其基本思想是:在创新中运用可拓思维和方法,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 探寻设计控制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借助于逻辑化、启发式的分析和变换, 使建筑设计创新中所涉及的目标、条件、对象等因素逐渐条理化、具体化, 实现设计条件的整合, 创新性地解决建筑设计中的条件问题、矛盾问题和价值问题, 使建筑设计创新这一过去主要依靠灵感、不可控制的黑箱型过程转变为更多地依靠理性的、可控制的白箱型过程, 增加创新的理性、效率和稳定性。

1.2 意义

可拓建筑设计创新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为:1) 建筑学、创新学、可拓学三个学科具有共同的行动指针、相同的认识基础和学科交叉的契合点, 为三个学科提供了学科增长点;2) 以可拓逻辑来整体研究创新过程中的条件、目标和对象, 能够改变建筑设计创新的思维框架;3) 它将可拓学的哲学基础、基本理论、方法体系应用于建筑设计创新的过程中, 能够构建全新的方法论体系;4) 它用形式化模型来描述和分析创新中的条件、对象、目标, 并通过一系列变换生成创新策略, 能够形成一套有理可依的理性创新方法;5) 它的形式化表达和推导体系, 为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创新提供了理论平台, 为建筑设计创新的智能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性思维发展模式分析

我们在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过程中, 就根据可拓学的知识来提出了逆向思维模式、共轭思维模式、菱形思维模式以及传导思维模式这四种类型的思维创新模式, 做到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的加以创新的应用, 进而逐步建立了一个以可拓学为基础的建筑设计创新理论体系及方法。下面就对这几种可拓性的思维发展模式与建筑设计之间的联系做出解释和分析。

2.1 建筑设计创新中运用的逆向思维模式

我们在创新的探索过程中, 跟其它学科的发展一样, 将逆向思维模式加以重视起来。逆向思维所阐述的方法其实很简单, 它要求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 不要固守原来的套路和方法, 要打破常规, 寻找一种不同的思考模式, 甚至是要求我们有的时候在思考问题的时候, 要反其道而行之, 不能将思维局限起来, 使其在思考过程中, 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这样的思考方式虽然有违常规, 但是它可以为我们在创新的过程中提供新的思维方法及思路, 从而可以获得一个更加有效的突破, 从而获得一个更大程度上的创新。

根据创造学的原理来看, 我们的逆向思维模式主要包含着所研究对象的方向、方法、属性及原理方面的思维逆向, 而在可拓学中, 我们会使用形式化的方式来描绘和运用非物元及反物元等思维模式来做到我们在对此学习过程中的更好理解。

2.2 建筑设计创新中运用的共轭思维模式

我们在通过可拓学的理论知识可以知道, 我们这个世界上所存在的任何事物, 都存在着正负、软硬、显潜及虚实的这个四个方面的共轭部, 并且在事物的存在过程中, 这四对的共轭部之间还可以进行相互之间的随机转变。

对待一个研究对象, 当我们在对它进行共轭分析之后, 不仅可以对事物的本身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并且还可以利用这四个共轭部之间存在的转变去探讨怎样去解决问题, 实现思维方法上的创新。作为开拓学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模式, 共轭思维模式, 其所使用的原理主要是来源于共轭变化原理与共轭分析原理。共轭思维模式因为其本身所存在的独特的思维特点, 使得我们可以将事物存在的本质进行了解清楚, 发现其优劣之处存在的地方, 然后再依据共轭部之间的转变原理, 从而去实现我们所要求其要达到的目标中去。

建筑设计过程中经常会有很多工作并不是我们都可以去很容易胜任的, 我们在此工程中, 会遇到很多有利及不利的条件, 它们有时在存在方式上具有显潜性, 而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 我们若是使用常规方法, 没有做到对问题本身的认识, 就很难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因此, 在解决这些问题时, 建筑工作者往往就会通过共轭分析的思维方法来进行解决。将一些不利的环境因素转变成有利于建筑建设中有利的因素, 形成一种具有其环境及其地域特点的建筑物, 这样就会化难为易, 甚至可以创造出更好的作品来。

2.3 建筑设计创新中运用的菱形思维模式

菱形这个形状自身具有的特点是由一点慢慢的扩大, 然后扩大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 再慢慢集中成一点。而我们将这种模式运用到我们的创新思维中, 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就是在研究一个对象之前, 先要对研究对象本身做出一些发散性的思考, 然后再加以集聚, 将发散性思维得到的东西集中处理。

在菱形思维模式中, 一般来说, 这种先发散后收敛的思维模式包含着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的是将所遇到的问题看做是一个点, 然后通过发散性思维去思考, 最后思考的内容慢慢的丰富起来, 当发散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 再进入第二个阶段, 将所发散的思维加以收敛, 一般做到集中的思考, 然后获取有利于创新的东西, 去加以创新。

一般在建筑设计的创新过程中, 我们在使用菱形思维模式的时候, 不单单只是运用单一的菱形思维模式, 而通常是进行多个过程的菱形思维模式。在创新的过程中, 不断地去探寻可以发散性的东西, 然后收敛回来, 进行有效的创新, 这样可以做到很好的总结及对思维的概括, 以便于我们在发散的过程中, 不会因为发散的太远, 而偏离到了建筑设计创新中来了。这样做也可以做到满足于人们对于建筑设计及相关思维过程中所存在一些特点的认识, 因此, 使用菱形思维模式, 不仅仅给建筑设计过程带来有利的影响因素, 也便于我们进行对建筑设计方面的教学及沟通。

2.4 建筑设计创新中运用的传导思维模式

什么是传导变换, 这个在可拓学中给出的解释就是我们确定的某一种对象在进行一种变换之后, 从而使得另一种对象也发生了变换。在传导变换中就会产生了传导效应。

我们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 常常会遇到很多的矛盾不能够进行直接的解决, 因此我们就需要利用这里传导思维模式来进行化解。可以将原有的矛盾转换到其它问题中去, 一便于我们可以对工作的顺利开展。传导模式在建筑设计创新中的应用, 给其发展与创新带来了很好的办法。其中, 这种方法在我国古代和现代的建筑工程中都已经出现过。

3 结束语

我们在建筑设计工作的过程中, 常常会因为环境、地域及社会, 甚至是风俗习惯的因素而带来很多的问题和困难, 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 往往我们通过一些常规的方法得不到满意的结果, 同时我们在建筑设计工作开展的同时, 需要不断的加以创新, 因此, 我们可以结合开拓学的相关知识, 来提出逆向思维、共轭思维、菱形思维以及传导思维的四种模式, 来做到对建筑设计中的创新要求。进而在发展的过程中, 不断的去构建成了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性思维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薛名辉, 邹广天.面向科学性设计问题的可拓建筑设计[J].华中建筑.2011 (09) .

[2]连菲, 邹广天.化解矛盾, 寻求创新--可拓建筑策划理论探析[J].新建筑.2010 (03) .

上一篇:建筑板材下一篇:飞行控制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