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思维

2024-07-29

创新设计思维(共12篇)

创新设计思维 篇1

思维定势是指人们用一种固定了的思路和习惯去考虑问题, 表现为人们思维的一种倾向性和专注性。它是一种思维的惯性, 其基本特征是: (1) 将新问题归结为旧问题的趋向性; (2) 扩大已有经验的应用范围。思维定势有积极的一面, 但也有消极的一面, 主要表现在习惯性思维上, 容易产生负迁移作用, 也会造成方法定型化, “先入为主”的情况有时还会以“功能僵化”的形式反映出来, 从而形成思维的惰性与呆板性, 妨碍创新思维的发展。

为了克服思维定势消极的一面,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应采取反思维定势的措施。克服思维的封闭状态, 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克服思维的惰性状态, 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克服思维的僵化状态,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克服思维的凌乱状态, 培养思维的组织性。

已知买3个空啤酒瓶可换1瓶啤酒。现在有120个空啤酒瓶, 最多可以换多少瓶啤酒?” (1瓶啤酒指1个空啤酒瓶+1个啤酒瓶中的酒) 。学生都这样做:120÷3=40, 4÷3=13……1, 13÷3=4……1, 4÷3=1……1, 剩下3瓶还可以换一瓶, 总共可以换:40+13+4+1+1=59 (瓶) 。许多家长也这样认为。但这道题的答案是最多可以换60瓶啤酒。家长不禁感叹:这简直就是“脑筋急转弯”, 成年人都想不出, 孩子怎么办?家长为何有这种感慨呢?是因为大家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

解决本题当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 可以从别的方面来思考问题, 只需从题目中3空瓶啤酒瓶可换1瓶啤酒这个条件进行组织, 再灵活、创造地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种思路:逐步推导法。第一次, 用120个空啤酒瓶换来40瓶酒 (含瓶) , 喝完酒后得到40个空啤酒瓶;第二次, 用40个空啤酒瓶换来13瓶酒 (含瓶) , 还剩1个空啤酒瓶, 喝完酒后得到14个空啤酒瓶……列式:120÷3=4040÷3=13……1, (13+1) ÷3=4……2, (4+2) ÷3=2, 40+13+4+2=59。因此, 一共可以换59瓶啤酒 (不含酒瓶) , 还剩2个空啤酒瓶。关键剩下2个空啤酒瓶怎么处理?方法1:分析酒瓶个数与能喝到的啤酒瓶数之间的关系。喝完40瓶酒后, 原来的120个空啤酒瓶就剩下40个空啤酒瓶即喝40瓶啤酒需要80个空酒瓶, 每喝1瓶酒要2个空啤酒瓶, 因此2个空啤酒瓶可以换1瓶啤酒喝。方法2:借助生活中借东西、还东西的经验得出, 可以先向商店借1瓶啤酒喝完后再给商店3个空啤酒瓶。这样还是按照3个空啤酒瓶换1瓶啤酒 (含酒瓶) 的方法交换, 商家并不吃亏, 即从这个角度看, 2个空啤酒瓶换1瓶啤酒 (不含酒瓶) 也是可行的

第二种思路:根据3个空啤酒瓶可以换1瓶啤酒以及每瓶啤酒 (含瓶) 喝完后又有一个空啤酒瓶, 得出每2个空啤酒瓶可以换1瓶啤酒 (不含瓶) 。因此, 120个空啤酒瓶最多可以换60瓶啤酒 (不含瓶) , 列式为:120÷ (3-1) =60。

通过思维的转移, 从而不使自己的思维局限于某一点或某个侧面, 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转移思维方向与联想方式, 不断改进与扩充已有的结果, 不仅重视常规方法, 同时也重视非常规方法, 得出的结果立竿见影。

又如有3个大学生到一个旅店投宿, 旅店还有一间客房, 安排他们3人住在这间客房里。经理说要收600元, 于是他们每人交了200元住下了。后来经理发现他们是大学生, 可以优惠一点, 决定总共收550元。经理派一名服务员退给他们50元。服务员边走边想, 50元他们3个人分也分不开, 不如给他们30元, 剩下的20元就归我了。服务员退给他们每人10元, 私自留下20元。可是他回去一想, 觉得有问题, 怎么算都是少了10元。他想:他们每人交了200元, 我退给他们每人10元, 等于他们每人都交了190元, 190元×3=570元, 再加上自己留下的20元, 总计590元, 那么还有10元钱到哪里去了呢?解决本题时可以用逆向思维来思考。用逆向思维去考虑和处理问题, 往往可以是从“出奇”出发, 而达到“制胜”的目的。

什么是“逆向思维”呢?逆向是与正向比较而言的, 正向是指常规的、公认的或习惯的想法与做法, 逆向则恰恰相反, 是对传统习惯、常识的反叛, 是对常规的挑战, 它能克服思维定势, 破除经验和习惯造成的僵化模式, 它会使人感觉新颖, 喜出望外, 别有所得。实际上, 这种逆向思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倒过来想”。它的基本特点是:从已有思路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顺推不行, 就考虑逆推;直接解决不行, 就想办法间接解决。本题可这样解释:600-50=550是3个人的, 服务生藏起来了20元 (20元也是3个人的) , 每个人还有10元:3×10=30, 50+20+30=600。或实际上是三个人每人交给190元, 一共花了570元, 其中550元给了老板, 剩下的20元被服务员拿去了。换个思维方式思考, 再困难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

在生活中, 人们总是习惯于用某种固定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 总是习惯于按照一种方式去解决问题, 从来也不去尝试全新的思考方式, 这会让人的思维逐渐僵化, 会让人的生命变得毫无生机。如果能突破思维定势, 换一种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 换一种眼光去面对困难, 就会获得丰盈又芬芳的硕果。

创新设计思维 篇2

(1)概念

形象思维是指以具体的形象或图像为思维内容的思维形态,是人的一种本能思维,人一出生就会无师自通地以形象思维方式考虑问题。

形象思维内在的逻辑机制是形象观念间的类属关系。抽象思维是以一般的属性表现着个别的事物,而形象思维则要通过独具个性的特殊形象来表现事物的本质。因此说,形象观念作为形象思维逻辑起点,其内涵就是蕴含在具体形象中的某类事物的本质。

(2)作用

创新设计思维 篇3

一、摒弃表象的错误经验,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

物理现象普遍存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学生在学习各种物理知识之前,头脑中已形成由物理现象所产生的各种观念,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直接影响物理概念的正确建立。如“相对运动与静止”“匀加速运动”“动量守恒”等物理概念与模型的建立时,学生受生活经验的表象影响,造成思维障碍,经常得出错误的结论,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时,思维偏离正确的轨迹。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最有价值的本钱。”因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突破表象,从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联系中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去伪存真,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分析、解决物理现象和问题。

二、将具象抽离,寻找隐蔽的实质

物理现象常涉及众多因素,有些是“显因素”,有些是“隐因素”,学生容易忽视隐因素,事实上许多“隐因素”才是物理问题的关键所在。如健身公园中的铁质双杠和木椅,在长时间太阳光暴晒下,是否温度一样高?相当多的学生都说铁质双杠的温度高。这种错误的结论的实质是学生忽略“长时间在太阳暴晒下”的隐形条件,仅凭生活中的经验——人体感觉的冷热程度来判断。把生活具象和抽象的物理概念相混淆。实际物理问题的实质往往是隐蔽在具象之中。需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由表及里,寻找物理现象的本质,找出与物理问题相关联的物理概念,并用学生掌握的物理知识解决物理问题,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才能对物理知识有深刻的理解。

三、激发兴趣,夯实基础知识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可能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培养学生发现物理问题的习惯,激发学习物理兴趣尤为重要。教学中不仅要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发现物理现象,还可制造一些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如探究“蒸发制冷”这一知识时,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发给每位学生一支温度计,让学生用用浸有乙醚的棉花团裹住温度计的玻璃泡,观察现象。学生惊奇发现温度计的度数急剧下降到0度以下,这一巨变让学生兴奋,急于探究其缘由。远比强调学生要认真学习有效得多。课外活动中多组织一些实用物理兴趣小组,如摄影、无线电、航模小组,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而且加深了物理知识的理解,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动手能力、动脑能力都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才能。任何科学知识的学习,除了兴趣之外,一定离不开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在传统教学中所强调的“双基”教学和训练非常重要,切不可轻视。在教学中应力求精讲、巧练、学透、活用,既减轻了学习负担,改变苦教苦练的题海战术,又有了好效果。

四、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创造能力

创造力是一种以智慧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由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格等要素构成。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继承以往教学优点的同时,一定要打破老框框,摆脱习惯性思维的缺陷,突破思维定式。如在“提问—讨论—反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在思考问题上“与众不同”,在平常作业时,要求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在批改作业时,不只满足学生的标准答案和完整的解题步骤,而对那些有独到见解的想法和答案,即使不够成熟,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日积月累,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能得到培养和提高。

五、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只有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也是克服思维障碍的法宝,也才能在原有思维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思维形式是多样性的,有形象、抽象思维,求同、求异思维,集中、发散思维等。教师更喜欢培养学生的求同性,要求解决问题思维趋同性时,对书写格式要求具有整齐划一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唯师、唯书的思维惯性,不敢质疑,不敢怀疑权威。若是这样培养学生,即便是高分生也难以具备创新能力。爱迪生的“奇思妙想”才使他成为发明大王,爱因斯坦的“离经叛典”才有了伟大且具超前性的相对论。因而在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时,必须重视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创造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想象思维。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离不开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研究的方法一般有如下步骤,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实验—验证假设—获得结论。物理学上著名定理、模型,科学家的重大发现、发明基本离不开上述历程,就中学生而言,与专家学者所从事的研究工作是有区别,但教师应教会学生适合研究的启蒙方法。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得出正确的共性结论。同时也应培养学生的科学创造精神,学习前辈名家的执着精神、愈挫愈勇的毅力、实事求是的态度、团结协作的品质。(作者单位:江西省鄱阳县职教中心)

消除思维障碍,培养创新思维 篇4

一、清除思维障碍, 提高思维能力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要扫除学生的思维障碍, 教师就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高中物理学习中一般会出现台阶现象, 也就是两极分化现象。高中物理阶段的物理知识, 无论是从难度上还是知识容量方面比初中阶段都难得多, 知识存在很大的跨度。种种现象表明, 高中物理知识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比初中高得多, 改变这种现象的办法是扫除学生的思想障碍, 不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 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展物理思维。其次, 进入高中以后, 存在的普遍现象是班级中物理成绩差异非常大, 不仅有个体差异, 而且存在群体差异。优等生能够通过观察顺利地解决问题, 但有的学生即便了解了课本知识内容, 对其本质问题还是不能深刻体会。如加速度的概念、电学、电工学等, 有的学生仍然会停留在初中的认识上。所以,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就要扫除其思想障碍,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 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方法, 消除思维定势, 适应新的学习形势的需要。

二、灵活联想变换, 培养有序思维

一切物理现象都是有序的, 人类对物理现象认识的过程也是有序的, 所以, 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具体做法是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方式, 使学生拓展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深度与广度。在做习题时有的题目可用基本方法解, 这些题目思路明确, 方法直接, 很容易得出正确的结论。而有些题目条件比较隐含, 内容新颖有趣, 提问深奥, 结果不容易直接获得。如果用基础方法去解, 则可能很难有结果。这就要求充分挖掘题目中的已知条件, 灵活地进行联想与变换, 找到最佳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牛顿定律F=ma这一公式, 是一个相对于质点的某一时刻而言的, 根据定律与有关概念学生应该能理解。运用牛顿定律要明确研究对象是哪一物体或一组物体, 要把它们看成是一个质点。质点一旦明确了, 质量m就能确定, 加速度a与受力F才能够分析出来。质点的受力与加速, 除了根据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弹力、摩擦力、电场力、洛仑磁力公尺与加速度定义、运动学公式外, 还需要把力与加速度结合在一起分析, 这样才能最终解决问题。

三、掌握思想方法, 促进思维迁移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详细地描述物理知识、定理的背景及形成的过程, 从逻辑性转向抽象性的过程, 论证推导的验算过程, 社会实践中应用的表现。全面地告知学生, 物理学科中每个定理的起源、发展、应用, 把科学思想方法和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长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例如:在教学“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 就在桌面上演示推动物体, 从静止开始慢慢前移, 如果停止推动, 物体则静止, 因此得出结论, 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同时, 告诉学生这一结论沿用了几千年, 直到后来人们发现, 当猛推物体时, 物体会从静止到运动再回到禁止, 这个过程中也是力来维持的吗?然后运用多媒体视频播放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过程, 把一个小球在对称的斜面上方释放, 如果没有摩擦的情况下, 小球就会滚至对面等高的位置, 然后往回滚动。如果把对面的斜面换成平面, 小球为了滚动到等高位置就会无限滚动下去。那么在实际生活中的小球实验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小球的停止?小球在滚动过程中有力在维持吗?通过这样的发散性思维, 学生产生了思维的迁移。

四、分析综合思维, 提高思维品质

为了从总体上把握事物的物理性质及运动规律, 就必须了解物质各个组成部分和要素的性质、特点和相互联系。所谓综合就是从事物的不同侧面出发, 综合分析各种情况。分析与综合强调的侧重点个不同, 但属于重要的思维方法。掌握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 训练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能力, 帮助学生提高分析与综合的能力, 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起到积极的作用。例如:在学习“欧姆定律”时, 为了弄清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采取先分析后综合的思维方法。先让其中一个物理量保持不变, 再探究其他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保持另外的一个物理量不变, 研究剩余的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通过师生一起实验最后得出结论:如果保持电阻不变时, 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保持电压不变时, 电流与电阻成反比。在这个基础上, 再综合得出欧姆定律。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电流、电压、电阻三者之间的变化获得思维方法, 这比直接告诉学生欧姆定律的意义更具有实际意义。

总之, 在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思维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克服思维定势, 有利于认清各种物理现象;扫除思维障碍,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思维, 不仅使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年魁.浅谈高中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学生数理化, 2010 (12) .

[2]张永胜.高中学生物理思维障碍的成因及突破[J].中学物理, 2010 (09) .

打破思维定势、谋求创新思维 篇5

------读《创新思维训练》有感

吴忠利通区金银滩镇东湾小学苏金海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犹如交了一个好友,从书中可以了解社会,感受生活。海伦-凯勒曾说过:“书像一艘船,把我们从狭隘的地方载向生活无边无际的海洋。”

翻开《创新思维训练》这本书后,我心喜万分,爱不释手,这本书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入手,既考虑到理论的系统性,更照顾到思维的训练性。内容丰富,事例生动有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简明的训练读本。使我一下子毛塞顿开,解决了在我头脑中困惑、迷茫的问题,真是拨乌云见丽日。他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方向。

“创新”是科学发展的源动力,是社会进步的源泉。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大家知道:我国神舟“五号”、“六号”的飞天,震惊世界使中国人扬眉吐气,这正是高科技创新的结晶。因此,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那么,教师在科学教学中如何打破思维定势,谋求创新思维呢?读了《创新思维训练》这本书后,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首先、要观念创新。

正如书中所讲,21世纪必然是一个“创新思维”的时代。观念创新就是要敢于破除旧观念,敢于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就是要解思想,破除各种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要大胆地去实践,去创新,而传统的守旧观念,传统的体制却压制创新,这就更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要不断的学习,课程改革下的新的思维,理念来充实自己,丰富自己,不断的给自己“充电”,1

不断的更新观念,大胆创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动性,大胆放手于学生。应该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气氛下学习,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要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

对于创新思维来说,惯常定势是一种消极的东西,要创新思维,也就是用不寻常的视角观察寻常的事物,使得事物显示出其些不寻常。所以,我们在创新思维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地打破头脑中的所有条条框框,以便充分激发我们的想象力,达到更好的创新效果。

“哥伦布的鸡蛋”这个故事大家肯定都熟悉了。那么,怎样把一只鸡蛋竖立在桌面上呢?哥伦布的方法是把鸡蛋一端的蛋壳磕破一点,形成一个平面,从而使鸡蛋稳稳地立在桌面上,看了哥伦布的做法,我们才意识到自己的头脑中原先有一个框框,就是“不许打破鸡蛋皮”,这一条束缚是谁强加给你的呢?是你自己。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呢?原因就是我们头脑中无形的束缚很多,实在是太多了。所以,要创新就必须摆脱定向思维的桎枯,超越重复、常规、传统的方式,在平时的教学中诱发学生的奇思妙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三,激发参与兴趣,增强探究的主动性,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倾向。它使学生获得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求知欲。学生一旦对所研究的事物发生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最优的兴奋中心,促使各种器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引起学习的高度重视,从而为参与探究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

根据小学生学习的特点,在探究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时时引

起学生惊奇、疑问、新鲜、亲近等情绪,引发情感体验,使探究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中,积极的去探究其中的奥妙。

如在教《奇妙的指纹》一课,让学生看完公安人员收集现场作案人员的指纹,最后破案的故事后提出疑问:“小小的指纹为什么能破案呢?”由于学生平常都看过类似侦破故事的电影,但却从没有去想过其中的奥妙。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产生了浓后的兴趣,迫切想知到原因,都去主动思考探究,增强了学生探究的主动性。

第四,提供参与条件,提高探究的实效性,培养创新精神。

在科学探究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探究的各个环节,尽量为学生提供充足、典型、较为完整的有结构材料,设计一个能满足学生探究需求的典型环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途径,调动手、口、眼、脑、耳等多种器官,参与探究过程,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获得科学知识。

如教学《物体的沉浮》一课,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各种物体的沉浮情况,教师可以分三步让小组进行操作实验:

1、准备体积大小相等,重量不同的两种东西。如:一个是木头小方块,一个是铁的小方块。让学生把这两种东西分别放到一个大容器皿(盛满水),观察这两种东西的沉浮情况,做好记录;

2、准备重量相等,体积不一样的两种东西,如:一种是石头,另一种是木头。同样把它们分别放到盛满水的器皿里,观察它们的沉浮情况,做好记录;

3、准备两种体积和重量不相等的东西,如:小石块和一张纸片,分别放到盛满水的容器里,让学生观察它们的沉浮情况,也做好记录。这样,学生凭借教师提供的条件,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做好实验操作结果的记录,进行比较,归纳出物体沉浮的条件。这种由师生共同创设的参与条件,学生参与程度高,学生智力活动潜力得到有效的挖掘和体现,提高了探究的实效

性。

第五、留有参与空间,调动探究的积极性,保护创新愿望。

我们要引导学生在旧知识的参与下,通过积极思维,用实验和观察的方法,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眼、动脑,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实验、推理、讨论等去发现规律,得出结论。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应把时间、空间最大限度的留给学生,使学生充分地去经理、感受,进行探究,将信息感受、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我们让学生去探究的真正意图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凭借这些知识去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在探究中得以体会科学家如何参与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科学探究的技巧和方法,养成探究态度和品质。因此,给学生充足、灵活的时间去探究,将会产生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这是一种不可估量的“长效”。

总而言之,科学教学中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老师自己要注重创新,同时更要激励学生创新,只有打破思维定势,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培养跨世纪的建设人才。

朋友们,请打开你手中《创新思维训练》这本书吧!我敢保证,你会有惊奇的发现和意外的收获。

最后,有一句话我想和大家一起共勉:

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 篇6

一、好奇心——质疑的基础,创新意识的萌芽

好奇心,人皆有之。爱迪生指出,凡是新的不平常的东西都能在想象中引起一种乐趣,因为这种东西使心灵感到一种愉快的惊奇,满足它的好奇心,使之得到它原来不曾有过的一种观念。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主动积极地去观察世界,展开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烈。教学中教师善于开发,利用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往往可以促使学生对新知识,新问题作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提出探究性问题,体现出学生的创造个性。

好奇是创新的使者,为促使儿童好奇心的发展,应创设引起学生观察和探索的情境,并善于提出难度适中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和找到答案。如在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出示一组积相等的式子:5×8=4×10。然后告诉学生,老师可以根据这一式子说出不同的几组比例。接着,教师便边说边写出了几组比例。学生很奇怪,这乘法算式与比例有什么关系呢?这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激起了学生的好奇,产生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促使他们想进一步探求出解题的奥妙。此时教师再引导他们去观察、思考、归纳总结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学得高兴,教师教得轻松。

有疑方能生奇,有奇方能激思,善思方能促创。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处于萌芽姿态的创新意识,让每一个学生养成想问题、问问题、挖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如在推导圆柱体的表面积时,有一位同学提圆柱的表面积一定要用“S=2πrh+2πr2”这个公式来计算吗?老师面带微笑,引导性地问:“那么,你说呢?”学生自豪地回答:“我认为可以把这个公式变形成为:S=2πr(r+h)。”多好的想法啊!创新的火苗在这里开始燃烧起来了,未来的希望将在这里腾起。

二、自信心——成功的源泉,创新思维的发展

自信心是对自己力量的肯定和充分估计,并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一定愿望的心理状态,它是所有事业成功的动力。没有自信就没有独创,就没有勇气将创新意识付诸行动。正如美国哲学家爱默生说的“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可见自信的作用之大。

“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就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这种意念和力量便是树立自信心的源泉。对小学生来说,学习是一种复杂、艰巨的智力活动,需要积极情绪的支持。再者小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情感的可塑性强,随意性大,正是树立自信心的关键时刻。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活动实现预期目标,从而产生成功的体验,促使自信心的形成与稳定。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主动建构者,学生的数学素质是通过数学活动而得到的。我们要本着“失败是成功之母”的思想来进行教学。如,在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时,先复习三角形,梯形的面积推导过程,问学生:“你们能根据三角形,梯形的推导过程把圆也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求它的面积吗?”学生听了都跃跃欲试。此时,教师给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实践。不多会儿,就有学生把圆平均分割,拼成了近似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等图形,并根据它们的计算公式推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师及时表扬了学生会动脑筋,肯定了他们的想法是正确的。课后,还把学生剪拼的图形贴出来展览,师生共同欣赏、品味和评论。教师在充分肯定每一位同学一切努力思考的结果的同时,对敢于跳出书本“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的同学给予了极大的赞赏,激励了学生的创造欲望,促动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这样,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体会成功,增强了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三、自尊心——前进的动力,创新情感的力量

自尊心即自爱心,是自我尊重和自我保护并期望他人和社会尊重和爱护的心理状态,它促使人积极向上,以追求实现更高的社会期望。自尊心较强的人有积极的进取精神,就会萌发创造意识,产生创造行动。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满足人的爱和受尊重的需要,人就会感觉到自己在世界上的价值,有用处,有能力,从而唤起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易于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小学生由于身心的发展,知识的增多,交往的扩大,自我意识的增强,特别希望得到周围人的尊重。这种自尊心往往是他们进步的内驱力。因此,教师应以友好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和尊重每一个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满足学生的表现欲,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大胆创新。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对学生好奇心、自信心、自尊心的培养,可以促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激发创新的思维,焕发创新的精神。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东青实验学校)

创新设计思维 篇7

一、思维创新的重要性

思维, 是行为的引导者, 是行为的先行者.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思维的引导下实现的.而根据心理学的研究, 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这几个方面:发现问题的能力, 探索问题的能力, 统摄思维活动的能力, 产生新思想的能力, 侧向思维、形象思维的能力, 对所选择方案与假设的逻辑证明与实验验证能力等.也就是说, 思维的创新, 是行为的创新的开始, 一般来说, 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来源于一个合理宽广的知识结构, 但同时也依赖于教师的引导和促进, 学生只有在探索思维的驱使下, 如联想、类比、猜测、直觉等思维的驱动下, 才能将知识进行转换和创新.因此, 可以说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精髓与核心.有一句俗话说得好:不怕做不到, 就怕想不到;只有想得到, 才能做得到;只有想得好, 才能做得好.

二、思维创新的实现

良好的教育理论, 可以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明确的方向, 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更具科学性和可行性.创新思维教学的实现, 有赖于教师对教学理论的掌握, 更有赖于教师在教学中的不断推动和引导.

1.不断强调, 以行动感染学生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活动都是学生学习行为产生的直接刺激者, 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要在高中学生中引起教学反响, 要想让学生意识到创新思维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教师就需要在日常的教学中运用创新思维, 以此感染学生.如课堂练习:已知f (x) =x5+ax3+bx-8, 且f (-2) =10, 求f (2) .这是道简单的题目, 如果按照常规的解法, 这个题目并无特别之处, 对许多高中学生而言, 也没有太多的练习意义, 但是思维的创新与变化, 使得问题具有其他的教学意义.

解:设g (x) =x5+ax3+bx, 则f (x) =g (x) -8.

∵f (-2) =g (-2) -8=10,

∴g (-2) =18.

又∵g (x) 是奇函数, ∴g (2) =-g (-2) =-18,

∴f (2) =g (2) -8=-18-8=-26.

这道题, 其实就是打破了常规思维, 采用了整体思维的方式, 将题中的几个量看做一个整体, 进而简化解题的步骤, 这样的解题思维不是最精妙的, 也没有到令人惊奇的地步, 但是, 作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来说, 通过这种富有思维和技巧性的解题教学方式, 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耳濡目染, 进而养成一种善于思考, 勤于创新的思维习惯.

2.推陈出新, 敢于“逆反”

任何新思维、新思想的创新都是在“推陈”的基础之上实现“出新”的, 从辨证哲学的角度看, 维持是事物发展的量变, 创新是孕育在事物发展中的质变.学生在学习中所产生的“新”思维是从“旧”思维上产生的, 因此创新要依赖于学生本身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 让学生在既有思维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才是合理的.比如逆向思考, 就是从常规思维那里得到启发, 进而思想创新.如:有红、黄、蓝、黑、白五个球, 分别装入红、黄、蓝、黑、白五个口袋, 每袋装一个球, 问至少有两个口袋与球的颜色不同的装法有多少种?此问题若从正面思考, 需将至少有两个口袋与球的颜色不同的情况分为四类, 即恰有两个口袋、三个口袋、四个口袋、五个口袋与球的颜色不相同的情况, 依据加法原理求得其结果.这样的思考方式是正面的、常规的, 但是我们都知道其解法繁琐且不好控制.若借助常规思维进行反思, 从逆向的角度来考虑, 想到“所有口袋与所装球的颜色相同”易得五个球装进五个口袋的装法有P55种, 而所谓口袋与所装球的颜色相同的装法只有一种, 即P55-1=119种.这样, 在常规思维的启发下, 也就实现推陈出新了.

学习不光是接受新的知识, 还要创造新的知识.高中数学教育作为学生思维训练的主要科目,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负有主要责任.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 应该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 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

参考文献

[1]俸文忠.“引导发现式”教学法的应用——以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为例[J].成功 (教育) , 2007 (10) .

激活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意识 篇8

●创设民主氛围, 激发创新火花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就要最大限度的发挥民主教学思想, 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主动探讨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某种意义上讲, 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 学生在课堂上自觉学习的热情越高, 创造性也就越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在教学民主方面堪称我们的典范, 他不光班级管理依靠民主, 讨论问题发扬民主, 就连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也要与学生共同商量, 甚至连公开课上学什么、学多少、学到什么程度, 仍然跟学生商量。他的这种教风, 给了学生重大的自主权, 让师生真正处于平等的地位, 从而将教师的意愿化为了学生自己的意愿, 给课堂带来了活力和生机。在这种环境中, 学生以主人翁和高度责任感自觉学习探索。试想, “主人”们一旦自觉学习, 主动探索起来, 思维岂能不活跃、创新意识的火花岂能不迸发。

●灵活结合教材, 激发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特点, 在教学中, 我结合教材, 大胆进行教学设计, 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信息技术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 加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欲望不同, 在教学中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 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并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在进行课程综合设计时, 教师要充分挖掘、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容, 提出恰当的信息技术综合设计课题, 这些课题应满足如下要求:一要有适当难度;二要在教和学方面富有探索性;三要能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综合设计中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自己解决问题, 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总之, 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创造教育的因素, 大胆地让学生自由发挥, 挖掘其潜在的创造因子。依据教材改革课堂结构, 优化教学设计, 以先进理论来展现全新的教学思路, 让学生创造思维与个性长足进步, 从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探索出“创新”教育的崭新天地。

●激发学习兴趣, 引发探究热情

教师要千方百计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只有产生了兴趣, 才会有动机, 这样思维活动得以启动运行, 获得信息, 检验信息, 使自己的知识水平由量变到质变, 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我采用多种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

1.目标激学

目标是一个人奋斗的归宿, 只有目标明确才会争取目标的实现。针对实际确立目标, 激励学生拼搏进取, 自觉地朝着预定的目标不懈的努力追求。于是我采用远景目标与近景目标相结合的方法:远景, 告诉学生社会的变革, 计算机将逐步成为全社会使用的工具, 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 而是不会使用计算机, 让学生从认识上领悟学习信息技术的迫切性;近景, 上课伊始, 展示目标, 在课堂上不断创设情景,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自觉投入参加学习, 激发进取心。

2.竞赛激学

争强好胜的心理, 使学生对竞赛性的活动很乐意参加, 输入汉字练习这一节, 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 针对这一现象, 利用好恰当的契机, 组织一次汉字录入竞赛, 利用计算机本身的考试软件进行竞赛, 人人上机, 看谁的速度快, 这样一来, 你追我赶, 促进了键盘操作及汉字录入的熟练程度, 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敢于冒险挑战的精神。

●学科“整合”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 篇9

数学家波利亚就曾指出:数学教学的任务是要加强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因此教师必须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深入挖掘教材的多解因素, 鼓励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向思考问题。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题技巧, 而且还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营造和谐平等的氛围, 培养学生进取自信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必须首先坚持教学民主, 在课堂内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充满信任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产生自觉参与到课堂中的欲望, 无所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因此,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 作为班级“特殊”的一员参加学生的活动, 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 互相交流思想, 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我在教学中非常注重教学情景, 在教学上做到由单一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知心朋友、指导者、帮助者与合作者, 转变为和学生共同探索的伙伴。例如, 在教学《长度单位》一课, 我转变了自己的角色, 我与学生融为一体, 将自己和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和学生一起比身高、量身高, 将所有人的身高记录起来, 然后每个小组进行, 看看谁最高, 高多少, 当时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我就抓住时机, 在欢快的课堂气氛中引入课文内容、讲解课文内容、练习课文内容, 学生也就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接受了新知识。

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 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 多启发、多引导,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尽情展现自我, 给学生创新的机会。引导学生开展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训练, 使他们在处理问题时能随机应变, 触类旁通, 培养他们思维的流畅性和独创性。

在教学过程中, 我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机会, 让学生在操作中自主探索, 从而有所发现, 找到规律。例如, 在教学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时, 我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的物体, 如牙膏盒、冰箱、空调、魔方等等,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再让他们每人摆动学具, 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搭一搭, 充分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 再让他们用多个小正方体摆多种多样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培养其创新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这时我出示一个大正方体 (由27个小正方体搭成) 让学生看一看, 想一想, 由几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 用几个小正方体才可以搭成一个比它大的正方体呢?学生兴趣极高, 在动手操作中,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互渗透, 创造思维解决了问题。

三、改革评价方式, 培养创新品质

盖茨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有增强满足的感觉, 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渴望成功是学生内在情感的需求,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必须改革评价标准, 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 欣赏学生就必须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老师要有一颗宽阔的心, 善于包容学生, 谅解学生的错误, 同时应看到学生可贵的潜质, 着力挖掘。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不能因个人好恶而对他们冷嘲热讽, 泯灭他们的创新意识。对学生迸发的创新思维火花, 要加以呵护, 不要吝惜自己的大拇指, 以及“你真行”“你真聪明”等激励人的话语,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产生内在的、高层次的愉悦和强大的内驱力, 以争取更大的成功。

培养创新思维实现创新突破 篇10

而要实现思维创新, 前提是把思维定位于新的深度、广度、高度和速度。 创新思维是人的基本能力, 要创新就得有创新思维。 但创新思维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 而是在实践基础上逐步培养和提高的。 培养和提高领导创新能力的过程, 实际上也是思维的开发、训练和行为修养、实践锻炼的过程。 那么如何培养创新思维?

1.强化问题导向。 培养创新能力, 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重视问题意识。 因为, 问题会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驱使人们积极思维, 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快速变化是时代的特点。 每一个成功的奇迹都是不断求新、求变的结果, 多变、快变、巨变是21 世纪的主旋律。 我们在变化中寻找问题的起点, 在变化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陶行知说, “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 大科学家玻尔也说, “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 去发现知识, 去实验, 去观察。 ”由此, 我们不难体会到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密切关系, 应该说, 任何创新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问题也是创新的起点。只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看到自身的差距和不足, 才能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2.树立明确目标。 发现和确认问题后, 我们的工作就有了明确的目标。有了目标, 内心的力量才会找到方向。任何创新活动, 都是和目标分不开的, 也是为追求一定目标而展开的。目标有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之分。长远目标, 能激发我们恒久的创造和探索热情, 为创新提供经久不衰的动机和动力;近期目标, 则能激发起人们进行创新的冲刺和冲动, 并对领导创新产生思维“聚焦”的作用。

有些人主观上却缺乏开拓精神, 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或固步自封、自我感觉良好, 不想再创新优势, 攀登新高峰, 仍然停留在“不求上进、但求安稳、得过且过”的心理状态中, 即使口头上喊着创新, 也是漫无目标的创新, 这无异于浪费时间和生命。 因此, 在创新过程中, 务必要把握住创新的目标, 在失败中寻求成功的动力, 在挫折中磨励自己的意志, 始终如一地沿着目标奋斗, 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3.调动创新欲望。 实现创新目标的动力, 来自于一定的压力和欲望。 一个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没有创新欲望的人, 不可能追求创新, 也不会有所创新。 一个人有欲望, 才会有朝气, 才会积极主动, 才会有创新的行动。 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心中往往充满强烈的进取欲望, 而决不甘居人后。 法国统帅拿破仑曾说过,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 不是一个好士兵。 ”兴趣是最好的动力, 人按兴趣做事, 能够发挥潜能80%~90%, 注意力高度集中, 长时间不疲劳。 广泛的兴趣, 能使人们接触和注意多方面事物, 获得广博的知识, 具有开阔的视野和眼界, 从而强烈地吸引人们去不断开拓和创造。

4.塑造良好心态。 创新的过程也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 需要培养广泛而持久的兴奋和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心态决定命运, 有积极的心态才有积极的人生。 良好的心理状态, 不仅是创新活动正常开展的保证, 而且对人的一生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消极的心态会抑制人的聪明才智, 长期的消极心理还会形成浓重的心理阴影, 产生更大的心理障碍, 影响创新目标的实现和规划的落实。 在创新过程中, 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在创新过程中, 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努力做到:不为功利所动心, 不为挫折所折腰, 不为困难所吓倒, 不为压力所屈服, 始终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宠辱不惊, 真正成为工作和生活中的强者。 在创新过程中, 常常会遇到逆境和困难。 逆境并不可怕, 只要有一颗不可战胜的心, 我们就能战胜逆境, 赢得胜利。

5.注重知识积累。 创新是以渊博知识为源泉的。 一个不学无术、孤陋寡闻的人难以对各类问题有什么高见。 所以, 广博的知识是创新的基础。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厚积才能薄发。 知识积累越丰富, 创新的成功率就会越高;理论根基越深厚, 创新的思路就会越清晰。 如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 我们每个人都要有强烈的“本领恐慌”, 老老实实多学习, 既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恶补” 与本职工作有关的基础知识, 又要根据不断变化的新形势, “快充” 与实际工作有关的新技能”。 纵观历史, 凡是有作为的先哲伟人、巨匠大家, 几乎无一不是博览群书、学富五车、通晓古今、才识渊博者。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在其所著《领导者》一书中, 考察分析了包括毛泽东、周恩来在内的许多杰出政治家之所以成功的原因, 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他们酷爱学习, 善于观察, 勤于思考。人之所以聪慧练达, 知识渊博, 也是通过不懈的学习获得的。要养成酷爱学习、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才能不断夯实创新的知识基础。

6.讲究创新方法。 要创新, 必须懂得创新的方法和艺术。否则, 辛苦劳累, 还不会有效果。 创新中遇到困难是难免的。遇到困难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缺少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用的不是找借口, 遇见问题绕道走, 而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怕的不是困难, 而是在困难面前缩着头, 缺少解决问题的办法。 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任何问题、任何困难, 就不成为问题和困难了。 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有些人面对复杂局面和遇到复杂问题, 总习惯于将它想象得很难解决。 实际上, 并不是所有复杂问题都难以解决, 也不是所有难以解决的问题都是复杂问题。 复杂的不是问题, 而是看待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7.善于运用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什么都重要, 它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想象力对于创新是非常重要的。 人类历史发展充分证明了想象力的重要。 古今中外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思想家、艺术家, 都具有丰富想象力。 很多伟大科学理论、发明创造都萌芽于想象。

当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 牛顿悟出了万有引力;当蒸汽把壶盖吹起来了, 瓦特悟到了别人看不到的新动力;当莱特兄弟梦想像鸟一样在空中飞翔, 他们的飞机实现了人类飞翔的梦想。人的想象力需要培养, 想象力是人与生俱来的。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 搞得不好, 想象力会被扼杀;搞得好才会成为爱因斯坦那样有创新能力的人。

8.培养坚强意志。 在日常的、常规活动中, 意志和毅力因素表现得并不明显;但在创新活动中, 目标和方向性表现得异常强烈、鲜明, 没有它, 艰巨复杂的创新活动往往难以维持和进行下去;没有它, 宏伟的创新事业也难有成就和难以成功。

创新就是从无到有的突破, 就是我们过去没有的、过去不知道的、或者过去知道但不会做的, 现在通过探索把这些工作干上去了。 面临21 世纪的快速发展, 我们要完成自己的工作, 不断创新突破, 创新思维非常重要。 当下“十二五”收官, “十三五”开局, 我们国家正在转型跨越的征程中, 我们所面临的困局, 需要不断地创新突破才能实现真正的赶超。 21世纪竞争的实质是创新竞争, 不仅激烈而且残酷。 “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 唯有创新才能不断突破发展。

摘要:新的发展要有新的思路, 而新的思路来源于思维的不断创新。创新思维是人的基本能力, 但创新思维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 而是在实践基础上逐步培养和提高的。我们可以通过强化问题导向、树立明确目标、调动创新欲望、塑造良好心态、注重知识积累、讲究创新方法、善于运用想象力、培养坚强意志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思维创新,问题导向,创新欲望,创新方法,培养坚强意志

参考文献

[1]王鸿生.世界科技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6.

[2]天津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创新与发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启迪创新思维 点燃创新火花 篇11

摘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把读还给阅读主体;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追求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和谐统一,这样才能合理兼顾三者的关系,形成合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尊重和保护;使学生的创造力得以培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能力;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时代的需要,也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我们的教育要“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为此,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那么,如何才能在阅读教学中全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启迪创新思维,激活创新情趣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事物,并能主动思索问题的原动力。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创新。为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了以下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情趣:

(一)以疑激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才能激起他们创新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上下工夫,学会设疑、释疑。如教《一分试验田》一文,我让学生根据题目来设疑:“谁种一分试验田?为什么要种一分试验田?一分试验田有多大?怎样种?种的结果怎样?”由于抓住主要的问题来设问,并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学生学习情绪极佳,很快便弄清课文的大概意思,并把握了这篇文章的脉络。又如教《飞夺泸定桥》一文,我引导学生注意敌人说的飞过来吧的“飞”和题目中的“飞”,使学生对两个“飞”字的含义产生疑问,学生经过查字典,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反复阅读课文,展开议论,终于弄明白两个“飞”字的意思是截然不同的。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自学和钻研的兴趣,使他们懂得在阅读课文时,要善于捕捉突出中心的关键字眼,并反复推敲,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二)以境引趣。只有带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才能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对《梅雨潭》、《桂林山水》等文章,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挂图、幻灯片,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播放配乐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的创新兴趣便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升华。

(三)以读生趣。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才能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去阅读课文。

二、质疑研讨,启迪创新思维

我国古代哲学家张载说过:“学则须疑”。质疑是思维的开端,在语文阅读学习中,只有对课本进行认真研究、全面思考、深入理解,才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并且这一思维过程具有很大程度的创造性。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我越来越认识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环节。

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经过想象推理,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较大。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边树”,“敲”不会打破“岑寂”,反而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可见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爆发出的想象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课堂解疑是解决学生疑问的主要途径。有些疑问,可能是个别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不具有普遍性,但也不可弃之不管。教师可以在作业本上标明“这个问题仔细读一读课文第三段就会找到答案”、“这个词可以查词典解决”或简短地给出答案。他们尝到自己动脑解决问题的甜头后,在下一篇课文预习时,就更加积极、踊跃。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切地体会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密不可分的。

三、自由品读,张扬创新个性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是按照自己事先准备好的教案进行教学,千方百计地要把学生的思路往自己的教案上靠。这样的结局使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保证。另外,从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关系上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经常被教师的讲解和所谓的标准答案所束缚,使阅读这种本应该是阅读者极富主观性的个体再创作过程,成为机械、呆板的学习过程,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学生的创新意识也被泯灭。总之,教师、学生、文本三张皮的状况充斥着阅读教学的课堂。

一篇文章写道:“墙上一只虫子在艰难地往上爬,爬到一大半,忽然跌落下来,这是他又一次失败的记录。然而过了一会儿,它又沿着墙根一步步往上爬。第一个人注视着这只虫子,感叹道:‘一只小小的虫子,这样的执著顽强,失败了,不屈服;跌倒了,从头干。真是百折不挠啊!我遭到了一点挫折,我能气馁、退缩、自暴自弃吗?难道我还不如这只小小的虫子?第二个人注视着它,禁不住叹气道:‘可怜的虫子!这样盲目地爬行,什么时候才能爬到墙头呢?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方位,它就能很容易地爬上去,可它就是不反省,不肯看一看,唉!可悲的虫子,反省我自己吧!我正在做的那件事如果再失利的话,我应该学得聪明一点儿,不能再闷着蛮干一气了,我是个有头脑的人,可不是虫子。一只小小的虫子给了人不同的启迪,得到了截然不同的结论,由此可以看出,人是有思想的人、有个性的人,对于一些问题的答案,没有固定的模式,阅读更是如此。我们常说这样一句话:一千个读者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虽然有些夸张,但其中蕴涵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们必须以个体阅读为基础,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依归,应该把课堂还给学习的主人——学生。把读还给阅读主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追求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和谐统一,这样,才能合理兼顾三者的关系,形成合力,使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具价值和意义,使学生的个性学习得到充分的肯定,使课文发挥最大的作用,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尊重和保护,使孩子的创造力得以培养。

开发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篇12

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是创造力,而开发民族创造力,培养创造性人才已成为各国竞争得焦点,而培养创造型人才又源自于教育。我们要教育孩子多动老筋,勇于创新,如果把孩子都教育成规规矩矩,俯首贴耳的小傻瓜,这样的社会是没有希望的。如果只强调知识不注重创造就很难有突破性发展,也无法持久进步。要发展就要创新,要进步就要创新,要推动生产力就要创新,一切奇思妙想就源于创新之中。

二、创造发明与创新、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创造发明:利用创造性思维创制新的事物, 首创新的制作方称为创造发明,通俗地说就是创制以前没有的物品和制作方法。具原创性或首创性

创新:利用创造性思维改进原有事物或原有制作方法,使之成为新的方法、新的事物。通俗地说就是新

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创造性活动中发现问题的思维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维,或者是指一切能导致创造性成果(如新的思维、理论、方法、策略、作品、艺术形式、艺术形象等)的思维形式。

三者的关系是:创造发明与创新是创造性思维运用的结果,而创造发明与创新的区别又在于创造发明具有原创性,而创新不具原创性。

创造思维形式是创造性课堂教学的第二要素,是创造性课堂教学的目的之一。常见的创造思维形式有:联想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侧向思维、逆向思维、灵感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想象思维、立体思维。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应不断地运用创造性思维去分析问题、去解决问题,得出新的结论、新的成果。使之不断的提高创新能力。

三、创造思维形式的运用

联想思维的运用

联想思维:由一事物而想到与之相关联的另一事物的思维过程称联想。从联想的过程分析,这个“由一事物”指的是已经感知的事物(原型),“另一事物”就是正在需要解决的事物(新事物),因此联想的心理活动过程就是把已经感知的事物与正在需要解决的事物联系起来。从联想的结果分析通过联想,产生了新的事物(成果),其模式为:

从而引导学生从生物学专用术语与汉语词语产生联想。

如在讲授高中物理“电势能”一课时,首先分析电场力作功产生势能,则这个电场力是原形,作功是联系电场力与电势能的共同点,作工产生势能,将这个作功转移到其它物质或物体上,故而有:

这样,既培养了联想思维又培养了发散思维。

在“作文立意”教学中的运用

作文立意是作文写作最具创新、最具活力的核心的部分,此时,若施以联想教学法,则学生创作思维活跃,立意深刻新颖,文笔流畅生动。如以“雪”做作文时,以雪为原型,与之相关联的是水,水是生命之源,水可以滋润万物,故而有:

或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的联想。

侧向思维的运用

侧向思维:是指利用其他领域的概念、知识、方法、思路和现象去解决本领域的问题,即从局外信息来解决本领域的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通俗地说就是换一个角度、绕道走、另辟蹊径。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变换角度所得到的杰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旁敲侧击、敲山震虎,这是另辟蹊径的结果;这是侧向思维运用的经典之作。

逆向思维的运用

逆向思维:又称反向思维,指的是在思考或解决问题时往往从反面去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即从反面想想、唱唱反调。它的优点在于主动打破常规思维的单向性、单一性、习惯性,有时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祸与福互相依存, 可以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 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指一件事情常常具有两面性,有时看起来是坏事也许是好事。又如数学上的正定理、逆定理。

琵琶既可以手指,又可以拨片,可横抱又可竖抱。而"反弹琶琶"是作者经过了多方向的"求异"之后,最终确定了朝原来的"信息"相反 (或相对) 的方向发展的一种精湛的艺术表现,立意新颖、旋律优美,是逆向思维巧妙运用的结晶。"反其意而用之"也是逆向思维的表现,没有异想,哪来天开?","熟不一定生巧","弄斧应到班门","不看风焉能使舵"等。

立体思维的运用

立体思维:是对一切固定的、一切框框的突破的全方位创新思考。运用全方位的立体思考是与人们脑海中的禁固思路相对立的,它可以帮助我们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来本质地把握事物的规律性。如一个完整方案、一个实验,你就得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进行周密思考,科学设计,这样你的方案才能完整,你的实验才能成功!数学的立体几何就是要运用立体思维去学习、去解决。

形象思维及运用

形象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对表象进行取舍时所形成的,以反映客观事物形象特征为主要任务的一种思维形式。

它紧扣事务的形与像,依靠场景、画面、图表、言语和符号等一切可以感知的表象,通过对这些形象信息材料的领会和理解,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是构思新假设、新理论、和新设想的必不可少的创造思维形式之一,不仅适用于文学、艺术等创作活动而且也适用于科学技术、创造发明等活动。

猜谜、编迷是训练形象思维的一种好方法。

(1)年级并不大,胡子一大把

不论看见谁,总爱喊妈妈。(打一动物)

(2)有根部入土,有芽不开花

虽是家常菜,园里不种它(打一植物)

编迷有多种方法

(1)象形法:即抓住事物的形象特征,把它和相似的事物联系起来。如花生——小屋子,红帐子,里面睡个小胖子。形象有趣

(2)直述法:抓住事物的某一个特点,通过比喻、状物等手法进行描述,越直接越好。

如公鸡——一朵红花头上戴,锦衣不用剪刀裁,清晨縔子特别亮,唱得千门万户开。

(3)反比法:即按照事物的形态、特征,从反面去构思造象。如棉花:不是棉树却结桃,桃子里面长白毛,到了秋天桃子熟,只摘白毛不摘桃。

发散思维及运用

又称扩散思维、辐射思维。通常是指以某一已知事物为出发点,通过联想、类比、分析或想象等活动,诱发新的事物的思维方式。这里“诱发”是关键,“发散”是特点,特征是新、异、奇。多才会有新、多才会有异、多才会有奇。其模式为:

其设问方式为“知多少”、“有哪些”。如以细胞为题:

利用“这个知多少”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发散思维的训练,学生就会去寻找“多”,从多中去寻找新、异、奇,从而列举了许多细胞名称。

集中思维及其运用

又称收敛思维、辐合思维、求同思维。集中思维通常以需要探求解决的问题为中心,从不同的角度方面,采用不同手段来解决这一问题的思维方式。其模式为:

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是课堂教学常用的基本思维形式,收敛思维是由"多到一",而发散思维则是由“一到多”,二者兼用效果更佳,

灵感思维及运用

是人们在偶然的时间、偶然的场合大脑中所爆发出来的一种非预期性创造思维。灵感有三个特征:非预期的突发性,不受意识控制的非自觉性,认识过程的跳跃性。灵感的非预期的突发性,是说它有会依照预定的日子和钟点而来,你千招万呼它偏不来:你无意寻觅,它却仓促而至。它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在发明活动中只占极短暂时刻。灵感的不受意识控制的非自觉性,即不以人的意识所左右。灵感在认识过程中的跳跃性,是指这种思维是在跳跃性认识突变方式中实现的。正是灵感的突发性和非自觉性。因此,大凡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一旦灵感来临,便立即捕获,舍生忘死,在所不惜。灵感是一宝贵的创造力,也是创造思维、创造想象能力和创造记忆能力的巧妙融合。

想象思维及运用

是指在头脑中创造过去未曾感触过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将来才有可能实现的事物的形象的心理活动。想象是一种极其自由灵活的思维活动方式,发明者可以凭借想象的翅膀,海阔天空自由翱翔,出神入化,无羁无绊,想象是创造思维的重要思维基础。通过想象,作家才会有孙悟空大闹天空的精彩片段。“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这是诗人毛泽东的想象

上一篇:保险熔断下一篇:氧化物气凝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