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力创新思维(共5篇)
记忆力创新思维 篇1
一、音乐记忆法促思维创新
美国斯佩里教授通过割裂脑的实验, 证实了大脑不对称性的“左右脑分工理论”。因此, 我们知道负责形象记忆的是右脑, 上课时, 如果多利用一些音乐、绘图让学生利用右脑进行记忆, 将会提高孩子们的记忆力。比如, 在一年级的课堂上, 我们显而易见能看到音乐带给孩子们的快乐, 英语语感的生成和音乐策略大有关联。在歌曲中, 孩子们跟着律动的音乐, 唱着和课文内容相关的歌词, 整个身心都很愉悦, 在这种脑电波的刺激中, 孩子们完成了思维再创,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歌曲《This is Mr.Green》中, 孩子们通过练唱, 认识了难度较高的单词Mr.Green, 竟轻松掌握了, 在此基础上还能创新——替换歌词, 把Mr.Green换成Miss Li, 或换成其他人名。这种带有“替换功能”的最初级的学习策略, 能让孩子们初步地体会到学以致用的快感。
二、口诀记忆法促语感养成
对于那些苦于死记硬背的孩子来说, 含辙押韵的歌谣和首字母缩略词是两种常用的化苦为乐的记忆策略。在高年级的英语课堂中, 语法的构成和枯燥的理论知识是孩子们对语法无法接受和不能理解的内在原因。利用朗朗上口的口诀, 效果怎样呢?在教一般疑问句时, 五年级刚刚接触语法的孩子很难理解, 从Be动词的讲解到Be动词的提出, 孩子们就已经犯困了!于是, 让孩子仔细观察这两句的构成 (There is a house in the forest./Is there a house in the forest?) 孩子们清楚地看到Be动词的顺序变化了, 标点符号也从“。”变成了“?”, 于是很快得出结论:一般疑问句——Be动词往前提。总结是对了, 但总感觉律动感不强, 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于是我们一起把“句号变问号”这句改成了“句末的问号莫丢弃”, 这一改不仅顺口了, 似乎还很解气, 这么麻烦的语法似乎一下子在口诀中扎根了!紧接着, 学生根据口诀来变一般疑问句, 如There are some classrooms in the school.学生只理解一般疑问句中Be动词往前提, 却忽视一般疑问句中大部分some变any这个现象。于是在原有口诀再创:一般疑问句:Be动词往前提, 句末的问号莫丢弃, some改变成any。随着朗朗上口的口诀的诞生, 孩子们的语法学习效果与日俱增。此后, 我们还挖掘了多个小口诀, 有了这些小口诀, 学生多了一份学习技巧, 自然也多了一份学习主动性。
三、形象联想记忆法展想象
在小学课堂上, 利用思维导图, 设计图案、关键词、提炼课堂知识刚要, 可以更形象地记忆重点知识。王松泉 (1995) 认为, 板书是反映课文内容的镜子, 是展示作品的屏幕, 是教师课堂教学引人入胜的导游图, 是开启学生思维进入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 ……比如:沈国峰5A Unit8《At Christmas》第一课的板书, 就是通过直观的图和提炼关键词, 并使用连接词创作板书, 通过形象化的记忆特点, 学生初步尝试和学习了“知识储存的形象化”。这种一目了然让学生快速记忆的方法, 让学生形成了颇有画面感的有趣记忆, 并发散了思维, 也更好地促进其主动地学习。
四、游戏记忆法促思维涵养
有人曾对芝加哥小学生的主动学习效果进行一次广泛的研究, 即对比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和视学生为被动接受者的课堂做了研究。发现强调4年后的人际互动的课堂上的学生, 成绩大幅度提升了!所以——何不少坐多动, 进行模拟教学, 游戏教学, 让学生体验式的学习呢?如高年级游戏——重在思维拓展, 重在生生之间的参与和合作, 重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成果的生成。
五、归类记忆法显学习策略
《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 (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 21st Century, 2006) 指出:语言和交际是人类经验的核心。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提高交际技能, 有效的学习策略是必不可少的。
总所周知, 皮亚杰对认识本质的回答, 强调了儿童本身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知识不是简单的摹写, 它必须通过儿童自身的动作和运算才能获得。所以, 让学生自主学习, 必须让学生在交互情境中学会体验, 必须在学习策略中提高学习能动性并学以致用。
摘要:马克吐温说过:“如果教学就和告知一样的话, 我们所有人都会懊恼的无法忍受。”如果仅仅告诉学生怎么学, 而不是他自主学习, 探索得知新知识的话, 他永远成为不了优秀的学生。那么怎么学?怎么有效地学?怎么引导学生学?怎么去培养学生自主地学?是我认为当今英语课上至关重要的事情。在英语课堂中, 如果能用各种记忆策略, 提炼一些有效的学习策略, 将大大提高课堂的效率,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地英语思维习惯, 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思维素养的的养成。
关键词:记忆策略,自主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外语教学沈国峰译林版5A Unit8《At Christmas》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015.04.
[2]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09.
[3]王松泉.板书学[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5.
[4]程晓堂.英语学习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J].课程·教材·教法, 2015.
[5]王燕.小学英语入门阶级教学策略的实践与研究[J].小学英语教学设计, 2001.08.
[6]大卫.苏泽.教育与脑神经学科.2014.
树自信、养思维、练记忆 篇2
一、树立自信
“自信”是人们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是学生学好数学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所以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才是作为教好数学的首要任务。
通常,在小学各学科中,部分孩子惧怕学习数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首先引导他们对学好数学充满自信。
我们必须承认:孩子之间是有差异的,事实上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学好数学。教师一定要客观地对待这种差异,对学生不能用同一把尺子评价,更不能横向比较,必须看到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起点,每个学生只要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有进步,就应该给予肯定,就应该承认他是能行的。教师只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才能看到孩子们在学习数学中的点滴进步,才能真正鼓励孩子们树立自信心。
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主要是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对学生的具体帮助过程,让孩子在体验中逐渐形成的。在课堂上对“学困生”应给予特别的关注,这部分学生,仅仅靠口头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是不够的。由于他们的基础太差,上课时,就算降低知识的起点,他们也如同听“天书”一般!而实际上,教师在上课时也不可能为这一部分学生过多地降低全班授课的知识起点。因此,在课堂上把比较简单的问题留给他们回答,使他们觉得还有能听懂的,从而增强求知欲望。反馈练习时,要求大部分的学生做完所有的题目,而“学困生”只要做一组就可以了。这样对不同的学生,要求的标准就不一样,使“学困生”能接受并且基本上能跟上教学的节奏。在巡视学生做题时,要更多关注“学困生”,并及时给予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做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使他们有所收获。长此以往,他们也就树立起了“我也可以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教学过程不是单纯地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
怎样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能初步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法计算,就能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授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训练思维,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的教学方法,是应该纠正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三)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
三、提高学生记忆力
记忆能力是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能力的基础。如果没有较强的记忆能力,那么,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都不会得到很好的展示,所以就更体现了重视记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首先,要培养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如:口诀记忆法、图象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系统记忆法、类比记忆法、规律记忆法等。但各种好的记忆方法都是建立在对知识内容真正理解的基础之上的,要做到真正的理解,自己必须勤动脑、勤思考、勤动手,多做多练,对学过的知识从不同的侧面进行概括、归纳、整理,把它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这样获得的知识才能记得又准、又快、又牢、又活,达到触类旁通,灵活运用的效果。
其次,要结合记忆的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训练学生记忆并进行应用。
要使学生明确自己活动的目的任务,并愿意为此目的任务而努力。低年级学生往往不懂得主动向自己提出识记任务,这与该阶段教学目标不相适应。为发展学生有意识记忆的能力,老师要要求学生自觉地、独立地提出识记的任务,使他们由被动变为主动,并向学生提出适当的长远识记任务。这样,学生就会发挥能动性,并主动运用一些记忆方法,使识记材料在大脑皮层留下得痕迹更深一些。教会学生独立地、自觉地检查自己的记忆效果。低年级学生一般还不善于自我监督检查,有的甚至不明白怎样才算学会,怎样才算记住了。老师要教会学生自觉地检查自己的记忆效果,充分利用无意识记。无意识记记起来较为轻松,不易疲劳。利用无意识记的具体方法有:利用形象可感的材料,如:课件,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日常生活的潜移默化。
譬如,在学习《锐角和钝角》这一内容时,应采用:理解记忆法。如这两类角的概念,重点理解它们的区别: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规律记忆法。如锐角、直角、钝角,只要牢记直角的大小就能区分其他两个角,有的课可以采取结合图形特征记忆的方法。这些方法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再次,加强复习,防止遗忘。这主要是要求学生及时复习,及时强化,提倡过度学习,防止过度疲劳。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和复习,将知识条理化、网络化,形成知识系统等。记忆是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基本手段,学习离不开记忆。只有我们尝试了,动脑筋记忆了,才会探索出好的学习记忆方法,才会取得更大的收获。
记忆力创新思维 篇3
历史课果真是枯燥的吗?看似庞杂的历史知识究竟该如何记忆?对于知识面较窄的广大农村文科生而言, 这的确是一个令人头痛的大问题。那么, 历史知识的记忆是不是有章可循呢?笔者认为, 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法就是努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运用逻辑化思维方法记忆。
什么是逻辑化思维方法记忆?逻辑化思维方法记忆是一种记忆方式, 它着重对所记内容进行逻辑化整理, 通过这种整理, 理清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因果关联, 使它们构成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 形成一个知识的经纬网。从而避免因记忆内容数量过大、细节过多、缺乏关联而导致杂乱无章, 达到对所记内容的长久牢固记忆的目的。
在此以人教版《世界近现代史》 (上册) 第三章第五节中的一段教材文字为例, 探讨如何利用逻辑化思维方法达到有效快速记忆历史知识的目的。
“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 欧美诸国和日本的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 英国等资本主义列强侵略扩张的过程中, 在世界各地建立了一系列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在此期间, 轮船等先进的交通运输工具使长途运输变得更加方便, 资本主义列强大量向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输出工业品, 掠夺工业原料, 甚至直接输出资本, 在当地建立资本主义企业。这样, 在资本主义侵略下, 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原先落后、封闭落后的经济结构被打破, 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19世纪中后期,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一、分析层次
通过分析, 我们不难看出这段文字的落脚点在最后一句话, 即“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之前的文字表述则清楚表明和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有关的其他要素:时间——19世纪中后期;原因——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列强侵略扩张;中介力量——轮船等先进的交通运输工具
二、逻辑化整理
在层次内容明晰后, 对各部分内容进行逻辑化整理, 分析其中存在的内部逻辑关联。经过分析组合之后, 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厘清他们之间的内部联系, 再结合以前的教学内容稍作补充与完善, 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就产生了, 如图表所示。
通过这副图表,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包括相互紧密联系的两大组成部分, 即资本主义列强的国内市场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市场。前者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经济运行的结果,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前提条件, 该制度的建立主要有革命与改革两种途径, 后者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列强内部经济力量推动列强外部侵略扩张的经济结果, 两个市场密切联系, 但地位与作用是不同的。这种不同是由列强对商品、原料与资本的控制所决定的, 列强向殖民地、半殖民地输出商品与资本, 是整个市场的主导者, 而殖民地、半殖民地则成为资本输出地与商品销售地, 并为列强的工厂、机器提供市场与原料, 是整个市场的下游链条, 轮船、火车等先进的交通工具和发达的交通网则提供了两个市场的中介力量, 极大加速了整个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 是整个市场得以形成的强大推动力量与物质基础。各部分之间再配以箭头的方向指示与简短的文字如中介、原因等的说明, 最后再结合以前的相关教学内容作以补充——在这里具体体现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表现, 也就是1857年第一次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这样, 一段完整的教材文字在箭头的指示和简短文字的注释配合下, 得到高度的关联性概括, 逻辑性整理也就完成了。
三、文字还原
以上图表只是明确了知识间的内部关联, 为我们的记忆提供了一个极好的知识框架, 但它本身不能作为最终的记忆形式, 因为在答题过程之中, 是不可能将这些简短的文字作为标准答案的, 否则必将导致不必要的失分, 所以第三步要做的就是在知识框架的指导下将原本的文字内容加以还原, 这才是记忆的主要内容。由于这一步主要靠机械性记忆与重复来完成, 这里就不再多讲了。
经过以上三大步骤, 一个完整的高中历史知识逻辑性记忆链条便完成了。由此, 推广到整个第五节的内容, 我们可以从宏观上看到以下的内部联系图景:
同理, 运用以上的方法可以建立起整本教材的完整逻辑框架。当教材内部的逻辑框架建立之后, 一方面可以看到教材编排的各个组成部分诸如政治的、经济的、制度的、思想文化等内容的纵向发展过程。另一方面可以看到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机关联, 它是一个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核心, 以其联动性影响为内容的有机整体。笔者认为, 这种相互关联的逻辑框架的建立将对整个教材的理解产生积极的作用, 是对高中历史知识进行逻辑化思维方法记忆的有效途径。
对庞大的历史知识体系而言, 仅仅依靠逻辑化思维方法的记忆是远远不够的, 它毕竟只是诸多记忆方法中的一种。牢固、准确而持久的历史记忆尚需要各种方法的有效配合才能达到。
记忆力创新思维 篇4
音乐欣赏不仅可使幼儿接触更多的优秀音乐作品,开阔他们的音乐眼界,丰富他们的音乐经验,发展他们的想象、记忆和思维;而且还能在音乐的欣赏过程中,培养幼儿听觉的敏感性和良好的倾听习惯,培养幼儿对音乐稳定而持久的兴趣以及初步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那么,什么是音乐欣赏?我们要如何来开展音乐欣赏活动呢?
一、音乐欣赏的概念
音乐是指“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它的最基本的要素是节奏和旋律。”音乐欣赏,顾名思义,是欣赏者通过听觉对音乐进行聆听,并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的活动。
音乐欣赏在幼儿园一般有非正式的音乐欣赏和正式音乐欣赏两种形式。非正式音乐欣赏包括所有以音乐为背景的活动,应属于广义上的音乐欣赏,这样的活动无明确的教育目标,自由、随机,音乐材料不明确分年龄段,教师不做过多引导和要求,感知方式以幼儿的无意注意为主。如角色游戏音乐、午睡音乐等。正式的音乐欣赏也是狭义上的音乐欣赏,一般是指在有明确教育目标,教师引领下的一种集体活动。这样的音乐欣赏活动对选材和教育手段、教育效率都会有所要求,活动方式以幼儿的有意注意为主。以下探讨的均指后者。
二、音乐欣赏活动开展的三大前提条件
1.教师需要具备的音乐素养
首先,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音乐知识,能够对音乐具备初步的赏析能力。音乐欣赏不单单包括了音乐知识,还包括丰富的舞蹈、韵律及歌唱能力方面的要求。
其次,要求教师具备分析音乐可欣赏性和欣赏价值的能力。每段欣赏音乐,教师都要事先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节选,选择作品中比较常见的乐段或节奏变化明显的乐段进行提炼,并与幼儿实际情况相结合。
最后,要求教师具备划分音乐的能力。对于要幼儿欣赏的多段式的变化明显的乐曲,教师要扩宽思维,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把乐曲进行不同的环节划分,从而使乐曲更加易懂,富有生命力。
2.幼儿心理环境的创设
良好的音乐环境能充分激发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感受、理解、体验和表现能力。我们应注重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我们一方面可以在园内或是班级内,随时播放一些音乐或是民族歌曲等,让音乐时刻围绕着幼儿,使幼儿运用敏锐的听觉来感受音乐。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在教室墙面上画些音符等音乐元素,或是在室内、走廊挂一些著名音乐家图像及简介,让幼儿通过视觉来感受音乐。同时,我们还可以在班级教室内设置音乐区,在音乐区中,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为幼儿提供各种各样的成品乐器和半成品材料,尽情地让幼儿探索演奏,让幼儿通过触觉来体验音乐。
3.音乐欣赏作品的选择
幼儿年龄小,我们在选择幼儿欣赏的音乐作品时,应该选择一些幼儿熟悉、形象性强的音乐,以提高幼儿的欣赏兴趣。同时,音乐欣赏的作品不能太长,其结构也不能过于复杂。表现内容应该贴近幼儿生活实践和认识,在欣赏活动之前可以丰富幼儿相关的知识经验。
总之,在选择音乐欣赏作品时,要根据幼儿不同年龄和心理发展水平;要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选择适宜的作品。使幼儿通过努力能够获得满足,从而产生继续探索的欲望,继而发展幼儿的创造性品质。
三、音乐欣赏活动实施的三大方法
1.运用语言材料,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
语言材料在这里特指含有艺术形象的有声文学材料,如故事、散文、诗歌、童谣等。在音乐欣赏中恰如其分地运用儿童化、形象化的语言,能把抽象的音乐变得形象化,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与表现音乐作品,更能激发幼儿欣赏乐曲的欲望。
如《狮王进行曲》,在欣赏前,先通过故事讲述,让幼儿在脑海中形成狮王威风凛凛的形象,接着再分析每段乐句的不同音色,如密集而低沉的钢琴音色由低向高上行,使人联想到狮王怒吼的样子;匀速跳跃的中音告诉幼儿狮王正踏着从容的步伐走过来的形象,然后将每个乐句串联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音乐形象。幼儿不但容易理解,而且记忆深刻。
2.运用视觉材料,帮助幼儿更好地记忆音乐作品
图表和图谱是我们在音乐欣赏活动中经常采用的手段,绘画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图画。我们可以通用提供形象具体的图谱、图表等视觉材料帮助幼儿“留”住那一瞬间,让幼儿不断地欣赏、感受音乐。
如《小鸟》是一首曲调优美、积极向上的幼儿歌曲,歌词每小节三个字,旋律呈阶梯状上行。在欣赏之前,可以先把歌词内容画在卡片上,按小节排列,通过谈话让幼儿猜图片的内容,引起兴趣后再范唱,边唱边打开卡片,幼儿在听的过程对照卡片很快就能记住歌词。
3.运用动作材料,帮助幼儿更好地表现音乐作品
《纲要》中指出:艺术活动是幼儿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要使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幼儿的生活经验有限,但是幼儿感受音乐的能力并不差,且他们都有较强的表现欲望。当音乐响起时,也许他们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运用肢体语言与音乐相渗透,更能有效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如《惊愕交响曲》,我们结合音乐,创设了一个老鼠和猫的故事。首先最前面两个八拍音量较大的音乐,是小老鼠出发去厨房;其次接下来两个八拍音量较小的音乐,是因为厨房边上有一只猫在睡觉,小老鼠必须放轻脚步走路;再次突然一个尖锐音加一个八拍的重音,是猫突然醒来了,还伸了一个懒腰,小老鼠被惊吓到了,蹲下来一动不动;最后一个八拍音量较小的音乐,是猫继续睡觉,小老鼠继续轻声走路,最终走到厨房吃到了食物。在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扮演小老鼠,跟着音乐玩猫和老鼠的游戏。幼儿在游戏中,通过做与音乐相匹配的各种动作,来完整地表现这段音乐。
世界著名音乐家贝多芬曾说:“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培养幼儿欣赏音乐的能力,能对幼儿的情感、爱好、情操、审美观等产生有益的影响。因此,在幼儿园中,教师应重视音乐欣赏这一重要的教学内容,在活动中给幼儿表现和锻炼的机会,使幼儿在音乐欣赏中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走出思维定势,发展创新思维 篇5
【关键词】思维定势 初中英语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走不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沿袭应试教育的态势,导致学生为考试而学,被动写单词、记短语、背诵语法点的机械学习方式,做大量练习,题海战术的做法普遍存在。置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于不顾,致使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理论上的空话。
再者,在教学中,还常见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容易按某一习惯、某一思路进行思考问题,思维定势严重影响、制约学生的思维创新的发展。因此,帮助学生走出思维定势,发展创新思维势在必行。
一、走出思维定势,是创新思维的前提
所谓思维定势,就是人们长期固有的行为习惯,也可以称之为“心理定势”。这个思维定势制约着我们思维的发展,影响着解决问题的创新和限定问题的解决时往往出错,把人们引入误区。因此,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走出顺着思维定势而思考问题的方法的误区,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改的要求。
生活中常看到种现象:一头小牛被主人用绳子拴在树桩上,它挣脱不得,因为体小力不足,可是,当它长成能耕地的大牛时,主人还把它拴在树桩上,它也就安安稳稳地呆在那儿,没有了挣脱的意识,因为,在它的潜意识中,他没有能力挣脱,从小到大都这么被拴着,它已经习惯了。仔细分析,牛一直被拴着,拴着他的不是它的主人,不是小小的树桩,而是它的多年来的习惯。
小牛完全可以摆脱树桩的约束,挣脱绳索,可是,它没做到。因为它受固有的思维所致。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往往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走不出定势思维的约束和羁绊,导致英语英语成绩滞后等。那么,引导学生走出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爱思考、爱观察、勤思索、用于探讨和尝试,促其创新思维的发展有其必要性和实践意义。
二、帮助学生走出思维定势、发展创新思维的策略
1.激发学习兴趣,走出“我不行”的误区。英语教学中,常常看到一些同学对教师的提问坐视不管、听而不闻,别说创新思维了,不动脑、不开口、不动手,静静地坐着,理由很简单“我是差生,我不会”。而这些学生,往往也是被遗忘的群体,老师也对他们视而不见,优生也对其嗤之以鼻。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学习与我无关、我是差生,我不行的理念导致了这部分学生上英语课犹如苦行僧,盼望着下课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让他们走出“我不行”的思维定势,激发他们上课踊跃回答问题、积极主动思考、积极投入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激励性的教学评价,Very good、Great、Excellent、Well done、You can do better the next time等的多运用,会让学生乐不可支,促其“我不行”到“我也行”的转变。
2.精心设计任务,找到“我能行”的感觉。要让一些学困生对英语学习感兴趣,关键是想方设法让其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促其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采用情境创设、Guess游戏、Brainstorming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也可以对这些学生设计的问题相对容易点,让其会做、能做,否则,他们会望而生畏。如教师的提出的问题是Yes /No,或设计T/F,对于中下等的学生来说有必要,如学习8B Unit1 Reading, Was pollution a problem in the past?90%的学生能回答,而How long has Mr. Chen lived in Sunshine Town? Where did Mr. Chen and his wife move? 对于学困生来说束手无策,因此,教学中设计的任务应有层次性,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才能充分调动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意识。
3.情境法教学,给学生思维创新提供情境和氛围。走出思维定势,培养创新思维,需要营造一个放飞思维的平台和氛围,这个平台和氛围就是情境法的有效运用。
如学习8B Unit8 Welcome to the unit时,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有关污染的图片,Our planet is in trouble. We should try our best to protect our environment. What else can we do?而启发学生运用头脑风暴法,说出更多的保护环境的方法,引导学生不受课本的约束,自由想象说出更多、更好地办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能力。
4.设计有挑战性的任务,促其创新思维。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设计一些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问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和能力。
在反馈环节、单元测试等的运用中,设计的练习有梯度、有宽度和有深度,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英语学科是语言学科,也是交际性很强的学科,更具实践性、实用性,这些特点都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走出思维定势,而创新学习,创新实用语言进行交际、不受已有知识、经验等的约束和桎梏,通过体验、交流、实践等创新思维,突出英语学习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发展创新思维,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让创新思维在初中英语教学的课内外绽放光彩,放飞创新思维的翅膀,点燃创新之火,照亮英语学习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