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制造业(通用11篇)
电子制造业 篇1
电子制造产业的市场相当巨大。近年来,因为政府的重大投资、劳动力供给数量大而成本就相对廉价、电子工业配套的不断完善,带给了中国的电子制造企业巨大的发展机会与空间,吸引全球电子制造大型企业在中国大陆紧锣密鼓地布局。在电子制造行业,目标成本一般占比重份额超过30%,能否有效地管理目标成本,将直接影响电子制造企业的竞争能力,因此有效地管治目标成本对电子制造企业意义深远。中国电子制造公司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但也面临与国外大型电子公司日益激烈的竞争,因此研究如何在电子制造行业设置目标成本模式,对于提升中国电子制造公司整体竞争力来说具有很大的实践应用价值。
一、电子制造业目标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1. 目标成本管理缺乏应变性
过去的目标成本管理一般只就企业内部价值链进行分析而很少剖析企业外部的价值链,往往对生产环节的目标成本过度重视却忽略了经营、销售等侧面的目标成本,这样就会让目标成本管理里外脱节,缺失一定的应变性。在这个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时代,不断进行产量的扩大不一定就是胜利者,要做到制订准确的竞争策略,掌握竞争的命脉,并且能够全力以赴采取行动,才会是最终赢家。当企业降低成本的速度大大低于市场售价下滑的速度时,也许这个企业就会是市场上下一轮的被淘汰者。
2. 传统粗放型的目标成本管理变得落后
我国国内的企业,在目标成本管理上随处存在着粗放的现象。传统的目标成本管理考虑的都是显而易见的成本,没有思索到潜在成本;突出了有关财务方面的信息,却忽略了不是财务方面的信息。但是成本的形成更多的是由于管理上的粗糙或者不科学等造成的铺张与损害即为隐含成本而不单单是劳务或材料等显而易见的成本。怎样去认识这些潜在的隐含成本,找出提高成本的最终因素,并加以祛除是我国企业目标成本管理正面对的严峻问题。成本的动因会直接对产品的最终成本产生影响,如果不将以往的成本动因分析进行变革将使目标成本管理出现全盘皆输的场面。
3. 资源配置不够优化
作为人们的必需品而言,资源总是表现出一定的稀缺属性,继而要求人们在有限的、相对稀缺的资源上进行优化配置,争取使用极少的资源耗费生产出最合适的商品和服务,继而取得最优的效益。资源的配置是否合理,对一个国家的经济、一个企业甚至于每个个人的发展的成败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正常来说,若资源可以得到相对合理的配置,经济效益就明显提高,经济也可能充满活力;不然,经济效益就明显下降,成本也就相对升高。
4. 目标成本管理缺少人性化因素
在我国众多企业之中,施行目标成本管理其实在制度表层上来看,也看不出来太大的问题,可是对员工的感情和主观能动性方面因素思虑的很少,大多员工在工作中总是被动接收,缺乏尊重,缺失建议的诉求,没有岗位创新,继而没有做到员工积极性的提高。事实上,员工在企业生产及每个环节之中都是可以起到主导带头作用的,只有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企业的业绩才可以做到真正提升。企业生产中员工缺失积极性,会导致每个环节的生产成本明显升高,继而直接导致生产效率下降。
二、解决措施
1. 树立新的目标成本管理理念
做到以市场为导向,建立起忧患意识与竞争意识,正视现实,走进市场,以客户需求作为出发点,在产品的价格、质量、售后服务等方面满足客户的需求,才可以做到占领整个市场,使市场份额比重增加。但是,价格作为市场竞争中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取决于产品成本花销的高低。所以,我们一定要准确认知成本和价格、成本和市场之间存在的关系,做到准确协调生产和经营的关系,对准市场,立足企业内部,进行科学治理。在目标成本管理方面主要是持之以恒地将市场须求作为基本出发点,以满足顾客需要为起点由后向前按步骤推移进行生产任务的安排,每个生产环节的成本控制都要做到与市场目标匹配挂钩,并且要求企业在供应、生产、销售的每一个环节紧密相联,按照需求生产,尽最大力度实现“零存货”,如此可达到最大限度削弱存货带来的资金成本与储存成本的损失。
2. 提高专业人员工作素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在此生产力的系统中,人才是最基本、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企业可以经过教育、学习、训练的方式提升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启发劳动者的智慧,为技术改革献上策略。企业的弱点之一即是缺乏大量的专业技术素质高的劳动者。在企业中,高级管理者整体学历较低,其中大多数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技能人员又不在产品开发前线岗位上,导致出现产品开发速度慢、产品档次低、科技成果不多的现象。同时,企业的整体开发技术能力也不是很高。技术人员的学历与技术水平不高,专业配置无法相适应,管理职能一般,工作效率不高,综合评价偏下。薪酬平均主义、大锅饭现象依然存在分配不公的情形,岗位工资也无法真正起到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的目的,多干活不多拿钱,专业技术人员熟练和不熟练取得同等的工资。因而,确定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最根本目标,是要树立一支高素质、合理组织、高度团结的员工团队,创造一种自我激励、自我约束和促使优质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为企业的高速发展和效率运作提供保证。
3. 完善财务成本核算,加强企业目标成本管理
企业若想在新的环境下做到防备财务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必须全面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档次。首先,拓展财务管理上的内容。除去守旧的资金管理与财物管理之外,还应该向金融风险管理、税金管理、保险管理甚至于知识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管理领域拓宽。其次,变更财务管理方法。量化的财务管理方法理应取得更多的运用,如定量预测、滚动预算、风险决策和不确定性的决策等。再次,在防备运营风险时,应对可以提升效率的财务控制方法与涵盖人力资本、知识资本指标在内的财务分析方式等也应取得同样的重视。最后,改良财务管理手段。增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逐渐将网络财务与企业资源规划系统相融合。
4. 加强成本管理的精细化
在强化预算方面,大部分电子制造公司采取的方法是自上而下、从下自上施行全方位的预算管理,这就不仅包含了企业的战略目标预测,还包含了采购、销售、生产、人事、后勤等多个层次的预算,预算的范畴很广,有粗有细,员工都要参与预算,同时做到了解未来企业的规划与目标。以财务部为打头部门,充分发扬了财务部在预算管理范围中的专业分析精神,全面协助财务部门同其他部门间的工作任务配合,依据具体部门的指标指示,结合收益手段确保每一个责任主体在预算目标上取得一致意见,同时推进预算实现,强调预算是具备可操作性的,再把预算分解到每个部门进行落实,突出各个部门各个员工在预算中起到的作用,树立了严格与模范的预算执行规章制度,对超出预算的部分进行更为严格的审查制度,做到增强预算执行的分析与考核工作,将预算的推行与绩效考核成绩相关联。
摘要:在电子制造行业,目标成本一般占比重份额超过30%,能否有效地管理目标成本,将直接影响电子制造企业的竞争能力,因此有效地管治目标成本对电子制造企业意义深远。中国电子制造公司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但也面临与国外大型电子公司日益激烈的竞争,因此,研究如何在电子制造行业设置目标成本模式,对于提升中国电子制造公司整体竞争力来说具有很大的实践应用价值。
关键词:电子制造业,目标成本,管理
电子制造业 篇2
我国微电子制造业发展的主要瓶颈表现在人才质量不高、层次机构不合理和人才缺乏等方面,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微电子制造人才需求与培养存在严重脱节。
本文针对制造业微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探索与实践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目前微电子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互动式的,高校、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微电子制造业人才培养模式,并对新模式下的运行机制及动态平衡进行粗浅探讨。
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工程,仅仅依赖高校是无法实现的,要企业、政府和高校等多方面的一起参与,构件人才培养专业体系和模式。
那么,我国微电子制造业专业人才培养究竟存在着那种现状及问题呢?如何才能构建微电子制造业专业人才培养及需求模式呢?以下是本人几点粗浅的意见,仅供参考:
一、我国高校微电子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在微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我国许多高校的微电子专业的人才培养是专才教育模式,只有很小部分的高校针对微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革新,开始将专业教育课程与通识教育课程结合起来,形成“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模式;
第二,我国高校微电子专业人才培养缺乏应用工程化的培训,相比较发达国家而言,对学生使用仪器和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培训比较欠缺;
第三,我国许多高校尽管设置了微电子专业,但是,对于专业层次没有进行区分,而且,比较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培训,却忽略了对学生的研发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的锻炼,在学生思维训练、专业基础知识及理论创新能力方面也有所欠缺。
二、构建微电子制造业人才培养及需求模式
(一)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缺陷
我国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主要依靠政府的计划进行调节,信息的长期不对称,导致高校和企业在针对人才培养的理解上具有较大差异,形成供需无法平衡的现状,另外,高校和企业之间缺乏互动和沟通,让人才培养趋于形式,无法达到培养的目的。
(二)新模式的主要思路
一般而言,微电子专业人才需求和培养模式主要是针对高校、政府和企业而言的三方合作关系,而新模式属于一个动态变化的人才需要模式,建立在快速准确、灵活便捷的沟通反馈机制之上,具体如下图所示:
(三)新模式的运行机制
1、动态平衡
新模式下的`动态平衡,第一,确定人才需求数量和类型,首先,要教育部门牵头,联合企业代表和工信部,研究微电子制造业未来发展的规模及趋势,根据行业预测分析,确定对人才培养的数量和类型,其次,高校受到所反馈的信息,再根据自身的专业实力,对相应的人才数量和层次进行筛选,而后有针对性地培养,避免人才贬值及浪费;第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实现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首先要在国家层面成立相应的微电子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教学进行统一规范,其次,建立高校之间微电子专业资源及信息的共享体制,并且加强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针对研究成果进行交流,另外,使用国际最新的优秀教材,聘请具有高水平的专家进行授课,并鼓励教师进行企业研发等;第三,合理分配人才层次,对于各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高校要进行区分,并建立微电子制造业专业的人才梯队。
2、运行保障机制
新模式下的运行保障机制,第一,针对产学合作方式要采取多样化,首先,高校要与企业及其他国内外高校进行合作,做好信息沟通及技术交流工作,其次,企业要积极主动地与高校联系,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合作交流,另外,政府也要发挥其职能引导作用,对于高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和科研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要及时进行调节;第二,建立微电子新的跨学科,加强学科建设,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对于微电子跨学科的建设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因此,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而高校,应该保证各学科的开放系统,并鼓励学科之间相互交流和作用,在同企业的沟通交流过程中,不断完善系统,另外,高校与高校之间要加强合作交流,并积极主动地开展微电子专业课程的重组;第三,引进领军人才,在引进领军人才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引进单位与被引进的人才在各自追求的价值目标上有共同点,其次,要引进真正的专业人才,并给人才提供相应的施展才华的岗位及工作平台,另外,针对领军人才采取的具体策略,即完善人才体制,创造优越的发展环境,实行一流人才一流报仇。
三、微电子制造业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专业课教学是微电子制造业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学生在学校学习专业的期间,能否认真扎实、系统的学习微电子专业相关知识和理论,将直接影响到微电子制造业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另外,对于学生本人今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和学生都应该充分重视起来。
首先,要科学合理的进行课程设置,针对课程设置,应该注意到四个方面:
第一,结构层次要合理,专业范围要适当,其内容深度要适中;
第二,课程所涉及的专业应该与本学科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密切相关;第三,对于学生毕业后的去向,比如考研或者就业等要进行考虑;第四,课程内容要详尽、专业,并且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其次,教师的聘用也应重视起来,必须确保聘用的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知识技能,还应该敢于承担责任、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较强的事业心,另外,能站在微电子专业的前沿,用专业而创新的眼光指导并教育学生。
科通芯城:革新电子制造业 篇3
“未来几年,互联网会从消费互联网转变到产业互联网,到时候,每个行业都会出现一个BAT这样的互联网公司,我们所选择的,就是中国的电子制造业。”
科通芯城(00400.HK)董事长康敬伟的这一选择,背靠的是中国偌大的电子制造业市场。
中国是全球最主要的电子产品制造中心,2013年,全球接近80%的手机在中国生产。从智能手机到平板电脑,从笔记本到智能电视,电子产品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不断产生升级换代的需求,再加上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的兴起,电子制造业不断焕发新的活力。
易观国际数据显示,中国300万家电子制造企业每年有10万亿元的采购需求,其中IC元器件几乎是所有电子设备和产品都需要的,采购需求达2万亿元。但2013年,IC元器件电子商务交易市场规模为71.2亿元,环比增长58.3%,在IC元器件采购总额中占比仍非常小。
科通芯城正是瞄准了这一市场空间,从IC元器件自营电商起步,切入到整个电子制造业。康敬伟表示:“这是现有的,并不是我们创造的,我们只是通过服务,让这些企业的采购更有效率,供应链管理更有竞争力。”
2011年下半年才上线的科通芯城,当年实现销售额1.91亿元,到了2013年,其销售额已达到39.71亿元(表1),占IC元器件电子商务交易市场规模的56.18%。2014年7月18日,科通芯城于香港上市,发行价4港元/股,募资13.75亿港元,所募资金将用于营销、技术等,科通芯城市值约为55亿港元。
卖IC元器件只是科通芯城商业模式的切入点。聚拢一批电子制造企业,继而通过挖掘数据发现电子制造企业的需求,推出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是其对未来的规划。从某种程度来说,科通芯城服务于已经量产的产品,提升其效率,是对旧的电子制造业的升级。
而科通芯城旗下的硬件创新供应链资源连接平台“硬蛋”则立足于帮助互联网硬件创业者把概念变成产品,并实现量产,在为科通芯城“造血”的同时,着手打造一个电子制造业新生态。
左手“改旧”,右手“立新”,科通芯城如何革新电子制造业,掘金“made in China”?
从IC元器件自营电商切入
中国300万家电子制造企业中,只有3000家为蓝筹制造商(年收入4亿以上),他们可以从供应商或大型分销商处获得优质的产品,良好的服务,但中小企业往往因为采购数量小得不到优惠价格,有时甚至会买到翻新的产品。科通芯城对数百家企业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小企业在采购IC元器件时,最在意的是产品的真假。
这也就促成了康敬伟将科通芯城定位为中国首家IC元器件自营电商,强调“100%正品”、“假一赔十”,以买卖差价和供应商返点盈利。
不同于阿里巴巴为买卖双方提供交易信息的模式,自营往往意味着更大的库存压力以及更高的资金成本,尤其是对于采购规模较大的B2B业务而言。在这一点上,科通芯城尝试“化重为轻”。
客户在科通芯城搜索查看产品并在线询价,销售代表与客户充分沟通,了解其基本信息和需求。一来可以根据客户购买数量、购买频率等进行个性化报价,保证定价的灵活性,提高收入,二来能够确保客户在充分知情的情况下做出采购决定,减少撤单的发生,从创立至今,科通芯城的撤销订单金额占期间收入的比例一直保持在2.5%以下。
对于90%的订单,科通芯城是在接收到客户的订单后,再向供应商下单采购,其只对常用的元器件进行备货,降低了库存风险。并且科通芯城跟许多供应商签订了换货协议,把卖不出去的货换成新的或当作信用额度。凭借这两点,科通芯城的产品平均存货天数由2012年的42天减少到2013年的29天。
另外,大多数供应商会给科通芯城30-45天的账期,而对于中小企业客户,科通芯城通常要求在交货后30 天内付款,或要求在交货前或交货时以电汇方式全额支付货款。得益于对存货风险的管理、结账周期的差异,以及与若干银行所保持的借贷融通关系,科通芯城从创立至今都能保持正现金流。
科通芯城模式的运行,一方面依赖于与供应商的良好关系,另一方面,需要有获取中小企业客户的能力。在后一点上,科通芯城选择了以大客户为标杆,再以互联网宣传,进而带动小客户的形式。
供应商和大制造企业资源哪里来?这正是科通芯城商业模式的壁垒所在。
1991年康敬伟在获得华南理工大学电子工程学士学位后,进入松下负责工业产品元器件的销售,当时还只有几十个人的华为是他负责的第一个客户。4年后,他创办了科通集团,主要为华为、中兴等企业做模块设计技术方案,并作为当时线下最大的IC元器件分销商之一,与供应商、大型电子制造企业建立了良好关系。在康敬伟创办了科通芯城后,其可以直接将原有的科通集团的资源搬上网。
康敬伟算得上是互联网行业的一名老兵。早在2000年,第一波互联网浪潮来袭时,康敬伟就创办了利用互联网传播图像的公司优创科技,他们最早推出了视频邮件、视频电话,但最终还是成为了互联网行业的“先烈”。“当时花了几百万美金做研发,却没把商业模式想清楚。我们一直在卖产品和卖服务上摇摆。学到了很多教训。”十多年后,康敬伟再次投身互联网。从做科通芯城第一天开始,他就把以前的错误做了一个回顾,为科通芯城定下一个清晰的商业模式和长远的规划。
目前科通芯城提供的50万种IC及其他电子元器件来自500个供货商,包括英特尔、博通等顶级品牌供应商。截至2014年3月,科通芯城共有21903 名注册用户,在之前的一年里,在线客户数量为3141(表2)。
nlc202309011853
科通芯城的模式刚刚开始运转,为了将蓝筹企业留在平台进而吸引中小企业,其给蓝筹客户提供诸多优惠,比如与供货商直接供货相仿的价格、60-90天的长账期、免费的增值服务等,因此,其从蓝筹企业身上获得的毛利不高。另外,虽然在2013年中小客户占了客户总量的96.5%,但自营收入中的55.9%由蓝筹企业贡献。这也是科通芯城总体毛利并不高的原因。此外,随着平台上货品种类的扩充,科通芯城的库存压力也可能会加大。
在笼络了蓝筹客户之后,科通芯城的下一步重点就在于如何让运营更有效率,如何吸引能带来更高毛利的中小型客户,如何扩充产品和服务的种类,深挖客户价值。
深挖客户价值
科通芯城在上市之时引入香港慧聪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其三个基石投资者之一,其正是看重香港慧聪的母公司—中国内贸B2B电子商务运营商慧聪网(08292)的中小制造企业资源。
科通芯城吸引中小企业的另外一个方法是引入第三方IC元器件供应商。因为,虽然随着智能硬件的崛起,部分中小企业也会选用一线的元器件产品,但大部分中小企业依然会选用二、三线的IC元器件产品,这是定位高端的科通芯城自营业务不能覆盖的。2013年7月,科通芯城开始引入经过严格筛选的第三方的IC元器件供应商,2013年,第三方平台的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1.1%。
在第三方平台的交易中,客户先付款给科通芯城,供应商发货,科通芯城再将款项支付给供应商,从中收取交易佣金。科通芯城并不担心IC元器件供应商与客户私下交易,因为一旦IC元器件供应商被发现私下交易,则意味着其将失去更多潜在的客户。另外,科通芯城在其中也起到了担保的作用。科通芯城在招股书中透露,其将开发工具,为供货商和买家建立信用评级,帮助双方优化挑选潜在交易伙伴的程序。
更多的中小制造企业在科通芯城进行采购,不仅能够提高收入,更能够获得交易数据。通过数据分析,科通芯城能够了解用户需求,改善存货管理、推销规划策略等,提高运营效率,也可以据此拓展新的产品及服务。对客户需求的了解帮助科通芯城扩展出一个新的营销平台—把供应商的产品或方案推送给相关客户。
推送方案的模式是从服装导购平台美丽说和蘑菇街中得到的启发。2011年,在一次饭局上,投资圈的朋友在讨论要不要投资美丽说和蘑菇街,康敬伟听者有意:既然他们可以做服装的搭配方案卖衣服,为什么我们不能推销设计方案卖元器件?于是,科通芯城添加了新的业务,从供应商和第三方提供的海量方案中选择合适的推荐给客户,尤其是中小客户—他们经常需要跟随行业先行者的步伐。
只要是能够为电子制造企业服务、提高平台附加值的,科通芯城都可能去尝试,比如供应链融资、保险、云端计算等。2014年4月19日,科通芯城正式与微软云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向其电商平台上的电子制造企业,提供基于Microsoft Azure的云和大数据服务。
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自然会提升服务成本,科通芯城目前尝试通过微信抓住企业关键人的方式来提升服务效率。2011年,康敬伟在与“微信之父”张小龙的一次聊天中得到灵感。经过探索,“科通芯云”诞生,客户可以随时随地询价、下单、查询物流信息、进行存货管理等,而科通芯城按照业务重心和工业板块将用户分组,每组由专人维护,不仅推广产品和方案,更努力尝试将其打造成交流的圈子,提高用户黏性及复购率。
通过微信连接起来的圈子有望成为科通芯城新的壁垒。“10万亿的采购额,但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跟采购相关的关键人。跟我们交易的是公司,但交流的是人。如果我们能够用移动互联网去影响这群人,形成一个圈子的话,我就有一个先机。”康敬伟表示。
科通芯城市场营销副总裁刘宏蛟表示:“我们是电子制造业的O2O,线下部分大家都有,主要是线上的部分,别人没有。微信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个广泛接触客户的工具,而是一个精准营销的工具,是提升服务客户的效率、提升用户黏性、提升用户客单价的工具。”
2013年,科通芯城平均每笔自营订单的交易价值为14.7万元,2014年一季度为16.8万元。在科通芯城的定义中,从客户完成交易之时算起,如果其在之前的两年内完成过另外一宗交易,则为回头客。按此标准,科通芯城在2013年有1898名回头客,占客户总数量的69.3%,回头客户产生的总交易额为39亿元,占2013年总交易额的99.2%。
硬件为媒,打造生态系统
相较于提升电子制造企业效率的“改旧”过程,科通芯城新推出的硬件创新供应链资源连接平台“硬蛋”则是在打造一个电子制造业的新生态。
2013年中,硬件大热,科通芯城举办了几场相关的活动,刘宏蛟发现,硬件企业不仅有供应链的需求,还有软件、服务、设计等多方位的需求,做硬件要比做软件复杂得多。开始的时候,她通过个人的关系去帮这些企业介绍资源,但效果十分有限,因此有了做资源对接平台的想法。
“硬蛋”的名字是内部征集而来的,这个平台是科通芯城下的一个蛋,一个孵化硬件的平台。刘宏蛟开始尝试用“硬蛋”的名义做了几期跟硬件有关的活动,2013年底举办的“硬蛋i未来硬件创新大赛”,邀请到因特尔、微软、小米、奇虎360、京东、比亚迪、3W创业咖啡馆、君联资本等十余家企业参与,覆盖了电子制造、互联网、风投、媒体多个行业。科通芯城还与京东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扶持硬件创新企业。
糖护血糖仪是参加大赛的一个项目,通过“硬蛋”平台,他们结识了大赛评委京东商城发展战略部研究和投资总监那昕,随后产品成功入驻京东硬件平台,并一度卖断货。糖护血糖仪团队成员表示,因为参加大赛的都是做硬件的,在提升用户体验等方面经常会有“火花”;未来糖护血糖仪大批量生产了,也会考虑从科通芯城的平台采购。
“硬蛋”关注硬件创新的定位很宽泛,能够吸引不同人群的关注,因此虽然其正式推出至今不过半年多时间,却获得了比科通芯城本身更高的知名度。2014年8月2日,科通芯城发起的“硬蛋一号”智能硬件体验会在北京举行。
现在,康敬伟希望通过“硬蛋”抓住未来的趋势。“任何硬件都可以做成联网的硬件,这会改变整个制造业,从汽车到飞机、手表、冰箱、灯泡,都会发生变化,以前它只是一个硬件,但是一旦有了互联网,它们就是有生命的东西,而未来,它们的数量级要比手机还多一个0,可能是手机行业的10倍。大家抢硬件,是在抢未来移动互联网的入口,没有人知道入口到底是什么,大家都在尝试,‘硬蛋’在降低这种尝试的门槛,希望可以发现未来的小米、未来的Nest。”
虽然现在“硬蛋”还没有明确的商业模式,但是康敬伟相信,一旦把“硬蛋”的硬件生态系统建成了,他们为科通芯城创造价值是迟早的事情。对科通芯城而言,虽然业务涉及电子制造的不同板块,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散风险,但其发展依然依赖于中国的电子制造业的发展。另外,如何让客户在购买IC元器件之后接受其他产品和服务,如何在“硬蛋”平台上真正建立起一个新的贴着“made in China”标签的电子制造业生态系统,未来的路还很长。
对于本文内容您有任何评论或欲查看其他资本圈精英评论,请扫描版权页二维码,下载并登录“新财富酷鱼”和我们互动。
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新特点 篇4
“十二五”以来, 较以往十年相比, 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态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初步总结, 有六大新特点。
一、产业增速:由高速进入了中速
2000年至2008年产业最高增速曾经超过30%, 平均增速在20%以上。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2009年产业增速异常低迷。2010年以来, 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增长速度逐步下降, 从高速降至中速, 并可能进入个位数。2010年产业增加值增速为16.9%, 2011年、2012年和2013年分别为15.9%、12.1%和11.3%。销售产值增速也表现出同样的趋势, 但降幅更猛, 从2010年的24.6%降至2013年11%。预计未来, 增加值增速和产值增速都有低于10%的可能。
二、产业发展动力之一:从出口导向到内外均衡
测算这几年内外销产值比例的变化, 在国家扩内需政策持续作用下, 电子信息产业内销保持快速增长。2009年, 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内销产值2.13万亿元, 出口交货值2.89万亿元。2013年, 内销产值为4.54万亿元, 出口交货值4.85万亿元。内销产值比例从2009年的42%上升到2013年的48%, 提高6个百分点。粗略计算, 出口对内销基本是4:6到5:5, 2005年以前是3:7。这反应了产业发展动力已发生很大变化。
三、产业发展动力之二:主要依靠外资内外资比例变化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出主要依靠外资企业, 最高时曾经超过80%。这几年, 内资企业发展持续快于外资企业, 产值比例不断上升。2009年, 我国内资企业销售产值为1.34万亿元, 外商港澳台企业销售产值为3.68万亿元。2013年, 我国内资企业实现销售产值3.09万亿元, 三资企业实现销售产值6.29万亿元。内资企业销售产值比重从2009年的27%上升到33%, 提高了6个百分点。
四、产业发展动力之三:区域贡献由东部独大到东中西部趋向平衡
从产业看, 2009年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产值分别为2.3万亿元、1.87万亿元和4.52万亿元, 中部、西部对东部比例为5:4:91。2013年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产值分别为1.02万亿元、7659亿元和7.6万亿元。中部、西部对东部比例为11:8:81。
从增速看, 2009年以来, 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增速差距略有缩小。2009年中部、西部地区产值分别增长24.1%、25.6%, 而东部地区销售产值同比仅增长1.5%。2013年, 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中, 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销售产值增速分别为28.0%、28.9%和7.6%。中部、西部与东部的产值增速差距从2009年的22.6、24.1个百分点略降至2013年的20.4和21.3个百分点。
五、产业内部结构:传统整机业需求饱和逐步放缓, 新兴产业成为重要增长点
按电子信息制造业统计的九大子行业而言, 在10万亿元产值中, 超过万亿元的主要有电子计算机制造业、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元件制造业和电子器件制造业。2013年这4个行业产值分别为2.24万亿元、1.71万亿元、1.58万亿元和1.42万亿元, 占总产值的比例分别为23.9%、18.2%、16.8、15.1%。较2009年比, 行业比例发生的较大变化, 主要表现为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快速崛起。
2009年, 电子计算机制造业产值1.56万亿元, 占总产值的31.1%, 位居第一;电子元件制造业产值9160.2亿元, 占比18.2%, 位居第二;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值8437.8亿元, 占16.8%, 位居第三;电子器件制造业产值6665.2亿元, 占13.3%, 位居第四;其他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10322.6亿元, 占20.6%。
但近几年, 彩电、计算机、手机三大整机的带动作用明显减弱。彩电经历平板电视替代显像管电视的快速增长后, 很快进入了饱和期;手机主要是智能手机近三年经历了高速增长, 今年以来也开始大幅放缓;计算机受平板电脑冲击, 去年开始大幅放缓, 出货量甚至负增长。相比这几个传统领域, 半导体照明、太阳能光伏、平板显示等新兴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2013年, 半导体照明产业规模2600多亿元, 增长近30%;平板显示产业规模1000多亿元, 增长45%;太阳能光伏产业规模3200多亿元。
六、技术创新能力:差距较大到逐渐接近
相比做大规模, 提升技术水平是更艰难的任务。经过多年的持续努力,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创新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 应该说全球排序, 站稳了第二梯队, 部分领域进入了第一梯队, 到2020年, 我们有信心大部分领域进入第一梯队。当前, 在一些技术领域创新发展的势头非常好。
集成电路:国产高性能计算CPU应用于“天河2号”计算机, 国产嵌入式CPU规模化商用, 国产SoC芯片销量过亿。
通信:3G之后, 通信设备研发制造水平逐渐赶上国际领先水平, 华为、中兴等大企业已经进入第一梯队, 通信终端, 海思、展讯4G手机核心芯片销量很快也将过亿, 以“中华酷联”以及小米为代表的品牌手机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70%。
计算机:联想计算机产销量位居全球第二, 不同统计口径, 也有说已经位于第一。
平板显示及彩电:京东方、华星光电8.5代线产品良率快速提升, 国内液晶电视面板自给率达到37.5%。国产品牌电视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0%。
太阳能光伏:我国技术和国际一流水平同步。
未来一个时期, 是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做大做强的关键时期。应以转型升级为主线, 坚持创新引领、应用驱动、融合发展, 着力突破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统筹国内外市场, 优化产业布局, 推动产业由大变强, 为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信息化提供有力支撑。
摘要:“十二五”以来, 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态势发生了很大变化, 呈现出新的特点:产业增速由高速进入了中速;产业发展动力从出口导向到内外均衡, 由主要依靠外资到内外资比例变化, 区域贡献由东部独大到东中西部趋向平衡;产业内部结构从传统整机业需求饱和逐步放缓到新兴产业成为重要增长点;技术创新能力从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到逐渐接近。
电子制造业 篇5
其中子规划《数字电视与数字家庭产业“十二五”规划》提出:我国要力争在“十二五”末成为全球最大的数字电视整机和关键件开发、生产基地,到2015年,以数字电视和数字家庭为主的视听产业销售产值将达到2万亿元;
产业数字化、平板化、绿色化发展成效显著,平板电视比重从25%提高到79%,节能发光二极管(LED)背光电视2010年占比达到18%;平板显示产业链逐步完善,高世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面板及模组、多面取等离子显示屏(PDP)面板规模化生产技术取得重大进展;
我国要力争在“十二五”末成为全球最大的数字电视整机和关键件开发、生产基地,主要产品产量和质量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链探讨 篇6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产业链,结构,创新策略
0 引言
本文在了解当今电子信息产品研发技术的背景环境下, 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探讨产业链上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分析产业链上实现创新的有效措施, 为实现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提供参考资料。
1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在不断的优化, 产品研发的创新能力在不断加强。但是在实际的发展中还存在不足之处。和国际的发展水平相比, 我国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综合实力不强, 高科技的含量不高, 电子信息产品所需的制造机械设备和核心技术多是从国外引进而来。产品的原创能力不强, 产业的创新机制不够健全, 我国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原创核心技术能力不足。同时我国的电子产品行业面临着国内外市场的巨大压力, 许多的国外电子产品进入我国市场, 缩小了我国电子产品的国内市场发展空间, 跨国企业的经济扩张给国内企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我国的部分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合资企业独资化的趋势越来明显。
2 探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链的结构
产业链的构成主要由产业中不同企业的经济活动和企业的不同特点而决定。分析研究产业链的结构, 是研究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链上的不同企业特征和创新产业发展策略的必经之路。
2.1 信息产业中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产业
从产品供给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可以将信息产业分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产业、公用的信息平台经营产业、专用的信息设备产业等部分。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为公用信息处理和专用信息处理提供硬件机械设备和信息服务, 而硬件机械设备又包括了公用信息处理的中间设备以及直接和消费者接触的终端需求产品。信息服务产业则是产业链上的延伸产业, 是为信息平台的运营提供信息服务和获取产品信息的一种产业。因此在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的市场经济环境下,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是信息产业链上的关键产业。
2.2 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的产业关系
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以生产硬件设备为经营核心, 其生产厂商主要包括芯片、元器件的制造商、整机生产商、产品的分销商等。其中芯片、元器件的制造商是产业链上的上游产业, 整机生产商是中游产业, 产品的分销商是下游产业。在这一产业链上, 整机生产商是产业链的核心, 支配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最大限度的追求附加经济价值。产品的分销商可以通过产品的销售渠道掌握市场需求信息。
3 研究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链上的不同企业
通过对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链的结构分析, 发现产业链上的不同企业有着不同的特征。
3.1 芯片、元器件生产商的特征
芯片、元器件生产企业具备产业垂直整合的能力, 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和掌握相关的芯片和元器件研发技术。这些产业链的上游企业属于技术密集型的企业, 其生产的产品附加经济价值高。这些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一定优势, 必须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一般所投入的资金高达经济利润的40%左右。同时企业为了降低产品研发的投资风险, 会寻求战略合作伙伴, 为了产业一体化目标的实现和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 企业会以并购的形式来增加自身的市场竞争优势。芯片、元器件生产企业具备制定行业标准以及保持和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特点。
3.2 整机生产商的特点
整机生产商在产业链的中游位置, 是细分市场和实施差异化产品战略的结果, 整机生产商具备一定的自主知识产权, 但是其附加经济价值不高。作为市场环境驱动条件下的企业, 盲目扩大生产规模会造成成品多余浪费的情况。
3.3 产品分销商的特征
产品的分销企业可以利用产品的销售渠道和销售情况来掌握产品的市场需求情况。因此这些企业对市场的掌控能力强, 运作能力强, 产业的附加价值高。
4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链的创新策略研究
4.1 生产观念的创新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链上的各个部分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特点, 但又存在着共性。我国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却处于低端地位。这就要求企业要创新生产观念, 树立全球化经济发展的观念, 企业的经济发展必须要立足全球经济的发展实际情况, 站在全球化的角度部署企业的战略目标。同时企业要正确认识全球的信息化, 借鉴国外信息化发展的实践经验, 加强和国外企业之间的友好合作, 积极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
4.2 生产方式的创新
企业要以节约企业成本为前提, 以经济的科学性发展为原则, 利用创新技术和创新方式为手段, 提高企业资源的生产效率和企业经济效益, 统筹兼顾社会发展、企业经济和生态环境, 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思想指导, 建立高效率的电子产品信息业产业链, 从而实现企业经济的高速增长。
4.3 企业发展战略的创新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要在企业自身健康发展的前提下, 有机结合信息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的优势, 相互合作、共同发展, 实现多方的盈利, 以此实现其他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链的优化整合。企业要在电子信息集群规模的支持下, 凭借自身的发展优势, 相互竞争、相互合作, 从而实现产业链的升级和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
5 结语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是以制造产品为主的新兴产业。要实现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链的升级和优化, 必须要深刻认识产业链上的结构和各产业的特点, 产业链上的各企业要创新企业生产观念和生产方式, 要相互合作、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龚祝平.从产业链方面分析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发展[J].情报科学, 2010 (09) .
[2]张亚明;段晶.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链的创新策略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 2011 (01) .
[3]王志宏;许可.从产业链方面讨论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发展[J].技术经济, 2012 (01) .
电子制造业 篇7
1 电子信息制造业的现状
近几年,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发展, 已经成为了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 2012年,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销售收入达11万多亿元, 比2011年增加了15个百分点。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等的产量居占全球出售量的50%左右。同年, 我国的电子消费品进出口总额达1万多亿美元, 电子产品消费已经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这些数据表明, 我国是电子产品消费大国, 而电子产品不管是制造, 还是运行, 其耗电量都比较大, 所以, 电子信息产业对环境的污染也比较大。电子产品制造大多使用的是化学物质, 而化学物质一般对环境有较大的影响;我国电子产品制造业平均每万元产值需要耗费0.05 t煤, 而一些发达国家只需要耗费0.03 t煤。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发达国家的电子信息产业进入了低耗能、高产出时期, 而我国要想进一步发展, 就必须解决电子信息制造业能耗负增长的问题。
2 节能减排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结构不合理, 发展不平衡
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要以组装为主, 组装内容包括电子元器件、设备和整机生产等。这类产品的制造都是高耗能环节。其中, 电光源、电路板、液晶面屏和信息化学材料等的制作耗能均超过了行业平均水平。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 出现了严重的结构不合理情况, 制约着信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 也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
2.2 核心技术产业薄弱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能耗高、污染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没有掌握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 所以, 我们只能充当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商, 而且生产手段比较落后。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中, 小企业比较多, 它们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相对比较落后, 信息产品和服务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比较低, 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再加上核心技术一般掌握在发达国家, 因此, 从技术上来说我们就是受制于人的。
2.3 节能减排意识低
在节能减排方面,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受传统经营管理方式的影响, 对它并不重视, 一般只考虑眼前利益, 而忽略了长远发展。另外, 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主要方式是改革行业管理流程, 提高企业的团队意识和工作效率, 以此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但是, 在实际工作中, 能源的利用效率比较低, 我国企业节能减排意识也比较低, 在市场竞争中, 往往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而忽略了设备的节能问题, 对节能减排设备的投入比较少。
3 节能减排策略
3.1 优化产业结构, 减少耗能设备的应用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是要改变传统的产品制造结构形式, 优化、升级产品结构形式;大力发展软件产业、信息服务业等低能耗、高附加值产业, 积极开发低耗能产品, 淘汰低技术、高耗能设备和产品的使用。另外, 还要逐渐淘汰电子化学材料、电真空器件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中陈旧的生产设备和工艺装置, 不断开发太阳能电池等新型无污染节能产品, 不断创新新技术和新工艺, 将电子产品能耗降到国家规定的水平, 提高信息产业的节能减排能力。
3.2 注重人才培养, 创新科学技术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核心技术薄弱, 处处受制于人, 是造成电子信息产业高耗能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 在实际工作中, 一定要积极培养电子信息产业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 鼓励产品技术创新, 提高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电子信息产业要想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必须以技术为核心, 以市场为导向, 不断创新技术, 并申请专利, 保护知识产权。而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所以, 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提高企业技术水平的关键。技术水平的提高会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 提高企业的节能水平。
3.3 政府加大技术设备的投入
政府应该积极关注电子信息产业的节能减排工作, 为其提供一定的政策倾斜措施, 具体包括以下2点: (1) 加大对支柱产业的资金投入, 推动企业再生项目的发展, 及时更新企业陈旧、落后的设备, 利用新型节能设备, 以便更好地实现节能效果。 (2) 积极推动企业产品的节能设计, 使生产的产品具有节能功能。此外, 在倡导节能减排工作的基础上, 要进一步推动节能减排工作在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发展, 为环保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积极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节能减排产业园。
3.4 实施数字能源计划, 推动信息产业节能降耗
大力支持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 实施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和电子炉窑改造工程, 在社会中发展专业能耗诊断服务, 发布标杆企业节能减排数值, 使企业能耗达标。建立电子工业节能技术中心, 实时发布节能产品和设备目录, 支持节能降耗技术创新, 开展电子信息产品绿色制造和生态设计试点。加强电子信息产业能效标识认证, 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 大力推动电子信息节能减排的发展。
4 结束语
虽然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得比较快, 但是, 在发展过程中, 高耗能、高污染的问题不能忽略, 必须优化调整电子信息产业的结构, 加强技术创新, 提高企业的节能减排意识, 鼓励企业加强核心技术的发展, 适当淘汰一些高污染、高耗能、低产出的生产设备, 推动绿色制造业的发展, 促进电子信息产业节能减排的发展, 以保证我国经济能够健康稳定发展。
摘要: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 存在较多问题, 而节能减排问题是电子信息制造业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 由于厂家的技术设备落后和产业结构不合理, 导致电子信息产业污染物排放超标, 严重污染了环境, 所以, 在这类产业中实行节能减排工作迫在眉睫。简要分析了电子信息制造业的节能减排策略。
关键词:电子信息,制造业,节能减排,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刘刚.电子信息制造业节能减排意见将制定[J].硅谷, 2013 (11) :163.
[2]杨斌.电子信息产业节能减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4 (21) :73-74.
浅析电子元件制造业的现状及发展 篇8
关键词:PCB,EMS,电子元器件
一、概述
(一) 电子制造服务概述
PCB即Printed Circuit Board的简写, 中文名称为印制电 (线) 路板, 又称印刷电 (线) 路板。PCB是组装电子零件用的基板, 是在通用基材上按预定设计形成点间连接及印刷元件的印刷板, 其主要功能是使各种电子零组件形成预定电路的连接, 起中继传输的作用, 是电子元器件电气连接的提供者, 有“电子产品之母”之称。
EMS是电子制造业最具潜力的行业之一, 作为一项新兴的产业, EMS企业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经历了迅速的成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EMS企业要需拥有先进的管理理念人才等资源, 致力于供应链的管理、产品的增值服务和价格等方面获得优势, 才能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二) 全球EMS行业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 随着电子制造外包业务模式的日益成熟和外包服务商综合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 全球电子制造外包行业呈现出服务领域越来越广, 外包总量逐年递增的发展态势。目前电子制造外包服务已经覆盖了家用电器、网络通讯、各类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医疗设备、航空航天等各个领域。随着电子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 品牌商通过将电子制造业务进行外包, 进一步聚焦自身优势产业, 提升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其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全球的大型电子产品品牌商 (包括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西门子、索尼、IBM、飞利浦、华为、中兴、联想等等) 均已成为外包厂商的主要服务对象。
(三) 中国国内电子制造外包业务发展概况
中国电子产业不仅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 同时中国还是电子产品的全球制造大国, 电子行业中60%的销售收入来自于出口。由于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和全球电子产业从垂直结构向水平结构转变、价值链分工的日益细化, 使得中国正在成为全球电子制造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 并由此促进了中国电子制造产业的快速成长。
中国电子制造外包行业作为中国电子制造业的重要力量, 受国际电子制造外包服务商的产能转移和中国本土品牌商 (如华为、中兴等) 崛起带动本土电子制造外包业务增长的双重因素推动, 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未来几年内, 得益于全球电子制造外包业务量的不断加大、全球电子制造产能向中国的转移以及中国巨大的本土市场, 中国电子制造外包服务市场仍有望保持较快的增速。
此外, 全球电子产业中网络设备行业与消费电子行业EMS/ODM渗透率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加上中国本土庞大的人口基础所催生的巨大市场, 未来几年内网络设备行业与消费电子行业, 特别是终端类产品, 将是国内电子制造外包服务业务持续增长的重点领域。
二、行业规模
(一) PCB行业规模
近年来, 随着各下游行业的持续发展, 全球PCB行业稳步增长。2010 年, 随着全球弘观经济的整体向好, PCB行业全面复苏, 全年产值达524.68 亿美元, 较2009 年大幅上升27.43%。2011 年全球PCB总产值达554 亿美元, 较2010 年稳定增长5.52%。2012年受到全球经济疲软影响, PCB总产值增幅将有所回落, 2012年全球PCB总产值为543.10亿美元, 较2011年略为下滑2.0%。据Prismark预测, 2013年全球PCB将以3.2%的速度稳定增长, 2013年全球PCB行业的整体规模将有望达到560.73亿美元。2017年中国大陆PCB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将修正为6.0%, 中国大陆继续成为引领全球PCB行业增长的引擎。
(二) 中国PCB市场规模
近年来, 由于欧美发达地区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亚洲地区的成本优势, 全球印刷线路板的制造已逐渐从欧美转移至亚洲, 特别是中国内地。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 我国印刷线路板产值发展迅速, 成为全球印刷线路板产值增长最快的地区。近20年来, 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 我国PCB产业的发展非常迅速。2002 年, 我国大陆地区PCB产值超过台湾, 成为全球第三大PCB产出国;2003年, 我国PCB产值和进出口额均超过60 亿美元, 成为全球第二大PCB产出国;2006年, 我国首次超过日本, 成为全球第一大PCB制造基地, 并在其后连续五年成为全球最大的PCB生产地。2010 年中国PCB产值迅速增长至185 亿美元, 全球占比上升至35.3%。2011 年全球PCB总产值达554.09 亿美元, 中国PCB产值增长保持稳定, 全球占比上升至39.8%。
(三) EMS市场规模
随着电子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 品牌商通过将电子制造业务进行外包, 进一步聚焦自身优势产业, 提升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其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 电子制造发展趋势是专业化、精密化, 而功能更强大, 越是走在技术前沿的国际大品牌公司就越依赖于配套的高端制造企业支承其快速发展, 比如近年来的苹果所有系列产品, 100%依赖电子制造外包服务商。
市场研究机构TFI采用“EMS/ODM渗透率”来衡量产业领域的外包数量, 即EMS/ODM的销售收入占电子制造产业总销货成本 (COGS) 的比率。目前, 全球电子制造产业的EMS/ODM渗透率为19%, 预计未来在网络设备行业, 品牌商倾向将制造业务全部外包, 渗透率将超过90%, 而消费电子等其他产业可能接近40%~50%。
结论
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 良好的发展环境、充沛的人力资源、巨大的市场空间都加速促使中国成为世界电子产业的制造中心与消费中心。在有利的大环境下, 全球主要的电子品牌商及渠道商纷纷进入中国, 国内品牌商的能力也逐步提升, 特别是网络通讯、消费类电子产业的兴起, 众多大型品牌商与渠道商为了进一步提升在海外与中国市场的竞争力与市场份额, 不断扩大对外包制造的需求, 为国内的电子制造外包服务厂商整体业务的提升及深入的策略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电子制造业 篇9
一、电子制造业采购物料短缺的主要原因
造成物料短缺问题的原因, 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因素两大类。内部原因一般是指企业自身原因, 如采购策略方面;外部因素通常是指客户需求变化、外部供应市场环境影响等方面。结合对某电子制造企业的实际调查分析, 笔者认为, 造成电子制造企业采购物料短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受电子产品消费市需求变化影响
电子制造业的终端客户是电子产品消费市场, 而电子产品消费市场通常也有所谓的淡季、旺季之分, 但这种淡旺季一般也很难做到准确预测, 所以, 每当生产旺季来临时, 在原材料供应规模一定的情况下, 容易造成物料短缺。
2. 单源供应 (Single source)
所谓单源供应, 通常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种情况是指这类物料往往是由于客户有特别的要求而指定了供应方, 另一种情形是指某个时段内市场上就只有一家供应方可以提供此类物料。而不论是哪种情况, 单源供应发生物料短缺现象的几率都比较高。尤其当有不可控的、意外事件发生时, 更是如此, 比如自然灾害、突发事故等。有这样一个真实案例, 2013年9月的某天, 某内存芯片制造商位于江苏无锡的工厂突发大火, 停产近一个星期。这家厂商是全球最大的电脑内存芯片制造商之一, 而笔者所提到的这家跨国电子制造企业的某个客户正好就指定只能从这家厂商处采购内存用于制造他们的游戏机产品, 如果要采购其它厂商的产品, 则需要另外再经过客户的评估确认, 需要较长的时间。由于受此事件影响, 造成物料短缺。而据事后统计, 直接造成这家跨国电子制造企业的游戏机产品生产线处于停产及半停产将近一个月, 既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以及高额的赶货成本、费用, 也严重影响到客户的交货。所以, 对此类物料需要加强监控, 提前做好备选方案, 尽可能将物料短缺的风险降低。
3. 某些电子物料采购周期长
这类物料通常是一些技术含量较高、属于市场长期供应紧张的电子物料, 如IC、处理器等, 全世界也只有很少几家在做, 质量过硬、技术领先的更是屈指可数, 产能有限。由于产能限制造成这类物料往往需要提前预定, 订购周期普遍较长。以笔者调查的某跨国电子制造企业为例, 其生产的许多产品需要用到多种IC, 而这些IC普遍的订购周期都在12周左右, 最长的甚至达到了30周以上。因此, 这类物料比较容易缺料。
4. 受企业自身采购策略影响
在现代供应链环境下, 竞争日趋激烈, 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就必然要在成本控制上下功夫, 而物料采购成本是大家都比较重点关注的领域。为了更好的控制物料采购成本, 很多企业都采取集中采购策略, 这样的好处是可以通过集中采购的规模效应来求得物料采购成本的降低。但这同时也意味着, 企业将其大多数的采购物料都集中发给很少甚至唯一的供应商, 某种程度上这就增加了物料供应短缺的风险, 当客户需求突然增长的时候, 由于供方的产能所限, 短时间内难以满足物料增长需求, 容易造成缺料。
二、电子制造业采购物料短缺的改进策略
为了提高物料需求计划的准确性, 缩短交货期, 减少物料供应风险, 防止缺料, 保证物料稳定供应及降低物料采购成本, 笔者认为, 可以围绕供应链的三个大的方面, 即供应商、客户以及企业自身进行改善, 具体如下:
1. 关于客户方面, 应加强沟通, 做好风险预测工作
企业应该改变以往单纯被动的接受客户提供的需求计划, 转而积极与客户沟通, 在客户提出需求计划以前更多的协助客户收集了解各种必要信息, 提高需求计划的准确性, 从源头上保证采购计划的有效实施。因为采购计划的准确性主要依赖于客户需求计划的准确性。另外, 对于客户新提出的物料需求计划, 要仔细分析、识别其中有可能会影响物料供应稳定的项目, 如单一资源供应、采购周期较长及受供应方产能限制影响比较大的项目, 及时与客户进行沟通, 在正式生产开始之前先向客户提议备选的供应商或替代物料, 提前取得客户的批准, 以应对可能产生的风险, 将物料短缺损失降到最小。如前面提到的因内存制造商火灾导致物料短缺事件, 如果企业能够提前识别这种潜在的风险并及时与客户沟通, 做好预防措施, 局面就将完全不一样。因此, 加强与客户的沟通, 有利于缩短采购周期、减少采购物料短缺风险。
2. 关于供应商方面, 加强合作、开发、评估管理工作
有研究显示, 影响准时交货问题的80%来自供应商, 所以, 加强对物料供应商的管理对改善物料短缺现象尤为重要。一方面, 企业可以通过对物料按ABC进行分类, 并结合各种采购策略对不同物料实行不同采购管理方式, 如对重点物料实行重点管理, 与供应商签订固定合约, 以保证市场紧缺物料优先供应、稳定供应给本企业;与供应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实行集中采购, 通过集中采购的规模效应, 促使其优先保证本企业物料供应, 但需要注意的是实行集中采购时一定要同时考虑供应商的产能约束, 以免因产能限制而适得其反;开发新的替代物料供应商也是防止物料供应短缺的有效途径之一, 但前提是新供应商必须具有相对的竞争优势, 不单是指价格, 还包括交货期、品质和服务等因素。另一方面, 企业需要完善对供应商的评估管理机制。如建立供应商数据库, 并及时更新完善供应商信息;建立与供应商的定期会晤机制, 随时了解供应商的最新状况;整合供应商资源, 并保持供应商之间的适当竞争;改善对供应商的评估方法, 如制定客观、科学合理的评分标准, 并邀请供应商进行自我评分等。完善对供应商的评估管理机制, 也是为了将物料供应短缺的风险降低。
3. 关于企业自身方面, 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采取合适的采购策略
企业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在物料ABC分类、集中采购策略的基础上, 借助现代通讯和信息技术, 进一步对物料实行JIT采购策略。如通过MRP (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 即物料需求计划运算物料清单, 再加上必要的人工核对, 提高物料需求计划的准确性;通过EDI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将企业生产线或看板仓库与原材料供应商、第三方物流紧密联系起来, 进行信息高度共享和及时传递, 以客户需求订单为起点, 实行“拉”动式物料管理, 将生产、采购、供应、物料、仓库等各环节紧密联系起来, 实现JIT采购策略, 即达到降低原材料库存, 减少流动资金占用, 从而降低物料采购成本的目的, 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因物料供应不及时而造成缺料, 导致生产中断的风险。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造成电子制造企业采购物料短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企业要想取得长远发展, 必须充分了解市场环境, 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在现代供应链管理思想的指导下, 积极探索、不断采取各种优化策略, 做好物料采购管理工作, 保证物料稳定供应。
摘要:物料供应不及时、物料短缺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比较常见的问题, 本文以电子制造企业为例, 简要阐述了造成电子制造企业采购物料短缺的主要原因, 以及如何围绕供应链的三个大方面即供应商、客户以及企业自身进行改善, 从而提高物料需求计划的准确性, 缩短交货期, 减少物料供应风险, 防止缺料, 保证物料稳定供应。
关键词:电子制造业,物料短缺,改进策略
参考文献
[1]侯云先, 吕建军.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2]马士华, 林勇.供应链管理 (第3版) [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3]Willis T, Huston C.Vendor requirements and evaluation in a JIT environ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Production Management, 1990, 10 (4) :41-50.
[4]Inman R A.Quality certification of suppliers by JIT manufacturers[J].Production and Inventory Management Journal, 1990, 31 (2) :58-61.
[5]陈兵兵.SCM供应链管理:策略、技术与实务[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6]周云.采购成本控制与供应商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7]杨永怀.现代电子制造企业采购管理研究[D].苏州大学, 2005.
电子制造业 篇10
关键词:系统联动管理机制;计划;备料采购;生产与物流管理
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环境下,我国大量的小型电子制造企业面临着诸多生存的困境,研发压力、销售压力、成本压力无一不对企业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其中供应链管理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管理环节。通常我们所说的供应链管理应达到以下目标:缩短现金周转时间;降低企业面临的风险;实现盈利增长;提供可预测收入。首先,为实现上述目标,企业应建立系统联动管理机制。联动管理机制的意义在于,相关部门信息及时传递,并做到实时反映。联动管理应基本覆盖的机构部门有:销售部、采购部、生产部、库房、财务部、研发部、运输物流部等。其次,为使供应链管理达到企业预期的效果,企业应制订严格的流程管控,以降低经营性风险。其中,一些对企业生存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高风险业务流程,本文将就其中的关键环节阐述部分问题解决方法和内控管理方案。
一、计划
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普遍特点是销售变化大,更新换代快,因此,销售、生产、备料计划是占流程中最重要的部分。为保证成本效益最大化,多数企业在实务中选择“以销定产”做为制订计划的基本原则。销售部门做为计划的源头,重点是对订单和客户的分析和分级管理,为防止经营性风险,对于不确定的大额订单,销售部门可在中、短期销售计划中备注,但不应列为有效销售计划。管理层在对销售部门拟订的销售计划确认后及时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计划协调,并下达备料采购和生产计划。
二、备料采购
企业备料采购管理水平是生产成本的决定性因素,如何最大程度做到接近“零库存”管理,是摆在电子制造业者面前的难题。对电子企业的采购部门,业务管理应基本包括建立已选订供应商档案(名录)、备选供应商档案(名录)、物料交期和帐期档案、BOM替代料档案、订制件档案、委外加工记录等。在此基础上,企业可根据BOM对物料进行分类汇总,按下列原则进行操作:
(一) 价值高的元器件每年企业应与重点供应商至少进行一次商务谈判。在商务合同的基础上,可由供应商替企业储备一定库存,企业定期按需对供应商下订单,并按实际验收入库量根据帐期结算。
(二)小额耗量高的器件按短期计划备货。企业应建立稳定的小额高耗量器件供应渠道,供应商以本地为主,能够及时对采购订单做出反映。
(三)加强订制件管理。企业应注意把握以下要点:(1)最大程度缩短供应商交期,以保证计划的灵活性;(2)与供应商谈判协商制订最小备货量,企业定期按需提取,按实际验收入库量根据帐期结算;(3)如订制件需求量较大,企业可与供应商主要上游企业进行三方谈判,协商全链条的备货和采购方案。
(四)委外加工管理。针对委外加工管理,企业应注意控制以下要点:(1)研发BOM和工艺文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必要时,企业研发人员应驻委外厂进行技术和工艺指导和成品抽样检测。(2)委外物料发放与管理。委外物料中难以准确管理和核算的部分是贴片类物料,由于此类物料不能按需拆散发料,对上机后的剩余物料情况,企业很难准确控制。针对委外物料管理,首先应与委外供应商详细确定每一种贴片料的上机损耗,对已在ERP系统中添加“委外模块”的企业,可在模块中直接按损耗率核算物料成本和剩余物料库存量。没有“委外模块”的企业,应单独设置委外物料台帐,按计划成本法计算物料成本,并定期派人员进行实地盘点,以盘点结果调整“材料成本差异”。
(五)加强采购业务内控管理。下面本文将针对部分采购流程管理中的关键点阐述问题解决方法和实务操作方案:(1)请购制度。针对请购流程,企业可针对自身条件分为ERP线上管理、线下管理、线上线下结合的管理模式。ERP线上管理是现代化流程管理的趋势,企业可利用ERP系统完成与采购管理相关的档案管理、应付款管理、合同订单管理、请购线上审批等多种功能。仅就ERP线上请购管理环节而言,企业可按下列流程完善线上请购管理:设立计划管理部门,在系统计划模块中录入采购计划,并根据企业自身情况选择进行MPP运算或SRP运算,试算物料采购量,系统给出采购计划单后,企业可根据系统测算结果结合BOM进行手动调整,采购计划单完成后,在ERP系统中进行线上审批,审批后的采购计划单流转至采购部门。采购部门接单后应及时响应,企业应制订采购部门对计划的反映期限,以防止物料采购不及时造成的损失。采购人员在与供应商协商一致后应先在系统中录入系统采购订单,并按企业内部审批流程在ERP系统中提交审批。采购人员在系统中收到审批后的系统采购订单后,拟订纸制订单,并提交公章印鉴管理部门办理盖章手续,完成采购订单。(2)供应商管理:企业应制订科学的供应商评估和准入制度,建立合格供应商档案,并在档案中对合格供应商按企业自身需求进行评级。企业应制订合格供应商准入流程,首先由采购部门对供应商进行尽职调查,出具尽调报告,由管理层组织相关的采购部门、研发部门、质检部门、财务部门等进行集体决策。决策后,采购部门代表企业与选入的合格供应商谈判签订总商务合同和质量保证协议、保密协议等相关框架性合同。(3)采购入库管理。企业应设置独立的质检部门,质检合格后,库房根据验收证明办理物料入库。对于物料验收中的异常情况,质检部门应下达物料异常通知,通知详细列明物料异常状态、处理建议,并及时反馈采购部门处理。(4)应付款管理。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应付款管理均由财务部门全权操作,此种操作模式容易造成应付款管理与业务脱节、影响业务环节进度,加深部门矛盾等诸多弊端。在企业流程联动机制的模式下,应付款管理应由采购部门、计划部门与财务部门联合完成。采购部门应做为应付款管理的主要环节,由采购人员根据入库、发票、帐期等相关信息,定期提交付款结算列表。计划部门根据下达的采购计划进行复核后流转至财务部门,财务部门进行最后一道复核后提交管理层进行审批流程,并根据审批结果安排付款。
三、生产与物流管理
在供应链管理中销售部门是生产部门的直接客户,为满足销售需求,产线生产能力、产成品与半成品备货量、生产周期等都是决定企业销售能力的重要环节。生产线接受企业内部订单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计划部门下达的产成品与半成品内部计划生产订单和销售部门提交的发货订单。其中计划生产订单应根据企业流程联动机制管理模式,由销售部门提交销售预测,计划部门定期组织销售部门、计划部门、生产部门、库房部门、财务部门等联合决策,并由管理层审批后,向生产部门下达内部生产订单。生产部门接单后应及时响应,通过生产线内部流程确定交期,并将交货期迅速反馈销售和计划部门。
电子制造业物流方式一般分为国内运输和境外运输两种,本文仅就境外物流运输流程进行阐述。企业出口报关和运输是一套很专业的体系,多数企业出于成本考虑,不在企业内部设置报关出口部门,而是委托货物代理企业完成报关出口手续。企业应选择2家以上长期合作的货物代理企业,并制定合理的销售政策,鼓励客户选择成本低廉的船运和铁路运输。出口报关完成后,货代返回的报关单、箱单等相关单据应作为出口退税的重要附件交由财务部门直接保管。
电子制造业 篇11
一、总体情况
(一) 制造业增速小幅回升。
1-3月, 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3%, 与去年同期水平基本持平, 高出工业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销售产值、出口交货值、内销产值分别增长9.0%、3.0%和15.9%, 比1-2月分别回升2、3和0.8个百分点。其中3月当月, 实现工业增加值、销售产值、出口交货值分别增长15.3%、11.4%和7.1%。
(二)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低迷。
1-3月, 电子信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额1958亿元, 同比增长10.9%, 增速比去年同期高0.3个百分点, 但仍低于工业投资4.1个百分点。电子器件投资增势突出, 光伏、计算机等领域持续低迷。1-3月, 电子器件行业完成投资546亿元, 同比增长36.8%, 增速比1-3月提高4.9个百分点, 高于去年同期33.3个百分点, 其中集成电路领域投资增长45%, 光电子器件增长38.9%。计算机、信息机电及信息材料行业投资延续去年下滑态势, 分别完成投资138、309和34亿元, 同比下降1.2%、0.8%和32.3%, 其中光伏领域下降20.6%。通信设备、电子元件和电子专用设备行业增速明显放缓, 同比增长11.2%、11.9%和6.9%, 分别低于去年同期32、16.7和31.3个百分点。家用视听行业投资仅占全行业1.4%, 且波动明显, 1-3月下降19.7%, 改变年初增长60%局面。
(三) 进出口增速进一步下滑。
2014年1-3月, 我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总额2856亿美元, 同比下降12.4%;其中, 出口1684亿美元, 同比下降11.5%, 降幅高于全国外贸出口8.1个百分点, 占全国外贸出口比重为34.3%。进口1172亿美元, 同比下降13.8%, 低于全国外贸进口增速15.4个百分点, 占全国外贸进口比重为24.7%。3月当月, 受上年基数较高以及打击对港虚假贸易等因素影响, 进出口降幅进一步扩大, 出口额607亿美元, 同比下降18.6%, 降幅比2月份扩大5.8个百分点;进口额419亿美元, 同比下降25.7%, 降幅比2月份扩大23.5个百分点。
二、主要特点
(一) 主要行业呈现不同变化
通信设备行业反弹最快。1-3月, 通信设备行业实现销售产值、出口交货值、内销产值分别增长18.8%、11.1%和26.7%, 比1-2月分别提高6.1、6.2和6.1个百分点;高出全行业平均水平9.8、8.1和10.8个百分点, 主要指标增速继续位居各行业之首。其中, 销售产值和出口交货值对拉动行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35.1%和57.7%, 成为带动全行业增长的主要力量。1-3月全行业生产手机38724.4万台, 增长14.7%;移动通信基站7176.7万信道, 增长161.5%;程控交换机615.1万线, 增长19.2%。
家用视听行业出口小幅回暖。1-3月, 家用视听行业实现销售产值1484亿元, 同比增长3.0%, 比去年同期下降11个百分点, 其中内销产值809亿元, 增长0.1%, 比去年同期下降29个百分点。1-3月, 家用视听行业实现出口交货值675亿元, 同比增长6.8%, 扭转自去年3月以来连续11个月负增长局面。1-3月, 全行业生产彩色电视机3132.1万台, 增长8.5%, 其中液晶电视2768.2万台, 增长13.0%, 占比88.4%;CRT电视下降53.4%;PDP电视下降61.7%。
电子元器件行业发展出现分化。1-3月, 电子元件行业销售产值和出口交货值分别为3647亿元和1602亿元, 分别增长10.1%和3.8%, 高出行业平均水平1.1和0.8个百分点。1-3月, 生产集成电路200.5亿块, 增长4.1%;半导体分立器件1081.6亿只, 增长8.0%;电子元件7741.4亿只, 增长1.6%。电子器件行业增速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1-3月, 电子器件行业实现销售产值3278亿元, 同比增长6.0%, 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实现出口交货值1939亿元, 同比下降0.5%, 其中, 光电子器件行业出口占比超过70%, 出口交货值同比下降1.9个百分点。
计算机行业增速低迷, 出口呈负增长。受智能手机冲击, 以及全球市场均趋于饱和等因素影响, 计算机行业整体增速放缓。1-3月, 计算机行业实现销售产值5260亿元, 同比增长1.3%, 低于行业平均水平7.7个百分点, 低于去年同期8.4个百分点。计算机行业占全行业比重创新低, 截止到3月底, 占全行业比重为23.9%, 比去年同期下降1.8个百分点;对全行业增长的贡献率不足4%, 比同期下降16.7个百分点。实现出口交货值3921亿元, 同比下降0.8%。1-3月, 全行业共生产微型计算机7973.6万台, 增长2.6%, 其中笔记本电脑增长6.2%, 占比78.2%;数码相机593.1万台, 下降50.7%, 三个产品产量增速比同期分别下降5.7、2.1和20.9个百分点。
软件收入增速稳中趋缓。1-3月, 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软件业务收入7426亿元, 同比增长21%, 增速比1-2月回落0.5个百分点, 比去年同期低3.8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完成收入2759亿元, 同比增长19.8%, 增速低于去年同期3.7个百分点。1-3月, 集成电路设计行业实现收入237亿元, 同比增长22.3%, 增速高于去年同期9.2个百分点。信息系统集成服务实现收入1517亿元, 同比增长16.2%, 增速低于去年同期8个百分点, 是全行业增速下调最大的领域。软件产品、信息技术咨询服务和嵌入式系统软件增长均有所放缓, 完成收入2334、763和1286亿元, 同比增长20.7%、20%和21.1%, 增速分别低于去年同期4.9、4.6和1.3个百分点。数据处理和存储服务虽然增速低于去年同期1.2个百分点, 但仍保持全行业增长首位, 实现收入1289亿元, 同比增长27.3%, 占全行业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 升至17.4个百分点。
(二) 出口市场小幅回暖, 内外销增速仍低于同期水平
1-3月, 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内销产值10908亿元, 同比增长15.9%, 高出全行业平均增速6.9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11124亿元, 同比增长3.0%。内、外销增速比去年同期和去年年底均有所回落, 其中, 内销增速分别回落3.2和2.5个百分点;外销增速分别回落4.4和1.9个百分点。内外销产值比重从同期的46.8:53.2扭转为49.5:50.5, 内销比重提高2.7个点。
(三) 中西部地区增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 东部地区出口降幅收窄
1-3月, 东部地区实现销售产值17362亿元, 同比增长5.7%;出口交货值5570亿元, 同比下降0.7%, 两个指标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3和3.7个百分点。在我国东部地区, 得益于广东、江苏和上海地区出口回调因素的影响, 东部地区出口降幅明显收窄, 比1-3月提高3.3个百分点。截止到3月底, 两个指标占全国比重分别为78.8%和81.5%, 比同期下降1.7和2.8个百分点。
1-3月, 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实现销售产值2506亿元和1818亿元, 增长22.5%和28.9%, 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3.5和19.9个百分点, 但比去年同期分别回落5.9和1.3个百分点;中部和西部地区实现出口交货值分别增长13.9%和38.6%。两个地区实现销售产值、出口交货值合计占全国比重为19.7%和17.7%, 比同期分别提高2.0和3.1个百分点。其中, 3月, 中部地区销售产值、出口交货值增速均超过30%, 位居各地区增速之首。
东北地区继续保持低速增长。1-3月, 东北地区实现销售产值346亿元, 同比增长5.4%;出口交货值92亿元, 同比下降12.2%。
(四) 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速较同期水平下滑最快, 外资企业比重持续下滑
1-3月, 内资企业实现销售产值7193亿元, 同比增长18.7%, 出口交货值1375亿元, 同比增长21.9%, 分别高出全行业平均水平9.7和18.9个百分点。其中私营企业实现销售产值3080亿元, 增长20.8%, 高于行业平均水平11.8个百分点;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销售产值和出口交货值5430亿元和3555亿元, 分别增长9.4%和3.6%, 比同期水平分别下降5.4和11.3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持续低迷, 1-3月, 实现销售产值9409亿元, 同比增长2.4%, 低于行业平均水平6.6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6195亿元, 同比下降0.7%。外商投资企业在销售产值和出口交货值占全国比重分别为42.7%和55.7%, 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3.6和3.0个百分点。
(五) 经济效益不容乐观
【电子制造业】推荐阅读:
电子设备制造业10-16
电子商务制造业08-30
中国电子加工制造业12-02
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08-12
VMI电子制造业库存管理07-02
电子制造工艺07-15
电子制造类11-26
电子设备制造09-24
机械电子制造10-31
电子产品制造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