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茶饮料生产工艺

2024-05-15

绿茶饮料生产工艺(共10篇)

绿茶饮料生产工艺 篇1

绿茶饮料生产工艺

一、实验目的:掌握绿茶饮料生产基本工艺,提高动手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

合;

二、材料和用具:

1、用具:夹层锅(也可用一般锅代替)、灭菌过、玻璃瓶(铁盖)、桶和

台秤、电磁炉等;

2、原料:绿茶(或花茶)、去离子水(茶:水=1:100)、白砂糖4%、蜂

蜜1%、绿茶香精0.005%、维生素C0.03%(立即饮用也可不加);

三、工艺流程:去离子水加热至90℃→加入茶叶(用两层以上纱布包好)→浸提10min→

萃取液→过滤→冷却→调配(按比例加入糖、蜜、绿茶香精等,饮料甜度一般在7-8度,可以用折光仪测;)→搅拌均匀→过滤→加热至90℃→灌装→杀菌(115-121℃)10-15min→冷却(成品);

绿茶饮料生产工艺 篇2

1 名优绿茶历史

绿茶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一类茶。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看, 绿茶最早起源于巴地 (今川北、陕南一带) 。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 当年周武王伐纣时, 巴人为了犒劳周武王的军队, 就曾有“献茶”。通过信史《华阳国志》, 可以认定:在西周时代, 川北、陕南一带的巴人就已开始在园中人工栽培茶叶。因此, 可认为种茶的历史可追溯到3 000a以前的巴人[2,3]。在1 000多a前的唐朝, 我国已采用蒸青的方法加工绿茶, 被称为“蒸青团茶”。其制法是先将茶树上采来的鲜叶放入锅内进行蒸煮, 然后将其捣碎制成饼状, 在穿孔烘干, 以便收藏引用[4]。其中比较出名的蒸青团茶有龙凤团茶、顾渚紫笋等。

到了宋朝元朝的时候, 将蒸青团茶改进为蒸青散茶。明朝的时候, 又进一步发明了炒青的制法, 这样可以利用干热来发挥茶叶的香气, 是绿茶的品质有了更大的提高。明朝许次纡的《茶疏》中写道“生茶初摘, 香气未透, 必借火力以发其香。然性不耐劳, 炒不宜久。多取入铛, 则手力不匀, 久于铛中, 过熟而香散矣。甚且枯焦, 尚堪烹点”。闻龙的《茶笺》中更详细的讲述了绿茶炒制方法:“炒时须一人从旁扇之.以祛热气。否则黄色, 香味俱减, 予所亲试。扇者色翠, 不扇色黄。炒起出铛时, 置大瓷盘中, 仍须急扇, 令执气稍退。以手重揉之, 再散入铛, 文火炒干, 人焙。盖揉则其津上浮, 点时香味易出。田子以生晒不炒不揉者为佳, 亦未之试耳”[5,6]。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的绿茶制法继承发扬了传统的炒制技术, 并由手工的生产方式逐渐实现机械化生产。使产量和品质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也使我国的名优绿茶有了新的发展。

2 名优绿茶的加工工艺

名优绿茶的形、质特异, 按照它的形状特点可以分为九大类型:扁形、条形、针形、卷曲形、圆形、芽形、片形、尖形和束形。不同形状的茶叶对鲜叶和加工工艺的要求也不同。绿茶一般分为杀青、揉捻、干燥3个阶段, 不同类型的绿茶对于工艺也有不同。

2.1 鲜叶要求

合格的鲜叶原料是制作高品质名优绿茶的基础。一般来说名优绿茶要求芽叶幼嫩, 有的要求一芽一叶, 有的要求一芽二叶初展, 也有要求只采幼嫩单芽。而且鲜叶要保持新鲜, 装茶的容器透气性要好, 摊叶要注意时间, 以防止鲜叶发热变红。同时, 要注意鲜叶的匀度和净度, 要做到大小规格均匀、净度好, 不带鱼叶、老叶、老梗等。

2.2 杀青

杀青是形成和提高绿茶品质的关键加工工序。其主要目的是破坏酶的活性, 制止多酚类物质的酶促氧化;同时, 散发部分青气、发展茶香;改变鲜叶中内含成分的性质, 促进形成绿茶应有的色、香、味;而且还通过蒸发部分水分, 使叶质变为柔软, 增加韧性, 便于揉捻造型[7]。

2.2.1 杀青技术管理

杀青品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干茶的质量, 抓好杀青叶的技术管理, 是绿茶加工的重要环节之一。

2.2.1. 1 温度

杀青对叶温的要求有一定的范围。高温杀青的主要标志就是在短时间内使叶温达到80℃以上, 以尽快抑制酶活性, 同时散发部分青气。但是锅温的高低又与投叶量密切相关。一般投叶量越多, 锅温要求越高;投叶量越少, 则锅温相对可以稍低。

2.2.1. 2 投叶量

一般嫩叶、雨水叶含水量相对较高, 投叶量宜少;而老叶等含水量较少, 投叶量可适当增加。如果投叶量过多, 就可能会产生杀青不透, 出现红梗红叶;投叶量过少而锅温又较高, 则会出现焦边、焦叶和爆点现象, 产生焦味, 影响杀青质量。

2.2.1. 3 杀青时间

杀青要求“高温、短时”, 在极短的时间内达到钝化酶活性的目的。一般杀青技术要求叶温在1~2 min内升高到80℃以上, 最长不能超过3~4min, 否则就会出现红梗、红叶。

2.2.2 杀青原则

杀青时讲究“高温杀青, 先高后低;抛闷结合, 多抛少闷;老叶嫩杀, 嫩叶老杀”的原则[8]。

2.2.3 杀青程度

杀青适度的标志是:叶色暗绿、梗弯曲不断;青气消失, 略带茶香;手捏叶质柔软, 略有黏性;手捏叶子成团, 略有弹性。杀青不足, 青气未除尽, 滋味薄涩, 而且容易产生红梗、红叶;杀青过头, 杀青叶色泽变黄, 香气钝熟或出现焦味, 滋味不正。

2.3 揉捻

揉捻的目的是为了卷紧茶条、缩小体积, 有利于炒干成条, 适当破坏叶片组织, 使茶叶内含成分容易泡出且耐冲泡。

2.揉捻技术管理

老叶热揉, 嫩叶冷揉。老叶含较多的纤维素、糖、淀粉等物质, 在一定含水量范围内, 其黏稠性会随温度上升而提高。此外, 叶片越老其角质层越厚, 冷揉不易成条, 应采用热揉。嫩叶纤维素含量低, 又有较多的果胶等物质, 揉捻时容易成条, 一般采用冷揉[9,10]。揉捻一般遵循“先轻后重, 逐步加压, 轻重交替, 最后不加压”的原则;同时在加压适当的前提下, 时间必须保证, 要求揉透而不断碎, 既成条又不损毫尖。同时, 要注意投叶量要适宜, 投叶量过多, 使杀青叶在揉桶内翻转困难, 揉捻不匀, 条索不紧, 产生扁碎茶;投叶量过少, 导致松散条过多, 起不到揉捻应有的作用。

2 揉捻程度

首先达到揉捻均匀。三级以上原料成条率要求在80%以上, 三级以下的原料则要求在60%以上;同时组织破碎率一般为45%~55%[11];茶汁黏附在揉捻叶表面, 手摸有湿润粘手的感觉。

2.4 干燥

绿茶干燥采用分次烘干, 温度先高后低, 中后期做到低温长炒, 这样做成的干茶色泽绿润, 香气鲜爽清高, 汤色清澈, 叶底鲜翠。同时分次干燥, 能促使茶叶均匀于透, 对提高品质也有一定的好处。

3 名优绿茶代表介绍

3.1 西湖龙井茶

西湖龙井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属于扁形绿茶。有“四绝”:色绿、香郁、味甘、形美。

西湖龙井的炒制工艺分为青锅和辉锅2道工序。当炒锅加热到80~100℃时, 投入100~150 g摊放叶, 以抖、搭、抹、捺的手法交替进行, 达到茶梗干瘪, 外形扁平的程度, 含水率约25%。青锅叶出锅后立即簸去片、末, 降低叶温。分筛摊凉40~60 min后进行辉炒, 以搭、抓、挺、捺及磨为主。开始搭炒7~8 min, 在提高温度到80~90℃, 改用抹、推手法, 使茶叶磨光扁平, 茸毛脱落, 叶质干硬时, 降温到50℃左右, 改为荡炒。辉炒约20 min, 使茶条扁平光滑, 干硬一致, 含水量3%~4%[11,12]。

3.2 洞庭碧螺春

洞庭碧螺春属于螺形绿茶, 炒制工艺分为杀青、揉捻、搓团及干燥。

当锅温190~200℃时, 投叶500 g左右, 以抖为主, 双手翻炒, 做到捞净、抖散、杀匀、杀透、无红梗无红叶、无烟焦叶, 历时3~5 min。锅温70~75℃, 采用抖、炒、揉3种手法交替进行, 边抖, 边炒, 边揉, 随着茶叶水分的减少, 条索逐渐形成。炒时手握茶叶松紧应适度。当茶叶干度达六、七成干, 时间约10 min左右, 继续降低锅温转入搓团显毫过程。历时12~15 min左右。搓团显毫是形成形状卷曲似螺、茸毫满披的关键过程。锅温50~60℃, 边炒边用双手用力地将全部茶叶揉搓成数个小团, 不时抖散, 反复多次, 搓至条形卷曲, 茸毫显露, 达八成干左右时, 进入烘干过程。采用轻揉、轻炒手法, 达到固定形状, 继续显毫, 蒸发水分的目的。当九成干左右时, 起锅将茶叶摊放在桑皮纸上, 连纸放在锅上文火烘至足干。锅温约30~40℃, 文火烘到足干, 再包装贮藏[13,14,15]。

3.3 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主要有3道制作工序:杀青、揉捻和烘焙, 各级毛峰都采用传统手工制作。杀青的要求有:单手翻炒, 手势要轻, 翻炒要快, 扬得要高, 撒的要开, 捞得要净。炒至芽叶柔软, 光泽褪去, 青气散失, 茶香显露即可。特级和一级原料杀青适度时, 继续在锅中进行轻揉和理条;二、三级原料杀青后立即起锅, 散热、轻揉。揉捻时掌握宜慢不宜快, 宜轻不宜重, 边揉边抖的诀窍, 以保持芽叶的完整, 并使白毫显露, 色泽绿润。烘焙分为初烘、足烘和复火三个部分, 边烘边翻, 且翻叶要勤, 摊叶要匀, 操作要轻, 火温要稳。前两次烘焙之间摊晾一次, 最后复火一次, 起锅后趁热装入铁筒, 封口贮存。

中国名优绿茶及其加工工艺 篇3

摘 要 绿茶属于不发酵茶,我国绿茶历史悠久,名优绿茶种类繁多,工艺考究独特,通过了解绿茶发展历史,探究绿茶的制作工艺,并对代表性的名优绿茶加以研究,可以增进对中国名优绿茶的了解,以更好地提高名优绿茶品质。

关键词 名优绿茶;历史;制作工艺

中图分类号:TS27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4--03

绿茶是中国的主要茶类之一,年产量在10万吨左右,位居全国六大初制茶之首。它历史悠久,品质优异,产区广泛,产量高。河南省、贵州省、江西省、安徽省、浙江省、江苏省、四川省、陕西省(陕南省)、湖南省、湖北省、广西省及福建省是我国的绿茶主产省份[1]。

1 名优绿茶历史

绿茶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一类茶。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看,绿茶最早起源于巴地(今川北、陕南一带)。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当年周武王伐纣时,巴人为了犒劳周武王的军队,就曾有“献茶”。通过信史《华阳国志》,可以认定:在西周时代,川北、陕南一带的巴人就已开始在园中人工栽培茶叶。因此,可认为种茶的历史可追溯到3 000 a以前的巴人[2,3]。在1 000多a前的唐朝,我国已采用蒸青的方法加工绿茶,被称为“蒸青团茶”。其制法是先将茶树上采来的鲜叶放入锅内进行蒸煮,然后将其捣碎制成饼状,在穿孔烘干,以便收藏引用[4]。其中比较出名的蒸青团茶有龙凤团茶、顾渚紫笋等。

到了宋朝元朝的时候,将蒸青团茶改进为蒸青散茶。明朝的时候,又进一步发明了炒青的制法,这样可以利用干热来发挥茶叶的香气,是绿茶的品质有了更大的提高。明朝许次纡的《茶疏》中写道“生茶初摘,香气未透,必借火力以发其香。然性不耐劳,炒不宜久。多取入铛,则手力不匀,久于铛中,过熟而香散矣。甚且枯焦,尚堪烹点”。闻龙的《茶笺》中更详细的讲述了绿茶炒制方法:“炒时须一人从旁扇之.以祛热气。否则黄色,香味俱减,予所亲试。扇者色翠,不扇色黄。炒起出铛时,置大瓷盘中,仍须急扇,令执气稍退。以手重揉之,再散入铛,文火炒干,人焙。盖揉则其津上浮,点时香味易出。田子以生晒不炒不揉者为佳,亦未之试耳”[5,6]。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绿茶制法继承发扬了传统的炒制技术,并由手工的生产方式逐渐实现机械化生产。使产量和品质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也使我国的名优绿茶有了新的发展。

2 名优绿茶的加工工艺

名优绿茶的形、质特异,按照它的形状特点可以分为九大类型:扁形、条形、针形、卷曲形、圆形、芽形、片形、尖形和束形。不同形状的茶叶对鲜叶和加工工艺的要求也不同。绿茶一般分为杀青、揉捻、干燥3个阶段,不同类型的绿茶对于工艺也有不同。

2.1 鲜叶要求

合格的鲜叶原料是制作高品质名优绿茶的基础。一般来说名优绿茶要求芽叶幼嫩,有的要求一芽一叶,有的要求一芽二叶初展,也有要求只采幼嫩单芽。而且鲜叶要保持新鲜,装茶的容器透气性要好,摊叶要注意时间,以防止鲜叶发热变红。同时,要注意鲜叶的匀度和净度,要做到大小规格均匀、净度好,不带鱼叶、老叶、老梗等。

2.2 杀青

杀青是形成和提高绿茶品质的关键加工工序。其主要目的是破坏酶的活性,制止多酚类物质的酶促氧化;同时,散发部分青气、发展茶香;改变鲜叶中内含成分的性质,促进形成绿茶应有的色、香、味;而且还通过蒸发部分水分,使叶质变为柔软,增加韧性,便于揉捻造型[7]。

2.2.1 杀青技术管理

杀青品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干茶的质量,抓好杀青叶的技术管理,是绿茶加工的重要环节之一。

2.2.1.1 温度

杀青对叶温的要求有一定的范围。高温杀青的主要标志就是在短时间内使叶温达到80℃以上,以尽快抑制酶活性,同时散发部分青气。但是锅温的高低又与投叶量密切相关。一般投叶量越多,锅温要求越高;投叶量越少,则锅温相对可以稍低。

2.2.1.2 投叶量

一般嫩叶、雨水叶含水量相对较高,投叶量宜少;而老叶等含水量较少,投叶量可适当增加。如果投叶量过多,就可能会产生杀青不透,出现红梗红叶;投叶量过少而锅温又较高,则会出现焦边、焦叶和爆点现象,产生焦味,影响杀青质量。

2.2.1.3 杀青时间

杀青要求“高温、短时”,在极短的时间内达到钝化酶活性的目的。一般杀青技术要求叶温在1~2 min内升高到80℃以上,最长不能超过3~4 min,否则就会出现红梗、红叶。

2.2.2 杀青原则

杀青时讲究“高温杀青,先高后低;抛闷结合,多抛少闷;老叶嫩杀,嫩叶老杀”的原则[8]。

2.2.3 杀青程度

杀青适度的标志是:叶色暗绿、梗弯曲不断;青气消失,略带茶香;手捏叶质柔软,略有黏性;手捏叶子成团,略有弹性。杀青不足,青气未除尽,滋味薄涩,而且容易产生红梗、红叶;杀青过头,杀青叶色泽变黄,香气钝熟或出现焦味,滋味不正。

2.3 揉捻

揉捻的目的是为了卷紧茶条、缩小体积,有利于炒干成条,适当破坏叶片组织,使茶叶内含成分容易泡出且耐冲泡。

2.揉捻技术管理

老叶热揉,嫩叶冷揉。老叶含较多的纤维素、糖、淀粉等物质,在一定含水量范围内,其黏稠性会随温度上升而提高。此外,叶片越老其角质层越厚,冷揉不易成条,应采用热揉。嫩叶纤维素含量低,又有较多的果胶等物质,揉捻时容易成条,一般采用冷揉[9,10]。揉捻一般遵循“先轻后重,逐步加压,轻重交替,最后不加压”的原则;同时在加压适当的前提下,时间必须保证,要求揉透而不断碎,既成条又不损毫尖。同时,要注意投叶量要适宜,投叶量过多,使杀青叶在揉桶内翻转困难,揉捻不匀,条索不紧,产生扁碎茶;投叶量过少,导致松散条过多,起不到揉捻应有的作用。endprint

2 揉捻程度

首先达到揉捻均匀。三级以上原料成条率要求在80%以上,三级以下的原料则要求在60%以上;同时组织破碎率一般为45%~55%[11];茶汁黏附在揉捻叶表面,手摸有湿润粘手的感觉。

2.4 干燥

绿茶干燥采用分次烘干,温度先高后低,中后期做到低温长炒,这样做成的干茶色泽绿润,香气鲜爽清高,汤色清澈,叶底鲜翠。同时分次干燥,能促使茶叶均匀于透,对提高品质也有一定的好处。

3 名优绿茶代表介绍

3.1 西湖龙井茶

西湖龙井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扁形绿茶。有“四绝”:色绿、香郁、味甘、形美。

西湖龙井的炒制工艺分为青锅和辉锅2道工序。当炒锅加热到80~100℃时,投入100~150 g摊放叶,以抖、搭、抹、捺的手法交替进行,达到茶梗干瘪,外形扁平的程度,含水率约25%。青锅叶出锅后立即簸去片、末,降低叶温。分筛摊凉40~60 min后进行辉炒,以搭、抓、挺、捺及磨为主。开始搭炒7~8 min,在提高温度到80~90℃,改用抹、推手法,使茶叶磨光扁平,茸毛脱落,叶质干硬时,降温到50℃左右,改为荡炒。辉炒约20 min,使茶条扁平光滑,干硬一致,含水量3%~4%[11,12]。

3.2 洞庭碧螺春

洞庭碧螺春属于螺形绿茶,炒制工艺分为杀青、揉捻、搓团及干燥。

当锅温190~200℃时,投叶500 g左右,以抖为主,双手翻炒,做到捞净、抖散、杀匀、杀透、无红梗无红叶、无烟焦叶,历时3~5 min。锅温70~75℃,采用抖、炒、揉3种手法交替进行,边抖,边炒,边揉,随着茶叶水分的减少,条索逐渐形成。炒时手握茶叶松紧应适度。当茶叶干度达六、七成干,时间约10 min左右,继续降低锅温转入搓团显毫过程。历时12~15 min左右。搓团显毫是形成形状卷曲似螺、茸毫满披的关键过程。锅温50~60℃,边炒边用双手用力地将全部茶叶揉搓成数个小团,不时抖散,反复多次,搓至条形卷曲,茸毫显露,达八成干左右时,进入烘干过程。采用轻揉、轻炒手法,达到固定形状,继续显毫,蒸发水分的目的。当九成干左右时,起锅将茶叶摊放在桑皮纸上,连纸放在锅上文火烘至足干。锅温约30~40℃,文火烘到足干,再包装贮藏[13-15]。

3.3 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主要有3道制作工序:杀青、揉捻和烘焙,各级毛峰都采用传统手工制作。杀青的要求有:单手翻炒,手势要轻,翻炒要快,扬得要高,撒的要开,捞得要净。炒至芽叶柔软,光泽褪去,青气散失,茶香显露即可。特级和一级原料 杀青适度时,继续在锅中进行轻揉和理条;二、三级原料杀青后立即起锅,散热、轻揉。揉捻时掌握宜慢不宜快,宜轻不宜重,边揉边抖的诀窍,以保持芽叶的完整,并使白毫显露,色泽绿润。烘焙分为初烘、足烘和复火三个部分,边烘边翻,且翻叶要勤,摊叶要匀,操作要轻,火温要稳。前两次烘焙之间摊晾一次,最后复火一次,起锅后趁热装入铁筒,封口贮存。

绿茶作为最早出现的茶类,有着悠久的历史,通过不断的改良和创新使绿茶的品质得到不断提高,名优绿茶的种类也非常丰富。如今绿茶仍然占据市场的主要地位,应积极探索和完善绿茶的制作工艺以及品种培育,以更好地提升我国名优绿茶的品质。

参考文献

[1]赵和涛.我国茶类发展与饮茶方式演变[J].农业考古,1991,(2):193-195.

[2]刘勤晋.茶文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38-39.

[3]张忠良.中国世界茶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379-381.

[4]陈椽.制茶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79:156-170.

[5]张敏星,王登良,陈文品.绿茶制造技术理论的发展概况[J].广东茶业,2012(5):17-19.

[6]王贯海.绿茶加工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19):15-16.

[7]倪德江.名优绿茶杀青工艺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0,(6):592-594.

[8]赵先明.名优绿茶标准化交工技术研究[J].宜宾科技,2001,(2):36-41.

[9]徐裕国.揉捻对条形绿茶外形及品质的影响[J].贵州茶叶,2000,(3):28-29.

[10]杨远庆.绿茶揉捻过程中成条率和细胞破损率的动态变化[J].贵州农业科学,2000,(5):11-13.

[11]徐正炳.中国名优茶加工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1:37-38

[12]罗龙新.名优绿茶的加工手法及工艺流程(续)[J].中国茶叶,1995,(1):18-19.

[13]殷建平.名优绿茶工艺与合理应用[J].茶叶通讯,1997,(1):43-44.

[14]司辉清,庞晓莉,刘建军,等. 机制针形名优绿茶工艺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370-373.

[15]殷建平,刘霞林,谭正初.机制名优绿茶工艺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J]. 茶叶通讯,1999,(1):28-33.

绿茶饮料生产工艺 篇4

厌氧―好氧工艺处理饮料生产废水的工程应用

摘要:文章介绍了采用厌氧-好氧工艺处理某饮料厂生产废水的工程设计、工艺调试.在高浓度废水COD浓度为13830 mg/L、生活污水COD浓度为229 mg/L时,出水COD小于60 mg/L,达到<广东省地方标准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第二时段)一级标准.实践证明:该处理工艺可行,处理效率高,运行稳定、可靠安全、管理与维护方便.作 者:章生卫    郭晓磊    Zhang Shengwei    Guo Xiaolei  作者单位:广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广东,广州,510620 期 刊:广东化工   Journal:GUANGDONG CHEMICAL INDUSTRY 年,卷(期):, 37(4) 分类号:X5 关键词:饮料废水    厌氧    好氧   

果汁生产工艺 篇5

一、工艺简述

浓缩苹果清汁/浓缩苹果浊汁工艺流程:

(1)原料预检:查验准备进入厂区的原料果来源、车辆的卫生,特别要查验有无原料果有无“苹果供需保证协议”,对无此证明的原料果拒绝收购。

(2)原料接收:查验运入厂的原料果的来源、品质、杂质等,特别要查验有无原料果“苹果供需保证协议”,对无此证明的原料果拒绝收购。抽样查看原料果腐烂程度,腐烂率超过7%的拒收。

(3)果槽:原料要做到先卸先加工的原则,缩短原料果在果槽内的停留时间。运果车辆尽量靠近果槽,卸原料时要求装卸工做到文明卸车,不要将原料散落到果槽旁的路面上。禁止将果槽旁路面上的原料捡到果槽沟内,而应用编织袋收集起来同车间捡出的烂原料果集中在一起。

(4)包装材料接收:包装材料进入公司,由合格供货商提供产品合格证等的相关证明材料,在经过生产科确认后填写入库单入库储存。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按照产品批号使用。

(5)包装材料储存:按照包装材料的储存要求,对包装材料进行分类单独储存在干燥整洁的仓库内,以备车间领取使用。

(6)酶制剂、活性炭等辅料接收:酶制剂、活性炭等辅料进入公司,由合格供货商提供产品合格证等的相关证明材料,在经过生产科确认后填写入库单入库储存。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按照产品批号使用。

(7)酶制剂、活性炭等辅料储存:按照包装材料上的储存要求,对酶制剂、活性炭、等辅料进行分类单独储存。酶制剂存放在整洁的低温库内,活性炭单独存放在整洁的仓库内,以备车间领取使用,要求存放的辅料均要堆放整齐,按先入库先发货的顺序发放辅料。

(8)水流输送:将原料果放入15m以上长的洗果槽,使原料果在洗果槽中随水流动以便达到冲洗目的,期间经沉淀池除去沙土,然后经提升并用净水喷淋将原料果送入传动式选果台。

(9)提升:原料果经搅龙提升进入拣果台。

(10)拣果:在拣果台上随着原料果的滚动将腐烂程度小于1/3的原料用刀削去,超过1/3的则拣出,拣选后的原料腐烂率要控制在10%以内,一般控制在5%以内,拣果台上的原料果成单层摆放,每条洗果线保证8个以上选果人员。

(11)刷果:经水浴波轮洗果机对原料果进行充分的刷洗。

(12)洗果喷淋:用自来水或果汁蒸发冷凝水对原料果表面进行喷淋清洗。

(13)提升:清洗后的原料果经提升机进入破碎机进行破碎。

(14)破碎:将洗净的原料果在刀片式破碎机内破碎成果浆进入浆料罐,然后由螺杆泵通过不锈钢管道输入榨汁机内。

(15)压榨:果浆通过榨汁机的挤压分成果汁和果渣,果渣由排渣装置运出车间转为非食品用途,果汁由收集管道流入振动筛。

(16)果渣排放:果浆经过压榨后,果渣通过铰龙输送出车间,由专车运送出厂区转作非食品用途。

(17)果汁收集槽:收集经过振动筛滤去较大颗粒非水溶性物质后的果汁。

(18)原汁罐:果汁收集槽中的果汁经泵通过不锈钢管道输送至原汁

罐,原汁罐中的果汁经泵通过不锈钢管道输送前巴氏杀菌器。

(19)前巴氏杀菌:果汁在前巴氏杀菌器加热到80℃进行果汁中酶的失活。返工品从该处添加。

(20)冷却:将经前巴氏杀菌的果汁迅速冷却至30℃。

(21)活性炭添加:冷却后的1吨果汁通过管道进入活性炭添加罐,按照产品色值要求加入适当比例的活性炭混合均匀,流入酶解罐。

(22)酶解:果汁在淀粉酶和果胶酶作用下,将淀粉和果胶分解成可溶性的小分子物质,酶解温度和时间分别是30℃和5h左右。

(23)酶解粗滤:用于过滤酶解澄清后果汁中的果肉等大颗粒不溶性物质。

(24)超滤:超滤装置的膜孔径为小于0.02μm。经过超滤除去果汁中的水不溶性物质和分子大于0.02μm的物质包括细菌等。

(25)树脂吸附:进入清汁罐的果汁泵入树脂吸咐系统进行色素吸附。(26)高温杀菌:脱色后的果汁经预热后升温达到80℃以上,保持30s以上,然后换热进入浓缩机浓缩。

(27)浓缩:通过蒸发器的加热蒸发,使果汁的可溶性固形物达到70Brix以上。

(28)纸板过滤:浓缩后的果汁传送到纸板过滤机进行过滤,然后直接传送到冷却装置。

(29)冰水冷却:将浓缩果汁在冷却装置中迅速降至50℃以下后由管道传送至批次罐中,搅拌均匀以备灌装。

(30)管道过滤:冷却后的浓缩果汁经过50目不锈钢管道过滤器过滤后传送至无菌灌装机。

(31)无菌灌装:利用灌装机口周围100℃蒸汽形成灭菌条件将果汁灌入无菌包装袋。灌装重量通过质量流量计控制。

(32)贴标铅封:灌装后产品加盖密封打铅封,并按照检测结果填写标签,贴于桶身上部。

(33)入库冷藏:产品经正确标识后浓缩苹果汁在10℃干净卫生的库房中保存。

(34)出库发货运输:按照发货要求将储存的果汁进行备货,同时对每桶果汁铅封和外包装桶的完整性进行检查。装箱封箱发货,检查铅封并记录铅封号。

二、工艺流程图(1)浓缩苹果清汁

原料→水流输送→螺旋提升→拣果→清洗→螺旋提升→沥水→破碎→浆料罐→果浆加热→果浆罐→榨汁→平衡罐→预浓缩(巴杀)→冷却→酶解→超滤循环罐→超滤→清汁罐→树脂吸附→脱酸→清汁罐→平衡罐→浓缩→冷却→成品罐→无菌灌装→封盖、贴标→成品库。

(2)浓缩苹果浊汁

生产部工艺员安全生产职责 篇6

在主管领导下,负责工艺、技术管理,按照“管工作,必须管安全”的原则,负责做好本岗位工艺、技术管理过程中的各项安全工作,对本岗位工艺、技术安全负直线责任。履行以下安全职责:

1.贯彻执行国家、集团公司及本公司安全生产方针、理念、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标准和规程。

2.落实本岗位“一岗一责”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负责检查考核本专业各级人员

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情况。

3.负责工艺技术安全生产,参与编制或修订的工艺技术操作规程,工艺技术指

标必须符合安全生产要求,对操作规程、工艺技术指标和工艺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和考核制定。

4.负责工艺技术方面的安全生产监督和考核,并对安全工作提出奖惩意见。

5.参加安全工作会议,分析安全生产动态,及时解决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会议内容的落实情况进行督办。

6.参加安全培训、应急演练等HSE基础工作,并检查生产单位对生产操作工的安全技术培训和考核情况。

7.参加工艺技术方面的检查,对提出、制定、落实事故隐患整改措施,及时整

改,并跟进整改完成情况。

8.发现不安全因素、险情和事故时,要正确处理,立即报告主管领导,并通知

有关职能部门,防止事态扩大。

9.参加生产事故(非计划停工和跑、冒、串事故等)及因工艺技术原因引起的事故调查处理,参加其它报公司以上事故的调查处理,并落实“四不放过”原则。

10.贯彻执行工艺管理制度规定,杜绝或减少非计划停工和跑冒串事故,实现安

稳长满优生产。

11.遵守公司劳动纪律,上岗必须按规定着装,认真执行本单位干部值班制度,积极参加安全生产活动,总结交流安全生产经验。

12.若因本人不在,由主管领导授权他人代行其部分职责。

绿茶粉加工工艺分析与研究 篇7

1超微细绿茶粉、速溶绿茶粉、抹茶的作用

超微细绿茶粉采用的是幼嫩茶鲜叶经过脱水晾干和保色处理后,将绿茶粉碎成粉末,不但可以直接饮用,还可以应用于茶叶食品加工,长时间保持原有的风味和鲜度;速溶绿茶粉是绿茶经过浓缩、晾干、提取而成,优质的速溶茶虽然没有了茶叶的形状,但几乎是完全保存了茶叶原有的色、香、味,使茶叶中所容易形成的农药残留超标、重金属含量过高、杂质过多、不能直接溶于凉水等缺点得到改善;而抹茶虽然表面看上去呈绿色粉末状,但实质上不同于绿茶粉,与绿茶粉之间还存在着很大区别,国际上对“抹茶”的使用非常严格,禁止不恰当的抹茶使用方法,如果不是蒸青绿茶必须经过石磨碾磨加工而成的茶粉就不被称为抹茶,同时也不会被广泛使用。科学研究证明,食用茶粉可以有效减少内脏器官脂肪含量,将茶粉应用到肉类食品中可使肉类原有的风味和鲜度得到长时间保存;而添加到酸奶、面包、蛋糕、冰激凌等食品中不但颜色很独特,口感也是非常特别[1]。由于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所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变化,而茶粉以其本身丰富多样的种类和效果深受大家的喜爱。茶粉的保健效果在市场上非常有潜力,同时世界上各个饮料行业都很重视茶粉工业,开发绿茶粉产品,充分利用超微细绿茶粉、速溶绿茶粉以及抹茶自身的价值。

2超微细绿茶粉加工工艺方法

2.1球磨机超微粉碎法

球磨机超微粉碎法又称球磨法,是茶叶深层加工的新方式和新思路,虽然保留了绿茶中原有的氨基酸、咖啡因和水溶性多糖等含量,但在超微粉碎过程中也流失了一定的儿茶素和茶多酚。一些研究人员针对球磨机粉碎绿茶在生产速溶茶粉工艺过程中进行了深度研究,对茶粉粒度的球磨机参数造成影响的分别是球磨机转速、研磨时间和进料粒度。球磨机公转盘转速应为400 r/min,研磨时间应为15 h,球料比应为10∶1,进料粒度应为40目,这种条件下所产生的超微细绿茶粉粒度分布集中。球磨法加工工艺流程是茶叶→干燥(40度)→过筛→球磨机超微粉碎→超微绿茶粉。

2.2锤击法

锤击法主要是根据直棒锤击法进行锤击生产超微茶粉工艺,在应用过程中掌握技巧,控制粉碎程度。直棒锤击可以根据茶叶自身的嫩度对设备和粉碎时间进行有效调整,茶叶越老,粉碎时间越久。直棒锤击法超微粉碎最佳粉碎时间为30 min,茶叶量应投15 kg。直棒锤击法工艺流程是鲜叶摊放→护绿处理→滚筒杀青→揉捻→解块筛分→脱水干燥→直棒锤击→茶粉。

2.3破碎法

破碎法是利用低温进行生产速溶茶粉,其关键步骤是做好低温处理。纤维素是绿茶叶中最主要的成分,在粉碎时温度会逐渐升高,因此要采用冷冻介质为-40℃以下,对绿茶进行30~60 min的冷冻处理,其目的是使茶叶纤维结构及茶叶性质发生变化,以此提高破碎程度。由于此种方法在低温下进行处理,所以生产出来的粉末更具绿茶本身原有的色、香、味。低温破碎法工艺流程是茶叶→筛选→干燥→低温处理→低温破碎→筛分→茶粉。

3速溶绿茶粉加工工艺方法

3.1浸提法

在溶剂中浸泡样品,将固体样品中所产生的组分提取出来,此种方法也称之为溶剂浸提法。这种速溶方法在加工中,速溶茶的品质和得率主要取决于茶叶破碎度、浸提温度、浸提时间和溶剂等。由于茶的香味是根据不同加工程序形成不同程度上的挥发,制造速溶茶的过程比较复杂,从而使提炼出来的茶味较淡、香气不够浓烈,而氨基酸和硒、氟等有效成分也有很大损失。速溶茶粉很容易受潮,因其密度较小,喷雾干燥系统在生产速溶茶粉过程中损失较多的热量,导致固形物回收率也非常低。采用低温真空浓缩方式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少热量的损失,同时也使茶叶香气的有效成分也相对减少。浸提法工艺流程是茶叶→浸泡→分离(一次茶汁)→茶渣→二次浸泡→分离(二次茶汁)→茶渣;一次茶汁、二次茶汁→混合→真空浓缩→喷雾干燥→茶粉。

3.2萃取法

萃取法是通过微波辅助提取技术利用不同组分,根据微波能力的差异使所要提出的某些组分被选择性加热,把需要提取的物质有效分离出来。此种方法提取的温度低,可以有效保存茶粉的香味,其工艺主要参数包括微波功率为640 W、萃取时间为120~150 s、乙醇溶剂浓度体积分数为50%和料液比为1∶15,浸提2次后,提取率可达36%[2]。微波萃取法工艺流程是原料筛选→粉碎过筛→微波萃取→提取(溶剂回收)→真空浓缩→喷雾干燥→茶粉。

3.3逆流提取法

逆流提取法是采用超声连续逆流产生粒度较小的速溶茶粉,大大增加了茶粉中茶多酚的含量。多段连续逆流提取技术主要控制工艺参数是提取时间和温度、超声功率及料液比;卧螺分离主要控制离心机转速和差速;膜过滤应采用陶瓷膜微滤,可随着膜孔径的减小使茶汤变得更清澈,而茶多酚和咖啡碱等物质也会更多,味道更浓。超声逆流提取技术可以有效解决速溶茶香气低、得率低及滋味淡等问题。其工艺流程是绿茶叶→超声逆流连续提取→卧螺分离→膜过滤→膜浓缩→喷雾干燥→速溶茶粉。

3.4双酶提取法

双酶提取法是采用蛋白酶和纤维素酶,两者组合浸泡提取速溶绿茶,在一定程度上明显改善了茶粉的质量,在保留原有香气的同时提升提取率,使速溶茶在冲泡后更加清爽可口。双酶的作用量应为蛋白酶900 U/g、纤维素酶400 U/g。两者同时融入到底物,温度在35~50℃,提取率可达到30%。双酶法工艺流程是酶浸提→灭酶→粗滤→离心分离→超滤膜分离→真空浓缩→真空干燥。

4结语

要想生产品质优越的茶粉,其步骤很重要,也很繁琐。虽然茶粉在初期阶段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生产的同时依然存在很多因素,比如香气变淡、味道变淡等问题还有待提升。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通过绿茶粉加工工艺技术不断改善,加工设备不断改进,在充足的条件下逐步将茶粉的质量提高,从而保持绿茶本身原有的香气和味道,避免绿茶在加工过程中减少损失,以及有效成分流失,以开创新方法提高茶粉的质量为目标,利用绿茶所包含的营养和保健效果为绿茶粉加工行业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

摘要:绿茶粉是经过茶菁原料加工厂简易加工、研磨、筛选后分成均匀且颜色鲜艳的粉状茶。这种绿茶粉凉水热水都可以冲泡,也可以用作食品添加剂、调色调味料及天然色素,其用途相当广泛。目前,国内外开发绿茶粉主要分为三大类:超微细绿茶粉、速溶绿茶粉和抹茶。为了促进我国茶粉行业的高效生产,满足茶粉行业稳定发展的需求,针对三大类绿茶粉的生产方法,对3种方法所生产的关键步骤和主要加工工艺技术进行分析与研究,为相关生产企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绿茶粉,加工技术,超微细绿茶粉,速溶绿茶粉,抹茶

参考文献

[1]李琳,刘天一.超微茶粉的制备与性能[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1(1):53-56.

连铸生产工艺的发展 篇8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特别是工业和基本建设的加速,促进了钢铁工业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钢铁消费和钢铁生产大国,粗钢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总量的比例分别由1992年的11.2%和11.9%跃升到2002年的20.1%和25.8%,2002年钢产量达到1.82亿t。由于连铸技术具有显著的高生产效率、高成材率、高质量和低成本的优点,近二三十年已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世界上大多数产钢国家的连铸比超过90%。

连铸技术对钢铁工业生产流程的变革、产品质量的提高和结构优化等方面起了革命性的作用。我国自1996年成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以来,连铸比逐年增加,2003年上半年连铸比已经达到了94.65%。

连铸即为连续铸钢(英文,Continuous Steel Casting)的简称。在钢铁厂生产各类钢铁产品过程中,使用钢水凝固成型有两种方法:传统的模铸法和连续铸钢法。而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欧美国家出现的连铸技术是一项把钢水直接浇注成形的先进技术。与传统方法相比,连铸技术具有大幅提高金属收得率和铸坯质量,节约能源等显著优势。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连铸技术作为主导技术逐步完善,并在世界各地主要产钢国得到大幅应用,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世界各主要产钢国已经实现了90%以上的连铸比。中国则在改革开放后才真正开始了对国外连铸技术的消化和移植;到九十年代初中国的连铸比仅为30%。

连续铸钢的具体流程为:钢水不断地通过水冷结晶器,凝成硬壳后从结晶器下方出口连续拉出,经喷水冷却,全部凝固后切成坯料的铸造工艺过程。统计数字显示,2002年我国连铸比为93.7%,2003年上半年全国连铸比达到94.65%,已超过了世界8970%平均连铸比的水平;我国连铸比已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连铸比将要达到饱和状态。全球已建成54流连铸-连轧生产线,年生产能力为5500万t;我国已建和在建13流生产线,年生产能力达到1400万t(见表2),占全球总产量的1/4;中国CSP钢产量(1050万t)与美国CSP产量(1000万t)相当。

提高连铸机拉速 连铸机拉速的提高受出结晶器坯壳厚度、液相穴长度(冶金长度)、二次冷却强度等因素的限制。要针对连铸机的不同情况,对连铸机进行高效化改造。小方坯连铸机高效化改造的核心就是提高拉速。拉速提高后,为了保证出结晶器坯壳不漏钢,其核心技术就是优化结晶器锥度,开发新型结晶器,包括:Concast的凸模结晶器(CONVEX MOLD);Danieli自适应结晶器(DANAM);VAI的钻石结晶器(DIAMOLD);Paul Wurth的多锥度结晶器。虽然结晶器名称不相同,但其实质就是使结晶器锥度与坯壳收缩相一致,不致于产生气隙而减慢传热,影响坯壳均匀性生长。小方坯铸机拉速的提高,表现为单流产量的提高。从世界连铸发展的历程来看,20世纪70、80、90年代连铸机的单流年产量分别为5~6、8~10、15~16万t。

我国钢材生产结构是长型材较多,板材比较低(约40%),反映在连铸机建设上是中小型钢厂建设小方坯连铸机较多。据统计,我国共建小方坯连铸机280台978流,年产量近6000万t,平均单流年产量约为6万t。与国外比较,连铸机生产率还较低。为提高连铸机生产率,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对旧有小方坯连铸机进行了高效化改造,如120mm×120mm方坯拉速由2.0m/min提高到3.0~4.0m/min,150mm×150mm方坯拉速由1.5m/min提高到2.5~3.0m/min。目前,我国不少钢厂的小方坯连铸机经过高效化改造后,单流年产量已达到15~20万t的国际水平。

板坯连铸机拉速的水平目前板坯厚度为200~250mm的拉速在1.6~2.0m/min左右,单流年产量达到200万t。如果说提高拉速是小方坯连铸机高效化的核心,那么板坯连铸机高效化的核心就是提高连铸机作业率。这是因为板坯连铸机的拉速受炉机匹配条件及铸机本身冶金长度的限制不可能有较大的变化,以及由于过高拉速所造成的漏钢危害,对板坯连铸机的影响远远高于小方坯连铸机。从原则上讲,连铸机提高拉速措施有:结晶器优化技术;结晶器液面波动检测控制技术;结晶器振动技术;结晶器保护渣技术;铸坯出结晶器后的支掌技术;二冷强化冷却技术;铸坯矫直技术;过程自动化控制技术。拉速提高了,铸坯内部疏松、偏析缺陷加重,夹杂物增加。高拉速与高质量是相互矛盾的,因此应根据钢种和产品用途,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把高拉速和高质量的矛盾统一起来,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国外有不少钢厂板坯连铸机拉速不高,而单流产量却很高,如美国A.K.Ashland钢厂的板坯铸机,浇240mm×1160~1750mm板坯,工作拉速为1.78m/min,单流年产量达到220万t,连铸机有钢作业率为98%。这说明对板坯连铸机高效化改造核心不是提高拉速,而是要设法提高铸机作业率以提高

连铸机的生产率。

提高连铸机作业率的技术有:

(1)长时间浇注多炉连浇技术:异钢种多炉连浇;快速更换长水口;在线调宽;结晶器在线快速调厚度(只需25~30min);在线更换结晶器(小方坯);中间包热循环使用技术;防止浸入式水口堵塞技术。

(2)长时间浇注连铸机设备长寿命技术:长寿命结晶器,每次镀层的浇钢量为20~30万t;长寿命的扇形段,上部扇形段每次维修的浇钢量100万t,下部扇形段每次维修的浇钢量300~400万t。

(3)防漏钢的稳定化操作技术:结晶器防漏钢预报系统;结晶器漏钢报警系统;结晶器热状态运行检测系统。

(4)缩短非浇注时间维护操作技术:上装引锭杆;扇形段自动调宽和调厚技术;铸机设备的快速更换技术;采用各种自动检测装置;连铸机设备自动控制水平。

提高板坯连铸机设备坚固性、可靠性和自动化水平,达到长时间的无故障在线作业,是提高板坯连铸机作业率水平的关键。连铸坯的质量概念包括:铸坯洁净度(钢中非金属夹杂物数量,类型,尺寸,分布,形态);铸坯表面缺陷(纵裂纹,横裂纹,星形裂纹,夹渣);铸坯内部缺陷(中间裂纹,角部裂纹,中心线裂纹,疏松,缩孔,偏析)。连铸坯质量控制战略是:铸坯洁净度决定于钢水进入结晶器之前的各工序;铸坯表面质量决定于钢水在结晶器的凝固过程;铸坯内部质量决定于钢水在二冷区的凝固过程。提高铸坯表面质量的控制技术 铸坯表面质量好坏是热送热装和直接轧制的前提条件。铸坯表面缺陷的产生主要决定于钢水在结晶器的凝固过程。要清除铸坯表面缺陷,应采用以下技术:结晶器钢液面稳定性控制;结晶器振动技术;结晶器内凝固坯壳生长均匀性控制技术;结晶器钢液流动状况合理控制技术;结晶器保护渣技术。提高连铸坯内部质量的控制技术 连铸坯内部缺陷一般情况在轧制时能焊合消除,但严重时会使中厚板力学性能恶化,使管线钢氢脆和高碳硬线脆断。铸坯内部缺陷的产生主要决定带液芯的铸坯在二冷区的凝固过程。要消除铸坯内部缺陷,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低温浇注技术;铸坯均匀冷却技术;防止铸坯鼓肚变形技术;轻压下技术;电磁搅拌技术;凝固末端强冷技术;多点或连续矫直技术;压缩铸造技术。综上所说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1)我国连铸比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接近工业发达国家水平,连铸比可以说接近饱和状态。

(2)我国小方坯连铸机高效化改造取得很大成绩。小方坯连铸机单流产量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我国连铸机平均作业率与世界连铸机平均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提高连铸机作业率以增加连铸机产量还有较大发展潜力。

(3)经过近10多年来的努力,我国连铸在高效化改造、新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就大中型企业连铸机装备水平来看已与国外钢厂水平相当。要重视工艺软件技术开发与创新,新技术要用出实效来。

(4)要依靠传统的板坯和大方坯连铸机来生产和解决高品质、高附加值的连铸坯质量问题。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已引入大中型企业,我国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它对改变我国钢材产品结构,提高板带比,改变热轧带卷的市场竞争力起重大的变革作用。

井盐生产工艺探析论文 篇9

一、(略)

目前井盐制盐工艺研究主要是通过对古文献的查阅、对比和总结以及考古发掘遗迹分析,探索井盐的凿井技术、汲卤方式和煮盐工具等方面。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汲取卤水后到最终成盐这一过程的制盐工艺探讨,目前还较少有人涉及。本文以甘肃礼县盐官镇井盐生产遗址所取样品为研究对象,分析制盐过程中食盐浓度及其元素的变化,从而对古代井盐从汲取卤水后到最终生产出食盐这一过程中所蕴含的科技信息进行初步探讨和研究。

二、实验部分

(一)样品及含盐量的测定

1.本次实验样品取自甘肃礼县盐官镇,采集样品情况见表一。

2.含盐量的测定通过溶解、过滤、蒸干的方法将卤水、滤盐土、澄滤后盐土、盐样品中的盐制出,分别计算其含盐量,结果见表二。

(二)古代井盐生产过程模拟实验

为了进一步揭示和验证制盐过程中所蕴含的科学信息,用所取样品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盐官镇古代井盐生产的工艺流程。

1.盐官镇井盐制盐过程及模拟实验

根据流传下来的盐官镇井盐制盐工艺(用卤水反复泼洒盐土,制成滤盐土,然后将滤盐土装在竹篓里,再用卤水淋滤,得到含盐量较高的盐水,最后将盐水放在锅中进行熬煮,即可获得成品盐),在实验室里进行模拟实验。首先,将汲取自礼县盐官镇的卤水洒在盐土上,待其水分自然风干或晒干后,盐分便滞留在土中,再继续泼洒井盐水并待其晾干,如此反复若干次,制成滤盐土;然后用盐官镇取的卤水不断进行淋滤,过滤出的澄清盐水流入烧杯中;最后将过滤出的澄净盐水放在电炉上蒸干,得到盐。

2.模拟实验取样的含盐量测定

取部分泼洒卤水前的盐土、滤盐土、澄滤后盐土、滤出的盐水经溶解、过滤、蒸干后,测量各自的含盐量,结果见表三。

(三)样品元素定性定量分析

为了观察制盐过程中元素的变化,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AES)对取自甘肃礼县盐官镇的滤盐土、澄滤后盐土、盐水、盐样品做了元素的定性定量分析。

1.样品的制备

分别定量称取粉末0.5116g二份与0.2738g二份,用盐酸与硝酸的混酸置于50毫升烧杯中,加热溶解,加盖消解2h。待消解液颜色变为浅黄色,放凉过滤,用二次去离子水定容到25ml,并制作一份空白液体,待测。

2.样品测试

使用的仪器是西北大学化学分析测试中心的美国热电公司的IRISAdvantageER/S型高分辨全谱直读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仪器参数:功率1150W,频率:27.12MHz,雾化压力103.3Kpa,积分时间20S(短波),10S(长波)。Ba、Ca、Cu、Fe、K、Mg、Mn、Na、Sr、Zn标准溶液均由北京钢铁研究总院出品,浓度为1000μg/ml。

3.定性定量分析结果

测试结果见表四。

三、讨论

通过对盐官镇所取样品中含盐量的测定可知,滤盐土样品中的含盐量比卤水样品中的含盐量翻了近一番。将卤水洒于滤盐土上,一方面利用土壤作为吸附盐分的载体,经过阳光照晒,水分蒸发而盐分附着在了土壤颗粒上,使盐土中的含盐量大大提升,而高于直接提取自盐井中盐水的含盐量;另一方面作为滤盐土反复使用,每次制盐后都不可避免地会残留一部分盐分于土中,既节省了工量,又保证了盐水的浓度。另外,澄滤后盐土样品中的含盐量低于澄滤前盐土(滤盐土)样品中的含盐量。这是由于淋滤盐水这一制盐工序中,用井盐盐水淋滤滤盐土使土中的盐分再次溶解于盐水中,从而使淋滤后的盐水含盐量大大升高,而淋滤后的澄滤后盐土中的含盐量则降低。

综上可以看出,甘肃礼县盐官镇井盐制盐过程中淋滤盐水使原本聚集在土中的盐分溶解于盐水中,从而使淋滤后用于蒸出盐分的盐水中含盐量大大提高,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制盐的产出率。

实验室的模拟实验亦表现出了上述现象,证实了该井盐生产工艺的科学性,体现了我国古代先民的科技才智。

由元素的定性分析测试结果可知:盐中含有的元素除了Na、Ca、K、Mg主量元素以外,还有Cu、Sr、Mn、Fe、Ba等其他元素,说明甘肃礼县盐官镇生产的盐为粗盐。主量元素的含量从卤水到成盐的过程中不断增大,亦表明通过在盐土上浇灌盐水和再次淋滤盐水的方法大大提高了盐水的含盐量,能够从含盐量较低的盐水中提取出大量的食盐。

四、结语

本文在搜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测定甘肃礼县盐官镇井盐生产遗址所取样品中的盐含量及其元素的变化,对甘肃礼县盐官镇井盐制盐工艺进行了验证及探究,得出以下结论:

通江县名优绿茶生产现状及对策 篇10

关键词:名优绿茶,现状,对策

1 名茶生产历史和现状

1.1 历史

通江是四川古老产茶县之一, 生产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宋代, 据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载:“至绍兴末年 (1162) ……成都府利州路 (今广元、南江、巴中、通江等县) 十一州岁产茶叶1051万kg”。明隆庆年间 (1368~1398) 治东有茶仓, 设有茶仓大使。荣泽县举人薛逻曾任通江茶仓大使。碑记记载:“康熙年间, 翰林茶称之为:贡茶”。《四川通志》记载, 雍正8年 (1730) , 全省产茶35个县, 腹引4992张, 其中通江腹引1680张。占全省的33.65%。另据道光28年 (1848年) 《县志》记载:“通江自茶而好, 土产者元非它邑。旧茶仓在治东……”, 由此可见。通江产茶历史悠久, 品质优良。是四川历史名茶县之一。

1.2 现状

近几年, 通江茶产业发展较快, 茶叶生产初具规模, 茶叶产业已形成了“公司+基地+专合组织+协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据统计2012年底全县现有茶园面积1.05万hm2, 茶叶生产经营企业六家, 四川省著名商标1个, 省名牌产品一个, 茶叶专业合作组织5个, 名优绿茶加工厂五处, 5000m2, 名优茶茶加工设备350台 (套) 。2012年全县名优绿茶叶总产量达到1300t, 综合总产值实现了2.1亿元。

2 存在的问题

2.1 名优茶加工技术水平滞后

各茶叶加工、生产企业, 由于资金、技术缺乏, 名优茶加工场地简陋、设备落后, 导致目前我县名优绿茶新产品的开发、新技术的引进比较滞后, 影响了名优绿茶生产的发展。

2.2 产品所占比例小, 市场占有份额少

我县名优绿茶仅占全县茶叶总产量的30%, 茶叶经营企业只在本县内或在周边县市设有销售网点, 跨市、跨省没有专销店和销售网络, 产品市场占有率低。

2.3 品牌多、知名品牌少、缺乏市场竞争力

近几年来, 我县茶叶企业恢复、开发的罗村茶、翰林茶、天岗云雾、天岗银芽、汉城银毫、佛龙香茗等十只历史名茶和创新名茶, 有的品牌虽然获得了名茶称号, 但只有样品无产品, 有产品无批量。“罗村茶”获国家地理保护标志产品和获省政府名牌产称号, “罗村茗眉”获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天岗银芽”、“天岗云雾”优质名茶产品获部优产品称号;天岗茶、翰林茶在首次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上均获得金奖。

2.4 经营相对分散, 市场经营混乱

茶叶经营组织化程度低, 绝大部分茶叶企业和茶叶经营门市还处于家家户户收茶的局面, 这种分散加工、经营销售的方式, 保证不了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造成名优茶市场竞争无序, 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质次价高, 直接影响到我县茶叶的整体形象。

2.5 产品类型单一, 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我县各茶叶加工企业生产的名优绿茶90%属于高档的扁形名优绿茶。毛峰, 卷曲形、针形等名优绿茶市场上无产品销售, 消费者没有选择余地, 不能满足各类消费者的需求。

3 名优茶生产优势和潜力

3.1 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

通江县地处秦巴山区, 海拔落差大, 昼夜温差十分明显, 县境内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光照适宜、四季分明, 茶园云雾弥漫, 散射光多, 生态环境好, 土层深厚, 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丰富, 酸性土壤较多, 森林密茂、植被物种丰富, 森林覆盖率58.2%, 这些优越的自然环境, 不仅适宜茶树正常生长发育, 而且有利于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咖啡碱、芳香物质等内含物的形成和积累, 从而制出的名优录茶香高、味爽, 经久耐泡, 品质优良。

3.2 资源丰富, 品种优良

据统计, 全县现有茶园15.8万亩, 其中投产茶园10万亩。除种植有历史悠久的地方品种罗村茶、翰林茶、新朝大叶茶外;近几年来, 我县在大力发展茶叶产业生产中, 引进来适宜我县种植的福鼎大白茶、名选131、南江大叶茶等无性系良种。这些品种的适应、抗逆、适制性较强, 发芽较早, 芽叶柔软, 茸毛较多, 内含物丰富, 适宜制作多种名优绿茶。

3.3 技术力量雄厚

全县现有从事茶叶技术推广工作的技术干部25人, 各茶叶基地有不脱产的茶叶技术员100余人, 各茶叶加工企业有名优绿茶加工操作能手50余人, 今年县政府与川农大签订了茶叶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 与通江进行茶树品种选育、人才培养、名优茶新产品开发等项目进行合作。

3.4 茶叶品质好、质量安全

我县的名优茶产品色、香、味独具特色, 产品品质好, 质量安全。各茶区在生产上施用农药量低, 无工矿企业, 远离城镇, 土壤、大气、水质污染少, 无公害茶叶基地认定面积达到了6666.67hm2, A级绿色食品茶叶基地认证面积666.67hm2, 有机茶基地认证面积266.67hm2, 是发展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的理想之地。名优茶产品抽样送中国农科院茶叶质量检测中心检测, 产品达到了无公害、绿色食品质量要求。

4 对策

4.1 建立名优茶生产基地

根据我县的生态、资源和茶叶的分布情况, 今后在兴隆乡、烟溪乡、永安镇、铁溪镇、文胜乡、、至城镇、芝苞乡、文峰乡、大兴、诺水河镇建成十个万亩名优茶基地乡 (镇) , 开发优势品牌, 形成有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 扩大名优茶批量生产, 突出规模效益。

4.2 加速茶树良种繁育推广, 实现良种化生产

茶树良种具产量高, 品质好, 抗性强等特点。今后通江在茶产业发展上, 加速地方品种的选育, 有计划的引进推广适宜性、抗逆性、适制性强的茶树良种, 建立良种母本园和苗圃, 把发展良种同名优绿茶的开发结合起来, 同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结合起来, 逐步完善繁育体系和推广体系, 把良种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使我县茶树良种推广率达到95%以上。

4.3 优化茶园栽培管理, 培育优质原料

茶树良种, 还要有良法, 才能充分发挥良种的优良特性。因此, 采制名优绿茶的基地茶园, 光靠适制的优良品种和优越的自然还不够, 还应加强茶园肥培管理。因此, 对名优茶基地茶园实行综合改造, 按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生产管理技术规范要求进行管理, 推广良种良法, 提高茶园的综合生产能力, 实现茶园生产管理无害化, 为名优茶生产奠定基础。

4.4 建立名优茶生产、加工标准, 达到标准化生产

各茶叶企业制定出茶园生产管理、茶叶加工的配套技术标准, 在生产加工上建立一套完善的严密的科学制作规程 (包括鲜叶嫩度, 采摘标准, 投叶量, 温度, 时间, 造型方法等) , 通过标准化生产, 制度化管理, 使我县名优茶产品达到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要求。

4.5 加快产业化经营步伐

上一篇:怎样让自己步步高升下一篇:春运前看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