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及改造(精选12篇)
规划及改造 篇1
1 “城中村”的概念
目前,对城中村的概念,还存在种种不一致的认识。有的认为城中村是城市化过程中原农村区域形成的杂乱无序的建筑群落;有的认为城中村是指在城市总体规划区内仍然保留和实行农村集体所有制、农村经营体制的农村社区;有的认为城中村是指在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被纳入城市建设用地的村庄,等等。这些概念都只是从一个角度揭示城中村的特征,没有全面地揭示城中村作为一种居住形态和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
所谓“城中村”,是指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农村土地全部被征用,农村集体成员由农民身份转变为居民身份后,仍居住在由原村改造而演变成的居民区,或是指在农村村落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农村土地大部分被征用,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的农民仍在原村居住而形成的村落,亦称为“都市里的村庄”。
2 “城中村”的成因分析
“城中村”作为厦门城市的一个独特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四个因素:
(1)特有的城乡二元管理体制。
在厦门城市化过程中,尽管许多村庄早已进入城区范畴,农用地被征用殆尽,村民收入也主要转向二、三产业,但这部分“农村”仍然保留着“村建制”,实行着村的行政管理,整个村庄以村籍为边界形成了管理上的“独立王国”和经济上的“利益共同体”,并与其强烈而盲目的牟利动机相结合,不断背离着城市化的目标和要求。其中,尤以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和宅基地政策为核心,是城中村土地利用出现无序化的最大源头,形成城中村的重要制度条件。
(2)“不彻底”的城市化政策。
在厦门城市化初期,为尽力降低城市发展成本,政府在对农村征地过程中采取了“半城市化”策略:其一,“征地不管人”的城市化政策。在以国家征用方式逐步将农村集体大部分土地转为国有并纳入城市用地的同时,多数村民并无同步转为市民而游离于城市体制之外,村民的教育、社保、医疗、就业等主要交由村集体统一负担,村民的生计仍主要固化在剩余集体土地上。其二,“分次征用”和“征八留二”的征地政策。一方面,政府对农村土地一般采取“分次征用”方式,同时,为解决征地后农民的经济出路,又采取“征十留一”的政策,希求安抚农民,使之能够分享土地增值的收益又无需增加政府短期的财政压力,正是这种看似“合理”的政策加上巨大的市场利益的驱使,激发了农民在剩余土地上进行无序开发的热情。由于征地时序不一、自留用地分布零乱以及政府规划滞后及监管措施不到位,大片稠密、杂乱、低矮的“城中村”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3)不断膨胀的“地下经济”。
所谓地下经济,即指国家工商税务许可之外的灰色经济或黑色经济。由于良好的区位交通条件和邻近大市场的特殊优势,城中村成为各类地下经济繁衍的“沃土”。加之基于土地集体所有制而导致的管理“失灵”,许多在城市管理中被排斥和打击的经济活动纷纷汇聚到城中村当中,以出租屋为“据点”,不断扩大其规模,也成为村民经济收益的一个重要来源。这样,在巨大共同利益的驱动下,“地下经济”为城中村带来了丰厚租金,城中村则为“地下经济”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必要保护。
(4)规划滞后及对农村违法批地批建的纵容与默许。
在厦门城市化过程中,规划部门没有预测到城市扩张的速度和郊区农村出现的各种新情况,因而在城市规划中未能充分考虑城市的长远发展和土地的统一控制;而当混乱情况出现后,又没有及时加以解决和预防新的类似情况的发生。纵容了城中村的违法批建行为,导致村落建设严重背离城市规划标准及大量违章建筑出现。
可见,厦门城中村问题是传统体制性因素和政策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独特现象,集中反映了城市化进程中新旧体制交替和磨合中的各种矛盾,反映了城市化进程的不彻底性。因此,城中村的演变与改造,是城市化向纵深发展或向高级阶段推进的结果,是城市由初期的外延式扩张向中后期内涵式发展转变的必然趋势,其实质属于“内涵式城市化”或“城市的城市化”。
3 “城中村”存在的问题
“城中村”作为厦门城市化中一种独特的现象,在管理体制上,一方面它作为城市社区的组成部分,必须接受城市政府的领导,应当在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下运行;另一方面它属于农村社区,在土地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等方面必须执行农村社区管理体制,从而构成了管理体制的交叉性。城市与农村“二元管理体制”并行存在、共同发挥作用,构成了其“边缘社区”的特征。在人口构成上,由于村民、市民和流动人口(暂住人口)的混合构成,形成了界限分明的社会群体,不仅不同的社会地位使其出现了社会分层现象,而且高度集中的流动人口因为地缘、血缘、职业不同等原因,又造成了社会群体细分现象,出现了不同的“亚群体”。如以职业划分的垃圾村、网吧村、民工村等等。
“城中村”这种独特的地位和现象,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1)城市规划滞后,建筑密度太大。
有的“城中村”建筑密度达到70%,甚至达到90%,形成“一线天”、“握手楼”、“贴面楼”等独特风景。
(2)村民居住环境差。
由于房屋密度高、采光通风条件差、违法违章搭建与乱倒垃圾等脏乱现象突出,村容村貌普遍较差。
(3)用地管理混乱。
“城中村”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相互交织,宅基地、集体用地管理与建设混乱,违法违章建筑相当集中,住宅多以独家独户的传统家庭模式建筑而成,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4)基础设施不完善。
“城中村”的道路、供水、供电、电讯、排水、垃圾处理一般都不配套,各种管道、电线杂乱无章,排水排污不畅、内涝时有发生、垃圾成灾,卫生死角多,并且缺乏公共绿地与体育等设施。
(5)消防隐患严重。
“城中村”内街巷狭窄弯曲。消防通道严重不足或堵塞,外围道路又往往被店铺挤占,造成消防车难以进入。
(6)不正之风盛行。
制假售假、偷漏税、无证经营人员在“城中村”聚集现象较为突出,对正常的市场生产经营秩序冲击严重。
(7)治安形势严峻。
“城中村”出租屋聚居了大量缺乏有效管理的外来人口,成为滋生“黄赌毒”的温床,恶性事件屡屡发生。由于外来暂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成分复杂,甚至其中夹杂了一些负案在逃犯罪分子,流动人口成为主要犯罪群体,造成犯罪率迅速上升,严重污染了社会环境。
4 “城中村”改造安置的规划措施
“城中村”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不能单纯地把“城中村”村民的户籍从农业户口转为城市居民户口,而是事关城市化进程、“城中村”农民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大局。按照城市功能统一规划,对“城中村”进行彻底改造,使之尽快融入城市成为许多地方城市建设的重点工作。笔者认为,厦门“城中村”改造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以规划为龙头,加强土地规划、利用管理。规划是改造建设的龙头,要以城市总体规划,总体设计为基础,把“城中村”纳入城市规划管理之中,加大城市规划宣传力度。要利用电视、广播等媒体,张贴城中村规划图,召开村小组会、村民代表会、村民大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城中村改造的重大意义及城中村改造的方案、政策、规划等内容,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强化村民自觉改造意识,为城中村改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使市民(包括“城中村”农民)支持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城中村是城市的一部分,其规划设计理应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设计的要求进行,科学地编制城中村改造总体规划,同时要保障规划的效果和质量。
(2)”城中村“居民住房改造的统一化和产权的明确化,加强交流沟通,在不违反规范、规定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满足村民的要求:(1)”城中村“的住房必须按城市规划统一改造,但”城中村“村民的安置不能等同于一般城市建设中的拆迁户,随意安置到城郊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应尽可能就近建造农民公寓进行安置。否则,由于安置地点过远,新区设施不配套,容易引起各种各样的矛盾,造成村民与政府的对立;(2)多次调查摸底,分析比较,征求村民代表的意见,对安置房户型设计,既充分考虑到安置户居住需求,又兼顾到其居住习惯、经济能力、今后用途及各级部门的安置房建设标准,做到大中小户型齐备,功能布局合理;(3)小区楼房朝向请村民代表根据安置房地块周边今后的发展规划及原村庄居住地习俗确认;(4)充分考虑到村民集群而居、交流沟通的需求,大部分楼房底层除部分管理用房外均架空,作为邻里交流活动的空间;(5)充分考虑到小车进家逐年递增的趋势,将安置房用地的地下空间基本用足,多设置停车位,能基本满足村民停车需要;(6)物业公司提前介入,在小区监控安防及地下室停车系统设置等方面提出较合理建议,作为小区配套设计的参照,使今后物业管理的硬件趋于合理;(7)注重小区整体景观设计,不管是楼房的装饰立面效果,还是小区园林景观配套设计均能多方案比较确认;(8)在村庄拆迁启动时,编制内容较为详实、图片精美的户型图册,注明每套户型相应的面积指标,通俗易懂,易于村民对照比较挑选。
(3)妥善解决”城中村“居民的就业和出路。”城中村“居民的就业,必须突破货币安置和招工安置的旧框框,实施开发性安置。开发性安置,是通过开放性项目的建设,增强社区居委会的经济造血功能来解决”城中村“村民的生产和生活出路。这种安置方式,将农民置换”城中村“土地使用权获得的安置费,通过开发性项目的投资转化为生产性的物质资本,使”城中村“村民通过与生产性物资资本结合实现再就业,它兼顾了村民就业和长远的生活保障,能够弥补货币安置的某些缺陷,可以打消”城中村“村民转籍即失业的忧虑,使其避开只身进入劳动力市场竞争就业时在文化素质和技能方面的劣势。
(4)妥善解决”城中村“村民的养老保障问题。可以参照国外和国内发达地区的经验,建立面向”城中村“转籍农民的养老保障体系,彻底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其具体做法是,通过村级集体经济提取部分土地补偿金和村办企业收入,用作养老保险基金,将该养老保险基金交给实力和信誉具佳的商业保险公司托管。商业保险公司为每个村民建立个人账户,该账户所有权归村民自己所有。村民达到规定年龄后,由保险公司负责养老金的给付,提倡以年金方式领取。该项做法已在厦门市”城中村“社区居委会中推广执行,效果显著。
5 结语
总之,对”城中村“改造,是城市建设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总结目前城中村改造的做法,要特别注意防止将城中村改造仅仅局限于房屋形态的改造,忽视城中村社会形态的改造。有的地方城中村改造仅仅实现了统建,改变了一户一栋的建筑模式,但社区的封闭性仍然没有改变,依然是过去那个村,依然是过去那些村民,依然是一户村民拥有多套出租屋,租住房屋的依然是原来那些人。其结果是,房屋变漂亮了,基础设施也完善了,但居住结构和社会结构依然未变,社会面貌和社会问题可能依然如故。 因此,城中村改造要树立长远眼光,注意在进行房屋改造的同时,尽可能实现社会形态的改造,使城中村更好地融入到城市整体中去,以实现城中村彻底地城市化。
在快速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城中村问题也日益凸显。在繁华的都市里,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边,不时地兀立着一个个布局凌乱、拥挤不堪的建筑群落,极大地影响了城市的外观,也影响了城市管理。城中村里环境脏乱、市政设施不配套、治安混乱,造成了诸多的社会隐患和城市问题,构成了城市现代化发展的严重障碍。有人说它是”毒瘤“,有人形容它是定时炸弹,也有人认为它是城市化进程中农民最后的港湾和堡垒。因此,城中村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城市建设的一大难题。
摘要:通过对"城中村"成因及存在问题的调研,提出相应的改造安置规划措施,可供"城中村"改造决策参考。
关键词:城中村,经济现状,改造安置规划
规划及改造 篇2
关键词:城中村;规划;改造背景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不断向外围拓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与此同时,城市面貌的不断更新和城市传统社区、村落的落后破旧不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此,我国各城市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中心村落和旧社区的改造工作。不管是以农村为主体的主动城市化,还是以城市为主的被动城市化,城市化都是不彻底的,越来越多的村落被城市包围,形成了所谓的“城中村”。2 “城中村”的分类
“城中村”指的是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仍然保留和实行农村集体所有制、农村经营体制,以居住功能为主,且深受城市影响的农村社区。
根据“城中村”所处的地理位置、拥有土地、人口构成等不同,将“城中村”分为几类:
第一类:分布在城市主建区且繁华地段,丧失了农业用地的村落,没有明显清晰的村落界线,对外联系的通道较多,无法封闭;建筑结构以木、石为主,层数多为1~2层;村落的建筑密度较高,一般达到60%以上;居住人口以中老人为主,从事第三产业居多,村落没有合理的基础市政设施,但出行方便。第二类:分布在城市市区周围,同时还有少量的农业用地的村落。与周围的城市建筑有明显的差别,村落界线较清晰,出行比较方便,建筑结构以现代的混凝土结构为主,多为独门独户的院落,居住人口从事以第一、二产业为主。第三类:处于远郊,还有较多的农业用地的村落,有极其明显的村落界线,可以完全封闭,对外联系的通道通常为2至3个;建筑分布稀疏,居住人口以从事第一产业为主,村落物质形态与人们生存状态还保存农村的特点。3 温岭“城中村”规划改造实际情况
自2000年城市区划调整以来,温岭市以“拉大框架,拓宽城区”的思路,先后将原太平镇、石粘镇、横峰镇进行了撤镇建街道,温岭中心城区的建成区从1990年的6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20平方公里,建城区的人口从1990年的6万人增加到目前的20万人,城市规模得到了迅速扩大,城市化水平也快速发展。然而,近几年来温岭主城区不断扩张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使得越来越多的实行农村集体所有制和实行农村管理体制的社区被城市建设用地所包围,形成了“城中村”。据统计,目前在温岭市区范围共计个128村,这些处于城市建设用地包围的城中村,其存在的问题也各不相同。
3.1多层农居公寓建设与旧村改造、重点工程没有联动发展。
太平组团作为温岭真正意义的老城区,经过了近十几年的城市建设,村落与村落之间、村落与城市居民社区之间用地互相穿插,加上农民与居民之间审批建房制度之间的根本差异,使得其中位于城市主要地段的村落已经无法执行农村宅基地审批制度。为此,我市通过旧城改造工程对这一部分旧村点进行了拆迁改造,如人民西路改建工程涉及了西门、西郊村的村民点改造,除此之外,对于旧村点的改造工作也形成了一个怪圈,即没有碰到政府征用土地就不可能主动拆迁改造,造成了旧村改造难度大。
3.2不合理的公寓拆迁标准造成资金短缺。
根据温岭市城市拆迁安置办法,实行的是一户一套的拆迁模式。由于一些
不合理的产权分割方式,使得一套不足100平方米的房子其相应的归还面积可能要达到300平方米,不合理的房屋拆迁政策空子往往造成复建资金缺口的增大,其最后只能通过高强度的开发来弥补资金不足,势必造成城市环境恶化。
3.3由于没能打破村界进行土地征用,从而影响到跨村村民点的规划、建设和改造。
农村世袭的村落界线的观念根深蒂固,打破村界进行全局土地安排,就目前的实际操作而言还有许多困难。由于各个村落土地自然分布于城市的不同区域,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差别很大,在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各村在编制村民点规划过程,相互有了对比性,相对而言增加了跨村征用土地进行村民点建设难度。目前位于城西组团的21个行政村,有将近10个村涉及跨村使用土地建设,由于实际征用土地工作开展缓慢,使得很多村民点在做好规划方案而无法付诸实施。
3.4对传统居住模式的冲击。
综观温岭农村住房的发展,从解放前土房、五六十年代的石板屋、六七十年代的“大寨房”、九十年代的砖瓦房,到如今的“通天式”和“小康型”住宅,他们已经习惯了农村独门独户的家庭居住模式,对于商品套房,按他们自己的话说是“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上无片瓦,下无寸土”,感觉不塌实,这使得在推行公寓式住宅方面存在很大难度。对“城中村”规划改造模式的探讨
“城中村”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其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也是不同的,但不论所处的位置如何,都应当统一纳入城乡规划控制及管理体系,对于这些“都市里的村庄”应该针对不同类型的实行分类规划改造。
4.1对于第一类“城中村”采取彻底改建和局部改造相结合模式。
俗话说“罗马非一日所建”,这说明了城市的发展有其一个历史的过程。综观城市的发展过程,不难发现许多城市都是从那些占据经济、地理优势的小村市有机地生长起来的,这些村市由于地理的重要性,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发展成为地域性的经济文化中心,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依托这些小村镇进行有机的改造和扩展,是大多数小城市发展所采取的策略。对于地处城市中心建成区“城中村”,其形成和存在往往和城市发展密切相关,某些“城中村”更是见证着城市历史的变迁,成为城市存在的建筑历史,其中往往还保留有一定的传统历史建筑和街区,对于这些“城中村”不应该全盘地推倒重来,而应从城市的历史去寻找延续的起点,对一些历史街区和代表城市历史的地区可以进行保护性修复,改造“城中村”,完全可以放开思路。如深圳的蔡屋围新村在改造时就并没有走拆除重建的路子,只做了环境改造,做出了步行街。结果,环境改善了,楼价、房租也都升了。温岭的南门村的坊下街也可以仿照此做法,这一地区的民居建筑街区反映了温岭早期居民生活的空间环境,在进行改造时,应该深入到街区的底层,分析研究街区的空间布局、建筑形态、街道尺度,寻找最佳的改造扩展方式。
对于一些没有历史价值的街区,同时其居住环境恶劣,与城市的发展和景观有很大冲突的“城中村”,可采取全部拆除,整体改造,并完善相应的配套设施,同时在建筑风格及规划上可延续城市传统建筑风格。
同时要积极推进农改居的工作,建立社区居委会,把原来城中旧村的社区结构变成现代化城市社区,对于撤村建居后村不再审批农民立地式住宅,进行多层公寓建设,在面积补偿方式上可采用户和人均面积相结合方式,控制改建地段的建设规模。
4.2对于第二类“城中村”采取合理制定详细规划,结合项目建设推进改造模式。
4.2.1结合城市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统一编制各村居住小区详细规划。
(1)确定用地指标,划定用地红线。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进行村民点的规划编制工作。在规划用地指标上根据以往编制规划的经验,以人均60平方米左右用地指标加以控制,合并分散的自然村,作统一集中布局,在用地位置选择上,充分征求并走访当地政府及村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城市分区详细规划,划定用地红线,同时考虑一定的启动用地。
(2)方案各方多次商讨会审。委托设计单位进行规划方案设计,之后由规划部门、设计单位、街道负责人、村代表组成方案评审团,作专业评定,之后征求意见,对方案作进一步调整,最后,确定终审方案。
(3)按照法定程序上报审批。督促各村委会上报审批村居住小区详细规划,一旦审批,村民建设严格按照此规划执行,以保证规划严肃性。
目前,温岭市的各城中村按此类规划执行,收效甚好,村民点环境、景观和城市形象比较协调,有利于更新城市形象。
4.2.2在改造推进的过程中,对于第二类“城中村”采取城市拓框架和重点项目用地拆迁改造相结合模式。
第二类“城中村”由于处于近期城市发展用地范围,可以依托城市道路拆迁、重点项目建设和自行改造相结合的方式,加速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如城西组团21个村作为城市建设新区,由于城市道路延伸,重点项目的启动,涉及到大量的农村住宅的拆迁,至此,可以利用城市拆迁的补偿安置费用,减少“城中村”改造成本,利于形成统一的村庄面貌。
4.3对于第三类“城中村”采取根据总体规划和分区详细规划设定农居民点规划进行自行逐步改造模式。
(1)根据分区规划编制合理小区规划,严格执行。
(2)制定合理“立改套”政策,并逐步推广。制定合理“立改套”政策,逐步使一户一栋的宅基地居住模式向城市单元住宅模式转变;同时逐级引进现代物业管理,使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屋村管理模式向城市现代物业管理模式转变。
(3)积极拓展城中村改造融资渠道,完善基础配套。针对有些城中村没有资金来源,缺少融资渠道,可由政府出面,协调引进房地产开发企业实施开发。
城乡电网规划和改造探讨 篇3
关键词:城乡电网;电网规划;电网改造
中图分类号:TM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4-0120-02
电网规划成功与否关系着电网能否安全可靠运营,利于长远发展。电网规划和改造首先要做到规范化和标准化,方便运行后的维护和扩展,其次要符合城乡地区实际发展状况,尽量降低规划和运营成本,节约土地资源和线路走廊资源,还要考虑地区的地形特征,优化线路的同时有效预防各种灾害。本文通过分析电网规划需要考虑的因素,从而明确规划的指导原则,接着提出电网规划的具体步骤,着重描述前期的准备工作,最后一部分针对电网改造,提出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而为整个电网规划提供参考。
1 电网规划需要考虑的因素
1.1 地区现状
电网规划首要是分析规划地区的具体状况,诸如经济、电力需求、地形特征、发展状况等,从而确定电网的规模大小、可靠性等级、供电站位置、线路布局以及考虑长远发展的因素,有效的现状分析是规划成功的基础,能有效地减少规划风险和缺陷。
1.2 供电可靠性
电网可靠性旨在保证供电不间断性,主要是保证主接线路的稳定性,所以线路设计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我国现行的设计技术规程和行业标准,结合以往设计经验,很好地控制故障率,电网的可靠性是整个系统和各个设备可靠性的综合,对于各个模块和设备的可靠性不能忽视,减少各个环节的故障率就能有效提高整个电网的可靠性。
1.3 扩展与可操作性
扩展性主要是要降低电网内部各系统的耦合性,一是调度上,可以视情况灵活添加和卸除某些设备和线路,实时调配线路和负载;二是在对线路和保护设施进行检修时,可以暂时实现局部点断电;三是考虑未来扩建,要尽量减少设备成本和原系统改造量,且能很好满足改造
需求。
1.4 成本与低耗
成本是电网规划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主要体现在,尽量节省土地资源,合理规划线路布局;主线路架构简单,控制和保护设备功能不冗余,减少一次设备投资,二次设备也要最大效率使用,适当选用设备,不盲目追求品牌和一些不必要的功能,设备按需选用而不是按统一性使用;减少多次变压电能损耗,设备冗余损耗,合理选用变压器等耗能设备。
2 规划的步骤方案和前期准备工作
2.1 电网规划的步骤
电网规划大概分为项目前期、建设施工、电网投运三个阶段,针对三个阶段的特征,电网规划的步骤是:(1)前期调查和数据计算:分析历史电网的各项参数、上户调研收集新的需求和一些故障问题,计算电网供电量、变压器等设备具体参数;(2)立项审批,选址征地,进行规划设计,衡量各种标准生成多份规划设计书,专家讨论决定最终实施方案;(3)项目建设筹备,包括设备、资金、人力、用地等因素,开始施工建设;(4)项目建设结束进行验收,确保各项能正常安全运行,最后项目投运。
上述仅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描述,事实上电网的规划到完成可能需要经历数年的时间,尤其是前期准备工作更不是一蹴而就,周期比施工建设周期更长。
2.2 电网规划前期准备工作
图1 电网规划流程
电网规划项目前期主要有:立项、选址、审批、核准、征地几个阶段,具有周期最长、内容最多、协调工作量最大的特点。图1为电网规划流程。
其中周期长指前期工作量大,涉及多个部门,方案论证和审批文件时间久,例如,110kV电网规划从前期准备到施工跨度达到两年,而220kV需要两年半,甚至达到五年以上,是整个建设周期的2~3倍;内容上前期分三个阶段约十余项工作,整个电网建设七成的协调量发生在这个阶段;协调范围广:从市县政府到乡镇再到乡村,牵扯数十个部门和众多人员。
电网建设前期工作指从项目立项规划开始,逐步启动各项工作到进行具体建设所要进行的全部工作;首先由上级电网公司和属地发改委立项,进行电网规划;接着进行设计招标、项目选址和可行性研究、支持性文件审批、站址和线路走廊的批复意见、项目初步设计和项目核准;然后是征地包括用地报批、土地登记、供地、征地协商等工作;最后完成可行性研究、初级设计、评估报告、核准报告的编制,取得政府部门支持性文件的批复,协调完成电网规划涉及的多部门的沟通审批工作等。
通过分析电网规划前期工作的特性,总结多年实践经验,我们得出了一些加快推进前期工作的方法,即尽可能早规划立项,审批征地;深入调研和分析计算参数;准确合理地确定实施方案;争取地方、政府和上级部门的支持;从而缩短某些关键阶段实施时间,加快前期准备工作进行。
2.3 电网规划实施方案
电网规划方法分为启发式方法和数学优化方法两类。
启发式方法:通过直观分析,依照系统某性能指标对线路参数的灵敏度原则,对线路进行逐步迭代选择,直到满足方案要求为止。这种方法简单、有效,使得人工直接参与决策,但得到的是实际允许参数,并非最优值。
数学优化方法:就是将电网规划问题转换为相应数学参数模型,再通过数学优化算法得出方案实际参数,从而使规划方案参数上最符合系统要求,该方法可以从理论上得到最优解,但计算量过大。
表1 电网规划实施方案
步骤主要内容
设计方案确定送电距离和容量;拟定多个规划方案
方案分析技术比较:应进行潮流、暂态稳定、短路电流计算;对比各个方案的技术差异
经济比较:进行近期与远期投资、运维成本
综合分析综合分析网络结构的安全性、经济性和扩展性,提出推荐方案。
3 电网改造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淘旧换新,提高可靠性
分析设备运行状态,对缺陷故障较多和开放性差的产品进行更换,调换新电网运行后不能满足新要求的设备;完善电网架构,降低电能损耗,减小电网供电半径,实现负载转供,此外增加电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加强电力设备防破坏,防偷盗,防电击危害的改造,采用节能和新技术设备,保护环境。
3.2 突破瓶颈,提升供电能力
优化供电线路布局,进行设备扩容,应用低耗设备,提高节点和终端设备输电储电能力,进而解决供电网瓶颈,提高全网贯通能力,确保电网输出量足、输送耗低、用电不间断。
3.3 改造代价和运维成本低
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号召,淘汰高耗设备,改造高耗环节,合理发展无功补偿系统,制定严格的节能减排机制,落实责任;配备检修维护设备器具,仪器仪表,交通设施,培训专业维护人员,实行分段分层管理,提高维护水平和效率,降低维护成本。
4 结语
城乡电网的规划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无论从前期调研、设计规划、审批,还是后面施工实施,再到运营维护,都应按照计划进行,些许的偏差就可能造成工程成本、工期、风险的提升,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项目方案应该从多个备选方案中选出最合适的,具体实施过程应该考虑本地特色,也不能盲目套搬模板,本文列出了电网规划的步骤和实施概要以及改造要注意的一些事项,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 麻秀范,钟晖,王伟,张粒子.城市配电网接线模式研究[J].东北电力学院学报,2005,(2):32-36.
[2] 孔涛,程浩忠,李钢,谢欢.配电网规划研究综述
[J].电网技术,2009,33(19):92-99.
[3] 王成山,陈恺,谢莹华,郑海峰.配电网扩展规划中分布式电源的选址和定容[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6,(3):38-43.
[4] 陈海焱,杨雄平,陈波.配电网中计及短路电流约束的分布式发电规划[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6,(21):16-21.
规划及改造 篇4
1 我国观光休闲农业园建设发展情况
我国都市休闲农业的实践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城郊农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都市农业现已成为我国各大城市发展的主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毋庸质疑,都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起到不容小觑的作用。一方面,休闲农业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农业的空间布局和结构安排,必须服从城市的需要并为此服务,这体现了农业对大都市的依赖性;另一方面,城市的科技、经济优势又可促进和反哺休闲农业的发展,进而实现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一体化关系。
2 天津市观光休闲农业园调查
对天津市已经投入使用的观光休闲农业园进行调查,归纳为以下6种类型:
1)农园观光型:以展示种植业的栽培技术或园艺、农产品及其生产过程等为主,建立了观光农园、教育农园、农业公园、市民农园或租赁农园等。如西青区第六埠农业开发中心。2)农园采摘型:利用开放成熟期的果园、菜园、瓜园、花圃等,供游客入园观景、赏花、摘果,从中体验自摘、自食、自取的果(花)农生活和享受田园风光。如杨柳青鑫三农绿色生态田庄。3)渔场垂钓型:利用水库、池塘、渔池等水体进行垂钓、驾船、滑艇、食水鲜和水上娱乐等内容的水域旅游活动。如蓟县于桥水库地区。4)畜牧观赏狩猎型:利用牧场、养殖场、狩猎场、跑马场等,给游人提供观光、娱乐、参与牧业生活的风情和乐趣。如天津静海双塘村跑马场,天津市松江乡村俱乐部。5)森林旅游型:以森林区优美的环境、洁净的空气,来吸引居民体验回归大自然的情趣,并进行休闲、度假、森林考察、避暑疗养等健身活动。如大港官港森林公园,西青柳仙林休闲度假中心。6)生态科技观光型:利用生态示范区或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吸引游客,使游客在休闲过程中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如北辰龙顺庄园。7)综合观光型:在观光农业景区内设置多种项目。如天津红光绿野休闲度假村,杨柳青庄园也属于该种类型。
3 天津杨柳青庄园项目简介
3.1 项目缘起
项目位于天津市杨柳青镇大柳滩村,占地面积约为46.67万m2(合700余亩)。地块东临京福公路,南侧及西侧为村庄小路,原址为苗圃。规划时间为2006年3月~7月。2006年7月~2007年10月主体建筑及景观相继建设完成。2009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
3.2 规划方案介绍
方案规划布局采用“一湖、一环、六功能区”的规划结构。一湖,即中心景观湖;一环,即环湖游览路,游览路将几个功能区有机联系起来。六区,即入口接待区、餐饮区、采摘区、生态垂钓区、活动区及住宿区。
1)中心景观湖:全园的核心区域。湖面上设置大小岛屿两个,与住宿区岛屿共同构成“一池三山”的布局结构。北侧岛屿规划为探险岛,内部设置探险路径、梅花桩、乡村水吧、绳索桥等景点。南侧岛屿规划为观鸟岛,以一曲折木栈道与陆地联通,设置有观鸟亭、沙丘、涉水汀步等景点。2)入口接待区:对外的展示区域,主入口与京福公路连接,两侧分别为现代中式建筑接待中心及商业区(见图1)。停车场车位50余个,均为嵌草铺装的生态停车场。3)餐饮区:包括两座餐厅。一座为传统中式四合院酒店,以包间为主。主要经营乡村风味餐饮。另一座为以接待婚庆、公司庆典等大规模聚餐活动的依山饭店。中部设置表演舞台。两座餐厅在服务对象上形成互补,可同时容纳300人就餐。4)采摘区:利用原有农业大棚适当改造,并增加果木种植面积,形成采摘区。5)生态垂钓区:靠近南侧边界位置设置几个大小不同的钓池,采用景观化的驳岸处理方式。池与池之间以弯曲的园路做连接,优化垂钓环境。6)活动区:规划将开挖湖面的土堆砌为一高度15 m左右的滑草场。滑草场周边设置攀岩等室外拓展项目。7)住宿区:弯曲的小河环绕着住宿区,形成环境优美的独立区域。按照接待规模不同而划分为若干种明清特色院落类型,有大规模的四合院、中等规模的两层二合院及小规模的单层合院。另外,在院落区西侧设置独立的小木屋住宿区(见图2)。
4 后续改造及使用情况调查
1)中心景观湖主体部分按照原设计进行开挖,探险岛及观鸟岛上设计项目没有建设。探险岛与活动区连接的部分增加了吊桥等拓展器械。2)活动区取消了原滑草场的设计,原因:a.在后期的详细设计过程中,经过计算发现土的重量会对场地北侧现有两层建筑的基础产生一定影响,基础有产生侧推的可能性;b.中心景观湖挖出的土量不够,购买土会增加很多建设成本。目前活动区改造为真人CS场地,已经堆砌的缓坡草坪作为人们宿营、放风筝、球类等户外活动的场地使用,颇受欢迎。3)甲方在建设初期为降低投资风险,减少了住宿区农院的建造数量,目前已建成院落10座,小木屋3座,可容纳150人住宿。在住宿区西侧增加了“延伸绿色”景区。
5启示
1)对各类活动规模合理预测,为发展留有余地。从目前的经营活动来看,垂钓活动是一个主要的盈利点。但原有垂钓区规划面积明显偏小。另外,很多游客都喜欢垂钓后再进行烧烤活动原设计没有安排专门的烧烤区,目前只有将周边零散空地作为烧烤区使用,不能形成规模,感觉档次比较低。
2)方案应充分利用现状条件。方案对场地内大棚予以保留,并在此基础上设置了采摘区,大大节约了建造成本。但是在设计之前对现场的苗木没有充分的调研。开挖湖体之前,现状苗木大部分都廉价出售。等场地种植需要苗木时,又需重新购买,增加了成本投入。
3)为经营活动留有空间。千年古镇杨柳青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杨柳青的传统花会表演颇具特色,目前尚保留传统剧目二十余个。在规划之初,就应该考虑文化剧目的展演与互动型娱乐活动,丰富经营活动种类,调动人气,也更好地体现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较高的文化品味,实现农村文化资源开发与经营活动更好的结合。
参考文献
[1]王云才.国际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经验与借鉴[J].旅游学刊,2002(4):56-57.
[2]孙艺惠.我国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J].经济地理,2007(9):835.
[3]王婉飞,王敏娴,周丹.中国观光农业发展态势[J].经济地理,2006(5):854-856.
薄弱学校改造项目规划 篇5
一、现状分析
临洮县Х镇Х学校始建于Х年,位于Х镇Х村,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独立初中/乡镇中心小学/村级小学/教学点/完全中学),学校占地面积Х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Х平方米,现有教职工Х人,教学班Х个,在校学生Х人。学校现有危房Х平方米,对照《甘肃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制约着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需要扩建。
二、规划目标及主要任务
计划新建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Х幢Х平方米,其中普通教室Х平方米,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Х平方米;新建生活服务用房Х幢Х平方米,其中学生宿舍Х平方米,学生食堂Х平方米,学生厕所Х平方米,锅炉房Х平方米,学生浴室Х平方米,卫生室Х平方米;新建行政办公用房Х幢Х平方米;新建教室住房Х幢Х套Х平方米,共计建筑面积Х平方米。建设塑胶运动场Х个Х平方米。
三、资金和进度安排
新建校舍每平方米按2500元计算,需资金Х万元;建设塑胶运动场每平方米按300元计算,需资金Х万元,以上共需资金Х万元。该项目计划于Х年开始实施至Х年底完成。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将成立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Х学校项目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安排相对固定的专门人员,明确责任分工,形成完善有效的项目规划建设实施机制。
2、健全项目实施监管机制
学校将严格遵守项目基本建设程序,认真履行项目法人职责,对项目前期工作、招投标、资金拨付、工程质量、进度控制等环节加强监督和管理,保证项目实施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项目效益
规划及改造 篇6
关键词:公祭公园 规划设计 兼容性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9-0123-03
1项目背景
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随着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建筑密度也越来越大,建造商一味的建造房屋,虽满足了人们生活上的物质需求,却不能为其提供精神需要。并且,由于城市楼房的边界越来越近,一些位于城市中心的公园场所却被压缩,特别是一些名人故居、纪念遗址都游离于城市空间和人们的生活之外,被“象征性”地保留下来。因此,打造主题鲜明、兼容多元的纪念性公园景观刻不容缓。
哈尔滨市内目前现存的烈士纪念碑都是以一位烈士为主题的,与之不同的是坐落在长青公园的东北抗日暨爱国自卫战争烈士纪念塔是以“东北地区抗日战争、爱国自卫战争”烈士为祭奠对象,因此更具祭奠对象的广泛性和公祭主题的祭奠性。
哈尔滨长青公园位于道外区、道里区、南岗区的中心位置,地理位置优越,周边两公里以内绿化率低,没有一个较大的城市公园,而与其邻近的老八区体育场也一直疏于管理。位置好、主题明、拆迁少、适民生这四个优点,使长青公园更适宜扩建为红色哈尔滨的公祭活动场所。
2规划理念
2.1注重人性的特征
在现今高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中,坚持一切从人出发,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效率和人的不断发展为最终目标,这成为设计师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景观设计中不单单考虑形式的美感,更加注重的是景观中的主体一人,注重人的心理体验。因此在纪念性空间的设计中,要依据人们的心理特点,注重参观者的感受。让这些冷冰冰的纪念空间、沉重的历史,从人们不接受到主动接受,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思考,成为人们的情感寄托。
2.2强调公众的参与性
随着体验经济的到来,在空间的塑造中,越来越开始关注以人的体验为核心的设计,更加关注公众的参与性。通过各种不同的空间的参与、体验达到景观设计的最佳效果。
对于纪念性景观而言,现今大多数的纪念性景观多以单一纪念诉求的表达方式,其过于沉重,而针对在市区内部的大型纪念园区,更大程度上要表达的是空间的多元化,将纪念主题与公众的休闲体验结合在一起,努力达到自身的和谐性,营造出一个参与者与景观和平相处、共生共荣的和谐环境,同时给予参与者思考的空间。
哈尔滨长青公园位于市中心,其内的抗日纪念碑早已被数十载的乔木遮挡,居住在附近的居民只将其当作休闲散步的公园,忘却了其本身的纪念价值。因此在设计中既要展现公园的纪念性,又要使其兼具功能性,不能为了“纪念”一味推倒重来,而是应该在保留和延续公园的基础上,增设纪念场所,从而达到人与景观的和谐型。
2.3延续地方文化特色
哈尔滨作为全国第一个获得解放的大城市,它的红色历史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一提起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历史,一般人最先想到的就是“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哈尔滨也是一座革命的城市、红色的城市。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立以后都做过了重大贡献。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在哈尔滨公开称赞哈尔滨为共和国长子,为解放东北乃至全国做出了重要贡献。将规划改造与当地历史文化脉络联系起来,保留和延续地方文化,展现哈尔滨历史文化发展的传承性和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2.4打造高绩效的景观
景观绩效是从环境、经济、社会三个方面来记录景观效益,这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冲突,在设计中如果利用好彼此之间的关系,那么可持续发展就会落到实处。
针对公祭及纪念性公园而言,这种高绩效更多反映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对人们思想的教育,提醒人们不忘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对革命精神的继承与回忆。其二是对公祭公园设计的氛围营造,但这么大的市区公园空间,不能单纯为公祭所用,公祭之后的利用也必须纳入设计的考虑,设计手法也相应调整。
3规划定位
在政治意义方面,使其具有标志性,展现哈尔滨抗战十四年的红色历史,成为红色文化主题的公园;在民生需求方面,使其具有群众性,补全城市公园的缺失,完善升级健休闲设施,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公园;在使用要求方面,满足公祭、爱国主义教育、体育健身及休闲娱乐同时兼顾的功能,成为多种功能兼容的公园。
将分割、杂乱、无整体规划的现状协同整合,从而打造哈尔滨长青公园成为哈尔滨市第一个红色主题的城市公园。
4总体布局与改造设计
4.1平面布局
在平面上总体分为四个部分:主要仪式空间、大型观礼空间、抗战雕塑体验园以及新长青综合馆。主要仪式空间指抗战纪念碑的原址,其周边环境并未做改动。大型观礼空间原址是门球场、篮球场、轮滑场地,现将其改造成为公祭广场,其内由含五心广场,五感花园等组成。抗战雕塑体验园原址是体育场,现将其改造成建党、抗日、解放、抗援雕塑区。新长青综合馆则是由幼儿园改造而成,其内部包含展览中心、接待中心、服务中心、管理中心。
在轴线上,将原址纪念碑的轴线延续扩展,形成轴对称的仪式感,这条中轴线也成为纪念的主轴,使空间更加具有严谨的逻辑性,可以更好地突出表述纪念主题。在立面表现上,新长青综合馆与纪念塔的轮廓线,形成一种指向性,将视野不由自主地指向到纪念塔,缓解了周边住宅对于纪念塔的体量压迫,与周边环境形成较为宏大的气势。
4.2交通流线
nlc202309010233
在景观设计中,交通流线的组织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览线路组织以方便旅游及与景观视廊相结合为基本准则。在设计中应该参考“象征一叙述一再现一隐喻”的手法,将所纪念的事件线索贯穿起来,既要自然顺畅又要秩序井然,令人们忘记了是在纪念空间环境中,而是置身于可以感受凝思的场所。
在长青公园设计之初,将设定的纪念主题通过情节线索贯穿始终,运用叙事的手法,从而将整个公园串联起来。公园为开放性质,主要入口为三个,为不同人群设置不同的参与路线。
北入口到抗战纪念塔、公祭广场、五心广场、抗战雕塑体验区,再至新长青综合馆的环线为主要游览路线。而其余连接主要游览线路与各个景区及出入口的线路为游览支线。结合游览线路,规划在东、西、南等出入口设置集中停车场。
其中公祭及游览参观人士将从北部的主要仪式空间进入,一眼望去的东北抗日暨爱国自卫战争烈士纪念塔给人们带来一种震撼感,随之来到大型观礼空间进行仪式,人们的情感得以升华,结束后则进入抗战雕塑体验园区,再现抗战时期的红色哈尔滨,留给人以思考的空间。周边居民则可以从不同入口进入,进行日常的休闲娱乐。
4.3景观设计
4.3.1入口景区与红色丰碑。
主入口和纪念碑分别作为整个公祭公园的主体部分。规划不改变原有的平面布局,沿用铺装及植被,只在原有基础上将门球场与足球场之间的围栏阻碍了两块场地的可达性,不能实现大型活动的疏散,将其拆除,创造空间的可达性与灵活性。在纪念碑周边植物体量较大,遮挡视线,导致纪念碑失去了原有的庄严之感。规划将大尺度的植物移栽别处,营造开敞的环境以凸显纪念碑的宏伟高大。
4.3.2公祭广场
规划原址的门球场数量远远超出周边居民的使用需求,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设计将门球场缩减到三个,既为老百姓保留活动场地、体现人文关怀,又能够将更多的面积合理利用。
该区域以开场的活动空间为主,便于公祭活动时的人流疏散,两侧设有十四个文化传播的展板,有图片、有文字、还有相关的碑拓,讲述了抗战十四年里发生的重大事件。
运用情景再现的手法,将其分为抗战遗存展示互动体验区、五心广场、五感花园及红色长廊体验区。其中抗战遗存展示互动区域还原历史场景,将坦克、飞机、营地以真实的手法还原到公园中;
五感花园则从感官体验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对这段历史的鉴赏与感知;红色长廊体验区展现红色文化与抗战历史展示,通过花坛、树木与铺地体现长距离的视线效果。
4.3.3抗战雕塑体验园
规划将足球场改造,可作为能够容纳上万人的礼仪空间,让更多的人聚集于此,学习革命先烈的精神。将蓝色废弃板房拆除,替换为舞台以及红旗雕塑,并配以LED大屏幕帮助人们更好地观礼,并且与纪念碑形成对景,增加场地的庄重感。
南部的雕塑体验区分为抗战记忆雕塑、抗战胜利浮雕墙、走向胜利群雕、抗战齐心雕塑四组雕塑,运用四种不同的雕塑形式反映从革命到抗战胜利的情景,表达敬仰、纪念之情。
在北部设计了相关于抗战第一枪及光复第一区的坦克雕塑,围栏用象征战车的轮胎为标志物,还能供人们在这些标志物上小憩一下,来往的游客也可在此处留影留念,互动感受这些历史文化。与此同时旗帜雕塑与纪念碑相互呼应,烘托整个景区的气氛。
4.3.4新长青综合馆
规划原址为幼儿园,将其改造成为长青综合馆,内包含展览中心、接待中心、服务中心及管理中心。
设计完善了公园附属的服务功能,其中展览中心旨在为青少年及参观人士,进一步进一步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以纪念1923年哈尔滨成立东北地区第一个党组织后,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哈尔滨做出的贡献,通过回顾哈尔滨的红色历史,不仅能继承光荣传统,还能正确定位哈尔滨的城市精神,继承和发扬哈尔滨的革命城市精神,起到资政育人的作用。提醒人们不忘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以反映对革命精神的继承与回忆。
5结语
每一个设计都是在创造一种场所。
长青公园规划改造设计以敬先烈、记国耻为意义,从利百姓、适需求的角度,打造主题鲜明、令人驻足、兼容多元、为民务实的公祭公园。同时以休闲体验为主体,结合旅游开发,打造具有哈尔滨地域特点的高绩效园林景观。
设计充分尊重地域文化特色,将哈尔滨的红色历史、作为共和国长子的文化特质隐含在内,并且在设计中延用象征-叙述-再现-隐喻的手法,充分体现反思过去、展望未来的思想,将公园景观与哈尔滨的发展结合起来,用全新的设计延续历史文化,不仅做到有意义也要有意思,也使公园成为凝心聚力、强大自信,展现本土文化的场所。
规划及改造 篇7
关键词:风景林,改造,规划布局,营造技术,敬亭山国家森林公园
在马尾松、湿地松造林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敬亭山森林公园, 林种比较单一, 再加上2007年松材线虫病大面积发生危害, 马尾松被除治且造林不到位, 山上山胡椒灌木、山脚矮小竹种已成为优势种, 森林林相差。随着社会经济、城市建设快速发展, 市民对城市生态环境要求越来越高, 回归大自然, 到森林中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生态愿望不断提升, 合理调整森林结构, 改善森林景观已是敬亭山国家森林公园林业生产的主要目标。宣城市政府结合国家森林城市创建, 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敬亭山森林景观改造提升。
1 敬亭山国家森林公园自然地理概况
敬亭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宣城市区水阳江畔, 地处东经118°37′30″~118°45′0″, 北纬30°57′30″~31°2′30″。东邻皖赣铁路, 南以宣古路为界, 西、北分别与宣州区古泉镇和开发区接壤, 总面积2 009 hm2。
敬亭山国家森林公园属黄山山脉, 山势呈西南—东北走向, 山峰挺拔秀丽, 绵延5 km以上, 有“横看成岭侧成峰”之势, 最高峰 (翠云峰) 海拔324.1 m。敬亭山国家森林公园下部为波状起伏的丘陵岗地, 海拔在50~100 m之间。境内土壤属红壤土类黄红壤亚类, 土层深厚, p H值为4.5~5.5, 呈偏酸性, 土壤质地较黏。
敬亭山国家森林公园属于中亚热带北缘气候类型, 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等气候特点, 光、温、水气候条件优越。
2 敬亭山国家森林公园植被现状
敬亭山国家森林公园植被区属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植物带。因受战争及人类生产活动影响, 地带性植被已破坏殆尽, 20世纪70年代进行了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 全面恢复森林植被, 公园已是满目青山, 郁郁葱葱, 但由于2007年的松材线虫病大爆发, 使占50%面积的马尾松林遭到毁灭, 砍伐殆尽, 加之森林恢复工作未按设计做到位, 山胡椒、野竹等灌木繁衍迅速, 森林公园以往色彩斑斓、林相整齐的景象一去不复返。目前主要植被类型有以下几种:一是针叶林。由于大面积马尾松被砍伐, 现存面积较少, 主要是由杉木、国外松组成, 形成一定的森林景观。二是针阔混交林。针阔混交林是森林公园现有林相较好的森林植被类型, 主要由杉木、国外松、枫香、木荷、檫木、栎树、香樟等组成, 面积小。三是阔叶林。主要由檫木、枫香、山胡椒落叶树种组成, 冬季林相差, 集中在翠云庵周围。四是杂灌木林。林分较低矮混杂, 敬亭山山脊是山胡椒, 山下是野竹, 亟须进行林分改造。五是竹林。主要以毛竹为主, 小块片状分布, 面积不大。六是茶园。主要分布在森林公园北面山脚岗地, 长势较好, 带状分布。
3 规划思路与原则
敬亭山国家森林公园目前已是AAAA级旅游景区。宣城市委、市政府提出利用3年时间把敬亭山打造成为AAAAA级旅游景区的文化旅游产业园区。风景林改造的实施, 特别是四季景观序列的营造, 将全面提升森林景观效果, 使敬亭山变成“诗山花海”, 成为市民和游客向往的胜地。
3.1 指导思想
以可持续发展森林为理念, 以森林资源保护为前提, 以合理调整森林结构、提高森林质量、改善森林景观为目的。采用“近自然林业”的森林经营模式, 因地制宜, 采取补植、改造、抚育等措施, 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多功能的风景林, 将敬亭山建设成为环境优美、森林景观和谐、特色鲜明的生态休闲旅游胜地。
3.2 规划原则
3.2.1 生态性原则。
以模拟自然的手法, 利用优良乡土植物营建舒适健康的生态环境, 创造丰富多彩的植物群落, 以达到植物与植物之间, 植物与其他生物之间, 植物与道路、山水、建筑环境之间关系和谐、系统稳定、功能高效的目的[1,2]。
3.2.2游憩性原则。
以自然、野趣的景观, 科学、生态的技术, 将山水田园风光融人其中, 营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游憩林的景观格局。
3.2.3 经济性原则。
通过合理科学地选择植物类群, 将苗木生产、林果生产和休闲观光、田园意趣结合起来, 实现林木的直接经济效益, 提升区位经济功能。
3.2.4 层次性原则。
在植物配置上, 实行乔灌结合、常绿与落叶相结合、针叶与阔叶相结合;二是在空间布局上, 根据生态敏感区的特点, 按水源涵养林、防火林、环保林、风景林配置不同的森林典型模式;三是在森林效益上, 营造生态经济型、生态防护型、景观生态型等各不相同的森林典型模式。
3.2.5协调性原则。
与敬亭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及相关规划相协调。
3.2.6 整体规划、分期实施原则。
根据建设内容、实施难度、地理位置和资金状况, 合理安排分期建设任务, 确保改造有序、按期完成[3]。
4 规划布局
根据敬亭山森林资源现状, 按照抚育和改造施工类型, 将敬亭山森林植被规划布局设计为抚育区、一般改造区、重点改造区及茶园特色经济林景观整治区。
4.1 抚育区
该区位于敬亭山宛陵湖水库区域, 森林植被保护和恢复良好, 为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只要进行封山育林, 并对现有林分进行抚育采伐, 清除林内枯死木、病虫害木以及风折、雪折木, 改善林分卫生状况, 改良林内光照和通风条件, 增强林分抗性, 对小面积残次林补植乌桕、枫香等观叶树种。
4.2 一般改造区
该区位于敬亭山发射塔北部和东北部山坡, 区域内为杉木、国外松林及少量檫木、枫香。林相虽好, 但疏密不均匀, 杉木、国外松成片单一栽植, 应见缝插针, 补植一些常绿、落叶阔叶树种, 使之既有丰富层次又有季相变化。
4.3 重点改造区
4.3.1 一峰至净峰南面上半坡纯山胡椒林。
面积约300 hm2, 由于马尾松成片砍伐, 山势陡峭, 补植不到位, 落叶山胡椒疯长成林, 导致森林结构单一、无层次感, 一到秋冬季节, 给人枯黄的视觉冲击, 景观效果差。改造时以栽植常绿树 (红果冬青、木荷等) 为主, 在山脊游步道两侧林间播撒耐阴草本花卉, 形成春季山花烂漫、夏日绿树成荫、秋季色艳果香、冬天绿意依然的森林季相景观。
4.3.2 古昭亭景点周围20 hm2范围内块状分布的毛竹林及人工栽植的蜡梅、国外松林。
中间被灌木林分割, 只要对磨盘山的灌木进行林分改造, 补植毛竹, 保留大的常绿、落叶阔叶冬青、檫木树种, 使块状竹林连成一片, 即可与相邻的龟山国外松林、蛇山腊梅林组成梅、竹、松景观群落。
4.3.3 灌木林。
因山脚下成片的马尾松林被砍伐后造林失败, 野生竹疯长, 杂灌丛生, 对此类无价值次生林可进行全部伐除, 全面造林, 栽植观花、观叶的玉兰、桂花、乌桕、山合欢等, 多树种常绿、落叶穿插混栽。
4.4 茶园特色经济林景观整治区
敬亭山北面山脚下人工栽植了200 hm2的茶叶, 为使单纯经济林改造成田园风光经济林, 可在其中散植或丛植一些常绿、落叶阔叶树种, 如香樟、樱花、桂花、乌桕、红果冬青、紫薇、茶花、红枫、银杏、玉兰等。通过增加森林林冠层次, 可以提高森林观赏性, 既不影响茶农经济收入, 又能使景观丰富多彩。
5 营造技术
5.1 林地清整
造林整地前用割灌机、油锯清除杂灌, 保留已有的冬青、香樟等树种。在游客活动较频繁的林地, 清理的杂灌应运出景区, 否则有碍观瞻且不利于森林防火。清理完毕, 根据苗木规格确定造林株行距及植穴大小, 表土与心土分别堆放。通过近2年实践, 在景区清理林地杂灌, 人工清理效果优于机器 (挖机) 清理, 机器清理形成的土堆 (杂灌和土混合物) 不美观且易造成水土流失。此外, 人工清理还能保留有观赏价值的映山红等植物。
5.2 造林与抚育
采用带土植苗造林, 栽植时先填表土, 后填心土, 分层覆土, 层层踏实, 浇透定根水。造林后连续抚育3年, 每年5—6月和9—10月各除杂灌1次, 并与扶苗、补植、除萌、施肥相结合, “三分栽七分管”, 抚育是关键[4,5]。
参考文献
[1]吴春燕, 秦华.城郊型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规划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3) :244-245.
[2]喻艳, 蒋敏.基于SWOT的花岩溪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0 (6) :67-68.
[3]李蕾, 郭峰, 王鑫.南宫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价值评价[J].江西农业学报, 2011 (2) :184-186.
[4]李春生.郑州市城郊观光农业的发展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 2003 (1) :22-23.
规划及改造 篇8
现在变电站在运行时候已经无法很好的满足供电方面的需求, 特别是部分35k V配电网络为西部农网完善工程实施前建设, 由于当时资金投入有限, 导致建设前瞻性不够, 技术标准低, 目前运行中存在变电站覆盖面不足, 主变容量较小, 超负荷严重, 供电可靠性差, 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不高等各方面的问题, 给用户的用电造成了严重的不便, 所以必须根据相关的规范和要求, 对变电站进行改造和设计。
本文主要研究和分析了四川省巴中市35k V变电站存在的问题和改造的方向, 希望能够给更多的变电站改造提供方法。
一、35k V变电站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 35k V变电站布点不够
巴中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 地处川陕两省交界的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 属革命老区, 也是偏远的大山区, 地势北高南低, 地形复杂, 山高路险, 平均海拔800-1000米, 最高海拔2507米;国网巴中供电公司供电服务区域覆盖通江、南江、平昌、巴中、恩阳等三县二区, 供电范围188个乡镇, 供电面积 (含趸售区) 1.17万平方公里, 供区覆盖率95.12%, 供电户数97万户, 市场占有率99.02%;35k V变电站67座, 虽然实现了原一个区 (县、区、乡三级, “区”现已拆除了) 一个35k V变电站, 但35k V变电站布点较少, 存在5-6个乡 (镇) 共用一个变电站, 导致35k V供电半径较大, 供电能力及供电质量较差。
(二) 不能满足供电可靠性的需求
巴中虽然经历一、二期农网改造、“户户通电”工程、西部农网完善工程、农网改造升级工程、“5.12”地震灾后重建工程、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等的实施, 巴中实现以500k V为主电源、220k V与110k V为骨干网架、35k V为支架的供电格局, 给电网迎峰度夏以及迎峰度冬期间运行安全稳定和用户用电的可靠性打下了坚实基础。
但是35k V配电网络仍然较薄弱, 主变容量较小, 单电源单母线单主变的瓶颈仍然存在, 这些瓶颈的存在导致了电网供电能力低、供电质量以及供电可靠性差等突出问题, 急需解决。
(三) 不能满足无人值班的要求
目前, 部分35 k V变电站未进行保护的综合自动化、智能化改造, 没有直流电源及无功补偿装置, 未安装视频设备, 无法进行远程操作, 不能实现无人值班要求。
(四) 已实现无人值班的变电站不能满足智能化要求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 35k V变电站的科技含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个别35k V变电站已实现无人值班有人值守 (保安人员值守) , 能够通过视频来进行巡视和监控, 在集控中心的后台进行远程操作。但是遇到一些事、故障问题需要进行检修的时候, 还是需要维护人员去现场进行操作, 通过运维操作人员的操作让设备实现从运行转为冷备用, 冷备用转为检修, 由运维操作人员到现场接悬挂地线等一系列的安全措施, 最后才能进行事、故障的排除。
二、对35k V变电站系统进行改造设计的一些对策
(一) 35k V配电网络的规划设计
目前, 在实现了一个区一个35k V变电站基础上, 要进一步优化网络结构, 合理增加布点, 有计划有步骤逐步的向一个乡 (镇) 一个35k V变电站的方向发展进行规划设计, 配套一个村一条10k V出线, 缩短35k V与10k V供电半径, 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提高变电站的供电能力, 从而真正的提高35k V及以下配电网络的可靠性以及供电质量。
(二) 提高供电可靠性的改造设计
首先要加大35k V配电网络的改造力度, 更换常出现故障设备, 做好防雷措施, 彻底消除设备缺陷与安全隐患, 降低停电率;其次要对35k V与10k V母线进行分段, 变电器进行增容, 提高供电能力;最后, 加强设备检测和维护管理, 实现设备的状态检修, 提高设备的可用率。
(三) 实现无人值班的改造设计
现在全国很多35k V的变电站已经实现了智能化、自动化和无人值班, 这也给变电站的规划改造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进行35k V变电站无人值班的改造设计的时候, 必须考虑到以下情况:
一是在完全无人值班的变电站中, 进行操作和信息的传递要依靠监控系统来完成, 设计改造时要采用可靠的光纤通信通道以及远动自动化设备, 才能完成操作和信息的及时传递;
二是无人值班变电站在设计的时候必须具有四遥的功能, 其装置应该符合各县级调度需求;
三是在那些比较偏远的山区, 其变电站改造可以将线路分段以及重合器配合在一起, 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无人值班要求。
总之, 35k V变电站在进行改造和设计时要高度重视信息通道的选用, 保护的综合自动化、智能化改造, 提高改造的技术含量及标准, 发生事、故障时能及时切断事、故障源, 这样才能保证无人值班能够真正的实现。
(四) 提高供电能力及供电质量的改造设计
1将自动调压技术运用进去
以往的调压开关体积比较的大, 使用起来比较复杂, 并且价格也非常的高。而新型调压开关能够很好的实现自动调压, 可利用专用转换开关组合及永磁真空开关来进行调压, 优点是体积比较小, 转换的速度也比较快, 成本比较低。将其运用进去, 对35k V变电站的改进是非常重要的。
2将自动调容技术运用进去
35k V变电站在进行改造时, 可以将智能变压器运用进去, 其能够很好的实现自动调容, 这种调容技术能够很好的降低变压器轻载过程中造成的空载损耗, 用电负荷增加时可以增加容量, 不会导致超负荷运行, 这种方式在农村电网中的效果更加的明显。
3将无功集中补偿装置运用进去
35k V变电站在无功补偿方面应该根据主变的实际容量在10k V母线上进行集中电力电容器的设置, 一般补偿总容量应该是主变的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 补偿电容器应能够进行远方投切以及就地投切的切换, 还要能够进行自动或者手动的切换。
此外, 在进行电容器保护的时候可以根据GB14285来进行, 对于低压无功及配电线路, 要进行就地补偿, 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无功电流的发送。
(五) 加强变电站改造设计的管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 用户的用电量不断的增加, 电力负荷在不断的增加, 以往的建设的部分变电站无法真正满足现在电力供应的实际需求, 急需进行新一轮的改造升级。
一是不能降低改造标准, 在进行施工的时候, 必须按照变电站改造设计图纸及国家相关施工规范进行施工;
二是保证改造效果, 根据不同变电站的实际, 制定改造计划, 确保改造计划的科学合理, 确保改造实际效果;
总之, 要通过改造真正发挥其作用, 保证35k V变电站供电质量及供电水平的提高, 确保电力系统能够正常的进步和发展。
结语
随着用电量的不断上升, 我国的变电站面临的负荷也越来越大, 变电站在进行变电运行的时候, 为了更好的满足电力负荷增加的需要, 电力企业应该根据轻重缓急改造老式35k V变电站。
在进行改造设计方法选择的时候, 必须考虑到变电站的实际情况, 并根据其情况制定改造计划以及施工的相关标准, 选择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与措施, 保证改造内容以及施工方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真正的做好变电站改造相关的工作, 确保改造效果的实现, 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将变电站改造作用发挥出来, 保证我国35k V变电站供电水平及供电质量的提高, 确保变电站能够正常的运行, 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摘要:在电力系统中, 变电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会给电网安全运行造成严重的影响。并且随着用电量的不断增加, 对变电站进行改造也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改造变电站的投资也在不断的增加。在进行变电站改造的时候, 必须保证其改造方法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才能保证变电站改造的质量。本文主要对四川省巴中市35kV的变电站改造进行了研究, 并提出了一些改造设计方法, 希望能够帮助35kV变电站改造更好的进行。
关键词:35kV变电站,改造设计,造价分析,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谢国印.35kV变电站的自动化继电保护对策分析[J].科技创业家, 2012 (21) .
[2]张宝归.35kV变电站的接地系统设计与施工问题研究[J].低碳世界, 2013 (12) .
[3]邹东海, 张葛祥, 代植成, 赵俊博.混合量子进化算法在110kV变电站规划中的应用[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3 (20) .
[4]范冲伟.城郊35kV变电站主变压器容量选择及布点研究[J].供用电, 2011 (05) .
[5]杨彦明.农网35kV变电站站址选择之我见[J].工程建设与设计, 2012 (01) .
[6]王清华, 杜威, 路凯军.35kV变电站一次和二次设备的技术改造分析[J].科技风, 2012 (09) .
济南城中村规划改造研究 篇9
一、我国其他城市“城中村”规划改造的模式
“城中村”规划改造是城市土地高效利用、加快城市化进程、城市社区建设发展和城中村自身发展的需要, 因此, “城中村”的规划改造必须以此为出发点开展工作。目前我国城中村改造的模式有很多:
1. 土地产权确认的征地补偿方式
根据“城中村”在改造建设中出现的违法搭建、扩建等复杂问题, 对于房屋产权确认问题就变得非常复杂, 由政府牵头, 采取明确的产权确认标准, 消除改造障碍, 将应补地价款与征地补偿费相抵的方式, 重新确认产权, 规定房屋补偿标准限额, 使“城中村”土地成为可进入商品房市场的国有土地, 确保“城中村”改造能够在合理的市场机制下运作。
2. 完全市场化运作模式
这种开发模式是以开发商为主导的“城中村”改造模式, 政府不需进行投资, 但需要进行合理监管与引导, 例如珠海的“拆一免二至三”引导政策, 即在城中村改造时根据旧村的区位、拆迁量, 规定每拆1平方米的房屋, 可免交2~3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地价, 并免减相应的报建等费用, 确保开发商的合理利润。可以通过招投标市场运作进行开发商的引进, 提升“城中村”改造的规划标准。
3. 政府买单的独立运作模式
由政府承担政策制定、土地规划、居民安置和资金投入的所有程序, 这包括政府与村集体以股份合作机制进行改造的模式, 是通过将集体土地直接转化为国有土地, 对居民进行原地安置和旧村改造的一种规划方式。
4.“撤村建居”城中村改造模式
按照政府统一规划, 村民就地转为城市居民, 纳入居委会管理, 原集体土地划拨一定比例作为社区, 其余归为国有, 村民获得一次性补贴和社会养老保险等福利, 土地利用包括居民返回安置居住和开发商商品房开发, 撤村建居后原村集体行使居委会职权, 管理村集体资产和经营管理权。这种模式是一种“城中村”自行改造模式, “城中村”对于改造规划的自主性空间大, 有利于资金筹集, 但是不一定有利于长期收益。
5. 由政府主导的土地储备模式改造
以土地储备模式开展城中村改造, 是由政府主导和强力推动的“城中村”改造模式, 一般是实行的拆建分离的模式在一定政策和补偿标准的基础上, 将城中村整体迁移安置, 将原有土地作为收购储备, 有计划地公开出让开发。
上述模式的规划改造各有利弊, 济南市在过去的城中村改造中也采取过不同方式, 但有些项目存在在实际运作中没有很好地贯彻“以区为主”的政策精神, 以村为主体进行单村改造, 无法解决布点零散、不成规模、融资困难等问题, 难以平衡各方利益、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和有效落实城市规划, 导致改造基本无法顺利进行。
二、济南市“城中村”改造规划创新模式
1. 济南市“城中村”现状
济南“城中村”改造自2009年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的意见》以来, 按照“统一规划、集约用地、规模开发、配套建设”的要求, 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引导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的相关政策, 根据城市发展需要, 积极进行整体拆迁、整合改造。据不完全统计, 自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以来, 济南共释放出城市建设用地20多万亩, 促进了老城区“腾笼换鸟”。济南市现有城中村 (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内的村庄) 309个, 人口约54.9万、村居住宅占地7660公顷、人均约140平方米, 大致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位于建成区内或边缘, 多数已没有农村户口和农业用地, 人员构成和就业状况复杂, 违法违章建设普遍, 尚未完全纳入统一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体制, 整体环境滞后于城市发展。另一类是分布在建成区外, 处于城市远期发展潜在区域, 预计十年左右土地将被城市建设征占。土地产权多属农村集体所有, 土地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2.“城中村”改造的目标
城中村改造是特殊意义上的农村住房建设, 与外围村住房建设有很大区别。根据“城中村”改造计划,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全面贯彻“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总体要求, 推动城中村改造科学有序进行。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市区联动、以区为主”的办法统筹推进, 整体拆迁, 整合改造, 完善区域配套, 集中建设现代化新型居住社区;实施“征地统一补偿、农民集中安置、土地集约利用、区域持续发展”的综合补偿安置机制, 统一组织建设集中居住区。充分发挥各投融资平台的统筹协调作用, 结合城中村改造, 促进商务办公、商业服务、文化休闲和配套居住等产业发展, 扩大聚集效应, 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
3. 济南市城中村改造的原则
根据济南市城市发展和“城中村”的实际情况, “城中村”改造必须坚持的原则是:
(1) 政府进行宏观指导的原则
“城中村”改造是一项政策性公益工程, 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市区联动、以区为主”的办法统筹推进。
(2) 实践操作的原则
在推进改造规划工作中, 提出了“政府统筹、市场运作, 政策扶持、循序渐进, 群众自愿、积极稳妥”的原则和“摸清底数、制定计划, 科学规划、统筹安排, 规范运作、加强监管”的工作方法, 保障规划改造的顺利进行。
4.“城中村”规划改造模式创新
(1) 确立“实现四个转变, 突出三个带动, 落实五个统一”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开展济南市“城中村”改造工作。四个转变是:由“单纯改造城中村”向“推动城市化进程”的转变、由“单纯村 (居) 分散改造”向“推动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转变、由“单纯的安置村民”向“推动综合性社区建设”的转变、由“单纯房地产开发”向“推动城市功能产业统筹发展”的转变;三个带动是指:突出重点区域和重要功能片区的带动作用, 突出城市综合体和重点工程的带动作用, 突出铁路、轨道交通、主要道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带动作用;五个统一是指:统一思想, 政府主导、统一组织, 明确主体、统一规划, 成片改造、统一政策, 保障民生、统一标准, 整体配套。
(2) 规划管理政策上, 调整政策思路, 明确责任主体, 实行市、区及乡镇、村分级管理, 规划设计统一管理, 加强土地审批和改造策划, 应充分考虑与环境的协调, 遵循宜改则改、宜迁则迁、宜并则并的原则确定社区规划, 对于达不到规模要求的, 可采取“迁村并点”集中新建, 实行连片开发, 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确保城市形态和城市景观的一致性, 强化审批手续。
(3) 土地产权管理政策上, 要以土地国有为原则, 合理土地流转和审批手续, 结合具体情况, 采用一事一议的方式处理。土地资源分三类统筹策划:居住用地、生活保障用地和政府统征储备用地。做好土地征收补偿和居民安置以及生活保障等社会问题, 进一步调动原村民申请土地改变性质办理确权登记的积极性。
(4) 土地征用与拆迁安置要对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和非集体组织成员区别对待, 做好政策宣传和制度实施, 消除村民思想顾虑和土地制度障碍, 采取房屋置换和货币补偿的方式, 严格按照政策执行。
(5) “城中村”改造的设施配套与维护管养政策, 根据城市建设维护政策, 加强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设施的管理, 以完善区域内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与城市基础设施相衔接, 同步组织实施, 才能够真正保障“城中村”改造顺利实施。
(6) 对于符合拆迁安置标准的安置房和保障用地的建筑, 进行税费减免和改造激励政策, 并给出低息贷款和政府贴息贷款的优惠政策, 对于基础设施中的供水、供气、热源管网建设费之外的城市建设综合配套费减半征收, 促进“城中村”的改造实施。
三、结语
论信息系统网络改造规划 篇10
2013年底, 作为技术骨干, 我有幸参与了本单位金关二期的网络工程方案的规划、设计、建设工作。该项目投入经费200万元。本中心作为分支区域, 用广域网方式接入总署口岸专网。网内服务器基本上以windows 2003为平台, 运行各种应用软件。建设目标:充分利用现有设备, 更换或新增新设备, 实现双链路双设备冗余, 对原网络进行安全域划分, 增加安全设备或管理软件, 优化网络信息服务和网络结构, 最大限度保证网络系统无故障不间断运行, 数据传输更加安全可靠。
1方案设计
依据内外网的安全形势和现状, 按照等级保护要求, 统筹考虑各种风险因素, 全面规划拓扑结构。根据业务类型, 利用核心防火墙将网络分成几大安全域, 访问策略颗粒度均细化到端口号。各区域接口采用路由或交换的模式, 为其分配了不同地址段。
该网络环境下的应用有:对外web发布系统、语音呼叫中心系统、短信平台、wap手机应用平台、IC卡网上进出口业务数据交换平台、信息安全管理系统、无纸化通关, 跨境电子商务等互联互通项目。通过不断验证, 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对网络拓扑和系统设备进行改造:
1.1专网主干线均采用双设备, 双链路方式。广域网通过申请2条10M的MSTP专线, 连接到北京总署数据中心。其中一条链路通过上海, 作为备份链路中转至北京, 降低了长途链路同时失效的可能性。边界路由器运行OSPF协议, 自动寻找最佳路径。并配置VRRP, 实现单机故障时网关自动切换, 保证可靠性和可用性。各地区边界路由器之间, 再次用防火墙进行隔离。
1.2核心交换区为两台核心防火墙和两台核心交换机, 采用口字型及交叉方式互连。防火墙之间使用心跳线连接, 用以同步设备数据。交换机之间用2条千兆以太网链路通过捆绑方式聚合, 提高主干线路的传输带宽, 提供良好可靠性和性能。
1.3业务接入区设备也采用口字型及交叉方式互连。在汇聚交换机上分割不同的vlan用于区分不同的业务现场。汇聚层与现场的接入层交换机之间配置STP和VRRP协议实现链路和网关的冗余。两条链路使用电信和移动作为不同运行商进行连接, 防止某一运行商因施工不慎将两条链路同时挖断。
机场现场采用3G备份方式。主路由器通过track等技术监控MSTP线路通断情况。3G路由器作为备用设备, 启用按需拨号模式。若主线路断开, 在有业务数据流情况下触发3G无线拨号, 并配置超时断开功能。同时配置3G冷备设备参数。一旦出问题, 由工作人员携带3G路由器前往现场, 设备开机即可接入到海关网络中, 确保业务续行。
为保证无线业务传输安全性, 采用以下措施:
(1) 海关至运营商VPDN之间开设数据专线与互联网物理隔离, 海关采用专用APN接入点与外网隔离。
(2) 先后经过运营商和海关两道AAA认证, 保证只有海关认可的SIM卡和3G路由器设备入网。
(3) 在边界防火墙上过滤3G网络流量, 仅允许3G VPN通信, 保证内部设施的安全。
(4) 采用IPSEC VPN方式完成网络加密, 加密设备选用国家密码局认证设备和算法, 以有效防止黑客利用其他非法手段截取海关通关数据。
1.4根据等级保护要求, 互联网区域通过两道不同厂商防火墙与对外接入区进行对接, 使外网能访问专网内特定业务。同时, 互联网也申请了移动和电信2条不同ISP, 均经过一台上网行为设备对互联办公用户进行规范管理。在对外服务器区部署防病毒网关, 对该区域进行安全防护。
1.5为方便外网用户接入管理运维, 在互联网防火墙上, 部署了IPSEC VPN, 连接至管理区, 用户安装VPN客户端, 根据不同帐号密码登录, 可远程访问相应的设备。同时该区域部署运维审计系统, 可对接入用户身份和行为做记录, 防止用户接入的误操作和恶意行为。
1.6 XX作为综合实验区项目与北京服务器对接中转站, 采用双向NAT转换映射到对端服务器端口, 使一方访问本侧防火墙端口的IP地址及端口号, 即可访问到对端服务。
1.7业务区部署内网安全管理系统, 由中央管理平台部署区域管理器, 扫描器发现网络中的设备信息交给区域管理器处理对比, 根据管理规则在平台上报警。同时客户端需安装注册程序, 若用户有未注册或违规外联等非法情况, 将自动上报管理中心, 中心控制该区域中的计算机则立即发送攻击包对其进行阻断。
1.8在业务关键节点上部署IPS入侵防御系统, 并对web服务器安装网页防护墙, 防止注入和渗透等各种攻击。
在调试过程中, 遇到以下问题:
(1) 通往总署因采用双链路, 其中经过复杂的OSPF计算, 存在来回路径不同路。由于双链路经过不同的防火墙, 回路的包被阻挡, 发现数据包有去无回现象。对此在路由器上配置策略, 调整cost值, 以优化传送数据的路径。
(2) 不同地区之间链路受到有源设备影响, 若中途光缆断掉, 有源设备到局端的设备依然处于正常连接的通电状态, 设备认为该链路良好而不切换到备用链路。更换带有光缆检测功能的MSTP设备, 配置联动性使之影响到有源端口, 该问题得以解决。
安全管理规章制度。需接入电子口岸网络的任何用户, 应提出入网申请, 经领导审批后, 方可开通入网。入网微机的任何安装活动, 需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更改网络线路、系统配置参数和安装的件。
出于资金和条件限制, 目前网络系统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善:
①目前服务器大多采用传统的一台服务器运行一个服务方式, 未能合理利用资源。今后对服务器的部署建设中, 对服务器采用虚拟化, 统一分配CPU、内存及其他I/O资源, 并将服务器使用光存储阵列作为数据存储支撑, 方便部署, 提高数据访问效率。
②随着业务进一步扩展, web服务器访问量的加大, 建议安装负载均衡设备。通过负载调度程序为各个服务器分配工作量, 从而达到充分利用资源, 提高访问性能的目的。
③对网络其余部分也采用双链路, 双设备改造, 实现整个网络拓扑的双机热备及双链路冗余, 在出现故障时能够自动切换, 有效避免单点故障。根据业务的重要性对网线进行颜色区分, 对所有网卡均换成千兆以上端口, 并统一用6类线连接, 用以提高物理传输速率。
④对内部机密数据的重要安全区域使用物理隔离, 以增加海关内部数据保密要求。如报关查询缓存服务器与报关服务器用网闸隔离, 使外部用户不直接访问报关web服务器, 而是从缓存服务器中进行单据查询。
今后, 海关的业务数据量将会更大, 实时性要求更高, 由此安全方面我们将面临更大的考验。我们将结合新的科技发展趋势, 使用现有成熟的设备和技术, 更快满足电子政务高速发展的要求。并注意节约成本, 减少项目开发的风险。
摘要:中国电子口岸数据中心建设十余年来, 随着业务不断增长, 已经发展成为以口岸通关管理向物流商务延伸的统一网络信息平台。作为直属关的XX分中心, 急需对现有的网络进行安全等相关方面扩容和改造及相关项目的跨平台对接, 实现业务延伸。
规划及改造 篇11
第一,以历史文化保护为基础,通过建筑的整合设计,实现保护历史建筑和发扬城市特色的目的。
第二,通过对建筑物各要素的整合设计,实现各功能的优化开发及空间的整体改善,最终实现物质空间环境的优化。
第三,通过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改造,实现功能置换,增加旅游项目和传统商业的比重,恢复建筑物的活力。
2、策略与原则
历史建筑物的开发利用是根据现实条件来规划的。按计划分步骤进行小规模、小尺度的动态改造。鉴于历史建筑物的重要性和敏感性,必须会同主管部门,进行统一的规划协调与规划控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行动态设计指导,以确保规划目标和规划思路的完整贯彻与落实。
3、改建
改建是保留原建筑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并根据新的功能要求对其余部分进行不同程度的变更,包括对设备和材料的更新以及对空间的重新组织。根据对于历史建筑改造程度的不同,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
3.1 空间的功能替换
空间的功能替换就是寻找一种与空间需求大致相同的使用功能,将建筑直接改做它用,而不对原建筑进行整体结构方面的增减,改造主要集中于内外装修和设施设备更新。
云浮市郁南县的中山路是一条别具岭南特色的骑楼古街,在更新改造前以居住及办公为主,旧街区建筑陈旧,空间混乱,功能单一。针对现状骑楼空间混乱的现状,通过对建筑界面、开敞空间、休憩空间的整合,延续城市肌理,形成丰富有序的街道空间序列,塑造完整的街道空间意向。
3.2 内部空间的重构
内部空间的重构就是在原有主体结构不做改动的情况下, 对原有建筑的空间进行划分,使得开敞的空间转化为多个小型空间。
对历史建筑的改建除了这两种最常见的方法外还可以在不影响结构整体稳定性的前提下,通过在原来结构体系内部局部增加、减少或重新组织结构要素(梁、板、柱等)来满足新的功能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要在改建前认真进行结构校核。但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不十分重要的历史建筑。
对于价值更低的历史建筑,可以把原建筑外墙加固,保存下来,在内部建造新建筑的改建方式。一般采用混凝土或钢骨架来加固老外墙。
4、扩建
扩建是指在原有建筑结构的基础上或在原有建筑关系密切的空间范围内, 对原有建筑功能进行补充或扩展而新建的部分,包括垂直扩建和水平扩建等多种扩建方式。在这方面,不仅要考虑扩建部分自身的功能和使用要求,还需要处理好其与历史建筑的内外空间形态的联系和过渡,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根据扩建建筑和原有建筑的相对位置关系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4.1 水平扩建
邻近或紧靠原有建筑物建造新建筑,并将新、老建筑以联零为整的方式结为一体,在这方面应该注意新、老建筑之间的功能与空间联系以及建造新建筑时对现有建筑结构的影响,做出保護性设施和施工方案,不致因为建造新的建筑而对历史建筑造成毁坏。
4.2 垂直加建
垂直加建是指在原建筑物的垂直方向上加层扩建,从而在占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建筑面积,提高容积率,满足经济性要求。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扩建方式有可能改变原有建筑物的轮廓线,影响建筑形式,对其建筑结构也有较高的要求,设计中应当考虑原结构的承载力以及进行结构加固等等。垂直加建一般分为顶部加层和地下扩建两种情况。
4.3 新建筑产生于旧建筑的内部
在某些情况下,历史建筑的内部空间非常高大宽敞,又不适宜分层改建,诸如教堂类建筑,在这种情况下,西方有的建筑师尝试着在历史建筑的内部重新限定空间,甚至直接在历史建筑的内部建造新的建筑,形成了屋中有屋的空间形态。
4.4 新建筑产生于旧建筑的外部
相对应于上面论述的那种情况,这种情况通常是新的建筑体量将历史建筑完全遮盖起来,起到保护历史建筑的作用。
4.5 新的建筑体量嵌入历史建筑中
在有的情况下,特别由于受到用地的限制, 建筑物无法再向外扩建,这时,只有将必须扩建的部分“嵌”在历史建筑中间或几幢建筑之间,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扩建方式,必须考虑到不破坏历史建筑,同时又满足新的使用需求。
5、新建
新建建筑物和历史建筑的扩建有相似的地方,两者都是在历史建筑的附近进行新建筑的建设活动。但是新建和扩建也有不同之处,扩建的部分往往和历史建筑属于一个整体,由同一个部门投资,建成后由同一个部门使用和管理,新建的则往往和基地环境中或附近的历史建筑没有直接的联系,只是因为新建的建筑处于一个历史环境之中,所以对新的建筑产生了更多的限制和约束。新建是在对于历史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的实践活动中最接近建筑师一般性的设计活动的一个过程。
5.1 新旧建筑的协调
新建的建筑物与历史建筑在形式上取得一致,达到整体风格的统一和谐,虽然新建的建筑物不需要采用历史建筑的外衣,但可以通过体量、围合和开启、立面的深入划分、材料的选择、比例、尺度、细部等多个设计要点与历史建筑取得呼应。
在云浮市城区解放路骑楼街更新改造规划中,提出骑楼街整治改造过程中“破”与“立”的互动关系,在骑楼街原有功能、建筑、景观环境的综合整治的基础上,使新建筑充分融合旧建筑历史元素,重塑街道风貌,提升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实现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5.2 新旧建筑的对比
一般在这种情况下, 新建部分采用全新的建筑形象,在材料、色彩、造型上和历史建筑形成鲜明对照。以反映出环境的时代变迁。体现出一种四维空间的设计理念。
6、结束语
历史建筑的保护需要决策部门、规划部门、文物保护部门、建筑设计部门、施工单位、监理部门等的通力合作。在工作过程中,建筑师的作用也有了一些变化,他们不能只凭自己的专业知识来进行工作,而必须时时刻刻以保护历史建筑的价值为前提,然后在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设计。
参考文献
[1] 张煜,万薇薇. 老建筑改造与再生研析[J]. 江苏建筑, 2009 .
[2] 倪文岩.广州旧城历史建筑再利用的策略研究[D]. 华南理工大学,2009.
[3]保护优秀历史建筑 提升城市文化品味[J]. 武汉建设, 2007.
新农村整治改造规划思路初探 篇12
1 新农村整治改造的意义及建设目标
新农村整治改造有助于寻找城乡统筹发展的契合点, 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方针。新农村改造指引下的村庄规划可以通过对村庄发展策略的研究, 找出村庄与城镇互动的契合点, 进而制定以城带乡、城乡耦合的发展战略, 真正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新农村改造涵盖整个农村深化改革发展的宏伟目标。由于我国新农村改造的基础条件千差万别, 各地可以有不一样的方案, 也可以有不一样的速度和目标要求, 各地新农村改造可以结合实际情况, 提出适合本地农村发展的目标。
2 新农村改造基本原则及思路
2.1 规划原则
(1) 以人为本, 采取农民自愿和尊重民意的原则:在村庄规划建设中, 强调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 必须自始至终突出农民在规划中的主体地位, 发挥农民积极性, 增加农民对村庄建设规划的知情权、参与权。广泛征求农民的意愿, 保护农民的利益。
(2) 实事求是, 因地制宜, 集约用地的原则:针对各基层村的经济水平、文化素质等情况, 实事求是, 逐步搬迁。规划要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同时体现人性化, 通过精心组织, 合理布局, 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适。村庄建设规划应与新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结合起来。
(3) 突出地方特色, 维护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新农村建设不能把当地传统的建筑文化丢掉。规划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充分考虑地形地貌, 同时兼顾民风习俗。在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安排、环境保护等方面要协调统一。
2.2 整改思想及方法
(1) 统筹规划, 分类实施:统筹, 是指统筹城乡发展规划, 统筹基础设施的布局。另外还要坚持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的原则, 按照不同的基础条件, 探索各农村的正确改造模式。根据其资源生态等情况, 结合宏观背景和经济背景, 制定详细的改造规划。
(2) 点面结合, 整体推进:点面结合, 是指由点到面。实行示范村培养建设, 一来为大面积发展摸索方法, 二来可以带动其他乡镇的效仿。我国部分地方建设了多个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带动了周边村庄的改造发展。
(3) 政策配套, 加快发展:要及时主动的启动政府的宏观调控机制, 根据环境的变化, 改革创新, 努力消除各种制约因素。搞活土地存量,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 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鼓励退宅还耕, 多搞绿化建设, 提高人类的生活环境质量。
(4) 全面协调, 提高社会管理:在新农村整治改造的建设中, 要注意推进村级集体经济村管理体制的改变, 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体制。建立长期有效的环境管理等机制, 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提高农村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水平。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 教育和引导农民改变落户后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以及行为方式, 增强生态意识和文明意识, 全面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
3 湛江市调顺村的整治改造
新农村的整治改造建设, 离不开对村庄发展背景、基础条件和动力等因素的研究, 既要从长远角度考虑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又要考虑现阶段存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制定出合理的新农村整治改造策略, 从而兼顾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的关系。
3.1 规划指导思想与主要技术路线
(1) 规划指导思想: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坚持城乡统筹、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坚持资源节约, 建设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 规划主要技术路线:本次规划通过对新农村建设的宏观背景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分析入手, 明确调顺村村庄改造规划的规划原则和目标。
3.2 改造的主要环节
(1) 道路交通发展目标及策略:合理确定道路等级、功能和布局, 完善主、次、支道路体系;科学确定道路网密度、面积率及断面等各项经济技术指标, 提高可达性及利用率;科学、合理地配置各种交通设施。农村整治过程中道路规划原则: (1) 内外交通相互分离且有机联系的原则; (2) 交通性干道和生活性道路相互分离的原则; (3) 生态性交通的建设原则。
(2) 公共设施规划:居住区的公共设施:主要有会所、体育活动设施和管理配套用房等。会所一般结合小区公共绿地配置;体育活动设施和管理配套用房则利用高层住宅架空层设置。商业主要集中设置在调顺大道和观湖大道旁, 集中的布局方式一方面可以加强凝聚力、增加竞争力, 另一方面可以集中解决交通以及市政基础设施问题。建国以来, 国家建设始终以教育为本。因此在农村发展建设中, 必须根据居住区人口及用地规模, 合理安排教育设施用地。
4 整治规划存在问题及解决意见
我国地域广泛, 在农村改造过程中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针对存在问题, 在此提出一些解决意见, 如下: (1) 用地功能与结构布局混乱, 没有合理规划。考虑到居住的生态环境, 建议高层住宅建筑沿用地周边分布, 部分可以沿绿地分布, 建筑朝向以南北向为主;公共绿化用地尽量安排在市区中央位置;幼儿园、配电房等公建用地, 要根据其功能和空间来安排。
(2) 道路交通组织不够合理。在大城市中往往存在交通不畅的问题,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 因此, 在新农村整治改造过程中一定要未雨绸缪, 合理规划道路交通。但这并不是说要大肆规划和修建道路, 而是合理规划, 使其通而不畅, 便捷而不拥堵。
(3) 特色空间未能充分利用。很多地方进行改造时只是照搬照抄别人的方案或上级的指示, 没有充分利用其特色。例如可以利用其地理环境, 或者特产等优势, 发展其他副业以促进新农村的改革和发展。
(4) 缺乏景观规划控制。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 人们对于精神享受的要求也应逐渐提高, 高水平的景观建设可以提高人们文化情操。
总的来说在建设的同时, 要注重整体效果, 要整齐, 便捷, 更要符合生态和谐的宗旨。
5 结语
新农村改造政策必须立足实际, 探索出适合当地发展的策略, 最大化实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现实意义。例如, 湛江市某村结合“生态文明村”和“特色文化村”的建设, 新建村口小游园, 布局错落有致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发展经济的同时又提高了人居环境与生活质量, 很值得借鉴。
摘要:新农村整治改造强调因地制宜, 合理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阶段缩小城乡差距、改革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新农村,改造原则,道路规划
参考文献
[1]常瑞甫, 肖运来.县域尺度上新农村建设规划初探[J].农业工程学报, 2007.
[2]徐磐石.推进自然村落改造建设农村美好家园[J].上海农村经济, 2008, 5.
[3]甄峰, 赵勇, 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发展研究[J].地理科学, 2008, 4.
【规划及改造】推荐阅读:
改造设计规划08-29
节能改造规划09-23
改造规划方案07-19
风貌改造规划设计06-03
村庄改造规划说明书08-30
规划设计与建设改造10-08
棚户区改造规划西安07-05
旧住宅区改造专项规划10-25
汉正街商贸区概念性改造规划方案05-19
6KV线路改造项目施工质量问题及防治措施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