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信息化

2024-09-20

制造业信息化(共12篇)

制造业信息化 篇1

88、信息技术提升装备制造业的着力点在什么地方

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 最终构建数字化企业;实现信息集成和信息协同来打造精细企业;围绕制造企业, 围绕产品创新等理性地推进信息化应用, 企业资源计划EPR与PLM应用。

89、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分为几类

设计数字化技术、管理数字化技术、制造装备数字化技术、生产过程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化制造与系统集成技术。

90、装备制造业管理信息化的重点是什么

缩短产品生产周期和采购提前期;

降低库存和在制品资金占用;

提高准时交货率;

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提高客户满意度;

提高生产能力, 减少加班工时;

降低产品成本;

提高劳动生产率;

提高资金周转率;

提高生产经营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共享性。91、装备制造业管理信息化的特点和层次是什么

实施制造业信息化战略, 需要在改变业务流程的同时将管理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分散网络化制造加以集成, 把现有的企业资源计划 (ERP、MRP-Ⅱ) 改造成为基于Web的应用系统, 重新评价以往的电子数据交换方式 (EDI) , 采用适合分散网络化制造的新规范。

92、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目标是什么

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核心任务是突出抓好数字化设计、数字化装备、数字化生产和数字化管理, 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集成创新, 形成一批数字化企业, 即“五化”:设计数字化、制造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和企业数字化。

93、“五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设计数字化, 通过实现产品设计手段与设计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 缩短产品开发周期, 促进产品的数字化, 提高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

制造装备数字化, 通过实现制造装备的数字化、自动化和精密化, 提高产品的精密度和加工装配的效率;

生产过程数字化, 通过实现生产过程控制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提高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水平;

管理数字化, 通过实现企业内外部管理的数字化, 促进企业重组和优化, 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水平, 采用电子商务手段提高市场拓展和应变能力;

企业数字化, 在设计、制造装备、生产过程和经营管理数字化的基础上, 实现企业的信息集成、过程集成和内外部资源集成, 实现制造企业的整体优化, 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94、MRPII——制造资源计划

把企业宏观决策的经营规划、销售/分销、采购、制造、财务、成本、模拟功能、准时生产和适应国际化业务需要的多语言、多币制、多税务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接口等功能纳入, 形成一个全面生产管理集成化系统。MRPII是一个整体的数据库系统, 企业的各个环节都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使用这个系统, 以便对企业的所有资源进行规划和监督并创造利润的最大化。其主要作用在于:减少了产品库存时间;提高客户满意度;减少了库存量, 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设备利用率;减少运输成本。

95、FMS——柔性制造系统

在计算机的管理和控制下, 把生产设备 (机床) 逻辑地组织起来, 在物理布局上通过运输管理系统有机地联结起来的系统称作柔性制造系统。FMS由两部分设备组成, 一部分为主要设备, 包括各类数控机床, 清洗机等;另一部分为辅助设备, 包括托盘站、装卸零件站、刀库、毛坯与成品库及输送系统等。该系统具有高度柔性, 能实现多种工艺要求不同的同组零件加工, 实现自动更换工件、夹具、刀具及装夹, 有很强的系统软件功能;具有高度的自动化程度、稳定性和可靠性, 能实现长时间无人自动连续工作;提高设备利用率, 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成本, 增加经济效益。

96、GT——组成技术

是揭示和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似性, 按照一定的准则分类成组, 同组事物采用同一方法进行处理, 以便提高效益的技术。日本、美国、德国等许多国家把成组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结合起来发展成柔性制造系统, 使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实现高度自动化。全面采用成组技术会从根本上影响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方式, 提高标准化、专业化和自动化程度。在机械制造工程中, 成组技术是计算机辅助制造的基础, 将成组原理用于设计、制造和管理等整个生产系统, 改变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 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9“十二五”时期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工作目标7、

综合运用信息技术提升装备制造的质量、附加值及其智能化水平, 促进装备制造业的柔性化、精益化生产。大力支持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 实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高度集成, 实现在线监控和远程服务, 加快由制造环节向服务环节的增值转型。积极推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节能环保技术, 实现装备制造业的绿色增长。

98、“十二五”时期“两化融合”工作重点

一是围绕工业转型升级, 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生产各环节的总和集成, 形成全行业覆盖、全流程渗透、全方位推进的发展格局。二是注重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带动作用, 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现代化。三是推进信息技术在交通、能源、水利、环保等领域的现代化。四是推进信息技术在交通、能源、水利、环保等领域的深度应用, 加快国计民生重要领域基础设施的智能化, 实现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五是大力推进社会领域信息化, 推动医疗、教育、社保、文化等领域信息化建设,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完)

摘要:在中国经济结构中, 装备制造业处于制造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 具有技术知识密集、附加值高、成长性好、关联性强、带动性大等特点, 占据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然而, 高端装备制造业对外技术依存度高和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中国制造业转型的绊脚石。通过加快信息化进程, 运用数字化设计仿真、试验测试、综合保障技术与服务, 可以支撑高端装备制造业从“制造”走向“创造”, 改变制造业企业的发展模式,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本期, 我们继续从山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技术创新处樊文彬、李榆生、乔丽刚、李宁共同编著的《装备制造与技术创新ABC》一书中, 选取装备制造与技术创新方面的系列知识, 与广大读者朋友共享。

制造业信息化 篇2

选择题可多选

(一)信息化重视度:

1、企业信息化工作最高领导者的地位()

a.设有专门的CIO

b.CIO处于企业最高层

c.CIO处于企业的中层

d.CIO处于企业的最底层

2、信息化规划和预算的制定情况()

a.有专门信息化规划

b.分散在企业总规划

c.无专门信息化规划

d.有专门信息化预算

e.分散在企业总预算

f.无专门信息化预算

(二)信息化总投入总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1、本企业信息化投入总额()

包括:软件、硬件、网络、信息化人力资源、通讯设备

2、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三)每百人计算机拥有量

1、职工数()

2、企业计算机拥有量()

(四)网络性能状况

1、ISDNDONVPN2、带宽()

a.128Kb.512Kc.2Md.10Me.100M

(五)计算机联网率

接入网络的网络数量()

(六)信息采集的信息化手段覆盖率()(可多选)

a.政府法规b.市场信息c.销售状况d.产品开发技术;

e.知识管理f.人力资源g.财务管理

(七)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程度

1、intranet/extrane()

a.建立b.未建

2、实现功能()

a.文档共享b.收文管理c.发文管理d.会议管理e.签报管理f.周报(月报)管理g.信息集成h.信息发布i.业务讨论j.电子邮件k.个人数据管理l.档案管理

日程安排

(八)决策信息化状况

1、数据分析处理系统: 有无

2、方案优选系统: 有无

3、人工智能专家系统: 有无

(九)核心业务流程信息化状况

1、○1生产过程计算机自动控制应用率()

2生产过程计算机自动控制质量状况 ○

仅应用PLC和DCS()采用CNCFMS、DCS、FCS、APC()实现最优智能控制()

2、○1二维CAD出图率()

2三维CAD工具设计的产品占企业总产品数的比例()○

3主要产品生产线或关键工序的数控化率()○

注:连续流程型企业填写1,离散加工企业填写2,混合心都填写

(十)企业门户网站建设水平

1、服务对象()

a.企业员工b.招聘对象c.管理者d.决策者

e.最终用户f.供应商g.其他合作伙伴

2、服务功能()

a.信息发布b.网上采购c.网上销售d.客户网上自助服务

e.员工入口f.移动商务g.消息自动传送h.业务报警功能

(十一)网络营销应用率

1、电子商务销售额()

2、总销售额()

3、电子商务采购额()

4、总采购额()

(十二)管理信息化的应用状况

1、应用领域()

a.财务管理b.购销存管理c.生产制造管理d.分销管理

e.客户关系管理f.人力资源管理g.商业智能h.电子商务

2、共享数据库数目()

(十三)人力资源指数

1、大专以上员工数()

2、员工总数()

(十四)信息技术人员比率

掌握IT应用技术员工数()

(十五)信息化技能普及情况

管理层非专业IT人员的信息化培训人数()

(十六)学习的电子化状况

1、电子化学习员工数()

2、学习领域()

a.管理b.营销c.财务d.企业文化等

e.生产及工作技术f.技能g.规章制度h.其它()

(十七)用于信息安全的费用占全部信息化投入的比例

1、信息安全费用()

2、信息化投入总额()

(十八)信息化安全措施应用率

信息化安全措施应用状况()

a.重视员工安全意识的培养及制定严格的员工信息安全制度

b.安装了企业级杀毒软件,并严格按照供应商要求的升级

c.定时备份d.安装了防火墙e.全面安装了单机版杀毒软件,并严格按照供应商要求按时升级

f.安装了邮件加密系统

当传统制造业遭遇“信息化改造” 篇3

近日,《经济学人》撰文称“数字化生产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文章指出,在不远的将来,借助新材料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多数产品都可以经过计算机设计,然后通过3D打印机“打印出来”。一个不限地点、不需工人、真正实现个性定制化的时代即将降临。

这样的判断,对中国企业来说,也许不是一个好的消息,它意味着长期以来我们凭恃的低成本优势将在未来荡然无存。一些学者据此宣称建立在“中国制造”基础上的“中国崛起”或许将更早走向终结。

提升管理才是最终目的

然而,这是否意味着中国企业的前途就一片黑暗了呢?也不见得。当外贸的出路被堵上之后,很多企业将目光转向了国内市场,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举措。这两年来,常常有企业家语带兴奋地告诉我,现在他们最好的产品不是拿到国外去销售,而是在国内。从外贸回归内贸,方可真正启动国内庞大的消费市场。很显然,很多人已经对此达成共识——“中国制造”转变为“为中国制造”,是未来中国企业继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但接下来,“如何实现转变”便成了一个非常急迫的话题。

记得在一次论坛上,一位企业经营者很困惑地问我:现在,大家都在谈如何对自己的企业进行互联网和信息化的改造,这是不是说在网上开个店,然后把以前的实体店面销售搬到网上去?或者花钱引进一套ERP系统?他语带踌躇地表达着顾虑:听其它企业讲,这种改造不仅要花很多钱,而且实施时间也很长,也不能马上见到效益……

我想,这种思维代表了很多传统企业在面临信息化技术时的一个误区或者困惑。他们不知道信息化改造的目标是什么,只觉得这是潮流而应该跟随,因此湮没在众说纷纭之中,不知如何着手。需要指出的是,信息化改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和加强管理,如果不是建立在这样的出发点上,企业的信息化改造只能是一句空话。

信息化改造,需渐次升级

管理学者严卫国对传统制造企业如何实施信息化改造,提出了五条升级路径,层层递进,倒是颇为中肯。

一、扎实做好原始数据积累,理顺管理流程。对于很多中小企业来说,企业信息化管理,首先也是最为关键的就是要扎扎实实地做好原始数据的积累,理顺管理流程,确保数据统计真实有效。

二、系统规划,分布实施,分阶段推进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在基础数据统计清楚、企业管理流程清晰、物料清单分解到位的情况下,企业就可以系统规划,分阶段、分模块推进内部信息化建设。开始阶段可以着重于生产制造、工艺设计、成本控制环节,然后再深入到企业日常管理。

三、上下游整合协同,借助信息技术,强化供应链竞争优势。内部信息化建设好了,再考虑上下游整合协同。上游建立供应商管理和询价系统,下游建立客户关系管理、销售过程管理系统,构建完善的ERP。

四、深入挖掘,智慧集成,逐步推进智能化信息管理。当前,很多企业都借助信息技术推动智能化管理,包括银行、电信、乳业等行业推动实施的商务智能分析系统、企业决策支持系统,还包括目前非常热门的物联网技术应用等。

五、以“云”布局,抢占全球市场先机。在未来,只要你能够访问网络并且有一台连接到网络的设备,就能够在任何时间从任何地点访问你的数据,你的成本将下降。你的数据、应用程序和服务器在你需要的时候都可以使用,没有基础设施或资本开支的限制。作为一种未来趋势,中国企业必须在“云”计算上早做布局。

责任编辑:马小琳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 篇4

企业单纯的业务管理信息化已经不能满足公司管理精细化的要求, 如何将管理延伸到作业现场, 提升企业的质量、成本、交货能力, 是企业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本文研究制造执行系统 (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简称MES) 的在制造企业的建设, 希望通过MES项目建立一个准确、全面、及时的制造现场信息管理平台, 进一步提升制造、物流、质量管理的广度和深度。

一、系统建设的意义

通过制造执行系统信息化系统项目的建设, 建立具有实时型企业特质的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物流管理、数据管理能力, 从而更具针对性的改善生产绩效、质量水平。在制造、质量、物流现场, 结合自动识别技术进行数据采集, 实现制造物流质量的精细化、透明化、自动化、实时化、数据化、一体化管理。

制造执行系统信息化项目将业务计划层与现场作业层能够实现紧密的无缝集成, 避免信息孤岛的出现, 建立一个全面的、集成的、稳定的制造物流质量的控制体系。最终将成品、零部件, 建立从供应商送货、检验、入库、生产供料、生产过程控制、在线检验、产品入库、发运、售后服务的全流程可视化管理, 不仅能达到顺向的、实时的生产跟踪、物流跟踪、品质控制, 还能通过售后服务等后续环节的信息反馈, 达到往前向环节的逆向追溯, 实现产线、工位、人员、品质、供货、产品开发、顾客服务等多方位的监控、分析、改进等。

二、系统建模和分析

1、制造现场业务分析

根据对制造业现场的业务流程分析, 制造业驱动的源头由客户发出销售定单为开始, 企业的销售部门接收到客户的定单, 安排生产部门、采购部门、供应商进行原材料库存、工厂生产加工、物流的收货和发货, 最终实现产品的装运和发货、从而完成客户的定单, 形成一个信息闭环 (见图3-1) 。

2、系统的建设框架

实用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需要管理系统与数据库的共同支持, 既有方便操作的人机界面, 又有丰富的统计分析, 系统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先进的信息系统又是采用分布式的思路, 实现管理系统与数据库的分离。针对深圳制造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遵循求实可行的方针, 进行系统总体设计, 最终确定信息系统框架结构。实施了信息系统后的制造企业, 形成了产品的物流、生产制造、质量、客户、供应商的一体化的数据流追溯 (见图3-2) 。

3、系统运行平台和环境

采用先进稳定及成熟的系统技术, 增强系统的可靠性与稳定性。系统的建设思想体现超前性原则, 使信息系统的发展能够与国际IT理念的发展同步增长, 并能够顺利、平稳地向更新的技术过渡。采用可管理性原则, 对网络活动进行控制和管理, 系统管理员能够在不改变系统运行的情况下对网络进行修改, 在保证系统能够安全、可靠运行的前提下, 保护计算机设备及应用系统的投资。

三、信息系统部署

整个信息系统项目部署分为6个阶段:

第一阶段:计划和准备。通过项目宪章, 建立项目保障的主要规则:沟通规则, 问题管理规则, 范围变更管理程序, 项目监控程序, 测试程序, 风险管理程序和阶段终止程序;以及通过项目日程, 确定实施所需要的所有活动的时间期限, 遵从共同的期限。

第二阶段:系统设计。蓝图包含符合/差距分析、概念设计、流程定义文件和接口设计, 为系统的程序确定所有配置文件以满足业务需求。

第三阶段:系统实现。按照蓝图阶段的文件化并已经签署的需求, 开发应用系统;系统测试, 自始至终进行系统验证。

第四阶段:系统实施准备。包括软件和硬件的安装与调试。软件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服务器、客户端应用软件和支撑软件;硬件包括:计算机和相关硬件设备。当数据转换到测试服务器, 进行上线演习。

第五阶段:系统上线。根据岗位和工作站点划分, 进行操作规程设计, 并制定出SOP (标准作业指导书) , 制定培训计划, 要求用户人员定岗, 分岗培训。

第六阶段:持续改进。长期运行支持和系统升级服务, 在系统的运行过程中, 对相关操作人员、业务人员、以及运行过程中带来的新的问题点进行持续改进, 达到创造更大的收益。

制造业的企业信息化发展是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而且跟随着企业的成长、社会的发展、技术的变革在不断的发展, 这就需要我们从事制造业信息化研究的人员, 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和研究, 为我们国家制造业腾飞, 插上信息化的翅膀。

摘要:制造业信息化建设从原来实施企业资源计划 (ERP) 系统, 开始发展到企业精益生产管理的系统。管理制造业的产品生产过程, 建立产品生产档案, 实现制造业的数字化工厂。

常州制造业信息化重点城市规划 篇5

(常州市)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常州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现代化制造业基地”这一“十五”奋斗目标,牢牢把握我市成为全过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这一难得机遇,结合常州工业经济产业优势和特色,在“四个力求”上下功夫,即:积极推进不同层次的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试点,以试点引路,力求全面提升全市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增强快速反应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激发信息化咨询服务单位为常州地区服务的积极性和热情,力求使我市成为制造业信息化咨询服务单位和信息化技术的汇集地;加快信息化技术推广应用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力求创造促进信息化试点工作开展的良好环境;以扩大信息化技术应用需求,带动我市软件开发及系统集成产业的发展,力求信息化软件产值占全市软件产业产值的比重明显提高,推动全市信息化试点工作上水平。

二、主要目标

到“十五”期末,我市将逐步建立起具有常州特色的政府引导、咨询单位积极参与、机制创新、管理科学、技术成熟的制造业信息化推广平台,形成比较完善的技术支撑、咨询服务、专家指导的服务体系,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版权软件的产品和企业,培养一批复合型的企业信息化人才,全市制造业整体水平明显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经过五年的努力,使常州真正成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典范,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1、推广CAPP、PDM、CRM、EDI、MRPⅡ、ERP、CIMS 等7 项主题技术,实施信息化项目200-250项,试点企业应用两项主题技术的比率达到100%。

2、在2-3个优势产业的企业群探索实施信息技术网络化,提高优势产业企业群的整体竞争能力。

3、在1个辖市(区)和1个乡镇开展区域信息化试点,探索区域信息化的有效途径。

4、强化信息化的资金投入。试点企业每年争取各类科技经费500-800万元,引导试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3000万元以上。

5、加快应用推广体系和和技术服务体系的建设,促进我市制造业信息化进程,提升制造业和制造业信息化产业。

6、组织实施国家、省级示范企业10-15家,市级试点企业60-80家;形成5-8家一定规模、高成长性的软件企业,15-20个自主版权软件产品,建立1-2个制造业信息化软件研究开发工程技术中心,培育2-3家技术咨询、集成以及实施服务公司。

三、重点工作

(一)积极开展试点,为加快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服务。

1、以试点促进信息技术的集成化。

在支柱产业骨干企业和重点民营科技企业的60-80家试点企业中,按照“前期培训、制订方案、专家论证、项目招标、项目评标、项目实施、项目验收、跟踪服务”的工作步骤,高效有序地开展工作,提高企业加入WTO后的国际竞争能力。

(1)加快CAD向CAD/CAM/CAPP/CAE/PDM集成应用方向发展,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使这些企业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在产品的设计开发、工艺流程、订单供货、电子文档等方面的信息化应用能力,探索建立技术管理的新模式,促进产品快速开发和业务流程快速运转。(2)推广应用CRM(客户关系管理)、EDI(电子数据交换)等技术,增强企业市场创新能力。使这些企业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对企业内部和其供应链上各环节进行规划、统筹,以保证人、财、物、信息等各类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应用,从而达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满足顾客需求、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3)稳步推进ERP(企业资源计划)、MRPⅡ(制造资源计划)、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技术,增强企业管理创新和组织创新能力。

通过以上试点,使试点企业应用两项主题技术的比率达100%,形成生产工艺和装备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企业8-10家,企业管理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企业8-10家,培育出3-5家经济效益好、管理水平高、示范作用强的优秀企业,使之成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中新的核心企业、支柱企业、先导企业。

同时,在全市机电、纺织、服装、化轻等行业的150家企业中,加快以7项主题技术为主的普及推广,实施各类信息化项目150-200项。

2、以试点促进优势产业企业群信息技术的网络化。

现代制造业基地,迫切需要形成制造业产业的群体优势,拥有这种优势,才能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竞争国际化的发展格局下抢占先机,赢得主动。信息化技术在优势产业企业群中的应用,无疑是保持和发挥优势的一项重要举措。

结合我市支柱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将在“三药”科技、智能化城市交通车辆、动力机械和工程机械、输变电设备等目前具有一定优势和信息化基础的产业企业群中,进行信息技术网络化的积极探索,即:在“三药”科技产业,以省农用激素工程中心和生化手性工程中心、常隆化工、康美化工、药业股份、四药制药、动物药品厂为依托;在智能化城市交 通车辆产业,以戚机厂、戚研所、常客集团、武进剑湖车辆厂等企业为依托;在动力机械和工程机械产业方面,以常柴股份、常林股份、飞天集团、东风农机集团等企业为依托;在输变电设备产业,以常州输配电集团、华鹏变压器、森源开关有限公司、江苏上上电缆集团、太平洋电力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依托。一方面深化实施企业各自信息化技术,另一方面推进企业间的异地协同设计制造、供应链、动态联盟等新的管理技术,实现产业企业群内信息集成,促进企业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增强优势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加快形成现代制造业基地的支撑主体,使信息技术应用在优势产业年增长份额中所占比例达3个百分点以上。

3、以试点促进区域信息技术的社会化。

选择一个制造业比较发达的县(市)和乡镇进行试点,加大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力度。一是从县(市)、乡镇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地区行业特点和发展方向,制订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二是抓好一批不同层次、不同产业类型、各具特色的试点企业,增强示范性;三是分析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分步组织实施,坚持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四是推动辖市、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信息化,促进区域制造业信息化发展,加快实现区域信息技术的社会化。

(二)发挥咨询单位品牌软件优势和个性化服务特长,使常州成为咨询服务单位、信息化技术的汇集地。

1、加强舆论宣传服务。编制《常州市制造业信息化试点工作简报》(电子版和印刷版),通过技术创新网站、“生产力视窗”以及新闻媒体,大力宣传他们的软件优势、解决方案和成功案例,提高他们在常州的知名度。

2、加强软件演示服务。结合咨询服务单位自身工作,举办一系列 产品技术演示、软件赠送、培训等活动,展示他们的良好技术基础、经济实力和服务保障,组织各类软件演示活动不少于80次。

3、加强技术和人才培训。采取企业培训、推广应用机构培训、咨询服务单位培训、政府培训等多种形式,组织各类培训80-100次,培训人数6000-8000人。

4、加强项目实施策划服务。深入细致地了解每个咨询服务单位的成功案例,向他们推荐相对符合并有信息化需求的企业,为他们在常州找到合适的应用企业。同时,通过常州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实施信息化项目的成功案例,向外地同行企业进行宣传推广。

5、加强项目中介服务。通过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中心等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机构,加强咨询服务单位信息化技术中介,实施中介项目50-80项。

6、加强项目监理服务。建立信息化项目实施监理机制,结合企业信息化标准试点工作的开展,切实保护咨询服务单位的合法权益。

力争吸引80-100家外地咨询服务公司到常州扩大业务,其中5-8家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在我市形成制造业信息化技术超市。

(三)加快形成我市制造业信息化工作的公共服务平台。必须充分发挥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中心、监理中心和专家组的作用,强化政府部门的统筹规划、积极引导、组织协调作用,加快建立高起点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1、强化制造业信息化服务机构的作用。

信息化服务机构要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强化服务规范,为试点工作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市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中心要积极筹建“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制造业信息化软硬件产品演示中心”,以培训、演示、项目中介等为主要服务内容,组织各种行之有效的活动。

2、强化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的咨询和决策参考作用。

组建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集中信息化技术专家(包括咨询服务单位专家和高校教授)、企业管理专家(包括企业家和高校教授)等方面的人才,同时,制订相应的工作办法。专家组开展项目咨询、评价、验收的各类项目不少于100项;制订优势产业信息技术网络化实施方案;对试点地区可行性方案提出中肯的意见,为我市制造业信息化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3、强化制造业信息化项目实施监理作用。

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监理暂行单位必须根据自身职能,建立相应的工作规范和工作程序。要参照即将出台的国家企业信息化标准规范,着手开展企业信息化标准的试点工作;实施监理项目50-60项,为企业和咨询服务单位双方提供公正、客观的服务。

4、强化政府对制造业信息化的宏观引导作用。

制造业信息化 篇6

关键词:制造业企业信息化;信息编码;物资材料信息编码技术

1引言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我国企业尤其制造业企业都在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掀起了信息化浪潮,通过信息化来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这是件好事,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在实际的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失败案例,企业花了人力、物力、财力,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有的企业信息化不仅没促进企业的工业化,而且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一个最突出的原因是信息化的数据不准确、不及时。信息化的基础是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数据出了问题信息化的决策必出错,基础数据的不完整性导致了我国信息化的悲剧发生。企业信息化中信息编码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个成功的信息化系统,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是基础数据。计算机只有在数据准确、完整、及时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否则可能带来致命的错误的结果。可以说基础数据是信息化系统运行的依据,而基础数据建立的前提则是一定要有信息编码技术的支持,随着信息化在制造业企业的应用,关系到企业成本的物资材料信息编码技术在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技术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信息编码

(1)信息编码的定义

信息编码就是给事物或概念赋予一定规律性的易于人或计算机识别与处理的符号。前提是要进行信息分类。信息分类就是根据信息的属性、特征,将信息按照一定的方法区分和归类,建立相应的分类、排列顺序来管理和使用。

(2)信息编码的重要性

信息编码是企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信息编码可以实现有效地管理原材料,从而降低产品制造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信息编码为企业决策支持系统(DSS)提供了科学的数据依据;信息编码是企业信息化中克服出现“信息孤岛”的关键。

(3)信息编码的基本原则

唯一性:一个代码只能唯一地标识一个分类对象,不因时间、地点等因素发生变化。

不变性:指在整个信息系统周期内编码不能发生变化。

扩展性:应有备用代码,可以产生新数据。

简短性:代码结构应尽量简短明确,能减少差错。在实际中尽可能用最简单的结构、最少的码位标识编码对象。

含义性:代码应有助记符的特点,便于记忆和填写。

(4)信息编码的种类

无含义代码:有顺序码和随机码两种,这种代码的编码长度短、存储量少、不影响发展扩充、方便录入,提高录入速度;同时不便于记忆。

有含义代码:信息代码代表编码对象,其本身还具有一定的含义,如体现事务对象特点的特征码、由多个代码段组合在一起的复合码等都是有含义的编码。

(5)信息编码的分类方法

线分类法是将初始的分类对象按所选定的若干个属性或特征作为分类的划分基础,逐次地分成相应的若干个层级的类目,并排成一个有层次的,逐级展开的分类体系。

面分类法是将所选定的分类对象的若干个属性或特征视为若干个“面”,每个“面”中又可以分成许多彼此独立的若干个项目。

3物资材料信息编码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

(1)物资材料信息编码的分类方法

根据物资材料信息的特点,应采用线分类法,这种分类方法可使物资材料信息编码直观、形象、节省长度,易于使用人员掌握,在企业信息化各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很容易被使用者尤其是物资管理部门接受。

(2)物资材料信息编码结构形式

物资材料信息按类别分为六大类: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机电配套件、铸锻毛坯件、配套标准件、国外购买件,并按所属仓库类别、大类、中类、小类四级组成物资材料信息查询结构树。这样形成的物资材料信息编码就比较科学。

物资材料信息编码前两位(仓库类别)为:

10:金属材料

20:非金属材料

30:机电配套件

40:铸锻毛坯件

50:配套标准件

90:国外购买件

物资材料信息编码共15位。如图示:

A、B、C、D:表示类别表区域,E:表示数据表区域。

A(2位编码):表示仓库类别。如:“10”为金属材料,“20”为非金属材料等。

B(4位编码):大类:按材料属性分类,如:金属中1070表示钢铁。

C(6位编码):中类:同一属性不同材料种类,如:107001表示重轨、107002表示轻轨、107003表示大型型钢等。

D(8位编码):小类:指出各种材料的规格范围,如:10700340表示普通圆钢的规格范围等。

E(11位或15位):(数据表区域)按牌号、规格大小进行排列。

4结束语

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篇7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路径

天津达仁堂京万红药业有限公司, 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实践,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总结出了信息化建设中的难点和关键点, 概括说就是“一个目标”和“三大原则”, 这也是其他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路径, 可避免走弯路或走错路。

“一个目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工作标准化、提升管理水平为目标, 而不是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

“三大原则”:第一原则“优化管理加技术支持”的提出, 是基于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条件和环境。即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伊始, 就要优化管理模式, 修正企业未来发展的管理模式和步骤, 通过信息化建设提升管理模式实施水平, 然后再选择适合新管理模式的软硬件系统, 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将优化的管理模式固化。第二原则“统筹规划后分步实施”的提出, 是基于信息化建设的步骤和方法。即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 首先要从全局出发进行统筹规划, 以避免因考虑不周而顾此失彼;然后在正确的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下, 分步骤实施。这是因为信息系统很复杂, 若几个系统同时启动, 可能会出错, 影响信息系统的应用和正常的业务运作;并且信息化建设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 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对企业来说也是个沉重的负担。第三原则“标准统一并互相联通”的提出, 是基于信息化建设的上下联通。即企业在信息系统的应用上要兼顾先后的兼容和联通, 在信息化建设实施时要综合考虑下一个信息系统的应用情况, 而下一个信息系统的建设必须遵循上一个信息系统的编码原则和技术规范。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分工

在企业内部, 信息化建设的形式一般分为推式和拉式。通常情况下, 企业信息化建设初期是由企业中的一部分人, 作为信息化技术的“传道者”在自己熟悉的业务领域“布道”, 推动项目上线, 引领项目的实施过程, 称为“推式”———由信息化负责部门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在其带来的管理效果驱动下, 各业务部门就会产生需求并逐步增加, 这时信息化部门的工作人员很难再独自应对其他部门的信息化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多为“拉式”———信息化建设中后期以企业实际的业务需求, 拉动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当信息化建设进入成熟阶段, “业务驱动下的信息化建设”较为常见。业务主导部门对项目建设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直接决定着项目的成败及项目后期应用的积极性。

在企业外部, 目前通用的模式是企业将部分信息化建设交给信息化管理咨询公司负责管理和升级、总体设计和规划, 软件供应商、网络供应商和通讯供应商提供产品和技术支持, 系统集成商负责各类信息产品的集成和实施。信息化管理咨询公司的功能就是帮助企业对管理“诊脉”、优化和提升, 能将管理优化与信息技术应用结合起来, 通盘考虑信息化建设的情况, 并制定解决方案。常见的解决方案包括管理“诊断报告”、业务流程优化报告、信息化总体设计报告、各类信息系统的产品招标文件等。根据这些报告和文件, 企业可再进行信息应用系统的选型, 并由信息化管理咨询公司作为系统实施的监理方, 在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时提供工程质量和进度等方面的支持。这样, 企业就能在信息化建设中把握住方向, 并不断完善信息化系统, 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需重点说明的是, 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需要选择的不是短期的供应商, 而应是一个长期可信赖的战略合作伙伴。因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是一个阶段性的工作, 而是一个漫长的工作过程, 建立良性的合作伙伴关系, 对供需双方都是一种“双赢”的模式。

企业信息化建设涵盖的领域

1.信息化基础建设

信息化建设必然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 而信息技术的应用依赖于基础设施的建立和完善。

一是搭建基础网络架构。信息技术绝大多数都是以网络为依托的, 网络是各类信息数据传输的“高速公路”, 因此搭建基础网络架构是各项基础建设中的重中之重。一方面, 搭建稳定的外部网络, 需建设以高速光纤宽带接入为主的外部网络环境, 集团化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V PN光纤专用通道, 满足多地域运营的需要;另一方面, 建立高效的内部网络, 因为企业大部分网络应用是在局域网中运行的, 内部网络架构的合理性、安全稳定性、冗余处理能力都决定着网络应用效果的好坏。

二是建立内外安全体系。加强对内部网络的管理, 防范来自外部的攻击, 是企业应重视的问题。企业应在内部通过安全系统, 加强对操作行为的规范和监控, 杜绝各类非正常、高风险操作给系统带来安全隐患。应对外部威胁, 应通过软硬件技术的应用, 管理企业外部网络统一出入口, 合理分配带宽, 并防范非法入站、杜绝非法外联。

三是保障数据的安全。信息化系统产生大量的数据是支撑企业各项经营管理工作的基础, 保障数据的安全就是保障企业的业务持续进行。数据安全主要涉及两部分:一部分是数据的存储备份。只有建立有效的备份机制, 选择适宜的备份手段, 才能确保业务系统中各项数据的安全存储;在数据出现异常状况时, 要具有能够短时间内恢复业务系统的资源。另一部分是容灾系统, 这是确保数据安全的关键一环。许多企业在建立备份系统之后就“高枕无忧”了, 其实还需要建立容灾系统。数据容灾就是弥补传统冷备份的“先天不足”, 它能在数据发生“灾难”时, 全面、及时地恢复整个系统。

2.管理的信息化

企业管理的对象包括人、财、物、时间、信息五要素。管理信息化系统是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 对企业人、财、物管理过程中不同时间节点产生的信息进行记录、整理, 进一步从全局出发辅助管理决策, 利用信息控制企业的行为, 帮助企业实现规划目标。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应用于管理信息化, 如电子标签、物联网、移动办公、生物识别等, 管理信息化所覆盖的领域也越来越庞大。

从企业的人、财、物看管理信息化。

人:从员工的招聘、培训、职业规划, 到内部绩效管理、行为管理, 再到人事管理、薪酬福利管理等, 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化手段。

财:初期的管理信息系统将管理的重点放在财务、成本的管理核心上, ER P (企业资源计划) 系统在国内各个行业都已得到充分应用。但信息化手段也为“财”的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 企业集团成本管理中心的建立及全面预算管理的大型信息化项目应运而生。

物:传统的进销存系统, 就是最初的管理“物”的信息系统。物联网技术、条码技术、电子标签技术将企业对物资和产品的管理上升到了一个新水准。运用这些技术, 企业可对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进行追溯和管理。

3.生产制造过程中的信息化

生产制造过程中的信息化, 是“两化”深度融合的体现, 是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生产制造过程的各个环节, 借助数字化、人工智能和计算机建模等技术, 取代或延伸人的部分手工和脑力劳动, 实现稳定、快捷、准确的生产状态, 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也提高效率。

智能制造系统与生产管理调度系统相融合是一种较好的方式。智能制造系统可实时接受来自ER P系统的工单、BO M (物料清单) 、工艺等信息, 把生产方法、人员指令、制造指令等下达给人员、设备, 再实时把生产结果、人员反馈、设备操作状态和结果、库存状况、质量状况等动态地反馈给决策层, 从而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生产管理调度系统, 可实现自动排产、生产状态跟踪、快速响应生产过程中异常变化的信息。一方面, 生产车间能够根据生产作业计划在可行的基础上, 通过人工调整实现一定的优化调度, 使生产操作者按照作业计划准确地操作;另一方面, 生产者可根据生产等信息反馈, 跟踪生产状态, 实现作业计划临时的调整或追加功能。

4.服务的信息化

企业向产品服务方向延伸, 如提供产品具有附加值的附属物品、产品的使用服务、产品的体验式服务、召回服务等, 都是从提高产品的使用性能和效率、提高产品认知度、帮助消费者正确使用产品、保障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需求等方面考虑问题, 以实现服务化的专业化。

企业实现服务化的专业化, 可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外包或外协, 让专业服务公司为企业提供服务, 因为专业服务公司具有较完善的服务体系;另一种是企业自身的服务化一体化, 这种方式对企业的管理升级要求很多。这两种方式既有矛盾又各有优势。这就需要企业在时间域内充分考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优化, 在空间域内充分考虑各种产品和各种业务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 采取不同的方式。

机械制造业如何实现信息化 篇8

1 信息化发展的现状:我国机械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CAD应用基本普及。重点骨干企业的70%已应用CAD技术。“九五”期间50家示范企业的CAD应用普及率已达93%,主导产品CAD的出图率达98%。但CAD应用的深度仍有很大局限,相当一部分企业停留在出图上,三维CAD,CAD/CAM,仿真设计等应用很少。被调查的166个企业中进行结构优化计算的只占16%,进行仿真设计的只占6%。

管理信息化取得一定进展。行业内多数企业在单项业务方面已实现了计算机管理,如办公、财务、人事、库存等都建立了自己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相当一部分企业已开始应用MRPⅡ/ERP软件。被调查的166家企业中有63家已经应用,其中用于财务成本管理的占23%,供销管理占17%,库存管理占17%,生产管理占15%,决策支持占4%。

应用MRPⅡ/ERP较成功的企业,取得明显的效益。采用购周期可缩短60%,库存资金占用减少了25%,成本核算工作效率提高了50余倍等。但从制造企业整体情况看,MRPⅡ/ERP的应用还不广泛,即便已开始应用,与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还有脱节,成功率还不够高。

CIMS应用在部分企业取得成效。在全国201家CIMS应用示范工程企业中,机械企业约占1/5。应用CIMS比较成功的企业,综合竞争力明显提高,从50多家已验收的企业看,新产品开发周期缩短了1/3~1/2,库存占用资金压缩了20%,产值提高了50%~100%,管理人员减少了1/5~1/3,产品的生产周期缩短了20%~50%。但目前仍有不少企业CIMS应用未取得预期效果。

生产管理与过程控制自动化程度有所提高。柔性生产线、自动化生产线、自动检测线、现代物流系统及立体仓库等制造过程自动化,在基础条件好的企业已有一定的应用,提高了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快速响应能力。但投入产出比不理想,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 在实施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

2.1 企业信息化的面不够广,水平不够高

大部分机械企业实施信息化较成功的是CAD应用,但尚处于“甩图板”的阶段。使用基于三维产品模型的CAD/CAM技术的企业还不多,且刚刚起步,实现了CAD/CAPP/CAM一体化应用的企业更少。与CAD的成功应用相比,计算机辅助管理更是相对落后,虽在财务、人事等单项管理中已有应用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成功实现MRPⅡ/ERP的企业为数很少,离企业实现内外信息集成还有相当距离。

2.2 实施企业信息化的效益还不够明显

尽管不少企业通过实施信息化取得了可观的效益,但总体上,与所投入的资金、人力、物力相比,收效不够大。有的企业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缺乏信息化整体的需求分析和可行性研究,信息技术的应用没有与业务流程优化组合,也没有使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相适应,因此企业信息化的综合效果不佳。

2.3 对实施信息化的长期性、复杂性认识不足

有些企业对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思想准备不足,信息化工程计划性不强,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务不连续,往往出现有头无尾的现象。

2.4 信息化环境不够成熟

我国社会信息化的总体水平还很低,很多基础设施与规范不完善,也影响到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比如信息资源开发重复,信息渠道不畅,共享程度低。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能促进制造业快速发展的,有一定规模的设计与制造软件、管理软件与优化软件、软件工具集以及集成应用平台。自主开发的CAD/CAM/CAPP/CAE、PDM、ERP、APC、RTO、MES等软件的成熟度还有待提高。目前在市场上占有的份额还不到15%。促进企业信息化的有关政策针对性不强,支持力度不够,未能真正起到积极引导企业实施信息化的作用。

3 机械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发展方向

由于机械制造业专业行业多、生产模式多,企业规模大小不等,经营管理水平不齐,企业实施信息化的基础条件也不相同,解决的问题也不一样。因此,实施信息化必须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确定信息化的范围、内容、进度。推进机械企业信息化工作应该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导向、企业主体、分类指导的方针,遵循工程、集成、共享、效益的原则,紧密结合企业实际,结合企业业务重组和企业生产模式的转变,结合机械工业产业结构调整。

企业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工程原则。企业信息化涉及企业内外的方方面面,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实施中应按照工程的原则实施,明确目标和需求、确定实施内容和实施方式、制定实施计划和进度,从解决企业的生产经营瓶颈问题入手,讲究实效,采用既先进又成熟的技术。集成原则企业信息化包含多项信息技术落后,牵涉企业的各个业务领域,往往由多个子系统组成。如CAD、CAPP、CAM、MIS、FMS、PDM等系统,只有将这些系统集成,优化配置,协同工作,才能发挥企业信息系统的整体优势。由于一个企业里包括有各种不同的应用系统,有些系统自动化程度不高,需要人来介入,有些功能甚至完全由人工完成,因此这里所说的集成包括自动化系统、半自动化系统及人的集成。

制造业信息化 篇9

10月23日“十二五”广东省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启动大会在广州召开, 会议透露:广东8家有关工程示范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周期缩短28%, 产品平均成本降低10%, 累计新增销售收入225.2亿元。

“十一五”时期, 广东围绕广东制造业的产业特点和企业需求, 全方位推进这一体系, 以民营中小制造企业和产业集聚区为工作重点, 有效地提升了广东制造企业抵御风险能力。而在“十二五”时期, 将围绕着电子制造装备、印刷包装机械、塑料机械、建材机械、纺织机械产业的升级需求, 进行数控化与自动化改造, 通过智能机器人、各类通用和专用的数控系统, 促进数控装备向制造自动化单元和智能制造系统升级。

浅谈我国机械制造业的信息化 篇10

1 机械制造业信息化趋势必然性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机械制造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只有加速机械制造业的信息化进程才能不断提升机械制造业经营管理水平、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实现长期健康发展。机械制造业信息化趋势的必然性, 可以从机械制造企业的发展现状与特点来看。

1.1 地位基础化

机械制造业不但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也是世界各国发展现代化经济的战略性产业, 一些发达国家虽然已经迈进“信息化社会”, 但仍然十分注重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可见机械制造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日益凸现, 不可动摇。

1.2 经济规模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很多企业加速了国际业务的开展, 尤其实现了全球化规模生产。为了提升企业主要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很多企业纷纷加大了对其主干业务的投资, 尤其是增加了科研投资, 为了适应多样化市场的需求, 增强针对不同市场的机械化产品的系统性和特殊性, 机械制造企业只有敏锐地观察不同市场的特点与需求, 迅速地捕捉市场和产品动态, 才能在规模化经济发展中取得成功。

1.3 产业结构调整

多样化市场中, 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追求日渐增强, 而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很多机械制造企业纷纷采取“单品种, 大批量”的生产方式, 以这一变化为代表的机械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逐渐展开, 机械制造业的生产方式正逐渐向着以消费者为主导的方向转变。

2 我国机械制造业发展现状

机械制造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技术经验和生产规模。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世界制造企业尤其是机械制造业逐渐开始向中国转移, 国外资金、技术、人才大量涌入, 这为国内机械制造企业带来发展契机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新的挑战。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实现国内机械制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每家机械制造企业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方面, 我国很多机械制造企业对企业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缺乏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创新, 造成管理能力低下, 管理效率低等问题, 直接制约着企业经营成效的提升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因而, 采用先进的现代管理思想、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 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来提升机械制造企业管理能力, 促进其企业管理方面的创新, 是我国每个机械制造企业的重要责任。

另一方面, 技术水平较低也是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发展中的难题。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对机械制造业提出了更高、更新要求的各国家和地区, 特别是发达国家更重视发展机械制造业, 这充分体现了机械制造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在推动整个社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中的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目前, 我国不论是机械制造工艺、设备还是生产管理能力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信息化建设无疑是促进我国机械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 相信信息化建设对于增强我国机械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提升其市场竞争优势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 我国机械制造业信息化发展对策

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可分为品牌优势型企业和技术优势型企业, 在信息化建设中, 不同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采取相应措施。

3.1 品牌优势型机械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对策

品牌优势型机械制造企业指的是品牌知名度较高的企业, 这些企业往往是机械制造企业总的领军企业, 他们能够很好的把握甚至引领消费者对机械产品的需求, 产品设计相对丰富, 外观时尚, 并且拥有较为完善的营销渠道和很高的市场占有率。对于品牌优势型机械制造企业, 其信息化发展中可采取以下对策: (1) 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和不断完善分销系统, 应建立客户需求管理系统 (如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和分销管理系统 (如DMS经销商管理系统) 。 (2) 强化对供应链的管理, 促进供应链系统中不同成员之间的信息共享, 充分发挥供应链中每个成员的能动力, 可以建立SCD供应链管理系统等。 (3) 加大对产品研发的投入, 对产品的研发信息、产量、工艺、设计等方面进行完善的管理和控制, 并通过对产品生命周期的准确把握及时进行产品的更新、升级和换代, 可建立PLM产品周期管理系统等。 (4) 建立并不断完善企业电子商务系统, 与客户、供应商、分销商及时进行沟通。

3.2 技术优势型机械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对策

技术优势性机械制造企业指的是具有较强科研能力、新产品开发和制造能力的企业, 这些机械制造企业都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研发的产品, 并具备持续不断开发高技术含量产品的能力。技术型机械制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仅依赖于良好的自主研发能力和先进的机械产品制造技术, 还要依靠高水平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以及高质量的销售服务等, 这类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可采取以下对策: (1) 强化产品研发和生产过程中的信息管理, 建立研发信息系统, 如PLM系统或PDM系统、MES生产制造过程系统、ERP工程资源计划系统等等。 (2) 加速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建设, 提升技术优势型机械制造企业的办公效率, 提升其企业管理能力。 (3) 强化对销售过程、销售信息的分析和控制, 建立CRM系统等, 捕捉市场信息、销售商机, 提升市场营销水平。 (4) 可与品牌优势型企业进行合作, 建立协作开发平台, 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发和销售产品。

4 结语

总而言之, 信息化建设是我国机械制造业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和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由于缺乏管理、技术方面的经验, 我国机械制造业信息化程度还相对较低。为了激发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活力, 使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持续健康发展, 应结合企业特点采取相应的信息化建设对策, 不断提升我国机械制造业的信息化水平。

摘要:制造业尤其是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因而不断提升该行业的管理水平、生产水平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目前, 我国机械制造业的信息化程度相对较低, 这制约了机械制造业管理水平和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本文就我国机械制造业的信息化问题展开讨论, 分析了现状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机械制造,信息化,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王洪斌.试析我国机械制造业的信息化[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 (14) :82.

[2]林森, 赵丽丽.浅析我国机械制造业的信息化[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15) :3.

[3]楚丹妮.信息化推动我国机械制造业发展[J].湖南农机, 2011 (1) :43.

制造业信息化 篇11

关键词:制造业  信息化  CAPP系统  应用

中图分类号:TN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c)-0199-01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信息全球化的时期,在这个信息时代里,通信技术网络发展非常迅速。现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已经在大量普及中,网络通讯技术、数据库技术和自动化技术也在发展之中。在笔者看来,信息技术渗入到了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突出的表现就在于:通讯手段的增多和网络发展的速度。

目前,我国的制造业正面临着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考验,为了增加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力,引入新型技术就是必然结果。这种新技术可以从生产方式、加工方式、管理方式着手,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和特点。能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信息化管理的目标。

工艺信息化的发展对制造业来说非常重要,不仅和交货时间、生产成本、产品质量有关,还和其他职能部门有关联,是企业的信息数据中心。

1 CAPP系统的特点

在运用CAPP系统时,需要借助多媒体计算机的辅助支撑,通过计算机来进行数据的计算、判断问题并进行推理逻辑思考。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实现零件机械加工工艺的目标。利用CAPP系统,可以提高手工生产工艺的工作效率、统一了生产规格、也保证了产品的质量问题。正是因为CAPP系统的特点,它常被用于机械生产制造业中。

2 在制造业中运用CAPP系统的必要性

实现了机械制造业的生产需要。

在没有运用CAPP系统之前,编制制造业的生产工艺规程需要结合相关的图表资料,和加工专业的特点来制定生产流程。在同一个专业中,参考的图标资料不同、时间不同,也会导致使用段的不一样。这种情况让生产操作员和工艺员在填制表格时较为困难,会直接影响制定出的工艺文件质量。

同一个数据运用在不同的程序中,就会有产生不同的名字,会产生“二异性”的状况,对汇总设定进和统计信息工作产生了阻碍作用。手工生产工艺在实践过程中,不易保证生产工艺信息和工艺文件信息的一致性。运用了CAPP系统之后,可以有效地减少设置表格的数量,简化生产操作步骤,提高了工艺流程的质量。利用规范数据属性和名称的方式,实现标准化工艺的目标。

3 CAPP系统在制造业中的应用

CAPP系统是信息设计、制造、生成的桥梁,它将生产管理和产品设计联系在一起。制造业引入了CAPP系统之后,可以有效地提高生产制造的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将企业推向信息化的发展道路。接下来,笔者将CAPP系统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归纳总结如下。

(1)CAPP系统可以实现与CAM信息交换的目标。这主要是通过CAPP系统将生产、加工零件所必须的加工设备、切削参数、装夹参数、工装设备,再加上零件在切削过程中刀具的反映轨迹文件传输给CAM系统。并且可以随时接受CAM系统传来的修改信息。

(2)CAPP系统可以实现与CAD交换信息的目标。站在从属关系角度,CAD中包含了CAPP系统,根据CAD中结构、材料惨参数、精度、精细程度和几何特点等信息,生产出CAPP系统。CAD是CAPP系统的原始输入源,并且能将结构工艺评价信息传输给CAD。

(3)CAPP系统可以将工艺流程文件和工艺设计任务计划传输给CAD。

(4)CAPP系统可以与管理信息系统产生信息交换。CAPP系统可以将设备、工装、工时、材料法额和生产路线等信息传输给MIS。也可以从MIS那里接收到刀夹量具情况、原材料库存和准备计划等设备变化的信息。

(5)CAPP系统可以与质量保证系统进行信息交换。CAPP系统可以利用质量检测规程和质量控制计划,將生产设备、工装和工序等工艺参数传输给CAQ。并且接收CAQ传输的返修信息。

(6)CAPP系统可以将ERP、MRPII直接从自身系统的工艺数据库中提取出来,或者向这些系统传输工艺参数。

(7)CAPP系统可以与制造自动化进行信息交换,CAPP系统将每个工艺流程文件、刀具和夹具等一系列信息提供给MAS。并且实时接收MAS传输的工艺修改意见和道具使用报告。

4 如何选取CAPP系统

CAPP系统是信息化企业建设中的一部分,制造业在进行CAPP选型时,有些问题需要注意。

(1)开放性较好的CAPP。因为制造环境的复杂变化,优质的CAPP系统应当需要满足几个条件:第一,当用户碰到系统解答与自身实际经验不同时,系统可以进行决策性推理方式,将提供用户的建议修改。第二,给用户提供适合本企业构造条件的CAPP系统平台。

(2)实用性较强。CAPP系统的使用操作应当与工艺设计人员的设计习惯相符合,让设计人员可以迅速上手操作。这样性能效果的CAPP系统才能被大面积推广。

(3)站在企业的立场来论述,CAPP系统应当具备人机界面友好化、企业安装简便化的特点。这主要是因为CAPP系统的操作程序比较复杂,进入使用状态之前需要进行长时间的调试工作,不能满足现在快节奏生活的用户需要。

5 结语

现阶段,我国的制造业在大面积推广使用CAPP系统,这种系统软件的特点在于“十二分管理、七分数据和三分技术”。对于刚刚步入制造业的人们来说,它易操作的特点是最受大家欢迎的。并且随着制造业对CAPP系统的认识越来越深入,CAPP系统将会不断成熟完善,笔者认为CAPP系统技术在不久的将来会对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带来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熊英芝.CAPP系统在制造业信息化中的应用[J].硅谷,2012(4):167.

[2] 徐福恩.浅议CAPP在制造业信息化中的应用与发展[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9):122+128.

[3] 熊向阳,王守城,段俊勇.浅析CAPP技术在制造业信息化中的作用及实现[J].机械研究与应用,2004(5):8-9.

制造业信息化 篇12

一、制造业企业营销信息化的重要性

1. 提高我国企业信息化水平, 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企业信息化的内容包括营销信息化、生产信息化、研发信息化、人力资源信息化、财务信息化、决策信息化等。营销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难点和重点, 因为企业的营销活动涉及到企业内部的产品开发、生产、财务、储存等以及变化的外部环境, 能否建立覆盖所有销售网点的信息网络, 在实施企业资源规划 (ERP) 管理的基础上, 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营销活动各环节, 开展客户关系管理 (CRM) 和实施供应链 (SCM) 管理, 建立具有营销决策支持功能和营销活动执行、监督、分析功能的现代营销信息系统, 直接关系到企业信息化的成败。

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 “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制造业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细胞和实现信息化、工业化的载体, 其信息化水平既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 也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2. 提高我国企业的市场营销水平, 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企业营销信息化可以使企业与客户之间进行双向、实时的沟通, 客户的需求以最直接、最快的方式反映到企业的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中, 加速新产品开发、缩短新产品准备期、快捷提供服务和销售, 此外, 还能使制造业企业以较低成本费用进行调研、发布信息、建立网上销售渠道、开发市场等。在营销信息化过程中, 先进的营销方式和信息技术与敏捷制造、精益生产等先进的生产制造模式相结合, 能更好地满足客户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 而且企业营销信息化必然导致企业营销管理模式的变革, 提高企业市场营销信息处理的速度和营销决策能力等这些, 都将我国企业的市场营销水平, 增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力。

二、企业营销信息化的重要体现就是开展网络营销

企业营销信息化的重要体现就是开展网络营销。网络营销不仅使传统的营销组合有了新的内容, 如网络促销形式多样且收费低廉或免费、跨越时空限制通过网络直接销售商品等, 而且网络营销的方式具有多样性,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选择或组合使用, 常见的有:利用网站营销、利用搜索引擎营销、加入行业信息网、利用电子邮件营销和利用博客、BBS营销等等。网络营销体现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现代营销理念, 能够有效地帮助企业实现营销的4C (Consumer Wants and Needs, Cost to Satisfy Wants and Needs, Convenience to Buy, Communications) , 即能够做到:客户的需求和欲望可以随时了解、客户获得满足的成本相对低廉、客户可以方便地采购、与客户的沟通易于实现。

在实际工作中, 网络营销一般可分为五个层次, 即网络调研、网络促销、网络分销、网络服务、网络整合营销等, 这五个层次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 逐渐深入。

三、制造业企业营销信息化的运作要点

1. 全面规划、分步实施

企业营销信息化是一项涉及面广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 是一个逐步发展和逐步完善的过程。企业高层管理者应全面考虑, 分步骤、分阶段、有主次地推进, 在战略规划中, 应着重考虑以下问题: (1) 目标和任务。对营销信息化的应达到的技术水平和将要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要有明确的目标, 比如:树立形象、拓展采购与销售渠道、加速新产品开发、扩大销售、提高售后服务水平、降低交易成本、对市场需求快速反应、更好地满足客户需要、批量定制、促进价值链的整合等等, 需要强调的是, 目标和任务要与网络营销的层次相对应。 (2) 实施步骤和阶段。 (3) 投资预算和投资回报。既要制定初始投资预算, 还要制定分阶段实施的预算, 明确收益模式。 (4) 配套改革工作。比如对员工的培训、制度的完善、业务流程重组等。

2. 进行业务流程重组

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就是要以业务流程为中心, 重新设计企业经营管理流程, 其根本目的是以信息化、网络化和知识化为基础, 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改善, 使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应以客户、竞争、变化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在实际工作中, 业务流程重组的基本内容包括工作流程重组、信息渠道重组、组织结构重组、人员素质重组等, 通过业务流程重组, 可以改变不适应企业营销信息化的传统流程, 使新的业务流程更具“柔性化”, 增强制造业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适应能力。

3. 加强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

营销信息化是建立在企业内部信息化基础上的, 企业应建立并完善内部信息系统, 通过构建企业信息网络的基础设施, 实施企业资源规划 (ERP) , 将企业的人力资源、产品开发、财务、供应、制造、库存、销售、质量、成本等职能集成在一起, 实现对企业的动态控制和资源的集成与优化。国内很多企业将作为营销信息化主要体现的网络营销简单地理解成是设计网页、网上广告宣传、网上开店等, 而忽略了企业在接到客户定单后如何满足客户需求, 如何控制整个销售网络的运作, 这一切都需要企业内部信息系统支持的。很多企业由于没有后台信息系统的支持, 从前台商务站点上获得的销售定单、市场信息不能及时传递到后台系统中;同样, 如果前台系统不能及时读取后台系统中关于产品、价格、库存、客户等信息, 就会造成前后台信息的脱节, 最终难以满足客户需要或客户的满意度下降。

4. 创建有特色的商务网站并加以推广

完善的企业网站是开展网络营销的基本前提。企业在制定网站建设规划的基础上, 通过自建、服务器托管、租赁等方式建立网站, 通过网站发布信息、在线调研、网上交易等, 以达到营销信息化的具体应用。在网站设计与建设中, 要避免网站规划和栏目设置不合理、定位模糊、交互性差、信息不完整、网页信息量小、栏目层次过多等问题, 还应该重视免费网络服务功能的建设, 如免费信箱、论坛、会员服务等, 以增加与客户交流的机会。在网站运行中, 要加强对网站的维护, 以保证网络营销的正常开展。网站具备一定的知名度是网上营销顺利进行的条件, 必须加强网站的推广, 让网上用户了解、接受并愿意经常浏览本企业的网站, 不断扩大网站的用户规模, 提高网站的利用效率。网站推广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需要企业制定可行的网站推广方案, 并重视网站推广艺术的运用。

5. 完善网络营销系统的增值系统

营销信息化的顺利开展, 不仅要建立现代营销信息系统, 加强在线功能, 更要通过对企业内外营销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 实现企业内、外部营销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 不断提高企业营销管理水平和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因此, 还要加强网络营销系统的增值系统建设, 要广泛地应用客户关系管理 (C R M) 和供应链管理 (SCM) 。CRM系统的主要内容包括营销自动化、销售过程自动化和客户服务等, 企业利用CRM系统能够收集、跟踪、分析每一个用户的信息, 从而了解和分析用户的需要, 提高营销决策和执行的有效性。供应链管理 (S C M) 是指在生产及流通过程中, 为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 联结上游与下游企业, 对信息流、物流及资金流进行合理的调控, 以期达到最佳组合, 发挥最大效率, 迅速以最小成本为客户提供最大价值的过程。

此外, 在营销信息化推进过程中, 要从营销效果、商业利益等方面进行评估, 总结经验教训, 同时借鉴其它企业的成功经验, 结合自身情况不断完善信息化工作。在营销信息化过程中, 为防范风险, 除了要有规划、分步实施、领导参与、配套改革外, 还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组建信息网络和进行相关软件系统的选型、谨慎选择信息化咨询与合作伙伴、实施信息化建设项目监理, 保障信息化项目工程质量。

摘要:制造业企业营销信息化有助于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和市场营销水平, 其重要体现就是网络营销, 在运作过程中, 要把握要点, 才能促进营销信息化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营销信息化,网络营销,运作

参考文献

[1]徐源:信息主管实务[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5年1月

[2]朱圣堤高韧:中国企业网络营销现状与发展策略[J].商业时代, 2008, (15)

上一篇:再次剖宫产下一篇:静态性能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