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制造业信息化重点城市规划(精选4篇)
常州制造业信息化重点城市规划 篇1
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发展规划
(常州市)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常州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现代化制造业基地”这一“十五”奋斗目标,牢牢把握我市成为全过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这一难得机遇,结合常州工业经济产业优势和特色,在“四个力求”上下功夫,即:积极推进不同层次的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试点,以试点引路,力求全面提升全市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增强快速反应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激发信息化咨询服务单位为常州地区服务的积极性和热情,力求使我市成为制造业信息化咨询服务单位和信息化技术的汇集地;加快信息化技术推广应用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力求创造促进信息化试点工作开展的良好环境;以扩大信息化技术应用需求,带动我市软件开发及系统集成产业的发展,力求信息化软件产值占全市软件产业产值的比重明显提高,推动全市信息化试点工作上水平。
二、主要目标
到“十五”期末,我市将逐步建立起具有常州特色的政府引导、咨询单位积极参与、机制创新、管理科学、技术成熟的制造业信息化推广平台,形成比较完善的技术支撑、咨询服务、专家指导的服务体系,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版权软件的产品和企业,培养一批复合型的企业信息化人才,全市制造业整体水平明显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经过五年的努力,使常州真正成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典范,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1、推广CAPP、PDM、CRM、EDI、MRPⅡ、ERP、CIMS 等7 项主题技术,实施信息化项目200-250项,试点企业应用两项主题技术的比率达到100%。
2、在2-3个优势产业的企业群探索实施信息技术网络化,提高优势产业企业群的整体竞争能力。
3、在1个辖市(区)和1个乡镇开展区域信息化试点,探索区域信息化的有效途径。
4、强化信息化的资金投入。试点企业每年争取各类科技经费500-800万元,引导试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3000万元以上。
5、加快应用推广体系和和技术服务体系的建设,促进我市制造业信息化进程,提升制造业和制造业信息化产业。
6、组织实施国家、省级示范企业10-15家,市级试点企业60-80家;形成5-8家一定规模、高成长性的软件企业,15-20个自主版权软件产品,建立1-2个制造业信息化软件研究开发工程技术中心,培育2-3家技术咨询、集成以及实施服务公司。
三、重点工作
(一)积极开展试点,为加快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服务。
1、以试点促进信息技术的集成化。
在支柱产业骨干企业和重点民营科技企业的60-80家试点企业中,按照“前期培训、制订方案、专家论证、项目招标、项目评标、项目实施、项目验收、跟踪服务”的工作步骤,高效有序地开展工作,提高企业加入WTO后的国际竞争能力。
(1)加快CAD向CAD/CAM/CAPP/CAE/PDM集成应用方向发展,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使这些企业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在产品的设计开发、工艺流程、订单供货、电子文档等方面的信息化应用能力,探索建立技术管理的新模式,促进产品快速开发和业务流程快速运转。(2)推广应用CRM(客户关系管理)、EDI(电子数据交换)等技术,增强企业市场创新能力。使这些企业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对企业内部和其供应链上各环节进行规划、统筹,以保证人、财、物、信息等各类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应用,从而达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满足顾客需求、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3)稳步推进ERP(企业资源计划)、MRPⅡ(制造资源计划)、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技术,增强企业管理创新和组织创新能力。
通过以上试点,使试点企业应用两项主题技术的比率达100%,形成生产工艺和装备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企业8-10家,企业管理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企业8-10家,培育出3-5家经济效益好、管理水平高、示范作用强的优秀企业,使之成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中新的核心企业、支柱企业、先导企业。
同时,在全市机电、纺织、服装、化轻等行业的150家企业中,加快以7项主题技术为主的普及推广,实施各类信息化项目150-200项。
2、以试点促进优势产业企业群信息技术的网络化。
现代制造业基地,迫切需要形成制造业产业的群体优势,拥有这种优势,才能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竞争国际化的发展格局下抢占先机,赢得主动。信息化技术在优势产业企业群中的应用,无疑是保持和发挥优势的一项重要举措。
结合我市支柱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将在“三药”科技、智能化城市交通车辆、动力机械和工程机械、输变电设备等目前具有一定优势和信息化基础的产业企业群中,进行信息技术网络化的积极探索,即:在“三药”科技产业,以省农用激素工程中心和生化手性工程中心、常隆化工、康美化工、药业股份、四药制药、动物药品厂为依托;在智能化城市交 通车辆产业,以戚机厂、戚研所、常客集团、武进剑湖车辆厂等企业为依托;在动力机械和工程机械产业方面,以常柴股份、常林股份、飞天集团、东风农机集团等企业为依托;在输变电设备产业,以常州输配电集团、华鹏变压器、森源开关有限公司、江苏上上电缆集团、太平洋电力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依托。一方面深化实施企业各自信息化技术,另一方面推进企业间的异地协同设计制造、供应链、动态联盟等新的管理技术,实现产业企业群内信息集成,促进企业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增强优势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加快形成现代制造业基地的支撑主体,使信息技术应用在优势产业年增长份额中所占比例达3个百分点以上。
3、以试点促进区域信息技术的社会化。
选择一个制造业比较发达的县(市)和乡镇进行试点,加大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力度。一是从县(市)、乡镇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地区行业特点和发展方向,制订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二是抓好一批不同层次、不同产业类型、各具特色的试点企业,增强示范性;三是分析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分步组织实施,坚持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四是推动辖市、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信息化,促进区域制造业信息化发展,加快实现区域信息技术的社会化。
(二)发挥咨询单位品牌软件优势和个性化服务特长,使常州成为咨询服务单位、信息化技术的汇集地。
1、加强舆论宣传服务。编制《常州市制造业信息化试点工作简报》(电子版和印刷版),通过技术创新网站、“生产力视窗”以及新闻媒体,大力宣传他们的软件优势、解决方案和成功案例,提高他们在常州的知名度。
2、加强软件演示服务。结合咨询服务单位自身工作,举办一系列 产品技术演示、软件赠送、培训等活动,展示他们的良好技术基础、经济实力和服务保障,组织各类软件演示活动不少于80次。
3、加强技术和人才培训。采取企业培训、推广应用机构培训、咨询服务单位培训、政府培训等多种形式,组织各类培训80-100次,培训人数6000-8000人。
4、加强项目实施策划服务。深入细致地了解每个咨询服务单位的成功案例,向他们推荐相对符合并有信息化需求的企业,为他们在常州找到合适的应用企业。同时,通过常州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实施信息化项目的成功案例,向外地同行企业进行宣传推广。
5、加强项目中介服务。通过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中心等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机构,加强咨询服务单位信息化技术中介,实施中介项目50-80项。
6、加强项目监理服务。建立信息化项目实施监理机制,结合企业信息化标准试点工作的开展,切实保护咨询服务单位的合法权益。
力争吸引80-100家外地咨询服务公司到常州扩大业务,其中5-8家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在我市形成制造业信息化技术超市。
(三)加快形成我市制造业信息化工作的公共服务平台。必须充分发挥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中心、监理中心和专家组的作用,强化政府部门的统筹规划、积极引导、组织协调作用,加快建立高起点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1、强化制造业信息化服务机构的作用。
信息化服务机构要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强化服务规范,为试点工作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市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中心要积极筹建“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制造业信息化软硬件产品演示中心”,以培训、演示、项目中介等为主要服务内容,组织各种行之有效的活动。
2、强化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的咨询和决策参考作用。
组建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集中信息化技术专家(包括咨询服务单位专家和高校教授)、企业管理专家(包括企业家和高校教授)等方面的人才,同时,制订相应的工作办法。专家组开展项目咨询、评价、验收的各类项目不少于100项;制订优势产业信息技术网络化实施方案;对试点地区可行性方案提出中肯的意见,为我市制造业信息化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3、强化制造业信息化项目实施监理作用。
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监理暂行单位必须根据自身职能,建立相应的工作规范和工作程序。要参照即将出台的国家企业信息化标准规范,着手开展企业信息化标准的试点工作;实施监理项目50-60项,为企业和咨询服务单位双方提供公正、客观的服务。
4、强化政府对制造业信息化的宏观引导作用。
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积极创造制造业信息化工作的良好环境。要及时以解试点企业、试点产业、试点区域信息化建设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引导全社会加大对制造业信息化的资金投入,积极争取上级科技经费的支持。凡被列入上级科技计划的制造业信息化项目,各地都必须按要求匹配到位;要制订推广应用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实施奖励办法;全面提高从事制造业信息化推广应用政府管理人员和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和信息化知识水平。
常州制造业信息化重点城市规划 篇2
1 世界制造要向“工业4.0”转变
1.1 什么是“工业4.0”
工业4.0概念源于2011年诺汉威工业博览会, 德国工业界提出的, 是第3次工业革命的升级版。他的核心就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产品、机器、资源和人的有机结合在一起, 通过物理信息通信技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的智能制造模式。
目前, 以互联网等信息技术重振制造业已经成为欧美发达国家的共识, 纷纷推出重振制造业的国家战略和计划, 如美国的“再工业化”、“制造业复兴”、“先进制造也伙伴计划”, 德国的“工业4.0”, 日本的“再兴战略”, 法国的“新工业法国”等等。
1.2“工业4.0”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2提升, 3降低:生产效率、资源综合利用率大幅提升, 研制周期、运营成本、产品不良率大幅下降。一切生产过程都是透明的, 使管理者能够清晰监控生产数据;让企业仓库井井有条, 高效无积压;有效解决粗放式的能源管理, 有效降低消耗和浪费;帮助管理者分析海量的信息数据, 为决策的制定献计献策。
意味着生产模式有集中向分散转变, 产品实现由大规模趋同性生产向规模化定制生产转变, 意味着由客户导向向客户全程参与的转变, 客户从产品的概念、设计阶段就参与进来, 还包括生产制造、物流等环节, 可以实现参与决策、选择样式、配置功能、组件等等, 最大限度提升客户体验。
1.3 机会和挑战
中国在工业1.0、2.0、3.0都没有赶上, 这次对于中国来说, 如果能够在国家战略层面好好规划, 做好顶层设计、出台相应政策、加强落实, 是个极好的机会。
但是中国企业的基础比较薄弱, 信息化、自动化程度较低, 要实现“工业4.0”挑战极大。
目前的现状是: (1)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2) 信息化水平不高;基础实施不足, 应用水平地。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改造生产方式和流程的意愿不足。 (3) 工业基础薄弱;4基:①基础零部件;②基础制造工艺;③基础材料;④产业基技术础。我国工业核心技术和关键工业严重受制于人, 经济和国防建设所需的关键材料, 核心零部件, 基础软件等主要依赖进口, 工业基础研究和公共服务能力不足, 产业自主性和控制力较弱, 严重影响产业安全和国防安全。 (4) 粗放低效。所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是中国必须面对的。
2 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变为制造业强国的发展战略, 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2025是制造强国“三步走”战略的第一个10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立足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际需要, 提出了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政策举措, 力争到2025年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中国制造2025的基本原则和实施路径应该是构建以市场为主体的产业生态系统和创新体系, 通过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有机互动, 实现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着力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中国制造2025提出5项方针:创新驱动、质量优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为人们提供了目标和路线图。互联网+, 面对工业4.0的机遇与挑战, 人们不应盲目跟从、一拥而上、照搬德国、美国和日本的, 而应该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 做好切合实际的规划, 我国优势是成本、规模和性价比上, 这是现阶段维持产业竞争的关键。目前和以后还有发挥的余地。
“互联网+”与“工业4.0”最大的共同点是具有相同的技术支撑, 都是建立在物联网、信息通信技术以及大数据分析等相关技术基础上, 通过网络与信息物理生产系统的融合来改变当前的产业生产与服务模式。两者更多的区别在于行业覆盖范围、技术要求程度、商业运作模式和运营主体都存在一定差异。与“工业4.0”相比, 产业互联网主要存在两大方面不同[1]。 (1) 产业互联网覆盖范围更广泛, 各行业都将被互联网化。而“工业4.0”的着眼点仍集中在工业制造业内部。 (2) 产业互联网主体更倾向中小企业。而“工业4.0”也会引导企业从“集中型”转变为“分散智能型”, 但仍具有一定的规模性和集聚性要求[1]。
3“互联网+”时代下常州电子信息行业的对策
总的原则是:着眼未来规划, 立足现实切入。有所为有所不为, 不急不躁, 不等不靠。
新时代的到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互联网+”, 人们欢喜也好、讨厌也罢, 肯定会来到。以后如何发展现在不得而知, 但方向不会有大的变化。不是想不想变而是必须变, 不是你想不想改而是必须改。所以我们要做好准备, 提前打好基础。
面对工业4.0和互联网+的机遇与挑战, 不应盲目跟从, 一拥而上, 而应该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 谋定而动。既不能畏缩不前, 更不能迷失方向。
3.1 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作用不亚于一场革命
以工业互联网、信息物理系统、制造业创新网络等为特征的智能工业, 将引领我国工业迈入转型发展的新时期。由于互联网的介入, 很多工业领域实现了智能化, 生产环节的智能化使制造也得到极大的提升。“互联网+”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 将使更多传统产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思维方式转型升级。
市政府要积极的宣传, 要组织专家、学者、企业多办讲座和研讨。让广大企业了解“互联网+”“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的理念和实质, 了解国际形势和国家战略, 了解国家的顶层设计、目标、方针、政策和路线图。常州企业要在专注现有的技术和市场基础上, 不断改进、创新、拓展。提升互联网思维, 逐步融合“互联网+”。在以后的产业竞争中赢得胜利。
3.2 影响、参与顶层设计
两化融合 (信息化和工业化) 和后来提出的两化深度融合是个很好的概念, 由于没有很好的顶层设计, 没有很好的战略部署和很好的实施路线图, 也没有在组织上保证, 效果不是特别理想。
“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必须要有良好的顶层设计、必须要在制度、组织、财力上的保证, 否则也是很难发挥效果。在“互联网+”这次机遇中, 我们常州企业要有所作为, 要主动去探索, 主动影响顶层设计。能参与顶层设计最好, 就是不能至少也要能影响顶层的设计。积极参与顶层标准制定, 最好能主导制定一些底层子标准, 如在光伏、石墨烯、轨道交通、智能电网、金融电子、3D打印等方面。
3.3 加强基础建设
“工业4.0”也好, “互联网+”也好, 都是基于网络平台, 里边的流程管理、跑的数据是基础。没有管理基础和数据基础, 信息化、智能化都是空话, 都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 空中楼阁中看不中用。网络平台好比是舞台, 舞台再好, 没有好的演员和剧本就是摆设。演员和剧本就是企业的基础管理和基础数据。
“互联网+”不是一家企业, 一个地方政府能够完成的, 建立国家、省级信息物理系统网络平台, 必须由国家层面来建设, 常州企业只能积极参与到建设中去。但企业可以打好、打牢企业管理基础。
“互联网+”不能代替人们的管理, 更不会自动提升管理, 企业要在融入“互联网+”的过程不管改进提升管理, 包括不断改进营销、设计开发、质量、生产工艺、安全、仓储、物流等各方面的流程, 提高效率、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质量、降低成本、降低能耗。这方面要进一步做好质量体系、管理体系, 如ISO9000、ISO14000、6σ等等的深化落实。
日本丰田汽车, 最核心竞争力不是他的发动机, 不是他的设计, 而是他的生产管理。保证了丰田车的高效、低耗、质量高。这是我们必须要好好学习的。
“互联网+”基于企业的流程和数据, 所以数据是基础, 企业要逐步把客户关系、营销、管理流程信息化, 再把生产工艺数据化、信息化, 再逐步把生产设备、零部件等数据化、信息化。首先采集数据并存储数据, 再分析、应用数据, 为以后的云计算、大数据提供支撑。
3.4 改造传统产业
“互联网+”不是让人们扔掉原来的产品、生产工艺, 恰恰相反的是要立足原来的产品、工艺、管理, 不断融合信息技术, 进入“互联网+”这个平台。
把信息技术这个“软件”嵌入到传统制造的这个“硬件”中, 并互联互通, 实现两化深度融合, 在一定程度上, 传统制造业要依托互联网等手段进行重构, 从以前传统的生产模式到现在的“智能技术系统”生产模式, 而与之相适应的营销、销售等方面都要得到相应的调整。
目前常州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还很低, 内部的管理都基本不成系统, 更不要说和别的系统互联互通。常州企业可以逐步在管理上如客户关系、生产工艺流程、仓储、物流、维护等方面建立系统, 要高屋建瓴、总体设计、分布实施。同时有能力的企业还可以逐步对生产设备进行改造, 逐步形成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慢慢做到智慧工厂、智能生产。
实际上, 这一切努力都是围绕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核心部分展开的。常州在机器人、软件、电商 (淘常州) 都有基础, 可以在“互联网+”发挥很多的作用。这不但是对传统制造的改进, 同时也是机器人、软件、电商等产业本身发展的极好机会。
3.5 创新驱动
“互联网+”战略, 要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要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转变, 要由资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 最后要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创新是主要的驱动力。
3.6 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一是推进创新平台建设。鼓励企业争创省级、国家级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 推进企业建设国家级检测中心。二是开展产学研结合。依托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和检测中心, 探讨产学研一体化新模式, 鼓励企业各项技术中心和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广泛的紧密合作关系, 条件成熟的可组建研究院, 组织实施前沿性技术研究、关键技术攻关, 共同攻克企业遇到的技术难题, 加快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速度。 (3) 强化人才支撑。将产业发展急需人才纳入政府海内外人才招聘目录, 享受有关待遇, 重点引进和培养创新型研发设计人才、更好地满足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 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推进技术创新模式由消化型为主向引进消化型与自主创新型并重转变。加强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整合重组国外研发机构和生产企业, 提高我市业技术水平, 增强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跨越式发展能力。加快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建设一些企业没有能力但又非常需要的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和检测中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不尊重原创者, 那中国以后的原创者会越来越少, 中国制造永远变不成中国创造。
3.7 培育大企业大集团, 发挥龙头带动效应
支持重点企业整合上下游企业、研发机构等产业链资源, 组建战略联盟。支持重点企业通过资本运作等方式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与联合。支持重点企业“走出去”, 在海外开展经济技术合作, 建立海外营销网络和区域营销中心, 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资源配置和价值链整合。
以后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智能工厂, 就像淘宝一样的 (自己不开店) 。自己不拥有生产设备, 但却有一个网络平台, 平台上拥有大量的智能工厂。平台运营客户关系、质量管理、过程的管理。订单管理、加工管理、销售管理、客户体验。常州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培育这样的企业。
3.8 大力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 (智能机器人、3D打印、软件)
智能机器人在智慧工厂、智能生产中将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智能机器人产业在我市尚处于培育期, 产业规模较小, 但成长很快。主要生产全自动点胶机器人、倒装芯片自动化焊接工作站、焊接机器人、涂敷机器人、包装机、组态式工程机械智能驾驶仪、新型堆垛机器人等。现有企业近10家, 已形成铭赛机器人、速骏电子等一批骨干企业。常州要进一步出台政策, 加大培育力度。智能机器人一方面作为智能制造的主要关键的生产设备将得到大量的使用, 另一方面借力“互联网+”智能机器人本身得到发展。
3D打印产业在常州初步了具备较好的产业基础和研发条件。戚研所在材料工艺方面的研究具有多年的积累, 目前已涉足无模化快速成形技术;机械研究总院江苏分院在数字化无模铸造精密成型机、激光烧结三维打印成型机等领域已有深入研究;西北工业大学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州中心拥有激光成型成套设备;江苏敦超电子有限公司的3D打印机及相关配套企业, 依托南京师范大学也已逐渐具备批量化生产能力, 相关产品和系列装备已进入市场;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和常州市第6元素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究的石墨烯材料, 作为3D打印的材料, 具备广泛的用途与超凡的属性;常州晨凯快速制造技术有限公司主要提供快速成型服务。另外, 在这一领域我市也与黄伯云院士等国内知名专家具有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基础。新产业革命即将到来, 常州要抓住这个机会。通过制定激励政策, 鼓励3D打印等技术的研发与推广, “3D打印”产业化将成长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软件产业的规模不大, 但在电商、金融电子、企业管理、通信、机电控制、新能源汽车等方面还是很有特色的。“物联网+”、智慧工厂、就是把信息技术这个“软件”嵌入到传统制造的这个“硬件”中, 并互联互通。并对传统设备进行嵌入式软件改造, 实现智能生产。“物联网+”对软件行业是个极大的机会。
3.9 人才培养
“物联网+”、智慧工厂、智能生产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1) 随着智能机器人的广泛应用, 手工作业人员将大幅减少。 (20对高端的信息技术开发人员, 对数据分析、挖掘的人员, 对智能设备的维护人员将有很大的需求。所以常州要今早布局, 储备人才。
常州有非常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资源, 这个就为智能设备的维护人员的培养提供保证, 现在的问题是, 要在教学大纲、师资培养上准备。常州也有几所高等学校, 可以在软件技术、嵌入式技术、网络技术、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等方面培养一些中高级人才。除了学校培养外, 企业培养是更重要的环节, 常州企业要有这个战略, 尽早人才布局。还可以通过人才引进, 打造常州人才高地。
4 结语
芜湖市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规划 篇3
(2002-2005)
《芜湖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规划》课题组
2002.9 芜湖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规划(2002-2005)
(审批稿)
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新形势下,中央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是国家科技部贯彻这一战略的重大举措。为实施好我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现根据国家科技部《“十五”期间地方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指导意见》,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芜湖市制造业与信息化现状分析
1、芜湖市制造业基本情况
2001年,我市全部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中(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制造业企业249户,实现工业增加值63.22亿元,实现利税30.84亿元,从业人员8.25万人,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5.0%、91.9%、92.6%和94.4%,其中,工业增加值占当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28.9%,由此,制造业在芜湖市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近年来,随着建材、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等三大制造业支柱产业的崛起和形成,我市制造业有了飞跃性的发展,并带动整个工业跃上了新台阶,芜湖市工业总量籍此由1998年的全省第6位上升到目前的第2位,三大支柱产业近两年的产值增长贡献率一直保持在85%以上。同时,海螺水泥、海螺型材、华亚管材等国内第一品牌的形成,使芜湖成为全国最大的水泥生产基地和亚洲最大PVC型材、管材生产基地,美的空调、日立空调、实达电脑、VDO汽车仪表等国内外一流品牌企业的落户芜湖,奇瑞轿车黑马般地崛起,带动了我市汽车零部件的发展。目前,我市制造业中水泥、空调等产品产量已居全国前列,随着国内外一些制造业巨头先后在芜湖设立生产基地和扩大规模,极大地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在不远的将来,芜湖将成为国内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2、芜湖市制造业信息化已初见成效
我市在“九五”期间,以制造业为重点,以CAD应用示范项目为突破口,实施“甩图板工程”。1997年至2000年,我市在机床、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服装等行业大力开展CAD应用工程技术开发与应用,并成立了市CAD技术推广应用服务中心,在政府的引导下,企业与国内有关高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在省“九五”攻关项目,在国家级CAD示范企业、省级CAD示范企业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完成了一项省“九五”攻关计划CAD项目,有3家国家级CAD示范企业、5家省级CAD示范企业,至2000年底示范企业产品CAD覆盖率达99.5%,主导产品CAD覆盖率达100%,设计人员CAD普及率99.6%,企业100%实现了甩图板。累计投入744万元,新增产值1.96亿元。产品开发周期平均缩短52%,大大地促进了企业科技进步,增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同时起到了示范作用,带动了全市其它企业的CAD技术应用,至200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0%的企业已不同程度地开展了CAD、CAPP、CAE、CAM、PDM等信息化技术应用,多数企业都建立了相应的信息化机构和内部局域网,通过实施“企业上网工程”,全市上网企业近4500户,其中有网站或主页的企业100多家。部分企业已开始电子商务应用,初步形成了一股信息化热潮,为我市“十五”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3、我市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必要性(1)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是制造业经济地位所决定的。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工业化国家,25%的人从业于制造业,70-80%物质财富来自制造业。由此可见,制造业信息化对提高制造业对地方经济贡献率的作用巨大。
(2)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是我市制造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全球制造业为竞争而合作、分工,形成全球化大趋势,主要特征:广泛利用别国生产能力及技术力量,自己可以不拥有生产设施与制造技术所有权的情况下,制造最终产品。以跨国制造公司为例:一是在全球建立营销网络,提供营销和售后服务;二是全球范围建立零部件加工制造网络,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信息化是其主要技术手段。由此我国目前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主要国家,我市力争成为华东制造业的基地,从生存与发展的需求出发,也应及时跟上制造业信息化的步伐。
4、我市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主要障碍
专项资金缺乏的障碍:据初步测算,仅以示范为例,建立数字化企业2家,系统集成示范企业4家,信息化基础建设企业8家,服务体系(培训中心)1家,初步估算,总投资约5000万元,如政府投入10%的引导资金约为500万元,大面积实施,投入将更大。
专门人才素质不适应障碍:有关专家指出制造业信息化推进的难度,不完全是资金、技术问题,更多的是非技术性因素,其中企业全员人才素质至关紧要。首先是决策管理人才素质与信息化相适应,企业主要决策者意识是第一层次,其次是管理人才与职工素质要与信息化相适应,此外,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管理理念变革、组织结构创新、生产流程重组,企业管理水平与之相适应。
专业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的障碍:我市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0%以上,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存在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理念与中小企业的对话问题,而我市现有科技服务体系尚在建立健全之中,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体系需从传统科技咨询服务机构中脱胎而出,需要一支专业化的队伍,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全程服务。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
围绕芜湖市“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根据国家科技部“十五”期间地方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指导意见,坚持“抓应用、创环境、促发展、见效益”,采用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以示范体系建设为重点,以社会化培训体系、咨询服务体系为支撑,政策环境和技术开发应用环境建设为保障,总体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使我市制造业信息化在广度、深度上跃上新台阶,增强我市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传统产业升级和推进相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
市政府侧重贯彻执行中央和省的政策,营造好环境,做好顶层设计,通过制定措施,以中介服务机构媒介,试点示范为先导,组织推广应用信息化技术和试点示范等。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双重作用,激励企业、信息化技术开发商、咨询服务机构等按市场机制良性运作。
2、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
坚持以企业为主、产学研结合。使企业成为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主要投资者、主要实施者和主要受益者。加入WTO后,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大趋势,企业必须尽快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要用信息技术武装自己,成为顺应千变万化的市场百变金刚,通过信息化发展先进生产力。企业为获得先进信息技术发展和壮大自己,必须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探索合作新模式,走出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信息化新路子。
3、坚持体制创新的原则
制造业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必须与企业的“三改一加强”,即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有机结合,企业信息化,领导是关键。企业信息化是一场革命,它不仅仅是推广应用软、硬件技术,涉及组织的重构和流程的再造,关系原有权力和利益格局的调整,也就是要体制创新。解决决策过程科学化、工作流程科学化、员工行为科学化,并要求企业的主要决策领导,全过程始终如一地坚决推进。
4、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企业信息化的目标是去掉个人和组织的不当习惯,通过科学决策、规范工作流程,来优化员工行为,我国1999年全要素生产率达39%,就是改革开放带来了人的自由度,人可以在最适合自己的岗位工作,企业能选择自己的方式来生产、经营。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需要大批既能掌握制造技术,又能掌握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管理人才和一般应用人才。因此要在重视和加强制造业信息化的多层次人才培训工作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方方面面信息化人才的积极性。
其次,企业要采用各种激励方法,形成激励机制,使制造业信息化与企业职工的中长期利益挂钩,解决好实施过程中与传统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冲突,使信息化的全过程贯穿以人为本的原则。
三、总体目标
“十五”期间,通过实施芜湖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培育一支制造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建立健全两大体系: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示范体系、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开展三个层面企业示范:数字化企业、信息技术集成、单元信息技术应用;加速实现四个资源共享:人力、知识、设备、信息资源共享。从而推进五个数字化进程:数字设计、数字化加工、数字化装备、数字化管理、网络环境基础下的企业数字化。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制造业产业群,为把芜湖建设成为国内先进水平的华东制造业基地和本省信息化工程示范基地奠定基础。
1、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示范体系
(1)一个示范区域:芜湖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市制造业集中区域和中坚力量,力争建设成为全市制造业信息化重点示范区域。通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使区内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技术应用率90%以上,制造业产业规模占全市制造业比重达60%以上,成为全市制造业基地和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示范区域,带动全市县区工业小区及制造业的发展。
(2)44家以上企业示范和应用,其中培育数字化示范企业2家,信息技术集成示范企业4家以上,单元信息技术应用示范企业8家以上,并带动30家以上企业推广应用。示范企业中新产品贡献率达到30%,技术进步的贡献使年经济增长提高5%-10%,新产品开发周期缩短1/2-1/3,生产周期缩短20%-50%,劳动生产率提高8-10%。
2、技术咨询服务体系方面:建立制造业信息化网站1个,建立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3家,建立制造业信息化咨询服务中心4家。
3、培育一支队伍:分别就企业决策层、管理层、应用层滚动开展信息化人才培训,计划三年内完成8000人次以上信息人才培训。
4、在四个资源共享方面:以建立示范企业信息化资源库为基础,逐步扩充为涉及市内外资源的综合信息资源库。
四、主要任务 我市以实施制造业信息化专项和示范体系建设为突破,在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中,我市重点完成以下几个方面任务:
1、营造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实施的良好环境
制造业信息化的推进,需要一个良好环境,政府主要创造政策法规环境、技术开发应用环境,为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提供必要的“阳光”、“空气”、“营养”和“土壤”。为此,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营造透明、公平、公正的政策环境
制定地方技术政策和实施意见,支持示范企业申报和承担各级财政经费扶持的信息化项目,申报信息化成果并予奖励。(2)营造良好的技术推广和应用环境
举办各类制造业信息化展示会、推介会、交流会、学术报告会、研讨会,营造制造业信息化氛围。
利用芜湖软件园、芜湖科技信息中心的场地、设备,为制造业企业、软件商、服务商等提供培训条件,形成信息化技术培训平台。
建立专家人才资源库,为制造业信息化提供多梯次的人才资源。组建“芜湖市制造业信息化服务联盟”。加强统计、分析,在建立本地区制造业信息化产业综合信息库(包括制造企业、软件企业、咨询服务机构等)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协作、交流等活动,在平等、自律的原则下,形成制造业信息化服务联盟,共同推进我市制造业信息化。
2、建立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体系
根据我市制造业企业的产业类型、区域密集度、产业代表性等情况,以典型试点示范,面上推广应用,抓好“一区三层”,带动不同行业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提高全行业信息化水平。
(1)以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重点,培育成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区域
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省级高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近年来经济高速增长,初步形成新型建材、电子电器、汽车及零部件三大产业。因此,通过规划引导政策落实,使区内若干大中型企业作为制造业信息化的排头兵,加速我市工业化的进程。
(2)以“九五”CAD示范企业为基础,开展三个层次的企业信息化示范活动
A、培育数字化重点示范企业
选择已具备较好信息化基础的2家优势企业,支持其在实现各项信息集成的基础上,按现代集成制造思想和网络化制造发展趋势,完成适合集团各分部和动态联盟各主体的基于网络的快速响应制造系统的构建,力争在异地设计、异地制造等关键技术方面有所突破,以达到人力、知识、设备、制造信息等资源的共享和市场化。按“数字化企业”思想,逐步实现产品设计数字化、企业管理数字化、生产工艺数字化、制造基础装备数字化和在网络环境基础下的企业数字化。
B、培育信息技术集成示范企业
扶持单元信息技术应用较好的4家以上企业,开展企业信息技术集成示范,解决好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逐步消除信息孤岛,完成企业内部各单元技术之间的信息局部或全面集成。
C、培育单元信息技术应用示范企业
单元信息技术是制造业信息化要解决的最基本问题,我市引导和促进8家以上企业按集成的思想,在总体规划指导下,推广应用PDM(产品数据管理)、CAPP(计算机辅助设计工艺)、三维CAD应用、RPM(快速成型制造)、MRPⅡ(制造资源计划)等信息化技术,培育一批单元信息技术应用示范企业,带动众多的中小企业。加入技术开发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化或生产过程信息化等单元技术及适用集成技术的应用行列。
3、构建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咨询服务体系
我市信息化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基础薄弱,需要联合与制造业信息化相关的行政事业机构、专门协会、民营中介服务机构、高校科研院所的力量构筑三大网络,形成我市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1)信息网络
整合已有科技信息网、技术创新网,开通本市制造业信息化网站,在建立有关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数据库的基础上,沟通本地企业与国内重点制造业信息化专业网站、著名厂商和服务机构、有关院所的联系,构筑开放式的制造业信息化网,搭建制造业企业需求和信息化技术销售商、服务商产品(服务)信息发布与交易平台、教育与培训平台、协作网络平台等。
(2)咨询服务网络
发挥科技信息中心、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安徽省软件工程中心芜湖分中心、芜湖CAD推广应用中心等中介机构协同作用,并与市内外相关企业合作,组建复合型芜湖制造业咨询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方案咨询、需求诊断和分析、软件选型、工程监理、技术支持等服务,带动制造业信息化咨询服务产业发展。
(3)人才培训网络
人才是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的决定因素,要用好现有人才,引进紧缺人才,留住骨干人才。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条件和环境,充分利用现有培训资源,逐步整合形成制造业信息化人才培训网络。即发挥市人才培训中心、市科技信息中心、民营的培训机构及在芜高校的设施,为企业培训制造业信息化方面的人才。
4、抓好一批重点项目,推广应用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到2005年,推广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如CAD、ERP(企业资源计划)、PDM(产品数据管理)、CRM(客户关系管理)、OA(办公自动化系统)、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加强本市经济、科技部门合作和项目集成,共投资1.2亿元,重点实施13个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项目,预计可新增产值5亿元,利税约1亿元。
五、保障措施
1、组织落实
(1)成立由市政府分管市长任组长,科技、计划、经贸、财政、开发区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芜湖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领导小组,组织指导全市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建立例会制度,研究和决策制造业信息化重大问题。
(2)聘请市内外专业人员成立芜湖制造业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对全市制造业信息化开展调研,筛选示范企业,指导中介服务机构,立项审查。工程技术规范制度、工程过程监理和鉴定验收等工作。并为政府部门制订制造业信息化的规划和政策提供决策咨询。
2、政策落实
制定有关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实施意见》,以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规范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开发商、销售商、服务机构等的行为,明确有关鼓励措施,如修改《芜湖市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认定办法》,把制造业信息化实施状况列入申报条件等,营造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良好政策环境。
3、调整资金投入策略
芜湖市财政加大对制造业信息化的引导资金投入力度,安排专项经费,建立芜湖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专项资金:用于引导示范企业自筹资金为主,实施企业信息化;支持市内外软件企业与示范企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实现“双赢”;扶持软件开发、中介服务机构建设;资助企业制订信息化方案等。
4、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展会、讲座、论坛、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以及网站等多种渠道,广为宣传,组织有关部门、企业到示范企业参观交流,创造有利于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实施的良好社会环境。
六、实施进度
2002年:完成规划研究,培训人员1000人次。
2003年:制定芜湖市《关于支持制造业信息化的意见》;7家企业进入信息技术集成和单元信息技术应用示范行列,培训3000人次;举办1期以上推介会。
2004年:7家企业进入信息技术集成和单元信息技术应用示范行例,培训3000人次,举办一次技术交流会。
常州电子制造项目实施方案 篇4
实施方案
泓域咨询/ / 规划设计/ / 投资分析
常州电子制造项目实施方案
电感器上游行业是电子材料制造业。作为新型电子元器件,片式电感器的原材料与传统的电子元器件有较大不同。片式电感器的上游原材料包括银浆、铁氧体粉、介电陶瓷粉、磁芯、导线等。
该电感设备项目计划总投资 5766.52 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4872.45 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84.50%;流动资金 894.07 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15.50%。
达产年营业收入 6272.00 万元,总成本费用 4997.09 万元,税金及附加 97.89 万元,利润总额 1274.91 万元,利税总额 1548.65 万元,税后净利润 956.18 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 592.47 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22.11%,投资利税率 26.86%,投资回报率 16.58%,全部投资回收期 7.53年,提供就业职位 91 个。
坚持“三同时”原则,项目承办单位承办的项目,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建设项目有关消防、安全、卫生、劳动保护和环境保护管理规定、规范,积极做到: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确保各种有害物达标排放,尽量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综合利用水平。
......电感器作为电子线路三大基础元件之一,被广泛应用在电脑、消费电子、通讯设备等各电子领域。按结构分电感可分为插裝式和贴片式(又称片式)两大类,而片式电感又分为叠层型、绕线型、和薄膜型三种,前两种最为常见。现阶段,叠层片式电感占全部电感器的市场份额最多,约 85%。
常州电子制造项目实施方案目录
第一章
申报单位及项目概况
一、项目申报单位概况
二、项目概况
第二章
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分析
一、发展规划分析
二、产业政策分析
三、行业准入分析
第三章
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分析
一、资源开发方案。
二、资源利用方案
三、资源节约措施
第四章
节能方案分析
一、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
二、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
三、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
第五章
建设用地、征地拆迁及移民安置分析
一、项目选址及用地方案
二、土地利用合理性分析
三、征地拆迁和移民安置规划方案
第六章
环境和生态影响分析
一、环境和生态现状
二、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三、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四、地质灾害影响分析
五、特殊环境影响
第七章
经济影响分析
一、经济费用效益或费用效果分析
二、行业影响分析
三、区域经济影响分析
四、宏观经济影响分析
第八章
社会影响分析
一、社会影响效果分析
二、社会适应性分析
三、社会风险及对策分析
附表 1: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附表 2:土建工程投资一览表
附表 3:节能分析一览表
附表 4:项目建设进度一览表
附表 5:人力资源配置一览表
附表 6: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
附表 7:流动资金投资估算表
附表 8:总投资构成估算表
附表 9: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
附表 10:折旧及摊销一览表
附表 11:总成本费用估算一览表
附表 12: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附表 13:盈利能力分析一览表
第一章
申报单位及项目概况
一、项目申报单位概况
(一)项目单位名称
xxx 公司
(二)法定代表人
汤 xx
(三)项目单位简介
公司在发展中始终坚持以创新为源动力,不断投入巨资引入先进研发设备,更新思想观念,依托优秀的人才、完善的信息、现代科技技术等优势,不断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以实现公司的永续经营和品牌发展。公司是全球领先的产品提供商。我们在续为客户创造价值,坚持围绕客户需求持续创新,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厚积薄发,合作共赢。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专注于产品,致力于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各种生产流水线工艺的自动化智能化改造,为客户设计开发各种产品生产线。
公司坚持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不断推动转型升级,使产品在全球市场拥有一流的竞争力。公司及时跟踪客户需求,与国内供应商进行了深入、广泛、紧密的合作,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和新科技在全球信息化的浪潮中持续发展,致力成为业界领先且具鲜明特色的信息化解决方案专业提供商。
公司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企业对于产品和服务的前瞻性研发布局。公司所属行业对产品和服务的定制化要求较高,公司技术与管理团队专业和稳定,对行业和客户需求理解到位,以及公司不断加强研发投入,保证了产品研发目标的实施。未来,公司将坚持研发投入,稳定研发团队,加大研发人才引进与培养,保证公司在行业内的技术领先水平。
(四)项目单位经营情况
上一年度,xxx 投资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3517.39 万元,同比增长 26.95%(746.72 万元)。其中,主营业业务电感设备生产及销售收入为 3072.71万元,占营业总收入的 87.36%。
根据初步统计测算,公司实现利润总额 857.75 万元,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 109.46 万元,增长率 14.63%;实现净利润 643.31 万元,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 117.86 万元,增长率 22.43%。
上年度营收情况一览表
序号 项目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合计 1
营业收入
738.65
984.87
914.52
879.35
3517.39
主营业务收入
645.27
860.36
798.90
768.18
3072.71
2.1
电感设备(A)
212.94
283.92
263.64
253.50
1013.99
2.2
电感设备(B)
148.41
197.88
183.75
176.68
706.72
2.3
电感设备(C)
109.70
146.26
135.81
130.59
522.36
2.4
电感设备(D)
77.43
103.24
95.87
92.18
368.73
2.5
电感设备(E)
51.62
68.83
63.91
61.45
245.82
2.6
电感设备(F)
32.26
43.02
39.95
38.41
153.64
2.7
电感设备(...)
12.91
17.21
15.98
15.36
61.45
其他业务收入
93.38
124.51
115.62
111.17
444.68
上年度主要经济指标
项目 单位 指标 完成营业收入
万元
3517.39
完成主营业务收入
万元
3072.71
主营业务收入占比
87.36%
营业收入增长率(同比)
26.95%
营业收入增长量(同比)
万元
746.72
利润总额
万元
857.75
利润总额增长率
14.63%
利润总额增长量
万元
109.46
净利润
万元
643.31
净利润增长率
22.43%
净利润增长量
万元
117.86
投资利润率
24.32%
投资回报率
18.24%
财务内部收益率
22.74%
企业总资产
万元
12524.99
流动资产总额占比
万元
25.01%
流动资产总额
万元
3131.98
资产负债率
33.39%
二、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1、项目名称:常州电子制造项目
2、承办单位:xxx 公司
(二)项目建设地点
某某经济合作区
常州,简称常,别称龙城,是江苏省地级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心城市之一、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文化旅游名城。截至2018 年,全市下辖 5 个区、代管 1 个县级市,总面积 4375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 261平方千米,常住人口 472.9 万人,城镇人口 342.8 万人,城镇化率 72.5%。常州地处中国华东地区、江苏南部,是扬子江城市群重要组成部分,北濒长江、东临太湖、西倚茅山、南扼天目山麓;与上海、南京两大城市等距相望。常州市属长江下游平原,兼有高沙平原和山丘湖圩,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有圩墩新石器遗址、春秋淹城、天宁寺、红梅阁、文笔塔、藤花旧馆、舣舟亭、太平天国护王府、瞿秋白纪念馆、中华恐龙园、天目湖、金坛茅山风景区、嬉戏谷、东方盐湖城、华夏宝盛园等景点。常州是一座有着 3200 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春秋末期(前 547 年),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札封邑延陵,开始了长达 2500 多年有准确纪年和确切地名的历史。西汉高祖五年(前 202 年)改称毗陵。西晋武帝太康二年(281 年),改置毗陵郡。自此,常州历朝均为郡、州、路、府治所,曾有过延陵、毗陵、毗坛、晋陵、长春、尝州、武进等名称,隋文帝开皇九年(589 年)始有常州之称。2019 年,常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7400.9 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 6.8%,增速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7 个百分点。
(三)项目提出的理由
片式电感的上游原材料包括银浆、铁氧体粉、介电陶瓷粉、磁芯、导线等。下游行业主要是通讯、电脑、消费类电子、小家电、卫星通讯以及汽车电子等领域的终端电子产品制造业。这些终端产品小型化和多功能化的发展趋势,为新型片式电感的应用提供了日趋广阔的前景。
电感器被广泛应用在电脑、消费电子、通讯设备等各电子领域。2018年我国电感器行业销售规模超过 700 亿只。现阶段,叠层片式电感占全部电感器的市场份额最多,约 85%。随着消费者对手机等数码产品的要求提高和手机行业的竞争加剧,国内外市场对电感器件的需求迅速提升。截止2018 年底,我国电感器行业销售规模已经超过 700 亿只,销售收入达 100亿以上。电感器行业分析指出,手机,作为电感销量的半壁江山,受益于智能机出货量提高,对电感器件的需求量有着 3-4 倍的提高。单机电感数从功能机中平均 20-30 个增长到智能机中的 80-100 个,主要原因在于须隔离的信号越来越多。
(四)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项目主要产品为电感设备,根据市场情况,预计年产值 6272.00 万元。
电感器上游行业是电子材料制造业。作为新型电子元器件,片式电感器的原材料与传统的电子元器件有较大不同。片式电感器的上游原材料包括银浆、铁氧体粉、介电陶瓷粉、磁芯、导线等。
根据电感器行业分析数据显示,2013 年我国对电感需求量达到1505 亿只,需求量同比增长 32.91%,2014 年达到 1969 亿只,2015 年底达到 2056 亿只。其中,2013 年中国市场对片式电感需求量达到1438 亿只。2013-2015 年我国市场对电感需求量的复合增长率达到10.97%。数据还显示,2014 年我国电感器行业销售规模达到 93 亿元,2015 年底近99 亿元。
2016 年,我国电感器行业销售规模已经超过 700 亿只,销售收入达 100 亿以上。电感器行业现状分析指出,手机,作为电感销量的半壁江山,受益于智能机出货量提高,对电感器件的需求量有着 3-4 倍的提高。单机电感数从功能机中平均 20-30 个增长到智能机中的 80-100 个,主要原因在于须隔离的信号越来越多。
2017 年,我国电感器产品正朝着微型化、高频化、低损耗、集成化的方向发展,其中,由于各个电子行业产品在功能特性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因此,不同的电子制造行业对于电感器的需求也各有各的侧重点。
2018 年,我国多家汽车企业已经明确表示未来发展方向是搭载新能源的智能化汽车,其根本原因是全球多个国家或已制定明确战略目标,或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车。以中国为例,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在 2019-2020 年乘用车企业的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要求分别为 8%、10%和 12%,以此计算出在 2019-2020 年新能源汽车产量需达到 95 万、132 万和 181 万辆。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及智能移动设备的飞速发展,电子产品市场前景广阔,给电感器行业提供了一个极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可谓,守得云开见月明。传统的插装电感器已不能适应下游电子整机的需求,而体积小、成本低、屏蔽性能优良、可靠性高、适合于高密度表面安装的一体成型电感在移动通讯、计算机、汽车电子、高分辨电视、广播卫星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逐步成为电感市场的主流发展方向。
未来电感器的发展将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展:第一是小型化。传统绕线型片式电感器通常采用微小工字型磁芯,经绕线、焊接、电极成型,再由塑封等工序制成。第二是高感量。受技术限制,高感量电感器领域主要是传统电感的天下,随着成型技术和磁粉材料技术的提高,片式电感器的电感量范围不断得到提升,市场需求量也随之飙升。第三是低损耗大功率化。随着芯片的低压大电流化发展趋势,以
及低功耗绿色产品的环保需求,必然也要求周边元器件具有较低的直流电阻和较高的耐受电流能力。
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起一个传统与新型产品兼顾的电感器产业,并具有相当经济规模,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一定地位。但我国电感器件产业大而不强,新型片式电感器件所占的份额较小,因此我们要狠抓技术创新、产业做大做强和优化产品出口结构这三个环节,推动我国电感器产业的发展。
采取灵活的定价办法,项目承办单位应当依据原辅材料的价格、加工内容、需求对象和市场动态原则,以盈利为目标,经过科学测算,确定项目产品销售价格,为了迅速进入市场并保持竞争能力,项目产品一上市,可以采取灵活的价格策略,迅速提升项目承办单位的知名度和项目产品的美誉度。坚持把项目产品需求市场作为创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市场的变化合理调整产品结构,真正做到市场需要什么产品就生产什么产品,市场的热点在哪里,创新工作的着眼点就放在哪里;针对市场需求变化合理确定项目产品生产方案,增加产品高附加值,能够满足人们对项目产品的需求。
(五)项目投资估算
项目预计总投资 5766.52 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 4872.45 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84.50%;流动资金 894.07 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15.50%。
(六)工艺技术
投资项目所需要的原材料、辅助材料实行统一采购集中供应,并根据所需原材料的质量、价格、运输条件做到货比三家。
遵循“高起点、优质量、专业化、经济规模”的建设原则,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高效率专用设备,使用高质量的原辅材料,稳定和提高项目产品质量,制造高附加值的产品,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高效率专用设备,使用高质量的原辅材料,稳定和提高产品质量,制造高附加值的产品,提高项目承办单位市场竞争能力。
(七)项目建设期限和进度
项目建设周期 12 个月。
该项目采取分期建设,目前项目实际完成投资 3526.98 万元,占计划投资的 61.16%。其中: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2428.40 万元,占总投资的68.85%;完成流动资金投资 1098.58,占总投资的 31.15%。
项目建设进度一览表
序号 项目 单位 指标 1
完成投资
万元
3526.98
1.1
——完成比例
61.16%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万元
2428.40
2.1
——完成比例
68.85%
完成流动资金投资
万元
1098.58
3.1
——完成比例
31.15%
(八)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
该项目总征地面积 19196.26平方米(折合约 28.78 亩),其中:净用地面积 19196.26平方米(红线范围折合约 28.78 亩)。项目规划总建筑面积 31865.79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主体工程 23078.24平方米,计容建筑面积 31865.79平方米;预计建筑工程投资 2237.08 万元。
项目计划购置设备共计 69 台(套),设备购置费 2220.68 万元。
(九)设备方案
项目承办单位在选择设备时,要着眼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最大限度地保证产品质量的需要,努力提高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程度,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能源降低生产成本和检测成本。项目承办单位通过对相关工艺设备、检测设备生产厂家的技术力量及信誉程度进行详细的了解,并通过现场参观、技术交流等方式,对生产厂家的生产设备、质量控制等环节进行较全面的对比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初步确定在交货期、质量保障、价格优惠、售后服务及付款方式等方面都有一定优势的厂家。
项目拟选购国内先进的关键工艺设备和国内外先进的检测设备,预计购置安装主要设备共计 69 台(套),设备购置费 2220.68 万元。
第二章
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分析
一、发展规划分析
(一)建设背景
电感器作为电子线路三大基础元件之一,被广泛应用在电脑、消费电子、通讯设备等各电子领域。按结构分电感可分为插裝式和贴片式(又称片式)两大类,而片式电感又分为叠层型、绕线型、和薄膜型三种,前两种最为常见。现阶段,叠层片式电感占全部电感器的市场份额最多,约 85%。
随着消费者对手机等数码产品的要求提高和手机行业的竞争加剧,国内外市场对电感器件的需求迅速提升。到 2015 年底,我国电感器行业销售规模已经超过 700 亿只,销售收入达 100 亿以上。手机,作为电感销量的半壁江山,受益于智能机出货量提高,对电感器件的需求量有着 3-4 倍的提高。单机电感数从功能机中平均 20-30 个增长到智能机中的 80-100 个,主要原因在于须隔离的信号越来越多。
手机的无线功能发展迅速,从 2G、3G、4G 到未来的 5G,从蓝牙、Wifi 到 NFC。手机中射频元件的数量一直在持续提升的原因在于向下兼容。任何手机必须向下兼容,4G 手机需要覆盖 2G 和 3G。WiFi、NFC
等天线的引入亦要求更多更小更精密的滤波器、电感器等。频段的增加加大了射频元件的使用数量。
2015 年末至今,多家汽车企业已经明确表示未来发展方向是搭载新能源的智能化汽车,其根本原因是全球多个国家或已制定明确战略目标,或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车。以中国为例,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在 2018-2020 年乘用车企业的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要求分别为 8%、10%和 12%,以此计算出在 2018-2020 年新能源汽车产量需达到 95 万、132 万和 181 万辆。
目前来看,汽车的创新 70%来源于汽车电子产品,汽车电子平均ASP 占整车成本已经从上世纪 70 年代的 4%增长到现在 30%左右,其中新能源汽车和纯电动车比例更高,达 50%以上。汽车电子 ASP 增长的根本原因在于单车电子元器件数量的激增,光磁性器件单车 ASP 可达4000-5000 元。汽车电子信息智能化发展领域有四大方向:1)集成安全系统、2)适应巡航系统、3)防撞车和防撞报警系统、4)通讯系统及电子导航。目前,以 ADAS 为核心技术的自动驾驶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如何提高驾驶员与汽车间的交互性则依赖于汽车同外部环境的信息交换,关键是车用雷达、声波等零部件。
一个倒车雷达中所应用到的磁性器件数量多种多样。首先,信号发生器端必须有由振荡器产生的频率可调的超声波或其他波,国内常见频率在 40KHz 或 58KHz,改变电感和电容的值即可改变振荡频率,简而言之,电感等元件是标配。其次是接收端,其中滤波器可剔除干扰波段,如余振等。整体上对于探测精度和距离的提升都对电磁器件的质量和数量有更大的需求。到 2019 年,大部分汽车有望装备自动停车功能,届时,单车探测器数量将会进一步提高,达到 8-12 个,需大量变压器和电感元件。
(二)行业分析
片式电感的上游原材料包括银浆、铁氧体粉、介电陶瓷粉、磁芯、导线等。下游行业主要是通讯、电脑、消费类电子、小家电、卫星通讯以及汽车电子等领域的终端电子产品制造业。这些终端产品小型化和多功能化的发展趋势,为新型片式电感的应用提供了日趋广阔的前景。
电感器上游行业是电子材料制造业。作为新型电子元器件,片式电感器的原材料与传统的电子元器件有较大不同。片式电感器的上游原材料包括银浆、铁氧体粉、介电陶瓷粉、磁芯、导线等。
由于整个片式元器件制造工艺都围绕材料以及对原材料的物理化学加工展开,一方面原材料的电气化学参数影响电子元器件的电气参
数水准,影响到元件能否达到某些特殊电器参数要求,另一方面基础材料的物理机械参数性状,也影响元器件的工艺可行性和工艺成本,因此本行业对原材料产品品质、供应能力、性能稳定性的要求较高。为了保证原材料产品的稳定性,同时保护行业公司的原材料配方等商业机密,行业公司通常都与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高效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已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及持续供应能力。
被动电子元器件主要应用于信息、通讯及消费性电子产品等三大类。从全球来看,被动元器件下游市场应用最多的是消费性电子产品(约占 26%),其次分别为通讯产品(约占 25%)、信息产品(约占21%),其余为汽车用电子产品、工业及其它产品等(约占 28%)。无论是全球市场还是国内市场电子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都给上游电子元器件产业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电感器作为三大被动电子元器件之一,下游应用结构与被动电子元器件有很大的相似性。
未来,智能手机、平板、可穿戴设备、智能电视、智能家居、智能汽车、LED 照明将是电感器需求的主要领域。
(三)市场分析预测
电感器被广泛应用在电脑、消费电子、通讯设备等各电子领域。2018 年我国电感器行业销售规模超过 700 亿只。现阶段,叠层片式电
感占全部电感器的市场份额最多,约 85%。随着消费者对手机等数码产品的要求提高和手机行业的竞争加剧,国内外市场对电感器件的需求迅速提升。截止 2018 年底,我国电感器行业销售规模已经超过 700 亿只,销售收入达 100 亿以上。电感器行业分析指出,手机,作为电感销量的半壁江山,受益于智能机出货量提高,对电感器件的需求量有着 3-4 倍的提高。单机电感数从功能机中平均 20-30 个增长到智能机中的 80-100 个,主要原因在于须隔离的信号越来越多。
手机的无线功能发展迅速,从 2G、3G、4G 到未来的 5G,从蓝牙、Wifi 到 NFC。手机中射频元件的数量一直在持续提升的原因在于向下兼容。电感器行业现状指出,任何手机必须向下兼容,4G 手机需要覆盖 2G 和 3G。WiFi、NFC 等天线的引入亦要求更多更小更精密的滤波器、电感器等。频段的增加加大了射频元件的使用数量。
一方面全球汽车数量持续稳定增长且电气化加剧,另一方面新能源/电动汽车放量,我国走在世界前列。6 月在北京召开的 2018 年国际电动汽车示范城市及产业发展论坛上,科技部指出,到 2018 年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 50 万辆,保有量超 100 万辆,各占全球 50%。自 2010 年国家大力发展电动汽车以来,我国电动汽车电池的能量密度每隔四年提高一倍、成本降低 50%。会议指出将积极把自动驾驶融入到
未来电动汽车产品当中。智能汽车中,全部磁性器件的价值量可达四千至五千元,是传统汽车的 2 到 4 倍,带来投资机会。
2018 年末至今,多家汽车企业已经明确表示未来发展方向是搭载新能源的智能化汽车,其根本原因是全球多个国家或已制定明确战略目标,或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车。以中国为例,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在 2018-2020 年乘用车企业的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要求分别为 8%、10%和 12%,以此计算出在 2019-2020 年新能源汽车产量需达到 95 万、132 万和 181 万辆。
目前来看,汽车的创新 70%来源于汽车电子产品,汽车电子平均ASP 占整车成本已经从上世纪 70 年代的 4%增长到现在 30%左右,其中新能源汽车和纯电动车比例更高,达 50%以上。电感器行业现状指出,汽车电子 ASP 增长的根本原因在于单车电子元器件数量的激增,光磁性器件单车 ASP 可达 4000-5000 元。汽车电子信息智能化发展领域有四大方向:1)集成安全系统、2)适应巡航系统、3)防撞车和防撞报警系统、4)通讯系统及电子导航。目前,以 ADAS 为核心技术的自动驾驶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如何提高驾驶员与汽车间的交互性则依赖于汽车同外部环境的信息交换,关键是车用雷达、声波等零部件。
5G 仍将会是电子板块核心发展主线。一方面,5G 确定性趋势下从传输网、核心网到终端设备,都将引来新一轮创新渗透,无论是 5G 宏基站新一轮建设周期下 PCB 或射频前端器件的加速放量,抑或是智能机、汽车电子等各细分领域对电感元器件的用量或材料升级;另一方面,5G 加速落地将使得智能驾驶、AR/VR 等领域创新应用具备普及基础,有望催动新一轮电感器产业创新大周期。
二、产业政策分析
顺应时代发展大势,充分认清工业强省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提高站位、凝聚共识,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深入落实工业强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抓一批体量大后劲强的骨干企业、可持续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有基础有承载能力的重点园区、链条长成体系的产业集群,构建起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坚持规划先行,突出项目支撑,强化招商合作,注重改革创新,发挥企业家作用,保障要素供给,推动工业总量进位、产业结构优化、发展质效提升。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着力点,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是深入实施改革、扶贫、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四大攻坚战”的必然要求,是加快实现工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的内在需要。
长期以来,工业互联网、云平台等网络基础设施不健全,加之缺乏一批集战略资讯、架构设计、实施方案、运营评估于一体的整体解决方案提
供商,支撑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不完善,制约着我省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进程。对此,我省不仅从政策层面确立具体举措,而且在全省分片区、分批次举办深化两化融合发展培训班,着力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
投资项目的建设可以大幅度提升项目产品的生产、研发水平,有利于促进我国相关行业稳定健康发展;项目承办单位具有较高项目产品制造工艺技术、生产设备和新产品的研发能力,近年来,项目承办单位在消化、吸收国际先进项目产品制造技术的基础上,持续加大对项目产品生产技术及相关材料的研发投入,形成了在国内同行业领先的技术优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 2019 年要重点抓好七项工作,其中第一项就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这一任务同前两年一脉相承,2016 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振兴实体经济,2017 年强调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可以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既是前两年中央经济工作思路的继承和延续,也是对当前经济工作重点的进一步聚焦和深化,反映了中央对实体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也蕴含了经济工作的重要政策取向。
三、行业准入
xxx 公司于 20xx 年 xx 月通过 xxx 公司所在地相关部门立项和其它必要审批流程,达到行业准入条件。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和谐之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就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中小企业量大面广,提供就业岗位多,吸纳就业人员多,这对缓
解就业压力具有非常重要作用。目前,中小企业提供了 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 80%以上在中小企业实现了再就业,大量农民工主要在中小企业务工。近年来不少高校毕业生也把中小企业作为就业的重要选择,相当数量军队退役人员在中小企业实现就业。大企业随着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在提高生产效率和增加财政收入方面作用突出,但在解决就业方面的作用却逐渐减小。所以,缓解就业压力,仅指望大企业是不行的,就是要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发展得好,人们的收入就能提高,社会就更加和谐稳定。中小企业是推动创新的生力军。近年来,我国 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当前,中小企业创新活动更加活跃、创新领域更加广泛,不仅在原有的传统产业中保持旺盛活力,而且在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咨询、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中成为新兴力量。2014 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 13 万亿元,同比增长 25%,其中网络零售额增长 49.7%,绝大部分都是中小企业贡献的。目前,中小企业已占全国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以上,要完成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的任务,就必须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充分调动和发挥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实施创新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国家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是明确的、一贯的,而且是不断深化的,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更不是过河拆桥式的策略性利用。对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三个没有变”的判断:“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
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我们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我们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没有变。”同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写入党章和宪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不会变的,也是不能变的。进入新时代,中国的民营经济只会壮大、不会离场,只会越来越好、不会越来越差。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建立完善企业自主决策、融资渠道畅通,职能转变到位、政府行为规范,宏观调控有效、法治保障健全的新型投融资体制。改善企业投资管理,充分激发社会投资动力和活力,完善政府投资体制,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创新融资机制,畅通投资项目融资渠道。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智能制造工程,围绕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新模式开展应用,建设一批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引导产业智能升级。支持民营企业开展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工作,建设一批试验验证平台,开展标准试验验证。加快传统行业民营企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
第三章
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分析
一、资源开发方案
该项目为非资源开发类项目,其生产经营过程未对环境资源进行开发,无资源开发方案。
二、资源利用方案
(一)土地资源
该项目选址位于某某经济合作区。
园区不断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显著提升。国家高新区土地利用程度总体良好,土地利用结构相对合理,土地利用效率、投资强度和效益方面均处全国先进行列,已日渐成为节约集约用地的先导区和示范区。根据国土资源部 2014 年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国家高新区综合容积率为 1.00,工业用地综合容积率为 0.91,工业用地地均固定资产投资为 6788.83 万元/公顷,在各类国家级开发区中均为最高。与 2012 年的评价结果相比,国家高新区综合容积率提高了 0.07,工业用地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17.37%,工业用地地均收入增长幅度为 1.68%,提升显著。园区是 1994 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并于 2006 年 3 月经国家发改委审核通过的省级经济园区。园区地处全国区域经济增长最具潜力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核定规划面积 60平方公里。园区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平安和谐”的总体要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
理、高效益经营”开发建设理念,经过近20 年的开发建设,规模从小到大,功能逐渐增强,服务不断升级,设施不断完善,配套日益齐全。
对各种设施用地进行统筹安排,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同时,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达到“节约能源、节约土地资源”的目的。undefined
项目承办单位现有资产运营优良,财务管理制度健全且完善,企业的资金雄厚,凭借优异的产品质量、严谨科学的管理和灵活通畅的销售网络,连年实现盈利,能够为项目建设提供充足的计划自筹资金。
根据测算,投资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完全符合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国土资发【2008】24 号)中规定的产品制造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强度≥1259.00 万元/公顷的规定;同时,满足项目建设地确定的“固定资产投资强度≥4500.00 万元/公顷”的具体要求。建设项目平面布置符合行业厂房建设和单位面积产能设计规定标准,达到《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国土资发【2008】24 号)文件规定的具体要求。投资项目占地税收产出率符合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国土资发【2008】24 号)中规定的产品制造行业占地税收产出率≥150.00 万元/公顷的规定;同时,满足项目建设地确定的“占地税收产出率≥150.00 万元/公顷”的具体要求。
项目建设地拥有多支具备相应资质的勘测队伍、设计队伍和专业化建设工程队伍,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产业工人,确保投资项目的实施能力,同时,项目建设地商贸流通行业发达,与国内 260 多个大中城市开设了货运直达业务。项目承办单位通过对可供选择的建设地区进行缜密比选后,充分考虑了项目拟建区域的交通条件、土地取得成本及职工交通便利条件,项目经营期所需的内外部条件:距原料产地的远近、企业劳动力成本、生产成本以及拟建区域产业配套情况、基础设施条件等,通过建设条件比选最终选定的项目最佳建设地点―项目建设地,投资项目建设区域供电、供水、道路、照明、供汽、供气、通讯网络、施工环境等条件均较好,可保证项目的建设和正常经营,所选区域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的生活设施为项目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建设项目平面布置符合产品制造行业、重点产品的厂房建设和单位面积产能设计规定标准,达到《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国土资发【2008】24 号)文件规定的具体要求。
(二)原辅材料
投资项目所需要的原材料、辅助材料实行统一采购集中供应,并根据所需原材料的质量、价格、运输条件做到货比三家。
(三)能源消耗
1、项目年用电量 1306737.96 千瓦时,折合 160.60 吨标准煤。
2、项目年总用水量 3882.56 立方米,折合 0.33 吨标准煤。
3、“常州电子制造项目投资建设项目”,年用电量 1306737.96 千瓦时,年总用水量 3882.56 立方米,项目年综合总耗能量(当量值)160.93
吨标准煤/年。达产年综合节能量 48.07 吨标准煤/年,项目总节能率29.32%,能源利用效果良好。
三、资源节约措施
供电设备均选用国家推荐的节能型机电设备减少能源消费;电气线路采用静电容器补偿无功负荷,配电室内安装低压电容器补偿屏,使生产装置在最大负荷时补偿后功率因数提高到 0.95 以上,减少无功损耗。根据用电性质、用电容量,选择合理供电电压和供电方式;变配电室的位置应接近负荷中心,减少变压级数,缩短供电半径,按经济电流密度选择导线的截面;优化用电设备的工作状态,合理分配与平衡负荷,使用电均衡化,提高项目的负荷率。
第四章
节能方案分析
一、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
从国内看,“十三五”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仍不断增加,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将更趋严峻。工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继续增加,工业和高耗能行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国家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要求工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同时,实施能源消耗总量控制,也将对工业发展形成硬约束。另外,传统的能源资源高消耗的粗放型工业发展道路已难以为继,工业转型升级为节能降耗提供良好契机。加大节能降耗力度,进一步提高工业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生产率,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破解能源资源环境制约,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能能源法》
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
3、《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
4、《中国能源技术政策大纲》
5、《关于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通知》
6、《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7、《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8、《工业企业能源管理导则》
9、《企业能耗计量与测试导则》
10、《评价企业合理用电技术导则》
11、《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12、《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
13、《产业政策调整指导目录》
14、《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
15、《各种能源与标准煤的参考折标系数》。
二、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
(一)项目用电量测算
全年用电量 1306737.96 千瓦时,折合 160.60 标准煤。
(二)项目用水量测算
项目实施后总用水量 3882.56 立方米/年,折合 0.33 吨标准煤。
(三)能耗指标分析
项目位于某某经济合作区,项目建成后年消耗能源总量折合标煤160.93 吨,节能量折合标煤 48.07 吨。
三、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
(一)公共建筑节能设计
屋面:屋面均采用发泡聚氨脂板,保温厚度按各单体计算数据确定。屋面采用 45.00 毫米厚硬质发泡聚氨酯保温板,上人屋面传热系数 0.52 满足限值要求。
(二)居住建筑节能设计
不采暖地下室顶板采用单面钢丝网架聚苯板。居住建筑东、西、北朝向的窗墙面积比不得大于 30.00%。南向的不得大于 50.00%。公共建筑每个朝向的窗包括透明幕墙墙面积比均不应大于 70.00%。屋顶透明部分的面积不应大于屋顶总面积的 20.00%。
(三)公用工程节能设计
项目承办单位应加强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定期对各类设备、管道、器具等进行检修,从而减少跑、冒、滴、漏等不必要的浪费。
(四)节能措施
在生产工艺的节电技术和设备的生产效率、采用节能设备和节能技术、加强管理、认真操作的基础上,实现投资项目的低能消耗;电器设备选用新型节能产品,例如:自带补偿装置的变频节能电机、LED 节能灯具等。项目承办单位在设备比选阶段,将单位产品耗电量作为主要技术参数之一进行比较,在满足生产工艺要求的前提下,选用电功率较小的高效节能型先进设备,使之具有高效的运转率,在科学的管理和调配使用中,使生产设备充分体现高效、节能的特性。项目承办单位的操控人员一定要严格执行
工艺要求认真操作,坚决杜绝“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认真做好节能降耗工作,加强设备管道保温保冷,减少散热损失从而降低能耗。
供电设备均选用国家推荐的节能型机电设备减少能源消费;电气线路采用静电容器补偿无功负荷,配电室内安装低压电容器补偿屏,使生产装置在最大负荷时补偿后功率因数提高到 0.95 以上,减少无功损耗。根据用电性质、用电容量,选择合理供电电压和供电方式;变配电室的位置应接近负荷中心,减少变压级数,缩短供电半径,按经济电流密度选择导线的截面;优化用电设备的工作状态,合理分配与平衡负荷,使用电均衡化,提高项目的负荷率。
选用热效率高的冷却器,减少循环水的使用量;同时,积极回收利用蒸汽冷凝液,充分回收热量;凡是表面温度大于 50.00℃的设备和管道,均采用高性能的保温材料对加热设备和管道进行保温,减少热能的损失。采用自动控制系统优化控制工艺参数,以便节省能源及原材料消耗;在各工段的水、电、汽入口处安装计量仪表,加强能源计量管理工作,坚决杜绝各种超额用能及浪费的现象发生。
项目位于某某经济合作区,项目建成后年消耗能源总量折合标煤160.93 吨,节能量折合标煤 48.07 吨,节能率 29.32%。
节能分析一览表
序号 项目 单位 指标 备注 1
总能耗
吨标准煤
160.93
1.1
—年用电量
千瓦时
1306737.96
1.2
—年用电量
吨标准煤
160.60
1.3
—年用水量
立方米
3882.56
1.4
—年用水量
吨标准煤
0.33
年节能量
吨标准煤
48.07
节能率
29.32%
第五章
建设用地、征地拆迁及移民安置
一、项目选址及用地方案
(一)项目选址原则
对各种设施用地进行统筹安排,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同时,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达到“节约能源、节约土地资源”的目的。undefined
(二)项目选址
该项目选址位于某某经济合作区园区不断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显著提升。国家高新区土地利用程度总体良好,土地利用结构相对合理,土地利用效率、投资强度和效益方面均处全国先进行列,已日渐成为节约集约用地的先导区和示范区。根据国土资源部 2014 年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国家高新区综合容积率为 1.00,工业用地综合容积率为0.91,工业用地地均固定资产投资为 6788.83 万元/公顷,在各类国家级开发区中均为最高。与 2012 年的评价结果相比,国家高新区综合容积率提高了 0.07,工业用地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17.37%,工业用地地均收入增长幅度为 1.68%,提升显著。园区是 1994 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并于2006 年 3 月经国家发改委审核通过的省级经济园区。园区地处全国区域经济增长最具潜力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核定规划面积 60平方公里。园区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平安和谐”的总体要求,坚持“高起
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效益经营”开发建设理念,经过近20 年的开发建设,规模从小到大,功能逐渐增强,服务不断升级,设施不断完善,配套日益齐全。
常州,简称常,别称龙城,是江苏省地级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心城市之一、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文化旅游名城。截至2018 年,全市下辖 5 个区、代管 1 个县级市,总面积 4375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 261平方千米,常住人口 472.9 万人,城镇人口 342.8 万人,城镇化率 72.5%。常州地处中国华东地区、江苏南部,是扬子江城市群重要组成部分,北濒长江、东临太湖、西倚茅山、南扼天目山麓;与上海、南京两大城市等距相望。常州市属长江下游平原,兼有高沙平原和山丘湖圩,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有圩墩新石器遗址、春秋淹城、天宁寺、红梅阁、文笔塔、藤花旧馆、舣舟亭、太平天国护王府、瞿秋白纪念馆、中华恐龙园、天目湖、金坛茅山风景区、嬉戏谷、东方盐湖城、华夏宝盛园等景点。常州是一座有着 3200 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春秋末期(前 547 年),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札封邑延陵,开始了长达 2500 多年有准确纪年和确切地名的历史。西汉高祖五年(前 202 年)改称毗陵。西晋武帝太康二年(281 年),改置毗陵郡。自此,常州历朝均为郡、州、路、府治所,曾有过延陵、毗陵、毗坛、晋陵、长春、尝州、武进等名称,隋文帝开皇九年(589 年)始有常州之称。2019 年,常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7400.9 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 6.8%,增速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7 个百分点。
(三)建设条件分析
项目承办单位现有资产运营优良,财务管理制度健全且完善,企业的资金雄厚,凭借优异的产品质量、严谨科学的管理和灵活通畅的销售网络,连年实现盈利,能够为项目建设提供充足的计划自筹资金。
(四)用地控制指标
根据测算,投资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完全符合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国土资发【2008】24 号)中规定的产品制造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强度≥1259.00 万元/公顷的规定;同时,满足项目建设地确定的“固定资产投资强度≥4500.00 万元/公顷”的具体要求。建设项目平面布置符合行业厂房建设和单位面积产能设计规定标准,达到《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国土资发【2008】24 号)文件规定的具体要求。投资项目占地税收产出率符合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国土资发【2008】24 号)中规定的产品制造行业占地税收产出率≥150.00 万元/公顷的规定;同时,满足项目建设地确定的“占地税收产出率≥150.00 万元/公顷”的具体要求。
(五)用地总体要求
本期工程项目建设规划建筑系数 55.64%,建筑容积率 1.66,建设区域绿化覆盖率 5.21%,固定资产投资强度 169.30 万元/亩。
(六)节约用地措施
投资项目依托项目建设地已有生活设施、公共设施、交通运输设施,建设区域少建非生产性设施,因此,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和节省建设投资。
(七)总图布置方案1、平面布置总体设计原则
2、主要工程布置设计要求
场区道路布置满足安装、检修、运输和消防的要求,使货物运输顺畅,合理分散物流和人流,尽量避免或减少交叉,使主要人流、物流路线短捷、运输安全。3、绿化设计
场区绿化设计要达到“营造严谨开放的交流环境,催人奋进的工作环境,舒适宜人的休闲环境,和谐统一的生态环境”之目的。场区绿化设计要达到“营造严谨开放的交流环境,催人奋进的工作环境,舒适宜人的休闲环境,和谐统一的生态环境”之目的。4、辅助工程设计
【常州制造业信息化重点城市规划】推荐阅读:
常州司法信息08-10
常州市古运河规划05-12
常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06-09
常州市房产网络信息服务协议09-28
常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支队受理指05-20
制造业信息化09-20
先进制造技术考试重点07-28
装备制造业信息化08-02
制造业信息化现状07-26
上海制造业信息化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