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恢复重建情况的报告(精选6篇)
灾后恢复重建情况的报告 篇1
灾后恢复重建情况的报告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会议安排,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灾后恢复重建有关工作情况。
“5·12”汶川特大地震,给四川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失。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在兄弟省区市及社会各界的倾力支持、倾情援助下,面对艰巨繁重的恢复重建任务,省委、省政府把恢复重建作为全省中心工作,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部署;省人大强化法律监督、工作监督,深入一线、视察检查;省政协强化民主监督、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全省人民特别是灾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从10月到9月,两年时间的呕心沥血,700多个日夜的艰苦奋战,这片曾经山崩地裂、满目疮痍的土地已旧貌换新颜:受灾群众住进了新房,公共服务设施全面上档升级,重建城镇初展新姿,基础设施根本性改善,产业发展优化升级,防灾减灾能力显著提高。灾区从废墟上站立,展示出在灾难后重生、在重建中跨越的生动图景。
一、以人为本、科学重建,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
两年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科学重建,灾后恢复重建取得决定性胜利。纳入国家重建规划的29700个重建项目已开工99。3%、其中完工85。2%,概算总投资8613亿元已完成7365。9亿元、占85。6%,圆满完成9月底前完成投资和项目85%以上的总体目标。
(一)受灾群众住房条件极大改善。我们把受灾群众早日住进永久性住房作为恢复重建的第一目标,对农房重建,落实了户均2万元的补助政策,并通过设立担保基金、协调金融机构贷款、减免相关规费以及相互换工、邻里相助等办法,帮助解决困难群众建房问题;对城镇住房重建,在每户平均补助2。5万元的基础上,还给予了建房的税费减免和房价政策性优惠补助。震后一年内,363。8万户震损城乡住房修复加固全面完成;震后一年半,148。5万户农房重建全部完成;震后两年,25。9万套城镇居民住房基本完成。城乡住房既安全美观、又经济适用,同时配套完善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以及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极大改善。
(二)重建城镇初展新姿。我们在强化城镇功能现代化的同时,注重塑造地域特色风貌,注重历史文化传承,注重城镇产业支撑,着力提升城镇整体形象。38个重建城镇中,30个城镇已形成主体功能,其余8个城镇重建工作进展顺利。其中,北川、汶川县城重建主要市政基础设施全面完成,已形成城镇主体功能;青川县城重建正按新的规划加快推进,城镇框架基本形成。汶川县映秀镇经受住了特大山洪泥石流考验,正加快建设旅游温情小镇和防灾减灾示范区;绵竹市汉旺镇初步形成布局科学、功能配套、具有现代风貌的新城镇。
(三)农村重建有序推进。我们在农村规划建设中,坚持把农村生产生活设施恢复重建与统筹城乡结合起来,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结合起来,与稳定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农业重建项目已完工71。5%、完成投资82。2%。村庄布局、村落规划结束了散乱无序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集中居住、集约用地。省里还出台了加快培育地震灾区农村产业、努力拓展农民稳定增收渠道的意见,从特色效益种植业、现代畜牧业、特色林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劳务产业和农村服务业六个方面明确了支持措施,推进了灾区农村产业发展。灾区特色产业得以培育,农业产业化蓬勃兴起,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动展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景象。
(四)公共服务设施功能明显提升。坚持整合资源、优化布局,优先推进公共服务设施恢复重建,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学校重建优先安排重建资金、优先审批重建项目、优先提供物资保障,规划重建的3002所学校已开工99。9%、其中完工91。2%,今年春季开学,灾区学生全部告别板房进入永久性建筑学习。1362个医疗卫生机构已开工95。2%、其中完工86%。62个文化产业项目开工51个、占82。2%,1575个文化市场服务网点已全部完成恢复重建并提供服务。灾区还建成了一批社会福利院、社区服务中心、敬老院、广播电视等配套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能力和综合保障能力比震前有了飞跃提升。
(五)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坚持恢复功能与发展提高相结合,一批关系长远的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灾区基础设施根本性改善。交通建设力度空前,全省交通恢复重建项目完工87%、投资完成90%。灾区6条高速公路全部开工建设,都汶高速(至映秀段)在地震1年后投入使用,88条国省干道及重要经济干线全部开工、其中完工64条,建成农村公路25421。7公里、占规划总里程的87。6%;成都至都江堰城际铁路建成投运,贯穿和辐射灾区的成绵乐城际铁路、成兰铁路等项目开工建设。受余震和山洪泥石流灾害影响,灾区干线公路反复中断,我们组织力量集中攻坚,全力抢通保通,在最短时间恢复灾区交通。水利设施加快恢复重建,水利重建项目开工98%、其中完工82%;震损水库开工1222座,主体工程完工1161座;实施乡村供水项目解决了612。8万人的农村饮水困难。灾区骨干电网和农村电网重建加快,电力和通信保障能力得到提高。
(六)产业重建优化升级。坚持把产业恢复重建与优化经济布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合起来,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加快产业恢复提升。灾区产业发展已基本恢复到震前水平,其中纳入国家总体规划的2440户规模以上受损工业企业有98。3%恢复生产,未复产企业中主要是部分损毁企业不再重建或因档次低、污染严重而淘汰;10704个生产力布局与产业调整项目完工98。2%。东汽、二重等企业不仅恢复了原有产能,而且借势发展,实现了结构调整、布局优化和水平提升。新批准了一批灾区的省级产业园区,按照“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要求,努力构建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和优势产业专业生产基地。在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情况下,6个重灾市州去年工业得到恢复性增长,今年1—8月工业增加值增长21。1%,巩固了回升向好的发展势头。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重建,175个旅游重建项目已开工149个、其中完工60个,旅游业去年底已恢复到震前水平。871个规划商贸重建项目开工741个、其中完工564个,布局合理、设施齐全、功能配套、结构优化的市场服务体系逐步形成。
(七)防灾减灾能力增强。认真开展地质灾害隐患复查复核,建立完善群测群防机制,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落实监测预警、避让搬迁和工程治理等措施,最大限度地保障了灾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全省共排查地质灾害隐患11384处,新发现隐患点5033处,纳入国家总体规划的2334处重大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全部开工、其中完工47。9%;28674户农户地质灾害搬迁避让任务完成23374户,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显著增强。今年以来,我省经历了多次区域性强降雨天气,特别是8月12日以来,我省部分地区连续出现3次强降雨过程,引发多地多次群发性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受灾范围很大、灾害损失严重。但由于各地“群测群防、全民参与”机制到位,“临灾避险、预防避险”工作落实,“预报预警、应急转移”准确及时,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人员伤亡特别是群死群伤,清平、映秀、龙池三镇更是创造了临灾避险的奇迹。
(八)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坚持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在岷江、嘉陵江、涪江上游地区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全省林业灾后重建项目开工98。6%;完成林草植被恢复350万亩,占规划任务的76。1%;大熊猫栖息地恢复110万亩,占规划任务的68。5%;修复林木种苗基地2。6万亩,占规划任务的72。2%。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做好水源地、土壤污染治理、废物清理、危险有害物处理,50个生态修复与环境整治项目已开工45个、占90%,灾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扎实推进灾毁土地整理复垦,完成灾毁土地整理复垦137。4万亩、占63。1%,其中耕地整理复垦122。4万亩、占73%。同时,把恢复重建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紧密结合起来,灾区城乡面貌和人居环境焕然一新。
(九)精神家园建设得到加强。做好群众心理疏导,加强社区人文关怀,引导和鼓励灾区群众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增强重建美好家园的信心和决心。加强民族文化和地震遗址保护,加快重建项目建设进度,76个精神家园项目开工49个、占65%。都江堰两馆、绵竹年画村、安县文化中心、江油李白纪念馆和建川地震博物馆等项目陆续竣工,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主体工程已经完工。
二、强化保障、落实措施,有力有序有效推进恢复重建
灾后恢复重建量大面广,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我们从一开始就坚持科学统筹、整体谋划,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协调整合各种要素,努力实现全面恢复和更高水平的建设。
(一)切实加强组织动员。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及时确立了“两个加快”的战略部署,统一全省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政府在恢复重建中强有力的组织、动员、指导、协调作用,充分发挥灾区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整合资源、优化配置、破解难题、推进重建。
健全组织体系。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灾区和省直有关部门也都成立了重建工作机构,在领导力量、工作安排上充分体现加快重建的需要,在全省形成了条块结合、上下联动、对口衔接、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
强化力量组织。专门举办恢复重建培训班,强化市县主体责任,就重建规划、政策、技术、纪律等对灾区干部进行专题培训,着力提升市县领导干部推动依法重建、科学重建的能力。强化省直部门服务意识,履职尽责、主动作为,加强指导协调,主动搞好服务。自觉接受人大代表对恢复重建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委员的民主监督,依托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调动各类恢复重建力量的积极性。广泛深入宣传动员,依靠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组织引导灾区群众积极投身恢复重建。强化人才保障,确保重建人才总体需求。
严格过程控制。实施量化考核、科学评估,把恢复重建工作目标转化为可操作、可监控、可考核的目标管理体系,确保项项工作有部署、个个环节有检查、件件事情有结果。根据恢复重建阶段性目标和工作推进情况,不断进行专题研究和专题部署,优化完善工作方案,统筹安排工作重点,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
注重结果保障。把恢复重建纳入对灾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对省直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实行全面督查与重点督查相结合、经常性督查与阶段性检查相结合、明察与暗访相结合,及时总结推广重建经验,及时研究解决重建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和出现的新问题。针对重建前期建材供需矛盾一度非常突出,建立农房重建建材特供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随后向城镇住房、学校和医疗卫生机构等重建领域拓展,确保了建材需求和价格总体稳定。针对重建面临的巨大资金缺口(仅纳入国家总体规划的39个极重和重灾县的重建资金缺口就达5000多亿元),更多地靠市场找、银行贷、社会投,通过用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金融债、短期融资券和搭建各级各类融资平台等方式,建立完善市场运作机制;通过自建、代建、以工代赈、bot等多种建设方式,建立完善社会参与机制,确保了重建资金总体平衡。
(二)组织编制和实施规划。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规划作为实施重建的龙头和总纲,科学编制重建规划,严格按规划组织实施,以科学规划保障科学重建。
编制完善规划体系。省上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部灾后重建规划组,积极配合国家灾后重建规划组做好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强与国家相关部委衔接汇报,共同编制完成10个专项规划。组织编制了43个行业规划、51个重灾县(市、区)实施规划以及88个一般受灾县(市、区)项目规划,形成了目标明确、层次分明、范围清晰的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体系。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明确了四个方面的原则要求:一是前瞻性。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重建,立足于功能的恢复、提升;对产业的恢复重建,立足于布局的优化、结构的升级;对城乡居民住房重建,立足于与工业化、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二是安全性。对重建项目选址,明确了“三不建”原则,即不在地震活动断裂带、地质灾害隐患区和行洪通道上建设项目。本着“安全、经济、实用、省地”的原则,着力解决城乡居民住房问题。三是特色性。对城镇,注重优化空间布局,增强防灾能力,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镇可持续发展;对村落,突出提高村庄布局水平、村落规划水平、民居设计水平;对单体建筑,注重个性特色和色彩协调,着力提升设计水平和立面装饰美感。四是系统性。把恢复重建与优化经济布局结合起来,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合起来,与充分开放合作结合起来,与改善城乡环境结合起来,与生态保护和环境友好结合起来,加强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行业规划的衔接协调。
严格按规划组织实施。209月,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经国家审定后,我们特别强调,规划是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形成的,必须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严格按照规划开展恢复重建。各灾区市县及有关部门制订年度实施计划,明确项目进度,加强督促检查。从国际国内新形势和灾区实际出发,中央提出“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目标任务”的要求后,我们立即对规划实施方案包括项目安排、投资进度进行了相应调整。8月,国家部署重建规划项目中期调整工作后,我们迅速对调整原则、调整内容、报批程序和时间进度等进行了明确,实事求是对纳入国家总体规划的39个极重和重灾县以及省定12个重灾县开展了项目调整工作。全省纳入国家总体规划项目由32728个调减为29700个,规划总投资由8858。4亿元调减为8613亿元。严格控制行政机关项目投资,规划总投资由原来的163。6亿元调减到147。4亿元,减少16。2亿元。
(三)建立完善法规和政策体系。灾后恢复重建,带来许多全新的法律和政策问题,对法制建设的考验前所未有。我们坚持依法重建与科学重建紧密结合,在省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政策支持,为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
建立健全法规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的《防震减灾法》和国务院出台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提请省人大审议通过了《汶川特大地震中有成员伤亡家庭再生育的决定》等法规。省政府及时出台了《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城地震灾害现场及同类灾害现场清理保护规定》和《汶川地震灾区城镇受损房屋建筑安全鉴定及修复加固拆除实施意见》等政府规章,制定了农房重建选址技术导则、城镇受损房屋建筑安全鉴定及修复加固拆除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将恢复重建及时纳入法制轨道。针对灾难带来的诸多法律问题,我们就地震房屋受损群众的救助、救灾捐赠款物的使用和监督、地震中建筑物倒塌造成人身伤害事故的处理以及灾后国有土地使用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的处理等涉法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对重建工作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规范。
建立健全政策体系。《国务院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下发后,省政府积极研究提出了争取国家进一步支持的39条政策建议。结合我省实际,研究制定了我省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从财政、税收、金融、产业、就业等方面形成了47条具体政策,随后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灾后恢复重建的政策性文件。省里明确,需要与中央政策配套的,尽快细化配套;权限在省上的政策,能支持的大力支持;权限能下放的,尽量下放,最大限度地用好政策资源。最近,针对地震灾区遭受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等情况,省政府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组织研究后已上报争取国家延期和新增的支持政策。
(四)确保重建工程质量、资金和施工安全。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多、投资大,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伟大再造工程。我们以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坚持进度服从质量,切实加强监管,确保重建质量安全、资金安全和施工安全。
强化工程质量安全。严格执行国家新的抗震设防标准,改变了农房建设不设防的历史,学校、医院建成最安全、最牢固、群众最放心的可供震时避险的场所。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监理制,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保障技术管理力量,向6个重灾市州派驻技术指导组,在前期工作中切实把好设计和施工图审查关,在建设过程中切实把好建筑材料检验关和工程施工质量关,在项目竣工时切实把好工程验收关。坚持开展重建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和专项督查,依法责令整改存在的问题,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随着重建工程项目相继竣工,我们严格执行工程回访和质量保修制度,督促项目施工单位定期对建设项目进行回访,要求所有重建工程项目必须实行质量保修,确保建筑物交付后的正常使用。我省重建项目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安全牢固,工程质量总体较好。
强化重建资金安全。从项目资金下达开始,监管工作同步进入、同步检查、同步审计,实行全过程监管。注重突出监管重点,向民政、财政、卫生、慈善总会、红十字会等11个省级款物收发重点部门(单位)和6个重灾市州派出监督工作组;注重把监督重心向基层倾斜,组织专门的监管队伍在一线驻点和巡回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注重全过程跟踪审计,派出专业审计人员,组成上千个审计组在重建一线跟踪审计;注重加强社会监督,在前期聘用社会监督员完成抗震救灾监督任务后,又选聘建筑、造价、财会、招投标等方面专家,作为社会监督员参与资金管理和项目建设监督。高度重视制度规范,围绕重建监督检查的重点领域、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建章立制,对社会捐赠、港澳援建、特殊党费等不同类型的资金分别制定了专项监管制度。出台捐赠款物管理使用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行政效能问责等规定,严明法纪“红线”。我省重建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良好,基本做到了款物专用、公开透明、规范有序,没有发现大的问题。
强化工程施工安全。针对工程任务重、施工场地局限、建设工期紧张等困难,加强安全教育,强化内在制约和自我安全保障,提高安全生产互监、互助的自觉性,确保安全重建。选定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勘测、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参与恢复重建,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强化施工现场管理,组织治理施工安全隐患,严防次生灾害,确保不发生大的事故。
(五)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人民群众是恢复重建的力量所在,只有把群众组织起来、发动起来,重建家园才有坚实的基础。我们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民愿、体现民意、集中民智,怀着深厚感情开展群众工作,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激发灾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用自己勤劳的双手重建家园。
坚持民生优先。在大力推进民生项目重建的同时,把妥善安排灾区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作为当务之急。对20万失去耕地和宅基地的灾区群众,加紧耕地调剂和土地整理复垦,做好异地安置帮扶工作,使失地农民有地种、有田耕、有收入;对因地震造成的“三孤”人员,分别纳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性安排;对因地震造成主要劳动力遇难或伤残且无生活来源的特困户,在享受低保和五保的基础上,给予专门生活补助,对致残人员开展医疗康复救助;对因灾致残学生免除学杂费、教科书费、寄宿生住宿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对父母一方在地震中遇难或伤残导致家庭贫困的学生给予生活费特别资助;在高寒山区全面开展暖冬行动,保过冬住房、保御寒衣被、保冬春口粮、保卫生防疫,加强过冬应急物资储备,不让一位受灾群众受冻挨饿。
尊重群众意愿。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对重建方式、重建选址、户型设计、工程监理、土地流转等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充分尊重群众的自主权利,不搞强迫命令、不搞一刀切。对农房重建,实行农户自建、政府补助、社会帮扶相结合,组织规划设计力量,为农村居民免费提供多样化的住房设计方案,由农民自己选择;对城镇住房重建,考虑到涉及比较复杂的土地使用权益关系、产权关系,采取了群众自主建、业主联合建、单位组织建、政府组织建等灵活多样的重建方式,满足城镇居民重建需求;对失去耕地和宅基地的农民,实行“就地、就近、分散安置”的原则,跨市州异地帮扶安置则由农民自愿申请、政府帮扶、统筹安排。在土地使用权属调查和确认、土地调整置换、无主财产处置等方面制定了操作规范,及时处理重建中征地拆迁、群众安置等热点难点问题,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突出群众主体。在农房和乡村重建中,始终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的原则,把尊重群众、依靠群众放在首位,让群众在恢复重建中自主建设、自主管理、自主监督。加强宣传教育,明确政府在灾后农村永久性住房建设上给予户均2万元的补助,是政府对灾区群众的关心和支持而不是赔偿,消除依赖思想和等待观望情绪。发挥示范效应,通过在示范点合理配套公共服务等设施,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到规划点建房,全面提升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质量。总结推广广元、雅安等地经验,引导灾区群众以“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困难能战胜”和“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豪迈气概,出钱出力,互帮互助,共建家园。
(六)营造恢复重建的良好环境。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国际国内都把目光投向四川,关心灾区人民、关注灾区变化。我们坚持主动公开恢复重建信息,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教育引导灾区群众感恩自强,为恢复重建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平台,在四川新闻网、四川在线等网络媒体设立“四川灾后重建网”,开设“阳光重建”专题,公布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和各地实施计划,跟踪报道灾后恢复重建的项目进展情况和受灾群众安置情况,及时发布重建项目、资金监督检查情况。先后5次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国内外新闻媒体通报灾后恢复重建阶段性工作进展情况,众多国内外媒体派出记者参加新闻发布会,省政府领导和重灾市州、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就社会关注的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同时,省内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派出精干力量深入灾区,实地采访报道灾后恢复重建情况,广泛宣传灾后重建的典型经验、先进人物。面向社会的公开透明、广泛深入的宣传报道,为灾后恢复重建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营造良好的感恩自强氛围。广泛深入开展感恩宣传教育,注重社会各界的无私援助与灾区群众的艰苦奋斗相结合,为灾后恢复重建注入不竭的内在动力。通过新闻媒体设立感恩专题栏目,大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对灾区人民的深切关怀,大力宣传全国人民和社会各界对四川灾后重建的无私援助,大力宣传感恩人物和先进事迹,全方位记录不等不靠、顽强拼搏重建家园的生动实践,不断增强灾区干部群众的感恩意识。积极创作感恩精神文化作品,举办抗震救灾大型文艺晚会,创作纪实文学、歌曲、舞蹈、小品、诗歌及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因为有你》、《感恩的心》、《我祝愿》、《四川欢迎你》、《四川依然美丽》等感恩歌曲在全省传唱,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凝聚着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强大力量。为了把感恩之心一代一代地传播下去,我们在灾区学校开展了感恩教育,有的开设了感恩教育课程,有的在课前组织感恩朗诵,有的在新校园开展树木感恩认养。通过多种形式的感恩教育,有效激发了重建美好家园的昂扬斗志,灾区人民自强不息、顽强拼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在废墟上延续、在重建中再现。
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氛围。灾后恢复重建涉及面广,各种利益冲突不断,矛盾纠纷较多。我们始终高度重视灾区稳定工作。地震灾害发生后,省法院、省检察院及省政府法制办等单位把握先机,主动深入灾区调查研究,针对灾区特殊情况,进一步加强对基层法律服务和指导,使灾后恢复重建中遇到的矛盾、困难和纠纷得到及时有效化解。大力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加大社会矛盾化解力度,着力构建党政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社会矛盾化解长效机制。整合政法、综治、维稳、信访等力量,深化人民调解、创新行政调解、提升司法调解,积极构建政府主导、衔接联动的“大调解”工作体系,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动。工商、物价等部门深入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维护灾区正常市场秩序,灾区呈现安定和谐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衔接、完善机制,扎实推进对口支援工作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举全国之力”的重大部署,组织18个省市支援四川18个重灾县市,全国人民和社会各界倾力支持、倾情援助。对此,我们永远铭记、感恩自强,积极发挥主体作用,完善工作机制,加强沟通衔接,主动搞好服务,合力推进对口支援工作。
(一)对口支援省市视援建为己任。18个对口支援省市积极响应中央号召,急灾区群众之所急,想灾区群众之所想,把灾区恢复重建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把灾区人民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抓,累计派驻灾区援建干部2740名、援建队伍31万多人、支医支教支警及其他工作人员29400多人。各对口支援省市主要领导多次到援建县调研、慰问、指导,其关注度和支持力度,远远超过对本省市的任何一个县市。18个对口支援省市确定的3860个对口支援项目已全部开工,建成3430个、占88。9%;完成投资692。9亿元、占90%。各对口支援省市把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结合起来,不仅援建的学校、医院等设施功能更加完善、设备更加先进,而且通过异地培训或远程指导等方式提升灾区人才队伍现代管理水平和专业技能,使先进的设施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各对口支援省市把物质支援和智力支持结合起来,一批灾区干部到援建省市挂职锻炼,为灾区长远发展培养锻炼人才队伍,来自发达地区的先进理念、成功经验和管理模式迅速推广传递、培植生长。各对口支援省市把输血和造血结合起来,与灾区携手合作,规划建设了24个特色产业园区和农业示范园区,落实了产业合作项目438个、资金178亿元。在对口支援的推动下,与震前相比,灾区经济发展水平、公共服务水平、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中央没有安排对口支援的兄弟省区市、国家有关部委和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以及社会各界也纷纷向我省提供资金、项目和智力援助。海南省、内蒙古自治区主动援建我省两个重灾县,其中海南确定的7个援建项目全部开工、建成4个,确定的1。5亿元援建资金已全部到位;内蒙确定的6个援建项目全部开工、建成2个,已到位援建资金2亿元。军队和武警部队援建的灾区8所学校和1所康复中心已竣工并投入使用。香港、澳门特区政府主动援助我省恢复重建,香港特首、澳门特首多次来川商议确定援建工作机制和相关安排,港、澳协调机制工作部门先后70余次赴川考察评估项目和磋商会谈,按照港澳援建方意愿,港澳特区援助资金主要用于18个对口支援县外的重灾县和12个省定重灾县,确定的201个援建项目已开工132个、其中完工6个,累计到位援建资金32。6亿元人民币。中央安排四川的80。3亿元特殊党费中,已下拨资金78。5亿元,重点用于援助城乡住房、学校、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站点项目建设。省慈善总会和红十字会接受捐赠的55。2亿元,已拨付43。2亿元,按照捐赠人意向优先安排认建认领项目。国际社会和国际友人也对我省恢复重建给予了极大的关心支持。
(三)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全面配合、主动服务。我们注重发挥主体作用,着力解决援建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努力为援建人员营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对口支援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省上成立了对口援建办,并明确由省政府领导分别牵头对口联系、18个省直部门具体负责协调衔接工作,各受援市县迅即成立相关工作机构,形成双方沟通衔接的机制和平台;结合灾区实际,主动与对口支援省市研究重建方案、落实重建举措,在项目审批、建设条件、后勤保障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高度重视港、澳援助工作,对接香港特区“督导委员会”,省政府成立了“港澳特区援助四川灾后重建协调机制”,统筹协调港澳援助工作;对应港澳特区协调机制的工作小组,在省协调机制内建立了协调机制工作小组。接受援助的市、县相应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的援助项目协调领导小组,负责本地港澳援助实施、监管工作。我们还组织省内非灾区和受灾较轻的13个市对口支援13个重灾乡镇,确定的204个援建项目已开工203个、其中完工169个,到位援建资金2。54亿元。通过与援建方的协调配合,双方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形成了强大的合力,为基本完成重建任务提供了坚实保障。
四、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推动灾区发展振兴
特大地震灾害使灾区人民数十年辛勤劳动积累的.财富毁于一旦,灾区产业受到重创,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我们坚持以重建促发展,并在今年5月召开了全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现场会,提出随着重建工作特别是民生项目的陆续完工,灾后重建要逐步转向以提升灾区发展能力为重点的新阶段,并下发了灾区产业发展、扩大就业和扶贫帮困的三个政策性文件,努力实现灾区群众既“住上好房子”,又“过上好日子”。
(一)着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紧紧围绕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按照升级传统产业、做强新兴产业、着眼前瞻产业的发展取向,进一步调整优化灾区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培育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从财政、税收、土地、资源开发、园区、金融、人才等方面细化具体支持政策;力争到,灾区产业发展全面恢复并超过震前水平,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增速。充分发挥灾区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在稳定优质粮油生产的同时,积极培育发展具有灾区地域特色的绿色生态高效农业,建成一批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充分发挥灾区产业、要素、资源等优势,坚持规划引领、特色鲜明、错位发展原则,促进灾区工业产品链条化配套、园区专业化重建、产业集群化形成。新开发一批4a级景区和精品旅游线路,地震遗址旅游、乡村旅游在灾区蓬勃兴起。加快灾区城乡流通基础设施和流通网络建设,一批区域商贸物流中心正抓紧建设。通过产业的发展振兴,为灾区当前和长远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二)努力扩大灾区群众就业。坚持把就业作为保持灾区群众收入稳定增长的根本途径,作为改善灾区民生问题的重大举措,立足全局、整合资源、系统安排,努力实现“户户有就业”。进一步加大灾区群众就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促进灾后重建、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积极组织开展就业援助,开发更多公益性岗位,鼓励企业吸纳就业,支持从事个体经营和灵活就业,以创业促进就业。优先解决因灾失地农民、零就业家庭人员、因灾伤残人员、家庭困难的高校毕业生等人员就业问题。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强与对口支援省市的联系,帮助灾区劳动力异地转移就业。加强与东部发达省市的劳务合作,引导劳动力有序转移,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加强灾区劳动力技能培训,完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搞好就业指导和服务。通过多种渠道,共帮助175。4万名受灾群众重新就业,有效缓解灾区就业压力。
(三)全力推进扶贫开发。紧紧围绕到全面同步实现小康的目标,把灾后扶贫开发规划纳入“‘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谋划,立足用1年时间基本恢复受灾贫困村基本生产,用5年时间在受灾贫困村培育形成主导产业、配套完善基础设施,整体提升受灾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灾区重点贫困村实施连片扶贫开发,细化落实扶持政策措施,按照区域化布局、规范化开发、专业化生产的要求,抓好主导产业培育,大力提升种养业发展水平,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促进灾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注重整合各类资源,将新村、产业、村道、劳务、移民和社会各界投入的扶贫资金进行整合,集中投向灾区贫困村;涉农项目资金尽量向灾区贫困村倾斜,土地整理项目资金优先向灾区失地农民较多的贫困村倾斜。注重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各方力量对口帮扶灾区贫困村,形成广泛参与和支持灾区扶贫帮困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生态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修复生态功能,提高环境质量,增强防灾减灾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深入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恢复和提高森林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加强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等流域防汛保安体系建设,对重灾地区中小河流实行流域治理,积极推进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增强防大汛抗大灾能力。大地震后3—5年是地质灾害的高发期,基本固结可能需要以上的时间,地质灾害防治面临更加繁重的任务,我们全面组织开展灾区地质灾害多发区域和危险区域普查,制定综合治理方案,进一步完善监测预警体系,确保有效防灾避灾。对接国家正在编制的中小河流和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地质灾害防治、灾区生态恢复三个规划,加强与国家相关部委的汇报衔接,把更多项目纳入国家规划,争取国家给予更大支持。
(五)推动对口支援向长期合作转变。在做好对口支援工作中,注重变单向受援为互利共赢,发挥双方优势,按照“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与对口支援省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探索变对口支援为对口合作的新途径。以对口援建产业园区为基础,引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并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兼并、重组,形成跨区域产业链、产业合作园区和互补互促的产业合作关系,积极推动产业互动发展。扩大干部、人才的交流与合作,探索建立党政干部互派挂职和多层次、多领域的人才双向交流培养机制,共同开展行政、经济、科技及企业管理等领域人才培养,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建立互联互动的劳务协作和劳动维权联合协调机制。加强市场及商贸流通合作,进一步促进市场开放,消除限制商品流通及市场准入等方面的障碍。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回首两年来的重建实践,我们走过的道路很不平坦,成绩来之不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战胜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战胜了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严峻挑战,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考验。四川灾后恢复重建的伟大实践,集中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力量,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和衷共济、团结奋斗的民族品格;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充分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指导意义,充分展示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集中体现了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对历史负责的高度自觉,充分展示了灾区人民自强奋进、顽强拼搏的不屈意志。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部署,在省委的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巩固发展恢复重建成果,为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灾后恢复重建情况的报告 篇2
“5.12”汶川大地震给巴州区平梁乡中心小学造成了严重损失。地震发生后,学校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摆在了突出位置。巴州区教育局、平梁教育督导组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我校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按计划稳步推进,保证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抗灾自救
在“5.12”汶川大地中,平梁小学全体干部、教师临危不乱,积极主动地做好抗震自救、灾后重建工作,保证学校尽早复课。5月12日下午灾情发生时,学校领导身先士卒,不怕危险,和教职工一道在2分钟之内把学生转移到安全地方,然后马上及时了解灾情,第一时间准确的向上级报告应急救灾情况。余震期间,全体领导坚持昼夜值班,坚守岗位,做好了各项统计报表。正式复课后,在全体师生中开展了防震避险应急演练,灾后学生心理疏导,卫生防疫知识教育等。共印发传单800余份。全校师生伸出援助之手,向灾区献出宝贵的爱心。全校教师、学生、党员教师的“特殊党费”共计10000余元。整个这次灾难中,我们全校师生无一例伤亡事故,把财产损失降低到最小。
二、维修重建和教学工作两不误
党政、教育主管部门把受灾学校校舍维修加固、恢复重建工作作为重点工作,特别把有维修价值的校舍尽快维修立即复课作为重中之重。5月13日,巴州区组建的专家组、平梁乡政府领导到校视察灾情,我校一所中心校和五所村校的校舍都遭到严重损坏,造成许多安全隐患,他们初步规划了灾后自救工作。
平梁小学一手抓重建,一手抓教学,做到维修重建和教育教学两不误。学校因地制宜,及时排险。巴州区组建的专家组先后三次现场鉴定并设计整改方案,学校对中心校门卫室、校门、围墙、学生宿舍、新教学楼、瓦屋顶进行了加固,对五所村校的瓦屋面全部进行了翻盖加固。学校按上级要求特事特办,紧急施工,用了两个月时间,基本排除了重大的安全隐患,及时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三、重建规划,绘制校园发展新蓝图
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我校的努力争取下,我校先后于2009年被列入寄宿制项目工程学校,2010年列入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第二批项目学校。两个项目资金到位以后,我们针对我校住宿学生就餐无食堂,男生宿舍条件极差的实际情况,经专家多次设计论证后向巴州区发改委申请了新建学生食堂、男生宿舍综合楼工程立项,后得到发改委的立项批复。在校园内原址建设二楼一底综合楼,建筑总面积996.4平方米,项目总投资约140万元。该项工程我们严格按照《四川省国家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标准代理机构比选文件(合格法)》,确定委托招标代理机构,实施了全部招标,由巴中市江南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中标。在施工企业(巴中市江南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工程监理(四川宏旭监理有限公司)、质量监督(巴州区质量监督站)等单位的大力协作下,学校灾后重建项目扎实稳步推进。工程中标单位巴中市江南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2010年9月1日进场以后,立即组织精干力量,搭建施工技术班子,组建施工队伍,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开工后,与地勘、设计、监理、质监、建设单位等密切配合,科学施工、合理安排工序、工期,严格执行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确保了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四川宏旭监理有限公司监理人员,认真履职尽责。学校领导和现场管理人员,坚持全天值班,协调施工、设计、地勘、监理、质监以及工地周边的关系,及时协调处理施工中的突发问题,保证了施工的顺利进行,确保了工程质量。
现在工程基础部分已结束,马上就要进行主体修建,预计在2011年3月能交付使用。到时能极大的改善我校学生就餐和男生住宿的环境。此项工程是我校在当前的工作重点,我们将采取坚决措施,确保完成目标任务,常怀感恩之心,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管好用好重建资金,确保在质量上不出任何问题。
灾后恢复重建情况的报告 篇3
一、加强领导,强化监督
为确保抗震救灾和灾害重建资金
能真正落到实处,杜绝腐败现象和专项资金挪用情况的发生,经镇党委、政府党政办公会议研究,同意成立以镇长高涛同志为组长,纪委书记王涵生同志为副组长,财政所、党政办、民政办、农业服务中心、国土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资金监察领导小组,对资金的管理、使用、发放情况进行跟踪检查。
二、责任落实,兑现迅速
我镇自“5.12”发生以后,重建户32户,共发放资金52万元;危房加固32户,共发放资金13.7万元;灾后群众生活困难补贴7.26万元。共计发放资金72.96万元,全部通过信用社打卡直发,由民政办监督。所有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资金未出现截留、挪用现象,资金兑现按时、保质保量。
三、政务公开,强化宣传
为认真落实灾后重建政策,镇党委、政府组织召开了镇、村、社三级干部会议,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强化宣传,力争做到家喻户晓。
四、层层上报,严格把关
映秀镇灾后恢复重建的经验和做法 篇4
一、灾前基本情况和地震受灾情况
(一)灾前基本情况
映秀镇位于汶川县东南部,平均海拔900米,幅员面积115平方公里,距离汶川县城威州镇55公里,距离都江堰市45公里,都汶高速仅为13公里。同时映秀镇地处国道213线和省道303线交汇处,是通往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地黄龙九寨沟和卧龙四姑娘山的交通枢纽,也是阿坝州门户重镇。
全镇辖8个行政村(社区)30个村(居)民小组,2007年末全镇总人口16000余人,其中常住人口8100余人。镇党委镇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富民政策,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和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通过多种措施确保农民增收,2007年,全镇农村人均纯收入3008.7元。
(二)受灾情况
“5〃12”汶川特大地震给映秀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重灾难,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全镇因灾死亡6566人,房屋受损、倒塌1066户63万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达45亿元。地震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州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和社会各界的大力帮助下,在广东省的无私援助下,映秀人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万众一心、同舟共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夺取了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生产恢复发展的重大胜利。
三、灾后重建情况
重建的映秀辖7村1社区,集镇规划面积1.04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约28万平方米,其中:20万平方米为城镇住房,8万平方米为公共基础设施。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统一安排,东莞市对口援建映秀镇资金111519万元,其中广东省统筹资金21519万元,市财政统筹资金90000万元。援建项目55个,分为“资金补助”和“交钥匙”两种援建方式。其中“资金补助”项目19个,包括四村一社区安臵房、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及农村供水、道路等,投资45709.79万元,由映秀镇政府组织建设;“交钥匙”项目36个,包括安居房、卫生院、市政道路、桥梁、自来水厂、河堤、市场、震中纪念地、公园、广场等,投资65809.21万元,由东莞市援建工作小组工程管理处组织建设。2010年9月底,对口援建映秀镇任务基本完成;国家切块资金项目共55个,安排国家切块资金共10942.51万元;省管遗址保护项目资金12040万元;捐助资金及捐建项目4个,涉及资金10044万元。
(一)民房建设。在东莞对口援建工作组的大力帮助下,2009年9月,集镇规划区之黄家院、黄家村、老街村408户农房重建全部完成,该三村群众于2009年春节前全部搬进了新房。集镇规划区内四村一社区城乡居民已于2011年春节前全部搬入新居入住,镇区内安臵房和安居房总套数1946套。
(二)公共建筑。综合市场和卫生院已于2010年底投入使用,七一映秀中学、映秀小学、幼儿园也在2011年3月 开学,青少年活动中心、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地震纪念地也全部建设完成。
(三)市政基础设施。自来水厂临时供水在2011年初已实现全面供水,污水处理厂已投入运行,集镇在春节前已完成地下管网铺设并实现通强弱电;国道213线映秀段已全部完成;农村桥梁和道路建设已基本完成。
四、灾后重建的经验和做法
“5.12”汶川特大地震对映秀镇来讲,既是挑战和磨难,也是考验和升华,更是生动的课堂、鲜活的教材。我们坚持把恢复重建与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把恢复重建与优化经济布局结合起来,把恢复重建与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把恢复重建与充分开放合作结合起来,通过两年努力,基本完成恢复重建任务,使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生产条件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经济社会发展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为跨越发展、全面小康奠定坚实基础。具体做法如下:
(一)在组织人员上。1.成立了灾后恢复重建指挥部,统筹指挥恢复重建各项工作,对工作中方向性、重大性、原则性问题进行决策;2.充分利用专业技术人员开展重建工作。一是充分利用下派的专业技术人员,让其承担重要的技术负责人;二是充分利用建设主管部门的作用,推荐专业人员参与重建工作;三是充分利用社会渠道招聘专业技术人员充实专业技术队伍;3.成立各村(社区)重建业主委员会,代表村民履行权力和义务,积极参与和协助灾后重建各项工作;4.施工单位20余人组成,主要负责集镇灾后恢复重建维稳工作,并协助做好镇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应急突发事 件处理及其它有关工作,确保重建阶段良好社会环境。同时注重民生优先,狠抓民房与基础设施建设;以质量为重,强化质量监督与管理;阳光重建,重视重建过程的公开与廉洁。
(二)在规划设计上。1.镇区整体选址充分考虑安全性因素,因地制宜安排城镇居民用地,合理组织避险分区。城镇居民的住房选址均退让到地震断裂带200米以外,学校、医院等重要公共设施则退让到地震断裂带300米以外;2.镇区布局上采用了“3264”防灾体系,根据地形地质的条件、距离断裂带的远近以及在防灾体系中的作用,划分不同的开发强度分区,分别进行高度控制和开放空间布局;3.建筑安全上广泛利用新材料、新技术,实现抗震功能性空间的生活化。建筑结构方面,采取了钢架结构、轻钢结构、木质结构、框架结构等多种建筑结构;建筑技术方面,大量采用阻尼器、隔振垫、耗能支撑等先进的防震技术于公共建筑上,对于道路、桥梁等市政工程,则全面采用了柔性连接技术,确保生命线的畅通。
取得的经验有:
(一)各级干部身先士卒、靠前指挥是我们取得胜利的根本所在。
灾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亲临第一线视察指导工作,极大地鼓舞了斗志、增强了信心。镇党委、镇政府主要领导同志挺身而出,勇挑重担,组织指挥抗震救灾,极大地凝聚了力量、稳定了人心。州、县、乡各级领导干部迅速奔赴灾区、坚守一线,分片区组织 4 指挥抢险救援,在第一地点组织自救互救,极大地振奋了精神、安抚了民心。
(二)统一指挥、属地管理是我们取得胜利的重要基础。
灾情发生后,我镇迅速启动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组建州抗震救灾指挥部,建立了人员调配、统筹联动、督促协调和联席会议机制,明确了“第一时间、第一地点、第一现场”的工作要求,形成了“统一指挥、运转高效”的指挥体系。同时,强化分片负责、属地管理,注重综合分析、科学研判,广泛吸纳各方建议意见,确保了抢险救援工作有序、有效推进。
(三)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是我们取得胜利的强大支撑。
灾情发生后,党中央一声号令,全国上下一齐行动,专业救援队伍、医务工作者、志愿者从四面八方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全国人民心系灾区、情系灾区,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救灾行动;各级各部门顾全大局、服从指挥,克服困难、主动作为,同心同德、相互支持;广大干部职工团结一致,顽强拼搏,汇成了齐心协力抗击灾害的磅礴力量,展现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
(四)遵循规律、科学规划是我们取得胜利的前提条件。坚持把一切经济社会活动臵于自然生态系统可承载的范围之内,坚持用科学的态度、方法和步骤去研究分析、准确论证灾后重建的若干重大问题。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 力,科学规划选址、科学设立建筑物抗震标准,优先规划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和公共服务设施。同时,把恢复重建与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以及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与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与优化产业布局结合起来,同步推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五)以人为本、尊重民意是我们取得胜利的巨大动力。
面对特大地震灾害,党和政府始终把受灾群众的生命放在第一位,每一项举措、每一个环节都围绕着人而展开,无不表现出对人的关爱。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安全至上原则,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和角度想问题、办事情,充分相信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灾后重建,形成了共创美好未来的强大力量。
(六)趋利避害、确保安全是我们取得胜利的关键环节。
坚持“安全、环保”原则,在城乡住房、公共设施等规划建设中,坚决避开活动性地震断裂带、避开次生灾害易发地段、避开行洪通道,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严格按照抗震设防标准,控制建筑物高度,降低建筑物密度,增辟城镇内外的应急避难场所、物资储藏地和直升机起降场,着力构建完善的应急体系、逃生体系和指挥体系,切实提高抗御灾害的能力。
(七)严格管理、强化监督是我们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大力推行精细化、制度化管理,既追求重建速度,更保证工程质量,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确保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灾后重建的各项任务。坚持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日常监管、专项检查相结合,健全各类资金监督机制,加强投资评审和绩效评价,保障了资金使用安全、合规、有效。注重工作机制创新,严格招投标管理,保证了规范运作。严格工程监管,特别是在城乡住房、学校、医院及公共设施建设中,强化工程建设管理,执行新规范并积极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切实提高建构筑物的抗震能力,建设了一批被全社会广泛认同的优质项目。
灾后恢复重建情况的报告 篇5
当前,我县灾后过渡期广播电视收听收看问题已在基本通电的区域实行了有效覆
盖,我县广播电视台也全面恢复播出。广播电视抗震救灾进入了灾后重建工作的关键阶段。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灾后恢复重建的重大决策部署,推
动地震灾后广播电视重建工作又好又快开展,现就进一步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推进灾后广播电视恢复重建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阶段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重要意义
进一步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灾后恢复重建
各项政策的必然要求。有利于迅速兑现各项惠民政策;有利于公开、透明、公正
地安置受灾群众和发放款物、接受社会监督;有利于精心对口支援,确保对口支
援工作落到实处;有利于灾后重建弄虚作假、以权谋私及腐败行为的发生;有利
于“群众安置、恢复重建、社会稳定”三大工作扎实有效。
二、进一步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1、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省委九届
五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全省工作总体取向,继续把抗震
救灾作为当前的中心工作,切实解决恢复重建工作存在的“效率不高、执行不力
”的突出问题,努力打造一支“廉洁高效、亲民惠民、作风扎实、恪尽职守、不
畏艰险”的广播电视队伍,把“效率、效益、效果”体现在恢复重建各项工作之
中,提高受灾群众对广播电视恢复重建的满意度。
2、基本原则。新阶段抓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必须着眼于受灾群众安置和恢复重建、建设新家园这条工作主线,坚持“科学、求实、安全、快速、发展”的理念,坚
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城乡、科学重建的原则,用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检验
效能建设的成效。
三、工作内容
(一)提高干部素质。要按照中央、省、市对灾后重建工作的要求,从干部职工的思想实际出发,突出思想教育,把思想教育与严格管理、言教与身教、解决思
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着力抓好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宗旨教
育、艰苦创业精神教育、职业道德和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进一步增强广干部职
工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依法行政观念,使广大干部职工牢固树立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到对群众有感情、对工作有热情,始终保持
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有步骤、有计划地抓好干部职工的学习培训,不断提高理
论素质,拓宽知识领域,优化知识结构,全面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
和业务工作能力。
要强化执行力,优质高效地抓好中央、省、市及县委、县政府各项决策的落实,确保全局上下政令畅通。严肃查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动迟缓,讲条件、打
折扣;执行走样,落实不力的部门和个人。
(二)加强制度建设。要切实实现和维护好群众利益,努力解决受灾群众和干部
职工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制度。要按照从严治党、从严治
政、一心为民的要求,从机关的基本工作职能和具体业务事项出发,建立健全各
项制度,用制度规范机关的学习教育、日常管理和业务工作。要建立健全首问责
任制、限时办理制、行政问责制、公开承诺制、评议制度、重大事项跟踪服务制
;要建立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建立机关效能建设的组织领导机制、管理
机制、投诉受理机制、绩效考评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和监督检查机制,逐步完善
机关效能建设的保障机制和制度体系网络,使整个机关管理体系依法、有序、高
效运行。
(三)突出依法行政。单位干部职工必须根据宪法和各项法律法规授权,严格按
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负责职责范围的事务,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
必究。任何部门和个人在履行职责中都不得以言代法、以权压法、殉私枉法。要
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决定和命令,保证政令畅通,坚决制止和
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对已清理出的工作问题要及时纠正,建立完善
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灾后恢复重建情况的报告 篇6
刚才,*代县长通报了这次抗灾救灾工作情况,对迅速启动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请大家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要提高认识
要从三个方面来认识:
1、要认清这次会议的急迫性。今天是周末,之所以今天就要开这个会议,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要迅速传达中央和省、市对灾后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指示精神
灾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领导都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作出重要批示,指出“要组织好救灾工作,安排好群众生产生活”,“要迅速恢复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着手规划重建倒塌房屋。要加强气象和汛期的预报、监测,做好抗御可能再次发生洪水的准备。”
6月5日至7日,省委XXX书记带领省直有关部门领导,深入我市察看灾情,慰问干部群众,指导我市防灾救灾工作。X书记在我市工作汇报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首先讲了几点感受:一是心情很沉重。一路上看了**的灾区,受灾的程度比较大、比较重、面比较广。二是很欣慰。对各级党委、政府,基层组织,基层干部,基层共产党员作了充分肯定。三是很忧虑。忧虑的一方面是山区客观的自然地理条件,山边建房很多,土房还很多,暴雨洪水带来的威胁、灾害很大。另一方面是灾害造成的损失不是到现在就结束了,比如路上一个大的塌方,我们仅仅是把路上的泥土推掉了,但我们把塌方清掉后,上面又塌下来了。公路掏空、上面塌方,还得做边坡,任务相当繁重。他更忧虑的是人民群众的安全问题,因此他要求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四是很有信心。信心来源于各级党委、政府,来源于基层组织,来源于广大党员干部能够承担起职责。X书记对当前和下一段工作进行部署。主要讲了“两手抓、四个统”。“两手抓”就是一手抓防灾,一手抓救灾。“四个统”就是要“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筹合力、统筹安排”。X书记还要求我们认真总结经验。他说,要夺取防灾救灾的阶段性胜利,最根本的一条经验就是真正体现对人民负责;最重要的一条经验是从体制、机制上、实际运作上来保证我们能说到做到、说好做好。X书记还对我市的工作作了充分的肯定。他指出,龙岩正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发展时期。当前龙岩有一个很好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氛围,班子团结,上下齐心协力,发展共识越来越强;注重实效,注重项目带动,想发展谋发展、不断克服困难推动发展。现在的龙岩,融入全局、融入海西、融入沿海的意识不断增强,发展条件越来越好,对自身优势的认识、定位越来越清晰。X书记要求我市各级干部群众要珍惜目前的发展趋势、发展氛围,克服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努力把老区建设好,把海西重要增长极建设好,不辜负党中央、国务院和胡总书记对老区发展的期望。
市委刘书记在全市灾后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抓好灾后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他指出,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要坚持“三需要”、“三原则”、“三落实”、“三确保”。“三需要”,一是需要增强认识,二是需要综合措施,三是需要形成合力。“三原则”一是着眼长远的原则,二是始终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三是一切从优的原则;“三落实”,一是落实具体的责任人,明确具体的任务,二是落实具体要求和具体时间,三是落实具体的扶持政策和扶助资金;“三确保”,一是确保每个灾民有过渡的住房,还要确保每个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防疫,有病能看。二是确保有可能发生地质性灾害点的百姓安全。三是确保有序有效进行。特别是灾区的稳定、灾民的稳定、社会的稳定,各项工作都必须强调有序有效。二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凝聚人心,用发展促进救灾工作。他强调,一是所有的工矿企业,根据不同的类型,迅速采取措施,尽快恢复生产。二是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三是围绕“10+3”产业,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雷市长提出七条具体的意见,一要妥善安置受灾群众,二要加紧抢修基础设施,三要加快灾后重建工作,四要迅速开展生产自救,五要积极争取各方面支持,六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七要认真贯彻好“两手抓、四个统”。
各级领导都非常关心、重视这次抗灾救灾工作,我们要尽快把党和政府对受灾群众的关怀传达到基层的广大干部群众中去,鼓舞全县人民奋起救灾,夺取救灾工作的阶段性胜利。
二是要尽快安排部署救灾工作
救灾如救火,救灾如救命。防灾抗灾要快,救灾也要快。应该说,前一段的防汛抢险工作中,大家表现很好,也辛苦,各级各部门都能本着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履行好职责,县委对大家的工作是满意的。(比如5月31日晚到6月1日连续降暴雨,1号晚上,县挂钩领导全部连夜奔赴各挂钩乡镇,检查指导防灾抗灾工作。交通部门一接到公路塌方报告,都能立即调度推土机,迅速疏通道路。国土部门一发现地质灾害,迅速下派出人员监测、巡视。前天晚上6点多,合溪武北一个自然村发现房屋上下有坍塌迹象,乡村干部马上组织村民紧急疏散,挂钩县领导***同志听到灾情汇报后,马上赶往现场,深夜指挥抢险。特别是一位老农,身体虚弱,他当初坚决不愿疏散,经苦口婆心做工作,最后通过强制手段,把他带出村子,这座房子临晨4点多崩塌,避免了伤亡事故。)
现在水退了,天晴了,抗灾可以过一段落, 但现在正是受灾群众最需要关心、照顾的时刻。目前,全县还有582人住在救灾棚里,还有交通中断需要尽快畅通,水毁水利设施需要尽快恢复。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我们要义不容辞、寝食难安。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能否及时有效地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千家万户,能否以最快的速度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对我们也是一场新的更为严峻的考验,一定要把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工作作为我们当前一切工作的中心,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三是要迅速启动募捐活动。刚才,我们举行了捐款仪式,与会人员带头捐款。这只是一个启动仪式,目的是带个头,造一个气势,造一个氛围。会后,我们要按“两办”的通知精神,认认真真做好捐款工作,特别是党员干部一定要带好头,尽个人、尽企业、尽部门的最大能力。希望大家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持,一人有难、众人相助的精神,把这种精神在救灾中充分体现出来。
2、要认识这次灾情的严重性。这次灾情持续时间长、雨量大,受灾范围广、人数多、损失大。刚才,*代县长通报了前一段洪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401亿元。倒塌的房屋2915间,溜塌方32.7万立方米, 水毁水利工程1070处, 特别是紧急转移的11740灾民财产多半损失,生活极为困难,灾后重建和灾民救助的任务十分繁重。这次洪灾还有一个特点是隐患多,损失很难统计。就像人的急性和慢性病的并发。如1996年的“8.8”洪灾是急性的,而长期干旱,长期下雨造成农作物霉烂是慢性的。这次是急性和慢性的并发,既有突发性的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也有持续灾害所造成的持续损失,这个损失还将在今后进一步表现出来。卢展工书记讲要两手抓,一手抓防灾,一手抓救灾。讲救灾,就是强调后续的任务、重建家园任务将会非常突出,任务非常重。现在有些同志还没感觉到这一点。比如,冲毁、堵塞的道路现在许多都已通了,但是还有相当多的房子墙基松了,隐患很大。所以许多后续的问题很快就会提出来。总得讲,不管是现在的灾情还是后续的任务都非常重,我们一定要有思想准备。
3、要认识救灾工作的严肃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对这次抗洪救灾工作高度重视,特别是对救助灾民和灾后重建工作要求严格、标准很高。刚才,我传达了中央和省、市领导的的精神。中央和省、市领导如此关心、重视抗灾救灾,我们更应当要不辱使命。一是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大家一定要深刻领会各级领导的指示精神,始终站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站在与党中央、国务院,与省委、省政府,与市委、市政府保持一致的高度,主动把各项工作抓好。救灾工作无小事,它涉及千家冷暖、万民安康,稍有差迟,救助不及时、不到位,就会影响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就会给群众带来极大的痛苦,甚至出现较大问题。二是要从讲党性的高度来认识。我们的干部大部分是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关键的时候、危难的时候、群众最需要我们的时候,有我们的干部在,群众就有主心骨,就有依靠。现在灾后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要求我们共产党人要讲奉献。即使不是共产党员,也是公务员或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拿了国家的工资,就必须认认真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因此,大家要尽心尽责,不仅要全面落实当前的各项应急办法,更要谋划长效救助措施,眼前怎么熬,寒冬怎么过,衣、食、住、医、学、用、生产自救等各方面都要精心安排。三是要从考验新一届乡镇党委执政能力的高度来认识。目前,全县24个乡镇党委都完成了换届选举工作。这次乡镇党委班子的调整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公平、公正。县委按照《干部任用条例》和上级有关文件的精神,按照“坚持大稳定、小调整、尽力控制调整面”的原则进行调整,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同一乡镇党政正职不同时变动;乡镇书记原则上从乡镇长中转位;并报提任为乡镇长的人选必须考核为优秀的乡镇党委副书记或科级干部,其中一部分为在重点项目建设工作表现突出的干部。二次调整共提拔11名副科干部任乡镇长人选,有9名党委委员转任为分管计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有20名原党委副书记因身体或其他原因转任委员或免去职务。整个调整工作做到了程序和环节一步不缺,履行程序和环节一步不错,严格按照制订的原则办事。二是广泛征求乡镇党委和县分管部门的意见。在党委副职和委员的调整中,首先征求了乡镇党委的意见,由组织部门与党委书记交换意见,尤其是分管计生工作的副书记按照乡镇党委进行调整,分管综治、计生工作的副书记、纪委书记均征求县主管部门的意见,其它党委委员也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部分人员的调整进行了多次沟通协商,因此,这次调整各方面都比较满意,进一步调动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班子的整体功能得到增强,这次防灾抗灾工作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抗灾救灾是一场严峻的考验,但它毕竟是暂时的、阶段性的考验,而灾后重建工作则是长期性的、更为严峻的考验。前者是暴雨对我们的考验,而后者是人民对我们的考验,是全社会对我们执政能力的考验。特别是现在,新班子产生了,救灾工作做得怎样,是对新一届乡镇党委的严峻考验。下一步,我们还要对村级党组织和乡镇人大、政府进行换届,对县直单位领导干部进行调整。县委的态度非常明确,就是要以政绩看干部,以群众公认看干部,救灾工作不力,不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组织就不能把你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即使是上去了的,也要坚决撤换下来。
二、要突出重点
刚才,*代县长对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工作作了全面部署,措施具体,政策明了,说得很到位了。下面,我再强调三点:
1、最紧迫的是要把灾民安置好。目前,相当部分灾民属临时应急安置,其潜在的问题,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将会凸现。因此,从现在起,就要把受灾群众迁移安置、倒房重建作为工作重点,从临时应急抗灾状态,立即转移到确保生活稳定上来,围绕“七有”目标,着力改善受灾群众的生活状况。除了*代县长强调的“居有所、吃有粮、穿有衣、病有医”外,还要“饮有清洁水”,大水之后,水中污物增多、水质下降,一定要加强水源检测、消毒、净化,确保饮用水安全。“用要有生活必备品”,各乡镇、各部门要深入安置区,仔细查看安置灾民是否具备生活必需品,对缺乏生活必需品的,要及时帮助购买发放。“人心稳定有安全感”,公安部门和乡镇都要加强社会面监控,切实维护灾区的社会稳定。同时,要继续加强地质灾害点的监测、巡查和小水库的防守,人员不撤,力量不减,加强防范,扎实做好紧急除险的准备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最重要的是要把毁坏的家园重建好。*代县长对重建家园作了较明确的要求。这里,我强调三条原则:一是坚持着眼长远的原则。对倒塌或危房不能就地拆、就地建。要定点规划,定在什么地方、什么地点要着手做好规划。重建家园要坚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相结合、与“造福工程”相结合。二是坚持能快则快的原则。省、市本文来自文秘之音网,在百度中可以直接搜索到网络站已明确要求,必须确保在国庆前建好第一层,而不是争取的问题。我们一定要把百姓受苦的时间缩短,能尽早建好最好,确保在国庆前应该建好的房子全部能建好。这也是对各级班子的考验,要急灾民之所急,想灾民之所想,主动服务。三是坚持一切从优的原则。从供地、供材开始,把这些优惠政策公开化,明算帐,不要暗补,要明补、明说。很简单的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没有这种思想,没有这个认识,就会出乱子。比如,大家都建房,砖等建材供应工作没有做好,就会出现乱涨价等问题。
3、最关键的是要把救灾与发展的关系结合好。任何时候都要抓住紧紧抓住第一要务,这是中央明确的要求,也是一条根本的经验。我们要解决现在面临的问题,包括对我们灾后造成的损失,不抓发展不行。从方法上讲,什么办法最能凝聚人心?就是发展,包括灾区的干部群众来讲也是如此。重建家园、恢复生产本身就是抓发展,防灾救灾也是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所以要把救灾与发展结合起来。一是迅速做好企业复产工作。特别县属企业要针对受灾轻重,因地制宜,补回欠产。受灾严重的要抓好设备检修,尽快恢复生产;受灾较轻的,要确保完成任务;没有受灾的要调整计划,开足马力,加班加点,以超补欠。特别要提醒的是煤矿企业,要对煤矿的安全进行全面检查,由专家鉴定,确认没有危险后,才能恢复生产。今后井下人员的撤离要建立制度,明确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要撤离。如果这次自然灾害不撤离井下人员,许多地方停电,还有溜方,就将导致煤矿安全问题,在灾害那么多而那么广的情况下,我们就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救。今后即使煤矿已恢复生产了,也要注意一系列的安全生产程序。二是全力抓好项目开发。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要体现在招商引资上,体现在“双百”项目竞赛上,体现在工业用地的征用和标准厂房的建设上,体现在乡镇工业集中区的启动上,体现在各项经济指标的又快又好上。今天上午我们在莲花工业园区、坎市工业集中区、龙潭和正通工业园同时为10家投资上千万元的项目举行开工奠基仪式,目的就是要为项目带动战略深入实施再造声势,再动员。在抓好灾后重建、生产自救的同时,仍然要继续把项目开发、招商引资工作作为“一号工程”来抓,以发展来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现在乡镇党委换届工作已结束,下一步县委、县政府就发展“飞地工业”、做大工业园区的问题,进行专门作了研究,制定具体任务,并要下达“军令状”,实行“一票否决”。三是要广开门路,促进增产增收。①要以劳养农,组织劳务转移。劳动、农业等相关部门要拓宽输出渠道,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发挥劳务转移组织、中介服务组织的作用,着力提高劳动力的就业率。②要以工补农。要积极鼓励县属企业特别是“公司+农户”式的企业,要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及时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出口创汇。在建项目要加快建设进度,早日开工建设,扩大就业容量。总之,用发展凝聚人心,用发展促进救灾工作。
三、要形成合力
抗洪救灾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关系到民心安定和社会稳定。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卢展书记“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筹合力、统筹安排”的指示精神,切实加强领导,通力协作,严明纪律,统筹兼顾。
一是要加强领导,统一指挥调度。做任何工作都离不开领导的重视,俗话说“老大难,老大难,老大一出什么事情就不难”。一是要成立机构。县委、县政府将成立重建工作领导小组,抽调工作人员,固定办公场所,近几天就要运作起来。二是要实行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制度。县五套班子领导成员要根据自己分管和联系的工作负起责任,各部门、各单位、各乡镇要各司其职,认真布置,周密安排,狠抓落实。三是实行领导负责制。县五套班子领导成员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党员干部包户,机关联系单位也实行一帮一,结对子,不完成任务不脱钩不收兵。特别是重灾乡镇要进一步明确村组干部的工作职责,敢于管理、善于管理,确保生产救灾的各项政策、措施全面落实。
二是要各司其职,齐心协力救灾。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不是哪个部门的事,重建家园决不是民政部门一家的事,恢复生产也决不是交通部门、农业部门,水利部门等部门的事,是大家的事。一是要密切配合。县直各部门要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责,各司其职,对每一项救灾工作都要制定细化方案,明确分工,明晰责任,确保事事有人抓,样样有人管,形成一个上下结本文来自文秘之音网,在百度中可以直接搜索到网络站合、全覆盖的责任体系。二是要加强指导、协调和服务。县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组织干部职工迅速深入到挂钩乡镇、联系企业,深入到灾区,了解灾情,送去温暖,解决灾区的衣、食、住、行、医等具体问题。三是要加大宣传。宣传部门要发挥新闻舆论的重要作用,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广泛发动全社会支持灾区建设,大灾之后促大变。
三是要严明纪律,落实救灾措施。救灾就是救命。非常时期、艰巨任务不仅要求我们自觉担负起救灾职责,更要求我们严明纪律,努力构筑思想、组织、责任三道堤防,确保各项救灾措施的落实。一要强化自我约束。在救灾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安全至上,工作再累,也不能疏忽大意,日子再难,都不能违反救灾工作纪律,以硬的作风、铁的纪律确保各项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二要严肃工作纪律。严格工作纪律,是我们干好工作的行动指南和具体要求,必须不折不扣地进行。在落实措施中,一定要讲究工作方法,群众看的不仅仅是多和少,更重要的是公平与公正。我们干部一定要端平一碗水。衡量你们工作有没有做到位,就看有没有人告状,这也是对各级政府的要求。什么情况会出现告状?最突出的两种情况:一是不公平,救灾物资、救灾款该不该分,同样的情况是不是同样对待。如果你分得不一样,群众就会告状。建房的位置在什么地方,是不是亲戚、关系好的先占好的位置等等,有很多细节。二是在钱物问题上干部手脚不干净。希望在救灾过程中不要在这方面出问题。历次救灾都出现过这个问题。这会损害我们的形象。所以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把灾情核实准,把群众关心的事做好。三要切实加强监管。各级各相关部门要设立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有报必查,有案必办。对违反救灾工作纪律的各种行为一经查实,严惩不怠,不仅追究当事人和分管领导的责任,更要从严追究所在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工作失察、管理不严等领导责任,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灾后恢复重建情况的报告】推荐阅读:
镇灾后恢复重建和灾民新村建设情况汇报材料05-22
镇灾后民房恢复重建工作汇报11-04
中央管理企业灾后恢复重建贷款贴息资金管理办法(财企〔2009〕154号)11-04
阿都乡抗灾救灾和恢复重建情况汇报10-24
住房恢复重建09-08
恢复与重建技术05-29
武陟书院恢复重建09-08
的意见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行政争议09-20
灾后重建工作推进情况的汇报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