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重点及规划

2024-07-30

工作重点及规划(共8篇)

工作重点及规划 篇1

规划局规划窗口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今年以来,窗口工作在局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下,规划窗口围绕年初确定的目标思路,团结奋进、攻坚克难,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为总结全年工作,计划明年工作目标奠定了基础,现将规划窗口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规范工作流程,提升窗口工作效率

1、规划窗口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全县申请表格的发放、申报材料初审收件、《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房屋维修通知书发放、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系统的操作、局档案室档案整理、查档以及全局票据收费管理等工作,截止日前,我们规划窗口共发放各类申请表格计 552 份,接受各类咨询 322 人次;发放《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15 份;发放《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68 份;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101 份;发放房屋维修通知书 10 份;行政权力网上公开系统操作 110 余份;整理档案 230 余份;接待查档 102 人次。做到申请材料报批周转不超过半个工作日,经批准的申请材料发证不超过一个工作日。发证正确率、完备率达 100%。

2、根据局领导的要求完成“总部经济”目标的任务,我窗口在日前完成局分配的总部经济任务 15.1 万元税金。窗口人员在工作中严 格遵守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以实际行动推行政府的“政务公开”、“首问负责制”等各项工作。同时窗口人员还经常就工作中发现的相关情况和问题及时与局相关科室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和协调,从而更好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前来办事人员,受到了赞誉和好评。

二、健全三个公开机制,提高窗口服务效率

1、公开办事规定。采取多种形式,全方位地公开我局的业务法规、办事须知、办事程序、收费依据、收费标准等资料,使群众很容易就掌握经办业务的相关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针对目前有些审批项目的办理程序和以前有了很大不同,我们重新印制了办事指南,并在网上公开,极大地方便了办理群众。

2、公开办结时限。为了进一步在提高工作效能,彻底解决办事“久拖不决”的现象,今年,我们窗口根据工作职能,对工作职责、工作纪律、办事结果进一步作了明确,有效地制约了工作人员随意办事和乱办事行为。在办结时限上,除明确总的时限外,我们还规定了各类业务每个环节的办理时限,窗口工作人员在受理业务时,根据各业务的办理时限规定,跟申请对象承诺一个总的答复或办结时间。

3、公开办事结果。为使申请对象更方便地了解业务的办理结果,我们积极配合行政审批中心推广网上申报,开展网上受理,不断扩大网上申报事项的范围,努力为办事群众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的优质服务。申请单位和群众可以上网查看办事结果。大大方便了企业和群众办事,对缩短办事时限,减少办事环节,提高办事效率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而且也受到申请单位和群众的监督,有效防止了推诿扯 皮现象的发生。

三、存在的不足及今后工作计划

总之,窗口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距离局领导及行政审批服务中心领导的要求相比还有不足之处。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窗口将进一步完成局领导下达的总部经济任务,以及在工作中不断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审批事项前移,严抓管理,增强窗口工作人员遵章守纪的自觉性,发扬成绩,克服不足,不断使窗口工作再上新水平,更好的服务于洪泽百姓,服务于洪泽的经济建设。

工作重点及规划 篇2

关键词:林业调查及规划,存在的问题,建议

林业调查规划虽然是一项具有指导性和计划性的理论设计,但它的工作基点却是在实践中落实的,没有严谨求实的林业调查数据,林业调查规划就失去了参考依据,没有可行性。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林业调查及其规划是一个关联密切的整体,规划建立在调查的基础上,没有规划,调查工作也会失去理论指导方向,力不从心。

1 林业调查规划工作的意义

与林业有关的很多工作都是在调查的基础上展开的,而调查任务工作多在野外进行,受到很多不确定自然因素的影响,天气、季节、地形等都直接或间接地拖延了林业调查的时间,调查完成不了,接下来的很多工作无法进行,连锁反应造成的最终结果就是阻碍了林业建设的发展速度。林业建设工作环环相扣,看似各自独立实则紧密关联,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的林业管理系统,确保林业建设各项工作的实施开展。林业管理包含了调查、规划、监管、检测等多个分支,其中规划工作在林业管理系统中至关重要,对林业的各项工程建设具有承上启下的理论指导作用,相关林业政策也需要经过细致的调查规划才能顺利落实。

在林业调查规划工作中,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多方面综合素养,它是体力与脑力相结合的工作,不仅需要扎实过硬的理论知识,更需要丰富的野外实践经验。同时,艰苦的工作环境和多变的林区气候又考验着工作人员的心理素质和体能耐力。林业调查规划工作本身就是最有效的人才培训手段,对于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考量有着深刻意义。

2 林业调查与规划中的问题

2.1 相对落后的专业技术水平

林业调查需要用到地形图的判读、地物判读、地貌判读等各种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用到罗盘、GPS、测高仪、夹板等技术设备。任何一个概念的模糊混淆,任何调查仪器的操作失误,都会使得最终的数据不够精确。差以毫厘、失之千里,尽管目前林业调查工作队伍的专业技术有所提高,但远远满足不了林业建设的需求。另外,调查规划工作所需的仪器设备还没有及时更新,部分地区调查装备陈旧过时,甚至出现短缺。

2.2 工资待遇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力的日渐强盛,社会各领域都急需具有专业技术的人才,专业人才会给一个企业乃至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因此,人才的价值体现应该与之创造的经济效益成正比。林业调查规划作为一项对技术要求非常严格的工作,并且需要工作人员长期处于艰苦的野外环境,衣食住行的条件相对较差。在这种情况下,林业调查工作者理应有更好的工资待遇,以保证他们的安全与健康,然而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艰苦的工作条件,长期的野外作业,不高的工资待遇,致使林业建设中各种人才的流失。

2.3 没有足够资金的支持

通俗点说,林业调查和规划工作离不开资金。人力物力的开支,仪器设备的开支以及在户外工作的各项日常生活开支等,这些都需要资金的支持。资金投入不足,林业调查人员在工作中难以展开手脚,常常出现有技术、没设备的尴尬情况。另外,从调查人员的工资待遇不难看出,林业的调查规划,还没有得到全社会足够的重视。

2.4 缺少专业教育

一方面林业调查规划工作需要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然而,针对林业调查的教育培训却几乎没有。很多企业的管理者重视思想教育培养,工作经验的总结交流等,却没有重视专业人才的培训,加上各种原因造成的人才流失,导致能担负起林业调查工作的技术人员越来越少。另一方面由于对林业调查及规划不够了解,部分具备专业技术的人员不会轻易选择这项工作。

3 林业调查与规划的建议

3.1 调查工作的完整性

林业调查根据具体工程建设的不同,调查项目和内容也不同。林业调查过程中需要用到多种技术设备和仪器,加上天气、温度等自然因素的干扰,在调查时需要多次反复地测试对比,以保证调查结果的客观和数据的准确。调查步骤和环节要完整,不能因为操作难就不调查。

3.2 提高工资待遇

具备专业能力的技术人才理应得到尊重和善待,物质基础是一切工作展开的前提,只有实实在在地提高林业调查人员的工资待遇,改善生活条件,减轻生活和生存压力,他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林业建设事业中。

3.3 更新技术装备

目前,一些地区用于林业调查工作的仪器设备等,依然停留在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与目前很多林业建设工程严重脱节。由于设备的老套陈旧,加上年代久远难免会出现技术故障,极大限制了林业调查工作的进展速度。林业调查的资金投入和使用,除了要提高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外,最主要的就是引入先进的技术设备,为林业调查工作提供有力的硬件保障。

3.4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科技时代需要技术创新,需要开发新技术。林业调查人员在原有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要借鉴和参考一些发达国家的技术理念,与实践中积累的经验相结合,提炼出一套适合自身工作性质的技能方法。技术的创新不能拘泥于形式,只要有助于工作,有益于林业事业的发展,它就是创新。

3.5 增强法律意识

法律知识的欠缺,会让林业调查工作陷入被动,引起不必要的法律纠纷,例如,不能仅凭所谓知情人的片面说辞,就因此确定林权的归属。调查工作要严谨求实,调查结果要有理有据。任何企业、任何员工都不愿意陷入法律纠纷中,在加强专业技术学习的同时,也要学习林业调查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

3.6 提升职业荣誉感

林业调查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技术人员常年处于山区野外、风餐露宿、劳动强度大,经受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考验。“使命感和荣誉感”不应该只是一句口号,如果林业调查队伍没有高尚的精神支撑,就无法在艰苦的条件下仍然坚守工作岗位,常年累月地坚持工作。因此,针对林业调查工作的特殊性,要格外重视和关心调查人员的心理和生活健康,人文关怀同样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国民素养,这应该纳入林业规划中。林业调查工作的质量不是取决于一个人,而是一个团体,只有林业调查队伍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我国的林业建设才能更好地发展。

4 结语

林业调查规划是一个庞大的工作体系,它的制定和完善需要多方面综合的考察,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实现的。林业调查规划的工作成效,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和实践的检验才能体现,工作人员必须有极大的耐心和信心去等待和面对。只有真正地热爱这项工作,才能做好林业调查及规划工作,投身林业建设事业,担负起保护生态环境的重任。

参考文献

[1]赵新强,王万峰,魏来等.关于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存在问题与对策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4)

[2] 李利学.林业调查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农村科技,2015(16)

工作重点及规划 篇3

[关键词]电力系统;电源规划;电网规划

一、电力系统的规划

所谓的电力系统规划包括电源和电网两个方面的问题,而且这两个方面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性,需要进行有效地统一。在进行电源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对电源的负荷能力进行严格地控制,将其控制在配电线路负载能力的范围内,同时要对电源规划中电路进行选择,减少电力故障的发生。

1.电源规划。进行电力系统的规划,需要对电源进行合理规划,其中这也是电力系统规划的重要部分。进行电源规划的最终目的就是根据某一时期的电力需求进行预测,进而选择最为经济可靠的规划方案。在进行电力需求预测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工作人员做好电力系统的基本规划工作,同时对于系统中的相应设备以及资产等进行汇总,电源的类型也是多样的,包括线路电源和不间断电源等,要对群集以及节点等进行和合理的控制,避免出现电力系统的安装和运行故障。

在进行电力系统规划的过程中,应该遵守的主要原则就是抢点占线。主要就是电源规划工作人员要加强与政府部门的通力合作,在电源规划的选点工作上多下功夫。对于不同的电源项目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统筹规划,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众所周知,在进行电源规划的过程中,主要是根据电源的结构和运行的基本特性来进行。因此,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充分重视电源规划的经济性和可行性,同时要将电线的造价问题进行严格地控制。

分布式发电是电力系统运行中较为常见的发电方式,主要特点就是发电的功率相对较大,而且能够做到节能环保,因此其经济性和高效性特点较为突出,因而得到了各大供电企业的广泛关注。

2.电网规划。进行电网规划和电流规划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但是从现如今我国电力系统的运行和发展状况来看,电网规划的工作力度以及相关的工作人员对电网规划的重视程度等都远远低于电源规划。进行电网规划所包含的范围较广,不仅要考虑到电网的正常运行,同时还要对市场的基本信息等进行研究,要对电力的运行以及用户的消费情况等进行细致地分析。由于电力市场的运行模式以及用电消费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可变性,因此,为了对电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需要对电网提出新的要求,保证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电网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保证系统运行模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求。电源规划和电网规划是相辅相成,因此,电网规划需要和电源规划相结合,加强对电网规划的控制和建设实现电力系统的整体稳定性和可靠性。

电网规划从其本质上说是一种系统性较强的工作,因此,需要在积极借鉴传统的设计规划经验的基础上,保证电网规划工程的利用率,根据电网的节点来设置相应的指标。只有规划工作的运行达到一定的标准,同时对于电网的容量进行合理控制,电网规划设计就会实现其价值。因此,需要合理地调整网络的运行模式,进而提高资产的综合效率。

从电网规划的发展前景上来看,所产生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其中较为常见的就是老化问题,这也是未来我国电网甚至是电力系统运行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因此,相关的技术人员,需要对现如今已有老化的电力设备等进行检修和维护,这样才能促进经济的长足发展。对于电力设备来说,老化问题较为严重,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的特点,对电力系统老化问题进行规划和建设,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而且不能参照某一个设备的老化问题来解决所有的设备的老化问题,应该在选择适当的参数的同时,加强设备群的可靠性。

二、配电网规划建设的基本方法

1.新架设的主干线应当按照长远规划一次性建成,确保线路在十年之内无需进行较大幅度的改造。同时应对负荷过大的馈线进行相应地调整,以此来确保每一条馈线都能在不同运行方式下互相转供。

2.应对变电站的供电区域进行合理划分,并合理安排好新建和增容时间,确保各个变电站的负荷平衡,这有助于充分发挥出变电站的最大效益。

3.应采用环网接线的方式对配电站进行设计,以此来实现开环运行。各种设备的选型除了应当考虑配电自动化的需要之外,还应遵循安全可靠、经济实用、易于维护、操作简单、节能环保的原则来对设备进行优选,并引入一些符合我国国情的新技术和新设备。

4.应按照就地平衡、合理布局、全面规划、分级补偿的原则进行无功补偿,补偿装置应当能够按照无功功率进行分组自动投切。

5.在对配电网络进行改造时,可考虑一并进行通信通道的建设,这样可以使电缆隧道、排管、沟槽以及架空线路等路由资源获得合理利用。

三、智能电网规划在电力系统规划中的意义分析

在当前技术条件支持下,我国的大部分有线电路受电力系统规划工作不到位、不细致的因素影响,短时间内极容易出现整个电网线路的超负荷运行问题,再加上某些地区输电线路发展长期滞后,电站建设受到的关注度还远远不够,不仅电网建设工程周期无法得到满足,建成后的运行电网系统安全性能也无法得到可靠保障。与此同时,我国特殊的能源分布结构使电力资源较为充分的西部、北部电力无法及时且高效的输送到对电力资源需求价高的东部、南部区域,电力能源紧张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电力行业以及电力电网系统发生的最关键问题,这也使得智能电网的规划工作在当前经济形式发展下显得格外重要。

1.对智能电网进行有效的电力系统规划能够实现智能电网高速双线通信技术下双向互动的职能数据传输,进而有利于动态、浮动电价制度的在全国范围内的顺利开展。

2.智能电网能够在遵循各电网建设区域不同环境因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有侧重点的将各种新时期的清洁可再生能源接入到电网系统运行网络当中,并结合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多种能源的特性,将职能电网与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并网研究技术作为电力系统规划的下一步工作中心,逐步实现智能电网当中分布式能源的管理目标。

四、结语

电力系统规划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复杂的工程。作为一个电力工作者,在当前日新月异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不断地提高我们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时俱进,不断地改进和创新,做出合理的符合当前新形势下的规划要求,不断推动电力企业的发展,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进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刚,王学申.电力技术及电力系统规划探究--以智能电网为例[J].中国科技信息,2011(09).

工作总结及规划 篇4

转眼间又到了年终岁尾,这一年就要在很充实忙碌的工作中过去了。在这一年里,我收获了很多也积累了不少的工作经验。作为一名办公室文员,我深知自己的岗位职责与工作内容,认真地完成领导安排的每一项任务,也在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力求做到更好。现把这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1、日常工作安排:在经理的直接领导下,完成部门日常内务工作。随时制作各类表格、文档,打、复印,扫描,收发外寄各类文件资料。负责来电接听,重要事项记录并传达,;负责来访客户的接待工作,保持良好的礼节礼貌;负责董长办公室以及会议室的卫生清洁及桌椅摆放,并保持整洁干净;负责各种文件的分类存档及收发邮件。

2、物资管理:制定日常办公用品清单,及时向财务部申请日常所需要的物品采购与发放,确保员工的正常使用。

3、员工考勤统计:每月10号前认真仔细地做好考勤统计,迟到,请假,以及新增人员的资料及时上交财务,确保工资的无误性。

4、员工档案整理:将在职员工和离职员工档案进行分类存档,每月新增之后及时整理新员工档案并及时更新存档

5、与邮政快递衔接:每天发货前给予电话通知,并记录好发货数量、发货地点、发货单号、发货重量,进行统计汇总。月底上交财务,以便日后账目清楚,结算顺利,保持更有力的合作关系。通过以上的工作细节的回顾,作为一名办公室文员,我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工作琐碎及它的重要性。看似井条有絮,实则繁锁复杂。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充份发挥责任心、细心和耐心的态度,在工作中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公司服务,争取更大的成绩。新的一年里,我也将为自己制定一个新的工作规划,力求新的进展:

1、不断提高自己:抓住每一次让自己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学习,为自己的工作积累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虽然办公室的工作琐碎、繁杂,但是我将从多方面努力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每天的工作任务

2、端正工作态度:抱以一个正确的心态,踏踏实实、任劳任怨地完成上面交派的工作;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的学习、进取、完善自己,以便更好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3、积极做好日常保障工作,认真、按时、高效率做地做好领导交办的其它临时性工作。

4、提高个人修养和工作能力:,继续加强学习公司的文化理念及系统培训,多向领导和同事们学习工作经验好的方法,快速提升自身素质, 更好的服务于本职工作,加强与人的沟通协作能力。对公司发展的建议:

1、应当标准化工作流程

工作重点及规划 篇5

第一节 机构职能简介

一、机构简介 武汉市规划局是主管全市城乡规划、勘察测绘工作的武汉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市规划局内设办公室(信访处)、政治处、综合业务处、规划编制管理处、市政规划管理处、建筑规划管理处、建设用地规划处、勘测信息管理处(市测绘局)、法规监督检查处、财务审计处、监察室、机关党委、工会、离退休干部处等 14 个处室;下设江岸、江汉、硚口、汉阳、武昌、青山、洪山、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 8 个分局,为市局派出行政管理机构,是主管辖区城乡规划的职能部门;下辖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武汉市勘测设计研究院、武汉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武汉市城市规划执法监察支队、武汉市城市规划信息中心、武汉市城市规划咨询服务中心、武汉市规划局机关后勤服务中心等 7 个事业单位。

市规划局对东湖、武汉开发区规划分局和东西湖、汉南、蔡甸、江夏、黄陂、新洲区规划局为业务领导关系。

二、市局主要职能 1、贯彻执行国家、省和市关于城市规划、村镇规划、规划勘测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方针、政策;拟(制、修)订城市规划、规划勘测的地方性法规、规章、规定,并依法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2、负责组织编制、修订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法定图则和城市设计;综合协调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山水资源保护、综合交通体系等各类专业规划;依法组织审查、审批各类城乡规划;负责城乡规划的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3、参与制订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计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建设计划及土地利用、储备供应计划。

4、负责中心城区(含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建设工程(包括各类建筑物、构筑物、道路、

管线及其他工程设施)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远城区重要建设工程的规划选址、定点,依法办理建设工程用地规划审批手续,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对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远城区一般性建设工程的规划审批进行备案管理。

5、负责中心城区的建设工程规划管理,依法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的审批手续,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负责审核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远城区重要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

6、负责全市重点地段城市设计、城市规划道路两侧景观工程规划设计管理;负责中心城区建设工程立面改建规划方案的审批工作。

7、负责全市测绘管理工作,组织编制测绘发展规划,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全市基础测绘计划,管理测绘成果和测量标志,监管地图的编制、出版、展示及登载。

8、负责全市城市规划设计、规划勘测的行业管理工作,负责研究、推广和应用各类技术。负责城乡规划、规划勘测管理方面的行政复议、赔偿和应诉工作。

9、负责中心城区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工作,核发《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市政府规章查处中心城区内经规划主管部门审批但未按审批规定执行的违法建设行为;负责对经规划审查保留的违法建设进行处理;负责查处测绘违法违规行为。

10、依法监管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规划工作;指导和监督检查远城区规划管理工作。

11、负责建立和完善全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管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负责规划信息化建设、规划政务信息公开和规划展示工作;负责全市建设工程规划审批情况的综合统计和分析工作,管理专业档案。

12、负责局系统绩效和目标管理工作;负责局机关和直属单位的机构编制、组织人事、宣传、教育培训、财务审计等工作;根据有关法规、规章收取、代收有关费用。

13、承办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分局主要职能 1、宣传和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城市规划、测绘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方针、政策。

2、负责辖区内各项规划的具体实施监督检查;负责分局责任范围内建设项目的规划选址、定点,审查办理建设用地规划审批手续,负责建设项目的建设规划管理,审核有关建设工程方案。

3、负责辖区内建设工程批后监察管理,对符合规划经批准保留的违法建设进行处理。

4、负责收集、整理辖区内城市规划、测绘管理的基础资料,管理专业档案。

5、负责职责范围内的城市规划管理方面的听证、应诉和赔偿。

6、处理辖区内有关城市规划、测绘管理等方面的来信来访,承办人大、政协相关议、提案。

7、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管理工作;做好城市规划、测绘管理中市局与有关部门的衔接和沟通工作。

8、根据有关法规、规章收取或代收有关费用,并依法管理。

9、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二节 管理分工 一、市局管理范围(一)中心城区市局管理范围 1、城市一环、二环沿线两侧和三环线内侧的一个街坊(道路红线以外不少于 120 米的进深);主城区范围内的长江、汉江沿岸用地。

2、重要道路两侧一个街坊(道路红线以外不少于 120 米的进深),主要包括常青路(三环线至发展大道段)、建设大道(青年路至黄浦大街段)、新华路(解放大道至发展大道段)、徐东大街(友谊路至梨园广场段)、中南路中北路、武珞路和珞喻路(中山路至卓刀泉北路段)、雄楚大街(中山路至卓刀泉南路段)、江城大道(月湖堤路至南太子湖北路段)、四新大道(拦江堤路至318 国道段)。

3、历史风貌区、城市重要地区和重点地段,主要包括汉口原租界风貌区、汉正街传统商贸风貌区、汉阳旧城风貌区、武昌旧城风貌区、东湖风景名胜区二级(含二级)以上保护景区、龟山-月湖风景名胜区、王家墩商务区、首义文化区、武汉博览中心核心区、汉口火车站周边地区、武汉高速客运站站前区、以及轨道交通一级站点(城市公共服务核心站)周边 500 米范围内等。

4、用地规模超过 8 公顷(120 亩)的居住项目及建筑规模超过 3 万平方米的公建项目;超高层(高度 100 米以上,含 100 米)建筑项目(经济适用房和村民集中安置还建住宅不受此限,都由分局办理)。

5、市级以上(含市级)重点项目; 6、除居住区内市政配套设施和区域级环卫设施外,其他市政工程设施规划管理由市局负责。

(二)开发区、远城区属市管的范围 开发区、远城区范围内的火车站、机场、港口、铁路编组站等重大枢纽工程;市级水厂、电厂、垃圾处理厂、天然气门站等重大市政公用设施工程;跨区域的线性工程等建设项目由市局审批。

(三)中心城区市管范围外的控规细则尚未覆盖的地区 中心城区市管范围外控规细则尚未覆盖地区的用地规划管理,由市局负责办理相关审批手

续。

二、中心城区分局管理范围 1、中心城区市管范围以外的控规细则已覆盖的地区:按照市局《贯彻落实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围绕两型社会建设完善城市管理体制若干意见的实施细则》的要求,在上述中心城区市管范围外,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年)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控规细则已经覆盖地区的申报项目,由中心城区分局负责办理相关规划审批手续。

2、市政项目中,规划分局负责办理居住区内的市政配套设施和区域级环卫设施的规划审批手续。

三、东湖开发区及其相邻单位规划管理范围 (一)东湖开发区规划管理范围 东湖开发区规划管理范围以历次托管范围为基准,包括 1999 年托管洪山区的 4 个行政村、2000 年托管江夏区的 5 个行政村和 1 个居委会(即九村一委);2005 年托管的佛祖岭“十三村一委”;新托管的豹澥镇、九峰乡等。具体范围为:

东至豹澥镇行政范围。北接东湖风景区管理范围。西部与洪山区接壤部分以关山村村界作为规划管理的范围边界,具体为自南向北从牛奶场西边界开始,向北延伸至武汉国际商务学校边界至楚平路。再沿楚平路武昌殡仪馆边界及紫菘民营科技园与关西小区边界至雄楚大道;楚平路口的飞地;再从市经贸科技学校与尚文创业城的分界至卓刀泉路,再从华师二附中与保利• 华都项目西面用地范围线向北,沿空军武汉指挥部及证监会办公楼西面用地边界边界,向北至至湖滨酒店西边界,沿庙湖南岸线向东,沿烽火科技与紫菘小区间规划道路向东至紫菘小区、民营科技园与当代花园西边界;向东跨鲁磨路沿地质大学与华中科技大学的用地边界,再向东沿边界接至北面与东湖风景区范围。南部以相应托管村界范围作为边界。

本次,为尊重历史,将东湖开发区管委会所在地区,包括东湖开发区管委会大楼、空军武汉基地指挥部疗养院等交由东湖开发区进行规划管理。

南湖农业园由洪山区实施规划管理。

(二)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规划管理范围 以 2006 年 6 月确定的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管委会管辖范围为准。具体范围为:

东起王青公路东风社区,沿严西湖西岸线,经武合铁路线至老武黄公路西行至珞喻路,沿森

林公园西界线至喻家山南侧及南望山一线抵东湖湖边,沿东湖南岸线至卓北路,沿卓北路北行至郭郑湖西岸线至珞狮北路和洪山路交汇路口北行,穿过双湖桥抵东湖路,沿东湖路至梨园广场,沿徐东大街西行至湖北电力集团公司与“东湖天下”之间的小路至湖北财经专科学校和湖北电力集团公司西院墙到“和盛世家”住宅小区,沿“和盛世家”住宅小区与湖北财经专科学校西院墙之间的道路北行,穿过东湖村至中北路延长线,沿中北路延长线东行经联合社区到东风社区。不包括中国地质大学北校区、省委接待处东湖宾馆。地质大学北校区归属洪山区管辖,省委接待处东湖宾馆归属武昌区管辖。

(三)洪山区规划管理范围 为其行政区划范围除去托管至东湖开发区的地区以及化工新城规划范围外的地域,与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的规划管理范围划分以第(二)条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范围的相关表述为准。

(四)化工新城规划管理范围 暂以其规划范围为基准,不包括东湖开发区托管豹澥镇范围内的许店村及新店村两村的行政范围。

(五)江夏区规划管理范围 以其行政区划范围为基准,不包括已托管至东湖开发区的地区。其中,在流芳新镇内接东湖开发区规划管理范围线。

(六)有关事项说明 1、本次规划管理范围划分的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相关文件规定执行,以行政及托管范围界限为基础依据,同时尊重历史及管理现状和相邻各方意见。

2、本次规划管理范围的划分不涉及行政区划调整,也不作为划分行政区划的依据,与土地收益、税收等经济利益、民政等社会责任无关。

3、各相关单位在进行相邻地区规划管理时应考虑地块完整性及城市干道两侧景观界面的协调,加强协商与沟通。涉及争议地区,由我局统一协调,确保在争议地区的规划管理全覆盖及惟一性,防止出现多头混乱管理。

(具体分工范围图详见附录八)

第三节 窗口设置及管理规定

一、窗口设置及服务内容(一)市规划局窗口设置

市局在局二楼接待大厅设立武汉市建设工程规划审批联合服务中心,与市级协办部门共同为建设单位提供规划勘测服务。

(分局参照市局窗口的服务内容开展对外服务工作。根据各区实际情况,可在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设置窗口)

(二)服务内容 1、咨询服务 审批流程咨询;法规政策咨询;其他疑难问题咨询。

2、规划勘测技术服务 (1)勘测服务 受理放、验线申请;核划道路规划红线;受理各种地形图、地下管线图、影像图;重大项目、重点地段、地下空间开发项目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估;用地现状信息调查等勘测技术服务。

(2)技术服务 受理各类规划技术评估论证申请(含用地规划咨询、日照、交通、指标校核等方面技术论证);重大项目、重点地段数字实景三维空间效果评估和交通影响评估;城乡规划档案查询及相关信息服务。

3、用地规划许可 受理建设项目规划选址、土地储备规划要点、规划设计条件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的申请。

4、建设工程规划许可 受理建设项目规划(建筑)设计方案审批,建筑施工图核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

5、规划验收 受理建设工程规划验收申请。

6、勘测许可 受理勘测许可的申请 7、统一出件 发放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土地储备规划要点、规划设计条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和勘测许可的审批结果。

二、窗口管理规定 (一)申报单位要求 1、申报单位应准备好申报资料及电子文件。

2、申报单位应按要求如实填写申报表格,并加盖申报单位公章,对申报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提供资料复印件时应提交原件,以便于窗口工作人员核对,复印件上应加盖申报单位公章。(如因申报资料虚假引起法律责任,概由申请人承担)

3、申报单位在约定时间到窗口领取审批结果。

(二)窗口人员工作职责 1、严格按照规定要求收件,对申报单位提供的资料进行认真核对,接收复印件时应核对原件,负责将申报资料相关信息和申请人的联系电话及时录入到武汉市城乡规划协同办公平台; 2、申报资料收齐后及时建档,在 2 个工作日内将档案经窗口负责人审签后传送相关业务处室,并向申请人发出受理回执; 3、根据业务处室确定的协办事项,通知协办单位办理,同时告知申报单位需要办理的相关事宜; 4、做好与业务处室的档案传递登记工作,对收件资料和出件资料按规定进行交接登记; 5、审批结果资料到窗口后,应及时通知报建者领取并履行送达手续。

第四节 规划审批总流程图

单位申报 窗口受理 选址意见书或规划设计条件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 建设工程规划验收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 规划(建筑)方案审批 建筑施工图核准 核划建筑核位红线图 红线定位册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办理 根据项目要求,提供超前服务 根据项目需要,对规划设计方案进行相关的技术论证

第二章 城乡规划编制管理

第一节 法律法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武汉市城市规划条例》; 3、《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4、武汉市都市发展区分区规划; 5、《武汉市城乡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办法》(草案); 6、《武汉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导则和细则)审查工作细则(试行)》(武规发〔2008〕112 号); 7、《武汉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规程》(试行稿); 8、市规划局《贯彻和落实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围绕两型社会建设完善城市管理若干意见的实施细则》; 9、其他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规范。

第二节

规划编制内容和审批(审查)主体

市规划局围绕建立科学完整的城乡规划体系总目标,加强和改进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重要地段城市设计等专项规划的组织编制和报批、审批工作。

一、规划编制内容 1、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市规划局负责组织编制分区规划、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中心城区重要地段的城市设计等专项规划。

2、市规划局会同开发区管委会组织编制国家级开发区总体规划。远城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本区域范围内区人民政府所在地镇(街)和位于武汉都市发展区内的建制镇(街)的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重要地段的城市设计等专项规划。

3、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管委会会同市规划局按相关规定开展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的编制。

二、规划审批(审查)的主体 1、武汉城市总体规划报国务院审批。

2、分区规划、都市发展区内的控制性详细规划、重要地段的城市设计等专项规划、都市发展区外的区人民政府所在镇(街)的总体规划,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3、都市发展区外的其他镇(街)总体规划和都市发展区外的控制性详细规划、重要地段的城市设计等专项规划,由所在区人民政府审批,报市规划局备案。

4、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报国务院审批,详细规划报建设部审批。

第三节

各类规划的编制和审批

一、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的编制和审批 1、本市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由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具体工作由市规划局承担。

2、城市总体规划经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后,按照规定程序报批。

近期建设规划由市规划局组织专家论证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市人民政府批准近期建设规划前,应当征求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意见。批准后的近期建设规划应当按照程序报城市总体规划审批机关备案。

3、国家级开发区总体规划由市规划局会同开发区管委会组织编制,由市规划局与开发区管委会组织专家咨询、征求市级相关部门和开发区相关部门意见,经武汉市规委会审议,由市规划局和开发区管委会共同报市人民政府同意后,报省人民政府审批,并报国务院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省级开发区总体规划由所在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经所在区规划局会同开发区管委会组织专家咨询,征求区级相关部门意见和市规划局意见后,由所在区人民政府,报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并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4、市规划局未设立派出机构的区的区人民政府所在地镇(街)和位于武汉都市发展区内的建制镇(街)的总体规划,由所在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并由市规划局会同区人民政府共同组织专家咨询,征求市、区有关部门意见,经所在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区人民政府对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研究处理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建制镇(街)的总体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并由所在区规划局组织专家咨询,征求当地有关部门意见,经镇人民代表大会审议,代表的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政府处理后,由镇政府报所在区人民政府审批,并报市规划局备案。

5、分区规划由市规划局组织编制,并组织专家咨询,征求市、区有关部门意见,经武汉市规委会审议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审批

1、报审资料:

依据国家、省市城乡规划编制规程,拟申报审查、审批的规划方案应包括正式规划成果三份及电子文件一份外,还必须提交以下附件:

(1)市规划局或开发区管委会、远城区人民政府下达的控规编制委托书或任务单;(2)专家咨询论证会会议纪要。

(3)征求各相关部门意见后,取得的书面反馈意见回函,以及针对反馈意见的处理结果。

2、预审及初审:

规划方案在提交市局正式审查会议前,应经过市规划局规划编研专班预审、所在地规划分局或区规划局以及局内相关处室同步进行的初审。

规划分局或区规划局、各相关处室应在 10 个工作日内将初审的书面意见反馈至市局规划编制处。逾期未反馈意见的,视为同意方案。

3、修改完善:

规划编制处组织编制单位对分局或区规划局以及局内各相关处室初审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并在 20 个工作日内修改完成。由编研专班对修改方案进行复核。对未能按期完成修改的,中止该方案的审批。

4、会议审查:

经过预审、初审或复核合格的控规方案应经过局专题审查会或技委会审查,局专题审查会成员以技委会成员为主,邀请控规编制单元所在地的规划分局或区规划局的负责人参加。会议由市规划局局长主持,必要时也可由局长委托副局长主持会议。

5、规划公示:

控规方案应按照法定程序公示 30 天。由控规方案编制单位和局信息中心配合市规划局规划编制处完成公示文件的编印、公示意见整理等相关工作。公示位置为市局网站和市局指定的地点。位于开发区、远城区范围内的控规方案,还需由开发区规划分局或区规划局组织在当地公示。

6、武汉市规委会审议:

经局专题会或技委会审查通过的控规方案应提交武汉市规划委员会审议。武汉市规划委员会的成员组成、议事规则根据武汉市规委会章程确定。

7、规划成果验收:

经审查、公示并修改完成的控规方案由局规划编制处会同相关处室、规划分局或区规划局组织验收。

8、报市政府审批:

经验收合格的规划成果,由规划编制处在 3 个工作日内按规定程序报市政府审批。

9、报市人大常委会和省人民政府备案 经市政府批复同意的规划成果,按照相关程序报市人大常委会和省人民政府备案。

10、批后公布,并纳入规划成果“一张图” 经市政府批复同意的规划成果,按照相关程序在 60 天内向社会公布,并纳入市局“一张图”数据库系统。

三、乡规划、村庄规划的编制和审批 1、乡规划、村庄规划应当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村民意愿,体现地方和农村特色。

2、乡规划由乡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区人民政府审批。

村庄规划由乡、镇(街)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区人民政府审批。村庄规划在报送审批前,应当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

四、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审批 1、按照规定应当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建设项目,由建设单位根据市或区规划局核发的规划设计条件,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规划设计机构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

市规划局及其分局、区规划局和镇(街)人民政府可以组织编制重要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2、由建设单位委托编制的修建性规划、该建设项目位于市规划局设立了派出机构的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由市规划局或其分局审批;位于其他区涉及城市重要工程项目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由市规划局审批,其余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由区规划局审批。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3、市规划局组织编制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报市人民政府审批。规划分局以及区规划局组织编制的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报市规划局审批。镇(街)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报区政府审批。

五、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审批 1、专项规划由专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原则组织编制,并会同市规划局组织专家咨询,征求有关部门意见。

2、专项规划由组织编制规划的专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市规划局进行综合协调,并根据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纳入相应的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等规划层次,并按照本办法相应层次规划的规定,组织审查和审批。

武汉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导则和细则)审查程序示意图:

编研专班预审 规划分局或区规划局初审 局相关处室初审 规划编制处组织编制单位修改

编研专班复核 局技委会或专题审查会审查 公示控规方案 武汉市规委会审议 规划成果验收 报市人大和省政府备案 对社会公布,并纳入“一张图”系统

修改方案 市政府审批 规划编制处组织编制单位、开发区分局或区规划局报送控规方案

第四节

文书表格

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初审表

序号:

控规方案名称

控规单元 编号

项目性质 控规导则()

控规细则()

初审部门 规划分局 或区规划局

相关处室 1、2、3、4、初审部门签收

初审建议完成时间

控规方案 预审和初审 意见

主要审查意见:

初审部门负责人签字:

备注

武汉市规划局规划编制成果验收鉴定表

项目基本情况 任务编号

编制单位

项目名称

项目类型 □城市总体规划 □分区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 □专项规划

□其它规划 规划 范围

用地规模

控规单元编号

会议审查和公示情况 初

时间:

技委会或专题会

时间和文号:

时间:

规委会

时间和文号:

规划分局(区规划局)

分管负责人:

市局相关 初审处室

负责人:

负责人:

负责人:

规划编制处

负责人:

分管局长审签

工作总结及未来规划 篇6

进入学生会秘书处快一年了, 回望这一年走过的脚步,有很多自己要感悟和总结的,对于未来的工作更应该及早规划。

服务同学,服务集体,锻炼自己是我在竞选学生会秘书处职务时理念,一年来我更严格地要求自己,虚心向大家请教工作中不懂的问题,积极参加学院的活动,认识了很多同学,我也从工作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东西,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年来学院的例会制度让我受益匪浅,在汇报工作的过程中,不仅有自己的总结,还有自己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同时也能学习学生会其他部门工作的优点,在严谨而又开放的气氛中,及时总结工作中的优点和不足。

在秘书长的带领指导下,我不断熟悉秘书处的工作,通过完成配合学生会各部门的工作开展,锻炼了自己的组织领导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通过策划并组织大一新生开学典礼,09级毕业典礼及实习动员大会、第二届学生会沟通交流会等大型会议,和各部密切配合,并积极参与其中,使活动圆满完成,取得了老师的认可,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也锻炼了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和部内成员一起完成了对新生的档案严格与细致的整理,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并及时审核与下发通知、通报,让同学及时了解学院的最新动态;在学生会例会中做好各项会议的会议记录,并保存归档; 同时对新生的个人信息的进行统计并做成电子版的存档。

当然在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也有许多的不足,主要存在办公软件操作能力不足,部门协作有待提高,通知通报的审核还需要再细心,各班团支书对通报学习不足,存在应付和读而不学的现象。

在总结完上一年工作的经验和不足后,对于下一步的工作我规划了以下几点:

(一)提高工作效率。按照学院老师要求高标准完成工作,积极协助学生会各部门举行活动。配合好主席团及其他各部门,做好后勤工作是秘书处重要工作之一。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提高部门协同能力和团队凝聚力,秘书处各成员要紧密配合。

(二)做好秘书处的纳新工作,加强对大一各班团支书的培训。大一新生由于课程较紧,对学院组织的活动认识较少,下一步要做好成员的纳新工作,积极对大一团支书进行培训帮助,使他们尽快熟悉秘书处部内的工作。

(三)加强部内成员工作能力。秘书处要负责学生会的文书和档案的存档工作,会议记录和通知通报的审核等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办公软件操作能力.(四)提高展板制作能力,宣传学院良好形象。自展板小组成立以来,在

工作重点及规划 篇7

1 开展学校卫生监测的重要意义

儿童少年卫生学的研究目的和任务主要包括:研究儿童少年在不同年龄段的身心发育规律和特点, 分析影响生长发育的遗传、环境综合因素, 提出相应的卫生要求和适宜的卫生措施;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 减少和控制消极因素, 预防疾病, 增强体质, 促进个人潜能的发挥;为儿童少年实现社会化, 提高身心发育和健康水平, 维持终身良好的生命质量, 奠定坚实的基础[1]。而完成上述各项研究任务都需要从学校卫生监测工作中获取相应研究信息的支持。

近百年来儿童少年卫生学的学科发展和学校卫生工作发展历程表明, 学校卫生监测是全面、系统地了解学生健康及发展规律的重要渠道, 是发现影响学生健康发育的内在和外在影响因素的重要渠道, 是制定防病措施的技术基础, 是评价公共卫生政策和干预措施的科学依据, 也是重要的防病手段。

2 我国学校卫生监测工作的发展历史

2.1 1949年以前学校卫生工作状况

我国最早的学校卫生工作始于20世纪初, 在北京及沿海的一些城市, 相继由一些医学院校的医师和护士在中小学校开展了一些以健康检查、缺陷 (缺点) 矫治和预防接种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卫生工作。其中的健康检查和缺陷筛查工作是最早的学生健康信息的收集渠道, 但当时的工作只是在个别学校自发开展的, 不具有主观监测动机, 同时中小城市、农村地区的学校也没有开展相应的工作[2]。因此, 1949年以前我国没有开展具实质意义的学校卫生监测。

2.2 1949-1985年学校卫生监测工作状况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的决定》, 从日常学习生活管理、课业负担、学生保健、膳食管理、体育文娱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列要求和方法, 规定了学校卫生医务人员的职责。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因病缺勤登记工作成为学校卫生的常规性工作;各省市、地区根据自己的工作需求, 在生长发育、疾病、学校环境卫生、卫生行为等方面开展了规模不等的专项调查[2,3,4,5,6,7]。虽然这些常规性调查工作还不具备监测性质, 但对当地学校的卫生状况改善和学校卫生工作的发展, 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其中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因病缺勤登记工作, 已经初步形成覆盖全面的监测网络, 对各级政府掌握学校传染病发生信息, 制定实施相应控制策略和措施, 减少学校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3 1985年至今运行的学校卫生监测体系运行情况

1985年首次开展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7], 调研内容涵盖生长发育、素质机能、疾病、体育活动等。从真正意义上开始了对我国学生健康状况的系统的监测工作。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每5 a开展一次, 至今已进行6次, 是第一个由国家政府统一协调、系统性的学生健康监测体系, 也是至今运行最顺利、最成熟的学生健康监测体系, 该监测体系对于推动学校卫生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 1985年和1991年的调研结果有力地推动了1992年《全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的出台, 2005年的调研结果推动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中发办[2007]7号) 》的下发。但是体质调研也存在着周期长、样本量少、部分省市样本代表性欠佳、问题反映及时性差等问题。

1991年卫生部开始执行学校卫生年报表工作[8], 监测范围涵盖学校教学与生活环境卫生、学生生长发育、学生常见病防治、因病缺勤、因病休退学和死亡情况等内容, 1991-2000年每年监测一次, 是目前为止覆盖面最广、监测最为全面的学校卫生监测体系。但是, 随着2001年公共卫生机构改革, 学校卫生监督报表由各级卫生监督所组织填报, 学生预防保健报表和学生疾病发生情况报表由各级疾控中心组织填报, 两部门报表没有得到很好的整合。虽然2002年卫生部对学校卫生年报表进行了调整, 但是到2004年学校卫生年报表到期后没有新报表出台, 绝大多数省市学校卫生年报表工作停滞。2010年卫生部下发了新的《全国卫生监督调查制度》[9], 其中学校卫生被监督单位信息卡和学校卫生监督案件查处信息卡是学校卫生监督的2张报表, 但没有相关监测内容的信息。而《全国疾病控制调查表》27张报表没有学校卫生报表, 至此2004年以后全国7 a没有学校卫生监测信息汇总。

学生健康体检是获得学生健康数据的最重要渠道。2008年前, 各省市根据各省具体情况确定体检计划、体检内容、体检频次以及收费标准。2008年以后 , 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下发的《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管理办法》中明确要求, 学校每年要为学生组织一次免费健康体检, 免费体检覆盖所有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生, 体检内容包括生长发育、学生常见疾病、部分慢性病指标、部分传染病指标等[10]。但近年来免费健康体检政策执行情况欠佳, 部分省市由于未出台相关政策或政策不合理, 存在体检项目不全、体检覆盖人群不达标、体检信息不反馈或反馈不及时等现象, 甚至有些省市、地区因为经费等原因, 学生体检工作停滞。学生健康体检信息没有得到全面有效的汇总和利用。

1991-2000年各省市借助学校卫生年报表制度的实施, 学校教学、生活环境卫生监测全面开展, 各级监测数据完整。但2001年以后, 随着公共卫生机构改革和报表调整, 绝大多数省市教学环境卫生监测工作停滞, 各地虽有一些专项调查, 但全国性数据缺失。近年来, 随着卫生部监督局传染病与学校卫生处的成立和各项工作要求的下发, 各省市学校环境卫生监测工作有所改善[11,12,13,14,15]。卫生部也初步建立起教学环境监测数据库。

学校传染病监测是开始最早、坚持最好的监测工作之一。各学校根据传染病防控工作需要, 结合考勤制度开展传染病监测和晨午检工作, 各省市的中小学校基本能做到有制度、有职责、有措施、有记录。2003年以后传染病疫情报告逐步实现网络直报。但是目前各级监测机构对学校传染病监测数据缺乏常规的管理和分析;监测结果多为按学期汇总, 及时性差, 没有起到预警作用;疾病分类不精细, 不能反映真实情况。2008年以后部分省市开始尝试在学校中开展传染病早期预警监测工作, 为完善学校传染病监测和防控体系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我国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调查是在引进美国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监测网络的基础上, 在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试点调查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而成的。1996年,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首次在中国引入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 (YRBSS) 的理论框架和模式, 并与美国疾病控制中心 (CDC) 合作, 在部分省市开展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研究。此后, 安徽、上海、辽宁、北京、天津、广东、云南等地也先后开展了针对大、中、小学生的健康危险行为调研。2005年卫生部首次组织开展18城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 获得了具有全国代表性的青少年饮食、运动、伤害、物质成瘾、精神成瘾、性行为等健康相关危险行为数据, 并于2007年出版报告。2008 年卫生部组织首次覆盖全国所有省市的儿童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调查 , 并预期每3 a开展一次, 形成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监测体系。但是2008年调查报告至今未出版, 2011 年的调查工作因经费问题未能展开, 目前我国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监测体系尚待实现。

3 目前我国学校卫生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

3.1 监测体系不健全

目前, 除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调研工作外, 学校卫生监测工作缺乏组织领导, 没有全国统一的工作要求, 各地区仅根据自己的经费和需求开展监测工作, 多数省市学校卫生监测工作处于停滞状态。目前只有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体系较为完整, 多数省市学生常见病、慢性病、教学生活环境卫生、行为健康、心理健康、学校卫生工作状况等内容的监测工作处于停滞状态, 监测结果不能全面反映实际状况。另外, 学校卫生监测工作还存在监测结果报送渠道不通畅、没有形成监督检查评估机制等问题, 监测工作不成网络, 无法全面掌握我国学生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状况。

3.2 监测体系建设缺乏规划性

由于学校卫生整体工作缺乏规划性, 职责任务不明确, 造成监测工作落实不到位。同时, 由于学生防病工作缺乏中长期目标, 所以监测体系建设未能很好围绕防病工作建立。另外, 没有全国统一的学校卫生监测技术规范, 各省市开展监测工作缺乏依据。还有部分从事学校卫生管理工作的领导和从事相关专业技术研究的人员, 没有分清监测与调查的区别, 经常以一次性调查代替监测, 从而消弱或延缓了学校卫生监测体系的建立健全。

3.3 各地区发展不均衡

各省市、地区间学校卫生监测工作存在明显的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主要源于各地领导对学校卫生工作认识的差异, 各地教育、卫生等有关行政部门建立的学校卫生工作政策基础上的差异, 各地区学校卫生工作机制上的差异, 各地区经济基础的不同以及学校卫生队伍力量和技术能力上的差异。目前, 我国只有北京、上海、深圳等政策保障、经费投入、队伍力量和技术储备较好的地区学校卫生监测工作开展较为顺利, 并且能够定期公布监测数据, 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16,17,18,19,20]。

3.4 监测数据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和充分挖掘

国家因为不能及时获得全面的学生健康问题有关信息, 往往只能以个例代表全部, 工作经常出于救急的无序状态, 相关政策的出台、措施的推进缺乏数据支持, 工作被动。同时, 因为监测数据的不统一, 各省市学生健康状况、环境卫生情况、学校卫生工作情况可比性欠佳, 导致政策、措施效果的评估工作严重滞后。

值得注意的是, 目前我国各地区还普遍存在疾病预防控制、学校卫生监测与监督工作脱节的现象。多数省市因机构不健全、人员不到位、经费不足或职责不清, 学校卫生工作中疾病预防控制部门与监督部门的协调不足, 工作没有得到有效衔接, 监测数据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未能有效促进学校卫生工作。

4 十二五期间学校卫生监测体系建设发展策略

解决监测工作中存在上述问题的途径, 就是尽快出台学校卫生工作规划, 明确学校卫生工作阶段性目标和中长期目标, 同时将学校卫生监测工作纳入规划并出台技术规范。

学校卫生监测体系建设应建立在相关政策建设和队伍建设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国家政策, 发挥各级管理与技术部门的优势, 利用先进的网络化信息技术, 从监测组织架构建设开始, 统一监测内容和技术标准, 规范信息交换程序, 在试点的基础上, 从有条件的地区开始逐步实现监测信息的网络化管理。

学校卫生监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充分依照中央7号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 (2011-2020年) 》的有关政策和目标要求, 尽快出台学校卫生纲领性规划, 指引监测体系建设;充分依靠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公共卫生均等化建设, 建立健全基层学校卫生监测工作的组织框架, 重点解决贫困地区监测经费和人员技术问题;充分依靠卫生、教育两部门的学校卫生队伍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搭建学校卫生监测的工作网络, 重点解决政府与社会的关注重点;还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职能, 尤其是充分发挥卫生部的业务管理职责和教育部的行业管理职责, 监测体系建设和运行中加强督导检查与跟进;充分利用各级政府、社会、家庭对学生健康的关注, 定期发布监测结果, 从而促进学校卫生监测体系的全面发展。

工作重点及规划 篇8

关键词:绿地系统;规划设计;发展构思;体会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0)10-0011-02

2005年末开始编制蔡尖尾山南麓重点地区规划设计项目策划。本次规划总用地面积约5.28 km2,地形多为山地和坡地。规划任务书要求充分利用基地内山脚山坡可利用的用地建设低密度、低容积率的房地产项目。接受任务后,经过初步方案、中间成果、送审成果等多轮方案汇报、评审和修改深化,最终完成本次规划成果。

1规划范围及特点

规划区位于海沧蔡尖尾山南麓、马青路以北、海沧隧道两侧,规划用地面积约5.28 km2。用地多为山地和坡地,其中包括马青路沿线的边检站、公安消防、钟山变电站等已建用地。

本规划用地基本上以山地为主,山地社区自身在平面布局设计与建筑空间的处理上就具有一定的难度,同时,本次规划处于一个生态环境较敏感的地区内,如何处理好开发效益与山体保护的支点平衡是本次规划首要解决的问题。

规划包括了前期市场策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场地竖向规划、城市开发意向设计、景观设计及财务分析报告等若干层面规划内容,针对本次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山体的恢复整理、生态植被的保护与延续、土地开发控制、建筑空间布局形态等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并以此提出相关可供政府及房地产开发商在项目具体操作实施中参考的建议。

2规划原则及目标

海沧区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面临的问题是人口快速增长,土地资源不足。蔡尖尾山片区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利用是完全必要的,但其前提需要有合理的规划原则和目标。针对蔡尖尾山未来的发展方向,结合现状情况,提出本次的规划原则和目标如下。

2.1规划原则

①可持续发展原则。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尊重环境、崇尚自然、关注人性”这一宗旨,充分利用本区现状地形条件, 创建“绿色社区”。②生态效益原则。 本片区的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依赖森林植物群落,规划在住宅开发的同时要确保山体有更好的植物群落景观,充分发挥山体的生态效益和景观价值。③适度开发原则。 山体森林资源是城市宝贵的自然资源,在本次住区规划建设过程中,坚持保护为主,适度开发的原则,以改善山体景观和生态效益为目标,努力创造一个生态和谐的社区家园。④分期实施原则。 项目的开发建设是一个滚动实施的过程,按照项目进展的难易程度,以及总体的发展思路,采取分期实施的策略。

2.2规划目标

①合理规划建设布局与功能内容,明确地块一级的开发控制,妥善处理征地拆迁与补偿,确定合理的人口发展规模。②在保持山体原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通过高品质的规划建设,创造出一个环境优美、高档典雅、安全舒适的综合生态高档社区。

3项目发展分析

3.1项目优势及机遇分析

①环境优美。 规划区内除有几处采石场和被森林大火烧焦的山体外,其余大部分山体植被保存完好,树木郁郁葱葱。此外,区内还有包括三魁岭水库、金斗里水库、龟山水库以及坞窟水库在内的大小水库共六处,为建设高档居住区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②交通便捷。规划区现状交通条件较好,西南侧紧靠城市主干道马青路,往西穿立交桥经海沧大桥,可便捷地到达厦门本岛;往南经兴港路可快速抵达海沧新市区;往西经海新路可便捷通往新阳片区的马銮湾中心区。③地理优势。 基地位于海沧中部地带,毗邻海沧区政府和海沧中心区,离海沧海岸线也很近,站在本区,可俯瞰海沧中心和周边美景,便于营造良好通透的视线景观。

3.2项目劣势及危机分析

①现状景观劣势。区内地势起伏较大,开发成本高,此外山体植被树种单一,遗留的废弃采石场,影响了全区景观,需要较多资金和时间才能恢复。现状内目前已批建了一些市政设施和行政办公用地,如钟山变电站、公安消防支队和边防检查总站等用地,尤其众多的高压走廊对本区的规划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制约。②噪声及环境干扰。 基地一侧的马青路以及立交桥产生的噪音较大,对将来住区的居住环境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除此之外,南部的现状工业区也会对本区西南侧的环境产生不利影响。③可建设用地较少。 区内大部分为山地,可开发建设用地有限,此外山体的整固护坡、排水系统的整理等工程措施,均需要花费较大的投资。

4项目的意义

目前,综合考虑区位、配套设施等因素 ,相对岛内区域来说,海沧区的住宅项目及价位都属于二级市场水平。但是,海沧区发展迅速,和其他城区相比,在与市中心之间的距离方面并不具有劣势。在景观和环境方面而言,新海湾地区可以确保提供给居民以厦门为市中心的鼓浪屿的远眺景观,是优势所在。而且,区内的配套设施也发展得很好,包括学校、购物、休闲、社区服务等。

4.1发展构思

规划用地的主要发展限制是变化起伏的山地地形,只有约30%的用地相对平坦或坡度小于25%,而且其中沿马青路大部分的用地都已被开发利用。当然,对于相对广阔的用地而言,如果用心构思发展概念,充分利用自然生态资源,这种自然的环境缺憾也可以被转化为优势。通过对项目地块的实地考察及地形分析等,本次规划认为,采取“生态化的花园式住宅社区”是非常可行的发展概念。规划将在缓坡地带建设中等密度的住宅组团,以俯瞰几个现有的水库;而在地势较高地方,可以远眺厦门鼓浪屿等地带,则建设密度较高的住宅组团。除了增强和保留现有的自然山体、风光景点、湖泊及丛林之外, 这一独树一帜的社区内还将设置其他的大量景观设计元素,并将与国际学校、邻里购物中心、乡村俱乐部、休闲社区中心及其他就业设施结合在一起。可参考的境外成功案例有香港的愉景湾和新加坡的圣淘沙等。

建成之后,本地区预计将容纳约4.5万人左右,目标客户集中在中上层阶层中,将为他们提供一个城市以外的选择,可以体验更加悠闲的生活方式,从而令这一项目与现有的市中心高档住宅以及海沧区滨水高尚住宅区相比,具有了较强的竞争力。当然,这样的发展概念,需要经过精心的规划以及对建筑风格、园林设计的严格控制才能实现,在这一切之上,最重要的还包括一个长期的发展与管理策略。

4.2实现发展概念的主要影响因素

为了“生态化的花园式住宅社区”这一发展概念能够成功落实,以下因素都将至关重要:

①自然环境。地块内未经开发的自然环境必须得到保护与加强,受到破坏的自然环境例如采石场、烧毁的林地等则需要予以恢复,同时还应引进更多的植被和树种,使得整个山脉地带都能够成为一个生态花园。②地形地势及特征。现有的地形、湖泊、视线通廊、丛林等赋予了本地区特殊的吸引力,所以,新建设的住宅应尽可能朝向这些特征性的元素,从而取得高质量的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土方开采与回填的数量,并尽量避免大面积的破坏现有植被。地坪的高差以及沿马青路的现有建筑也可以作为一个缓冲区,从而为这个内向型的住宅社区提供更好的隔离区域。③住宅户型的多样性和组合性。多样性的住宅类型包括低层住宅(独立式、半独立式、连排住宅等)、多层住宅和高层住宅(点式住宅和板式住宅),经过合理组合,在布局上做到各具特色。在设计新颖的住宅户型、场地布置及建筑风格时,也应注意到整体气氛的协调。④主题性的景观与环境规划。区内应尽可能多的提供大量的景观元素、水景小品、花园、开敞空间、 自然步道、运动设施、休闲设施、视线通廊及趣味性空间节点等。⑤配套设施。区内应安排国际学校、社区小学、休闲性郊区型的邻里购物中心、社区服务中心、诊所、邮局等。

4.3主题开拓

可持续的网络生态环境:自然山水条件为创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居住环境提供了良好的设计平台,为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奠定了基础。本次规划设计中强调建筑与山体、建筑与自然水系、建筑与绿色环境的交融和协调,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

高品质的绿色人居环境:创造高品质的人居环境是本次项目开发意向设计的重要主题之一,真正将人的行为模式、生活需求等融入到设计中。

完善的公共设施体系:作为高档居住社区,完善的公共设施是本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规划区创造特色景观和活力的源泉。

4.4设计构思

山——山体作为规划基地的基本要素,依山就势构筑建筑空间,通过虚实相生,灵活利用高差,赋予规划区虚实交融的完整性与变化。

水——人依水而生,城得水而灵。本次设计强调环境的近水和建筑的亲水,将山体溪流、水库与开敞空间序列结合,与居住空间相容并蓄,构筑流水叮咚的家园。

呼吸自然——设计依托自然生态。对基地的各种自然元素如山体、山路、水库、小溪、护坡等进行必要的梳理、整合,从而构筑人工、自然、人文辉映的开放空间序列。孕育具有生命力的自然生态, 植被、水体随四季变换而枯荣交替,居民在依山构筑的家园中感受自然的呼吸。

4.5设计构思:精明使用土地

设计依山就势构筑家园,精明盘活土地,以有别于平地使用模式,为本案提供更多可利用空间,提升土地资源的经济效应。

5体会

?譹?訛类比传统用地形态开发。大部分建设用地需要对原地形进行改造而来,凸显土地资源的珍贵,从开发商的角度必然希望利用这些少量的土地创造尽可能多的经济价值,与此同时,城市建设的涉入势必对原有的山体及其生态架构造成一定的破坏。这是我们规划师在此类项目中一定会碰到也是首要解决的矛盾之一。?譺?訛本案特点。采取积极的态度,将规划范围内不可建设山体纳入研究设计范围,通过对周边山体的规划设计,提升规划区的整体开发形象,作为其面向消费市场的一张名片。

参考文献:

上一篇:公司票据管理规定下一篇:尼尔森:全球41%网民相信网络广告网络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