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记忆力(精选4篇)
教案-记忆力 篇1
记忆有方,学习有道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记忆的基本规律;
2、通过活动,使学生掌握一些记忆策略;
3、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能够运用记忆策略提高记忆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使学生确实了解人的记忆规律。
2、记忆的规律有哪些?如何将记忆策略与具体的学科学习相联系。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PPt
四、教学方法
小游戏、讨论、问答、讲授法
五、教学用时
总共1课时(40分钟)。
六、教学设计及过程
一、暖身活动 1.记忆大比拼
大家先全神贯注的观察下列6组数字,然后再努力记住它们,看看在两分钟内能记住多少。
3141592653
510383
310918370707 9081726354
05***
491625364964 请同学报告记忆结果,分享记忆方法。
教师总结:虽然大家记忆的结果不同,但是都说出了自己是怎样记忆的,可见不同的人有自己不同的记忆方法。2.记忆大搜索
请大家写出一句广告词的准确内容,并思考自己为什么对它记得如此牢?
每卖10罐凉茶,就有7罐是加多宝 万宝龙,非君莫属。
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好迪真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怕上火,就喝加多宝。
新春新意新鲜新趣,可喜可贺可口可乐。百度一下,你就知道
(老师可把学生的回答写在黑板上)教师总结:
原因有很多,如经常播出,形象,朗朗上口,感兴趣等。通过上面两个小游戏,大家猜到今天上课的内容了吗?没错,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一下如何提高记忆效率。
升入高中以后,科目增多,大家普遍觉得课程紧,要记的内容多,脑子整天似乎忙不过来了,而且经常出现“记得快,忘得快;记得慢,忘得更快”的现象。许多人抱怨记不过来,或者埋怨脑袋不灵光,但实际的情形却不完全是这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不了解记忆和大脑的工作方式和规律,逆规律而行,因此,学点记忆和遗忘方面的知识很重要。下面我们就先简单地了解一些关于记忆和遗忘的知识。(导入好)
二、打开记忆之门
教师:大家可能都知道这样一种现象,当你数两叠钞票,在数到第二叠一半的时候,有人插进来和你说话,干扰了你的数数,这时你可能还记得第一叠钞票有多少张,但却不记得第二叠数到哪里了。为什么我们会对这两个数的记忆有差别呢?现代心理学认为,这是因为你把第一叠的钞票数放进了长时记忆,而把第二叠的钞票数只放在短时记忆中。
(先呈现一组数字,让他们记,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准确回答出来,再呈现一小段话让他们记,然后再倒回去让学生回忆刚才所呈现的数字)1.了解记忆分类
教师:上面出现了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的概念,这是怎么分的呢?
心理学家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的存储时间大约为0.25~2秒,长时记忆的存储时间长,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2分钟。任何信息都必须经过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才可能转入长时记忆。
总结:所以,我们想要牢记所学的知识,就是要想办法将新学到的暂时保存在感觉记忆或短时记忆中的知识转入长时记忆中。
2.了解遗忘
教师:关于遗忘,大家一定深有体会。比如,大家在考试中的暂时遗忘经历,明明知道该填的那句古诗词,但就是想不起来。
干扰说:输入大脑的信息储存以后,受到内外因的干扰而无法提取。例:考试、演讲中的暂时遗忘经历,消退说:暂时神经联系得不到强化而消退所致,记忆痕迹不常被强化、重复,容易随时间而淡薄。
例:你能否想起上周一中午你吃什么饭菜?二年级第一学期同桌姓名?
3、记忆规律一: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先找一两个同学回答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教师: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观察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学习后的第一天往往是遗忘信息最多的一天。
(ppt呈现)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乙组的遗忘平均值比甲组高。
(ppt呈现)记忆规律三:
A、遗忘是紧密伴随记忆的 b、遗忘是先快后慢的。
C、及时复习可以补偿遗忘掉的记忆痕迹
对策:学习的东西要及时复习。一般记住后,在5分钟后重复一遍,20分钟后再重复一遍,1小时后,12小时后,1天后,2天后,5天后,8天后,14天后就会记得很牢。平时学习做到150%的过度学习程度
(ppt呈现)艾宾浩斯的运用案例:
艾宾浩斯背单词软件,就是运用这个规律去设计开发的。如果英语单词不知道怎么去记的同学,或者遗忘率高的同学,可以去网上下载这个软件,并进行对应的训练,对背英语单词会有所帮助。
教师:其次,记忆规律可以具体到我们每个人,因为我们的生理特点、生活经历不同,可能导致我们有不同的记忆习惯、记忆方式、记忆特点。规律对于自然人改造世界的行为,只能起一个催化的作用,如果与每个人的记忆特点相吻合,那么就如顺水扬帆,一日千里;如果与个人记忆特点相悖,记忆效果则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
4、记忆规律二:处在中间的材料不易记。
教师:记忆虽有先天成分,但在掌握记忆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记忆方法的训练,是可以增强记忆力。活动过程
(1)呈现一系列有意义的汉字词组,请同学们凭记忆记住,在呈现最后一个词组后,一起倒数三秒后,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下记住的词组,看哪位同学记得的最多,材料如下:
白云、书柜、苹果、小狗、窗帘、厕所、裙子、鼠标、熊猫、台灯、奶油、蓝莓、音响、键盘、风筝、蓝天、雨伞、肥皂、头发、学生
(这一环节的意义在哪,如何体现中间材料不容易记)(2)统计正确回忆的词组数
(3)让学生观察、讨论这项小游戏中结果中得出的结论、规律,请同学们起来分享讨论结果。
(4)小结:
引出记忆规律二:处在中间的材料不易记。这里揭示了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前摄抵制)和近因效应(倒摄抵制)。首因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实际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即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
当你跟A初认识的时候,也即你们第一次相互介绍,A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乐观、爱笑的,而且他请你去吃了顿饭,你会觉得他为人很大方很豪爽。你对A的乐观、爱笑、大方、豪爽,这些评价,就是你对A的第一印象,而这些评价,在日后你们的相处中,会一直影响着你,即你一直都会认为A是乐观、大方的。这就是“首因效应”,它通常用在两个刚认识的人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和A的交往越来越深了,有一天你发现A很抠门,叫他请喝奶茶都不拒绝了,你就会对他产生抠门的印象,并且会一直影响着你对A的评价。这就是“近因效应”,它通常发生在两个已经相识并交往很久的两个人之间。对策:重要的知识放在开头或结尾记,也可分段记忆。(记英语单词的应用)
5、记忆规律三:抽象的无意义的不理解的材料容易忘。分别呈现三组材料,总结规律。
第一组
th
eli
ttl
eb
oy
si
tsd own 第二组
he
wa
nts
to stu
dy
eng lish 第三组
please
tell
me
all
about
that 结论: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第三组内容最容易记住。同样,我们发现,政、史、地课本中的内容易忘,相反,小说,影片往往记得很清楚;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和表现同样内容的图画,后者往往更容易记住。
(名字的故事课堂后气氛相对会更好)
三、讨论(重点)
教师:我们了解了遗忘的规律和记忆的特点,下面请同学们分成三个小组进行讨论,针对遗忘的规律,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提高记忆的效率。
学生自由讨论,分享结果。
教师总结: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效的方法,比如及时复习;尽量把抽象的枯燥的材料赋予意义,增加形象感,使之生动有趣(谐音法 归类记忆 图表图解 联想法 歌谣口诀);尽量消除前摄和倒摄抑制的作用(将课文分成若干小段加以记忆,然后再串起来记忆;晚上睡觉前和早上刚起床时安排较难记忆的材料的学习);不同的内容穿插记忆等等。
四、总结和学以致用:几种有效的记忆方法
教师:请同学们选用一定的方法记忆下列内容
(这些方法相对来说都比较简单,可以介绍一种方法组块法)先呈现一些数字(十几个)看学生能记住几个
总结:我们人脑短时间内的记忆量是有限的。在短时间内要记住一列长数字并不容易,因为它
是受短时记忆容量的限制。心理学家证明,人脑短时间内的记忆量一般只能记7±2个单位。这就是短时记忆的7±2效应。最少记住五个,最多记住九个
再呈现自己的手机的号码:
看哪些学生能记住(一般学生都能记住)
师:这刚才这串数字有十一个,但大家都能很好的回忆出来,这不是违背了记忆的7±2效应了吗?
学生:其实这恰恰是神奇的7±2效应中的另一个奇特的现象。这里的短时记忆的7±2是个7±2组块。一个数字、一个字母可以是一个组块,而几个数字,几个字母,或者几个字也是一个组块。
比如认知心理学是几个组块?对于不懂心理学的人这是五个组块,对于稍懂心理学的人是两个组块:认知、心理学,而对于专业心理学的学生这五个字就只有一个组块。而不
论你的组块是什么,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个组块
例如例如数字 63492005,您可以试着去记住由单独的 8 个数字组成的一串数字,也可以将它分为四“组”来记:63-49-20-05。在将其分成自己熟悉的数组时这种方法尤其有用,在这个例子中,将后面的四个数 2005 分为一组时就很容易记忆。
1.【联想法】:联想法是利用事物间的联系通过联想进行记忆的方法
火车、河流、风筝、大炮
奇特联想:火车在河流上奔跑
风筝跟着大炮在飞!
2.【谐音法】谐音法又叫换字法谐音法又叫换字法,是通过相同或相似字的变换,以达到记忆的目的。谐音越形象越新奇越能帮助记忆。
马克思的生日:1818年5月5日
谐音法:马克思一巴掌一巴掌把资产阶级打得呜呜直哭 3.【归类记忆法】苹果、马、香蕉、大象、蚂蚁、桔子 4.【歌谣口诀法】把识记材料编成“顺口溜”,或合辙押韵的句子,通过歌诀形式来加以记忆的方法。
与中国相邻的国家:越南、俄罗斯、缅甸、蒙古,不丹,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印度、老挝、尼泊尔、朝鲜、巴基斯坦、阿富汗 歌谣口诀法:月娥姑娘(越南、俄罗斯)很腼腆(缅甸),
蒙着布单披三毯(蒙古,不丹,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
度过稀泥(印度、老挝、尼泊尔)去朝鲜,
吧叽吧叽一身汗(巴基斯坦、阿富汗)
5、【口诀记忆法】例如:下面的“二十四节气歌”就属此法。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二暑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为
六、廿一,下半年为八,廿三,每月两节不更变,最多相差一两天
五、小结
当然,这仅供同学们参考。正确的方法是成功的保证,只有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才能把事情做的更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记忆的方法和策略多种多样,需要大家在不断尝试中善于总结,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从而提高记忆效率。
短文:(猫号)
财主老乔养了一只猫,自认为非常奇特,对外人称它是“虎猫”。一天,他家里来了一帮人,这帮客人想讨好他,都对他的猫恭维一番。第一个客人说:“虎的确很勇猛,但不如狮,狮是万兽之王。就请改名叫“狮猫”吧”。第二个客人说:“狮虽然比虎强,但只能在地上跑,而龙可以在天空行走,比狮更神奇,不如改名叫“龙猫”吧”。第三个客人劝他道:“龙确实比狮更神通,龙升天必须浮在云上,云比龙更高级吧?不如叫“云猫”。”第四个客人劝他道:“云雾遮蔽天空,风突然一下就把它吹散了,云所以是不敌风啊,请改名“风猫”。”第五个客人劝他说:“大风狂起,用墙就足够挡蔽了,风和墙比如何?给它取名叫“墙猫”
好了。”第六个客人劝说他道:“墙虽然牢固,老鼠在它里面打洞,墙全都倒塌啦。墙和老鼠比如何?给它取名叫“鼠猫”好了?” 客人中一位老人不屑的说道:“捕鼠的本来就是猫,猫就是猫,干什么要自己失去本来和真实啊?”这个故事说明名称应该符合实际,故弄玄虚加上一些称号,反而会失去本来面目。
老师:同学们短文识记1分钟。休息半分钟,回答以下问题。答对一题得10分,满分100分。
①财主称他的猫叫什么? ②为什么那些客人要为猫改名? ③第一个将那只猫改名叫什么? ④第二个将那只猫改名叫什么? ⑤第三个将那只猫改名叫什么? ⑥第四个将那只猫改名叫什么? ⑦第五个将那只猫改名叫什么? ⑧第六个将那只猫改名叫什么? ⑨客人中一位老人说了什么?
记忆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关于记忆的基本知识——记忆的过程和规律。2.通过简单的活动使学生体会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重点和难点:
使学生掌握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机械记忆力的小测试:
呈现一组数字,给学生看1分钟,随后写出:
57,29,32,47,94,86,14,67,75,28,79,24 评断标准:12 超优秀,8~9 优秀,4~7良好,<4 一般 2.集中注意时的记忆力 12 33 40 97 94 57 22 19 49 60 27 98 79 8 70 13 61 6 80 99 5 41 95 14 76 81 59 48 93 28 20 96 34 62 50 3 68 16 78 39 86 7 42 11 82 85 38 87 24 47 63 32 77 51 71 21 52 4 9 69 35 58 18 43 26 75 30 67 46 88 17 64 53 1 72 15 54 10 37 23 83 73 84 90 44 89 66 91 74 92 25 36 55 65 31 0 45 29 56 2 在上面这些数字里,圈出任意连续的15个数字,比如0到14,2到16等等 评断标准:40秒~60秒优秀,60秒~90秒良好,90秒~180秒一般
知道了自己记忆力的情况,同学们可能会想怎么样才能保持良好的记忆力,或者该怎么提高,那么,什么是记忆呢?
(二)教学过程
记忆就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过去的经验也就是指过去对事物的感知,对问题的思考,对某个事件引起的情绪体验,以及进行过的动作操作。这些经验都储存在大脑中,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从大脑中提取出来,这个过程就叫做记忆。按照记忆的内容分,可以分为五种:形象记忆,情景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和动作记忆。记忆有三个系统: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记忆的过程有三个方面,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由于时间关系,今天重点讲第一部分识记,希望同学们在学了这节课之后,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方式,更好的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1.识记
(1)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
师:这里的“意”指的是意识。仍然做一个活动: O、B、P、C、M、O、Q、R、B、T、P、F
W、Y、C、H、L、C 这些字母有不同的颜色,在看这些字母时候,请你注意一下字母O,看字母O有几个。1分钟时间。然后提问,O都是什么颜色?字母Q有几个? 师:这就是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效果的区别。(2)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师:前者是记忆的基础,什么都是从机械记忆开始的,比如说字母,拼音和化学元素。
师:意义记忆是效率高的记忆方法。人的短时记忆容量为7+-2个组块,对识记事物意义的理解直接决定了组块的大小,也就决定了短时间内,你记住了多少。实验:数字和年代
(3)简单介绍影响识记能力的因素 ①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②识记的目的性和主动性
用前面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的例子,引出应该为自己定一个明确的记忆任务和目的。③对材料意义的理解度
用数字和年代的例子解释,应该对材料进行理解之后在记忆,会更容易记住。④对材料的加工
记忆《辛丑条约》的技巧为例,介绍一种记忆技巧。⑤运用多种感觉器官 ⑥识记时的状态 2.保持
简单介绍关于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强调及时复习的主要性。
师:了解了记忆的过程,也知道了对识忆的影响因素,我们可以得出那些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呢
(1)明确自己记忆的目的和任务
(2)要对记忆材料理解透彻、抓住记忆材料的重点(3)要对材料进行加工,为自己的记忆提供线索(4)要选择自己记忆状态好的时间进行记忆;要有信心(5)尝试过度学习——150%(6)阅读和背诵相结合
(三)总结
《红色记忆》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时代、美术与历史等方面的关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美术的社会功能。
2.通过对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的分析,来学会掌握用美术语言描述美术作品。3.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分析。
三、教学难点:如何用美术语言来赏析一件美术作品及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的人文内涵。
四、教学过程
1.音频导入
师:《董存瑞》电影片段音乐播放。提问:1.你听到了那些声音? 2.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3.你想选择哪种美术门类来表现所听到的?(绘画、雕塑、设计、工艺、建筑、书法、篆刻、新媒体艺术)
生:……
师:《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浮雕),百万雄师过大江,这堂课我们从美术的角度来回顾祖国的《红色记忆》。
师:《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创作》片段播放。为什么这些浮雕选择用众多的平民出现,而不是主要领袖人物出现?
生:……
师:《虎门销烟》(浮雕)、《抗日游击战》(浮雕),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在天安门对面,每年都有上千万人前来瞻仰。
2.欣赏学习
师:革命的道路是漫长而艰辛的,艺术家用各种形式来表现这一题材。《支柱》 版画、《艰苦岁月》雕塑、《太行铁壁》中国画、《血衣》素描。这堂课我们主要从油画的角度来赏析革命历史题材的美术作品。
3.探索学习、欣赏评述
师:《启航》两个版本的油画作品,分析讨论学习。提示问题:1.如果你是画中人物,你是什么心情?2.为什么是这种心情?发生什么事了?3.画面中心人物在哪里?(颜色、构图)(人物形象、动作、表情、装束、气候、环境、光线)4.你更喜欢哪张?你认为哪张送省里,哪张送国家展览?
生:……(4人小组讨论)
探讨:学生说教师提示补充。
师:根据以上的分析方法,下面我们分成三组,分别分析《开国大典》、《狼牙山五壮士》、《飞夺泸定桥》。提示问题:1.画面颜色有什么特点?2.画面采用了什么视角?3.画面的构图、人物布局是怎样的?4.人物形象、动作、表情、装束能给你传递什么信息?
探讨:学生说教师提示补充。
4.随堂考察
师:回顾这堂课的赏析方法,你认为我们该从哪些角度去赏析一件美术作品? 生:……
5.课后拓展
作文“成长的记忆“教案 篇4
反思后修改教案
杜文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够观察生活,感受自己的成长经历,从而能够生动传神的写出对成长的感悟。
2、学会审题,准确把握题目中的关键词和要求。
过程与方法:通过相同材料的不同处理,引导学生学会将生活中的各种材料为我所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生活中快乐成长,积极成长。
教学重难点:如何把生活中看似枯燥无味的各种成长素材,变成精美的佳作。
一、导入
成长是缓缓流淌的小溪。悄然地,我们就长大了。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坦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足迹,相信我们的成长都是丰富多彩的,比如:你的身边的人的一句话,让你有不同感受的一件事,或者对你成长产生影响的一个人。今天我们就把自己成长历程中的故事用我们的笔记录下来。
二、审题
1、同学们请看作文题目及要求,仔细读一读,看看你能获取哪些信息点?(1)全命题
(2)字数要求(3)选材范围广:既可写人又可写事、话
(4)体裁:记叙文(5)“不一样的感受”即:突出前后的成长变化2、3、作文的题目是“成长的记忆”,是重在成长还是重在记忆? 那我们如何理解成长?比如我今年一米五,明年一米六,这是成长吗?
生:是 师:这是哪方面的成长? 生:生理/身体的成长
师:我们在生理成长的同时,还有哪方面也在成长? 生:心灵/心理/思想
师:通过我们的审题,大家已经明白了成长有两层含义,生理成长和心理成长,如果让你写,你会把哪方面作为中心来写?为什么? 生:心理成长,因为只写身体成长文章太浅显
师:所以我们在写文章时就应该写出文章的深层意义,使文章有更强的感染力。
4、哪些方面算是心理成长?
生。。。
师:通过大家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成长是一种变化,是一个内心深处的蜕变过程,从无知到有知,从有错到认错,从没感受到感受深刻,从量变到质变,最终达到质的飞跃。
三、说一说(选材)
回忆成长的点点滴滴,哪些事、人、话使你心灵有所触动? 生。。。
(如果学生只叙事,没有讲到成长前后的变化,老师追问:通过这件事,你成长的变化体现在哪?)
师:大家已经说了有关成长的经历,但是要把大家说的话变成一篇优秀的作文,是不是有些困难? 师:为什么有困难?
生:不知道如何写得形象生动不会处理材料
四、改一改
师:在我们成长历程中,有许多事都是我们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而且大多是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他们都可以作为咱们这篇文章的素材,如何把这些小事处理成可用的材料呢?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篇写“成长的记忆”的文章。
师:大家看看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 生:枯燥无味流水账
师:那咱们来试着从语言、结构、主题等方面来改一改,把它改成一篇佳作。
在回答的过程中请注意,说明自己是从哪一个方面修改的。语言:修辞、错别字、标点、语序等
主题:是否突出成长前后思想的变化,内容上多元化:爷爷的爱、做人的道理、人生的挫折等
结构:开头、结尾,记叙顺序,总分式、对照式等
师:现在我们来读一读小作者修改后的文章,思考这篇文章好吗?和原文对比,好在哪里?
五、师总结
两篇作文用的是同一个材料,就是练书法这件小事。但改后的作文因为作者对材料进行了多种方法的处理,所以文章很有感染力,内涵深刻。可见如果我们也能像小作者那样用多种方法来处理材料,那每件看似枯燥平淡的身边小事,都能变成优美的佳作。
六、老师读下水文
老师也小试牛刀,写了篇下水作文,与大家分享一下。
七、布置作业
【教案-记忆力】推荐阅读:
《红色记忆》教案09-14
高中地理教师教案——地理记忆顺口溜07-05
快乐的记忆之旅 心理健康教育教案08-19
走进记忆的王国——3心理健康教育教案09-06
记忆力培养08-18
增强记忆力09-19
记忆力创新思维05-11
父亲的记忆力06-11
幼儿记忆力的训练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