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创新与管理创新

2025-01-23

思维创新与管理创新(精选8篇)

思维创新与管理创新 篇1

孟 华

作文用书面语言表达思想、抒发情感,写作者需历经从感知到想象,从形象思维到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写作是对思维的整理,作文是思维成果的展示。思维创新,作文才能创新,创新思维乃创新作文之内核。

思维是人脑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反应,是人脑在表象、概念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认知活动过程。而创新思维是指突破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的思维定势,独出心裁、标新立异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是一种有创见的思维活动。逆向思维、求异思维、侧向思维、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形式。“文若春华贵出新”,作文要创“新”,或在立意,或在题材,或在写法,或在语言。

“千古文章意为高”,意,文章之灵魂。意胜则文胜,意新则文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今天读之,仍一新人的耳目《师说》仍不失为一篇创新文。韩愈之所以提出了不同于一般人的观点,是因为他运用了逆向思维。所谓逆向思维是指对司空见惯的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想一想的思维方式。逆向是相对正向而言的,正向是指常规的、习惯的、公认的想法与做法;逆向则恰恰相反,是对传统、惯例、常识的反叛。逆向思维是一种批判性思维,它能克服人们的思维惯性,“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

任何事物都具有多方面属性,由于受过去经验的影响,人们容易看到熟悉的、喜爱的一面,如果逆向思考,用否定的眼光去认识事物、分析事物,就能看到容易被人们忽视的一面,就能“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中发现出美来”(法·罗丹)。这种思维运用到作文中,能提炼出超乎寻常的“意”。比如“爱”是人们经常提及的字眼,因为爱能给人送来温暖与幸福,爱能给人带来信心和勇气,人们都渴望爱,赞美爱。而有一位学生写《爱》,反向思考看到了爱的男一面:“我不需要父母和老师过分的爱,因为过分的爱限制了我的发展,过分的爱使我与同学朋友之间产生隔阂。”如此立意,岂不新颖独特?2010年江苏一篇高考满分作文《绿色生活》:

“低碳”、“绿色”,其实就是近年来的舶来品。对于我们这样的穷国家,沾上洋字的词或是有点血缘关系的,除了“洋鬼子”,都是好东西。

“绿色生活”所宣传的理念自然是正确的,值得效法的,但是我们不能硬要骡子去代牛犁地,也不能让羊产牛奶。同样的,也不能让烧煤都有困难的百姓去烧更加昂贵的天然气、氢气吧?

生下来虽然不平等,但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智慧来消弭一些差异。对于绿色生活,我们不能面面俱到,但我们可以量力而为,可以用少污染少浪费来减轻环境的压力,可以告诉朋友邻居少用一个塑料袋。

这位考生以敏锐的洞察力,看到“绿色生活”对于贫穷国家是奢侈品,进而提出“绿色生活不能面面俱到,但可量力而行”的观点,反弹琵琶,给人启迪。

“文章最忌百家衣”,作文就得题材新。2008年江苏高考作文题《好奇心》,许多考生不约而同地想到牛顿被苹果砸了一下,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导致当年作文题材数万人一面,专家们戏称2008年是“苹果丰收年”。对于高考题材“撞车”现象,江苏高考阅卷专家、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永康先生曾精辟地比喻:“这不是田间小路上手扶拖拉机的碰撞,而是美国大片中高速公路上的撞车,伤亡惨重。”运用求异思维,可以避免这种“伤亡”。所谓求异思维是指突破已有的思维定势、思维习惯以及以往的思维成果,不拘于眼前的具体事物,在更大的范围内,更广阔的背景上,让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扩散的一种思维方式。比如砖头是建筑材料,用来建房、铺路、修桥,是通常用法;但有的人用来垫桌子、压纸、当板凳,甚至充当自卫的武器,是非常规用法,这就是求异思维。求异思维运用到作文选材上,就是扩大视野,用求异求新的眼光,从不同的方向,寻找并筛选出与众不同的题材。2008年江苏的一位考生高考时看到前桌的一位考生没来参加考试,就地取材,巧妙地扣住“好奇心”,作出三种揣测(“她是因为害怕吗?”、“她是因为复习太认真而病倒了吗?”、“她已经被某著名院校提前录取了吗?”)进行描述,活脱脱显现高三学生的生活实际,避开了许多考生想到的常规题材,写出了满分的《好奇心》。

运用求异思维,换一个角度挖掘,也能使一些传统的题材翻出新意。瓦特发明蒸汽机、爱迪生发明电灯、比尔·盖茨开发软件,人们普遍认为是他们的好奇心、勤奋钻研的态度所致,而2007年宁夏的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创造源于对世界的爱》,作者一反常人的想法,认为是他们对人类爱心所致,传统材料赋予了新意,旧题材焕发了青春。

“作人贵直,而作诗贵曲”,“曲”,使文章含蓄;“曲”,使文章有韵味。文章之“曲”主要表现在写法上,侧向思维追求的就是一种“曲”美。所谓侧向思维就是利用其它领域里的知识和资讯,通过“旁敲侧击”、“曲径通幽”、“迂回包抄”等方法,另辟蹊径,思维流向由此及彼,从侧面扩展和扩广,从新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世间万物是彼此联系的,从别的领域寻求启发,可以突破本领域常有的思维模式,打破“专业障碍”,从而解决问题。曹冲称象,当时人们思考的是怎样称出象这庞然大物的体重。按照传统的、习惯的思维路子,就是用怎样的秤才能称象,而曹冲避开常人的想法,侧向思考,用等量物来替代象的体重,称出了象的重量。作文要追求独特的表达效果,就得像曹冲一样,弃离一般人所认定的思维轨迹,进行巧妙的构思,选用新颖别致的体裁样式,取用灵活多变的表现手法。2007年江苏一篇《怀想天空》的高考作文,作者创造性地借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录制的表现形式,通过主持人(“小崔”)与“大叔大妈”(“黑土”与“白云”)的对话,从自然界的“天空”,谈到“人们心中的天空”、“人们遐思的天空”,再谈到“大叔大妈”相亲相爱相伴相励的生活,既写出“大叔大妈”对往日“天空”的“怀想”,也表现了“大叔大妈”之间的恩爱之情。模式新颖,手法巧妙,语言亦庄亦谐,受到阅卷老师的赏识,获到了满分。我们平时常用的借景抒情、以古讽今、托物言志、映衬烘托、借代起兴等手法,也都是运用了侧向思维。

语言是文章的载体,文章要有新意,所运用的语言也必须是富有个性的,富有新意的。发散思维,可以创新语言。所谓发散思维是指从某一点出发,变换不同的思考角度,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答案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是人脑在思维时,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可以通过从不同方面思考同一问题,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等。发散思维是一种开放性思维,它不拘泥于传统的做法,有更多的创造性。运用发散思维对语言进行创新,语言会呈现动态变化,变空泛为具体,变冗繁为精美,变平淡为厚重,展现语言艺术的神奇魅力。例如“春天是什么”,一位学生尽情彰显写作才华,语句灵活而有表现力:“有人说春天是草长莺飞,杂花生树;李白说春天是‘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自居易说春天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杜牧说春天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苏轼说春天是‘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作者运用发散思维,引用大量诗文,从多个角度,对春天进行形象的描写,展现的春天勃勃生机可谓穷形尽相。语言多姿多彩,生动活泼,充溢着浓浓的文学气韵。

运用发散思维对语言进行创新,应着力在词语生动、句式灵活、意蕴深厚等方面,其方法很多,比如褒词贬用、修辞并用、整散结合、直引化用、文言移植、哲言理语等等。

思维创新与管理创新 篇2

创新思维应具有思维的新颖性、思维的发散性、思维的变通性、思维的准确性和思维的流畅性的特质, 它是思维品质的高级阶段。那么, 培养创新性思维在创新教育中具有怎样的地位和作用呢?

1.1是适应新世纪素质教育的需要

新世纪是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更高更快发展的时代, 是由产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型的时代, 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更高了, 对有开拓精神、敢于冒险、敢于求新的创造型人才的需求更迫切了。因此, 肩负培养人才的学校教育, 就要适应时代的需求, 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创新精神就是勇于探索、不断求异的精神, 探求本质、追求最佳的精神, 努力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 献身事业、服务社会的精神。这些精神或者说能力不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 而要靠后天的培养。这种培养又必须从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开始。

1.2是英语教学最终目的的需要

大纲强调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获得交际能力。可以说交际功能是语言的本质功能。教材也适应大纲的要求, 设计了大量的听、说、读、写综合训练, 为交际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并把训练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但这种交际训练绝不是几个句式简单的重复、机械的操练, 而应建立在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上。教师继呈现操练后, 应通过对话、表演、介绍等形式把所教的知识融会贯通, 选择开放性话题, 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 提供创造性思维的实践机会, 最大限度地开发智力, 提高运用语言进行实际交际的能力。因此, 交际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创造性思维, 应根植于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中。

1.3是学生个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需要

现在的中学生敢想敢干, 他们想象力十分丰富, 创造能力逐渐增强, 他们的智力已接近成熟。他们喜欢标新立异, 不落俗套, 追求新颖独特, 敢于动脑想象, 好奇心强, 善于观察和提出问题。同时, 经过一定的外语学习, 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言材料。此时的外语课如果一味地机械重复, 照抄照搬, 了无新意, 就不能满足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久而久之他们会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 也束缚了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 教师要想尽一切方法活跃课堂气氛, 鼓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条件, 通过传授知识和创造性的活动, 促进思维能力和个性品质的发展, 使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得到锻炼和提高。

2创新思维的培养

由于人的思维发展过程有人类思维发展规律的内在约定性, 是客观的, 它总是遵循由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再到创造思维这一过程。因而,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就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形象到抽象、从低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2.1形象教学, 启发创造性思维

对绝大多数初中生来说, 英语基础薄、思维能力弱, 因而应首先重点进行形象思维训练, 用形象思维来引导他们学习, 把抽象化、概念化的语言文字变成具体的形象、图像或行为动作, 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 激发其头脑的活动, 使其对所接受的新语言理解准确、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从而产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采用下面一些方法:

2.1.1充分利用实物教学

把那些新颖别致或日常生活所熟悉的吃的、用的、玩的等实物引进课堂, 不仅给学生以新奇有趣的情景, 更使学生把有关英语词语和与其相应的具体事物直接联系、对应起来, 输入大脑, 让他们直接感知、理解词语的意义, 减少母语的中介作用, 进而培养其英语思维能力。

2.1.2利用行为动作的演示作用

由于有些语言的意义适合于动作、表情、手势、姿态等演示, 因而可以运用英语教学的全身反应法, 帮助学生把具体的行为动作与相应的英语词语建立直接联系, 消除母语的中介作用, 强化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2.1.3利用图画、录像、幻灯等手段辅助教学

图画具有形象、生动、具体、对学生吸引力强的特点, 有利于学生进行形象思维训练。可以经常使用简笔画、彩色挂图、插图及各种卡片进行教学, 达到强化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2.2进行抽象思维训练, 培养创造性思维

抽象思维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主体和关键, 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抽象思维包括多种形式, 其训练也有多种方式, 因而在具体教学中可全面灵活地运用各种抽象思维训练方法, 全方位、多层次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

2.2.1概括、归纳等综合思维能力的训练

概括、归纳、推理、论证、总结等是抽象思维能力的体现, 也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的基本功。教学中可采用诸如组织学生作结构相似类型题的练习, 安排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等训练, 提高归纳、概括、整理等能力, 同时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2.2.2联想思维能力的训练

可以利用同类词练习训练学生的纵向联想思维, 利用同义词训练横向联想思维, 利用反义词训练逆向联想思维。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通过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关系联想以及自由联想, 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广阔性。

2.2.3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

发散思维可以在同一客体不变的事物中求变化, 并以此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和广阔性, 使之能从不同的角度, 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和表达问题, 克服思维定式。比如, 教师在句型教学中使用发散式习题, 引导学生从“发散点”出发进行各种表达练习。教师的提问应一改过去判别性、叙述性、说理性问题, 而可以设计成多种答案的发散性问题, 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 不拘泥于课本和教师的束缚, 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前所未有的独创的想法。这类提问所激发的正是发散思维。因此, 这种提问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潜能具有更直接更现实的意义。

2.3培养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强化创造性思维

中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困难之一是汉语和英语之间的差异较大, 而学生总习惯用母语思维, 按照母语的惯性学习英语, 影响学习效果, 影响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 英语教师要千方百计营造英语的语言环境, 逐渐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2.3.1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

上课是师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最好机会, 所以, 教师在课堂上力求用英语来组织课堂教学, 应尽可能让学生多听、多讲英语。这样, 既能增加课堂的英语气氛, 又为学生创造了语言环境, 增加了听说机会, 有利于用英语进行交流。使用课堂用语必须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 经过日积月累, 随着学生反应能力的增强, 自然就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他们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2.3.2充分利用第二课堂

一是举办英语角。在课余时间, 举办定期英语角, 以本教学班为主, 可以适当吸收外班甚至校外学员参加。在这里, 大家用英语进行日常生活、课业甚至时事交流, 各尽自己所能, 不必顾及对错, 没有因说错而“不好意思”、给老师留下坏印象的担心, 此举不仅能有效地锻炼口语, 而且, 可以产生英语环境这样的小气候, 可以促进用英语思维的能力。二是组织英语课余活动小组。在小组活动中, 大家一律用英语交流, 无论制定规划、组织活动、进行总结, 都用英语进行。三是举办英语晚会。让学生用英语表演对话、讲故事、猜谜语、唱歌, 还可以请家长参加, 在欢歌笑语中增强英语思维能力。

摘要:创新思维是思维品质的高级阶段, 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必不可少的手段。创新思维要通过形象教学进行抽象思维训练, 让学生用英语思维等手段来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理论与创新能力培养 篇3

一、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含义

创新思维理论来源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关于创造性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他认为创新性思维的基础是发散性思维,由这一思维表现出来的行为代表一个人的创造能力。这种能力具备变通性、特质性和流畅性的特征。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可以得知,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含义,简言之,就是学生学习思维的过程中,在创新性目标下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训练为核心,多方面多形式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势在必行

当今世界已迈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必然地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育要有新意,要求人才要有创新能力。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教育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这真可谓是远见卓识。然而,从我国的教育现状来看却颇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如题海战术、死记硬背、表面喊减负,实际学生的课业负担仍然沉重,表面搞素质教育,实际还是围绕中高考的指挥棒转,搞应试教育。而应试教育的弊病,无疑是压抑、窒息了青少年的想象力和创造欲望,使原本生动活泼、充满人性的学习过程变得死气沉沉。当然,职业教育通过多年教改,比普通教育的情况要好一些,能着重于“实践型”人才的培养。但也有不容忽视的弊端,就是只片面强调“实用型”而忽视了“创新型”,或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学院型”的研究教育,离我们的目标太远。殊不知,“实用型”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并不矛盾,完全可能链接起来。因跨世纪的职业实用人才同样需要创新精神,需要创新思维能力。否则,高科技的产业就不能发展,中国经济就难以腾飞。因此,在语文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迎接知识经济到来的需要,是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需要,是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的需要。

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必须让学生学会创新思维,掌握创新思维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创新思维的习惯。要做到这一点,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各显神通,或开展一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活动,或设计一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项目,或讲授一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唯有如此,学生方可在教师生动活泼的创新性“乐教”中津津有味地“乐学”,并从中受到启示,激活自己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下面谈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仅为引玉之砖。

1、应注重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方法

在同学们的日常成长环境和课堂学习中,同学们对客观事物的一般性认识接受得比较多,对于顺理成章的东西接受的比较多,比如说现在的家长也好,老师也好,都会要求自己的孩子或学生多读书,强调“开卷有益”。开卷有益,按常理是不错。但在当今物欲横流、金钱至上之风甚盛之时,恐怕还要注意有选择地“开卷”。否则,就有可能因染黄书而入歧途,入“网恋”而不能自拔。因此,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至关重要。因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精髓。让学生学会辩证思维,就能避免孤立片面极端形而上学地看问题,而会全面地、发展地、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了这样的思维方法,对于他们的成才做人,无疑会受益终身。

以《做“绿叶”还是做“红花”》这一论题为例,有的同学只是孤立而静止地看问题,认为做“绿叶”怎么怎么好,而做“红花”怎么怎么不好;或认为做“红花”怎么怎么好,而做“绿叶”怎么怎么不好。有的同学只是片面而随意地看问题,认为做“绿叶”也好,做“红花”也行,能做什么做什么,无所谓。而有的同学能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想问题,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认为做“红花”也应有“绿叶”那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品质;做“绿叶”也应有“红花”那种光彩照人、志在必得的抱负。没有“绿叶”的陪衬相拥,哪有“红花”的艳丽夺目;没有“红花”的争奇斗艳,哪有“绿叶”的进取与辉煌。显而易见,按这样的思路思考问题,才是辩证的思维,才是独具鲜明个性的创造性思维。

2、应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方法

近年来虽然在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但受高考指挥棒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只强调求同思维不讲发散思维,只强调对学生灌输知识而不讲创新理解等片面做法还大有人在。因此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非常重要。因为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同学们的思维就会不为习惯所囿,而是能够沿着一点向四面八方扩展。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们必须强调培养人的创新能力。而要创新,就必须强调发散思维,没有发散思维就不会有任何创造性思维的萌芽,更谈不上创造性的收获。

其实,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方法是很多的。比如我们可以在教材中选取一些经典的范文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像苏东坡的《石钟山记》,我们完全可能引导学生从苏老先生对郦道元之说的“人常疑之”,对李渤之说的“余尤疑之”,对寺僧使小童持斧扣之的“余固笑则不信也”中,学习苏东坡能从多方面去思考问题,勇于探险,敢于否定前人,崇尚实践的精神。这种思考,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发散思维;这种精神,就是我们要发扬的创新精神。

又如,我们可以开展一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例如逆向思维法,即从反面分析问题的方法。像今年上半年我为配合“3·15”这一维护消费者权益日的主题宣传活动,要求同学们写一篇《谈“假”》的作文。大多数同学都能抓住主题,谈出“假”的种种危害。部分同学还能另辟蹊径,一反传统,写出了“假”并非一无是处的不同见解,如假发可以给人美感,假牙可以给人方便等观点。这些注重求异的、逆向的思维,自然能使人耳目一新。例如多向思维,像对《项链》的教学,可以让学生续写小说的结尾。由于同学们理解的不同,自然所抒各异,但哪些心理描写更符合人物的特征呢?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的思维训练中,反复几遍,争论一番,来培养同学们的发散思维。

3、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还应强调的一点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在我国,联想和想象历来就倍受重视,早在古代的诗论中就强调写诗要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因此,让学生在学习和写作中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翅膀,既是培养与提高学生学习和鉴赏能力的过程,更是培养与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先说联想。联想是我们平日常有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是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通过联想,可以拓宽人的思路,反映事物内在联系,弘扬题旨。如《白杨礼赞》一文,作者从白杨树傲然挺立在风霜雨雪中的形象得到启示,进而联想到华北平原上抗敌军民英勇无畏、浴血奋战的精神。使一篇状物的文章创新性地赋予了讴歌正义事物的新含义。这就是创新思维。再说想象。想象是人脑对记忆中表象进行改造并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写作创新能力起重要作用。通过想象,可以将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串联起来。进而拓宽思路,突破现实生活的限制,丰富表现内容,塑造出生动感人的新形象。这也是创新思维。

在这一部分,我谈了三点。第一点强调了要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这是要求学生要掌握方法论,学会全面地、发展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第二点强调了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这是要求学生应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形式地用求异的思维去对待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观点或结论,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第三点强调了要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这也是要求学生要开拓思路,挖掘事物内涵,创造新的形象,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当然,这三点又是互为联系、互为促进的。尽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很多,但笔者认为这三点实为重中之重。

四、教师应具备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素质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固然重要,但如何将方法化为实效,这就要求一个教师还应具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素质。因为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毕竟是主导。可以说一个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培养能力的高低。如果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是重点,而教师的素质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保证。那么一个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呢?

1、应具有创新性的教育理念

创新性的教育理念是要求教师首先在思想上创新。要求教师要注意不断地吸收新的教学观点,新的教研成果,不墨守陈规,不囿于成说,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用一个教师应具有的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去感染、影响和引导学生,使学生能真正学到和掌握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2、应具有创新性的个性品质

创新性个性品质是要求教师在教学教研中应具有执着性、独特性、开拓性的品质。这种品质能摒弃封闭的、传统的、稳定的思维模式,能用开放的、创新的、鲜活的独特思维去分析处理教学中各个环节的问题,独具匠心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应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

思维创新与管理创新 篇4

罗山县子路中学

尹卫吉

语文新课标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其中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的前提和先导,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作文教学占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同样要培养学生创新作文能力,因此,必须对学生进行创新作文教学。从“创新作文教学研究”开展以来,笔者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着重培养了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侧向思维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旨在创新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写出立意“深、新、活”的好作文。

一、反弹琵琶,引发逆向思维

“杨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为一李姓男寿星写贺诗,适逢滂沱大雨,寿典难以为续,众人皆叹奈何,板桥提笔便写:“奈何奈何可奈何,奈何今日雨滂沱”,此时,旁观者嘘声四起,板桥不以为意,接着写道:“滂沱雨为李公寿,李公寿比雨更多。”当郑公停笔,掌声四起。郑公能赢得一片掌声,是因为他能出其不意,出奇制胜,做出了令人羡慕不已的突破性创新。这是板桥的逆向思维助他赢得掌声。

逆向思维,是指采用通常情况下的普遍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方法,看似荒唐,实际上是一种打破常规的,非常奇特而又绝妙的创新思维方法,如果,我们创新作文教学能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方法,写出来的文章就有独创性,以达到立意深刻的目的。

我们的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思维定势,作文常依赖《作文大全》等拐杖,根据范文割割补补,拾人牙慧,步人后尘,提不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吃别人咀嚼过的东西,毫无新意。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常规的思维的束缚,大胆地反弹琵琶,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写出人人心中皆有,而个个笔底全无的文章。

如,指导学生写《爱》一文,我就启发学生: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爱,有爱才有温暖,才有幸福的生活,才有美好的未来„„,有的学生说,我多么希望得到爱,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缺少爱——无论是父母的,还是教师的,或者是人与人的;也有学生说,我得到了爱,因为生活中已经有人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它带来了信心、力量和勇气。而最令人赞美的是,一位学生用了逆向思维:我不需要父母或教师过分的爱,因为过分的爱限制了我的发展,过分的爱使我与同学朋友之间产生隔阂,希望父母不溺爱,教师能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这样的立意避免了单一与狭窄,显得新颖、独特,高人一筹。

其实,这种逆向思维,反弹琵琶的手法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以意料之外的惊人手法,达到深刻表现的目的。巴尔扎克说得好:“艺术家的使命在于找出两种最不相干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在于能从两种最平常的事物的对比中引出令人惊奇的效果”。巴氏道出了逆笔的奥妙:看似不合情理,实则相反相成,顺理成章,是一种巧妙运思方法。当然教师在启发学生时,应加以强调,不能随心所欲,随意逆向,毫无根据地怀疑一切,否定一切;在立意求新时不脱离实际。

二、旁敲侧击,引发侧向思维

宋徽宗时的一次科举考试,主考官出了一个画题《深山藏古寺》,画师们经过构思,有的在山腰间画座古寺,有的把古寺画在丛林深处。寺呢?有的画得完整,有的画出寺的一角或寺的一段残墙断壁„„主考官连看几幅均不满意,原因是这些画均体现了半藏而不是全藏,与画题无法吻合,正当主考官失望之余,却有一幅画深深吸引了他:在崇山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正一瓢一瓢地舀着水倒进桶里。仅这么一个挑水的老和尚,就把“深山藏古寺”表现得含蓄深邃淋离尽致:和尚挑水,不是浇菜煮饭,就是洗衣浆衫,叫人想到附近一定有寺;和尚年纪老迈,还得自己挑水,可见寺之破败,可见寺一定藏在深山之中,画面尽管看不到寺,观者却深知寺是全藏在深山之中。主考官连连点头,称:“好,这才是‘魁选’之作呀!”这位画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运用了旁敲侧画,曲径通出的侧向思维,选择了和尚挑水的新颖角度来表现主题。

侧向思维,是指在特定条件下,通过旁敲侧画、曲径通幽的方式另辟蹊径,将思维流向由此及彼,从侧面扩展和扩广,从新的角度探索被人们忽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与逆向思维的区别在于,侧向思维是平行同向的,而逆向思维是逆向的。其特点是不受消极定势的影响,对一个问题从侧面进行换角度思考,随机应变地将思路转移到别人不易想到,比较隐蔽的方向去,以求突破现有的论证和观点,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观念,获得新的结果,产生新的创造。

著名美术家齐百石老人有句名言:“画人所不画,不画人所画。”道出了他作画出新的秘诀。画画如此,写作亦然。立意构思上妙用侧向思维法,可以使文章翻出新意,产生无穷的艺术魅力。

美国著名科学家,电话的发明人贝尔说过:“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见的东西”,作文中运用侧向思维,可以使学生“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收到独辟蹊径的效果,达到文章出新意的目的。

有次学生作文,是学生司空见惯的文题《可爱的家乡》,很多学生思维呆板僵化,产生“套板反应”,都写家乡的山美、水美、人美,写家乡的土特产,写家乡的„„。当然写这些东西未尝不可,但写多了,会觉得腻味,毫无新颖感。惟有一位学生妙用侧向思维,摒弃从众心理,避开大道走小径,写家乡人民毁掉神庙建文化楼,反映家乡在精神文明方面的变化,体现了时代风貌,创意新奇,别开生面。

引导学生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学生运用侧向思维。

三、纵横驰骋,引发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实际上就是上述两种思维的形式和其它发散形式的综合,它要求发挥思维的活力,从正反、上下、内外、前后等多方面去思考问题,寻求解答问题的答案,它能散发出众多新颖独特的信息来。

当前,高考、中考都趋向话题作文,话题作文有它的优势,给了学生充分自由的空间,如果长期的进行话题作文写作和考试,学生也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于是平时写文章或应试文章,只要能写三五几篇较好的记叙文、散文或小小说,什么考试都不怕,以不变应万变,写出来的文章势必局限于旧路老套,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因此,非常有必要培养学生纵横驰骋多思遐想的习惯,让其思绪在广阔的天地里遨游,写出奇、新、美的境界。不吊死在一棵树上,不局限于沿着一个方向或同一类扩散的思维,扩大思维量,提高思维变通性和流畅性,让他们“横看成岭侧成峰”。

如,《由牛所想到的》一文训练,我就引发学生通过多向思维,引发若干观点:

1、鲁迅先生的“俯首甘为孺子牛”到郭沫若自比为“牛尾巴”到茅盾自比为牛尾巴上的“一根毛”,想到为人处世应谦虚;

2、从牛作业时昂首向前的形象,想到人们生活中应象牛一样充满活力、负重不辞;

3、从牛到“韧”劲、“强”劲,想到学习中遇到困难,应有一股牛劲,知难而进;

4、从牛的各种作用和牛的多方面的本领想到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像牛那样耕田、运输、提供牛奶„„全心全意为人民做贡献;

5、从牛的反刍的生理特点,想到学习也应有琢磨精神,要有温故而知新的良好习惯;

6、从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想到“我为人人”的高尚品格;

7、像牛一样吃苦耐劳、不计报酬„„有了这么多的观点,学生就能快速作出选择(择奇、择新、择美);付之于文,还愁达不到“奇、新、美”的境界吗?

创新思维与方法论文 篇5

创造性思维是我们当代大学生都应该尽力培养的一种思维模式,说起创造性思维,那就不得不谈起它的概念,那么它的内容有哪些呢?对于我的理解是这样概括的: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开创意义的理性思维活动,它可在原有的客观事实基础上按照一定的规律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理性认识的飞跃。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曾提出了“思维方法”的范畴,其论述中把“方法”界定为“知”的“思维方法”与“行”的“实践方法”,在实际意义上利用这两种源头工具可或多或少增加主体认识从而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如今,在大学生群体中,几乎所有的人都意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可是当面对不完善的自身与外界条件时,往往拘泥于平凡。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有着广泛的接受信息的渠道,对各种知识信息和社会思潮反应敏锐,具有比较独立的主体分析判断能力。相比较来说,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无论从内容和方法,都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创新。创新思维对我而言固然十分重要,但更加重要是如何去培养这种思维。

创新思维需要一定的智力条件,智力是创造力的基础,高智商的人可能是低创造力,但低智商的人很少有高创造力。大学生要提高创新能力,首先要注重智力能力的培养。

首先,我们要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因为良好的观察能力是科学研究的必备素质,是创新理论的智力基础,是创新成功的决定因素,同时还是捕捉机遇的心理条件。因此观察能力十分重要。要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就必须培养浓厚的观察兴趣、观察习惯、观察方法以及观察能力。

其次要有良好的记忆能力,这就要求个人的记忆敏捷、持久、正常、系统、广阔、与备用的特性。一是要培养记忆能力就要学会用脑,提高记忆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稳定情绪,提高记忆效果,劳逸结合,合理用脑。二是掌握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要分轻重点,记忆有规律。

然后就是培养个人的思维能力,思维有很多的特点,比如广阔性、深刻性、敏捷性、批判性、灵活性、创造性等等。培养思维能力可以改革我们的思维方式,比如从封闭型思维方式转变成转向现代的开放型,从静态型思维转向信息不断调整的动态型思维,从经验型的思维方式转向知识、智力型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从单一型的僵化的思维方式转向多样化的创造型思维,从简单的分析转向高度综合分析等等。

智力因素还有如想象能力,操作能力,自学能力等等。虽然智力因素很多,但非智力因素也不少,非智力因素在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中也很常见,如“勤能补拙”等。

其次便要培养一些有利于发挥创新的个性特征,我们要有好奇心与求知欲,还要有独立性与自信心,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对所学定义、定理、公式、法则、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策略等提出自己的观点、想法,提出科学的假设,突破“定向”、“系统”、“规范”、“模式”的束缚;在创造过程中我们要敢于面对复杂事物及其相互关系大胆质疑,合情合理的“挑剔”,绝不人云亦云。还要有怀疑与冒险精神,多思与幽默等特性,不过我们要避免从众与附庸,固执与偏见,刻板与保守的不良性格特征。

我们还要培养坚强的意志,对创新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与情感。是的,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意志与兴趣实可以让人获得相(对)应价值的“财富”,也可以说: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面对大学生的创新,不只是社会,学校的责任。最重要的是自己,大家都知道自己就是最强大的敌人,打败了自己的懒惰和颓废,才可以为创新打开一条通道。在如此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如果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很难在社会中生存的。不断发展自己,反省自己,这才是一个大学生应该做的事情。每天多思考一些,多学习一些,那么每天都是在进步的。

在新时代中,各行各业都在飞速发展,如果没有创新精神,是难以适映现代社会的。所以说,勇于创新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新形象。然而长期以来,调查与观察结果反应出身为大学生的我们普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这绝不依赖于外界条件,更可能的是我们自身状况有一些问题,距达到所谓的程度还有一段路程要走,而那些问题往往是我们负有的思维障碍。

思维障碍抑制着我们的创新意识,使我们的创新能力难以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要提高创新和创造能力就应该突破思维障碍,而突破思维障碍的关键就是拓宽思维视角。具体方法如下: 一改变思考顺序

我们思考问题时常常顺着想。顺着想能使我较为方便地找到问题的切入点。并且顺着想也的确能帮助我解决一些问题,但客观事物的发展是千变万化的,凡事都顺着想未必能真实地反应事物的客观规律。

一个立志于创新的人,一定要深刻认识顺着想的局限性,改变成事顺着想的惰性,不妨从事物的对立面多考虑考虑,也就是我们说的逆向思维,很多时候逆向思维能将我们带入“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它站在问题的对立面,使问题解决得干净利索而充满智慧。

二转化思维方式

哲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世界万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些相互联系的事物是可以转化的,在创新学里我们的转化更多指的是思维方式的转化:将直接转化为间接,将复杂转化为简单,将不可能转化为可能。

我也总结了自己的关于突破思维障碍的观点主要是分为以下几点: 一是要改变自己的意识,如果自己不想创新,或不愿创新,那么即使有再多的创新方法提供给你也于是无补,要想创新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意识,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法去努力。

二是要肯动脑,创新不是嘴上说说就能达到的,即使你有创新的意识,然而却不积极动脑,那也是不行的。

三是要态度要端正,不能盲从,要有较强的抑制力,时时提醒自己。

四是在创新过程中突破权威型思维的障碍,不能只相信权威,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要突破自我思维定势,通常情况都是按照自己的观念、站在自己的立场、用自己的目光观察思考大自然,然而这丈量的结果评定出一个木讷的自己,所以要积极主动的锻炼及增强自己的创新素质,严格要求自己,要敢于承认错误,重塑自我。

俗话说:“第一个用鲜花比喻少女的人,是天才;第二个套用比喻的人是庸才;第三个是蠢材。”可见,创新是有生命力的选择,可以让不一样的事物来增加自己的价值,作为一个学生,一个化工专业的学生深感体会。就化学实验来说一说这其中的韵味--创新设计的理念。例如教材中制备溴苯的实验是将溴和苯先加入烧瓶,然后向烧瓶中加入铁粉,由于反应物已全部加入烧瓶,加入催化剂后,反应的剧烈程度无法控制,导致溴挥发出导管,而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在教学中老师采取了先将铁粉加入烧瓶,将溴和苯的混合物加入分液漏斗,通过分液漏斗的活塞来控制液体滴加的速度(即铁粉“静”、溴和苯“动”),从而克服了原实验的缺陷。这一案例就如实的反应了逆向思维设计法中的属性逆向法,根据药品某属性(如“动”与“静”)的逆向来对化学实验进行创新设计。逆向思维就是沿着事物的相反方向,用反方向探求的思维方式对现有的实验设计进行逆向思考,从而对实验提出新的设计方法,实验是什么,是书本的再现与重复吗?我认为它不仅仅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或者说书本的一部分),它更是一种挑战。世界上没有尽善尽美的东西,化学实验也一样,在体现某些功能的优越性同时,则另一些功能可能存在某些不实用的部分,对化学实验进行观察、研究、分析、发现其缺陷,并进行探索改进,就可以对化学实验进行创新,以旧换新。

动手操作与创新思维 篇6

------初中数学实验教学之体验

关键词:实验操作创新应用

摘要: 数学实验教学是数学教学的一条全新的思路,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再创造式数学教学方法。数学实验教学是再现数学发现过程的有效途径,它为学生提供了主体参与、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学习环境,提供了一条解决数学问题的全新思路。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数学也不例外。《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由于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是前人发现并经过严格论证的真理,因此,过去学生的数学活动大多表现为以归纳和演绎为特征的思维活动,简约了数学的发现过程。传统数学教学常常把数学过分形式化,忽视探索重要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实践活动,制约了学生的发展。数学实验教学是再现数学发现过程的有效途径,它为学生提供了主体参与、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学习环境,提供了一条解决数学问题的全新思路。

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他们喜欢动手操作,喜欢把新的数学知识跟现实生活、自己的经验联系起来,喜欢富有挑战性、新颖性、开放性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恰当地引入数学实验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做数学实验,激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探索数学的新知识,是调动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十分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下面举几个例子,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借助数学实验,引导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数学概念、性质、定理等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在传统教学中,数学概念、性质、定理等教学通常是教师直接给出,学生加以记忆,因此让学生对其本质属性加以理解将存在很大的困难。新理念就要求教师在概念教学中注重知识的生成,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出发,提供大量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与反思等过程,在增加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数学概念。

在《等腰三角形》一课中,主要陈述了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的性质。我先让学生剪出一个一般三角形纸片(△ABC)中,通过折叠找出过点A的角平分线、中线、高,之后,再通过变换纸片△ABC顶点A的位置进行试验,让学生观察上述三条折痕的变化情况,当学生获得了一定的活动经验后,提出问题:当AC=BC时,会产生怎样的现象?

首先,学生根据上述的活动经验得出了“该三条线段互相重合”这一猜想,为了验证,有的学生通过作图去探索,有的动手折叠去发现,经过学生的动手实验,发现它们真的是互相重合,然后再引导学生找出腰上的角平分线、中线、高,通过类比,这样学生提出了较为完善的猜想“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中线、顶角的平分线互相重合。”学生借助了观察试验、归纳、类比以及概括经验事实并使之一般化和抽象化,形成猜想或假设。我又不失时机地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等腰三角形的这三条线段会重合在一起?”这样又再次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意识,从而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判断。

让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实验,观察对未知现象及数学规律积极探寻,并根据已有的数学经验加以分析、归纳和推理,再运用数学符号进行恰当的表达和交流。从而在动手操作实验和展示结果的过程,充分的增强了学生感性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与交流意识,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二、数学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数学规律

传统数学课堂教学压缩了学习知识的生成过程,这样往往就造成感知与概括之间的思维断层,既无法保证教学质量,更不可能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新理念提倡重视过程教学,在揭示知识生成规律上,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自己去发现数学规律,在这一主动建构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把学生推到思维的前沿,把课堂交给了学生,给学生参与实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的思维活动中去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这样既加强了数学交流,又培养了合作精神.。

在《有理数的乘方》内容中有这样的一个“探究活动”:

1、一张纸的厚度为0.1mm,那么你的身高是纸的厚度的多少倍?

2、将这张纸按如图所示的方法(图略)连续对折2次,这时它的厚度是多少?

3、那么对折20次,它的厚度是多少?

4、假设连续对折始终是可能的,那么对折多少次后,所得的厚度可以超过你的身高?先猜一猜,然后计算出实际答案。你的猜想符合实际问题吗?

实验准备:全班每四人一组,每人准备一张A4型号白纸。

实验要求:让学生将手中的纸安要求对折,并记录每一次对折后纸张的层数,计算出它的高度,寻找出数据变化的规律,并解决上述问题。

实验结果:问题1学生很快就解决了。解决问题2时,有的小组列出了这样一份表格:

学生动手操作,找到规律,很快就解决了问题3与问题4。

三、通过数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的创新思维往往来自与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偏差”和好奇心。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 表现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好奇心越来越弱,越来越顺着老师讲课的思维想问题,思维中的“偏差”越来越少,思维的亮点也越来越少。而实验教学恰恰是提供学生探索发现、猜想检验的机会与时空。

有一次,在《三角形的分类》这一课的教学中,我运用了教材中的一个片段:用纸遮住一个三角形,只露出它的一个角,让学生判断这个三角形按角分类会是什么三角形。正当我暗自庆幸其效果,想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时,忽然有一个声音冒出来:“老师,我有不同的看法!”我眉头一皱,但又马上舒展开,难到你还有什么“高见”?不妨再听听看。那位学生自信地说:“如果这是一个等腰三角形的话,那么它一定是锐角三角形。”追问到:“为什么?”“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而任何一个三角形不可能有两个直角或钝角,因而底角只能是锐角。现在它的顶角是锐角,所以可以确定它是锐角三角形。”他的叙述赢得了阵阵喝彩。

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善于捕捉学生思维“偏差”的契机,恰当引导,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利用数学实验,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应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数学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应用意识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创设一种问题情景,使学生能受到必要的数学应用的实际训练,否则强调应用意识就成为一句空话。

因此,有时我们的教学,还应突破课堂和教室这狭窄的时间和空间,更多地融入社会,这是数学教学教育性的重要体现,也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向学生提出一些专题调查任务,或为课堂教学收集材料,或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例如:我向学生布置下列一些研究课题:

1、某商店某一类商品每天毛利润的增减情况;

2、银行存款中年利率、利息、本息、本金之间的关系;

3、如何利用估算某建筑物的高度?

学生围绕某一个课题开展调查,让学生多了解利息利率、市场经营、住房建筑等实际知识,在教师的启发下,将某一实际问题化归为数学问题,再选择适当的方法加以解决。此时教学的重点,不再停留在自变量的选取,等量关系的寻找上,而是通过学生的实践、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化归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它。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一方面增加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社会经验;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习惯。

学生在实验情境中的“做”中学,对知识形成过程,对问题发现、解决、引伸、变换等过程的实验模拟和探索,这种教学方式在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活动空间的同时,也使他们的思维更有深刻性和批判性。它追求的不仅仅是解决了数学问题,更重要的是理解、发现和创造,以及解决问题的精神和乐趣。

思维创新与管理创新 篇7

一、电大新闻宣传迫切需要主动适应公共关系发展的要求, 注重发挥大众媒体的社会功能, 促进电大声誉的提升

现代社会, 高校公共关系功能发挥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和声誉。但长期以来, 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定位基本是政治教育、上传下达、引导舆论方面, 电大也不例外。大家对包括媒体在内的社会公共关系的处理认识不到位, 缺少正确的学校公共关系意识, 总是把公关狭义地理解为是陪吃陪喝、走后门、拉关系, 是不良风气。表现在宣传工作上就是不注重社会舆情研究和分析, 缺少与大众媒介的主动联系, 尤其是在突发事件的应对上, 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 造成公关危机。而实际上, 积极配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塑造形象、平衡利益、协调关系、影响公众才是公共关系的关键, 这也是引导公众对电大及开放教育进行全面正确认识, 更好地发挥学校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功能的有效方式。因此, 要正确认识公共关系的作用, 努力建立良好的社会公共关系。

一是抓住时机, 强化公共关系职能。开放教育面对的受众群体具有突出的开放性和大众化, 电大要采取开放的态势, 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时机, 强化学校活动的公关职能。例如, 要改变闭门搞活动的思维, 将校庆、毕业典礼、重大科研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各种赛事等上升到公关活动的高度, 努力调动社会上的积极因素, 联合机关、企事业单位、合作机构、媒体等共同宣传开放教育、展示电大形象, 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二是争取主动, 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要通过新闻发言人主动向社会公布学校办学理念、发展思路、教学成果、培养成就, 建立权威信息发布渠道。由于新闻发言人是一项业务性极强的工作, 要赋予新闻发言人更多的知情权、协调权、组织权和发言权等, 支持他们根据科学规律在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 积极有效地开展工作。

三是畅通渠道, 建立良好的社会媒介关系。要高度重视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媒介所具有的强大授予功能, 畅通媒介渠道, 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电大良好形象的塑造, 提高电大的社会影响力。在与媒体建立关系过程中, 既要注意联络主流媒体, 也要注重联系网络媒体、新兴的都市媒体。要及时向社会媒体提供新闻线索, 为其正当的新闻采访提供方便、创造条件。

四是注重舆情研究, 建立危机公关处理机制。由于突发事件给单位或品牌带来危机, 单位针对危机所采取的一系列自救行动, 包括消除影响、恢复形象, 就是危机公关。近年来, 各地电大都不同程度地出现过公共危机的情况, 有的由于处理不及时, 对学校声誉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影响。因此, 电大必须充分注意社会舆论的多样性、可变性、复杂性研究, 进行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 在此基础上建立危机公关制度, 制定危机处理预案。要明确危机公关中, 诚实、信用、坦诚是最重要的原则, 也是危机公关成败的关键因素。要懂得及时处理公关危机, 通过新闻发布会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消除负面影响。要强化全国电大系统危机公关的联动, 在危机事件发生后保持对外口径一致, 及时有效澄清传言, 及时向社会发布处理措施, 以期得到媒体和公众的认可和理解, 保持良好的学校公众形象。

二、电大新闻宣传要以培育和传播开放大学文化为根本, 注重打造一流学校形象, 促进电大品牌的树立

在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 学校文化及其教育品牌越来越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培育和总结电大开放教育特有的文化特质, 并通过广泛宣传将开放教育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社会服务功能及电大价值观和人文精神体现出来, 提高知名度与美誉度, 才能广泛地赢得社会的信赖、支持与合作。因此, 宣传电大文化、打造电大品牌是电大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任务。电大教育历经三十年探索和发展, 尤其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九年为我国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开放教育已经成为推进我国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笔者认为, 当前从宣传的角度建设电大文化, 树立电大品牌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做好以“校训”为核心的办学理念的总结和提炼, 包括电大办学理念、发展理念、人才培养理念、服务理念及学校价值观和人文精神等, 通过文化的认同, 形成统一的价值观, 才能吸引人才、激励教职工并不断创造外延发展的机会。

二是要做好以“校徽”为重点的学校标识系统的建设和形象设计, 没有统一的形象, 文化的传播就会失去重要载体, 对于具有系统办学特点的电大来说, 统一学校形象和标识对打造学校品牌尤其重要。学校标识建立后, 要注重全国电大系统的推广与应用, 更好地体现系统电大办学的外在公信度和美誉度;要注重在师生中开展对以校徽、校训、校歌为核心内容的学校标识的普及应用, 增加师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要注重各级电大在校园环境、办公管理、对外宣传、教学过程中对学校标识的应用, 努力形成统一的电大形象。

三是要通过加强开放教育质量文化、课程文化、服务文化、学习者文化、品牌文化、网络文化、环境文化的研究和实践, 将开展教育文化特质不断内化和深化, 提升文化自觉力, 促进电大教育品牌和声誉的提高。

四是电大新闻宣传要充分整合校园媒体资源, 形成舆论宣传的合力, 促进电大新闻宣传的整体效能。校园媒体资源是指媒体所拥有的新闻传播资源, 它不仅包括思想、品牌、文化、信息、环境、传播方式、社会关系这些“软资源”, 也包括人才、资金、技术、设备、载体、物资这些“硬资源”。媒体要生产出有社会影响、有广阔市场、有显著效益的产品,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些资源的有机整合, 并通过科学的集聚、重构、优化, 使媒介系统内各种资源发挥最大效益。一要整合校园媒体人力资源, 完善宣传工作机构。电大要按照开放大学发展的要求, 充分认识宣传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 在可能的情况下积极争取成立或完善宣传机构, 明确宣传部门职能, 统筹协调各类宣传活动, 才能有利于宣传效能的整体发挥。要注重电大校园宣传媒体团队建设。校园媒体工作团队应以专职人员为主体, 把握宣传思想工作的政治方向, 保证采、编、播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同时, 要充分发挥兼职宣传人员 (各单位、各分校通讯员) 和学生记者的力量, 健全通讯员队伍管理和培训机制。要重视学生宣传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可针对不同专业特长, 将学生配置到文字采编、摄影美编、视频或电视编辑、播音等不同岗位进行锻炼。要合理使用各个媒体人员, 减少配置重复和工作重复, 通过优化配置,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精简高效的校园媒体工作队伍。二要整合校园媒体软、硬件资源, 提升宣传工作的效能。合理整合稿件资源, 针对不同媒体的特点和受众群体, 合理分配、使用稿件。根据稿件的不同体裁、题材和时效性作聚集、整合处理, 力求各得其所、各尽其用, 避免千篇一律, 从而提高稿件利用率, 增加可读 (视、听) 性, 并有效调动作者积极性。科学整合好硬件资源, 包括设备、设施及办公场所等。要根据媒体的特点合理配置设备、设施, 尽量减少重复, 提高设备的使用率, 如条件许可, 各媒体办公场所尽量集中, 便于信息资源共享和人员、设备的统一调配。三要整合校园内外信息资源, 为营造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环境提供服务。随着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推进, 开放大学的受众将更广泛地走向社区、企业、行业, 校园媒体的读者群也将全面走向社会上的广大学习者、普通市民, 其影响力也在提升并在一定范围内向校园外发散。在此过程中, 校园报刊和校园网络显然具有先天优势, 可以通过赠阅、校际交流或借助互联网向校外读者提供教育服务和传播资讯, 输送丰富、健康、新鲜的内容, 充分体现开放大学服务人们终身学习、服务城市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总之, 树立现代媒体意识、公关意识、市场意识, 优化整合好校园媒体资源是开放大学新闻宣传工作的一个努力方向, 在实践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加强探索和实践, 发挥好新闻宣传工作强大的社会功能, 从而树立电大良好的社会形象, 提高电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摘要:高校新闻宣传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 对促进学校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开放大学应对新闻宣传工作给予高度重视, 以新的思维和手段, 通过加强开放大学文化建设、建立学校良好的社会公共关系、科学整合校园媒体资源等手段, 充分发挥新闻宣传的效能, 更好地促进开放教育品牌的树立和电大声誉的提升。

关键词:开放大学,新闻宣传,品牌树立

参考文献

[1].高校新闻宣传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中国高等教育, 2005, 13、14

[2].美国高校新闻宣传工作浅探.比较教育.2007, 4

现代领导思维与创新 篇8

【关键词】现代领导 领导思维 创新

【作者简介】路阳,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教授。顾明进,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网信处处长。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反映,是一种理性认识过程。它既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又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因而是人类智力构成的重要因素。领导思维是领导者在长期实践中积淀而成的起着支配领导者认识和行动的一种思维观念。深入研究改革开放条件下的领导思维,更新思维观念,创新思维方法,对于提高领导艺术水平,更好地担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重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代领导活动的新特点

1. 领导环境的复杂性。在古代,由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不发达,生产主要在个体中进行,人们的活动范围有限,领导方式比较简单,领导思维相对比较简单。但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生产规模越来越大,人们联系越来越紧密,领导活动也越来越复杂,领导者必须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善于分析矛盾,能够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理清线索、分清主次,从战略高度思考全局、规划全局,从而赢得驾驭全局的主动权。

2. 领导对象的多变性。在小生产时代,由于受到生产力水平的制约,整个社会的发展缓慢,社会生产及其领导活动主要靠领导者个人智慧和经验,一般都习惯于按陈规办事,领导思维的矛盾并不突出。而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计算机的普遍使用,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科学、技术、生产紧密结合,经济和社会都快速发展,不仅新的科技成果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而且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周期也大大缩短;生产设备和工业产品的更新换代的频率也大大加快,从而促使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形势不断发生急剧变化。因此,每位现代领导者都面临着各种新的情况和问题,迫使他们不得不尽快作出抉择和行动。所以,现代领导者只有具备科学思维的头脑,才能善于审时度势,统揽全局,预见未来,迎接挑战。

3. 领导思维空间的广阔性。所谓思维空间,就是思考问题的范围和领域。从纵向看,它表明为动态的时间序列:回顾历史,研究现实,预测未来;从横向看,它表现为静态的空间范围,即思维视野的开阔程度。领导者的思维空间的大小,是由领导者的思维观念的不同所决定的。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交通工具等因素的制约,领导活动的空间非常有限。当时的小生产观念,使人们囿于“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样一种狭小的思维空间内,使人们比较注重过去和现在,习惯于向后看,单纯作垂直的古今比较,其结果就会或者用以往的陈规陋习来衡量现实、议论现实;或者现实同过去比稍有进步就沾沾自喜,固步自封。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化大生产思维观念,既要求人们面向全国,又要求人们面向世界;既要求人们面向现实,又要求人们面向未来。社会化大生产的思维观念固然也强调古今比较,但更强调拓宽思维领域和范围。再比如,“凡是派”信奉“凡是”观念,使思维的时空挤压在书本里和过去的时代,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种思维观念,使领导者思想获得解放,思考问题的天地无比的广阔。可以说,陈腐过时的观念如同囚禁思想的牢笼,而顺应社会进步的新观念为领导者提供了无比广阔的思维天地。

二、现代领导思维的基本特征

1. 全局性。所谓全局就是事物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从空间上说具有广延性,是指关于整体的问题;从时间上说具有延续性,是指关于未来的问题。领导思维的全局性特征,就是领导者决策时必须有广阔的空间视野,善于全方位地思考问题。既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还应看到该事物与他事物的联系和影响;既要看到事物的现状,更应看到事物的发展趋势。

2. 前瞻性。任何事物的变化和发展都有一个过程,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因而事物发展具有延续性。今天是昨天的延续,明天又是今天的延续。今天只是决策的出发点,而不是着眼点,更不是归宿。领导思维的前瞻性,就是领导者决策时,不仅要看到过去和现在,更要看到将来。要立足今天,总结昨天,预见明天。要善于静中见动,预见未来;深思致远,谋划未来;揭示规律,把握未来,千方百计做好未来这篇大文章。

3. 创造性。既然现代领导思维具有全局性和前瞻性,那么,领导者在进行科学决策时,思维必须具有创造性。即从不同的思维角度,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全方位的思考。既要分析,又要综合;既要正向,又要逆向;既要求同,又要求异;既要看主观,又要看客观;既要看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又要看系统外部与其它系统的关系;既要看过去的历史,又要看眼前的现状,更要看未来的趋势。不拘泥于以往的经验,不囿于他人的做法。只有这样,才能使思维既具有前瞻性,又具有创造性。

三、领导思维创新的基本思路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中华民族传统思维博大精深,有其积极进步的一面。但由于长期处于农业社会,也导致了领导思维方式的封闭性、凝固性和单一性。要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领导思维方式必须进行变革,从传统思维中的保守、落后的思维方式的樊篱中解放出来,这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为达此目的,领导思维创新必须遵循以下基本思路:

1. 从封闭走向开放。封闭思维是建立在小生产基础上的一种思维方式。在小生产社会里,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规模小,人们的活动范围有限,因而导致领导思维方式的狭隘和封闭。其特点:一是封闭性,二是保守性,三是片面性。开放思维是指领导者大脑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处于扩散状态的一种思维方式。其特点:一是广阔性。开放性思维既注重事物内部联系,又注重事物的外部联系;既注重纵向比较,又注重横向比较,纵横交错,因而视野广阔。二是变动性。开放性思维不是静止的、僵化的、保守的,而是随着事物内部要素与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它能不断地接受新信息,掌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三是预见性。能从已知推断未知,从现实把握未来。为了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领导思维方式必须从封闭走向开放,既要看到内部条件,又要看到外部环境;既要看到国内,又要看到国外;既要看到过去,又要看到现在与未来。

上一篇:关于中学生读书心得体会下一篇:装卸搬运员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