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开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2024-07-07

新能源开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共8篇)

新能源开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1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长期以来,随着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不但迅速消耗着地球亿万年积存下的宝贵资源,同时也带来了气候变化、生态破坏等严重的环境问题,直接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可再生能源尤其是风能、太阳能、水能及生物质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的认识不断深化,其开发利用日益受到高度重视,为使我县经济能够快速持续发展,县政协经济农业委组织部分委员对我县新能源开发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目前新能源建设情况

(一)高新技术光伏硅产业

1、洛阳世纪新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由洛阳天源集团于2008年6月发起组建,投资兴建的年产1万吨多晶硅项目一期工程于2008年12月在伊川县奠基,公司计划用3年时间建设包括年产3000吨物理提纯法多晶硅项目、1000吨三氯氢硅硫化床法多晶硅项目、6000吨硅烷硫化床法多晶硅项目及配套7250吨硅烷生产项目,总投资逾50亿元。目前该项目已投资76000万元,转化包已经转化完成,试生产三个月,由于市场变化成本较高,正在进行设备升级改造,改造后成本可由原来55万元/吨降到30万元/吨;耗电量由原来的200度/公斤降到50度/公斤;产量由原来200吨/年,提高到500吨/年。

2、北京利尔高温耐火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太阳能光伏硅片生产项目

该项目总投资350000万元,计划建设年限为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建设规模为:年产1.5万吨多晶硅。目前该项目正在平整土地,2011年投资目标为50000万元,截至7月底已完成投资1100万元,占年度投资目标的2.2%。

3、伊川县宇光新能源照明开发有限公司发电照明生产项目项目

该项目总投资51341万元,计划建设年限为2011年3月至2012年6月,建设规模为:年产太阳能蓄电池1万套、太阳能照明灯具20万盏、微型发电设备2万套。目前该项目已建设办公室二层、宿舍楼四层、一车间封顶、其他三车间一层,2011年投资目标为20000万元,截至7月底已完成投资9358万元,占年度投资目标的48.79%。

(二)风力发电项目进展情况

大唐洛阳热电厂拟在伊川县境内建设风力发电项目。该项目需经测风一年具备建设风力发电条件后,将在伊川县区域内建设该项目,大唐洛阳热电厂承诺一年内开工建设,三年内投资金额1亿元人民币。若风资源丰富,争取“十二五”末风力发电装机达到150MW,投资总额15亿元人民币。

(三)太阳能产业

伊川双通太阳能热水厂。该项目计划投资2000万元,占地30亩,年生产热水总量72万吨,每吨市场价为26元,年销售收入可达1872万元,实现利税504万元,目前,已安装太阳能2万支,日生产热水200吨,收益5200元。

(四)生物能利用情况

1、洛阳新豫能源有限公司。该项目是利用秸秆产气的生物能项目,是与新加坡亚洲威虎集团合资,总投资2000万元,2009年建厂,年消耗秸秆20万吨,产沼气1500立方米/年,沼渣4万吨/年;目前,试生产二个月,销售收入2万元,已供应园区内二个工业企业用气。

2、秸秆发电项目进展情况。秸秆发电项目原材料调查显示:按2010年农业生产情况计算,可供发电秸秆共计539547吨,其中:小麦秸182177吨,稻草4044吨,玉米秆218040吨,谷子杆30689吨,红薯藤26951吨,花生蔓8320吨,油菜籽杆2687吨,芝麻杆8205吨,豆秸12857吨,棉花秆25207吨,烤烟杆20370吨。

目前秸秆发电项目已与新华水电进行了对接,新华水电的已表示有投资意向,并对伊川秸秆的存量及周边辐射半径存量情况进行了初步认可;目前全县有沼气池近5万座,每年可节约煤2.5万吨,节约肥料1000吨。

二、存在的问题

我县新能源开发利用工作虽然取得一些成效,但是新能源所占比重还很低,仍处于起步阶段。

(一)新能源利用比例较低。煤炭是我县利用的主要能源,以煤为主的发电机组发电量占总发电量高达99.6%。其它能源仅占1.4%。生物能利用大型企业仅就一家,农村沼气管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二)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刚刚起步。洛阳世纪新源、北京利尔虽然项目起点较高,但都缺乏自主技术研发能力和设备制造能力,太阳能技术利用水平和生产能力与其它名牌产品相比差距较大,缺乏市场竞争力。

(三)发展缺乏统一规划。我县新能源开发利用没有发展个规划和发展目标,现有技术和政策环境下,大多数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成本较高,加之规模较小,生产不连续等,存在着产能较低问题。

三、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规划引导,推进产业集聚。加强对发展新能源的统一规划,加快培育市场主体,加强产业引导,实施品牌带动,推进产业集群和集聚。要加强与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沟通、衔接,出台符合我县特色的各项新能源发展规划,将新能源重大项目纳入国家、省重点建设序列,为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大政策支持,引进培养人才,优化发展环境。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对我县发展新能源的政策支持,研究制定我县新能源产业的激励政策,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快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引进和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提升新能源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和推广应用能力水平。对新能源产业项目所需土地、交通、资金、供电等各种要素要优先予以保证。为我县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全面发展生物能产业。我县是农业大县,秸秆资源丰富,年产各类秸秆53.9万吨。秸秆发电将使大量的秸秆变成可再生的新能源资源,也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

(四)进一步拓展沼气发展空间。我县是全市发展利用沼气较早的地区,农民有很好利用沼气的习惯,已经培养了一批建设服务沼气发展的技术人员队伍。当前,我县的沼气用户已达5万户,发展潜力巨大,可继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新上一批较大规模的秸秆沼气池项目,优化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和生活环境。

新能源开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2

能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伴随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进程, 加快了对能源的需求。

以煤炭资源为作为经济基础的晋城, 建市以来始终立足煤炭资源的科学开发和利用, 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2008年, 国内生产总值达527.54×108元, 比1978年增长22.8倍 (可比价) , 年平均递增11%, 发展水平排在太原之后, 名列全省第二。在科学开发煤炭资源的同时, 晋城狠抓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 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河道治理以及生态园区的建设等碧水蓝天工程;关闭和淘汰了一些高污染、低产能、高耗能的企业, 单耗水平保持全省最低。实现了市区二级天数保持在280 d以上, 人居环境得到了大大改观。

1 科学开发与合理利用

1.1 科学开发煤炭资源 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

晋城市物华天宝, 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在已探明的23种矿产中, 煤炭储量达273.48×108 t, 占全国1/4多、山西1/2以上。在开发煤炭资源, 使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 为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服务, 晋城作了不懈的探索。

1.1.1 整合煤炭资源提高集约化规模化开采程度

建市以来, 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煤炭生产出现了国家、集体、私人一起上, 大矿小开、整矿零开, 小煤矿星罗棋布的局面, 到1997年底晋城各类地方煤矿多达1 054座, 矿井总数达到了历史最高峰。煤矿企业多、规模小、技术落后, 加之乱采滥挖, 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而且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于1998年开始实施“关小、改中、建大”的战略, 对煤炭企业的产业结构和布局进行优化。但晋城煤炭资源开采混乱的局面并未因此得到根本性的改变。2005年8月, 市政府出台《晋城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煤炭企业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的实施意见, 要求在控制煤炭生产总量的前提下, 大幅度减少矿井数量, 优化矿井布局, 扩大单井规模, 提高装备水平, 泽州、高平、阳城、沁水划为重点产煤县, 城区、陵川列为主要产煤县。重点产煤县生产能力在9×104 t/a以下 (不含9×104 t/a) 的煤矿全部淘汰。截止到2007年底, 通过资源整合, 地方煤矿继续减少为385座, 较2004年又下降了28.3%。其中, 30×104 t以上矿井占到23.6%, 地方煤矿平均采区回采率达到64%, 矿井平均回采率达51%, 原煤生产能力提高到9 000×104 t以上。随着煤炭企业规模产量的提升, 煤矿洗煤能力进一步增强, 2008年洗煤产量达到1 831×104 t, 比20世纪初增加22.2倍。目前, 煤矿兼并重组工作已基本完成。重组整合后保留矿井129座, 较2007年减少66.5%, 规划产能规模为11 230×104 t/a, 较2007年提高14.9%;淘汰了45×104 t以下矿井, 90×104 t/a及以上矿井占到了56.6%;平均单井规模由重组前的32.04×104 t/a提高到87.05×104 t/a。煤炭产业集约化发展程度的逐步提高。煤炭生产走向了科学合理、有序、安全适应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1.1.2 优化煤炭资源配置延长煤炭产业链

晋城在加快推进煤炭资源整合, 提高煤炭产业化、集约化经营的同时, 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 加快煤转肥、煤转电、煤制油等下游产品生产, 延伸煤炭产业链, 大力提高附加值, 加快推进煤炭主导产业转型发展。

a) 煤化工。

晋城无烟煤是化肥和化工的优质原料, 从1984年发展煤化工被初步确立为晋城无烟资源利用主体方向起, 当年农用化肥产量达到4×104 t。目前, 化工行业投产项目达到了13个, 新增尿素产能292×104 t, 甲醇产能38×104 t, 其他化工产品产能8.2×104 t。到2008年底, 晋城共拥有规模以上煤化工企业13家, 主导产品尿素的生产能力提高到近150×104 t (折纯量, 下同) , 农用化肥产量达到191×104 t。转化原煤近300×104 t/a。

b) 煤转电。

电力既是生活资料更是生产资料, 安全、稳定和充足的电力供应, 是国民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 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20世纪90年代后, 阳城县南关电厂、上伏电厂、晋城西关电厂、泽州县金村电厂相继建成投运。1997年1月28日, 总投资132×104元的总装机容量达210×104 kW的山西阳城发电厂一期工程开工建设标志着煤转电的提速。截至2000年, 晋城市共建成投产各类燃煤火力发电厂12家 (包括企业自备电厂) , 总装机容量达19×104 kW, 火力发电量为9.7×108 kW·h, 比1985年增长81.8%。2002年7月27日, 山西阳城电厂一期工程全部6台机组实现并网发电, 2007年9月20日, 大唐阳城发电厂 (阳电二期) 并网发电。全市火力发电设备装机容量达到346×104 kW。2008年, 全市火力发电量为195×108 kW·h, 可转化原煤约750×104 t/a。

1.2 加大新型能源开发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晋城市煤层气资源丰富, 据勘测资源储量达6.85×1012 m3。占全国的近1/4, 且纯度高, 埋藏浅, 可采性好, 是全国勘探程度最高, 储量条件稳定、开发潜力最好的煤层气田。作为1种新型能源以前由于开采技术的制约, 开采利用率是个国际难题, 绝大部分都白白排入空气。建市以来, 晋城煤业集团经过不断探索实践, 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面预抽瓦斯技术, 并于2003年成立了蓝焰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 专门从事煤层气的开发利用。晋城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立足煤矿的安全生产和瓦斯的综合利用, 把煤层气作为1个新型产业大力开发。中联公司、大宁公司、中石油、山西能源集团等纷纷来到晋城, 从事煤层气开发。晋城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已经走在全国前列。目前, 已建成地面煤层气抽采井2 621口, 地面煤层气抽采能力达到22×108 m3/a以上。晋城煤层气产业的主要发展前景为:a) 煤层气发电, 目前建成煤层气发电站18座, 总装机容量17.3×104 kW, 发电量约11×108 kW·h/a, 利用矿井瓦斯混合气约4×108 m3/a。晋城已是全国利用煤层气发电规模最大的地区。b) 煤层气液化, “十一五”期间, 晋城规划煤层气液化处理能力为200×104 m3/d标准液态煤层气。晋城晨光集团10×104 m3煤层气液化项目、中国联盛投资集团沁水50×104 m3煤层气液化等均已完成项目核准, 并开工建设。“十一五”末, 将建成全国最大的煤层气液化基地, 液化煤层气达6×108 m3/a。c) 汽车改用煤层气, 目前, 晋城出租车行业已改装煤层气汽车2 000多辆, 煤层气汽车加气站业务已拓展到周边几个城市, 日供气能力达7×104 m3/d以上。d) 民用及工业燃料, 该项目总投资达3×108元, 投产后供应管输煤层气1.01×108 m3/a, 市区居民用户可达8.12×104户, 城市气化率可达90%。截至目前, 晋城煤层气居民用户已达4×104余户, 九州玻璃厂、富基新材料公司等工业企业也使用了洁净的煤层气燃料, 用气规模达600×104 m3/d。在保证晋城用气的基础上, 压缩煤层气还外运到了长治、太原和郑州等周边城市。

2 节能减排与永续发展

2.1 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

近年来, 晋城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 落实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 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和节约优先的方针, 坚持以产业节能为重点, 以企业节能为主体, 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 以调整经济结构为根本, 把强化政府责任作为实现节能降耗减排目标的关键环节, 依法治理, 强化管理化作为实现节能降耗的重要保证, 把大力推进技术进步、科技创新和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节能降耗的重要途径。

2.1.1 能源消费总量增速趋缓

2008年, 晋城能源消费总量为922.11×104 t标准煤, 比上年增长0.85%, 能耗增速比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低9.15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标准煤为2.1 t/104元, 比2007年下降5.63%, 超额完成年度5.6%的节能目标任务, 比2005年下降12.9%, 完成节能量163.5×104 t标准煤, 完成“十一五”节能降耗任务的47.7%, 单耗水平继续保持全省领先。规模以上工业能耗降速较快。2008年晋城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标准煤为4.08 t/104元, 比2007年下降8.16&。结构节能效果明显。2008年, 晋城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69.9×108元, 比2007年增长13.7%, 占GDP的33.4%, 同比提高1.97个百分点, 能源消费量84.2×104 t标准煤, 同比增长10.26%, 低于增加值增速3.44个百分点, 而一、二产业能源消费量比上年分别下降29.22%和3.54%。

2.1.2 开源节流并重

晋城根据资源型城市的特点, 着力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工业企业治理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等方面开展了扎扎实实的工作。先后对市区周围的晋城钢铁厂、丰泰电石厂、宏圣水泥厂等110家污染企业进行了取缔关停。对晋城二化等13户重点污染企业实施关停、改造、搬迁。对全市100 m3以下的800多座小高炉、100多家小化工厂实行彻底关闭。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进行工艺设备更新改造, 如, 高平兴高焦化集团采用最先进的工艺设备, 使废气充分燃烧, 生产用水闭路循环, 废气脱硫除尘, 尾气余热发电, 实现了全过程的清洁生产, 被联合国环境组织和农业部授予中国乡镇企业节能与温空气减排项目示范企业, 是国内目前最先进的花园式环保焦化企业。对市区1 500辆出租车进行燃油变燃气改造, 对5 300辆尾气排放不合格的机动车进行治理。对全市50家重点企业安装在线监测设备。目前, 市区2 000余辆出租车和部分公交车用上了清洁燃料煤层气, 居民燃用煤层气用户已达3.5×104户, 工业用气量达6×104 m3/d。这些措施的落实, 使城市环境质量大大提高。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由2001年的28 d发展到2008年的347 d, 位居全省第一。空气综合污染指数由2001年6.51下降到2007年2.48。

2.1.3 农村沼气和秸秆气化工程扎实推进

近年来, 晋城先后投入5 000×104元, 大力实施农村产沼气工程。目前, 全市新建的沼气池达26×104个, 大中型沼气工程64处, 秸秆气化站85处, 6.7×104户农民用上了新型能源, 农村沼气工程走在全省前列。

2.2 节能减排任重道远

近年来, 晋城以节能减排治理环境为重点, 在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做出了一点成绩, 但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 节能降耗任务仍然艰苦, 形势依然严峻。

2.2.1 节能节耗仍然没有完成平均进度

2006年至2008年, 晋城节能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绩, 但仅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的47.7%, 还有52.3%没有完成平均进度目标, 后2年平均降低7.25%才能完成目标, 况且晋城耗能水平已处于低位, 还有泽州、沁水、高平等三县 (市) 前3年累计完成不到“十一五”节能任务的50%, 如期完成计划任务非常艰巨。

2.2.2 产业结构偏重化 工业结构重型化

晋城市是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 以煤化工为主体的产业结构是制约节能降耗的关键因素。2008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63.5%, 工业能源消费量占综合能源消费总量的79.1%。其中, 重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9.9%, 能耗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9.6%。这种偏重的产业结构对能源的大量需求, 在短期内得不到根本改观, 将是对节能降耗工作的最大挑战。

2.2.3 能源消费品种结构单一制约能源利用率的提高

长期以来, 晋城的能源消费是以煤炭为主, 目前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高达50.04%, 液化石油和天然气消费量所占的比重仅为2.19%。由于煤炭的热值比石油和天然气低, 要实现等量的能量, 必须消费更多的煤炭资源, 这是造成能源利用率不变的主要原因。

2.3 建立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构想

坚持不懈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特别是在当前国民经济处在企稳回升关键时期, 晋城要实行转型发展, 节能减排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2.3.1 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调整经济结构,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 是实现节能降耗减排的根本途径。a) 始终坚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严格执行国家的产业政策, 切实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b) 有效遏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 从严控制新开工高耗能项目, 提高审批、核准强制性门槛。尽快实施煤炭产量的零增长或负增长发展举措, 强力推行煤炭产业的优化升级, 拉长煤炭产业链, 大力发展煤化工产品, 提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c)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以现代化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充分利用富士康科技园的技术优势发展现代信息产业, 加强用先进的适用技术对冶铸、丝麻、建材等产业进行技术改造, 引导市场大力发展矿山机电、煤矿安全设备和煤化工企业配套的机加工零部件制造等产品, 积极依托皇城相府、王莽岭棋子山旅游品牌有效地拉动晋城旅游服务业的快速扩张。

2.3.2 完善科学的节能措施落实节能降耗工作责任

实现节能减排, 企业是主体, 制度是保障, 措施是手段。a) 尽快完善节能降耗的指标体系、考核体系和监管体系, 对节能降耗实行刚性约束, 严格把好目标考核关, 节能评估关, 能源审计关和节能监察关。b) 加强企业节能减排的社会责任机制, 促进企业自觉履行节能减排工作责任, 强化企业的主体意识。c) 加强政府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和问责机制建设。把节能减排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逐级分解到各县 (市、区) 和重点高耗能企业, 有机地把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县 (市、区) 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

2.3.3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立足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 转变凯济发展方式。处理好发展经济与节能、降耗减排和保护环境的关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强化企业的主体责任意识, 倡导社会全面参与。同时还要依靠科技, 依靠政策引导和强化市场机制的配合。a) 大力推进煤层气、煤矸石、粉煤灰、工业炉渣、秸秆气化、农村沼气等资源综合利用, 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广和运用以煤矸石、粉煤灰为原料生产建材产品, 推进新型墙体材料革新工作。大力实施煤层气发电, 汽车燃料和民用气工程, 加快清洁能源的发展。b) 以节能降耗减排增效为切入点, 更加重视农村和农村交通运输公用事业、政府机构和居民生活等领域的节能降耗工作,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c) 加快推广各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实现从一次性和单一性利用资源转向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资源, 努力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换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3.4 强化重点耗能企业的管理 培养节能降耗减排示范企业

新能源开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3

小微型工业企业节能降耗成效明显,能源利用效率逐步提高,油、电、煤供应相对充足。2011年前三季度,全省小微型工业经济能源供给充足,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4.4%,22个行业同比单位产值能耗下降,节能降耗工作取得积极成果。

据对全省近900家分布于38个行业大类的小微型工业企业开展调查表明:三季度,900户小微型工业企业能耗总量较去年同期提高23%,工业总产值较去年同期提高29%。能耗方面,电力消耗量占总体能耗34%,消耗比上年同期增长12%;煤占总体能耗40%,消耗同比增长12%;以柴油、汽油为主包括焦炭、石油液化气、天然气的其他能源占26%,汽油消耗同比增长167%,柴油同比增长27%。

能源配置合理、供应稳定,小微型企业所用能源有保障。全省电力供应以水电为主,冬季因降水减少进入电枯期。全省部分地区已协调高耗能企业参与错峰生产。全省煤炭资源丰富,生产形势较好。油价下调后,部分地区出现短暂的加油难现象。有关部门会同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在滇企业,分析形势,研究对策,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市场的稳定。

十大建设能源建设进展情况汇报 篇4

市政府:

今年以来,我市严格按照“十大建设”能源建设专项行动计划要求,认真落实“七个一”工作法,不断加强能源项目的组织领导,强化项目建设的协调服务力度,确保了项目建设的顺利开展。截止目前,全市能源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7.68亿元,已完成年度投资目标的40%。现将能源建设整体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能源建设情况

1、今年我市能源项目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

今年全市能源项目计划完成总投资44.8亿元。其中,******电厂迁建工程项目今年计划完成投资15亿元,主厂房结构到顶,集控楼交付安装;龙源电厂项目今年计划完成投资20.18亿元,主厂房封闭,集控楼交付安装;******东区热电机组项目今年计划完成投资10.4亿元,两台机组实现正常投产发电;城区居民小区无人承接管理配电设施及配电网改造项目今年计划完成投资2505万元,改造台区72个;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项目今年计划完成投资7080万元,改造一批电力线路,新建改造一批变电站和变压器;五城区高压线路走廊归并改造项目今年计划完成投资13.26亿元,完成对******所辖六县中低压线路和设备的升级改造。

2、能源项目建设进展情况

(1)******电厂迁建项目。自4月25日主厂房浇筑第一罐混凝土以来,项目整体进展顺利,主厂区两个锅炉区、两个冷却塔区桩基施工全部完成;

1、2号锅炉正在进行承台钢筋绑扎和混凝土浇筑,教育培训楼开始施工;铁路专用线初步设计概算收口,铁路专用线规划图完成。用地手续前期资料均已准备完毕,待市国土部门解决补充耕地指标后,正式进入办理流程。该项目今年计划完成投资15亿元,1-5月份实际完成投资6.09亿元,投资进度、工程进度按时间节点正常进行。

(2)龙源电厂项目。自4月2日举行主体建筑第一罐混凝土浇注仪式以来,主厂区进入了全面施工阶段。主厂房完成总工程量的10%,附属建筑完成总工程量的20%。煤场区围墙施工全部完成。铁路区土石方回填完成187万立方米,完成总工程量的91%,围墙砌筑完成600米。土地征地手续办理工作正在进行,项目总占地面积共计1085.94亩,正在办理用地土地手续的有944.7亩,目前已报至国土部,正在启动土地手续的有141.24亩。该项目今年计划完成投资20.18亿元,1-5月份实际完成投资5.8亿元,投资进度、工程进度按时间节点正常进行。

(3)******东区热电机组项目。两台机组分别于2013年1月21日和3月27日圆满通过了168小时试运行。配套脱硫、脱销装置均正常运行,两台机组已进入试生产。主厂房收尾工作预计在6月底前结束,热网管道厂内部分已经开始铺设。该项目计划完成投资10.4亿元,今年1-5月份实际完成投资5.77亿元。

(4)城区居民小区无人承接管理配电设施及配电网改造项目。72个城区居民小区无人承接管理配电设施及配电网改造项目的“初步设计”已经编制完成,市评审中心正在评审。市供电公司已提前启动该项目并开始施工,上半年计划改造35个,目前已完成主设备安装20个,完成投资200万元。

(5)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项目。今年主要对******所辖六县中低压线路和设备升级改造,其中35千伏投资1343万元,新建改造线路13.1千米,新建改造35千伏变电站6座,改造35千伏变压器3台;10千伏投资5737万元,主要包括机井通电、农林场电网改造等,项目总投资7080万元。目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审查和批复工作已经完成,省电力公司已下达投资计划,35千伏及以下项目初步设计审查已经完成,市供电公司已向省电力公司上报2013年协议库存物资需求计划。10千伏项目已开始施工,其他项目预计7月份全部开工,年底前竣工。

(6)五城区高压线路走廊归并改造项目。目前,已编制完成五城区高压线路走廊归并改造方案,计划归并220千伏线路19条,110千伏线路27条,项目实施后可让出原线路通道中的土地3789亩。归并改造方案已报市政府审批。

二、存在问题

1.龙源电厂水源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龙源电厂原主水源为******市第一污水处理厂中水,因第一污水处理厂搬迁,龙源电厂水源需重新调整,目前尚未落实。

2.龙源电厂、东区热电项目供热管网尚未落实投资主体。其中,东区热电项目已经试生产,因供热管网建设滞后,已经影响到项目整体验收。

3.******电厂迁建项目税收市县分成比例未明确。

4.******电厂迁建项目土地占补平衡指标尚未落实,影响征地手续办理。

5.******电厂迁建项目灰场、铁路专用线、进厂道路等涉及边角地、地面附着物补偿等和修武县存在分歧,影响用地交付和施工的按期进行。

三、工作建议

1.关于龙源电厂水源问题。鉴于龙源电厂项目周围水源情况,拟将博爱县污水处理厂中水、焦煤集团鑫珠春煤矿矿井水作为龙源电厂主水源,博爱县丹东灌区丹河水电站排水作为备用水源。目前,博爱县污水处理厂、博爱县丹东灌区丹河水电站已原则同意龙源电厂使用其水源,尚有焦煤集团以有项目报批,不能满足龙源电厂用水为由,不同意使用其水源。建议市政府出面协调,尽快解决龙源电厂水源问题。同时由龙源电厂向焦煤焦团作出承诺:在焦煤集团背压机组项目启动前向龙源电厂供水,在焦煤集团背压机组项目实施后,首先保证焦煤集团背压机组项目用水,剩余水量再供龙源电厂使用。

2.关于龙源电厂、东区热电项目供热管网问题。建议由市住建部门牵头,积极调动企业和社会投资积极性,广开门路,多方面扩大融资渠道,尽快落实供热管网投资主体,抓紧组织供热管网建设,确保电源项目顺利进行。

3.关于******电厂迁建项目税收分成问题。为调动修武县服务******电厂迁建项目积极性,建议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明确市级新增税源户税收归属和征管征收问题的通知》(焦政文【2010】156号)有关规定,明确税收市县分成比例。

4.关于******电厂迁建项目土地占补平衡指标问题。******电厂迁建项目需征用耕地949.2亩,建议由市国土部门负责,抓紧协调解决项目补充耕地指标,加快推进土地手续办理。

新能源开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5

9月6—26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的可再生能源利用与发展培训考察团,对美国可再生能源和节能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考察。考察共有22名成员,分别来自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北京、河南、河北、辽宁、重庆等13个省(区、市)的发展改革委,以及有关的能源企业和研究机构。商务部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为此次考察提供了部分技术和资金支持。在美期间,考察团会见了美国能源部、美国环保署联邦政府部门,以及美国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全美太阳能产业协会、全美节能联盟、全美生物柴油理事会、美国能源有效经济委员会和加州能源资源解答中心等从事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工作的科研单位、行业协会和非政府组织的代表。现就有关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美国能源开发利用现状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第一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2005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20.6亿吨标煤,其中,石油产量3.1亿吨,天然气产量5257亿立方米,煤炭产量10.3亿吨,可再生能源产量约2.2亿吨标煤。一次能源消费33.4亿吨标煤,其中石油9.4亿吨,煤炭8.2亿吨,天然气6335亿立方米,其余为可再生能源(其中水电2678亿千瓦时)。

美国石油储量不多,煤炭储量极其丰富,天然气储量也较丰富,但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相对贫乏,只相当于世界的平均水平。石油储量是我国的1.12倍,产量是我国的1.72倍,消费量是我国的2.89倍。其中石油探明储量占世界探明储量2.4%,石油生产总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9%,所消耗的石油占世界总消费量的24.6%。

美国能源消费以石油、煤炭和天然气为主。自二次大战后,美国的石油进口量逐年增加,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净进口国,其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为67%,预计今后还会增长。目前,全美一次能源消费中,石油占40%,煤炭占23%,天然气23%,核能8%,可再生能源占6%(其中,太阳能占1%,地热占5%,生物质能占47%,风能占2%,水电占45%)。发电能源消耗中,煤炭占49.8%,核电占19.9%,天然气占17.9%,可再生能源约占9.1%(其中,水电占75%。在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中,生物质发电67%,风电16%,地热发电16%,太阳能发电1%)。

由于美国能源消费基数大,常规能源自给不足,能源供需矛盾将会长期存在。今后20年,美国能源消费年均增长将达到1.4%,到2025年,美国能源消费总量将增长约35%,其中,煤炭将增长约30%,石油和天然气将增长约40%,电力装机将增长约20%。而在能源供应方面,美国国内能源生产能力总体呈下降趋势,除阿拉斯加天然气产量将有所增长以外,新增能源需求将主要依靠增加能源进口和新能源及替代能源的开发利用。

二、美国能源管理部门和机构简介

美国能源部和环保署都是美国联邦政府重要的政府管理部门,在能源领域有着不同的职能分工。美国能源部是联邦政府在能源技术基础科学研究方面最主要的管理和资助机构,现有工作人员17000人,主要负责核武器的研制、生产、运行维护和管理以及联邦政府能源政策制定、行业管理、相关技术研发等工作。美国环保署是美国联邦政府重要的能源主管部门,现有工作人员18000人,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的推广是其重要职责之一,侧重于可再生能源和节能的产业建设和市场开发。此外,能源部和环保署都积极参与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并与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建有合作伙伴关系,与我国国家环保总局、科技部、农业部、水利部接触较多。目前,所开展的合作项目包括甲烷市场化合作计划、绿色电力伙伴计划和机动车燃料脱硫计划等。

除联邦政府和州政府能源主管部门之外,美国还有大量的行业协会(学会)、科研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如美国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全美太阳能产业协会、全美节能联盟和全美生物柴油理事会等,这些机构拥有世界一流的科研能力和行业管理经验,经常为美国各级政府充当智囊团的角色,成为政府和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对各州乃至联邦政府的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制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美国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和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负责组织编制美国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发展战略路线图,组织实施重点技术研究与开发和重要工程的实施,已成为美国实施国家能源技术研发战略的中坚力量。

三、美国的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政策

受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影响,美国自70年代后期开始加强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工作。由于可再生能源和节能的初期成本高,没有形成经济规模,其环境污染小和可循环利用等优势尚不能在价格上充分得到体现,致使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投资风险较大,无法与常规能源技术相竞争。为此,美国联邦政府对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了调整,制定了许多经济激励政策,降低可再生能源和节能产品以及相关服务的成本和价格,培育和扩大可再生能源和节能的市场需求,从而促进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发展。

(一)联邦政府的节能政策

为了占居世界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领先地位,美国政府十分重视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研发,仅用于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研发的费用每年就达30亿美元(此为经常性的财政预算支出,包括税收抵扣费用,但个别年份为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所增加的临时性财政预算未全部计入)。美国政府针对许多国家由于片面强调基础研发,忽视生产工艺研究,导致了基础研究与产业建设的脱节的问题,按照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成熟程度,对技术研发项目给予持续的资金补助,以降低私人企业投资的风险,提高其增加技术研发投入的积极性。在项目最初的可行性研究阶段,美国政府一般给予100%的资金补助;在基础研发和工业性试验阶段,由于所需资金数量较大,产品的市场前景不明朗,资金补助的比例仍然维持在50%—80%的高水平;即使在生产工艺研究和产品定型阶段,为有效降低技术研发投资的风险,补助比

例一般也不低于50%。这种做法有效保证了技术研发活动的持续性,形成了较为充足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储备,这是美国技术创新走在世界前列的重要原因。

为了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对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市场开发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根据美国1978年的《能源税收法》,购买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设备的房屋主人,其投资的30%可从当年需交纳的所得税中抵扣;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和地热发电投资总额的25%可以从当年的联邦所得税中抵扣。1992年的《能源政策法》又规定了生产抵税和生产补助两项优惠。生产抵税的内容是,风力发电和生物质能发电企业自投产之日起10年内,每生产1千瓦时的电量可享受从当年的个人或企业所得税中免交1.9美分的待遇。生产补助的内容是,通过国会拨款给免税公共事业单位、地方政府和农村经营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即每生产1千瓦时的电量补助1.5美分。此外,《能源政策法》还规定,企业用太阳能发电和地热发电的投资可以永久享受10%的抵税优惠。特别是近来年,随着可再生能源技术的飞速发展,美国政府又将支持的范围扩大到生物质能和氢能,进一步加大了资金支持的力度。促进可再生能源新技术迅速进入市场、形成产业和规模,并有效解决了可再生能源新技术发展初期投入大、成本高、经济性差等问题,使投资方、生产方有利可图,也使可再生能源能顺利发展,为保护环境、调整能源结构做出贡献。节能项目贷款—碳贷通节能项目保险---碳险通

节能公司融资评级节能项目交易

史小姐:***郑先生:*** 美国政府在鼓励节能方面的做法与可再生能源大同小异。比如,达到房屋建筑标准的开发商,可以享受税收抵扣政策等。值得关注的是,为了建立节能国家标准和标识体系,上世纪90年代,美国环保署推出了著名的 “能源之星”计划,由政府对符合节能标准的商品,加注绿色五角星的标签进行标识,并在政府指导目录中向社会公布,这为帮助能效较高的产品扩大市场份额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近年来,美国政府进一步扩大了“能源之星”项目的评定范围,制定了更为严格的家用电器能效标准,并加强消费者教育,通过专业的技术培训,使更多的消费者获得有关节能方面的实践经验。与此同时,美国政府还特别重视高耗能产业的技术进步,将建筑用能、工业用能和政府用能作为节能工作的重点,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近年来,为了应对国际油价持续高涨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美国政府制定了新的能源发展目标,提出到2025年,要将从中东进口的石油减少75%,减少美国石油消费的对外依赖程度,并为此进一步调整了其能源政策。2005年8月8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2005年国家能源政策法》,其主要内容包括:提供消费税优惠,促进提高家庭用能效率;设定新的最低能效标准,提高商用和家用电器效率;通过税收优惠,废止过时的不利于基础设施投资的规定,加强电网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减税等措施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支持高能效汽车生产等。总体来看,新的能源法所制定的目标很宏伟,其政策支持力度也很大。这是美国10多年来,首次全面制定国家能源战略,对美国长远的经济利益和国家安全,将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州政府的节能政策

为了配合美国联邦政府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美国一些州政府也相应出台了有关的地方法规,以促进本地区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的发展,主要有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系统效益收费、电网强制收购政策,等等。

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是对电力公司的一种强制性政策,它要求电力公司必须向电力用户提供最小比例或数量的可再生能源电力,并对那些不能满足政策要求的电力公司,制定了相应的惩罚措施。这项政策允许可再生能源电力生产企业在销售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同时,获得相应的绿色证书,该证书可以在专门的绿色证书交易市场上出售,其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这样就可以为可再生能源电力生产企业增加额外的收入,从而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可再生能源配额制不需要为可再生能源提供额外的补贴,不会造成政府的财政负担,因此得到了美国许多州政府的欢迎。到目前为止,美国实行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的州已经发展到20个,占美国各州总数的40%。许多州政府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计划。其中,加利福尼亚州的目标是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要达到能源总消费量的20%,纽约州到2013年达到24%,德克萨斯州到2015年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容量要达到588万千瓦等。

系统效益收费是州政府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另一项有效措施。所谓系统效益收费,顾名思义是根据电力系统效益(即电力收入)加收一定的费用。通过这项措施所筹集的资金,主要通过电力装机容量定额补助、电费补贴或低息贷款等形式,对可再生能源和节能的技术研发、产业建设、市场推广以及宣传教育和低收入家庭的补助等提供资助。目前,美国已有14个州实行了系统效益收费政策,每年可征集到的资金达5亿美元,预计2005—2015年可征集到50亿美元。

电网强制收购政策是近年来重新恢复实施的一项政策,它要求电力公司对于技术、规模和地点各不相同的可再生能源项目所生产的电力电量,必须按照不同的电价水平进行收购,从而保证了各种可再生能源技术都能获得比较合理的投资收益,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创造了更加优越的政策环境。

总体来看,由于美国能源资源条件并不优越,石油对外依赖程度较高,能源结构也不尽合理,能源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因此,美国历届政府都高度重视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工作,努力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以及促进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并将其放在国家能源政策的重要位置。无论政府怎样换届变更,其能源政策一直保持了较好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美国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的进步,为降低美国能源对外依存度,增强国家能源安全,改善能源结构,保护环境,保证美国能源安全供应和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四、美国可再生能源和节能产业概况

在美国政府的积极倡导和政策支持下,美国可再生能源和节能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2005年底,美国可再生能源生产总量已达到2.18亿吨标煤,约为当年美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6%,GDP单位能耗与上世纪70年代相比下降了50%,人均能源消费量30年来基本保持不变,能源利用效率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据预测,未来20年,美国GDP单位能耗指标将以年均1.6%的速度下降,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将逐年上升。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已成为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并将为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在众多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中,风电一直是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2005年,美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24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达到915万千瓦,排在德国和西班牙之后位于世界第三位。由于美国政府多年来对风电的积极支持和大量技术研发资金投入,使得风电技术日趋成熟,风电机组可靠性不断提高,发电成本显著降低。目前,美国的风电造价已降至1000美元/千瓦以下,其成本与煤电成本接近,风电的上网电价已降到4—5美分/千瓦时(风电机组年利用小时数3000小时左右,且不含1.5美分的税收抵扣)。预计到2015年,美国的风电装机容量将会大幅度增长,并超过德国和西班牙,重居世界第一位。

太阳能技术是发展潜力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代表着世界能源工业的发展方向。在过去的25年间,太阳能发电成本下降了95%。目前,美国太阳能光伏发电已经形成了从多晶硅材料提纯、光伏电池生产到发电系统制造比较完备的生产体系。2005年,美国光伏发电总容量达到100万千瓦,排在日本和德国之后,居世界第三位。为了降低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生产成本,美国政府最近制定了阳光计划,大幅增加了光伏发电的财政投入,加快多晶硅和薄膜半导体材料的研发,提高太阳能光伏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目前,美国正在新建几座新的太阳能电站。预计到2015年,美国光伏发电成本将从现在的21-40美分/千瓦时降到6美分/千瓦时,届时,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的竞争力将会大大增强。

近年来,美国生物质能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05年,美国以玉米等粮食作物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年利用量已达到1200万吨,生产企业已达100多家,许多企业的生产规模已达30万吨以上,生产成本已与石油相当;以大豆、油菜籽等油料作物为原料的生物柴油生产能力已达120万吨,生产企业已达60多家,生产规模大多在2万吨左右。为进一步推进生物质能的利用,美国能源部专门成立了生物质研发技术咨询委员会和生物质能项目管理办公室,制定了生物质能发展路线图,明确提出,到2012年,要将美国生物燃料的产量再提高一倍,并投入近4亿美元进行下一代生物燃料技术——纤维素乙醇技术的开发,争取在2030年用生物燃料替代30%的运输燃油。

五、加快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建议

综上所述,基于国家经济安全和能源发展战略的考虑,美国政府未雨绸缪,居安思危,不惜血本,投入巨资,积极支持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的发展,全力争夺未来世界能源工业的制高点,其许多思路和做法都值得我们借鉴。我国虽然已经制定了《可再生能源法》和《节

能法》,并落实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措施,明确了“十一五”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发展目标,但是无论在目标制定、资金投入、政策取向、机构设置、运作模式以及管理水平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为了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和节能的发展,我们建议:

(一)强化可再生能源和节能的目标管理

为了全面落实《可再生能源法》,国家应尽快制定和颁布可再生能源“十一五”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发展目标,推行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并将国家可再生能源目标分解到各省(区、市),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超额完成配额指标,努力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节能法》,国家应该在所制定的节能发展专项规划的基础上,将国家节能发展目标分解到各省(区、市),加强对各省(区、市)的节能工作的指导。同时,要对各省(区、市)的节能工作进行监督,加强有关节能管理机构的能力建设,并实行严格的节能目标和环境总量目标管理制度,将降低万元GDP能耗作为各省(区、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考核指标。各级政府都要根据国家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对本省(区、市)的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发展目标进行分解,制定分行业的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发展目标,切实加强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工作,确保国家可再生能源和节能目标的实现。

(二)加强可再生能源和节能的机构能力建设

加强各级政府特别是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的管理机构建设,加强人员培训,是落实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战略规划目标的重要步骤。为此,在整合现有可再生能源和节能研究机构和队伍的基础上,组建国家可再生能源和节能中心,组织研究国家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发展的技术路线,开展重大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形成有战斗力的国家级研发队伍。选择一些综合、工程、技工院校中开设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课程,以及设立中短期专业技能培训计划,培养、储备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工程技术人才。加强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协会建设,协助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加强可再生能源和节能的行业管理,帮助企业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为实现2020年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发展的战略目标奠定组织和技术基础。

(三)加大可再生能源和节能资金投入力度

发达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经验表明,作为新兴产业,可再生能源和节能虽然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在产业发展的初期,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和节能的发展可谓喜中有忧。以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为例,近年来,我国光伏发电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成为世界光伏电池生产大国。但由于光伏发电成本较高,国家又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市场需求严重不足,产品销售主要依赖出口,加之生产光伏电池所需的多晶硅材料我国尚不能自主生产,造成光伏发电产业“两头在外”的被动局面,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为了实现可再生能源和节能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目标,建议国家在财政预算内资金中安排一部分可再生能源和节能的专项资金,加强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的开发,增强自

主创新能力;对国产风力发电设备制造、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屋顶并网太阳能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开发利用以及节能技术推广等进行补贴,形成具有吸引力的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市场;从而引导国外设备制造企业来我国合资办厂,转让成熟先进的可再生能源和节能设备设计和成套制造技术,加快可再生能源和节能设备制造的本地化和国产化,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和节能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加强中美可再生能源和节能领域的合作

新能源开发公司资产评估报告 篇6

住所:XX市招商局

法定代表人:陈XX

注册资本:壹仟万元整

实收资本:壹仟万元整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

营业执照注册号:470264000005730

发照机关:XX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成立日期:5月26日

经营范围:新能源的开发与管理,生物质能源林基地投资和建设,有机农业基地建设。

截至评估基准日20XX年11月30日,XX市XX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各股东出资金额及所占股本比例情况如下所示:

新能源开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7

1 各县基本情况

新龙县是集老、少、边、穷于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幅员9 182km2,辖4个区工委、19个乡镇、149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现有寺庙53座,登记在册僧尼3 664人,农牧民群众普遍信仰藏传佛教。全县南北长124km,东西宽127 km,群众居住分散, 人口平均密度为5.4人/km2,公共产品配套难度大。平均海拔3 600 m,最高海拔5 992 m。

巴塘县位于四川省西部、甘孜州南部的川、滇、藏三省(区)结合部,青藏高原东南缘、金沙江中游东岸的干旱河谷地带,东接乡城、理塘县,南连得荣县,西与西藏芒康、盐井、贡觉县和云南省德钦县隔江相望,北与白玉县交界,全县幅员面积7 852 km2,辖5个片区,19个乡(镇),123个行政村(含1个居委会),全县总人口5.1万人, 其中藏族人口占96%,是一个以藏民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县。

理塘县地处甘孜州西南部,与雅江、稻城、乡城、巴塘、白玉和新龙等县毗邻,国道318线和省道217线交汇于此,距州府康定280 km,是甘孜州南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在2 600~4 600 m之间,县城所在地海拔4 014.187 m 。全县幅员面积14 182km2,辖1镇、23乡和214个行政村,总人口6.7万人,藏族占93%以上。年平均气温3.0 ℃,最低气温-30.6 ℃,无绝对霜期。属全国120个纯牧业县份和国定贫困县份之一。

2 工作开展情况

新龙、理塘和巴塘县系典型以藏族居住为主的民族地区,近年来,3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立覆盖全县人民医疗卫生基本制度为目标,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为着力点,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府责任,坚持城乡统筹,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藏区卫生事业协调发展。

2.1 “三大行动”开展情况

2.1.1民族地区医疗卫生队伍行动。一是强化人才培训,启动了定向专、本科医学生培养计划,积极与医学院校定向免费医学生签订乡镇卫生院就业培养协议。二是实行人才引进计划。通过“双选”、考聘等途径,聘用本、专科毕业生充实到县级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三是开展柔性流动服务。在全县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中组织开展了柔性流动服务工作,制定了考核办法,建立了服务工作台账,卫技人员柔性流动服务新机制全面建立。四是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实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制度,完善了绩效考核评价体系,足额兑现了绩效工资,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待遇留人”。

2.1.2民族地区卫生体系行动。一是通过国家中央预算内藏区资金项目和中央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资金项目,加大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但由于2011年建设项目资金下达较迟、加之维稳工作等因素导致项目实施较为缓慢。 二是通过中央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能力建设资金项目,提升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三是按照卫生信息化建设要求,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制订了项目实施方案、 落实了专人管理,派出人员外出学习和培训,但由于项目所需设备正在陆续配备,信息化建设尚在实施中。

2.1.3民族地区公共卫生强化行动。一是防控疾病。有效防控了鼠疫、人禽流感、脊髓灰质炎和重大传染病、慢性病及地方病等疾病;脊灰及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工作顺利完成,避免了疫情风险和医疗风险,防范了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二是落实优惠政策。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等补助政策,兑现补助资金,完善妇幼保健服务功能,产科服务能力不断提高。三是强化食品安全。 充分发挥食品安全委员会的作用,建立了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司其职和生产经营者为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体系,重点加强了食品安全宣传、专项整治和执法检查等工作。四是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将爱国卫生运动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和惠民行动,层层分解落实了目标任务,初步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五是进一步强化了卫生执法监督机构的内部管理和执法人员的培训,提高了监管、执法能力,加大了医疗质量安全、职业卫生等方面的卫生执法监督工作力度,取得一定实效。

2.2 “六项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2.2.1促进新农合可持续发展,提高居民医疗保障水平。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医疗救助共同组成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为主体, 其他多种形式的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一是巩固扩大参保覆盖面。各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比例逐年提高。二是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积极落实配套资金,逐年提高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标准。全面执行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门诊统筹政策,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医保目录内药品和收取的一般诊疗费按规定纳入支付范围。三是提高补偿报销限额。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新农合医保基金最高支付限额进一步提高, 统筹基金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达到医改目标70%以上要求。提高对儿童白血病和先天性心脏病的保障水平, 参照城镇医疗保险建立慢性特殊疾病医疗待遇,将高血压和糖尿病等12种需要长期服药的临床慢性疾病纳入一类特殊疾病报销。四是城乡医疗救助不断扩大。城乡医疗救助力度和范围进一步加大,资助农村低保、五保人员参加新农合。

2.2.2切实增强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改善医疗服务工作。积极加快医疗机构创等速度,引导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强管理、练技术和上水平,推进标准化建设。一是调整充实乡镇卫生院班子,努力配齐配全乡镇卫生院人员、村医,为医改各项政策贯彻落实提供组织保障。 二是签订乡镇卫生院定向免费本科医学生。三是通过送出培训的方式加强人才培养,努力提高卫技人员服务水平,并通过请进来对口帮扶“手牵手”等形式加强业务培训。四是全面启动基层卫技人员柔性流动服务工作,开展医技人员乡到县、县到乡和乡到村柔性流动巡回医疗服务工作。

2.2.3完善卫生应急网络体系,提高应急处置救治能力。制定应急预案,建立健全了含盖疾控、卫生监督和医疗机构等的监测预警体系和信息报告网络系统,开展了卫生应急技术培训和应急演练,落实了人员、装备、药品和责任。

2.2.4完善卫生执法体制机制,提高卫生监督工作水平。开展执法培训,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加大了对食品安全、 医疗采供血安全、医疗质量安全以及职业卫生、环境卫生、放射保护、饮用水、学校和传染病防治等卫生执法监督力度,有效防止了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维护了正常的医疗服务秩序,提高了卫生执法监管能力。

3.2.5大力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确保群众得实惠。切实按照五个“统一” (统一组织机构、统一招标平台,统一规范操作、统一采购和统一配送)的要求有序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在所有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县、 乡、村三级服务体系严格按要求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通过健全跟标采购、 统一配送、规范使用行为等机制,实现了基本药物在基层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全面覆盖和零差率销售,覆盖率达100%。

2.2.6促进民族医院继承创新,努力加快民族医院发展。加大了县中藏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构建了设施、设备和人员配套的藏医医疗服务体系。中藏医院适宜技术在基层防治常见病多发病中的优势和作用充分发挥,强化了中藏医技术骨干和医务人员的培训,并结合实际,重点加强了中藏医院适宜技术的推广工作。

2.3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藏区卫生事业尽管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与内地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存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设备落后和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等突出问题。

3.3.1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严重滞后。一是缺编严重。由于藏区卫生人才编制按服务人口数核定,而藏区各县人口少, 服务范围大,导致各医疗卫生机构严重缺编,正常工作难以开展。由于人手不够,一些医务人员一兼多岗,部分医院的有关科室无法运行,设备闲置。群众 “看病难”的问题还客观存在。二是卫技人员不足。由于地广人稀,游牧群众流动性大,居无定所,加之高原气候恶劣,生活条件艰苦,人才流失严重,卫技人员人均服务面积大,基层卫生存在 “有房无人”、“有设备不会用”等问题。 三是高层次人才缺乏。各县具有中级和副高以上职称的人数比例偏低,与内地比例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如口腔、药剂、检验、公共卫生、影像、麻醉和防疫等辅助专业中,人员和高级人才均严重缺乏;在落实卫生人才待遇上与内地也存在较大差距。这种现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藏区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业务能力的提高,转诊转院率居高不下,难以解决群众就近就地看病难问题。四是人才结构不合理。一是城乡分布不均匀,80%的高级卫生人才集中在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二是职称结构晋升困难。 医疗行业实行“凡进补考”,民族地区卫技人员晋职晋级需参加全国卫生技术人员职称考试和国家执业医师考试等考试,合格后方可晋职晋级,由于民族地区医疗水平落后,国家统一考试部分科目内容大部分卫技人员从未从事过,以致在职称级别晋升方面难度较大,尤其是乡镇卫生院尤为严重,以致初级卫技人员较多,职称低、待遇低且福利差, 导致卫技人员队伍不稳定。五是临床与管理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和全科医生缺乏,基层乡村和农牧区急需全科多能的实用型卫生人才。六是医护比例倒置, 临床护士队伍数量严重不足。七是人才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由于环境条件艰苦、工作辛苦和生活清苦等诸多因素,卫生技术人员招不进、留不住和下不去的问题突出,现有卫生人才培养资源缺乏科学配置和合理利用,人才队伍量少质弱,引进困难,卫生人才培养缺乏项目、政策和经费的支持,人才培养的投入严重不足,成为制约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八是人才保障机制不健全。近几年来,尽管上级部门加大了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各级医疗机构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但由于国家没有职工生活用房建设项目,部分老职工居住在20世纪70年代修建的破旧房屋中,其余大多数年轻职工靠租房和挤占业务用房居住,工作生活条件极差,职工难以安心工作。

2.3.2项目建设存在资金缺口。一是国家下达卫生建设项目及资金,均按照人口比例来下达资金,以致民族地区的建设项目普遍存在项目小,资金少的问题。二是由于国家下达的部分项目需地方配套,而藏区地方财政十分拮据,几乎无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从而造成项目建设一定的资金缺口。三是工程建设工期短、项目资金下达迟,当年下达的建设项目基本需推迟到第二年实施,由于人工、材料等费用的不断上调,加之工程材料运距远、存在二次转运等诸多问题,从而造成项目建设工程资金不同程度增量,出现一定的资金缺口。四是项目建设前期费用高如可研、设计、环评等前期费用高,造成项目建设实际投入相对建设成本增高,导致项目实施困难。

2.3.3宣传工作不够深入。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出台了很多惠民政策,但群众难以知晓,结果“惠民”就“惠不到民”,如部分边远山区群众对新农合政策还不够了解,医院药品实行零差额、妇女住院分娩实行全免费、医院药物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和网上采购,群众知晓率就更低,严重影响民心工程落实。

2.3.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费筹集难。一是相当部分农民认为自己身体很健康,没有生病,缴了也是打水漂,有的认为自己已参加企业的保险或学生保险或其他商业保险,所以,不愿参加新农合。二是有的干部工作方法简单,工作不扎实,缺乏与农户沟通。有的没有主动上门,而是等待群众上门缴纳,不注意协调新农合服务、 管理与农民的利益关系。三是由于宣传不到位,大部分群众对从个人账户过渡到门诊统筹理解不够,加之每年的缴费都有所增加,有一种不信任感。

2.3.5基本药物品种少,无法满足群众基本用药需求。一是基本药物品种少, 一些最常用的药品(如成人和儿童的感冒冲剂、儿童的抗菌药物)等未纳入药品目录,不能满足临床和全县农牧民群众的日常用药需求,使基层医药卫生机构业务开展受到限制。二是基本药品经常缺货、短货,在购进药品中,每次进药计划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因存货不足、中标基药未生产等诸多原因导致采购计划基药品种不齐,不能满足乡镇卫生院的药品需求。三是部分中标药品的规格、剂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存在购进药品的规格偏大,而不能适用于乡镇卫生院。

2.3.6村医素质低,服务能力低下。目前,各县已建的村卫生室中村医普遍文化低、素质差,99%的村医不具备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资质,只能提供 “发药”简单服务和承担“村级信息员” 的职责。加之劳务补助报酬低,部分村医无法安心村卫生室工作,经常外出打工,导致村卫生室形同虚设,难于发挥其作用和效益。由于村医素质参差不齐,乡镇管理能力跟不上(大部分属“门外汉”,非专业人士),加上“山高皇帝远”的思想影响,村医在从事医疗卫生工作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问题,如过期药品报补缺乏真实性等。

2.3.7财政投入相对不足。各县对卫生事业的投入虽然逐年增加,但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公共卫生、医疗机构及其他方面的事业经费基数偏低,增长缓慢。一是乡镇医务人员同时承担着农村预防和保健等日常公共卫生管理职能, 工作任务繁重,而乡镇卫生院空编缺员现象严重,部分乡镇卫生院不得不自己出资临聘人员,负荷较重。二是部分医疗卫生单位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欠账大, 但财政投入严重不足,负担较重,严重影响其发展。

2.3.8卫生信息化建设迟缓。由于一些县属于老、少、边、穷的民族地方,幅员面积广,农牧民居住分散,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农牧民文化素质低,加之大部分乡镇不通网络,村一级就更无从谈起,卫生信息化建设迟缓。如乡一级新农合网络化管理及实行村卫生室信息化网上远程统一管理和网络直报工作就难以实施。

2.3.9非法行医现象较为普遍。目前, 我国实行统一的执业(助理)医师、执业护士资格制度,由于藏区乡镇卫生院、 村卫生室医护人员技术水平较低,考取全国统一的医师、护士资格证特别困难,导致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医护人员均无执业资格,非法行医现象在藏区基层医疗机构中较为普遍。

3 建议

3.1 建议按需招考专技人员

一是在每年招考卫技人员时,应多招收适合区乡卫生院急需的护理、检验等专业人才。二是建立稳定人才的优惠政策和人才激励机制,出台有关工资待遇、职称评定、培训进修和人才引进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创造待遇留人、事业留人和环境留人的氛围,努力留住和吸引优秀卫技人才扎根民族地区,特别是建立一支本土化的专业人才技术队伍。 三是建议上级部门结合卫生十年行动计划建立适合当地实际的卫技人才培养计划,按期、按专业培养用得着、留得住的人才。四是建议上级部门加大村医培训及招聘力度,提高村医待遇,全面按照村卫生室建设要求及标准,按项目建设要求及实际建设资金数完成村卫生室业务用房建设。

3.2 建议上级部门在下达卫生建设项目 及资金时慎重考虑综合因素

应按照项目建设标准投入、所需前期费用、并结合民族地区实际,综合考虑民族地区建材运距远、存在二次转运等情况来下达建设项目及资金;同时考虑到民族地区财政收入窘迫,资金投入相对较困难,取消地方配套,减轻地方财政负担压力,使建设项目资金充分发挥效益。另外,建议上级部门在下达建设项目时,除需考虑要满足医疗卫生单位实际功能需要外,还应多考虑职工生活用房,从硬件上改变在职卫技人员、 对口支援人员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3.3 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

一是加大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相关政策和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药物制度、药物网上采购和零差率及大病救助政策的宣传。二是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切实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的宣传。三是加强健康教育的宣传普及。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政策法律的知晓度,不断增强广大经营者遵章守法的自觉性,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

3.4 建议进一步拓宽基本药物的用药品 种,满足临床和全县农牧民群众的日常 用药需求

一是增加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 特别是针对藏区群众受药习惯增加相应品种。二是降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采购和配送周期,减少配送时间。

3.5建议建立藏区医护人员执业资格特别政策

在国家实行执业(助理)医师、护士资格制度的大环境下,建立针对藏区医务人员的特殊执业政策,可以乡、县、 州为单位,取得各级医师、护士资格证后只能在本辖区执业,否则按跨区域、 超范围和非法行医处置。

3.6 建议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步伐

做到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建立乡、村二级网络,加强乡、村二级卫生人员学历教育、进修培养,切实提高卫生人员文化素质及专业水平,全面实现卫生信息化建设。

3.7 建议重视和加强中医药事业和民营 医院的发展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要给予中藏医药事业足够的重视和扶持。民营医院是公立医院的补充,是医疗体制改革的内容之一,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扶持,让民营医院健康发展。

3.8 建议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新能源开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8

关键词:舒兰市;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222-1

1舒兰市农机化服务体系基本情况

1.1农机化生产发展现状

全市农业机械化总动力为74.1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37500台,配套农机具135000台(套),有大中型拖拉机2540台,水稻插秧机590台,水稻收割机420台,玉米收获机70台。年完成机械耕地面积185万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60%以上。

1.2农机化体系建设情况

舒兰市设立农业机械化管理总站、农机技术推广站、农机监理站和农机校,17个乡(镇)街均设了农机技术推广站、是隶属市农业局管理的事业单位。全市现有在职职工145人。高级工程师22人,工程师56人,助理工程师54人。全系统基层农机站办公条件十分简陋,无电脑、无交通车辆。资金投入一是国家财政拨款,主要负担人员工资,拨付少量的办公经费;二是争取农机化项目资金;直接用于公共服务的资金和比例很少。

1.3农机化体系主要工作职责

一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农业机械化各项方针、政策、法规;制定农机化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和工作指标;落实国家和省农机购置补贴惠农政策,做好农机购置补贴各项服务工作;负责对全市农机市场、销售和修理网点的质量监督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二是负责组织实施农业机械科研项目的论证、申报和负责农业机械化新机具、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引导农业机械产品结构调整与更新,提高农业机械普及和应用水平,为养机户提供信息服务、技术咨询和技术指导,做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三是指导农机化管理系统信息、网络建设及农业机械统计和信息发布。

2工作成效与经验

2.1农机化综合水平明显提高

由于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惠农政策,通过农机购置补贴,调动全市广大农民购置农业机械的积极性,提升了舒兰市农业机械的装备水平。

2.2农机服务组织蓬勃兴起

全市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农机大户180个,经营、作业耕地规模在2000亩以上的100个,经营作业耕地规模在2000公顷以下,1000亩以上的50户。这些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组织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新生力量和新型的农民代表,在农业机械化生产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2.3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

近几年来,为抓好全市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和推广工作,市农机推广部门组织农机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围绕着水稻机械化育苗插秧和机械收获等主要环节,深入到田间地头,做好水稻插秧机和水稻收割机的检修、调试和技术跟踪服务工作,解决农民在机械化育苗、插秧和机械收获等方面的技术难题。

2.4抓好农机技术培训工作

农机推广部门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围绕粮食生产中心工作,利用冬春有利时机,组织农机科技人员深入到全市各乡(镇)街,开展农机适用技术培训工作,培训的主要内容有“水稻机育机插机收”和“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等技术培训。同时对全市17个水稻产区所需的农机技术和机具使用进行现场作业演示、培训和跟踪服务活动,使农机科技知识和技术服务深入到田间地头,为全市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技术人才。

2.5加强农机信息宣传工作

近年来,农机部门围绕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及时发现、总结、完善、推广各地好的经验和做法,大力宣传农机化惠农政策,宣传农机化在农业生产中的优势和作用,通过电视、网络等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农机化工作,营造了领导和社会关注、了解农机支持农机的良好氛围。

3存在的問题

乡(镇)街农机站工作条件差,办公场所简陋,无设备,无场地,信息网络匮乏,有些农机技术信息无法传递,无法进行网络办公,制约农机化的发展;专业技术力量薄弱,整体素质低,专业知识老化,非专业人员比例大,对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科技人员下乡指导工作无交通工具,农机教学设备陈旧老化,已不适应现代教学需要,急需更新;农机推广部门开展新技术试验、示范无试验基地,无科研推广资金,推广人员专业素质低,跟不上农机发展步伐;职业技能培训工作难度大,无培训场所、无经费;农机化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发展步伐缓慢,地方财政对农机化无力投入,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机化科技推广、试验示范、项目建设、技术培训及服务体系的大力发展。

4对策建议

上一篇:季度计划表汇总下一篇:常州制造业信息化重点城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