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恢复重建

2024-09-08

住房恢复重建(精选9篇)

住房恢复重建 篇1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频发, 重特大自然灾害几乎每年都发生, 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生活秩序。目前, 我国多元化新型灾害救助 (灾害政府救济、灾害商业性保险、灾害社会援助与自我积累保障) 尚未健全;政府救济仍是重要途径。

法律应给予受灾人员基本生活的制度保障。在2010年, 我国制定颁布了《自然灾害救助条例》, 灾民住房恢复重建的行政救助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1 住房重建的救助条件

1.1 住房重建的被救助人

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 包括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行政相对人, 是指行政管理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 即行政主体行政行为影响其权益的个人、组织。本文认为, 住房重建的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包括行政确认主体、行政救助主体和行政相对人即被救助人。住房重建的被救助人 (也可称行政救助重建住房相对人) 是指, 符合法律规定的救助条件、能资格参与形成住房重建行政救助法律权利义务关系, 享有救助权利、承担相应义务的个人、组织。

1.2 住房重建的救助条件

参与形成住房重建的行政法律权利义务关系的公民, 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救助条件也即是被救助人资格。本文认为, 住房重建的救助条件主要有三个条件:住房损害原因要件、家庭成员生活居住困窘要件、家庭成员改善生活状况的能力要件。住房损害原因要件是住房损害为自然灾害造成。家庭成员生活居住困窘要件是家庭成员现无以供长期居住的房屋。家庭成员无力改善生活状况的能力要件是家庭成员抗击灾害、改善生活状况的能力弱。

1.2.1 住房损害———自然灾害的灾情险情造成公民房屋的生活使用价值丧失

(1) 住房损害。自然灾害导致住房损害, 房屋倒塌毁灭 (含濒于崩溃、倒毁) 、不可修复需拆除的危房, 或虽然房屋没有损毁但自然灾害险情威胁居住人的财产和生命安全、需避险搬迁, 不宜居住生活。住房损害表现为毁损灭失、或危房、或避险搬迁等情形, 房屋使用价值丧失是关键。在灾害过程结束后, 灾害防治主管部门及时、主动给予认定, 出具房屋鉴定结论。

(2) 产权登记与住房损害的关系。

房屋管理机关对房屋的登记, 是对房屋产权归属与某人的客观事实给予确认。房产证、土地证有利于判断毁损房屋为谁所有。

损害住房是否要被房屋管理机关产权确认登记?本文认为, 救助重建住房要求损害的房屋办理了房产证、土地证, 是不恰当的。房产证、土地证的缺失, 不应成为住房救助的硬性规定。救助恢复重建住房的前提是住房损害、房屋价值毁损, 它的目的是保障受灾人的居住环境, 不是对房屋损害的赔偿。房屋的物权不能等同房屋登记。除建筑房屋的行为有严重违法、不可补正外, 法律对竣工的居住工程应当赋予不动产法律地位、法律给予保护、赋予对财产人法律物权。生活中, 房屋的存在在先, 登记确认行为在后, 它们不同步。

1.2.2 家庭成员生活居住困窘———家庭成员现无以供长期居住的房屋

(1) 家庭成员无房居住。自然灾害造成居民住房屋损害, 致使家庭成员丧失居住房屋。灾害发生后, 家庭成员没有供长期生活居住的房屋, 陷于生活困窘。

(2) 住房救助范围是以“户”为单位。

住房救助法律关系中, “户”应为法律家庭。这样解释, 符合行政法中行政相对人的概念。行政相对人是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影响其权益的个人或组织。住房恢复重建政策, 以家庭为对象, 符合家庭生活成员的意愿, 有利于生活团体的和谐稳定与发展。

1.2.3 家庭成员无力改善生活状况的能力———居民的财力难以承担住房重建

由于我国国情, 政府合社会救助财力有限, 不能实行全民住房保障。国家采取根据救助对象的财力给予不同方式的救助、不同的给予。在住房救助中, 既要重点帮扶困难户, 又要给力自救户。对无经济能力、经济能力较弱的户 (特困户、五保户、农村特困户、低保户) , 在给予政策优惠的同时应给予资金补助, 给予国家保障。

2 住房重建救助资格的行政确认

2.1 住房重建救助资格的行政确认概念

行政确认是指行政主体依法对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法律关系或有关法律事实进行甑别, 给予确定、认可、证明 (或者否定) 并予以宣告的具体行政行为。本文认为, 住房重建救助资格的确认属于行政确认的范畴。住房重建救助资格的行政确认, 是指住房重建救助行政主体甑别住房重建被救助主体的居住困窘及财力弱等事实, 审定受灾人是否具备住房重建被救助法律条件, 从而确定登记相对人受助资格并予以宣告的行政行为。

2.2 住房重建救助资格的行政确认主体

现行法定的行政确认主体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住房重建救助资格的行政确认主体是由法律法规授权赋予确认权限的行政管理机构作出。《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第三条规定,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救助相关工作。

自然灾害防治主管部门作出的险情确认, 不能代替居民的居住困窘和重建房屋的经济财产承担能力等住房重建救助条件的鉴别和认定。住房重建救助资格的行政确认主体不应由受灾地的县级民政部门和自然灾害防治主管部门共同承担。这样导致自然灾害的住房重建救助的行政确认行为为两个或多个行政行为, 易出现行政机关相互推诿和出现相互矛盾的确认结果。这不利于救灾工作的简便、高效开展, 也不利于灾民的保障。

2.3 住房重建救助资格的行政确认程序

2.3.1 现行法规规定的确认程序

救助住房重建的法律确认程序为, 本人申请、村委评议、乡镇政府审核、县级民政部门审批。2010年《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第二十条:居民住房恢复重建补助对象由受灾人员本人申请或者由村民小组、居民小组提名。经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民主评议, 符合救助条件的, 在自然村、社区范围内公示;无异议或者经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民主评议异议不成立的, 由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将评议意见和有关材料提交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核, 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等部门审批。

2.3.2 个人建议的确认程序

(1) 确认程序。住房重建救助资格的确认程序应当符合正当程序要求。正当程序原则的基本含义是行政机关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益的行政行为, 必须遵循正当法律程序, 包括事先告知相对人, 向相对人说明行为的根据、理由, 听取相对人的陈述、申辩, 事后为相对人提供相应的救济。救助住房重建的确认应遵循正当程序原则。本文认为, 住房重建救助资格的法律确认程序为:本人申请、民政部门组织村民、村委、乡镇政府等人员评议、评议结果公示与异议、县级民政部门审核确认。

(2) 评议。法律没有赋予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和乡镇政府自然灾害救助权限与职责, 村委会、乡镇不享有审核权力。《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第三条规定, 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民政等部门负责。《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第五条规定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等社会组织, 依法协助人民政府开展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由于村民、村委、乡镇政府等处在基层, 了解民众的生活、生产的实际情形。民政部门组织它们参与评议, 有利于救助工作的实效, 是对救助工作的保障, 确保民政部门职责履行的合法、有效。本文认为, 村民委员会审查、乡镇 (街道办事处) 人民政府审核, 不利于职责的厘清, 不利于居民利益的保障。当出现对审定结果有异议时, 是以村民委员会、还是以乡镇 (街道办事处) 、还是以民政部门为行政主体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

(3) 评议结果公示与异议。行政机关作出任何行政行为, 特别是作出对行政相对人不利的行政行为, 必须听取相对人的陈述和申辩。确认行政行为的作出, 关系相对人的重大权益, 关系生存, 法律程序应给予保障, 评议结果进行公示, 并听取异议人的陈述和申辩。

3 住房恢复重建的行政给付

3.1 住房恢复重建的行政给付主体

住房恢复重建的行政给付主体为受灾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因为:在我国灾害救助法律体系中, 住房恢复重建的法定职责是由受灾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承担的, 住房恢复重建的审核及设施方案的确定由县级人民政府作出, 住房恢复重建的责任由县级人民政府承担。

《灾区民房恢复重建管理工作规程》规定, 民政部门负责牵头协调灾区民房恢复重建工作, 并确定专人负责恢复重建项目的汇总、编制、上报、审批、协调和管理工作。本文认为, 不能将民政部的该规定理解为是对民政部门为住房重建救助行政主体的授权。在住房重建救助给付的内容涉及土地、房屋建筑、规划、民政、税务、金融等工作部门。民政部门对土地供给、税费减免、金融扶持等不享有管理权限, 无权作出给付决定。因此, 民政部门不是住房重建的行政给付主体。民政部门发放住房补助是具体实现行政主体县级政府的救助给付义务。

3.2 特定灾民房屋恢复重建实施方案

特定灾民房屋恢复重建实施方案为救助行政行为的内容。受灾地县级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以及辖区乡镇政府应当主动履行职责、实施方案确定的内容。该行为, 具有约束力。不得因领导人、具体承办人的变化而给云否认、不予执行;使灾民房屋恢复重建实施方案的执行受阻碍。同时, 法律应给予相对人救济权利, 给予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救济保障。

3.3 住房恢复重建的行政给付对象

住房恢复重建行政救助, 通过提供物质帮助或类似于物质帮助的帮助公民恢复重建住房, 以更好地维持、促进生存或生产。行政救助对政府来说是一种责任, 对公民则是一种权利。为了帮助灾民房屋恢复重建, 赋予相应的帮助性权益、给予居民住房恢复重建优惠政策。

住房恢复重建的给付涉及:资金补助、税费减免、信贷扶持、土地政策等。为保障灾民利益, 我国法律规定了救助款物无偿使用制度。《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第二十四条:自然灾害救助款物专款 (物) 专用, 无偿使用。”

但, 优惠政策涉及减免权限与权力的分配。县级政府的权限实行这些优惠是有限的, 如税收的减免。税收的减免事由由法规给予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第六条、第七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八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暂行条例》第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条例》第五条、第六条, 等。同时也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 擅自作出的减税、免税决定。

3.4 县与乡镇签订住房恢复重建责任书

《灾区民房恢复重建管理工作规程》规定, 由县级人民政府与乡镇人民政府签订责任书, 统一组织施工的, 由乡镇人民政府和承建方及集中建房对象签订重建协议。本文认为, 县级人民政府与乡镇人民政府签订责任书, 其法律行为属性为行政委托法律行为。乡镇人民政府受县级人民政府委托, 代为实施住房恢复重建。乡镇人民政府不得将住房恢复重建的责任转给村委会或居委会。乡镇人民政府的行为法律责任, 应为县级人民政府。

乡镇人民政府与承建方签订重建协议, 在法律性质上, 该协议的内容属于施工合同范畴, 主要为工程质量与工程造价及款项的支付。乡镇人民政府与集中建房户签订重建协议的内容多为安置内容, 主要为安置房的分配与房屋价款。住房重建应由住房所有者直接与企业联系按市场规律办。这也有利于保障灾民住房的救助权益和建筑房屋的所有权益, 以及建筑市场的健康运行。

参考文献

[1]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160.

[2]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72.

[3]应松年.行政法学新论[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1998:290.

住房恢复重建 篇2

各位同仁:今天召集大家一起开这个会议,主要是就今年我县灾后倒损住房恢复重建和冬春救助有关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下面我讲三个方面。

一、今年全县的灾情。

由于今年国家自然灾害报送管理系统升级,报灾延伸到了乡镇一级。4月

22日我们进行了一次乡镇灾害信息员培训。但从全年的灾情报送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个别人对灾害指标理解不够,二是报送数据还有逻辑上的错误,我在系统上都进行了更正调整。据统计,今年全县遭受了“3.21”风雹灾、“4.17”风雹灾、“5.8”洪

涝、6.16洪涝四次较大的自然灾害,总计受灾人口

26万余人次、因灾死亡

1人、因灾伤病

21人;农作物受灾面积

1.43万公顷、其中绝收面积

0.61万公顷;因灾倒塌农房

232户

715

间、严重损坏农房

184

506

间;直接经济损失达

2.28亿元。综上所述,今年是自

2009

年来受灾最严重,倒损房屋最多,损失最在的一年。灾害发生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民政局也积极采取措施争取上级民政部门的大力支持,目前已争取上级下达救灾资金

390万元,已发放救灾应急资金

240万人,有14597人将得到有效救助,另

150万元将作为灾后倒损住房恢复重建资金,待灾后重建完工后下拔。

二、灾后倒损住房恢复重建。

灾后住房重建是每年一个常规性的也是民政救灾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今年我县倒损房屋是

2009

年以来最严重的一年,灾后住房恢复重建任务也较重,目前从摸底的情况看,有

15个乡镇上报的灾后重建台账。为了更好地做好今年灾后倒损住房恢复重建工作,经请示局领导并研究,制定了《桂阳县

2016

年因灾倒损农村居民住房恢复重建救助实施方案》。在此就今年的灾后倒损住房恢复重建工作强调几点。

(一)严格把好对象关。灾后倒损住房恢复重建的救助对象是因自然灾害造成农村住房倒塌或主体结构损坏致使房屋无法居住的困难农户。各有关乡镇会要进一步地核实,从已经上报的对象中进行排查,将符合灾后重建条件并已动工兴建的对象重新审查后,于

11月

5日前将审核的灾后重建补助金对象报救灾股。

(二)严格按程序申报。每户灾后倒损住房恢复重建对象的申报按下列程序进行本人申请。因灾倒损住房的受灾人员本人向村民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注明家庭基本情况、灾害损失情况、因灾住房倒损情况和需要解决的困难;本人因特殊原因不能申请的,由村民小组提名。

民主评议。由村民委员会成员、村民代表、受灾人员代表共同组成的民主评议小组,根据灾害损失情况、受灾人员家庭经济状况、受灾人员书面申请内容或提名内容,对受灾人员因灾住房—135—倒损、需重建情况及其自救能力进行民主评议。

张榜公示。经民主评议,符合救助条件的,在自然村范围内公示;无异议或者经村民委员会民主评议异议不成立的,由村民委员会将评议意见和有关材料提交乡镇审核。

乡镇审核。接到村民委员会提交的评议结果后,乡镇及时组织人员对本区域因灾倒损房屋情况进行调查核实,并根据核查结果,对住房倒损受灾人员按照分类施救、重点救助的原则,确定救助对象,将有关情况上报县民政局。

民政审批。县民政局接到乡镇上报后,组织专门人员进行抽查核实,并根据评估分析结果,进行审批。

资金管理。灾后倒损住房重建补助资金由财政专户管理,各乡镇(街道)审核验收,出具统一的救助名单和验收报告后上交民政局,我局在认真审核后按实施方案关于补助标准有关规定落实到户的补助资金,通过一卡通直接到户。

(三)规范档案管理。各乡镇(街道)民政办要进一步规范灾后重建档案管理,建立重建户纸质档案,实行档案十要件管理。

公文类(2

要件):倒房重建实施方案、补助资金下拨文件。资料类(6

要件)灾民住房重建协议书、倒房户因灾倒损房屋恢复重建申请审批表、户主身份证和户口簿复印件复印件、民主评议记录、张榜公示资料、补助款发放花名册;照片类(2

要件):倒房户倒房照片、新建房屋照片。

(四)认真组织实施。灾后农房重建责任主体为各乡镇(街—136—道)人民政府,民政局负责牵头协调,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整合力量,同心协力做好灾后重建工作。对灾民建房涉及到的收费项目,乡镇(街道)人民政府要积极协调,尽量减轻群众建房压力。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本地区因灾倒损民房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和督查,将监督管理贯穿恢复重建工作的整个过程,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抓好建设过程中的质量监控,杜绝豆腐渣工程,确保实事办实,好事办好,全力保障重建工作顺利开展。乡镇(街道)对灾后住房重建对象验收要做到100%入户,确保灾后农房重建救助资金准确发放。

三、冬春救助工作根据××省民政厅《关于做好受灾群众今冬明春基本生活救助工作的通知》(湘民函[2016]75

号)等文件精神,为确保我县受灾困难群众冬春期间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全县已从九月下旬开始进行了登记造册,现还有部分乡镇没有报台账,请有关乡镇抓紧时间做好需救助情况调查摸底工作。今天在这里着重是安排部署今冬明春受灾困难群众的冬春救助工作。明年春节是元月

日,虽然还有整整

个月时间,但从往年和历次资金发放情况看,从摸底到成功发放要延续两三个月的时间才能把资金下拔到户,所以今年我们要提前部署,争取能够在上级下达资金后能够及时发放。冬春救助和灾害应急救助及灾后住房恢复重建救助一样,都是要从把握好救助对象、严格申报程序、认真组织实施等几个方面去做工作。

—137—(一)救灾对象的确定。冬春救助对象主要是

2016

年受灾的困难群众:因灾倒损住房、缺口粮、需衣被、需取暖救助的分散供养五保户、低保户、残疾人困难家庭、重点优抚对象、其他困难户等。

(二)救助申报的程序。在核准救助对象和救助标准时,要严格按照“户报、村评、镇审、县定”的程序进行。村(社区)要按照四公开一监督(政策公开、对象公开、数量公开、标准公开,广泛接受监督)救灾工作要求来开展,将冬春救助公开作为政务(村务)公开、推进民主管理的重要内容来抓。严格落实“三榜公示”制度,即确定救助对象一榜公示,确定救助数量二榜公示,发放资金三榜公示并保存相关资料备查。对于群众有异议的,要认真组织复核,确实不符合救助条件或救助标准不适当的,要及时更正并做好解释说明工作;对老弱病残、鳏寡孤独、重点优抚对象、低保户等特殊群体要给予适当倾斜。确保受灾困难群众平安过冬,愉快过节。

(三)冬春救助的标准。冬春救助主要以口粮、衣被、取暖三项对受灾困难群众生活实施救助。同时,要坚持分类救助、重点救助的原则,按照受灾人员困难类型、救助需求种类和数量、需救助时段进行分类汇总,突出救助重点,优先考虑倒房重建户和受灾的散居五保户、低保户、困难残疾人家庭、重点优抚对象等特殊困难人员的救助,最大限度发挥救灾资金的使用效益。资金救助标准因目前省市县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我们要—138—按需政府救助的困难群众的家庭人口、灾害损失程度、经济状况等几个方面的因素进行测算。

(四)认真组织实施。一是要加强领导,落实工作职责。各乡镇(街道)要站在保民生、解民忧、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以镇联系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包村干部亲自抓,村(社区)干部具体抓的工作格局,落实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责任,细化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二是严格工作程序,强化公开透明。在核查确定救助对象时,分类登记造册、完善电子台帐和相关表册。三是

强化工作责任,做好总结评估。各乡镇(街道)民政办要严格工作纪律,落实工作职责,确保冬春救助工作能按期落实到位。冬春救助工作结束后,乡镇(街道)民政办要做好冬春救助工作绩效评估,认真总结经验,分析不足,查摆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意见。四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各乡镇(街道)民政办要加强对冬春救助工作信息公开力度,广泛宣传受灾困难群众冬春生活救助政策,切实提高冬春救助工作的公开透明度,广泛接受全社会监督,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同时,要及时研究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为受灾困难群众冬春生活救助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五是加大督查力度,确保工作实效。冬春救助是一项民生工程,是党和政府对受灾困难群众关心的一项制度性工作。各乡镇(街道)民政办要对各村(社区)冬春救助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对重视不够,工作不力,未按程序操作,优亲厚友、搞平均分配、损害群众利益或构成渎职失职的,将严格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五)准确及时发放。符合救助条件已纳入救助台账的人员,要对其采集的信息进行核对,做到户主姓名、地址、身份证号码、农户代码与发放账号五统一,真正做到一次发放成功。

住房恢复重建 篇3

根据《指导意见》, 国务院成立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组, 协调有关部门大力支持, 密切配合, 及时帮助解决灾后恢复重建中的有关问题。鉴于玉树地震受灾地区的特殊困难, 灾后恢复重建所需资金以中央财政安排为主, 同时采取更加优惠的税收、金融、土地、环保、就业、扶贫等政策措施, 统筹使用社会各界捐赠资金。青海省、四川省要克服困难, 适当集中财力用于恢复重建。

上述文件明确了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 要求把恢复重建城乡居民住房摆在突出和优先的位置, 先行开展农村住房恢复重建。

《指导意见》指出, 要尽快完成房屋及建筑物受损程度鉴定, 明确维修加固和重建任务;对可以修复的, 要抓紧开展维修加固;对需要重建的, 要尊重群众意愿, 选择适宜的重建形式和建筑样式。

《指导意见》要求抓紧规划设计, 合理确定抗震设防标准和技术规范:建设选址要避开重大灾害隐患地带;农牧区居民住房的恢复重建, 要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相结合, 统筹规划牧民定居点, 提供多样化设计样式, 加强施工技术指导, 改进建筑结构, 提高建筑质量;城镇居民住房的恢复重建, 要制定好城镇总体规划, 优化空间布局, 完善配套设施, 推动适用新型建筑材料和建造技术的应用。

《指导意见》提出优先安排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恢复重建, 严格执行强制性建设标准规范, “把学校、医院建成最安全、最牢固、群众最放心的建筑”。

在基础设施方面, 上述文件要求重点恢复重建主要干线公路、农村公路、民航、邮政设施;恢复重建公众通信网, 提高应急通信、运输通信保障能力;在全面恢复当地供电能力的基础上, 尽快开展与电网主网互联工程的前期工作, 推动地热、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 提高能源综合保障能力;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和安全饮水工程恢复重建;加快市政公用设施恢复重建, 增强供水、排水能力, 配套建设污水、垃圾处理设施。

《指导意见》还要求加快恢复市场服务体系基本功能, 保障灾区群众基本生活需要, 提高市场供应能力:恢复重建集贸市场、商业网点和生产资料交易市场, 以及粮油储运设施;加快重建金融机构基层网络, 全面恢复金融服务功能。

住房恢复重建 篇4

日期: 2006年10月02日

为规范因灾倒塌农村居民住房的恢复重建工作,帮助灾区倒房户恢复住房,重建家园,改善居住条件,促进灾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根据国家民政部《灾区民房恢复重建管理工作规程》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规程。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为民解困”的民政工作宗旨,坚持“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的救灾工作方针,建立健全责任明确,管理规范的灾民倒房恢复重建工作机制。

(二)灾区倒房恢复重建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自力更生,社会互助,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以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为目标,认真落实恢复重建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

2.坚持因地制宜,统一规划,近期恢复和远期减灾相结合的原则,提高房屋抗御灾害的能力。既要有高的起点,又要经济、安全、适用,充分考虑当地经济水平和群众的承受能力。

3.坚持分散建房和集中建房相结合的原则,把灾民建房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以节约土地,优化环境,方便群众的生产生活为出发点,把灾后恢复和发展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

二、倒房户的核定、统计

灾区农村居民住房恢复重建是指因自然灾害造成灾区群众住房倒塌或严重损坏需要重新建设和修缮的过程。

倒房户的核定:倒房户是指因灾导致居住用房屋两面墙壁坍塌,或房顶坍塌,或房屋结构出现严重裂痕、倾斜,濒于崩溃、倒毁,必须进行拆除重建的房屋。倒房户一般分为四种类型,即房屋全倒塌户、房屋部分倒塌户、严重危房户和房屋严重损坏必须修复户。

倒房户的统计,一次灾害过程结束后,县级民政部门应在15个工作日内,会同乡(镇)开展调查,逐户拍摄户主与倒损房屋的照片,填写《倒房户情况统计及恢复重建审批表》,建立台帐及相关资料档案,并汇总本行政区域内的倒房情况,填写《倒房户汇总情况及恢复重建规划统计表》。凡已建了新房,其原旧房倒塌

且无人居住的,不作为倒房户统计。

三、建房对象的分类、申报

倒房恢复重建对象分为:救济户、扶持户和自救户三个类别。

救济户,是指因灾造成倒房无自救能力的五保户、农村特困户和重点优抚对象家庭。

扶持户,是指因灾造成倒房但有一定自救能力的农户。

自救户,是指因灾造成倒房完全有自救能力的农户。

倒房户建房的申报程序:1.由本人(户主)申请;2.村民代表会议评议;3.乡(镇)政府审核; 4.县级民政部门审定,并在一次灾害过程结束后的30个工作日内,上报《倒房户汇总情况及恢复重建规划统计表》(附表2),连同恢复重建工作方案报市级民政部门。市级民政部门汇总后报省民政厅备案。必要时,上级民政部门应对倒房比较集中的乡(镇)、村进行重点核查、评估。

四、重建规划与建房审批

倒房恢复重建要本着“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先重后轻、先急后缓”的原则,科学选址,合理规划,以分散建房为主,集中建房为辅,分类逐级审批。

(一)按照有利于防灾减灾的要求,搞好重建选址和规划工作。平原和丘陵地区要避开洪水和风雹走向,山区要防范山洪、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圩区分洪区和易发洪涝的低洼地区要提高宅基地,最好建二层楼房。重建房屋一般应为砖混结构。严禁在行洪道建房。

(二)集中建房规划要一步到位。在规划时要特别注意搞好水、电、路、绿化、卫生、社区服务场所等基础设施的设计,为今后逐步完善、发展打好基础。按规划建房要量力而行,有困难的地方可分步实施,在受灾当年入冬前先盖好一层,确保有房住,后续建设待灾区经济恢复发展后由群众自行逐步完成。

(三)重建房屋面积按建房对象的不同和家庭人口的数量确定。对救济户,在保证其够住的前提下,建房的面积不宜过大。

(四)倒房户恢复重建住房,在填写《倒房户情况统计及恢复重建审批表》的基础上,由村委会组织评议并签署意见,经乡(镇)政府审核,报县级民政部门审批。

(五)集中建房必须在10户以上,由乡(镇)政府填写《灾区恢复重建项目审批表》,并附上这些倒房户经县级民政部门审批同意的《倒房户情况统计及恢复重建审批表》,经县级国土、规划、民政等部门审核,报县级人民政府审批。

(六)分散建房和集中建房都要建立资料档案。房屋建成后,分散建房的要嵌挂“灾民建房”统一标识(待民政部统一设计)。集中建房的要将建房整个过

程以文字、图片或录像等形式予以记载存档,同时,在建房地点设立明显碑牌标志。

五、资金筹集和补助标准

(一)建房资金应多渠道筹集。以建房户自筹为主,辅之以政府救助、政策减免、保险理赔、银行贷款、社会捐赠、结对帮扶等措施。

(二)建房补助标准应当根据各级政府财力、倒房数量、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群众承受能力等因素综合确定。不宜太高,也不宜过低。集中建房与分散建房的补助标准应基本一致。建房补助资金的使用要突出重点,不得平均分配。具体到户补助标准,应按建房对象的类别和建房的面积制定。救济户是恢复重建的重点对象,在政府救助、社会捐助、结对帮扶方面要给予重点倾斜;扶持户由政府和社会根据其自救能力情况,给予一定的资金或物资帮助;自救户主要依靠自身的能力开展恢复重建,除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外,原则上不给予资金或物资扶助。

(三)严格建房资金管理。建房资金由县级民政部门统一管理,坚持专款专用,不得挪作它用。建房对象和补助标准确定后,由县级民政部门发放统一格式的恢复重建补助证。补助资金额度要一次性落实到户,根据建房进度分期发放。发放资金除登记上证外,还要制作由被补助对象签名、盖章的花名册一式两份,一份留乡(镇)存档,一份报县级民政部门备案。因灾倒房分散供养的五保户原则上不安排重建,由乡(镇)敬老院接收安置,其相应的建房补助资金由县级民政部门拨给接收安置的敬老院。

六、优惠政策

灾区民房恢复重建,要制定专项优惠政策,减免相关税费。包括:耕地占用税、土地划拨费、土地管理费、宅基地使用费、农业重点开发建设资金、建筑企业的建安营业税、建筑管理费、基础设施配套费、工商税、村镇规划选址意见书工本费、村镇工程建设许可证工本费、土地使用证费、育林基金、木材砍伐审批手续费等。凡灾民建房涉及到的收费项目,要做到能减则减,能免则免,尽量做到少收费、零收费。

七、组织实施

(一)成立组织机构。倒房恢复重建应成立领导工作机构,由县级政府主管领导负责,民政、财政、发改委、国土、水利、建设、扶贫、林业、工商、税务、审计、监察、技术监督等部门组成,负责对重建工作中的规划、设计、资金筹集和分配使用、建材生产和供应、施工组织和工程质量检查验收等方面进行统一管理、协调和指导。民政部门负责牵头协调灾区民房恢复重建工作,并确定专人负责恢复重建项目的汇总、上报、审批、协调和管理工作。

(二)公示相关情况。对经村民代表会议评议、乡(镇)审核、县级民政部门审批确定的建房对象要在乡(镇)、村所在地张榜公布或通过媒体公示。公示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建房对象(户主)名单、家庭人口、倒塌房屋结构和面积、建房户类别、新建房屋面积、政策优惠、建房补助标准、补助金额和恢复重建工作时间要求等。

(三)上报重建方案。在核定灾民住房倒损情况、确定重建对象和制定重建规划的基础上,县、市民政部门要逐级上报恢复重建工作方案,内容包括倒损房屋的基本情况;重建规划(集中和分散建房户数及间数、面积、造价、位置等);资金筹措(总投入及来源);补助标准(最高标准、最低标准、平均标准);政策优惠;实施时间、竣工时限及验收安排;重建领导机构情况等。

(四)落实建房责任。灾区恢复重建工作,由县级人民政府与乡(镇)人民政府签订责任书。集中建房的,由乡(镇)政府和承建方及集中建房对象签订重建协议;分散建房的,由乡(镇)政府和建房对象签订重建协议。恢复重建工作实行项目管理,定时间、定任务、定资金、定责任,确保重建工作的落实。

(五)加强管理监督。恢复重建过程中,从各种建筑材料的准备到房屋竣工前的各个环节,都要按照设计要求严格进行质量检查和监督,切实加强质量管理,及时掌握恢复重建的进展情况,定期上报《灾区恢复重建进度统计表》(附表3)。房屋竣工后,县级民政部门要会同城建等有关部门对新建房屋进行质量验收,并会同财政、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对建房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审计。对挤占、挪用、贪污建房资金和物资等不法行为,一经查实,要严肃处理。重建工作结束后,要逐级上报工作总结。

本规程自下发之日起执行,由省民政厅负责解释。各市、县(市、区)可根据本规程,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住房恢复重建 篇5

会议听取了地震灾区代表对住房公积金系统受灾情况的汇报, 并围绕建立住房公积金系统互帮互助长效机制、灾后重建中的住房公积金特殊支持政策、应对突发事件的住房公积金风险分散机制和健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及住房公积金专项治理工作进展情况等进行了讨论。

会议认为, 灾情发生后,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及四川省建设厅等省市及时印发紧急通知, 要求灾区住房公积金管理系统尽快恢复业务办理, 并针对灾后可能出现的困难, 就方便重灾区职工提取住房公积金、企业单位缓交住房公积金、灾毁房屋贷款处理、尽快办理住房维修加固贷款等做出规定, 对住房公积金系统支持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灾区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奋力自救和互助, 一手抓抗震救灾, 一手抓正常业务开展, 积极克服困难, 坚守工作岗位, 热情为职工服务, 树立了住房公积金系统良好的社会形象;全国住房公积金系统伸出援助之手, 踊跃捐钱捐物, 为重灾区职工提取使用住房公积金开辟“绿色通道”, 体现了“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的团结互助精神。在短短一个月内,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两次召开全国性会议, 研究住房公积金系统支持灾后恢复重建政策和对口支援工作, 非常及时和必要, 有利于凝聚全国住房公积金系统的力量、信心和智慧, 共同战胜困难。

齐骥要求, 全国住房公积金系统一定要按照国家和各级政府的统一部署, 团结一致, 众志成城, 建立长效帮扶机制, 共同帮助灾区住房公积金系统克服困难, 帮助灾区住房公积金业务工作尽快恢复正常, 支援必备的办公设施, 开展人员培训和科技支持服务, 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为灾区职工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同时, 要结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需要, 抓紧研究相关政策和措施, 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 帮助受灾缴存职工重建家园, 为灾后重建、健全住房保障体系、解决中低收入职工家庭住房问题发挥作用。

住房恢复重建 篇6

地震发生以后, 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委派,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组织参加过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工作人员奔赴灾区一线与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村镇建设处的同志们共同参加地震灾后重建工作。参加灾后重建的同志们克服高原反应, 冒着烈日暴晒与冰雪大风等恶劣天气, 奋战在工作岗位上, 先后完成《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农牧区建设规划》、《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城乡住房建设规划》等多项重大规划, 完成禅古、甘达两示范村的地质灾害防治和施工放线等工作。本文着重分析在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农牧区建设中, 如何贯彻中央抗震救灾指挥部精神, 结合青海玉树的特殊自然条件、民族和文化差异以及具体规划建设困难等实际情况, 充分借鉴汶川地震灾后农村住房重建经验, 协调青海省三江源移民、游牧民定居、危房改造等重大问题, 统筹灾后重建与后续发展, 做到因地制宜、统筹协调、节约资源、降低成本, 以期对以后类似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的确定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关于玉树地震灾后重建工作及早规划、抓紧实施的指示精神, 有力有序有效地组织完成好灾后农牧民住房重建工作, 帮助灾区人民早日重建家园, 促进灾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技术援助组和青海省建设厅村镇建设处共同确定了此次农牧区住房恢复重建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 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玉树”的重大决策部署, 在青海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 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科学重建;坚持农牧民住房恢复重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江源生态移民、农村危房改造、奖励性住房和扶贫开发相结合;坚持政府组织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坚持新建与维修加固相结合。注重尊重群众意愿和满足现代生活需要, 注重防灾减灾和建设质量, 注重体现地方特色和保护传统民居风貌, 注重集约用地和节能环保, 注重调动灾区群众的主动性和动员社会各界力量, 确保农牧民住房恢复重建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通过政府支持、社会援助, 群众投工投劳、妥善解决灾区农牧民住房困难。在中央和兄弟省市的支持和帮助下, 有序开展农牧民住房重建工作, 确保灾区经济社会稳步发展, 建设更加美丽、更加富饶、更加和谐的社会主义新玉树。

(二) 基本原则

1. 突出重点, 民生优先。

以解决灾区群众住房问题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充分掌握农牧区住房灾损情况的基础上, 从灾区实际出发, 尊重民意, 加快推进农牧区住房重建, 优先解决倒塌和严重损毁造成无房可住群众的居住问题, 按照“农先于城”的要求, 农牧民住房重建要先于城镇居民住房, 让灾区居民尽快住上安全、经济、适用、省地的住房, 尽快恢复正常生活生产, 逐步提高灾区人居环境水平。

2. 统筹规划, 分类指导。

农牧区住房恢复重建要合理布局, 科学选址, 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农牧民住房重建利用生态移民、农村危房改造、农牧民定居、鼓励性建房等优惠政策, 实行政府补助、对口支援、社会帮扶、统建和自建相结合的方式, 满足农牧民不同生产生活方式的需求。

3. 科学重建, 分步实施。

坚持以原址重建和维修加固为主, 合理控制恢复重建成本。对于通过维修加固能够满足居住安全要求和抗震设防标准的, 原则上不得以行政等手段强行拆除重建;对于确需异地重建的, 应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统筹安排。在年度安排上优先考虑维修加固, 优先安排原址重建, 优先考虑灾区农牧民安全过冬问题, 逐步实现住房恢复重建目标。农牧民住房重建在尊重地域性、民族性和生产生活习惯的基础上, 坚持以原址重建为主, 异地重建为辅。在保证“一户一宅”前提下进行异地重建, 引导、鼓励有条件的农牧民在县城和建制镇异地重建。

4. 明确标准, 综合配套。

立足于满足农牧民基本居住和生活需求, 参照国家有关规划、设计、建设规范和标准规定, 科学合理地制定农牧民损毁住房分类处置标准和住房重建标准, 原址重建和维修加固的居住区要积极恢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异地新建的居住区要合理配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注重配建绿地和应急避难场所, 促进资源有效利用, 美化居住区环境。

5. 创新机制, 协作共建。

以灾区各级政府为主导、充分调动和发挥灾区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国家和青海省给予适当补助和特定优惠政策, 支持灾区农牧民住房恢复重建, 安排补助资金、协调土地供应及相关配套设施, 积极建立对口支援机制, 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 多渠道筹措恢复重建资金, 有计划、分步骤、高质量地推进农牧民居民住房的恢复重建工作。

二、重建目标的统筹考虑

由于玉树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条件比较特殊, 给灾后重建带来极大困难。主要有:一是建设施工难度大, 昼夜温差30摄氏度以上, 夹杂着大风、冰粒等恶劣天气, 使施工难度加大;二是有效建设时间短, 玉树地区有效施工时间每年仅有5月—9月份的5个月;三是施工人员难以适应当地高原反应, 给施工带来极大困难;四是建筑材料成本高, 由于建筑材料主要从西宁、兰州等地运往玉树, 致使建筑材料成本较高。技术援助组和青海省建设厅村镇建设处统筹考虑玉树地区重建施工难度, 结合中央及青海省要求, 确定了三年内基本完成农牧区住房的恢复重建总体目标, 让灾区农牧民住上安全、经济、适用、省地的住房, 实现灾区群众家家有房住, 使农牧民的住房安全性明显加强、设施配套水平明显提高、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三、恢复重建分类指导方式

在上述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重建目标的指导下, 技术援助组和青海省建设厅村镇建设处研究灾后房屋损失实际情况, 对受损房屋进行有效分类, 并确立处置方式, 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类型房屋进行分类指导。

(一) 受损房屋分类处置方式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地震破坏等级划分标准》的要求, 按“倒塌”、“严重破坏”和“中等破坏” (一般性破坏) 、“轻微破坏”, 以及“完好和基本完好”五个等级进行判别。根据不同等级的房屋破坏情况和房屋的不同结构类型, 按以下方式处置:

1. 重建

农房完全倒塌、或多数承重构件倒塌、或多数承重构件裂缝、部分明显裂缝、非承重构件严重破坏的, 在本次灾后住房调查评估中反映为“倒塌”、“严重破坏”的农房, 应重建或拆除重建。此外, 加固及修复费用预计超过新建费用50%以上的农房也应拆除重建。

2. 加固和维修

本次灾后农房调查评估中, 反映为“中等破坏” (一般性破坏) 的, 应进行加固和改造处置;反映为“轻微破坏”的, 应进行维修处置。在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并达到国家规定的抗震防灾指标后, 这两类受损农房方可继续使用。

3. 简单维护

农房承重构件完好、个别非承重构件轻微损坏、附属构件有不同程度破坏, 在本次灾后住房调查评估中反映为“完好”和“基本完好”的, 前者不需修理即可继续使用, 后者需进行必要维护处置方可继续使用。

(二) 恢复重建分类指导

1. 重建住房

农牧民房屋以原址重建为主, 异地重建为辅。原址重建的农牧民住房, 配有庭院配套的院墙、大门、厕所及其他辅助用房等。异地新建的选址应充分征求当地政府和农牧民意愿, 符合迁入地城镇规划、村庄规划的要求, 采取相对集中安置, 一般先后顺序应为:本村内、本乡镇内、本县内。引导、鼓励有条件的农牧民在县城和建制镇异地新建。对因灾造成的“三孤”人员 (孤儿、孤老、孤残) 和无房的散居五保对象不单独重建住房, 以县为单位, 将其纳入福利院、敬老院统建解决住房。

(1) 新建住房应当在符合防灾减灾要求的基础上, 坚持原址重建为主, 符合原址重建条件的, 应当按照城镇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的要求原址重建。房屋所有权人自行完成恢复重建的, 享受灾后农牧区住房恢复重建的优惠政策, 所在地政府应当鼓励支持并给予技术指导。

(2) 新建住房选址应当避开地震断裂带、生态脆弱和可能发生滑坡、泥石流等重大地质灾害的区域, 以及存在污染源、有害物质等各类环境敏感区域。

(3) 新建住房规划布局应当依据当地城镇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 注重土地容积率, 农牧民住房用地总量应当控制在现状总量之内, 严格执行一户一宅政策。

(4) 新建住房应当注重藏区建筑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的体现。地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区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范围内的住房重建, 应当同时满足相关的专项规划要求。

(5) 新建住房应当按照《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和修订后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国家规范和标准进行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 住房设计除必须满足抗震设防标准外, 还应同时满足紧急情况下人员安全疏散和撤离的需要, 住房建设要做到“小震不坏, 中震可修, 大震不倒”。农牧民住房重建, 应鼓励群众根据实际需要和自身财力状况, 选用《青海省村镇抗震住宅设计图集》进行建设。

(6) 新建住房应当立足于就地取材, 鼓励恢复重建住房充分利用倒塌或严重损毁住房拆除时回收的混凝土空心砖、石材等建筑材料, 以有效降低重建成本。住房设计应当注重成本低、施工人员易掌握的实用技术的推广, 建筑材料、构配件、设备的选择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基础上, 尽量选择当地相对充足和能够在当地生产的构配件。

(7) 新建住房应当大力推广“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技术, 努力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 尽量避免或减少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达到适用、安全、耐久、经济、环保的目标。

(8) 灾区各级政府要组织规划、设计力量, 为农牧民免费提供可选择, 符合国家规范和强制性标准要求, 能够满足不同需求和施工需要的住房施工图设计图纸;组织技术服务力量, 引导农牧民选用与村庄整体风貌、自然环境、历史传统相协调的建筑形式和户型。

2. 维修加固住房

(1) 对于经过技术鉴定, 通过维修加固后能够满足安全使用要求的农牧民住房, 灾区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指导、帮助房屋所有权人或其所在单位尽快实施加固, 不得以行政手段强行拆除重建。

(2) 灾区各级政府应当根据维修加固住房的产权属性, 责成建设、房管等相关部门, 会同乡镇政府, 负责督促实施农牧民住房的鉴定、清理和维修加固等工作, 鼓励和指导住房的维修加固。

(3) 技术鉴定机构应当在综合考虑房屋主体结构受损程度、使用年限、维修成本和地理、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基础上, 以注重保护传统民居特色和不破坏保护区总体建筑风貌为原则, 科学合理地提出维修方案并提供技术服务。

(4) 经过加固的农牧民住房, 必须满足国家现行抗震设防标准和工程质量标准要求。多层住房, 加固施工应选择具有相应资质和施工经验的施工单位完成。一般农牧民住房的加固应当制定加固方案, 并由当地政府安排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农牧民自行完成加固, 农村两层以上住房的加固, 参照城镇居民多层住房加固进行。

(5) 农牧民住房加固工程所用建筑材料、构配件的各项技术指标应当符合国家相关规范、标准和施工设计要求, 工程竣工后, 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由当地政府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竣工验收。

3. 农牧民住房重建区公共设施的配套

农牧民住房重建应首先结合村庄规划进行。

农村公共设施的恢复重建应当充分利用原有的公共设施条件, 原址重建或村组内集中重建的村庄, 其公共服务设施应当与住房同步恢复重建。

异地重建和集中安置点的农牧民点, 应当根据集中程度和村庄规模, 按照合理的服务半径, 配置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室外应急避难场所等场地的配建, 应当与临时性堆场、小型运动场等合并设置。其规模和数量应根据服务人口合理确定。

四、恢复重建实施组织建议

(一) 确定安置方式

农房灾后重建应坚持自力更生、政府帮扶和社会支援, 走原址重建与异地迁建相结合, 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的路子。灾后恢复重建以户为单位, 一户只能享受一次政府补助, 震后分户的以一户计。因灾造成的“三孤”人员原则上不单独重建住房, 通过纳入福利院、敬老院重建规划统一解决。农村绝对贫困户、低保户、散居五保户的恢复重建, 由当地政府分类分档次给予适当照顾。

坚持板房安置、防寒帐篷安置与永久住房安置相结合, 多措并举, 解决好灾民安全过冬问题。主要通过政府帮扶及对口援建, 为原地安置及迁建安置农户优先解决每户一间永久性住房。鼓励农牧民通过发展生产, 自力更生, 主要依靠自身力量逐步扩大住房面积、改善住房质量, 并完成厨房、储物间、畜禽圈栏等辅助设施的建设。

(二) 规划与选址

受灾县人民政府要根据调查核实的农村住房损坏情况, 抓紧编制农房重建实施规划。以国家批准的灾后恢复重建各专项规划为具体依据, 按照布局合理、防灾安全、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生态和谐的原则,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科学规划农房选址。

在原址上恢复重建的, 经村民委员会同意后可不再重新办理建房审批手续。村民集中建房实行边建设边报批, 由村民委员会集中、统一办理建房审批手续, 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恢复重建规划的前提下应及时予以批准。

(二) 异地迁建的条件与程序

异地迁建的条件分三种情况。一是必须异地迁建的条件。原址受地震及次生灾害影响较重, 建设场地或耕地及林地等生产资料严重损毁, 且难以恢复或基本不可恢复, 已不具备重建或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二是应异地迁建的条件。除必须异地迁建的情况外, 还包括原址位于地质断裂带, 崩塌、滑坡、泥石流及河洪、山洪等灾害多发易发, 安全隐患突出地区的情况。三是可异地迁建的条件。除应异地迁建的情况外, 还包括原址的水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严重损毁, 恢复代价极高, 重建成本过高的情况。

拟实施异地迁建的, 应充分征求农民意见, 由当地政府根据农村建设规划统一组织, 并按以下程序操作。一是必须将异地迁建的农户纳入当地的重建规划中;二是选择合适的接收地, 对接收地农民和迁入农民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 并征得迁入地绝大多数农民的同意;三是逐村核定需异地迁建的农户, 并由专家组审查, 不搞“一揽子”迁建计划;四是经县级以上政府批准后, 方可实施。

(三) 农房设计

要及时组织力量做好重建农房设计, 免费向农民提供多种户型的设计方案。推荐图纸要突出抗震防灾要求, 立足当地材料, 精选适用技术, 易于组织施工。注重推广低成本实用新技术, 优先采用传统技术和地方工艺, 继承、发扬传统有效的抗震构造技术和建造工艺, 体现乡土特色和民族特色;必须体现尊重传统、保护生态、节约耕地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土地政策,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依据居民点类型及规模, 确定用地标准, 符合农村实际, 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 突出灾后建筑垃圾处置及资源化利用。

(四) 施工组织

受灾县人民政府要采取统一组织、政府补助、争取外援的方式, 积极整合各方面资源, 帮助农牧民重建住房;在恢复重建的过程中, 要遵循国家规定的住宅设计规范与质量标准要求, 对农牧民住房恢复重建工程实行全程跟踪、指导督促和质量监管, 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上加快建设进度。

受灾地区应实行农村建筑工匠制度。农牧民无力自建的, 可实行互帮互建, 或由政府组织施工力量帮建, 费用由建房户承担。农房重建应按照推荐图纸施工, 当地政府应组织技术小组给予现场指导, 负责建筑质量安全监管。农房竣工后, 原则上应主要由农户负责验收。具备条件的地区, 可由当地人民政府抽调专业技术人员, 对重建农村住房进行检查验收。

(五) 管理与服务

鉴于农房重建数量大、分布散、任务急, 灾区乡镇应尽快建立健全乡镇建设管理机构, 加强建设管理和技术服务。受灾县人民政府要从建设、民政、国土等部门抽调力量, 摸清农房受损情况, 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建档立卡。有条件的地区要按照权威部门出具的评估报告, 确定安置对象及其类型;其余地区要按照灾民申请、群众评议、村组公示、乡镇审核、县级民政部门审批的程序, 确定重建、加固及维修的农户。

农房重建完成后, 应及时根据建房户的申请开展登记发证工作。各地要根据《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和《房屋登记办法》的规定, 根据建房户的申请对震后恢复重建的房屋开展登记发证工作。建房户使用各级财政补助资金和社会捐赠资金建设的房屋, 应确权给建房户。登记发证工作要遵循农民自愿申请的原则, 不强制要求登记。

五、政策保障措施建议

(一) 加强组织领导, 落实工作责任

灾区特别是重灾区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灾后恢复重建领导机构, 在青海省灾后重建领导小组的领导下, 统筹协调、督促检查恢复重建规划的实施, 及时足额拨付重建补助资金。县 (乡) 镇政府具体承担和落实恢复重建工作任务, 在青海省灾后重建领导小组的指导下, 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内农牧民住房恢复重建工作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并精心组织实施, 认真做好对象确定、资金保障和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工作。灾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 加强服务意识, 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 从项目立项、土地供应、施工管理、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简化办事程序, 及时办理相关手续, 做好指导、协调和补助农牧民住房恢复重建的各项工作。

(二) 加强农牧民住房恢复重建, 强化技术指导

农牧民住房的恢复重建, 要建立“一户一表一卡一证” (建房审批表、建房登记卡和集体土地使用证) , “一乡一册” (恢复重建花名册) , 以及“一县一台账” (恢复重建户台账) 的工作制度。组织动员农村建筑工匠参与灾后农牧民住房的恢复重建, 并加强管理和培训。农牧民无力自建的, 可实行互帮互建或者由政府组织施工力量帮建, 其费用由建房户承担。农牧民住房重建和维修加固完成后, 由县级政府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并组织民政、发改、建设、国土、财政、监察、地震等部门参加的竣工验收小组, 会同当地乡镇政府、村委会, 进行逐户验收, 验收通过的, 及时有序入住。

(三) 加强工程质量管理

建设单位对恢复重建住房工程质量承担责任。农牧民统建住房要通过招投标等方式, 依法择优选择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要严格按照修订后的抗震设防标准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审查;对不符合要求的施工图设计文件, 不得出具审查合格书, 审查机构对通过审查的施工图设计承担相应的责任。灾区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职责, 加强对农牧民住房恢复重建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的监督管理, 加大对建材供应、施工组织、竣工验收等环节的监管力度, 保证施工质量, 坚决杜绝安全事故。

(四) 加强建材价格监管, 保证建材供应

灾区各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有关精神和要求, 切实加强建材价格监管力度, 对借机哄抬价格、串通涨价和销售假冒伪劣建材等违法行为, 始终保持高压态势, 使建材保持合理的价格水平;严厉打击趁机囤积土地、哄抬房价、串通涨价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首先恢复和加快地方建材的生产和供应, 调动力量大力组织建材货源, 建立绿色通道, 在保证恢复重建建材供应的同时, 要加强建材质量监测, 严把建材质量关, 为灾后农牧民住房的恢复重建提供建材保障。

(五) 加强资金管理, 确保专款专用

灾区各级政府要严格按照《关于加强灾后重建公共服务设施等各类项目资金管理意见的通知》及救灾款物管理使用的各项规定, 规范补助资金的管理和发放, 保证公开、公平、公正。各级审计、纪检、监察部门要建立相应的监督检查机制, 进一步规范抗震救灾物资和恢复重建资金管理, 及时对灾后恢复重建相关政策落实和资金及物资管理、发放情况开展专项审计和检查, 保障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对农牧民民住房损毁情况的认定, 住房补助对象的确定, 房屋产权确认等, 要做到公开透明, 公平公正, 严格按照规定和程序办理, 建立完整的灾后恢复重建档案, 严防虚报冒领。

(六) 加强监督检查, 狠抓目标落实

灾区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 切实加强农牧民住房恢复重建的管理和督查, 将农牧民住房的恢复重建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和经济工作目标考核内容进行考核, 确保按期保质保量完成。加强项目管理, 做到不超标准、不盲目攀比、不铺张浪费。自觉接受同级人大、政协以及社会各界的监督。依法打击住房恢复重建中的违法违纪行为, 对社会影响较大的, 处理结果应当通过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

(七) 加强舆论导向, 坚持正确方向

住房恢复重建 篇7

《指导意见》要求受灾地区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应注意促进住房市场发展。灾区地方人民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 优先落实安居房、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和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用地供应;鼓励开发建设中小户型普通商品住房, 积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 鼓励私人住房出租。

灾区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实际需要, 参照经济适用住房政策, 组织建设安居房, 向住房倒塌和严重损坏不可修复导致无房可住的城镇受灾家庭, 以及租住住房毁损导致无房可住的当地城镇户籍家庭出售、出租, 安置受灾群众。安居房每套建筑面积控制在40-80平方米, 以60平方米左右的中小户型为主, 每户限购买或租赁一套。安居房建设用地实行行政划拨方式供应。政府可采取招投标等方式, 选择房地产开发企业实施安居房建设。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建设的安居房项目, 资本金占项目总投资比例下限下调为20%, 项目利润率不高于3%。安居房销售、租赁价格由灾区市、县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会同房地产主管部门、财政部门确定并向社会公布。安居房产权和上市交易管理, 按照经济适用住房的有关规定执行。

同时, 灾区地方政府应当采取措施, 加大廉租住房保障力度, 适当提高实物配租比例, 可直接投资集中建设一批廉租住房, 或在经济适用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建设项目中配建廉租住房, 优先供应城镇孤老病残住房困难家庭和住房毁损的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每套建筑面积应当控制在40平方米左右, 不得超过50平方米。

《指导意见》指出, 地震灾区城镇居民住房重建工作应优先安排除险加固, 积极推进原址重建。灾区县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尽快组织实施受损住房的安全鉴定、修复、加固和拆除清理工作。鉴定机构应当综合考虑破坏程度与受损房屋结构安全性能、已使用年限、加固成本和地质条件等因素, 对需加固住房提出加固的技术方案。鼓励房屋所有权人加固受损住房。受损住房经鉴定可加固后继续使用的, 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指导房屋所有权人或其所在单位尽快实施加固, 不得以行政手段强制拆除。受损住房的安全鉴定、修复、加固、拆除清理, 应当遵循有关法律法规规定, 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

成都电信灾后恢复重建纪实 篇8

汶川地震后第六天,成都电信便成立了由公司领导牵头的灾后通信恢复办公室,确保从现场勘察、资源清理、方案设计、物资供应等各方面推进通信恢复工作。去年5月24日,随着彭州银厂沟中国电信接入点正式开通,成都市所有中断通信的乡镇全部恢复通信。成都电信随即成立以总经理为首的灾后重建领导小组,下设灾后重建办公室,全面转入灾后重建阶段。

根据四川灾后恢复重建“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工作部署,成都电信立足高起点,科学规划,把网络的安全、网络防灾减灾的能力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用最新的设备、最新的技术,全面、立体地提高成都地区通信网络的技术水平和可靠性,又好又快地打造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强大通信网,为灾区全面重建和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通信保障和信息服务。

都江堰、彭州等重灾区市政规划建设方案出台后,成都电信在完成灾区三年网络规划的基础上,迅速对各重建项目进行梳理,制订出2009年、2010年具体建设方案。灾区永久性灾民安置点、老城区接入网改造及道路重建迁改等重大工程开始快速推进。

而今,都江堰向峨乡石碑、棋盘等安置点群众都用上了中国电信光纤接入提供的宽带业务,“勤俭人家”、“馨桂园”等安置点群众还可以通过3G网络高速上网。(蒲晓蒂)

本刊讯“红标·成都”大型公益活动于4月启动以来,中国电信成都分公司作为首批加盟此次活动的爱心企业近日又在都江堰启动红标行动,推出了“红标声讯”、“红标短信”、活动宣传平台等多种参与方式,向灾区同胞献上爱心。

“红标·成都”大型公益活动计划周期为三年, 旨在凝聚全社会“人道、博爱、奉献”精神,筹集灾后重建专项资金,定向援建地震灾区的学校、卫生院和农民新村。市红十字会从自愿加盟的企业 (单位) 中选取有社会责任感和信誉度好的企业作为此次活动加盟企业,选取其优质、畅销、放心的产品 (服务) 作为“红标商品”, 企业捐出“红标商品”盈利的一部分给市红十字会作为灾后重建援建资金, 而市民只需消费“红标商品”就能奉献爱心, 为成都市灾后重建出一份力。

住房恢复重建 篇9

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认为,灾后恢复重建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深入推进,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农村贫困户住房重建资金困难较大;城镇住房恢复重建进展相对缓慢;灾区金融贷款困难,特别是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除纳入总体规划的五十一个重灾县 (市、区) 外,其他一般受灾地区恢复重建面临困难较多;建材集中使用与供应相对不足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专业技术人员紧缺;需要对大量灾区群众、干部、师生、伤残人员进行心理治疗和心理抚慰。

上一篇:本土心理学下一篇:片段作文