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料质量标准

2024-10-29

饮料质量标准(通用6篇)

饮料质量标准 篇1

饮料标准化作业

1 目的本标准为饮料工厂在制造、包装及储运等过程中,有关人员、建筑、设施、设备之设置以及卫生、制程及品质等管理均符合良好条件之专业指引,并藉适当运用危害分析重点管制〔HACCP〕系统之原那么,以防范在不卫生条件、可能引起污染或品质劣化之环境下作业,并减少作业错误发生及建立健全的品保体系,以确保饮料之平安卫生及稳定产品品质。

2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从事产制供人类消费,经适当包装之饮料制造工厂。

3 专门用词定义

3.1食品:指供人饮食或咀嚼之物品及其原料。

3.2饮料:指以各种新鲜水果、蔬菜或其浓缩汁复原制成之果蔬类饮料、碳酸饮料、矿泉水、包装饮用水及其它酒精含量0.5%以下之饮料产品,以罐、瓶、纸盒或其它容器封装以供饮用者。

3.3原材料:指原料及包装材料

3.3.1原料:指成品可食局部之构成材料,包括主原料、配料及食品添加物。

3.3.1.1主原料:指构成成品之主要材料。

3.3.1.2配料:指主原料和食品添加物以外构成成品的次要材料。

3.3.1.3食品添加物:指食品在制造、加工、调配、包装、运送、贮存等过程中,用以着色、调味、防腐、漂白、乳化、增加香味、安定品质、促进发酵、增加稠度〔甚至凝固〕、增加营养、防止氧化或其它用途而添加或接触于食品之物质。

3.3.2包装材料:包括内包装及外包装材料。

3.3.2.1内包装材料:指与食品直接接触之食品容器如瓶、罐、盒、袋等,及直接包裹或覆盖食品之包装材料,如箔、膜、纸、蜡纸等,其材质应符合卫生法令规定。

3.3.2.2外包装材料:指未与食品直接接触之包装材料,包括卷标、纸箱、捆包材料等。

3.4产品:指包括半成品、最终半成品及成品。

3.4.1半成品:指任何成品制造过程中所得之产品,此产品经随后之制造过程,可制成成品者。

3.4.2最终半成品:指经过完整的制造过程但未包装标示完成之产品。

3.4.3成品:指经过完整的制造过程并包装标示完成之产品。

3.4.4易腐败即食性成品:指以常温或冷藏流通、保存期间短,且不须再经任何方式之处理或仅经简单加热,即可直接供人食用之成品。

3.5厂房:指用于饮料之制造、包装、贮存等或与其作业有关之全部或局部建筑或设施。

3.5.1制造作业场所:包括原料处理、加工调理及包装等场所。

3.5.1.1验收场:指原材料之验收场所。

3.5.1.2原料处理场:指从事原料之整理、准备、解冻、选别、清洗、修整、分切、剥皮、杀菁等过程之场所。

3.5.1.3萃取室:指制备食品萃取物之场所。所谓萃取,系指以溶剂将原料中可溶性成分溶出之处理,通常以酒精、油或水等为溶剂,如茶饮料以水萃取茶叶。

3.5.1.4原水处理场:指进行原料水前处理作业〔如沉淀、过滤、气曝及吸附等〕之场所。

3.5.1.5水处理室:指经原水处理之水再经过滤除菌〔如精密过滤、超过滤、逆渗透等〕或杀菌〔如加热、臭氧、紫外线照射等〕之场所。

3.5.1.6加工调理场:指从事切割、磨碎、混合、调配、整形、成型、烹调及成分萃取、改良食品特性或保存性〔如提油、淀粉别离、豆沙制造、乳化、凝固或发酵、杀菌、冷冻或枯燥等〕等处理作业之场所。

3.5.1.7包装室:指从事成品包装之场所,包括内包装室及外包装室。

3.5.1.7.1内包装室:指从事与产品内容物直接接触之内包装作业场所。

3.5.1.7.2外包装室:指从事未与产品内容物直接接触之外包装作业场所。

3.5.1.8包装后杀菌处理场:指从事产品包装后之加热杀菌处理之场所。

3.5.1.9内包装材料之准备室:指不必经任何清洗与消毒程序即可直接使用之内包装材料,进行撤除外包装或成型等之作业场所。

3.5.1.10缓冲室:指原材料或半成品未经过正常制造流程而直接进入管制作业区时,为防止管制作业区直接与外界相通,于入口处所设置之缓冲场所。

3.5.2管制作业区:指清洁度要求较高,对人员与原材料之进出及防止有害动物侵入等,须有严密管制之作业区域,包括清洁作业区及准清洁作业区。

3.5.2.1清洁作业区:指内包装室等清洁度要求最高之作业区域。

3.5.2.2准清洁作业区:指加工调理场等清洁度要求次于清洁作业区之作业区域。

3.5.3一般作业区:指原材料仓库等清洁度要求次于管制作业区之作业区域。

3.5.4非食品处理区:指品管〔检验〕室、办公室、更衣及洗手消毒室、厕所等,非直接处理食品之区域。

3.6清洗:指去除尘土、残屑、污物或其它可能污染食品之不良物质之处理作业。

3.7消毒:指以符合食品卫生之化学药剂和〔或〕物理方法,有效杀灭有害微生物,但不影响食品品质或其平安之适当处理作业。

3.8食品级清洁剂:指直接使用于清洁食品设备、器具、容器及包装材料,且不得危害食品之平安及卫生之物质。

3.9外来杂物:指在制程中除原料之外,混入或附着于原料、半成品、成品或内包装材料之污物或令人厌恶,甚至致使食品失去其卫生及平安性之物质。

3.10有害动物:指会直接或间接污染食品或传染疾病之小动物或昆虫,如老鼠、蟑螂、蚊、蝇、臭虫、蚤、虱等。

3.11有害微生物:指造成食品腐败、品质劣化或危害公共卫生之微生物。

3.12食品器具:指直接接触食品或食品添加物之器械、工具或器皿。

3.13食品接触面:指直接或间接与食品接触的外表,包括器具及与食品接触之设备外表。间接的食品接触面,系指在正常作业情形下,由其流出之液体会与食品或食品直接接触之外表。

3.14适当的:指在符合良好卫生作业下,为完成预定目的或效果所必须的〔措施等〕。

3.15平安水分基准:指在预定之制造、贮存及运销条件下,足以防止有害微生物生存之水分基准。一种食品之最高水分基准系以水活性〔aw〕为依据。假设有足够数据证明在某一水活性下,不会助长微生物之生长,那么此水活性可认为对该食品是平安的。

3.16水活性:系食品中自由水之表示法﹐为该食品之水蒸汽压除以在同温度下纯水蒸汽压所得之商水饱和。

3.17高水活性成品:指成品水活性在0.85以上者。

3.18低水活性成品:指成品水活性低于0.85者。

3.19批号:指表示「批」之特定文字、数字或符号等,可据以追溯每批之经历资料者,而「批」那么以批号所表示在某一特定时段或某一特定场所,所生产之特定数量之产品。

3.20标示:指标示于食品、食品添加物或食品级清洁剂之容器、包装或说明书上用以记载品名或说明之文字、图画或记号。

3.21隔离:场所与场所之间以有形之手段予以隔开者。

3.22区隔:较隔离广义,包括有形及无形之区隔手段。作业场所之区隔可以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之方式予以达成者,如场所区隔、时间区隔、控制空气流向、采用密闭系统或其它有效方法。

4 厂区环境

4.1工厂不得设置于易遭受污染之区域,否那么应有严格之食品污染防治措施。

4.2厂区四周环境应容易随时保持清洁,地面不得有严重积水、泥泞、污秽等有造成食品污染之虞者,以防止成为污染源。厂区之空地应铺设混凝土、柏油或绿化等,以防尘土飞扬并美化环境。

4.3邻近及厂内道路,应铺设柏油等,以防灰尘造成污染。

4.4厂区内不得有足以发生不良气味、有害〔毒〕气体、煤烟或其它有碍卫生之设施。

4.5厂区内禁止饲养禽、畜及其它宠物,惟警戒用犬除外,但应适当管理以防止污染食品。

4.6厂区应有适当的排水系统,排水道应有适当斜度,且不得有严重积水、渗漏、淤泥、污秽、破损或孳长有害动物而造成食品污染之虞者。

4.7厂区周界应有适当防范外来污染源侵入之设计与构筑。假设有设置围墙,其距离地面至少30公分以下局部应采用密闭性材料构筑。

4.8厂区如有员工宿舍及附设之餐厅,应与制造、调配、加工、贮存食品或食品添加物之场所完全隔离。

4.9回收空瓶再使用者,应设置回收空瓶存放区,以便妥善堆置并保持整洁,以防止蚊、蝇或其它有害动物孳生及污染环境。

5 厂房及设施

5.1厂房配置与空间

5.1.1厂房应依作业流程需要及卫生要求,有序而整齐的配置,以防止交叉污染。

5.1.2厂房应具有足够空间,以利设备安置、卫生设施、物料贮存及人员作息等,以确保食品之平安与卫生。食品器具等应有清洁卫生之贮放场所。

5.1.3制造作业场所内设备与设备间或设备与墙壁之间,应有适当之信道或工作空间,其宽度应足以容许工作人员完成工作〔包括清洗和消毒〕,且不致因衣服或身体之接触而污染食品、食品接触面或内包装材料。

5.1.3检验室应有足够空间,以安置试验台、仪器设备等,并进行物理、化学、官能及〔或〕微生物等试验工作。微生物检验场所应与其它场所适当区隔,如未设置无菌操作箱者须有效隔离,惟易腐败即食性成品工厂之微生物检验室应有效隔离。如有设置病原菌操作场所应严格有效隔离。

5.2厂房区隔

5.2.1凡使用性质不同之场所〔如原料仓库、材料仓库、原料处理场等〕应个别设置或加以有效区隔。

5.2.2凡清洁度区分不同〔如清洁、准清洁及一般作业区〕之场所,应加以有效隔离〔如表1〕。

表1

饮料工厂各作业场所之清洁度区分

厂房设施〔原那么上依制程顺序排列〕

清洁度区分

•验收场

•冷〔冻〕藏库

•原料仓库

•材料仓库

•容器堆置场

•原料处理场

•空瓶〔罐〕整列场

•内包装容器洗涤场〔注1〕

•盛装须冷藏饮料之可回收使用、储运之箱〔篮〕洗涤场

•原水处理场

•水处理室〔注2〕

•萃取室〔注2〕

•杀菌处理场〔注2〕

一般作业区

•水处理室〔注3〕

•萃取室〔注3〕

•加工调理场〔包括浓缩果汁复原处理〕

•杀菌处理场〔注3〕

•内包装材料之准备室

•缓冲室

•非易腐败即食性成品之内包装室

准清洁作业区管制作业区

•易腐败即食性成品之最终半成品之冷却及贮存场所

•易腐败即食性成品之内包装室

清洁作业区

•包装后保温处理场〔如玻璃或塑料瓶装热充填饮料〕

•外包装室

•成品仓库

一般作业区

•品管〔检验〕室

•办公室〔注4〕

•更衣及洗手消毒室

•厕所

•回收空瓶存放区

•其它

非食品处理区

注:1.内包装容器洗涤场之出口处应设置于管制作业区内。

2.采密闭设备及管路输送者。

3.采开放式设备者。

4.办公室不得设置于管制作业区内〔但生产管理与品管场所不在此限,惟须有适当之管制措施〕。

5.3厂房结构

厂房之各项建筑物应巩固耐用、易于维修、维持干净,并应为能防止食品、食品接触面及内包装材料遭受污染〔如有害动物之侵入、栖息、繁殖等〕之结构。

5.4平安设施

5.4.1厂房内配电必须能防水。

5.4.2电源必须有接地线与漏电断电系统。

5.4.3高湿度作业场所之插座及电源开关宜采用具防水功能者。

5.4.4不同电压之插座必须明显标示。

5.4.5厂房应依消防法令规定安装火警警报系统。

5.4.6在适当且明显之地点应设有急救器材和设备,惟必须加以严格管制,以防污染食品。

5.5地面与排水

5.5.1地面应使用非吸收性、不透水、易清洗消毒、不藏污纳垢之材料铺设,且须平坦不滑、不得有侵蚀、裂缝及积水。

5.5.2制造作业场所于作业中有液体流至地面、作业环境经常潮湿或以水洗方式清洗作业之区域,其地面应有适当之排水斜度〔应在1/100以上〕及排水系统。

5.5.3废水应排至适当之废水处理系统或经由其它适当方式予以处理。

5.5.4作业场所之排水系统应有适当的过滤或废弃物排除之装置。

5.5.5排水沟应保持顺畅,且沟内不得设置其它管路。排水沟之侧面和底面接合处应有适当之弧度

〔曲率半径应在3公分以上〕。

5.5.6排水出口应有防止有害动物侵入之装置。

5.5.7屋内排水沟之流向不得由低清洁区流向高清洁区,且应有防止逆流之设计。

5.6屋顶及天花板

5.6.1制造、包装、贮存等场所之室内屋顶应易于清扫,以防止灰尘蓄积,防止结露、长霉或成片剥落等情形发生。管制作业区及其它食品暴露场所〔原料处理场除外〕屋顶假设为力霸等易藏污纳垢之结构者,应加设平滑易清扫之天花板。假设为钢筋混凝土构筑者,其室内屋顶应平坦无缝隙,而梁与梁及梁与屋顶接合处宜有适当弧度。

5.6.2平顶式屋顶或天花板应使用白色或浅色防水材料构筑,假设喷涂油漆应使用可防霉、不易剥落且易清洗者。

5.6.3蒸汽、水、电等配管不得设于食品暴露之直接上空,否那么应有能防止尘埃及凝结水等掉落之装置或措施。空调风管等宜设于天花板之上方。

5.6.4楼梯或横越生产线的跨道之设计构筑,应防止引起附近食品及食品接触面遭受污染,并应有平安设施。

5.7墙壁与门窗

5.7.1管制作业区之壁面应采用非吸收性、平滑、易清洗、不透水之浅色材料构筑〔但密闭式发酵桶等,实际上可在室外工作之场所不在此限〕。且其墙脚及柱脚〔必要时墙壁与墙壁间、或墙壁与天花板间〕应具有适当之弧度〔曲率半径应在3公分以上,如图1〕以利清洗及防止藏污纳垢。

5.7.2作业中需要翻开之窗户应装设易拆卸清洗且具有防护食品污染功能之不生锈纱网,但清洁作业区内在作业中不得翻开窗户。管制作业区之室内窗台,台面深度如有2公分以上者,其台面与水平面之夹角应达45〔以上〔如图2〕,未满2公分者应以不透水材料填补内面死角。

5.7.3管制作业区之入口处应装设能自动关闭之纱门〔或空气帘〕,及〔或〕清洗消毒鞋底之设备〔需保持枯燥之作业场所得设置换鞋设施〕。门扉应以平滑、易清洗、不透水之巩固材料制作,并经常保持关闭。

5.8照明设施

5.8.1厂内各处应装设适当的采光及〔或〕照明设施,照明设备以不安装在食品加工线上有食品暴露之直接上空为原那么,否那么应有防止照明设备破裂或掉落而污染食品之措施。

5.8.2一般作业区域之作业面应保持110米烛光以上,管制作业区之作业面应保持220米烛光以上,检查作业台面那么应保持540米烛光以上之光度,而所使用之光源应不致于改变食品之颜色。

5.9通风设施

5.9.1制造、包装及贮存等场所应保持通风良好,必要时应装设有效之换气设施,以防止室内温度过高、蒸汽凝结或异味等发生,并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易腐败即食性成品或低温运销成品之清洁作业区应装设空气调节设备。

5.9.2在有臭味及气体〔包括蒸汽及有毒气体〕或粉尘产生而有可能污染食品之处,应有适当之排除、收集或控制装置。

5.9.3管制作业区之排气口应装设防止有害动物侵入之装置,而进气口应有空气过滤设备。两者并应易于拆卸清洗或换新。

5.9.4厂房内之空气调节、进排气或使用风扇时,其空气流向不得由低清洁区流向高清洁区,以防止食品、食品接触面及内包装材料可能遭受污染。

5.10供水设施

5.10.1应能提供工厂各部所需之充足水量、适当压力及水质之水。必要时,应有储水设备及提供适当温度之热水。

5.10.2储水槽〔塔、池〕应以无毒,不致污染水质之材料构筑,并应有防污染之措施。

5.10.3食品制造用水应符合饮用水水质标准。非使用自来水者,应设置净水或消毒设备。

5.10.4凡与食品直接接触及用来调配饮料之用水,应符合饮用水水质标准。不再经杀菌处理如碳酸饮料用水,应有加氯消毒后再予脱氯或滤菌之处理设备﹐以减少其细菌数。

5.10.5不与食品接触之非饮用水〔如冷却水、污水或废水等〕之管路系统与食品制造用水之管路系统,应以颜色明显区分,并以完全别离之管路输送,不得有逆流或相互交接现象。

5.10.6地下水源应与污染源〔化粪池、废弃物堆置场等〕保持15公尺以上之距离,以防污染。

5.11洗手设施

5.11.1应在适当且方便之地点〔如在管制作业区入口处、厕所及加工调理场等〕,设置足够数目之洗手及干手设备。必要时应提供适当温度之温水或热水及冷水并装设可调节冷热水之水龙头。

5.11.2在洗手设备附近应备有液体清洁剂。必要时〔如手部不经消毒有污染食品之虞者〕应设置手部消毒设备。

5.11.3洗手台应以不锈钢或磁材等不透水材料构筑,其设计和构造应不易藏污纳垢且易于清洗消毒。

5.11.4干手设备应采用烘手器或擦手纸巾。如使用纸巾者,使用后之纸巾应丢入易保持清洁的垃圾桶内〔最好使用脚踏开盖式垃圾桶〕。假设采用烘手器,应定期清洗、消毒内部,防止污染。

5.11.5水龙头应采用脚踏式、肘动式或电眼式等开关方式,以防止已清洗或消毒之手部再度遭受污染。

5.11.6洗手设施之排水,应具有防止逆流、有害动物侵入及臭味产生之装置。

5.11.7应有简明易懂的洗手方法标示,且应张贴或悬挂在洗手设施邻近明显之位置。

5.12洗手消毒室

5.12.1管制作业区之入口处宜设置独立隔间之洗手消毒室,惟包装水工厂之洗手消毒室应独立隔间。

5.12.2室内除应具备5.11规定之设施外﹐并应有泡鞋池或同等功能之鞋底洁净设备,惟需保持枯燥之作业场所得设置换鞋设施。设置泡鞋池时假设使用氯化合物消毒剂,其有效游离余氯浓度应经常保持在200ppm以上。

5.13更衣室

5.13.1应设于管制作业区附近适当而方便之地点,并独立隔间,男女更衣室应分开。室内应有适当的照明,且通风应良好。易腐败即食性成品工厂之更衣室应与洗手消毒室相近。

5.13.2应有足够大小之空间,以便员工更衣之用﹐并应备有可照全身之更衣镜、洁尘设备及数量足够之个人用衣物柜及鞋柜等。

5.14仓库

5.14.1应依原料、材料、半成品及成品等性质之不同,区分贮存场所,必要时应设有冷〔冻〕藏库以贮藏生鲜蔬果、浓缩果汁或其它原料及须冷〔冻〕藏之成品等。

5.14.2原材料仓库及成品仓库应隔离或分别设置,同一仓库贮存性质不同物品时,亦应适当区隔。

5.14.3仓库之构造应能使贮存保管中的原料、半成品、成品的品质劣化减低至最小程度,并有防止污染之构造,且应以巩固的材料构筑,其大小应足供作业之顺畅进行并易于维持整洁,并应有防止有害动物侵入之装置。

5.14.4仓库应设置数量足够之栈板,并使贮藏物品距离墙壁、地面均在5公分以上,以利空气流通及物品之搬运。

5.14.5贮存易腐败即食性成品之冷〔冻〕藏库,应装设可正确指示库内温度之指示温度计、温度测定器或温度自动记录仪,并应装设自动控制器或可警示温度异常变动之自动警报器。

5.14.6冷〔冻〕藏库内应装设可与监控部门连系之警报器开关,以备作业人员因库门故障或误锁时,得向外界连络并取得协助。

5.14.7仓库应有温度纪录,必要时应记录湿度。

5.15厕所

5.15.1应设于适当而方便之地点,其数量应足供员工使用。

5.15.2应采用冲水式,并采不透水、易清洗、不积垢且其外表可供消毒之材料构筑,以便经常保持清洁。

5.15.3厕所内之洗手设施,应符合本标准5.11之规定且宜设在出口处邻近。

5.15.4厕所之门应能自动关闭,且不得正面开向制造作业场所,但如有隔离设施及有效控制空气流向以防止污染者不在此限。

5.15.5厕所应排气良好并有适当之照明,门窗应设置不生锈之纱门及纱窗。

6 机器设备

6.1设计

6.1.1用于饮料制造、调配、加工、包装、贮存等之机器设备的设计和构造应能防止危害食品卫生,易于清洗消毒〔尽可能易于拆卸〕,并容易检查。应有使用时可防止润滑油、金属碎屑、污水或其它可能引起污染之物质混入食品之构造。其大小、位置亦应易于操作及保养。

6.1.2食品接触面应平滑、无凹陷或裂缝,以减少食品碎屑、污垢及有机物之聚积,使微生物之生长减至最低程度。

6.1.3蒸煮锅、调配桶、贮存槽〔桶〕等类似之器具、容器设备应有如下防止产生死角、不易清洗或易受外物污染等之设计。

6.1.3.1上部应加设易拆卸之盖子,且盖缘应突出槽〔桶〕边,分开两半的盖子应装有可方便向外开启的环扣或铰链,中央接缝处应有朝上凸缘,以防水或灰尘等异物掉入。

6.1.3.2其边缘或底部应具平滑的圆角或弯角,防止尖角。

6.1.3.3其排水口应设于底部最低点。

6.1.4输送帮浦应设计能迅速拆卸清洗,且其内外外表应光滑,无凹穴、裂痕,以防止微生物聚积。

6.1.5马达、轴承等驱动装置不应安装在产品暴露之上方,假设无法防止应在其下方设有适当之滴盘,以盛接油滴或防护设施,防止掉落至食品上。

6.1.6设计应简单,且为易排水、易于保持枯燥之构造。

6.1.7贮存、运送及制造系统〔包括重力、气动、密闭及自动系统〕之设计与制造,应使其能维持适当之卫生状况。

6.1.8在食品制造或处理区,不与食品接触之设备与用具,其构造亦应能易于保持清洁状态。

6.2材质

6.2.1所有用于食品处理区及可能接触食品之食品设备与器具,应由不会产生毒素、无臭味或异味、非吸收性、耐腐蚀且可承受重复清洗和消毒之材料制造,同时应防止使用会发生接触腐蚀的不当材料。

6.2.2食品接触面原那么上不可使用木质材料,除非其可证明不会成为污染源者方可使用。

6.3生产设备

6.3.1排列应有秩序,且有足够空间,使生产作业顺畅进行,并防止引起交叉污染,而各个设备之产能务须互相配合。

6.3.2用于测定、控制或记录之测量器或记录仪,应能适当发挥其功能且须准确,并定期校正。

6.3.3以机器导入食品或用于清洁食品接触面或设备之压缩空气或其它气体,应予适当处理,以防间接污染食品。

6.3.4饮料工厂应共同具备以下之生产设备:

6.3.4.1不锈钢贮存桶

6.3.4.2不锈钢调配桶

6.3.4.3充填设备

6.3.4.4密封设备

6.3.4.5管路清洗设备

6.3.4.6容器洗涤消毒设备

6.3.5果蔬汁饮料工厂视实际需要应具备如下所列之生产设备:

6.3.5.1原料清洗及〔或〕消毒设备

6.3.5.2杀菁及〔或〕蒸煮设备

6.3.5.3破碎及〔或〕榨汁设备

6.3.5.4精滤设备、离心设备或均质设备

6.3.5.5瞬间灭菌机或杀菌设备

6.3.5.6冷却槽

6.3.5.7瓶装饮料检查设备﹑浸水槽及灯光透视检查台等

6.3.5.8瓶装饮料自动充填机及封盖机

6.3.6清凉饮料工厂应具备以下之生产设备:

6.3.6.1碳酸气混合设备〔碳酸饮料工厂必备〕

6.3.6.2杀菌或细菌过滤设备

6.3.6.3冷冻机〔碳酸饮料工厂必备〕

6.3.7零售包装水工厂应具备以下之生产设备:

6.3.7.1杀菌或细菌过滤设备:包装水〔含已包装矿泉水及包装饮用水〕之杀菌设备或方法应符合中国国家标准CNS12700〔已包装矿泉水〕及CNS12852〔包装饮用水〕之规定。

6.4品管设备

6.4.1工厂应具备足够之检验设备,供例行之品管检验及判定原料、半成品及成品之卫生品质。必要时,可委托具公信力之研究或检验机构代为检验厂内无法检测之工程。

6.4.2品管〔检验〕室应依原物料、产品及制程之需要,配置足够之仪器设备,并保持良好状态。对于仪器设备的使用保养应制定检验仪器设备操作、保养及校正准那么。

6.4.3厂方应依原物料、半成品及成品之管制工程与规格,视需要设置适当之检验设备或仪器,包括:

6.4.3.1分析天秤〔感度在0.1毫克以下〕

6.4.3.2

pH值测定计

6.4.3.3糖度计〔包装水工厂除外〕

6.4.3.4保温箱

6.4.3.5显微镜〔倍率应为1500倍以上〕

6.4.3.6微生物检验设备

6.4.3.7余氯测定器

6.4.3.8灰化炉〔果蔬汁饮料工厂必备〕

6.4.3.9离心机〔果蔬汁饮料工厂必备〕

6.4.3.10真空测定器〔金属罐装果蔬汁饮料工厂必备〕

6.4.3.11压力或气体容积测定器〔碳酸饮料工厂必备〕

6.4.3.12甲醛或氨基态氮测定装置〔果蔬汁饮料工厂必备〕

6.4.3.13浊度及色度测定设备〔包装水工厂必备〕

7 组织与人事

7.1组织与职掌

7.1.1生产制造、品质管制、卫生管理、劳工平安管理及其它各部门均应设置负责人员,以督导或执行所负之任务。

7.1.2生产制造负责人专门掌管原料处理、加工制造及成品包装工作。品质管制负责人专门掌管原材料、加工中及成品品质规格标准之制定与抽样、检验及品质之追踪管理等工作。卫生管理专责人员〔如属食品卫生管理法第22条规定之食品制造工厂,应设置卫生管理人员〕掌管厂内外环境及厂房设施卫生、人员卫生、制造及清洗等作业卫生及员工卫生教育训练等事项。劳工平安管理负责人那么掌管工厂平安与防护等工作。

7.1.3品质管制部门应独立设置,并应有充分权限以执行品质管制任务,其负责人员应有停止生产或出货之权限。

7.1.4品质管制部门应设置食品检验人员,负责食品一般品质与卫生品质之检验分析工作。

7.1.5应成立卫生管理组织,由卫生管理专责人员及各部门负责人等组成,负责规划、审议、督导、考核全厂卫生事宜。

7.1.6生产制造负责人与品质管制负责人不得相互兼任,其它各部门人员均得视实际需要兼任。

7.2人员与资格

7.2.1生产制造、品质管制、卫生管理及平安管理之负责人,应雇用大专相关科系毕业或高中〔职〕以上毕业具备食品制造经验四年以上之人员。

7.2.2食品检验人员以雇用大专相关科系毕业为宜或经政府证照制度检定合格之食品检验技术士者,如为高中〔职〕或大专非相关科系毕业人员应经政府认可之专业训练〔食品检验训练班〕合格并持有结业证明者。

7.2.3各部门负责人员及技术助理,应于到厂后三年内参加政府单位或研究机构、企业管理训练单位等接受专业职前或在职训练并持有结业证明。

7.2.4食品卫生管理法第22条规定之食品制造工厂,应设置卫生管理人员,其资格及办理事项应符合行政院卫生署「食品制造工厂卫生管理人员设置方法」有关规定。

7.2.5专业工厂之各类专门技术人员,应符合经济部「食品工厂建筑及设备之设置标准」及其它相关法令之规定。

7.2.6假设从事金属罐装饮料之制造,其有关罐头卷封及杀菌操作之管理人员应依以下规定设置:

7.2.6.1容器封口技术人员:必须国中以上毕业或国小毕业具备三年以上封口经验,并经认可之容器封口技术训练班训练合格者,负责封口机之调整、维护、保养与记录等工作。

7.2.6.2杀菌设备操作人员:必须为国中以上毕业或相当国中程度,并经认可之杀菌设备操作班训练合格者,负责杀菌设备之操作、记录与保养等工作。

7.2.6.3杀菌技术管理人员:必须为大专毕业或相当大专毕业程度〔高中、高工、高农、高商毕业具有三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并经认可之杀菌技术管理班训练合格者,负责饮料杀菌系统之生产管理工作。

7.3教育与训练

7.3.1工厂应订定训练计画,据以确实执行并作成纪录。训练计画应包括厂内及厂外训练课程,且其规划应考量有效提升员工对食品GMP之管理与执行能力。

7.3.2对从事食品制造及相关作业之员工应定期举办〔可在厂内〕食品卫生及危害分析重点管制〔HACCP〕系统之有关训练。

7.3.3各部门管理人员应忠于职责、以身作那么,并随时随地督导及教育所属员工确实遵照既定之作业程序或规定执行作业。

7.3.4容器封口技术、杀菌设备操作及杀菌技术管理人员应预作储藏计画,派遣未受训之人员参加。

8 卫生管理

8.1卫生管理标准书之制定与执行

8.1.1工厂应制定卫生管理标准书,以作为卫生管理及评核之依据,其内容应包括本章各节之规定,修订时亦同。

8.1.2应制定卫生检查计画,规定检查时间及工程,确实执行并作成纪录。

8.2环境卫生管理

8.2.1邻近道路及厂内道路、庭院,应随时保持清洁。厂区内地面应保持良好维修、无破损、不积水、不起尘埃。

8.2.2厂区内草木要定期修剪,不必要之器材、物品禁止堆积,以防止有害动物孳生。

8.2.3厂房、厂房之固定物及其它设施应保持良好的卫生状况,并作适当之维护,以保护食品免受污染。

8.2.4排水沟应随时保持通畅,不得有淤泥蓄积,废弃物应作妥善处理。

8.2.5应防止有害〔毒〕气体、废水、废弃物、噪音等产生,以致形成公害问题。

8.2.6废弃物之处理应依其特性酌予分类集存,易腐败废弃物至少应每天去除一次,去除后之容器应清洗消毒。

8.2.7各种废弃物及回收空瓶、空箱应按照指定场所堆置,并作定时之整理、清理,以维护环境卫生。

8.2.8废弃物放置场所不得有不良气味或有害〔毒〕气体溢出,应防有害动物之孳生及防止食品、食品接触面、水源及地面遭受污染。

8.3厂房设施卫生管理

8.3.1工厂应依本标准5.2规定之清洁程度区分,及以下各项规定,订定厂房设施卫生管理标准及方法,并确实施行。

8.3.2厂房内各项设施应随时保持清洁及良好维修,厂房屋顶、天花板及墙壁有破损时,应立即加以修补,且地面及排水设施不得有破损或积水。

8.3.3原料处理场、加工调理场、厕所等,开工时应每天清洗〔包括地面、水沟、墙壁等〕,必要时予以消毒。

8.3.4作业中产生之蒸汽,不得让其长时滞留厂内,应以有效设施导至厂外。

8.3.5灯具、配管等外表应保持清洁,,并应定期清扫或清洗。

8.3.6冷〔冻〕藏库内应经常整理、整顿、保持清洁,并防止地面积水、壁面长霉等影响贮存食品卫生之情况发生。

8.3.7制造作业场所及仓储设施,应采取有效措施〔如纱窗、纱网、空气帘、栅栏或捕虫灯等〕防止或排除有害动物。

8.3.8厂房内假设发现有害动物存在时,应追查并杜绝其来源,但其扑灭方法以不致污染食品、食品接触面及内包装材料为原那么〔尽量防止使用杀虫剂等〕。

8.3.9原料处理、加工调理、包装、贮存食品等场所内,应在适当地点设有集存废弃物之不透水、易清洗消毒〔用毕即废弃者不在此限〕、可密盖〔封〕之容器,并定时〔至少每天一次〕搬离厂房。反复使用的容器在丢弃内容物后,应立即清洗消毒。假设有大量废弃物产生时,应以输送设施随时迅速送至厂房外集存处理,并尽速搬离厂外,以防有害动物孳生及水源、地面等遭受污染。处理废弃物之机器设备应于停止运转时立即清洗消毒。

8.3.10管制作业区不得堆置非即将使用的原料、内包装材料或其它不必要物品。

8.3.11清扫、清洗和消毒用机具应有专用场所妥善保管。

8.3.12制造作业场所内不得放置或贮存有毒物质。

8.3.13假设有储水槽〔塔、池〕,应定期清洗并每天〔开工时〕检查加氯消毒情形。使用非自来水者,每年至少应送请政府认可之检验机构检验一次,以确保其符合饮用水水质标准〔锅炉用水,冷冻、蒸发机等冷却用水,或洗地、浇花、消防等用水除外〕。

8.4机器设备卫生管理

8.4.1用于制造、包装、储运之设备及器具,应定期清洗、消毒。

8.4.2用具及设备之清洗与消毒作业,应注意防止污染食品、食品接触面及内包装材料。

8.4.3所有食品接触面,包括用具及设备与食品接触之外表,应尽可能时常予以消毒,消毒后要彻底清洗,以保护食品免遭消毒剂之污染。

8.4.4收工后,使用过之设备和用具,皆应清洗干净,假设经消毒过,在开始工作前应再予清洗〔和枯燥食品接触者除外〕。

8.4.5每日制造结束后,糖液桶、糖液过滤机、卫生帮浦、橡皮管、塑料管及各式量具、容器均应撤除〔CIP除外〕清洗干净。

8.4.6榨汁机、精滤机、离心机,于使用完后应撤除清洗。

8.4.7充填机应彻底清洗糖水之污渍,清洗后充填口应用氯水等消毒剂消毒。

8.4.8封盖机于制造结束后应彻底清洗轧头、卷轮、托罐盘等易受饮料污染之零件与其死角。

8.4.9容器之清洗设备,如洗瓶机、洗罐机等机械均应定期清洗并维护保养。

8.4.10无菌充填系统于使用前应作消毒杀菌工作,其输送管路于制造完成后应作原位清洗法〔CIP〕之清洗消毒工作,并定期拆解检查洗净程度。

8.4.11已清洗与消毒过之可移动设备和用具,应放在能防止其食品接触面再受污染之适当场所,并保持适用状态。

8.4.12食品接触之设备及用具之清洗用水,应符合饮用水水质标准。

8.4.13用于制造食品之机器设备或场所不得供做其它与食品制造无关之用途。

8.5人员卫生管理

8.5.1手部应保持清洁,工作前应用清洁剂洗净。凡与食品直接接触的工作人员不得蓄留指甲、涂指甲油及配戴饰物等。

8.5.2假设以双手直接处理不再经加热即行食用之食品时,应穿戴清洁并经消毒之不透水手套,或将手部彻底洗净及消毒。戴手套前,双手仍应清洗干净。

8.5.3作业人员必须穿戴整洁之工作衣帽及发网,以防头发、头屑及外来杂物落入食品、食品接触面或内包装材料中,必要时需戴口罩。

8.5.4工作中不得有抽烟、嚼槟榔或口香糖、饮食及其它可能污染食品之行为。不得使汗水、唾液或涂抹于肌肤上之化装品或药物等污染食品、食品接触面或内包装材料。

8.5.5员工如患有出疹、脓疮、外伤〔染毒创伤〕、结核病等可能造成食品污染之疾病者,不得从事与食品接触之工作。新进人员应先经卫生医疗机构健康检查合格后,始得雇用,雇用后每年至少应接受一次身体检查,其检查工程应符合「食品业者制造、调配、加工、贩卖、贮存食品或食品添加物之场所及设施卫生标准」之相关规定。

8.5.6应依标示所示步骤,正确的洗手或〔及〕消毒。

8.5.7个人衣物应贮存于更衣室,不得带入食品处理或设备、用具洗涤之地区。

8.5.8工作前〔包括调换工作时〕、如厕后〔厕所应张贴「如厕后应洗手」之警语标示〕,或手部受污染时,应清洗手部,必要时并予以消毒。

8.5.9访客之出入应适当管理。假设要进入管制作业区时,应符合现场工作人员之卫生要求。

8.6清洁和消毒用品之管理

8.6.1用于清洗及消毒之药剂,应证实在使用状态下平安而适用。

8.6.2食品工厂内,除维护卫生及试验室检验上所必须使用之有毒药剂外,不得存放之。

8.6.3清洁剂、消毒剂及危险药剂应予明确标明并表示其毒性和使用方法,存放于固定场所且上锁,以免污染食品,其存放与使用应由专人负责。

8.6.4杀虫剂及消毒剂之使用应采取严格预防措施及限制,以防止污染食品、食品接触面或内包装材料。且应由明了其对人体可能造成危害〔包括万一有残留于食品时〕的卫生管理人使用或其监督下进行。

9 制程管理

9.1制造作业标准书之制定与执行

9.1.1工厂应制订制造作业标准书,由生产部门主办,同时须征得品管及相关部门认可,修订时亦同。

9.1.2制造作业应排除有污染之虞的操作,制造作业标准书应详述配方、标准制造作业程序、制程管制标准〔至少应含制造流程、管制对象、管制工程、管制标准值及考前须知等〕及机器设备操作与维护标准。

9.1.3应教育、训练员工依制造作业标准书执行作业,使能符合生产、卫生及品质管理之要求。

9.2原料处理

9.2.1不可使用在正常处理过程中未能将其微生物、有毒成分〔例如树薯中之氰成分〕等去除至可接受水准之主原料或配料。来自厂内外之半成品或成品,当做原料使用时,其原料、制造环境、制造过程及品质管制等,仍应符合有关良好作业标准所要求之卫生条件。

9.2.2生鲜果蔬农产品等易变质腐败之原料应依据生产需要做有方案之采购,自原产地或供给处尽速进厂,迅速加工处理,未处理或未及处理之原料应冷藏或放置于原料场贮存场所妥善管理,防止污染或品质劣化。

9.2.3原料进货时,应逐批抽取具代表性之样品作检验,检验不合格之原料,须明确标示「检验不合格」及作隔离管制。原料使用前应加以目视检查,必要时加以选别,去除具缺点者及外来杂物等。

9.2.4生鲜原料,必要时应予清洗,其用水应符合饮用水水质标准。用水假设再循环使用时,应经适当消毒,必要时加以过滤,以免造成原料之二次污染。

9.2.5所使用之食品添加物应为经行政院卫生署查验登记合格且标示完整之产品。

9.2.6原料及食品添加物等应于明显、易辨识处标示中文名称,且依原料之种类及批号,分别贮存于适当通风及温湿度条件下,并按时作仓储之温湿度记录。

9.2.7原料及添加物等之使用应依先进先出之原那么,并作仓储之存量与领用管理记录。

9.2.8原物料等之贮存场所应实施有效之病媒防治,及其它防止原料与食品添加物之外包装遭污损之措施。

9.2.9冷冻果蔬原汁或浓缩汁贮存时应保持在-18℃以下。假设使用前必须解冻时,应在能防止劣化之条件下进行。

9.2.10生产结束而未使用完毕之原料、食品添加物等务必密封,依其保存之需要,存放于适当之保存场所,防止污染,并于品质正常期限内尽速优先使用。

9.3制造作业

9.3.1所有制造作业〔包括包装与贮存〕,应符合平安卫生原那么,并应快速而尽可能减卑微生物之可能生长及食品污染之情况和管制下进行。

9.3.2食品制造作业应严密控制物理条件〔如时间、温度、水活性、pH、压力、流速等〕及制造过程〔如冷冻、冷藏、脱水、热处理及酸化等〕,以确保不致因机械故障、时间延滞、温度变化及其它因素使食品腐败或遭受污染。

9.3.3易孳生有害微生物〔特别是食品中毒原因菌或食品中毒原因微生物〕之食品,应在足以防止其劣化情况下存放。本项要求可由以下有效方法达成之:

9.3.3.1冷藏食品之中心温度应保持在7℃以下、冻结点以上。

9.3.3.2须冷冻之原料应保持适当的冻结状态,其中心温度应保持在-18℃以下。

9.3.3.3酸性或酸化食品假设在密闭容器中作室温保存时,应适当的加热以消灭中温细菌。

9.3.4用于消灭或防止有害微生物〔特别是食品中毒原因菌或食品中毒原因微生物〕之方法,如杀菌、照射、低温消毒、冷冻、冷藏、控制pH或水活性等,应适当且足以防止食品在制造处理及储运情况中劣化。

9.3.5果蔬原汁、生鲜果蔬或易腐败之原料应快速处理,假设因机械故障而致延滞生产,对已调理或调配完成之半成品,应及时作有效之应变措施以防止其劣化、变质,假设因此而延误,于恢复生产时,须对该时段之半成品、成品作检验、品评,已劣变者应即废弃不得再加工处理。

9.3.6食品添加物之秤量与投料应建立重复检制度,确实执行并作成纪录。

9.3.7应采取有效方法,以防止加工中或贮存中食品被原料或废料等污染。

9.3.8用于输送、装载或贮存原料、半成品、成品之设备、容器及用具,其操作、使用与维护,应使制造或贮存中之食品不致受污染。与原料或污染物接触过的设备、容器及用具,除非经彻底的清洗和消毒,否那么不可用于处理食品成品。盛装加工中食品之容器不可直接放在地上,以防溅水污染或由器底外面污染所引起之间接污染。如由一般作业区进入管制作业区应有适当之清洗与消毒措施,以防止食品遭受污染。

9.3.9加工中与食品直接接触之冰块,其用水应符合饮用水水质标准,并在卫生条件下制成者。

9.3.10应采取有效措施以防止金属或其它外来杂物混入食品中。本项要求可以:筛网、捕集器、磁铁、电子金属检查器或其它有效方法达成之。

9.3.11调配完成之半成品,置于贮存桶时应防患外来杂物之污染及贮存时间勿过久,假设须冷藏时,应控制贮存品温于7℃以下。

9.3.12管路输送半成品、成品之路径应严格控制,防止不同产品或其它酸、碱溶液、糖液或清洗水等混入而影响品质。

9.3.13无菌充填作业之场所应适当隔离,并依清洁作业区环境卫生管理标准之标准执行,且其杀菌、充填作业必须按操作标准严格执行,以防二次污染。

9.3.14充填使用之空罐、空瓶或空盒等容器,务必事先清洗,必要时应再消毒灭菌,尤其回收空瓶更应彻底清洗消毒、再洗净检查。包装水〔含矿泉水〕充填时因作业不当致空瓶掉落地面时,该瓶应予丢弃或再经有效之清洗作业始可再行充填。

9.3.15充填后须再行后杀菌处理时,不可延滞过久致品温下降,影响杀菌平安。

9.3.16制程中,应定时检查封口之平安性并作成纪录。

9.3.17超高温瞬间杀菌机,应定期拆解检查是否渗漏。

9.3.18应对制程中之异常采取适当之处置措施及检讨防止再发并作记录。

9.3.19不经加热杀菌处理者,其用水应经其它灭菌或除菌等处理,以期其成品能符合卫生主管机关所设之卫生标准。

9.3.20需作杀菁处理者,应严格控制杀菁温度〔尤其是进出口部位之温度〕和时间并快速冷却,迅速移至下一工程,同时定期清洗该设施,防止耐热性细菌之生长与污染,使其污染降至最低限度。已杀菁食品在装填前假设需冷却,其冷却水应符合饮用水水质标准。

9.3.21依赖控制pH来防止有害微生物生长之食品,如酸性或酸化食品等,应调节并维持在pH4.6以下。本项要求得以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有效方法达成之:

9.3.21.1调整原料、半成品及成品之pH。

9.3.21.2控制参加低酸性食品中酸性或酸化食品之量。

9.3.22内包装材料应选用在正常储运、销售过程中可适当保护食品,不致使有害物质移入食品并符合卫生标准者。使用过者不得再用,但玻璃瓶及不锈钢容器等不在此限,惟再使用前应彻底清洗消毒、再洗净和检查。

9.3.23包装水工厂除应符合饮料工厂之相关规定外,仍须符合「食品GMP包装水〔含矿泉水〕工厂认证基准」〔如附录〕之相关规定。包装水业者申请之水源如作为矿泉水水源,应先通过食品GMP矿泉水水源环境及取水方式勘查。

10 品质管制

10.1品质管制标准书之制定与执行

10.1.1工厂应制定品质管制标准书,由品管部门主办,经生产部门认可后确实遵循,以确保生产之食品适合食用。其内容应包括本标准10.2至10.6之规定,修订时亦同。

10.1.2检查所用之方法如系采用经修改正之简便方法时,应定期与标准法核对。

10.1.3制程上重要生产设备之计量器〔如温度计、压力计、秤量器等〕应订定校正计画,并依计画校正与记录。标准计量器以及与食品平安卫生有密切关系之加热杀菌设备所装置之温度计与压力计,每年至少应委托具公信力之机构校正一次,确实执行并作成纪录。

10.1.4品质管制纪录应以适当的统计方法处理。

10.1.5工厂应备有各项相关之现行法归或标准等资料。

10.2合约管理

工厂应建立并维持合约审查及其业务协调之各项书面程序。

10.2.1合约审查

在接受每一份订单时,应对要求条件加以审查,以确保要求事项已适切的明文规定,并有能力满足所要求之事项。

10.2.2合约修订

在履行合约或订单中,遇有修订时,应将修订后之纪录正确的传送到有关部门,并按照修订后之内容执行作业。

10.3原材料之品质管制

10.3.1原材料之品质管制,应建立其原材料供货商之评鉴及追踪管理制度,并详订原料及包装材料之品质规格、检验工程、验收标准、抽样计画〔样品容器应予适当标识〕及检验方法等,并确实实行。

10.3.2每批原料需经品管检查合格后,方可进厂使用。

10.3.3原料可能含有农药、重金属或黄曲毒素等时,应确认其含量符合相关法令之规定前方可使用。

10.3.4内包装材料应定期由供货商提供平安卫生之检验报告,惟有改变供货商或规格时,应重新由供货商提供检验报告。

10.3.5原材料经检验合于其书面规格者,应予准用,不合格者应予拒用。包装水成品的容器〔含空瓶及瓶盖〕应经有效的品检,必要时应经清洗消毒前方可使用,包装作业中散落地上的空瓶或瓶盖应经彻底清洗消毒前方可再使用。

10.3.6经准用之原材料,应以先进先用为原那么,如经长期贮存或暴露于空气、高温或其它不利条件下时,应重行检验有无可能引致变质之成分。

10.3.7经拒用之原材料,应予标示「禁用」或「可经适当处理后使用」,并

分别贮放。

10.3.8食品添加物应设专柜贮放,由专人负责管理,注意领料正确及有效期限等,并以专册登录使用之种类、卫生单位合格字号、进货量及使用量等。其使用应符合卫生署「食品添加物使用范围及用量标准」之规定。

10.3.9对于委托加工者所提供之原材料,其贮存及维护应加以管制,如有遗失、损坏或不适用时,均应作成记录,并通报委托加工者做适当之处理。

10.3.10包装水〔含矿泉水及包装饮用水〕工厂,其原料水之水源水质应符合行政院环境保护署之水源水质检验规定。

10.3.11包装水工厂之原料水水质除应符合中央主管机关之定期查验规定外,应定期检查原料水中之总生菌数、大肠杆菌群、粪便性链球菌及绿脓杆菌,必要时加验其它可能发生之病原菌。

10.4加工中之品质管制

10.4.1应找出加工中之重要平安、卫生管制点,并订定检验工程、检验标准、抽样及检验方法等,确实执行并作成纪录。

10.4.2原料洗涤用水之游离余氯应定时检查是否足够并作记录。

10.4.3杀菁或蒸煮之温度、时间应定时检核并作记录。

10.4.4应检查调配、混合加工之器具、设备使用前是否保持清洁、适用之状态。

10.4.5糖度计、比重计、秤量计等量具,使用前应予校验确认正常前方可使用。

10.4.6调配使用之原汁、糖液、水质及其它配料、食品添加物等应确认其外观性状、风味无异常且无夹杂物前方可使用,其用量应依配方正确使用并作记录。

10.4.7调配后应对半成品之外观、风味、糖度、酸度及夹杂物等作检验,以确认有无异常。

10.4.8加工中与食品直接接触之冰块,其用水应符合饮用水水质标准,并在卫生条件下制成者。

10.4.9假设用水之水质,在调配加工使用前须脱氯时,于脱氯过后应即检验其游离余氯是否去除完全。

10.4.10假设有加热后再充填之作业,应检查其充填温度是否符合管制条件。

10.4.11密封作业应对开机后首先产制之制品加强检查其封合或卷封是否完好,假设有异常应及时调整。于继续生产后亦应定时作此项检查以确保密封之完整与平安,并确实记录。

10.4.12杀菌作业应有温度、时间之记录图或表,并应定时检查是否符合设定条件。

10.4.13加工之品质管制结果发现异常现象时,应迅速追查原因并加以矫正。

10.5成品之品质管制

10.5.1成品之品质管制,应详订成品之品质规格﹑检验工程、检验标准、抽样及检验方法。

10.5.2成品应依工厂制定之品质管制标准书,抽取代表性样品,实施成品检验。

10.5.2.1果蔬汁饮料、碳酸饮料成品应检验以下工程:

10.5.2.1.1内容量

10.5.2.1.2糖度

10.5.2.1.3酸度

10.5.2.1.4

pH值

10.5.2.1.5甲醛或氨基态氮〔限于果蔬汁饮料〕

10.5.2.1.6灰分

10.5.2.1.7风味

10.5.2.1.8色泽

10.5.2.1.9外来杂物

10.5.2.1.10保温试验〔金属罐、铝箔包装产品适用〕

10.5.2.1.11冷藏产品及碳酸饮料应作微生物检验

10.5.2.2包装水成品应检验以下工程:

10.5.2.2.1内容量

10.5.2.2.2

pH值

10.5.2.2.3风味

10.5.2.2.4外来杂物

10.5.2.2.5微生物检验:应检测总生菌数、大肠杆菌群、粪便性链球菌及绿脓杆菌,必要时加验可能发生之病原菌。

10.5.3应订定成品留样保存计画,每批成品应留样保存,惟易腐败即食性成品,应保存至有效期限后一至二天。必要时,应做成品之保存性试验,以检测其保存性。

10.5.4每批成品须经成品品质检验,不合格者,应加以适当处理。

10.5.5成品不得含有毒或有害人体健康之物质或外来杂物,并应符合现行法定产品卫生标准。

10.6检验状况

原材料、半成品、最终半成品及成品等之检验状况,应予以适当标示及处理。

11 仓储与运输管制

11.1储运作业与卫生管制

11.1.1储运方式及环境应防止日光直射、雨淋、剧烈的温度或湿度变动与撞击等,以防止食品之成分、含量、品质及纯度受到不良之影响,而能将食品品质劣化程度保持在最低限之情况下。

11.1.2仓库应经常予以整理、整顿,贮存物品不得直接放置地面。如需低温储运者,应有低温储运设备。

11.1.3成品仓库应按制造日期、品名、包装型态及批号分别堆置,加以适当标识及防护,并作管制纪录。

11.1.4为确保物品之品质应在适当之温、湿度等条件下贮存。需冷藏之瓶装或纸盒装饮料应保存于7℃以下。

11.1.5仓储中之物品应定期查看,如有异状应及早处理,并应有温度〔必要时湿度〕纪录。包装破坏或经长时间贮存致品质有劣化之虞者,应重新检查,确保食品未受污染及品质未劣化至不可接受之水准。

11.1.6仓库出货顺序,宜遵行先进先出之原那么。

11.1.7每批成品应经严格之检验,确实符合产品之卫生品质标准前方可出货。

11.1.8应订定防止物品之品质受到不良环境因素影响之运输方式:

11.1.8.1须冷藏之瓶装或纸盒装饮料应以具冷藏设备之运输车运输。

11.1.8.2装运卡车假设非厢型,应用帆布、塑料布等防止日晒雨淋之遮盖物防护。

11.1.8.3易受损之瓶装、纸盒装或铝箔包装成品应有适当之防护措施,防运输之碰撞、挤压而致影响品质平安。

11.1.8.4有造成污染原料、半成品或成品之虞的物品禁止与原料、半成品或成品一起储运。

11.1.9进货用之容器、车辆应检查,以免造成原料或厂区之污染。

11.2仓储及运输纪录

物品之仓储应有存量纪录,成品出厂应作成出货纪录,内容应包括批号、出货时间、地点、对象、数量等,以便发现问题时可迅速回收。

12 标示

12.1标示之工程及内容应符合「食品卫生管理法」;该法未规定者,适用其它中央主管机关相关之法令规章之规定。

12.2零售成品应以中文及通用符号显著标示以下事项并加框集中标示:〔包括标示顺序〕

12.2.1品名:应使用国家标准所定之名称,无国家标准名称者,得自定其名称。自定其名称者,其名称应与主要原料有关。

12.2.2内容物名称及重量、容量或数量。

12.2.3食品添加物名称。

12.2.4原汁含有率〔果蔬汁饮料必须标示〕。

12.2.5制造厂商名称、地址及消费者效劳专线或制造工厂

号码。

12.2.6有效日期,或制造日期及有效日期,或保存期间及有效日期;惟标示有效日期者,其品质管制标准书须载明该产品之保存期间。经中央主管机关公告指定须标示制造日期、保存期限或保存条件者,应一并标示之。本项方法应采用印刷方式,不得以卷标贴示。

12.2.7批号:以明码或暗码表示生产批号,据此可追溯该批产品之原始生产资料。

12.2.8食用说明及调理方法:视需要标示。

12.2.9其它经中央主管机关公告指定之标示事项:应符合中国国家标准CNS3192〔包装食品标示〕、CNS2377〔水果及蔬菜汁饮料〕、CNS976〔食品罐头检验法总那么〕。惟包装水成品尚须依照CNS12700〔已包装矿泉水〕及CNS12852〔包装饮用水〕之规定。

12.3成品宜标示商品条形码〔Bar

code〕。

12.4外包装容器标示有关批号,以利仓储管理及成品回收作业。

13 客诉处理与成品回收

13.1应建立客诉处理制度,对顾客提出之书面或口头抱怨与建议,品质管制负责人〔必要时,应协调其它有关部门〕应即追查原因,妥予改善,同时由公司派人向提出抱怨或建议之顾客说明原因〔或抱歉〕与致意。

13.2应建立成品回收制度,以迅速回收出厂成品。

13.3顾客提出之书面或口头抱怨与建议及回收成品均应作成纪录,并注明产品名称、批号、数量、理由、处理日期及最终处置方式。该纪录宜定期统计检讨分送有关部门参考改良。

14 纪录处理

14.1纪录

14.1.1卫生管理专责人员除记录定期检查结果外,应填报卫生管理日志,内容包括当日执行的清洗消毒工作及人员之卫生状况,并详细记录异常矫正及再发防止措施。

14.1.2品管部门对原料、加工与成品品管及客诉处理与成品回收之结果应确实记录、检讨,并详细记录异常矫正及再发防止措施。

14.1.3生产部门应填报制造纪录及制程管制纪录,并详细记录异常矫正及再发防止措施。

14.1.4申请认证工厂之各种管制纪录,应以中文为原那么。

14.1.5不可使用易于擦除之文具填写记录,每项纪录均应由执行人员及有关督导复核人员签章,签章以采用签名方式为原那么,如采用盖章方式应有适当的管理方法。纪录内容如有修改,不得将原文完全涂销以致无法辨识原文,且修改后应由修改人在修改文字附近签章。

14.2纪录核对

所有制造和品管纪录应分别由制造和品管部门审核,以确定所有作业均符合规定,如发现异常现象时,应立刻处理。

14.3纪录保存

工厂对本标准所规定有关之纪录〔包括出货纪录〕至少应保存至该批成品之有效期限后一个月。

15 管理制度之建立与稽核

15.1工厂应建立整体有效之食品GMP管理制度,对组织及推动制度之设计及管理应具有整体性与协调性。

15.2管理制度之稽核

15.2.1工厂应建立有效之内部稽核制度,以定期或不定期之方式,藉由各级管理阶层实施查核,以开掘工厂潜在之问题并加以合理之解决、矫正与追踪。

15.2.2担任内部稽核之人员,须经适当之训练,并作成纪录。

15.2.3工厂应建立有效之内部稽核计画,并详订稽核频率〔以三个月一次为原那么〕,确实执行,并作成纪录。

15.3管理制度之订定、修正及废止

工厂应建立食品GMP相关管理制度之订定、修正及废止之作业程序,以确保执行品质作业人员持有有效版本之作业文件,确实据以执行,并作成纪录。

16 附那么

16.1本标准之内容与现行相关法令规定抵触时,应依法令规定办理。

16.2本标准自核定日起实施,修正时亦同。

?附录?

食品GMP包装水〔含矿泉水〕工厂认证基准

流程及工程

食 品 GMP 认 证 基 准

备  注

水源

检附水权登记、水井开凿或改建核准证明文件。

以自来水为水源者,得免附左列证明文件。

水源环

境及取

水方式

包装水业者申请之水源如作为矿泉水水源,除应取得主管机关之水源水质检验证明外,其水源环境应符合以下各项规定。

1.水源地不得位于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或其它足以造成污染之农、林、牧等地区。

2.水源取水口周围一公里范围内不得有污染水质之虞的工厂、养殖场、畜牧场及垃圾处理场等污染源。

3.水源取水口周围一公里范围内应有明显标示以维护水源水质。

除须符合上述1.2.3.项之规定外,取水方式尚须符合以下规定之任何一项。

1.采地下抽取者,其深水抽取泵及其管件应使用不锈钢或不致污染水质之材质构成。

2.采自然涌出口取水者,应以有效之设施与外界隔离,防止污染。

3.以其它方式取水者,其取水之管件应使用不锈钢或不致污染水质之材质构成。

1.矿泉水工厂申请认证前应先排定行程赴现场会勘,其水源环境及取水方式须经认可或可经由辅导改善者,方予受理申请认证。

2.申请矿泉水水源环境及取水方式认证者,应提供水源与其邻近地区之关系位置资料,如地籍图与航照图(应以涵盖水源取水口周围十公里范围内之最新版1/5,000-1/10,000台湾地区相片根本图或送审前二年之实测1/5,000-1/10,000地形图标示)。

水源水质

1.至少应提出最近连续二次之主管机关水源水质检验证明〔每季检验一次〕。

2.前项检验得自行或委托其它机构进行检验,惟该检验机构及其检验工程须为行政院环境保护署环境检验所认可之代检验机构及认可之工程。

取水点或涌出口集水槽

集水槽应以不致污染水质之材质构成,并以有效之设施与外界隔离。

水管导

入工厂

导水管宜使用不锈钢或不致产生毒素、臭味、异味等污染原料水之材质构成,且应有适当之保护措施。

厂内贮存槽

应以不致污染水质之材质构成。

除菌

应符合CNS12700〔已包装矿泉水〕或CNS12852〔包装饮用水〕之规定。

(平衡桶)

内包材

(容器材

质标准)

1.内包装容器材质之使用种类及标准,应符合卫生署「食品卫生标准」之「食品器具、容器、包装卫生标准」相关规定。

2.内包装容器应检附具公信力之检验报告及制造该容器之塑料原料〔含安定剂〕符合食品级之来源证明。

原那么上,每种包材或供货商,应至少每年检附一次包装容器之平安检验证明文件。如有变更包材或供货商者。应个别检附上述证明文件。

清洗

除菌

清洗除菌方法应防止导致容器变形或污染物质溶出。

充填

(充填环境)

封盖(材质标准)与容器材质标准(1)同。

清洗

除菌

密封

除菌方法应防止造成密封胶变性。

密封检验

70公分落地试验:以装有成品之塑料容器离地〔水泥地〕70公分自然落地后容器不破,且经倒置容器亦不漏水。

成品检验

依据食品卫生标准之「包装饮用水卫生标准」及

CNS12700或CNS12852之规定办理。

微生物检测工程:大肠杆菌群〔阴性〕

绿脓杆菌〔阴性〕

粪便性链球菌〔阴性〕

除左列三项外,厂方宜有总生菌数及霉菌、酵母菌之自主检验工程。

化学性检测工程:

1.pH值

2.重金属:砷、铅、锌、铜、汞、镉

3.其它:钠〔营养标示用〕

食品卫生标准与CNS217000或CNS12852所列标准如有不同时,依较严标准办理。

密封检验:70公分落地试验。

留样保存试验:每批成品应留样保存至该成品保存期限之后,以追踪及确认该批产品之品质。

成品标示

1.应符合食品卫生管理法及CNS12700或CNS12852之规定。

2.应符合食品GMP饮料专那么之规定。

3.应标示水权核准字号、厂址及水源出处。

4.应标示包装容器之使用材质种类,其大小以清晰明确、容易辨识为原那么。

设备清洗

及维护

(CIP系统)

饮料工厂GMP现场评核表

说明:1.三项「次要缺点」相当于一项「主要缺点」;三项主要缺点相当于一项「严重缺点」;轻微缺失不计入缺点评分。

2.本评核表系供作为饮料工厂GMP现场评核时判定缺点条文之参考依据。

3.本评核表亦供作为本认证体系对食品GMP认证工厂执行追踪查验时判定缺点条文之参考依据。

评   核   项   目

备 注

1 厂区环境

1.1工厂不得设置于易遭受污染之区域,邻近道路应铺设柏油等防尘土飞扬,否那么应有有效的食品污染防止措施。(4.1),(4.3)

1.2四周环境应保持清洁,空地应铺设混凝土、柏油或绿化等,并保持良好维修,定期修剪草木。地面不得有严重积水、泥泞、污秽等,以防止成为污染源。(4.2),(8.2.1),(8.2.2)

1.3厂区内不得有不良气味〔如废弃物放置场所等〕、有害〔毒〕气体、煤烟或废水、噪音等足以形成公害或有碍卫生之设施。(4.4),(8.2.5),(8.2.7)

1.4禁止饲养禽、畜及其它宠物,惟警戒用犬除外,但应适当管理。厂区周界应有适当防范外来污染源侵入之设计与构筑。(4.5),(4.7)

1.5厂区之排水道等排水系统不得有严重积水、渗漏、淤泥、污秽、破损或孳长有害动物而造成食品污染之虞者。(4.6),(8.2.4)

1.6回收空瓶应有指定区域,妥善堆置、定时整理、清理以防有害生物孳生及污染环境。(4.8),(8.2.7)

1.7工厂不得设置于易遭受污染之区域,否那么应有严格之食品污染防治措施。包装水工厂应设置于之水源地或可由水源地以管路接引原料水之地点;且水源水质应符合中央主管机关之规定,并定期作自主微生物检验。(4.1),(10.3.10),(10.3.11)

1.8厂区如有员工宿舍及附设之餐厅,应与加工场所完全隔离。(4.8)

1.9不得有其它有关厂区环境违反GMP目的者。

2 厂房及设施

2.1厂房应依作业流程有序而整齐的配置,以防止交叉污染。(5.1.1)

2.2应有足够空间,以利设备安置、卫生设施、食品贮存、物料贮存及人员作息等。(5.1.2),(5.1.3)

2.3微生物检验场所应与其它场所适当区隔,如未设置无菌操作箱者须有效隔离。如有设置病原菌操作场所应严格有效隔离。(5.1.4)

2.4清洁度要求不同处应予适当隔离。(5.2.1),(5.2.2)

2.5建筑物应巩固、耐用、易于维修、维持干净〔屋顶、墙壁、地面及排水设施等有破损应即修补〕。(5.3),(8.3.2)

2.6厂房应依规定安装火警警报系统及急救器材并加以严格管制。(5.4.5),(5.4.6)

2.7高湿度作业场所之插座及电源开关宜采用具防水功能者。(5.4.3)

2.8地面应使用非吸收性、不透水、易清洗消毒、不藏污纳垢之材料铺设,且须平坦不滑、不得有侵蚀、裂缝及积水。(5.5.1)

2.9制造作业场所于作业中有液体流至地面作业环境经常潮湿或以水洗方式清洗作业之区域,其地面应有适当之排水斜度〔应在1/100以上〕。(5.5.2)

2.10作业场所之排水系统应有适当的过滤或废弃物排除之装置。必要时废水应予适当处理。(5.5.3),(5.5.4)

2.11排水沟应保持顺畅,且沟内不得设置其它管路。排水沟之侧面和底面接合处应有适当之弧度〔曲率半径应在3公分以上〕。且排水出口应有防止有害动物侵入之装置。(5.5.5),(5.5.6)

2.12屋内排水沟之流向不得由低清洁区流向高清洁区,且应有防止逆流之设计。(5.5.7)

2.13管制作业区及其它食品暴露场所之屋顶应易清扫、可防灰尘蓄积,减少结露、长霉或成片剥落等情形发生,必要时加设平滑易洗之天花板。应使用白色或浅色防水材料构筑。(5.6.1),(5.6.2)

2.14蒸汽、水、电、空调风管及照明设备等,不得设于食品暴露之上空〔空调风管宜设在天花板之上方〕否那么应有适当的防范装置或措施,灯具、配管等外表应定期清扫或清洗。(5.6.3),(5.8.1),(8.3.5)

2.15楼梯或横越生产线之跨道应防止为污染源之一,并有平安设施。(5.6.4)

2.16管制作业区之壁面应采用非吸收性、平滑、易清洗、不透水之浅色材料构筑,必要时,墙脚及柱脚应具有适当之弧度〔曲率半径应在3公分以上〕,惟枯燥作业场所除外。(5.7.1)

2.17作业中需要翻开之窗户应装设易拆卸清洗且具有防护食品污染功能之不生锈纱网,但清洁作业区内在作业中不得翻开窗户。管制作业区之室内窗台应有适当斜度〔≧45°〕。(5.7.2)

2.18管制作业区对外出入门户应以巩固材料制作,保持关闭,应装设能自动关闭之纱门〔或空气帘〕及清洗消毒鞋底设备〔或换鞋设施〕。(5.7.3)

2.19一般作业区照明110米烛光以上,管制作业区作业面220米烛光以上,而检查作业台面540米烛光以上,使用之光源应不致于改变食品之颜色。(5.8.2)

2.20制造、包装、贮存等场所应通风良好,防室温过高、蒸汽凝结或异味等发生,并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易腐败实时性成品或低温运销成品之清洁作业区应装设空气调节设备。(5.9.1)

2.21在有臭味及气体〔包括蒸汽及有毒气体〕或粉尘产生而可能污染食品时,应有适当排除、收集或控制装置。(5.9.2),(8.3.4)

2.22管制作业区之排〔进〕气口应装设防止有害动物侵入装置,易于拆卸清洗或换新,进排气或风扇风向不得由低清洁区流向高清洁区。(5.9.3),(5.9.4)

2.23应有充足水量,适当水压、水质。必要时应有贮水设备,其材质应无毒、不污染水质,并应有保护措施。(5.10.1),(5.10.2)

2.24食品制造用水应符合饮用水标准,非使用自来水者应设置净水或消毒设备。其水质每年至少一次应向政府公告认可之检验机构申请检验。水源应距污染源15公尺以上。(5.10.3),(5.10.6),(8.3.13)

2.25凡与食品直接接触及用来调配饮料之用水,应符合饮用水水质标准。不再经杀菌处理如碳酸饮料用水,应须加氯消毒后再予脱氯或经滤菌处理。(5.10.4)

2.26非饮用水之管路〔如冷却水等〕与制造用水管路应以颜色区分,不得有逆流或相互交接现象。(5.10.5)

2.27应在适当且方便地点〔如在管制作业区入口处、厕所及加工调理场等〕设置足够数目之洗手及干手设备。并应有简明易懂之洗手方法标示。(5.11.1),(5.11.7)

2.28洗手台应以不锈钢或磁材等构筑,经常保持清洁,其排水应具有防止逆流、有害动物侵入、臭味产生之装置。水龙头开关应采用能防止已清洗或消毒之手部再受污染之方式。(5.11.3),(5.11.5),(5.11.6)

2.29洗手台附近应备有液体清洁剂〔必要时应设置手不消毒设备〕及干手设备〔烘手器或擦手纸巾及易保持清洁之废纸桶,假设采用烘手器,应定期清洗、消毒内部,防止污染〕。(5.11.2),(5.11.4)

2.30宜设置独立隔间之洗手消毒室﹐室内宜有泡鞋池或鞋底洁净设备﹐惟包装水工厂应独立设置洗手消毒室〔需保持枯燥之作业场所得设置换鞋设施〕。(5.12.1),(5.12.2)

2.31应于管制作业区附近适当而方便之地点设更衣室,男女分开、大小适当,有更衣镜、洁尘设备、贮物柜等,适当照明、通风良好、清洁。(5.13.1),(5.13.2)

2.32厕所应设于适当且方便地点,足供员工使用,排气良好、适当照明。经常保持清洁并应有「如厕后应洗手」警语标示。(5.15.1),(5.15.5),(8.5.8)

2.33厕所应采用冲水式,易清洗、消毒之材料构筑,并应符合2.28至2.29之洗手设备要求。(5.15.2),(5.15.3)

2.34厕所门应能自动关闭,且不得正面开向制造作业场所〔但如有缓冲设施及有效控制空气流向以防止污染者不在此限〕。(5.15.4)

2.35仓库构造应能适当保管食品或材料,巩固,大小足供作业顺畅,维持整洁并应有防止有害动物侵入之装置。(5.14.3)

2.36原料仓库及成品仓库以适当隔离为原那么,同一仓库贮存性质不同物品时亦应适当区隔,有造成污染之虞者禁止一起储运。(5.14.2),(11.1.5)

2.37仓库应依贮存性质不同,分别按批整齐的堆置适当标识。食品不可直接存放于地面上,应有足够栈板。使贮藏物品距离墙壁、地面均在5公分以上,以利空气流通及物品搬运。(5.14.4),(11.1.2)

2.38冷〔冻〕藏库应装设库内温度指示计,并作温度记录,且应有自动控制器或异常温度变动自动警报器。库内并应经常整理、整顿,保持清洁、防止积水。(5.14.5),(8.3.6)

2.39冷〔冻〕藏库,应装设可与监控部门连系之警报器开关,以备作业人员因库门故障或误锁时,得向外界连络并取得协助。(5.14.6)

2.40仓库应有温度纪录,必要时应记录湿度。(5.14.7)

2.41食品接触面原那么上不可使用木质材料,除非其可证明不会成为污染源者方可使用。(6.2.2)

2.42管制作业区不得堆置非即将使用之原材料或其它不必要物品。(8.3.10)

2.43清扫、清洗和消毒等用具应有专用场所,妥善保管,食品处理区内不得放置、贮存有毒物质〔但维护卫生及检验所需者除外〕。(8.3.11),(8.3.12),(8.6.3)

2.44清洁剂、消毒剂应证实在使用状态下平安而适用,有固定场所、上锁、专人管理。其使用应严格限制并应有预防措施,在卫生管理负责人员监督下进行。(8.6.1),(8.6.3),(8.6.4)

2.45食品添加物应设专柜,专人管理、专册登录使用情形,使用应符合卫生标准。(10.3.8)

2.46制造作业场所及仓储设施,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或排除有害动物。(8.3.7)

2.47厂房内假设发现有害动物时,应追查并杜绝其来源〔扑灭方法以不致污染食品等为原那么〕。(8.3.8)

2.48废弃物容器应定时〔至少每天一次〕搬离厂房。大量时应以输送设施随时迅速送至厂房外处理。(8.3.9)

2.49包装水工厂之微生物检验场所应独立隔间。(5.1.4)

2.50不得有其它有关厂房设施违反GMP目的者。

3 机器设备

3.1加工用机器设备应能防止危害食品卫生〔并应易于清洗、消毒、检查〕,防止润滑油等污染物混入,并应定期清洗〔或消毒〕,但要注意防止污染食品、食品接触面及内包装材料。(6.1.1),(8.4.1),(8.4.2)

3.2食品接触面应平滑、无凹陷或裂缝,设计应简单、易排水、易保持枯燥,并尽可能时常予清洗、消毒,注意无消毒剂之污染。(6.1.2),(6.1.3),(8.4.3)

3.3贮存、运送及制造系统应能维持适当卫生状况,其它不与食品接触之设备与用具亦应保持清洁状态。(6.1.4),(6.1.5)

3.4所有用于制造作业场所及可能接触食品之食品器具,其材质应由不会产生毒素、无臭味或异味、非吸收性、耐腐蚀,可承受重复清洗和消毒等。(6.2.1)

3.5生产设备应有序排列,且有足够空间〔防止交叉污染〕,产能务须互相配合。(6.3.1)

3.6制程上重要之计量器,应能适当发挥其功能,且须准确,并定期校正。标准计量器、温度计与压力计,每年至少应委托具公信力之机构校正一次,确实执行并作成纪录。(6.3.2),(10.1.3)

3.7压缩空气或其它气体〔导入食品或用于清洁食品接触面等〕应经适当处理。(6.3.3)

3.8工厂应具有足够之检验设备,必要时,可委托具公信力之研究或检验机构代为检验厂内无法检测之工程。(6.4.1)

3.9不得有其它有关机器设备违反GMP目的者。

4 组织与人事

4.1品管部门应独立于生产部门,并应有充分权限。负责人应有适当学识和经验。(7.1.3),(7.2.1)

4.2应有食品卫生管理〔专责〕人员,其资格应符合有关规定。(7.1.2),(7.2.1)

4.3假设从事金属罐装饮料之制造﹐应设置罐头卷封﹑杀菌技术及杀菌管理人员,并经政府认定机构训练合格。(7.2.6)

4.4饮料工厂之各类专门技术人员应符合经济部「食品工厂建筑及设备之设置标准」及其它之相关法令规定。(7.2.4)

4.5应订定教育训练计画〔厂内及厂外〕,据以执行,并作成纪录。(7.3.1),(7.3.2),(7.3.3)

4.6不得有其它有关组织人事违反GMP目的者。

5 卫生管理制度及人员卫生管理

5.1应制定卫生检查计画,规定检查时间、工程,确实执行,并作成纪录。(8.1.2)

5.2厂房及其固定物等外侧保持卫生、良好维护。(8.2.3)

5.3不必要器材等不可长期堆置于厂房空地〔包括道路〕,并不可以有其它足以让有害动物孳生之场所。(8.2.2)

5.4废弃物应妥善处理,宜分类集存,每天去除一次,清理后容器应清洗、消毒。(8.2.4),(8.2.6)

5.5原料处理场、加工调理场等开工时应每天清洗,必要时予以消毒。(8.3.2)

5.6工作人员工作前应洗净双手,与食品直接接触的工作人员不得蓄留指甲、涂指甲油及配戴饰物等。假设以双手直接处理不再经加热即行食用之食品时,应穿戴手套或彻底洗净、消毒手部。如厕后应洗手。(8.5.1),(8.5.2),(8.5.6),(8.5.8)

5.7工作人员必须穿戴整洁工作衣帽及发网,必要时戴口罩。(8.5.3)

5.8工作中不得有可能污染食品之行为〔如抽烟、饮食等〕,个人衣物不得带入食品处理或设备、用具洗涤区域。(8.5.4),(8.5.7)

5.9患有可能污染食品之疾病者不得从事与食品接触之工作。新进员工应先经卫生医疗机构健康检查合格后使得雇用,雇用后每年至少一次接受身体健康检查,其检查工程应符合食品卫生相关法规之规定。(8.5.5)

5.10收工后,使用过设备和用具应清洗干净。假设经消毒过,开始工作前应再予清洗。清洗、消毒过后应放在不受污染之适当场所,保持适用状态,清洗用水应符合饮用水水质标准。(8.4.4-8.4.12)

5.11用于制造食品之机器、设备或场所不得供做其它与食品制造无关之用途。(8.4.7)

5.12管制作业区访客出入应适当管理〔符合现场工作人员卫生要求〕。(8.5.9)

5.13不得有其它有关卫生管理事项违反GMP目的者。

6 制程管理

6.1应教育、训练员工依照制造作业标准书执行作业,使能符合生产、卫生及品质管理之要求。(9.1.3)

6.2所有原材料需经检查合格前方可进厂使用,而经正常处理仍未能到达可接受卫生标准之原料不可使用。不合格者应分别贮放,明确标识。(9.2.1),(9.2.5)

6.3进货用之容器、车辆应检查。(11.1.9)

6.4原料使用前应加以检查,必要时加以选别去除具缺点者及外来杂物。生鲜原料必要时应予清洗,其水质应符合饮用水水质标准。(9.2.2),(9.2.4)

6.5成品不再经加热处理即可食用者,应严防微生物再污染。(9.2.4)

6.6原料之保管应能使其免遭污染、损坏,并减低品质劣化于最低程度。冷冻者-18℃以下;冷藏者7℃以下、冻结点以上〔但生鲜蔬果等不在此限〕。(9.2.6)

6.7冷冻蔬果原汁或浓缩汁贮存时应保持在-18℃以下。假设使用前必须解冻时,应在能防止品质劣化之条件下进行,原料使用应依先进先出之原那么。(9.2.7),(9.2.9)

6.8食品处理应快速而尽可能减卑微生物之可能生长及污染情况。(9.3.1)

6.9食品制造作业应严密控制物理条件及制造过程,杀菌、照射、低温消毒、冷冻、冷藏、控制pH、或水活性等消灭有害微生物的方法应适当且足够。易孳生有害微生物食品应在足以防止劣化之条件下存放。以防止食品腐败或遭受污染。(9.3.2),(9.3.3),(9.3.4)

6.10应采取有效措施以防止加工或贮藏中之食品被原料或废料等污染。(9.3.7)

6.11用于输送、装载或贮存食品之设备、容器及用具,如由一般作业区进入管制作业区,应有适当之清洗与消毒措施,以防止食品遭受污染。(9.3.8)

6.12加工中与食品接触之冰块,其用水应符合饮用水水质标准。(9.3.9)

6.13应采取有效措施以防止金属或其它外来夹杂物混入食品中。(9.3.10)

6.14需作杀菁处理者应严格控制其温度及时间,并注意卫生。(9.3.20)

6.15依赖控制pH来防止有害微生物生长者,应调节并维持pH在4.6以下。(9.3.2)

6.16食品添加物之秤量与投料应建立重复检核制度,确实执行并作成纪录。(9.3.6)

6.17调配完成之半成品,置于贮存桶时应注意异物之污染或贮存时间勿过久,假设需冷藏时,应控制贮存品温在7℃以下。(9.3.11)

6.18无菌充填作业之场所,应适当隔离,并依清洁作业区环境卫生管理标准之标准执行﹐且其杀菌、充填作业条件必须按操作标准严格执行﹐以防二次污染。(9.3.13)

6.19充填后须再行后杀菌处理时,不可延滞过久,致品温下降。空罐等容器务必要先清洗,回收空瓶应彻底清洗、消毒。(9.3.14),(9.3.15)

6.20密封作业应对开机后首先产制之制品加强检查,于制程中亦应定时检查封口之平安性,并作成纪录。(9.3.16),(10.4.11)

6.21管路应严格控制,防止不同产品或其它产品或清洗剂等混入。(9.3.12)

6.22不得有其它有关制程管理事项违反GMP目的者。

7 品质管制

7.1工厂应建立并维持合约审查及其业务协调之各项书面程序。(10.2)

7.2在接受每一份订单时,应对要求条件加以审查,以确保要求事项已适切的明文规定。且有能力满足所要求之事项。(10.2.1)

7.3在履行合约或订单中,遇有修订时,应将修订后之纪录正确的传送到有关部门,并按照修订后之内容执行作业。(10.2.2)

7.4每批原料须经品管检查合格后,方可进厂使用,原料可能含有农药、重金属或黄曲毒素等时,应确认其含量符合相关法令之规定前方可使用。(10.3.2),(10.3.3)

7.5检查所使用之方法如系采用经修改正之简便方法时,应定期与标准法核对。(10.1.2)

7.6食品添加物应设专柜贮放,由专人负责管理,注意领料正确及有效期限等,并以专册登录使用之种类卫生单位合格字号、进货量及使用量等。其使用应符合卫生署颁订之「食品添加物使用范围及用量标准」之规定。(10.3.8)

7.7内包装材料应定期由供货商提供平安卫生之检验报告,惟有改变供货商或规格时,应重新由供货商提供检验报告。(10.3.4)

7.8应找出加工中之重要平安、卫生管制点,并订定检验工程、标准、抽样及检验方法等,确实执行并作成纪录。(10.3.1)

7.9加工中之检验结果发现异常现象时,应迅速追查原因加以矫正。(10.4.3)

7.10应对制程上重要生产设备之计量器订定校正计画,并依计画校正且作成纪录。(10.1.3)

7.11工厂应备有各项相关之现行法规或标准等资料。(10.1.5)

7.12对于委托加工者所提供之原材料,其贮存及维护应加以管制,如有遗失、损坏、或不适用时,均应加以记录,并通报委托加工者做适当之处理。(10.3.9)

7.13应订定成品留样保存计画,每批成品应留样保存。(10.5.2)

7.14每批成品须经成品品质检验,不合格者应加以适当处理。(10.5.3)

7.15品管纪录应以适当的统计方法处理。(10.1.4)

7.16原材料、半成品、最终半成品及成品等之检验状况,应予以适当标示及处理。(10.6)

7.17包装水成品应作微生物检验〔总生菌数、大肠杆菌群、粪便性链球菌及绿脓杆菌〕,必要时加验其它可能存在之病原菌。(10.5.2.2.5)

7.18不得有其它有关品质管制事项违反GMP目的者。

8 其它

8.1储运应防止日光直射、雨淋、剧烈温度变动和撞击等。(11.1.1)

8.2应定期查看,包装破坏或长时间贮存时应重新检查,成品应经严格之检验,确实符合产品品质卫生标准后始可出货。(11.1.3),(11.1.7)

8.3仓库出货宜遵守先进先出之原那么,并有存量及存货纪录〔包括批号、出货时间、地点、对象、数量等〕。(11.1.6),(11.2)

8.4标示应符合「食品卫生管理法」之规定,并应有批号。外包装容器应标示有关批号,以利仓储管理及成品回收作业。(12.1),(12.4)

8.5口头或书面的客诉,品管负责人应即追查原因予以改善作成纪录,并宜定期统计检讨,送有关部门参考改良。(13.1),(13.3)

8.6应建立迅速回收出厂成品之成品回收制度。(13.2)

8.7卫生管理人应填报定期检查纪录及卫生管理日志,并详细记录异常矫正及再发防止措施。(14.1.1),(14.1.5)

8.8品管部门对原料、加工与成品品管及客诉处理与成品回收之结果应确实记录、检讨,并详细记录异常矫正及再发防止措施,并签名〔章〕负责。(14.1.2),(14.1.5)

8.9生产部门应填报制造纪录及制程管制纪录,并详细记录异常矫正及再发防止措施。(14.1.3),(14.1.5)

8.10工厂之各种管制纪录应以中文为原那么。(14.1.4)

8.11制造与品管纪录应分送制造和品管等相关部门审核,如发现异常应立刻处理。(14.2)

8.12所有纪录应保存至有效期限后一个月。(14.3)

8.13纪录不得使用易于擦除之文具填写,内容如有修改,不得将原文完全涂销,且修改人应在修改文字附近签章。如采用盖章方式应有适当的管理方法。(14.1.5)

8.14零售成品应标示消费者效劳专线或制造工厂名称、地址及

号码以效劳消费者。(12.2.5)

8.15工厂应建立整体有效之食品GMP管理制度,对组织及推动制度之设计管理应具有整体性与协调性。(15.1)

8.16应建立有效之内部稽核制度与计画,确实执行并作成完整之纪录。(15.2.1),(15.2.2),(15.2.3)

8.17工厂应建立食品GMP相关管理制度之修正作业程序,并确实执行。(15.3)

8.18包装水成品标示除须符合CNS

3192之规定外,尚须符合CNS12700〔已包装矿泉水〕及CNS12852〔包装饮用水〕之规定。(12.2.9)

8.19不得有其它事项违反GMP目的者。

食品GMP认证矿泉水水源环境及取水方式勘查查核表

工厂名称:

厂方负责人或其代表:

工厂地址:

勘查日期:

项    目

1.水权登记

•有

水权登记字号:

•无

(1)水源出处

•自然涌出泉水

•山涧水

•地下水

•其它

(2)水权登记之水权所有人是否为公司或所属工厂所有

•是

•否

水权所有人﹕

(3)

水权登记之水权所有人是否已授权予申请公司或所属工厂使用,其有效期间应合理,并经法院公证。

(本项适用于授权使用水权)

•是

•否

授权使用年限自民国 年 月 日起至民国 年 月 日止,计

年 月 日

(4)取水口位置

取水口地点:

航照图图号:第 版

坐标:,2.水井开凿或改建核准证明文件

•有

核准日期:民国 年 月 日

核准字号:

•无

(1)取水方式、取水马力、取水管径是否与实际相符。

•是

•否

登记之取水方式:

•地下抽取

•自然涌出

•其它

马力:       马力

管径:∮      英吋

管数:

取水量:

吨/小时

实际之取水方式:

•地下抽取

•自然涌出

•其它

马力:       马力

管径:∮      英吋

管数:

取水量:

吨/小时

3.水源环境

(1)水源地是否位于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或其它足以造成污染之农、林、牧等地区。

•是

•否

水源地位于

•住宅区

•工业区

•商业区

•其它足以造成污染之农、林、牧等地区。

(2)水源取水口周围一公里范围内是否有可能污染水源水质之工厂、养殖场、垃圾处理场等污染源。

•是

•否

水源一公里范围内之可能污染源

•工厂

•养殖场

•垃圾处理场

•其它

(3)水源取水口周围一公里范围内是否有明显标示以保护水源水质。

•有

•无

标示方法:

保护方式:

4.水源水质

(1)有无提出最近连续二次之主管机关水源水质检验合格证明(每三个月一次)

•有

•无

证明日期:1.****年**月**日

2.****年**月**日

3.****年**月**日

(2)前项检验机构及其检验工程是否为行政院环境保护署环境检验所认可之代检机构及认可之工程

•是

•否

5.取水点或涌出口集水槽

(1)取水点是否具有效之保护设施

•是

•否

(2)集水槽是否以不致污染水质之材质构成•是

•否

集水槽材质:

(3)集水槽是否具有效之设施与外界隔离

•是

•否

集水槽隔离方式:

6.水管导入工厂

(1)导水管是否使用不锈钢或不致产生毒素、臭味、异味等污染原料水之材质构成。

•是

•否

导水管材质:

(2)导水管有无保护措施

•有

•无

保护方式:

食品GMP认证矿泉水水源环境及取水方式勘查总评表

单  位

签  名

勘查人员

饮料质量标准 篇2

中国饮料工业协会技术工作委员会组织起草的《饮料通则》(GB/T 10789—2015)推荐性国家标准由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正式发布,发布日期为2015年2月4日,实施日期为2016年4月1日。

《饮料通则》(GB/T 10789—2015)在2007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重点调整了饮料各分类的名称、顺序以及定义,此外,为了与其他相关国家标准协调一致,加快饮料产品标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标准采取对各类产品的技术指标要求直接引用相关产品标准的形式。

饮料质量标准 篇3

为保护消费者健康,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12年10月26日发布了《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现制饮料》,对现制饮料的卫生条件和加工过程提出要求,将于2013年2月1日起正式实施。

现制饮料的分类

现制饮料指现场制作现场销售,供消费者直接饮用的饮料。

按加工工艺,可分为现榨饮料和现场调制饮料。现榨饮料是以新鲜水果、蔬菜、谷类、豆类等为主要原料,通过压榨、粉碎等方法制作而成;采用浓缩液(汁)、果蔬粉、糖浆调配而成的饮料不属于现榨饮料。现场调制饮料则是用浓缩液(汁)、果蔬粉、糖浆、现榨饮料等原料稀释调配而成。

按使用原料,可分为现榨果蔬饮料和现榨五谷杂粮饮料。现榨果蔬饮料是以新鲜水果、蔬菜等为原料,经挑选、清洗、消毒、整理、压榨等加工成的饮料。现榨五谷杂粮饮料是以谷类、豆类等为原料,经烘炒、加水、蒸煮、压榨、粉碎等加工工艺制成的饮料。

按照加工工艺,可分为热加工饮料和冷加工饮料。热加工饮料是加工过程中经蒸、煮等热加工工艺制作的现制饮料,包括现榨五谷杂粮饮料和热加工现调饮料。冷加工饮料是加工过程中未经蒸、煮等热加工工艺制作的现制饮料,包括冷加工现榨饮料和冷加工现调饮料。

五大指标控安全

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是强氧化剂,进入人体后,短期内可致使组织缺氧,出现青紫而导致急性中毒;此外,它还有较强致癌作用。现制饮料制作前,如果原料筛选、储存、加工不当,将导致原料中亚硝酸盐含量升高。因此,国家标准中规定,亚硝酸盐在各类食品中的污染限量为≤4毫克/千克。

脲酶大豆中的脲酶毒苷类物质会妨碍碘的代谢,抑制甲状腺素的合成,引起甲状腺肿大等。脲酶毒苷类物质在充分加热情况下会变性失活,因此国家标准中规定,以大豆为原料的饮料中脲酶试验应呈阴性。

氰化物苦杏仁中含有剧毒物氢氰酸,这种物质会导致细胞窒息,引起组织缺氧,发生急性中毒事件。如果吃下未经处理的苦杏仁,中招的风险很大。

为防止以杏仁为原料的现制饮料中氰化物过量,避免发生急性中毒事件,国家标准中规定,以杏仁为原料的饮料中氰化物限量为≤0.05毫克/升。

致病菌根据现制饮料使用原料的情况,《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现制饮料》中规定,现制饮料中不得检出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单增李斯特菌、大肠杆菌O157:H7等致病菌。

指标菌常用的指标菌包括菌落总数、大肠杆菌、霉菌和酵母菌等。现制饮料是即时消费食品,因而不考虑制定霉菌和酵母的标准。

加工工艺直接影响现制饮料中微生物的含量。对于冷加工现榨饮料,每毫升或每克样品中含有的菌落总数不得超过100000;冷加工现调饮料中菌落总数不超过50000;热加工饮料中菌落总数不超过10000;每毫升或每克现制饮料中含有的大肠杆菌总数不超过100。

机修车间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 篇4

一、车间规范化标准

一、设备与指标

1、机电设备必须有产品合格证、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

2、机电设备综合完好率95%

3、大中型在用固定设备台台完好

4、小型电器合格率95%

5、设备待修率3%

6、机电事故率为零

7、全月不允许出现一起安全事故

二、车间内设备管理,文明生产

1、电气、电缆、小型电器、设备、配件、油脂要求放置于合适地点。

2、设备要求正确使用、干净清洁。

3、精心维护

4、科学检修、运行正常、记录齐全。

5、材料排列整齐,无锈蚀。

6、防火器材,电工操作绝缘用品齐全合格。

7、车间内卫生清洁,无烟头,纸屑,玻璃无破损。

8、车间内各项规章制度牌版齐全,且悬挂整齐。

9、氧气瓶、乙炔瓶按有关安全规程规定摆放,并能按规程正确使用和操作,工作结束后各气瓶阀门应彻底关闭,卸下两表并放在工具橱内妥善保管,气带要整齐地挂在指定位置。

10、各类物品码放整齐,并能按分区要求摆放。

11、各种自用设备保持完好状态的备用状态,表面无油迹污物。

12、特殊工种必须持证上岗

13、各工种严格按分区划线的地点进行作业。

14、待修的设备、修复待验的设备等应分类放置并分别有标示牌标示。

15、对操作人员有特殊要求的应悬挂标注有操作规定的警示牌。

16、各种移动设备(如电焊机)有规定的放置位置,每天工作结束要放回原处,无随意丢放现象。

17、车间场地,每天打扫一次,清理的垃圾随时运走;保持玻璃亮、窗户明、地面净、物料清。

18、车间的设备不工作时应停掉电源,并保持现场的清洁卫生。

19、各类工具、仪表等使用后应将表面擦拭干净,并按指定位置码放。20、消防器材应按指定地点放置,并保持周围畅通;清洁用具应有专用的存放地点。

21、职工着装符合规范,个人劳保防护用品佩带齐全。

二、仓库规范化标准

1、凡自用设备有维修记录,且内容齐全;发生故障不能继续使用的设备有标示牌。

2、物质管理台帐建全,且帐、卡、物相符。

3、所有物品摆放整齐、有序,各货架应有分类管理牌板,各种配件位置清淅,取放方便。

4、地面、柜架、物料等卫生整洁。

三、车间场院内规范化标准

1、各工作区、设备存放区应有分区划线,各区挂牌标示应清晰。

2、场地各类设备、物料分类码放,且标注清楚、摆放整齐有序。

3、场地无积水、无污物,且按时清扫,始终保持卫生清洁。

四、文明生产

1、无违章指挥,无违章作业,无违反劳动纪律。

2、能够按时完成矿上下达的各项任务(规定时间内)

质量标准化 篇5

考核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强力推进项目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进一步夯实安全基础,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有效防范和遏制生产安全事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以精细管理、对标建设、项目创新为基础,以专业指导、系统推进、严格考核为手段,实现专业达标、动态达标、全面达标。

第三条 各区(队)是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达标主体,各科室部门是本系统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推进主体,安环科是安全生产标准化验收考核主体。

第二章 机构职责

第四条 为了保证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顺利开展,公司成立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领导组:

组 长:孙计明 常务副组长:郭瑞永

副 组 长:闫德胜 林 勇 蔡 海 宫全红 程继勇 樊永红 董志春 薛福胜

寇海萍 李生鑫 雷 旭 丰永军 贾青军 成 员:寇海萍 李生鑫 丰永军 贾青军

乔 密 郭慧军 董冬红 刘 清 芦新飞 刘青松等部门负责人。

业务主管部门:安监站、通风区、机电科、地质科、生

产技术部、双体系办、调度室、信息中心、后勤管理部、辅助运输科、培训中心等部门。

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安监站,办公室主任:寇海萍

(一)领导组职责

研究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建设总体规划,安排部署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任务;指导、监督、考核公司各科室(部门)、区(队)、项目部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

(二)办公室职责

1、制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规划、考核办法,定期组织安全生产标准化检查验收考核;

2、督促落实阶段性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任务,并对各专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监督考核;

3、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宣传、贯彻、推动活动,完成领导组交办的任务。

(三)业务主管部门职责

1、安监站:负责公司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职业卫生、安全培训和应急管理专业应急管理部分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达标管理工作,制定工作方案,指导、推进专业达标。

2、通风区:负责公司通风专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达标管理工作,制定工作方案,指导、推进专业达标。

3、机电科:负责公司机电专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达标管理工作,制定工作方案,指导、推进专业达标。

4、地质科:负责公司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专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达标管理工作,制定工作方案,指导、推进专业达标。

5、生产技术部:负责公司采煤、掘进专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达标管理工作,制定工作方案,指导、推进专业达标。

6、“双体系”办公室:负责公司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专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达标管理工作,制定工作方案,指导、推进专业达标。

7、调度室、后勤管理部、信息中心:负责公司调度和地面设施专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达标管理工作,制定工作方案,指导、推进专业达标。

8、辅助运输科:负责公司运输专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达标管理工作,制定工作方案,指导、推进专业达标。

9、培训中心:负责安全培训和应急管理专业安全培训部分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达标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标准化标准培训考核制度,抓好安全生产标准化标准培训管理工作。

第三章 目标规划

第五条 目标

全面对标创建、规范操作、强化基础、从严考核,深入推进达标创建水平升级、安全管理基础升级、变化管控能力升级,努力建成环境达标、质量达标、行为达标的高品质安全生产标准化矿井。

第六条 规划

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达集团公司规划一级标准化矿井。

第四章 检查验收

第七条 每旬由董事长(总经理)亲自组织1次全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检查验收,对所有采掘工作、盘区巷道、硐室以及盲区死角等区域全覆盖。由业务主管部门汇总本专业验收结果及“三定、五落实”情况,每旬8日、18日、28以前整理本旬资料报备安监站,安监站每旬将验收结果报集团公司安监局备案。

第八条 集团公司对我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进行月度检查评分、季度考核。依据集团公司月度检查结果,我公司对部门负责人、业务主管部门、区队、项目部进行安全绩效工资(或安全保证金)考核;对专业分管副职、包片副职、分管副总工、包片副总工进行安全生产标准化专项考核。

第九条 公司每月组织召开1次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现场会,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工作。

第十条 各业务主管部门依据其制定的本专业标准化建设考核评分表,每月对区队、项目部进行检查评分,评分结果作为各业务主管部门各区队、项目部的考核依据,每月25日前将评分结果报安监站备案。

第五章 基础整治

第十一条 强化重大隐患排查整治。以公司隐患排查通报问题为准,存在触及安全红线以及重大安全隐患类问题,对责任主体单位集体及单位负责人依据公司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十二条 强化技术管理基础整治。凡公司日常检查中发现的各专业基础管理相关问题拒不整改、不落实的,对责任主体单位集体及单位负责人依据公司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十三条 强化现场达标基础整治

(一)凡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月度文明生产验收按不达标考核。

1、掘进巷道成型差、工程质量差的(选取巷宽、巷高5个测点均不合格)。

2、采掘工作面现场脏乱差、管理混乱的

(二)凡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月度安全生产标准化验收综合分值加扣10分。

1、采煤工作面转载机不封闭、外帮安全距离不够、行人过桥缺失或位置不正确,人员需跨前溜或机尾行走的。

2、掘进工作面锚杆锚索失效率达30%、喷浆厚度小于规定值30%,漏网漏筋的。

3、盘区巷道、采掘工作面交叉点、三角区、拐弯处严重片帮、不打锚杆,金属网不衔接等未有效支护的。

4、不使用双风机双电源、风筒断开,监测探头位置不正确的。

第十四条 强化外委施工队组(项目部)整治。外委施工队组(项目部)不达标的一律责令停产整顿。

第十五条 强化盲区死角达标整治。各业务主管部门应重点对边远地带、死角盲区等区域进行动态达标检查。

第六章 考核奖惩

第十六条 月度考核

(一)公司对各二级主体单位(区队、项目部)的月度考核

1、公司对各二级主体单位(区队、项目部)进行安全绩效工资考核。各区(队)月度基础工资的12%列为安全生产标准化工资,项目部安全保证金的12%列为安全生产标准化考核资金,逐月考核兑现。

2、公司对各二级主体单位的月度考核是由各业务主管部门依据其制定的实施细则评分表进行检查评分;每月25日以前各业务主管部门将对各二级主体单位的评分结果报安监站,安监站根据评分权重比计算考核结果。

(1)各业务主管部门对各二级单位的考核分类如下: 第一类:综采一队、综采二队 第二类:各项目部

第三类:皮带一队、皮带二队 第四类:辅助运输队

(2)检查评比

○1对第一类的检查考核,考核总分为100分,共分5个专业部分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进行考核评分,其中采煤、通风、机电各占20%,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各占15%、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占10%。

○2对第二类的检查考核,考核总分为100分,共分6个专业部分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进行考核评分,其中掘进、通风、机电各占20%,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运输各占10%。

○3对第三类的检查考核,考核分为100分,共分3个专业部分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进行考核评分,其中机电占40%,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各占30%。

○4对第四类的考核,考核分为100分,共分4个专业部分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进行考核评分,其中运输、机电、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各占25%。

(3)达标考核 考核达标分数为:五类达标分数均为90分,达标进行奖励,不达标进行处罚。

①综采队、皮带队:

85分以下扣罚集体全部安全生产标准化工资; 85分及以上—90分对集体罚款1万元; 90分及以上—95分对集体奖励5000元; 95分及以上—100分对集体奖励1.5万元; 100分奖励集体全部安全生产标准化工资。②项目部:

85分以下扣罚集体全部安全生产标准化工资; 85分及以上—90分对集体罚款1万元; 90分及以上—95分对集体奖励1万元; 95分以上奖励集体全部安全生产标准化工资。○3辅运队

85分以下扣罚集体全部安全生产标准化工资; 85分及以上—90分对集体罚款5000元; 90分及以上—95分对集体奖励3000元; 95分及以上—100分对集体奖励1万元; 100分奖励集体全部安全生产标准化工资。(4)否决项

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月度专业单项得分清零: ①违反《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要求及评级方法(试行)》各专业基本要求规定之一的;

②违反《煤矿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85号令)的。

(二)对业务主管部门的考核

若月度专业系统得分高于92分(包括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风、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安全分险分级管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8个专业)、82分(包括职业卫生、安全培训和应急管理、调度和地面设施3个专业)对业务主管部门集体奖励5000元;排名在集团公司第一名的专业,对业务主管部门集体奖励10000元;专业系统得分低于90分、80分或排名在集团公司最后一名的专业,对等处罚。

(三)对公司领导及业务主管部门的考核

若集团公司月度专业系统评分达标且经安全生产标准化领导组议定对包保、分管、包片公司领导及业务主管部门酌情奖励5000—10000元;不达标对等处罚。

第十七条 季度考核

(一)若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验收连续三个月综合分数达92分以上,依据集团公司对我公司的奖励结果,对公司领导及相关业务主管部门进行分解奖励。

(二)若公司季度标准化验收不达规划一级以上标准(综合得分低于90分)或排名后三名,依据集团公司对我公司的处罚结果,对专业系统得分不达标的业务主管部门、区队、项目部进行分解处罚。

第十八条 申报等级考核

(一)申报一级未通过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组织的考核定级,依据集团公司的对我公司的处罚结果对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区队、项目部进行相应处罚。

(二)因上级单位抽查发现重大安全隐患以及不具备原有标准化水平,导致降级或撤销等级的,依据集团公司的对我公司的处罚结果对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区队、项目部进行相应处罚。

第十九条 集团公司在我公司成功召开安全生产标准化现场会的,依据集团公司对我公司的奖励结果,我公司对参与部门、区队、项目部进行相应奖励。

第二十条 公司部门、区队的奖罚从工资中列支,项目部的奖罚从安全保证金中列支。

第二十一条 现场会、创新考核及日常考核

1、公司每月会以“抓阄”方式抽取一个采掘工作面召开标准化基础设施建设现场推进会。召开成功的奖励区(队)或项目部30000元;现场会成功召开且有推广应用价值的创新项目酌情进行加奖10000元-30000元;召开不成功的,对等处罚。

2、每月20日前,各科室、区队、项目部将创新项目报公司各副总工程师进行会审及等级评定,创新等级奖励金额分为五个等级,分别为:一等奖5000元,二等奖3000元,三等奖1500元,四等奖1000元,五等奖500元。

3、对公司各项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不安排、不组织、不落实、各类资料不按期报送、报送资料不齐全和日常检查问题不整改的,对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区队、项目部集体及其负责人分别进行日常处罚100—2000元;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据上级部门的处罚结果对相关责任单位、责任人进行严格考核。

第七章 推进措施

第二十二条 实行通报、约谈机制

1、专业系统在集团公司排最后一名的或月度考核不达标的,在公司月度安全例会上进行通报。

2、专业系统在集团公司排最后一名的或季度考核不达标的,在公司安委会会议上进行通报。

3、专业系统在集团公司连续两个月排最后一名的或连续两个月考核不达标的,由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对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区队、项目部负责人进行安全约谈。

第八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各业务主管部门要成立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组,参照本办法制定本专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考核办法,严格考核,严格奖罚。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考核结果由安全生产标准化领组审定后,经公司考核会通过兑现。

饮料质量标准 篇6

1. 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 (Activity-Based Costing) 是一种新型的基于作业成本的计算方法, 该方法和传统制造成本法的计算方法不同。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将产品消耗、资源消耗、间接成本按照作业归集。基于该原理, 实施作业成本法应该先确认、计量、记录资源动因, 将消耗的资源按作业归集到各个作业成本中心上。其次再对作业动因进行确认、计量、记录, 将作业成本归集到各个产品上去。

2. 标准成本法

标准成本是企业经过一系列计算、分析、研究制定出来的成本, 表示某种商品在企业现阶段经营生产状况下进行生产所形成的成本。标准成本法是一种对生产成本进行规定调节以设定好的标准值为考量的制度。标准成本法在成本发生之前用来规划企业在未来将会产生的经济活动, 为企业管理者进行决策分析提供凭据。

二、作业成本法与标准成本法融合的可行性

1. 会计处理生产费用时借鉴标准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是很有利的

标准成本体系是把设定的成本与企业真实发生的成本进行比较的成本控制体系, 但是一直以来分配生产费用时只用单独一种指标作参考, 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下, 制造费用的比重和结构不断升高和变化着, 若继续选用以往的分配制度进行分配, 恐怕不能满足现代的要求, 不能从客观的角度上出发来区分费用和成本, 反而出现很多误导企业的错误信息, 作业成本法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把相关作业产生的成本按其作业动因进行分配, 制造费用通过作业动因量分配进入到产品成本中去, 从而提高了成本核算的准确性。所以把作业成本法的核心内容和标准成本法结合, 加入对成本动因的研究, 规定新的标准成本, 可以让企业的领导层及时正确地找出生产活动过程中成本差异的因素并且妥善处理, 寻找出减少成本的重点, 令该企业保持着较低的成本优势来巩固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2. 标准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相结合有利于克服各自在成本控制上的缺点

设定成本中每一项标准进行控制产品成本是标准成本法的优势所在, 但是它只是专注控制调节生产活动过程和生产完成后进行成本考核评价过程这两个步骤。参与到企业运营生产的每个阶段和方面从而进行成本的控制和调节是作业成本法的主要特点, 它的控制不单纯体现在生产活动, 还体现在产品规模、生产前的准备工作, 在成本核算之前, 对照参考标准, 为按生产过程划分责任主体企业的业绩考评打下坚实基础, 更加突出的是它保留按照资源动因、作业动因来核算产品成本的优势, 从而从成本控制的基准方面提高了成本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作业成本法核算中非增值成本采纳的是以往的数据, 没有进行差异分析, 但是标准成本包括了成本差别计算和研究, 填补作业成本法的缺陷。标准成本法的差异分析不算全面详尽, 作业成本法以作业为单位对制造费用进行匹配, 可以得到更加准确的原因, 以此对标准成本制度的分析进行补充说明。

三、标准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融合在食品饮料企业中应用的必要性

目前食品饮料企业多数实行的是传统的成本管理, 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 传统成本管理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不能再很好地应对经济变化, 比如传统预算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结合差, 不能实现最优资源配置等问题。尤其在出现三鹿毒奶粉、“地沟油”等食品安全事件之后, 给食品饮料企业加速加强自身管理敲响了警钟。因此, 完善食品饮料企业成本管理, 无论从经营方面、食品饮料质量保障方面还是企业价值的实现方面, 都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根据食品饮料企业行业的业务特点以及食品饮料企业现行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食品饮料企业具有精细化的作业流程, 采用标准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管理, 可更加准确地掌握成本核算。

首先, 标准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融合下的成本管理过程中, 关键是降低成本费用, 食品企业应坚持以控制成本费用为重心, 是提高食品饮料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础。

其次, 标准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融合下的成本可实行程序化管理, 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上下结合过程, 落实经济效益目标, 层层分解成本指标并落实到各责任单位, 是提高食品饮料企业经济效益的保证。

再次, 标准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融合下的成本管理中, 将食品企业的成本管理的重心转移, 从经营结果 (目标利润) 转移到经营过程 (作业动因和资源动因) , 为提高食品饮料企业经济效益提供了空间和时间。

四、标准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融合在食品饮料企业中应用实例研究——以YX企业为例

1. YX食品饮料企业概况

YX食品饮料公司主要生产含乳饮、饮用水、碳酸饮料、果汁饮料、休闲食品等六大类产品。它拥有多家子公司和下属工厂, 为了发扬传统, 追求卓越, 质量管理, 客户至上的经营理念。通过原料采购、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分销和销售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全过程。多年来, 公司秉承“厚度优于速度, 行业繁荣不是个人的辉煌, 社会价值大于商业财富”的发展理念, 通过全过程监控的产业链, 所有严格的测试标准, 全面负责到人, 以确保产品的质量, 从而提供一个安全、和谐、健康的消费环境。通过专业的技术人员和原材料、半成品进行分析和检测的产品, 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按照良好生产规范严格执行。

2. YX食品饮料企业现有成本控制方法

YX食品饮料公司在对成本进行控制时主要采取传统的成本控制方法, 其具体的方法有以下几种:第一, 将本期发生的实际成本与活动发生前的预算成本进行对比, 具体的做法是将企业当年所发生的实际成本与当年年初编著的预算情况来比较, 若发现实际的成本比预算的超出了很多, 则对超支部分的活动进行详细分析, 找出其超支的原因就能更容易掌握公司在生产产品中遇到的相关问题。第二, 进行每年度发生总成本的纵向比较, 企业把今年生产产生的总成本与去年同期产品生产的总成本进行比较分析, 比较之后若发现今年成本高于或低于去年同期产品的成本, 就需要进一步分析成本增加和减少的原因, 增加成本的环节如果是生产不必要的环节, 企业应当及时纠正、避免。减少的环节应积极总结经验, 加强推广。第三, 企业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成本进行控制, 通过确定产品成本的相关责任部门, 则需要相关问题部门来进行负责, 找出原因马上改正。以上这三种方法是企业进行成本控制的主要政策, 在此基础上为了使企业成本能够得到更好的管理, 需要控制和分析生产中的各个环节。

五、YX食品饮料公司现有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 对生产过程缺乏价值分析

YX食品饮料公司采用传统的成本控制管理方法, 只会依靠节约来压缩成本, 实际上成本控制的核心是对要素源的优化和配置。因为从成本管理方法的角度来看, 能缩减生产成本的节约办法非常有限, 并且可以降低的成本数量更是少之又少。不能否认的是, 一味地追求生产成本的降低会直接影响到生产效果和产品质量。只看重生产质量合格条件下的数量标准, 保证不产生定额以外的成本消耗, 并没有考虑到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分析, 没有根据价值分析进行资源的优化, 成本降低的幅度自然很小, 没有实现生产的高效率、高效益, 因此企业在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下并不占优势。

2. 成本核算不精确

在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水平的发展下, YX食品饮料公司生产环境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原有的成本信息更是受到严峻的考验。生产成本在传统成本法下划分成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相比于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可以很清晰明了地被归集到相应的产品成本中, 而间接成本费用要想归集到相应的产品成本对象中就比较困难。所以, 制定一系列的成本分配标准进而对生产成本进行严格而统一的分配是很有必要的。那么制定分配标准、选取分配指标对间接费用的分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选取的分配标准和企业发生的间接费用具有很好的因果关系, 那么当归集间接费用到产品中时则会更加准确、合理, 企业的成本信息也会更加真实。但是若因果关系不明确的话反而会使间接费用分配不准确, 使企业的成本信息产生失真现象。

3. 成本控制标准单一

在YX食品饮料公司传统的成本控制中, 间接成本所占的比重比较小, 因此在最终的产品成本确定中不会受到间接成本太大的影响。以成本效益原则作为出发点, 选用工时作为间接费用分配的唯一标准是符合常理的。传统成本控制不能有效地激励和监督成本控制的标准, 因为传统控制成本只注重产品本身的成本控制, 而间接费用的分配过于单一, 只有生产工时这一个分配依据。所以传统的成本控制标准根本起不到监督与激励的作用, 无法平衡两者之间的矛盾。如果标准制定过于苛刻会让员工失去积极性, 但如果标准制定得过于松那么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也就起不到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作用, 若更低的话或许会起到反作用。另外, 单一固定的分配标准只是为了在设定时更加简单和便捷, 因为当时技术不成熟, 还处在逐渐摸索经验的过程中, 这种情况下只能总结出的便于操作和执行的分配标准。在间接费用作为总成本中一个小部分的前提下, 产品成本控制的真实性几乎不受其分配标准的影响, 而且间接费用分配标准的设定也是有一定帮助的, 不能被忽略。但是当前信息时代发展迅速, 总成本中制造费用的比例逐渐在升高, 单一分配标准的不足越来越明显了。

六、作业成本法与标准成本法融合下的成本控制设计

随着企业生产水平日益提高, 工艺流程的不断改进, 产品产生环节复杂所产生的间接成本所占总成本比率越来越大, 传统成本法也已不再符合成本核算精确度的要求, 这些间接费用也是产品成本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若还采用传统的方法对成本进行核算和控制的话, 会影响企业在成本相关方面的政策制定。这也促使了YX食品饮料公司利用作业成本法与标准成本法融合来进行基于作业的标准成本法管理。

YX食品饮料公司把作业成本的思想理论融入到标准成本法当中, 将其核算方法作为生产费用核算的依据, 制定出合理的标准作业成本, 与实际作业成本进行比较, 找出造成成本差异的相关原因, 在基于作业的标准成本法下, 标准作业成本主要构成因素就是标准作业量和标准作业价格。标准作业量主要由研发部门产品生产计划书所决定, 而标准成本价格是在产品的生产之初, 由公司的采购部门、财务部门通过市场调研、多方询价等很多方式制定出来的。从成本的角度上考虑, 通过新的成本控制方法, 使企业形成具有战略性、系统性的新成本管理模式。制定标准成本就成为企业最主要的目标, 也是科学化管理的体现, 为企业提供长期决策的支持。

基于作业标准成本法的实施流程如图1所示。

(1) 在标准成本法的思想上, 直接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上采用标准成本法进行量化, 根据标准价格和标准数量计算出直接材料成本, 根据小时工资和单位制造工时计算出直接人工成本。

(2) 在作业成本法的思想上, 利用作业来对产品进行分解, 将生产过程中的各类作业进行分类, 成立相应的作业中心, 生产费用重新分配, 进入各个作业中心, 然后确定标准作业分配率和作业动因数量。

(3) 在标准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的结合上, 通过标准成本法确定的直接材料成本和直接人工成本, 通过作业成本法确定的制造费用, 将其相加就得出产品的标准成本, 再记录实际发生时所产生的成本费用, 进行比较, 计算出成本差异并进行分析。

七、作业成本法与标准成本法融合下的制造费用分配

YX公司在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这两部分上按现有成本法的分配准则进行分配, 而在制造费用分配上, 通过作业分成若干个成本库, 根据企业的成本驱动数据的信息得出作业基础标准成本, 从而确定出单位标准作业成本。

在制造费用的分配上, 采用作业成本管理的思想作为基础, YX公司内部团队通过大量收集来自不同部门支持作业的相关信息, 进行总结和归纳, 得出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类作业, 再根据其性质的不同, 划分并建立各个作业中心, 明确记录每类作业所消耗的资源总量, 对制造费用合理分配, 并且建立相关的作业成本库, 下一步就是收集每步生产中的作业动因情况, 根据作业成本库和作业动因情况来确定每一项作业的标准分配率, 只要把上述的这些事前准备做好, 就更有利于实施新的成本核算方法, 更好地对企业成本进行控制。

为了能够制定出合理的标准作业成本, 在作业成本法的指导思想下, YX公司收集出与作业流程有关的成本信息, 进行作业分配, 每项作业的性质不尽相同, 会被分为产量级和批次级作业。产量级作业动因会随着产量的变动而正比例变动, 批次级作业动因跟随产品投产批次的次数而正比例变动。

八、应用评价

作业标准成本制度的应用为YX食品饮料公司的管理带来很大的帮助, 在成本费用控制方面不断进行优化。YX食品饮料公司通过应用作业的标准成本法, 对生产的各个环节给予更密切的关注, 设置了相应作业中心消耗资源的标准价格和标准用量, 这样就可以对构成成本的要素进行分析, 更清晰地找出产生差异之处, 使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在可控制的范畴之内。YX食品饮料公司在生产产品时, 会出现消耗资源但是不会产生价值的作业环节, 在制定作业的标准成本时, 会对生产的流程进行重新的整理, 就会发现并纠正影响效率的不足之处, 例如每个加工环节多余的等待时间、设备检测和维护的无用时间等等, 就会节省相应作业的资源耗费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生产水平。企业在实施作业标准成本法之后, 会得到更加精准的成本信息资料, 对产品的定价就会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这个定价将直接关系到企业以后的销售情况和利润收入。在预算管理方面, 企业一直使用的是全面预算管理政策, 但是由于缺乏标准的参考, 历史的成本数据并不是能完全真实地反映企业成本情况, 所以在借鉴历史数据的情况下, 企业的预算编制和控制都不是很到位, 但在引入作业的标准成本法之后, 企业就会发现在大量数据背后真实的生产和经营情况, 通过计算得出差异再进行分析, 使得预算数据的真实性大大提高, 从而更利于企业预算的编制和控制。

九、结论

随着标准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研究的不断深入, 二者的结合会给企业带来更全面的成本信息, 在未来还需要不断地进行优化, 通过企业不断的实践应用,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建立科学、适用的成本控制体系, 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 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竞争力水平。

摘要:随着企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升高, 企业的生产过程更加复杂、多样化, 产品的成本结构慢慢的开始变化, 以材料和人工为主的直接费用所占的比重开始变小, 而其他附加的间接费用所占比重却不断的增加, 如果仍然以传统的人工或机器工时来分配这些与生产制造产品无直接关系的间接费用, 必然会因为无法解释成本产生的根本原因, 而不能恰当地计算出成本, 最终不能够准确并有效地控制或改善成本, 这样一来就使企业管理者对成本的控制、管理更加的困难。本文以标准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为基础, 研究两者的融合, 结合二者的优点, 加以完善, 并在某食品饮料企业中进行实例应用, 建设性地提出了新的成本控制管理模式, 以求达到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准确的信息, 使得企业最大化的降低成本。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标准成本法,融合

参考文献

[1]钱嘏俊.企业运营中标准成本法的优势[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4, (15) :46-57.

[2]郑颖蕊.作业成本法与标准成本法企业的结合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 2015, (12) :23-27.

[3]苏朦, 杨秀罗.标准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的结合应用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2, 2 (3) :93-96.

[4]卜夕桐.食品企业作业基础预算管理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 2014.

[5]詹合霞.基于作业成本法的企业控制成本体系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 2013.

[6]郭敏捷.基于作业流程的标准成本法在制造业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 2014.

[7]刘红波.基于作业的标准成本法在LZ公司的应用研究[D].河北大学, 2013.

[8]隋晖.作业成本法在×企业产品成本核算的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 2012.

[9]杨青, 杨郁华.浅析标准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相结合的成本管理[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03) .

[10]党晓峰.作业成本法在绍兴中小纺织企业的应用——以K织造厂为例[J].财会月刊, 2011 (23) .

[11]王丹丹, 蒋德启.标准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的比较与融合[J].经营管理者, 2011 (08) .

上一篇:的校园禁毒工作计划下一篇:《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