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灾后重建规划

2024-05-19

村庄灾后重建规划(共8篇)

村庄灾后重建规划 篇1

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

——以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为例

【摘要】 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安排十分重要,而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就是指导灾后用地布局的关键。我国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经验较少,且几乎没有文献对这方面做出论述,所以本文将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中总结经验和问题,重点阐述重建规划与常规规划不同的部分,对其相同部分不再赘述,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灾后重建 土地利用规划 汶川地震

1.概述

1.1 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的特点

1.1.1 应急规划

与常规规划有很大不同的是,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的规划期为3年,主要是指导灾后的恢复重建工作,特别是应急性安置要再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不可能等规划慢慢编制完成后再全面展开。另外,规划编制十分迅速,比如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就是只用了2个月就编制完成。

1.1.2 重点突出

重建规划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重点突出。规划要重视灾毁耕地的复垦和各种用地的布局。因为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规划指导灾后重建,所以重建规划必须重点突出,不可能有时间考虑到方方面面。

1.1.3 注重衔接

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是在灾害发生后突然新生出来的,并且又是其他各项规划的基础,因此,与其他各项相关规划的协调衔接至关重要。

1.1.4 跨行政区联合规划

灾害发生一般是跨越行政区域,因此重建规划的编制也就有多个省政府联合编制。例如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就是在国土资源部指导下,由四川、山西、甘肃三省联合编制完成的。

1.2 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的关键步骤

1.2.1 开展土地利用变化调查分析

掌握灾害前后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是编制好规划的基础。通过土地灾毁情况调查,根据土地灾后的承载能力变化来安排用地。以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为例,要摸清地震引起的,以及地震引发的堰塞湖、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造成的耕地压覆、损毁、塌陷、淹没、农田基础设施破坏等情况和耕地灭失情况;摸清城镇、村庄、工况、基础设施用地功能受损情况,并与震前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分析比较。

1.2.2 提出重建用地规模安排方案

要提出合理的用地规模,必须先区分恢复重建与正常发展、过渡性安置与永久性安置、就地重建与异地重建之间的关系。重点要根据需要安置的受灾人口,安排安置用地和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确保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工况和交通、水里等基础设施主要按照部门需求进行安排,既要考虑尽可能恢复重建原有的各项基础设施,保障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又要考虑适当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

1.2.3 提出重建用地布局指导原则

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还要有建设用地布局指导原则。比如安置用地要选在交通条件便利、方便受灾群众恢复生产和生活,避开危险区,尽量占用废弃地、空旷地,不占或哨站农田,并避免对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及生态脆弱区的破坏。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注意与各项相关规划的协调衔接,最后确定各项用地的具体布局。

1.2.4 开展环境影响评价

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还要分别对规划目标、用地规模与结构调整方案、布局方案、土地整理复垦工程安排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提出减缓环境负面影响的建议措施,比如对受损土地分类处理等,这样才能在恢复重建的过程中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危害。

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的经验

2.1 规划要以人为本

重建规划的特殊性要求其在规划的时候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原则。重建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一定要发挥灾区人民的主题意识。同时,根据灾区特点,把人地关系也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优化、和谐放在首要位置。不仅要重视物质的重建,更要重视文化和精神家园的重建,所以重建规划与普通规划不同之处就在于它不仅仅是物质规划。

2.2 特事特办,启动用地审批快速通道

灾后重建对建设用地需求量大,并且时间紧迫,需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提供及时、高效的用地服务。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土资源部采取了多项应急措施和特殊支持政策,保障临时安置和灾后重建的用地需求,一是按照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及时提供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急需用地,启动用地审批快速通道。具体措施包括:对于灾区交通、电力、通信、供水等抢险救灾设施和应急安置、医疗、卫生防疫等急需使用的土地,可根据需要先行使用,使用结束后恢复原状,交还原土地使用者,不许补办用地手续。

2.3 尽快恢复农业生产

汶川地震对灾区的大量耕地、农田水利及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和村庄造成了严重的毁坏,国土资源部在对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中,应该加大土地整理复垦的力度,加大对土地复垦和土地整理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在编制规划的时候,要尽量做到各项灾后恢复和重建用地少占或不占耕地,临时用地、安置用地涉及占用耕地的,在平整和清理场地时要注意剥离耕作层,安置房的地面尽量采用铺砖后覆盖薄层水泥的硬化地面,为将来土地整理复垦、增加耕地创造有利条件。

2.4 启动土地快速调查和权属确认程序

为了切实维护灾区群众的土地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灾后要对土地登记资料尽量进行抢救恢复,并且在征收农民集体土地时,要现场完成被征地的产权调查和确认工作,对因灾损毁的城镇居民住宅用地,也应在拆除和重建前,现场完成对原居民土地权益的调查和确认。

3.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的问题

3.1 时间紧迫,缺乏经验

在汶川地震发生之前,国家没有法律法规专门对灾后重建进行规范和指导,导致规划的编制无法可依,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规划编制的进程。虽然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经验较少,但如果有完善的法律体系来对规划进行指导的话,相信规划的编制也可以进行的更加顺利和有凭有据。

3.2 利益纠纷不好解决

汶川特大地震灾害造成了严重的地质破坏,各类土地的地表特征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土

地登记相关资料也受到破坏,加之人员伤亡造成部分土地权利人灭失,尽管有关部门在灾后立即开展土地确权工作,但如何在灾后重建过程中保护原有土地权利人的利益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4.个人建议与思考

4.1 建立统一协调衔接的规划体系

我国许多部门规划自称体系,分类口径、数据、标准规范常常互不兼容,这也对灾后重建的规划造成了影响。灾后重建规划只是应急规划,是对灾后重建工作作出的指导,在重建工作完成之后,灾后重建规划如何与其他相关规划衔接,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一个统一的规划体系的问题。只有通过建立一个统一的规划体系,我们才能把各方规划都衔接起来,做到灾后重建规划在很好的指导了灾后重建工作后还能完美的与其他规划协调。

4.2 以城乡统筹为背景实施灾后重建规划的编制

现在城市化的步伐加快,城乡统筹是一个热点问题。我认为灾后重建也是城乡统筹的一个契机。由于农民不愿变迁,利益纠纷等原因,有些农地或城市边缘地区一直得不到很好的发展,那么在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中,我们就可以将城乡统筹的因素考虑进去,通过灾后重建来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

4.3 鼓励全民参与

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与常规规划不同的是,全民参与对规划的实施非常重要。常规规划的公众参与一般强调的是公众对规划编制的意见的听证,而重建规划不仅需要在编制阶段大量听取灾区人民的意愿,更是要再规划实施的阶段号召社会各界和灾区人民的全体动员,以此来更快更好的推进灾后重建的工作。

4.4 利益纠纷问题

灾害发生后,必然会引起利益的纠纷,比如房屋的倒塌,产权的灭失等等。我认为如何解决好灾后重建中的利益纠纷,也应该规划需要考虑的问题。在重新安排用地布局时,如何做到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利益,既给灾民一个交代,又要考虑到整个片区的重建与发展。这一问题从我国现阶段来看,经验十分缺乏。我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通过法律途径,我们要建设完善的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相关法律法规,对利益纠纷的处理作出明确的安排,才能在处理纠纷的时候有凭有据。

4.5 常规规划的作用

灾后重建并不单单只依靠重建规划,我认为在进行常规规划的编制时,也应该充分调查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以及灾害多发片区,未雨绸缪,避免到灾害发生的时候措手不及。在常规规划编制中加入对灾害的考虑,也可以使得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与其更好的协调。

【参考文献】

《国土资源部关于实行保障灾后恢复重建特殊支持政策的通知 国土自发[2008]119号 《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何志强《中国土地》2008年08期 《国土部解读灾后重建用地审批、土地利用规划等》中国发展门户网

《黄鹤图谈四川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国土资源部

村庄灾后重建规划 篇2

一、地震灾区灾情简介

(一) 绵竹市灾情概况

绵竹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 距成都市83公里, 绵阳市70公里, 德阳市中心30公里, 全市共有21个镇乡、157个行政村, 2007年末绵竹市现状户籍总人口为51.36万人。“5.12”汶川大地震给绵竹市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 损失巨大, 属于极重灾区。据不完全统计, 本次地震造成绵竹市死亡人数11117人, 受伤37209人, 失踪251人。初步测算, 全市经济损失总计为1423.02亿元, 其中直接经济损失约为1263.09亿元。

(二) 农村受灾状况

绵竹市因地震而死亡的11117人中, 绝大多数为农村人口, 占到了死亡总数的99%。由于农村住宅结构脆弱, 建造简易, 本次地震造成绝大多数房屋垮塌。在汶川大地震12个重灾区中绵竹市的民房倒塌数量是最多的 (见图1) 。由于受灾人数众多, 无法安置在城区的板房内, 只能在原有房屋废墟旁搭建的简易帐篷中过冬。随着国家相关建房补贴政策的到位, 以东北镇为例, 很多百姓将选择自主建房, 因而对灾区的村庄重建规划变得极为迫切。一方面要在短时间内起到指导实际建设的作用, 另一方面要结合村庄布点规划在全镇域内进行用地的优化和产业的调整。

二、四川农村原有特色解析

(一) 自然生长、成组成团

在现场调研踏勘过程中, 笔者发现四川农村具有独特的肌理形态, 一个个村落镶嵌在广袤的农田中, 一般以村道、河流、林地为界, 整体形态不规则, 仿佛在大地中自然生长出来一般。很多村落均是成组成团, 很少像江苏农村简单地沿道路、河流呈线性发展形态 (见图2、图3) 。

进行四川灾区的村庄规划, 必须在对震前传统村落空间进行解读的基础上, 力求使村落形态和构成肌理从无序到有序自然过渡。同时通过对村民生活方式解读, 理解村民对住宅、生产建筑空间的传统需求特点, 引导新的生活方式和现代生产方式, 按照建筑组团的形成进行空间设计, 做到疏密有致。

(二) 绿荫环绕、浑然天成

由于四川农村地区地形起伏较大, 而且农田中有很多茂盛的树林, 不像江苏平原地区一望无垠, 因此最大的特色在于其村落形态与周边自然要素的完全融合。而且四川农居大多为一层建筑, 树林繁茂, 很多还采用了传统四川民居建筑符号, 因此远远看去, 绿荫环绕, 苍翠欲滴, 恬静自然。

三、村庄规划基本原则

在灾后重建的规划中, 村庄规划因直接面对农民大量的重建住宅需求, 因此要充分考虑时间紧、任务重以及地形复杂、地质安全隐患较多、人口分散、建设用地紧张、基础设施和经济条件较差等实际情况, 严格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 民生优先、保障安全

规划应从尽快恢复正常生活生产的实际需要出发, 优先恢复灾区农民最急需的基本生活生产设施。同时严格依据国家相关规范和防灾减灾要求, 确保居民点建设场地与建筑选址安全可靠。

(二)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要在全面调研、科学评估、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审慎确定重建方式, 坚持以原址重建为主、异地新建为辅。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生活习惯, 四川农村具有自身独特的村落形态和空间特色, 虽然江苏对口支援绵竹, 但决不能简单将江苏村庄规划的经验照搬过去, 必须因地制宜, 在规划中体现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

(三) 空间产业、相互结合

由于四川土地资源紧张, 利用这次灾后重建, 可以逐步引导将原先规模较小的居民点进行集中建设, 结合村庄布点规划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 在空间布局的基础上进行农村产业发展的研究, 优化人口分布、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 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四) 关注心理、人性宜居

灾后重建工作中加强对灾区群众的心理疏导已成为共识, 但这种教育除了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引导, 也可通过村庄规划中建筑空间场所精神的塑造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譬如在户型组合中, 将一人户与多人户混杂布置, 可以减少单户家庭的孤独感。在村庄的中心地带设置小型活动广场等公共空间, 为村民提供交流场所。

(五) 立足当前、谋划长远

村庄规划既要满足当前指导灾区农村恢复重建工作的需要, 又要充分考虑推进当地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长远发展需要。因此规划必须立足当前, 谋划长远, 注重分期实施的阶段性。要在推进灾区农村尽快恢复正常生活生产、保证农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同时, 依据自然和经济发展规律, 结合当地自然条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加强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 全面提升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

四、规划重点内容

(一) 村庄选址

在东北镇的村庄规划中, 坚持以原址重建为主、异地新建为辅。村庄所处位置都为浅丘地区, 属于地质灾害D类地区, 顺应地形走势布局, 并适度扩展, 强调空间形态的自然生长, 同时避开自然灾害影响地段。

(二) 总体布局

因地制宜充分结合地形地貌、山体水系等自然环境条件, 强调组团式布局, 局部带状布局, 村庄外围由经济林形成绿色背景, 并有机渗透融合进居民点内部和各个院落, 从而形成村庄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空间形态 (见图4、图5) 。

(三) 公共空间

为满足村民日常需求, 在村庄入口处或中心地段布置少量的公共服务设施, 同时适当布置休息、健身活动和文化设施, 提升村庄环境品质, 丰富村民生活。通过公共空间的塑造可以起到加强灾区民众交流互助, 缓解灾后心理压力的作用。

(四) 院落组织

规划结合地形地貌及道路网络, 以原有院落住宅为原型, 结合村庄居民的生产需求, 灵活布置居住用房及辅助用房。建筑通过不同方式的拼接, 组合形成后院式、前院式等多种住宅院落, 延续了村庄固有空间肌理, 凸显了村庄的地域特色。

(五) 景观环境

保护和利用现有村庄自然环境, 并将外围绿化有机渗透进村庄内部, 提高村庄生态环境质量;保护村中的河、溪、塘等水面, 发挥其防洪、排涝、生态景观等多种功能作用。绿化以乔木为主, 灌木为辅, 植物品种宜选用具有地方特色、多样性、经济性、易生长、抗病害、生态效应好的品种。同时注重庭院、山墙绿化, 以丰富村庄的绿化系统。

(六) 住宅设计

住宅设计重在实用、经济、易于施工并能体现地域特色和乡土特色。户型根据事先的民意统计, 分1—3人户、4人户、5人户及以上三个层次。建筑风格主要通过高勒脚、大屋檐、穿斗结构山墙、青瓦白墙反映传统川西风格, 淡雅清新 (见图6、图7) 。此外充分利用地方资源, 如随处可见的竹子, 建造竹门楼、竹篾编织的大门、竹篱笆体现乡土气息, 用盛产的鹅卵石结合竹子做各种造价低廉、形式多样的院墙, 丰富乡村形态。

五、基于实施的成果创新

(一) 弹性控制模式

在后期的实际操作中, 原先构想的采用统一标准建设农民住宅的方式不太实际, 在拿到政府相应补贴之后, 当地农民还是倾向于采用自建的方式进行房屋重建。因此本次规划的重点在于总平面布局及每栋建筑权属界线的划分, 并根据不同的地段特征具体设计了三种基本布局模式 (见图8) 。每户农民只要能按照统一的建筑风貌修建在规定的范围界线内, 再加上政府统一修建的道路及其它市政设施, 就能形成村落完整的整体形象。通过这种互动式的弹性规划, 避免了规划最终只是停留在图面上而无法实际操作下去的问题。

(二) 三维辅助设计

虽然编制时间有限, 但每个村庄规划的内容包括了村庄现状图、规划总平面图、给排水与环卫规划图、电力通信规划设施规划图等。其中为了便于形象直观指导当地农民实际建设, 我们采用SKETCHUP技术, 对每一处规划的居民点均进行三维再现, 包括整体鸟瞰、街道界面、特色空间等, 在最短的时间内满足了当地建设的需求 (见图9、图10) 。

六、结语

“5.12”汶川大地震之后的一年来, 绵竹市东北镇广大农村灾民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帮助下, 在灾后重建工作中按照本次规划进行实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很大部分群众已经在重建的房屋中开始新的生活, 这不仅及时保障了广大群众的基本民生需求, 也进一步坚定了灾区民众重建家园再创美好生活的信心!

参考文献

[1].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四川省绵竹市东北镇镇域规划及村庄规划.2008

[2].毕凌岚沈中伟.“5.12汶川大地震”受灾城镇重建规划的若干建议.规划师.2008/7

应将社工纳入灾后重建整体规划 篇3

社会工作还没有纳入灾后重建整体规划当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政府面对目前的难题没有想到用社会工作来解决。我们在都江堰看到居民上访,但政府还用原有的体制来解决。另一方面,社工对矛盾点不敢介入。有的社工说,香港督導说了那些是地雷不能踩。社工就是做一些锦上添花的事情,而不愿意做真正解决危难的事情。

另外还有几个问题比较突出:一是政府没能吸纳优秀人员成为社工;第二,外来站点的社工大部分都是大学生,虽然这些人安心、比较愿意干,但是经验比较少,而且大部分所从事的项目服务周期比较短;第三,很多地方项目的管理者与运作者不能很好协调,真正一线的人没有权利;第四,灾区资源配置不合理,有的城市特别多,有的城市特别少;第五,服务项目比较狭窄,社工现在主要是访贫问苦,真正介入灾后重建还不够;第六,督导的问题,一些外来的督导基本按自己的模式开展工作,而且对社工控制很严,凡是外资支持的项目,社工不能随便接受别人的访谈,不能随便发表言论。此外,文化对接的问题也非常突出。

针对现阶段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三个建议:第一希望政府能够大力推进本土的、政府支持的、自己的社会工作组织,真正在民政部门注册形成非营利组织;第二、建立一个相应的机构进行培训;第三,希望把地方社工协会变成一个平台。

灾后重建汇报材料 篇4

会议上

彭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曹建春

尊敬的龙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就全市灾后城镇住房恢复重建工作情况作如下汇报,请予审议:

一、灾后城镇住房重建概况

目前,采取“集中办理,并联审批”的方式,共为 37668户住房毁损的城镇居民核发恢复重建补助资金 1.95亿元,同时严格审核申请资格,共清退重、冒、多领家庭 1812户,追回补助资金 989.9万元;拆除城镇安臵板房 3138套,面积 9.25万平方米;全面完成 35228套房屋的维修加固,面积 371.27万平方米;需重建的 5115套住房已全面开工建设(其中:居民自建住房 3956套、保障性住房 1159套),累计竣工 4633套,竣工量达 90.58%;为 960户受灾居民发放贷款 5542万元。按目前进度,我们力争在 4月底前完成城镇住房重建,9月底前全面完成基础设施配套、风貌改造等各项重建任务,并同步推出新兴、白鹿等重建靓点镇。届时,场镇面貌将焕然一新,人居环境将得到飞跃式改善,基础配套设施将得到跨越式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将得到实质性提高。

二、重建基本做法

自灾后城镇住房重建以来,我们将城镇住房重建作为灾后重建的“点晴之作”,坚持运用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和办法,树立“抓重建就是促发展”的重建理念,着力于毁损住房恢复重建,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场镇风貌改造为两翼,全力统筹各方重建力量,不断破解各种重建难题,有效地推动了全市灾后城镇住房重建工作的顺利推进,并凸显了新兴、白鹿等一批重建“四性”靓点。去年 10月 30日,成都市城镇重建首次现场工作会在我市召开,充分说明了我市城镇重建工作得到了成都市的肯定。“四性” 规划理念体现充分,重建政策体系完善,指导督促深入细致,统筹协调扎实有力、住房重建进度快和风貌改造靓点多,是我市城镇重建的基本经验和特色,也是我市不断破解重建难题、实现科学重建的基本方法。

(一)精心规划设计。我们把灾后城镇住房重建看作是一次加快城乡统筹、提升场镇聚集辐射能力的机遇,坚持走差异化、多样性的重建特色之路。为此,始终把规划作为龙头,坚决 落实“四性”理念,把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尊重民意与科学重建相结合、灾后重建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制定了《灾后恢复重建城镇体系规划》等9大类 20个文本含 36个子规划的规划体系,确定了“一主两次两带一基地”的城镇与产业空间格局 ,完成了 18个镇的场镇风貌改造和示范段设计,编制了白鹿河谷体验区项目规划。同时,在认真审视各镇历史文化脉络和正确定位各镇场镇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对 18 个镇 100余幅灾后重建“四张图”进行了深度设计,最终形成了新兴明清风情小镇、白鹿中法传统风情小镇等一批特色鲜明、配套完善和产业支撑强的规划成果。

(二)优化政策环境。在深入学习研究中央、省、成都市灾后重建政策的基础上,我们按照“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守本求破”的原则,制订了《灾后城镇住房重建特殊情况的指导意见》、《关于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灾后城镇住房重建和城镇改造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支持灾后城镇恢复重建有关土地政策的意见》等重建配套政策。同时,为更好地让基层干部和受灾群众了解政策,积极重建,我们将重建方式、补助资金核发、房屋产权改革、抵押贷款和建材供应等政策措施简化,印制了 10余万份“明白卡”、“便民卡”,发放到城镇重建户;将各项政策和工作要求 制作成展板在社区办公地点、板房安臵点及永久性住房建设工地展示。

(三)强化推进措施。在重建推进过程中,我们注重统筹各方重建力量,紧扣时间节点,狠抓关键环节,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完成了各阶段的各项重建任务。一是破解疑难问题。我们 多次召开由社区干部和重建户代表参加的灾后城镇住房重建工作会,采取以会代训的方式对建房程序、特殊问题解答等各方面内容进行培训、讲解。我们还建立了重建工作例会制度,每周组织重建各方主体参加,通报上周重建工作进展情况,协调解决疑难问题,安排本周工作任务。针对重点示范镇和重建进度滞后的镇,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还通过现场检查指导等方式,帮助镇政府理清重建思路,选定符合实际的重建模式,寻找解决制约住房重建问题的突破口。二是狠抓工程进度。围绕加快工程进度,完善了 场地移交、基础设施配套、施工管理、建房手续、竣工验收、资金拨付、自筹资金催收、示范点建设、进度统计等十一个方面的工作措施。同时,以居民自建和保障性住房建设为重点,逐点完善 施工组织计划,优化施工工序,紧盯管理人员、施工人员是否到位和机械是否配足、日工程增量是否满足进度要求三项内容,先后采取“加快前期工作、缩短开工周期、错时作业、昼夜施工、工期倒排、目标督查、节点控制、优化施工方案”等一系列推进制度,抢时间,抓进度,快施工。三是保证安全质量。建立了 包括建材质量监督检查、建房质量监督检查、资金使用监督、民工工资支付、施工秩序整治、安臵点地质隐患治理等多项保障措施,落实了牵头部门及责任人。出台了自建房“限额管理规定”,明确限额上下的质量管理主体,避免了职能交叉。创新了质检验收方式,采取 分段、分栋、分层验收的办法,快速完成保障性住房基础及主体结构隐蔽验收,满足了工程进度要求。同时加强了质量安全检查力度,先后两次在全市范围内进行自建住房和维修加固住房质量安全检查工作。

(四)打造特色风貌。结合灾后重建,我们将各镇风貌改造作为 “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的形象窗口,改善场镇整体面貌、提升优势产业的有力推手,增强场镇辐射聚集能力的有效载体。以新兴、敖平、白鹿等镇的场镇示范段和过境段建设作为风貌改造重点,科学规划,准确定位,倾力打造镇域特色浓厚的风貌改造示范段和标志性建筑,着重打造以蒲新路、彭白路和川西旅游环线为重点的特色小镇带,从而以点代面,迅速推动风貌改造工作的全面展开。目前,全市已 完成 6.7万平方米的 建筑立面风貌改造工作,累计投入改造资金约 2000万元。新兴镇海窝子风貌改造示范段项目和军乐镇军屯街风貌改造项目靓点已日渐凸显。

(五)配套基础设施。在加快推进住房重建的同时,我们按照“量力而行、适度提前”的原则,同步跟进场镇基础设施、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成立了场镇恢复重建基础设施项目技术组,负责各镇基础设施项目的技术指导、进度管理及成本控制,严格把关,确保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围绕“两个河谷”,按照“突出重点,分期启动”的原则,已正式启动 146个、总投资 5.8亿元的场镇基础配套设施,首批启动的白鹿镇樵人街、新兴镇瞿上街及磁峰镇普照寺正街等 22条示范街道已完成立项和施工图设计,预计 4月上旬完成招投标。另外 134个项目预计在 3月底前完成施工图设计,待建行城镇住房重建贷款资金落实后,立即进入招投标程序。

三、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问题

灾后城镇住房重建工作顺利推进,是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也是市人大领导及各位委员关心、支持的结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工作推进中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场镇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不够快。由于建行 6亿元场镇基础配套设施项目贷款资金未落实,导致场镇示范街道、上下水、强弱电、天燃气等项目不能开工建设,影响了重建整体进度。

(二)个别镇居民自建竣工率较低。个别镇由于前期规划调整、居民意愿、拆迁腾地等原因,影响了居民自建工程进度,虽经后期全力突击,实现了居民自建全部动工,但至今未达到竣工率未达全市平均水平。

(三)重建补助资金发放整改不彻底。在发放恢复重建补助资金过程中,由于一些镇把关不严,随意出具证明材料等,导致补助资金发放出现了错发、重领的问题,虽已进行了整改,但仍有遗漏。

(四)系统单位职工重建意愿不固定。工业、安监等系统单位职工,经济困难,重建资金有限,既无能力自建,又因保障性住房位臵、价格等原因,不愿选择保障性住房居住,导致重建意愿一直未确定。

四、下一步主要工作措施

为确保在4月底前基本完成城镇住房重建,9月底前全面完成基础设施配套、风貌改造等各项重建任务,我们将继续加大力度,紧扣时间节点,抓好重点环节,强化推进措施,破解重建顽症,全速推进城镇住房重建。

(一)全面加快住房建设步伐。组织 各镇、项目业主和建设责任主体,倒排工期,加快施工,确保保障性住房和居民自建住房按进度推进。针对重建进度缓慢的点位,制定专项工作方案,落实责任人,明确推进措施,确保 4月底前全市灾后城镇重建住房全面竣工,5月 12日前受灾居民入住新居。同时,抓速度质量并重,加强工程质量监管,严格执行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相关规定,严肃查处不按建筑规范施工、偷工减料等行为。

(二)快速跟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建行商洽,完善各项贷款资料,尽快落实 6亿的贷款资金;完成规划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做好施工用水、用电,管线迁改和拆迁腾地等建设前期准备工作,确保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资金落实后,立即进入工程实施阶段。

(三)精心实施场镇风貌改造。以新兴、白鹿为重点,实行资金、技术倾斜,着力打造风貌改造靓点,以点串线,整体推动;抓好规划落地和施工环节管理,严格按照规划设计施工,坚决杜绝规划和风貌“两张皮”现象,精细化组织风貌改造施工,改进施工工艺、工法,有序控制工期、质量和造价。

(四)强力整改补助资金发放。针对整改不彻底的问题,落实责任,限期整改。对错发、重发的资金,拟采取司法手段,全额追回,力争在 3月底完成补助资金发放整改工作,顺利通过国家审计署的审计。

(五)认真 做好保障性住房分配。一是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快制定廉租房、安居房的分配办法。二是召开分房座谈会,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平衡各方利益诉求。三是全方位、及时地公布分房方案和流程、房源信息等。四是加强对分房过程的监督,把好“申请登记、审核、公示、摇号”四大关卡。由公证机关全程公证,纪检、监察部门全程介入,聘请社会监督员全程监督,邀请电视媒体全程直播,同时设立分房投诉中心,公布投诉电话,严格查处违规操作。

尊敬的市人大各位领导、各位委员,灾后城镇重建是一件关系受灾居民安居乐业、实现场镇可持续发展的大事,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将在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坚定信心,鼓足干劲,迎难而上,全速冲刺我市灾后城镇住房重建的最后胜利!为把我市建设成为“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样板做出应有的贡献。

以上汇报,敬请各位领导、各位委员审议,并提出宝贵意见,我们将虚心接受并认真贯彻到下一步工作中去。

谢谢!

灌口镇灾后重建工作总结

“5.12”汶川特大地震给我镇辖区的生产、生活、经济秩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全镇884人遇难,1087人受伤,16人失踪,受灾27340户、60407人。城市房屋倒塌99栋、1447户、严重损坏不可修复482栋、11553户,占全市的50%以上。农村房屋倒塌735户,严重破坏397户,中度破坏146户,轻微损坏62户,受灾率达97%。全镇直接经济损失达100多亿元,占全市直接经济损失的20%以上。震后,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灌口镇运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以灾后重建、试验区建设为契机,认真落实“四个优先”,着力推进“四个突破”,紧紧围绕“稳定是大局,重建是中心,党建是保障”三条主线,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奋力拼搏,全镇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一、围绕科学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住房重建。

1、农村住房重建有力有效。一是充分发挥群众主体地位,坚持自愿和“共享性、多样性、发展性、相融性”的原则,采取原址自建(联建)、统规自建、统规统建、异地安臵和维修加固等方式全力推动农房重建。截止目前,全镇农房维修加固工作已全部完成,原址自建498户已全面完工,万岭村庙子坪、红烟煤统规统建安臵点已完工并分配到户,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灵岩古街风貌改造工程全面完工,打造了一个川西民居风格、以农家乐休闲接待为功能的山区精品旅游景点。二是深入推进“农村四大基础”建设,大力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对我镇灵岩、百花、万岭共3个村实施土地整理,拆旧地块93块,拆迁户数共339户,涉及人口875人,拟整理农村建设用地306.59亩,新增耕地306.59亩。三是积极做好农村建房补助金发放工作。截止2010年5月17日,全镇共计发放农房重建及维修加固补助金2099.9万元,农房自建过渡补助金275.6万元,原址重建未贷款农户奖励补助金86万元,特殊党费农房重建补助金765户,259.6万元,上海援建农村低保户建房补助48.4万元。

2、城镇住房重建快速推进。全镇共有灾损住房1255栋,已完成维修加固和竣工备案1233栋,占98.3%;臵换协议应签订10413户,已签订10284户,占98.8%;危房拆除应拆665栋,已拆643栋,完成比例96.7%;资金发放安全有序,截止2010年5月17日,全镇共计发放城市过渡安臵补助金2026.4万元,完成率97.6%,维修加固补助金7380.4万元,完成率98.2%;跨区域组合重建出成效,通过全区域组合重建,有效疏解了旧城区人口,整合了城市资源,完善了城市功能布局。全镇组合重建27个点位今年9月30日前将全面完工。

3、古城区建设有效实施。按照“规划先行,群众做主、政府引导、社区参与”的原则,采取“突出重点、尊重民意、分步推进”的工作方式,加快推动古城区恢复重建工作。目前,古城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已确定,东门城楼、幸福路基础设施配套、白果巷等项目正加紧建设。恢复重建后的古城区将变身为融山、水、城、林、堰为一体,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旅游、居住和谐发展的休闲古城。

二、积极开拓进取,安全高效实施项目建设。

1、大力实施项目用地拆迁。一是先后完成了上海“壹街区”项目、浙江正国项目、台湾爱心家园安臵房、电视差转台、平义三组金桥公司、灵岩4组征地等项目拆迁腾地工作。二是蒲阳干道改造、壹街区项目国有土地收购任务已完成。

2、全力抓好搬迁安臵房建设。城北阳光二期农民集中居住安臵房已完工并分配,共入住577户、1340人;百花农民安臵点已完工并分配入住;和谐家园、城北别苑安臵房已完工;平义六社安臵房主体已完工;建兴四社一期安臵房(“天福家园”)目前部分已封顶,预计今年8月完工,二期争取在2011年2月完工。

3、加快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外北街延伸段综合配套设施建设、二环路扩宽、学府路道路建设已完工,蒲阳干道改造及污水处理管网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城市雨污分流设施,一环路、胡家巷、红庙巷、外北街已全面完工。

4、顺利实施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灌口中学、北街小学、顶新新建小学、水电十局学校、平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解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蒲阳路派出所改迁项目已完工并投入使用。

三、优化城乡环境,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

一是抓班子,加强领导。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的灌口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一办、一队”,各社区也成立了相应的城乡环境治理领导机构。二是抓宣传,营造氛围。开展“四个一”活动:镇、社区、居委会开好一次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动员会,向全镇群众发出一封公开信,制定一份公约,装备一辆宣传车。三是抓责任,落实到人。镇党委与各社区签订《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书》,各社区采取分片、分段承包的方法,层层落实责任。四是抓督查,落实整改。镇目督办对城乡综合治理进行跟踪督查,对群众反映的重点问题及时进行督查,督促整改落实。2009年至今,全镇共投入人力5470余人次,资金300余万元,出动宣传车230台次,共清运建筑垃圾1320余车,整治出摊占道2780余处,取缔无证经营摊点1970余家,规范车辆乱停乱放5560余辆,拆除违章搭建、拴绳挂物470余处,清理“牛皮癣”5400余处,清理卫生死角1200余处,实施道路硬化4380余平方米,道路绿化14500平方米,通过整治,全镇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居住环境显著改善。

四、狠抓安全维稳,全力实现社会大局稳定。

一是切实化解社会矛盾。健全了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管理机制,落实了综治维稳工作“一把手”责任制,建立了巡逻队伍、“红袖套”队伍、法制宣传队伍等“六支队伍”,妥善解决了城乡房屋救助、损毁房屋拆除、重建项目拆迁安臵等涉稳矛盾。二是切实强化安全生产。坚持“一岗双责”,落实岗位职责,着力构建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突出抓好了过渡安臵点安全监管、城乡灾后重建项目、危房拆除和地震次生灾害防范,深入开展道路交通、消防、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重点行业、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安全隐患专项治理,坚决杜绝了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五、拓展合作层次,全力深化上海对口援建。

在“5.12”特大地震后的两年时间里,我镇加强与徐汇区交流合作,徐汇区对口援建工作走在了上海各区(县)对口支援工作的最前列,成为了对口支援工作的样板和示范。一是在招商引资方面,我镇与徐汇区搭建了“徐汇-灌口招商引资平台”,先后与徐汇区旅游局、徐汇区软件基地、百胜餐饮集团中国事业部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二是在公共卫生方面,徐汇区卫生局与我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了对口援建工作协议,徐汇区康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华泾镇卫生服务中心与我镇解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了对口帮扶协议,搭建公共卫生帮扶平台。三是在教育援建方面,徐汇区梅园中学与我镇十局学校等12所学校分别签署了《友好姐妹学校协议书》,构建了教育合作交流长效机制。同时,徐汇区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选派优秀教师赴我镇支教,推动我镇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科研、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目前,徐汇区共派出2批共12名支教人员来我镇支教。四是“社区守望相助”活动取得实效。我镇与徐汇区签订了“社区守望相助”协议,并开展了一系列社区对接活动。下一步,我镇将以社区重构为契机,紧紧围绕改善社区的硬件设施、加强两地社区干部的交流培训、深化社区结对互助等方面开展合作,确保“社区守望相助”活动取得新成效。

六、打造党建精品,全力强化科学重建组织保障。为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镇党委紧扣市委中心工作,以安臵点党建、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党建为重点,全力打造了“一点两区”党建精品工程,充分发挥了全镇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科学重建、科学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1、突出重点,打造党建精品工程。以安臵点党建、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党建为重点,成功打造了“一点两区”党建精品工程。一是在6个板房安臵点建立临时党支部,以安臵点“六室三站二堂一店”为阵地,启动主题活动,丰富党建工作内容,利用“流动党校”和安臵点党支部“坝坝党课”灵活机动开展党员教育活动,积极推进安臵点党建工作;二是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采取“企—企”共建、“企业—社区”联建的方式在天正物业管理公司、雅缘婚介公司等非公企业建立6个联合党支部,在宏力公司、广大集团、恒创公司、巨龙公司、全特医院等5家非公企业设臵了高产高效、科技攻关、节能减排、优质服务、安全生产5个类型75个党员示范岗,促进企业恢复生产和发展提速。

2、落实制度,强化干部队伍建设。一是狠抓党委班子建设。建立健全了党委议事、中心组学习等11项制度,努力提高党委驾驭市场经济和总揽全局的能力,党委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执行力明显增强,班子成员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二是加强对全镇党员干部的教育和管理。组织全镇干部职工参与课堂教育、实地考察、网络教育、交流学习等各种培训,全镇干部参学率100%、受教育率100%。关心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机关、社区(村)干部职工待遇明显提高。建立了个人人事档案,坚持“一人一档”,实现了干部人事档案“四化”管理,全镇基层干部队伍素质整体提升。

两年来,面对纷繁复杂的任务、错综复杂的矛盾、艰苦复杂的工作,镇党委、政府以坚定不移的信念、坚强不屈的意志,凝心聚力促攻坚,千方百计保质量,取得了灾后重建阶段性重大胜利。光荣属于过去,奋斗成就未来。灌口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四位一体”科学发展,带头推进“两个加快”,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以“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 为核心理念,奋力实现灌口镇经济社会的赶超跨越和创新发展,为夺取灾后重建全面胜利,率先构建新型城乡形态示范而努力奋斗。

高寨子镇灾后重建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

高寨子镇位于宁强县城以东10公里处,全镇辖12个行政村,98个村民小组,5560户,21000人。2007年全镇工农业生产总值8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33元。

“5.12”地震造成全镇受灾5329户,19114人,22528间村民住房受损,垮塌民房180户455间,重度危房1797户6408间,镇政府办公住房受损40间,罗村坝小学80间教室全部受损;薛家坝教学点4间校舍全部倒塌,两处手机塔倒塌,桥涵损毁5处,村组道路损坏2.4公里,4座小

(二)型水库受损,堰渠损毁230米,电杆折断5根,倾斜25根。直接经济损失达1.08亿元。经详细统计核实,全镇有“三无”人员1515户2125名,“三孤”人员107户108名,需新建房屋1830户,维修加固3359户。

二、救灾款物发放情况

5.12地震以来,我镇共接收各类救灾物资:矿泉水340件,饮料456件,方便面160箱,帐篷140顶,篷布750顶,彩条布112卷,大米44600公斤,面粉39600公斤,大蒜5袋,尿素4000斤,雨衣5包,食用油20桶,水杯90个,妇女用品313箱,药品阿膜西林600盒。截止目前,所有物资已经全部发放到灾民手中。

专项资金累计支出1978.4万元,其中困难生活补助210.69万元,建房补助 1531.4万元,应急资金支出34.3万元,发放维修补助201.54,医疗救助0.5万元。

在救灾款物发放过程中,一是建立了详细发放台账,严格做到“三个统一”,即统一登记,统一保管,统一发放。二是严格做到张榜公示,阳光透明。三是经过民主评议,确定发放对象,杜绝了优亲厚友现象的发生。

镇纪委专门成立了救灾物资发放监督领导小组,由镇纪委书记亲自带队,对全镇每个村的救灾物资发放情况随时进行监督检查,并在镇政府门前设立举报箱,接受群众监督举报。对群众反映的救灾物资发放不公正现象随时发现随时查处,保证每一位受灾群众都能得到应有的救助,使全镇救灾物资发放工作始终做到公平合理、井然有序。

三、受灾群众越冬生活安臵情况

1、建立安全越冬责任制,确保受灾群众百分之百安全越冬。为了切实做好群众的安全越冬问题,首先,镇上成立了保障受灾群众安全越冬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受灾群众安全过冬工作的紧急通知》,全面完成了一般受损房屋的维修加固,全镇应维修加固3359户,现已全部完成了维修任务。同时,要求加快灾民建房速度,全镇需重建1830户,现已拆除危房1450户,已重建户1550户,基础完成1500户,主体完成1400户,房屋竣工1200户。其次,镇党委、政府在全镇干部大会上与各村签订了“保证受灾群众安全越冬工作承诺书”;全镇采取领导分片包干、镇村干部包户,把受灾群众安全越冬工作的责任落实到实处,做到村村有人抓、户户有人管、谁管谁负责,确保全镇每一名群众安全过冬。第三,镇城建部门配合有关部门积极做好集中安臵点的电、水设施的建设、安装的指导;加强对用电、用火安全隐患的排查和指导,确保安全。镇上成立检查组深入各村督促、检查受灾群众安全过冬保障工作落实情况,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第四,强化考核目标,把群众过冬问题作为年底综合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并制定极端气候条件下的应急预案,确保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及时处臵。

2、开展全面摸底调查,确保不错不漏一人。

我们围绕群众安全过冬的需求情况,组织开展了群众安全过冬摸底调查,从人员情况、房屋居住、过冬需求、过冬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掌握,确保不错不漏一人。调查工作做到一村一册,对全镇所有群众的基本情况和过冬需求建立台帐,做到有针对性的落实措施。做到一户一卡,特别对1830户房屋重户和全镇五保户、特困户做到一户一卡,实行重点管理。要求各村都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过冬工作方案,并狠抓落实。

3、落实三项重点措施,确保安全越冬取得实效。

一是加快推进灾民建房步伐。加强对灾后房屋重建工作的领导力度,实行领导包村干部包户责任制,制定考核方案,将建设任务落实到人头,全力推进灾民建房工作。为了确保建房过程国建材的供给,我们除加快了本镇境内的砖厂生产进度,还积极联系外地老板,在张家坪投资260万元新建一页岩砖厂,现在,该砖厂已经投入生产。另外,我们还从户县组织调运机砖1400万匹,缓解当前建材紧张的困境。为了解决群众建房资金,我们对已经开始建房的群众,无条件一次发放2万元补助款,同时积极为困难群众协调建房贷款,截止目前,全镇现已发放灾民建房贷款425户1204万元。二是保障受灾群众温暖越冬物资需求。首先,对上级分配我镇的救灾过冬物资及时发放到户,全镇共接发放救灾棉被3740床,毛毯950床,棉衣1600件,在发放中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各村发放时,均以组进行了公示,并建立了物资发放台账。其次,对救灾粮款及时进行了发放,全镇共发放应急款35.1863万元,生活补助款210.69万元,医疗费0.5万元。三是号召群众发扬互帮互助风格,对于确已拆除旧房一时建不好新屋的群众,鼓励他们投亲靠友或者租借邻里房屋过冬。

四、突出重点、加快重建步伐

1、把灾民建房放在突出位臵。一是坚持以灾民“自建为主,政府扶助、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严格按照上级政策规定,对倒损房屋数量进行核实,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按程序对拟救助恢复重建家庭及救助标准进行公示,并分别建立因灾倒塌民房恢复重建和损坏房屋修缮补助台账。二是坚持长远减灾与当前需要相结合。灾民建房要求科学选址,合理规划,确保质量。规划选址坚持同村镇规划建设、乡村道路、农村改水改厕结合起来。在坚持设计、安全标准的同时注重经济实用。为防止因建房增加农民负担,坚持分散建房为主,集中建房安臵为辅。全镇我规划灾民集中安臵点3个,其他均为分散安臵。三是在灾民建房工作中,坚持以镇、村联动,领导包片、部门包村,干部联系户的办法。主要领导每人联系一个集中安臵点,班子成员每人包建15户建房户,镇干部每人包建10户建房户。

2、加快实施灾受损水利设施。一是对全镇6座小

(二)型水库由县防汛办专业人员进行安全检查,并逐一落实专人监测;二是对高寨子村李家坝水库、肖家坝村灯草沟水库座和古城村刘家沟水库等三座病险水库,全部进行了加固除险。三是修建了王家坝河堤150米;四是对肖家坝2000米灌溉渠道和全镇部分抽水站及农村人饮工程进行了修复,保障受灾群众生产生活秩序正常。

3、加大了学校和卫生院的排危新建工作力度。安全地拆除了罗村坝学校全部危房,搭建起了临时帐篷学校,新校舍已开工建设。同时,对全镇学校进行了安全排查,确保了全镇所有学校正常教学。镇卫生院迁址新建工作,已完成规划,计划明年开工。

五、采取多种措施加快发展,确保大灾之年经济持续发展。

1、狠抓主导产业发展。一是狠抓了畜牧产业的发展,全镇按照“基地化建设,科学化管理,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思路,采取龙头牵动,政策促动,帮扶拉动,协会带动等措施,推进畜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使生猪饲养实现基地化饲养。今年,全镇通过向上争取、本级财政支助和自筹资金共筹措96万元,投放二元母猪360头,种公猪4头,新建圈舍360间,4200平方米;全镇100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已达到5户,500头以上的大户10户,100头以上的大户20个。二是加强茶园管护和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改造低产、老化茶园3000亩,完成茶园除草、剪枝和追肥4500亩;加工茶叶达到108吨,其中名优茶64.8吨,实现产值1620万元。三是中药材产业上,积极为种植大户解决生产用地和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制定了单项考核奖励和加分奖励的双奖政策,有力的调动了全镇各村抓中药材发展的积极性。在高寨子村新建高标准的规范化种植中药材示范园200亩,在大安沟分别建起了黄连规范化移栽示范园200亩、丹参示范园200亩、白术种植示范园60户、乌药示范园70亩。使全镇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861亩,规范化种植面积达到1550亩,全镇参与中药材种植的农户达480户。四是积极实施天津援建项目,种植西洋百合760亩。同时,加班加点完成了600余亩的产业工业园征地工作。

2、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全镇始终把发展劳务经济,打造劳务品牌,作为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城镇化步伐的途径。镇上建起了劳动技能培训学校,建立建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了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工的务工水平。今年,全镇共举办各类农民技术培训班5次,参训人员2200余人次,全镇外出务工人员达到4874人,其中有序输出1830人,实现劳务经济收入4000余万元。

3、切实做好灾后重建期间的社会稳定工作。镇上坚持每10天报告一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进度,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认真进行梳理归类,专题研究,逐件弄清情况,提出解决方案,明确责任,落实专人逐一解决。目前,全镇似稳定,社会治安状况良好。

五、存在问题及今后打算 存在问题:

1、灾民建房户数多,政策变化太快,前后不一,影响建房补助款发放;

2、本地建房技工、劳力资源有限,影响灾民建房进度;

3、重建工作中因下调地基、划分边界等引发的矛盾增多,影响正常建房;

以上因素大大影响了灾后重建步伐,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围绕这些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快重建进度。

1、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确保镇内所有转场、石料厂开足马力生产,并继续从关中调运机砖,最大限度地满足灾民建房需要;

2、加大灾民建房结对帮扶力度,镇村干部实行“5+2”工作模式跟班作业,加快建房款的发放,及时协调解决灾民建房中存在的困难;

3、妥善安臵好困难群众过冬生活和临时救济,所有救灾物资优先安排五保户、低保户和残疾人员,保证全镇困难群众都能安全越冬;

灾后重建实践报告 篇5

摘要:

回想起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的那场惊天大地震,虽然让我们记忆犹新,然而,更让我们四川人民,甚至的全国人民刻骨铭心的是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在国家主席胡敬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热切关怀下,全国各省近600亿的捐款投向灾区,对口支援建设也承载着全国人民的心与关怀灾区如火如荼地开展着。而北川经过了三年的灾后重建已改变了面貌,在基础设施、建筑房屋、道路桥梁、通信设施、学校教育等方面重建了北川新家园,重建了心灵是新家园,以崭新的面貌向世人战士北川的不屈与坚强。

关键词:北川 灾后重建 新县城 吉娜羌寨

一、实践调查的目的及背景

在大地震发生后四年后,北川等灾区灾后重建进行到了一定的阶段,也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绵阳师范学院组织了一个实践学习活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则为实践活动的其中一小组,我们此次前往北川实践的目的是为了调查了解北川灾后重建的相关情况,包括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以及灾后重建与老北川的对比等问题,让人们更好更直观地了解北川人民的生活现状与生产方式,让北川是灾后重建工作能更好更快的进行!

二、实践的时间、地点、对象及范围

此次实践活动的时间为2012年7月22日全天,地点为绵阳市北川县,时间路线为北川新县城到吉娜羌族,再至安昌镇,实践的对象和范围是北川县灾后重建情况,包括师弟考察、人员的专访、访谈、活动的参与等。

三、实践小组人员的组成

本实践小组共有3名成员,来自绵阳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有王雪平和及其同班其他两名同学共同参加此次的实践活动。

四、实践调查方法

此次社会实践调查采用了访谈法、文献法、观察法等调查方法,通过实地考察、观察、听报告、访谈等形式来获取北川灾后重建的状况与信息。

五、实践的基本情况

作为在校大学生,我们不能忘却四年前的大地震,更要关注、关心受灾群众的现在生活状况,以及是否恢复到震前的生活生产水平,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实践小组运用所学知识实地的考察当地的灾后重建状况,建设成就、经验、具体认识、启示及不足。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从绵阳到北川的道路情况相当的顺畅,经过将近50分钟左右就来到了山东援建北川新县城的施工现场,暨原安县板凳桥,新县城新址位于安昌镇以东约2公里处,中心地势平坦开阔,四周低山丘陵环抱,安昌河自西北向东南穿城而过,自然条件较好。到达北川新县城之后,老师带队一起参观了北川新县城,新县城由山东省援建,“东纵九路”可以看出新县城的交通网络相当完善。此举一来体现了东部援助西部,团结合作共谋发展的精神。二来完善了城市路网,充分避免了以后交通的拥堵,方便了人民群众的出行。另一方面,新县城的绿化水平较高,新县城的整个安昌江沿岸都将被打造成50~120米宽的森林主题公园,为人们提供一个休闲散步的好去处,同时净化空气,为建设宜居城市提供一个重要因素。近观新县城,建筑排列整齐有序,色彩统一,既加入了现代的设计元素,又保留了古朴大气的风格。由观察以及了解得知,北川新县城建筑整体采用全现浇框架结构,大大提高了抗震级别,按照宣传公示栏所说,将达到8度抗震烈度。建设中的北川大道,大道据目测宽度应该在50~60米之间,按照绵阳市统一规划设计为三组绿化带,一来有效降低尘土、净化空气,二来有效分割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和行人,三来扩建弹性大,即使日后需要扩宽,也有充足的绿化带可供扩建,而不用搬迁周边建筑。一个标志性建筑标志“禹王桥”也立于新县城之中,因大禹而得名,建筑结构采用的是假斗拱结构,虽然不是真斗拱,但是只要能具有斗拱结构的神韵即可。禹王桥不仅强调了行人的通过性,更注重了商业性和观赏性。在桥的内部,设计了缓坡作为残疾人通道,方便轮椅通行。在中部的大拱之上,设计了视野宽阔的观景平台,红漆的中式栏杆,淡黄的庭柱,精致的宫灯,横梁上的水墨画,唐宋的风韵再现。在主通道的两侧,适当的布置了店铺,应该是以后作为商业经营使用,利用桥上的景观提高收益。过了新县城,我们来到了“中国心”志愿者团队办公室举行了实践基地的授牌仪式,并了解到了丰富的北川灾后重建的情况等。

下一站是吉娜羌族,在吉娜羌族我们感受到浓郁的羌族文化,包括服饰、饮食、生活等方面。这个被誉为云端上的民族热情的接待了我们,从交流中得知现在的羌族人民,特别是生活在吉娜羌族的人民大多数靠卖小工艺品、饰品为主要生活来源,发展商业,而耕地大多数已经丧失,大部分羌族人民都不以耕地为生。羌族主要的建筑——碉楼。以前碉楼主要用于避难、躲避战争、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密道通往碉楼。只要灾难,战争袭来,居民就会聚集到碉楼当中,然而现在的碉楼主要是观光、欣赏的作用。关于羌族内包含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虽有个别在保护和记录,但远远不能影响并形成一定的规模,名族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迫在眉睫!

最后我们实践团队前往安昌镇二小与小朋友开展一场心连心友谊活动,在活动中我们拉近了与当地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了解到了丰富的、真实的、第一手的资料和情况,了解北川灾后重建特别是小学建设的这方面的主要情况。活动中有各种形式的活动,大学生实践团队带来了歌曲、健美操、配乐、诗歌朗诵等节目,也与当地小朋友开展了许多益智活动,训练团队精神的游戏,最后我们大学生实践团队还把自愿捐赠的书籍、课外读物、笔记本、水性笔等赠送给当地小朋友,并相互交换了联系方式,让这座爱心之桥、友谊之桥心连心、手牵手地长久维系在一起。

六、北川灾后重建的成果

1、居民建筑群高质量竣工

北川新县城给世人一个崭新的面貌,刚进入新县城,印象最深刻、视觉冲击最大的就是整齐、庞大的居民建筑群。从整体上看,居民建筑群整体规划合理,选址适宜,在一定程度上配合了北川新县城的整体规划,也满足了北川人民的住房需要,保证了每人每户的有较大的住房面积,相比地震之前,人民的住房面积大大增加,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这也是灾后重建重要成果之一。

从个体上看,居民建筑群及其北川、羌族的地域、民族特色、房屋的设计排列有特点、有规划,而起建筑的一楼都统一规划为商铺,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工商业的发展。从促进北川县城发展的角度把住房面积与商用面积很好的相结合,提高看当地人民的收入,促进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拉动了北川经济的发展。

2、新县城道路合理规划建设

北川新县城内的道路规划合理。建设质量高,这大大方便了北川人民的出行,也有利外来的参观者、投资者的交通出行,因为道路是一个城市较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只有道路畅通,才可能带来商机带来发展。

就北川大道为列来说,县城中的北川大道,目测宽度约为50—60米之间,按照绵阳市统一规划设计为三组绿化带,一来有效降低了尘土,净化了空气,二来有效的分割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和行人。三来扩建弹性大,即使日后需要扩建,也有充足的绿化带可以扩建,而不用搬迁周边的建筑,四来符合北川新县城的整体规划,使得道路、住房、城市建筑标志、公共设施、绿化面积更具有一致性,协调性。从整体规划鸟瞰图来看,北川新县城的道理“东纵九路”,即完善了整个交通网络,也体现东部援建西部,团结合作共谋发展的精神。

3、新县城绿化覆盖面积高

绿化面积、公共绿地面积是一个很能体现城市发展情况、居民人均生活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

就河堤的绿化工作来举例说明,新县城的绿化工作做得相当到位,整个河堤沿河栽种荷兰柳。配套设置3米宽的草坪作为绿化带。堤坡按照方格状划分,在方格之中用绿草填充,虽说成本高,但一来美化环境,改善局部小气候,净化空气;二来可以拦蓄雨水,减少地表径流,削减流量,有利于河道防洪泄洪。可谓考虑非常到位。

4、区域经济合作趋势加强。北川新县城永昌镇城市总体布局为“一廊、一环、一带、一轴”。一廊为安昌河河谷生态廊道;一环为沿新北川大道和新川路形成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环;一带为永昌河城市景观带;一轴为包含羌族特色商业街、抗震纪念园和文化中心等重要设施的城市空间轴线。一条绵安北快速通道贯穿了涪城区、安县和北川的县城,从涪城区绵兴路交岔路口出发到安县县城花荄约15公里,到北川新县城约30公里,距离中心主城区和安县县城距离都很近,那么由此带来的经济提携效果明显。绵阳市政府计划沿此线路打造精品旅游走廊,北川新县城对面的山,既是王保长故乡寻龙山龙隐镇,同时,寻龙山也是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开发潜力巨大。远一点的有千佛山、猿王洞、佛叶洞、白水湖都是此线路上的大型景区,在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配合下,北川的经济,尤其是旅游业势必会得到长足的发展。既然重点是在发展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业,工业对于环境的破坏降到了最低,整个北川青山绿水的局面将会继续维持,植被和河流将会得到最充分的保护,加之人口稀疏,对环境的压力小,清静的氛围适合人们休闲度假。

5、基础设施建设完备,设计理念超前,规划合理。

北川新县城规划整齐,建筑色彩统一,风格古朴大方。最重要的是房屋密度适中,楼间距相对较大,充分的减少了居住者在居住时的压抑感和局促感。房屋抗震烈度高,经本人观察,所有房屋全部采用钢筋混泥土框架全现浇,因为在施工现场我们没有找到一块预置板,同时在在建房附近观察也未发现使用预置板。所有线缆全部埋入地下,天空中没有了蜘蛛网,营造了一种整洁美。宽广的绿化带和沿江公园营造了轻松良好的居住环境。地砖铺设合理,所有建成地段全部采用黑色透水磨砂砖,又在其中辅之以黄色凸痕地砖作为盲道,起到了防滑和排水的作用,同时方便了行人出行。地面排水设施完备,根据本人目测观察,所有道路下全部贯通下水道系统,主水管直径1米左右。生活设施完备,车站、医院、学校、警察局、消防局一应俱全。

6、建设中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

在新北川的建设中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具体体现在安居房“交钥匙”工程。意思就是说,今后到这个县城居住的原北川县的居民,一方面可以免费拿到钥匙,直接居住;另一方面,因为所有的安居房都是经过简单装修的,可以免去居民的装修开支。同时也会同相关部门,简化办理房产手续的程序,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7、重视学校教学设施及质量

针对小学教育这个块,在北川县中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在教学楼重建的方面得到了极大的体现,包括教学楼、宿舍楼、食堂都基本重建完毕。

把村小学撤销、合并为县、乡、镇小学,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学的质量和师资的水平。

七、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1、房屋建设千篇一律

虽然城市内建筑都是仿羌族居民风格设计,但是所有的建筑,无论从户型,还是小哦能够外观风格上来说,基本上是没什么差异的,就只一点来说,建筑的个性化缺失!

应该在保持相对统一的风格下,提倡个性化发展,稍微的一些变化和区别,更好的划分出新县城的各个功能区域,也使得整体规划更加合理,居民及外来参观者,考察者的辨识力更为强烈。

2、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系统的传承与保护

就吉娜羌寨中的羌文化来说,那些传统的文化、技巧都是瑰宝,而今这些丰富的、宝贵的非物资文化遗产正面临一步步的缺乏与流失。

在建筑上,以前用来避难聚集的碉楼,每家每户都有暗道通往其中,但现在的碉楼只能作为供游客观光、观赏的用途。在人民生活方式上,人民大多都没有了耕地,只有极少部分人,还以耕地为生,到部分居民都是靠贩卖一些小的民族工艺饰品来创造收入。国家有相关的政策,却没有实际性的措施,导致居民只能靠卖小工商业饰品来维持生活。在羌族是传统文化上,只有个别群体自发的收集保护相关的文化信息,没一个专门的组织群体来保护。在这个方面,我觉得国家应该出台一些相关的政策,鼓励更多的人去关注到这个方面,成立专门的组织和团队来保护民族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3、县城内缺少绿化设施

县城的公园、绿化带主要集中在沿江两岸,县城内部从现在的规划来看,暂时还没有发现大型的公园嘿人森林绿色。所以,应着手规划在县城内部建设有规模的绿地及绿化设施,从另一方面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八、结语

通过这次是的假期活动实践,丰富了我们实践团队成员的课外知识,锻炼了我们调查研究和社会实践的能力,同时体会到了党和国家人们民对绵阳北川的重视和关心,为北川重建工作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决心要建设一个传承羌文化的新北川。

九、致谢

灾后重建先进个人事迹 篇6

中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我是在研究生毕业前夕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因而有幸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走上工作岗位……”6月29日,江苏省扬州市交通局召开全体党员干部大会,2006年才从长安大学道路工程材料学专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徐银鸣应邀作先进事迹报告。

“地震发生后,听说要组织人员到绵竹灾区进行援建,需要一名道路方面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不顾妻子有孕在身,主动请缨。”提起徐银鸣,同事们都很感动,说他一直工作在一线,平常只能通过网络或电话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思念,直至妻子临产前一天才在组织的安排下赶回家。

徐银鸣主要负责绵竹市九龙镇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的重建工作。为确保重建工作的科学、准确,入川之初,他与该镇相关人员一道,冒着余震频发的危险,深入基层调研,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走遍了全镇的每一个村组,对5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4个行政村所属的90公里农村公路的宽度、受损程度、基层组织和群众愿望等情况了如指掌。

四川乡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设计 篇7

一、四川灾区震后乡镇恢复重建需要考虑的因素

1. 合理地确定灾后重建选址与规模问题。

地震灾区的灾后恢复重建与普通的乡镇规划有着很大的区别, 由于地震造成了乡镇建筑以及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因此在乡镇地震灾后的恢复重建上, 应该综合分析乡镇的受灾情况、地质变化、生态环境变化、人口流动区位条件等多项因素, 同时考虑到灾后乡镇在区位中的职能定位, 合理地确定重建位置与规模。

2. 科学的进行乡镇发展定位的调整。

地震不仅造成了灾区人员的伤亡与各种建筑的破坏, 同时也造成了物质环境、地理环境的变化, 许多乡镇的耕地、支柱企业以及村落产生了巨变, 因此在灾后恢复重建上应该结合这些变化, 重新进行发展定位的调整。

3. 需要考虑乡镇的空间布局与基础设施重建要求。

对于地震灾区乡镇的规划建设应该按照乡镇的定位以及长远发展规划进行空间布局的规划, 重点突出四川地区山水特色。同时对于道路、水、暖、电、气等基础设施, 应该按照一步到位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 通过灾后的恢复重建改善灾区民众的生活水平。

4. 将防灾减灾与生态安全作为规划建设的重点。

在地震灾区乡镇的规划建设上更应该重视防灾减灾的规划, 特别针对一些乡村建造技术薄弱的问题进行彻底的根治, 并通过抗灾救灾中总结的经验进行恢复重建规划。此外, 由于地震造成了灾区生态环境尤其是一些乡村地区的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应考虑完善生态修复与生态安全的规划。

二、四川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建设问题分析

1. 震后乡镇等灾区位置的用地紧张。

由于四川地区多为山区, 受到地形地貌的影响, 本来就存在着用地紧张的问题。地震发生后由于地形地貌受地震影响变化较大, 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隐患严重, 更加剧了灾区用地紧张问题, 灾区一些乡镇在恢复重建规划上的择地用地条件较差。

2. 灾区乡镇规划缺乏一致协调性。

对于四川地震灾区规划, 尤其是乡村的规划建设, 由于多数的农民没有进行“统规统建”的理念与认识, 再加上灾后重建中可能缺乏监管, 导致灾后的恢复重建缺乏一致协调的规划, 甚至在一些乡镇出现了严重的私搭乱建行为, 不仅影响了乡镇灾区整体安置重建工作的开展, 同时也导致出现一些安全隐患问题。

3. 乡镇的灾后重建缺乏长远的规划。

四川部分地震灾区尤其是乡镇, 在灾后的恢复重建上没有规划建设的目的性, 仍然是以安置重建作为规划建设的主要内容。虽然这样可以解决灾区民众安置居住的暂时性需要, 但是由于没有目的与长远的规划, 必然不利于这些乡镇的长远建设发展规划。

4. 四川地震灾区的恢复重建规划缺乏特色。

在灾区乡镇的恢复重建规划上, 尤其是农村的规划建设上没有结合四川天府之国的文化特色, 甚至在乡镇的恢复重建规划上盲目地模仿欧美小城镇风格, 造成建筑物与区域文化格格不入, 没有风格特色。

三、四川乡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设计要点分析

1. 科学的确定灾区的恢复重建选址位置。

当前在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的选址上, 一般有两种模式应用较多, 即就近安置与集中安置两种形式, 其中就近安置主要是在灾区原位置进行灾后各种破坏的重建, 在不脱离原实际情况的条件下重构乡镇居民人居环境体系, 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地节约土地资源, 而且还可以增加灾区民众对于规划建设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但是这种恢复重建模式的缺点是工程量大, 造价较高。集中安置, 主要是在便于灾区民众能够迅速恢复生产生活的区域进行恢复重建, 这种重建模式能够及时地恢复灾区民众的正常生活, 而且也便于进行乡镇区位与职能调整, 但是缺点在于会增加用地。因此在乡镇的恢复重建规划上应该根据生态环境、资源条件以及群众的意愿合理地确定恢复重建选址位置。

2. 优化灾区恢复重建的布局设计方法。

在灾后恢复重建区域的布局上, 应该遵循功能构建的基本要求, 按照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区的环境、产业以及村落实际情况, 合理地进行分区规划设计, 确保规划布局的科学合理与系统性。第一, 在灾区恢复重建区的功能构建上, 应该结合乡镇规划建设的实际特点, 分别在生活社区、农业生产、生态植被、经济产业以及景点旅游等几项功能进行规划。第二, 对于不同的分区应该根据其各自的功能合理设置, 例如生活社区应该尽可能的位于村落中心, 产业园区应该紧邻交通干线, 确保不同功能分区能够符合自己的功能定位布局特点进行发展。第三, 对于不同的功能分区, 应该确保彼此之间能够紧密地联系起来, 充分发挥不同功能分区的优势, 实现灾区农村生活、经济产业体系的迅速恢复。

3. 及时恢复灾区的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对于地震灾区的恢复重建规划, 首先应该及时地恢复交通等基础设施, 这也是确保恢复重建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基础。首先, 应该及时地恢复乡镇的对外交通设施, 原则上应该首先恢复高等级的交通线路, 确保乡镇的区域交通网络与外部主干线交通连接的畅通, 为各项重建工作的顺利开展事实提供交通条件。其次, 对于存在较多安全隐患的道路, 应该及时处理确保交通安全可靠, 并注意不断地补充完善乡镇规划区域内的道路交通网络体系。需要注意的是, 为了确保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尽快恢复, 应该通过调查原有道路的受损情况, 采取修补的方式恢复重建, 同时进一步强化这些交通基础设施的防灾减灾功能。

4. 做好地震灾区的生态修复。

由于四川地震灾区在生态服务、生物多样性以及自然景观保护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功能, 因此对灾区的生态进行修复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具体的地震灾区乡镇恢复重建规划的生态修复策略上, 第一, 应该对乡镇规划范围内的生态系统破坏情况进行细致的调查分析, 通过采取多种方法对乡镇的生态现状进行评价分析, 以便于制定生态恢复策略。第二, 应该重视在恢复重建规划工作中做好人口分布的调整引导, 尽可能降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第三, 则应该重点针对乡镇生态规划区域内的生态敏感区与污染源做好监督管理, 避免由于恢复重建规划造成生态资源的破坏。

5. 科学地设定乡镇的恢复重建实施计划。

由于地震灾区的恢复重建工作任务较重、时间紧张、政策要求严格, 因此应当针对恢复重建规划合理的制定实施步骤, 重点确保灾区恢复重建规划的可操作性, 一般采取分三步走的实施方式进行灾区的恢复重建规划实施。第一阶段为安置点的建设与生产生活的恢复阶段, 在这一阶段主要的工作任务就是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 重点要确保能够高效地实施安置计划, 保障灾区民众生产生活能够及时恢复。第二阶段为提高阶段, 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完善永久安置点的建设, 尽快地恢复乡镇的景观环境层次, 同时不断地完善乡镇的开发建设模式, 增加乡镇的整体经济发展活力。第三阶段为优化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为进一步的完善乡镇发展的配套设施建设, 同时形成具有特色的乡镇人居环境体系。通过三步走的实施计划, 逐步提高地震灾区乡镇的发展建设水平。

四、结语

灾后重建春日暖 篇8

今年53岁的李文亮是镇里有名的种树大户。从2002年起,他陆续承包了村里1150亩荒山,前两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他造林的积极性更是高涨,把所有家当加上借来的钱共40多万元全部投入到自家和承包的山地上。眼看今年卖树除了收回成本还可赚十几万,家里人早就商量好要盖栋新房住,哪想到碰上了这样的天气。之前已经是连续多天的低温雨雪冰冻,山上的树枝被冰霜压得弯了腰,现在又来这么一场大雪,李文亮的心不禁跟着这天一阵阵地发凉。

2日的早晨,一夜未眠的李文亮不顾家人的反对,带着一根木棍,披上衣服,往山上走去。上山的路早已结冰,一步一滑的李文亮到达山头,看着一棵棵已经长大的杉木被大雪压断,折倒在地,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农忍不住蹲在地上抱头痛哭。

今年1月12日以来,我省出现持续低温、雨雪和冰冻灾害,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强度之大、损失之重,为我省历史罕见。赣鄱大地上的千百万农民看着自家山上的树木、地里的蔬菜遭灾伤心不已。江西省自2004年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80%以上的山林都已分给林农经营。山上每爆裂一棵成年竹子,就意味着农民要损失15元钱;每压倒一株树木,农民几年的辛苦经营就要减收。今年,全省林业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12.69亿元,其中林木受灾面积5350万亩,尤其是80%以上的毛竹、70%以上的湿地松严重受损。农业经济因灾损失近百亿元,粮油作物、蔬菜、果业、茶叶、畜牧、水产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失。

大雪无情人有情。温家宝总理来了,省委、省政府的领导来了,中央有关部委的领导来了,来自各方面的关心接踵而至。

灾害发生以来,省农业厅、省林业厅分别组织万名技术人员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指导农民科学防冻减灾。省林业厅在抗灾期间迅速拿出了“三帮三补一加强”的具体措施,组织全省林业系统的力量,开展“百组千人”下乡活动,深入灾区全面核实灾情,帮助林农制定林业灾后重建规划;动员全省林业科技人员深入农村,为林农提供科技救灾技术;对林农销售受损木竹实行木竹临时保护价,其中松木每吨不低于400元,毛竹每吨450~500元,帮助林农解决灾害木竹的采伐、收购;争取资金,补助林木良种,补助毛竹肥料,补助贷款贴息资金;加强林政资源管理等。

春节期间,省农业厅很多同志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及时制定下发了《江西省农业低温冻害灾后恢复生产工作方案》,得到了农业部、财政部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中央财政在灾中紧急下拨1200万元农业救灾资金的基础上,又安排了2.68亿元农业灾后重建资金。省财政也紧急筹措安排了1.263亿元资金,用于农业恢复生产。打好春耕备耕硬仗,打好果业稳定发展硬仗。加强大田蔬菜田间管理,蔬菜生产大棚在3月底全部修复,并补播补栽,确保3~5月份蔬菜正常供应,蔬菜价格不暴涨,菜农收入不减少;及时修复被损栏舍及设施,恢复畜禽生产,努力做到畜禽生产不滑坡,重大疫病不发生;及时制定补放种苗计划,开展鱼种调剂服务,并对鱼种购种给予补助。密切关注市场,指导渔民科学投喂,加快渔业受灾设施的修复,保证渔业正常生产。搞好“四大服务”,采取贴近农村生活、农民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授农业实用技术,使农民掌握一门技术,确保技术服务到园、到田、到场、到户。加快修复受损的农业设施,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加强市场价格监管,切实保障农民权益不受侵害。积极做好种子、化肥、农药、薄膜等农业生产资料储备,为春耕生产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并尽快出台农机购机补贴方案,制定适合江西救灾的农机补贴目录,使补贴服务于救灾工作。

2月17日上午,省政府召开了“省政府关于农业林业果业灾后重建、恢复生产”新闻发布会。省财政厅厅长胡幼桃、省林业厅厅长刘礼祖、省农业厅厅长毛惠忠及省政府副秘书长赵泽华分别就我省农林果业的灾后重建及恢复生产向各个新闻媒体作了介绍,希望新闻媒体把省里关于灾后重建的各项政策及信心更为广泛地宣传到农民群众的身边。

上一篇:观苏东坡有感下一篇:初中国旗下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