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饮料制造业

2024-07-16

我国饮料制造业(共6篇)

我国饮料制造业 篇1

近五年来,饮料市场已成为我国食品行业中发展最快的市场之一。我国饮料制造企业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将面临更为广阔的市场和更好的发展环境,其经营状况不仅与自身的发展休戚相关, 还关系到我国饮料制造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和人民大众的生活水平。因此,科学的评价饮料制造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为相关各方提供明确的决策信息,发现影响企业经营业绩的主要因素,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合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方法的选择

1. 评价指标的选择

评价指标的选取一直都是绩效评价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许多文献在相同方法和相近样本下, 因采用不同评价指标而得到了有差异的评价结论。一般认为,财务信息是企业内部最具综合性的经营信息,财务指标是对企业经营业绩最确当的反映。因此基于财务指标对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是可行的。

本文初步选取18个财务指标来构建我国饮料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为: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率、资产负债率,用以衡量企业的偿债能力;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长期资产周转率,用以衡量企业的营运能力;营业毛利率、营业利润率、总资产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用以衡量企业的赢利能力;营业收入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资本积累率,用以衡量企业的发展能力。

2.评价方法的选择

近年来对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体系的研究成为了热门课题,研究方法也日趋成熟。研究表明,因子分析是进行公司绩效评价的有效方法,它能为经营者的绩效评价提供依据。

对比其他应用于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评价模型,如综合评价方法(DEA方法、灰色关联分析、模糊评价法等)、财务学方法(EVA方法、平衡计分卡等),因子分析法的评价结果具有更强的客观合理性。因子分析方法是在数理统计理论指导下,由指标实测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自动生成各指标的权重,即以由原始变量组成的每个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来构建综合评价函数。运用因子分析进行综合评价,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在于客观性。它既能比较客观准确地反映整体水平,又能对各个环节进行较为系统深刻的揭示,找出隐藏在这些统计指标后面的公共因素,为指标赋权提供了另一种科学的解决方案。正是基于这一特点,近年来因子分析法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我国饮料制造业上市企业综合业绩评价的因子分析

1.样本的筛选

本文选取了沪深两市饮料制造行业A股上市公司,并剔除了ST股和少数资料不全的上市公司,最终得到21家上市公司作为分析对象。采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因子分析方法,对其2008-2009年度财务报表数据进行了综合评价。本文原始数据主要来自于最股网,数据的计算利用了SPSS16.0统计软件。

2. 因子分析计算过程和主要输出结果

为了将不同的指标综合加总,首先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从而排除不同量纲的影响。以下是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资料,根据实际情况,给出因子分析的主要计算过程和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的主要输出结果。

(1)因子分析的适宜性检验

采用KMO样本测度及巴特莱特球体检验法,对18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检验。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558,根据KMO值参考标准,说明该数据适宜作因子分析。巴特莱特球体检验的χ2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是0.000,小于1%,说明数据之间具有相关性,是适宜作因子分析的。

(2)计算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及累计方差贡献率

由于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5个公因子后,绝大多数指标的共同度都很高(大约在0.8-1.0之间),说明各个指标的信息丢失都较少,即所提取的5个公因子能够很好地描述这些指标。由表1可知,只取5个公因子就概括了83.206%的信息,说明5个公因子解释原

有指标只损失了16.794%的信息,比较理想。因此可以选取这5个因子。

(3)输出因子载荷矩阵

研究中采用最大方差正交旋转法,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中的各指标的系数,其统计意义就是指标与公因子的相关系数,它反映了该公因子对原始指标的关系及解释能力。

第一公因子F1在“营业毛利率、营业利润率、总资产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这五个指标上有较大的正系数,表明该因子综合反映了各企业的赢利能力,可以称之为“赢利能力因子”;该公因子得分越高,说明企业的赢利能力越强。这个综合因子的贡献率达到28.744%,对经营业绩的综合评估起主要作用。第二公因子F2在“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长期资产周转率”这五个指标上有较大的正系数,表明该因子反映了各企业的营运能力,可以称之为“营运能力因子”;该公因子得分越高,说明该企业的营运能力越强,资产的运用效率越高。这个综合因子的贡献率达到约22.945%,对经营业绩的综合评估起次要作用。第三公因子F3在“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资产负债率”这四个指标上有较大的正系数,表明该因子反映了各企业的偿债能力,可以称之为“偿债能力因子”;该公因子得分越高,说明该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这个综合因子的贡献率达到约16.069%。第四公因子F4在“营业收入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上有较大的正系数,在“资本累积率”上有较小的负系数,表明该因子反映了各企业的发展能力,可以称之为“发展能力因子”;该公因子得分越高,说明该企业的发展能力越强。这个综合因子的贡献率达到约7.803%。第五公因子F5在“应收账款周转率”这个指标上有较大的正系数,表明该因子反映了各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能力,可以称之为“应收账款周转能力”‘该公因子得分越高,说明该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效率越高。这个综合因子的贡献率达到约7.645%。

(4)计算因子得分,建立综合评价模型

根据因子系数矩阵,建立因子得分模型,由此计算各企业的公因子得分F (i=1, 2, 3, 4, 5) ,再以5个公因子的贡献率为权数求加权均值,得到各企业经营业绩的综合评价模型:

据此模型可以计算出各企业经营业绩的综合得分。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根据各家上市公司各因子得分及综合得分的排名结果,可以看出:

在赢利能力方面,贵州茅台、张裕A、泸州老窖3家上市公司在营业毛利率、营业利润率、总资产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指标上有较好的表现,3家公司在行业中赢利能力最强。可以看出,饮料制造业企业的高利润主要来源于高档消费品的销售,该类企业主要以特色产品形成的品牌效应及产品层次多元化作为全面覆盖市场的经营战略。企业良好的经营业绩所形成的规模效益和品牌效应等因素帮助企业有效地抢占了主营业务范围内的市场份额,形成行业巨头垄断的趋势,为企业带来持续稳定的高额利润。

在营运能力方面,新华锦、青岛啤酒、承德露露在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长期资产周转率指标上有较好地表现。这说明3家公司的营运能力强,不仅有较高的销售能力,公司长期处于卖方市场, 产品供不应求, 销售旺盛;而且资产管理效率高,能够较好的充分的利用有限的各类资产。可以看出,在饮料制造业中,顺畅的供销渠道和优质产品的“名牌”效应能够极大地提升产品的销售能力,从而提升企业对于各类资产的利用效率即企业的营运能力。

在偿债能力方面,西藏发展、五粮液、贵州茅台在流动比率、速冻比率、现金流动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指标上表现较好,说明这3家上市企业具有较强的长短期偿债能力。由此可以看出,高流动性资产的充足储备能够有效提升企业偿债能力。

在发展能力方面,金种子酒、水井坊、老白干酒3家上市企业在营业收入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资本累积率指标上表现突出,具有行业中最好的成长性,市场潜力较大。由此可以得出,明确独特的市场定位、高科技含量的新潮产品以及全球化的营销网络对提升企业的发展能力有促进作用。

从综合评价来看,贵州茅台、张裕A、泸州老窖在我国饮料上市公司中排名前3甲,而深宝宝A和沱牌曲酒等公司则排名靠后,这与公司在赢利能力和营运能力评价中的位次基本保持一致这说明公司经营业绩主要由赢利能力和营运能力2个因素决定。企业要提高经营业绩, 必须保持良好的营运能力和较高的赢利水平。

结论

有效的业绩评价,一方面能够促进企业各利益相关主体综合了解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等情况,同时也为各级政府对企业实施间接管理、加强宏观调控、制定经济政策和考核企业经营者业绩提供参考依据;另一方面有利于企业内部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帮助企业寻找经营差距及产生原因,正确引导企业经营行为,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饮料制造业可以说是当今中国发展最快、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之一,因此对饮料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摘要:采用因子分析方法, 对我国21家饮料制造业上市企业的业绩进行了科学的评估, 找出了影响各企业经营业绩的主要因素, 对各上市企业在赢利、营运、偿债、发展以及综合能力方面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所得结论为各家上市公司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我国饮料制造业,上市企业,综合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因子分析

参考文献

[1].李忠卫, 王立杰, 周大鹏.基于因子分析法的煤炭上市公司绩效评价[J].中国矿业, 2008, 17 (2) :10-13.

[2].刘静.我国煤炭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因子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35 (6) :79-80.

[3].李龙清, 高利军, 贾齐林.煤炭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定性指标量化研究[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2009, 29 (1) :12.

[4].张伟, 袁显平.因子分析在我国煤炭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中的应用.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2011 (1) :100-106.

[5].任娜.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家电业上市公司业绩评价.商场现代化, 2011 (1) :197-198.

我国饮料制造业 篇2

一、产业智力资本的内涵和构成

1.产业智力资本的内涵

智力资本的概念最早作为人力资本的同义词由Senior提出, 他将智力资本界定为个体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总和。随后, 在1969年, 经济学家John Kenney Galbraith提出了智力资本 (Intellectual Capital) 这一概念, 他认为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距就是智力资本。Edvinsson and Sullivan (1996) 定义智力资本为能转换成价值的知识。Thomas A.Stewart (1997) 认为智力资本是能用以开创财富的知识、资讯、智慧财产和经验。2003年, Al-Ali将智力资本视作员工的知识、经验和脑力以及储存在组织的资料库、系统、流程、文化和经营哲学的知识资源。

一般来说, 智力资本是组织拥有的、符合组织战略发展需要的、能够为组织创造价值、形成竞争优势的无形资产, 以组织所拥有的知识为存在载体, 实质是组织将资源转换为价值的能力。由众多专家学者对智力资本的定义可以看出, 智力资本既可以用于指导企业个体的战略制定、各项指标的具体管理以及投资参考等;又可以应用于整个产业的宏观掌控、为产业内部的调整升级提供方向。通过学习理解古今中外学者对智力资本的定义, 本文将产业智力资本定义为同一产业内, 具有创造价值、提升产业经济活力、开发产业发展潜力和延长整个产业存活寿命的无形的、可流动的知识资本。

2.产业智力资本的构成

彭火树在《智慧资本发展概论》中提到:Edvinsson and Malone (1997) 以Skandia AFS的市场价值架构说明公司的市场价值可分为财务资本、人力资本、顾客资本、创新资本和流程资本。1998年, Lynn认为企业的智力资本可分为人力资本、关系资本及结构或组织资本, 智力资本的主要功能是将组织中的知识转变成价值。同年, Broolomg, Board, and Jones将智力资本分为四类, 即市场资产、智力财产、基础建设资产及人力中心资产。经过多方比较, 本文认为智力资本有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创新资本三种构成要素, 关系资本作为结构资本的一部分。

人力资本是智力资本最基本的要素。人力资本被视为产业的关键核心资源且能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优势, 是产业内与人力资源相关的无形资产;结构资本是企业智力资本转化为产业智力资本的有效转换机制, 包括关系资本中本产业与其它产业的关系, 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等;创新资本指企业人力资本在关系资本和结构资本共同搭建的平台上, 运用自己的思维、知识和技术创造产业潜在的可能财富的能力和成果。

二、产业智力资本的测度

1.产业智力资本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上文中阐述的产业智力资本的构成要素, 兼顾各项数据获得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本文对产业智力资本的测度提出了各项指标, 并且搭建了产业智力资本评价相关指标, 见表1。

2.产业智力资本的测度方法选择

智力资本的测量上, 专家学者们提出了很多方法, 但暂时没有一种方法被认定可以准确地测度出一个产业的智力资本究竟处于什么水平, 从现有的方法上看, 大多数方法都采用财务和非财务及两种相结合的方法, 其中包括市场账面价值法、平衡记分卡、Skandia导航模型、知识资本价值法、智力增值系数等九种。

根据对各个方法的了解, 从数据获取的简便性和计算结果的准确性考虑, 本文决定采用智力增值系数 (Value added intellectual coefficient, VAIC) 的测量方法, 对饮料制造业的智力资本进行大致测量。该模型并不是直接测量智力资本, 而是测量价值增值率, 以此来确定各个变量对智力资本的作用。模型以CEE来表示物质资本;用HCE表示人力资本增值效率;用SCE表示结构资本增值效率, 用ICE表示创新资本增值效率。那么, 智力增值系数 (VA-IC) 就等于物质资本增值系数 (CEE) 、人力资本增值系数 (HCE) 、结构资本增值系数 (SCE) 为了对饮料制造业的智力资本情况和创新资本增值系数 (ICE) 四部分之和, 计算公式为VAIC=CEE+HCE+SCE+ICE。

3.测度过程

(1) 定义变量

见表2。

(2) 数据

为了对饮料制造业的智力资本情况进行研究, 本研究从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查找数据, 通过对我国饮料业的几家上市公司的年报进行计算, 得到了如下数据, 见表3。

表中的CEE表示企业投入的物质资本给企业带来利益的比例, HCE、SCE和ICE则分别表示人力资本投入、管理费用投入和研发投入给企业带来利益的比例。最终四者之和构成了智力资本增值系数, 即可以粗略地得知企业的智力资本能给企业带来的增值率。从各个不同的比例中, 可以看出智力资本每个部分对企业增值的重要性, 同时, 从较小的比例中可以得知该部分资本带来的增值率很低, 需要企业考虑是否应该调整投入量和投入方式。

企业是组成产业的个体, 所以企业的智力资本状况间接说明着产业的状况。选取该产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智力资本状况进行综合分析 (如平均数、中位数等) , 可以大致得到该产业的智力资本状况。本研究的数据皆取自上市公司的年报, 不能代表该产业中其它未上市公司, 特别是小微型企业, 所以暂时无法估算该产业的整体智力资本状况, 但可以估算该产业已发展成熟的上市公司这一部分的情况。

从表3可以看出, 该产业的创新资本在智力资本增值系数中所占的比例非常高, 产业中的各个企业主要把投入重心放在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入上。由此看来, 产业整体上需要转型, 增加创新资本的投入, 从而提升产业整体的增值空间。

三、产业智力资本的报告模式

1.建立产业智力资本报告模式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各上市公司对外披露自身信息的方式主要是财务报告和非财务报告, 由于没有非常明确的界定, 二者中都隐藏着智力资本的信息。智力资本作为每个企业的无形资产, 有许多不受成本价格理论的约束, 因而这两种方式很难详尽准确地反映一个企业的智力资本信息, 一个行业的智力资本信息就更难搜集。

智力资本本身对产业的整体管理和产业中每个个体的战略制定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只有建立产业智力资本的报告模式, 才能为众多利益相关者提供精准的参考, 从而对产业进行理论指导实践的科学化管理。同时, 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化发展更需要明确自身的优劣势, 产业智力资本报告正好能起到该作用。

2.智力资本报告模式介绍

国内智力资本的研究还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 对智力资本的报告尚没有一个规范、完整的模型。各个企业作为产业的基础组成部分, 企业智力资本报表的设想对产业智力资本报告模式搭建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下面介绍几种企业的智力资本报告模式:

(1) 无形资产监视器模型。无形资产监视器模型, 通常简称IAM, 是由Karl Erik Sveiby构建的由无形资产计量的报告模式。该模型认为企业的无形资产由外部结构、内部结构和员工能力三部分组成。借助成长、革新、效率和稳定性四个衡量变量对企业的智力资本进行评价。

(2) 斯堪迪亚导航器模型。斯堪迪亚导航器模型由Edvinsson and Malone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创立。该模型将人力资本作为基础, 与顾客、过程、更新与发展共同发挥作用, 并将最终的计量结果与具体的财务联系起来, 共同分析。

(3) IC-rating模型。IC-rating模型集计量与评价智力资本的作用于一身。该模型认为企业智力资本有人力资本、组织结构资本和关系结构资本。同时将企业愿景、企业战略和企业理念相结合, 从效率、风险、更新与发展三个方面分析企业的智力资本状况。

(4) 丹麦政府制定的模型。丹麦政府制定的智力资本模型简称为DANISH框架, 该模型从员工、顾客、过程和技术四个方面的现状、行动、效果评价企业的智力资本水平。四个方面的领域可以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小幅度调整。

(5) PIP模型。PIP是北欧创新中心与五国的21个IT企业合作研究基础上建立的。该模型并没有提出确切的报告模型, 只是提出了智力资本报告模型中应该包含的内容, 如:公司使命、愿景的描述;资源、行动、结果等。

3.智力资本报告模式对比分析

见表4。

4.产业智力资本报告模式的选定

随着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和成熟, 各个企业正逐渐将智力资本报告与公司年度报告联系起来, 重视自身发展的企业一般会出具针对本企业的智力资本报告。所以本研究认为, 要规范产业智力资本报告, 必须由政府管理部门出面。政府相关部门应规定企业智力资本的标准报告模式, 政府将各企业的智力资本报告按产业分类归纳, 最终完成各产业的智力资本报告, 并在规定时间公示。这样既可以帮助企业了解自身在该产业所处的发展水平, 进一步进行战略规划和投资调整, 也能帮助政府从宏观上掌控产业的发展和产业链的优化和谐。

通过对智力资本报告模式的研究, 综合各个报告模式的优缺点, 本文认为智力资本报告中必须包含如下几点:①产业介绍;②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③产业整体结构和战略;④产业现今的智力资本现状;⑤该产业在智力资本方面的投资信息;⑥产业现有智力资本状况报表及注解, 智力资本报表应从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创新资本三个方面着手制作。

参考文献

[1].张秀萍, 柳中权, 张弛, 施琪.区域智力资本的测度及其提升的主要路径选择[J].湖南大学学报, 2011 (5) .

[2] .李平, 刘希荣.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智力资本开发[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5 (6) :18-21.

我国饮料制造业 篇3

同时, 面对趋于白热化的食品饮料市场竞争, 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 人工成本不断提高, 消费者忠诚度降低等问题, 企业必须持续不断地提升其运营管理效率, 快速研发和制造新产品, 其中卓越运营和柔性生产在企业管理与战略决策中越发重要。

致力企业长远发展, 关注整体设备效率OEE

整体设备效率OEE (Overall Equipment Effectiveness) 是衡量企业生产效率的一项关键绩效指标 (KPI) , 涵盖可用性、性能与质量三个方面, 一直被各大企业广泛使用。据权威机构统计, 一个生产企业能否成为世界级制造商的一项重要标准是看该企业的OEE能否达到或超过85%。

然而, 目前大多数食品饮料制造企业的OEE都在75%以下。并且, 这些企业在采集和计算OEE的过程中都存在很多问题:

(1) 有些企业根本没有OEE统计和分析系统, 生产过程与运营效率对他们而言就像一个黑盒子, 出现问题无法跟踪与判定;

(2) 大多数企业使用人工记录与统计方式计算OEE相关数据, 不但消耗大量人力, 而且无法保持统计数据的及时性与真实性;

(3) 还有一小部分企业使用或计划通过大型IT系统计算OEE, 但这类系统往往部署非常复杂, 而且主要面向自动化办公, 与生产系统衔接困难, 也无法实时采集相关数据。

如果生产效率的重要衡量指标OEE本身无法被准确与实时记录, 那么提高OEE就成了一句空话。针对这种情况, 施耐德电气为食品饮料制造企业打造Manufacturing Excellence卓越制造系统。

施耐德电气打造卓越制造系统, 提升OEE能力

Manufacturing Excellence是施耐德电气打造的卓越制造系统, 通过提供准确、实时的生产数据, 呈现定制化、可视化的KPI报表, 帮助食品饮料制造企业减少停机时间、优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 并且实现持续改进, 助力企业打造世界级制造工厂。

谈到食品安全, 众所周知有很多法律及规范, 如ISO22000、HACCP、GMP等规范都描述了食品安全应遵循的管理流程或体系, 这些流程或体系的贯彻与落实需要借助工具, 施耐德电气Manufacturing Excellence卓越制造系统正是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视化的管理工具以帮助实现生产管控, 同时, ME系统嵌入了和质量与安全相关的KPI, 如Non conformance、D incident、GMP巡检完成率等, 通过持续监控保障食品安全。

施耐德电气卓越制造系统融合信息化与自动化, 能够帮助企业:

(1) 实时收集来自于设备、PLC和人工输入的产品和运营相关数据;

(2) 通过专业数学模型分析生产运营过程中设备、时间和原材料的综合利用率;

(3) 为生产优化提供数据支撑, 辅助管理决策。

施耐德电气卓越制造系统不仅帮助用户管理OEE, 还提供质量管理、成本管理与能源管理等模块, 甚至可以结合用户实际需求定制新的功能模块。

施耐德电气卓越制造系统还结合PDCA方法论, 通过提供准确、实时的生产数据, 呈现定制化、可视化的KPI报表, 帮助食品饮料制造企业减少停机时间、优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 并且实现持续改进。

一个著名的食品饮料及日化产品生产企业, 在一个车间的4条包装线上采用了施耐德电气的卓越制造系统, 通过自动数据采集、分析、跟踪并生成关键报表, 实现了动态的生产状态监视与实时报警, 协助管理设备OEE, 以及在线质量, 成本分析与能源数据统计。并按照工厂4种不同级别的管理层, 从操作工到工厂厂长, 定义了55项KPI指标, 通过数据分析帮助客户持续改进。最终该工厂提高了1%~3%的整体运营效率, 投资回报率达到64%, 在7个月内回收了成本, 成为集团内精益生产的标杆。

食品饮料制造企业的运营管理十分复杂且面临诸多挑战。通过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 施耐德电气为食品饮料制造企业打造卓越制造系统, 帮助实现OEE、质量、成本与能源等KPI的管理与提升, 进行持续改进。并且结合施耐德电气食品饮料行业Eco StruxureTM可视化全价值链管理工具, 助力食品饮料制造企业迈向食品安全、卓越运营、精益能效及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级制造工厂。

化繁为简, 为客户提供优化的解决方案

施耐德电气一向倡导标准化与开放性, 如施耐德电气的SCADA数据采集系统内嵌120多种设备的驱动, 兼容性在业内被广泛称道。食品饮料行业设备种类繁多, 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系统, 表1是施耐德电气Manufacturing Excellence卓越制造系统连接过的设备与控制系统。

一些企业在计划实施OEE系统时, 往往被劝说使用功能复杂的MES系统或大型的IT系统, 这类系统往往部署非常复杂、功能繁多;或是主要面向自动化办公, 与生产系统的衔接困难。使用这类系统计算OEE需要为许多额外的工作与功能支付费用, 所以成本很高;另外, 现场设备种类众多, 管理需求多变, 在此领域缺乏经验的集成商也面临由于问题估计不足导致工期严重滞后、成本漫延等风险。

我国饮料制造业 篇4

一、指标的选取

根据全面性和简明性相结合、导向性与目的性相结合、科学规范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可比性与时效性相结合的原则, 本文从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来选取财务指标。具体如表1所示:

二、实证分析

(一)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9年我国在我国深市A股市场上市的饮料制造业企业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 并剔除了ST企业和数据不全的企业, 最后得到19家公司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本文所使用的财务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

(二) 分析过程

运用SPSS17.0软件对在深市A股市场上的饮料制造业2009的上述财务指标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 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 原来的18个指标浓缩为5个主成分, 大大降低了工作量。且提取的5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9.252%, 覆盖了绝大部分信息量。根据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载荷阵可得主因子F1、F2、F3、F4、F5的表达式, 得出饮料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模型:

F=0.30351F1+0.25671F2+0.16765F3+0.10129F4+0.06316F5

根据因子载荷阵可知:

主因子1主要是对营业利润率、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的解释, 为盈利能力主因子;

主因子2主要是对营业利润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利润总额增长率、净资产》转214页收益率增长率的解释, 为成长性主因子;

主因子3主要包含了总资产周转率、股东权益周转率的信息, 为营运能力主因子;

主因子4主要包含了对速动比率、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的信息, 为偿债能力主因子;

因子5对资产负债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和营业收入增长率都有一定的解释, 但载荷都较小, 由于主成分分析提取的主成分并不存在实际意义, 本文对该因子忽略不计。

因子1和因子2的载荷最大, 因子4的载荷最小, 说明成长性和盈利能力是评价因子饮料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主要指标, 而通常的偿债能力对财务绩效的贡献并不显著。

(三) 结果分析

200 9年我国饮料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综合得分排名前五位的依次为证券代码为600559、600519、000869、000848和600809的企业。原因在于这5家公司都有着良好的成长性和较高的盈利能力, 财务绩效较高。利用SPSS软件分析的结果与饮料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基本一致。

三、结论与不足

本文运用多元统计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法, 科学选取指标并构建绩效评价模型, 简简便可行, 弥补了主观判断的不足, 使指标标计算更加科学。财务绩效评价结果, 可以以为公司管理层了解公司的真实财务状况况, 以提高公司整体业绩水平提供决策依据据。但本文只分析了2009年的财务数据, 难难以动态地概括饮料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财务务绩效。

摘要:为评价企业的财务绩效, 本文采用主成分析法, 运用饮料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 从盈利能力、成长能力、营运能力和偿债能力四个方面选取指标, 建立了财务绩效评价模型, 分析结果与事实基本相符。

关键词:财务绩效评价,财务指标,主成分分析法

参考文献

[1]、李然, 赵军.应用EVA业绩评价我国航天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 2010, (2) :223-226.

[2]、孙柯洋, 赵一飞.基于因子分析和SE-DEA的港口上市公司经营效率评价[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 2010, 31 (1) :67-71.

[3]、李善花, 陈会英, 杨平娥.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种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评价[J].财务分析, 2010, 1 (2) :32-33.

[4]、何静.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汽车行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问题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10, (1) :145-146.

我国饮料制造业 篇5

(一) 市场集中度分析

软饮料 (soft drink) 是指酒精含量低于0.5% (质量比) 的天然的或人工配制的饮料, 又称清凉饮料、无醇饮料。软饮料产业各项指标行业集中度较高, 广东、浙江、山东、江苏、北京等在资产规模、企业利润、销售收入和从业人员方面占了80%以上 (1) 。

根据贝恩的6等级市场结构标准, 从我国软件饮料产业发展的历史数据可以看出, 随着软饮料制造业的发展, 其市场集中度 (不论是CR 4, 还是CR 10、CR 20) 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1999年以前, 软饮料制造业的市场集中率CR4明显小于30%, 属于典型的原子型市场结构。2000年, 其CR4和CR 10分别为33%和41%, 为历年最高值。2001年和2002年, 市场集中率CR 4和CR 10都出现了下降, 而CR20略有提高。而近年来的整体数据则体现CR4和CR10都出现了下降, CR20则基本稳定在0.5左右。因此, 软饮料制造业的市场结构目前属于竞争型 (CR4<30%) 。

根据日本公正交易委员会的标准, 赫芬达尔指数HHl<500属于竞争型Ⅱ, 即原子型市场结构。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如果采用我国学者魏后凯对我国521个制造业的市场结构所作分析得出的6级分类标准, 我国软饮料制造业的HH1=231.56, 介于200~500之间, 属于分散竞争型, 即不存在明显垄断的竞争型市场结构 (2) 。

(二) 进入与退出壁垒分析

1. 进入壁垒。

从生产方而看, 以茶饮料为例, 其生产的直接成本并不高, 一套灌装设备需投资40~50万元, PET聚酯瓶吹瓶生产线需投资30万元 (3) 。至于其他生产成本因素 (如劳动力、厂房等) , 则需酌情而定。其他任一品种的软饮料生产设备的价格一般也在几十万至100万之间, 因而投资软饮料行业所需首期投资 (必要资本量) 并不多, 也就是说其生产壁垒不高, 潜在进入者很容易进入该行业。

近年来我国饮料行业大企业之间的合作行为十分密切, 其新增投资量也非常可观。大企业通过强强联合, 新增巨额投资, 建立了有强大生产能力的新厂。在市场容量既定的情况下, 这种大企业迅速增加产量和新增投资的行为无疑给潜在的进入者 (特别是中小型企业) 造成了一定的进入障碍。

2. 退出壁垒及其原因。

由上面分析得知, 进入软饮料行业的企业需要一定量的必要资本, 如果企业投资, 这一资本就变成了企业的固定成本。由于资产的专用性较强, 其所购买的设备也不能挪作他用。在短期内, 进入的企业如果不能盈利, 想要退出该行业, 固定成本实质上就成为了沉没成本。在资产清算时, 经过折现的固定资产现金值很低, 这时企业会在停止生产与继续生产之间进行选择。当退出的沉没成本比继续生产的损失在短期内要多时, 从经济的角度考虑, 企业将会选择继续生产维持经营而不退出。这样, 如果沉没成本很高, 就给企业造成了严重的退出障碍, 导致企业的低效率生产与经营。

(三) 产品差异化分析

1. 品种与口味。

从总体上看, 由于软饮料行业的进入壁垒不高, 产品技术含量相对较低, 竞争对手跟进很快。软饮料从原来的单一品种发展到今天的六大品种, 品种的差别化已经达到一定程度。进一步研究发现, 虽然不同饮料品种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性, 但对于消费者口味偏好的千差万别, 这种替代并不绝对。消费者口味的多元化, 形成了生产者以新品种和新口味的开发为主要手段的产品差别化, 也成了软饮料企业获取市场的关键。

2. 广告宣传。

企业广告是形成产品差别化和增加其销量的主要手段。2008年, 全国软饮料企业在电视等媒体所做广告费用为2193678万元, 占到全行业总销售费用的88.2%。另外, 2008年尼尔森调查公司对全国16个城市2416名消费者对饮料品牌的认知渠道进行了调查, 其结果如下:广告, 86.2%;亲自品尝, 58.4%;别人介绍, 24.5%;卖场海报, 11.1% (4) , 由此可见广告在产品销售中的重要作用。

二、市场行为分析

(一) 软饮料行业竞争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饮料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 仍然存在巨大潜力, 也正因为如此, 饮料行业竞争渐渐趋于白热化。市场终端的色彩斑斓达到了空前程度, 广告运动也几乎失去了品类主题, 茶饮料、果汁、“两乐”以及功能饮料首次在终端占位和广告传播中形成平衡。虽然时尚前沿被功能饮料占据, 但相比可乐、茶饮料主流, 功能饮料似乎只在概念和气势上占优, 并没有对其他品类形成侵占性的冲击, 可见品类多元化已经过渡到均分时期, 各阶段的主流如瓶装水、碳酸饮料、果汁饮料、茶饮料等逐渐沉淀为基础品类。

实际上, 饮料品类发展的纵向深度有限, 低技术含量的特点决定了饮料品类的开发不可能一直处于高速状态, 包括新兴的功能饮料。品类布局存在严重缺失的企业必然失去持续增长动力, 甚至遭遇品牌老化的境地。“脉动”和“激活”使两大水饮料企业在2004年汲取了一股新鲜空气, 却未能像娃哈哈品牌那样“常青”。而其成名品类瓶装水在价格暗战中利润日渐微薄, 市场基础份额也遭受口感体验品类和功能主流的削弱。娃哈哈茶饮料即使在主流时期也未能追上“康师傅”老大的地位, 而如今“两乐”也开始逐步向茶饮料行业投入巨资, 必然使竞争更加激烈。

(二) 合作与兼并行为

正是看出碳酸饮料市场的下滑趋势, 以及新兴的果汁以及茶饮料市场的巨大前景, 软饮料厂商们纷纷开始转向这一饮料市场。由于国内市场过于庞大, 即使如可口可乐这般行业巨头也难以一家独大, 因此, 企业间强强联合, 实现优势互补的双赢局面是十分明智的选择。2001年, 可口可乐公司与雀巢公司各自出资50%共同组建全球饮料公司 (BPW) , 并推出由可口可乐公司生产并销售的“雀巢冰爽茶”, 而今, “雀巢冰爽茶”已经发展成为国内茶饮料市场一线品牌。

2008年, 可口可乐公司为进一步扩大其在果汁市场的份额, 提出以2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汇源果汁, 虽然最终被商务部以反垄断为缘由否决, 但可以看出, 软饮料行业内的兼并行为无处不在。

三、市场绩效分析

近几年来, 我国软饮料行业利润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行业利润总量有了明显的提升。在这个大的背景下, 我国软饮料行业的总资产规模也不断扩大, 行业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持续以超过GDP两倍的速度增长。同时利润总额增长速度超过了销售收入增长速度。整个行业盈利能力不断增强。在产量增长的同时, 品种也日趋多样化, 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

2008年, 我国软饮料行业盈利能力好于前几年, 整体盈利能力比较强。且盈利能力保持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局面, 这是因为市场需求广阔, 行业销售量增加, 而产品价格维持稳定导致利润空间稳定, 预计将会继续保持。

四、结论与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 我国软饮料制造行业是一个有一定集中度的竞争型市场结构, 进入壁垒不高, 竞争手段已经逐步由主要依靠价格竞争转向加大产品差距、实现品牌划分等手段。行业利润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有一定的产品差别化程度。

在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强势品牌较少的前提下, 我国软饮料行业能够成为世界软饮料大国依靠的是低成本支撑的低价渗透策略。但是我国软饮料行业的成本优势正逐步丧失。从劳动力价格来看我国的劳动力价格已经不具备以往的明显优势。此外, 由于多年的重复建设, 造成行业内小企业数量较多, 构成了小企业的低效率过度竞争, 这种情况不适合软饮料产业的发展。政府应当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 努力消除地方行政壁垒, 通过经济手段促进软饮料企业的兼并重组, 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

同时, 由于沉没成本相对比重较高, 软饮料产业存在易进难出的特点, 短期收益不高且风险较大。有意于涉足这一产业的企业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不要盲目跟进。行业内亏损现象比较普遍, 主要集中于小规模生产企业, 亏损企业低效率持续经营, 扰乱了产业资源配置的效率。因此, 应当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退出机制, 建立“自由进入、严格管制”的市场, 使低效率的企业顺利退出而不至于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

软饮料的产品差别化主要体现在品牌和广告宣传方面, 知名的软饮料企业大都是采取集中突破的产品战略, 突出了产品差异, 在部分市场上取得品牌优势后逐步稳固市场地位。在细分市场上, 根据软饮料饮用场合的特点, 设计出更便于携带和适合不同场合饮用的包装, 开发了容易被大众消费者接受的口味, 赢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广告宣传的确是软饮料企业的重要促销手段, 一方面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 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企业的市场份额和销售收入。但广告宣传需要强大的资金作后盾, 对于小企业来说, 这一策略不太适合。

总之, 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 目前我国软饮料产业尚处于发展期, 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随着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和对身体健康的日益重视, 软饮料在人民生活中的渗透率越来越高, 正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消费饮品之一。面对国外软饮料企业的挑战, 在市场经济中成长的我国软饮料制造业还需要得到国家和地方在政策上的引导与资金上的扶持才能健康发展。

注释

1 姚西龙.中国软饮料制造行业近况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8 (5) 31-32

2 魏后凯.市场竞争、经济绩效与产业集中.[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3年:282-290

3 赵亚利.软饮料行业工作报告.[J]饮料工业, 2007 (4) 35

我国饮料制造业 篇6

1 我国茶饮料市场现状分析

我国茶饮料在最近几年都是以年增长率3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 茶饮料占到了我国饮料市场五分之一的市场份额, 而且发展势头没有降下来的趋势, 大有超越碳酸饮料的势头。由于茶饮料在我国有着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很多国际知名大品牌开始进入我国茶饮料市场。日本朝日、三得利、麒麟先后在中国建立合资企业, 使茶饮料行业的竞争陡然加剧。日资饮料企业有更先进的技术, 在茶饮料市场的争夺上很有优势。可口可乐也转身茶饮料市场, 打出的原叶系列茶饮料, 有着资金、渠道和传播上的巨大优势。本土的饮料巨头也没有忽略茶饮料市场, 娃哈哈的龙井茶、达利园的青梅绿茶、今麦郎的冰茶系列, 都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目前的茶饮料市场, 新品、名品层出不穷, 令人目不暇接, “娃哈哈”龙井茶、冰红茶、啤儿茶爽, “康师傅”铁观音、乌龙茗茶等等。从发展前景来看, 茶饮料市场格局未来是最不明朗的, 但可以肯定, 品牌垄断格局必然会被打破, 康师傅和统一的市场份额会逐步下降到一个比较合理的局面。

2 我国茶饮料企业市场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 茶饮料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国内如康师傅、娃哈哈、统一等大牌争先恐后, 国外饮料巨头也纷纷加入中国茶饮料市场, 中国的茶饮料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其在市场营销策略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产品同质化程度高

在强强联手、垄断加速的趋势下, 市场竞争的加剧也使得本来就缺乏品牌忠诚度的饮料消费者呈现出多元品牌购买的消费态势。中小企业因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比较弱一点, 很容易去模仿其他企业的产品, 这就使得市场上饮料的同质化程度非常高。这种局面对我国茶饮料的长期发展非常不利, 不利于推出更多的个性化的产品, 对产品的创新带来不少的负面影响, 还易造成消费者的麻木。

2.2 品牌理念的滞后性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 我国茶饮料市场开始从单一向多元化转化, 使得饮料品牌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茶饮料企业在未来具有的生存能力是由其品牌力来决定的。我国本土茶饮料企业面临的生存环境更加的困难, 其运作模式和经营理念在其他国家大品牌的冲击之下显得力单势薄, 我国本土的企业非常欠缺先进品牌经营理念与先进的运作模式。而大型国际跨国集团通过品牌营销活动, 使得本土品牌在与国际品牌的竞争中日益“边缘化”。

2.3 生产成本降低引发价格战

目前我国市场上销售的五百毫升瓶装的茶饮料一般就是二到三元左右, 这个价格还是比较便宜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 不仅是因为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使得茶饮料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不断地降低, 同时也是茶饮料市场上各个企业激烈竞争的结果。茶饮料和瓶装水以及碳酸饮料相比, 其利润空间还是比较大的, 随着新企业和新品牌的不断加入, 必然会引起茶饮料的价格战。

2.4 渠道未覆盖到农村和国际市场

当前茶饮料都十分注重在一线城市的销售, 对那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不太关心。这种现象是不科学的, 虽然大城市是茶饮料企业的必争之地, 但是在大城市竞争也更激烈。而农村竞争就没有那么激烈, 因此茶饮料企业应该将销售的渠道延伸到更为广泛的农村市场中。农村市场的发展潜力非常大, 农村居民的收入不断提高, 为饮料销售业绩的提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进入农村市场需要的成本比较低, 管理起来更加的简单。在国际市场方面也比较薄弱, 我国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上还有很多的障碍, 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品牌影响力。

2.5 传统的、落后的促销方式

茶饮料的促销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品牌的产品定位, 而促销活动的开展对于品牌建立及维护和销售业绩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于是, 在促销活动差异化这个层面, 各茶饮料企业都使出了浑身的懈数, 绝不漏失任何良机, 力求使品牌具有极强的渗透力, 使活动具有绝对的轰炸性及极强的延伸性。但盲目跟风, 不能见着别人好了就开始纷纷效仿, 重要的是根据本品牌的定位制定最具有爆炸性的促销策略。茶饮料企业的促销方式还存在着落后问题, 传统的促销降价已经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

3 我国茶饮料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改进对策与建议

3.1 产品策略

3.1.1 加强产品创新, 增加产品的独特性

年轻人比较喜欢尝试一些新鲜的东西, 喜欢追求个性化。因此面对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 如果要把握年轻人的心理, 需要从饮料产品中寻找差异性和个性化, 依靠产品具有的差异性来提高产品附加值, 因此茶饮料利用其个性化给年轻的消费者带来全新的感受。同时, 年龄及其他背景的不同, 会导致消费者对茶饮料的偏好不同, 可以针对其不同需要, 进行市场细分, 提供可以满足其需求的产品。

3.1.2 强化品牌意识, 树立企业形象

目前饮料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 中小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市场和发展有很大的难度, 所以要想在竞争中立足必须要十分注重品牌的塑造。要特别注重品牌个性的塑造, 要懂得如何去树立和维护自己产品的品牌形象, 最好能够把品牌的情感和核心价值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利用良好的品牌形象来取得竞争优势。品牌形象和企业形象是一个企业重要的软实力。

3.2 价格策略

3.2.1 产品形式差别定价

产品形式差别定价即企业对不同形式的产品分别制定不同的价格。新进入者因为没有打开市场, 为了能够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只能在产品的价格上下功夫。但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它们并没有成本上的优势, 所以价格必然不会太低, 其产品的价格不可能作为其与其他领先品牌竞争的一个长期的工具。中小企业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只能去另辟蹊径, 要找到能够适合自己的市场位置。对市场做一个详细的调查, 选对产品的市场进行细分, 要懂得利用差异化的策略进行销售, 这样可以来很好地去指导企业进行科学定位, 并且去建立适合自己的竞争条件和优势。

3.2.2 招徕定价

招徕定价就是一些零售商利用顾客喜欢廉价产品的心理, 通过将几种商品的价格定得较低的方式来吸引顾客。例如在冬季, 由于气候的原因饮料市场必然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 这时就推出降价商品。在冬季为了能够吸引顾客, 每天都有几种商品会降价进行出售, 在吸引顾客来购买这些廉价商品的同时也促进了其他商品的销售。

3.3 渠道策略

3.3.1 大力开拓二、三线市场和西部市场

我国茶饮料的销售目前还是主要集中在一些比较发达的城市, 但是随着燃油价格的不断提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使得饮料的物流成本也在跟着猛增, 这就使得成本不断提高。如果将市场向那些不发达的市场扩展, 不仅可以缓解饮料成本的压力, 还可以抢先抢占当地市场。我国沿海发达地区茶饮料市场渗透率较高, 竞争也相对激烈, 市场饱和趋势快。而随着西部开发战略进一步实施, 中国西部城市的开发为茶饮料市场开发提供了良机。近年来西部城市的茶饮料发展趋势迅猛, 渗透率逐渐增长。因此, 企业应该抓住这一动向, 开拓西部市场, 增强其市场占有率。

3.3.2 重建分销体系

茶饮料在市场分销体系上要能够及时和准确地抓住市场上的反应, 建立一个比较强大的市场分销体系。在全国要多建设一些营业所, 每一家营业所都需有几十个人, 主要针对那些比较大的超市和卖场。对于小终端可以交给经销商去进行办理。在增强企业生产的饮品具有明显特征的同时, 还需要进一步去细分市场, 建立一个全新的市场分销体系。

3.4 促销策略

3.4.1 推广“绿色营销”, 提高品牌的社会认同感

所谓绿色营销是指企业营销活动中体现的社会价值观、伦理道德观、充分考虑社会效益, 既自觉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更自觉抵制各种有害营销。这一方面企业可抓住两点。对内, 加强企业自身的环保意识, 教育员工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办公用纸。既减少浪费, 也降低成本, 一举两得。在产品或包装上, 尽量少采用对环境有危害的物质;对外, 在品牌文化上, 将绿色营销渗透于产品中。

3.4.2 推广整合营销, 扩大品牌的社会影响

所谓整合营销就是一个品牌为了更好地去维护和传播以及进一步去改善客户关系, 而采取的计划, 实施以及监督等营销活动。通过整合可以把那些独立的营销联系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一体, 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去协同效应。可以这样说, 电视、网络、线下活动等传播方式的有效整合已成为茶饮料行业品牌营销的趋势所在, 这也是企业实现自我突破、雄踞行业的一把利剑。

3.4.3 创新产品包装、增加广告创意

如何在琳琅满目的商品货架中脱颖而出, 企业实施CI企业识别系统战略势在必行。企业通过统一的视觉识别, 并借助强有力的视觉冲击, 实现自我品牌与竞争品牌的区别, 脱颖而出。广告创意给产品注入活力, 成为吸引消费者的必要手段。

3.4.4 针对淡旺季, 差异化促销

旺季营销是为了实现销量最大化, 淡季营销则是为了获取成本与收益的平衡, 同时保持一定的市场占有率。旺季期间, 通过对市场竞争态势以及自身状况的综合分析, 拟定一个可行、完善的旺季策略, 并在执行的过程中灵活应变, 以实现旺季销量最大化。淡季期间, 营销人员必须洞悉市场淡季需求, 抓住这种需求, 努力提高销售业绩, 彻底改变传统的淡季营销思想。

4 结语

随着市场的开放, 国际跨国公司竞争者涌进了茶饮料市场, 再加上康师傅和统一占据高额的市场份额。这给本土茶饮料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困难。同时, 高水价、高电价, 高油价, 加大了经营成本, 对企业也造成了很大的成本压力。茶饮料企业需要改变现状, 通过运用市场营销策略, 提升企业形象, 强化企业品牌, 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忠诚客户, 这样才能增加企业的销售额, 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只有这样, 茶饮料行业才能走出目前的困境, 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摘要:近几年来, 茶饮料正日益受到消费者的普遍欢迎。然而, 在目前茶饮料行业如日中天的发展势头下, 大多数的茶饮料企业却忽略甚至于缺乏对市场营销策略的认识, 遑论其恰当运用。本文结合我国茶饮料市场的发展现状, 深入分析了茶饮料企业在当前的市场营销中所存在的问题, 并进一步探讨了我国茶饮料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改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茶饮料,市场营销策略,对策

参考文献

[1]吴健安.市场营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侯书森.市场营销学[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07.

[3]王刻铭, 刘仲华.中国茶饮料市场竞争力分析[J].茶叶通讯, 2007 (5) .

[4]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上一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简介下一篇:装饰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