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重建景区

2024-09-14

灾后重建景区(精选11篇)

灾后重建景区 篇1

一、引言

2008年汶川大地震造成了重大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其中汶川、北川、汉旺和青川等地受灾最为严重。在灾后重建过程中,这些受灾地区纷纷以地震和抗震救灾为核心主题开发出了多条旅游线路。随着2009年四川省旅游局公布《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旅游线要素建设实施意见》,灾后重建旅游景区的开发和推广进入了加速阶段,围绕汶川大地震和抗震救灾主题的灾后重建旅游景区及其线路基本成型。四川省旅游局以“大爱中国”为主题形象,以“见证汶川大震,感悟人间大爱”为主题口号,开发出了“大爱中国”主题旅游线、地震遗址旅游线、中央领导抗震旅游线、灾区新貌旅游线、生命通道旅游线、和地震生态与探险旅游线6大主题旅游线路。经过两三年的开发和推广,灾后重建景区形成了爱国游、遗迹游、追思游、科学游、体验游的众多特色旅游内容。汶川和北川等地因地制宜,结合地震元素和原有的文化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形成了融合地震旅游、文化旅游和自然生态旅游的旅游景区。如汶川重点开发了水磨古镇、三江景区、映秀“5.12”纪念地和大禹文化旅游区,北川重点开发了北川羌寨和“5.12”地震纪念馆。2011年五一小长假期间,灾后重建景区旅游成为亮点,吸引了来自大量国内外游客。其中,汶川县接待游客26.6万人次、旅游收入10 370万元,北川县接待游客12.05万人次、旅游收入1 878.5万元,均达到游客和旅游收入的历史最高点。

在灾后重建景区的供给方面日趋完善,灾后重建景区旅游需求方面的研究却相对滞后,针对灾后重建景区的旅游行为方面的研究落后于灾后重建景区的开发进程。旅游价值链理论认为旅游行业创造价值的最根本目的就是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旅游者在旅游价值链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市场导向作用,是旅游价值流动的终点[1]。因此,应该深入研究灾后重建景区的旅游行为,为灾后重建景区的开发提供指导,更好的服务于灾后重建。本文借鉴计划行为理论,分析影响游客去灾后重建景区的旅游意愿的影响因素。计划行为理论是被广泛认同的、能有效解释个体行为的理论框架。计划行为理论不仅能有力解释社会行为,还能能够有效解释旅游行为。有学者采用计划行为理论的分析框架,在研究台湾游客到香港旅游[2]、中国游客出国旅游[3]和葡萄酒旅游(wine tourism)[4]时,较好的解释了研究问题。计划行为理论认为,行为信念、规范信念和控制信念分别影响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控制性,进而影响行为意愿。基于此,本文从3类信念的构成要素角度分析影响灾后重建景区旅游意愿的因素。

二、理论背景与研究假设

计划行为理论认为,如果个体认为某行为能够带来有益的结果,重要的参照群体也认同和支持该行为,同时个体还具有完成这一行为的必要的资源、能力和机会,那么个体倾向于采用这一行为[5]。计划行为理论特别适用于个体不能完全掌控的行为[6]。旅游是牵扯到吃、住、行、游、购、娱的复杂活动,游客并不能完全掌控。因此,计划行为理论也常常应用与旅游研究领域[2,3,4]。计划行为理论指出,行为意愿是由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决定的[5]。就旅游而言,行为态度(BA)是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各方面属性的感觉或评估[7]。态度可正可负,态度越正面,个体越倾向于执行该行为。行为态度是行为信念(BB)和结果评估的函数(EO)。其中,行为信念是个体对某行为带来的特定结果的信念,并且每一个行为信念都有与之对应的结果评价,以评估每一行为结果的价值;即,态度可以表示为:A=∑bbi*oei。个体往往以某些群体作为自己的行为参照标准。参照群体会影响个体的信念、态度和选择[7]。因为个体会努力与参照群体保持一致。这种一致性就是主观规范(SN),它包含了规范个体行为的规则,是个体感知到的社会压力。主观规范是规范信念(NB)和顺从动机(MC)的函数。其中,规范信念是指个体预期到参照群体对其是否应该执行某特定行为的期望,顺从动机是指个体顺从参照群体对其所抱期望的意向;即,主观规范可以表示为:SN=∑nbi*mci。感知行为控制是个体认为完成某行为的难易度。个体感觉完成某行为越容易,就越倾向于执行该行为。感知行为控制(PC)是控制信念(CB)和知觉强度(P)的函数。其中,控制信念指个体知觉到可能促进或阻碍行为的因素,知觉强度指个体知觉到这些因素对行为的影响程度;即感知行为控制可以表示为:PC=∑cbi*pi。根据计划行为理论,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1:在灾后重建景区旅游背景下,行为态度正向影响旅游意愿;

H2:在灾后重建景区旅游背景下,行为信念正向影响行为态度;

H3:在灾后重建景区旅游背景下,主观规范正向影响旅游意愿;

H4:在灾后重建景区旅游背景下,规范信念正向影响主观规范;

H5:在灾后重建景区旅游背景下,感知控制性正向影响旅游意愿;

H6:在灾后重建景区旅游背景下,控制信念正向影响感知控制性。

三、实证研究

(一)问卷设计与调查实施

本研究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对汶川大地震后当地的旅游活动进行了持续的跟踪研究。由于汶川是大地震后知名度最高、旅游资源最丰富、旅游开发最全面的灾后重建景区,因此汶川旅游是灾后重建后的核心旅游景区又是灾后重建景区旅游开发样板。基于此,本文的实证研究问卷针对汶川旅游的具体情况而设计。问卷题项大多来自成熟量表,部分行为信念和控制信念题项来自于对灾后重建专家组成员和游客的访谈。本研究最终研究问卷共分为4个部分。一是引导语,介绍了汶川地震和汶川旅游的概况以及本研究的目的。二是汶川旅游相关知识和经历测量,主要测量游客是否旅游汶川旅游以及是否去过汶川旅游。三是变量测量。行为信念(bb)测量参照Kim et al(2005)[8]、Pike(2002)[9]、Stepchenkova和 Morrison (2008)[10]的量表;根据专家访谈,量表中又加入了3个反应汶川旅游特异性的题项(题项为: “到汶川旅游能够体验抗震救灾精神”、“到汶川旅游能够感受大爱精神”、“到汶川旅游能够感受生命的顽强”)。行为态度测量参考Voss et al. (2003)[11]的量表。规范信念(nb)测量参考Lam和Hsu(2006)[2]。控制信念(cb)测量综合参考Han et al. (2010)[12]、Phetvaroon (2006)[13] 、Sparks(2007)[4]、Sparks和Pan(2009)[3]的量表。感知控制性测量参考Lam和Hsu(2006)[2]的量表。旅游意愿测量参考Sparks和Pan(2009)[3]的量表。根据计划行为理论的要求,本文还测量了相对应的行为信念的行为结果评价(oe)、规范信念的顺从动机(mc)和控制信念的知觉强度(p)。行为信念、规范信念和控制信念均根据计划行为理论的测量规则进行了处理)。问卷采用7分Likert量表测量,分值从-3到+3,-3表示非常不同意,+3表示非常同意。四是人口统计变量测量。

注:(1)KMO=0.823;(2)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8486.965,p<0.01。

本研究数据采集于2011年4月在成都旅游集散中心进行。调查期间共发放问卷500份,共收回问卷472份,剔除回答不完全的11份剩余问卷461份。考虑到汶川大地震是重大事件,游客对汶川大地震的了解程度普遍较高,因此本研究删除了3份对汶川大地震知晓程度小于2的问卷,保留比较了解汶川大地震的游客样本。最终得到458份有效问卷进入统计分析,问卷有效率为91.6%,有效率较高。在有效问卷中,16-24岁样本数为263,25-44岁样本数为157,44岁以上样本数为38,其中16-24岁样本数比例较高占57.4%;男性样本数为216,女性样本数为242,其中女性样本数比例较高占52.8%;高中及以下学历样本数为33,大专学历样本数为165,本科学历样本数为234,研究生学历样本数为26,其中本科学历样本数较高为51.1%。综合来看,样本中年轻人较多,可能是因为成都市是我国高校较集中区域,学生游客比例较高,因此样本人口统计特征基本反映了成都地区的游客特征。

(二)探索性因子分析

探索性因子分析使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采用主因子分析法提取主成分,KMO=0.823,且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8486.965(p=0.00),说明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显示,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载荷中,除了一个题项在2个因子上的载荷大于0.4外,其余题项均只在1个因子上的载荷大于0.6且在其他因子上的载荷均小于0.4。根据Nunnally(1978)[14]的题项纯化标准,将其删除后,对剩下的28个题项再次进行因子分析,具体结果见表1。正交旋转后的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共提取8个因子。8个因子的特征值都大于1,能够解释75. 964%的信息,说明28个题项能够很好的归属于8个因子。行为信念的8个题项归属于两个因子,前5个行为信念题项归属于因子1,后3个行为信念题项归属于因子4。前5个行为信念题项的表述为,到汶川旅游能够了解汶川地区震后的生活方式(bb1)、到汶川旅游能够了解汶川地区的独特文化(bb2)、到汶川旅游能够放松身心(bb3)、到汶川旅游能够欣赏汶川地区的自然风光(bb4)、到汶川旅游能够购买汶川地区的特产(fbb5);后3个行为信念题项的表述为,到汶川旅游能够体验抗震救灾精神(bb6)、到汶川旅游能够感受大爱精神(bb7)、到汶川旅游能够感受生命的顽强(bb8)。本文对比两个因子内涵的差异后,发现前5个行为信念题项主要涉及到汶川旅游的功能性结果,而后3个行为信念题项主要涉及到汶川旅游的情感性结果。因此,本文将因子1命名为功能性行为信念,将因子4命名为情感性行为信念。Perugini和Bagozzi(2001)[15]指出,计划行为理论较强调工具性和认知性成分,却忽视情感性成分;而Sparks(2007)[4]在研究葡萄酒旅游(wine tourism)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分析框架,证实了情感性态度能够显著影响旅游意愿。因此,本文认为在旅游背景下,尤其是灾后重建景区旅游背景下,本文将行为信念进一步区分为功能性行为信念和情感性行为信念既能弥补计划行为理论的局限性,又能反映旅游活动的现实情况。其他因子的命名与计划行为理论中变量相同。参照计划行为理论,本文将因子2命名为控制信念,将因子3命名为规范信念,将因子5命名为旅游意愿,将因子6命名为主观规范,将因子7命名为感知控制性,将因子8命名为行为态度。

注:本文中拟合指数及其标准参照白凯等(2010)[16]在旅游研究中采用的指标及其标准。

(三)验证性因子分析

验证性因子分析使用LISREL 8.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结果显示,除了GIF=0.89,略低于0.9外,其余拟合指标均较好,说明测量模型拟合较好(见表2)。因此验证性因子分析证实了8因子结构的可靠性。

(四)信度和效度检验

首先是信度检验。8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均大于0.7,且大多数大于0.8。仅有控制信念因子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82,小于0.8(见表3)。在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旅游行为研究中,控制信念的内部一致性因子的信度普遍不高[2,17,18],这是由于旅游活动中有很多差异较大的制约性因素,如旅游安全、旅游服务、旅游时间和旅游费用等。量表的整体信度为0.864。综上,量表信度符合Fornell和Larcker(1981)[19]建议的标准。

注:(1)AVE为平均方差提取量;(2)对角线数据为AVE的跟;(3)表示在p<0.05水平上显著;(4)**表示在p<0.01水平上显著。

其次是效度检验。本文参照Fornell和Larcker(1981)[19]建议的标准,分别检验内容效度、聚合效度和区别效度。就内容效度而言,本文量表多数题项来自成熟量表,行为信念和控制信念的题项通过访谈汶川震后恢复专家组成员和潜在游客得到,说明内容效度较好。就聚合效度而言,28个题项很好的归属于8个因子,并验证性因子分析证实了8因子结构的可靠性,说明量表的聚合效度较好。就区别效度而言,每个因子的AVE的根均大于与其他因子的相关系数(见表3),说明区别效度较好。综上,量表的效度较好。

(五)结构方程模型与假设检验

在验证了因子结构以及信度和效度后,本文构建了结构模型以检验研究假设。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指数多数达到标准,仅有GFI=0.88,略小于0.9的参考标准(见表2)。基于此,本文认为结构模型能够较好的拟合数据。结构方程中的路径系数及其显著性如图1所示。根据潜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及其显著性,本文验证了研究假设。首先,假设H1得到验证。行为态度和旅游意愿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38,并且在p<0.01的水平上显著。其次,假设H2得到验证。功能性行为信念和行为态度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52,并且在p<0.01的水平上显著;情感性行为信念和行为态度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25,并且在p<0.01的水平上显著。第三,假设H3得到验证。主观规范和旅游意愿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23,并且在p<0.00的水平上显著。第四,假设H4得到验证。规范信念和主观规范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37,并且在p<0.01的水平上显著。第五,假设H5得到验证。感知控制性和旅游意愿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20,并且在p<0.01的水平上显著。第六,假设H6得到验证。控制信念和感知控制性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34,并且在p<0.01的水平上显著。综上,本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提出的6个研究假设全部得到验证,说明计划行为理论能够有力解释游客去灾后重建景区的旅游意愿。

(六)路径分析

根据假设检验结果,本文发现,就灾后重建景区而言,影响旅游意愿较强的因素依次为,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控制性。为深入比较功能性行为信念、情感性行为信念、规范信念和控制信念对旅游意愿的影响,本文根据结构方程的路径分析原理计算出4类信念对旅游意愿的直接影响。其中,功能性行为信念对旅游意愿的直接影响为Rf=0.52×0.38=0.1976;情感性行为信念对旅游意愿的直接影响为Re=0.25×0.38=0.095;规范信念对旅游意愿的直接影响为Rn=0.37×0.23=0.0851;控制信念对旅游意愿的直接影响为Rc=0.34×0.20=0.068。由此看出,对旅游意愿影响较大的因素依次为,功能性行为信念、情感性行为信念、规范信念和控制信念。这说明灾后重建景区的旅游资源及其旅游吸引力是促使游客到灾后重建景区旅游的首要因素,规范信念和控制信念对旅游意愿的影响相对较小。

四、研究结论与研究局限

经过3年多的灾后重建工作,灾后重建景区已经形成一批独具特色了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以汶川和北川为代表的灾后重建旅游景区已经成为四川旅游新的增长点。根据旅游价值链的观点,只有从游客的角度了解游客到灾后重建景区旅游的影响因素,才能把握住灾后重建景区开发的重点和方向,这即有利于灾后重建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灾后重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本文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得出如下研究结论。第一,影响灾后重建景区旅游意愿的因素较多,包括功能性行为信念、情感性行为信念、规范信念和控制信念。具体而言,灾后重建景区的旅游吸引力来自于因地震而产生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因抗震救灾而产生的情感体验、景区原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同时灾后重建景区旅游还受到游客的主要参照群体的影响,和旅游时间、旅游安全、旅游服务、旅游同伴和旅游费用等客观条件的制约。第二,游客去灾后重建景区旅游的首要目的是参观地震遗迹、了解震后生活方式和体会抗震救灾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抗震救灾精神和大爱精神。第三,游客去灾后重建进去旅游主要受旅游时间和安全担忧的制约。根据以上研究结论,灾后重建景区的开发,不能仅仅局限地震遗迹、藏羌村落和自然景区等实体景点的开发,还必须从旅游体验的角度出发,让游客能够真切体验到抗震救灾精神和大爱精神。考虑到旅游时间和旅游安全是制约灾后重建景区旅游的主要因素,本文认为灾后重建景区在设计旅游线路时应合理搭配短线游和长线游,并结合节假日开展各类主题活动,以适应有不同旅游时间约束的游客。同时,灾后重建景区还必须强化安全防护,提供安全承诺和保障,以消除游客的安全担忧。

本文的研究局限主要在三方面。一是调查地点的局限性,实证研究的调查地点在成都,研究结论是否能推广到四川以外地区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二是调查对象的局限性,实证研究的调查对象仅针对潜在游客,还需要深入研究游客旅游后的感受和看法。三是研究设计的局限性,本研究主要基于传统旅游的视角研究汶川旅游,以后还需要从黑色旅游的视角分析。

摘要:灾后重建景区的旅游资源非常独特,即有传统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对灾后重建景区的旅游意愿的因素分析与解释也有其独特的方法与理论分析框架。本文以汶川旅游为例,从旅游价值链视角出发,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探讨了影响灾后重建景区旅游的因素;利用结构方程及其路径分析,研究发现灾后重建景区的旅游吸引力主要来自于地震遗迹和震后的当地生活方式等功能性因素,以及抗震救灾中体现出的抗震救灾精神和大爱精神等情感性因素,主观规范和感知控制也会显著影响旅游意愿。

关键词:灾后重建景区,旅游意愿,计划行为理论,路径分析

灾后重建景区 篇2

同志们:

今年1月中旬以来,我市遭受了一次50多年来最为严重的雨雪冰冻灾害,给我市经济尤其是农村经济造成了重大损失。灾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十分关心。3月2日,**对我市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专门作出重要批示,***也分别作出重要批示。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领导仍然心系广大灾区人民,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对我市灾区群众的真情关怀和厚爱。

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农村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会议,主要任务就是,认真学习贯彻**的重要批示精神,进一步动员组织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信心,再接再厉,强化责任,狠抓落实,扎扎实实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村灾后恢复重建的各项工作,确保全市经济平稳运行,社会和谐稳定。下面,我根据**同志的意见,讲四个问题。

一、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省领导重要批示精神 自今年年初发生雨雪冰冻灾害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始终关注着灾区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最近,**对我市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专门作出重要批示。

各位领导的重要批示,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我市广大干部群众的亲切关怀,使我们倍感温暖,深受鼓舞。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学习**重要批示 精神,认真贯彻**的重要指示,做到学习好、领会透、贯彻实,并将其转化为进一步做好全市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信心,进一步激发广大干部群众自力更生、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巨大热情和积极性、创造性。我们要按照创业创新的要求,扎实推进全市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以实际行动回报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工作的有力指导、对***人民的关怀厚爱,以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抗灾救灾工作的合格答卷。

二、肯定成绩,再接再厉,充分认识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自1月12日以来,我市遭受严重的低温、阴雨、雾雪、冰冻灾害天气。这次受灾持续时间长、受灾范围广、影响程度深、造成损失大,特别是对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灾情发生后,在中央的统一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我市各级党委政府立即展开全面抗灾自救工作,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全力投入抗灾救灾工作,做到了领导重视、反应敏捷,部署周密、齐心协力,组织得力、工作扎实,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抗灾救灾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果。一是全市交通运输、电力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及时得到恢复。2月21日,我市受灾阻断的国省县道公路全部抢通。2月28日,全市农网因灾停电的用户全部恢复通电;二是受灾群众和困难群众的救助和慰问工作落实到位。截止2月25日,全市民政部门下拨各类救灾、救济、慰问款物总计32155.75万元,灾区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 保障;三是灾后生产自救工作正在有序展开。我市已成立农业、林业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领导小组,对全市农业、林业灾后生产自救作出部署。初步制订了灾后农业、林业恢复重建规划方案。全市农(林)业、科技部门组织干部和科技人员深入种养大户和田间地头,开展上门技术辅导,指导生产自救;四是通过抗灾救灾工作,检验了干部作风,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展现了全市人民团结抗灾的良好精神风貌。

尽管我们抗灾救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成果,但必须看到下一步全市灾后恢复重建和防止因灾返贫的任务十分艰巨。虽然许多“看得见的”困难和问题(如电力、通讯、道路等畅通)暂时得到了初步解决,但许多“看不见的”困难和问题(如生产恢复、农民增收、防灾体系完善等)还很多,下一阶段的灾后恢复重建任务仍然很重。

1、要深刻认识这次雨雪冰冻灾害的严重性。

我市这次遭受的雨雪冰冻灾害的时间之长、范围之广、损失之重,为我市有气象记录的50多年来最为严重的一次,必须高度重视。自1月12日至2月2日,我市连续21天遭受持续低温、阴雨、雾雪、冰冻天气。据气象部门测报,全市平均雨雪量达92.5毫米,较历史同期多五成以上;全市平均气温3.6℃,较历史同期低2.8℃。这场雨雪冰冻灾害导致我市9县(市、区)均遭受严重损失。截止3月2日,全市受灾范围包括9县(市、区)166个乡镇,受灾群众76.42万人,直接经济损失31.84亿元。所幸无人员因灾死亡。全市交通、电力、广播电视、通讯、饮用水管等基础设施损坏严重。在这次雨雪冰冻灾害中,农村损失尤其严重。据统计,截至3月2日,全市因灾倒塌房屋315间,损坏房屋33642间。全市农作物因雪灾冰冻受灾面积合计72.52万亩,其中绝收面积8.46万亩,农业直接经济损失5.48亿元。粮油作物受灾9.93万亩,损失1808万元。经济作物受灾面积59.22万亩,绝收面积3.1万亩,损失4.85亿元。畜牧业损失惨重,受灾倒塌栏舍1956平方米,死亡牲畜0.995万头,死亡家禽17.47万只,损失2393万元。全市林业直接经济损失达16.55亿元,其中:经济林受灾面积16.30万亩,损失1.34亿元;用材林228.59万亩,损失7.36亿元;竹林122.3万亩,损失7.01亿元;花卉苗木0.62万亩,损失0.18亿元;基础设施及其他0.66亿元。

2、要深刻认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重要性。灾后生产恢复和重建工作,事关广大灾区农民的生产生活,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工作,必须抓紧抓好。这次雨雪冰冻灾害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就是那些高山远山地区,受灾害影响最大的农民是那些低收入农户。这些地区农民的底子薄、收入低、收入来源单

一、生产自救能力差,许多农户刚刚脱贫甚至还是低收入农户,离开党委政府的帮助支持,很可能返贫或大大延缓脱贫的速度。

2007年,在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下,我市低收入农户增收工程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全市低收入农户从2005年底的18.1万人净减9.6万人,加上4万低保人口,低收入农户中的75%脱贫或达到最低生活保障。但是要看到,大部 分脱贫低收入农户刚刚超过贫困线,抵抗风险的能力还较弱,脱贫基础还不牢固,因灾返贫的可能性还很大。另一方面,总体看,我市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大量山区农民也是最近几年才跨过贫困线,大多还是靠天吃饭,增收的基础还不牢固,因灾致贫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必须发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对受灾农户尤其是低收入农户提供直接、快速、有效的帮扶举措,帮助低收入农户树立信心、克服困难、渡过难关,确保受灾农户不因灾返贫、不因灾致贫。

3、要深刻认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长期性。这次雨雪冰冻灾害的破坏不仅面广量大,而且许多间接的、隐性的、滞后的影响必然将长期存在,抗灾救灾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长抓不懈。雨雪冰冻发生后,我市各级党委和政府立即组织人力、物力进行了积极的抗灾救灾工作,确保道路通畅、电力正常和受灾群众不受冻、不挨饿。但是要看到,前期的抗灾救灾工作还主要集中在保障道路、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转和受灾群众暂时的吃饭穿衣等方面,受灾群众今后的生产恢复和增收仍然需要继续给予帮扶和指导。比如,笋竹两用林是我市受灾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在这次雨雪冰冻灾害影响下,许多农户的笋竹两用林被毁严重。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不仅今年会减收,更为重要的是,今后3-4年内的收入也会受到很大影响。另外,前一阶段完成的道路、电力、水利、通信和其他农业基础设施的抢修工作还不完善、不全面、不牢固,部分抢修工作还是应急性的、临时性的,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细化、强化。为此,我们深深感到**的批示非常及时,很有针对性。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总理批示的重要性,深刻认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如一地抓紧抓实抓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三、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确保受灾群众不因灾返贫 我们要以温总理批示精神为动力,抓住机遇,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扎实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确保受灾群众不因灾返贫。

1、要明确工作目标。

我们的工作目标是: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确保全市受灾群众不因灾返贫,力争受灾群众不减收、少减收,努力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农民增收目标(即:全市人均15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全部达到1500元以上或实现低保;人均2500元以下的农户中20%要达到2500元以上;欠发达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当年全国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要高于全国、全省水平;农民异地转移2万人,其中整村搬迁占60%以上;农民转移就业5万人,帮助农民解决就业岗位1.5万个,其中异地转移农民占60%以上)。

2、要理清工作思路。

要按照创业创新的工作要求,创造性地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要把这次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与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建设结合起来;与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发展高效生态现代农业结合起来;与当前正在开展的春耕备耕生产结合起来;与推广乌溪江库区困难群众异地搬迁工作经验、扎实推进十万农民转移工程结合起来;与统筹城乡发展、建 立农民长效增收机制结合起来,确保工作目标的实现,让灾区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得到全面恢复。

3、要突出工作重点。

各地要在对灾情进一步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受灾重点村、重点乡(镇)、重点户,围绕上述工作目标,突出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是加快恢复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主导产业。主要是食用菌、笋竹两用林、茶叶、水干果、畜牧业等。通过主导产业的恢复重建,使受灾群众有最基本的收入保障。

二是加快发展一批短平快的种养业项目。主要是高山蔬菜、食用菌、畜禽以及生态养殖业等,以确保当年种养、当年有个较好的收成。

三是想方设法开辟多种增收渠道。主要是加大转移就业培训力度,加快发展来料加工业、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等新型产业,真正做到乡乡有增收行动,村村有增收计划,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增收举措。

四是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工作。为受灾群众构筑抵御自然灾害的最后一道防线,确保受灾群众生活水平不因灾返贫。

4、要创新工作举措。

一是要深入基层,摸清底数。调查研究是科学决策、科学实施的基础。确保每一户受灾群众得到及时有效帮扶的前提是,认真做好调查摸底工作。市政府办公室已经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开展雨雪冰冻灾害情况农村住户抽样调查的紧急通知”,各地要按照通知要求抓紧组织实施。市、县两级统 计部门要立即组织力量,深入到广大受灾地区,对受灾农户的家庭基本情况、受灾损失情况、帮扶救助情况开展全面细致的调查和综合分析。以最快的速度拿出分析报告。要积极发动乡镇干部、村两委和农村指导员、住村干部等基层干部的作用,确保受灾调查发动快、调查准、信息全,为党委政府开展科学、及时、有效的抗灾救灾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调查既要覆盖所有受灾地区、受灾农户,又要重点摸清低收入受灾农户的情况,确保每一户受灾低收入农户得到帮扶。

二是要解决好受灾群众当前的基本生活困难。解决好受灾农民的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生活困难,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直接体现。要调动一切力量,积极组织利用各方面救灾资源,解决好受灾群众吃饭、饮水、穿衣、住房等燃眉之急,保障好灾区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要把有限的救灾资金和物资用在刀刃上,用在最需要的地方,用在每一位受灾群众身上。根据以往经验,三四月份***仍然可能出现“倒春寒”,因此,雨雪冰冻灾害虽然已经过去,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要密切关注气候变化,防止出现新的灾情。要积极开展水利设施、倒塌房屋的重建工作,确保受灾群众有干净的水喝、有安全的地方住。要在全社会开展一次捐款活动,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援灾区重建工作,努力营造“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良好社会氛围。这项工作请市直机关党工委抓紧制订方案并组织实施。

三是要做好灾后生产自救工作。做好灾后生产自救工作,是确保受灾群众抗灾增收的重要途径。要深入开展“万名农技人员下乡帮扶活动”,加强农民生产自救技术指导。进一步组织各级农业、林业、科技等部门技术人员到灾区,深入一线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加强种子种苗化肥农药调剂供应,确保灾后恢复生产需要。加强灾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突出毛竹、茶叶、食用菌、水果、蔬菜、畜牧等主导产业的生产恢复,指导农民适时补种,全力促进主导产业生产不停滞不滑坡。继续做好服务,拓宽损毁竹木、积压柑桔的销售渠道,减少灾农的损失。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各类竹木、果业行业协会的作用,引导会员单位积极参与技术指导、农资供应和损毁木、积压柑桔的收购、销售工作。积极帮助农户通过农技

110、农民信箱及时发布柑桔、竹木市场供求信息,组织运销大户开展销售。

四是要继续加大电力、交通、水利等受损基础设施的重建工作。基础设施重建是抗灾救灾的基础性工作。坚持防修相结合,在确保电网安全运行前提下,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各项抢修工作,力争在3月20日前全部完成整个电网抢修工作。要及时修补路面坑洞等病害,保证运输的安全和舒适,防止车毁人亡的重大事故;对大量使用工业盐、融雪剂的路段,要抓紧冲洗路面。要高度重视冰冻融化后可能产生的边坡塌方滑坡等地质灾害,切实加强巡逻观察,制定好预案,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尽快修复渡汛项目,确保渡汛安全。修复水利基础设施,保证农田灌溉。

五是要积极帮助农民增加新的增收渠道。在积极开展生产自救的基础上,努力寻找新的增长点,拓展农民增收门路,是受灾农民不减收、少减收的有效办法。积极鼓励受灾农民从事来料加工和农家乐休闲旅游。市妇联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来料加工经纪人带动受灾农户从事来料加工。各级农办和有关部门要想方设法帮助具备条件的受灾农户经营农家乐。加大支农贷款力度,对受灾农民生产自救和自主创业贷款提供贴息补助。各有关部门要采取措施,减少办证环节、缩短办证周期、减免办证费用,积极扶持受灾农户早创业、创成业、创好业。

六是要认真抓好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扩面工作。农业保险是降低农业生产风险的重要途径。要认真落实全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扩面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切实抓好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扩面工作,提高农业抗灾救灾能力,减少自然灾害给农民带来的损失。要积极推动试点扩面工作,对当前受灾严重的地区要尽快纳入试点范围。要扩大农业保险品种,争取逐步把笋竹两用林、高山蔬菜、茶叶、水果、食用菌、畜禽养殖等我市规模较大的主要农产品品种全部纳入农业保险范畴。

七是要加快农民异地转移步伐。加快库区、高山远山地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地区农民搬迁下山是彻底解决山区农民因灾返贫、因灾致贫的长远之计。从今年起,我市要以彻底摆脱贫困、彻底恢复生态、彻底远离危险为目的,以高山远山地区、库区和地质灾害隐患区为重点,分五个实施“十万农民异地转移工程”,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使10万农民实现下山搬迁致富,使**库区人口再减少20%,把全市A、B类地质灾害隐患点的1.55万农民群众全部转移出来。要进一步调整完善农民异地转移规划,对受灾严重、农民下山愿望强烈的地区,尽量提前实施。要积极加快农民异地转移安 臵小区(点)和农民公寓、廉租房建设,对房屋倒塌、损毁的农户要优先考虑。

八是要努力推动农民转移就业。转移就业是拓展农民收入来源、提高农民抗风险能力,有效降低因灾返贫、因灾致贫可能性的长远之策。对受灾严重的农户进行免费培训,并提高培训经费补助标准,推动受灾农户早培训、早转移、早增收。加强农民转移就业指导,重点围绕受灾农户农户开展就业帮扶、就业援助,力争使每个有劳动力的受灾农户至少有一个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对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臵受灾农户。

九是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的最后防线。对此次受灾后返贫并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要及时纳入低保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乡同比例增长机制。2008年,每人每月补差不低于75元。全面掌握受灾群众的受灾情况,切实落实农村低保“提标扩面”工作,进一步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今年全市农村低保在2007年基础上扩面50%,确保无劳动力的低收入农户全部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100元以上,并加大对受灾农户的参合补助。

十是要完善防灾救灾体系。从这次抗灾情况看,防灾救灾体系建设十分重要,凡是体系完善的,损失就少。这次雨雪冰冻灾害也暴露出我市防灾救灾体系还存在一些缺陷,要认真总结经验、查找不足。要进一步完善防灾体系建设,变 被动防灾为主动防灾,努力提高防灾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要不断加强防灾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做好防灾物质的储备工作。要进一步加强防灾规章制度的建设,完善和细化险情预警、人员转移、物资调度等各类预案,强化部门责任,努力建设一个统一指挥、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防灾救灾体系。

四、转变作风,深入基层,切实加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领导

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迅速行动起来,全面部署和落实好灾后恢复重建的各项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深入一线,靠前指挥。以对党、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把落实好温总理的重要批示,做好灾后生产自救和重建工作作为当前最紧迫的政治任务,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大帮扶投入力度,加强协调管理,确保灾后恢复生产和重建工作顺利推进。

一是要落实责任。各级领导干部和市直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明确责任任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把责任制贯穿到整个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要转变作风,深入基层,深入农户,帮助受灾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二是要形成合力。各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加强相互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增强灾后生产自救和重建工作实效,决不允许推诿扯皮,推卸责任。市委办和市府办要加强牵头协调,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督促和检查工作。各部门要加强沟通,拿出具体措施和办法,提高协同作战能力。三是要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参与。深入开展“百名领导干部联百村、百家文明单位结百村、百家民营企业扶百村、百名华侨华人助百村、百名妇女姐妹进百村、百名青年干部下百村”为主要内容的“六个双百”活动,通过领导联系、单位结对、企业帮扶等,进一步加大对低收入农户尤其是受灾低收入农户的结对帮扶力度,提高帮扶效果。全面构建“一户一策一干部”的帮扶机制,让每户可以通过产业增收的受灾低收入农户都有人结对。

当前,正值全国“两会”召开,各地党委政府一定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全力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全力做好信访工作,确保全市社会稳定。目前,全市正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要求,开展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各级党委政府要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把解放思想落实到为灾区群众办实事、谋发展、促增收上来。

灾后重建 科学推进 篇3

★ “4·20”雅安芦山地震

只争朝夕抓重建 再造美丽新家园

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受灾人口152万,受灾面积12500平方公里。截至24日14时30分,地震共计造成196人死亡,失踪21人,11470人受伤。

7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官方网站公布了《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 “规划”)。规划涉及重建中有关居民住房和城乡建设、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特色产业、生态家园、政策措施等方面的内容,计划用860亿元、三年时间完成芦山地震重建工作。

7月20日,灾后恢复重建的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会议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和张高丽副总理对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指示。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重建委主任王东明在会议中指出,重建工作中要注意把握好五条原则:坚持科学重建,合理确定重建标准,绝不盲目攀比,绝不贪大求洋,绝不搞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坚持民生优先,把灾区群众满意作为最终标准,多办群众得实惠的事情;坚持安全第一,合理布局,科学选址,加强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增强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坚持保护生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打造富有特色、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家园;坚持创新机制,发挥财政重建基金的引导和放大作用,拓展市场化、社会化重建融资渠道。

截至10月10日,芦山地震灾区21个县(市、区)农房重建已开工69043户,城镇住房重建已开工14238套,城乡受损住房维修加固达85%以上。

10月18日,四川省政府在雅安市召开芦山地震灾后城乡住房恢复重建推进工作现场会暨农房“暖冬行动”动员会,部署城乡住房恢复重建工作。会议提出,从10月20日至11月30日,在灾区开展农房“暖冬行动”,省级财政将安排2800万元补助资金用于解决当前21个县(市、区)受灾群众安全过冬问题,对过渡安置房进行保暖设施的完善提升,做到“四防”(防雨、防风、防潮、防冻)、“两保”(保温、保暖)和“一加强”(加强结构安全)。

12月3日,记者来到雅安市芦山县芦阳镇黎明村时,正好遇到由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博主、互联网专家、中央新闻网站和主要商业网站相关负责人共50多人组成的“全国名博四川采风行”团员在此参观考察受灾群众安置、恢复重建规划、灾区新村建设、产业恢复发展等情况。

黎明新村是灾后恢复重建第一个开工的建设项目,新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速推进。目前已有32户完成主体建设,40户完成二层建设,按照计划,年底将有一批村民可以搬进新居过春节。

芦山县委书记范继跃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说,在灾后重建中,芦山县要实行民生优先,实实在在解决老百姓在生产经济上的难题,再立足长远,改善发展环境、提升发展质量、优化发展结构,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生态为特色、以文化为内涵、以旅游为载体,科学重建,全域推进,突出“一核、一线、三点、两区”(“一核”即以县城为核心,“一线”即飞仙关-芦阳-龙门公路沿线,“三点”即飞仙关镇、龙门乡、大川镇,“两区”即产业集中区和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重点,全力打造震后重建的样板,奋力建设山水芦山、文化芦山、美丽幸福新芦山。

范继跃特别说到了灾后新村建设的问题,芦山县按照美丽幸福新村的要求结合灾后重建的实际,向着家家有房住、户户有产业、人人有就业的目标建设,形成新村、新业、新机制,构建一个美丽乡村体系。全县40个新村点全部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目前已开建),串珠成线,以此构建山水芦山的美丽画卷。

而芦山县灾后重建的具体目标也非常清楚:到2014年底完成农村住房建设,新村建设也要有基本雏形;到2015年底完成城镇建设,包括县城的基本建成;到2016年7月要全面完成灾后重建。此外,芦山要求到2018年有较大的提升,在经济上为老百姓的致富奔康奠定坚实基础,到2020年实现同步小康。

紧邻芦山县的雨城区,在科学重建中秉承“依市兴区、借市发展”的理念,以产业重建、城乡重建、体制机制创新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开放雨城、实力雨城、绿色雨城、智慧雨城、和谐雨城”,力争在全市率先实现全面小康。

在雨城区上里镇庙圷村的集中安置小区,记者看到的不仅有新村建设的进展,还特别留意到庙圷村便民服务工作站外墙上的一系列公示,包括重建新村进度表、业主委员会名单、相关政策公示、群众放心墙、安置点规划方案等,体现出如今新农村的建设和城镇化的发展,村民可以对新村建设、管理情况进行监督。

12月10日,四川省政府秘书长、雅安市委书记叶壮,雅安市委副书记、市长陈越良与雅安8个县(区)主要负责人签订了灾后重建目标责任书。责任书明确了“三个时间节点”即: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要在2013年年底前开工一批,2014年春节前开工一批完成一批,今年4月20日前全市所有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要全面开工。叶壮表示,不仅要规定项目什么时候开工,还要规定项目什么时候完工。

目前,中央和省支持灾后恢复重建的规划、政策、项目、资金、审批权限、要素保障、对口支援都已经明确和到位。要在前期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尽快全面开工建设,形成重建热潮,切实加快重建进程。

★“7·9”特大暴雨洪灾

暴雨袭击损失大 如火如荼重建中

2013年入汛以来,四川省共经历12次明显降雨过程,其中“6.18”“6.30”“7.3”“7.9”“7.18”5次为区域性暴雨过程,尤其是7月7日至12日,四川省遭受特大暴雨袭击,降雨区域连片集中强度大,与“5·12”“4·20”地震灾区极为重合,引发多处洪涝、地质灾害,造成了重大损失。

截至7月23日,暴雨洪灾主要造成254座水库、649公里堤防、391座水闸和41342处灌溉设施损毁,水利直接经济损失81亿元;全省21个市(州)160县(市),3455个乡镇1508.57万人受灾,因灾转移92.74万人,死亡93人,失踪185人,全省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360.3亿元,其中仅“7·9”暴雨洪灾过程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就达203.088亿元。

8月2日,四川省政府发布《关于做好暴雨洪涝灾后恢复工作的意见》,要求做好受损房屋维修加固和恢复重建,尽快恢复受损基础设施。意见要求,帮助房屋损毁群众重建住房,重建选址要避开地震断裂带、泄洪通道以及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隐患点。同时,抓紧修复受损公路、农村道路等交通设施;尽快恢复损毁堤防、水库、渠道、水闸和农村饮水工程等。

据四川省水利厅、都江堰人民渠一处、都江堰管理局等多方消息,目前,关于 “7·9”特大暴雨洪灾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正在紧张有序的进行中。

据都江堰市水务局副局长郭文斌介绍,“7·9”洪灾后,都江堰有164个应急项目实施了恢复工作,于8月底前按照应急程序全部完工。

灾后重建计划 篇4

PERI (Public Entity Risk Institute) 出版新书《灾后重建计划:美国灾难援助框架综述》, 作者Gavin Smith是UNC灾害中心和美国国土安全部———灾害、海岸基础设施、应急救援高效管理中心 (DIEM) 的执行董事。

该书概述了美国灾难援助框架, 指出了美国灾后重建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提出提高当前重建工作水平的建议和对策。书中部分章节还对灾害分析、计划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分析。

灾后重建情况汇报 篇5

一、基本情况

2、公路损毁情况。截止日前共收到回龙寺、花园、前华、树仁、罗公湾、白马庙、干田坳等7个村组上报公路损毁情况,在全镇干群的共同努力下,对损毁路段进行修复,除回龙寺村还不能通车外其他村组已对损毁路段进行初步修复。

3、水田受损情况。本次强降雨过程共导致中西、花园、青溪、热泉、顺回等村200余亩良田受损严重,目前洪水已退去,受损群众正组织力量抢救。

二、工作措施

1、领导高度重视灾情损毁重建工作。在本轮强降雨过程中,镇党委李书记每天下午5点前到民政办了解受灾受损救灾进度,并询问前来报灾的村组干部群众相关情况,慰问受灾群众。分管防汛的副镇长王升同志身先士卒,带领水务站的同志检查各防汛隐患点,苦口婆心劝阻游家桥、龙口等村的采砂船上岸度汛。民政分管领导工会主席廖雅妮同志带领民政办人员挨家挨户上门核实受损灾民相关情况,并会同县社会救助管理局邓局长对全镇受损最严重的15户受灾群众进行上门核实。此次降雨虽然强烈,但我镇由于工作做到位,灾后介入早,目前无死伤情况报告,无受灾群众生产生活困难。

2、驻村干部坚守抗灾最前线不撤退。全体驻村干部在县启动防汛应急预案后取消休假,全部下村驻点到防汛救灾最前线。出现灾情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核实情况,慰问灾民,并向镇相关部门汇报,确保了不漏一户灾民,不虚报一处灾情。

3、群众积极投入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广大群众克服等要情绪,积极筹措资金和劳力,对受损房屋和路段进行修复,村(居)委会在灾情发生后积极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部分村组干部对损毁公路等灾情恢复重建工作认识不足、思想不统一和部分群众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较为严重,导致工作较为被动。

灾后重建何必奢侈 篇6

四川地震灾区原来多为相对落后的山区与半山区,重灾之后许多居民建筑需要重建。许多产业需要恢复。我以为,在灾区重建中扶持产业提供就业岗位应属第一,帮助居民尽快建设新居为第二,帮助灾区培训人才恢复正常的公共与商业服务秩序为第三,继续提供后续的心理辅导服务为第四。

在这种恢复与建设中,适当地改善建设质量、提升水平是可以的,有些没有的增加,有些过去考虑不到的加强,这些大家都很支持(比如加强建筑对残疾人通行的便利性、适当加强文化娱乐设施)。但以下做法则极为不妥:在大量公共设施上进行超标的建设,让大家产生了某种攀比效应;短期内对口单位提供了过度支持资源,而在撤出后导致善后不良;对口建设单位把灾区人群拉至对口城市参观,过度刺激了灾区人群对外的依赖期望及随后的失落心理。且不说这类高预算的建设项目中可能隐藏的公共项目通常具有的不廉之嫌,仅以其过度超越灾区民众原有生活和服务习惯与预期过高而形成的膨胀心理,就是对灾区社会生态的严重破坏。更何况不少建设项目过度重硬件而弱于软件与能力建设,过于重建筑形象而轻社会重建的问题,也彰显着我们建设中一向存在的重泥瓦而轻人文的特征。

灾难是不幸的,但是灾难也不应成为我们奢侈的理由,何况这些奢侈还与灾区失业、后期心理障碍、社区关系重建、产业援助这些相对急需也相对棘手的问题的滞后连在一起,它并不会简单地得到灾区人民的喝彩。

灾后重建景区 篇7

目前, 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承担的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农村建设规划、城乡住房建设规划基本按照工作计划推进。城镇体系规划已完成规划纲要, 农村建设规划已完成规划大纲, 城乡住房建设规划已完成规划初稿。由于规划编制范围的不确定、原址重建与异地建设的不确定、受损情况缺乏权威性数据等因素, 影响了规划工作的进一步深化。

仇保兴指出, 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筹灾后重建工作的全局, 按照国家确定的灾后重建原则, 提出正确的指导思想, 尽可能在灾后重建规划编制与实施过程中, 引导和纠正灾区基层干部中正在出现的某些错误倾向。要切实抓好灾后重建试点工作, 协调好全国支援灾后重建的规划工作。要以《城乡规划法》为依据, 强化城镇体系规划、城市 (镇) 总体规划、市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对重建工作的引导规范作用。

仇保兴指出, 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 关键是要尽快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基础数据一定要准确。二是刹住推倒重来、大规模异地建设的倾向。凡要求异地建设的村、镇, 部省两级规划主管部门要派专家专题调查。三是及时报告情况, 尽快纠正基层干部指导思想上存在偏差的问题。四是选择两个原地重建的试点项目, 尽快派技术人员现场指导。

仇保兴强调, 在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中, 对于少数需要异地建设的村、镇和县城, 首先要明确标准。在现有工程措施难以克服地质灾害的情况下, 才考虑异地建设。其次是程序。即搬迁、规划方案必须经过专家论证、征求社会意见, 特别是要征求灾区群众的意见, 最后才进入政府审批。再其次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派下去的专家要有纪律观念, 不能未经研究和审批就轻易对外发表异地重建的信息。

舟曲:灾后重建谱新篇 篇8

领导关怀科学有序

灾后重建工作紧紧围绕温总理提出的“让灾区人民满意, 让全国人民放心”这一灾后重建总体目标, 充分结合和立足于舟曲灾区实际, 充分估计灾后重建和灾害预防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全州动员、全力以赴, 科学有序开展灾后重建工作。

1.拟定舟曲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8月18日, 甘南州政府下发了《甘南州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 明确了灾后重建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提出确保三年内完成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后重建任务。根据甘肃省关于重建工作部署, 参照“5.12”地震和玉树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编制的经验教训, 结合实际, 研究制定了编报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后重建规划基础资料的指导意见, 指导舟曲县及有关部门上报灾后重建项目建议, 并经认真初步审查后提交州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讨论研究修改完善后, 由各相关工作小组向省发改委和省直相关部门汇报衔接, 充分反映舟曲重建需求和建设重点。

2.国家专家组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8月26日至28日, 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院士带领中科院专家组一行六人, 在舟曲考察了江顶崖、泄流坡等滑坡点, 考察三眼峪、罗家峪泥石流灾害现场, 南山、锁儿头等滑坡点, 并沿白龙江考察舟曲到迭部段生态与地质灾害隐患点, 考察组一行在舟曲和兰州分别召开了座谈会, 与省、州、县政府及部门和有关专家进行了座谈, 讨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编写方案, 征求意见, 为专家组提供了有关资料。专家组于9月中旬完成了综合评估报告, 作为指导灾后重建规编制工作的基本依据。

3.做好地质灾害防治有关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一是国土资源部和甘肃省地质灾害有关专家, 在对舟曲地质灾害防治有关方面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编制完成了《舟曲灾后恢复重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三眼峪等九个地质灾害治理重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舟曲灾后重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二是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专家, 到舟曲实地勘查, 搜集资料, 甘南州政府协助专家组快速完成了灾后城乡建设重建规划编制。

4.编制《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为了使编制的规划能够引领灾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促进灾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甘南州政府对灾后重建前期基础性工作进行了扎实安排部署, 对规划方案集中研究论证。及时搜集了甘南州、舟曲县人口、土地、生态、经济社会、“十一五”规划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等方面的相关资料, 为国家编制《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提供基础材料, 经过两次领导小组全体会议讨论研究, 就重建的思路、重建的原则、重建的目标任务等提出了意见建议及时向省重建办和国家发改委反映, 多次在国家、省上领导调研座谈时讨论研究重建思路。

5.科学、依法、统筹, 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关于支持舟曲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 (国发[2010]34号) , 在灾害范围和损失评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建筑物受损鉴定及城乡布局研究的基础上, 经过科学评估、专家论证, 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 国务院于2010年11月4日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印发舟曲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通知》 (国发[2010]38号) , 规划按照温家宝总理“切实做到灾后重建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与扶贫开发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相结合, 与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相结合”的讲话精神, 根据受灾程度, 重点支持舟曲县受灾严重的城关镇居民住房、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以及灾害防治等方面恢复重建, 同时兼顾舟曲县江盘乡等其他受灾乡镇恢复重建。要从财政、税收、金融、产业、土地、收费和基金减免、教育特别资助、就业援助和社会保险、扶贫开发等9个方面对舟曲县灾后恢复重建给予全面的政策支持。2010年年底前, 基本完成城乡居民住房维修加固任务。2012年年底前, 全面完成城乡住房、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各项恢复重建任务, 使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

积极筹措灾后重建项目资金

根据甘肃省委、省政府要求, 州县多次衔接后的初步项目建议计划和基础材料, 经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州政府研究同意后, 上报灾后重建项目共233项, 总投资370亿元。9月21日, 国家的舟曲灾后恢复重建指导协调小组完成了“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灾后恢复重建规划”, 征求地方意见, 甘南州和舟曲县召集不同层次的会议对规划进行了认真讨论, 汇总形成14个方面的修改意见上报省重建办。

根据国家《总体规划》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舟曲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和资金安排实施方案的通知》, 舟曲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总投资规模为50.2亿元, 其中中央财政资金33.7亿元, 省级财政资金3.5亿元, 整合汶川地震中央重建资金1.2198亿元, 整合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深圳援建等0.9646亿元, 个人企业自筹1.8372亿元, 银行贷款2.0662亿元, 社会捐赠资金6.1122亿元, 整合中央应急抢修资金0.8亿元。根据中央财政对灾后恢复重建资金“总量包干、分类控制”的要求及安排, 规划重建项目资金分配方案为城乡受灾居民住房重建投资7.2993亿元;城镇建设投资11.7075亿元;公共服务投资7.8297亿元;基础设施投资6.45亿元;白龙江和沟道整治投资3亿元;灾害治理投资8.5亿元;产业重建投资3.5135亿元;生态环境建设投资1.9亿元。根据甘政发[2010]93号《通知》安排, 由甘南州、舟曲县实施的城乡住房、农村公路、灌溉、农村人饮、水保、社会管理、产业恢复、旅游、文化以及汶川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尚未完成的项目总投资为20.59252亿元 (含委托兰州市在秦王川代建城镇住房、征地拆迁及市政工程投资4.3675亿元) 。甘南州、舟曲县接受的社会捐款, 由州县政府根据灾后恢复重建规划, 遵照捐赠者意愿自主安排。

截止2010年12月, 国家和省上通过发改委渠道, 安排了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恢复重建方面的项目计划10批, 下达投资7340万元, 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6500万元, 省预算内基建资金840万元, 主要安排了交通设施抢通、白龙江堰塞河道清淤等三批抗洪救灾应急项目, 舟曲县城区供排水设施恢复重建2个永久性项目, 恢复重建规划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城镇规划修编及城区房屋受损鉴定、地质灾害评估、灾损统计和评估、恢复重建基础测绘等5项恢复重建规划基础性前期工作经费 (含安排省直部门经费) 。这些项目和资金的安排, 有力地保证了应急抢险和恢复重建规划工作的顺利进行。目前城区过渡期供水工程已建成投入使用。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舟曲三眼峪、罗家峪沟, 山洪灾害防治工程已开工, 目前正抓紧放线、勘探、拓宽沟道。舟曲灾区永久性供水工程已正式动工, 项目位于舟曲县城西侧约6公里的杜坝地区, 日供水能力将达到1.2万吨, 这是舟曲灾区灾后建设的首个永久性项目。

全力以赴搞好灾后重建

1.全面启动灾后重建工作。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舟曲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和资金安排实施方案的通知》,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承担城区主次干道、供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及泥石流地质灾害纪念公园建设, 水浸公共建筑的维修加固, 并负责城乡居民住房维修加固的方案和设计工作;省水利厅承担河道清淤, 老城区和新安置区防洪设施、排洪渠道、水文设施项目建设;省国土资源厅承担地质灾害排查、治理、土地整治项目建设, 建立监测预警体系, 加强人员培训;省交通运输厅承担干线公路、运输站场设施以及县城至瓜咱坝城市道路建设;省教育厅承担教育项目建设;省卫生厅承担县乡医疗卫生项目和“5·12”汶川地震未开工项目建设;甘南州、舟曲县统一负责城乡居民住房重建、维修、加固工作, 旧城区及峰迭新区城乡居民住房统建及受损住房维修加固, 负责农村公路、灌溉、农村人饮、水保、社会管理、产业恢复、旅游、文化以及汶川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尚未完成的项目建设。同时, 对口援建项目的征地、拆迁工作, 由甘南州、舟曲县政府根据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修编统一规划, 统筹解决。在资金分配上, 城乡受灾居民住房建设以政府投资补助和社会捐助为主, 减小受灾群众住房重建的自筹压力;城镇建设、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灾害治理、白龙江和沟道整治、生态环境等项目以政府投资为主;产业重建项目主要以自筹和银行贷款为主, 适当给予政府补助。

根据国家《总体规划》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舟曲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和资金安排实施方案的通知》确定的重建目标要求, 2010年年底前, 基本完成城乡居民住房维修加固。2011年元月上旬前完成城镇规划和建设性祥规, 在规划设计中充分体现舟曲藏乡江南建筑风格和地方民族特色, 确保重建项目建筑风格统一;2010年3月底前, 完成项目可研、初设、施工图设计等项目前期工作, 尽早开工建设;2011年底前, 基本完成统建城乡灾民住房项目重建, 对影响居民安全的灾害隐患得到有效治理, 建立健全预防和预警预报体系, 使灾区群众住上安全、适用、省地、节俭的放心房。

2.强化项目建设程序和资金监管, 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进度。加强项目审批管理, 严格执行审批程序和时限要求, 切实提高审批效率。严格核定范围、项目投资及建设规模。严格控制建设成本, 严禁擅自变更设计或调整概算投资。按照中央重建资金、地方财政资金、社会捐赠资金等各类重建资金的不同性质、用途和使用特点, 以及各类重建项目的标准和要求, 全面加强重建项目和资金的监督管理, 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招投标规定、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 实行灾后重建项目工程质量责任终身制, 倒排工期, 确保恢复重建工程质量和进度。

3.加强部门协调, 确保重建工作顺利推进。州县相关职能部门加强沟通协调, 按照省政府下发的《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和《甘南州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关于职能分工和保障措施要求, 形成合力, 加快推进舟曲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实施步伐。

4.城乡居民住房维修加固项目全面完工。随着“8·8”灾后恢复重建方案的出台, 舟曲县城乡居民住房维修加固工作全面启动, 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也正在积极衔接和落实中。城乡居民住房维修加固项目自12月4日启动以来, 该县加大工作指导和督促力度, 进一步靠实工作责任, 加快施工进度, 严格按照维修方法及竣工验收标准进行施工, 并采取必要的保温措施确保工程质量。截至目前, 296户农村维修户已全部开工, 其中13户已完成维修任务, 1433户城镇维修户即将全面开工;移交省建投公司需加固的13栋住宅楼已全部开工, 其中1栋已完成加固任务。预计所有维修加固任务于12月底全面完工。

同时, 该县还积极组织人大、政协、群众代表及专业技术人员, 结合实际对兰州秦王川新区、舟曲老城区的城镇住房建设规划 (初稿) 和峰迭新区详细规划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列入《舟曲县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年度实施计划》的174个重建项目, 各单位对照项目实施计划也正在加紧编制各自实施方案。

灾后重建景区 篇9

1 多方联动, 合力推进

四川省农业厅采取多种方式, 加大对灾区的帮助、指导和督查。同时, 积极争取农业部对灾区的支持, 协调援建市州的帮扶力量, 发挥灾区市县农业部门的责任主体、实施主体作用, 利用多方资源, 统筹各方力量, 形成了多方联动、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

1) 积极争取农业部大力支持。按照农业部与四川省政府签署的《共同推进四川芦山地震灾后农业农村恢复重建合作协议》, 以及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与四川省农业厅、雅安市人民政府签署的《共同推进四川芦山地震灾区“国家绿色 (有机) 农业示范区”建设合作协议》, 积极协调农业部对灾区的支持, 在项目资金安排上向灾区倾斜, 在农机购置补贴等方面出台了特殊的支持政策, 提高了补贴标准, 为灾区21个县配备了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 组织了“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灾区”活动, 在全国农交会期间免费为灾区开辟专区举办“雅安地震灾区有机农业推介会”。

2) 加强对灾区的指导和帮助。一是建立了督查指导工作机制。四川省农业厅建立了重建工作督查指导机制, 成立了由厅长任组长、分管厅长任副组长、相关处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恢复重建工作组, 明确了总协调处室, 下设3个工作小组, 由3名厅级领导带队、6个业务处分片负责, 确保责任到处, 任务到人。二是牵头编制农业恢复重建规划。由农业厅牵头, 会同省级有关部门, 帮助灾区完成了《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农村建设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同时, 指导重灾县结合本地区未来农业发展布局, 对总体规划项目进行调整、整合、取消、变更, 重点对产业发展项目与总体规划项目进行整合。三是加强灾后重建督导。定期到灾区开展督查、指导, 检查督导项目建设进度、建设质量、资金管理等。定期召开恢复重建工作专题会议, 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督查工作重点, 及时协调解决恢复重建过程中的的问题。同时, 组织由农业科技干部、农业科研单位和院校专家组成的专家组, 深入灾后恢复重建第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 帮助解决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中的有关技术难题, 为农业灾后恢复重建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

3) 协调兄弟市州对口援建。按照“一市对一县 (区) ”的原则, 省内6个市分别对口援建雅安6个极重灾区和重灾区农业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四川省农业厅积极协调援建市州农业部门, 通过优势互补, 从资金、技术、人力等方面给予灾区支持, 促进灾区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各援建市主动把农业产业援建帮扶作为解决受援县 (区) 群众长远生计、致富奔康的重点工作, 由对口援建拓展到对口帮扶合作, 助推灾区农业、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等特色产业加快发展, 促进灾区农业产业发展。

4) 充分发挥灾区主体作用。灾区市县农业部门充分发挥责任主体、实施主体作用, 积极争取出台农业产业扶持政策, 切实落实目标责任。芦山县制定了《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暂行) 》《2014年度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扶持奖励办法》, 荥经县制定了《灾后重建农业重点产业发展扶持办法》。雅安市农业局落实了班子成员包片负责制、项目负责制、周末例会制、推行技术力量下沉的“三制一沉”工作措施。灾区各县将工作任务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人员, 将重建目标纳入年度考核, 层层签定目标责任书, 建立按时间节点倒排工期, 建立以日保旬、以旬保月、以月保节点、以节点保全年目标的控制体系, 确保灾后重建顺利推进。

2 农民主体, 农民受益

努力创新政府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受益利的益联结方式, 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调动广大农民参与重建积极性, 开辟增收新途径。

1) 政府帮扶, 农民主体。在产业基地恢复重建中, 各地认真执行灾后产业恢复重建政策, 按照政府帮扶、农民主体的原则, 一方面政府统一提供种子、种苗、幼仔等生产资料, 农业部门提供技术服务;另一方面, 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吸引农户投工投劳, 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 建成的基地由农户自主管理、自主经营, 产权、经营权等均属于农户, 经营收入全部归农户所有。这样, 既减少政府投入, 又提高了农户参与的积极性。据统计, 雅安灾区共建成农业特色产业基地3.12万hm2, 特色养殖基地86个, 带动灾区10.42万农户参与, 帮助农民人均增收1 000元。

2) 放活经营权, 多渠道增加收入。以村社为单位建立土地合作社, 农户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 合作社再将土地交由龙头企业经营。企业支付给合作社土地使用费和经营收益, 合作社分别按照固定数额和入股比例2次分红给农户, 农户同时在企业务工, 可以获得土地流转费、入股分红、固定分红、劳务费4个方面的收入。此外, 基地建起来后, 农户还可通过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增加收入。目前芦山县思延乡采取这种方式发展猕猴桃超过600 hm2。

3) 资产量化, 经营收入社员共享。政府出资修建经营项目, 形成的资产量化到农户。以村社为单位建立农民合作社, 农户将量化到户的资产交由合作社经营管理, 收入归全体社员所有;或由合作社采取公开招租的方式, 交由企业或个人承包经营, 经营收入由合作社社员共享。名山县采取这种方式建成10个年出栏3 000头以上的标准化养殖小区, 目前已有龙头企业进行承包经营。

3 转方式调结构, 以改革促发展

在农业产业恢复重建过程中, 四川省农业厅始终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重点, 始终把灾后恢复重建与推进农村改革工作紧密结合,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循环农业, 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1) 调整产业结构, 转变生产方式。农业重建中, 利用灾区独特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生态优势, 在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品种结构、品质结构和区域结构。引导农民瞄准市场调整种养结构, 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经营效益。大力发展种养循环农业, 推广“猪-沼-菜”、“种-养-加”等模式。依托四川农业大学科技人才优势, 提升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应用水平。大力推广优质专用品种, 发展品牌农业、特色农业、生态 (有机) 农业, 重点发展茶叶、果蔬、中药材、优质肉猪、肉牛、肉羊、禽、雅鱼、木竹等优势产业。树立绿色农业发展理念, 开展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创建。推进绿色 (有机) 食品基地建设、绿色 (有机) 食品发展和市场开拓, 组织特色农产品参加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 推动雅安灾后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开展“国家绿色 (有机) 农业示范区”建设以来, 雅安地震灾区有农产品地理标志15个、年产量71.3万t, 无公害农产品203个、年产量86.9万t, 绿色食品生产企业15家、54个产品, 有机食品生产企业19个、25个产品, 建成绿色食品生产基地3.2万hm2、有机食品生产基地1.67万hm2。

2) 推进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利用灾后恢复重建的有力时机, 充分发挥试点示范作用, 大力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在开展土地承包档案资料清查的基础上, 做好农村集体耕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查, 查清承包地权利归属, 有序完善土地承包合同、建立健全登记簿、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等工作。为耕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保持灾区农业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 雅安灾区已完成土地确权登记颁证0.85万hm2。

3) 加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四川省农业厅采取多种方式, 积极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财务收支、成本收益核算和生产经营的指导培训, 农业厅已为灾区举办新型经营主体培训班2期, 培训150人次。目前, 雅安灾区经工商注册农民合作社近1 670个、家庭农场55家。

4 产业联动, 融合发展

以农业为依托, 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等方式, 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 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与销售、餐饮、休闲业有机地整合起来, 使得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紧密相连、协同发展, 最终实现灾区农业产业范围扩展和农民收入增加。

1) 发挥示范园区产业集聚优势。建立农业示范园区, 延伸农业产业链, 将农产品加工与农产品生产连接起来。引进农业企业在园区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 通过对农产品的净化、修整、批量包装等加工处理, 提高产品质量, 增强市场竞争力, 增加产品价值。引进农业企业在园区建设储藏保鲜设施, 使农民做到择期采收和择机销售, 缩小淡旺季价差, 避免“谷贱伤农”, 为农民增产增收。发挥园区辐射示范带动作用, 带动周边产业发展, 实现“种植良种化, 技术标准化, 产品优质化, 经营产业化”, 形成完善的农业产业体系。芦山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已有4家企业落户, 农产品加工基地、冷藏保鲜设施基本建成。万亩猕猴桃基地和千亩珍稀林木基地初具规模, 将辐射带动全县近0.67万hm2耕地和大片林地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2) 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农业龙头企业在带领农民走向市场方面, 发挥着突出作用。利用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市场中的优势带动灾区的农业产业发展。以龙头企业带动生产基地, 基地联结农户的形式, 促进灾区产业化发展。在生产环节, 按照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要求组织生产, 提高产品质量和标准化程度, 增强产品竞争力。在产品销售环节, 利用龙头企业销售网络和流通渠道, 加快产品销售。在技术服务上, 利用龙头企业技术团队对农户进行培训, 将技术送到田间地头。灾区各地主动引进龙头企业, 在政策上给予优惠, 在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目前, 已有11家农业企业落户雅安灾区, 总投资达到27亿元。

灾后重建景区 篇10

1 临时安置点社区建设概况

虽然地震已经过去数月, 但是近百万灾区居民的临时安置住房仍在紧张的规划、设计、建造之中。截至14日, 中国地震灾区过渡安置房 (活动板房) 已安装138 000套、正安装34 200套、待安装91 000套, 生产地已发运56 100套、待发运74 700套。截至15日12时, 各级政府共投入抗震救灾资金537.63亿元。其中, 中央财政投入491.54亿元;地方财政投入46.09亿元。

2 重建社区环境设计中新的社会责任与价值趋向

传统社区环境的营建大多考虑丰富居民生活, 美化居住环境, 改善小气候, 保护环境卫生等几个方面, 侧重于整个社区环境品质的提高。由于传统社区环境的设计和营建时间较长, 维护管理成本较高, 显然不能完全适用于灾后临时安置点社区的环境营建。因此, 如何在最短时间内设计并建造具有一定归属感与安全感的社区景观环境成为一个迫切需要探讨的实践性问题。

此次灾后临时安置点建设计划在全社会的关心与帮助下, 与时间赛跑, 取得了极大的成果与初步胜利。但是, 由于时间紧迫、物资短缺, 临时安置社区均采取活动板房的兵营式布局。这种布局带来了大面积的单调雷同的社区空间, 在满足人们居住保障的同时不能解决人们正常社区活动的需求, 已经有部分安置点的人们提出缺乏足够的社区活动空间与家的归属感。

如果长期居住在没有公共空间、没有公共活动、缺乏识别性的单调社区环境里, 不仅不能有效地促进人们的心理重建, 甚至会对灾区人民的心理造成二次伤害。因此, 此次灾后社区重建计划对社区环境设计赋予新的社会责任, 并提出了新的设计趋向——“如何避免不好的社区环境对灾民心理造成二次伤害, 以及如何建造能够促进灾民心理重建的社区环境”, 这成为灾后社区重建计划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3 提出促进心理重建的景观设计原则

笔者认为灾后安置社区环境的设计至少应该满足3个方面的原则:服务性社区空间原则、交流性社区空间原则和参与性社区空间原则。

1) 服务性社区空间可以在整个社区范围内组织一系列社区活动, 为居民提供基本的社区服务。通过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给社区居民提供一种社区归属感与安全感。

2) 交流性社区空间相对均匀地分布在整个社区范围内, 成为有效组织各个社区组团的公共空间体系。交流性公共空间又分为多个层次:中心服务空间、组团交流空间、邻里交流空间。

多层次的交流空间不仅有机地组织了整个社区, 而且引导社区居民之间的相互交往。通过多层的交往活动, 强化了人们之间的沟通与联系, 进而有效地促进人们的心理重建。

3) 参与性社区空间的设计强调引导社区居民通过自己动手, 构建自己的邻里公共空间。人们在创作良好社区环境的同时, 体验生活的乐趣与生命的价值。这种参与性社区空间营造的过程, 即是人们心理恢复与重建的过程。参与性社区空间营建的结果, 即是可识别性社区空间的诞生。

参与性社区空间可以与交流性社区空间有机结合, 共同设计, 进而更好地促进社区环境引导人们心理重建的作用。

4 三种设计方案的构想

按照以上3个基本设计原则, 分别作出3种社区设计方案的构想。

1) 兵营式社区布局中的公共服务空间设计构想 (见图1) 。

在兵营式社区布局中设计服务性社区空间, 由社区服务中心控制组织整个社区, 几组均衡分布的公共服务绿地将整个社区有机地划分为多个组团, 这样由社区中心到组团中心, 将整个兵营式社区组建成以公共服务空间为骨架的有机整体。在统一层级组织下, 为居民提供基本的社区服务与社区活动, 促进居民社区归属感与安全感的形成。

2) 多层次交流性社区空间设计构想。

社区组团交流空间与邻里交流空间既相互联系又保持一定的层次体系。两个层次的交流空间相互配合, 在更大程度上丰富了居民间的交往活动, 进而有效地促进居民的心理重建。

虽然每一组邻里的基本布局形式都相同, 但是每组邻里在各自组团中的方向和位置又各不相同, 既符合灾后重建的时效性与统一性要求, 又满足了居民对邻里单元可识别性的需求。

3) 居民参与性营建产生可识别性社区空间设计构想 (见图2) 。

图中4个邻里交流空间的环境设计邀请各单元居民参与营造与建设。在营建的过程中, 居民们根据各自的喜好与创意, 创造出四组各具特色的邻里公共交流空间。这些富于变化的小环境设计, 给原本单调雷同的建筑布局添加了无限的趣味, 增强了邻里单元的可识别性。更有价值的是, 居民相互合作, 自己动手营建社区环境的同时, 体验生活的乐趣与生命的价值。

5 不断探究社区环境的现实意义

通过灾后临时安置社区的大量建设, 社区环境设计理念在实际营建中不断探索与革新。相信在全社会的关注与努力下, 重建社区环境设计与居民心理重建的关系会越来越密切, 并逐渐完善设计理念, 形成一套较为完备的设计体系, 进而更好地发挥社区环境设计在心理康复方面的作用与功能。

参考文献

[1]林玉莲, 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2][丹]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第4版.何人可,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购机补贴灾后重建显身手 篇11

“国家政策好啊!如今我们农民买这样一台接近两万元的拖拉机, 国家就补贴一半, 自己出不到一万元, 就可以开回家了。”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经销商吉峰农机绵竹店, 绵竹市汉旺香山村的李大哥高兴地告诉笔者。李大哥说, 他家在“5·12”地震中遭遇重创, 自己没什么文化, 找不到工作, 一时间手足无措。但国家的优农惠农政策让他找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他买了这台拖拉机后, 除了自用外, 更重要的是可以经营挣钱, 譬如农忙时“打田”, 农闲时跑跑运输, 拉点沙石、水泥或其它建筑材料。拖拉机在灾区比其它运输工具成本低, 又能适应窄路、烂路。

在绵竹市采访期间, 在城区和城郊结合地带, 笔者发现沿途平均不超过200米就能看见一台拖拉机, 其普及程度有赶超自行车和“电马儿”之势。

汶川特大地震给灾区农业造成严重损失, 基础设施毁坏严重, 几十万亩农田被毁, 损坏农业机械2万多台 (套) , 毁坏农村户用沼气池60多万口。地震导致部分水利等基础设施损毁严重, 后期灌溉用水严重缺乏, 预计100—150万亩水稻将被迫改种旱地作物;还导致农村劳动力和农业生产力损失严重, 农业系统推广服务设施损毁严重, 给灾区农业生产恢复带来重大影响。

2009年, 四川省在中央财政100亿元农机购置补贴的总盘子中分得5亿元, 初步预计将拉动20亿农机具消费。据省农机局介绍, 2009年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要向地震重灾区倾斜, 全省39个重灾县农机购置补贴比例将由原来不高于30%增加到50%。

在重灾区江油市一家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经销商门市上, 前来选购农机具的农民朋友络绎不绝, 大家直夸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好, 尤其是对灾区进行倾斜, 纷纷看样选购, 详细向经销商咨询起了机具价格、配套动力、工作效率等情况, 现场异常火爆。

椐该门市负责人罗经理介绍, 为确保灾区补贴工作顺利开展, 江油市农机局通过多种途径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在电台、电视台、报纸、网站等新闻媒体进行了公示和宣传。在广泛宣传的基础上, 联系实际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具体报名办法, 切实保证农民的购机自主权;在报名工作中, 严格报名程序, 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和有关优先条件, 确定补贴对象。

上一篇:广州区域金融中心下一篇:农民工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