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设计与建设改造

2024-10-08

规划设计与建设改造(共12篇)

规划设计与建设改造 篇1

城市配电网是城市现代化建设中重要的基础设施。改造与建设发展城市配电网是开拓城市电力市场, 发展城市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对用电需求的必由之路。长期以来, 重发轻供不管用的观念使配电网建设改造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特别是中小城市, 中低压配电网没有统一规划进行发展建设, 私拉乱接形成了零乱的网络。设备技术性能落后, 线路老化, 事故频发, 供电可靠性差, 电能质量低, 严重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以前, 由于在电力建设上投入的资金匮乏, 所以我们把电力发展的重点放在了电源点即发电厂的建设上。而在电网建设上, 又将建设及改造的重点放在了技术含量高、对供电能力和安全稳定运行起关键作用的输电网及变电站的建设上。忽略了结构简单、运行要求低、对整个电网的影响范围小的10k V及以下配电网的建设。从宏观上看, 我国配电网一直处于投资不足状态, 发电/输电/配电的投资比例2000年为1:1.3:3.3, 到2002年发展为1:1.45:3.7。而据考察日本达到1:1:4.2, 美国是1:0.9:4.2, 英国是1:1:4.4, 相比之下, 我国在10k V及以下配电网上的投资太少, 投资不足直接导致配电网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降低。

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国家加大城网和农网改造力度以后, 中小城市开始对落后陈旧的城市供电线路进行整顿改造, 新建了一此供配电线路、变电站和配电台区, 但是由于缺乏全面长远的配电网规划, 在对负荷的估计预测、对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的要求、对配电网建设与城市建设环境协调等力面都暴露出改造建设后的配电网和设施不能适应城市高速建设以及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用电的要求, 严重影响了电力市场的发展。目前, 我国城市配电网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供电能力不足, 电网结构薄弱, 备用切换能力差, 达不到“N-1”的安全准则, 供电可靠性不高, 电压质量差, 线路损耗高, 经济性差, 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为了解决以上问题, 我们必须对城市配电网的建设改造提出高起点、超前性的规划和技术标准, 使配电网能完全实现其基本功能, 即:能从不同变电站之间或同一变电站的不同母线上获取电源, 形成“手拉手”的串型网络, 使每个变电站正常供电方式下都有自己明确的供电区域, 形成分区供电。此外, 还应针对城市配电网高负荷密度、大容量、高可靠性、线路走廊紧张、设备占地空间狭小的特点, 设计一种结构简单合理、层次清晰、运行灵活可靠、设备小型化、线损及运营成本相对较低的配电网网架结构。

随着《电力法》的实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电能作为一种商品进入市场, 接受用户的监督和选择, 因此配电网的改造与建设就要适应电力市场的发展;同时电力供应是社会公用事业, 配电网的改造与建设必须服务于社会, 为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开拓电力市场, 服务于社会, 是城市配电网改造与建设要解决的中心课题。这个中心课题要达到的目标, 就是中心城市供电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降损节能, 建设成现代化城市的一流配电网络, 最大限度满足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用电的需求。

1 城市配电网改造和规划的内容和目标

配电网规划一般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分析配电网布局与负荷分布的现状;负荷预测 (包括电量与功率预测) ;确定规划各期的目标及电网结构原则和供电设施的标准化;进行电量和电力 (含有功、无功功率) 平衡, 提出对供电电源点的建设要求, 确定变电所的布点和容量, 确定无功补偿容量及其布局;确定调度、通信及自动化等方面的规模和要求, 估计各规划期要求的投资、主要设备的规范和数量, 估算各规划期末将取得的经济效益和扩大供电能力后的社会经济效益;绘制各规划期末配电网规划地理接线图, 编制规划说明书。

城市配电网规划目标主要包括供电质量、收费标准和就业的稳定性。但城市规划和环境的制约, 以及社会、政治、经济、工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变化, 都会对配电系统的规划目标产生深远的影响。任何一种规划不可能同等地考虑所有的因素。所以在计算机上实现的城市配电网规划都只能使在保证可靠安全的供电前提下, 优化规划期内配电系统总投资和运行维修等费用, 即以经济指标的优化为目标进行规划。

2 城市配电网改造和规划的基本思路

2.1 精心做好全面规划设计

在进行城市配电网建设改造前, 科学地做好城市配电网全面规划设计, 是搞好配电网改造和发展建设的关键。中小城市配电网的规划设计是按照《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和《城市中低压配电网改造技术导则》, 结合本市的具体情况, 制定配电网的规划设计和改造的技术原则和规划设计目标, 从而做到按建设现代化的配电网的需求进行规划, 分期实施改造和发展建设, 以恰当的投资, 提高配电网的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 满足负荷不断增长的需求与城市发展建设相协调。

2.2 加强主网架, 充实配电网的电源点布局

满足用户用电的需要是城市配电网服务的最终目标。城市配电网不但供电, 而且要求保证供电电压质量和供电可靠性。这就要求配电网不但要有充足的供电电源和供电能力, 而且要求电网结构合理可靠。为此, 中心城市配电网宜以增加输变配用电系统的供电能力为重点, 一般来说有1~2座220KV变电站, 在城市的远郊布点, 作为配电网的电源变电站, 并按负荷的发展建设220KV外环网。在城市的负荷中心地区分区建成3~5座110KV变电站, 并构成高压双环配电网, 从这些环中向城市中心引入电源, 或在城市中心建110KV变电站直接将电源引入城市负荷中心, 构成较为灵活可靠的电源网架。

2.3 选用合适的电压等级

分层分区组成配电网, 简化电压等级, 逐步提高配电电压等级, 有利于配电网的合理布局, 简化电网结构, 减少变电层次和电能损耗, 增强电网的安全可靠性和经济运行水平。中小城市配电网目前宜采用110KV、10KV、0.4KV三级电压, 郊区城镇目前宜采用35KV、10KV、0.4KV三级电压。按照三级电压, 建设分层分区的城市高压配电网、中压配电网和低压配电网。

2.4 建设合理的配电网结构

合理的配电网结构是:简化的电压等级, 供电可靠、电能质量合格、各级电压主干电网的结线方式简单、充足的供电能力、适应性强、安全、可靠、经济、实效、降损节能。

2.5 加强高压配电网网架建设

高压配电网是城市配电网的基础,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一级电网搞不好, 其他电网就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高压配电网能接受电源点所供出的全部容量, 并能满足供应全部负荷。高压配电网的结构改造应满足下列安全准则, 向市区供电的高压配电网应能保证任何一条110KV (35KV) 线路或一台主变计划检修停运时保持向用户继续供电, 不过负荷, 不限电;事故停运能自动或通过操作保证向用户继续供电, 不限电并不发生超过设备允许的过负荷。为此, 高压配电网的配置方式要求35~110KV变电站有两回电源进线、2台主变压器。在一个城市按照“分层分区”供电的原则, 将几个110KV (35 KV) 变电站的电源进线联接成单 (双) 环网 (开环运行) 。在配电网改造时, 按照规划要求逐步实施, 建成高压配电网网架。

2.6 分期实施配电网改造, 建设现代化的城市配电网

中低压配电网是提高可靠性的关键, 中、低压配电网包括10KV线路、配电所、开闭所和380/220伏线路。中低压配电线路遍布城市大街小巷, 过去由于缺少全面规划, 不少城市的中低压配电网都很陈旧落后, 供电区域交叉重迭, 接线复杂, 改造任务重。中低压配电网结构改造应满足下列安全准则, 向市区供电的中压配电网应能保证任何一条10KV线路的出口断路器因计划停运时, 保证向用户继续供电;事故停运时, 通过操作能保证向用户继续供电、不过负荷、不限电。为此, 市区中低压配电网应按规划分期实施改造加强配电网结构。一般根据负荷预测, 10KV主干线采用双回共杆电源环网供电 (开环运行) , 主干线导线截面宜按远期规划负荷密度一次选定, 争取二十年内保持不变, 中小城市负荷密度宜按10000KW/KM2选择10KV主干线导线截面与配电变压器容量和数量。

低压配电线路目前一般都采用放射式, 但为了提高供电可靠性, 减少对低压用户的停电损失, 宜将低压架空线路与高压共杆架设, 从不同中压配电所受电, 可按城市道路连接成开口环网, 确保低压线段的停运倒换, 这样可以使10KV中压配电线路或配电所停运时, 能够保持向低压用户供电。

2.7 提高配电网自动化水平

为提高城市配电网的供电可靠性、供电质量和降低线损, 让用户满意, 同时减轻运行人员的劳动强度, 提高配电网自动化水平势在必行。

提高配电网自动化水平的当务之急是对中压10KV配电网实施事故处理, 就是用自动化设备自动切除线路的故障区段, 自动恢复向完好区段供电。要实现这样的自动操作, 需采取两大措施:一是在电网上安装新的自动化设备, 发生事故时执行操作;二是改造配电网成为可以实现自动化的配电网, 能够在线路故障时自动切除故障区段, 恢复向完好区段供电。也就是要把环网线路或“手拉手”的线路分成几段 (加装三只开关分成四段为宜) , 安装自动化设备, 实现自动操作和配电网的运行监测等功能。可见实现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多项功能, 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应先试点, 摸索经验, 取得一定的效果, 再行推广。

3 城市配电网改造和规划的发展方向

配电设备向无油化、免维修、小型化、紧凑型方向发展;配电自动化向多功能纵深方向发展;配电网管理向需求方向发展。

随着配电系统的发展, 网络结构日益复杂, 电网中的自动化程度也越来越高, 采用计算机对配电网络进行分析和计算是必然的趋势。城市配电网计算问题可分为:潮流、无功最优补偿、电能损耗、降损效果、谐波分布和资金的时间效益等计算。目前专家系统的发展为解决配电网的大量问题提供了新的有力工具。借助于各有关领域专家的知识和经验以及一些规则, 采用推理、判断和决策等方法和过程, 可以使某些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目前在国外, 专家系统已在配电网规划、监控、系统分析、教育与仿真等各方面得到应用, 几乎渗透到配电网的各个主要方面。

4 结束语

城市配电网的改造和建设发展由于历史欠帐太多, 改造资金不足, 现在仍然是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瓶颈”, 满足不了城市生产用电和市政生活用电增长的需要, 满足不了城市用电对电能质量和可靠性要求的需要, 一句话, 适应不了开拓电力市场的需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 在全国把城网和农网改造建设作为基础建设的重大启动市场工程。相信在全国将会出现建设现代化的城市配电网的高潮, 迎接二十一世纪!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

[2]全国供用电规则.

[3]能源部, 建设部.城市电力网规划市场导则.1993.

[4]国家电力公司.城市中低压配电网改造技术导则.

[5]国家电力公司.城市中低压电力网规划技术导则的补充意见.

规划设计与建设改造 篇2

2018-2022年

【报告目录】

第1章:城中村改造建设发展综述

1.1 城中村改造的定义

1.1.1 城中村的定义

(1)城中村的定义和特征

(2)城中村产生的原因

(3)城中村的社会功能

1.1.2 城中村改造的定义

(1)城中村改造的定义

(2)城中村改造的目标

1)综合发展

2)社会目标

3)产业目标

4)文化目标

1.2 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

1.2.1 城中村的负功能

(1)城中村成为城市犯罪高发地带

(2)城中村影响城市景观

(3)城中村成为不稳定因素

1.2.2 城中村改造的经济效益

1.2.3 城中村改造的政府动机

(1)改善城市形象的政绩动力

(2)日趋重要的社会维稳考虑

(3)城中城改造的利益驱动

1.3 城中村改造对房地产的影响

1.3.1 对房地产市场供给的影响

1.3.2 对房地产市场需求的影响

1.3.3 对房地产价格走势的影响

第2章:城中村改造建设的外部环境分析

2.1 我国经济环境分析

2.1.1 GDP运行轨迹分析

2.1.2 固定资产投资轨迹分析

2.1.3 国家宏观经济发展趋势

2.2 我国城镇化进程

2.2.1 城镇化的定义

2.2.2 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

2.2.3 我国城镇化建设趋势

2.2.4 城镇化带来的投资机遇

2.3 人口现状分析

2.3.1 我国人口构成分析

2.3.2 我国人口素质分析

2.3.3 我国年龄结构分析

2.4 产业结构调整趋势

2.4.1 次产业之间结构变化趋势

2.4.2 工业内部各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2.4.3 农业内部结构各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2.5 土地资源供给分析

2.5.1 全国土地资源供给现状

2.5.2 全国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2.5.3 全国土地资源供给趋势

2.6 房地产景气度分析

2.6.1 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分析

2.6.2 全国商品房销售和待售情况

2.6.3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金来源

2.6.4 全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

第3章:城中村改造市场分析与改造模式

3.1 城中村改造市场现状分析

3.1.1 我国城中村改造进程分析

3.1.2 我国城中村改造主要问题

(1)城中村改造土地问题分析

(2)违章建筑拆迁补偿问题分析

(3)改造资金来源渠道问题分析

(4)城中村改造的利益分配问题

(5)城中村改造与城市整体功能协调问题

(6)改造后村民后续生活的改善问题

3.2 城中村改造市场竞争分析

3.2.1 现有业内竞争者分析

3.2.2 城中村村民议价能力

3.2.3 潜在进入者威胁分析

3.3 城中村主要改造模式分析

3.3.1 城中村改造主体分析

(1)政府主导型

(2)村集体主导型

(3)开发商主导型

3.3.2 城中村改造方式分析

(1)一次性全面改造

(2)滚动式全面改造

(3)综合整治式改造

3.3.3 城中村改造成本分析

(1)总成本结构分析

(2)拆迁补偿费分析

(3)工程咨询费分析

(4)市政配套费分析

(5)市场营销费用分析

(6)运营管理费分析

3.3.4 城中村改造模式分析

(1)政府式改造模式

(2)自发式改造模式

(3)市场式改造模式

3.4 城中村改造融资模式分析

3.4.1 土地拍卖融资方式

(1)含义及适用范围

(2)主要优势与劣势

3.4.2 银行信贷融资方式

(1)含义及适用范围

(2)主要优势与劣势

3.4.3 集体经济自筹资金方式

(1)含义及适用范围

(2)主要优势与劣势

3.4.4 房地产信托(REITs)

(1)含义及适用范围

(2)主要优势与劣势

3.5 城中村改造拆迁补偿模式分析

3.5.1 补偿方式分析

(1)货币补偿方式分析

(2)产权调换方式分析

3.5.2 安置方式分析

(1)就地安置方式分析

(2)异地安置方式分析

3.6 城中村公共设施开发运营模式

3.6.1 工程项目融资代建制

3.6.2 村民投资参股经营模式

3.6.3 PFI(私人主动融资PrivateFinanceInitiative)

3.6.4 分阶段的建设时序控制

第4章:城中村改造市场规模与投资分析

4.1 城中村改造市场规模分析

4.1.1 我国现有城中村数量规模

4.1.2 我国现有城中村区域分布

4.1.3 我国城中村改造需求分析

4.1.4 我国城中村改造市场规模

4.2 城中村改造项目关键成功因素

4.2.1 要素一:营造区域价值

4.2.2 要素二:综合体建筑开发

4.2.3 要素三:项目开发顺序

4.2.4 要素四:项目整体社会效应

4.3 城中村改造商业市场定位与规划

4.3.1 项目区域市场分析

(1)城市规划角度

(2)城市商业市场角度

(3)相关物业市场角度

4.3.2 消费者研究分析

(1)消费人群构成

(2)消费行为及需求

(3)投资行为及需求

4.3.3 项目总体定位与规划

(1)总体定位

(2)商业等级及体量

(3)消费群体定位

(4)功能布局分析

(5)租售策略及价格

(6)业态建议及比例

4.4 城中村改造住宅市场定位与规划

4.4.1 项目整体定位

4.4.2 目标客户定位

4.4.3 目标客户分析

4.4.4 项目规划分析

4.5 城中村改造项目案例分析

4.5.1 上海新天地项目

(1)项目指标分析

(2)功能规划布局

(3)项目开发战略

4.5.2 广州江南新苑项目

(1)项目指标分析

(2)功能规划布局

(3)项目开发战略

4.5.3 佛山东方广场项目

(1)项目指标分析

(2)功能规划布局

(3)项目开发战略

4.5.4 深圳中航城项目

(1)项目指标分析

(2)功能规划布局

(3)项目开发战略

4.5.5 深圳卓越世纪城项目

(1)项目指标分析

(2)功能规划布局

(3)项目开发战略

4.5.6 成都金色夏威夷项目

(1)项目指标分析

(2)功能规划布局

(3)项目开发战略

4.6 城中村改造投资风险与控制

4.6.1 城中村改造投资风险分析

(1)城中村改造资产专用性风险

(2)城中村改造营运风险

(3)城中村改造市场风险

(4)城中村改造社会风险

(5)城中村改造自然风险

(6)城中村改造商业风险

4.6.2 房企城中村改造风险控制

(1)政策支持的合约化控制

(2)拆迁补偿的规范化控制

(3)开发盘量的分散化控制

(4)专项报规的特殊化控制

(5)土地摘牌的技术化控制

(6)融资途径的多样化控制

(7)对于土地竞拍情况的约定

(8)对于特殊情况的处理

第5章:代表城市城中村改造模式选择策略

5.1 广州市城中村改造策略分析

5.1.1 城中村改造范围分析

5.1.2 城中村产业结构分析

5.1.3 城中村人口结构分析

5.1.4 城中村管理体制分析

5.1.5 城中村改造政策解读

5.1.6 城中村改造进程分析

5.1.7 城中村改造策略分析

(1)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

(2)改造模式选择策略

(3)土地问题策略

(4)拆迁补偿机制

(5)渠道融资分析

(6)主要利益分配

(7)城市规划制定

(8)村民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

5.1.8 城中村改造个案分析

(1)杨箕村、猎德村改造分析

(2)琶洲村、林和村改造分析

(3)文冲村、东漖村、花地村改造分析

5.2 北京市城中村改造策略分析

5.2.1 城中村改造范围分析

5.2.2 城中村产业结构分析

5.2.3 城中村人口结构分析

5.2.4 城中村管理体制分析

5.2.5 城中村改造政策解读

5.2.6 城中村改造进程分析

5.2.7 城中村改造策略分析

5.2.8 城中村改造个案分析

5.2.9 城中村改造项目推介

5.3 上海市城中村改造策略分析

5.3.1 城中村改造范围分析

5.3.2 城中村产业结构分析

5.3.3 城中村人口结构分析

5.3.4 城中村管理体制分析

5.3.5 城中村改造政策解读

5.3.6 城中村改造进程分析

5.3.7 城中村改造策略分析

5.3.8 城中村改造个案分析

5.3.9 城中村改造项目推介

5.4 深圳市城中村改造策略分析

5.4.1 城中村改造范围分析

5.4.2 城中村产业结构分析

5.4.3 城中村人口结构分析

5.4.4 城中村管理体制分析

5.4.5 城中村改造政策解读

5.4.6 城中村改造进程分析

5.4.7 城中村改造策略分析

5.4.8 城中村改造个案分析

5.4.9 城中村改造项目推介

5.5 珠海市城中村改造策略分析

5.5.1 城中村改造范围分析

5.5.2 城中村产业结构分析

5.5.3 城中村人口结构分析

5.5.4 城中村管理体制分析

5.5.5 城中村改造政策解读

5.5.6 城中村改造进程分析

5.5.7 城中村改造策略分析

5.5.8 城中村改造个案分析

5.5.9 城中村改造项目推介

5.6 杭州市城中村改造策略分析

5.6.1 城中村改造范围分析

5.6.2 城中村产业结构分析

5.6.3 城中村人口结构分析

5.6.4 城中村管理体制分析

5.6.5 城中村改造政策解读

5.6.6 城中村改造进程分析

5.6.7 城中村改造策略分析

5.6.8 城中村改造个案分析

5.6.9 城中村改造项目推介

5.7 温州市城中村改造策略分析

5.7.1 城中村改造范围分析

5.7.2 城中村产业结构分析

5.7.3 城中村人口结构分析

5.7.4 城中村管理体制分析

5.7.5 城中村改造政策解读

5.7.6 城中村改造进程分析

5.7.7 城中村改造策略分析

5.7.8 城中村改造个案分析

5.7.9 城中村改造项目推介

5.8 西安市城中村改造策略分析

5.8.1 城中村改造范围分析

5.8.2 城中村产业结构分析

5.8.3 城中村人口结构分析

5.8.4 城中村管理体制分析

5.8.5 城中村改造政策解读

5.8.6 城中村改造进程分析

5.8.7 城中村改造策略分析

5.8.8 城中村改造个案分析

5.8.9 城中村改造项目推介

5.9 武汉市城中村改造策略分析

5.9.1 城中村改造范围分析

5.9.2 城中村产业结构分析

5.9.3 城中村人口结构分析

5.9.4 城中村管理体制分析

5.9.5 城中村改造政策解读

5.9.6 城中村改造进程分析

5.9.7 城中村改造策略分析

5.9.8 城中村改造个案分析

5.9.9 城中村改造项目推介

5.10 重庆市城中村改造策略分析

5.10.1 城中村改造范围分析

5.10.2 城中村产业结构分析

5.10.3 城中村人口结构分析

5.10.4 城中村管理体制分析

5.10.5 城中村改造政策解读

5.10.6 城中村改造进程分析

5.10.7 城中村改造策略分析

5.10.8 城中村改造个案分析

5.10.9 城中村改造项目推介

5.11 昆明市城中村改造策略分析

5.11.1 城中村改造范围分析

5.11.2 城中村产业结构分析

5.11.3 城中村人口结构分析

5.11.4 城中村管理体制分析

5.11.5 城中村改造政策解读

5.11.6 城中村改造进程分析

5.11.7 城中村改造策略分析

5.11.8 城中村改造个案分析

5.11.9 城中村改造项目推介

5.12 天津市城中村改造策略分析

5.12.1 城中村改造范围分析

5.12.2 城中村产业结构分析

5.12.3 城中村人口结构分析

5.12.4 城中村管理体制分析

5.12.5 城中村改造政策解读

5.12.6 城中村改造进程分析

5.12.7 城中村改造策略分析

5.12.8 城中村改造个案分析

5.12.9 城中村改造项目推介

5.13 郑州市城中村改造策略分析

5.13.1 城中村改造范围分析

5.13.2 城中村产业结构分析

5.13.3 城中村人口结构分析

5.13.4 城中村管理体制分析

5.13.5 城中村改造政策解读

5.13.6 城中村改造进程分析

5.13.7 城中村改造策略分析

5.13.8 城中村改造个案分析

5.13.9 城中村改造项目推介

第6章:重点城中村改造标杆房地产企业分析

6.1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6.1.1 企业发展概况及历史沿革

6.1.2 企业主营业务及产品线分析

6.1.3 企业主要经营能力分析

(1)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

(2)企业的营运能力分析

(3)企业的偿债能力分析

(4)企业的发展能力分析

6.1.4 企业城中村改造项目分析

6.1.5 企业经营状况优劣势分析

6.1.6 企业最新发展动态分析

6.2 保利房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6.2.1 企业发展概况及历史沿革

6.2.2 企业主营业务及产品线分析

6.2.3 企业主要经营能力分析

(1)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

(2)企业的营运能力分析

(3)企业的偿债能力分析

(4)企业的发展能力分析

6.2.4 企业城中村改造项目分析

6.2.5 企业经营状况优劣势分析

6.2.6 企业最新发展动态分析

6.3 广州富力地产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6.3.1 企业发展概况及历史沿革

6.3.2 企业主营业务及产品线分析

6.3.3 企业主要经营能力分析

(1)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

(2)企业的营运能力分析

(3)企业的偿债能力分析

(4)企业的发展能力分析

6.3.4 企业城中村改造项目分析

6.3.5 企业经营状况优劣势分析

6.3.6 企业最新发展动态分析

6.4 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6.4.1 企业发展概况及历史沿革

6.4.2 企业主营业务及产品线分析

6.4.3 企业主要经营能力分析

(1)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

(2)企业的营运能力分析

(3)企业的偿债能力分析

(4)企业的发展能力分析

6.4.4 企业城中村改造项目分析

6.4.5 企业经营状况优劣势分析

6.4.6 企业最新发展动态分析

6.5 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6.5.1 企业发展概况及历史沿革

6.5.2 企业主营业务及产品线分析

6.5.3 企业主要经营能力分析

(1)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

(2)企业的营运能力分析

(3)企业的偿债能力分析

(4)企业的发展能力分析

6.5.4 企业城中村改造项目分析

6.5.5 企业经营状况优劣势分析

6.5.6 企业最新发展动态分析

6.6 合景泰富地产控股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6.6.1 企业发展概况及历史沿革

6.6.2 企业主营业务及产品线分析

6.6.3 企业主要经营能力分析

(1)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

(2)企业的营运能力分析

(3)企业的偿债能力分析

(4)企业的发展能力分析

6.6.4 企业城中村改造项目分析

6.6.5 企业经营状况优劣势分析

6.6.6 企业最新发展动态分析

6.7 绿城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6.7.1 企业发展概况及历史沿革

6.7.2 企业主营业务及产品线分析

6.7.3 企业主要经营能力分析

(1)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

(2)企业的营运能力分析

(3)企业的偿债能力分析

(4)企业的发展能力分析

6.7.4 企业城中村改造项目分析

6.7.5 企业经营状况优劣势分析

6.7.6 企业最新发展动态分析

6.8 华润置地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6.8.1 企业发展概况及历史沿革

6.8.2 企业主营业务及产品线分析

6.8.3 企业主要经营能力分析

(1)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

(2)企业的营运能力分析

(3)企业的偿债能力分析

(4)企业的发展能力分析

6.8.4 企业城中村改造项目分析

6.8.5 企业经营状况优劣势分析

6.8.6 企业最新发展动态分析

6.9 金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6.9.1 企业发展概况及历史沿革

6.9.2 企业主营业务及产品线分析

6.9.3 企业主要经营能力分析

(1)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

(2)企业的营运能力分析

(3)企业的偿债能力分析

(4)企业的发展能力分析

6.9.4 企业城中村改造项目分析

6.9.5 企业经营状况优劣势分析

6.9.6 企业最新发展动态分析

6.10 南京栖霞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6.10.1 企业发展概况及历史沿革

6.10.2 企业主营业务及产品线分析

6.10.3 企业主要经营能力分析

(1)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

(2)企业的营运能力分析

(3)企业的偿债能力分析

(4)企业的发展能力分析

6.10.4 企业城中村改造项目分析

6.10.5 企业经营状况优劣势分析

6.10.6 企业最新发展动态分析

6.11 湖北福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6.11.1 企业发展概况及历史沿革

6.11.2 企业主营业务及产品线分析

6.11.3 企业主要经营能力分析

(1)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

(2)企业的营运能力分析

(3)企业的偿债能力分析

(4)企业的发展能力分析

6.11.4 企业城中村改造项目分析

6.11.5 企业经营状况优劣势分析

6.11.6 企业最新发展动态分析

6.12 北京城建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6.12.1 企业发展概况及历史沿革

6.12.2 企业主营业务及产品线分析

6.12.3 企业主要经营能力分析

(1)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

(2)企业的营运能力分析

(3)企业的偿债能力分析

(4)企业的发展能力分析

6.12.4 企业城中村改造项目分析

6.12.5 企业经营状况优劣势分析

6.12.6 企业最新发展动态分析

6.13 云南城投置业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6.13.1 企业发展概况及历史沿革

6.13.2 企业主营业务及产品线分析

6.13.3 企业主要经营能力分析

(1)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

(2)企业的营运能力分析

(3)企业的偿债能力分析

(4)企业的发展能力分析

6.13.4 企业城中村改造项目分析

6.13.5 企业经营状况优劣势分析

6.13.6 企业最新发展动态分析

6.14 海航置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6.14.1 企业发展概况及历史沿革

6.14.2 企业主营业务及产品线分析

6.14.3 企业主要经营能力分析

(1)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

(2)企业的营运能力分析

(3)企业的偿债能力分析

(4)企业的发展能力分析

6.14.4 企业城中村改造项目分析

6.14.5 企业经营状况优劣势分析

6.14.6 企业最新发展动态分析

6.15 建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6.15.1 企业发展概况及历史沿革

6.15.2 企业主营业务及产品线分析

6.15.3 企业主要经营能力分析

(1)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

(2)企业的营运能力分析

(3)企业的偿债能力分析

(4)企业的发展能力分析

6.15.4 企业城中村改造项目分析

6.15.5 企业经营状况优劣势分析

6.15.6 企业最新发展动态分析

6.16 浙江广厦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6.16.1 企业发展概况及历史沿革

6.16.2 企业主营业务及产品线分析

6.16.3 企业主要经营能力分析

(1)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

(2)企业的营运能力分析

(3)企业的偿债能力分析

(4)企业的发展能力分析

6.16.4 企业城中村改造项目分析

6.16.5 企业经营状况优劣势分析

6.16.6 企业最新发展动态分析

6.17 名流置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6.17.1 企业发展概况及历史沿革

6.17.2 企业主营业务及产品线分析

6.17.3 企业主要经营能力分析

(1)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

(2)企业的营运能力分析

(3)企业的偿债能力分析

(4)企业的发展能力分析

6.17.4 企业城中村改造项目分析

6.17.5 企业经营状况优劣势分析

6.17.6 企业最新发展动态分析

6.18 海南正和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6.18.1 企业发展概况及历史沿革

6.18.2 企业主营业务及产品线分析

6.18.3 企业主要经营能力分析

(1)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

(2)企业的营运能力分析

(3)企业的偿债能力分析

(4)企业的发展能力分析

6.18.4 企业城中村改造项目分析

6.18.5 企业经营状况优劣势分析

6.18.6 企业最新发展动态分析

6.19 京基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6.19.1 企业发展概况及历史沿革

6.19.2 企业主营业务及产品线分析

6.19.3 企业主要经营能力分析

6.19.4 企业城中村改造项目分析

6.19.5 企业经营状况优劣势分析

6.19.6 企业最新发展动态分析

6.20 云南俊发房地产有限责任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6.20.1 企业发展概况及历史沿革

6.20.2 企业主营业务及产品线分析

6.20.3 企业主要经营能力分析

6.20.4 企业城中村改造项目分析

6.20.5 企业经营状况优劣势分析

6.20.6 企业最新发展动态分析

第7章:城中村改造发展趋势与前景分析

7.1 城中村改造未来前景展望

7.1.1 城中村改带来的发展机遇

7.1.2 城中村改造发展前景预测

7.2 城中村改造投资特性分析

7.2.1 城中村改造进入壁垒分析

7.2.2 城中村改造盈利模式分析

7.2.3 城中村改造盈利因素分析

7.2.4 城中村改造项目利润分析

7.3 城中村改造主要投资建议

7.3.1 城中村改造投资潜力评价

7.3.2 城中村改造主要投资建议

图表目录

图表1:广州市部分城中村改造项目表

图表2:杨箕村改造成本构成表(单位:万元)

图表3:文冲村改造成本构成表(单位:万元)

图表4:北京市部分城中村改造项目表

图表5:上海市部分城中村改造项目表

图表6:深圳市部分城中村改造项目表

图表7:珠海市部分城中村改造项目表

图表8:杭州市部分城中村改造项目表

图表9:温州市部分城中村改造项目表

图表10:西安市部分城中村改造项目表

图表11:武汉市部分城中村改造项目表

图表12:重庆市部分城中村改造项目表

图表13:昆明市部分城中村改造项目表

图表14:天津市部分城中村改造项目表

图表15:郑州市部分城中村改造项目表

图表16: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营收情况分析(单位:万元)

图表17: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盈利能力分析(单位:%)

图表18: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运营能力分析(单位:次)

图表19: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偿债能力分析(单位:%,倍)

图表20: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能力分析(单位:%)

图表21: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优劣势分析

图表22:保利房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营收情况分析(单位:万元)

图表23:保利房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盈利能力分析(单位:%)

图表24:保利房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运营能力分析(单位:次)

图表25:保利房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偿债能力分析(单位:%,倍)

图表26:保利房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展能力分析(单位:%)

图表27:保利房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优劣势分析

图表28:广州富力地产股份有限公司营收情况分析(单位:万元)

图表29:广州富力地产股份有限公司盈利能力分析(单位:%)

图表30:广州富力地产股份有限公司运营能力分析(单位:次)

图表31:广州富力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偿债能力分析(单位:%,倍)

图表32:广州富力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发展能力分析(单位:%)

图表33:广州富力地产股份有限公司优劣势分析

图表34: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营收情况分析(单位:万元)

图表35: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盈利能力分析(单位:%)

图表36: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运营能力分析(单位:次)

图表37: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偿债能力分析(单位:%,倍)

图表38: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发展能力分析(单位:%)

图表39: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优劣势分析

图表40: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营收情况分析(单位:万元)

图表41: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盈利能力分析(单位:%)

图表42: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运营能力分析(单位:次)

图表43: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偿债能力分析(单位:%,倍)

图表44: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发展能力分析(单位:%)

图表45: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优劣势分析

图表46:合景泰富地产控股有限公司营收情况分析(单位:万元)

图表47:合景泰富地产控股有限公司盈利能力分析(单位:%)

图表48:合景泰富地产控股有限公司运营能力分析(单位:次)

图表49:合景泰富地产控股有限公司偿债能力分析(单位:%,倍)

图表50:合景泰富地产控股有限公司发展能力分析(单位:%)

图表51:合景泰富地产控股有限公司优劣势分析

图表52:绿城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营收情况分析(单位:万元)

图表53:绿城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盈利能力分析(单位:%)

图表54:绿城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运营能力分析(单位:次)

图表55:绿城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偿债能力分析(单位:%,倍)

图表56:绿城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发展能力分析(单位:%)

图表57:绿城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优劣势分析

图表58:华润置地有限公司营收情况分析(单位:万元)

图表59:华润置地有限公司盈利能力分析(单位:%)

图表60:华润置地有限公司运营能力分析(单位:次)

图表61:华润置地有限公司偿债能力分析(单位:%,倍)

图表62:华润置地有限公司发展能力分析(单位:%)

图表63:华润置地有限公司优劣势分析

图表64:金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营收情况分析(单位:万元)

图表65:金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盈利能力分析(单位:%)

图表66:金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运营能力分析(单位:次)

图表67:金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偿债能力分析(单位:%,倍)

图表68:金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展能力分析(单位:%)

图表69:金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优劣势分析

图表70:南京栖霞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营收情况分析(单位:万元)

图表71:南京栖霞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盈利能力分析(单位:%)

图表72:南京栖霞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运营能力分析(单位:次)

图表73:南京栖霞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偿债能力分析(单位:%,倍)

图表74:南京栖霞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发展能力分析(单位:%)

图表75:南京栖霞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优劣势分析

图表76:湖北福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营收情况分析(单位:万元)

图表77:湖北福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盈利能力分析(单位:%)

图表78:湖北福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运营能力分析(单位:次)

图表79:湖北福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偿债能力分析(单位:%,倍)

图表80:湖北福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展能力分析(单位:%)

图表81:湖北福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优劣势分析

图表82:北京城建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营收情况分析(单位:万元)

图表83:北京城建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盈利能力分析(单位:%)

图表84:北京城建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运营能力分析(单位:次)

图表85:北京城建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偿债能力分析(单位:%,倍)

图表86:北京城建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发展能力分析(单位:%)

图表87:北京城建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优劣势分析

图表88:云南城投置业股份有限公司营收情况分析(单位:万元)

图表89:云南城投置业股份有限公司盈利能力分析(单位:%)

图表90:云南城投置业股份有限公司运营能力分析(单位:次)

图表91:云南城投置业股份有限公司偿债能力分析(单位:%,倍)

图表92:云南城投置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能力分析(单位:%)

图表93:云南城投置业股份有限公司优劣势分析

图表94:海航置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营收情况分析(单位:万元)

图表95:海航置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盈利能力分析(单位:%)

图表96:海航置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运营能力分析(单位:次)

图表97:海航置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偿债能力分析(单位:%,倍)

图表98:海航置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发展能力分析(单位:%)

图表99:海航置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优劣势分析

图表100:建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营收情况分析(单位:万元)

图表101:建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盈利能力分析(单位:%)

图表102:建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运营能力分析(单位:次)

图表103:建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偿债能力分析(单位:%,倍)

图表104:建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发展能力分析(单位:%)

图表105:建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优劣势分析

图表106:浙江广厦股份有限公司营收情况分析(单位:万元)

图表107:浙江广厦股份有限公司盈利能力分析(单位:%)

图表108:浙江广厦股份有限公司运营能力分析(单位:次)

图表109:浙江广厦股份有限公司偿债能力分析(单位:%,倍)

图表110:浙江广厦股份有限公司发展能力分析(单位:%)

图表111:浙江广厦股份有限公司优劣势分析

图表112:名流置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营收情况分析(单位:万元)

图表113:名流置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单位:%)

图表114:名流置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运营能力分析(单位:次)

图表115:名流置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偿债能力分析(单位:%,倍)

图表116:名流置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展能力分析(单位:%)

图表117:名流置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优劣势分析

图表118:海南正和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营收情况分析(单位:万元)

图表119:海南正和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盈利能力分析(单位:%)

图表120:海南正和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运营能力分析(单位:次)

环卫工程建设改造与质量管理 篇3

摘要 环卫基础设施是城市十分重要、不可或缺的公用设施,工程质量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政府形象。为用足用好环卫建设专项资金,保质按时地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加强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尤为重要。笔者多年从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工作,体会到加强环卫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必要性。

关键词 环卫工程;建设改造;质量管理

引言

城市环卫公共设施、工程设施和基层环卫机构及卫生工作场所是城市卫生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处于重要地位。由于对环卫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工作重视不够,使城市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的发展,影响了城市整体功能的发挥。城市环境卫生公共设施、工程设施和基层环卫机构及卫生工作场所是城市环卫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处于重要地位,与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通过科学规划、分期建设才能不断满足城市生产和居民生活的需要,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进程和需要,是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手段之一。城市环卫基础设施是城市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它公共设施一起构成城市基础设施的城市网络系统,承担着城市各种载体日益增长的负荷量,城市环卫基础设施与其它城市基础设施一样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也是为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服务的。没有城市环卫设施的科学规划与建设,将大大影响城市化的进程,最终将影响城市生产和生活。笔者多年从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工作,体会到加强环卫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必要性。

一、环卫工程建设的意义

城市化是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城市人口不断集聚、膨胀,人口集聚造成城市垃圾量不断增多。城市生活垃圾如得不到及时的收集、清运和处置,则城市集聚的高效率就难以充分发挥,相反会出现城市效益的逆转。因此,我们在加快城市化发展的同时,首先要高度重视城市环卫基础设施的科学规划和分期建设,这样才能为城市化的稳步、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完美的城市环卫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城市环卫基础设施是城市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它公共设施一起构成城市基础设施的城市网络系统,承担着城市各种载体日益增长的负荷量,城市环卫基础设施与其它城市基础设施一样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也是为城市居民的生活服务的。没有城市环卫设施的科学规划与建设,将大大影响城市化的进程,最终将影响城市的生产和生活。

二、环卫工程建设改造的内容

一是在城市开发建设中,高度重视环卫设施规划,在全面细致深入排查当前环卫设施现状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环卫公共设施规划机制。环卫部门要及时、准确地把城市环卫设施的需求信息及时反馈给规划部门,确保环卫设施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

二是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环卫设施设置标准,配套建设公共厕所、垃圾收集站等公共设施,并确保与主体工程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备案、同时交付使用。

三是原有环卫设施需改建或迁建时,应按照“拆一还一、先建后拆”的原则,制定并落实好改建、迁建计划。

四是应将环卫设施长远规划列入地区发展整体规划中,与道路改扩建、新建小区、城乡结合部改造等工程相协调,按环卫规划预留环卫设施建设用地。

五是应制定地区环卫设施长期建设、维护计划,保证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形成环卫设施新建、翻改建、维修的良性循环。

此外,针对不同工程制定相应方案,做到预控在先。环卫基础设施基本上都在城市人群集居地,受自然环境限制,工程的施工场地、操作工艺等需要适时调整,为保证工程质量目标的实现,应制订有针对性的监督方案。如新建环卫垃圾中转站等地下工程,应加强基础围护及开挖工程的监督力度;公厕改造装修工程应加强对装饰材料的质量抽检等。对设计方没有考虑周到的问题,监理要把好关。施工过程是动态的,实际情况往往与设计有出入,监理人员要依工程实际情况,作出有利于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的决定。

三、质量管理

在工程开工之前,监理人员要求承包人提交工程开工报告及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含施工技术方案、进度计划等)并进行审批。工程开工报告应表明材料、机械设备、劳力及现场管理人员、其它施工条件等准备情况,并提供放样测量、标准试验、施工工艺图等必要的基础资料。此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3.1全方位、全过程、全环节的旁站监理

监理人员必须通过旁站监理对承包人各项施工程序、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进行有效的控制。

1.检查用于工程的材料、设备、现场施工人员及其它施工条件,核对其与批准的单项工程开工报告是否符合。

2.采用全过程旁站、部分时间旁站和巡视等方法,检查承包人施工方法和操作工艺,对违反施工技术规范和施工技术方案的行为,及时发出警告并作出现场指令。

3.对重要工序、首次工序、欠稳定工序和不易测控的工序采用全过程旁站,“盯”在施工现场监督。在监理独立平行的检验表“结论”栏里,如实填写监理旁站施工所见到的施工情况、外观鉴定意见及各种自检质保资料的规范化情况,将其

作为签发承包人工序检验申请批复单的依据。这样,就构成一套完整的与承包人平行的监理资料,工程项目质量情况有根有据,避免“盲签”和质量失控。

4.进行每道工序或单项工程完工后的检查验收。

3.2工程自检报告及中間检验

承包人的自检人员按照专业监理人员批准的工艺流程和提出的工序检查程序,在每道工序(工艺)完工后自检。自检合格后,申报专业监理工程师进行检查验收。

3.3工序检查认可

专业监理人员要紧接承包人的自检或在承包人自检的同时,进行每道工序(工艺)完工后的检查验收。专业监理人员应以不少于承包人全频率检验的20%,进行包括试验、测量等全方位独立抽检,对不合格的工序(工艺)指示承包人进行缺陷修补或返工,前道工序未经检查验收合格,后道工序不得进行。

3.4中间交工报告及中间交工证书

当一个单项、分部或分项工程完工后,承包人的自检人员应进行一次系统的自检,汇总各道工序的检查记录及测量和自检试验的结果,提出交工报告,工程质量评分工作随之进行。专业监理人员对完工的单项工程进行系统验收,检查合格后,提请驻地监理工程师签发《中间交工证书》,未经中间交工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单项工程,不得交付下项工程使用或进行下项工程项目的施工。

四、总结

对环卫设施的科学规划与建设,将有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相反,如果忽视城市环卫基础设施的建设,势必导致经济、社会环境的不协调,影响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公共卫生不仅仅是一项群众需求,更是一项长远发展。因此我们从事城市卫生管理工作的一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性,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从而使城市的卫生不断提升,创造卫生幸福的家园。

参考文献:

[1]冼鹏.城市公共环卫设施的管理分析.科技博览[J],2009,23(9):150-154.

[2]宋明泽.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2010,12(7):12-14.

作者简介:

规划设计与建设改造 篇4

《规划》提出了2020年我国绿色建筑工作目标是:各地级及以上城市规划建设绿色生态城区1处, 面积不少于1.5平方公里。到2020年, 各地级及以上城市每年建设完成不少于1处绿色建筑技术集成应用样板工程、不少于1处绿色建筑改造样板工程。

《规划》强调, 要切实抓好绿色建筑推广和建筑节能改造。要全面推进城乡建筑绿色发展, 建设绿色生态城区。强化规划控制, 将绿色建筑比例、生态环保、公共交通、可再生能源利用、再生水利用等指标体系, 作为约束性规划条件, 实施监管。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标准, 推动政府投资建筑、保障性住房及大型公共建筑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新建建筑全面实行供热分户计量;推进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实施供热管网改造;在各级机关和教科文卫系统创建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 开展公共机构办公建筑节能改造, 带动绿色建筑建设改造投资和相关产业发展。积极推进太阳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

规划设计与建设改造 篇5

校园规划建设改造提升工程进展情况

我校校园规划建设改造提升工程,主要依据

元氏县第七中学校园规划设计任务书;元氏县第七中学校区地形图;元氏县规划部门提出的规划设计条件;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国家相关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规范。

我校校园总体规划和环境建设规划,结合校安工程,以基本建设为核心,以硬化、绿化、美化为目标,按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和十二五规划的总要求,以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为工作重点,加强文化内涵建设,提高学校文化品位。

学校高度重视校园规划建设改造提升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相关人员为组员的校园规划建设提升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相关责任,加强对校园建设改造提升的领导。统一教职工的思想,增加凝聚力,高度集中财力、物力、人力,推进校园建设改造提升的各项工作,确实保障校园建设规划的实施。

现将我校校园规划建设改造提升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总体规划

学校总体规划符合县教育布局调整要求。总体规划与校园实际建筑情况相符且经过了有关专家审核。规划图包括总体规划设计说明、总平面图、鸟瞰图、大门(含一侧围墙)效果图、单体建筑效果图,内容完 1

整。校园教学、办公、运动、生活功能分区明确、布局合理、互不干扰、联系方便。学校建筑布局紧凑,整体性强。

二、环境规划

学校具有石家庄九易庄宸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设计绿化方案并出效果图。环境规划经过了有关专家审核。我校规划图包括环境规划设计说明、总平面图、鸟瞰图、种植设计总平面图、环境局部景观效果图,内容完整。环境规划与总体规划效果和谐,无裸露土地。鉴于学校绿化率较低,依据我校环境改造绿化方案,准备在2012年暑假进行以下绿化改造工程:

1、将教学楼南边旧有冬青绿化带拆除,在教学楼中厅门两侧至东、西各25米,南北宽10米范围内,铺设两组有大理石或碎石甬路的草坪,种植有色彩四季变化的小型植物,并在绿化带中摆放小石凳和小石桌,供师生在其间看书、休闲。

2、将实验楼前的水管挪到东西两头,拆除旧有冬青绿化带,在实验楼南中厅两侧两块42米×7米范围内,铺设有大理石或碎石甬路的草坪,种植有色彩四季变化的小型植物,本组绿化和教学楼前的绿化在色彩和物种选择上做到错落有致、相辅相成。

3、将教学楼南的四棵梧桐树用大理石砌面的护墙围挡,护墙设计成适合初中学生就坐、又美观的样式。

三、学校建筑

我校2011年暑假开学启用的学生食堂符合校园总体规划及农村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校舍整体色调与周边环境基本一致,单体建筑主色调相对突出。为进一步突出学校建筑风格,学校计划利用2012年

暑假对教学楼的外墙磁砖进行更换、教学楼内窗台以下全部贴磁砖、教学楼中厅南侧更换外墙玻璃、教学楼地面贴地砖、更换教学楼及实验楼栏杆为不锈钢栏杆、教学楼两头教师办公室安装上下水、洗手池、不锈钢隔扇等。学校有较标准的教学及辅助用房、办公用房及生活服务用房。学校无D级危房,C级危房6062平方米。

四、校园环境规划建设提升工程实施情况

三年规划和十二五规划依据校安工程要求和我校实际情况制定。制定了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工程实施落实到人、建立了完善的纸质档案和电子版档案。并且按照实施方案于2012年底前能完成除C级危房加固外的其它任务目标。

五、后期管理措施

我校已建立了完善的校园环境日常维护、管理制度,并认真执行。已将有关提升工程资金纳入2012年预算。建立了校园总体规划、环境规划和单体方案报审、备案制度。

我校将利用春季和暑假有利时机,完成我校制定的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的后续工程,并争取上级支持尽可能完成C级危房的加固改造,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优美、环境舒适、具有文化氛围的校园。

元氏县第六中学

规划设计与建设改造 篇6

【摘 要】笔者试结合本次农改实施管控过程,就建设思路与管控方式谈下浅见,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农改效能

Construction and upgrading of rural power control method study

Guo Zhong-chang1,Guo Jia-li2

(1.Power Supply Bureau Dayao Chuxiong Ltd Chuxiong Yunnan 675000;

2.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Engineering Company, Yunnan Kunming Yunnan 650000)

【Abstract】The author tries to combine the implementation of agricultural reform process control, control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deas and ways to talk about the next humble opinion, for reference.

【Key words】Agricultural Improvement effectiveness;Upgrading rural power projects

目前,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已经进入施工收尾阶段。以我省为例,截止4月30日,10千伏及以下工程已经全部完成,35千伏级以上工程项目按照里程碑计划有序实施中,农改成果已在年度抗旱保供电和迎峰度夏中展现,发挥着良好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笔者试结合本次农改实施管控过程,就建设思路与管控方式谈下浅见,供同行参考。

1. 前言

(1)新一轮农改是党和政府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为进一步提高电力终端服务能力,提升农村电网建设标准水平,夯实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潜在消费增长基础所做出的科学决策。在建设中,既要结合1998年第一轮农网改造的优秀成果,又要着眼新形势下电网发展的需要,把握新特点、探寻新规律、解决新问题。由于各省、各地区经济实力不同、用电负荷性质不同、电网建设水平不同,因而搞农村电网改造升级的基础也就不同、所取得的成果也就不同。如东部沿海和地区中心城市郊区电网装备水平好、农网建设标准高,农网改造升级的基础条件相对成熟,整体进展相对较快;内陆省份欠发达地区、特别是无资源山区由于自身的客观条件所限,农村电网架构的基础也就比较薄弱,进展也就较慢。

(2)那么,如何针对不同区位之间、不同经济实力之间、不同电网结构之间的差异,稳步、有序推进好农网改造进程,究竟应如何对待农网改造升级过程中“贫富差距”、“地区差异”的现象呢?目前进行的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从规模而言,如同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的网改大会战,作为具体实施管理的项目部门各地、县公司,如何争取、利用好上级政策,科学规划、建设、管理好每一个工程项目,打造区域内坚强电网,而不是一味依靠九八网改经验的固步自封、抱残守缺,一味求高标准求新型造成的极大浪费,一味“拍脑袋”报项目造成的建非所急需或打补丁工程(尤其是10千伏及以下电网项目),是本轮次农改工程需要重视并解决的问题。

(3)在农网改造升级过程中,需要在改造中引入新理念,在升级中谋划新发展,将农网改造升级工程与现实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建立起需求侧管理为基础,以负荷预测为依据的电网改造升级滚动规划,科学、真实、完整、合理储备工程项目,力求短期着力解决机井通电、卡脖子、低电压等现实问题,尤其要提前、再提前完成涉及当年迎峰度夏任务,确保度夏期间电网安全、群众满意、社会稳定;中期解决地区中压配网“手拉手”、容载比低等问题,完善电网架构,远景要完善地区电源点部署、合理规划地区电压等级等问题,降低供电损耗。我们既要认识到农网改造升级工程的不平衡性,更要看到把农网改造升级成果转化为切实效能的紧迫性。

2. 笔者认为,作为农网改造升级工程项目管理具体实施主体的市、县两级公司,应侧重四个方面,确保更全面发挥本轮次农改效能

2.1 要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学文件,吃透精神开展工作。

(1)学文件不是读读看看,束之高阁,学文件要吃透精神,为我所用。

(2)从国务院1月5日常务会议决定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以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国家电网公司相关主管部门先后下发涉及本次网改文件10多份(仅工程管理方面),各省公司也均下发相应的详细实施办法和管理流程,明确了本次农改的建设模式和各电压工程典型设计,对工程管理的安全、质量、计划、审计、监察、财务、物资、新闻宣传等方面也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作为具体项目实施部门的地、县公司需要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学习文件,吃透精神开展工作,将文件的要求转化为具体的落实,这样才能在网改过程中“少走弓背多走弓弦”。如截止6月底,各省公司已经基本确定了新一年度农网改造升级建设盘子,在资金分配比率上明显可以看出,涉及农村电网“卡脖子、过载”、“低电压”的项目资金获批的较多,而其他用途的相对较少,这就体现出部分地、县公司对上级网改资金支持方向不明晰,没有意识到历次农网建设与本轮次网改的延续性,对上级文件的精神没有吃透。

2.2 要扎好根来精挑细选组队伍,强化网改管控能力。

(1)组队伍不是相关部门报报人名,形成文件了事,组队伍要真正糅合,形成战力。

(2)在1998年网改期间,各县公司均采取大会战形式,抽调各部门、多经企业优秀人才组成独立机构网改办,独体成块管理网改建设工作,虽然当时圆满完成了建设任务,但随着农电体制改革的加快,主业、多经人员混岗问题的解决,网改办性质的机构必将逐步退出。

(3)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的建设管理队伍是以农电、基建、营销等生产单位主体,财务、审计、监察、物资、新闻等多方参与形成的综合项目管理团队。而在团队糅合方面就要直接面对综合管理与专业管理、合署办公和分散办公等一系列现实的问题。从各兄弟单位了解情况看,在地级市层面,有直接从各部门抽调人员组建项目部合署办公,定人、定岗、定责开展工作,也有以农电部为项目部主体(综合管理部门),以相关部门为关联单位,明确指定联络人(或责任人)开展工作;在县级层面除了地市公司两种模式外,还存在网改办等主、多人员并存机构。

(4)从各地、县项目部管理单位运作效能了解,合署办公在前期有天然的优势,所有参与人员在统一环境下办公,任一流程节点出现状况可以信息共享,任一方面出现问题可以由责任人员联系其岗位所在部门,即时解决;分散办公在项目实施前期存在人员本职工作与网改工作如何协调的现实难题,在整体网改管理团队的统一性方面不能够步调一致,甚至会出现敷衍塞责、推诿扯皮现象,随着矛盾的出现,农网改造升级管理单位在各分散办公人员待遇、所在部门领导协调方面都将持续改进,使分散办公人员认同、理解、自觉接受网改任务,最终接近甚至达到合署办公效果。

(5)综合分析,采用以农电部(县级为生技部)为综合管理主体、以相关部门专工为架构组成分散办公项目管理团队便于机构组建,对各部门整体工作影响性较小,较为适合本轮次农网改造升级工程(独立网改办主、多人员并存形式因不符合上级政策不予讨论)。

endprint

2.3 要俯下身来踏踏实实做规划,科学真实储备项目。

(1)做规划不是糊墙纸,补了又补。做规划要立足实际,服务长远。

(2)目前在电网规划管理方面,省、市公司均有足够胜任人员从事此项工作,而在县级公司,虽然普遍设置有规划发展部,但其主要业务职能多为从事企业内部综合管理工作,并不涉及电网规划,电网规划、农网改造规划的任务主要在生产技术部等生产部门,通常由部门副主任或专工兼职,县级公司规划力量相对比较薄弱。

(3)在电网规划实施方面,市公司负责35千伏至110千伏电压等级规划,县公司负责10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规划,从调研情况看,2007年试点实施“家电下乡”以来,面对可以用井喷形容的年均20~40%左右增幅低压负荷和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各地、县公司均大幅滚动修订电网“十一五规划”,采取超常规完善电网的形式以应对激增的负荷压力,由于在规划建设理念上的差距,个别地区电网规划仅局限于变电站升压增容、加大线径上,修修补补的多,强筋强骨的少,在关键电源点部署,中压联络方面未能与社会经济发展保持一致,甚至出现新建变电站当年接近满载,次年要求扩建的现象,未能有效起到电网规划引领电网建设计划的目的;特别在低压配网规划方面,部分县公司存在“拍脑袋”报项目情况,不提前谋划、不到现场勘测、不组织充分论证,在上报项目时依据营业报表、甚至仅凭经验罗列上报,单个工程设计规模与竣工实际差距较大。

(4)没有科学合理的电网规划,尤其是农网建设改造规划做引领,电网建设的项目管理部门必然是扮演救火队员的角色,哪里需要解决哪里,补了又补,补了再补。只有建立起以需求侧管理为基础、以政府、企业、群众诉求为导向、在充分论证基础形成的符合实际的地区电网规划,进而建立、完善起依据电网建设紧急程度所形成的近、中、长期建设项目储备库,才能有效引领农网改造升级工程的有序、稳妥推进,适应地区经济发展需要。

2.4 要睁开眼来反复琢磨巧借力,做大做强网改盘子。

(1)做网改不是拿资金做盘子,拨多少做多少,做网改是挖资金做盘子,能多挖才能多建设。

(2)根据全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计划安排,2010年将安排120亿元财政资金用于农网改造,并且保持在今后三年每年对农网的投入不低于2009年度。资金来源按照“企业为主、政府支持”的原则多渠道筹集,其中中西部地区项目资本金原则由国家安排,东部地区项目资本金由项目法人自筹。银行贷款有省级项目法人统贷统还,贷款偿还按现行政策执行,同时继续执行每千瓦时电量加收2分钱的政策,专项用于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升级工程贷款的还本付息。

(3)从各地调研情况看,中西部地区如仅靠国家本期下拨农网改造资金规模进行建设,与各地区实际电网建设资金需求仍有不小差距,如何做大做强网改资金盘子,需要各级网改项目管理部门“睁开眼来多方交流、反复琢磨巧借外力”,要学会善假于物。

(4)要学会和行政方共舞。要学会从发改委、农业局、水利局、烟草局等政府单位年度资金中分得一杯羹,共同做大做强网改资金盘子。如某地发改委牵头,农业局参加的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项正在申报,计划总投资58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460万元,地方投资120万元,新增配电设施建设资金能否列入当期项目需求同时上报,获得直接资金批复,需要项目管理部门发挥“敏感、敏捷、敏锐”精神,主动协调沟通;再如在本期某地网改中,烟草局为扩大烟叶生产基地规模,拟投入资金对现有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当地电力部门在得知信息后积极联系,最终在配电房、线路建设上争取到了建设资金,电力部门负责具体建设实施,配电房上共同标注国家电网和中国烟草标示,双赢效果显著。

(5)再如要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文件明确政府将拿出土地出让金的10%用于该项工程,要求电力部门保证建设用电,并负责农电通项目建设,作为电力企业是一味被动接受行政命令,用企业发展资金来解决公众服务问题,还是主动作为,争取项目建设资金,最大程度利用公共建设资金来解决公共服务问题,需要我们思考、行动、解决。

(6)要学会和供应方双赢。一方面要结合“五大”体系变革方向,建立与供应方紧密联系的储运管理体系,以“零库存”管理为目标,提升库容利用率和物资存储作业效率,降低仓储管理等费用;一方面要引入合同能源管理应用,通过搭建政府、供应方、电网企业、用户合同能源管理平台,将非晶合金贴心配变变压器等节能产品列入本期网改设备,尝试搭建起政府提供节能产品使用优惠政策(将节能产品与通用产品实际差额通过向用户收取电费附加费或政府直接补贴形式返还供应方),供应方获得稳定销售预期市场和电网能耗补贴还款,缩减用户利用节能产品初期投资规模,降低整体电网能耗的网改合同能源管理机制。

规划设计与建设改造 篇7

(一) 区域概况

右玉县地处山西省北部, 隶属朔州市, 位于晋蒙交界处, 是山西省的北大门。全县国土面积1967km2, 辖4镇6乡1个旅游区, 321个行政村。截至2008年底, 全县人口10.8万人, 其中农业户数2.3万户, 农业人口8.9万人。2008年GDP为11亿元, 财政收入1.6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2100元, 是全省35个国定贫困县之一。右玉县城乡建设基础差、底子薄, 全县住房困难户共有2792户。右玉县被列为山西省首批农村住房解困工程试点县, 在全县10个乡镇和1个旅游区的197个村庄, 全面铺开农村住房解困建设工程。到目前, 全县计划的1000户农村住房解困工程已全面竣工, 总投资2425万元, 建起住房2636间, 已有516户农村困难群众迁入新居, 其他困难群众将陆续迁入新居。本次调查选取右玉县邓家村、曹家埠村、杀虎口新村、康家湾村四个村, 对其农村危房改造对规划建设实施的影响进行评估。

(二) 右玉县危房改造组织实施

1.基本目标

右玉县农房改造的基本目标为:构筑一个保障, 建成两个示范。即:构筑农村困难群众生命安全保障。通过对农村困难群众的危房改造, 解决其住房安全问题, 构筑起农村困难群众生命安全保障工程。建成节地示范村。坚持一户一宅的原则, 在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后, 对原有破旧废弃房屋进行拆除、复垦利用, 做到废弃房屋不再占地, 建成节地示范村。建成绿化示范村。在搞好村庄周边绿化的基础上, 将村内置换出来的废弃院落、建筑拆除, 复垦种树, 建成绿化示范村。

2.组织方式

右玉县农村危房改造的组织方式概括而言有三点。第一, 以乡带村、以村联户, 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带头投工投劳, 并牵头组织实施。第二, 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主力作用。建设局主要负责高标准户型设计施工效果图及施工方案和进度控制;国土部门负责做好困难群众住房用地规划和调整工作;财政部门确保住房解困资金的及时到位;审计、监察部门负责项目资金的监控工作。第三, 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通过进村入户进行深入宣传, 让农民群众充分了解省委、省政府决策的重大意义, 让广大群众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第四, 鼓励群众发扬“一张铁锹两只手, 觉悟加义务”的右玉精神, 不断增强主人翁意识, 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主动参与, 出劳出力, 迅速掀起干群齐上手, 共建小康屋的热潮。

3.改造模式

右玉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遵循“坚持一个理念, 确立五种模式”的方针。坚持一个理念, 就是以开展农村住房解困工作为契机, 统筹解决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劳有所得、老有所养五大民生问题。确立五种模式。在建设过程中, 我们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因地制宜、因户而异, 确立了集中搬迁、就地新建、集中安置、修缮改造、就近置换五种模式。

二、对农村规划建设实施影响评估

(一) 促进农房安全与住宅建设发展

1. 在较大范围内解决农民住房安全。

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的重要出发点之一即消除住房安全隐患, 解决农村住房安全问题。右玉县以农村危房改造为契机, 推动农村规划建设的整体发展, 构筑一个保障, 建成两个示范。其中, 一个保障即“构筑农村困难群众生命安全保障”。具体实施过程中, 将农村住房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在解困对象选取标准上, 优先考虑生活在农村贫困线以下的五保户、低保户和低保边缘户中的无房户, 或是仍然居住在五十年代以前建造、不能保障安全的简易的土窑洞、简陋土坯房的住房困难户。

本次调查的邓家村、曹家埠、杀虎口新村、康家湾四个村中, 农房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邓家村125户居民中原有52户危房, 通过2009年危房改造解决了12户, 危房比重由原来的41.6%下降至32%;曹家埠42户居民中的10户危房, 改造6户, 危房比例有23.8%下降至9.5%;杀虎口新村通过集中新建, 集中了9个村的99户危房进行新建, 使原有176户居民中110户危房降低到11户, 危房比重由62.5%下降至6.25%;康家湾村17户居民中4户危房全部得到解决。

2. 农村住房质量得到有效改善。

右玉县农村危房改造, 制定严格房屋修缮或新建设质量标准。即以消除各类质量安全隐患为前提, 确保解困住房“安全、实用、经济、卫生”。新建、改建的住房, 为砖混结构的平房, 铺水泥地面, 粉刷内外墙, 屋顶做防水处理, 具体做法按照右玉县《解困住房设计方案》执行。修缮、置换的解困住房, 在不改变原来居住使用功能的前提下, 一要消除安全隐患, 二要改变房屋院落面貌。把消除安全隐患列为工作的前提, 通过对农村困难群众的危房改造, 解决其住房安全问题, 构筑起农村困难群众生命安全保障工程。例如, 邓家村未改造的危房房屋主体承重结构已经遭到破坏, 存在安全隐患问题, 而新建住房统一建成砖混结构的平房, 水泥地面铺装, 粉刷内外墙, 并且屋顶做过防水处理 (见图1、图2) 。

3. 住宅建设方面的改善。

第一, 住宅布局趋于紧凑有序。住宅建设调查主要对农村住宅布局形式、房屋主要类型、基础设施配套、建筑层数等进行分析。调查中发现, 各村住宅布局形式或多或少的由零散布局趋向集中布局, 例如邓家村集中改造12户, 康家湾改造4户, 因其原有布局相对紧凑, 影响较小;杀虎口新村, 采取集中新建模式新建99户。第二, 房屋类型和基础设施改善。由于危房绝大多数为一层的土坯房, 住宅基础设施相对较差, 而新建住宅基本采取一层砖混结构, 同时考虑给水、排水、厕所等基础设施配套问题。因此, 新建房屋在房屋主要类型和基础设施配套方面有了较大改善, 仍然以一层为主。修缮房屋仍保留原有房屋类型 (见图3) 。第三, 体现乡土风貌特色传承与保护。新建房屋主要采取具有晋北特点的传统建筑形式和院落模式, 单进院落、坡屋顶, 以两间房院落为主 (见图4) 。例如, 杀虎口旅游新村靠近杀虎口旅游区, 结合旅游区整体风貌特点, 采取传统院落特点, 进行坡屋顶设计, 体现了晋北乡土风貌特色。

(二) 推动迁村并点实施进程

迁村并点是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的重要内容, 也是规划实施的重点和难点。迁村并点工作能够有效地促进县域范围内整体村庄居民点空间合理布局, 将居民点布局集中, 有利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集中, 改善居民生产生活环境, 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在右玉县五种农村危房改造模式中, 推动规划实施迁村并点的主要是集中搬迁。集中搬迁模式是与规划实施结合较为密切, 在较大区域范围内进行科学规划, 统筹安排, 对农村居民点进行有效调整的一种模式。

(三) 村庄规模变动与职能提升

结合村庄居民点布局调整进行农村危房改造, 在推动迁村并点工作, 优化居民点空间布局的同时, 村庄的规模也相应发生改变, 职能上也有所优化。村庄居民点规模变动主要体现在集中搬迁与集中安置两种模式的影响。集中搬迁和集中安置均为异地搬迁、集中新建房屋的方式, 将区域内若干村庄的危房居民集中搬迁至区位条件较好的新建村庄, 并配套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如高家堡乡高家堡村、威远镇威远村、杀虎口旅游区的杀虎口新村等均为区位条件较好、临近乡镇政府驻地。同时, 在新建村庄配套学校、医疗点等公共服务设施, 形成中心村或城镇, 提升对周边村庄的辐射带动功能。

(四) 优化村庄空间布局

村庄空间布局是规划实施的重要内容, 农村危房改造对于推动规划实施, 优化村庄布局具有较为明显的效果,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集中搬迁中新建村庄的空间布局优化。右玉县集中搬迁的牛心乡甘泉庄村、新城镇石头河村、杀虎口旅游区杀虎口新村等三个新村进行了统筹规划, 由于没有现状问题, 因此空间布局相对紧凑合理。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等配套齐全。第二, 就地新建 (见图5) 和集中安置模式对原有村庄布局的优化。就地新建和集中安置两种模式是采用较多的方式。这两种模式的共同点, 即统筹考虑村庄空间布局的要求, 在原村庄主要街道、基础设施较好的地段, 进行集中新建, 然后拆除原有旧的房屋。通过这两种模式的改造,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村庄原有自然发展的凌乱布局, 使村庄布局更加有序紧凑。例如, 邓家村在考虑到村庄以后空间发展方向应为沿通过该村的一条乡道发展, 沿该街道就地新建12户, 对困难群众进行集中安置, 对村庄布局优化起到较好的效果。第三, 搬迁之后原有村落和房屋进行拆除绿化, 增加了村庄绿化空间。对于所有搬迁后的原有村落和房屋, 右玉县的处理方式是将其回收为集体用地, 进行统筹安排。统筹考虑村庄规划布局, 最大限度地进行绿化, 将原有宅基地进行绿化, 增加村庄绿化空间, 有条件的村庄建设“绿化示范村”。此项措施对于优化村庄空间布局, 改善人居生态环境具有较大意义。

(五) 有效地节约土地

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与相关规划实施相结合, 有利于土地节约。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迁村并点节地、村庄布局调整节地、户均面积减少节地。

第一, 迁村并点节地。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科学规划, 统筹建设, 有效地推动了迁村并点的进行。右玉县农村危房改造结合迁村并点集中搬迁安置。共设置3个集中安置点, 分别是牛心乡甘泉庄村、新城镇石头河村、杀虎口旅游区杀虎口村, 3个村共安置260户。以杀虎口新村为例, 杀虎口旅游区共辖9个村, 分散在整个旅游区内, 村庄自然形成, 布局凌乱, 占地面积较大, 但基础设施较差, 交通不便, 公共服务设施落后, 使用效率较低。结合迁村并点工作, 共安置来自9个村的99户困难群众, 将原有宅基地收回集体, 进行绿化建设, 有效地节约了土地 (见图6、图7) 。

第二, 村庄布局调整节地。在新建、改建房屋时, 统筹考虑村庄布局, 进行合理调整, 将补助困难群众房屋向村主要街道集中, 向基础设施较好的位置集中, 改善村庄布局。坚持一户一宅的原则, 在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后, 对原有破旧废弃房屋进行拆除、复垦利用, 做到废弃房屋不再占地, 建成节地示范村。

第三, 户均宅基地面积控制节地。右玉县农村危房改造的目标之一是构建“节地示范村”。新建、改建面积标准是以农村人均居住面积为基数, 按照农户家庭实际在册人数计算, 一口之家为30m2左右, 2人以上之家为45m2 (见图8) 。

住房面积严格控制的同时, 新建住房院落面积也有所减少。原有农村庭院面积较大, 但堆放杂物林乱, 甚至放养禽畜, 土地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新建和改造的房屋则减少庭院面积, 节约土地 (见图9、图10) 。

(六) 改善村庄绿化环境

与城市绿化不同, 村庄建成面积较小, 加之大多数村庄布局相对不够紧凑, 难以划定建成区范围, 村庄绿化面积、绿化覆盖率等概念难以用具体数量指标衡量。调查过程中发现农房改造对村庄绿化的改善产生了一定影响, 即村庄绿化形式由原来的无序的街道绿化, 转变为多样化的绿化形式, 增加了道路绿化、改善了庭院绿化, 有效地将村外农田、树林绿化与村庄绿化、庭院绿化相融合。农村危房改造过程中, 推动绿化改善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是迁村并点和拆除原有危房复垦绿化、道路绿化和庭院绿化。

1. 复垦绿化。

即在搞好村庄周边绿化的基础上, 将村内置换出来的废弃院落, 拆除建筑、复垦种树, 进行绿化, 做到废弃房屋不再占地, 有效地将绿化引入村庄, 有条件的村落建成“绿化示范村”。

2. 道路广场绿化。

危房改造集中安置点道路广场、村庄布局进行合理规划, 增加道路宽度, 在道路两侧和广场周边进行绿化。如杀虎口新村主要街道和广场进行整齐的松柏绿化, 让绿化进入村庄, 使村容村貌产生较大改善 (见图11) 。

3. 庭院绿化。

右玉县农房改造中, 庭院绿化主要采取因地制宜, 与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相结合的特点。充分利用原有树木, 多以当地树种、果树为主, 并辅以蔬菜等进行绿化。

三、结论

(一) 农村危房改造能够有效推动规划建设实施。

从上述右玉县农村危房改造对规划建设实施影响评估结果来看, 农村危房改造工作能够直接有效地促进农房安全与住宅建设, 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建设实施等工作, 推动迁村并点工作, 使农村居民点产生有效集聚, 提升村庄职能, 优化空间布局, 从而达到节约土地, 改善农村人居生态环境的目的。

(二) 不同改造模式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

调查发现, 右玉县5种农村危房改造模式, 对农村规划实施的影响效果各不相同。具体而言, 集中搬迁、就地新建和集中安置能够有效地推动迁村并点和村庄空间优化布局, 但缺点是成本相对较高。而修缮改造和就近置换能够较好地利用原有房屋和设施, 能够有效地节约成本, 但在影响规划实施方面效果相对不明显。其中, 集中搬迁和集中安置两种模式的影响效果最为明显, 这两种模式能够很好地与规划实施相协调, 与新农村建设、医疗点建设等相结合修缮改造和就近置换两种模式, 能够充分利用原有房屋进行农房改造, 能够有效地节省成本, 增加受益困难群众数量。

(三) 农村危房改造对规划实施影响仍有较大潜力挖掘。

农村危房改造对规划实施是否具有影响, 可以从改造危房占村庄总户数比例进行衡量。农村规划实施相对于个体的农村房屋建设而言是个宏观概念, 两者是整体与个体的关系, 只有个体数量和比重达到一定程度, 才能影响整体的变化。右玉县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在全县10个乡镇和1个旅游区的197个村庄展开, 截至目前已完成1000户农村危房改造。从平均比例而言, 已完成的农村危房平均每村约5户, 占村总户数的7%左右;而右玉县平均每村居民约72户, 平均每村危房数9户, 占村庄户数的12.5%。从数据分析来看, 7%的危房改造能够对农村规划实施起到一定作用, 但是仍然有较大潜力可挖。若进一步加大农房改造力度, 能够有效地推动规划建设的实施。同时, 农村危房改造工程, 对规划实施产生了内在的动力机制, 改变了原有推动规划的动力机制, 对规划实施进程顺序也有一定影响。

(四) 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仍需进一步完善。

在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 农村危房改造仍暴露出一些问题。农房改造推动效率过缓, 存在资金未到位的情况。存在照抄照搬城市做法, 忽视了农村生产生活特点。新村规划缺乏必要的规划技术指导, 造成新村建设村庄不合理问题。农房改造操作方法不当, 如公共产权房屋存在导致居民纠纷问题的潜在隐患。

摘要: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中央提出保民生、保增长、保稳定的总体要求, 以解决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居住安全问题为目标, 开展农村危房改造试点, 改善农村困难群众生活条件, 推动农村基本住房安全保障制度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在推动扩大就业、拉动内需和农房建设管理相关制度建设的同时, 对农村规划实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进行此调查研究, 目的即客观评估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程对农村规划建设造成的影响, 总结经验, 找出不足, 以便为其他地区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提供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2009年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的指导意见

[2].刘李峰牛大刚.加强农民住房建设管理与服务的几点思考.城市规划.2009/6

[3].右玉县人民政府.关于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问题的实施方案

农网建设分析与改造问题探究 篇8

1 农村电网现状分析

某地区自从实施农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后, 农村电网结构不仅得到了优化, 农网设备与供电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实现了稳定、可靠的配电网, 为该省带来了更大的经济效益, 其主要表现在农网供电量持续高速增长、农网装备水平显著提升、农网供电质量大幅度提高、农网线损率明显下降、农村用电秩序得到有效规范、农网设备与外部环境得到进一步协调、推动了县域经济快速增长、加快了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步伐。在十二五期间, 该地区就实现了三农政策, 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并且对农村电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 近几年随着国家实施家电下乡补贴政策, 家电下乡政策的实施, 给农村用电带来了供电瓶颈, 虽然该地区农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但是, 由于农村用电设备的增多, 各种机械用电设备都不断的应用在生活、农业中, 导致该地区农村配电网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包括农网基础设施依然相对薄弱;农网供电能力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农村用电需求;农网供电质量差的问题仍然严重;快速增长的农村居民负荷给农网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农业排灌也需要网络进行改造;农电通信网络结构单薄、带宽容量小、支撑力不足等方面问题, 据调查显示, 该省大多数城乡都没有形成链状网络拓扑的环网结构, 并且大多城乡都普遍存在带宽容量小, 业务承载力小的现象, 加强该省农村电网的建设与改造, 促进该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2 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技术原则

在2011年, 国家电网就颁布了关于农村电网建设与技术导则, 在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技术中, 应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适度超前的原则, 对于变电站中的高压配电网、中压配电网、低压配电网等主干线路的建设, 应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配电网的选择, 使农网结构符合当地的实际需求, 从而提高农网的供电能力和稳定性、可靠性。对于农网设备的选择, 应遵循安全可靠、供电能力强、经济实用、节能环保的原则, 选择优质的设备材料, 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 大量的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 电力公司应大力引入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另外, 在农网建设与改造技术中, 应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对农村电网的影响, 尤其是高危用户及电力重要客户, 应严格按照电网设计标准布置线路, 避免因自然灾害而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

2.1对于农网高压配电网建设与改造技术原则, 尤其是县域电网, 应将农网结构问题纳入统筹规划中, 在配电网建设与改造技术中, 第一, 配电网应优化配置电压序列, 简化变压层次, 避免重复降压;第二, 对于110k V接线应尽量标准化, 下级电网应能支持上级电网。应采用双侧电源和单侧电源双回供电两种接线方式, 通常情况下, 应将农网的电源线路、变压器之间分列运行;第三, 对于110k V线路, 应采用架空线路和电缆线路的方式, 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线路连接方式, 如110k V线路采用LGJ-240的架空线路, 而35k V采用LGJ-185的架空线路;第四, 变电站选择, 应遵循统筹规划的原则, 对于110k V变电站, 可以采用半户外、全户外站的方式, 并采用GIS配电装置, 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进入, 无人值守变电站已出现在市场上, 可以采用无人值守方式进行电网建设与改造。

2.2对于农网中低压配电网建设与改造技术原则, 以10k V电网为例, 应遵循适度超前的原则, 合理规划与建设。10k V配电线路分为架空线路以及电缆线路, 在符合架空接线区域, 宜最大采用同杆双回架设。C类供电区域10k V线路主干供电半径宜控制在10km以内;D类供电区域10k V线路主干供电半径最大不超过15km, 主干线加所有分支线总长不超过30km。C类供电区域10k V架空线路主干线截面宜采用240mm2;分支线截面采用120、95、70mm2;D类供电区域10k V架空线路主干线截面采用240、185、120mm2, 分支线截面采用120、95、70mm2。空旷地区的10k V架空线路一般采用钢芯铝绞线, 在城区、场镇、林区、人口稠密区、线路走廊狭窄, 架设常规裸导线线路与建筑物间的距离不能满足安全要求地区和污秽严重地区宜采用架空绝缘线路。在无法满足架空线路的情况下, 应采用电缆线路敷设方式。 (a) 10k V电缆线路一般采用铜芯交联聚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 (双层护套, 包括聚氯乙烯内、外护套) 钢带铠装电力电缆, 如:YJV22型;C、D类供电区域主干线截面采用300、240 mm2, 支线截面不小于120mm2。 (b) 电缆沟或电缆排管建设应与城镇道路建设或改造相配套。当道路总宽度大于30m时, 宜在道路两侧建设电缆沟或电缆排管。C类供电区域10k V架空线路采用18m、15m、12m钢管杆、承载性方杆、非预应力水泥杆;D类供电区域10k V架空线路采用12m、10m非预应力水泥杆。电杆应标明线路名称和杆号, 并于终端杆、转角杆、分支杆等处标明线路名称和相色标志。档距设计按杆塔和导线应力要求选择, 10k V架空线路的档距一般取60m~80m, 高差较大的地区取60m~150m。

对于10k V电压等级的非有效接地系统, 在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 若单相接地电流在10A以上, 宜采用经消弧线圈接地, 达到150A以上时, 应改为电阻接地。

3 农网建设与改造问题探究

农村配电网建设改造的目标是确保农村居民生活用电得到保障, 因此, 在农村配电网建设改造过程中, 应针对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 对农村电网进行统筹规划和分步实施, 从而提高农网供电能力和确保农网的供电安全性和可靠性。针对不同地区的供电需求, 某部地区分为了C、D类地区, 其中, D类为城镇地区, D类为除C类以外的农村地区, 针对D类农村电网存在的问题, 通过新增110k V变电站, 优化网络结构;对于农村电网中的老旧、老化的线路设备, 通过引进新材料, 对线路进行建设和改造;同时探索配电自动化技术在农村电网中的应用, 实现农网智能化。

大部分地区的农村电网所采用的电压等级组合为110/35/10/0.4k V, 电网结构对电网的技术经济性具有决定性作用, 因此优化农村电网结构是确保农村电网安全、经济运行的有力保障。改善农村电网结构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3.1 供电范围的优化, 即供电半径优化。

对于10k V线路供电半径过长, 导致线路末端出现低电压的的供电区域, 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考虑新增高压变电站改善该地区电源布点不足, 导致的低电压问题, 缩短10k V线路供电半径。在考虑设立新的变电站, 重新组网时, 需要进行高压变电站的选址和10k V配电网接线两个方面的优化工作。

3.2 变压器容量的优化配置。

在农村配电网中, 用户最基本的电源设备是变压器, 它的选择与安装直接关系到农村用电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如何合理选择配电变压器和正确安装, 也是农网改造设计与施工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变压器容量的选择应按照“小容量、多布点”的原则, 根据该地区5~10年的负荷发展情况, 合理选择变压器的容量, 新安装的变压器应使用S9及以上的节能变压器或者SH非晶合金变压器。同时配电变压器安装位置应位于负荷中心, 从而使低压供电线路投资最省, 电压降最小, 低压线路损耗小。

3.3 优化电压序列。

目前农村电网基本采用110/35/10/0.4k V电压等级序列进行供电, 随着农村用电负荷的增长, 这种电压序列已显得不大适应, 主要表现在10k V配电电压低, 经济供电半径短, 使35/10k V变电站布点过密;变电层次多, 网损大, 供电可靠性低。而20千伏电网具备输送能力大、供电范围广、运行损耗低、电能质量好、供电可靠性高等优点。

针对农村配电网故障频繁, 在发生线路短路故障和接地故障时, 依然依靠人工故障性巡视, 由于农村地区地域范围广阔, 通过人工巡视查找线路故障十分困难。在农村配电网中采用配电自动化技术、可使得故障定位更加快速, 从而减少故障查找时间, 减少事故停电时间, 提高农村电网供电可靠性, 最终实现农网智能化。

结语

农网建设与改造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政府和电力部门应加强农网建设与改造, 从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农村配电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强农网建设与改造是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农网的建设与改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农网建设与改造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为今后的农网建设与改造项目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配电网,农网建设,改造问题,举措

参考文献

[1]许言路.农网建设与改造问题分析与研究[J].科技传播, 2012, 18:217, 214.

[2]王新波.农网改造对供电企业的影响与对策[D].南昌大学, 2012.

[3]曾四鸣.河北南网农村配电网建设与改造问题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 2012.

农村FTTH改造与建设策略分析 篇9

农村通信分布的典型特点是“多、远、散”, 即:乡镇、行政村、自然村数量多, 中继距离、用户接入距离远, 农户的聚居程度低、用户分散、交通不便。长期以来, 农村通信领域存在着线路老化、被盗损坏现象普遍、投诉率高, 投入大、建设运营成本相对较高等问题。

当前农村通信的成本, 线路上主要体现在线路维护、迁改、电缆被盗恢复费用等方面, 设备上主要体现在机房租赁费、设备运行费较高等方面。传统的PSTN、AG、ADSL等接入方式, 已不能满足农村用户日益增长的高带宽需求。

FTTH的非电特性、能支持用户端口平滑扩容的特点, 非常适合农村环境下的通信实际。因此, 如果针对一些运维成本过高、竞争激烈的农村进行FTTH改造, 可以节省大量的线路设备维护费、机房租赁费、电费等, 并带来新的业务增长, 其综合效益非常可观。

因此, 某省级基础电信运营商通过对农村通信改造投资效益的分析研究, 提出对农村宽带进行FTTH改造的策略, 旨在大幅提升网络能力, 以确保农村宽带接入竞争优势, 更好地支撑农村宽带业务发展。

2 农村FTTH改造原则

2.1 改造范围

优先改造有以下情况的区域:

(1) 电缆盗割频繁、老化损坏严重, 机房租赁费及能耗过高, 运维成本明显高于平均水平的村庄;

(2) 通信电缆 (含配线电缆) 50对以上、接入距离超过2公里的村庄;

(3) 偏远农村固话实装20部以下、宽带用户需求占固话用户40%以上的村庄;

(4) 宽带装机率在30%以上的富裕农村;

(5) 业务竞争激烈的地区。

2.2 农村FTTH建设模式

(1) 接入设备的选用

农村FTTH建设应优先选用GPON设备。OLT建议优先设置在乡镇驻地、模块局、基站等自有机房。原则上ODN总分光比设为1:64, 选用CLASS B+、CLASS C和CLASS C+光模块, 建议覆盖半径分别为5公里、10公里和15公里。特殊情况下, 总分光比可设为1:128, 选用CLASS C+光模块, 且覆盖半径不宜超过5公里。

(2) ODN网络建设

根据用户实际分布情况, 采用一级分光与二级分光相结合的方式, 但同一区域内宜采用统一的接入方式, 尽量避免混用。因为农村用户密度较低, 一般以二级分光方式为主。

选择原PSTN、AG、ADSL网点所在、位置合适的村庄设置一级分光点。一级分光点的设置应尽量靠近用户, 设在覆盖区域的中心位置。分布设置的单个一级分光点覆盖用户相对较少, 不宜设置大容量光交接箱, 可选用小容量光交接箱或分光分纤箱, 同时考虑后期扩容需求, 箱内需预留设备机位。

OLT与一级分光点之间及一级分光点之下应尽量利用原有光缆资源, 不具备资源的情况下再考虑新建。新建光缆纤芯数量应按照终期容量设计, 必要时在关键位置预留纤芯, 以避免同一路由短期内重复施工。光缆采用层绞式光缆, 以方便纤芯掏接, 减少熔接次数。

二级分光点应分布设置, 靠近用户, 蝶形引入光缆布放长度一般控制在150米以内, 最长不超过200米;在敷设跨度较大的情况下, 可考虑采用自承式蝶形光缆。根据覆盖范围内的住户数, 计算二级分光器分光比, 合理设置二级分光点, 一般可选1:16或1:8。

分光分纤箱选用室外防雨防锈分纤箱, 优先选用室外型壁挂式或抱杆式, 安装位置应在安全高度以上, 挂墙安装时, 箱体底部距地面高度不宜小于2米。光缆采用下进线方式进入分光分纤箱。为降低线路衰耗、减少跳接次数, 宜选用免跳接和直熔型分光分纤箱。农村FTTH建设模式图如图1所示。

3 农村FTTH改造方案

按照固话实装量分为五种规模:固话实装数小于20部, 20-50部, 50-100部, 100-200部和大于200部的村庄。

3.1 二级分光方式

以典型的农村自然村二级分光为例, 选择合适的乡镇营业部驻地、模块局或基站机房安装OLT设备, 撤掉PSTN、AG、ADSL网点及设备, 并在原网点所在村庄设置一级分光点。OLT与一级分光点之间利用原有光缆资源, 一级分光点之下尽量利用原有光缆资源, 不具备光缆资源的情况下考虑新建。

根据各村实际装机情况, 合理配置端口数量, 以实现既能满足用户顺利转网, 又能满足近期用户发展的需要, 端口配置情况见表1。

以第一级分光采用1:4光分路器为例, 根据固话实装情况, 一级分光点一般可覆盖2—3个自然村。工程建成后, 可满足用户转网和新增接入需求, 无需重复建设配线光缆, 只投资配线光缆以外部分。实装200部以内的村庄FTTH改造模型1如图2所示。

(1) 固话用户数<20的村庄:由一级分光点新布放6芯配线光缆, 解决光纤覆盖。村内设置1个分光分纤箱 (内安装1:16分光器, 每个分光器大约覆盖50—60个住户, 第二级分光器上行光纤要求不低于2芯) 。通过适配器连接用户皮线光缆, 皮线光缆平均距离150米左右。

(2) 20<固话用户数<50的村庄:由一级分光点新布放6芯配线光缆。村内均匀设置分光分纤箱 (共安装1:16分光器3台, 每个分光器大约覆盖50—60个住户, 第二级分光器上行光纤要求不低于2芯) 。通过适配器连接用户皮线光缆, 皮线光缆平均距离150米左右。

(3) 50<固话用户数<100的村庄:由一级分光点新布放12芯配线光缆。村内均匀设置分光分纤箱 (安装1:16分光器6台, 每个分光器大约覆盖50—60个住户, 第二级分光器上行光纤要求不低于2芯) 。通过适配器连接用户皮线光缆, 皮线光缆平均距离150米左右。

(4) 100<固话用户数<200的村庄:由一级分光点新布放24芯配线光缆。村内均匀设置分光分纤箱 (安装1:16分光器10台, 每个分光器约覆盖50—60个住户, 第二级分光器上行光纤要求不低于2芯) 。通过适配器连接用户皮线光缆, 皮线光缆平均距离150米左右。

(5) 固话用户数>200的村庄:由一级分光点新布放24芯配线光缆。村内均匀设置分光分纤箱 (安装1:16分光器16台, 每个分光器大约覆盖50—60个住户, 第二级分光器上行光纤要求不低于2芯) 。通过适配器连接用户皮线光缆, 皮线光缆平均距离150米左右。

实装200部以上的村庄采用二级分光方式, 其FTTH改造模型2如图3所示。

3.2 一级分光方式

对于宽带和固话装机率较高、用户比较集中的村庄, 可考虑采用一级分光方式, 每PON口最大分光比为1:64, 分光点应分布设置, 靠近用户集中的位置。蝶形引入光缆布放长度一般控制在150米以内, 最长不宜超过200米。根据覆盖范围内的住户数, 计算分光器数量, 合理设置分光点。

采用一级分光方式的农村FTTH改造模型3如图4所示。

此外, 对于位置偏远、只有零星固话用户的区域, 可向用户推荐2/3G业务或无线固话业务进行替代, 以撤除接入设备及电缆。

4 结束语

规划设计与建设改造 篇10

1 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前庭改造设计方案

1.1 项目概况

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前庭位于昆明市西昌路建设厅主楼前面,面积约5000 m2,濒临西昌路,两边是公共绿地和停车场。建设厅主楼周围进行了简单的绿化种植和景观石的摆放。

1.2 设计方案

1.2.1 设计原则和目标

改造方案中增添了一些景观要素,以水元素为思路贯穿整个方案,最大程度利用空间,创造出丰富而具有一定特色的景观。

1.2.2 设计思想

亲水是人类天性,改造方案以水体为重点,蓝色贯穿方案始末,体现“水元素”的概念。

1.2.3 设计内容

设计内容包括:水体形状和布局,花架的材料和形体,植物种植布局,道路铺装的选材以及迷宫式植物景墙的设计。

1.2.4 总体构图

在该前庭的总体构图中采用规则的几何形状组合,简洁大方,与建设厅的建筑风格相协调(如图2)。

1.2.5 局部设计

1.2.5. 1 水体

为体现“水元素”的概念,水体设计是本案例设计的重点,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水池的设计,二是模拟“水元素”的铺装、花架等。其中水池又分为两部分。

(1)“中心水体”

位于前庭中央的水体,使整个水景的中心也是源泉,分为3个从小到大水池由西向东的过渡形式(如图3)。同时将最大的水池布置在整个前庭南北东西两轴线的交点,让所有水元素从形式上源于此,形成一种循环往复的态势。

(2)“引导水体”

环绕东西2个小型广场周围的水体设计,希望用水体来引导主要线路,寻求聆听清水流淌的静谧气氛。

1.2.5. 2 铺装

西侧圆形广场中央用三角形的玻璃铺装模仿水滴的形态(如图4),渗透水元素的概念。

1.2.5. 3 景观设施

(1)以花架为代表,花架的外形是不同于传统形状的“Z”字形。用玻璃缸材料,晶莹剔透的质感体现“水元素”的概念,花架与地面呈75°角,为保证游人有足够的通过空间,花架上部距地面垂直高3.7 m(如图5)。

(2)水体中心为雕塑,用2个拼凑在一起的三棱锥来表现冰的形态,表现固态的“水元素”概念。

(3)广场中央设计了另一个由几个“倒三棱锥”组成的雕塑(如图6),与中心水体中央正立的三棱锥形成对比与呼应,是对“水元素”概念的另一体现方式。

(4)东边广场中央是高2 m的圆形绿篱迷宫(如图7),采用硬质木结构的篱帐与软质植物要素结合,考虑将迷宫特殊的形体通过绿色外观来体现,给人带来不同其他植物景观的视觉效果;另外绿篱迷宫在分割空间上具有特殊的作用,绿篱迷宫的内部视距与迷宫高度之比不足2∶1,是个封闭的空间,给人与周围空间完全不同的神秘感。

1.2.5. 4 植物配置

环境绿化设计中,许多案例往往侧重于构成景观环境的“硬质景观”,而忽视了绿地林荫一类“软质景观”的规划设计。景观环境建设中,各类缸砖、花岗岩、石料、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所占比例仍然过大,相比之下,绿地草皮、林木花卉、河池水体则往往处于从属地位[1]。对于植物的作用所采取的态度,依然影响着人们对园林专业的印象和认识,许多外行,乃至于一些专业设计人员,至今仍将园林学科简单地理解为借助植物材料进行装饰性设计而已[2]。以上是在当今设计领域存在的两种误区,本案例将植物作为主要的景观要素,力求体现景观的生态价值和植物的层次感。

(1)植物选材

(1)乔木。考虑到造价问题以及整个前庭的面积有限,只选用了3种大型乔木:云南松,广玉兰,银杏。云南松四季常青,适合与其他树种组成混交林,利用其适应性将其与银杏、广玉兰共同构成乔木层;广玉兰叶缘略反卷,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开花时有香气;银杏是我国濒危保护树种,生长慢但适应性强,秋天叶色金黄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3]。

(2)灌木。采用了3种灌木:红花檵木,杜鹃,米兰。红花檵木花繁密而明显,具有较高的庭院观赏价值[4];杜鹃花叶兼美,在此设计中笔者将其盆栽种植作为点缀之用;米兰常种植于行道两旁,叶色葱绿光亮,开花时花香馥郁,花期很长。

(3)花架植物。花架底部和顶部以盆栽方式种植吊兰(如图5),吊兰叶型美丽清秀,花葶低垂姿态优美,常作盆栽悬挂观赏;吊兰为攀援性藤本[3],可攀附在花架上体现其景观效果。

(2)植物的纵向设计

纵向将植物分为3层:乔木层、灌木层、地被层(即草坪)。同时选用了不同生活型的植物,如针叶的云南松,阔叶的银杏。此外银杏叶还具有季相变化,丰富了景观的颜色。

(3)植物的“链接”功能

花架和绿篱等占用的空间有限,为丰富空间,视觉空白的地方用不同的植物来弥补,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建立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植物群落(如图8)。

2 对设计手法和理论的探讨

2.1 水体的设计

从物理学角度来说,水是众多因素中唯一在常温下呈现液态的物体,其形状可随容器的形状改变[5],因此水是最具可塑性的景观要素。水体的设计不仅表现在水池、喷泉等常规手段,更可以从容器的立体构造入手,创造水的各种姿态;在生态园林中水系应该作为景观生态廊道,将园林内各个绿色斑块连接起来[6]。

2.2 铺装的设计

硬质铺装是体现一个景观案例的品质的重要所在,铺装的图案设计是可塑性较强的表现手段。在铺装时还可对普通的、惯常的材料作反常规的运用。如将常用的铺砖反转;将各色碎瓷片拼凑成艺术图案;用镜面玻璃作为前水池的池底;用玻璃做为流溪曲水的盖板,形成地下河流景观。普通材料的这些运用方式可避免因材料短缺和资金困难而导致设计过于简单。

2.3 植物景观的设计

笔者通过以上实际案例改造,总结出以下几个植物景观的设计原则。

(1)减少大草坪和单一的植物景观,增加群落景观在园林中的应用。

(2)注重群落的构成,选用不同生活型、适应性强的树种。同时尽量选用具有季相变化的树种,体现其从开花到结果、从幼到老的生命力。植物材料按高低层次依次分为乔木、灌木、地被植物、地衣植物来种植。

(3)配置方面应尽量选用当地常用绿化树种,以减少运输耗损。优势种的选择应尽量使用常绿的杉科松科类的大中型乔木。应尽量采取保持群落特性、疏密结合的群落种植。

(4)植物种植要达到一定的量才能起到绿肺的作用。

2.4 景观设施以及道路中的尺度设计

景观设施在景观设计要素中属于细节性的要素,其设计往往围绕人的行为体验而进行,如花架、路灯围墙等景观设施的高度要参照人身高的平均数值,留给人足以通过的空间;花坛、座椅、垃圾箱等小的设施,尺度上往往不能超过人的腰部或者膝盖的高度。景观设施是园林中与人关系最为密切的景观要素,需要考虑项目所在地的人群特性。

2.5 设计中体现人类行为的基本需要

(1)安全感

主要体现在对景观建筑、景观设施以及道路的合理空间布局,一般当人的视距与景观的高度比低于1时空间即为相对封闭,给人的安全感就更强,当高于1时空间相对开敞,给人的安全感相对较弱[7]。

(2)实用性

景观建筑的排列方式要考虑到适合人的行为活动空间,如满足人流集散,与周围建筑之间构成交通联系,提供人休闲的空间。

(3)文化性

文化是设计思想的来源,一个好的案例能带给我们许多思考和梦想,它应给人心灵的震撼和美好的情感回忆[3]。文化概念的表现应含蓄而抽象,这源于对文化本质的客观认识和特殊思考方式。

3 对小型公共休闲空间景观设计的思考

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属于市政公共环境区域,在鳞次栉比的建筑包围的都市环境中,应塑造一个给人不同行为体验的环境,在忙碌的高节奏的城市生活中寻找一种野趣、一丝清凉。

3.1 公共休闲空间构成要素

空地、绿地和道路是城市公共休闲场所的主要构成要素。空地作为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主体,是体现场所空间感,营造宽阔视野的最为重要的元素,也是人们交往互动的主场所。绿地是城市中融入自然,与花鸟植物亲密接触的直接场所。道路在空地与绿地间穿梭,具有往来交通的作用,同时又创造了一种曲径通幽的韵味。

3.2 区域文化的体现

一座城市要具有不同于其他城市的文化特色和城市风貌,就必须发掘自身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渊源,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创造。而一座城市的历史文脉和文化创新就集中体现在城市公共休闲空间中,现代城市发展总是把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设计与建设作为体现一座城市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的最好载体。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地方文化特点,在设计城市公共休闲空间之前,了解这片地区的区域文化是很有必要的。城市公共休闲空间设计要做到有特色,应从该地区特有的文化底蕴入手,把握历史渊源和传统积淀,从文化体现着手设计空间表现。

3.3 区域功能的和谐

公共休闲空间设计首先要注重平面空间的表现力。平面空间是休闲场所的基础。其次,城市公共休闲空间设计除了要在平面上进行思维设计,还要在空中与平面进行伸展性空间思考。在未来城市发展中,休闲空间的发展,不仅只在平面上进行,还会向空中立体化发展。真正达到地面与空中顺畅和谐的结合,让人感受这种结合在休闲环境中所带来的享受喜悦。

摘要: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前庭位于昆明市红塔东路中段,属于临街的公共环境区域。设计中将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前庭分为整体构图,局部的水体、道路铺装、植物种植、景观设施等。改造方案设计完成了“将该前庭改造成一处公共绿地性质的,具有一定景观效果、空间变化丰富、园林组成要素多样的现代景观”的任务。文章对设计手法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探讨,根据对该项目的设计经验对公共环境的景观设计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建筑物前庭景观,水元素,植物,公共空间

参考文献

[1]刘滨谊.景观规划三元论[EB/OL].http://www.landscape.cn/paper/detail.asp id=6,2005-10-30.

[2]诺曼K.布思著.曹礼昆,曹德鲲译.风景园林设计要素[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4-62.

[3]刘华,漆淑芬.现代园景设计创意详解[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0:169.

[4]邓莉兰.常见树木(南方本)[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33-117.

[5]王洪成,吕晨.园林景观要素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4.

[6]许绍惠主编.城市园林生态学[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36-48.

规划设计与建设改造 篇11

安全工作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电力生产和建设的基本方针。随着10kV城区配网建设与改造工程的全面开展,由此带出安全生产工作方面的许多新问题和新隐患,必须引起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笔者结合在某市10kV城区配网建设与改造的工作实践,提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

1.城网建设与改造中影响安全运行和安全施工的8种因素

(1)10kV城网变化巨大按照《某市城区10kV及以下配电网建设与改造计划》,城区将新建10kV线路21条,改造10kV线路42条,面对如此巨大的变化,如何确保建设与改造后线路的安全运行,对规划设计、运行维护、施工建设等部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安全要求。

(2)负荷的大幅转移、调整和合并随着老城区的城市建设改造和新城区的形成,用电负荷的分布情况和密集程度亦随之发生变化,必然导致线路主干线的相应改动,以及部分不同线路、不同相位的负荷进行转移、调整和合并,但如何确保改造后线路相位不变、新旧负荷相位一致,这将会成为城网建设与改造工程中潜在着安全新隐患。

(3)系统结线方式的改变为了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环接能力,配合某市花园式旅游城市的建设,我局10kV线路采用从单纯的架空辐射式系统过渡到电缆与架空混合、环网布置、开环运行的供电系统方式,结线方式复杂了,保护方式改变了,也相应地增加了运行维护和操作的难度。

(4)线路设备产权和安全责任难以区分由于历史遗留的原因,城网改造中要面对很多线路设备产权不清的问题,公用、专线交叉穿越的情况,安全责任难以分清,并且用户自备电源倒供电情况较为普遍,用户操作电工资格水平参差不一,对城网改造作业人员的安全保障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5)新型设备大量进网按规划,在某市城网建设与改造工程中共安装了惠程、华力特、长园等3种新型电缆分接箱127个,进口施耐德SF6环网柜128台,20kA柱上开关131台,新型箱式变7台,交联聚乙烯电力电缆88千米,绝缘架空导线55千米。由于对各种新型设备安装、操作、维护、投送、接地方式等多方面暂不熟悉,短期内对运行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潜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

(6)各个部门未能同步跟进配网运行图的更新工作,以致使用了图物不符的过时运行图例如,按城网改造进度,城区10月份涉及改造的18条线路,11月份涉及改造的25条线路,使城区配电网络在动态地迅速变化,对设计、运行、维护、施工等部门的配网运行图未能及时进行更新改进,直接影响着全局的安全生产。

(7)多个施工单位同时参与一条停电线路的改造由于停电时间和次数的限制,经常出现多个施工单位根据各自不同的目的而同时参与一条停电线路的改造,这对安全措施的如何具体落实和如何确保线路的相位正确一致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8)在地形复杂,车辆行人较多的繁忙市区施工针对在繁忙市区施工的特点,要特别加强施工现场保护措施的落实和交通安全的管理。

2.解决城网建设与改造中8种不安全因素的对策

针对城网建设与改造中出现的安全生产新隐患,本文认为除了要严格执行《安规》,严格执行“两票三制”,落实“两措计划”等工作外,还应有针对性地做好如下工作:

(1)做好城网建设与改造的总体规划设计1)按分区分片进行负荷预测,优化网络结构,调整负荷的合理分配,保持备用容量,从根本上保证改造后线路的安全可靠运行;2)对改造方案和图纸进行多方反复审核校对,力求方案的合理性,避免负荷点的缺漏;3)合理地选用足够截面的绝缘架空主干线和电缆,以及性能良好、质量可靠、能带负荷分合以及能和配网自动化相适应的分段开关和联络开关等设备,配合故障寻址器的应用,保证线路安全运行。

(2)做好线路相位的核对和调整工作城网改造中经常出现线路主干线改动,以及不同线路、不同相位的负荷进行转移、调整和合并,所以必须做好线路相位的提前核对、完工后复核和相位调整工作,才能确保线路和用户的相序正确。1)停电前用电压比较法对准备网环或互为备用电源的线路进行相位的核对,并做好记录,停电施工时按记录进行改接;2)停电前核对相关用户的低压相位,并做好记录;3)停电时对相关电缆的相位进行分相处理,以主干线相位为基准,包扎各进出线缆头相色,然后用万用表或摇表确定另一端的相位,如此类推,确保各负荷点改造后原有相位不变;4)送电后再复核线路间高压相位和相关用户低压相位,与停电前核对结果进行比较,如有错误则要及时调整。

(3)加强调度运行管理人员对线路环网和倒供电运行的认识1)运行管理人员必须对改造方案内容,改造前后线路结线方式、保护方式的变化有充分的了解;对线路在正常运行和转供电时的电流和装接容量的变化也要有足够的准备;2)人人熟悉线路之间的环网分断点位置、线路间的相位情况和倒供电操作方式;3)加强模拟操作培训和反事故演习,提高调度人员的事故处理能力和综合素质。

(4)明析产权界阴,加强设备管理维护1)加强对运行设备的监督,严格执行缺陷管理制度和设备评级制度,确保设备处于安全运行状态;2)明析设备产权界限,落实安全责任范围,把用户责任事故和供电部门责任事故彻底分清;3)清理城区用户自备电源倒供电情况,做好停电线路防止用户自备电源倒供的安全措施;4)督查用户完善其设备图纸台帐资料,了解其作业电工操作、培训、考核管理等状况。

(5)加强人员对新型设备安装、操作维护的培训1)邀请新型设备厂家的技术人员上门进行现场安装培训,熟习安装装配工艺;2)在新设备的安装处设置使用说明和操作流程或作业指导书,以便安全维护和操作;3)定期举办新型设备操作维护培训班,使运行管理人员了解设备性能和投送操作、维护方法等;4)举办设备知识竞赛活动和班组技术交流学习专题会。

(6)使用已更新的配网运行图1)推行工程现场验收,图纸现场签证校对制度,严格投产验收工作,确保图物一致,验收后即送交调度部门、配网运行管理部门作运行使用;2)配网运行图绘制管理部门要在规定时间内迅速更新配网运行图,并交各部门(班组)及时更新使用;3)各级安全监察机构要不定期地对各部门使用的配网运行图进行抽查,杜绝过时或新旧运行图的并用的情况。

(7)加强工程管理,及时召开工程协调会和班前班后会1)严把外来施工单位的资质审查工作关;2)线路改造前召开方案规划部门、运行管理部门、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等参加的工程协调会和现场安全技术交底会;3)对施工单位提交的施工方案、核相方案进行多方会审;4)召开全体施工人员参加的班前班后会,使每人都明确施工任务和安全措施的具体落实情况;5)针对不同的施工任务,做好事故预想和危险点控制工作;6)有效发挥三级安全网的现场监察作用,扎实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8)加强施工现场保护措施的落实和交通安全的管理:1)积极和交警、路政等部门配合,设置警示牌和围栏,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工作现场;2)加强交通、机动车辆的疏导管理工作,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3)加派人员进行现场监护,防止误触、误碰和误入带电间隔;4)做好组立杆塔、架线、拆线、缆沟开挖、高压试验等各项工作的现场保护措施。

3.结束语

规划设计与建设改造 篇12

随着中国城镇化过程的快速推进,农村地区与城市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2005年,中央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2006年发布一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表明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促进农村地区发展的国家意志和政府立场。

宏观政策的引导使相对冷门的村庄规划一跃成为各地规划实践的热点。2005年,北京市组织发动了“百名规划师下乡”活动,对远郊区县73个试点村庄进行规划设计。2006年,海南省组织编制了全国第一个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海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一时间,各种以村庄为对象的规划类型在全国规划实践活动中展开。

但是在中国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城市更占有主导地位。约翰·弗里德曼也认为,研究中国的城市化问题必须同时采用城市与乡村的双向视角,但城市视角不仅需优先考虑,还需将其置于思考问题的首要位置。

基于“城市优先”视角,村庄规划过程中产生了类似迁村并点、农民上楼的价值判断和操作手段。迁村并点的理论依据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土地的集约利用,二是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首先,土地城镇化速度太快,并且大大快于人口城镇化。1996年到2011年,全国城镇面积增长了3.1倍,而同期城镇人口仅增长了1.1倍。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带来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加,但其在农村占用的建设用地没有相应减少,“农村减人不减地”,空间失控,耕地流失。所以,2006年国土资源部提出“鼓励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要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这一政策为各地开展迁村并点、农村居民点整理规划注入了动力。另外,出于城市视角下对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的考虑,村庄过小且过于分散也是村庄撤并的主要依据。居民点太小,达不到设施配置的规模门槛;过于分散,则提高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

但是,单纯或优先从城市的视角去规划乡村,难免有失偏颇。城镇化是一个动态、多维度的社会—空间过程,不是简单的由乡到城的空间和历史过程。以保护耕地为目标的“增减挂钩”政策,在很多地区沦为追求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的工具,农民被迫上楼带来了失业和社会矛盾激增,大量的农村集聚点空置或重复建设,撤并居民点的土地复垦也远未达到预期效果。基于城市视角的乡村规划,其本质是试图用外部力量替代乡村空间内部蕴含的“自然”逻辑,最终导致了规划供给与实际需求的错位。

乡村是农民的乡村。村庄规划的目标是建设更美好的乡村,而不是把乡村变为城市。所以,必须由城市转向乡村视角,进入乡村内部,观察乡村生活,理解乡村发展的内在规律,站到乡村的立场去研究城乡关系和城镇化过程。不能再以“改变”为目标,而是要以“支持”为导向。只有这样,乡村规划才能真正为乡村发展服务。

2 乡村视角下村庄规划的技术途径

乡村视角与城市视角的本质区别在于如何认识乡村以及城乡关系,说到底是一种价值观的差异。城市视角居高临下,认为是城市反哺乡村,要以城带乡。乡村视角自下而上,立足乡村的内在价值,城乡之间是平等互利、共赢发展。价值立场的差异决定了操作手段的不同。乡村视角下的村庄规划,在具体技术途径上,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规划的目标是创造更好的乡村生活和物质环境。其参照物是社会经济发达、生态环境优美、地域特色显著、传统文化繁荣、社会网络存续、公共服务完善、乡村风情浓郁的现代村庄,最终结果是美丽乡村。而在城市视角下,村庄规划的参照物往往是城市,即要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在村庄地区实现与城市均等或相近的产业发展水平、公共服务配套、公用工程设施条件、空间集聚和土地集约利用程度。

第二,规划的技术路线是价值和问题双导向,更强调价值的重要性。建设美丽乡村,最终依赖的还是村庄的美丽资源。认识村庄资源的潜在价值,充分挖掘,合理利用,是乡村视角下村庄规划的重要线索。村庄价值是在村庄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和体现出来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城市视角则更倾向于问题导向的单一技术路线。站在城市的立场,村庄凸显的是各种问题和矛盾,譬如社会经济落后、设施配套差、空间布局零散、建设混乱、低素质外来人口集聚(城中村)、阻碍城市发展(城中村)等,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自然就成了规划的首要任务。

第三,必须采用自下而上的调查方法,深入村庄内部,勘察村庄的自然环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了解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的特点和需求,发现村庄的历史文化和地域风情,倾听村庄中各类居民的诉求。

第四,规划措施必须具有较强的弹性和针对性。村庄个体较小,容易受外在因素的干扰,发展过程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另外,村庄空间具有缓慢演变的组织特征,规划需要认清其内在的组织规律,减小人为的干扰,并为其演化提供空间和时间。同时,村庄还具有多元性的特征,村村相异。村庄规划需要从各个村的特征和实际需要出发,做到因村而异、一村一品,避免城市视角下经常出现的菜单式、标准化的规划。

3 三亚村庄总体规划的编制背景

三亚村庄改造建设总体规划是在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提出的,同时也反映了三亚村庄发展的现实需求。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要求以民生为先,更注重城镇化的质量,更强调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对乡村地区的保护。

作为一个旅游业驱动城镇化发展的地区,如何做到以旅促农、旅游富民,一直是三亚市着力解决的难题。为了缩小国际化的滨海旅游度假区与本地乡村的差距,三亚市从2002年开始就将城乡统筹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不断加大农村地区的公共投入,推进新农村建设。但在城市导向、效率优先的发展思路下,三亚的城乡差距仍然在不断拉大。从2000年到2012年,三亚城乡固定资产投资的差距已由6倍左右扩大到近74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由2.35倍继续扩大到2.7倍。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政策引导下,三亚土地开发热情高涨,城市迅速扩张,大量城中村、城边村出现。由于缺乏有效的规划管理和建设控制,城中村、城边村私搭乱建、非法交易等问题严重,人居环境急剧恶化。同时,远离城市的山区农村却由于区位条件、生态环境约束、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现代化进程缓慢,农民收入增加困难(见图1)。

针对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方面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指导全市乡村地区的发展,三亚市政府提出开展市域村庄改造建设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该规划范围涵盖全市所有的行政村和部分已改为社区的城中村,既要从全市宏观角度整体布局,又要对村庄微观地域空间进行规划指引,是一个从宏观贯穿到微观、战略性和操作性并重的规划。

4 乡村视角下三亚村庄总体规划的编制策略

4.1 全面认识村庄,建立平等、公正的规划价值观

4.1.1 城市视角下三亚村庄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用城市视角来研究乡村,潜意识里是在用城市的标准衡量乡村,对比乡村与城市的落差。从这个角度看三亚的村庄,可以列举出一系列的问题。第一,贫穷、落后。三亚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仅有城市居民的43%。且村庄个体之间还存在巨大差异。距离城市较近的城中村、城边村,人均收入水平是以农业为主的远郊村的1.7倍。非农收入占农村家庭收入的比重由2000年的28.8% 提高到了2011年的44.0%,农业发展缓慢成为限制村民增收的主要因素。第二,脏、乱、差。由于对乡村地区规划建设管理不到位,私搭乱建的情况比较普遍。政府投入建设的公共设施,由于与村民需求不匹配,且缺乏有效的维护,导致大量闲置、浪费。公用工程设施仍然滞后,村庄环境卫生相对较差。第三,藏污纳垢,社会问题突出。城中村、城边村区位条件好,房租、社会管理等成本相对较低,外来人口大量涌入,成为转变中的传统农村社区与移民社区的混合体。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和文化传统等多重因素,导致城中村、城边村在社会交往层面难以融入城市,逐渐沦为吸毒、犯罪等社会问题滋生的温床。第四,阻碍城市发展。城中村、城边村的存在,减缓了城市扩张的步伐,影响了城市空间布局、功能组织甚至是某些主干路网的建设。杂乱的建设形态也与光鲜的城市空间格格不入(见图2)。

4.1.2 乡村视角下对三亚村庄核心价值的再认识

站在乡村的视角再来审视村庄,就不应当仅仅看到上述这些问题,并将其简单的归结为村庄发展的不足,而是要从城乡关系的角度,看到乡村在城镇化过程中的巨大贡献和价值。这种全面的视角,有利于正确认识导致城乡差距巨大的内在机制,建立更加平等、公正的价值观,从而提出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的规划策略,扭转城乡二元体制下单向的索取和贡献关系。通过对三亚村庄的详细调查发现,乡村地区在城镇化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价值可以总结为空间、社会、经济、生态、文化五个方面。

第一,村庄为城市提供了增长的空间。这种空间既包括有形的物质空间,如城市扩张过程中对农村耕地、宅基地的征用,也包括无形的建设用地指标,如通过迁村并点、土地整理实现的城乡之间建设用地的增减挂钩。按照三亚市现行的征地补偿和安置办法,农民所能获得的征地补偿,最高仅能达到3.23万元 / 亩,与实际市场价格之间有上百倍的差距。

第二,被城市包围的城中村、城边村在没有享受到太多城市发展福利的同时,却为城市承担了很多负担。三亚中心城区的城中村、城边村用28% 的建设用地承载了48%的常住人口,人口密度达到300~600人/公顷,是新建住宅小区平均密度的3倍,且承载的主要是外来务工的低收入人群。城中村、城边村在一定程度上为城市政府分担了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医疗、教育等基本保障,并缓和了城市中可能存在的社会矛盾,降低了社会管理的成本。

第三,村庄还是城市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尽管是以非正规经济的形式为主。虽然村庄的经济活动集聚程度和运行效率远不及城镇,但其发挥的经济价值不可小觑。城中村、城边村租金低、管理成本低、业态包容性强、环境容忍度高,仓储物流、建材家装、汽修、中低端旅馆饭店等业态在城中村、城边村大量集聚。以仓储物流为例,三亚正规的仓储用地仅有15.2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0.20%,人均约0.3平方米,不可能满足城市正常运转的需要,大量的生活资料仓储都集中在城中村、城边村中。

第四,村庄还为城市守护了生态空间,保障了城市的环境品质。乡村、田野是城市生态屏障和绿化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基本农田的存在,深入三亚中心城区的很多绿楔才能在强大的市场力量下得以保留。

第五,村庄还是地域文化的主要载体,是“记得住乡愁”的物质保障。华夏文明是建立在农业社会基础上的,大量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在乡村,三亚也不例外,比如代表黎苗文化的船型屋、黎锦、“三月三”节庆等。另外,乡村文化是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源泉。通过结构要素创新和功能领域定位对宗族传统进行创新,可以使其具备对现代文明的适应能力,为重构城市社会网络提供基础。重塑乡规民约与村民自治制度相结合,也有助于培育乡村公民社会。已经转变为城市社区的月川村,坚持每个月给60岁以上老人发红包,给村里考上大学的孩子发奖学金、置办宴席,社区关系通过宗族活动得到了良好的维护。

4.1.3 建立平等、公正的规划价值观

基于对乡村价值的全面认知,容易获得如下共识:第一,必须打破城乡之间单向的利益格局,建立公平、公正的利益分配机制。城中村之所以形成,正是由于利益分配机制的缺失。在征地的阶段,补偿低的耕地被优先征用,产权复杂、征地成本相对较高的宅基地被保留。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人口规模逐渐增加,外部经济效应产生。宅基地的价值随之不断提升,村民加建的动力形成。私搭乱建、外来人口集聚的城中村就此形成。土地的增值利益来源于城镇化的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农民让渡了土地,城市投入了建设成本,都是增值利益的贡献者,应当共同分享收益。第二,解决村庄问题不能就村庄论村庄或就城市论村庄,而要把城乡作为一体考虑。以城中村为例,它与城市的方方面面都存在紧密的利益联系,不仅包括在其中居住、生活或就业的人群,也包括城市政府、企业和其他市民。可以说,城中村的房租水平直接决定了一个城市的最低生活成本。基于以上的共识,三亚村庄总体规划采取了以“人”为核心,从城乡整体发展出发的价值观,也就是在规划中坚持将城乡作为一个共生的人居环境系统,尊重村民的意愿和诉求,以村庄产业发展和村民生活改善为重点,建设可持续的美丽乡村,构建和谐的城乡关系(见图3、图4)。

4.2 分区分类分层指引,保障针对性和弹性

三亚村庄总体规划覆盖的行政村(含部分社区)118个,村庄类型丰富、个体差异巨大。从空间特征来看,既有已位于城镇建成区范围内的城中村,也有紧邻城镇建成区的城边村,还有远离城镇、布局零散的远郊村。从人口特征来看,有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人口净流出的村庄,也有外来人口集聚、本地户籍人口占少数的村庄。从资源特征来看,既有滨海渔村,也有平原台地村,还有山地黎、苗村寨。从产业特征来看,有完全失地、以非农产业和房租经济为主的村庄,也有部分失地,非农产业和农业兼有的村庄,还有完全看天吃饭、大量劳动力富余的纯农业村庄。

4.2.1 横向分区分类,突出针对性

村庄发展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包括区位条件、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建设风貌等,其中区位起到支配性的作用。因此,为了使规划措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三亚村庄总体规划采用了分区分类的处理方法。首先,根据村庄与城镇的空间关系,将全市的乡村分为三大区域,即城中村、城边村和远郊村。城中村主要指位于中心城区规划的城市建设用地内的村庄,目前已融入或将融入城市建设区。村庄可能仍保有少量农用地,村民生产生活方式基本融入城市,但空间格局仍保留村庄形态。城边村主要指位于中心城区范围内,但在城市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外的村庄,现状保留一定规模的农用地,以兼业方式为主,空间格局为村庄形态。这类村庄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仍属于村庄建设用地,未来一段时间内还会保留部分农业功能。远郊村主要是指在中心城区之外,与规划城镇建设区联系不紧密,相对比较独立的村庄。其次,在分区的基础上,综合其他几方面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将村庄进行聚类。城中村被进一步细分为特色旅游服务型和城市综合社区型两大类;城边村被细分为城市边缘综合组团型、城市专业服务型和特色主题旅游型三大类;远郊村数量较多,最终被细分为现代农业型、乡村旅游型、景区联动型和滨海风情型四大类。

通过分区分类,规划指引的方向更加有针对性。城中村是城市建成空间的一部分,规划指引的方向就是使其与城市协调和融合,既包括产业功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与周边城市地区的协调融合,也包括城中村居民生活与城市生活的融合,最终实现城中村与城市在物质、精神、心理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协调。城边村既是城市未来拓展的储备空间,又与城市各项活动存在密切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等方面的联系。因此,对城边村指引的方向就是为城市未来发展做好铺垫,通过提前管控,避免再次形成城中村。同时,通过与城市相关的产业功能引导,主动发展,逐步缩小与城市地区在产业发展、收入水平、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差距,实现城边村居民的就地城市化。远郊村远离城市,是永久的乡村地带。在三亚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的整体思路下,远郊村应该成为独具特色的旅游吸引物和产品。所以,对远郊村的规划指引更强调保护和展示地域民族特色,同时通过旅游观光、现代农业等产业的发展,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最终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发达、公共服务完善、人居环境优美、地域特色显著的美丽乡村(见图5)。

4.2.2 纵向分层,保证弹性

三亚村庄总体规划贯穿宏观、微观,规划客体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强,工作深度不好把握。为了使规划策略更具弹性和可操作性,规划采用了纵向分层的方法,结合分区、分类,将指引工作分为多个层次,不同层次采用不同的指引深度。在宏观层面,结合整个城市的发展目标、功能布局、形态管控等要求,对应不同的分区、分类,确定村庄的产业功能、风貌形态等。在微观层面,则对每个村庄和村庄片区提出具体的改造模式、功能布局、空间形态、设施配套等,为村庄详细规划提供指导依据。

通过分层指引,村庄总体规划的可操作性更强。宏观层面,产业功能和风貌分区为村庄限定了发展框架。通过对三亚市发展目标、产业定位、市域产业布局等方面的研究,结合三大区域村庄的基础条件,规划确定了产业引导的方向和目录。通过对市域空间管制、城市设计要素等的研究,结合自然环境和村庄风貌本底,规划将全市村庄分为六大建设风貌区,分别为城市特色风貌区、滨海田洋风貌区、腹地田野风貌区、浅丘台地风貌区、生态山地风貌区、山体林地风貌区,并对各个风貌区的整体形态、聚落肌理、建筑形式等提出了引导性要求。微观层面,规划对城中村、城边村逐一进行研究,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分析各个村庄的建设用地空间。根据城市功能布局、村庄建设现状等,确定村庄的改造建设模式,并对空间布局、建设形态、基础设施配套等提出详细指引要求。远郊村则延续“连片、连带、成线”的三亚新农村建设经验,按照村庄的自然环境、区位关系、资源条件、产业基础等基本要素,将整个市域的远郊村分为10个连片发展区,对每个片区的功能布局、建设形态、道路交通、市政设施等进行详细指引,通过连片发展,形成规模集聚效应(见图6、图7)。

5 结论与讨论

城市视角下的村庄规划是城镇化快速推进的产物,迎合了对城镇化速度的追求。在以人为本、追求质量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下,乡村视角的村庄规划更符合建设美丽乡村的需要。

乡村视角下的村庄规划立足于城乡之间的平等互动、共赢发展,更强调对村庄价值的认识,其目标是建设更美丽的乡村,而非将村庄建成城市。因此在规划策略上,乡村视角的村庄规划必须采用自下而上的工作手段,充分了解乡村的生产、生活规律和村民的真实需求。另外在规划技术上也应突出针对性和弹性,满足村庄个性和不确定性的需求。

三亚村庄总体规划是在国家提出新型城镇化道路和三亚深化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背景下编制的,是一个研究和操作并重、宏观与微观兼顾的规划。规划立足乡村视角,全面认识了三亚村庄的核心价值,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人”为核心,从城乡整体发展出发的价值观。通过采用分区分类分层指引的技术措施,规划实现了宏观引导和微观指引相结合,既满足了各个村庄的个体差异性,又为各个村庄的发展留足了弹性空间,保障了规划的实用性。

作为人居环境系统的组成部分,乡村与城市,只不过是两种空间组织方式,并无优劣之分。但在城镇化的浪潮下,城市不断扩张,乡村不断萎缩、消亡。乡村视角的村庄规划,为正确认识乡村提供了一个可靠的视角。在新型城镇化的道路上,乡村和城市,终将会由对立走向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王亚钧.北京新农村试点村庄规划实践[J].北京规划建设,2006(3):18-20.

[2]约翰·弗里德曼.中国城市化研究中的四大论点[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8(2):148-160.

[3]李昕,文婧,林坚.土地城镇化及相关问题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2,31(8):1042-1049.

[4]冯长春,赵若曦,古维迎.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3):6-12.

[5]赵国苹,李萌,王莉,等.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相关研究进展[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2(8):23-24.

[6]葛丹东,华晨.论乡村视角下的村庄规划技术策略与过程模式[J].城市规划,2010,34(6):55-59.

[7]赵竹村.村庄的价值与村庄发展方向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20(8):5-7.

[8]陈慧妮.国内“城中村”改造模式比较——以村民权益保护为视角[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26(9):66-72.

[9]肖云忠,苏玉琼.新农村建设与家族功能再定位——基于资阳市安全村S家族的个案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8(3):96-100.

上一篇:改革的执行力下一篇:计量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