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重点及答案

2024-08-28

城市规划重点及答案(共8篇)

城市规划重点及答案 篇1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答: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论新阶段》,这是党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单选判断)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及其相互关系。答: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⑴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的思想渊源。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⑶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实质和核心。答:《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基本内容,简答)“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单选判断)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实事求是)答:①首先,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②其次,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③最后,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1、《论十大关系》的内容及意义。答:内容①《论十大关系》的报告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②“十大关系”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设各方面。意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基本方针,对于最大限度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家,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的主要观点答:①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②关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③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一个重要方面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④毛泽东论述了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⑤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⑥关于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目的和意义。

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答:①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②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③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④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⑤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⑥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1、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答: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简答)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答: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区别。⑴从经济基础方面看,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否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从而整个经济社会生活是否牢牢的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⑵从上层建筑方面看,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是否确立,马克思主义社会观在整个社会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是否得到基本确立。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答:主要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答: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答: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②政治③文化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⑤生态文明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答:“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答: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答: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5、现阶段总体小康社会的特点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答:特点: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新要求: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平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方略全面落实。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6、中国梦的内涵及实现途径答: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必须坚持⑴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⑵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⑶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答:它们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解决。

2、社会主义改革的原因和性质。答:原因: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的目的同过去的革命一样,是为了扫除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困落后的状态。性质: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要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力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带、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4、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答:⑴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⑵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⑶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推进⑷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具有坚实基础。

5、对外开放的格局。答: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6、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答:一,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正确把握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二,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三,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竞争的新优势。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答:一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二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长处和优势,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但它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具有不同的性质。

2、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市场和政府的关系的新提法 答: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

3、社会主义初阶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答:党的十五大在深刻总结所有制结构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4、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及主体地位。答:含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地位: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5、非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及地位答:非公

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独资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非公有制经济成分。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支撑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6、按劳分配的原因答: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7、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表现形式答: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7.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举措㈠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取得的新认识㈡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发展理念变革,模式转型,路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㈢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㈣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㈤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答: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10、“四化”道路答: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①首先,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结合②其次,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③再次,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答:一是,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二是,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三是,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四是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合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答: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答: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市=是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依法治国的含义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答: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之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是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答: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制化。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15.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答:第一,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第二,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第三,发展基层民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答: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1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答: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治法,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答: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答:第一,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第二,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第三,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第四,健全

公共安全体系。生态文明理念答:党的十八大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1、台湾问题的实质。答;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答:第一,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3、新形势下对台方针政策。答:第一,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第二,坚持在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第三,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第四,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

1、当今时代主题答:和平发展

2、世界格局的演变答:①20世纪5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政治上尖锐对立,军事上全面对峙,经济上封锁与反封锁,意识形态上演变与反演变②60年代后,国际舞台出现大动荡,大分化和大改组的局面,世界格局逐步向多极化方向发展③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存在40多年的两极格局的终结。④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力量此消彼长,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趋势越来越清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外交方针答:“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答:在当代中国,一切赞成,支持和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力量,都属于人民的范畴,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新的社会阶层。答:主要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新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对象及两个联盟。答: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华侨胞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答: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新时期党面临的考验和风险。答: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党建设的战略目标。答: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把党建设成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战略目标。

城市规划重点及答案 篇2

1 城市新区交通规划总体工作思路

1.1 城市新区交通规划重点难点

(1) 新区开发受制于政府土地财政体制机制, 导致用地开发总量失控。新区开发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土地拍卖是新区政府筹措建设资金的唯一来源, 导致新区不断提高用地开发总量以获取更高的土地收益。

(2) 新区用地与交通建设片面追求规模及进度, 导致工作内容复杂、难度高。新区交通规划工作内容既包括宏观的综合交通规划, 也有微观的详细设计。综合交通规划是结合用地开发确定对外重大交通基建的规模、布局及建设时序, 详细规划是落实规划布局方案并直接指导施工图设计。新区交通规划需要协调大量已开工的用地与交通建设项目, 在确保方案落地的同时, 还要兼顾已开工项目的建设进度, 工作协调难度特别大。

(3) 新区交通建设片面追求进度, 导致道路网规划建设千篇一律。道路网是支撑新区开发建设的核心, 也是各类基础设施中最先推进建设实施的。新区建设片面追求进度, 基本不考虑内部各片区用地功能及路网分功能交通组织要求, 各等级道路全部按照标准断面及节点方案实施, 导致所有新区道路建设千篇一律, 没有差异与特色。

1.2 城市新区交通规划核心技术工作内容

(1) 通过用地与交通协同的“硬”分析, 提出用地调整的合理规模与方向。开展多前景下用地开发规模与重大交通基建的测试分析, “硬”是一定要坚持合理的用地规模, 要顶住压力提出用地的调整方向, 否则交通无法解决。

(2) 通过用地与交通协同的“软”分析, 提出重大交通基建的规模、布局与建设时序。开展多前景下用地开发规模与重大交通基建的测试分析, “软”是为避免行政决策和技术分析矛盾激化, 可在多前景下提出重大基建的布局方案, 校核既有的道路断面, 保证未来能够建设, 不存在重大拆迁等硬伤, 并提出用地规模与交通基建协同建设时序, 通过时间、通过发展来软化矛盾 (见图1) 。

(3) 结合用地加密路网, 在此基础上按照分功能路网交通组织设计, 形成各行其道、有差别、有特色的路网。新区建设条件比较好, 可以从平面和立体上加密路网, 然后对路网进行分功能的交通组织设计, 保证小汽车 (货车) 、公交、自行车、人行 (安宁社区) 等各类交通方式各行其道, 不相互干扰, 每一类道路都有单一的主导功能, 从各类设施的设计上把单一功能作强, 形成有差别、有特色的路网, 不千篇一律, 实现高效、绿色、生态、安宁的和谐统一。

2 城市新区交通发展模式

2.1 城市新区发展模式

根据城市新区与市区的居住、就业分布特征, 可将城市新区分为3种发展模式, 即独立的新城、卧城、融合的新城。 (1) 独立的新城——居住和就业在新城内部平衡; (2) 融合的新城——居住和就业在全市范围内的平衡; (3) 卧城——主要承担居住功能 (见表1) 。

2.2 城市新区交通出行特征

不同发展模式影响新区的出行需求, 进而影响综合交通系统的不同配置。新区内部的自平衡率以及新区的居住、就业分布 (通勤交通分布) 情况是影响影响新区对外、内部交通需求的关键。

(1) 新区内部自平衡率。

居住和就业在新区内部平衡, 可以减轻新区的对外交通压力, 是新区建设的理想模式。一般而言, 内部平衡率与新区距离城市主中心的距离、与城市主中心的交通联系、新城面积和人口总量和土地的混合开发程度四大因素有关。 (1) 距离城市主中心的距离:距离越远, 融合度越低, 自平衡率高; (2) 与城市主中心的交通联系:通勤时间1小时以内, 融合度高, 自平衡率低; (3) 新城面积和人口总量:面积大、人口多, 对城市中心的依赖性小, 自平衡率高; (4) 土地的混合开发程度:用地功能单一, 自平衡率低;用地混合开发, 自平衡率高。

(2) 通勤交通分布。

影响通勤交通分布的核心因素是新区与市区、区域的时空距离以及相关政策。通过城市新区与市区、区域的时空距离, 分析新区通勤交通的分布情况。

3 城市新区对外交通规划

3.1 城市新区对外交通规划的重点与难点

城市新区对外交通规划的核心是:解决“用地开发规模与重大交通基建的匹配”问题, 即城市新区交通基建如何适应新区用地开发规模的需要。具体包括, 如何进行用地开发与交通基建的测试评估、如何解决交通供给-需求不匹配、如何解决新区重大交通间的预留、如何制定开发规模与交通基建的协同计划是新区对外交通规划的四大重点与难点问题。

3.2 城市新区对外交通规划对策

3.2.1 发展前景与重大交通基建测试

根据区域、城市发展前景, 分析城市新区发展最理想、最可能和最不利的发展前景。依托交通模型, 按最理想的前景来引导、按最可能的前景来规划、按最不利的前景来校核, 可以分析新区的对外交通分布情况, 结合新区现状或规划的对外轨道、通道等设施供应情况, 可以评估发展前景与新区交通基建是否匹配。在不同前景的交通需求分布下, 分析城市新区各个方向的对外轨道 (如有) 、通道能否相应发展前景下的交通需求。

3.2.2 开发规模与交通基建不匹配情况下的应对措施

采取弹性发展的原则, 即按最理想的条件引导, 按最可能的条件规划, 按最不利的条件校核。基于交通模型的测试结论, 对于供应能力不能满足交通需求的方向, 单位规模的轨道或通道的运能, 增加相应规模的轨道或者通道;或调整新区开发规模, 以保障新区对外交通发展的需要。

(1) 通过用地与交通协同的“硬”分析, 提出用地调整的合理规模与方向:开展多前景下用地开发规模与重大交通基建的测试分析, “硬”是一定要坚持合理的用地规模, 要顶住压力提出用地的调整方向, 否则交通无法解决。

(2) 通过用地与交通协同的“软”分析, 提出重大交通基建的规模、布局与建设时序。开展多前景下用地开发规模与重大交通基建的测试分析, “软”是为避免行政决策和技术分析矛盾激化, 可在多前景下提出重大基建的布局方案, 校核既有的道路断面, 保证未来能够建设, 不存在重大拆迁等硬伤, 并提出用地规模与交通基建协同建设时序, 通过时间、通过发展来软化矛盾。

3.2.3 新区重大交通基建的工程预留分析

根据新区对外轨道、通道的规划情况, 需做好相应的工程预留。对于新区对外轨道, 可按照地铁、BRT、有轨电车三种制式, 落实工程可行性, 提出相应的规划预留控制要求及相应调整建议。 (1) 对于地铁制式敷设, 要求道路红线宽度最小30 m。在转弯处, 按最小转弯半径300 m进行落实, 对于涉及穿越地块的节点, 需要进行用地控制。 (2) 对于BRT或有轨电车制式敷设, 要求区间宽度双向8 m, 站台长度按照运行十节车厢70 m控制, 岛式站台宽度取3~6 m, 侧式站台宽度取2~4 m, 站台过渡段按1∶12的设计。此外, 还需对通道两侧的建筑退红线进行控制预留, 满足布设有轨电车要求。

4 城市新区内部交通规划

4.1 城市新区内部交通规划的重点与难点分析

城市新区内部交通规划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在新区路网的基础上, 优化小汽车、轨道、常规公交、自行车与行人等交通方式的交通组织, 形成一个高效、绿色、有辨识度的内部交通系统。

4.2 城市新区内部交通规划对策

路网是新区内部交通规划的基础。打造有辨识度的内部绿色交通系统, 必须根据路网承担功能的不同, 对路网进行功能的分级, 识别货运 (小汽车) 、轨道、常规公交、自行车与行人优先通道, 对不同功能的道路, 在道路交通设施上采取差异化的设计, 实现各类交通系统功能清晰、各自成网、各行其道, 避免相互干扰 (见图2) 。

(1) 基于TOD理念的细密路网设计。

按照高密度、梯度、混合开发的理念对轨道站点周边用地规划提出调整建议, 适度加密TOD发展区支路网, 营造小尺度、人性化的街区, 同时为优化道路交通组织、增加常规公交服务、开展人性化的慢行交通设计提供基础条件。根据国内外发展经验, TOD发展区路网密度16~20 km/km2, 包括主次干道、支路和慢行步道, 形成小尺度的街区, 路网间距为100~150 m。

(2) 货运优先通道。

货运优先通道的规划目标是保证货运、小汽车交通的快速通行, 并尽可能地减少对城市公共交通、慢行交通的影响。货运优先道路应布设在城市生活区及商业区外围, 选择等级较高的高速公路、快速路、交通性主干道, 避免大量货运、机动车交通对居住、商业密集区公共交通的干扰。

(3) 常规公交优先通道。

公交优先通道的路段必须为双向四车道或以上, 并设置公交专用道以及港湾式公交停靠站以保证常规公交的通行效率。公交专用道宽度不应低于3.5 m, 港湾式公交站宽度不应低于3.0 m。公交优先通道交叉口渠化设计必须设置公交专用进口道与出口道。在保证公交专用进出口道的同时, 不应影响常规进出口道数量。

(4) 自行车优先通道。

自行车通道的布局应紧密结合新区用地格局, 设置滨江、滨河的自行车道, 承担休闲、健身功能;并结合居住密集区与商业办公区的分布布设自行车优先通道, 承担中短距离通勤交通功能。应保证其通行空间的独立性, 与机动车实体分隔, 建议采用绿化带形式, 与人行道存在高差或绿化分隔。由于自行车廊道承担大量的自行车需求, 其宽度可取3~5 m, 以满足其通行需要。其中沿江沿海路段宜取上限5 m。交叉口设计应使自行车不通过安全岛, 在机动车停车线旁设置自行车停车线, 保障左转及直行自行车通行的连贯性。

(5) 人行优先通道。

步行交通作为绿色交通中重要的环节, 在承担轨道交通接驳交通以及短距离通勤出行同时, 也对提高城市活力、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改善城市出行环境以及居民的生活休闲质量起到重要作用。步行交通规划应结合城市新区特有的景观资源布局以及用地功能布局, 规划具有特色的人行道。以道路红线、建筑退让不变为前提, 将道路红线范围内的人行道布置在一侧, 利用扩大的人行道空间和部分建筑退让空间设置林荫步道和休憩设施;另一侧利用建筑退让空间布置人行通道, 按照相关要求规定临街建筑高度。

5 结语

合理地进行城市新区交通规划有利于充分发挥新区功能、支撑新区的建设开发、促进新区用地与交通的协调发展。文中从城市新区的发展模式与交通出行特征出发, 提出了城市新区交通规划的两个核心问题, 并分别提出了新区对外交通规划、新区内部交通规划的重点、难点以及相应的规划对策,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对进一步发挥新区功能、实现城市新区与城市中心区之间的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珠海横琴新区交通专项详细规划[R].珠海: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2.

[2]深圳前海新区综合交通规划[R].深圳: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 2010.

城市规划重点及答案 篇3

[关键词]电力系统;电源规划;电网规划

一、电力系统的规划

所谓的电力系统规划包括电源和电网两个方面的问题,而且这两个方面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性,需要进行有效地统一。在进行电源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对电源的负荷能力进行严格地控制,将其控制在配电线路负载能力的范围内,同时要对电源规划中电路进行选择,减少电力故障的发生。

1.电源规划。进行电力系统的规划,需要对电源进行合理规划,其中这也是电力系统规划的重要部分。进行电源规划的最终目的就是根据某一时期的电力需求进行预测,进而选择最为经济可靠的规划方案。在进行电力需求预测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工作人员做好电力系统的基本规划工作,同时对于系统中的相应设备以及资产等进行汇总,电源的类型也是多样的,包括线路电源和不间断电源等,要对群集以及节点等进行和合理的控制,避免出现电力系统的安装和运行故障。

在进行电力系统规划的过程中,应该遵守的主要原则就是抢点占线。主要就是电源规划工作人员要加强与政府部门的通力合作,在电源规划的选点工作上多下功夫。对于不同的电源项目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统筹规划,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众所周知,在进行电源规划的过程中,主要是根据电源的结构和运行的基本特性来进行。因此,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充分重视电源规划的经济性和可行性,同时要将电线的造价问题进行严格地控制。

分布式发电是电力系统运行中较为常见的发电方式,主要特点就是发电的功率相对较大,而且能够做到节能环保,因此其经济性和高效性特点较为突出,因而得到了各大供电企业的广泛关注。

2.电网规划。进行电网规划和电流规划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但是从现如今我国电力系统的运行和发展状况来看,电网规划的工作力度以及相关的工作人员对电网规划的重视程度等都远远低于电源规划。进行电网规划所包含的范围较广,不仅要考虑到电网的正常运行,同时还要对市场的基本信息等进行研究,要对电力的运行以及用户的消费情况等进行细致地分析。由于电力市场的运行模式以及用电消费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可变性,因此,为了对电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需要对电网提出新的要求,保证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电网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保证系统运行模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求。电源规划和电网规划是相辅相成,因此,电网规划需要和电源规划相结合,加强对电网规划的控制和建设实现电力系统的整体稳定性和可靠性。

电网规划从其本质上说是一种系统性较强的工作,因此,需要在积极借鉴传统的设计规划经验的基础上,保证电网规划工程的利用率,根据电网的节点来设置相应的指标。只有规划工作的运行达到一定的标准,同时对于电网的容量进行合理控制,电网规划设计就会实现其价值。因此,需要合理地调整网络的运行模式,进而提高资产的综合效率。

从电网规划的发展前景上来看,所产生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其中较为常见的就是老化问题,这也是未来我国电网甚至是电力系统运行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因此,相关的技术人员,需要对现如今已有老化的电力设备等进行检修和维护,这样才能促进经济的长足发展。对于电力设备来说,老化问题较为严重,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的特点,对电力系统老化问题进行规划和建设,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而且不能参照某一个设备的老化问题来解决所有的设备的老化问题,应该在选择适当的参数的同时,加强设备群的可靠性。

二、配电网规划建设的基本方法

1.新架设的主干线应当按照长远规划一次性建成,确保线路在十年之内无需进行较大幅度的改造。同时应对负荷过大的馈线进行相应地调整,以此来确保每一条馈线都能在不同运行方式下互相转供。

2.应对变电站的供电区域进行合理划分,并合理安排好新建和增容时间,确保各个变电站的负荷平衡,这有助于充分发挥出变电站的最大效益。

3.应采用环网接线的方式对配电站进行设计,以此来实现开环运行。各种设备的选型除了应当考虑配电自动化的需要之外,还应遵循安全可靠、经济实用、易于维护、操作简单、节能环保的原则来对设备进行优选,并引入一些符合我国国情的新技术和新设备。

4.应按照就地平衡、合理布局、全面规划、分级补偿的原则进行无功补偿,补偿装置应当能够按照无功功率进行分组自动投切。

5.在对配电网络进行改造时,可考虑一并进行通信通道的建设,这样可以使电缆隧道、排管、沟槽以及架空线路等路由资源获得合理利用。

三、智能电网规划在电力系统规划中的意义分析

在当前技术条件支持下,我国的大部分有线电路受电力系统规划工作不到位、不细致的因素影响,短时间内极容易出现整个电网线路的超负荷运行问题,再加上某些地区输电线路发展长期滞后,电站建设受到的关注度还远远不够,不仅电网建设工程周期无法得到满足,建成后的运行电网系统安全性能也无法得到可靠保障。与此同时,我国特殊的能源分布结构使电力资源较为充分的西部、北部电力无法及时且高效的输送到对电力资源需求价高的东部、南部区域,电力能源紧张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电力行业以及电力电网系统发生的最关键问题,这也使得智能电网的规划工作在当前经济形式发展下显得格外重要。

1.对智能电网进行有效的电力系统规划能够实现智能电网高速双线通信技术下双向互动的职能数据传输,进而有利于动态、浮动电价制度的在全国范围内的顺利开展。

2.智能电网能够在遵循各电网建设区域不同环境因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有侧重点的将各种新时期的清洁可再生能源接入到电网系统运行网络当中,并结合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多种能源的特性,将职能电网与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并网研究技术作为电力系统规划的下一步工作中心,逐步实现智能电网当中分布式能源的管理目标。

四、结语

电力系统规划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复杂的工程。作为一个电力工作者,在当前日新月异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不断地提高我们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时俱进,不断地改进和创新,做出合理的符合当前新形势下的规划要求,不断推动电力企业的发展,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进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刚,王学申.电力技术及电力系统规划探究--以智能电网为例[J].中国科技信息,2011(09).

材料焊接性考试重点试题及答案 篇4

答:焊接时易发生脆化,焊接时由于热循环作用使热影响区强度和韧性下降。焊接工艺特点:焊后一般不需热处理,采用多道多层工艺,采用窄焊道而不用横向摆动的运条技术。典型的低碳调质钢的焊接热输入应控制在Wc>0.18%时不应提高冷速,Wc<0.18%时可提高冷速(减小热输入)焊接热输入应控制在小于481KJ/cm当焊接热输入提高到最大允许值裂纹还不能避免时,就必须采用预热措施,当预热温度过高时不仅对防止冷裂纹没有必要,反而会使800~500℃的冷却速度低于出现脆性混合组织的临界冷却速度,使热影响区韧性下降,所以需要避免不必要的提高预热温度,包括屋间温度,因此有最低预热温度。通过实验后确定钢材的焊接热输入的最大允许值,然后根据最大热输入时冷裂纹倾向再来考虑,是否需要采取预热和预热温度大小,包括最高预热温度。

4.3.18-8型不锈钢焊接接头区域在那些部位可能产生晶间腐蚀,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如何防止?答:18-8型焊接接头有三个部位能出现腐蚀现象:{1}焊缝区晶间腐蚀。产生原因根据贫铬理论,碳与晶界附近的Cr形成Cr23C6,并在在晶界析出,导致γ晶粒外层的含Cr量降低,形成贫Cr层,使得电极电位下降,当在腐蚀介质作用下,贫Cr层成为阴极,遭受电化学腐蚀;{2}热影响区敏化区晶间腐蚀。是由于敏化区在高温时易析出铬的碳化物,形成贫Cr层,造成晶间腐蚀;{3}融合区晶间腐蚀{刀状腐蚀}。只发生在焊Nb或Ti的18-8型钢的溶合区,其实质也是与M23C6沉淀而形成贫Cr有关,高温过热和中温敏化相继作用是其产生的的必要条件。防止方法:{1}控制焊缝金属化学成分,降低含碳量,加入稳定化元素Ti、Nb;{2} 控制焊缝的组织形态,形成双向组织{γ+15%δ};{3}控制敏化温度范围的停留时间;{4}焊后热处理:固溶处理,稳定化处理,消除应力处理。

4.7何为“脆化现象”?铁素体不锈钢焊接时有哪些脆化现象,各发生在什么温度区域?如何避免?答:“脆化现象”就是材料硬度高,但塑性和韧性差。现象与避免措施:{1}高温脆性:在900~1000℃急冷至室温,焊接接头HAZ的塑性和韧性下降。可重新加热到750~850℃,便可恢复其塑性。{2}σ相脆化:在570~820℃之间加热,可析出σ相。σ相析出与焊缝金属中的化学成分、组织、加热温度、保温时间以及预先冷变形有关。加入Mn、Nb使σ相所需Cr的含量降低,Ni能使形成σ相所需温度提高。{3}475℃脆化:在400~500℃长期加热后可出现475℃脆化。适当降低含Cr量,有利于减轻脆化,若出现475℃脆化通过焊后热处理来消除。

4.10从双相不锈钢组织转变的角度出发,分析焊缝中Ni含量为什么比母材高及焊接热循环对焊接接头组织,性能有何影响?答:双相不锈钢的合金以F模式凝固,凝固结束为单相δ组织,随着温度的下降,开始发生δ→γ转变不完全,形成两相组织。显然,同样成分的焊缝和母材,焊缝中γ相要比母材少得多,导致焊后组织不均匀,韧性、塑性下降。提高焊缝中Ni含量,可保证焊缝中γ/δ的比例适当,从而保证良好的焊接性。在焊接加热过程,整个HAZ受到不同峰值温度的作用,最高接近钢的固相线,但只有在加热温度超过原固溶处理温度区间,才会发生明显的组织变化,一般情况下,峰值低于固溶处理的加热区,无显著组织变化,γ/δ值变化不大,超过固溶处理温度的高温区,会发生晶粒长大和γ相数量明显减少,紧邻溶合线的加热区,γ相全部溶于δ相中,成为粗大的等轴δ组织,冷却后转变为奥氏体相,无扎制方向而呈羽毛状,有时具有魏氏组织特征。

5.2.为什么Al-Mg及al-li合金焊接时易形成气孔?al及其合金焊接时产生气孔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止气孔?为什么纯铝焊接易出现分散小气孔?而al-mg焊接时易出现焊接大气孔?

答:1)氢是铝合金及铝焊接时产生气孔的主要原因。2)氢的来源非常广泛,弧柱气氛中的水分,焊接材料以及母材所吸附的水分,焊丝及母材表面氧化膜的吸附水,保护气体的氢和水分等都是氢的来源。3)氢在铝及合金中的溶解度在凝点时可从0.69ml/100g突降至0.036ml/100g相差约20倍,这是促使焊缝产生气孔的重要原因之一。4)铝的导热性很强,熔合区的冷速很大,不利于气泡的浮出,更易促使形成气孔。防止措施:1)减少氢的来源,焊前处理十分重要,焊丝及母材表面的氧化膜应彻底清除。2)控制焊接参数,采用小热输入减少熔池存在时间,控制氢溶入和析出时间3)改变弧柱气氛中的氢含量。原因:1)纯铝对气氛中水分最为敏感,而al-mg合金不太敏感,因此纯铝产生气孔的倾向要大2)氧化膜不致密,吸水性强的铝合金al-mg比氧化膜致密的纯铝具有更大的气孔倾向,因此纯铝的气孔分数小,而al-mg合金出现集中大气孔3)Al-mg合金比纯铝更易形成疏松而吸水性强的厚氧化膜,而氧化膜中水分因受热而分解出氢,并在氧化膜上萌出气泡,由于气泡是附着在残留氧化膜上,不易脱离浮出,且因气泡是在熔化早期形成有条件长大,所以常造成集中大的气孔。因此al-mg合金更易形成集中的大气孔。

5.8分析O,N,H对钛及钛合金焊接接头质量的影响。分析C对钛及钛合金焊接质量的影响。

(1)氧的影响 氧在高温a-Ti、8-Ti中 形成间隙固溶体,起固溶强化作用,造成软的晶格畸变,使强度、硬度提高,但塑性、韧性显著降低。(2)氮的影响 氮对 提高工业纯钦焊缝的抗拉强度、硬度,降低焊缝的塑 性方面比氧更为显著,即氮的污染脆化作用比氧更为 强烈。(3)氢的影响 含氢量对焊缝冲击 性能的影响最为显著。对抗拉强度和塑性的影响并不很显著。(4)碳的影响 在工业纯钦中,当 碳的质量分数为0.13%以不时碳固溶在 a-Ti 中,强度极限提高和塑性下降,进一步提高焊缝 含碳量时,焊缝中出现网状TIC,其数量随碳增高而增多,焊缝塑性急剧下降,在焊接应 力作用下易出现裂纹。当焊缝中碳的质量分数为0.55%时,焊缝塑性几乎全部消失而变成脆性材料。焊后热处理也无法消除这种脆性。

6.3

6.6

7.1陶瓷与金属焊接时主要问题是产生裂纹,分析裂纹产生的主要原因?从焊接工艺上应采取哪些措施避免裂纹?(1)陶瓷的线膨胀系数比 较小,与金属的线膨胀系数相差较大,陶瓷与金属焊按时,接头区域会产生残余应力,残 余应力较大时还会导致接头处产生裂纹,甚至引起断裂破坏。

城市规划重点及答案 篇5

★第一单元——《学弈》

弈秋,通国(全国)之善(擅长)弈(下棋)者也。使弈秋诲(教)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

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拉)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一起)学,弗若之矣。为是其..

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解释文中带点字、词的意思,并写在相应的括号里。

2、课文记叙了两个人跟奕秋学下围棋,一人 专心致志,一人 三心二意,结果 第二个人的棋艺比不上第一个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否则将一事无成的道理。

3、联系课文,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是因为第二个人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答:不是这样的。

★第一单元——《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原因)。.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高温度的汤水),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

孔子不能决(判断)也。.

两小儿笑曰:“孰(谁)为汝多知乎?” .

1、解释文中带点字、词的意思,并写在相应的括号里。

2、联系课文,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小儿认为太阳刚刚出来时距离我们远,而到了中午时分距离我们近。②孰为汝多知乎?

3、从文中“孔子不能决也”一句可见两小儿所辩问题的复杂性。他们探索自然现象时采用的方法是 观察分析结论。在辩论过程中,两小儿表现得都很 有理有据、坚决。孔子对待这个问题则表现出了不能决断的态度。

4、写出两句你所知道的孔子的名言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第一单元——《匆匆》(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它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它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1、读文中画“﹏﹏”的句子。在作者反复的追问中,可以感受到他对时间容易流逝的无奈的心情。

2、仿照画“—”的句子的写法,发挥想象,写几句话。小草枯了,有再绿的时候;★第一单元——《匆匆》(2)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它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它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它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从我脚边()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

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这些词语写出了时间易逝,不能挽留的特点。

2、文中加点的“叹息”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叹息?

答:“叹息”就是“叹气”的意思。作者因为时间容易流逝,一去不再复返,而自己又无力改变这残酷的事实,所以只能无奈叹息。★第一单元——《桃花心木》(1)

种树的人笑了,他说:“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 1

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

他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1、读画线的句子,注意其中加点的词语。对于树来说,“不确定”指的是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对于人来说,“不确定”指的是 生活给予的困难和帮助都是不一定的。树要学会在“不确定”中 找到水源、拼命扎根 ;而人则要在“不确定”中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是一种借物喻人人 的写法。

2、联系生活实际,你要想到哪些生活中的“不确定”?我们又应该怎样面对这些“不确定”呢?

答:比如,有一天闹钟没电了,没有按时闹铃,结果„„上学迟到了;那应该及时检查闹钟;

再比如,吃鱼不小心卡了鱼刺,弄得上医院看医生„„那应该吸取教训,在下次吃鱼时要小心

又比如,电脑被偷,里面的资料全没有了„„那应该准备好移动硬盘,随时给自己的资料做一个备用空间等等。★第一单元——(2)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显示出()。

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1、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词语。从所填的词语中,我们可以看出。

2、为什么种树人“不再来了”?★第二单元 课内阅读训练 ——《北京的春节》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搀和成的。儿童们喜

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艺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1、用“—”画出带“儿”的词语。

2、查找资料,你还知道哪些传统的游戏项目?

3、这段话中提到了孩子们准备过年的那三件“大事”?把这三件事称为“大事”,体现了孩子们怎样的心情?★第二单元——《北京的春节》(2)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作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作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1、按课文内容填空。读一读,这些描写突出了除夕的。

2、这段话从各种角度描写了除夕的热闹场景。按要求摘录相关句子,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香:。色:。声:。这样写的好处是:。★第三单元——《十六年前的回忆》(1)

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对“我”的问题,父亲平时“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次却“含糊地回答我”,这是为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第三单元——《十六年前的回忆》(2)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

“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1、在方框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2、读一读父亲的话,从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第三单元——《十六年前的回忆》(3)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

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用“﹏﹏”画出描写父亲外表的词语,用“——”画出描写父亲神情的词语。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第三单元——《十六年前的回忆》(4)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

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父亲忍受了苦刑,当面对哭泣的亲人时,他为什么还能“非常安定”、“非常沉着”?★第三单元——《为人民服务》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

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2、仿照短文中的第一句话,用所填的关联词语写句子。

3、这段话共有句话,主要论述。第一句话论述的原因;第二句话指出;第三、四句话论述采纳批评的前提,就是;

第五句话举的例子进一步说明。

4、这段话各个句子之间环环相扣,论述严密。像这样的段落课文中还有不少,请摘录其中一段。★第四单元——《卖火柴的小女孩》

她赶紧擦着(zhezháo)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一大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sāishāi)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她小小的尸体上。小女孩坐在那儿,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

“她想给自己暖和(héhuo)一下……”人们说。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1、给文中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

2、读文中画线的句子,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的?

3、摘录片段中最打动你的句子,并谈谈你的体会。

摘录:我的体会:★第四单元——《凡卡》

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打,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睡着了。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

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这个礼拜,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上弄起,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拿鱼嘴直戳我的脸。伙计们捉弄我,他们打发我上酒店去打酒,他们叫我偷老板的黄瓜,老板随手捞起个家伙就打我。吃的呢,简直没有。早晨吃一点儿面包,午饭是稀粥,晚上又是一点儿面包;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别想睡觉,只好摇那个摇篮。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1、给下列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挨(āiái)打挨(āiái)日子挨(āiái)家挨户...

着(zhezháo)火睡着(zhezháo)着(zháozhuó)陆揪着(zhezháo)....

2、照样子,写词语。不知不觉不()不()不()不()大吃大喝大()大()大()大()

3、圈出片段中描写老板、老板娘和伙计虐待凡卡的动词。此时此刻,如果你在场,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选择一个人

物,写出你想对他说的话。

4、用“﹏﹏”画出凡卡乞求爷爷的句子,读一读,并填空。

凡卡“再也受不住了”!他再也受不住,再也受不住,再也受不住!

★第五单元——《跨越百年的美丽》

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玛丽的性格里天生有一种可贵的东西,她坚定、刚毅、顽强,有远大、执著的追求。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在发现镭之后的不断研究中,居里夫人也在不停地变化着。在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逐渐变得眼花耳鸣,浑身乏力。皮埃尔不幸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负担。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变成(),变成(),她变成了()。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卓有成效——侵蚀——

2、读文中画线的句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指的是;“对人生意义的发现”指的是。

3、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短语。这四个“变成”写出了居里夫人。★第五单元——《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1)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

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司空见惯()追根求源()

2、文中加点的“差不多”一词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3、读文中画线的句子。这里的“?”指的是,“!”指的是。

这句话的意思是:通过,人们。文中这样表达的好处是。★第五单元——《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2)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gēng)说过的,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的人,给那些()的人,给那些()的人。

1、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短语。

2、联系课文所举的三个事例,我们知道“见微知著”中的“微”分别指、和;而“著”则分别指、和。

3、读文中画线的句子。这句话跟课文的第1自然段之间有的关系,都向我们说

城市规划重点及答案 篇6

一、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的讽谕诗以《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感伤诗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他的闲适诗深受陶渊明的影响。白居易诗风平易通俗,以故为新,变化多端,用常得奇,时称“元白体”。作品多收录于《白氏长庆集》。

二、课文简析:

1、本篇是白居易根据唐玄宗和杨妃的爱情悲剧所创作的长篇叙事诗,与陈鸿的传奇小说《长恨歌传》互相映衬,各具特色。诗篇可分为四个层次:(1)杨妃入宫受宠,明皇迷色误国;(2)马嵬生离死别,蜀中伤心断肠;(3)还都触景生情,回宫绵绵相思;(4)仙山寻得杨妃,遥寄信物誓词。

2、关于《长恨歌》的爱情主题。

(1)《长恨歌》是白居易的最著名的感伤诗之一,这首长诗通过李杨悲剧的描写,歌颂了他们真挚和专一的爱情。

(2)从长诗的结构来看,贯穿全诗的是李杨的爱情。诗的前半部是对杨妃生前与明皇相爱的描写,后半部是表现杨妃死后杨杨对爱情的坚贞和追求。从诗歌整体内容上考察,为了突出李杨爱情,选择和集中了那些最能表现杨杨真诚和专一的爱情情节。全诗用最大的篇幅、最多的笔墨、最深的情感,写他们的结合、分离与怀念。

(3)白居易对历史人物唐玄宗与杨贵妃是赞美、同情大于批评。诗的前半部分的有些内容,虽然含有讽刺或谴责的意思,但这仅是为了交待李杨爱情悲剧发生时的情形,以显示悲剧结局的必然性。所以,这种讽刺或谴责的含意,表现得不显着,客观效果很微弱,它们并没有掩盖全诗的主要倾向,即对李杨遭遇的同情和对他们爱情的歌颂。

3、关于《长恨歌》的艺术特色:

《长恨歌》在叙事中插入多处景物描写,移情入景,情景交融。(1)融情于景。如:“黄埃散漫风萧索,支栈萦纡登剑阁。„„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2)触景伤情。如“芙蓉如面柳如眉”,见到“芙蓉”、“柳叶”想起杨贵妃。以此表达唐玄宗内心伤感。(3)再如第三段对景物的描写,“春风桃季”与“秋风梧桐”。文中极力铺写美景与萧条相映衬,通过两者穿插起来形成强烈的反差,以烘托极度的悲伤。

城市规划重点及答案 篇7

1.1 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的提出

2014年6月5日,住建部下发《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做好2014年村庄规划、镇规划和县域村镇体系规划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县域村镇体系规划、镇规划和村庄规划的试点工作。7月25日,住建部组织召开了试点规划工作启动会,并将县域村镇体系规划调整为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其中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等5个县被选定作为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的试点。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改革创新、全面有效推进乡村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建村〔2015〕187号)明确了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先行及主导地位。由于村庄内许多建设项目如供水、道路、能源、垃圾收集转运处理等的决策权在县(市),在缺乏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的前提下,盲目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往往造成村庄规划脱离实际。因此,坚持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先行,建立以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为依据和指导的镇、乡和村庄规划编制体系具有统筹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1.2 全面启动推进乡村规划工作

我国拥有大约260万个行政村——经济新常态下,随着城镇化从快速发展阶段转向稳步发展阶段,从以城市建设为中心转向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凸显,亟须补足乡村规划“短板”。针对我国乡村规划缺失导致农村建设无序发展问题,住建部2015年全面启动推进乡村规划工作。结合中办、国办印发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中“通过改革创新,到2020年全国所有县(市)区都要编制或修编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大幅提高乡村规划的易编性和实用性,力争实现乡村规划基本覆盖,农房建设依规划实施管理,村庄整治要有基本安排”的要求,目前住建部正在就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提高村庄规划的覆盖率和实用性、加强乡村规划管理等进行总体部署。

玉溪市新平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基于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乡村体系建设规划进行探索和研究基础上展开。

2 规划理念与思路

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是县(市)人民政府统筹乡村空间、资源、设施和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是实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直接依据。

2.1 从城乡互动影响关系入手

新平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是在全县域现状城乡发展分析、规划体系与实施评价及“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经验总结的基础上,通过转换规划视角,从城乡关系入手来解析“县域—城区—乡镇—村”的互动影响关系,充分研究乡村建设发展与所在区域县城、小城镇的内外链接关系。

2.2 重视城乡统筹

强调城乡一体、功能互补的乡村发展目标,积极实现区域内的城乡公共资源一体化调配、城乡公共设施一体化布局等,将乡村发展作为城镇发展的有效互补,共同实现城乡统筹。

2.3 规划刚性控制向引导性控制转变

强调乡村与城市虽然在空间和生活方式上有所不同,但是乡村应该拥有与城市相同的生活质量,具体表现为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公共服务水平、社会保障和生活便利程度等方面。在此基础上,规划从人口城镇化、乡村用地规划、基于“生活圈”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布局模式三方面出发,将传统“自上而下”的刚性控制规划转向“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引导性控制规划。

2.4 强调特色彰显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更加强调抓住村庄特色资源发挥“一村一品”优势,更加强调要记得住乡愁,应避免照搬照抄模式的发展思路,基于本土特色因地制宜,找准发展的有力切入点,实现乡村的特色化发展及区域内的共同发展。

2.5 强调村民参与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民的主体地位日趋增高。在规划中应采取召开民意会议、村民共同参与规划论证、听取村民代表意见等方式充分征求村民的建议意见,充分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确保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可服务型,能够切实为村民为乡村谋求发展。

3 规划主要内容及重点

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关注“乡村建设规划目标制定、乡村体系规划、乡村用地规划、乡村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乡村风貌规划、村庄整治指引”等重点内容,着力构筑城乡“和谐发展、共生共荣”的崭新格局,对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保障。

3.1 制定城乡一体化的乡村发展建设目标

应制定落实乡村建设决策的5年行动计划和中远期发展目标,5年行动计划应纳入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

3.1.1 保留与传承传统乡村特色目标

新平县乡村的发展不可能完全保留自然传统的乡村聚落,但是应该吸取传统乡村的有效经验,传承乡土文化,尊重本土的自然环境,新、旧融合共生,重点体现在乡村环境特征、本土建筑、乡土文化符号提取和利用、民族特色等方面(见图1—4)。

3.1.2 城乡一体化各阶段发展目标

(1)阶段目标(五年行动计划)

关注产业传承与发展并重,培育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引导农民就业,促进乡村劳动非农转移,推进城镇化;提出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及传统产业传承发展并举的产业政策和产业布局,完善土地制度;加快乡村土地综合整治,改善人居环境。

(2)城乡融合阶段目标(中期发展目标)

保障乡村农民发展权益;建立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农业效益;规模经营,基地化、专业化种植模式;乡村空间整合,多元化现代乡村建设;完善的乡村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远期发展目标)

城乡要素资源有序流动;城镇化健康发展,优化城乡居民点体系、城乡空间格局;乡村自我发展能力得到根本提升;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瓦解,城乡差距基本消失。

3.2 完善、深化县域乡村体系规划

包括预测乡村人口流动趋势及空间分布,划定经济发展片区,确定村镇规模和功能。

3.2.1 新平城镇化模式就地城镇化与异地城镇化并存

推动就地城镇化,通过土地置换和土地整理的综合方式引导农民集聚,建立众多适宜人居的村镇,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从而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推进异地城镇化,部分农村劳动力向玉溪中心城区、昆明、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就业前景好,设施及服务完善的地区流动、迁移,融入这些城市。就地城镇化与异地城镇化相互补充、相互协调,整体推动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3.2.2 人口规模预测突破就人口论人口

基于收入水平、产业结构的判断,新平县乡村发展也将从城镇化进程中获得持续动力,实现“产业结构、城镇化与乡村自我发展相结合”的双轮驱动。因此,新平县域人口规模预测更多地从经济发展规律着手,参照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所对应的人口增长规律与产业发展状况来判断规划期末总人口(见图5、图6)。

3.3 乡村用地规划

应划定乡村居民点管控边界,确定乡村建设用地规模和管控要求。

提出耕地红线、生态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及乡村用地规划等土地利用布局。从新平县城乡管理需要重点关注的“生态保护、用地发展控制、防灾减灾、一体化的城乡公共设施配套”着手,梳理涵盖各部门空间事权的六种类型的空间,即“六线”(见表1)。

新平县域用地规划,基于“四规合一”对新平县总体规划及各乡镇总体规划进行梳理后,结合用地存量分析划定县域的城乡建设用地范围(见图7、图8)。

3.4 乡村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

应确定乡村供水、污水和垃圾治理、道路、电力、通讯、防灾等设施的用地位置、规模和建设标准,依据“生活圈”配置教育、医疗、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

3.4.1 新平县域“生活圈”构建

通过对新平县域地形、水文、交通等对居民生活圈的影响评价分析,依据生产生活圈划定原则,确定新平县域四个层级生活圈的主要职能,解决居民的基本诉求。规划划分:县城为中心,增设戛洒、漠沙为重点镇,三次生活圈;一般乡镇行政不变增强服务水平,增设区位条件较好的行政村(即重点发展村)重点发展“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成为二次生活圈;在区域人口规模及密度集中、交通条件和土地及水资源条件等较好区域,增设一次生活圈;其他行政村设置基础的居民服务设施,作为基本生活圈(见图9)。

3.4.2 新平县域公共服务设施

新平县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采用区域分级定位配置方法——按照不同级别分层次(体系:居民点—社区—县城),突出在上位规划及本次中的村镇定位,按级别进行设施配置方法,以区域级别为主体。

县城及镇(乡)级按照千人指标进行合理配置;村级按照服务半径及千人指标配置。考虑人口与半径两大要素:在满足千人指标的前提下,服务半径无法覆盖的区域需要新增相对高等级的配套标准。村庄级别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需要兼顾人口及服务半径的需求,以达到配套设施的合理化及共享化,实现城乡统筹(见图10)。

3.5 乡村风貌规划

应分区制定田园风光、自然景观、建筑风格和文化保护等风貌控制要求。重点体现在延续原有乡村格局和空间尺度;挖掘和展示地域建筑特色;塑造本地化的绿化环境景观三个方面。

(1)在村庄布局引导上,规划延续原有适应地形地貌特征的形态格局。

(2)在建筑特色彰显上规划以本地化和乡土化为出发点,在提取现状建筑风貌、继承传统建筑形制。

(3)在绿化景观塑造上,尊重生态景观和地形条件,以营造自然、轻松、和谐的氛围为目的,使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相互融合。

3.6 村庄整治指引

应分区、分类制定村庄整治要求,提出相应重点整治项目、标准和时序。

3.6.1 制定新平县村庄整治分类

(1)安全需求——防治灾害类

安全需求的直接含义是避免危险和对防治灾害的需求,是分类层次中最基本、最强烈、最明显的,对有安全需求的村庄归为防治灾害类。

(2)生理需要——提升生活类

生理需要即是对生存的需求,人需要食物、饮水、住所、购买生活用品,这一层次的需要是为了满足生存,对应提升生活类的村庄。

(3)归属乡愁——改善环境类

当安全需求和生理需要都相对充分地获得了满足,一种新需要就会产生,爱、感情和归属的需要,即归属乡愁,对应改善环境类的村庄。

(4)一村一品——特色品质类

对资源条件较好、文化特色独特、名族风情浓郁、生态环境优美、产业优势明显的村庄,对其特色文化、空间格局、传统民居、田园风光、生态环境等提升,打造一村一品。

3.6.2 制定新平县村庄整治指引技术路线

村庄整治指引技术路线见图11。

3.6.3 制定新平县制定村庄整治要求

(1)县域村庄防治灾害类整治指引

安全防护依据地质灾害对村庄的危害程度分为三类:

①重点安全防护类村庄是安全隐患极大的村庄,为保障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规划进行搬迁和转移。

②一般安全防护类村庄是可通过工程措施解决安全隐患的村庄,进行修建挡墙、排水沟、护坡等工程防护;进行房屋修缮加固。

③其他安全防护类村庄是指地质灾害基本对村民生产生活不构成威胁的村庄,但仍注意实时地质灾害监测。

(2)县域村庄提升生活类整治指引

提升生活类从村民生存条件的优劣程度分为三类:

①重点发展保障类村庄是指生存条件极差,主要表现在饮用水困难、交通通达性极差的村庄,村庄整治重点通过区域协调供水、工程引水、道路硬化等解决其饮水困难和改善交通状况。

②一般发展保障类村庄是指生存条件较差,基本满足饮用水及交通需求,主要需进行卫生室、老年活动中心及宽带建设的村庄。

③其他发展保障类村庄是指部分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的村庄,村庄整治重点在于逐步配套完善基础设施。

(3)县域村庄改善环境类整治指引

改善环境从需改善的不同方面分为三类:

①重点改善环境类村庄指需要重点整治垃圾、污水、河道及进行厕所改造的村庄。

②一般改善环境类村庄是指需要重点整治畜禽养殖污染、清洁能源应用与推广及美化亮化的村庄。

③生态恢复类村庄是指自然环境与建筑风貌受到严重破坏的村庄,通过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生态环境,指定特殊人员进行管理,减少和杜绝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的破坏(见图12—14)。

4 结语

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是在新型城乡关系视角下,统筹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规划有效弥补了村庄规划、村庄设计与村庄建设管理的缺失,丰富和完善了县域城乡规划的成果。通过对新平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过程中的思考,总结了符合村镇发展建设实际的村庄规划理念、规划内容和规划重点,旨在抛砖引玉,使更多的规划学者与规划师能够从中得到启发,为我们乡村规划工作的未来出谋划策。

摘要: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是基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乡村体系建设规划进行探索和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的。坚持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先行,建立以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为依据和指导的镇、乡和村庄规划编制体系具有统筹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其编制内容包括明确乡村体系、划定乡村居民点管控边界、确定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分区分类制定村庄整治指引等。

关键词: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内容,编制重点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2015.

[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中国村镇建设30年——改革开放30年农村建设事业发展历程.2008.

[3]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改革创新、全面有效推进乡村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建村[2015]187号).2015.

[4]云南省人民政府.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工作的意见(云政发[2015]51号).2015.

[5]蒋书明.江苏乡镇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及评价分析[J].江苏统计,2003(6).

[6]周岚,等.集约型发展——江苏城乡规划的新选择[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6-17.

绿色城市规划与设计重点 篇8

关键词:绿色城市;生态可持续;以人为本

长期以来,中国城市发展过于粗放,导致资源浪费极其严重,恶化了居民的居住环境。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讲,绿色城市发展道路是不得不走的。但是,绿色城市规划设计牵扯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人、社会、自然如何在同一平台下自由发展,如何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才是绿色城市理论的核心。因此,推行绿色城市模式,需要在社会上获得全方位的支持,公民要理解绿色城市的核心概念,这样才能使得城市规划实行时获得理想效果。

一、绿色城市对经济、环境、生态的重要作用

(一)明确绿色城市的定义

绿色城市,简单来说就是城市管理者为实现城市竞争力的提升,通过制定一系列的长远规划,并坚持贯彻实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采取的城市发展模式。

(二)提高居民对绿色城市的概念认识

绿色城市一个很重要的支点在于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从而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中国居民历经三十多年的经济变革,深受环境污染的侵害,对于改善环境污染的诉求是极为强烈的。政府应加大宣传攻势,继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公民对于绿色城市的概念认识也会不断提高。

(三)全民参与,社会各界共同推动绿色城市的建筑与发展

绿色城市依据以往至今城市发展的基本要求,结合本城市的实际情况,了解本城市的特点之后进行设计与规划。绿色城市的一个首要目的就是要改善居住环境,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这在规划设计中要摆在突出位置。因此,在城市的规划中要广泛收集民意,听取社会各界对于绿色城市的看法,对各类意见及建议进行总结与归纳,不断在实践中摸索,找出适合本城市发展的道路。

二、绿色城市相关规划设计的落脚点

(一)注重人的理念,重视人的开发

城市的主要功能大体有三种,首先是居住功能,其次是商业功能,再次是军事功能。在绿色城市的规划中,人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了解人的需求,重视人的存在。所以,规划的制定要结合过往城市建设的经验,着重分析人的愿景。随着城市绿地的不断减少,人与城市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减少城市污染,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就要重视人的因素。合理、科学的制定相关城市规划政策能够有效促进人的居住体验、人的出行、人的娱乐,从而提升人的幸福指数,提高城市规划的建设质量。

(二)坚持绿色出行,支持环保企业的发展

现代化交通工具有力的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为城市居民的外出提供了诸多便利。但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传统出行方式给环境带来的巨大侵害。另外,传统的建筑模式,也带来了庞大的建筑垃圾,我们距离低碳经济越来越远。所以,我们倡导低碳出行,绿色出行,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我们的空气质量。我们支持环保企业的发展,不仅仅是环保企业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环保企业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创造出巨大的社会效益。

同时,改变对于建筑垃圾的处理方式,发展绿色科技,对建筑垃圾进行废物利用,能源再生。政府应加大对环保的资金投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环保领域。政府应对改善环境起到重大作用的企业和个人给予奖励。同时,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积极举行大型环保活动。另外,对大型污染企业要下定决心,该关闭的关闭,该罚的罚。不能因为其贡献着财政收入而令其恣意妄为。

(三)注重平衡性、可行性的基本要求

最近十年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城市人口激增,打破了城市生态平衡,城市人口超过了城市的环境承载能力,给城市带来了诸多问题。所以,控制好城市规模,掌握好城市与人口的平衡性,成为规划中非常重要的节点。在设计中,一方面要利用好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对居民的生活空间进行合理设计,另一方面,要合理利用城市用地,减少城市用地不必要的浪费。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对各类地标性建筑严格控制审批。但同时也要考虑到人文因素,保护好城市古建筑,做到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的结合,提升城市的人文性。

(四)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原则

在实行绿色城市时,要严格按照计划的基本原则。绿色城市的建设是一件系统性的长期工程,必须严格按照规划中的纲要进行。合理规划整个城市的空间结构,充分尊重居民意见,满足居民多样化的居住需求,尊重居民的多重选择。在居民楼设计阶段,建立咨询评估机构,及时的听取民意。树立绿色住宅的基本理念,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居住空间,减少人为因素对居民居住环境的破坏。

注重社会、居民两者之间的协调性,使绿色、健康的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在系统性的规划中,坚持科学、民主的原则,最大限度的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同时,增强城市的竞争力,调整产业结构及布局,使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远离城市,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形成绿色城市、绿色出行的良性循环。

(五)选择多样化的植物种植与节能策略

合理的绿色植物栽植能够减轻热岛效应对城市的影响,减少城市高能耗,节能减排。在传统的植物种类中取其精华,挑选适合本城市种植的植物,形成具有本城市独具特色的植物景观,此举对于改善城市居住环境是极为重要的。同时,也要不断引入新的植物种类,从多渠道打造城市的绿色环境。

同时,政府应当注重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节能减排产业是新兴的、具有良好前景的产业模式,政府应在此构建着力点,为城市发展铸造新的引擎。

三、树立牢固的创新意识,在实践摸索中不断前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拥有先进的城市管理模式,城市的管理者若不坚持实施,那最后,再好的政策也只是虚谈。所以,城市的管理要具有连贯性、系统性、可持续性。朝令夕改只会劳民伤财,招致更大的发展隐患。在具体工作中,政府在不断吸取经验教训的同時,更要建立不同城市间互助的交流平台,敢于将自己的不足说出来,敢于将自己的痛处说出来。推进工作也不能操之过急,要分门别类一步一步推行,切不可遇到阻力便退缩。

对于城市管理的农村部分,政府要坚定不移地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城市与农村的良性循环。同时,绿色城市的推行更需要在政治制度上进行创新改革,对于家长式管理要坚决抵制,发挥民主评议制度,为绿色城市的推行提供政治理论上的支持。深化改革,在改革中不断创新,才能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绿色城市模式。

结语

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城市的全方位发展,建设生态宜居城市,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才是绿色城市规划制定的目的。城市的发展关乎人类的命运,城市的发展追求的不是速度,而是在有规划、可控的条件下实现长远发展。历史反复告诫人类,不合理的、不科学的发展最终会招致自然的报复。绿色城市的实践需要长期进行摸索,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我们制定规划进行长期的指导,为城市与自然达到双赢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许德毅.绿色建筑和绿色城市的关系解析[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150-152.

[2]赵峥,张亮亮.绿色城市:研究进展与经验借鉴[J].城市观察,2013,26(4):161-168.

[3]曾坚,左长安.基于可持续性与和谐理念的绿色城市设计理论[J].建筑学报,2006,(12):10-13.

上一篇:我的成长照作文下一篇:拓展训练体会:心灵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