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改造规划说明书

2024-08-07

村庄改造规划说明书(精选6篇)

村庄改造规划说明书 篇1

这次到郑州市参观考察收获很大。金水区在“城中村”改造工作中大胆创新、科学规划、真抓实干和取得的骄人成绩对我们感触很深,同时也感到差距和压力,殷都区和金水区两地农村情况相似,而我们村庄建设工作滞后,多年来面貌变化不大,先进地区的优良做法和成功经验,拓宽了我们的思路,结合辖区各村的实际情况,现把我办事处的初步方案汇报如下:

一、目标定位:

以龙头企业带动私营经济规模发展,做大做强第三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小康住宅”的十大标准,科技先导、适度超前、调整布局、全面规划,改善居住环境,促进农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使农民居住环境舒适、安全、方便,打造花园式现代化都市新村。

二、存在问题:

相台办所辖六个村人多地少,村庄建设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各村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历史原因,村庄建设曾一度为自由式发展,缺乏统一长期规划,房屋布局较凌乱、样式不一,基础设施欠债较多,居住环境较差。

虽然辖区各村的地势优越,都市村庄建设有一定的发展,但多呈自发式,商业服务、文化娱乐设施缺乏,自然资源利用低、无统一合理远景规划,都市村庄的独特商业价值没有充分挖掘出来。

村镇规划、修建楼房必须经各级部门审批,但审批手续困难、繁琐,周期较长,同时有的村缺乏必要的启动资金。有时城市基础设施跟不上,影响到都市村庄的城市化进程。

三、实施方案:

在制定规划方案时,本着节约土地、利于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的原则,注重近期与远期建设相结合、新建与改建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由于五个村情况不同,各村规划各具特色。

铁佛寺村:充分利用紧邻安钢生活区及交通便利、三产繁荣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高层住宅和沿街门面房。将铁佛寺村以西钢花路两侧,全部建设成六层住宅楼,一层为沿街门面房;郝家店利用钢一路的有利地理优势,在钢一路两侧和文峰大道以北,修建二至六层住宅楼;郝家桥利用钢花路的地理位置优势,大力发展商业门面;大庄村从钢花路把路引到大庄西地搞别墅小区和六层住宅楼;南辛庄利用文峰大道的优势,建设一栋底层为门面房的二至六层住宅楼。

柴库村:柴库村东邻河南省重点企业安钢、南邻电厂、北靠洹河。107国道从全村南北贯穿而过。5000余口人,1300余户,17个生产组。村东西长2000余米,南北宽1600余米,是个较大的村。

现设想在其村的107国道两侧盖五层的楼,建成国道商业大街;在村委会院内,盖三栋五层的商品住宅楼。

在村内修建五条道路连接五个住宅区,接好市水厂的水源,修好各住宅区排水沟。

将村内三个坑地:小南街、老槐树、合作社街东面老学校进行老房改造,建成新的住宅小区,安排好村民住房。

梁邵村:该村南临安林铁路、安林公路,两路成为该村向南发展不可逾越的障碍,所有市政南北规划路段到此无法打通。村北边是华中电网安阳电厂宽约500米的高压输电走廊,按电力法规定不准有任何建筑物,从商业和城建角度上都受到了制约。目前可行的几种设想就是:

1、在有条件的地段(梁邵村小学旧址)建高层住宅楼,户型为经济实用型,严格来说这三栋高层住宅楼应是过渡时期的过渡住宅。

2、继续别墅楼群的开发完善建设,最后形成规模。

3、旧村内的连片改造。找好基准点,统一规划、设计、实施一片、规划一片、实施一片。

4、把公路南侧的旧村房屋逐步搬迁至村北,把安林公路两侧的土地腾出来,重新规划、重新开发,发挥土地的最大价值

5、结合我市拉大城市框架的机遇,依照市政建设规划,开发华祥路与建业路交叉地段住宅小区。从远景看,这里将成为较理想的住宅及商业小区。

段邵村:明年与万金渠管理处协商开发筹建六座村民公寓式高层住宅楼,一经实施可解决105户村民住宅,也为全村南移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逐步把邻安水大道的村民住宅区改造成一个集商贸、个体经营的基地。

焦邵村:该村将马上动工,建二幢高标准村民住宅楼,可解决群众住房50户,出售商业房10户。该村为我办事处都市村庄改造规划试点村。

四、具体要求:

1、大力加强城镇建设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

2、请国内一流专家对我区农村从整体和全局进行科学论证和规划,规划方案的实施要注重保持连续性。

3、成立区、乡(办事处)、村三级房屋开发建设管理机构,专门负责村镇改建,按照农宅城市化、厂房标准化、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统一开发,分期实施,综合测算,有序发展。

4、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能给予倾斜和支持,简化程序、减免费用,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5、农民住宅和工业厂房的建设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原则,建设项目的开发与环境同步建设,保证规划的实施。

以上是办事处都市村庄改造规划初步意见,经过我们研究,潜力很大。鉴于研究时间短、无专业人士参与研究,缺乏科学严密的论证,规划意见不尽完善,但我们迫切希望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安阳市拉大城市框架为契机,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缩短于先进地区差距,早日把我区农村建设成象郑州市金水区“城中村”一样的都市村庄。

~年7月5日

村庄改造规划说明书 篇2

随着中国城镇化过程的快速推进,农村地区与城市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2005年,中央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2006年发布一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表明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促进农村地区发展的国家意志和政府立场。

宏观政策的引导使相对冷门的村庄规划一跃成为各地规划实践的热点。2005年,北京市组织发动了“百名规划师下乡”活动,对远郊区县73个试点村庄进行规划设计。2006年,海南省组织编制了全国第一个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海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一时间,各种以村庄为对象的规划类型在全国规划实践活动中展开。

但是在中国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城市更占有主导地位。约翰·弗里德曼也认为,研究中国的城市化问题必须同时采用城市与乡村的双向视角,但城市视角不仅需优先考虑,还需将其置于思考问题的首要位置。

基于“城市优先”视角,村庄规划过程中产生了类似迁村并点、农民上楼的价值判断和操作手段。迁村并点的理论依据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土地的集约利用,二是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首先,土地城镇化速度太快,并且大大快于人口城镇化。1996年到2011年,全国城镇面积增长了3.1倍,而同期城镇人口仅增长了1.1倍。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带来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加,但其在农村占用的建设用地没有相应减少,“农村减人不减地”,空间失控,耕地流失。所以,2006年国土资源部提出“鼓励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要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这一政策为各地开展迁村并点、农村居民点整理规划注入了动力。另外,出于城市视角下对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的考虑,村庄过小且过于分散也是村庄撤并的主要依据。居民点太小,达不到设施配置的规模门槛;过于分散,则提高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

但是,单纯或优先从城市的视角去规划乡村,难免有失偏颇。城镇化是一个动态、多维度的社会—空间过程,不是简单的由乡到城的空间和历史过程。以保护耕地为目标的“增减挂钩”政策,在很多地区沦为追求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的工具,农民被迫上楼带来了失业和社会矛盾激增,大量的农村集聚点空置或重复建设,撤并居民点的土地复垦也远未达到预期效果。基于城市视角的乡村规划,其本质是试图用外部力量替代乡村空间内部蕴含的“自然”逻辑,最终导致了规划供给与实际需求的错位。

乡村是农民的乡村。村庄规划的目标是建设更美好的乡村,而不是把乡村变为城市。所以,必须由城市转向乡村视角,进入乡村内部,观察乡村生活,理解乡村发展的内在规律,站到乡村的立场去研究城乡关系和城镇化过程。不能再以“改变”为目标,而是要以“支持”为导向。只有这样,乡村规划才能真正为乡村发展服务。

2 乡村视角下村庄规划的技术途径

乡村视角与城市视角的本质区别在于如何认识乡村以及城乡关系,说到底是一种价值观的差异。城市视角居高临下,认为是城市反哺乡村,要以城带乡。乡村视角自下而上,立足乡村的内在价值,城乡之间是平等互利、共赢发展。价值立场的差异决定了操作手段的不同。乡村视角下的村庄规划,在具体技术途径上,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规划的目标是创造更好的乡村生活和物质环境。其参照物是社会经济发达、生态环境优美、地域特色显著、传统文化繁荣、社会网络存续、公共服务完善、乡村风情浓郁的现代村庄,最终结果是美丽乡村。而在城市视角下,村庄规划的参照物往往是城市,即要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在村庄地区实现与城市均等或相近的产业发展水平、公共服务配套、公用工程设施条件、空间集聚和土地集约利用程度。

第二,规划的技术路线是价值和问题双导向,更强调价值的重要性。建设美丽乡村,最终依赖的还是村庄的美丽资源。认识村庄资源的潜在价值,充分挖掘,合理利用,是乡村视角下村庄规划的重要线索。村庄价值是在村庄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和体现出来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城市视角则更倾向于问题导向的单一技术路线。站在城市的立场,村庄凸显的是各种问题和矛盾,譬如社会经济落后、设施配套差、空间布局零散、建设混乱、低素质外来人口集聚(城中村)、阻碍城市发展(城中村)等,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自然就成了规划的首要任务。

第三,必须采用自下而上的调查方法,深入村庄内部,勘察村庄的自然环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了解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的特点和需求,发现村庄的历史文化和地域风情,倾听村庄中各类居民的诉求。

第四,规划措施必须具有较强的弹性和针对性。村庄个体较小,容易受外在因素的干扰,发展过程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另外,村庄空间具有缓慢演变的组织特征,规划需要认清其内在的组织规律,减小人为的干扰,并为其演化提供空间和时间。同时,村庄还具有多元性的特征,村村相异。村庄规划需要从各个村的特征和实际需要出发,做到因村而异、一村一品,避免城市视角下经常出现的菜单式、标准化的规划。

3 三亚村庄总体规划的编制背景

三亚村庄改造建设总体规划是在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提出的,同时也反映了三亚村庄发展的现实需求。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要求以民生为先,更注重城镇化的质量,更强调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对乡村地区的保护。

作为一个旅游业驱动城镇化发展的地区,如何做到以旅促农、旅游富民,一直是三亚市着力解决的难题。为了缩小国际化的滨海旅游度假区与本地乡村的差距,三亚市从2002年开始就将城乡统筹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不断加大农村地区的公共投入,推进新农村建设。但在城市导向、效率优先的发展思路下,三亚的城乡差距仍然在不断拉大。从2000年到2012年,三亚城乡固定资产投资的差距已由6倍左右扩大到近74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由2.35倍继续扩大到2.7倍。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政策引导下,三亚土地开发热情高涨,城市迅速扩张,大量城中村、城边村出现。由于缺乏有效的规划管理和建设控制,城中村、城边村私搭乱建、非法交易等问题严重,人居环境急剧恶化。同时,远离城市的山区农村却由于区位条件、生态环境约束、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现代化进程缓慢,农民收入增加困难(见图1)。

针对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方面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指导全市乡村地区的发展,三亚市政府提出开展市域村庄改造建设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该规划范围涵盖全市所有的行政村和部分已改为社区的城中村,既要从全市宏观角度整体布局,又要对村庄微观地域空间进行规划指引,是一个从宏观贯穿到微观、战略性和操作性并重的规划。

4 乡村视角下三亚村庄总体规划的编制策略

4.1 全面认识村庄,建立平等、公正的规划价值观

4.1.1 城市视角下三亚村庄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用城市视角来研究乡村,潜意识里是在用城市的标准衡量乡村,对比乡村与城市的落差。从这个角度看三亚的村庄,可以列举出一系列的问题。第一,贫穷、落后。三亚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仅有城市居民的43%。且村庄个体之间还存在巨大差异。距离城市较近的城中村、城边村,人均收入水平是以农业为主的远郊村的1.7倍。非农收入占农村家庭收入的比重由2000年的28.8% 提高到了2011年的44.0%,农业发展缓慢成为限制村民增收的主要因素。第二,脏、乱、差。由于对乡村地区规划建设管理不到位,私搭乱建的情况比较普遍。政府投入建设的公共设施,由于与村民需求不匹配,且缺乏有效的维护,导致大量闲置、浪费。公用工程设施仍然滞后,村庄环境卫生相对较差。第三,藏污纳垢,社会问题突出。城中村、城边村区位条件好,房租、社会管理等成本相对较低,外来人口大量涌入,成为转变中的传统农村社区与移民社区的混合体。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和文化传统等多重因素,导致城中村、城边村在社会交往层面难以融入城市,逐渐沦为吸毒、犯罪等社会问题滋生的温床。第四,阻碍城市发展。城中村、城边村的存在,减缓了城市扩张的步伐,影响了城市空间布局、功能组织甚至是某些主干路网的建设。杂乱的建设形态也与光鲜的城市空间格格不入(见图2)。

4.1.2 乡村视角下对三亚村庄核心价值的再认识

站在乡村的视角再来审视村庄,就不应当仅仅看到上述这些问题,并将其简单的归结为村庄发展的不足,而是要从城乡关系的角度,看到乡村在城镇化过程中的巨大贡献和价值。这种全面的视角,有利于正确认识导致城乡差距巨大的内在机制,建立更加平等、公正的价值观,从而提出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的规划策略,扭转城乡二元体制下单向的索取和贡献关系。通过对三亚村庄的详细调查发现,乡村地区在城镇化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价值可以总结为空间、社会、经济、生态、文化五个方面。

第一,村庄为城市提供了增长的空间。这种空间既包括有形的物质空间,如城市扩张过程中对农村耕地、宅基地的征用,也包括无形的建设用地指标,如通过迁村并点、土地整理实现的城乡之间建设用地的增减挂钩。按照三亚市现行的征地补偿和安置办法,农民所能获得的征地补偿,最高仅能达到3.23万元 / 亩,与实际市场价格之间有上百倍的差距。

第二,被城市包围的城中村、城边村在没有享受到太多城市发展福利的同时,却为城市承担了很多负担。三亚中心城区的城中村、城边村用28% 的建设用地承载了48%的常住人口,人口密度达到300~600人/公顷,是新建住宅小区平均密度的3倍,且承载的主要是外来务工的低收入人群。城中村、城边村在一定程度上为城市政府分担了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医疗、教育等基本保障,并缓和了城市中可能存在的社会矛盾,降低了社会管理的成本。

第三,村庄还是城市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尽管是以非正规经济的形式为主。虽然村庄的经济活动集聚程度和运行效率远不及城镇,但其发挥的经济价值不可小觑。城中村、城边村租金低、管理成本低、业态包容性强、环境容忍度高,仓储物流、建材家装、汽修、中低端旅馆饭店等业态在城中村、城边村大量集聚。以仓储物流为例,三亚正规的仓储用地仅有15.2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0.20%,人均约0.3平方米,不可能满足城市正常运转的需要,大量的生活资料仓储都集中在城中村、城边村中。

第四,村庄还为城市守护了生态空间,保障了城市的环境品质。乡村、田野是城市生态屏障和绿化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基本农田的存在,深入三亚中心城区的很多绿楔才能在强大的市场力量下得以保留。

第五,村庄还是地域文化的主要载体,是“记得住乡愁”的物质保障。华夏文明是建立在农业社会基础上的,大量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在乡村,三亚也不例外,比如代表黎苗文化的船型屋、黎锦、“三月三”节庆等。另外,乡村文化是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源泉。通过结构要素创新和功能领域定位对宗族传统进行创新,可以使其具备对现代文明的适应能力,为重构城市社会网络提供基础。重塑乡规民约与村民自治制度相结合,也有助于培育乡村公民社会。已经转变为城市社区的月川村,坚持每个月给60岁以上老人发红包,给村里考上大学的孩子发奖学金、置办宴席,社区关系通过宗族活动得到了良好的维护。

4.1.3 建立平等、公正的规划价值观

基于对乡村价值的全面认知,容易获得如下共识:第一,必须打破城乡之间单向的利益格局,建立公平、公正的利益分配机制。城中村之所以形成,正是由于利益分配机制的缺失。在征地的阶段,补偿低的耕地被优先征用,产权复杂、征地成本相对较高的宅基地被保留。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人口规模逐渐增加,外部经济效应产生。宅基地的价值随之不断提升,村民加建的动力形成。私搭乱建、外来人口集聚的城中村就此形成。土地的增值利益来源于城镇化的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农民让渡了土地,城市投入了建设成本,都是增值利益的贡献者,应当共同分享收益。第二,解决村庄问题不能就村庄论村庄或就城市论村庄,而要把城乡作为一体考虑。以城中村为例,它与城市的方方面面都存在紧密的利益联系,不仅包括在其中居住、生活或就业的人群,也包括城市政府、企业和其他市民。可以说,城中村的房租水平直接决定了一个城市的最低生活成本。基于以上的共识,三亚村庄总体规划采取了以“人”为核心,从城乡整体发展出发的价值观,也就是在规划中坚持将城乡作为一个共生的人居环境系统,尊重村民的意愿和诉求,以村庄产业发展和村民生活改善为重点,建设可持续的美丽乡村,构建和谐的城乡关系(见图3、图4)。

4.2 分区分类分层指引,保障针对性和弹性

三亚村庄总体规划覆盖的行政村(含部分社区)118个,村庄类型丰富、个体差异巨大。从空间特征来看,既有已位于城镇建成区范围内的城中村,也有紧邻城镇建成区的城边村,还有远离城镇、布局零散的远郊村。从人口特征来看,有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人口净流出的村庄,也有外来人口集聚、本地户籍人口占少数的村庄。从资源特征来看,既有滨海渔村,也有平原台地村,还有山地黎、苗村寨。从产业特征来看,有完全失地、以非农产业和房租经济为主的村庄,也有部分失地,非农产业和农业兼有的村庄,还有完全看天吃饭、大量劳动力富余的纯农业村庄。

4.2.1 横向分区分类,突出针对性

村庄发展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包括区位条件、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建设风貌等,其中区位起到支配性的作用。因此,为了使规划措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三亚村庄总体规划采用了分区分类的处理方法。首先,根据村庄与城镇的空间关系,将全市的乡村分为三大区域,即城中村、城边村和远郊村。城中村主要指位于中心城区规划的城市建设用地内的村庄,目前已融入或将融入城市建设区。村庄可能仍保有少量农用地,村民生产生活方式基本融入城市,但空间格局仍保留村庄形态。城边村主要指位于中心城区范围内,但在城市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外的村庄,现状保留一定规模的农用地,以兼业方式为主,空间格局为村庄形态。这类村庄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仍属于村庄建设用地,未来一段时间内还会保留部分农业功能。远郊村主要是指在中心城区之外,与规划城镇建设区联系不紧密,相对比较独立的村庄。其次,在分区的基础上,综合其他几方面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将村庄进行聚类。城中村被进一步细分为特色旅游服务型和城市综合社区型两大类;城边村被细分为城市边缘综合组团型、城市专业服务型和特色主题旅游型三大类;远郊村数量较多,最终被细分为现代农业型、乡村旅游型、景区联动型和滨海风情型四大类。

通过分区分类,规划指引的方向更加有针对性。城中村是城市建成空间的一部分,规划指引的方向就是使其与城市协调和融合,既包括产业功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与周边城市地区的协调融合,也包括城中村居民生活与城市生活的融合,最终实现城中村与城市在物质、精神、心理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协调。城边村既是城市未来拓展的储备空间,又与城市各项活动存在密切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等方面的联系。因此,对城边村指引的方向就是为城市未来发展做好铺垫,通过提前管控,避免再次形成城中村。同时,通过与城市相关的产业功能引导,主动发展,逐步缩小与城市地区在产业发展、收入水平、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差距,实现城边村居民的就地城市化。远郊村远离城市,是永久的乡村地带。在三亚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的整体思路下,远郊村应该成为独具特色的旅游吸引物和产品。所以,对远郊村的规划指引更强调保护和展示地域民族特色,同时通过旅游观光、现代农业等产业的发展,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最终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发达、公共服务完善、人居环境优美、地域特色显著的美丽乡村(见图5)。

4.2.2 纵向分层,保证弹性

三亚村庄总体规划贯穿宏观、微观,规划客体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强,工作深度不好把握。为了使规划策略更具弹性和可操作性,规划采用了纵向分层的方法,结合分区、分类,将指引工作分为多个层次,不同层次采用不同的指引深度。在宏观层面,结合整个城市的发展目标、功能布局、形态管控等要求,对应不同的分区、分类,确定村庄的产业功能、风貌形态等。在微观层面,则对每个村庄和村庄片区提出具体的改造模式、功能布局、空间形态、设施配套等,为村庄详细规划提供指导依据。

通过分层指引,村庄总体规划的可操作性更强。宏观层面,产业功能和风貌分区为村庄限定了发展框架。通过对三亚市发展目标、产业定位、市域产业布局等方面的研究,结合三大区域村庄的基础条件,规划确定了产业引导的方向和目录。通过对市域空间管制、城市设计要素等的研究,结合自然环境和村庄风貌本底,规划将全市村庄分为六大建设风貌区,分别为城市特色风貌区、滨海田洋风貌区、腹地田野风貌区、浅丘台地风貌区、生态山地风貌区、山体林地风貌区,并对各个风貌区的整体形态、聚落肌理、建筑形式等提出了引导性要求。微观层面,规划对城中村、城边村逐一进行研究,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分析各个村庄的建设用地空间。根据城市功能布局、村庄建设现状等,确定村庄的改造建设模式,并对空间布局、建设形态、基础设施配套等提出详细指引要求。远郊村则延续“连片、连带、成线”的三亚新农村建设经验,按照村庄的自然环境、区位关系、资源条件、产业基础等基本要素,将整个市域的远郊村分为10个连片发展区,对每个片区的功能布局、建设形态、道路交通、市政设施等进行详细指引,通过连片发展,形成规模集聚效应(见图6、图7)。

5 结论与讨论

城市视角下的村庄规划是城镇化快速推进的产物,迎合了对城镇化速度的追求。在以人为本、追求质量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下,乡村视角的村庄规划更符合建设美丽乡村的需要。

乡村视角下的村庄规划立足于城乡之间的平等互动、共赢发展,更强调对村庄价值的认识,其目标是建设更美丽的乡村,而非将村庄建成城市。因此在规划策略上,乡村视角的村庄规划必须采用自下而上的工作手段,充分了解乡村的生产、生活规律和村民的真实需求。另外在规划技术上也应突出针对性和弹性,满足村庄个性和不确定性的需求。

三亚村庄总体规划是在国家提出新型城镇化道路和三亚深化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背景下编制的,是一个研究和操作并重、宏观与微观兼顾的规划。规划立足乡村视角,全面认识了三亚村庄的核心价值,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人”为核心,从城乡整体发展出发的价值观。通过采用分区分类分层指引的技术措施,规划实现了宏观引导和微观指引相结合,既满足了各个村庄的个体差异性,又为各个村庄的发展留足了弹性空间,保障了规划的实用性。

作为人居环境系统的组成部分,乡村与城市,只不过是两种空间组织方式,并无优劣之分。但在城镇化的浪潮下,城市不断扩张,乡村不断萎缩、消亡。乡村视角的村庄规划,为正确认识乡村提供了一个可靠的视角。在新型城镇化的道路上,乡村和城市,终将会由对立走向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王亚钧.北京新农村试点村庄规划实践[J].北京规划建设,2006(3):18-20.

[2]约翰·弗里德曼.中国城市化研究中的四大论点[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8(2):148-160.

[3]李昕,文婧,林坚.土地城镇化及相关问题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2,31(8):1042-1049.

[4]冯长春,赵若曦,古维迎.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3):6-12.

[5]赵国苹,李萌,王莉,等.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相关研究进展[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2(8):23-24.

[6]葛丹东,华晨.论乡村视角下的村庄规划技术策略与过程模式[J].城市规划,2010,34(6):55-59.

[7]赵竹村.村庄的价值与村庄发展方向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20(8):5-7.

[8]陈慧妮.国内“城中村”改造模式比较——以村民权益保护为视角[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26(9):66-72.

[9]肖云忠,苏玉琼.新农村建设与家族功能再定位——基于资阳市安全村S家族的个案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8(3):96-100.

管理改造村庄建设 篇3

**县按照“加快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县城、小城镇和小康村集中,生产生活设施向城镇和小康村集中,实行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三化联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针对农村自然条件、产业发展、村庄基础等各不相同的实际情况,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特色,推广“四种模式十大类型”,建设新农村,取得良好成效。

依托产业建新村模式培育和依托产业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途径。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出路在工型。我县工业园、西牛、嘉定、大阿、铁石口、大桥6个乡镇临近县工业园、食品工业小区、铁石口工业小区、大桥工业小区的200多个村小组,组织大批农民到工业园、工业小区培训和务工,人均月平均务工收入800元以上,相当于务农收入的3倍以上。二是优势产业型。我县今年拿出近300万元扶持脐橙、烟叶、甜玉米、生猪生产,使脐橙、半夏等10大优势产业规模变大,据初步估算,今年脐橙可实现产值3亿元、甜玉米及加工产值2亿元、生猪1.8亿元、水产1.5亿元,等等,农民从10大农业产业中人均可获益1600元以上,加快了农民致富,发展了农村经济,推进了新农村建设。三是亦工亦商型。我县按照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三化联动的思路,引导农民进入城镇,发展非农产业。

搞好规划造新村模式为引导农民走城镇化发展道路,我们按照“以人为本、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城乡统筹、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把县城与小城镇、小康村、工业园区与农业基地、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和建设,形成了一个县城、16个小城镇、240个小康村“三位一体”城镇化规划体系,加快农民向县城、小城镇和小康村集中,推行四种类型,加速城镇化进程。一是城市小区型。我们聘请了深圳设计院专家搞好了**县城第三轮总体规划修编。二是城镇商住型。我们用了两年时间完成了16个建制乡镇规划修编。在小城镇,规划了既有新农村特色又有商品房功能的社区化新城镇。三是山岗别墅型。我们坚持以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住宅美化、过道净化、环境洁化为主要内容,按照“适当集中、科学布局、节约耕地、体现小康”原则,建设小康新村。四是农村社区型。按照“农村社区化、社区城市化、城市生态化”要求,用城市社区建设的理念指导农村新社区的建设。

整理改造变新村模式我县坚持把旧村庄整治与农村新社区建设结合起来,建设分布合理、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的新农村。一是扩建治理型。对规模较大、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庄,采用部分保留、部分新建的方式进行改造,在其周围扩建新区,吸引周围自然村向新区集中。二是保留治理型。对原规划建设还好的村庄,按照“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整体美化”要求进行改造治理,使旧貌换新颜,旧村变新村。小江镇新店子新农村示范点,按照“三横三纵、一溪两岸”整体规划,分住宅区、产业区、休闲区、服务区建设新农村,并搞好“三清三改”,建成了一个具有小桥流水、江南特色的新村。

自然和谐出新村模式通过长期不懈地植树造林,**县境内森林覆盖率高达66.8。我县利用和发挥绿水青山的自然山水优势,实现山水、田园、民居、道路、绿化和谐统一,建设生态庄园型新农村。如,大塘埠镇长岗上连塘新农村示范点按照“一座山头一幢房、一片果园一口塘、一栏生猪一个池”形式建设小康楼,建成了**独有的生态农庄型新农村。西牛镇牛颈村罗屋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采取“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办法,组织全体村民户平集资1300元,大规模地进行“三清三改”,建设了一个依山傍水、错落有致、绿树掩映、鸟语花香的自然生态新村。

村庄作文600字说明文 篇4

村庄里的人们忙着生活,忙着为生活的琐事担忧,那些生于村庄,又葬于这村庄的人,一辈子就为那些小忧小虑忙活着。偶尔也如封庄一般静默着,坐在门口静静地看着那些干完农活背着锄头回家的过往人,又发现鸡窝里多了两个白白净净的鸡蛋,也静静地看着太阳从对面的山上逐渐隐去,拍拍脑装想想是时候做饭了。

村庄在平日里是安洋的,这么多年风吹雨打,外面的世界沧海桑田,村庄依旧是原来的村庄,一点不变。

在村庄里,一般这两种人居多,一是年迈的老人,二是父母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里给老人照顾的小孩。有丧偶的老人,平日里老忘了吃饭,晚上一个人躺在床上,不经意间想起过往的某些场景,翻来覆去,却怎么也睡不着,老人们有时会聚在一起,打打牌,说两句闲话,又如传教士布道一般不停地讲着昨天从新闻里听到的某个消息,它们是组成村庄的孤独的心,又把孤独洒落在村庄湿润的田野里, 直至生命终结,双脚也迈不出这片土地。

村子里的小孩,从小是在脏兮兮的地板上生活的,长大些仍喜欢在脏兮兮的土地上嬉戏,没有父母的生活也并不如书中写的那么悲伤,只是感觉少了点东西罢了。生活像田野一样丰富而惊喜,直到长大。

村庄不主动接触外面的世界,也不排斥外部的世界,它只是世界渺小而不起眼的沙尘,独自飘浮,自生自灭。

村庄承载了人们细微的伤痛,如抽茧剥丝般地隐隐作痛,没有人知道村里那个独自一人在家的老太活了多少年,没有人愿意知道山上的树被谁砍倒,没有人注意到那个孩子突然变得缄默无语。

村庄规划措施 篇5

村庄的科学规划、合理、可持续性发展对我国来说是至关重要。以下是整理的 aa 资料,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村庄规划措施

为全面贯彻省、市关于加强村镇规划建设工作的要求,切实做好我县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推动村镇有序建设和协调发展,根据 xx 市人大会《关于加强农村规划建设管理的决定》和《xx 市村镇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按照全市统一安排部署,201x 年底全面完成我县 20 个乡镇(办事处),359个行政村的规划编制工作,实现全县村庄规划编制覆盖率达到 100%。

二、总体原则

坚持“市指导、县为主、乡实施、村参与”的基本思路,以人为本,尊重群众意愿,促进城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一)因地制宜,集约节约。根据当地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和交通区位,合理安排镇区、集镇和村庄的空间布局,引导村镇集聚发展,引导各项建设相对集中,从严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以及非农建设占地耕地,提高土地利用及各类资源配置的效率。

(二)有利生产,改善生活。合理确定村民的耕作半径,优化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注重改善村镇生产、生活环境,提高村镇宜居宜业水平。

(三)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统筹村镇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各项建设,统筹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促进村镇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保护生态,传承文化。防治污染,保护村镇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合理保护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历史文化,彰显地方特色。

(五)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充分考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尊重当地实际情况和群众意愿,防止大拆大建和重复建设,合理规划、分步实施,注重满足实际发展需要的基本要求,加快村镇规划编制,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

三、工作步骤

全县村镇规划编制工作自 201x 年 12 月开始,201x 年底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发动阶段(201x 年 12 月-201x 年 2 月)。制定《全县村镇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召开全县村镇规划编制工作动员大会,全面启动全县村镇规划编制工作。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x 年 3 月-201x 年 8 月)。3 月至 6 月,协助县级编制完成《市域城镇布局规划》;7 月至 12 月,在《县域城镇布局规划》和县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全面完成各乡镇镇(乡)域村镇布局规划和镇区(集镇)总体规划(属于城市、县城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及有撤并计划的可暂不编制),确定中心村,明确发展定位、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等。本篇文章来自。有条件、有基础的村庄可以统筹安排,同步进行示范性村庄规划编制。201x 年 1月至 201x 年 8 月,?谡?(乡)域村镇布局规划和镇区(集镇)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完成中心村村庄规划编制工作。

(三)成果验收阶段(201x 年 9 月-201x 年 12 月)。收集整理所编各类规划按程序分层次进行评审报批,报县政府对编制成果进行验收评比。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 xx 县村庄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村庄规划工作安排、调度及年终考核。

(二)明确工作责任。县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定期对全县村镇规划编制工作的进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及时协调处理村镇规划编制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村镇规划编制工作扎实推进。

县民政局要按目前区划情况及时提供县域各乡镇、村庄的数量、名单以及行政区划的相关情况;县财政局要做好资金预算和调度,确保村镇规划编制专项资金及时到位;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要把村镇规划编制工作纳入市对县(市)区绩效考核范围,严格工作考核;县国土资源局要按照时间进度要求提供相应比例尺的地形数据成果,并指导办理村镇建设用地手续;县住建局要指导和协助相关乡镇按照村镇规划组织开展村镇建设、改造及整治;县规划局要对村镇规划编制工作进行技术指导,组织对村镇规划编制成果进行审查并按程序审批;其他各县直部门单位要结合各自职能,为村镇规划的编制、审查、实施提供相关支持。

(三)强化经费保障。以县财政安排规划编制资金为主,乡镇适当安排资金为辅,规划局、国土资源局、住建局、发改局、农办及相应后盾单位向省市争取资金弥补不足部分。

(四)注重宣传培训。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健全村镇规划编制民主参与机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普及村镇规划知识,确保村镇规划符合农村村民的利益和需要,提高村民参与村镇规划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同时,县规划局要加强规划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

(五)提高编制质量。编制村镇规划,应严格按照《村庄整治技术规范》、《湖南省镇(乡)域村镇布局规划编制导则》、《湖南省村镇规划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技术规范和行政规定进行,由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承担。要做到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结合村级国土整治规划,全理确定城镇性质、发展目标、耕地保护范围、村镇体系和村镇建设用地规模;要加强生态环境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家建设区的范围及界线,合理适度保留传统民居、特色民俗,延续村镇历史文脉,强化村镇特色塑造;要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计,明确道路、排水、环

卫等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等级和空间布局,提出建设标准、要求和方案;要明确重点产业的用地规模和空间布局,指导村镇依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科学合理地发展农业休闲、旅游度假、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等绿色环保低碳产业,大力促进具备条件的乡镇建立各类产业园区,形成支柱型、主导型产业集群。

(六)突出示范带动。结合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美丽乡村”建设以及基层党帮扶等活动,选择一些条件适宜的乡镇和村庄,率先完成村镇规划编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全面加快我县村镇规划编制工作步伐。

(七)规范审批程序。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县人民政府审批。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成果完成后,县规划局应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审查。本篇文章来自。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在报送审批以前应当先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村庄规划在报送审批以前应当先经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

(八)严格工作考核。县政府建立“月报告、季讲评、年考核”工作制度,将乡镇村镇规划编制工作完成情况,纳入县对乡镇绩效考核范围,严格按绩效考核的要求进行考核,整个编制工作任务完成后,县政府将对任务完成好、编制质量高、示范带动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总结表彰。各乡镇区要制定任务书和时间表,把村镇规划编制工作纳入绩效考核范围,加强督促检查并进行综合考评。对没有完成工作任务的,将按照有关规定严肃追究责任。

村庄整治建设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提升我乡村庄整治建设水平,加快和谐秀美乡村建设步伐,根据市、县工作要求,结合我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1.完成 6 个省批建设点整治建设任务(见附件 1),并达到省市考评验收要求,其中省建设点 5 个,市县自建点 1 个。

2.抓好福村村和谐秀美乡村示范中心村、下坑村竹林和谐秀美乡村精品示范村点建设。

二、工作重点

1.基础村点:(1)抓好“三清六改四普及”和“三绿一处理”,着力抓好“改路、改水、改厕、改栏、改房、改环境”六大关键工作,确保区域内农户100%覆盖,切实改善人居环境。(2)严格执行村庄建设规划,主推具有客家风格坡屋顶或马头墙的新房型,确保新建房屋 100%采用新房型。(3)积极推广集沼气池、化粪池、有机垃圾发酵池于一体的“三池合一”型沼气池,实现改厕、改能与垃圾处理同步推进。(4)鼓励有条件的村庄推广普及使用太阳能。(5)推进“森林村庄”建设,抓好村庄出入道路绿化、村民房前屋后绿化美化。(6)全面建立“1 3 5”农村垃圾运行机制,搞好垃圾无害化处理,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7)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确保省批建设点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 5%以上。(8)组建运作规范、管理有效的农民合作社,有 1/4以上的农户组建或加入农民合作社。(9)有条件的村庄逐步完善社区服务建设。

2.村落连片点:(1)对连片村点进行全域性、一体化高标准规划建设,全面完成“三清六改四普及”和“三绿一处理”建设任务。(2)整合资源,充分发掘当地自然景点、古迹保护、特色农业、客家文化、红色文化、客家民俗等元素,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农业观光、农家乐。(3)逐步完善村民议事、文化活动、医疗卫生、警务调解、农资超市、便民服务、休闲广场等社区服务设施。(4)建立“党支部 合作社”、“党支部 社区”等管理机制,完善村规民约等民主制度,探索创建农村社会管理新模式。(5)完善村级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加强农村信息化人才培训。

3.村镇联动点:(1)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分步实施的原则,做好村镇联动点规划编制和项目实施计划。(2)按照道路硬化、饮水净化、卫生洁化、街坊美化、环境绿化、产业强化、商贸繁化、服务优化、管理细化、生活现代化“十化”要求,全面加快圩镇整治建设。(3)按照省批建设点要求,把圩镇周边村庄作为城中村、郊区村进行整治打造,一并纳入村镇联动点范围,重点解决

水、电、路、厕和生活垃圾处理等问题,改善圩镇周边农村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4)把圩镇社会事业设施服务向周边农村延伸,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集镇和周边村庄综合配套、联动建设、同步推进。

(二)市县自建点。(1)围绕“三清六改四普及”和“三绿一处理”,重点抓好“路、水、厕、房及周边环境整治”建设,切实改善人居环境。(2)严格执行村庄建设规划,确保新建房屋 100%采用新房型。(3)鼓励推广“三池合一”沼气池。(4)大力推进村庄关键区域绿化。(5)全面建立“1 3 5”农村垃圾运行机制,搞好垃圾无害化处理,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6)大力发展壮大“一村一品”,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 5%以上。(7)组建运作规范、管理有效的农民合作社,有 1/4 以上的农户组建或加入农民合作社。

三、相关要求

(一)加强规划建设。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编制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和完善“三图一书”(村庄现状图、村庄规划建设图、管线图、说明书),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凡涉及到建设用地行为的建设点(含拆旧建新和新址扩建)必须分户书面申请、以点为单位集中向国土、城乡规划部门申报,在取得相关审批手续后方可组织施工;根据村庄产业基础,编制村庄主导产业发展规划;落实好每户致富增收项目,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结合乡村联动、村落联片整治建设和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突破村组区域界限,科学合理规划设置农村社区。

(二)加快建设进度。各村要切实履行好新农村建设责任主体职责,加快建设进度。根据省批复村点类型要求,结合《县 20xx 新农村建设点操作流程》(具体见附 2),统筹安排各项工作,涉及重大公共项目建设的,必须实行项目申报审批制,经县、乡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批复同意后,方可实施。具体实施责任到人、工期倒排,加紧、加快新村点建设进度,确保在 11 月中旬前全面完成建设点各项建设任务,并顺利通过省、市、县验收。

(三)同步规范台账。把建设点作为一个项目来抓,根据建设进展,同步完善一系列内业基础资料。特别是对“一点一档”和“资金管理台账”的规范建

立,做到数据详实、逻辑吻合。6 月底前,全面完成建设点“一点一档”基础材料(含电子档案)并报送 1 份材料至乡新村办。做好建设点重要议事会议记录、新村点规划文本、资金到账通知单、资金收支凭证、报账正式发票、项目建设预(结)算合同、农村清洁工程规范运作等相应资料的收集和完备。

(四)严格资金管理。根据村庄规模和建设进度,继续实行资金预拨制和年终结算制度。省建设点,省市县财政支持资金 30 万元;市县自建点,市县财政支持资金 16 万元。对照 20xx 奖扶标准,兑现奖补资金,实行多做多补、少做少补、不做不补,不搞平均摊派。加大新农村建设集成资金整合力度,最大限度整合以工代赈、土坯房改造、一事一议、农村沼气、安全饮水、一大四小、土地综合治理、一村一品、交通公路项目、扶贫开发和移民搬迁、卫生改厕、电网改造、土地整理项目等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各集成资金主管部门要主动配合,围绕省批建设点进行项目规划和项目申报,并将集成资金衔接情况每季度报乡新村办。

村庄治理措施方案

按照县第十次党代会、县委全会和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今年环境卫生整治年有关会议和活动要求,积极打造生态宜居城镇,提升我镇整体形象,更好地服务全县旅游业发展,积极开展环境整治活动,切实改善公路沿线、旅游景区和镇政府所在地等 17 个村的村容村貌。为确保活动取得实效,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依据省、市、县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旅游立县发展战略,以全面建设幸福乡村、完善村庄最基本的公共设施、改善农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为目标,从我镇农村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组织动员和支持引导群众共同建设环境整洁、村容村貌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基本原则

1、规划先行,政策引导。科学编制环境整治活动规划方案,明确整治项目,规范运作程序,量化整治任务,强化政策引导,促进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2、群众为主,政府主导。明确农民的主体地位,引导农民广泛参与到环境整治的行动中,提高农民主动参与整治的积极性;明确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资金投入和部门帮扶力度。

3、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尊重农村建设的客观规律,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中心,合理利用和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因村制宜,突出重点,体现特色。

4、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各村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围绕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环境卫生问题,合理制定规划,不冒进、不盲从,逐步推进,确保成效。

5、以人为本,优化环境。以满足群众实际需要为前提,尽量保留原有房屋、原有风格、原有绿化,不推山、不砍树,不随意拆房开路或取直道路,维护农民利益,营造安全、方便、舒适的人居环境。

三、内容目标

1、编制规划。编制规划是做好整治工作的前提,要坚持用规划统筹各方资源,统一各方步调,统领整治工作。各村要按照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貌优美的原则,依据本《实施方案》,制定符合本村的环境整治规划,明确整治项目。规划要体现创建美好环境,建设幸福家园的主基调,体现常抓不懈、防止反弹的长效性,要体现短治出成果、维护见成效的时效性。各村要及时将规划和项目报镇环境整治办公室。

2、清理五乱。整治工作以清理脏、乱、差为主要内容,示范村和重点村要进行一次环境卫生大清理,精心部署、明确责任、迅速行动、强力推进,彻底清理街道和院落的垃?、柴草、粪便、污水、淤泥等,清理乱涂乱画,拆除有碍观瞻的招牌和广告,各户要设置柴草隐蔽堆放 Γ 逐步改变垃圾乱倒、污水乱

泼、柴草乱堆、畜禽乱跑、车辆乱 5 南窒螅形成人人重视环境卫生、人人维护环境卫生的文明新风尚?

3、拆违拆旧。拆除违章、废弃建筑是整治工作的重点之一,各沿线村庄要彻底拆除公路两侧的违章建筑和残墙断壁,着力改变村庄破旧落户、布局凌乱的形象,真正实现旧貌换新颜。

4、优化设施。改善并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是整治活动的首要任务,各村要多方筹集资金,修缮村两委办公室、卫生室,建设村公共洗浴室,使干部群众活动有场所,就医有门诊,定期能洗浴。

5、改厕改圈。拆除不安全、不卫生的简易茅房,彻底消除露天坑厕。各村年内至少修建一至二处无害化公厕;拆除废弃畜禽圈舍,建设标准化养殖圈舍,实现人畜奋力,有一定养殖规模和一定条件的村要建立专业养殖小区,实现粪便集中处理。

6、实现五化。乡村主街道全部实现硬化;道路两旁栽种观赏树木花草,实现绿化;村庄主要街道适当设置照明路灯,条件相对较好的村庄安装太阳能路灯,实现亮化;路边墙喷涂或绘制张贴倡导文明新风的宣传画和宣传标语,逐步把我县乡村建设成为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五化达标的幸福家园。

7、建立机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是维护整治成果的重要保障。各示范村和重点村一是尽快制定《村规民约》,建立健全有关卫生管护和村容村貌治理的规章制度,规范并约束村民生活卫生习惯。二是每个村至少建一个垃圾填埋点,建立垃圾池,设施垃圾桶,购置垃圾清运工具,定时对生活垃圾进行收集清运。三是配置保洁员,负责本村公共场所和道路的保洁。四是通过开展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树新风活动和村民公德教育,引导村民创建文明家庭,室内保持地面干净、窗口明亮、庭院静美,衣铺整齐,使农民逐步养成健康、文明、向上的生产生活方式。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高标准、高质量做好此次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成立以政府镇长徐光伟为组长,副镇长杨治国为副组长,镇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镇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督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政府办公室,由杨治国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具体负责村庄整治的督导、检查、考核、通报。各村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要把这项工作作为民心工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政策、资金、帮扶、人员配置等方面给予保障,全力抓实抓好。

(二)广泛宣传发动。各村要召开动员会,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环境整治工作会议精神,采取张贴标语、制作宣传牌、发放宣传资料、召开群众代表会、座谈会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的重要意义,树立村庄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理念,营造创建优美环境、从我做起的良好氛围,积极主动参与环境整治工作,及早享受美好家园的幸福生活。

(三)突出群众主体。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实施主体是广大农民群众,各村要根据镇整治方案,结合本村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明确工作重点、整治内容和时限要求,全面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工作顺利进行。

(四)实行部门帮扶。村庄环境整治是一项涉及面广、动用人力物力多、有计划有组织的全民活动,各重点村、示范村要借助省、市、县下基层工作队、县直有关部门驻村帮扶的有力契机,积极从人力、财力、物力上争取支持和帮助。

(五)建立多元投入机制。村庄环境整治实行上级专项资金捆绑使用、县级财政奖补、包扶部门帮扶、乡村积极自筹的多元投入机制。①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资金;②县财政匹配奖补资金;③包扶单位帮扶资金;④整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和发改、交通、农业、林业、水利等项目资金捆绑用于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⑤发动乡村、群众投工投劳。镇政府支持一点,村委会支出一点,村民自筹一点,同时积极调动社会力量捐助村庄整治,为完成村庄整治目标任务提供资金保障。

安丘市村庄改造现状及建议 篇6

关键词:村庄改造,农民,现状分析

为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 2012年山东省政府出台《关于继续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的意见》 (鲁政发[2012]21号) 。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是推进村庄实现农民居住由分散向集中、由平房向楼房、由村庄向社区“三个转变”, 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新举措。笔者对安丘市村庄改造现状做了调查分析, 为下一步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提供建议。

一、安丘市村庄改造现状

安丘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 市境总面积1, 76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30万亩, 辖10个镇、2个街道, 870个行政村, 总人口95万。为进一步改善农村困难群众居住条件, 增强农村住房的抗灾能力, 落实“住有所居”的民生目标, 2009年安丘市积极启动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工作, 积极推进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工作。村庄改造成绩凸现, 住房建设体现了房屋的实用性和协调性, 突出了村庄的特色, 提升了农村住房品质。

目前, 安丘市大部分乡镇已经或正在实施村庄改造, 其中凌河镇、石堆镇、柘山镇、景芝镇、官庄镇和兴安街道辖区内的较多村庄已经完成了旧村改造工作, 村民搬入了新居。各村的改造工程认真规划, 广泛征集村民意见, 突出地方特色, 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建设, 村民入住后满意程度较高。我们集中对凌河镇、石堆镇和兴安街道开展了调研。

(一) 农村面貌更新, 民居环境改善。

据调查, 改造后安丘市大多数农村群众住房较为宽敞, 人均居住面积达27.55平方米, 基本达到了“住有所居”目标。住房条件逐步提高, 在集约化种植、区域化建设等农村经济逐步发展带动下, 农民通过发展种养业、外出务工等渠道增加收入, 农村住房情况有了明显变化, 基本实现砖混结构全覆盖, 住房状况得到改善, 村民住房条件和房屋的抗灾性能逐步提高, 居住环境明显改善。随着不断加大的农村基础设施投入, 目前安丘市一般的农村住房都具有生活居住、农作物生产加工、贮存、晾晒、沼气等功能和区域, 住房的简单使用功能相对完善, 基本满足生产生活需要。

(二) 依托地理区位优势, 改造突出村庄、社区特色。

安丘市地势为西南高, 东北低, 山区、丘陵、平原各占1/3。农业占据主要优势, 各乡镇的村庄改造工作, 根据各村的地理位置, 经营特色, 广泛征集民意, 做好村庄规划和村庄改造实施方案, 突出地方特色。村庄改造过程中不拘泥于一种模式, 采用多种形式综合改造、整治。

1、城中村改造。

对安丘市城区周边的兴安街道、新安街道采用城中村改造模式, 体现城镇土地价值, 切实做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启动了大城埠社区、银杏二期、范家庄等旧村改造项目。

2、小城镇聚集改造。

对景芝、凌河、吾山3个中心镇驻地村庄, 规划建设较大规模的住宅小区, 改造成为城镇社区。其中, 凌河镇的拥翠园社区、吾山镇的南逯社区和滨河社区、景芝镇的红旗社区的建成和入住, 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 成为山东新农村建设的样板。

3、村庄整治。

结合环境整治, 积极开展农房建设, 对农村中的危房进行改造。农村危房改造的补助对象重点是居住在农村危房中的农村分散供养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和其他贫困农户。2013年兴安街道顺利完成20户困难家庭的危房改造工作, 群众搬进了盼望已久的新房。

(三) 村民入住满意度较高。

通过调研, 共收到凌河镇、兴安街道、石堆镇农民有效问卷210份, 在被调研农民中, 85.7%的农民对改造后的住房条件表示很满意, 90.5%的农民对改造后生活的方便程度表示满意, 95.3%的农民对改造后村内道路表示满意。这说明安丘市的村庄改造工作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为出发点, 认真做好旧村改造的规划工作, 切实从群众利益出发, 搞好社区公共服务、公共设施建设, 打造绿色、节能低碳、生态社区。让村民享受到城市化的生活, 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村庄改造政策的魅力。

二、安丘市村庄改造存在的问题

(一) 村庄规划仍需论证。

在改造过程中发现个别村庄在规划设计、质量认定和配套使用功能方面不够完善, 但也有些项目规划比较超前, 如凌河镇拥翠园社区统一采取地源热泵供热, 村民入住后取暖费的收缴问题成为难题;而且村民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 入住后的物业管理费与维修基金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这是农民的顾虑之一。

(二) 合理补偿是影响村庄改造进度的重要因素。

农民作为村庄改造的客体, 本着传统的生活习惯, 大多数农民不习惯住楼房, 这阻碍着村庄改造的进度, 更重要的房屋拆迁补偿问题, 则严重制约了村庄改造的开展。因为拆迁补偿达不成一致, 有些村民不肯签字, 个别村民本身不愿拆迁, 也有村民素质不高, 出现捏造事端的现象。如有些村出现上访事件, 也有的村民要求建造农机具仓库、粮食仓库、粮食晾晒场, 要求户型补贴、老年房等。

(三) 农村实际居住人口少。

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 农业人口逐年减少, 特别是年轻人大部分都进城打工, 农村实际居住人口少;加之, 农村自然条件较差, 交通不便, 部分有钱的农户不愿意在农村重新修建房屋, 而原本具有较新房屋的住户, 更不愿意拆迁。

三、安丘村庄改造建议

(一)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改造。

村庄改造首先要进行调研, 进行分类指导, 不能追求千篇一律, 了解村庄的实际情况, 坚持因地制宜, 分类改造。根据安丘市各乡镇村庄的地理位置、人均耕地数、交通条件、产业布局、现有实际居住人口数、村民生产生活习惯等现状进行改造。如对实际不在农村居住的农民, 可根据个人意愿选房或者采用货币补偿的方式;对无耕地 (少耕地) 的村庄, 可改建为楼房;对人均耕地较多的村庄, 可改造为二层、三层安置楼等, 并聘请专业人士, 科学规划, 加强论证, 兼顾农民生产需要和生活习惯, 合理化村庄布局。

(二) 加强宣传力度, 细化补偿标准。

村民作为村庄改造的利益主体之一, 一方面对旧村改造持支持的态度;另一方面又认为旧村改造会损失个人利益, 给政府、开发商等带来更多的利益。因此, 应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 公开房屋估价过程, 细化补偿标准 (如对房屋结构的补偿、装修补偿进行指标分解) , 明确各方的利益关系, 及时解答村民的疑问, 解除村民的后顾之忧。

(三) 搞好土地经营。

村庄改造后, 对于复垦出的土地要坚持集体所有, 统一生产经营, 增加集体收入。如针对年轻人不愿在农村种植的现象, 可以成立专门的集体经济组织, 负责经营管理, 对农户发放一定的收益;安丘农业生产颇具特色, 根据产业特色, 将发展农业采摘园、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发展优质果蔬种植作为社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支撑点。

参考文献

[1]安丘市政府网.

[2]项树江.安丘市建设用地整治挖潜探索与实践[J].山东国土资源, 2013.12.

上一篇:男士社交礼仪知识下一篇:新GRE数学常用结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