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制造业信息化

2024-08-03

上海制造业信息化(共8篇)

上海制造业信息化 篇1

先进制造业

先进制造业是在传统制造业基础上,吸收信息网络、先进材料和工艺以及现代管理等最新成果,广泛应用于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管理、售后服务全过程的新型现代产业。上海市先进制造业总体上处于 数控机床

作为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动机”和“心脏”,机床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具体体现。目前,中国已是全球机床生产与需求大国,但国内大部分机床以普通机床为主,数控化覆盖率低,数控机床产品中,中低端产品占据主力,高档数控机床仍是短板。

从历年来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机床行业在经历了连续10年的快速增长之后,在2011年下半年开始出现了下行趋势,增速缓慢回落。2005年、2008年、2013年三年,我国数控机床产量分别为5.85万台、13.97万台、20万台,数字上看,产量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但从数控机床结构上看,2005年经济型占85%,2013年经济型只占20%,目标从中档上升到了高档。

2011年与2010年,全球机床产出分别实现了35%和25%的大幅增长。2012年,全球机床行业实现总产值约932亿美元,其中,中国、日本、德国是产出量最大的三个国家,合计占到全球机床总产出的64%。中国既是全球机床第一大生产国也是第一大需求国。2012年,中国机床总产值实现总产值约275.4亿美元,占全球总产出近三成,机床需求量为385亿美元,在全球总产量中占比超过的40%。根据“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专项规划,到2020年,航空航天、船舶、汽车、发电设备制造所需要的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80%左右将立足国内。另一方面,立足于长三角地区,比如汽车行业、航空航天行业、城市轨道交通方面都需要数控机床,特别是汽车业规划在2015年年产能要达到2500万辆,而在实际各大企业的生产计划中,总各早已超过3000万辆,诸如船舶业,在其配套设备中生产也一直离不开数控机床等,这就为未来5到10年内的机床业发展提供了最原始的动力。工业机器人

就中国而言,机器人行业来势凶猛。总部设在德国的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称,中国是全球发展最快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从2005年到2012年,中国内地机器人销售量平均每年增加25%,去年达到2.3万个,只有日本的购买量超过中国。工信部发布的《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每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台数达到100以上。

上海市集中了一批国内外优秀的工业机器人制造企业,工业机器人制造水平居国内前列。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上海的工业机器人产业规模(含制造、集成及服务)近百亿元,以国际知名品牌为主,如ABB、发那科、库卡、柯马、安川等机器人巨头均在上海设有机构,其中ABB把全球机器人事业总部以及两大生产基地之一放在上海,库卡在松江的新工厂已开始建设。虽然国内企业如新松机器人、沃迪装备、新时达电气都已在上海布局或已经开始进行机器人的研发制造,但相比较国际先进企业,国内企业的差距还非常大。

上海近两年正在加快机器人产业布局,已形成“2+X”集聚发展格局。一是打造以康桥、金桥为核心的浦东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发展壮大机器人技术研发、制造及系统集成;二是培育发展以顾村机器人产业园为核心的宝山机器人产业基地;三是依托骨干企业,在金山、松江、嘉定、闵行等区,培育以机器人及核心功能部件为特色的产业园区。”

未来上海将进一步支持国际龙头企业在沪发展壮大,培育和引进若干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和关键部件制造企业,扶持一批具备设计能力和解决方案提供能力的机器人系统集成公司。预计到2015年,产业规模或达到200亿元以上,其中机器人及关键部件制造业50亿元,机器人系统集成及服务业150亿元。

上海机器人产业园位坐落于上海市宝山区顾村工业园区内。(顾村工业园区成立于1994年,2006年经上海市政府批准整合升级为市级工业园区,列入为上海市104产业园区总占地面积共3.09平方公里)是2012年经上海市经信委批准设立、以上海市“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和宝山区顾村镇区域发展规划为政策指导的特色重点工业园区。

目前,园区入驻企业100多家,发那科机器人公司、鑫燕隆汽车流水线制造公司、法维莱轨道交通车辆公司、网络net餐饮服务机器人公司等机器人生产、服务、应用企业已经落户园区。3D打印

3D打印技术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其原理是以数字模型为基础,运用粉末状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建物品,已经在航空航天、汽车、生物医学等领域广泛应用。与传统制造的大规模、大批量的加工制造相比,3D打印在少批量、小尺寸、高精度、造型复杂的零部件元器件的加工制造方面更具优势。2012年全球3D打印的市场规模为21亿美元,而中国3D打印市场规模只有10亿元人民币。

上海3D打印产业通过近两年的快速发展,已从最初一两家设备制造厂商发展到十多家设备制造企业和应用服务商;EOS、Stratasys、Materialise等国外企业均在上海设立了中国区总部或代表处;汽车、航空航天、医疗、模具等行业一大批企业都在产品研发、生产环节中应用了3D打印技术,高等院校已逐步建立一批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基地。围绕材料、装备、应用服务等环节初步形成了产业链布局。在材料方面,上海材料研究所联合华东理工大学,开展3D打印金属材料和高分子材料的产业化技术开发,建立3D打印材料公共检测平台。涌利材料科技等一些民营企业也在积极开展可降解桌面级3D打印耗材和光敏树脂的自主研发。在设备方面,上海团结普瑞玛激光设备有限公司已为北航、西工大供货多套大型3D打印设备,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围绕激光金属3D打印开展了前期研究,已掌握金属成型关键技术,完成了原理样机研制,打印件强度已接近锻件水平。上海市激光技术研究所也开展了3D打印原理样机的研制。联泰科技、智位机器人、复翔科技、智磊电子、磐纹科技等多家企业面向市场积极推进产业化,各类桌面3D打印机已销售近千台。在应用服务方面,遨为科技国内首家3D打印服务云平台“云创3D”已上线,实现了在线自助式产品设计、创意模型电商销售和远程打印服务。盈创装饰自主研发了3D打印的建筑材料及设备,并在国内多个大型工程项目中得到了示范应用。品啦造像开展了3D人像打印写真、3D人像存储等业务,自主开发了相关3D数据处理软件和移动APP客户端,并在全国范围布局连锁经营。彩石激光应用激光3D打印技术开展涡轮叶片等机械零部件的修复。

上海市福斐科技和光韵达三维科技两家公司是3D打印行业的先行者。福斐科技是国内最大的3D打印设备销售和应用服务企业之一,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正在分两期建设国内首家3D打印“未来工厂”,未来将形成年产60台工业级3D打印机产能,并开展面向不同行业的多样化3D打印应用服务。目前,福斐科技在康桥的展示体验中心已建成,联合上海交大研发的一次成型尺寸0.8m×0.8m的大型SLA(光敏固化)3D打印设备即将投入产业化。

光韵达三维科技与国际3D打印龙头企业德国EOS公司合作,引进了国际先进的SLS(激光烧结)设备,开展应用服务和工艺研发,已经在漕河泾初步形成了集设计咨询、数据优化、快速制造和后期处理于一体的应用服务中心,其金属、尼龙和塑料3D打印产品已在汽车、模具、医疗器械等行业领域得到了应用。

高性能计算机

我国自主研发的曙光高性能计算机已经在科学研究、油田开采、建筑设计、汽车飞机船舶制造,乃至智能手机、高清大片等领域得到应用嫦娥三号、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LED画轴、非典疫苗研制,背后都有曙光高性能计算机的支持。

目前上海市高性能计算机行业处于研究开发阶段,力实施产业化还有一段距离。上海大学高性能计算中心成立于2007年9月。2004年自行研制建设完成的“自强3000” HP超级计算机共有192个节点机,384个计算核。2006年11月在系统生物学研究所建设了一台16个节点、64个计算核的IBM集群机。2008年3月在力学所和数学系分别建成一台16个节点、128个计算核的HP集群机。至此,形成了以自强3000超级计算机为主计算节点的计算基础实施平台。

2008年,由中科院计算所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曙光信息产业(北京)有限公司、上海超级计算中心联合研制的曙光5000A集群超级计算机——中国造“魔方”,终于名列世界十大超级计算机。该计算机最终落户在上海并在国家气象局、上海超算中心等单位实现成功应用。

生物制造

生物制造是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据估计,超过GDP约40%的工业可以成为生物制造发展的空间。世界经合组织(OECD)预测:至2030年,35%的化学品和其他工业产品将来自生物制造。

我国生物制造业已经进入工业化阶段,正在形成产业,其领域与规模不断扩大,已经形成国民经济新增长点。其中,氨基酸、维生素、有机酸等大宗发酵产品规模稳居全球第一,产值超过1000亿元;乙二醇、丁醇、乙烯等实现生物法制造;生物塑料、生化纤维等新材料生物法生产初具规模;泛酸、丙烯酰胺、乳链菌肽等占据世界市场50%-70%。

2012年,上海生物医药制造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329家,从业人员8.43万人;年末资产总计780.83亿元;工业总产值745.7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其中医药工业完成总产值656.1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工业销售产值610.4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656.4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利润总额84.0亿元,比上年增长16.2%;税金总额35.15亿元。销售收入过2亿元的企业有81家,其中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有12家。浦东新区生物医药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30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占全市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的44.3%。

位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南区的复星医药张江创新研发基地开工规划包括研发总部中心、创新药孵化平台、化学创新药研发中心、单克隆抗体研发中心、临床诊断研发中心、国际合作发展中心等。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上海罗氏扩建项目”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落户。上海西门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在上海国际医学园区新增32000平方米面积,用于研发和生产X光产品。上海绿谷制药有限公司的丹参多酚酸盐及其粉针剂实现工业销售4.7亿元。上海凯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痰热清注射液实现销售额10.9亿元,上海中信国健药业有限公司的“益赛普”完成工业销售额5.7亿元。上海凯利泰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KMC椎体扩张球囊导管系列产品等成为上海新的过亿元产品。推进上海天士力药业有限公司“重组人尿激酶原的临床疗效和新适应症研究”等41个以及上海新华联制药有限公司“倍他米松和地塞米松产业化项目”等15个2012“成果转化与应用”生物医药领域项目建设。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安评中心经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机构——瑞典药品署和比利时公共卫生科学研究所评定,成为国内首个通过多国GLP认证的机构。生物医药技术领域66个项目在上海市科技奖励大会上获奖。其中上海和黄药业有限公司完成的“麝香保心丸的研制、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项目实现产业化,实现产值30多亿元。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一直和其他技术相结合,包装在层层“外衣”下,默默为人类提供便利。例如,每一台电脑、智能手机的生产,都离不开芯片,而芯片都是利用纳米技术制造出来的;碳纳米管被用作导电材料,已经用于锂电池中,且实现了产业化;利用碳纳米管场发射性质制造的显示屏,在手机上的运用效果非常好,也已实现了产业化。未来,纳米科技有望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能源环境等领域给人类带来更多的福祉。

2007年4月16日,由上海市纳米科技与产业发展促进中心、上海华明高技术(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三瑞化学有限公司、上海环谷新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上海爱建纳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发起的上海市纳米技术协会正式成立。

上海大学科技园四通纳米港基地于2001年奠基成立。宝山区政府、上海大学、上海四通纳米技术港有限公司和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4家单位签约共同建设纳米港后,各项筹建工作进展较快。诸如:整体规划:纳米港采用国际招标形式编制总体规划,基地将由纳米技术研发中心、工程孵化中心及信息和市场策划中心这3个中心组成。在产品技术方面,上海大学成立了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并建立了纳米分析测试中心,构建了具有特色功能的纳米材料结构分析与性能测试的开放式平台。

上海制造业信息化 篇2

制造业是指对原材料 (包括农产品与采掘业的产品) 进行加工再加工, 以及对零部件装配的工业的总称。按照现行工业的分类, 制造业包括了工业体系中除采掘业和电力煤气及水产品供应业外所有29个行业。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中最为庞大的产业体系, 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 即包括劳动密集型的传统轻纺工业和资本密集型的化学工业, 也包括知识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的机电工业。制造业不仅是一个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柱, 而且是技术的载体和转化的媒介, 一个地区是否具有高度发达的制造业体系, 尤其是机电是否发达, 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 作为长三角经济区的龙头, 上海市的产业集聚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在上海市区的北面, 是精品钢材及延伸产业集聚;在南面, 已逐步形成以石油化工和天然气化工为基础功能完整的石油化工及深加工基地;在东南, 已形成国内微电子生产线最密集区;在西北, 集产、学、研、检测、展示、竞技、文化于一体的汽车城业已形成;在西南, 有大型成套设备和航空航天等装配制造业集群;在长江口, 一个造船及港口设备产业集聚正在形成中。可见无论从数量, 还是从质量上来看, 上海市的制造业集群都是全国同类集群的杰出代表。

本文就是要从影响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因素出发, 考察这些因素对制造业产业发展的影响。我们的研究将基于新古典框架, 引入不完全竞争市场与规模经济, 主要研究企业的平均劳动报酬、平均规模、产业的前向后向联系、产业内专业化以及产业间多样性对于上海制造业产业发展的影响。为此我们搜集了上海市1998~2005年110个三位数行业, 29个两位数行业关于累计工业总产值、累计企业就业人数、累计企业人数、累计劳动报酬总额等数据, 并进行了计量分析。回归结果表明, 产业的前向后向关联以及产业间的多样性对产业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 上海市较高的工资率对产业的长期发展起到了支撑的作用。但是没有发现产业内专业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即没有找到关于MAR外部性的证据。

2 文献回顾

提到产业集聚, 我们不能不回答这样3个问题, 即集聚在什么条件下产生?集聚的中心在那里?集聚是否会持续下去?可以说, 正是从对于这3个问题的思考出发, 经济学家们发展出了一套丰富多彩的产业集聚理论。在本文中, 我们将把目光聚焦在第3个问题上, 即集聚是否会持续下去?

Fujita、Krugman、Venables (1999) 提出了一个回答这个问题的理论菜单 (见下表) , 他们将影响产业集聚的因素分成两类, 一类是离心力, 一类是向心力。向心力包括产业间的关联性、厚的市场需求、知识溢出以及纯粹的外部性;离心力包括不可移动的要素、地租及阻塞成本、纯粹的规模不经济。

来源:《Spatial Economy: Cities, Region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1999

关于产业关联性的文献, Hirschman在1958年的文献最为知名, 强调了强制性的前向-后向关联效应将促使产业长期稳定的发展。Venables (1996) ;Krugman&Venables (1995) 模型化了Hirschman的思想, 阐述了产业间的垂直关联性是如何产生一种使相互依赖的公司定位在一起的趋势的。

向心力中的第二项, 厚的市场, 其实是指当地有对于某种商品的强烈需求, 最早见于Krugman (1980) 。在那篇文章里, Krugman提出了一个类似于李嘉图的两类国家两类商品的模型, 说明了对于收益递增行业的产品, 一个地方对该产品的强烈需求, 会导致产业的集聚与地方专业化。在国际贸易与区际贸易中, 该地将出口这种商品。这就是“国内市场效果 (home-market effect) 。由此可见, 所谓的厚市场效应, 是针对规模报酬递增的企业而言的。

经济活动的专业特性在一个特定的空间起什么作用?这个问题涉及到外部性是如何形成的。外部性的存在是无可争辩的, 但外部性的成因确是多样的。从产业角度来看, 知识的外部性可以分为两种:产业内外部性和产业间的外部性。产业内的外部性是指同一行业内的公司之间的外在性。自从Marshall (1920) 第一次阐述了行业集聚与外部性的观点后, 他的观点得到Arrow (1962) 和Romer (1990) 的发展:在一个特定的空间某个行业的大量集中能促进该行业公司之间的知识溢出。Glaeser et al (1992) 将它称之为MAR外部性。当然也存在产业间的外部性, 那些有差异的公司之间也存在知识溢出。Jacobs (1969) 认为知识的外部性源于具有差异性的公司之间、及那些能对新知识产生较大回报的经济单元之间的互补性知识交流。比较而言, MAR外部性强调了专业化促进创新发明;而Jacobs则认为差异性与多样性更有助于创新发明。城市之所以是创新的基地, 正是因为在城市里, 不论是知识还是商品, 其差异性和多样化都是最大的。他强调在一个地域内产业的差异性和多样化提升了知识的外在性, 最终推动了创新和经济增长。Rosenberg (1963) 描述了产业间生产工具的扩散以及知识是如何从一个产业传递到另一个产业去。Scherer (1982) 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证据, 说明一个给定产业大约70%的发明都被应用于这个产业之外。他们都对Jacobs的理论给出了有力的支持。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 在产业集聚领域, 出现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实证研究, 其中Glaeser, Kallal, Scheinkman and Shleifer (1992) 通过对于美国1956~1987年间170个城市六大支柱产业的实证分析, 找到了产业间外部性的证据, 没有发现产业内外部性的证据。Hendersen, Kuncoro and Turner (1995) 运用了美国在1970年以及1980年间前八大制造业数据, 分别对传统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两个样本集做了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产业内与产业间的外部性对产业发展均非常重要, 但是对于高科技产业来说, 随着时间的流逝, 产业内集聚的作用将越来越小。Hanson (1998) 的文章没有发现MAR外部性和Jacobs的外部性的证据, 但是发现了运输成本以及前向后向关联度对于产业集聚形成所起到的作用。

国内运用主流经济学方法对产业集聚的研究中, 梁琦 (2004) 是这一方面杰出的代表, 梁琦 (2004) 第八章从产业关联角度考察了FDI的区位分布取向, 结果没有发现产业内集聚 (专业化) 的证据。其他的一些研究, 我们认为有两个主要的缺陷。 (1) 很少将产业集聚的研究与本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总体的产业布局结合在一起, 提出的政策性建议往往只具有理论上的价值。 (2) 这些研究大多数仍然囿于区域经济学和传统的经济地理学的藩篱。描述现象的多, 实证分析的少, 缺少令人信服的实证支持。而仅有的一些实证文章, 往往基于一般区位均衡的理论, 对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结构进行探讨的不多。由于制造业企业基本上为规模报酬递增的, 而所面临的市场也近似为垄断竞争市场, 所以这些实证分析得出的政策建议的价值往往很低。

3 理论模型与数据说明

考虑j产业代表性企业的利润函数:

∏t=Atf (lt) -wtlt (1)

其中:f (lt) 是生产函数、wt是工资率、lt是投入的劳动要素、At衡量的是代表性企业之外影响生产率的因素, 即技术的外部性。

对于利润函数求一阶条件:

Atf′ (lt) =wt (2)

两边取自然对数并进行一阶差分, 得到:

ln (f´ (lt+1) f´ (lt) ) =-ln (At+1At) +ln (wt+1wt) (3)

根据产业集聚理论, 我们认为技术的外部性的增长率, 与这个企业所在产业的前向后向关联度、产业内的专业化程度、产业间的多样性以及企业自身的规模有关, 于是:

ln (At+1At) =g (specialization, diversity, backward-forwardlinkeges) (4)

进一步, 我们有:

ln (f´ (lt+1) f´ (lt) ) =ln (wt+1wt) -g (specialization, diversity, backward-forwardlinkeges) (5)

写成回归方程的形式:

ln (f´ (lt+1) f´ (lt) ) =β0+β1ln (wt+1wt) +β2backward-forwardlinkeges+β3specialization+β4diversity+εjt (6)

下面的任务就变成了如何量化上述变量并建立相应的指标。指标的量化模式参考了第二部分中提到的3篇实证文献, 其中产业内专业化以及产业间多样性的指标参考了Hanson (1998) 、企业的平均规模以及产业的前向后相关联指标借鉴了Glaeser, Kallal, Scheinkman and Shleifer (1992) 的相关内容, 而对于计量方法选择以及数据取舍方式的思路则取自Hendersen, Kuncoro and Turner (1995) 。具体的计量方程如下:

ln (Οutputjt+1S/Ljt+1SΟutputjtS/LjtS) =β0+β1ln (Remjt+1S/Ljt+1SRemjtS/LjtS) +β2ln (LktSLjtS) +β3ln (LjtSLtS) +β4ln (hj (LhtSLtS) 2) +β5ln (LjtSEstjtS) +εjt (7)

其中,

S=上海

t=初始期

j=三位数产业

k=两位数产业 (j三位数产业所属的)

L=就业量

Rem=总工资

Est=企业数目

Output=总产出

公式 (7) 中的因变量反映的是产业生产率的相对增长率, 它衡量的是产业生产率年均增长率的增长。自变量的第1项反映的是企业员工年内平均报酬的增长率, 它反应的是工资率的增长率。

自变量的第2项反映的是产业的前向后向关联度, 即企业从上下游产业相互靠近所得利益。譬如在服装产业, 上下游产业包括纺织品、皮革业, 毛织业。以两位数产业就业相对于三位数产业就业的比率来测量市场关联度。这是因为两位数的产业分划包含了拥有直接前向后向关联关系的产业。例如, 在交通运输制造业这个两位数行业, 包括通用零件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车辆和机动车组制造业等。这个比例越大, 表明产业面临的前向后向关联度越强。如果产业关联度指标起作用的话, 我们希望它有正向作用。

自变量的第3项是产业内专业化指标, 用当年产业就业与当年上海市总就业量的比率来衡量。如果产业内专业化指标起作用的话, 我们希望它有正向的作用。自变量的第4项是产业间多样性指标, 用的是j产业以外其它产业的就业与上海市全部产业的就业之比的平方和来衡量。这个指标的构建思路来自与Herfendal指数, 也就是说, 行业劳动就业分布越均衡, 这个平方和就越小。如果产业间多样性有正的外部性, 我们希望这个指标的系数是负的。

自变量的第5项是产业内企业平均规模指标, 用当年产业就业量与当年产业内企业总数之比来衡量。要注意的是, 这个指标无法衡量产业内企业的规模经济性, 这是因为规模经济衡量起来很难, 这里只能以平均规模代替。我们认为企业平均规模越大的产业, 将有更快的发展。

由于产业之间差别很大 (从成熟产业到高科技产业) , 我们无法排除产业间的异方差性, 所以将运用处理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在控制截面虚拟变量的同时, 我们将运用广义最小二乘法 (GLS) 对模型进行修正。计量分析的工具为Eviews5.0。

我们搜集了上海市1998~2005年110个三位数行业, 29个两位数行业关于累计工业总产值 (千元, 当年价格) 、累计企业就业人数 (万人) 、累计企业个数、累计劳动报酬总额 (千元) 的数据。数据的来源为《上海工业、能源与交通统计年鉴 (1999~2004) 》、《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 (2003~2004) 》、《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1999~2005) 》, 国研网工业统计数据库 (2003~2005) 。其中, 累计劳动报酬总额的数据取自《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1999~2005) 》, 但是只有两位数水平上的数据。1998~2003年关于累计工业总产值 (千元, 当年价格) 、累计企业就业人数 (万人) 、累计企业个数的数据取自《上海工业、能源与交通统计年鉴 (1999~2004) 》, 1998~2003年上海市总体就业量的数据取自《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 (2003~2004) 》, 其余数据均来自国研网工业统计数据库 (2003~2005) 。三位数行业, 炼铁业、矿山冶金建筑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工木材非金属加工专用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和皮革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农林牧渔专用机械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缺少2004-2005年度的数据;塑料加工业缺少1998年度的数据。

4 回归分析与结果

由于没有三位数水平上的平均劳动报酬的数据, 所以我们将回归方程分成两步来做。第一步先做两位数水平上产业生产率增长率与工资增长率的回归分析, 回归方程如下,

ln (Οutputkt+1S/Lkt+1SΟutputktS/LktS) =β0+β1ln (Remkt+1S/Lkt+1SRemktS/LktS) +εkt

回归结果如下,

其中**表示在1%统计水平下显著;*表示在5%统计水平下显著。

第二步再做三位数水平上产业增长率与产业前向后向关联度、产业内专业化、产业间多样性以及产业平均企业规模的回归分析, 回归结果如下,

其中**表示在1%统计水平下显著;*表示在5%统计水平下显著

为了区分产业内专业化以及产业间多样化对于产业发展的影响, 我们分别控制变量, (a) 中, 自变量只有产业内专业化、平均规模以及前向后向关联度; (b) 中, 自变量只有产业间多样性、平均规模以及前向后向关联度; (c) 中, 自变量包括产业内专业化、产业间多样性、平均规模以及前向后向关联度。

5 结 论

从表2, 我们看到工资增长率每提高1%, 该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提高0.5%。所以说, 上海市制造业高的工资率并没有因为生产成本的提升对产业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相反, 对产业发展有促进作用。2002年~2004年间, 上海市制造业平均劳动报酬与全国平均劳动报酬的比为1.86、1.97、1.92 (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2003~2005) 》计算) , 从回归结果看, 这一差距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可以预见, 在未来的几年里, 全国制造业高素质人才仍将向上海大量集中。

由于采用了企业的平均规模代替了规模经济作为衡量标准, 从表3中, 我们无法确定规模经济对于产业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但是, 比较明显的是, 上海市制造业企业平均规模已经很大, 部分产业的企业已经达到了规模经济的边界。

同样, 我们没有发现产业集聚 (专业化) 的证据。从表3中, 我们可以看到产业内知识溢出效应并不明显。这一方面说明了上海市知识密集型制造业的产品总体上附加值还很低, 大量的核心技术还依赖于转让, 生产主要集中在加工、组装阶段;另一方面也说明上海市劳动以及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已处在产业生命周期的末段。只有加大研发投入, 更新产品的生命周期才是解决困境的办法。

比较意外的是前向后向关联度指标是负的。从指标的构成看, 若某产业的前向后向关联指数上升, 说明该产业上游或下游产业雇佣的劳动力数量上升。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上游或下游产业的平均企业规模在扩大。联系上面上海市制造业企业平均规模过大的证据, 我们可以得到, 在这种情况下, 进一步扩大规模并不能降低成本或是提高生产率, 相反由于规模过大造成的管理成本的上升, 反而会抵消增加的产量所带来的收益。一个突出的例子, 上个世纪90年代末, 上海市钢铁业横向兼并后, 并没有达到1+1>2的效果, 反而造成了效率的下降 (Sun Pei, 2005) 。可见, 当某产业的上下游产业规模扩大导致生产成本上升或效率下降时, 该产业生产率的增长率必定会下降。

产业间集聚 (多样化) 是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这与Jacobs的理论相一致。在生产率提升方面, 产业多样性指标是强于前向后向关联度指标的。说明哺育多样性的产业 (有共同的科学基础) , 维持住现有的上下游产业的布局才是目前产业规划应该注意的问题。

上海制造业三大集群已具雏形 篇3

于教授介绍,形成产业集群,除了必要的地理上集中外,还包括专业化的分工是否提高生产效率、企业间的交流是否频繁、创新是否活跃等“内涵性”问题。在市科委国际科技合作基金资助和法国学者的帮助下,课题组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和工具,以上海制造业的21个行业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得出上海十个具有集中态势的行业,其中通信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三大行业已初步具备“产业集群”的雏形。通信设备制造业的集群指数最高,以微电子产业为代表,该行业已初步形成了以浦东为主、漕河泾、松江及青浦并举的四大产业集群区域,投资规模、产业链、加工水平和生产能力均达到较高水平。

专家分析,上海的石油化工业、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加工业等7个行业虽然地理上相对集中,企业自身具备很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但是和行业内其他企业的合作较少,因此尚未形成明显的集群效应。如何让大企业同时带动其他中小企业的进步?除了加强两者间交流,专家建议政府应扩大对集群支持的力度和广度,同时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让集群在相对自由的发展中形成成熟的产业链关系。

上海制造业信息化 篇4

主要技术负责人

1.陈工技术总负责人,原上海石化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副总工程

师,从事压力容器质保体系控制管理及质检管理三十多年,为原上海石化机械制造公司用于中国石化行业及漕泾化工区(世界500强中的部分化工企业)的设备制造及质量控制兢兢业业地工作着,现服务于本公司。

2.刘工设计总负责人,原兰州石化设计院后调入上海石化设计

院,从事二、三类压力容器的设计及审核工作二十多年,为中国石化行业的大量压力容器设备提供了设计及审核,现服务于本公司。

3.储工焊接技术负责人,原江南造船厂后调入上海石化机械制造

有限公司,从事焊接工作及技术工作三十多年,从普通工人成长起来的焊接技师,现服务于本公司。

4.陆工制造工艺负责人,曾任金山区松隐职校教师(机械),后

任职于上海金山压力容器厂,从事压力容器制造工艺十多年,现服务于本公司。

5.俞工质量检验负责人,本公司培养成长的技术人员,从事压力

容器质量检验管理工作三年多。

公司产品范围

1.换热容器2.蒸发容器3.分离容器4.干燥容器

5.结晶容器6.沉降容器7.反应容器8.除尘容器

9.储存容器10.不锈钢镜面抛光

(限一、二类压力容器及非压力容器的设计和制造)

产品有:

反应器、反应釜、分解锅、硫化罐、分解塔、聚合釜、合成塔、变换炉、蒸煮锅、蒸球、蒸压釜、煤气发生炉、分散釜、合成釜、发酵罐; 管壳式余热锅炉、热交换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加热器、消毒锅、染色器、烘缸、蒸炒锅、预热锅、溶剂预热锅、蒸锅、蒸脱机、电热蒸汽发生器、煤气发生炉水夹套;分离器、过滤器、集油器、缓冲器、吸收塔、钢洗器、干燥塔、汽提塔、分汽缸、除氧塔、蒸馏塔; 各种形式的储罐、料仓、真空罐等。

部分客户

1.新疆独山子炼油厂

主要产品:不锈钢压力容器及低温压力容器

2.上海爱默金山药业有限公司

主要产品:不锈钢冷凝器及其他压力容器

3.上海ABB工程有限公司

主要产品:化工成套设备的配套压力容器

4.瑞气气体(上海)有限公司

主要产品:空分装置的配套压力容器

5.上海隧道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产品:盾构装置中的配套压力容器(人行闸)

6.上海金山经纬化工有限公司

主要产品:热交换器等产品

7.上海信达药业有限公司

主要产品:不锈钢真空罐、母液槽等

8.中核华兴建设公司

主要产品:100m3 的储存容器等

9.烟台化工有限公司

主要产品:料仓、管道混合器等

部分客户

10.上海朗日工程有限公司

主要产品:用于德山化工(乍浦)配套压力容器

11.杭州南方泵业有限公司

主要产品:镜面不锈钢稳流罐

12.南京蓝深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主要产品:不锈钢气压罐

13.上海凯泉集团有限公司

主要产品:不锈钢,碳钢气压罐

14.上海东方泵业集团有限公司

主要产品:镜面不锈钢稳流罐

15.上海中韩杜科泵业制造有限公司

主要产品:镜面不锈钢稳流罐

16.上海邦浦实业集团设备有限公司

主要产品:容积式热交换器

17.上海贤达罗兰压力容器制造有限公司

主要产品:干燥罐φ3000χ8500mm;白土槽φ3000χ5400mm

大力推进我国制造业信息化进程 篇5

大力推进我国制造业信息化进程

推进我国制造业信息化进程研讨会由科技日报社副社长汤东宁主持。以下为与会者发言摘要。

李健(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司长)

入世以后,我们必须更加重视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道理很简单。

第一,因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制造业,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无不是制造业发达国家。我们目前还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对于中国来说,工业化过程是不可逾越,但是有可能缩短的。要缩短工业化进程,就必须大力发展信息制造业。

第二,制造业是我国入世以后为数不多的有竞争优势的行业之一。当前世界上正在进行着新一轮的产业调整,一些产品的制造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已经成为许多跨国公司的首选之地。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大国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是我们还不是世界强国,要成为制造强国,必须增强竞争力。这是我讲的第一个大问题,为什么要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

那么怎么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呢?我认为大的思路无非是三个方面,第一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第二是积极发展新兴制造业,特别是高新技术制造业。第三,就是大力推进制造业的体制创新,包括大力发展民营制造业。

由于在中国传统制造业的比重很大,所以今天我主要想着重讲一讲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的问题。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我认为当务之急是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制造业。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想主要是两点。第一,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制造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为制造业带来深刻的变化,使制造业从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变,我们必须把握这个大趋势,并且紧紧地咬住不放,否则我们就有可能在新一轮竞争中掉队。第二,就是中央明确地提出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怎么带动?我看突破口就是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九五”期间,科技部会同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共同组织实施了 C AD /CMIS应用示范工程,这个应用工程的实践表明,由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是提升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十五”期间,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我们希望达到四个目标:一是要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制造业信息化的产品;二是要建立一批制造业运用示范企业和示范工程,并且通过辐射效应形成整个制造业的竞争力;三是要结合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培育若干相关的新型软硬件产业和新型服务;四是培养一批人才,推进和打造一支信息化的基本队伍。

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实施必须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必须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必须坚持以体制创新,以人为本。这是我们提出的三个坚持。那么作为政府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呢?政府的主要任务就是营造环境,做好顶层设计、制定政策、建立标准,发展中介服务机构以及组织重大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和试点、示范等工作,为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提供必要的“温度”、“水分”和“土壤”。这就是政府的定位。

在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过程中,我们除了在横向进行联合以外,还要有纵向的联合。这与以往科技项目的实施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个项目是由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和地方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捆绑而成。不久前,我们专门在杭州召开了一个制造业信息化的座谈会,我们在会上非常明确地宣布对各省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在自愿的前提下,都可以纳入我们这个大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我们不仅给课题编号,而且要给一定的经费引导。并且对于这个重大专项,我们在科技部率先实行属地化申报、属地化管理,就是充分发挥地方的作用,以地方和企业为主体。

为了增加这项工作的透明度,我们在上个月的月底在各大媒体发布了公告,面向全社会征集对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实施方案的建议,在社会上引起了比较大的反响,我们已经收到了很多来信和来电。

周建平(国家经贸委技术进步与装备司司长)

我想说的第一个方面就是这件事是科技部提出倡议的,我们司里研究以后是抱着一个非常积极的态度参加的。为什么这么讲?我觉得这件事情由科技部、国家经贸委联合来做,这是很好地针对了过去科技和经济这两个领域,这两个领域起码过去结合得不是很紧密。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这也是针对了我们科技和经济相互联合不足的一个地方,这是一个很好的举措。

第二个方面,制造业信息化的标准是什么,我想是不是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个我认为体现在最终的产品,就是我们的产品应该是商品。信息化比如说控制等方面都应体现在最终产品上。第二个应该体现在我们的设计生产上,包括我们已经讲的 C AD,一个是产品的设计,一个是产品的生产过程以及控制等等。第三个我认为应该体现在我们企业的内部管理上。最后,应该体现在我们企业的产品的营销上,也就是提高我们的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特别是我们入世以后,我觉得营销更是过去我们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非常薄弱的一个方面。

第三个方面,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问题。我觉得现在其实国际上的一些大的工业发达国家都在奋力地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所以把制造业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包括我们中国。我觉得这个里面我们应该有很好的认识,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向我们转移的只是一些装备加工业,换句话说我们这是做低层次低附加值的事,这个并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我觉得我们和科技部搞这个信息化工程的最终目标是,我们要成为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世界制造中心,而不是由别人转给我们的,所以,所谓世界制造业中心应该怎样看,我看是不是应该体现在这么几个方面。

最近听一个院士的报告,我觉得很受启发。他讲到制造业这个中心我们是不是应该有这么一个标志,一个是国有资本为主的,这个国有资本,应该说是国内资本,因为包括了国有资本也包括了民营资本,就是以国营资本为主的国家具有控制力的。其次是关键技术掌握在中国手里。最后,就是一定要是中华民族品牌的。这样的制造业中心是我们要追求的,这也是我们几个部门联合追求的一个目标。就是应该由我们控制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有自己民族品牌的,我想我们应该追求的是这样一个世界制造业中心。

最后一个就是我们发展的重点的问题。最近也是工程院在一个报告里谈到了我们制造业的一个薄弱的环节,它把这个形象地比喻成踢足球,中国现在踢足球主要是中场不行,没有组织者,他比喻中国的制造业也是中场不行。他把原材料加工作为后场,产品组装作为前场,最终的中间是把机械基础元件、元器件和材料制造产业作为中场。这个报告提出中国的制造业应强力发展和加强中场。应该讲,我们从总体上看产品卖得不错,但是细究一下,我们的集合加工业的机器元部件的产品,无论从可靠性也好,从性能稳定等等方面来说,确实还不行。所以我们想通过信息化工程的实施,能够培养一批具有系统设计和工程成套能力的这样的公司。我们过去因为计划可能是分割的,你只是制造,安装有安装的,设计有设计的,制造有制造的,分得太细。我觉得以后可以像国外那样,特别是日本的一种综合性企业能够从设计工艺布置、工程布置等方面,拿整个项目。我觉得这也是我们通过这个信息化工程实施努力的一个方向。

孙家广(863计划先进制造与自动化领域专家委员会主任)

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我们要采用大手笔,进行大联合,实施大工程,写好大文章,取得大效果。我就这“五个大”解释一下。

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采用了大手笔。第一是这次在组织上真正把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企业调动起来。第二是横向结合,成立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协调领导小组。第三是项目组织管理有创新,比如说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公开征集实施方案,在媒体上发布,这在以前是没有过的。第四是实行项目属地化管理。因此我觉得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开了个好头。所以我说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采取了大手笔。

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进行了大联合。从宏观上讲,是把经济、科技这两方面紧密地联系起来,真正解决国家当前在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是在实施一个大工程,第一,科技部通过国家863计划和科技攻关计划组织实施这样一个大工程是我们过去很多项目所不及的。第二,从工程的复杂性来看也是很大的,它不仅有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需要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第三,我们国家的制造业是世界上最大的,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难度非常大。

写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这篇大文章的含义就是说,不仅要组织实施好这项工程,更需要加强舆论宣传。今天开的这个研讨会,实际上就是写好大文章的一部分,我们要做事更要造势,要引起全社会的反响。要造势,就要做文章,当然这篇文章不是我们夸夸其谈脱离实际的做。实际上我们在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中有很多精彩的文章。我们有很多可歌可泣的事值得新闻界的朋友们来歌颂。

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要取得大效应,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本身就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一个具体体现。就是要通过广泛采用信息化技术改造提升我们传统的制造业,我们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主要的任务就是“五个化”,即数字化设计、数字化生产、数字化管理、数字化装备、数字化企业。最终目的是要使我们的企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中具有真正的国际竞争力,真正提高我们制造业的效率,为我们国民经济的发展做更大的贡献。

我相信,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在科技部、国家经贸委、信息产业部、国防科工委以及各省市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杨海成(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大项目专家组组长)

借这个机会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主体设想和工作安排。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工作目标是:一是要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造业信息化的产品,以支撑我们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发展的需要。二是要在全国2000家以上的企业开展制造业信息化的应用示范工程。三是在推进制造业企业广泛应用信息化技术的同时,大力扶持与制造业信息化相关的应用软件产业和应用服务咨询业的发展。四是要带动培养一批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要沿着两条主线推进。一条是在全国相关省市和中心城市广泛深入的开展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工作,另一条主线定在国家层面上大力开展以面向五个数字化的7项关键技术、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工作。那么,为了做好这两条主线的工作,我们有几项主要的措施:一是组织落实,就是在国家层面上成立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协调领导小组,来宏观地进行布局安排和指导工作。我们也希望各省市能够成立相应的机构。二是要营造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良好社会氛围。我们准备每年召开一次国际信息化相关技术的博览会,使之成为制造业信息化科技成果的检阅平台、展示平台、交易平台和交流平台。三是加强资源集成,一方面是指国家863计划和攻关计划集成起来,另一方面需要把地方和企业集成起来共同进行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建设。四是要营造和组织一批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的大军,我们也采取措施吸引海外人才共同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我们在这个工程中,提出要用浩浩荡荡地百万大军来推进我们这项工程。

李平(社科院技术经济与数量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科技部、经贸委,还有信息产业部把制造业和信息化这两个重大的概念联合起来提出这样一个重大的课题,我觉得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也澄清了我们存在的一些不正确的认识。我们看到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之间不是对立的,制造业是高新技术的载体。

我感觉把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这样一个工程的着眼点应该放在更加微观的一个层次上。中国在赶超战略的时候确实面临着非常严峻的问题,新的问题。因为我们知道发达国家凭借它的先发优势,凭借对世界资源的掠夺实现了他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我们已经很难仅仅通过政府的政策来保护民族产业来实现这样的一种赶超战略之路。民族工业是什么?首先是掌握自己的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现在已经看到并不在于你的企业在什么地方,也不在于本土,也不在于海外,也不在于这个企业的资本控制的程度,完全在于你的核心竞争力核心技术掌握的是什么。我们的信息化制造工程应该注重我们的大科技园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我们的信息化应该在这些高的起点上,靠这些大型园区来推动来发展。

吕政(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对信息化的研究提几点意见。

我认为前几年我们在宣传上有很多误区,就是把信息化与制造业与物质生产过程脱节这种宣传有片面性。离开了制造业,离开了物质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是虚拟的,是观念形态上的信息化,而不是物质的信息化。

第二点,我想制造业的信息化主要是三个层次,第一就是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制造领域的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和普及,就是生产过程的信息化。第二个层次是企业内部的管理过程和运营体系和管理系统的信息化。第三个层次应当是依靠依托网络技术进行商务信息的传输和电子商务这种建设和营运。而目前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我认为中间环节进展比较快,两头相对地薄弱。

我们比较了一下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日本与美国的经济发展,美国90年代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日本在90年代的低迷,其原因就是美国把信息化与制造业能够很好地结合,而日本在90年代恰恰没有做到这一点。美国的通用、福特、克莱斯特三大汽车公司在80年代投资了2千亿美元来更新设备,90年代美国夺回了被日本占领的市场,在电子制造领域远远领先于日本。我前年到日本丰田、名古屋去看了一些厂,它的制造水平远远高于中国。当然它90年代经济长期低迷,原因很多,比如它的管理体制以及银行与企业的关系问题,海外市场被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替代的问题都有,但是在电子信息产业和改造电子信息产业它落后了。

我认为,必须要把信息化和传统的制作业结合起来,这样我们在新的时期才能真正能够提高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屈贤明(机械科学研究院教授)

把制造业和信息技术融合、集成可以说是一个强强的联合。它一方面将使制造业发生重大的,甚至是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也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载体,提供了一个巨大的使用空间。基于这样一个看法,我认为科技部推出这个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是非常有重大意义的。

第一个建议就是应该把制造业的信息化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科技部正在实施的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应大大增加制造业产品信息化的运用。即把重点放在信息化的研究和示范这些项目当中,应该加重工艺流程的计算规模与计算机优化设计等与产品的结构、性能质量等密切相关的数字化、智能化设计的研究开发与应用。看信息化工程的效果如何,我想主要是看开发出了多少个有市场有竞争力的产品,给用户和消费者带来什么。

第二个建议是应该重视制造工艺流程的优化和信息化,以及工艺的机电信息一体化。我认为这是国家信息化的一种具体要求。在这方面我国广大的制造业企业装备陈旧、老化,在装备方面和工艺流程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因此我第二个建议就是在国家的计划当中应该对于制造工艺流程的装备的信息化给予一定的重视和一定的支持。

胡春立(国家计委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我感觉这个工程经过了很长的酝酿时间,而且投入很大的力量,就要付诸实施。我们很多所谓的大型的骨干企业,是一个大的加工厂,有加工车间的基础,开发能力不行。我们要推进信息化技术,要有利于企业的开发能力的形成。什么叫竞争能力?竞争能力从根本上来说是技术的垄断能力,技术的控制能力。我们缺乏这样的企业,这种控制能力是在企业里,而不是在院所里面。因为企业能够按照市场选择技术。

我认为我们应该对国际上先进的案例进行一些分析,我们要学习一些他们的内容。

我高兴地看到这个工程是由科技部、经贸委等以及地方的机构来共同实施,而且它是非常开放的一个项目。

马其慧(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对于制造业信息化来说它有很丰富的内涵,很具体。引导环境包括几个方面,设计、制定政策、制定标准,中介机构,示范等等。

首先我们在 C AD、CIMS示范中抓了一批企业,首先抓了试点。开始是抓行业的排头兵的试点,我们抓十一个行业做试点,从这些试点做突破,从机械行业、汽车行业、模具行业、机电行业,一百家一百家推进,到现在我们推动了三百家在做这个工作。

第二我们抓一把手工程。科技部的863几届的首席专家都到我们天津,讲课的时候,市长书记带着整个班子在那儿听,中国这种领导体制也确实管了很大用,一说信息化马上听,一说汇报这件事就马上听,而且我们的一把手看企业信息化,光汇报就听了很多次。企业的状况比前两年好多了。

第三个方面,我觉得部门的合作非常重要。这些年我们和经贸委合作非常好,每年一块开信息化工作会,这些示范点都是我们一块搞的,一块去验收。现在我们又加了信息化办,我们两委一办,一块办理这件事。

鲁兵(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副会长)

现在信息化提到了很重要的位置,国务院专门成立了办公室,另外现在看来信息化也是现代企业管理一个很重要的标志。据讲我们国家的信息化比国外大约落后20年,刚才听了各位专家的介绍之后,从政府到地方,到企业,大家全力以赴组织各方面的力量来协调推动信息化的发展,我想在这几年之内,中国的企业的信息化会有一个大的发展。

上海制造业信息化 篇6

随着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展开,很多企业已经重视并有效地应用了以MRP IFERP 为代表的企业资源计划管理软件和以监控和数据采集为主的生产过程监控软件。在目前的ERP 系统中,资源和计划管理是重要功能,但几乎不涉及车间内部具体生产活动的管理(如生产单元间的资源调配、计划执行、生产监督等)。企业生产管理软件和制造单元控制软件之间不能有效集成,上层ERP 软件系统精确的生产数据不能从生产车间得到支持,而制造控制单元又常常不能及时得到指令来调整工作状态,形成了上层信息不能直接传输到生产和设备控制系统的局面,严重影响了制造企业生产和信息化的进程。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企业制造执行系统(MES)打通了这一瓶颈,并已得到学术界、工业界的普遍重视和认可,成为企业信息化的热点之一。制造执行系统(MES)

EPR(企业资源计划管理),JIT(准时成产)及OPT(最优生产技术)等理论和方法以及基于这些理论和方法的生产管理系统,为企业的生产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工具。ERP,JIT及OPT等强调企业的计划性,生产管理则强调生产计划的执行性及生产现场数据的采集和反馈,因而,生产管理和控制必须寻求新的模式。20世纪90年代,美国先进制造研究机构(AMR)提出了制造执行系统(MES)概念。国际MES协会对MES的定义为:MES使用实时精确的数据,优化从订单到产品完成的整个生产过程,对工厂的全部生产活动进行指导、反映和报告。

通过对变化情况的快速反应,减少无附加值行为,提高工厂运行和处理的有效性。MES能够提高投资回报、提高利润率、加快资金的流通和减少库存。美国国家标准协会(NIST)对MES的定义为:从生产计划/工单下达到成品产出的整个过程中,采集所有软件和硬件数据,保证能够完成生产管理以及生产优化。

MES解决了生产作业计划的制定、执行和生产指挥调度,生产过程中的突发事件的处理,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标准的执行,产品质量的控制,设备运行情况的掌握,产量、在制品、生产消耗的统计,生产线人力资源状况,原料、材料、成品的库存等生产管理者最关心的问题。

MES系统的基本功能模块包括工序详细调度,资源分配和状态管理,生产单元分配,过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维护管理,质量管理,文档控制,产品跟踪和清单管理,性能分析和数据采集等,具体如图ME S在计划管理层(EPR)与底层控制(CP)S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其功能如图2所示。一方面,MES可对来自MPR IFEPR 的生产管理信息进行细化、分解,形成操作指令传给底层;另一方面,MES可以通过Pcs采集设备、仪表的状态数据和控制资源的实时动态管理,将制造系统与信息系统整合在一起,把生产状况及时地反馈给计划层,进行作业的动态调度,形成ERP/MES/PCS3层为核心的企业信息集成系统。MES在制造业信息化中的应用

企业制造执行系统的建设是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环节,是企业从工艺控制、制造过程控制向信息化与全面综合自动化发展的必然之路。现在,制造业信息化系统已从初级的MIS发展到以生产控制、调度、优化、营销、经营和决策等为一体的企业综合控制自动化系统,企业的框架结构由经营层ERP 系统、生产层MES系统及控制层PCS系统组成。MES作为执行机构,对生产命令下发到产品完成的整个生产过程进行优化,实时地将生产过程信息反馈给上层系统,其时间维度主要集中在班组和生产执行部门。提升管理水平

制造企业在实施MES以后,生产管理将会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归纳起来主要有:

(1)提高了生产管理的技术含量和企业的信息化水平,适应现代化企业生产管理需要。

(2)根据生产现场的实时数据进行排产和调度,提高了排产和调度的效率。

(3)提高了生产管理的实时性、科学性。

(4)实现了物料跟踪。

(5)加强质量控制。

(6)为计算生产成本提供了依据。

(7)为建立数字化企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效益分析

制造执行系统国际联盟组织MEAS调查结果表明,企业实施MES以后,带来的效益主要表现在:

(1)生产周期缩短45%(6%的被调查企业)。

(2)数据输人工作减少57%(6%的被调查企业)。

(3)半成品的积压减少24%(57%的被调查企业)。

(4)交接班的纸面工作减少16%(36%的被调查企业)。

(5)缩短生产提前期35%(36%的被调生产过程进行优化,实时地将生产过程信息反馈给上层系统,其时间维度主要集中在班组和生产执行部门。MES系统的实施

3.I MES在中国的现状

目前,在企业信息化中起呈上启下作用的MES主要停留在MES思想、内涵以及体系结构方面的研究上,软件开发和应用还比较薄弱。我国对车间层、单元层的研究大都偏重控制模型的研究,很少从MES角度研究开发面向制造过程的集成化管理和控制软件。在MES技术研究上,国内外差别并不是很大,但在应用上大多还停留在制造设备的集成、状态监督和控制阶段,MES产品开发和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MES主要应用在电子、汽车、食品及医药加工等离散制造企业。国内MES市场还处于刚起步阶段,应用面窄量少。通常制造执行系统是以ERP 与企业自动化设备集成为主要目标的。3.2 如何实施MES系统

企业经过项目立项、论证并决定实施MES系统后,应对MES的实施进行总体规划,确定总体目标,对实施工作做出总体安排囚。MEs的实施进程如图3所示。

(1)成立MES项目实施小组。MES的实施涉及到企业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部门与人员之间的协调十分重要,因此成立项目小组是必要的。项目小组主要完成MES项目的规划、组织、协调和培训工作,确保项目按计划、分步骤地顺利实施。项目组成员应全程参与MES的实施,配合与协调项目工作的进行,负责具体的项目实施工作。政策的贯彻执行通过高层管理人员直接渗透的,实施MES要有高层管理者的支持,每个部门要有管理者来负责公司决策的实施。

(2)选择MES供应商。选择适合企业的管理软件、寻求有实力的软件公司作为供应商是前期的重要工作。应选择技术力量雄厚并且熟悉企业业务流程的软件厂商合作,并着重考察软件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要考察软件供应商的生存能力。

(3)业务流程重组与系统开发。实施MES后,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会有很大变化,必须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对于职能重叠的部门合理分工、明确职责,这样才能保证信息及时处理,使MES系统达到最好的运行效果。由于每个企业的情况不同,一定要配合软件厂商做好MES的业务需求调研工作,这样,厂商才能开发出真正适合企业的MES软件系统。

(4)全面的人员培训。MES实施涉及到计算机、企业管理及车间现场操作等人员,这些人员的知识层次、业务水平、对MES的认识及计算机应用水平均有差别,为保证MES顺利实施,必须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一是要培训员工对MES的了解、认识与操作;二是要学习现代生产管理方式,转变观念、优化工作方式;三是重点培训项目组成员,让他们到企业外面参观培训,切实保证培训效果。

(5)重视数据准备。MES系统强调生产管理与协调,与生产相关的基础信息(如物料、设备、工艺路线及质量标准等)必须录人计算机,并针对这些数据建立科学的编码体系。基础数据的准确与完整是MES系统运行的基础,必须把数据准备工作做好、做细。

(6)模拟运行与用户化。MES系统开发基本完成后,应进行计算机模拟运行,测试模拟运行效果,发现问题及时修改完善程序。在模拟运行期间,企业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应该全程参与并接受软件供应商的培训(包括系统、数据库、开发工具、服务器及网络等),使计算机人员尽早掌握MES系统的维护方法;然后进行现场模拟运行,培训MES用户,最后进行考试检测,以了解用户应用MES系统的水平。

(7)EMS系统试运行与系统切换。系统试运行期间会发现很多新问题,这时要找出问题的原因,提出间题的解决方案,对软件进行维护完善,然后再试运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直到MES系统能够稳定运行。在该过程中,对计算机人员、管理人员及用户的培训要持续进行,尽早使企业的人员能正常使)用和维护MES系统。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MES系统运行稳定,就可以进行系统切换正式运行了。结束语

上海制造业信息化 篇7

现在,烟台各汽车制造企业都在积极的引入精益供应物流,汽车制造业实施精益供应物流,能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树立品牌形象,但实施精益物流需要很高的理论支撑与强大的供应链配合,难度十分之高,而目前消除浪费正是实施精益思想的重中之重,也体现了精益思想的典型特点。

本论文就上海通用东岳汽车有限公司的精益供应物流的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对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展开分析,运用所学的精益物流相关知识,查阅有关资料,并借鉴国外丰田汽车在精益物流方面的成功经验,解决在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从而将烟台汽车制造业的成本降到最低,实现利润最大化。

1烟台汽车制造业的供应物流现状分析

1. 1精益供应物流概述

1. 1. 1精益物流概念

精益物流[1]是指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再为客户提供最高物流服务的同时,将其中各个环节的浪费现象尽可能的降至最低,从而降低成本,获得最高的增值效益。精益物流是将起源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精益思想融入物流的具体运作之中,由于企业在进行物流活动特别是供应物流来说浪费现象非常多,导致无谓的成本损失,精益物流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努力消除这些浪费现象又是精益物流最重要的内容。

1. 1. 2精益供应和传统供应的差异性

1. 2上海通用东岳汽车有限公司的供应物流现状分析

1. 2. 1公司简介

东岳汽车公司虽位于远离上海总部的烟台,但由于与上海通用总部共用一个信息管理系统,并且继续使用上海通用汽车的柔性化精益生产管理体系,同样对于整体物流与零配件物流实行一体化管理,就可以达到在资源共享的同时使公司的全套物流服务都实现一体化管理的水平,并且达到资源信息的最高透明化,因而目前东岳已经成为SGM甚至是上汽集团和通用汽车在整个中国汽车市场发展战略的至关环节。

1. 2. 2公司供应链现状分析

实现供应链管理一体化的措施主要是进一步整合分散的汽车物流供应链。目前,东岳有近15000种零部件,其中国产零部件近万种,主要分布在江浙沪等10余个省市的170多国家零部件供应商。仅以一辆景程为例,有大约2500个零件,来自全球250多个供应商。

1. 2. 3公司精益供应模式现状分析

实施精益供应模式之后,东岳国内零件运输模式主要是:A类是本地供应商通过MR ( MILK RUN) 或者自己卡车自送到DY( 东岳) ,LT( lead time) 一般是2天; C类的江浙沪地区比较多,是经过上海CC( 整合中心) 通过船到烟台的,CC负责整合、打包、装到集装箱内、海运到DY,LT是7天。而海外零件的运输主要依靠第三方物流服务商,通用东岳共有37家合作第三方,其中ferry、cosco( 中远集团) 等负责海运以及空运。ferry和空运的LT是2个周,cosco一般是11个周。

1. 2. 4公司精益供应物流具体实施情况

数据来源: 上海通用东岳汽车有限公司内部资料

数据来源: 上海通用东岳汽车有限公司内部资料

东岳工厂的供应商国内集中在上海、浙江等地。因此通用在上海设有一个大型的RDC( 区域配送中心) ,而东岳的LOC( 物流优化中心) 仓库是外包给安吉通汇的。安吉通汇按生产计划MR集货至RDC,RDC经海运至烟台小型RDC或直拨至主机厂,烟台RDC仅有1 - 3天的存量,由此可见东岳精益物流水平已然很高。

1运输精益化 - 循环取货( MILK RUN )

2物流运作精益化 ———RDC、CC、LOC

3入厂物流精益化

a. 零部件再分配中心( RDC)

b. 零部件集散中心( CC )

c. 空箱管理精益化( CMC )

d. 海外物流精益化 - 第三方物流( 3PL)

2烟台汽车制造业供应物流战略存在的问题 ——— 对比丰田

2. 1丰田汽车精益供应物流现状分析

丰田汽车强大的零部件入厂物流是MR和3C模型的功劳。MR即Milkrun( 循环取货) ,以日本本土的入厂物流为特色,而3C模型即 ( Collection集货,Crossdock交叉转运,Consolidation合并运输) ,是根据北美与欧洲地理特点设计的,两者相结合的入厂物流成为精益入厂物流的典范。[5]丰田汽车公司是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会采取MR的方式,使零部件达到小批量供货。

2. 2存在的问题———对比丰田

通用和丰田汽车的竞争,表面上是两家公司之间的竞争,但实质上确是两家核心企业的两条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而供应物流的成功,首先要认识到所有的参与者共同的利益,完全可以通过变革的方式来帮助所有公司都增加利润率。下面通过对通用东岳和丰田供应战略的对比分析,找出制约烟台汽车制造业供应物流发展的问题所在。

2. 2. 1丰田供应物流战略

丰田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 丰田与其供应商建立了密切的互信合作关系。丰田按照其供应商所生产的部件和对整车的重要程度,将供应商共划分为三类: 核心部件供应商、特征部件供应商、商品部件供应商。这种采购模式使得丰田和供应商都可以获得长期竞争优势,实现了双方的共赢。同时这种合作关系极大的促进了丰田与核心部件供应商之间的信任和合作[2]。

2. 2. 2东岳供应物流战略

东岳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 东岳与供应商之间是契约式的平行关系,但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中国市场的特殊性,这种传统平行关系的弊端渐渐显露,东岳也在努力优化和改变这种关系。

2. 2. 3提出问题

丰田与其供应商建立的是一种密切的互信合作关系,同时丰田给予供应商帮助,从而实现了两者的全面双赢局面。东岳刚开始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存在一定的问题,后来进行了一系列改变,实行了与丰田类似的合作模式,成功的实现了其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3]。

东岳乃至烟台汽车制造业普遍的问题即与供应商的合作模式问题,丰田正是通过合理的精益供应战略与供应商互惠互利,才会促成像VASCOR那样精益的供应商,显然烟台这方面可比性非常小。

3烟台汽车制造业供应物流的发展建议

3. 1东岳改进措施

由以上东岳与丰田的供应物流战略对比分析清晰可见,东岳在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上存在问题,尽管现在效仿丰田的战略协作合作模式,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距离丰田依然还有一段距离。因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要改变与供应商的合作模式。例如东岳也可根据自身情况以及供应商与自己的合作深度,进行战略入股,尽量实现合作的透明化,只有真正地与供应商实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才会极大程度地提高供应商的生产、供货能力,实现双赢[4]。当供、需两个环节都实现精益化后,作为纽带的供应物流在精益化改造过程中将发展更加迅速。

3. 2烟台汽车制造业供应物流发展建议

当然合作关系的问题是对比于丰田的东岳来说,烟台汽车制造业的其它企业可能还会有其它各种问题,但万变不离其宗,除了可以效仿优秀企业供应物流的经验之外,如果能够充分利用本公司强大的人才团队,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措施方法来提高供应物流的水平,比如考虑精益化供应物流的逆向物流等方面,相信东岳会引领烟台汽车制造业达到国际化精益最高水平,赚取更多利润。

4结论

上海制造业信息化 篇8

2015年 8月 25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正式发布了《关于上海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助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意见表示,上海市将从应用、装备和平台建设等层面全力发展智能制造,到 2020年,上海市智能制造体系在全国率先成形,并建设形成一批标志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同时,把上海打造成为对接“中国制造 2025”国家智能制造的示范基地,对接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全球智能制造的前沿阵地。

按照实施意见,在发展重点上,以应用为抓手、装备为支撑、网络为纽带、平台为载体和数据为驱动,重塑制造业竞争优势。在应用方面,将聚集汽车、钢铁、航空、航天和电子信息等领域,建设智能工厂或数字化车间,推广应用个性化定制、柔性化制造、异地协同开发和云制造等智能制造新模式。在网络方面,实现设备、加工对象、生产线、制造系统、产品、供应商和人之间的智能互联,形成以“服务互联网”和“物联网”为基础的智能传输网络。在数据方面,要通过加强新型传感器、数据采集板卡等工业数据采集器件和设备研发,建立面向重点行业的工业云,采集产品数据、运营数据、价值链数据以及外部数据,实现经营、管理和决策的智能优化。同时,鼓励制造企业发展与用户数据对接的“以销定产”、“个性化定制”等销售和服务模式。

上一篇:2022三八妇女节慰问信下一篇:读后感15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